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州市2010年卫生事业发展展望
郑州市2010年卫生事业发展展望
按照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围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这一奋斗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确保基本医疗、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的基础上,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到2010年,初步实现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市民的主要健康指标继续保持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平均期望寿命保持75岁以上,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和22/10万以下。
(一)优先公共卫生,防控重大疾病
1.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市疾控中心迁建项目,提升县(区)级疾控机构防控能力。拟为全市12家职业病防治机构各配备1套职业病体检设备,加强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完善卫生应急机制,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功能完善、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公共卫生体系,形成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机制,维护城乡公共卫生安全。
2.预防控制影响居民健康的重点疾病,加强健康促进。健全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和应对系统,落实各类重点传染病的预防干预措施;有效防范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控制乙肝、肺结核、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加大慢性病和
地方病防控工作力度,加强慢性病筛查,推行社区重点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管理率,完善“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电话,形成全市统一的健康教育咨询平台。
3.加强妇幼保健。加快建设郑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加强全市妇幼保健工作的统一管理。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管理覆盖率保持95%以上,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和产前疾病诊断工作,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4.深入开展“万名医护送健康”活动。每月组织1次大型集中宣讲活动,面向社会传授健康信息和保健知识;继续开办卫生健康讲堂,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宣讲;同时有计划、有组织深入到社区、农村进行健康教育宣传,使广大群众卫生保健意识得到加强,健康行为形成率普遍提高。
(二)推行片医负责制,不断完善新农合1.切实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拟新建900所标准化村卫生所,实现全市每个行政村有一所标准化村卫生所目标;城区新建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片医负责制服务人口达到260万人,并逐步建立分级医疗、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方便、质优、价廉的服务。
2.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医疗设备配置水平和标准,加强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培训,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服务水平。
3.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150元,新农合住院补偿最高支付限额提
高到6万元,全面实施门诊统筹,扩大受益面,让参合农民得到更大实惠。
(三)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1.加快推进郑州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新农合信息系统和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2.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优化医疗服务环境和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完善医院就诊咨询及其它便民服务,在市属医院全面实施网上预约挂号和复诊病人预约诊疗服务,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医疗服务,维护群众的健康权益。
3.开展城乡居民健康普查工程,逐步建立统一居民健康档案,实行电子信息规范管理,2010年年底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40%以上,农村居民达到30%以上。
(四)扶持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医药文化
1.加强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和能力建设,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
2.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用,推进社区中医药服务,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
3.加强中医药工作管理和内涵建设。建立完善中医医院的评价、监测、巡查、预警和警示制度。开展示范中医医院评选工作,弘扬中医药文化。
(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做好区域卫生规划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2010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重点推行六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为试点农村适龄妇女进行乳腺癌和宫颈癌检查;为农村育龄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为登记结婚居民提供自愿免费婚前医学检查。
2.进一步完善药品招标采购集中配送工作,扩大采购配送医疗机构范围,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
3.完善和做实区域卫生规划,制定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加强中心城区、六县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在加强区域卫生规划和严格准入的基础上,积极支持民营资本、外资进入医疗服务领域,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4.有组织、有规划地推进综合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对口支援关系,推进区域内三、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纵向整合,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六)强化卫生监督执法,保障医疗服务安全
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出台《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启动实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推行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严厉打击非法诊所,加强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公共场所卫生执法检查,依法维护公共卫生秩序,提高卫生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安全。
(七)推进科技创新工程,构筑卫生人才大厦
1.加强科技管理工作。改革和完善医学科技发展的相关管理机制,完善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科技计划项目(医疗卫生类)经费监管,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2.加强学科建设工作。制定医学重点学科申报指南、评审认定、考核验收、奖惩细则及学习考察效果评价制度等,引导重点学科明确发展目标。
3.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制定卫生技术人员终身学习及定期进修培训制度,特别是要建立进修培训的激励机制,加强引导高层次人才出国培训,大力开展郑州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全面提升卫生系统人才质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八)重视政风行风建设,树立良好卫生形象
1.围绕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2.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广泛组织党风党纪学习教育工作,扎实开展反腐倡廉活动不断加大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力度。
3.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各项廉政建设规定,制定完善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配套制度,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并切实把各项制度建设落到实处。突出建立健全卫生系统工程建设领域监督管理配套制度建设,重点抓好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
