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所务公开制度促进环卫事业稳定发展

时间:2019-05-12 17:4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力推进所务公开制度促进环卫事业稳定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力推进所务公开制度促进环卫事业稳定发展》。

第一篇:大力推进所务公开制度促进环卫事业稳定发展

大力推进所务公开制度促进环卫事业稳定发展

推行所务公开是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是增强职工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上城区湖滨市容环卫所自2003年实行所务公开以来,坚持把职代会作为所务公开的基本形式和主要载体;坚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抓好制度的落实,促进所务公开规范化、制度化,有力地促进了环卫事业的稳定发展。

一、领导重视,制度健全。

实行所务公开民主管理是构建和谐单位的重要内容,是调动职工当家作主的有效形式。我所成立了由党政工负责人组成的所务公开领导小组和监督协调小组,健全所务公开制度,落实责任到人,形成了由党支部统一领导,党政工齐抓共管,职工积极参与的运行机制,进一步保证所务公开工作的扎实进行。

1、抓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我所先后制定了《推行所务公开民主监督工作措施》、《班子集体议事制》、《所务公开分工负责制》等制度,用制度激励和约束行为。我所坚持每周一次例会,检查落实管理人员对分管工作的完成情况;讨论决定应集体讨论的事项;对违规现象及时提醒纠正;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管理人员的廉洁自律等问题全部进行公开,充分落实职工的民主权利,并通过专题会及党政工联席会、所务公开栏等形式加强宣传,为民主管理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2、抓人事管理制度的落实。在一线职工的招聘中,我所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用工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制作了工作流程样板,实施档案化管理。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从报名登记、试用期录用、签订劳动合同等环节,都有详细的制度约束。建立员工详细档案后,实行办公室、财务室双重管理,互相监督。每月将考勤表、工资表备份,装订成册在财务室公开,便于职工核对、查阅,并耐心做好解说工作,直至职工满意。遇有政策调整或代扣代缴有 1

关税费,及时将扣缴清单张贴在公开栏,让职工知情、监督。

3、抓业务工作制度的落实。及时修订与时俱进的规章制度,按照公开的内容和形式,每月底召开道路、公厕保洁分类考核分析例会,通报考核名次及材料使用情况,分析当月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我所对公厕设施、道路保洁设施维修材料领用制度进行了规范,材料领用以书面形式申请,部门主管签字后方可;设施维修和更换,以书面维修联系单作为维修的凭据。通过落实公开制度,避免了成本的流失,不仅提高了职工的信任度,还大大地促进了“管理增效活动”的开展。

二、内容具体,操作规范。

为使所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我所坚持抓住重点,按照规范化要求,及时地向职工公开热点问题。

1、建立平等协商劳动合同签订制度。签订劳动合同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环卫事业企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所工会根据职工的意见,就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社保交纳、休息休假等内容,制定了合同文本,经与行政协商后签订实施。鉴于环卫行业的特殊性,经劳动部门审批,我所执行综合计算工时制;行政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职工工资,从不拖欠。几年来,我所外来合同工的劳动关系稳定,除了足额交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外,还交纳了人身意外伤害险,职工凝聚力有力提升。

2、公开涉及职工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及时公开一些职工关心的热点,如劳动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工资奖金分配、请假销假、带薪休假的执行情况,体检及女工保护、培训计划、职工社保缴纳情况,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评优选先的条件及结果,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措施等方面,均通过固定的公开栏、意见箱、简报等形式公开,做到层层宣传,政策透明,确保在操作中公平、公正、合理,使每一项政策的实施,都能够得到职工的拥护和支持。

3、公开与领导班子建设密切相关的问题。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民主评议领所班子情况,执行廉洁自律规定的情况,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等进行公开。通过职工代表座谈会对所班子进行民主评议、客观评价。

4、开展“科学发展金点子”意见征集活动。通过职工代表恳谈会,及时了解职工动态,听取职工意见,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置征求意见箱、走访座谈等方式,广泛征求职工对促进我所科学发展的好建议、好点子,及时召集各部门商讨整改措施,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逐条解决回复,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所内和谐稳定发展。

5、公开评先推优、爱心捐助、月度考核结果。一是评先推优。每季度在各大工种内,由保洁员直选评出符合条件的“明星保洁员”并实施奖励,以实际行动影响其他职工。对于年度优秀职工、优秀城市美容师、优秀党员等评选,均在评比前公布条件,评比后张榜公示。二是爱心捐助。工会积极向困难职工、外来合同工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如职工积极响应,慷慨解囊为一名来自安徽的公厕保洁员被沸水烫伤的女儿捐款4913元。在每年“春风行动”中,全所职工参与率达100%。每次职工捐款金额均在公开栏公布,接受监督。三是月度考核。在动态管理上,实施月度业务工作完成进度公布制,上墙公开各片各块的工作业绩;在监督管理上,注重细节的考核、质量的追踪,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反馈。

三、全员参与,形式多样。

职工的参与是所务公开工作的主体,只有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好“依靠”方针,才能使所务公开真正做到民主化、透明化。在反复征求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各种规章制度和考核细则由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后才生效,让职工满意,受职工监督。

1、采取职代会形式进行公开。为使职代会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我所在每次会前要召开预备会,向代表们征集意见和建议,开会时给予现场答复。在职代会上,所长作行政和财务工作报告,并向职代会提交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制度,如《班组长竞聘上岗方案》《职工奖罚制度》《请假销假制度》《分类考核奖励办法》等,全部经职代会表决通过后实施。其中《分类考核奖励办法》经层层讨论、修改、完善,不但做到了因人而用、因岗而用,是设身处地为外来职工着想,既符合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也不失严肃的工作立场,较好地达到了理想中的双赢。

2、采取公开栏形式进行公开。设立所务公开栏、宣传橱窗,对服务于辖区单位和居民的承诺制、政策等随时进行公开;对一些重大决策、通知公告、先进荣誉等进行公开。

3、采取系列会议的形式公开。通过政治思想联席会、职工代表座谈会、部门负责人会、班子民主生活会等公开形式,与职工面对面交谈,通报情况,接受提问,收到了较好效果。如在吴山路、劝业里休息房设立爱心联络站,所班子带头下地段,联络一线职工,听取职工的利益诉求,解决职工的困难和困惑。

