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司初步实现信息化建设与业务发展同步
公司积极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
为充分发挥信息化这一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作用,使信息化建设工作成为增强公司竞争力、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公司根据总体发展战略,从编制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入手,逐步建立起了公文传输、无纸化办公、移动办公、网站、档案管理、运营信息管理等信息化系统,以科技信息手段促进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
为服务于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做好公司本部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时,公司又加快各分公司信息化建设步伐,力争实现信息化建设与业务发展同步的目标。目前包头分公司已实现OA系统的成功上线,其余分公司也在准备当中。鉴于OA办公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各分公司运维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公司在与集团OA项目组进行沟通交流的同时,又组织各分公司运维人员参加集团公司在密云高培举办的培训班,系统学习了OA系统运维管理、使用等课程,为公司OA系统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随着各分公司信息化系统的实施建设,将为提升公司专业化管理提供一个更加畅通便利的信息交流平台。
第二篇: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人、财、物都是死的,但是信息是活的。信息比较宽泛,审批流也是信息,业务流、财务流都是信息,怎么把这些信息有序地管理好,怎么在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把信息有效地管理好,并和公司的战略相匹配,这是OA企业关注的,也是未来OA的提升方向。当老的管理手段和工具都跟不上了,我们就要考虑将“信息”如何更好地进行整合到OA办公系统中。
对于信息化改变企业办公文化的说法,有很多人认可,oa办公软件当企业处于不同的战略发展阶段,员工和管理层的心态都会发生变化,企业的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化。CIO想要通过自己的个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企业文化,并且取得企业大部分人的共识,就一定要利用原来的企业文化,这才是结合点。目前很多企业已经过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阶段,重新信息化思路,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文化建设相结合,不断挖掘信息化中人性化的闪光点、切实为企业控制运营成本、充分运用各个信息系统为管理者带来实际改进将是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思考点。
例如:作为一个创业型公司,大家的目标比较一致,可能更多的关注的是绿色通道等一些需要快速处理掉的事情;但随着业务的增加,层级越来越多后,流程越来越复杂后,这时如果你过于强调繁琐的流程,没有根据企业文化设计的话,你就没有办法推行下去。
第三篇:信息化建设如何实现以人为本
信息化建设如何实现以人为本?
关键字: 制造业信息化 以人为本 实施策略
昨天,e-works在上海举行了2011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深化应用华东论坛。我在会议上做了《以人为本,制造业信息化的成功之道》的主题演讲。本文是演讲的主要内容。
经过最近20年的推广应用,我国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国家层面,从“甩图板”到CIMS工程,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到“甩图纸、甩帐表”,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再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对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从工具软件到管理软件;从个人级应用到部门级应用,再到企业级、集团级应用;从企业内部供应链到企业外部供应链的管理;从设备的自动化、生产线的自动化到产品的智能化;从企业级应用到车间级应用;从单元应用到部分实现集成,有效地支撑了企业的业务发展。
但是,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还处于亚健康状态,以下是典型“症状”:
1.应用了ERP的财务、进销存,但生产计划没用起来。一些企业生产计划用起来了,但还应用的是无限产能计划。生产计划制定比较粗,只分解到了车间,没有细化到工序。生产信息反馈不及时,不能及时获取质量、实际成本信息。
2.PDM管理了二维CAD,但与三维CAD、CAPP等系统没有集成,没有实现变更管理和产品配置设计,难以对图档技术状态进行有效管控。
3.信息孤岛仍然存在,缺乏信息化集成平台,编码体系不统一。
4.信息化建设头痛医头,缺乏系统规划。信息化建设停留在间歇性项目,缺乏持续建设与持续改进。
5.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水平不足,重购买软件,轻维护服务与升级。6.信息管理和安全体系脆弱,信息化制度没有贯彻实施。
7.信息化系统的技术架构比较陈旧,难以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的业务流程。8.基础工作不足,零部件的重用率低,大量重复设计造成不必要的浪费。9.重技术,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轻咨询服务。
这些典型症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没有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具体体现在:
1.高层领导缺乏信息化工具,不能及时洞察企业的关键信息。2.人“找”信息,而不是信息“找”人。3.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录入。4.信息重复录入,造成错误。
5.缺乏协同,局部效率提升,但整体效率低。6.信息系统与业务需求存在鸿沟。
7.信息化建设以部门为核心,忽视整体集成框架。8.工人薪酬体系不合理,制约管理绩效提升。
那么,信息化建设如何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呢?以下是我的建议:
1.信息化规划:选择真正中立的第三方(不卖任何应用软件,也不实施应用软件)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与企业的信息化部门和业务骨干组成一个项目组,进行未来三年的信息化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信息化计划。
2.信息化选型:注重价值,充分考虑用户体验和易用性,满足企业和行业特性、产品特点和管理模式等个性化需求。
3.信息化系统:基于角色和流程驱动,实现高效协作。选择拥有开放体系架构的产品,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信息一次录入,充分共享,避免重复劳动。
4.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充分调动业务部门的积极性,选择复合型人才担任项目经理。
5.信息化应用:从信息化武装企业的高层领导;支撑企业决策和绩效考核;基础数据准确;建立信息集成平台;与工业工程相结合,充分考虑人机工程,注重信息化培训与普及。6.信息化组织:企业的信息化领导小组要由虚变实,成为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董事会”,CIO要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总经理”,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法人治理机制”,真正实现信息化规划的落地。信息化规划和预算落实到计划,与责任人的KPI挂钩,经过信息化领导小组批准之后正式实施。每半年,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信息化的计划进行考评。信息化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对制造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提高员工(管理者、知识工作者和工人)绩效,解放生产力。2.帮助企业选拔优秀人才,帮助员工实现职业规划。3.通过内部社区实现知识分享。4.更加有效地考核与激励员工。
5.通过有效协同,改善团队协作效率。6.提升企业的执行力。
7.体现对员工的关怀,留住优秀的员工。
8.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与创新能力,发现新的蓝海。9.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
