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制、企业破产重组中职务犯罪分析与防控

时间:2019-05-12 17:1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企改制、企业破产重组中职务犯罪分析与防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企改制、企业破产重组中职务犯罪分析与防控》。

第一篇:国企改制、企业破产重组中职务犯罪分析与防控

国企改制、企业破产重组中职务犯罪分析与防控

吕捷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国企改制、公司破产、重组等也逐渐进入较深层次和攻坚阶段。由于改制涉及到产权变革,涉及国有企业和公司资产的处置,涉及到各级单位和个人的利益等,因此,在改制、破产、重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侵吞、窃取、挪用、转移国有企业和公司资产的职务犯罪,既影响国企改制、公司破产、重组的顺利进行,也易诱发群体性事件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目前,此类职务犯罪已经引起各级司法机关的高度重视,加大查处和惩办力度已势在必行。笔者作为一名执业律师,在办理具体案件过程中试着对此类犯罪行为人的心理、手段和所触犯的罪名进行归纳总结,也试图藉此寻找到能够有效预防此类犯罪的途径,在此抛砖引玉,以期准备或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制、破产或公司重组的企业、公司及管理层能够引起重视、防微杜渐。

一、国企改制、企业破产、重组中职务犯罪中行为人的心理特点分析。

1、更为强烈的主动性和贪婪性。行为人往往是主动利用手中最后的权力蚕食、挖空企业;或者管理层集体谋私;或者为了私利与改制有关的权力人物进行赤裸裸的钱权交易。行为人的思想基础往往具有惊人的趋同性,认为:国企改制或公司破产、重组是最后的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期待在这最后的“饕餮晚餐”中分得一杯羹,一夜暴富。

2、更多的侥幸心理。行为人往往是企业、公司的管理层或某个层面的权力掌控人,在多年经营管理过程中,对公司、企业各个环节异常熟悉、人员关系较为亲密,犯罪条件充分,行为人的手段更为隐秘,特别是在有些共同犯罪情形下,行为人集体协商、步调一致,更会认为外部力量“难以深入调查,即使调查也查不清楚”,侥幸心理膨胀。

3、更为失衡心的心态。某些行为人之前在公司、企业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人生目标明确。遇到改制,生存环境改变,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容易产生心态变化。如身边再有他人利用改制乘机捞取利益并在短时间内未被查处的实际情况存在,往往导致行为人心里更加失衡,容易产生“辛苦一辈子,不如趁此捞一把”的心理变化。

4、更加无所谓的心态。某些国有企业、公司或管理层在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对政策精神的理解产生偏差,对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也不学习,将在改革初期的一些不完善甚至违法的做法、习惯视为“治病良方”。在其他单位的某些错误做法没有得到有效纠正之前,认为“别人这么干也没什么问题”的无所谓心态充斥着头脑,最终酿成大祸。

二、国企改制、企业破产、重组中职务犯罪手段和罪名分析。

(一)虚构事实,利用职务便利直接贪污或挪用。行为人利用自己经营管理或直接保管钱、财、物的便利条件,采取收入不入帐、报假帐、虚列支出等常规手段与形式,直接挪用或侵吞、窃取国有资产。特别是某些企业、公司改制前就业已存在“小金库”等违法账外资金或“体外循环”资金系统,在改制、破产、重组过程中,更容易诱发此类行为方式的犯罪。如笔者所办理的刘某涉嫌贪污案采取的就是这种直接侵吞的方式,从而达到其非法占有目的。刘某为某国有企业下属服务公司经理,2006年企业改制过程中,恰逢一笔六十万元的应收款到期,刘某即指示该应付款单位直接将款项付给其指定的第三人。刘某未将该笔资金如实入账并指示财务人员将该笔应收账款作坏账处理,改制结束后刘某与第三人将该款项私分。某区法院经公开开庭审理,认定该构成贪污罪。

(二)在清产核资时隐匿资产或进行虚假评估。行为人为了低阶购买国有资产,故意向企业主管部门和评估机构隐匿应当纳入评估的国有资产,造成资产评估不实,国有净资产在评估中被人为减少,评估后行为人再通过合法程序进行产权交易。或者行为人与中介服务机构某些人员恶意串通,暗箱操作,对部分国有资产尤其是公司、企业所拥有的商标权、专利