四、党建主导,加大力度。

1、通过所务公开抓好班子建设。加强所班子建设是党建工作的核心,也是推行所务公开的根本目的之一。所班子团结务实,把日常基础工作和职工利益放在第一位。班子成员经常深入地段一线,了解日常作业情况,与职工一起流汗,关心职工生活。

2、通过所务公开抓好廉政建设。加大职工对勤政廉政的监督力度,有效地消除与职工之间的猜疑和误解,赢得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拆除“隔心墙”,架起“连心桥”。

3、将所务公开与当前工作相结合。把所务公开与当前开展的岗位廉政教育、创先争优、党员示范岗等活动相结合,查找岗位风险,党员公开承诺,有力地促进了所务公开工作的开展。

几年来,我所在推行所务公开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职工群众有了说话的渠道,提高了民主程度。今后,我们将在不断解决新问题中完善所务公开的内容和方式,围绕“品质湖滨,满意同行”的服务宗旨,促使我所各项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上城区湖滨市容环卫所二○一○年八月十八日

第二篇:大力推进制度创新

大力推进制度创新 科学规范市、县两级党委书记的用人行为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2002年,根据中央组织部的统一部署,我市江东区委开展了“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课题的调研试点工作。经过三年多努力,江东区建立了规范党委主要负责人用人行为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机制。2005年8月,市委决定在全市范围开展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市)区委主要负责人用人行为工作,并提出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要从市委做起、从市委书记做起。在总结江东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市委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市委及县(市)区委主要负责人用人行为的意见(试行)》。《意见》着重围绕干部选拔任用的推荐提名、酝酿、讨论决定、任用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了以“两定期、两推荐、两票决、一公选、一公议、一检查’’为主要内容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体系,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有效规范和约束了党委主要负责人的用人行为。这里,着重介绍其中4项制度及实施情况。

一、实行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制度

在试点中我们感到,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党委主要负责人用人行为,涉及干部选任的各个主要环节。其中,规范推荐提名最为关键。为此,我们把扩大干部工作民主、规范推荐提名作为试点工作的重点突破口来抓,探索实行了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干部制度。制度规定,市委及县(市)区管理的党政正职需要调配时,组织部根据单位民主推荐、考核、班子结构和后备干部等情况,对每一拟任职位提出2名以上的参考人选名单,连同参考人选基本情况,以书面形式提供给全委会成员作推荐提名参考。同时,在全委会成员中公开职位情况、任职条件、推荐范围,由全委会成员进行推荐。组织部根据全委会成员推荐提名结果,经部务会议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常委会讨论决定或全委会票决干部任免时,组织部要汇报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的情况。2005年12月以来,市本级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领导干部16批共45人。

二、实行全委会、常委会任免干部票决制度

2004年8月开始,我们在市、县两级全面实行了全委会、常委会任免干部票决制度。主要做法是,市委及县(市)区委管理的党政正职拟任人选或推荐人选由常委会提名,经全委会审议后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全委会闭会期间,急需推荐或者任用的,由常委会作出决定,决定前应当以书面形式征求全委会成员的意见;其他干部的任免也由常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从市本级来看,全委会成员的全程参与,使干部决策的人员从10多名常委扩大到现在的近70名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实行这一制度以来,市本级全委会对党政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5批共50人次,全委会闭会期间征求意见24批共76人次。票决制的实行,扩大了党内民主,使党委集体用人权在制度框架内得到了进一步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于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实行干部工作公开评议制度

每年年底以及届中、届末考核时,我们都结合述职述廉,开展对市委及县(市)区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整体情况和市委及县(市)区委书记、组织部长等在干部工作方面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公开评议的工作。

评议内容主要包括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情况,坚持选拔任用干部原则、条件情况(个人为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选人用人情况),坚持选拔任用干部程序情况,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情况,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情况(个人为坚持公道正派任用干部情况),以及抵制用人不正之风情况(个人为遵守干部工作纪律情况)等6个方面。评议等次根据评议内容细化为6个方面单项评价和整体综合评价,分别设置为“好、较好、一般、差”4个等次。参加评议人员为党委委员、候补委员,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成员,纪委领导班子

成员,法检两长,四套班子工作部门、直属单位和下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民主党派、工商联主要负责人,以及担任过本级四套班子领导职务的老同志。县(市)区委召开评议大会时,市委组织部和市纪委派员参加,并由市委组织部对评议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形成书面意见,逐一向被评议对象反馈个人评议结果。从2005年底开始,市委在召开全委(扩大)会议时,还对市委干部任用整体工作和市委书记履行干部工作职责情况进行了民主评议和无记名投票测评。

实践表明,实行公开评议制度,对规范党委主要负责人用人行为,促进市、县(市)区委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起到了很好作用。

四、实行县(市)区委书记用人行为离任检查制度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实行了县(市)区委书记用人行为离任检查制度。

一是科学确定内容,全面检查书记任期内的用人行为。检查内容主要为: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结合本县(市)区实际,努力实现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情况;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法规,坚持干部德才标准,把握正确用人导向的情况;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干部任免事项充分酝酿,广泛听取意见,坚持集体作出决定的情况;履行监督职责,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方案进行审查把关,对下级党委(党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坚决抵制、严肃查处和纠正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情况等。

二是采取有效方式,着力增强检查结果的客观真实性。县(市)区:委书记免职文件下发后,由市委组织部分别向其本人和原任职的县(市)区委发出检查通知,派出检查组。检查工作按拟定方案、听取汇报、民主评议和问卷调查、个别谈话、查阅资料、专项调查、综合分析等方法和步骤进行。其巾,向部分党员干部和群众发放的《调查问卷表》,主要内容包括对当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总体看法、意见和建议,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巾是否存在“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指令提拔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等1 3个问题。查阅资料主要包括书记任期内县(市)区委研究干部任免事项的原始会议记录、民主推荐、考察情况以及调查处理群众反映的有关问题等材料。对检查中发现或群众举报反映的用人不当或违反干部选拔任用规定等问题,要进行专项调查。

