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法与执法区别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制下,公安机关享有两种性质不同的职权,扮演两种不同的角色。依照《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公安机关享有治安、消防和道路交通管理等方面的行政管理职权,有权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依照《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公安机关是刑事诉讼中的侦查机关,享有刑事侦查权。因此在我国公安机关具有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两种身份。
公安机关具有双重身份,能够作出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行为性质的不同将直接导致其法律依据和法律效果的不同,法律为两种性质行为所设置的救济途径也有很大差异。对于公安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相对人有权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提起行政诉讼;而对于公安机关作出的刑事侦查行为,即使给相对人造成人身、财产上的损害,相对人也不能提起行政诉讼,只能依照《国家赔偿法》的相关规定启动司法赔偿程序。因此区分公安机关行政行为与司法行为,对于相对人权利的救济和人民法院正确运用法律处理案件具有重大意义。
如果单从理论上着手,对于公安机关的行为性质较容易区分。但在实践中,具体情况是相当复杂的,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可能存在交叉行使的现象。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综合判断:
(一)区分行为的目的。以行为的实质目的作为判断行为性质的依据,如果行为是为了查犯犯罪、抓捕犯罪嫌疑人,则为刑事司法行为,否则即为行政执法行为。
(二)区分行为的法律依据。如果公安机关作出行为的依据是《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则该行为是刑事司法行为;如果公安机关依据的是《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行政法律、法规,则该行为是行政执法行为。
(三)区分行为的程序。如果公安机关依据《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所规定的程序行为,则为刑事司法行为;如果是按照行政法律、法规从事一定行为,则为行政执法行为。
(四)区分行为的部门。公安机关的双重身份是针对公安机关整体而言,其内部不同的部门负责的事务各有不同,一般刑事侦查活动由公安机关刑侦部门负责,其具有专门性特点,其他部门从事的一般为行政执法行为。
实践中对公安机关行为性质的判定是十分复杂的,任何单一的标准都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区分,应当运用上述四个标准进行综合的判断,以求对公安机关行为的性质作出准确的认定。
执法机关,是广义的,包括一切执行法律、法规、规章、条例、条令等具法性质的机关。当然,也包括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
司法机关,狭义上只指公、检、法、司四机关。
行政执法机关,一般指政府部门的执行行政法规的机关。
这里面,公案机关是司法和行政两跨的。
第二篇: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法治化的思考
——兼谈如何实现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刑事案件的有效监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各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和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频频发生,并逐渐多样化、复杂化,行政执法案件数量与日俱增,但真正以涉嫌犯罪进入司法程序的数量却不与之相称,行政执法机关“以罚代刑”现象严重,直接导致了经济犯罪日益增多的势头难以有效遏制。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行政权力的滥用和法律监督的软弱问题。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保证涉嫌刑事案件顺利移送,国务院制定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了《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随后,高检院又联合多家行政执法机关联合发布了一系列加强工作配合的文件,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原则性规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这些规定与工作实践存在较大脱节,缺乏可操作性和执行性,刑事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效果不佳,检察权的监督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因此探讨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在立法和适用上有机衔接实有必要。
一、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刑事犯罪案件少的原因探究
大量的调查资料显示,目前行政执法机关查处、移送刑事犯罪案件时存在着“两少”现象,即移送案件的行政机关少和移送案件数量少,甚至有的行政执法部门从未移送过刑事案件。原因何在,我们认为有行政机关内部原因和外部监督不力等因素的影响。