4.加大卫生行风建设力度。进一步深入开展“万名医护送健康”活动,重视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积极探索行风工作新措施、新途
径,完善系统内评议的办法措施。进一步积极开展医疗结果互认、医疗信息公示、单病种限价、一站式服务、药品使用评析、举报投诉查处、物价管理督察等工作。依靠群众,发扬民主,以民主评议为手段,着力解决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行风不断好转。
第二篇:郑州市二七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郑州市二七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五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有关精神和工作部署,促进我区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卫生系统工作实际,特制定二七区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一、二七区“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期间二七区卫生事业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区卫生系统广大工作者,紧紧围绕构建和谐二七的总体目标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事业发展全局,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把握机遇,真抓实干,使全区卫生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城乡公共卫生面貌和辖区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大幅度改善。在卫生资源总体规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医疗质量全面提升、农村卫生工作和行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任务。
1、卫生事业资源总量明显增加
历经5年的建设与发展,与“十五”末比较,我区卫生资源总量明显增加。截止2010年底,我区共有区属医疗卫生单位10所,其中区属医院5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区妇幼保健所1所,卫生监督所1所,乡镇卫生院2所。辖区内还拥有省、市级医院12家,厂矿(学校)医院15家,厂矿(学校)卫生室44家,个体诊所110家。
“十一五”期间,加强了医疗卫生服务团队建设。截止2010年底,辖区各级医疗单位共有医护人员12250人,其中护士9287人,医生2963人,平均千人口执业医师3.5人。硕士以上学历12人,本科学历148人,大专学历229人;高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104人。
2、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1)疾病控制成绩显著
“十一五”期间,完成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任务,麻疹、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全面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免疫规划一类疫苗整体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成立了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深化“一个机制、三大体系”的工作机制和预防控制体系,使我区艾滋病疫情维持在低流行态势。地方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甲状腺肿大率控制在5%。以社区为平台,开展了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试点。建立健全了恶性肿瘤早期筛查、登记报告制度,完善了肿瘤三级预防体系。
(2)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应急体系
“十一五”期间,制定完善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开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防控等大型演练,应急响应及时有效。圆满完成“问题奶粉”筛查救治、四川抗震救灾、奥运保障、甲型H1N1流感防控等卫生应急工作任务。启动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网络,提高了应对传染病暴发等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传染病病例平均漏报率低于2%。急救服务体系由城市向农村地区延伸,马寨镇和侯寨乡完成急救站建设,形成了覆盖全区城乡的指挥有力、高效快捷、功能完善的急救网络体系。
(3)妇幼保健工作成绩显著
通过实施“三网”监测和“降消”项目,妇幼卫生工作明显得到加强,各项任务指标完成情况良好。至2009年,婴幼儿死亡率8.61‰,孕产妇死亡率10万分之39.03,5岁以下儿童保健和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均为95%,农村住院分娩率达到100%。积极推进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全区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降至18.08‰,有力地保障了辖区妇女儿童的健康。
(4)公共卫生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区独立卫生监督执法机构、体系初步建成。卫生监督制度建设和人员规范化培训全面展开,执法人员水平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依法开展了食品、环境、劳动、学校、放射、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成功实施“早餐示范工程”;巩固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治理成果。上述举措有力打击了违法行为、保护了守法经营、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案件投诉查处率达到100%、及时办结率达到95%以上;食品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患明显下降。
(5)解决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全供问题
在区四个班子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局积极争取、多方协调,二七区卫生监督所、二七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二七区妇幼保健所解决了全供问题,为全力保障辖区公共卫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3、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 “十一五”期间,扎实开展了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机构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服务态度,扩展服务内容,为广大患者营造和谐温馨的就医环境。积极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平安医院创建、医疗服务“大会诊”等活动。
在临床医疗服务过程中,大力弘扬中医中药特色,形成了以郑州市第二中医院为核心,以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为骨干、中医诊所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和社区卫生、农村卫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了对基层卫生工作支援,逐步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1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已全面开展,使城市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水平的医疗服务。
4、加快基层卫生工作发展
(1)为加强基层卫生工作,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新建了侯寨中心示范卫生院,为辖区两所卫生院配置急救车辆和车载急救设备;高标准新(改)建40所标准化村卫生所,并为每所配备价值约2万元的基本诊疗和健康教育设备。加大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力度,累计培训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200余人次。自2008年开始,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对全区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乡村医生给予了每人每年补助2400元,充分调动了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不断发展完善
2006年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2010年农民参合率达到96.8%。在新农合运作过程中,开展门诊统筹、增加直补单位,筹资标准提高到220元,超出全市标准47%。
(3)社区卫生服务长足发展
“十一五”期间,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长效经济补偿机制,完善了服务标准,开展了示范创建,强化了内涵建设。截至2010年,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4个(服务中心10个,服务站34个),服务人口达到60万人,形成了覆盖全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绿云社区卫生服务站被评为全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面开展了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抓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区建档率达到80%。2008年起推出“片医负责制”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共组建片医小组120个,大大提升了卫生服务水平,增加了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知晓率、认知度、利用率,为社区居民提供了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有力的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矛盾。