三是注重成果运用,坚持查纠并币、以“检”促“防”,充分发挥离任检查的综合效能。检查结果形成专题报告,市委组织部专门听取汇报后,向被检查的离任书记和县(市)区委反馈情况,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下发书面整改通知,限期进行整改。

至今,我们已先后对9名县(市)区委书记进行了用人行为离任检查。这一做法,有利于了解更多的真实情况,客观评价书记在任时的用人行为,有效防止书记在职务变动期间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等违规问题的发生;同时,对离任和现任书记,尤其是被检查县(市)区委书记的继任者都有很大的触动,进一步增强了他们规范用人行为的自觉性和选人用人的责任意识,取得积极成效。干部群众形象地称之为“用人审计”。

第三篇: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变革

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促进企业管理变革

--韶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经验介绍材料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息技术的深刻介入,正在使传统的企业管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它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管理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韶钢”)是中国企业500强,广东企业50强之一,是广东省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十一五”期间,韶钢将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全力打造环保生态型、品种效益型、和谐稳健型、国际竞争力的钢铁精品基地。

一、韶钢信息化建设概况

一直以来,韶钢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从1985开始计算机的应用工作以来,始终把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近年来,韶钢把企业信息化建设放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极大地推动了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1、硬件网络平台建设

至目前为止,韶钢建成了总长220千米覆盖全公司每个工作点的三层千兆光纤网络,3×100M独享带宽接入互联网,形成了覆盖全集团公司每个工作点的“高速信息办公网络”和上万户家庭的“职工住宅小区宽带网络”,形成内外部的高速信息网络平台。

2、ERP系统建设

2005年2月,韶钢正式启动ERP一期系统建设。

韶钢ERP一期项目以ORACLE的ERP套件作为实施框架和整体集成平台,系统主要涵盖了采购分销系统、生产制造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三大系统,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物料清单(BOM)管理、生产计划管理、车间作业管理、质量管理、应收管理、应付管理、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总帐管理、成本管理等20多个子模块。系统一方面充分挖掘了ORACLE ERP的标准功能,另一方面,融合了韶钢以往信息化建设的成果,通过自主创新的集成技术,将原有的计量数据采集系统、质量检验系统等进行了无缝集成。同时与同步实施的MES系统进行了无缝联接,使韶钢在计划、采购、生产指挥、质量控制、计量、销售、物流、财务、成本管理等多方面实现了完整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ERP一期项目于2006年4月正式上线,一次性获得成功。2007年5月,韶钢实施ERP二期拓展项目。ERP二期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电子招投标管理、企业商务智能(BI)等模块,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ERP系统的管理功能和决策支持功能。系统于2008年10月,同步上线成功。

3、MES系统建设 韶钢MES项目于2004年12月正式启动,2006年4月10日上线。该项目主要在自动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第三炼钢厂、宽板厂、高线厂实施。

韶钢MES系统是在借鉴韩国POSCO先进的MES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结合韶钢自身的生产工艺、设备状况以及韶钢信息化的成果,完全定制开发的具有钢铁行业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执行系统。系统主要涵盖了工序计划管理、质量管理、作业管理、库存管理四大系统,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了订单接收、材料设计、炼钢作业指示、轧钢作业指示、进程管理、质量标准、质量设计、质量跟踪、质量判定、质量分析、作业管理、库存管理等10多个子模块。

MES系统综合考虑了整条生产线上所有工序状态和物流平衡要求,高效运用人力、设备、原材料、能源等资源,以整个生产线的综合效益最优来编制工序计划,进行材料设计,下达作业指示,实现区域内的综合生产管制和在线调度,打通产销衔接的通道,使韶钢从原由的“面向库存的生产组织模式”转变为“面向用户订单需求的柔性生产组织模式”。系统的实施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快了企业对市场反应的速度。

2008年,韶钢进一步在第二轧钢厂和铁前系统推行实施MES系统,扩展了MES系统的覆盖范围。

4、订单动态跟踪系统建设

钢铁企业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任务之一是打通“产销一体化”的关键路径,即从客户订单开始,将原燃材料采购、产品质量设计、生产制造、产品质量判定、制造成本核算、生产装备状况、产品仓储、发运等一系列生产经营过程纳入一个自动化的计算机管理闭环系统。为实现这一目标,韶钢于2009年成功开发了“销售订单和生产任务在线跟踪系统”。

该系统的实现原理是:销售客户在韶钢电子商务网站上录入订单信息,销售部门计划员接收到客户的订单信息后,通过系统接口导入客户订单信息(包括:客户、定轧号、钢号、产品规格、定尺状态、边缘状态、数量、件数、产品交付要求、交货期等),传递到生产部门进行详细排产计划的编制,系统依据详细排产计划自动创建生产任务(JOB)传递至ERP系统,ERP系统下达生产任务给相关生产厂MES系统组织生产,生产实绩(包括:生产信息、坯料需求信息、质量信息、检验入库信息、销售开单发货信息等)通过MES系统和ERP系统进行实时收集。

该系统的成功开发完成很好地实现了客户订单从订单接收开始,经历计划编制、任务下达、任务投料、任务执行、任务产出、质量检验、判定入库、销售发货全过程的物流跟踪,较好地满足了销售部门、生产部门对客户订单信息详细跟踪的迫切需求。

5、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建设

韶钢每年进出厂物资高达1800万吨。如何保证各种进出厂物资在验收登记、计量过磅、取样检验、物资中转过程中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杜绝和排除不法分子“车辆套牌”、“掺水夹杂”等违法行为,确保韶钢利益不受侵害,成为摆在韶钢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难题。为此,韶钢于2008年1月开始实施“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于2009年5月正式投入运行。

该系统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厂物资监控系统、计量远程值守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监控中心建设等。系统从物资进厂到货预报开始,涵盖了验收登记、质检取样、计量过磅、卸车签收、车辆回皮、出厂放行的全业务流程,设立了1000多个监控摄像点,在全厂区搭建起企业内部的“天网”,建立了一套覆盖公司所有关键进出厂计量点、检验点、卸料点的全程视频监控系统及进出厂业务流程系统,实现了对各汽车称量点的现场无人职守和远程实时计量,实现了对取样、制样、送样、检验、存样、检验结果发布的全程视频监控,实现了与ERP系统的高度集成,有效地防止了计量、检验、仓储、装卸过程中的各种作弊行为。