(一)行政执法机关自身因素
1、行政权具有天然的自我扩张特性,容易造成行政执法机关权力的滥用。随着社会事务的复杂化和多样化,行政权的内容和边界被扩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安全秩序外,还有普遍的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其行使方式更加复杂,内容范围大大扩张,其表现便是行政机关拥有巨大的自由裁量权,但若该自由载量权不受到控制,就会导致行政权力的滥用,违背法律授权的目的和意愿,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贯穿现代宪政的主题就是法律对行政权力的控制。行政执法权的自身特性是造成权力滥用后果的自然因素。
2、行政执法机关狭隘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观念是造成移送刑事案件少的重要因素。一是行政执法机关掌握较大的处罚权,行政罚款的多少直接影响到部门的经济利益。很多行政执法机关基于狭隘的保护部门利益观念,认为案件移交给司法机关的同时,也就转让了对违法者的部分控制权,会影响到单位利益,因此其处理的大部分案件就存在能罚就罚,一罚了之的现象,大多不移送到司法机关,最终使得犯罪案件线索流失,犯罪分子逃避刑事处罚。二是在实践中,行政执法活动中发现的涉嫌犯罪案件,有一部分都发生在对本地区贡献比较大的单位或部门,对他们的查处势必影响到本地区的利益,因此对该企业的移送查处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行政上的干预和阻挠。
3、行政执法人员认知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一是部分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不高,执法水平相对较低,业务能力不强,对刑法中有关罪名及构成要件掌握不够,导致案件线索少。二是一些执法人员认为行政执法机关主要任务是查处行政违法案件,打击犯罪不是其职责,加之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标准高、要求严,导致移送刑事案件意识不强。
(二)检察机关的外部监督不力。
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的监督,一个是监督行政执法机关办理的案件中,是否涉及到刑事犯罪案件,而行政执法机关并没有依法将其移送给有权机关处理。另一个是监督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是否有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触犯刑法的行为。
在现实中,检察机关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监督效果不佳。一是监督无措。法律规定过于粗糙,缺乏可操作性,例如移送案件的标准、程序以及责任等都没有具体规定,使得现行许多法律规定如同虚设。二是监督“为难”。在现行检察机关双层领导体制下,检察院对地方行政机关存在着机构、人员和经费等依附关系,实际上相当于当地政府下属的一个执法部门。而其他行政机关具有管人、管钱、管物的权力,检察机关为了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协调处理好与各个部门的关系,因此对于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实在是勉为其难。因此导致目前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不能良好发挥。
二、目前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为使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形成打击犯罪的合力,国务院、高检院等相继出台了多项规定、意见,确定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的基本框架,并对工作中存在的信息不畅、案件移送不及时,协作配合不规范等问题提出了要求,但由于可操作性和效力不强,导致实践效果不佳。
1、现有规范的性质不一,作用存在局限性。一方面国务院及所属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范围内,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另一方面,检察机关出台的规定则属于内部工作制度,其中对于对公安机关处臵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案件的有关要求,实质上是重新规范立案监督的规定,其作用有局限性。
2、行政机关和检察机关联合发布的各种办法和意见,效力不强,缺乏操作性和执行性,对行政执法机关强制力不够。有些办法和意见仅是一些宣告式的权限规定,比较概括和抽象,没有制定固定的制度和详细的实施细则,缺乏操作性和执行性,虽明确了检察机关监督的职责和权力,但并未明确具体的监督手段和措施,对行政执法机关缺乏强制力,柔性有余,刚性不足,使得这些规定的效力大打折扣,因此这些发文的作用有限,不能满足打击犯罪的需要。
3、行政执法阶段形成的证据的法律地位不明造成案件司法认定上的困难。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因此案件只有进入审判阶段才是最终环节。然而在司法实务中,突出问题之一就是行政执法阶段形成的证据的法律地位、证明规则及采纳等问题没有明确规定,造成司法上的困难。比如侦诉机关根据联合认可的文件接受行政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的行政违法案件,但在行政查处过程中形成的言词证据,因合法性原因不被法庭采纳。而许多案件查处的条件、时机,进入公安、检察环节后往往时过境迁,无法重新收集证据。对于书证、检验报告和鉴定结论等材料情况稍好,但也常常面临法庭关于证据合法性的质疑和当事人关于证明公正性问题的质证,法院对类证据的采纳、取舍缺乏统一标准,造成司法上的混乱。