5、健康教育工作成绩突出
“十一五”期间,围绕卫生工作中心任务,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为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健康教育工作。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体,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扩大医疗卫生知识的宣传。开设“卫生健康大讲堂”,深入到社区、农村、机关、学校、企业进行巡讲,在促进健康教育社会化、大众化和规范化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上述举措提高了人民健康知识水平,促使了良好行为生活方式的建立,降低了慢病患病率,在应对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手足口病等疾病综合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全面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09年10月,立足我区实际情况,全面启动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一年来我区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个乡镇卫生院对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和200种增补非目录药物实行了零差率销售;其他医疗机构按比例使用基本药物,并提高了基本药物医保报销比例。全区城乡全面开展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积极探索区属医院改革模式,完成了郑州市第二中医院和北京宜万国际医院投资管理公司托管合作,为破解医改难题寻求了一条新路子。
7、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取得进展
卫生局党委着重抓好班子建设,按照“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以争创“廉医、诚信、为民”医院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要求,在卫生系统开展“四个一”、“三讲”等专题活动,特别是开展了“作风建设年”活动,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狠刹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推行医疗机构药品集中跟续标措施,坚决查处药品回扣、开单提成、私收费、乱收费等违法违纪行为。扎实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进一步完善医院管理制度,从源头上遏制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在“十一五”期间先后获得:全国红十字服务示范区、河南省卫生监督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计划免疫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地方病防治先进集体、郑州市职业道德双十佳单位、郑州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集体、郑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集体、郑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先进集体,郑州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郑州市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先进单位、郑州市行风建设优胜单位等国家、省(市)荣誉40余项。用实际行动证明,二七卫生队伍是一支专业技术能力强、特别能吃苦、甘于奉献、敢打硬仗的队伍。
(二)目前二七区卫生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疗卫生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公立医院管理存在“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现象;运行机制上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医院法人管理结构不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有待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机制还有待加强,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需要完善。
2、卫生投入不足,卫生资源总量有待提升
卫生财政投入虽逐年增加,卫生资源虽有很大提升,但仍显不足,在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二七新区及乡镇郊区分布较少。
3、医疗卫生服务特色和技术优势尚显不足
随着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大而全、小而全”的办院模式已不能适应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我区医疗机构虽然具有一定的专科优势,郑州市第二中医院儿科、郑州市精神病防治医院的精神科等晓有名气,但在省内或全市范围缺乏影响,需要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4、现代医疗服务业有待加快发展
在基本医疗服务得到相对满足的情况下,居民对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加。高收入、高服务需求、高医疗保障的群体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精细化、个体化。高端医疗服务提供不足,且缺乏提供综合健康管理服务的健康产业。
5、卫生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由于面临拆迁改造,包括局机关在内的80%以上区属医疗卫生机构没有固定办公场所或面临拆迁,虽然各单位都有网络覆盖,但无专线联接。社区卫生系统已初具规模,但社区健康档案、儿童计划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之间信息不共享,社区、医院和管理系统无法互联互通。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尚未延伸到所有村所。卫生领域信息化业务不规范、功能不完善,系统分割、相互独立、连续性和协调性差,信息系统综合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三)“十二五”期间二七区卫生事业面临的形势分析
1、郑州市快速发展对我区卫生事业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实施和二七新区的建设,将极大提升我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推动全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必将给我区的卫生事业带来许多问题。首先,城乡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环境与生态的变化,公共卫生问题将变得越来越突出。其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居民生活、工作方式变化,社会、心理、精神因素引起的疾病将会进一步增加。第三,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健康意识的增强,将给卫生资源配置提出新的要求。
2、新医改为我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
我国新医改方案明确了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框架,提出要完善构成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四大体系建设,且提出要加强与完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八个方面,作为保证医药卫生四大体系有效运行的支撑,并明确了相关的主要政策措施。新医改方案为我区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加速发展、布局调整、体系完善和体制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
3、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区疾病防控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我区位于郑州市中心城区,素有中国铁路客运的“心脏”之称的最大行包中转站,郑州火车站位于我辖区。特殊地理位置为二七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给我区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带来更多挑战与压力。过去20年,新发传染病超过30种,平均每年都要出现一种以上的新发传染病,如2003年的非典、2005年的禽流感、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等。社会的快速发展,交通的快捷和便利,使得疾病传播速度加快。二七辖区位于全市重要的铁路和公路交通位置,因而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复杂而艰巨。
4、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明显提高