6、班组成本核算系统建设

为进一步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深化各单位基础管理工作,强化成本形成过程的控制,细化成本分解、经济核算与分析考核,充分调动全员降本增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韶钢于2008年年底,在各单位现有经济核算的基础上,全面推行班组经济核算。同步启动实施“韶钢班组成本核算信息系统”。

该系统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1)以生产消耗、生产成果的核算为侧重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包括产量指标(实物产量、工时产量)、品种指标(产品品种数量、新产品数量等)、质量指标(产品合格率、优质品率等)、劳动指标(全员或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工时利用率等)、物资消耗指标(单位产品物资消耗量等)、设备利用指标(设备利用率等)、成本指标(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工序加工成本等)、安全环保等指标;2)在此基础上,建立考核指标从公司级到单位级、工段级、班组级、岗位级逐级分解的五级经济核算和成本管理责任体系;3)以班组为最基本的经济核算单位,结合本单位的组织架构、管理职责和生产管理流程,按照“谁使用、谁控制、谁核算、考核谁”的原则,对生产中的消耗与成果、投入与产出进行记录、计量、计算、分析、比较,具体、快速、准确地反映班组的生产消耗和生产成果,以合理的最小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009年通过深入开展精细管理和班组成本核算工作,韶钢降成本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铁的生产成本从2008年的3400元/吨下降到目前的1983元/吨,钢材的成本保持在2800元/吨左右。

二、韶钢信息化建设的突出特点

1、紧紧抓住企业信息化的难点、热点、重点进行技术攻关,重点解决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比如:产品价格管理是韶钢销售与物流管理的核心业务需求。韶钢产品价格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产品基价和计价办法。韶钢制定了各个规格产品的基准价格(即产品基价),产品基价作为韶钢对外报价的基础,不同产品类型、不同销售区域有不同的基准价格;在产品基价的基础上,再针对产品的特殊属性和客户的特殊需求出台相应的计价办法,在产品基价的基础上浮动。由于钢材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变化较快,复杂的价格体系使得韶钢每次产品调价业务都困难重重,难于及时响应市场的快速变化。为解决这一业务难题,我们在对韶钢价格体系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价格管理进行了整合和规范,通过开发灵活、快捷的“产品价格调整”程序,极大地简化了调价员的操作步骤,提高了操作效率,使调价员从繁琐的价格数据堆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去关注市场变化、关注销售环境的变化,极大地加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升了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

再如:大宗原燃材料的结算问题。传统的大宗料采购合同通常以“文本”的方式出现,由于采购物资结算业务与合同的质量标准条款、化验升/扣价条款、超发/少发控制条款等息息相关,合同的每一条款的正确与否都直接影响到与客户结算时的结算价格。这种抽象的“文本式”条款由于无法实现计算机的自动识别,必然导致人为干预,引发诸多争议。为解决这一长期困扰韶钢的技术难点和热点,我们结合韶钢采购业务实际,定制开发了验配结算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合同文本的“数字化”管理(包括合同文本的数字化、合同清单的数字化、合同到货计划的数字化、合同质量标准条款的数字化、合同化验升扣价条款的数字化),结算时,系统自动搜索相符的合同“数字化”条款,自动匹配、自动进行升扣价处理,结算员无权修改任何关键结算信息(如:合同价格、结算价格、化验值、化验标准值、升扣价值等),完全实现了大宗原燃材料的自动在线结算,很好地解决了这一历史难题。再如:生产制造的信息化管理方面。原先,韶钢由于没有生产系统的支撑,整个生产计划的排产、生产任务的下达基本依靠手工或OA系统进行编制和传递。为填补韶钢生产制造信息化的空白,同时也解决 Oracle ERP在钢铁行业生产制造模块实施难度大的难题。我们通过ERP车间管理模块的实施,把ERP系统简单的标准功能与钢铁生产复杂的生产管理实际有机地统一起来,开发出了具有韶钢特色的炼钢管理系统、轧钢管理系统。从主生产计划编制到车间作业计划下达,从炼钢到轧钢,从入炉、加热、出炉到轧制,完全实现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

又如:实际成本核算问题。由于ERP系统标准功能采用标准成本核算,不符合韶钢实际成本核算的要求,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开发了按工序产品逐步结转计算的“实际成本还原系统”。该系统建立了一套企业标准的基础数据,包括物料的标准成本、半成品、产成品的定额消耗等,按照产品制造工序的先后顺序,从轧制工序开始、倒推炼钢工序、炼铁工序成本,通过层层倒推,逐步结转的方式,实现了企业各项成本数据的真实还原,公司决策层可以通过该系统实时查询当前各种产品的详细成本数据,为企业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2、紧密联系企业实际,确保企业信息化立足韶钢、扎根韶钢、服务韶钢

信息化建设必须结合企业实际,具有企业特色才有生命力,才有活力。我们在实施ERP系统的过程中,没有一味地迷信和依赖ERP的标准功能,而是紧密结合韶钢生产、经营和管理实际,在充分挖掘ERP标准功能的基础上,依靠自身开发人员,开发了与韶钢业务实际紧密结合、与ERP系统高度集成的“销售发运平台”、“验配结算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炼钢管理系统”、“轧钢管理系统”、“成本还原系统”等多个信息系统,这些自主开发的管理软件极具韶钢特色和个性,不仅好用而且效益显著,很好地弥补了ERP系统标准功能的不足,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ERP软件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功能,避免了“瞎子摸象”和脱离实际的弊端。

3、注重基础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夯实企业信息化的基石 韶钢信息化始终十分注重基础信息化的管理。在实施ERP和MES系统的过程中,我们成立了专门的数据编码组,专门负责企业各类基础数据的整理和编码工作。至目前为止,共建立了各类物料编码569032条、物料分类1683191条、供应商编码2968条、客户编码1702条、员工档案27215条、仓库编码203条、机构编码190条等。同时,我们规定,任何信息系统的开发都必须以ERP基础资料档案为准,不得另形建立独立的编码库和编码体系。这些基础数据的统一、规范管理,为企业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大集成、大应用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4、不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韶钢信息化始终致力于企业“精细化”管理