三、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度的法治化进路
目前,虽然各地区的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不能将该项协调制度视作一次专项行动,而是要建立和完善长效的工作机制,并将其纳入到法治的体系中来,才是长久之计。
(一)深化体制改革,确保检察权的独立行使。
现行检察机关的“双重领导”体制及其变异,对检察机关诸多方面造成了制约;使得检察机关地位的“附属化”和检察权的“地方化”,对本地行政执法进行法律监督更是难上加难。我们认为只有深化体制改革,在检察机关体系中设立上下级垂直领导的单层领导体制,确保检察权的独立行使,才能保证其对行政执法机关执法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完善立法,明确行政执法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
1、结合刑法,充实行政法、刑事诉讼法关于移送案件的规定。一是制定统一的案件移送标准,为行政执法机关准确移送案件提供详细的法律依据。二是完善行政法与刑诉法。由于行政法对于案件移送的规定过于简单粗糙,而刑诉法也只规定了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制度,未涉及对其他行政执法机关案件移送的监督,实践中对案件移送没有详细的法律可依,随意性比较大,因此为规范移送工作,需要完善法律,将移送程序法定化,细化移送条件、期限、效力、责任等规定,使得移送工作有章可循,更具操作性和执行性。
2、明确行政执法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解决证据规则及司法认定难题。一是对于进入司法审查程序的行政执法案件,明确只对行政执法的合法性审查。二是明确赋予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获取的证据材料的刑事诉讼法律地位。对行政执法扣押的书证、物证等实物证据,可直接转换为刑事诉讼证据;对有关检验报告、鉴定结论等专门性证据材料,司法机关做程序审查后决定是否作为刑事诉讼证据;对在执法过程中形成的言辞材料,原则上要求司法人员重新收集,但确因有不可抗拒原因经侦查机关查证与其他证据吻合,相互印证违法犯罪事实的,也可以作为刑事诉讼的证据使用,由此来解决行政执法过程中收集的证据在司法认定上面临的法律难题。
(三)建立健全相关配套的工作制度
1、建立常态的联席会议制度。我们认为在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健全情况下,应当允许检察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探索多样化的联系制度,并将制度逐渐规范化、常态化,这是实现检察监督的一个前提条件。在实务中,联席会议制度易被大多数地方接受,一方面联席会议可以定期交换行政处罚、移送案件等情况,研究执法、司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既可以掌握、总结工作,也可以适时解决问题。但目前的联席会议大多由侦查监督部门参加,建议反贪、反渎、预防等部门也共同参与进来,提高联席会议制度的有效性,同时还能积极发现渎职犯罪线索和问题,提高预防和反渎工作的针对性。
2、规范案件线索移送制度和检察机关案件查处的提前介入制度。一是行政执法部门对于发现的可能涉及到的犯罪线索必须在规定的时间移送侦查机关,并向检察机关备案。二是对可能涉及到犯罪的重大事故、重大案件,在行政执法部门调查处理的同时,检察机关有权及时介入调查,防止证据灭失,并对其中的渎职犯罪有权进行调查。
3、明确检察机关对移送案件的监督制度。一方面是确立行政执法部门在向侦查机关移送案件时,同时向检察机关通报备案制度,以便强化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立案的监督,另一方面确立检察机关对于移送案件的立案、撤案、结案统一审查制度,防止侦查机关以罚代刑。
4、强化相应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行政执法机关在案件移交过程中有关人员的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四)探索创新多样化的监督方式。
目前很多地方已经发挥网络优势,在行政执法机关与检察机关之间搭建网络链接,实现信息共享,通过网络动态,全面监督案件线索移送、案件查询和管理,反映执法、司法动态,取得良好效果。建议经济和技术水平逐渐成熟的地区采取这一手段,加大监督力度,促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有机衔接。
第三篇:税收执法督察与执法监察的区别
税收执法督察与执法监察的区别
第三条 本规则所称税收执法督察(以下简称执法督察),是指各级税务机关对本级税务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派出机构或者下级税务机关的税收执法行为实施检查和处理的内部行政监督。
第十条 各级税务机关执法督察工作机构的主要工作职责:
(一)组织制定和修订本级税务机关的执法督察工作制度 ;
(二)组织制定执法督察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三)组织实施执法督察,向本级税务机关提交税收执法督察报告,制作《税收执法督察处理决定书》、《税收执法督察意见书》或者《税收执法督察结论》;
(四)牵头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信息系统,组织实施执法责任制自动考核和执法疑点信息监控;
(五)督促被督察单位对查出问题整改落实并进行责任追究;
(六)对执法督察结果和执法督察工作情况在本级税务机关管辖范围内进行通报或者公告;
(七)配合人大、政协、审计、财政等机关对税务部门开展的监督和审计工作,协调、督促审计监督决定及有关事项的落实;
(八)向本级和上级税务机关报告执法督察工作情况,提出工作建议;
(九)指导、监督和考核下级税务机关执法督察工作;
(十)对执法督察工作资料进行归档;
(十一)其他相关工作。
税务执法监察
