第一篇:公车改革的难点与途径—行政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
——公车改革的难点与途径
姓名:学号:
案例简介:
目前,公车消费已成为财政的包袱,成为不合理的消费黑洞,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公务车是政府采购的主要物品之一,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呼声最高的2005年,公务用车采购市场却暴露出一些令人费解的怪现象,并因为高档车的激烈竞争而被称为“豪华车元年”.奔驰、宝马、皇冠等车争相进入政府采购名单,车本位与官本位相结合之下,公务用车领导着中国汽车消费的豪华之风。因此,公车改革势在必行。公车改革难以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公车改革影响最大的既得利益群体主要是领导阶层,因此公车改革的阻力也特别大。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公车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阐述了公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接着说明了公车改革的目的,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公车改革的难点,最后提出了公车改革的途径。公车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于减少公用支出、节能减排、降低拥堵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要抑制公车腐败,节约行政成本,建设和谐交通乃至和谐社会,改革公车制度正可谓一举多得。
案例分析:
1.目前公车现状及存在问题
[2]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孙继业指出,公务车使用存在的三大弊端:一
是公车费用高,财政负担沉重。一辆公务车的年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可达5万元以上,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至12%之间,有的地方甚至更高。二是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在公车使用中,有的地方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三是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党政机关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为公车的5倍,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四是公务用车还存在超标准、超编制配备使用小轿车问题。
2.公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公车使用中存在着耗能大、费用超标,公车私用等浪费问题,是造成行政官员腐败的一个重要根源,已经影响了党的执政能力,也是中央和国家及“两会”提出议案最多的热点难点问题,呼吁最强烈的问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理执政党官员腐败,必须从官员的吃、住、行这个根源抓起,所以公车改革势在必行。
有报纸批露,我国财政收入自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只增长了9倍;可同期我国行政开支却增长了近50倍,这里面很大增幅就是购买、维持公车的费用。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条件下,举国上下都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问题,愈发显现公车改革问题的紧迫性。免费的义务教育、全民的社保、医保,都是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也是政府对公民应尽的义务,但这些无疑都需要巨额资金,在我国还不富裕的情况下,钱从哪里来就很关键。而公车改革无疑会提供这笔巨额资金,根据有关分析,我国公车改革后,公车耗费财政资金至少可以从每年3000亿元左右减少至
1000亿元左右,这样可以每年节约2000亿元,都可以投入上述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事业中。
当前,汽车用油已经成为我国成品油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大城市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元凶。当全球能源紧张时,当交通堵塞严重时,当养车费太高时„„私人车主就会承受不起而少开或停开,而改用乘公交车或自行车代步,这就是市场价格调节的作用。
但这种市场价格调节往往只能对私车有效,对于公车却是不灵的,因为公车的所有一切费用都由公家买单,自然不会对公车使用人产生调节作用。公车私用高昂的费用由公家报销,使节能措施与市场调节失灵,加重了大气污染,人类的生态生存环境受到了影响。
据测算,就北京来说,公车改革可以使公车的出行量减少2/3。这意味着公车改革可以
[7]使北京的交通总量减少25%左右,这是其他措施很难达到的。
公车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于减少公用支出、节能减排、降低拥堵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要抑制公车腐败,节约行政成本,建设和谐交通乃至和谐社会,改革公车制度正可谓一举多得。
3.公车改革的目的公车制度改革必将大量减少公车的总体数量和公车交通量,有效地遏制公车私用、公车滥用、公车不合理使用等现象,从而大幅度减少城市交通出行总量,特别是市区的出行总量,达到缓解道路交通拥堵、促进城市功能发挥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节省大量国家开支、减少公车腐败现象、树立政府与国家公务人员的良好形象、促进小轿车普及与发展良好环境的建立等,真可谓一举多得。
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公车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公车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减少日渐膨胀的公共财政支出。
我认为公车改革的具体目的主要是:
第一,按照规定合理为公务员购置和配备车辆,保证公务用车。
第二,加强对公车的维修和管理,堵塞修车中的漏洞。
第三,杜绝“公车私用”和“公车滥用”。
4.公车改革的难点
近几年来,我国的公车改革只所以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的主要症结和原因是:
4.1怕领导干部丢面子