在实施ERP和MES系统的过程中,我们把精细化管理作为衡量系统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比如:在实施ERP系统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精细化功能的挖掘工作:借助ERP系统的货位管理功能,在ERP系统中进一步细化了库存堆位管理,备品备件实现了“库号-架号-层号”的三级货位管理,成品仓库实现了“库号-跨号-堆号-层号”的四级货位管理;在销售成品仓内,起用了批号/序列管理和批次属性控制功能,使韶钢的每一件钢材产品做到了按“件编号”进行管理,用户使用的每一件钢材产品,都可以通过ERP系统进行完整的订单号、任务号、炉批号、件编号、规格、宽度、长度、钢号、定尺状态、边缘状态等信息的详细跟踪,较好地解决了成品仓库按件管理的难题,使成品库存管理更趋精细。

在MES系统覆盖的范围内,我们能够按照客户的产品交付要求,进行产品的详细材料设计、炼钢作业指示、轧钢作业指示、进程管理、质量跟踪等全流程生产管控,按照流程倒推的方式,下达轧材、连铸、炼钢、炼铁、配矿等一系列的详细作业指示,使生产过程实现了精准控制。

5、打通企业信息系统之间的壁垒,实现信息化的大集成应用,避免出现新的“信息孤岛”

近年来,随着ERP系统与MES系统在钢铁企业的逐步推广应用,其取得的应用效果也逐步被钢铁企业所认同,然而,ERP系统与MES系统建设“孰先孰后”,“孰轻孰重”一直成为困扰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问题。韶钢的实践证明,在可能的条件下,ERP系统和MES系统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上线,企业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整合效果。

在分工方面,我们从管理范围、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时效等四个方面对ERP系统与MES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明确划分,特别是在计划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对二者的管理范围和系统功能做出了清晰的界定,有效防止了功能重叠、业务交叉现象的发生。

在集成方面,由于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双方项目组有了更多、更充分的讨论机会,确立了ERP与MES系统之间在生产任务下达、生产过程投料、产品产出、库存物料移动等方面的接口表设计、接口数据项目、数据传输方式、数据传输时点等内容,通过接口进行计划、命令的传递和实绩的接收,使生产计划、控制指令、实绩信息在整个ERP、MES、过程控制系统、基础自动化的体系中透明、及时、顺畅地交互传递,较好地实现了ERP系统、MES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基础自动化系统的大集成应用。

三、韶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和体会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

韶钢在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中,始终以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为首要任务,时刻注意将企业业务流程优化与企业信息化有效结合起来。

韶钢原来组织机构呈“金字塔”型,存在层次较多、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诸多弊端。我们通过ERP和MES系统的建设,对集团内部业务流程进行了大规模的梳理和优化,将原先284个管理流程梳理简化成70个业务流程、设计关键岗位60个,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BPR)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原有的金字塔型结构为精简、高效的扁平化结构所取代,原先管理部门的大量职能被计算机系统所取代,大幅度减少和压缩了管理层次,加强了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如:过去韶钢生产计划实行二级计划管理模式,现在各工序生产计划由生产部统一下达,实现了生产计划的一级管理。

2、依托企业信息化,促使企业管理变革、管理创新,实现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的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

在生产管理方面,韶钢近年来不断加大企业产销一体化系统的建设力度,通过ERP系统、MES系统、订单动态跟踪系统等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按订单组织生产”的管理模式,逐步促使韶钢由过去“按库存组织生产”向“按订单组织生产”的模式转变,由过去以预测为主轴的推式生产组织方式向以需求为主轴的拉式生产组织方式转变,由过去大批量生产方式向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的生产组织方式转变。大大缩短了产品交货周期、提高了客户满意度,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减低了供应链的总成本,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在进厂物资管理方面,我们通过智能一体化系统的建设,综合利用了车辆自动识别技术、卫星定位跟踪技术,无人值守远程计量技术、远程集中监控技术等多种现代信息手段和工具,在全厂范围内搭建起了24小时不间断监控的“天网”,实现了对各汽车称量点的现场无人职守和远程实时计量,实现了对取样、制样、送样、检验、存样、检验结果发布的全程视频监控,有效防止了进厂物资车辆在质量检验、计量过磅、料厂卸车等各业务环节中的各种作弊行为(如:车辆套牌、压磅、撬磅、驾驶室藏人、水箱灌水、加装车轮、样品掉包等),极大地提高了进出公司各类物资车辆的计量、检验速度,大大减轻了进出厂物流瓶颈,增大了公司规模扩张后的物流运输能力,公司物资进出厂管理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在成本管理方面,韶钢班组成本核算的推行,是以“班组”为最小成本核算单位,难以想象,纷繁复杂的多级成本指标体系的建立、各类投入产出数据的收集整理、各类指标数据的计算、对比、分析完全依靠人“手工”完成。通过成本核算系统的建设,我们建立了统一的成本指标体系模型,极大地减轻了成本指标分解的难度,提高了指标分解的速度和精度,通过信息系统实时采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类投入与产出数据,能快速地进行各类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分析和比较,准确地反映公司级、单位级、工段级、班组级、岗位级的生产消耗和生产成果,保证班组成本核算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

3、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同步进行、配套实施,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大融合

2003年,韶钢大转炉工程破土动工,为抓住有例时机,韶钢同步开展MES一期系统的前期工作,IT人员作为大转炉工程项目部主要成员,全程参与工程的前期考察、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工程建设、竣工验收等工作,全过程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包括:对基础自动化级建设要求、数据接口要求等)传递到工程项目部,为MES系统后续的顺利开发、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8年,韶钢整合原料厂、焦化厂、炼铁厂资源,组建炼铁部,韶钢以此为契机,同步启动铁前MES系统项目的建设工作,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对炼铁部的组织架构设置、资源平衡配置、业务流程优化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和建议,促使炼铁部组织机构设置更趋科学、资源配置更趋合理、业务流程更趋优化。