权以及品牌等无形资产或者正处于不确定状态的资产进行低评、少评或者不评,达到非法占有国有公司、企业资产的目的。此类行为所触犯的罪名一般为贪污、职务侵占罪或私分国有资产罪,如中介机构的行为人与国有企业、公司人员有共同犯意,则为共同犯罪。

(三)虚假出资,搞所谓管理层收购。国有企业在民营化的过程中,行为人为达到管理层收购的目的,在无法筹足资金的情况下,或者直接挪用原公司、企业的资金,或者把原公司、企业进行抵押贷款,以此来实现个人收购。2005年,本市某区政府在转让某公司国有股权时,时任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张某,就是利用职务之便,以个人的名义从公司借巨款用于个人购买国有股权,后经法院审理,该构成挪用公款罪。

(四)运营国有资产,瓜分盈利。改制过程中,国有公司、企业的负责人另组自然人控股公司,对所在的国有公司、企业的经营环节进行人为操控,将能够产生较大利润的业务环节外包给自然人公司,让国有公司、企业承担生产成本,行为人则瓜分企业实际盈利。或将国有公司、企业的优良资产提前剥离,把资金和较好的设备抽逃出来,投入到与自然人或其它所有制企业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中,盈利归行为人个人,把还贷和纳税、补税的包袱扔给空壳的国有企业,变相侵吞国有资产。此类犯罪大多是管理层的集体行为,形式上往往有一系列公司、企业名义的决议或文件,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所触及罪名一般为贪污罪、私分国有资产罪、职务侵占罪和为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和为亲友非法牟利罪。

三、国企改制、企业破产、重组中职务犯罪的防控建议。

1、“国企改制能否成功,国有资产能否在改制中保值增值,关键在程序的规范”已经成为共识。目前,国有资产流转和交易机制已经日趋成熟,应根据不同企业改制的特点,规范改制行为。在产权界定、财产清查、债权债务清理以及国有资产定价,转让国有资产(包括无形资产)过程中,严防、严控、严格按照既定程序进行。

2、对中介机构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做到事前公示、事后备案、专人负责,加强监管。

3、对企业负责人以及财务负责人进行离任审计,建立公示、报告、备案等制度。国有公司、企业改制、破产、重组的有关信息要向社会及职工公开,改制、重组方案与产权变动都应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或备案,防止暗箱操作。

4、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学习,既给妄图在公司、企业的改制、破产、重组中谋取私利的人员以警示使其不敢以身试法,也给真正的改革者以信心和力量。

综上所述,随着改革的渐次推进,相关秩序的规范和惩办犯罪的力度加大,国企改制、企业破产、重组也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是让人欣喜的,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国企改制、公司破产、重组中犯罪行为防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某些铤而走险者,他们作案手段已经不局限于满足一时一刻的消费需求,往往利用经营管理国有企业、公司的权力,钻改制中的漏洞,非法占有国有资产为其私用,进行长期的资本运营,以积累个人财富资本。而企业改制大都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其中所隐含的不法手段也容易“合法”化,更使得司法机关查办案件难度加大。笔者建议负有国有资产监管职责的国有资产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部门密切配合与合作,对改制中严重损害国有权益、集体利益的行为及时进行查处,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作者系集团合伙人、诉讼仲裁二部主任)

来源:德衡商法网(.cn),本文网址:http://.cn/dehenglawyer/contents.asp?id=974

第二篇:关于企业改制重组中的逃债现象分析

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 http://www.jlun.net

关于企业改制重组中的逃债现象分析

企业改制重组中的逃债现象分析蔡爱平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全国各地的企业改制重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深入开展,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但是,企业改制重组中的许多问题也正在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企业改制重组时的债务处理问题。因为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性文件缺乏可操作性,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往往成为一些企业逃债的借口,极大地侵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阻碍了企业改制重组的顺利进行。本文仅对企业改制重组中怎样防范债务逃避作一粗浅分析。企业改制重组中逃债的主要情形分析借企业改制重组之际,企图逃避债务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以下几种情形最为常见:

(一)假破产,真逃债。破产制度是为了清理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债务人的财产,通过破产程序使得债权人获得公平清偿的法律制度。破产法这部保障债权人利益的法律,有时却成了一些企业侵害债权人合法利益的“工具”。例如,在重庆针织总厂破产案中,重庆针织总厂拖欠中国东方租赁公司融资租赁设备的租金1.95亿日元,一、二审法院均判决重庆针织总厂付租金和利息。但是,二审判决作出以后,重庆针织总厂即向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重庆针织总厂被宣告破产后东方租赁公司共损失2.75亿日元。巧合的是,就在重庆针织总厂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的前六天,重庆市出现一家“重庆海外实业总公司”,该总公司注册资本为1687万元,却愿出资4000万元购买重庆针织总厂。清算组则未经债权人会议授权或同意,就与海外实业总公司签订破产财产买卖协议书,原重庆针织总厂改换门庭继续开工,债务却全部解除。

(二)“母体”裂变,“悬空”债务。企业分立是分散风险或者生产经营专业化的有效途径,设立全资、控股或参股子公司也是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需要。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借企业改制重组之际,将本公司的原有资产全部或大部投入新公司,所有的职工安排到新公司上班,而本公司只保留一个空壳,以此来对付债权人。与之相适应,有些企业借设立小核算单位为名,以分立的方式,将原有企业划分为若干企业,或者将原有车间、科室的地位上升至法人地位,分产权不分债务,使债权人面对的是一个形同虚设的“空壳母体”,从根本上侵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业总公司“,该总公司注册资本为1687万元,却愿出资4000万元购买重庆针织总厂。清算组则未经债权人会议授权或同意,就与海外实业总公司签订破产财产买卖协议书,原重庆针织总厂改换门庭继续开工,债务却全部解除。

(三)借优化配置之名,行逃避债务之实。产权交易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重组企业资产,使企业资产在流动中实现优化组合。然而,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还不完善,这就不可避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zx.jlun.net/

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 http://www.jlun.net

免地为某些企业以此来逃避债务、侵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留下了空间。如有些企业在转让产权时,只转让权利,不转让义务,债务由空壳公司承受,或者企业被兼并时不进行债务清算,使债权人讨债无门。

(四)政府干预破产,拖垮债权人。及时宣告企业破产,可以及时遏制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债权人的损失。然而,企业破产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处理不好,很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在地方保护主义心理的支配下,以保护本地区的社会稳定为借口,人为地干预企业的破产程序,使一些早就应该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不能进入破产程序,一拖再拖,最终不仅自己难逃破产的命运,而且也将债权人拖到了破产的境地。这种变相的逃债行为直接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并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极大

浪费。

(五)控股公司虚设公司逃避债务。控股公司设立子公司时,资本不实,或在设立子公司后抽逃资金,然后以子公司的名义向银行大量举债或与第三人交易。待债权人行使求偿权利时,始知子公司一无所有,此际债权人无法对幕后的控股公司追偿而束手无策,幕后的控股公司则中饱私囊,逍遥法外。

(六)控股公司制造”破产“逃避债务。由于许多控股公司与子公司存在行业上的依存关系,控股公司或以高价出售原材料、低价购买产品的方式,或抢占子公司利润前景较好的项目,掠夺子公司的利润。控股公司将子公司的资金、利润转移之后,将控股公司的自身债务或公司集团其他关系企业的债务卸在子公司身上,命令子公司申请破产,逃避债务。在公司破产时,债权人只能望新公司之财产而兴叹。除上述企业改制重组中的逃债情形以外,还有诸如,将债务全部由政府承担;在改制重组中低估资产、评估中遗漏债务、对潜在的债务不予关注等逃债现象。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还遗留了不少矛盾和纠纷,影响了企业改制重组工作的健康发展。

企业改制重组中逃债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利用企业改制重组的机会逃避债务,侵害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看起来,主要有两大类:即法律因素与非法律因素。

(一)法律因素所谓法律因素,主要指法律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法律规范的不健全,为不法行为者逃避债务留下了空间。第一,法律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化进程越来越快,国家颁布的法律数量也越来越多,但是部门法与部门法之间的衔接与配套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这就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法律的整体效力。比如破产制度与企业法律制度的不协调,企业法中特别是国有企业法中对国有企业的自主权问题并没有作出具体规定,以至于国有企业享受不到真正的自主权,其职工也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权利,所以国有企业的领导和职工对企业的破产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又比如企业法并没有真正解决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以至于政府常常利用行政权力任意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为了地方利益,强制企业破产或强制不准破产。又比如,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企业破产后职工的安置无法解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zx.jlun.net/