因为现在公车的性能与过去不同了,它不但有使用功能,而且还有面子的功能,同时还是领导干部的职位象征。目前我国有这方面的明文规定:既职务越高,所座小轿车的造价就越高,排气量也就越大。可以说,公车改革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是一场“革命”。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它改掉的不仅仅是拍卖公车和发公务交通补贴几个钱的问题,而是要改掉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官本位”意识。所以,一些领导干部对公车改革态度暧昧,或者千方百计阻挠和反对公车改革就毫不奇怪了。
4.2怕发放交通补贴引发新的矛盾和腐败
因为一些基层领导干部没有专车可用,很多一般干部根本就没有公车可座。如果发放交
通补贴,那就是上至领导干部下到中层和一般干部人人有份,一些领导干部的公务交通补贴几乎越过本人的工资额,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变相发工资,难怪老百姓有意见,担心形成新的矛盾和腐败不无道理。
4.3怕司机不好安排和引发不安定因素
一些领导干部不忍心改掉为自己服务多年司机的饭碗,还有个别的领导干部与其司机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利害关系,所以他们最害怕公车改革。
4.4怕拍卖公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这种担心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现在的党政机关都有一个车队,机关越大车辆越多,造价越高。如果拍卖公车操作不好,就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
事实上,历次的车改之难,其实也不难在“车”,而是难在“人”,难在“权”。公车改革为何难以取得实效,一方面是相应的政策法规不够坚决,不够详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车改革完全取决于政府部门内部的自我监督和自觉规范,缺少了民众的监督。
5.公车改革的途径
公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公车消费受到从财政管理部门到预算立法部门的严格限制,从源头上遏制住一些部门“自己批钱买车自己开”的行为。这需要一定时间,需要改革的勇气和智慧。只有政府部门里建立起高度的财政约束机制,控制不必要支出,并将车改有机地融入到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中,双方作用才能将车改纳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公车改革,是一项牵涉甚多的重大工程。各级党委要将遵守公务用车制度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强大的威慑力和震撼力,强化监督预防的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对在日常工作中的公务用车,进行严格的监管力度,定期、不定期地明察暗访,对不良倾向,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新闻媒体对公务用车的腐败行为进行谴责和举报,强化整个社会预防机制,实行舆论监督,从而确保公车改革的成果。
说到底,公车改革并非单纯的车辆改革的问题,而是一种权力和体制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如果人大代表不能有效地控制车辆购置的财政支出,如果民众没有权利去监督公车的运行,如果当地的媒体无法有效地对公车私用等行为进行曝光,如果官场的陋习不能在有效的监督与制约下消除,我不相信,仅凭取消公车就能一针见效。
具体工作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公务用车改革成败关键在于领导,在于一把手。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单位一把手要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把公务用车改革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并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制,使改革工作做到措施有力,运行到位,落实到位。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务用车改革实施方案,确保公务用车改革顺利开展。
二是要做好原有公车处置工作。对拟拍卖的公务用车要做好全面清查和登记,杜绝一切隐瞒情况或违反规定将本单位车辆出售、转让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现象;评估过程中不得授意评估机构压价,不能以权谋私,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三是要严格纪律,建立相配套的纪律监督机制。纪检、监察机关对违反公务用车改革纪律的行为,要进行必要的惩罚。要防止出现“公车照坐,补贴照拿”的现象;对发现借公务用车改革名义滥发补贴和违反纪律规定的,要从严从重从快处理。
第二篇:公车改革的难点与途径—行政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
——公车改革的难点与途径
姓名:
学号:
案例简介:
目前,公车消费已成为财政的包袱,成为不合理的消费黑洞,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公务车是政府采购的主要物品之一,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呼声最高的2005年,公务用车采购市场却暴露出一些令人费解的怪现象,并因为高档车的激烈竞争而被称为“豪华车元年”.奔驰、宝马、皇冠等车争相进入政府采购名单,车本位与官本位相结合之下,公务用车领导着中国汽车消费的豪华之风。因此,公车改革势在必行。公车改革难以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公车改革影响最大的既得利益群体主要是领导阶层,因此公车改革的阻力也特别大。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公车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阐述了公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接着说明了公车改革的目的,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公车改革的难点,最后提出了公车改革的途径。公车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于减少公用支出、节能减排、降低拥堵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要抑制公车腐败,节约行政成本,建设和谐交通乃至和谐社会,改革公车制度正可谓一举多得。
案例分析:
1.目前公车现状及存在问题