2008年,韶钢整合原各采购部门下属仓库、销售部门下属各成品仓库,组建韶钢统一的仓储中心,整合原铁运部、汽运部、物流公司,组建大物流部,韶钢信息部在以上组织机构的大调整、大整合过程中均及时介入,及时调整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设置、审批路径配置、人员权限设置等,保证了上述业务流程整合、机构变革、管理变革的平稳、顺利过渡,真正体现了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实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大融合。

四、韶钢信息化取得的效果

1、生产与销售一体化

韶钢ERP和MES系统的建设,按照“依订单组织生产”的模式,从销售预测、客户订单接收开始,经历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车间任务下达、产品质量设计、工序计划、生产管制、车间作业、生产完工入库、产品销售发货等阶段,将物料采购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仓储管理、销售发货管理、成本管理等纳入系统整体设计,形成了一个自动化的计算机管理闭环系统,初步实现了“产销一体化”管理的目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2、财务与业务一体化

韶钢信息化建设,始终以财务为中心,致力于财务业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韶钢信息化建设,以财务为核心,集成了与采购、销售、库存、生产管理相关的所有财务活动,使得韶钢在业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如采购订单提交、接收入库、采购退货、发料出库/退库、结算付款等,每一步都会触发相应的财务科目活动,并自动传递财务数据到财务系统,业务人员做业务的过程本身就是财务系统计帐、核算的过程,实现了信息流、物流与资金流的高度统一,完全实现了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管理和集成应用。

3、管理与控制一体化

韶钢过去的管理方式主要通过人工方式来实现,程序、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人为因素影响大,容易出现管理失控。通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信息化建设,韶钢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传统管理方式,信息公开,程序透明,运营规范,各项业务流程得到简化和规范,初步实现了“管控一体化管理”。如:在采购管理方面,整个采购业务都在计算机系统内按照统一、规范的业务流程运行,包括二级计划的在线申报和审批、采购任务的分配和接收、招投标业务、合同签订和审批、接收入库、发料出库等均在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中运行,各级领导实现了在线审批和实时监控,变“事后核查”为“事中控制、事前控制”,较好地实现了“管控一体化”。

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2009年5月22日

第四篇:深入推进农村合同监管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深入推进农村合同监管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区委政研室区司法局

近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合同逐步进入农村各个领域,成为社会经济生活领域越来越普遍的契约形式,由于合同签订不规范引发的矛盾纠纷,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今年以来,我区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普遍推行了农村合同监管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全区各乡镇、街道清理清查农村合同3000余份,修订完善不规范甚至不合法的合同200余份,审查、起草、签订各类合同90份,调解合同纠纷60起,因合同不规范引发的上访事件下降了10%。

一、基本情况

当前,农村稳定面临着许多新问题,特别是因经济纠纷造成的一些集体上访,呈上升趋势。我们在对全区三年来农村矛盾纠纷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到,在全区已经发生的矛盾纠纷中有30%是因为没有签订合同或合同签订和管理不规范而引起的。农村合同在管理上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是“四个缺乏”。一是农村合同签订缺乏公信性。一些村干部在发包项目时搞暗箱操作,缺乏透明度,引起群众的猜疑和不满。二是缺乏公正性。一些合同条款不全面、权力义务不对等,甚至个别条款与法律相

抵触。合同内容缺乏公正性,极易引发合同纠纷和群体性上访。三是农村合同的管理缺乏规范性。大部门合同都存放在村委会,经常发生因村级班子的更迭而导致合同丢失,造成一些纠纷因为找不到依据而无法得到解决。四是合同履行缺乏监督性。合同出现纠纷后,各个方面相互推诿,缺乏合同履行的“裁判”。合同纠纷越来越突出,已不单纯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农村的稳定。只有把农村合同管好了,合同纠纷减少了,才能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机构。各乡镇以司法所为依托,组建了农村合同监管中心,主要履行提供法律咨询、帮助起草合同、主持签订合同、办理法律见证、协助办理公证、监督合同履行、调解矛盾纠纷等职责。新户乡还在每个行政村选配了一名农村合同协助监督管理员,建立起了覆盖全乡的农村合同监管网络体系,为农村合同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尽快开展好这项工作,各乡镇、街道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合同监管的意义、目的和好处,进一步消除了广大农民的顾虑,有效推进了农村合同监管的顺利进行。

(二)完善监管机制。区司法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拟定了《农村合同监管实施方案》和农村合同监管中心工作流程,对监管范围、监管形式、监管程序、监管职责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确保合同监管工作有章可循。各乡镇从实际出发,分别制定

了合同监管中心职责、工作制度、工作纪律和协管员管理规定等一些列规章制度,要求合同监管人员严格按章办事,提供高标准的法律服务。

(三)规范合同签订程序。农村合同监管中心对合同签订实行“一条龙”服务。一是由村集体和需要签订合同的村民或企业法人、经济组织提出申请,由所在村协管员以书面形式把合同意向告知合同监管中心。二是合同监管中心受理后,召集有关单位依法讨论当事人提出的合同意向,并告知当事人签订合同必须具备的条件。三是指派监管员全程参与合同签订活动,解答当事人咨询,起草合同内容,审议合同事项,主持签订仪式,办理见证或公正手续,确保签订程序合法、文本形式完整、内容规范有效。为把各村原来自行签订的合同也纳入乡镇监管,合同监管中心对原有合同进行了收集整理,对不规范的合同特别是存在明显问题的合同,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情况下,按照程序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四)加强合同管理。一是对合同监管中心的合同,实行统一合同文本、统一合同编号、统一分类建档,并按照谁接手、谁管理、谁负责的要求,实行专人管理。二是对村集体或村民要求调阅归档合同的,合同监管中心随时为他们提供调阅服务,让他们及时了解合同的使用情况。三是对合同履行实行跟踪回访,通过电话询问、入户走访等形式,即督促双方当事人按约履行义务,又了解双方当事人对合同监管工作的意见。通过跟踪回访,对引