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 http://www.jlun.net

决,影响了社会稳定,以至于使政府对企业破产产生了恐惧感,从而走进了这样一个怪圈,越借用假破产的方式来逃避债务,濒临破产的企业就越多;濒临破产的企业越多,越要用假破产来逃避债务。第二,法律规定的不健全。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都规定了法人的独立责任制度,而没有规定法人资格否认制度,以至于当某些法人滥用法人制度,利用法人形式实施违反法人制度目的的行为时,法律对其无可奈何。如前述的”母体裂变“、”债务悬空“就是典型的规避法律的行为。又比如,某些公司为了逃避债务,将公司财产私分给股东,留下一个空壳公司以应付债权人,公司法规定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所以,债权人对股东只能又无可奈何。

(二)非法律因素所谓非法律因素,是指不属于法律制度方面的因素。如道德因素,地方保护主义等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一些市场主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讲商业道德和信用,坑蒙拐骗,欠债不还,它们并不是不懂法律,而是缺乏起码的商业道德观念,它们恪守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能骗就骗,能逃就逃,极大地扰乱了市场秩序。遏制企业改制重组中逃债现象的对策分析企业改制重组是我国当前企业改革中的一项重大课题,今后还要进一步向纵深处发展,改制重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正常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相反我们要在改革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遏制企业改制重组中的逃债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加强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已基本建立,但是,由于立法速度的过快和数量的猛增,部门法与部门法之间的不协调也逐渐增多,这种不协调既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也损害了法律的整体效力。企业改制重组中所出现的逃债现象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在制定法律时,必须将法律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既要考虑到小系统的效力,又要考虑整个系统的协调,才能使法律发挥出它的最大效力。

(二)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认真对待债务的落实,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对债务的落实,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企业兼并、联合的,由兼并、联合后的企业承担被兼并、联合前企业的债务;(2)企业分立的,坚持债随物走的原则,按照资产的合理分流分配债务,并订立明确的债务转移协议;(3)企业出售的,购买企业净资产的,应由购买者承担企业的债权债务;购买企业总资产的,应由出卖方用产权转让的收入偿还债务;(4)资不抵债企业出让时,采取抵债反租形式的,原企业的债务已用其资产抵偿给债权人,故债务已冲销;(5)财产已进行贷款抵押的企业被转让或拍卖时,应当通知抵押权人,必要时由改制重组企业与银行重新办理贷款合同和抵押、保证手续,不得未经抵押权人同意,擅自拍卖、转让。

(三)强化企业的商业道德意识。要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zx.jlun.net/

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 http://www.jlun.net

从根本上认识到对商业道德的破坏,就是对市场的破坏,而最终受损的还是企业本身。市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都可能最终影响到整个市场的运作,对于个体来讲,逃避了债务对自己确实是有利的,但是,如果每一个个体都丧失信誉,任意逃避债务,那么,交易便无法进行,每一市场主体也都将无法存在。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zx.jlun.net/

第三篇:防控职务犯罪的可行性与必然性

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意义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具有现实必然性,对于国家和社会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因此,研究职务犯罪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加以遏制,对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可以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率上升的趋势,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职务犯罪和其他一般的犯罪一样,它的发生有其社会原因。这种原因的产生是由社会生产力的水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水平决定的,是任何阶级社会所无法回避的。特别是现阶段,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与社会管理水平不相一致,一些发达国家个别社会管理职能存在权利制约的真空,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都处在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社会公共权力参与经济运行甚至参与再分配,在监督、制约体系上缺乏科学体系,必然产生职务犯罪。同时具体的职务犯罪也存在着偶然性的一面,没有天生的犯罪人,人的犯罪都是在后天的社会不良环境和主观的个人经历和心理调整不利等诸多因素,是可以通过预防的手段、措施加以影响和抑制,阻止犯罪的产生。

腐败,是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明代哲学家王夫之说:“贪益甚,政益乱,民益死,国乃以亡”。清朝顺治帝说过:“贪官蠹国害民,最为可恨”,“贪官不惩,民生不安”,“治国安民,首在严惩贪官”。康熙帝则提出“治国莫要如惩贪”。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认识呢?这是因为“廉则兴邦,贪则亡国”,已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到今天,人民群众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政治意识增强,只要有一些腐败出现,就会引起群众的不满。当腐败问题积重难返时,必将引起社会动荡。印尼前总统苏哈托就是很好的例证。全球性的廉政和反腐败监督组织透明度国际2005年宣布了它称之为世界最腐败的前国家领导人名单,印尼前总统苏哈托名列前茅。透明度国际在一份“全球腐败报告2004”中说,印尼前总统苏哈托在职的1967年至1998年期间,共挪用公款150亿至350亿美元,而印尼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95美元。在这样的政府治理下,社会**,政府垮台,势所必然。