[2]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孙继业指出,公务车使用存在的三大弊端:一是公车费用高,财政负担沉重。一辆公务车的年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可达5万元以上,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至12%之间,有的地方甚至更高。二是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在公车使用中,有的地方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三是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党政机关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为公车的5倍,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四是公务用车还存在超标准、超编制配备使用小轿车问题。
2.公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公车使用中存在着耗能大、费用超标,公车私用等浪费问题,是造成行政官员腐败的一个重要根源,已经影响了党的执政能力,也是中央和国家及“两会”提出议案最多的热点难点问题,呼吁最强烈的问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理执政党官员腐败,必须从官员的吃、住、行这个根源抓起,所以公车改革势在必行。
有报纸批露,我国财政收入自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只增长了9倍;可同期我国行政开支却增长了近50倍,这里面很大增幅就是购买、维持公车的费用。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条件下,举国上下都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问题,愈发显现公车改革问题的紧迫性。免费的义务教育、全民的社保、医保,都是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也是政府对公民应尽的义务,但这些无疑都需要巨额资金,在我国还不富裕的情况下,钱从哪里来就很关键。而公车改革无疑会提供这笔巨额资金,根据有关分析,我国公车改革后,公车耗费财政资金至少可以从每年3000亿元左右减少至1000亿元左右,这样可以每年节约2000亿元,都可以投入上述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事业中。
当前,汽车用油已经成为我国成品油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大城市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元凶。当全球能源紧张时,当交通堵塞严重时,当养车费太高时„„私人车主就会承受不起而少开或停开,而改用乘公交车或自行车代步,这就是市场价格调节的作用。
但这种市场价格调节往往只能对私车有效,对于公车却是不灵的,因为公车的所有一切费用都由公家买单,自然不会对公车使用人产生调节作用。公车私用高昂的费用由公家报销,使节能措施与市场调节失灵,加重了大气污染,人类的生态生存环境受到了影响。
据测算,就北京来说,公车改革可以使公车的出行量减少2/3。这意味着公车改革可以
[7]使北京的交通总量减少25%左右,这是其他措施很难达到的。
公车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于减少公用支出、节能减排、降低拥堵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要抑制公车腐败,节约行政成本,建设和谐交通乃至和谐社会,改革公车制度正可谓一举多得。
3.公车改革的目的
公车制度改革必将大量减少公车的总体数量和公车交通量,有效地遏制公车私用、公车滥用、公车不合理使用等现象,从而大幅度减少城市交通出行总量,特别是市区的出行总量,达到缓解道路交通拥堵、促进城市功能发挥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节省大量国家开支、减少公车腐败现象、树立政府与国家公务人员的良好形象、促进小轿车普及与发展良好环境的建立等,真可谓一举多得。
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公车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公车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减少日渐膨胀的公共财政支出。
我认为公车改革的具体目的主要是: 第一,按照规定合理为公务员购置和配备车辆,保证公务用车。第二,加强对公车的维修和管理,堵塞修车中的漏洞。第三,杜绝“公车私用”和“公车滥用”。4.公车改革的难点
近几年来,我国的公车改革只所以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的主要症结和原因是: 4.1怕领导干部丢面子
因为现在公车的性能与过去不同了,它不但有使用功能,而且还有面子的功能,同时还是领导干部的职位象征。目前我国有这方面的明文规定:既职务越高,所座小轿车的造价就越高,排气量也就越大。可以说,公车改革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是一场“革命”。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它改掉的不仅仅是拍卖公车和发公务交通补贴几个钱的问题,而是要改掉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官本位”意识。所以,一些领导干部对公车改革态度暧昧,或者千方百计阻挠和反对公车改革就毫不奇怪了。
4.2怕发放交通补贴引发新的矛盾和腐败
因为一些基层领导干部没有专车可用,很多一般干部根本就没有公车可座。如果发放交通补贴,那就是上至领导干部下到中层和一般干部人人有份,一些领导干部的公务交通补贴几乎越过本人的工资额,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变相发工资,难怪老百姓有意见,担心形成新的矛盾和腐败不无道理。
4.3怕司机不好安排和引发不安定因素
一些领导干部不忍心改掉为自己服务多年司机的饭碗,还有个别的领导干部与其司机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利害关系,所以他们最害怕公车改革。
4.4怕拍卖公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这种担心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现在的党政机关都有一个车队,机关越大车辆越多,造价越高。如果拍卖公车操作不好,就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
事实上,历次的车改之难,其实也不难在“车”,而是难在“人”,难在“权”。公车改革为何难以取得实效,一方面是相应的政策法规不够坚决,不够详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车改革完全取决于政府部门内部的自我监督和自觉规范,缺少了民众的监督。