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以及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将会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提出更高的需求。医疗卫生服务既要关注急性传染性疾病、新发传染病的预防,又要关注生活方式所导致的慢性病的控制;既要满足社会各阶层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更要关注低收入群体、农村和贫困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因此,在加速基本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建设的同时,应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提升全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需求。
二、“十二五”期间二七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一)总体目标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着力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实现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二)预期指标
1、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加强疾病三级预防和健康干预,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5岁;婴儿死亡率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孕产妇死亡率20/10万。
2、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逐步增加政府卫生经费投入幅度;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增加1/3,达到4.4每千人口;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6.5张;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99%;医疗费用个人支付比例不超过30%;加大医疗救助力度,使低保家庭覆盖率100%;降低因病致贫率:农村降到15%以下,城市8%以下。
3、降低传染病的危害,提高妇女儿童的保健水平。加强重大传染性疾病(甲、乙类法定传染病)防控,使发病率控制在平均发病率之下;国家免疫规划一类疫苗接种率城市达到95%以上,农村以乡为单位达到90%以上;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80%;适龄儿童建证率≥95%;规范接种单位覆盖率≥90%;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覆盖率达到100%;入托入学儿童接种证查验率≥95%;接种率监测报告率达到100%
(三)重点建设项目
1、二七区公共卫生综合服务中心。计划投资6800万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中心建成后,可提高全区防疫防病、食品安全,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卫生服务能力,构建功能齐全的公共卫生服务技术支持平台。
2、二七人民医院南迁。计划投资7000万元,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新建成的二七人民医院将成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门诊楼、住院楼和医技楼相互独立,床位400-600张。
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学历职称层次较高的医疗、护理、管理人才队伍。5年内引进高学历和高职称学科带头人6名,到2015年争取达到正高3名以上,副高5名以上。医务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70%以上。管理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30%以上。
加强学科建设,发展特色专科,5年期间建成市级以上重点专科2个,市级以上优势专业1个,专科床位不少于20张。在原有特色专科(眼科、口腔科、胃肠科)门诊基础上,拟增眼科、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儿科、骨科、皮肤科病房。拟建立神经康复中心;在南部城区建立全市联网的急救点。
3、郑州市精神病防治医院。按照《精神专科医院建设标准》、《二级医院建设标准》做出科学合理、理念先进、操作性强的设计方案。2年内完成主体工程;2013年,完成室内装饰、消防、污水处理、绿化等配套系统。2014年,全面搬迁完毕投入使用。5年内建成一所拥有260张床位、国内一流、生态园林式、高标准现代化精神专科医院,并积极申报二级专科医院。
4、郑州市第二中医院。在该院现有规模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使固定资产5年增值2000-3000万元;年收入达4-5千万元。逐步使年门诊量达到25-30万人次;开设床位200张、使用率≥85%;
实施科技强院战略,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每年拿出总收入的5%用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培育特色专科,重点扶持中医儿科、微创医学科、妇科(不孕不育方向)中医肿瘤科,耳鼻喉科等专业。利用国家“中医院制剂能力建设专项资金”,按照GPP标准要求改造中药制剂室,拟投入100万元,购买全套中药制剂设备和检验设备,提高制剂质量和检验能力。
三、“十二五”期间二七区卫生工作任务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卫生事业发展
1、积极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其他各类医疗机构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按规定比例使用。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非赢利性医疗机构使用的国家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由招标选择的配送企业统一配送,保障基本药物的质量和供应。
2、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补偿和运行机制。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一体化管理。加快建成区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建立长期协作关系。落实好城区医师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通过人才扶持、设备支持等帮助乡镇卫生院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3、强化公益性,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明确政府举办公共卫生的职责,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落实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
4、创新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加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度、规划、指导、监管、服务等方面的职责。增加政府对公立医院的预算投入,维护公立医院的社会公益性质。优化公立医院内部治理结构,实行公立医院人员事业发展计划管理和绩效分配管理,探索职级差异化管理和“按生产要素贡献与按劳分配相结合”精细化管理模式,逐步实行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制度,并积极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管理办法。推进医药分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增设药事服务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根据二七区总体发展规划要求,通过对我区医疗机构有计划、按步骤地新建、迁建、整合、转型和改制,合理调整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区属医疗机构建设,以二级医院为建设标准,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分布。根据各医院优势,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将医院“做精、做强”,使区属医院再次焕发新的生机。到2015年,医疗资源整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群众就医需求相适应、相协调。
(三)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1、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集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卫生监督为一体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备优良、精干高效、方便群众”的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围绕“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要求,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卫生应急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强化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加强应急演练,完善应急物资和装备储备。加强对应急人员的培训,至2015年应急知识培训覆盖率>70%,乡镇>80%。
3、强化疾病防控工作。建立稳定长效的疾控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疾控工作经费逐年增加。进一步完善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疾病防控体系。以户籍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总数量为依据,核定疾控机构人员配置标准,并建立疾控人才长效培养机制。