本办法所称税务执法监察,是指税务纪检监察机构按照纪检监察职能,依法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方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国家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的税务执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并对执法中的违法违纪和失职渎职行为进行查处和纠正执法偏差的活动。第四条 税务执法监察的范围:
(一)执行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政策的行为;
(二)执行财经制度的行为;
(三)执行廉政制度的行为;
(四)执行人事制度的行为;
(五)与税收工作有关的其他行政执法行为。
第四篇: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工作汇报材料
整合资源优势完善监督机制不断深化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工作
安全生产是直接关系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之一,历来为党和政府所高度关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全党把安全生产作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切实加以解决。严防安全生产事故,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惩治和预防渎职犯罪是安监部门、检察机关共同的责任。在诸多的预防措施之中,构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步。
我市自实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工作机制以来,我局积极配合检察院、公安机关,初步建立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推动了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工作,增强了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合力。现将我局近X年来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工作机制,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局充分认识执法衔接工作的重要 1
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协作配合,及时协调解决执法衔接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执法衔接工作顺利推进。
二是建立联动机制。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建立健全联动执法和协作配合机制。对于重大、疑难、复杂或者是否涉嫌犯罪把握不准的案件,及时主动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联系,共同商讨意见,共同商讨案件定性、侦查取证等事宜。积极邀请相关人员参加案件讨论。通过实行联动执法、联合办案,形成工作合力。
三是严格监督机制。坚持行政执法公开制度,公开执法内容、执法程序和执法结果,增强行政执法透明度。积极配合市法制办、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和行政监察,不断推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向公安机关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积极配合监察机关、法制办行政监督检查,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对行政执法机关应当移送而不移送案件、以罚代刑的,依法追究责任。
四是执行案件移送。我局在依法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违法事实涉及的金额、违法事实的情节、违法事实造成的后果等,符合刑法关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等罪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司法解释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的追诉标准等规定所规定的追诉标准,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及时按规定向公
安机关移送,同时抄送检察机关,切实防止有案不送、以罚代刑等现象的发生。
至XXX年底,我局共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XX件,有力打击了安全生产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二、存在问题
从我市实践来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存在着两个问题:
一是行政执法部门对移送刑事犯罪案件的规范没有学习,理解不深透,导致移送刑事犯罪案件不及时、不主动,使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在获取案件信息、固定证据工作相对滞后。
二是重事后监督轻事前监督。目前的衔接机制重心主要集中在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责任追究和行政违法案件查处后的案件移送环节,而对更容易出现妨碍公务和产生渎职犯罪行为的事前执法监督行为,生产安全机关和检察机关之间缺乏形成有效衔接,执法行为封闭、难以形成有效监督合力。
三、几点建议