5.公车改革的途径
公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公车消费受到从财政管理部门到预算立法部门的严格限制,从源头上遏制住一些部门“自己批钱买车自己开”的行为。这需要一定时间,需要改革的勇气和智慧。只有政府部门里建立起高度的财政约束机制,控制不必要支出,并将车改有机地融入到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中,双方作用才能将车改纳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公车改革,是一项牵涉甚多的重大工程。各级党委要将遵守公务用车制度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强大的威慑力和震撼力,强化监督预防的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对在日常工作中的公务用车,进行严格的监管力度,定期、不定期地明察暗访,对不良倾向,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新闻媒体对公务用车的腐败行为进行谴责和举报,强化整个社会预防机制,实行舆论监督,从而确保公车改革的成果。
说到底,公车改革并非单纯的车辆改革的问题,而是一种权力和体制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如果人大代表不能有效地控制车辆购置的财政支出,如果民众没有权利去监督公车的运行,如果当地的媒体无法有效地对公车私用等行为进行曝光,如果官场的陋习不能在有效的监督与制约下消除,我不相信,仅凭取消公车就能一针见效。
具体工作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公务用车改革成败关键在于领导,在于一把手。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单位一把手要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把公务用车改革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并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制,使改革工作做到措施有力,运行到位,落实到位。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务用车改革实施方案,确保公务用车改革顺利开展。
二是要做好原有公车处置工作。对拟拍卖的公务用车要做好全面清查和登记,杜绝一切隐瞒情况或违反规定将本单位车辆出售、转让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现象;评估过程中不得授意评估机构压价,不能以权谋私,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三是要严格纪律,建立相配套的纪律监督机制。纪检、监察机关对违反公务用车改革纪律的行为,要进行必要的惩罚。要防止出现“公车照坐,补贴照拿”的现象;对发现借公务用车改革名义滥发补贴和违反纪律规定的,要从严从重从快处理。
第三篇:公车改革案例分析报告
公车改革的案例分析报告
———— 贾燕宇 邹川 徐煊
【案例摘要】
目前,公车消费已成为财政的包袱,成为不合理的消费黑洞,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公务车是政府采购的主要物品之一,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呼声最高的2005年,公务用车采购市场却暴露出一些令人费解的怪现象,并因为高档车的激烈竞争而被称为“豪华车元年”.奔驰、宝马、皇冠等车争相进入政府采购名单,车本位与官本位相结合之下,公务用车领导着中国汽车消费的豪华之风。因此,公车改革势在必行。公车改革难以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公车改革影响最大的既得利益群体主要是领导阶层,因此公车改革的阻力也特别大。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公车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阐述了公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接着说明了公车改革的目的,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公车改革的难点,最后提出了公车改革的途径。公车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于减少公用支出、节能减排、降低拥堵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要抑制公车腐败,节约行政成本,建设和谐交通乃至和谐社会,改革公车制度正可谓一举多得。
【案例陈述】
山东省临朐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一张奥迪Q7的照片在网上引发热议,被众网友封为“牛车”。这台Q7的车身是标准的“2004式”警车外观标识,车引擎盖上赫然印着“警察”和“POLICE”字样。根据奥迪官方网站的信息显示,据悉,此警车属于山东省临朐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临朐县公安局宣传科的工作人员随后回应称,此Q7警车只是一台带路车,重要领导来的时候才会使用,平时不会开。奥迪Q7作为警车,价格在81万到256万之间。而半年前,临朐公安局曾撰文称“警力不足、经费紧张依然是制约公安机关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如此庞大的财政数字跟半年之前的所谓“警力不足、经费紧张依然是制约公安机关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形成强烈的反差,或者说如此豪华警车已经成为“经费紧张”的一种反语,它正好揭示了一种弥天大谎的出现。可见,临朐县的公安局是在诉说着神奇的一个故事。因为经费紧张只是一种借口罢了,这种借口是用来填补群众的口的。
经费紧张,就没有能力办案或者没有精力办案。这不能不说是给自己最好的借口和托词。当有案件发生的时候就可以不去理会了。而现实中却出现了豪华警车,那么,经费紧张在何处?不难发现,在新闻中很多贫困县,阜宁县的山寨中国馆和山寨悉尼歌剧院,山西蒲县的山寨鸟巢等等都说明经费并不紧张,这只是一种为了申请更多经费的幌子。
试想,如果说自己的经费很充裕,岂不是在来年的预算中就不会增加更多的数额?说自己经费充裕岂不是就没有办法为自己不去办案或者办案不力寻找借口了?可见,说自己经费短缺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说辞。临朐县这么说只不过是借鉴了别人的说法而已。但由于豪华警车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借口的宁静,因为毕竟这是一个贫困县。尽管是贫困县但县里的领导人员还是不去申请贫困县的名额,何其壮哉!