“十二五”期间,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不高于五年平均水平,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漏报率低于2%。适龄儿童(含流动儿童)建证率在95%以上;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在85%以上;维持无脊灰状态;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继续保持在100%,新涂阳病人发现率70%以上、新发涂阳病人治愈率85%以上;严格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如期实现消除麻疹、疟疾目标。艾滋病防治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当地90%以上的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娱乐场所、酒店和社区等人群集中场所安全套可及率达90%以上;100%实施母婴阻断;城市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农村达90%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监测哨点、VCT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确认实验室及定点医疗机构建设100%符合相关标准。碘盐合格率大于90%;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85%和75%以上。加强慢性病筛查,推行社区重点慢性病规范化管理。以郑州市精神病防治医院未依托,健全精神卫生工作网络。
4、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卫生监督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基础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配置检测设备、通讯和交通工具;加强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功能完备、标准统一、安全可靠的信息化体系。加强卫生监督队伍管理,对业务骨干进行综合知识、专业知识和行政管理培训;以防保队伍为依托,建立区、乡、村三级卫生监督网。
强化职业卫生、医疗市场、传染病防治、公共场所、饮用水、化妆品、消毒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监督检查,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群众投诉处理率达到100%,案件及时办结率达到95%以上。
5、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以公共卫生综合服务中心为契机,改善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妇幼保健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妇幼卫生信息的质量控制。强化妇幼专业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组织各学科专家深入基层,广泛开展妇幼保健适宜技术培训。实施农村妇女住院分娩和“降消”项目、农村育龄妇女补服叶酸项目、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项目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实施《母婴保健法》为重点,加大对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从业人员的准入和监管力度,不断提高妇幼保健水平。
6、继续开展健康教育。建立以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动员、群众参与、法制保障为基础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制。健全区、乡镇、村三级健康教育网络。以医院、学校为重点,以社区为平台,推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广大群众健康意识和保健能力。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继续保持在75%以上;基本卫生防病行为形成率保持在65%以上。
7、落实医疗急救网络建设。按照院前救护和院内救治相结合的原则,实现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流程的无缝隙链接。在二七人民医院、郑州市精神病防治医院迁建的基础上,优化急救资源配置,进行急救站建设。完善侯寨乡、马寨镇两家急救站建设,切实提高基层急救能力。加强急救人员培训,提高医疗救治人员业务水平。开展急救知识进万家活动,全面普及全民急救知识。
(四)加强基层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1、全面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力度,完善财政供给机制,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加强乡镇卫生院的规范建设,到2015年进一步提升设备配置水平。
不断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保障水平。2015年筹资标准达到每人每年450元,参合率保持在98%以上。健全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基金安全。进一步推进新农合直补及门诊统筹,扩大直补覆盖范围。积极探索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至2015年采用混合支付方式。
积极推行乡、村医疗卫生资源在政务、业务、药械、财务等方面的一体化管理。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的基础上,2015年乡村一体化管理覆盖率达到50%。
倡导“中医中药进农村、康复训练进农村、计划免疫进农村、健康教育进农村、养老护老进农村、精神卫生进农村”,以丰富“农村片医”服务内涵。以健康档案为依托,以0~3岁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人、糖尿病人、心脑血管病人等为重点,统一方案、统一内容、统一流程、统一标准,不断拓展“农村片医”服务新途径。2015年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5%,全部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
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按照相关政策标准给予补助,建立乡村医生养老制度,落实乡村医生养老保险。
2、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实现“片医负责制”服务模式全区无缝隙覆盖。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和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使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5%、慢病管理率达到30%。积极与医保等部门沟通协调,建立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制度,提高社区就诊报销比例,确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守门人”的地位。
积极开展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加强社区现有医师和护士的在职教育。鼓励退休医护人员按有关规定到社区服务,发展壮大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
(五)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推进中医药全面发展
1、实行科学管理重点扶持。建立中医药工作联席办公会议制度,疾控中心成立中医药预防疾病科;卫生监督所成立中医药监督科。安排中医专项经费,支持中医专业人才培养、重点专科建设、重点疾病中医药防治攻关及抢救发掘继承优秀中医药遗产。完善中药制剂室及药检室,使丸、散、膏、丹等均能在院内生产,并能够独立完成成品制剂的检验。
2、注重人才培养专科建设。对基层医务人员实行中医技术轮训,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诊疗技术,收集、整理、研究民间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鼓励医务人员结合自己本专业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制定完善的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和激励机制,努力培育有特色的中医儿科、中医肿瘤等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
3、大力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农村社区大力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继续大力实施“三名三进”工程,即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使中医药服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中医医疗服务需要。
(六)加强人才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科技强卫计划
1、加强人才工程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卫生人才,创造高端人才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对博士或副高职称以上人才在入编、职称晋升、国内外重大学术活动、生活补助等方面打开“绿色通道”。积极推进以“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卫生技术人才”培养为内容的“双优”卫生人才工程,构建医学领军人才开发体系。
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和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逐步实现区属医院卫生人员以本科生为主、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以专科生为主的卫生人才结构。
2、培育重点特色学科。坚持“科技强卫”战略,鼓励区级医疗机构积极申报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力争在重大疾病防治与关键技术领域有重大突破。组织开展15项在农村、城市社区推广应用的公共卫生适宜技术项目。实现区属医院有重点专科或特色专科的发展目标,以重点专科为龙头大力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四、本规划的实施和评价