一是构建检察机关受邀请介入事故调查制度。200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行政机关与检察机关在重大责任事故调查处理中的联系和配合的暂行规定》,初步构建了生产安全事故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2007年3月,国家务颁布
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条例》第22条将检察机关受邀请参与事故调查规范化、制度化,是当前检察介入事故调查的直接法律依据。
二是保障充足的信息来源和顺畅的信息流通。建立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智能互动的信息共享机制,集咨询、监督、预警等功能为一体,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增强行政执法的透明度和外部监督力,有效预防渎职犯罪。
三是要建立学习交流研讨机制。生产安全执法单位、检察机关应经常性联合举办业务座谈会、工作经验交流会、法律法规培训班等活动。相互学习,切实增加对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工作的认识、提高行政与刑事案件的鉴别能力。
XXX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二〇一〇年五月四日
第五篇:论城管执法与司法保障
目录
引言........................................................................1
一、城管执法的涵义..........................................................1
(一)对城管的阐释......................................................2
(二)城管执法的涵义....................................................2
二、城管执法的现状..........................................................2
(一)城管执法司法保障不到位............................................3
(二)民众对城管工作缺乏了解............................................3
(三)执法人员能力和水平存在局限性......................................3
(四)管理对象具有特殊性................................................3
(五)城管体制设计的科学性不足..........................................3
三、城管执法的司法保障......................................................4
四、加强城管执法与司法保障的对策............................................4
(一)切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4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城管执法水平....................................5
(三)完善司法保障体系..................................................5
(四)加强民众法律意识..................................................5
(五)切实做好执法监督工作..............................................5
(六)加强城管立法人性化................................................5 参考文献....................................................................7 致谢........................................................................8
论城管执法与司法保障
学生:xx 指导老师:xx 专业:城市管理
中文摘要:本文从对城管的阐释出发深入到城管执法的涵义和城管执法的原则,通过一个真实案例引出我国城管执法的现状:城管执法司法保障不到位,民众对城管工作缺乏了解,执法人员能力和水平存在局限性,管理对象具有特殊性等现象。后着重阐述了城管执法的司法保障,目前我国城管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地位,呼吁国家应尽早出台《国家城市管理法》,以满足城市管理的而需求。最后本文提出了加强城管执法与司法保障的对策。
关键词:城管执法 司法 保障 现状
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法体制。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如此明确的讲到城管执法体制问题。
一、城管执法的涵义
(一)对城管的阐释
1、城管的概念
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广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对城市一切活动进行管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市政的管理。狭义的城市管理通常就是指市政管理,即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运行相关联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一般城市管理所研究的对象主要针对狭义的城市管理,即市政管理。
外国学者对中国城管认识和理解:
(1)中国地方执法者,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常常会卷入一些公众冲突事件。--《泰晤士报》
(2)主要的任务就是驱赶街头无照商贩,以及检查各类许可证。--《印度媒体》
(3)一些处理轻微犯罪和无序状态的雇员。--《卫报》