国家如此,一个地方也是同样。如果那个地方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廉洁问题上过不了关,贪赃枉法、敲诈勒索、愚弄百姓,必会引起群众的不满和反抗,使社会陷入无序状态之中。因此,只有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遏制职务犯罪高发态势,才会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2.预防职务犯罪有利于创造良好经济秩序

从当前职务犯罪的发案特点看,不但犯罪数量上升,而且已经开始出现一种向大金额发展的趋势。80年代,职务犯罪1000元、2000元就可以立案,犯罪金额10000元就是大案。进入90年代,特别是97刑法颁布实施以来,就立案标准而言,贪污受贿罪已经提到5000—10000元,挪用公款罪则提高到10000—30000元。每年职务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是发生在亏损国企的职务犯罪,由于职务犯罪使企业陷入困境,职工下岗,生活处于贫困线以下,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职务犯罪集中体现为一种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徇私枉法式的犯罪现象,其中的“权”是对社会的管理权,特别是对国家在经济领域里的计划、调控、价格、招投标等项管理的权力,成为职务犯罪追逐的焦点。只要在这些领域中职务犯罪泛滥,那么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计划、调控方案就无法实施,市场“杠杆”就无法按经济规律发挥自然调节作用,就不能给进入市场的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就无法维持。

通过控制和降低职务犯罪的犯罪率,可直接减少职务犯罪给社会和企业造成的损失,也可以促进国家加强对参与经济的公共权力的管理,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严格市场经济的规范,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3.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有利于打造廉洁、高效政府

廉洁、高效的政府,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而要建设这样的政府,就必须将职务犯罪降到最低限度。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不到700平方公里,总人口400余万,“除了阳光和空气,几乎没有任何资源”的岛国。为了生存和发展,新加坡政府始终怀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新加坡执政党—人民行动党的创始人,前总理、内阁资政李光耀指出:国家兴旺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廉洁的政府,政府官员保持廉洁和献身精神,是政府牢固的基础。因此,新加坡政府在廉政建设方面的治国理念,就是把预防腐败作为政府建设的首要工作来抓,对公共服务人员(国家公务员)有严格的纪律约束、严肃的制度管理、严密的考核奖惩。新加坡政府经过近四十年的不懈努力,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法规和严格执法机构,使公务人员“不想贪、不敢贪、不能贪”,从而有效地保持了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廉洁和高效。在这样的政府领导下,新加坡在一代人的时间内从一个第三世界国家转变为一个富裕的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茅。

反之,如果政府出现严重的腐败现象,则必然阻碍经济的发展。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在担任阜阳市委书记时,大权在握,在人事问题上独断专行,在经济发展上虚报浮夸,并大肆收受贿赂,极大地败坏了党风,涣散了民心,给阜阳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在王怀忠主持工作的几年中,阜阳错失了多年以来少有的发展良机,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只有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建设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才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优质服务。

4.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有利于密切干部和群众的关系

正确处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从本质意义上讲,就是处理利益关系。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他还指出: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如果我们的公务人员都能够按照胡锦涛同志所说的那样去要求自己,爱人民、尽职责、讲奉献,就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就能恢复到战争年代那样的血肉关系、鱼水关系。遗憾的是,不少干部,甚至是一些高级干部,却利用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去谋取私利,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样的人,在我们的队伍中虽

然是少部分,但已经严重损害了党和干部队伍的形象,如果任其发展开来,最终必将引起政治、经济和民族三个危机并发症合流,导致党、国家和社会制度三个灭亡。

因此,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富有成效的工作,逐步减少公务人员队伍中的腐败现象,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样的话,就一定能建立起和谐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使民心凝聚,齐心协力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5.预防职务犯罪,有利于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职务犯罪是党风政风存在严重问题的直接体现,而党风政风在我国社会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党的生命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关系到政府各项行政职能的正常运作,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安危、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并且,党风对社会风气起着主导作用,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一代社会新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风的端正带动了政风,也使社会风气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氛围。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受社会转型、各种物质利益纷繁复杂、错误思想泛滥的影响,一些具有管理一定公共事务权力的人员经不起考验,腐败现象和职务犯罪有所抬头,特别是近些年来有向社会各个领域蔓延的趋势。这种现象对社会风气具有极坏的负面影响。人们的善良、朴素、守法的思想和观念动摇了,社会的丑恶现象死灰复燃,违法犯罪必然上升。