在公款采购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一种有力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对于财政的收支情况就形成了一个空白。那些政府工作人员在进行采购的时候就会肆无忌惮,形成一种“买贵不买好”的局面,因为是纳税人的钱不是政府自己的钱,所以花起来大手大脚。在这样的贫瘠的县城里竟然会出现这样的豪华警车也不足为怪,只不过太惹眼了,太对不起半年之前的“经费短缺”影响公安机关的发展了。
【网民观点】
在网民评论中,仍不乏言辞激烈的抨击和责骂。除此之外,有不少网民爆出了各地警察配豪车的现象,表示不足为奇。如凤凰网无线网友手机用户称,“有些事情知道就好,何必说出来呢!合肥警车有的是路虎”;新浪网广东省深圳市手机用户称,“在惠州就见过着装的奔驰S600,这些事见怪不怪了”;新浪网福建省厦门市网友“lumaca”表示,“太正常了,你们去看看湖北咸宁,这个经济落后的地方,警察外出办案开的就是Q7,什么带路车,代步车还差不多”。
还有不少网民对公安养豪车表示不满,认为是严重的资源浪费,如凤凰网江苏省苏州市网友“秋同不三”称,“那不是浪费,那钱是多少老百姓的血和汗啊”;腾讯网北京市网友“虎头猫”称,“不知养这台车相当于多少低保人的钱”。
针对警方的豪华警车为领导开道的说辞,不少网民表达了对“面子领导”的不满,如搜狐手机网友称,“不要把矛头都指向警察,现在的大小领导观摩视察什么的,都要求豪华警察开路,公安局长也不能违背上级领导的意思啊”;另一位搜狐网友则调侃道,“没听见是接领导的吗,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还有少数网民支持为110民警配好车,如腾讯网青岛市网友“陌生人”称,“我倒觉得应该给下面的110民警同志配这样的车,因为他们现在开的那些破车连一般的摩托车都要追不上了”;也有批评管控缺失、改革不到位的,如搜狐社区网友“rzxfch”称,“这说明政府部门管控严重缺失或者肆意纵容,一个政府机关购置固定资产难道没有程序吗?看看鹤立鸡群的政府机关高楼大厦,什么都不用说了”,搜狐手机网友称,“公车改革都是空话,太腐败了”。
【案例分析】
1.目前公车现状及存在问题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孙继业指出,公务车使用存在的三大弊端[2]:一是公车费用高,财政负担沉重。一辆公务车的年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可达5万元以上,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至12%之间,有的地方甚至更高。二是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在公车使用中,有的地方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三是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党政机关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为公车的5倍,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四是公务用车还存在超标准、超编制配备使用小轿车问题。
2.公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公车使用中存在着耗能大、费用超标,公车私用等浪费问题,是造成行政官员腐败的一个重要根源,已经影响了党的执政能力,也是中央和国家及“两会”提出议案最多的热点难点问题,呼吁最强烈的问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理执政党官员腐败,必须从官员的吃、住、行这个根源抓起,所以公车改革势在必行。
有报纸批露,我国财政收入自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只增长了9倍;可同期我国行政开支却增长了近50倍,这里面很大增幅就是购买、维持公车的费用。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条件下,举国上下都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问题,愈发显现公车改革问题的紧迫性。免费的义务教育、全民的社保、医保,都是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也是政府对公民应尽的义务,但这些无疑都需要巨额资金,在我国还不富裕的情况下,钱从哪里来就很关键。而公车改革无疑会提供这笔巨额资金,根据有关分析,我国公车改革后,公车耗费财政资金至少可以从每年3000亿元左右减少至1000亿元左右,这样可以每年节约2000亿元,都可以投入上述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事业中。
当前,汽车用油已经成为我国成品油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大城市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元凶。当全球能源紧张时,当交通堵塞严重时,当养车费太高时„„私人车主就会承受不起而少开或停开,而改用乘公交车或自行车代步,这就是市场价格调节的作用。
但这种市场价格调节往往只能对私车有效,对于公车却是不灵的,因为公车的所有一切费用都由公家买单,自然不会对公车使用人产生调节作用。公车私用高昂的费用由公家报销,使节能措施与市场调节失灵,加重了大气污染,人类的生态生存环境受到了影响。
据测算,就北京来说,公车改革可以使公车的出行量减少2/3。这意味着公车改革可以使北京的交通总量减少25%左右,这是其他措施很难达到的[7]。
公车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于减少公用支出、节能减排、降低拥堵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要抑制公车腐败,节约行政成本,建设和谐交通乃至和谐社会,改革公车制度正可谓一举多得。
【讨论的问题】
1、公安局该不该采购豪华警车,为什么?