(4)一种警察力量。--《每日电讯报》
2、城管的主要职责
(1)贯彻实施国家及本市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章,治理和维护城市管理秩序。
(2)组织起草本市有关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研究提出完善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的意见和措施。
(3)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的指导、统筹协调和组织调度工作。
(4)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队伍的监督和考核工作。
(5)负责本市市政设施、城市公用、城市节水和停车场管理中的专业性行政执法工作;负责城管监察队伍行政执法中跨区域和领导交办的重大案件的查处工作。
(6)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系统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以及廉政勤政建设工作。
(7)承办市政府及市市政管委交办的其它事项。
(二)城管执法的涵义
1、城管执法的概念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或城管执法(社会上俗称城管理)是城市管理中位于决策、执行之后的一个末端环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设置仅仅是为了将城市管理各专业领域的决策与执行一定程度的分离以加强相互的监督,同时加强各专业执法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加强执行效率。但由于部门之间的搏弈,综合行政执法往往很难实现,往往是各部门将不好管的让城管来管,而较易规范的则留在本部门。在许多地方城管也成了各类社会矛盾的焦点。
2、城管执法的原则
(1)政治性原则
任何形式的执法,都应该避免造成管理相对人的伤害,哪怕是这种伤害是相对人自己有意造成的。要特别警惕不能发生人身安全事故,要特别注意防止在无意中诱发群体性事件。
(2)时效性原则
城管执法要高速推进,城管执法要防止胶着状态,城管执法要宽严结合,城管执法要平常与节假日相结合。
(3)疏堵性原则
“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句名言。多年来我们队“疏堵结合”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在执法中进行不断地实践摸索,取得了一定成。但是,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各种利益群体大量涌入城市并迅猛增加的情况下,如何在城市管理中做到“疏堵结合”既有效地化解各类矛盾,又能确保城市环境清洁,有序,维护好城市形象,仍是城管执法实践中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
城管要用人性化执法去疏导管理相对人:刚柔并济的疏,情感感召式的疏,大兵压境式的疏。城管用规范化去制止管理相对人。
(4)应变性原则
寻求最佳结合点,讲究恰到好处,运用策略,追求执法的艺术性,解决紧急态势的应变性没有固定模式。应变性原则应反应敏捷,控制事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二、城管执法工作的现状
“瓯海郭溪街道城管打人,连老弱妇孺都不放过,车上的血就是一个抱着婴
儿的母亲的。如果换作是自己的亲人,还会这样做么?”2014年3月26日上午,有网友发微博称,瓯海郭溪街道城管打人。该微博还配有一名女子手掌处血流不止的照片。微博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引发广泛转发。
随后,记者前往郭溪街道城管与执法中队就此事进行采访。该中队赵中队长告诉记者,事情发生在3月26日上午。当天早上,郭溪街道城管对塘川路一早餐店擅自店外经营行为进行管理,并依法对经营物品进行提存。“我们中队已多次通知该早餐店的店主自行整改擅自店外经营的行为,但其一直未予配合。”赵中队长说。对于女店主手掌受伤一事,赵中队长表示,该中队在执法过程中,女店主在强夺提存物品时,自己不小心被蒸笼划伤了手掌。“事情发生后,我们已经第一时间报警,并且向警方提供了执法记录仪拍下的现场视频。”
(一)城管执法司法保障不到位
城管执法不具有人身强制权,执法过程中往往势单力薄,而且缺乏有效的司法保障,每当在遇到现场纠纷时,很容易发生路人围观,甚至造成交通拥堵等情况。案例中,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女店主在强夺提存物品时,自己不小心被蒸笼划伤了手掌。然而针对这种情况,围观群众在网络上谎称执法人员暴力执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像这种谎称暴力抗法,众多网友不清楚事实指责城市管理执法者的执法行为,从而降低了城管执法的严肃性,造成了极不好的负面影响,但事态严重则会激化矛盾,扩大事态。
(二)民众对城管工作缺乏了解
城管执法范围覆盖了市容环境卫生、城市绿化、城市规划、市政管理、工商管理、公安交通等方面,涉及的法律法规数量众多。而一些市民可能还没有真正理解城管的职责是什么,对相关法律法规更是知之甚少。由于缺乏了解,导至维护市容市貌的意识淡薄,当城管执法人员依法对当事人进行处理时,违法者常与执法人员纠缠不清甚至撒泼闹事,甚至引起冲突。
(三)执法人员能力和水平存在局限性
由于城管行政执法从近几年年才刚刚起步,对执法人员的录用往往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机制,使执法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存在局限性,遇到热点问题时略显经验不足,在实施执法行为时执法技巧欠妥。部分城管人员工作随意性大,责任心不强,在执法时不懂法律、不讲方法、不讲策略,简单地看待问题和处理矛盾,缺乏对突发事件的现场控制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稍有不慎易与管理对象发生争吵,以致酿成恶性事件。