预防职务犯罪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从端正党风、政风入手,加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政建设,使他们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实实在在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重塑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这样,既能达到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的目的,又能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6.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有利于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

法治的关键所在,不在于依法治民,而在于依法从严治吏。我国法学家张文显认为,“从广义上说,法治意味着人民应当服从法律,接受法律的治理。但在政治理论和法律理论中,法治应作较为狭窄的理解,即它是指政府应受法律的治理,遵从法律”。“现代法治的精髓是官吏依法办事,只有官吏依法办事,接受法律的约束,才有法治可言”。卓泽渊则认为,“法治所治对象是什么?权也。人民依法治权的具体化,也就是依法治官。在非法治国家或社会中,法是官治民的手段;在法治国家或社会中,法是民治官的工具。这里当然没有法只治官而不治民的意思,但治官无疑是首要的,它关乎治民治得好与不好、当与不当。不求官之治,而求民之治,乃法治中舍本而逐末也”。从守法的角度来看,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不仅要求普通公民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国家工作人员必须率先垂范。如果国家工作人员不能守法,无视甚至亵渎法律,就很难要求普通公民去守法。

国家工作人员的守法,要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不仅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模范地遵守各项法律,还应当在履行公务活动中自觉地运用程序法和实体法来约束自己的职务行为。而积极主动地做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无疑能够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使广大干部都能自觉地遵守法律,从而确保依法治国能够顺利推进。

第四篇: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务犯罪的预防与惩处对策

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务犯罪的预防与惩处对策

时间:2011-11-28作者:黄星语 李平

新闻来源:正义网

国有企业改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国企改制也是职务犯罪的高发领域。改制过程不仅是职务犯罪案件的高发时期,也是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时期,更是检察机关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时期。笔者拟通过对国企改制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力求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预防体系,保障改制的顺利进行,保证国有财产的安全。

一、国企改制过程中职务犯罪的特点

1、利用企业改制之机隐瞒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借机贪污。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清算核资时,隐匿企业应收账款,但保留债权于个人手中,或者纳入“小金库”管理,实现“体外运作”。待改制结束后,再以个人名义追回,实施贪污。二是做假账贪污公款,待改制结束后再转化为个人资产。三是借改制“混乱”之机,私自转移、藏匿企业内的国有物品占为己有。

2、在资产评估中弄虚作假,减少企业净资产,欺骗审计部门,套取国有资产:一是虚增债务,套取差额。二是虚列支出,变相贪污。三是伪造亏损,侵占利润。四是编造经济纠纷,恶意诉讼,将公共财产据为己有。

3、通过贿赂手段,与有关部门、资产评估机构的工作人员勾结,故意低价评估或漏估国有资产。

4、改头换面私分国有资产。在企业联合、兼并过程中“移花接木”,采取欺骗手段,将国有资产转入个人入股的私营企业。或以改制为名,将下属国有企业非法变更为私营公司,借以转移、私分巨额国有资产。

二、国企改制过程中职务犯罪高发的原因

国企改制中职务犯罪的涉案人员大多数是企业高管人员、财会和销售人员以及与改制有关的主管部门负责人等。国企改制中职务犯罪的出现,有着深刻的背景原因和主客观因素:

1、管理体制和监督权责的不统一

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是国务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国有资产。在此体制下,权责利不统一,权是分散的,利是抽象的,责是模糊的;另一方面就是监管不力。由于国有企业的数量庞大,对如此庞大的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的监管比较困难,监管不力或者多头管理的情形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是很困难的。

2、法人治理结构出现偏差

现在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市场竞争意识、企业经济效益观念增强了,但法律意识和依法经营管理企业的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一些国企负责人不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企业,封建家长制作风严重,未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结果是企业环境不佳,企业人员价值观念扭曲。有些国企将改制理解为一种单纯的私有化过程,出现了将优质国有资产迅速低价卖出,大幅度让利的现象,也为一些人利用企业改制中饱私囊提供了机会。