2、面对公安局采购豪华警车只为开道、接待贵宾用,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反思些什么? 通过“大庆模式”、湖南长沙“好帮客模式”、“昆明模式”、“杭州模式”试分析公车改革十八年搁浅的原因
,
第四篇:公车改革的案例分析报告
公车改革的案例分析报告
一、案例背景及问题阐述
从案例中和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近几年来,全国不少地区都开始着手进行公车改革,改革的主要方式就是职务消费货币化,把公车拍卖,对公务员按级别发给一定的交通补贴。对此,有人认为公车改革货币化能大幅度降低财政支出,应该推行。也有人认为公车改革货币化可能带来很多新的问题,甚至产生新的腐败。你对此怎么看? 这里面所涉及的问题是:如何评价公车的货币化改革?公车的货币化改革需要怎样完善?以及对于公车改革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二、案例分析
1、从案例中可以看到公务用车是一种动态需求,不同职能的部门之间存在差异,一个部门上下级之间也有区别。实际上,车贴无论我们量化得多么周到,划分得多么细致,都无法摆脱两难的“悖论”。一方面,标准高了有“隐形福利”之嫌,那些不经常需要外出办事的干部就可以省下来,存入自己的荷包。尽管杭州规定车贴直接打卡,只能用于公交车、打的及加油站等,不能取现,但谁能保证“上有政策,下无对策”呢?再不济,给自己的私车加加油还是可以的。另一方面,标准低了又存在滋生“懒政”之虑。对于经常跑基层的干部来说,在车贴不够用的情况下,会不会减少一些原本必要的调研走访活动,而选择坐在办公室拍脑袋、瞎指挥?这并非杞人忧天。
对此,无论是寄希望于纪委加强管理,还是呼吁群众加强监督,都不能给“车贴”政策打上一个完美的补丁。不妨换个角度,在公车改革中引入“以奖代补”的思维模式。首先,对各级各部门现有公车进行梳理,保留一部分必要的“工作车”,然后根据单位的实际需要制定开支预算。今后,单位和个人的公务用车开支一律登记在案,纳入年底绩效考核。在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下,公车开支少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适当奖励,超支严重的则予以处罚。
与发放“车贴”相比,“以奖代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公车消费不再是“砧板上的鱼肉”,而成为“跳起来摘的桃子”,这就大大减少了领导干部的自由支配空间,最大限度避免了“隐性福利”的异化可能。同时,通过奖惩制度调动部门和个人力行节约的积极性,引导其逐渐摒弃对公车的依赖,积极使用网络视频、电话交流、传真资料等成本更为低廉的工作形式,有利于整个公务开支的压缩。而这些恰恰就是我们推行公车改革所要追求的目的所在。
2、公车改革,我们看到的多是轰轰烈烈的公车拍卖,但有些拍卖还限制了范围。为数不多的够资格的竞拍者,往往无需多少次举牌,车辆就已经易手。倘若这辆车是某领导志在必得的话,其他的竞拍者一般都会“很醒目”,自觉退出,让领导满意。公车没有了,领导出行就真的开自己的私车了吗?不然。由于公车改革的不同步,市里改了,县里尚未改。突然之间,县里的公车就忙得不可开交了:“喂,某某县某某局吗?我是市某某处,王处长要去某地一趟,请你们派车于某日某时来接„„”于是,个别领导以极低廉的“拍卖价”买到了车,又可以继续享受公车出行,还可以按职级每月领到几千块钱的交通补贴,难道这就是公车改革的初衷吗?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除了公车拍卖要真正面对社会之外,交通补贴也要与实际出行挂钩。如何挂钩呢?可参照电话费补贴的模式。譬如这个级别的干部每月可享受80元话费,凭话费单报销,超80元的领取80元,不够80元按实际领取。出行也可以量化,坐公交车凭票,开私车可参照其行车公里等等。总之,不能让一些人天天坐在办公室不挪窝,仍能稳稳当当地领取交通补贴。
3、公车腐败让人深恶痛绝,车改符合人民的心愿,晚改不如早改。但是,公车改革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也不是发些交通补贴就万事大吉了。就拿基层单位来说吧,一个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单位,经常使用公车的也就是那么几个领导,其他大多数人一年甚至用不上一次公车。这里可以算一笔账:假设一个50人的单位,有5辆公车,一年的费用25万元。发放车补以后,每人每年平均4000元,需要经费20万元。这样一比较,表面上可以节约经费5万元。而在实际中呢,领导的车该坐照坐,他可以用企业的车,可以私车公费„„总之方式五花八门。其他的人本来就不用车,发放补贴等于变相给他们加薪了,工作效率依然如故,白白给财政增加压力。所以:公车改革不能搞一个模式,各地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改革方案。另外,行政、人事、财务等制度的也要及时跟进。不然,再好的经都会被歪嘴和尚给念坏了。