发矛盾纠纷的倾向,积极分析预测,提前做好防范;对出现的矛盾纠纷,及时组织力量依法调节;对调解不成的,引导双方当事人通过诉讼等法律程序解决。

三、取得的成效

农村合同乡镇监管的实行,为增强农民法律意识、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明显成效。

(一)增强了农民法律意识。农村合同乡镇监管,要求合同监管员全程参与合同签订活动,他们在指导双方当事人签订合同、办理见证或公证手续的同时,也解答了农民提出的法律咨询,使广大农民掌握了许多与自己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农民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农民在法律方面有不明白的问题、不好处理的事情,都到合同监管中心进行咨询和解决,今年以来各乡镇合同监管中心已接受农民法律咨询370人次。

(二)保障了农民合法权益。通过加强对农村合同的监管,进一步推动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杜绝了“暗箱操作”,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落实;进一步清理了个别村干部与村民签订的权利义务失衡的“霸王条款”,使合同双方当事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义务。

(三)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通过严格规范的程序,实现了对合同签订活动的有效监管,进一步规范了农村经济活动,解决

了许多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消除了农村合同中易于产生干群矛盾、引发群众上访的隐患,化解了因合同不规范引发的矛盾纠纷,切实维护了农民利益。

四、几点思考

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合同乡镇监管工作,对于新形势下维护群众利益、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区农村合同监管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仍处于探索阶段,总体上仍存在工作进展不平衡、工作不到位、合同监管中心力量薄弱、工作人员业务知识能力不强等各方面的问题。要深入推进农村合同监管工作,必须在不断清理整顿中加强规范,在加强规范中建章立制,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

(一)必须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从掌握的情况看,多数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工作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对司法知识、农村合同监管知识掌握的不深不透,在处理一些比较复杂的农村合同时,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建议由司法局牵头,区农业局配合,采取外出学习考察或聘请专家讲课等形式,对全区各乡镇、街道农村合同监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不断增强业务能力,为农村合同监管提供人才保障。各乡镇、街道也要对所管辖村的农村合同监管协管员开展专门培训,从监管制度、监管程序、合同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提高他们做好合同监管工作的能力。

(二)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当前农村合同监管工作,老办法不适用、新办法又不多的问题非常突出,只有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一是抓好典型带动。每个乡镇(街道)要根据所管辖村综合条件,选择一到两个村做为农村合同监管的典型,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推动整体工作的开展。二是不断延伸农村合同监管的范围。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把农村合同监管的服务范围逐步向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延伸,对宅基地使用权、劳务管理、赡养老人、运输、银行信贷等社会事务合同签订纳入监管范围。

(三)必须进一步加大抓落实的力度。从全区目前农村合同清理整顿的情况看,全区各乡镇、街道共清理收存农村监管合同3000余份,而仅新户乡就清理清查农村合同1467份,占相当于一半的比例,可见各乡镇农村合同清查工作相当不平衡。区司法局、区农业局等单位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能,经常深入乡镇、街道和村庄对农村合同监管工作进行指导。各乡镇、街道要专门拿出时间,组织专门力量对农村合同进行清理整顿。

第五篇:大力推进屏山农村养老事业发展

大力推进屏山农村养老事业发展 屏山县政府副县长 林乃宏

今天的中国,已经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看起来浪漫,却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扰。屏山作为山区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到全县人口总数的87.7%,养老保障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加上农村经济社会欠发达因素的影响,农村养老保障压力日趋凸显。为切实化解银发浪潮带来的冲击,维护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笔者提出以下粗略见解以供参考。

一、屏山农村养老基本现状

据统计,2010年末,屏山总人口30.71万人,农业人口26.93万人,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户籍人口)37000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74%。有96626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占农村总人口的36%;1145人享受农村五保政策,集中供养率达到58%;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24938人参保,参保率9.3%。屏山农村养老集中体现在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

二、当前屏山农村养老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我县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城镇严重,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中青年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从一定程度上又加速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比重,且农村老年人中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呈明显上升趋势。

(二)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化。从上世纪70、80年代,国家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在这30年中,农村家庭的结构逐渐发生改变。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人口得到一定控制,致使农村家庭的供养资源减少,这在养老上就表现为赡养系数大大提高,家庭成员面临的赡养风险不能分散,子女的人均养老负担在增加,越来越多的子女面对年老的父母负担明显加重。

(三)社会变迁给家庭养老带来巨大挑战。近年来,大部分农村变成了一个流动的村庄,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这不但使得对老龄人群照料资源明显匮乏,同时逐渐造成代际隔阂,进而削弱了家庭养老的基础。同时,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使传统孝文化日渐淡化,没有制度的约束,家庭养老传统美德很易遭到破坏。老年人获得的生活照料不够,精神慰藉缺乏,家庭关系不融洽等,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空巢”家庭增多,老年丧偶者所占比例较大,老年人独居现象流行,从而增加了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感。加上农村家庭关系较之城市更为复杂,农村家庭一般子女较多,家庭养老往往会出现相互推诿,一旦由于家庭关系不融洽而引发家庭纠纷,老年人往往就会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积谷防饥、养儿防老” 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峻的冲击。

(四)土地的保障作用正在削弱。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及农业本身的发展变化,受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薄弱,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减少,生产经营水平有限等因素影响,依靠土地养老已不再保险。

三、大力推进屏山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的思考

(一)加快新农村建设,巩固家庭养老基础。能否解决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克服其不足,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完善家庭养老制度。

1.发展农村经济,奠定家庭养老的物质基础。养老首先要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物质需求,而经济的发展是实现这一需求的必要基础。在家庭养老仍将继续长期存在的条件下,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特别是现金收入水平,为家庭养老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不谋而合的。

2.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孝文化,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但是,近年来在商品经济大潮和不良文化的影响下,这一传统美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沦丧。因此,必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对全社会、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养老的思想文化氛围。一是重视传统道德、孝文化教育,利用各种渠道,形成一种浓厚的宣传氛围。二是开展以知恩、感恩、报恩和尊老、养老、爱老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积极宣传先进模范事迹,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三是利用大众传媒,加大对孝文化的关注力度,通过定期评选“孝子”等活动,使传统的“孝文化”在新时期得以发扬光大,促使群众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建立健全政策和制度,维护家庭养老的地位。我国是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国家,要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除了加强对全社会的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外,还必须建立健全养老方面的法律法规,为农村家庭养老提供可靠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在当前养老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应通过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制度,维护家庭养老的地位和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农村家庭养老制度真正实现定型发展。