只有将以人为本作为制造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分析从企业领导、业务部门到员工的多层次信息化需求,对信息化建设的路线图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思考,并建立真正符合企业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化规划,在此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开展长期的系统工程,才能使企业信息化真正取得实效,支撑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先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篇:试析财政局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实现
【摘要】财政局对我国各个地方经济往来信息的记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我国的经济往来的事项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增多,这就需要在财政局内部进行有效的档案管理。而且在现在科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对财政局的档案管理也采用信息化的方式进行管理。这种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使得财政局的众多档案都能得到有效的管理,而且对财政局内部的各种经济档案的保密性也能落实。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于现在社会上存在的财政局档案信息化关系的建设和实现进行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财政局;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
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将这项技术应用在我国财政局上还能对我国进行的各项经济往来有一个更全面的记载。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我国财政局应用财政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对财政局的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财政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针对相应的分析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现阶段财政局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我国重要部门的财政局也积极开展了财政信息化工作,现阶段,加强财政局档案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财政局相关的文件、图片及音频等是开展财政工作的重要基础,对其进行信息化管理,就要提高财政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同时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完善的信息化体系下,财政局档案管理才能够更加规范。这对我国财政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我国目前实施的财政局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合理的分析,从根本的角度上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在这里笔者对现阶段我国财政局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详细论述。
(一)基础设施落后。由于进行信息化档案管理关键的就是使用相应的计算机进行管理,这就从根本的角度上决定了在进行信息化档案管理过程中计算机等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我过各地财政局中存在的基础设施还有很大的缺失,而且主要应用的计算机自身的性能也非常低,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会导致整个信息化档案管理不能良好的进行。在对造成基础设施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造成基础设施不到位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在这里笔者就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描述。第一,财政局中个别部门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很低,对档案的管理通常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这就导致对档案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二,财政局自身的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使用。由于信息化档案管理在执行的时候需要使用大量的计算机等先进的设备进行档案管理,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的建立。而且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对设备进行合理有效的更新,这也从根本的角度上说明了要想进行财政局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设备的购入,还需要一些资金对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修。但是财政局内部的资金每一项都是有一定的用处,没有过多的资金进行设备的更新和维修,这就导致了财政局现阶段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出现落后的现象。
(二)体系不健全。要想使得信息化档案管理更好的进行,仅仅依靠信息化技术是根本不行的,还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档案的管理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但是目前我国财政局对档案的管理并没有根据社会的需求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体系,这就导致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办法提高对档案管理的效率。尤其在我国财政局内部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通常是由上级部门制定的,但是由于上级部门对地方的财政信息的了解还有很大的缺失,这就出现在上级部门制定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不符合地方的财政信息,也就是说上级部门制定的管理体系不适用我国地方的财政体系。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除了上级部门对地方财政了解不足之外还因为档案管理体系的建立并不健全。而且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不健全的档案管理体系还会限制信息的规范性交流。
二、财政局档案信息化的实现方式
(一)加大设施投入。在信息技术飞速进步的背景下,我国财政局要想提高工作效率,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必须积极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而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基础就是资金投入,购买大量实用设备。各地财政局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对资金进行整合,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增加财政投入,并根据自己办公所需购买必备的附件设备,如扫描仪和刻录机等,在坚实的硬件条件基础上,档案信息化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现阶段,财政局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同信息技术人员加强交流,切实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促使设备长期在可靠的环境下运行。
(二)构建标准信息化体系。在构建标准信息化体系的过程中,首先,促使当地财政信息系统同档案信息系统进行良好的连接,这就要求相关信息技术工作人员在设计软件的过程中注重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财政局档案信息化的构建及有效应用,必须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同时这也更有利于基层财政部门加快构建档案信息化的步伐;其次,构建并完善基层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构建标准的体系仅仅是财政局开展档案信息化的起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还应当对该体系进行大力宣传,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提高该体系的可靠性,促使其在构建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价值。财政局上级和下级部门应当严格按照该标准体系构建档案信息系统,同时各财政局应根据自身具体实际情况,加强对各个环节的调整,从而,促使当地档案信息管理和信息化的建设都具有较高的规范性,提高财政局工作效率。