4、我们的公车改革不妨学学韩国政府的做法。据报道,韩国一城市政府过去也公车众多,后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把“官车”一下子砍到只剩4辆,市长一辆,三位副市长各一辆。其任务是确保市级领导各种公务活动的交通所需及其上下班的接送,绝不许任何人私用,完成公务后必须返回市政府并登记就位,牌照与普通车辆无异,司机一旦违章照样受罚。此外,政府还有43辆公务车,政府部门人员外出办公事时,可以打电话叫公用车队的车。市政府以生活补贴的形式,按级别给予政府职员一定的交通补贴。
从表面上看,一些城市的公车改革思路基本跟韩国差不多,但一有“尾巴”、二有“漏洞”。“尾巴”就是公车拍卖还不彻底,有些单位还留有几辆车,仍然存在私用的可能。同时,我们也没有硬性规定公车拍卖后不准再重新买新的公车。如果既发了交通补贴,又有新的公车可坐,实在得不偿失。“漏洞”就是我们也无法防止公车拍卖后,一些单位利用权力“强借”企业的车使用,或者到企业报销交通费用等。总的来看,车改的方向是对的,关键是在执行中要注意别“变了味”。
三、案例总结
公务车改革提了多年,为什么进展缓慢,阻力很大?因为它触动的是庞大的官员群体的利益。其次,缺少配套措施。其实公务车制度是国际通行的职务消费制度。社会呼吁推行公务车改革,主要是国内现行的公务车制度行政运作成本太高。没有完善的配车制度,没有严格的用车制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超标配车、维护费用昂贵、公车私用等问题。如果不改变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公务车改革最终只能是句空话。
第五篇:行政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
——贫困县的“讲排场摆谱症” 案例简介:
近年来,关于贫困县的负面新闻不绝于耳,诸如“600万教育经费被教育局吃掉”、“800万修建豪华广场”、“2000万请歌星搞豪华演出”、“5000张吃喝白条”、“举办豪华县庆”、“贫困县买高档小轿车”、“贫困县建高尔夫球场”等新闻屡屡见诸报端,每一次都能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越是贫困的地方,越喜欢打肿脸充胖子,把炫耀摆阔当作一种“时尚”,且大有泛滥成灾之势。有的即使不用指明发生在哪里,关心时事的人们会一望而知;有的则已无须指明,因为带有了“共性”的色彩,数字不同而已。
公正地说,关于贫困县的新闻,更多的还是人民如何致富奔康,但贫困县的丑闻如此让人“敏感”,大抵在于“贫困”与“豪华”的反差太大,在“贫困”中“豪华”,太容易刺痛人们的神经。2005元旦前夕,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的陕西省蒲城县,举办了一场历时两个多月,耗资数百万元,号称万人参加的“喜迎元旦大型歌咏比赛”活动,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影响之广,为近些年之最。这些现象的发生,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各界普遍关注。望江县委、县政府占用182亩耕地兴建超豪华办公大楼,办公楼建筑面积达43600平米,且装修豪华,建筑面积相当于8.5个美国白宫,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望江县是一个财政穷县,2009年,当地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177万元,当年财政净结余21万元,在安徽全省县级财政收入排名中居后。柳林县属于山西的省定贫困县,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515元,这种情况下修建“在省城太原也数得上”的政府办公楼,能不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吗?