4.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余力。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在推动我县农村社会发展和改革中,应结合老年人的特性,在让老年人充分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导、鼓励老年人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工作。可利用老年人经验丰富、社会威望高等特点,指导和帮助农村老年人组建“老年人协会”,让老年人以集体形式参加农村公共事务,解决棘手问题,同时让老年人感觉“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二)稳步推进新农保,实现农村养老不犯愁。新农保制度的推进,对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妥善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完善我县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全面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科学制定政策,为新农保试点提供好政策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对农村老年人进行保障,加大了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这种多渠道的筹资模式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责任,激发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而且“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有一定的弹性,国家会根据经济发展、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因此,应结合全县实际,吸取周边地区好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设定参保对象、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保障水平等,制定好符合我县实际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及实施细则,逐步建立筹资和待遇标准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具体实际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强化宣传动员,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参与。由于长期以来农民受现实主义思想的影响,比较注重眼前既得利益,对社保政策不够关注或尚存疑虑。加上部分农民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影响根深蒂固,认为生、老、病、死有子女管,主动参保意识不强。为此,应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广泛宣传新农保政策和现实意义,使新农保政策深入农村、家喻户晓,让广大群众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切实解决农民养老后顾之忧。

3.加大地方公共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服务能力。一是加大地方公共财政投入,减轻农民投入压力,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提高参保率。二是加强基层工作平台建设。对乡镇、村级建立有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加快形成乡镇有机构、村级有专人、覆盖无死角的参保网络。三是加强经办机构能力建设。准确把握政策要求,科学设置参保、缴费、申领、审核、发放等流程,提供政策咨询、参保登记、待遇享受等一条龙服务。四是加强业务操作规范建设。针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特点,统一规范各类表、证的设计管理。五是加大便民服务建设。充分发挥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的作用,以服务来促动新农保工作。六是加强资金监管,切实发挥新农保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主导作用。

(三)公办养老与民办养老并举,拓展保障服务渠道。当前,屏山养老机构仍以公办为主,民办养老机构由于受资金、土地、税费等相关政策以及养老公益性的影响,尚未实质开始发展。为应对我县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的冲击,特别是农村人口养老保障能力薄弱的问题,应坚持公办养老与民办养老并举,实行分线保障,切实增强保障服务能力。

1.加大公办养老投入,保障农村特殊人群养老。对农村“五保”老人和农村低收入家庭供养问题,积极探索集中供养新模式,以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为主,加大筹资力度,增加供养保障能力。一是对托老在亲朋眷故家中的农村“五保”老人,尽量纳入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改善其生活质量和生存条件。二是积极探索 “以副养院”的经营模式,抽调懂技术、会管理、身体好的人员种植蔬菜和养殖畜禽,以供给和补充老年服务中心日常生活所需,确保老人的物质生活质量。三是创新管理方式,科学制定规章制度,确保养老的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先培训后上岗,严格实行绩效考核机制,确保每名工作人员都能真心实意地理解老人、关爱老人、照顾老人;在老人中民主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成员,实行在院老人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通过定期评价养老服务质量,征询老人的意见和建议,开展评比老年人最满意的护理员活动,维护老人的合法权益。

2.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推进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加强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动员社会力量特别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机构,多管齐下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对农村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鼓励进入民办养老机构,缓解公办养老机构压力。一是大力推进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通过建设资金补贴、公建民营、税费优惠、政府购买服务等优惠扶持措施,积极扶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培育提供多种服务方式和不同收费标准的服务供给主体。二是建立连锁集团发挥品牌效应。支持社会经济效益好、社会认可度高、具有规范标准管理的养老机构走集团化道路,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全面提升全县养老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创新体制机制举办养老机构。充分利用闲置的学校、办公楼、厂房、农场等,采取公办、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建设一批养老服务机构。

(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除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之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未来养老的发展应该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逐渐走向社会化,变家庭养老为社会养老,由政府承担是大趋势。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由于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滞后,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因此,为推动农村老年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应严格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养老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老年公共服务产品,直接关系到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受身心状况的制约,高龄和失能老人需要实行机构养老,因而十分需要具有某些专业学科的专业护理人员。政府在建设以供养型、护理型为主的基础性、示范性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良好养护、康复、托管服务的同时,应大力加强养老服务培训资源的供给。通过制定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抓好在职人员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积极推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制度,不断优化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结构,保证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全面提供好人性化优质服务。

下载大力推进所务公开制度促进环卫事业稳定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力推进所务公开制度促进环卫事业稳定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党务公开,促进科学发展

    推进党务公开促进科学发展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务公开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推进党务公开,有利于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生机活力和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创......

    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创建良好政务环境

    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创建良好政务环境 东湖区统一审批办证服务中心紧紧围绕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宗旨,大力推行政务公开,积极创建良好的政务环境。我们进一步加......

    大力推进政务公开 创建良好政务环境

    东湖区统一审批办证服务中心紧紧围绕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宗旨,大力推行政务公开,积极创建良好的政务环境。我们进一步加大了推行政务公开工作的力度,努力推动......

    推进院务公开 促进和谐发展

    推进院务公开 促进和谐发展 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 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始建于1952年,是国家级示范中医医院暨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现有员工1400余人,开放床位800张。 医院在半个多世......

    大力推进产销合作 促进粮食顺畅流通

    大力推进产销合作 促进粮食顺畅流通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7年2月16日13:32)黑龙江省粮食局副局长 金辉黑龙江省是粮食主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56亿......

    全力推进大森林建设 大力促进绿色发展

    全力推进大森林建设 大力促进绿色发展 褚银良调研大森林建设昨日上午,县委副书记、县长褚银良,副县长邬汝跃对我县大森林建设进行了调研。褚银良在调研时指出,大森林建设是县委......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来源:2013-1-11 经济日报 众所周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现阶段,我国仍然是一个有13亿人口、农民实际仍占大多数、城......

    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祖庙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思考郑年胜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加剧,如何面对迅猛而来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祖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