二七区委、区政府负责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和协调;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根据规划要求履行职能。每年年底各相关部门要对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2013年,由卫生局负责,通过科学设计,做好调查研究,进行中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适时调整,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三篇: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展望卫生事业发展
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展望卫生事业发展
时光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九十年沧海桑田。百万雄师的长江之歌已经久远,但声威犹存;风吼马嘶的黄河之颂已经过去,但言犹在耳。
九十年前,在江南的风雨中,南湖的湖面上,飘荡着一只小船,在这艘船上,中国共产党在无数仁人志士的期望中诞生了,从此,中华民族的命运被彻底改变。它引导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命运奋起拼搏:从井岗山到延安,从大渡河畔到雪山草原,从四渡赤水到百万雄师过天堑,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它展开的是一幅传奇般的画卷。它带领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走出了黑暗,它指引着炎黄子孙走上自强自立的道路,90年的时间,一叶孤舟已经红遍了壮美的河山,而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以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九十年,有人感叹,时间易逝,有人感叹,精神长存。
有一种情,数十年的悠悠岁月,也不会消散丝毫;有一种情,九十载的斗转星移,亦不能淡去半分。每次忆起,必当热泪盈眶,;每次提及,定会溢满胸膛。那是中华儿女对党的最深沉的情感,是任何东西都阻挡不了的羁绊。九十年,党成了华夏儿女内心深处的辉煌诗篇,党成了炎黄子孙用无数丰功伟绩撰写的历史长卷。有一种人,时刻都在与死神战斗,在革命战争时期,他们在敌后的战场上殊死拼搏,彻夜不眠,竭尽全力挽救那些为祖国的未来奋斗的英雄们;在和平年代,他们兢兢业业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攻克一道道难关,打败病魔,为人类健康殚精竭力。他们是天使,挽救着生命,不分种族,没有歧视,造福人类。
岁月如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越来越多的疾病得到根治,人类健康得到了保障。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人均期望寿命只有35岁,在大多数人温饱尚未解决的情况下,我国一方面通过解决温饱和改善营养,另一方面通过卫生防疫、妇幼保健、控制传染病和地方病等一系列公共卫生措施,有效地降低人口(特别是婴儿)的死亡率,从而有效地提高人均寿命;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布,将卫生事业定性为“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2003年初,我国广东省首先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随后,广西、山西、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发生非典疫情。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灾害,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往来。抗击非典过程中,卫生部等各部委和相关单位积极开展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增强群众的防病意识,引导公众进行科学防护。并不断对相关药物进行研制,最终化解了这场危机。抗击非典斗争的最终胜利,证明在非典的冲击下,中国经受住了考验,这是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史上的光辉的诗篇;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5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此后,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路径开始清晰;2009年4月6日,这一天,注定将成为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一个历史性的日子,众所瞩目的新医改方案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新医改方案从无到有,数易其稿,只因其是推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维护人民健康权益的一项重大举措。它为了百姓不用贵药治好病,让百姓公平享有公共卫生的“阳光”。
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学生,我深深体会到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含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不断努力,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肩负起自身的使命,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争取为卫生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岁月的长河汇入了二十一世纪的洪流,面对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着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党的事业任重而道远,面对越来越多疾病威胁,卫生事业的提高刻不容缓,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卫生事业定会蓬勃发展,不断进步。
姓名:宋焕焕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净月经济开发区博硕路1035号
第四篇:全县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报告
全县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报告
高唐县卫生局局长 于永峻
各位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在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县卫生事业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在全县各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卫生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龙头,以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为重点,经过全县1000多名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城乡卫生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体建设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村卫生室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得到新的加强,初步建成了村有卫生室、乡有卫生院、社区有中心、县有二级甲医院、有预防控制、有执法监督、有医疗保障、有社会救助,机构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农村卫生、妇幼保健、新农合等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我县被评为省级慢性病防治示范县、省级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县,县卫生局被评为全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
二、主要做法
工作当中,我们牢固树立“保健康、促小康”、“保卫生、促民生”的工作理念,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放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里去考虑,把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延伸到改善民生的大问题上去衡量,把切实改善医德医风上升到党和政府形象的新高度去审视,精确定位,精密把控,精心实施,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全县卫生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着眼“平时少得病”,在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上下功夫、见成效。
1、大力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坚持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建立居民个人健康档案、高血压病、糖尿病、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等,服务项目已增至9大项。到目前为止,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工作全面启动,已经建档36万份,电子化建档率达到50%,1.2万名农村孕产妇享受了住院分娩补贴420万元,连续三年开展了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给15岁以下人群免费补种乙肝疫苗,农村孕产妇免费补服叶酸等一系列保健项目顺利实施。通过努力,人民群众健康指数不断上升,各项控制性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一个部级项目和两个省级示范县成功创建。2010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卫生部签署了为期五年的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我县被选定为全省唯一的项目基线调查预调查县,为全省开展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调查提供了操作性强、实用价值高的方案、程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我县积极开展了全省慢性病防治示范县和卫生应急示范工作县的创建工作,目前两个示范县创建工作已经通过省级验收。并以此为契机,扎实开展健康教育,着力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编写《健康知识手册》3个版本,累计发放10万册,并在高唐电视台