案例分析:
一、案例中反映的公共行政现象
提到贫困县,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该县人民的生活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低微、生活困难,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盖不起楼房„„如果再多一点联想的话那就是该县的财政收入紧缺,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工资难开诸如此类的。那么事实上是不是真的如此呢?其实对于前一点关于人民生活状态的,我想没人会怀疑,但是后一点呢?因为政府的很多事不对外公开,我们也只得通过媒体来了解一点情况。
从表面上看,上述现象的确已经把“贫困县”与“讲排场摆谱症”联系了起来。我想,人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在于“贫困县”特殊的政治经济状况与某些官员的“败家”运作容易形成更鲜明的对比。而同样的情况如果发生在经济富裕的地区,则由于它给当地财政形成的负担相对要轻,所以,便不容易给人形成所谓的“讲排场摆谱症”印象。因此可以说,所谓“讲排场摆谱症”,绝非贫困县的专利。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到全国各地转一转,也许便得出相对公允的结论,即所谓的“败家”行径,其实是普遍存在于许多地方的,与地方经济贫困与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贫困县摆谱的主要原因分析
虽然“贫困县”与“讲排场摆谱症”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然而,在贫困县层出不穷的 “讲排场摆谱症”的根源却是值得研究的。为什么在一个贫困县里还要“摆谱”、“装阔”?我想,我们也许应该承认,所谓的“摆谱”、“装阔”其实根本上就是出自于当地的官员意志。然而我们同样无法否认,能获得一个县级领导职务任命的人绝对不会是一个傻子,他们甚至还应该有超出一般人的认识问题和辨别问题之能力,否则,我们就要对组织工作进行反思了——怎么选的干部?然而既然他们肯定有可以信赖的素质,他们又怎么会做那些根本没有任何道理的事情呢?我认为贫困县患上“讲排场摆谱症”的病因有以下两点:
(一)领导干部精神上“缺钙”,得了“软骨病”,好大喜功。
总书记曾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总书记将干部理想信念上的缺失比喻为精神上“缺钙”,是得了“软骨病”,这不仅生动形象,更引人深思。近年来,各地贫困县纷纷爆出丑闻,不少干部身在贫困县,却活在富裕村,每天思的不是如何让贫困县脱贫,而是如何让自己富裕,面对诱惑就“沉迷”,看到金钱就“手软”,见到上级就“气短”,遇见百姓就“不管”,一味的追求“面子工程”,暗地贪赃枉法,无视百姓的存在。以上种种,不仅失去了做人的傲气,更丢掉了为官的原则。
(二)热衷于搞“形象”、“出响声儿”的官场潜规则。
在中国的官场潜规则中,有一个可以称之为“窗口-包装效应” 的现象。“窗口效应”意指用一个视野有限的窗口来限制乃至引导观察者的目光,使之看到的情景均为“美好”。“包装效应”是指市场经济社会中大凡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包装”对象以及被包装者的商品化,引申义则为官场以政绩为目标的“包装”。合二而一,便成为“窗口-包装效应”。“包装”注重的是“进”和“攻”,而“窗口”则表示“退”和“守”。在当今官场,“窗口-包装效应”已被普遍使用。据观察,一些贫困县的官员更是“熟练掌握”,高层领导常常不知不觉就会中招。
国家每年都将大量财政支出投向贫困县,但一些贫困县的领导干部却没把心思放在对广大群众的扶贫上,更缺乏长远的发展计划,只是追求短期效益,追求“政绩工程”,好大喜功,劳民伤财,与真正的脱贫工作相背离。此外,一些贫困县存在重经济、轻民生误区,只关心自己的“财政盘子”大了没有,这种“暴富”虚火大、底子薄,缺乏竞争力,而且面临因决策失误、权力滥用等造成的公共财政风险。
三、防治政府部门“摆谱”的举措
贫困县当前最需要的,显然不是豪华大楼、豪华汽车或者豪华广场。为了让贫困县里的人民早日富裕安康,共享发展带来的成果,国家对扶贫工作不遗余力,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力度。然而我们遗憾地看到,在好多贫困县自身,却没有正视“贫困”这一县情,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于怎样“弄出一点响动”,以“打肿脸充胖子”式的炫耀摆阔,吸引全国的目光。现如今,这种炫耀摆阔甚至成了一种“时尚”,大有泛滥成灾之势,必须用制度化的手段刹住不可。不要说贫困县还没到摆阔的时候,富裕的地方也没有可以摆阔的必然资本。无论地域贫富,都要从根本上制止纳税人的钱被胡乱拍板挥霍,做到这一点,势必严格用钱审批程序以及强化监督。
我认为,要治贫困县的“讲排场摆谱症”,需要多管齐下:
(一)加快完善干部人事体制机制
一是要大力整治官场浮夸风,建立、完善一套科学的政绩评估体制;二是完善干部任用体制,任人唯贤,不能让那些靠吹吹拍拍的官员尝到甜头,否则后来者会纷纷效仿,“摆谱”就会成为风气;三是加强权利监督制约,完善监督体系,像盖豪华广场、请名星搞豪华演出,不能单凭一个人或几个人拍脑袋就定下来;四是加强扶贫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监管,建立强有力的监管惩罚机制,对扶贫资金的使用实行严格审批、监管制度,从源头到资金使用、结项严格管理,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对造假及贪污腐败毫不留情,震慑及约束官员行为。
(二)加强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廉政建设
切实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使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是努力做到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提出的关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八个方面的重点,这就是: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
二是发扬党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