(四)管理对象具有特殊性
城市管理的执法对象极大多数是一些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以及孤、寡、残疾等弱势群体,他们大多从事着最简单的商品买卖活动,维系着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其艰难处境易博得市民的同情和谅解;加之部分违章者自身存在的陋习,使其对城市管理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抗法。执法中稍有不慎,执法人员便会成为众矢之敌,引来路人围观、起哄。令执法人员进退两难。
(五)城管体制设计的科学性不足
马克思说过:法律是人的行为本身必备的规律,是人的生活的自觉反映。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应该是良性法律。从价值建构上看,良法应该体现正义、秩序、平等、自由、安全、利益等方面的价值;从良法的技术结构上看,立法过程的民主化是良法形式标准的首要环节;从良法的文化精神上看,良法的文化精神应该体现人本位的价值观。而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一个大背景就是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比较大的矛盾,两者相互制约。现行的法律不管在价值上还是在技术结构上以及文化精神上均与良法的标准有一段距离,这就导致了在经济发展与正义、平等及自由之间倾向于前者的不平衡取向。为了经济发展,为了国家集体的利益,可以忽视、牺牲一部分群体的正当利益,而这部分群体往往是社会底层人员,是弱势群体。现行的制度尚未给予他们实质性的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途径和方式。诸如此类问题在城市管理面是比较突出的。
三、城管执法的司法保障
目前我国城管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地位,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城管执法的有力支持,城管执法不可或缺,但城管执法却无法可依,这不得不让城管执法处于尴尬之位,执法效果也大打折扣。对城管执法很不利。围攻、谩骂、对抗、阻碍甚至殴打城管执法人员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双方闹到司法部门,城管队伍虽能提供很多依据,但这些依据都是零散的行政规章或地方条例,司法部门处理的时候总是很为难,打闹行为到底是阻碍执法呢,还是民事纠纷,按照已有的案例来看,司法部门往往以民事纠纷进行处理,城管人员即便是赢了官司,也得不到经济赔偿,因为对方总是很拮据。如此一来,城管队员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城管执法的权威性更是无从谈起。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城管执法人员被打事件,个别城管执法人员甚至被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家没有专门法律明确城管部门的权责与市民的权利和义务。除此之外,由于法律体系不健全,市民的义务及法律责任缺乏,造成城管执法成本不断提高。全国很多城市都制定《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但由于没有国家法律,各地城管立法形式和内容不统一,执法手段单
一、操作性差,执法队伍管理体制在法律上不明确,与相关部门的法律关系不协调。城管执法队伍开展行政执法活动必须经过委托,以主管机关的名义进行行政执法活动,城管执法队伍不具有执法主体资格。所以国家应尽早出台《国家城市管理法》,以满足城市管理需要。
四、加强城管执法与司法保障的对策
(一)切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干预改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既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为广大党员干部改进作风树立了一面旗帜,作出了表率,充分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求真务实的执政新姿态,是聚党得民心之举。
党风正则人心齐,人心齐则事业兴。任何一幅发展蓝图,只有真抓实干才能化为现实;任何一项科学决策,只有真抓实干才能惠及百姓。“八项规定”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为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全系统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明确岗位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切忌虚假浮夸;转变会风,缩短会议时间,规模,讲求实效,简明扼要。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城管执法水平
执法靠队伍,队伍靠作风,作风出形象,形象是生命。在城市执法过程中,需要建立一支能胜任整个城市管理执法、有效处理各方面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执法效益的队伍。要通过完善队伍管理制度规范执法人员的工作,从而促进队伍素质、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真正做到向管理要人才、向管理要效率。城管执法也要与时俱进,要定期举办执法人员培训,开展执法队员间的交流活动。在人员的录用上,应经过公务员考试考核录用,并经过严格培训后方能上岗行使行政执法权。制定科学的队伍管理制度,面向社会,接受社会的监督,将城管执法队伍建设成为一支高效、勤政、务实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促使在执法过程中做到统一、有序。
(三)完善司法保障体系