3、企业内部监督不力

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拥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但在经营者权力增大的同时,相应的管理监督机制却不健全。一些企业对直接管理钱、财、物以及一定实权的企业人员监督不力,企业经理在经济交往中拥有专门的活动经费,却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财务管理失去审核、监督作用。财会人员主观上不敢监督,客观上不能监督,进而保护和掩盖了企业内部的职务犯罪。一些企业领导长期缺乏必要的提醒和监督,霸气十足,对法律的威严认识不足,更有甚者藐视法律,明知犯罪,但自认为手段隐蔽,查不出来,即使被查出来,也自信能够凭关系将大事化小

1小事化了。

4、评估审计不严,法律政策滞后

有的评估审计部门没有做到对改制国企全面客观进行账面资产、实际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评估审计。在评估结果的确认上,有的不公开不透明,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故意低估国有资产,为职务犯罪提供滋生的土壤。国企改制的立法尚不健全,政策还不很配套,使在改制过程中,没有切实做到事前预测、事中反映、事后检查;也没有做到资金使用之前有计划、使用之中有监督、使用之后有审计;还没有采用现代的、科学的方法,建立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和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预防国企改制过程中职务犯罪的一点建议

1、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构筑思想道德防线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关键要建立合理流动的机制,靠转换机制加以解决。同时要加强理想信念、艰苦奋斗教育,使国企公务人员增强抵御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能力,始终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廉洁自律,洁身自好,进而增强其自我约束的能力。

2、公开改制程序,实行阳光操作

国企改制应实行企业改制方案公开、企业改制结果公开、企业改制审计公开、职工安置政策公开、企业发展规划公开、资产竞标拍卖公开。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各方监督,使企业改制保证质量规范运作,防止暗箱操作。对于群众反映强烈、多次举报的腐败问题、违法犯罪问题,司法机关要高度重视,从稳定大局和保护企业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查清问题,妥善处理。对于举报属实、构成犯罪的行为,检察机关反贪、反渎部门及公安机关经济侦查部门各司其职,按照各自范围依法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3、对国有资产管理从立法上进行加强

资产评估、审计是转制过程的核心环节,资产申报的真实有效关系到转制过程的合法性,保护国有有资产的神圣不可侵犯。在国企改制中,要规范改制政策和程序设置,不准设置种种隐性门槛,搞所谓的走过场,不准拿企业到银行抵押“空手套白狼”,用国有资产收购国有资产。针对我国实际,主要是加强国有资产的立法,使国有资产管理的各个方面均有法律依据,如企业财产清查、企业财产、债权、债务、资产评估,划分管理主体之间和管理主体与国有资产运行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及各自的职责边界和权利范围等,都需要通过立法加以完善。只有依法管理国有资产,才能提高管理的权威性,保持管理的连续性,也使国有资产的运行具有稳定性。

4、充分利用检察机关的预防职能,从源头上进行遏制

检察机关利用已经建立起的社会化大预防网络、成熟的行业预防经验,尤其是对职务犯罪心理演变轨迹的了解,以及对职务犯罪特点规律的把握的优势,将该领域反腐败的关口前移。凡是有一定规模并在当地有影响的国企改制,检察机关预防部门可提前介入,与行业主管部门建立预防改制中职务犯罪的领导小组,帮助企业规范改制中的工作制度和监督制度,共同研究可能出现职务犯罪的机会和环节,在此基础上,建议召开联席会议、签订“廉政协议”、开展警示教育等方式,从而有针对性地建立预防机制和开展法制宣传。

(作者单位: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检察院)

第五篇:2014年 并购重组中内幕交易的防控-答案

C14026 并购重组中内幕交易的防控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关于办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内幕信息敏感期”是指()。

A.内幕信息自形成至公开的期间

B.内幕信息自形成至信息公开后两天之间的期间 C.内幕信息自形成至公司延续期间

D.内幕信息自形成至公司倒闭的时间 2.深交所对内幕信息的监管原则是()。

A.有异动必有反应,有违规必有查处 B.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不追究责任 C.等待时间再查处 D.违规情况宽大处理 2.深交所对内幕信息监管的目标是()。

A.及时发现,及时制止

B.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报告 C.及时发现,及时报告

D.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监管

3.根据《关于加强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相关股票异常交易监管的暂行规定》的相关要求,上市公司向中国证监会提出重大资产重组行政许可申请,如该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涉嫌内幕交易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或者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已经受理的,中国证监会()。