三、结语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各个部门积极开展了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针对财政局而言,各种形式的档案都是重要的财政依据,新时期,促进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的有效联系,积极构建科学的档案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财政局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增加资金,加大设施投入,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开展档案信息化的基础;并且应构建标准信息化体系,促使其维护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第五篇:农业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
原庸
一、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是质量效益型、集约型农业,必须在保障必要数量平衡的基础上,优先质量和效益,以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现代农业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依靠现代科技,获得较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第一产业领域(种植业、养殖业等),而且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农村工业、社会服务、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集群。它不是通常所说的第一产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系统,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高度组织化、规模化生产,产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功能向集生产、经营、服务等多功能方向转变。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也渗透和覆盖到所有支撑农业发展的技术装备和设施中,使之提升到智能化、自动化的更高的水平,现代农业又增加了信息化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农业信息化是新世纪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要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之脱胎换骨获得新的发展条件;依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突破及成果推广,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农业资源、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的运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全面提高农业的发展能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促进,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总之,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农业信息化将始终与农业现代化相伴相随。
二、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能够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信息化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必须合理、高效地利用农业资源。通过传统的现代化技术和方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是总成本高,时间效率低。而应用信息技术管理农业资源时,就可以大幅度、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管理实现自动化后,会比人工管理更为精密,应用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不但可以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政策信息,选择生产和合理销售自己的产品,还可以通过网络,广泛获取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获得最佳的生产效益。
2.信息化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美国农业部建立了全国性的电子邮件系统,其中仅农业市场服务局,每天就要使用计算机系统处理大约 1 亿字符的市场信息,通过卫星传送到遍布全国的地面接收站,也可以提供电话语音和可视等多种形式的查询服务,并通过互联网传播农产品价格信息。中国农业部也在建设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系统,通过中国农业信息网络系统,采集、加工、传播农产品市场经济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引导农产品市场运行和农业生产安排。
3.信息化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关系到整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目标实现的重大工程,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与帮助,而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可以为政府提供便捷而高效的宏观管理模式和手段,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农业产业化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可以拓展农业产业化活动空间,打破传统资源约束,根据市场的需要,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纽带,建立各种灵活多样的农业经营实体。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化是推动农业产业化,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之举。
三、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的若干问题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程中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客观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的获取和服务方面,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宏观决策和市场监管仍然缺乏有力的信息支撑,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仍然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农业信息化的滞后,已逐步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乃至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相比,农村地域广袤,行业门类众多,农业生产的不可控性较强,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加之城乡“数字鸿沟”拉大等客观因素,决定了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
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严重不足,国家和省级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已有了一定基础,但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投入不足问题突出,运行经费的不足也限制了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信息服务的广泛开展和技术设备的充分利用。二是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共享程度低,大量农业信息处于部门所有、相对封闭的分散状态,在信息分类分级、指标术语、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信息结构不合理,存在重复开发问题。三是信息发布渠道不畅,政府市场监管和服务能力不强,广大农民难以获取有效信息服务。四是农业信息人员整体素质较低,队伍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要求。