线从2.5万元提高到10万元,最高支付限额已达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三年来年投资10多万元为县合管中心配置了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硬件设备,15个卫生院自筹资金30万元安装了医院管理系统,并与新农合管理系统互相对接,新农合信息化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
2、加强基金监管,扩大运行效益。不断完善行政监察、技术指导、社会监督三大体系,成立专业监管机构,制定实施了新农合基金运行、监管和定点医疗机构准入、退出等10多项制度,合理设置起付线、封顶线及报销比例,加强督导检查,加强基金监管,引导医疗机构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引导农民群众合理预期、合理就医、合理报销,为了方便参合群众看病就医,在门诊和住院结帐时便能享受到新农合政策补助,我县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均实行了“现场减免”和“即时结报”。
新农合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农民群众“小病忍、大病扛”的现象,同时有效缓解了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住院几天、白干一年”的现象基本得到消除,大大减轻了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负担。
(三)着眼“看病更方便”,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医疗网络体系上下功夫、见成效。
通过实施“360工程”、“1127工程”、“333”工程项目,争取上级资金2000万元,自筹资金4000余万元,建成了12处乡镇卫生院病房门诊楼、县医院东院区、县中医院病房楼、县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县医院康复楼。2011年,积极争取上级卫生监督建设项目,争取到卫生监督专项建设资金125万元,从而促使疾控中心
县农村卫生服务实现了“一降二增三满意”。“一降”,是指就诊人均医疗费用下降,“二增”,一是指乡镇卫生院门诊就诊人次明显增加;二是指乡镇卫生院业务量增加。“三满意”:是指群众满意、医务人员、政府满意。
2、从科学配置医疗资源降低就医成本。在农村,我们科学界定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着重在常见病、多发病上加强医技培训。2009年以来,共办班20余次,培训人员3000多人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医疗服务需求;在城市,不断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康复、保健等“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努力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送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服务格局;在县级医院积极推广“远程诊疗”“请进来”,不出本县就可以连线西安、北京、济南的专家进行网上会诊、家门口就能有省级专家诊疗,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3、从加强医院管理降低就医成本。首先,在公立医疗机构推行了“三项硬指标一票否决制”。对医疗机构人均门诊费用、人均住院费用和药品收入比例实行严格控制,超出标准的年终考核一票否决。其次,在全县一级以上医疗机构推行抗生素类药品控制、单病种限额收费、住院收费一日清单、处方抽查评议等十多项制度,对于乱开处方乱用药的现象,加大了查处力度,有力地扼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呈现了“三升三控”的喜人局面,即门诊人数上升、住院人数上升、群众满意度上升,门诊人均费用、住院人均费用、药品收入比例得到控制。
(五)着眼“服务更优良”,在强化行业监管、加强行风建设上下功夫、见成效。
1、加强行业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坚持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管理年活动,2011年,对所有医疗机构重新进行了申报登记,对6家不符合执业规范的单位提出了整改意见。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取缔了坐堂医,查封黑诊所32家。为了进一步保障保护妇女权益,我们坚持开展打击“两非”,即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终止妊娠。
2、积极推行院务公开工作,接受群众监督。在全县所有医疗机构推行院务公开,将本单位的人事、财务、基建、药品采购等及时予以公开,在醒目位置公开收费项目、药品价格等,并不断充实公开内容,丰富公开形式,规范公开程序,努力确保院务公开全面、真实。目前,县、乡二级医疗机构均按规定实行了院务公开栏做到了公开透明、公平合理。对工程建设、物资采购、设备招标等重点项目,实行全程跟踪监督,同步预防,凡是超过万元的采购项目,都必须报县卫生局审批实施。采购属财政拨款的,委托县采购中心采购;属自有资金的,派监督员参与,实施跟踪监督。
3、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加强行风建设。在全县卫生系统积极开展“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活动,一方面正确引导,在全县评选了十佳医生、十佳护士,并大张旗鼓地表彰,每人现场奖励现金2000元,努力在卫生系统营造争当模范、向模范学习的良好风气和氛围;另一方面,对个别顶风而上,收受索要红包,做大检查、开大处方的医护人员坚决严厉查处,该罚款
地为全县人民服务,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正确面对并作出回答的现实问题。
(一)全面推进医改工作。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为深化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发改、财政、卫生、物价、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职责,建立督导考核检查制度,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推进医改的工作机制,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搞好重大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针对新发传染病,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控预案,努力实现依法科学防控和有序、有力、有效。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开展医疗救治演练及多部门防控应急演练,提高实战能力。落实综合措施,抓好艾滋病、结核病等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控管理,确保不发生暴发流行。搞好以高血压、糖尿病为重点的慢病防治工作。
(三)坚持扬长补短,努力实现统筹协调发展。坚持高标准、高定位,以先进县市为目标,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采取切实措施,逐步解决我县卫生事业发展中的结构性、区域性矛盾。坚持以农村为重点,加大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工作力度。
(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自觉接受县人大监督,邀请县人大开展新农合等重点工作视察,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议案并抓好落实。继续依法抓好职业病防控,严厉打击非法行医。
(五)继续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建设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疗卫生队伍。以“抓巩固、抓提高,创品牌、出成效”
第五篇:乐安县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中共苏区振兴规划 ――乐安县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卫生事业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工作也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攻坚时期。为更好地加快我县卫生事业的发展,合理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改善和提高卫生服务能力,保护和促进我县居民身体健康水平。根据中共苏区振兴规划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卫生工作实际,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卫生现状
1、医疗卫生机构。2011年底,全县拥有县直医疗卫生单位8个(其中:综合医院2个、中医医院1个、专科医院1个、妇幼保健机构1人、疾病控制机构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新农合中心1个),乡镇卫生院20个(其中:中心卫生院6个,一般卫生院14个),村卫生室205个,民营医院3个,个体医疗机构19个。
2、卫生人力。全县公立医疗机构拥有医务人员1108人,其中在职正式职工924人,聘用184人。在职职工中,卫生技术人员820人,占88.74%,其中高级职称47人,中级职称315人,初级职称458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数2.25人。另有村级卫生技术人员621人。