执法靠队伍,队伍靠作风,作风出形象,形象是生命。在城市执法过程中,需要建立一支能胜任整个城市管理执法、有效处理各方面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执法效益的队伍。要通过完善队伍管理制度规范执法人员的工作,从而促进队伍素质、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真正做到向管理要人才、向管理要效率。城管执法也要与时俱进,要定期举办执法人员培训,开展执法队员间的交流活动。在人员的录用上,应经过公务员考试考核录用,并经过严格培训后方能上岗行使行政执法权。制定科学的队伍管理制度,面向社会,接受社会的监督,将城管执法队伍建设成为一支高效、勤政、务实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促使在执法过程中做到统一、有序。
(四)加强民众法律意识
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关系到每个单位、部门和千家万户,社会面广群众性强。要抓好城市管理,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首先应加强市民的城管意识教育,使他们能理解、支持专业管理队伍的工作职责,自觉配合城管工作,其次是重视对在校学生和青少年的教育。通过对对在校学生和其他青少年进行城管意识教育,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城管意识,共同营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三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这是不容置疑的。故意违法的人和事在任何时候和地方都是少数的,如何采取一些更具有人性化和人情味的管理作方法来更好地为广大市民服务,正是城市管理工作者应该探讨和追求的目标。
(五)切实做好执法监督工作
加强城管执法监督,是发挥法律规范作用,保证法律统一、公正、合理实施,实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的保障。首先,城管工作必须把规范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作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实。其次,要全面实行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和备案制度。建立前置审查和备案工作责任制以及坚持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三是要积极探索建立对规范性文件异议的监督启动和处理机制。强化执法监督,解决执法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提升执行力,成立专门监察队伍,纠正不文明执法行为,利以利执法环境净化。
(六)加强城管立法人性化
当前舆论普遍提倡执法过程的人性化,但在城市管理中人性化设计应包括立法的人性化和执法的人性化,而不能将人性化单纯归结为执法的人性化。不仅如此,立法的人性化应该是前提,是关键。如果法律本身不具有人性化色彩,那么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执行的执法活动也就无法体现出人性化色彩,除非是在依法上打折扣。比如说城市沿街店面经常有晒衣服的现象出现,尤其是南方湿润潮湿气候,沿街店面虽是店面,但同时也是很多经营者的住所,普遍没有可供衣物晾晒的设计,使得防止此类现象的出现成为不可能。防止不了那就是城管部门的失职,是对城市市容与环境卫生管理法律法规执行的不到位。如果在市容执法中真正做到依照法规严格执行的话,即在街道两侧沿街店面人行道、公共场地上一律不准晾晒衣物,而法律法规又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没有给予当事人解决此问题的其他救济方式。
总之,城管执法离不开司法保障和国家百姓的支持。如果城管执法者能按照本文提出的对策来执法,并且以城市发展为基准,以百姓需求为动力,相信我们的城市执法工作会重新获得市民的尊重和好评,对城市市容的管理也会有更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北京城管杂志》(2013年第十期,第九期)2.慈溪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政府官网 3.课题研发组著:《城管执法操作实务》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4.秦甫著:《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致谢
时间过的比想象中快很多,大学三年已经接近尾声,离别近在咫尺。想起刚来建院,那时年少无知希望三年赶快过去,现在随着室友一个一个离去才知道离别的伤感和不舍。我不得不深思时间都去哪了?时间也许在四教和三教,也许在图书馆,也许在......感慨同时我想对所有老师和同学表达由衷谢意。感谢我们相遇。感谢我的母校xx给了我在大学三年深造的机会,让我能继续学习和提高;感谢建院的老师和同学们三年来的关心和鼓励。
在此特别感谢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xx老师,每次遇到难题,尹丽老师每次不管多繁忙,都会及时的回复我的消息并提出她的意见,而且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
大学三年还要感谢我的辅导员xx老师,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予了很多帮助,运气很好能遇到那么好的老师加挚友。还有我们室友耗儿、兄弟、焦姨、西西姐、二狗和我的牌搭子大维、飞舞、胖子感恩遇到你们。最最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他们给予了我最无私的爱,为我的成长付出了许多许多,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惟愿他们健康长寿!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