四、加快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切实发挥政府部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在推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各级农业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引领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强化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改善农业信息化宏观调控,确保农业信息化顺利推进,要积极引导和动员相关企业踊跃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大力营造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良好氛围,要特别注意培养广大农民关注信息,使用信息的习惯,努力使他们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看到效益,得到实惠。政府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措施来抓,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地要建立健全农
业信息化领导协调机别,明确农业信息化工作的职能部门。各级农业、林业、渔业、发展改革、财政、水利、气象、信息产业、科技、教育、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和组织要加强配合协调,形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要把农业信息化重点任务列入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目标,严格考核。
政府要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充分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根据需要增加财政投入,重点保证信息应用推广、信息化培训、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系统维护等方面的资金。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建立稳定、长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加强以“金农工程”为主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金农工程”是国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点工程,要根据全国统一的项目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在实施好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及早规划设计和及时启动二期、三期工程。“三电合一”工程是农业部在全国推广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种信息载体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互联互动。要本着“着眼于需求、着力于服务、着重于成效”的原则,把农民急需的农产品市场和科技信息传播到乡村,努力提高“三电合一”平台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信息服务支持能力。要以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目的,重点开发完善一批监测、预警、监管、服务的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同时要加快建设全省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视频系统,使全省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工作能及时得到研究和布置,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行政工作效率。
3.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
农业信息网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工具。首先,统一规划,建设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目前,大部分省都已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县级农业信息中心正在逐步建立。在此基础上,逐步实行全省信息联播,建成省与各市、县的专用卫星通讯网,与农业部的卫星网连接,构成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内部网。其次,必须加强农业数据库的开发。其内容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农业政策法规信息等数据库的开发。因地
制宜建立与现代农业配套的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把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配置到乡、村一级,直接面向基层,实现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4.大力提高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的质量的水平
我国加人 WTO后,农业作为周期长、风险大的弱质产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而需要翔实、丰富、共享的高质量信息资源。美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先进之处就在于信息资源的高质量,多数量与共享性。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站存在一个主要问题是信息量缺乏,质量不高,内容重复,共享性差。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数据库大约为全世界的百分之一,农业数据库仅局限于单机服务,农业信息计算机网络服务能力尚未形成,信息资源共享性差。
因此,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需提高信息质量,挖掘信息潜在价值,充实现有数据库内容,更好地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此外,必须解决信息的标准化间题。只有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才能做到信息共享,系统兼容。同时,建立一个科学和权威的农业信息搜索引擎也是非常必要的。
5.加强培养农业信息技术人员和农技推广队伍
要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全国各农业院校应建立农业信息的专业,开设农业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课程,或者举办农业信息技术的培训班,培训各种水平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而有条件的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农业技术学校也应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及农业信息检索与服务课,利用短期培训等形式对农业科技人员、农民技术员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能够为农业信息化建设贡献一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要进一步稳定农技推广队伍,积极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培育农业技术人才,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使农业从传统的粗放的劳动密集型向集约的技术密集型转变。在农业经济技术中,以农、机、电一体化和生物工程技术为突破口,带动农村信息技术和一系列相关的适用、实用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的信息含量和技术含量。在农村教育中,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刊物出版、农业信息网络以及因特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