3、医疗状况。共开放住院床位803张,其中,县级医疗机构512张,乡镇卫生院291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2.2张。价值5000元以上的医疗设备411件,占地面积107221.8平方米,建筑面积49255平方米(其中乡镇医疗机构14796平方米),日均门诊1100余人次,年均住院3万余人次。
4、公共卫生。规划免疫12种疫苗接种率96%,以乡镇为单位规划免疫接种率达90%以上通过省级验收;住院分娩率100%,新法接生率100%,婴儿死亡率12‰以下,孕产妇死亡率28/10万以下,无新生儿破伤风发生,卫生监督覆盖率达100%以上,人均寿命75.3岁。
5、医疗保障。2008年开始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2011年,我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64188人,参合率97.6%,基金总量为5930.88万元,全年补偿参合农民160567人次,基金支出5485.1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1、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卫生事业费投入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同步增长。2010年全县卫生事业费投入只占财政经费总支出的8.83%。由于长期投入不足,造成大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用房简陋、设备配置欠缺、设 2 施落后、人才队伍断层和医技人员培训经费短缺等,制约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保健效果与质量的提高。截止2010年12月31日止,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共负债8739万元,其中基建负债3451万元,2、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滞后。2007年以前,我县卫生卫生事业发展欠账最大。全县乡镇医疗用房面积14796平方米,其中4916平方米为D级危房,占全县医疗用房面积的33.23%。全县20个卫生院中,有6个卫生院至今没有合格的业务用房。尽管从2006年起,全县14个乡镇卫生院才争取到部分国债项目建设资金,改造新建了9880平方米的医疗用房,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427万元,其中国债资金仅为575万元,而附属设施建设标准高,征地拆迁成本大,地方配套资金无法落实,项目单位无力自筹资金,致使项目单位负债累累,总负债为1852万元。另外为了方便农民看病,我县在6个非乡镇政府所在地(合并乡)仍开设了卫生院,但由于是非政府所在地,国债项目资金不予安排,地方又无力筹措,6所卫生院医疗用房均为上世纪60年代建设的,早已被相关部门认定为危房,但迫于资金压力,到目前都无法完成改扩建工作。
3、人才队伍不能适应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现有卫技人才严重缺乏,基层卫生院缺少医护人员200多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保院、县皮防院、县卫监所、县疾控中心按现有标准需增人员350余人。卫生系统已经进入到龄退休的高峰期,严重影 3 响了我县医疗卫生业务的正常开展和持续发展;后备人才难以引进,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人才引进机制不够完善,医务人员生活待遇低、工作环境差、住房都难以解决,对医学本专科毕业生缺乏吸引力。
4、医疗设备落后。近几年上级部门陆续配了一些基础性设备,但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乡镇卫生院急诊急救设施不完善,无清晰度好、配置高的B超、X光机等大型医疗辅助检查设备,造成有些常见病和急诊病不得不到县级医院确诊和治疗,县级医院无核磁共振等大型先进医疗设备,对于一些疑难杂症无法诊断,加上我县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还未开展,无相关医疗设备,这些问题导致患者不得不到上一级医院治疗,进一步加重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5、村卫生室建设滞后。一是现在农村许多地方还没有摆脱缺医少药的状态,全县没有一所规范化的村级卫生室,特别是在偏远的山区,连简陋的卫生所都没有,农民根本没有地方看病。二是许多农村缺乏素质较高的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农民生病以后,无法得到基本的救治。三是县乡村卫生一体化建设面临诸多困难,许多村卫生室无固定场所,医疗设备只有老三件(温度计、血压计、听诊器),达不到标准化村级卫生室要求,服务能力低下。
四、下一步发展设想
以中央苏区振兴规划为契机,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1、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立卫生监督综合网络和卫生安全检测预警机制。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综合能力,严格控制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传播,有效预防和控制地方病,积极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维护健康的社会行动,以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质。二是加大对卫生监督机构基础设施等硬件的投入力度,建设卫生监督综合大楼项目,配齐的执法专用车辆和快速检测设备,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水平。三是改善县妇保院条件,新建住院大楼,添置先进医学仪器和设备,提高全县妇幼保健服务水平。四是进一步改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条件,配备公共卫生服务专用车辆、全自动生化仪、彩超等,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四是加大对全县205个村级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到2015年85%的村卫生室建设达标,2020年全部达标,同时逐步实现乡村卫生一体化。
2、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一是争取县第二人民医院整体搬迁至县城区项目及搬迁后的软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县城区的医疗资源;二是争取县人民医院住院综合大楼改新建项目,购置核磁共振等大型医疗器械,改变乐安无此类医疗设备现状,方便广大患者;三是争取县皮防院异地重建项目及配齐相关医疗设备。四是积极争取县级中医院综合大楼改扩建项目。五是全力做好公立医院改革。六是进一步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特别 5 应加大6个不在乡镇所在地的乡镇卫生院基础建设投入。七是创立“乐安县流坑医疗康复中心”,改变流坑景区无综合性医疗机构现状,提升“千古一村”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能力。
3、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和救助制度建设。通过近几年的积累,我县新农合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为进一步完善新农合保障体系,将加大新农合工作硬件投入,建设新农合管理中心综合大楼和信息系统。
4、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一是构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信息平台。二是新建县卫生培训中心,积极做好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的教育培训工作,建设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提高服务质量。三是要落实好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编制。按照省编办和省卫生厅下达的人员编制标准,对县乡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进行核定,在重新核定编制中,要在保留现有编制数前提下,争取更多的人员编制。四是积极抓好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招录力度。继续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招录专业技术人才、吸收“三支一扶”人员充实到各医疗卫生单位。同时积极做好省厅招聘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承接和服务考核工作。五是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选派县、乡医疗技术骨干到城市三级医院进修学习,县级医疗技术骨干到乡镇卫生院帮扶工作。
四、建议政策支持
1、尽快化解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县乡医疗机构沉重的债务负担制约了我县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同时还隐藏了诸多不稳定因 6 素,我县医疗机构高达近亿元的债务,希望中央、省财政能够尽快拔出专款,进行债务核减。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支持政策。一是取消上级下达的卫生基建项目县本级配套资金,改由省财政负担;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边、穷乡镇卫生院倾斜,特别是向我县6个非乡镇所在地的卫生院倾斜。三是专项安排卫生人才培训经费,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水平。
3、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已实现从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向公益性公共卫生服务转变,也同时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收入锐减,加上全县所有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后,因县财力紧张,无法承担本应由县级财政负担的部分资金,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入不敷出,建议将县乡两级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全部纳入省财政保障范围。
二○一二年三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