A.暂停审核

B.继续受理

C.低标准受理

D.不予受理

1.根据《关于加强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相关股票异常交易监管的暂行规定》的相关要求,重大资产重组行政许可申请因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存在内幕交易被中国证监会依照本规定第十条的规定终止审核的,上市公司应当同时承诺自公告之日起至少()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

A.12 B.6 C.24 D.3 3.在对内幕交易防控建议中,管理好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的举措不包括()。

A.严控知情人范围 B.采取必要的提醒和防范措施 C.签署保密协议 D.对知情人无防范措施

1.上市公司、占本次重组总交易金额的比例在()以上的交易对方(如涉及多个交易对方违规的,交易金额应当合并计算),及上述主体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机构因存在与本次重组相关的内幕交易被证监会行政处分或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终止审核公司重大重组。

A.40% B.10% C.30% D.20%

2.《关于办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于()出台,()开始实施。

A.2011年3月1日,6月29日 B.2012年3月29日,6月1日 C.2012年3月1日,6月29日 D.2011年3月29日,6月1日

1.因涉嫌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相关的内幕交易被立案调查或者立案侦查的主体,自立案之日起至责任认定前不得参与任何上市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中国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或者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上述主体自中国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司法机关作出相关裁判之日起至少()个月内不得参与任何上市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

A.10 B.36 C.24 D.1

2二、多项选择题

4.根据《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八十五条第十二项的内幕信息知情人员的界定,下列属于内幕知情人员的是(ABCD)。

A.其他由于任职可获取内幕信息的从业人员

B.期货交易所的管理人员

C.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

D.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人员

4.与内幕交易相关的行政法规有(ABCD)。

A.《期货交易管理条例》 B.《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C.《关于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的意见》 D.《证券法》 5.与内幕交易相关的证监会规章及相关文件有()。

A.《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B.深交所《信息披露备忘录第34号——内幕信息知情人员登记管理事项》

C.《关于上市公司建立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的规定》

D.《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6.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积极防范重组中的内幕交易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A.并购重组为内幕交易的重灾区

B.维护重组相关方的利益

C.确保重组成功

D.相关法规对并购重组财务顾问设定了相关义务 7.《关于依法打击与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的意见》主要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A.宽松处理,区别对待

B.完善制度,有效防控 C.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D.明确职责,重点打击

5.《关于依法打击与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的意见》是2011年由证监会等五部委制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有关内幕交易防控的效力层级最高的专门性文件,其意义在于(ABCD)。

A.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B.维护资本市场秩序

C.促进并购重组交易 D.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6.内幕交易监控的手段,包括(ABCD)。

A.联动监管 B.重大事项交易核查 C.实时监控 D.系统预警

7.《关于办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对“相关交易行为明显异常”,要从时间吻合程度、交易背离度和利益关联程度等方面综合予以认定。可以认定的情形包括(ABCD)。

A.买入或者卖出与内幕信息有关的证券、期货合约时间与获悉内幕信息的时间基本一致的

B.开户、销户、激活资金账户或者指定交易(托管)、撤销指定交易(转托管)的时间与该内幕信息形成、变化、公开时间基本一致的

C.买入或者卖出证券、期货合约行为,或者集中持有证券、期货合约行为与该证券、期货公开信息反映的基本面明显背离的

D.资金变化与该内幕信息形成、变化、公开时间基本一致的

5.根据《证券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的内幕信息知情人员的规定,下列属于内幕信息知情人的是(ABCD)。

A.持有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东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B.发行人控股的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C.保荐人、承销的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服务机构的有关人员 D.发行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6.根据《关于办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认定为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员有()。

A.在消息公布后得知此信息的相关人员的朋友

B.内幕信息知情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内幕信息知情人员关系密切的人员,在内幕信息敏感期内,从事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或者泄露内幕信息导致他人从事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证券、期货交易,相关交易行为明显异常,且无正当理由或者正当信息来源的;

C.在内幕信息敏感期内与内幕信息知情人员联络、接触的人员

D.利用窃取、骗取、套取、窃听、利诱、刺探或者私下交易等手段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员

三、判断题

8.证券交易成交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情节严重”的泄露内幕信息罪。()

正确

错误

9.证监会、交易所发布的与重组相关的内幕交易新规的核心思想是遏制和打击利用重组信息的内幕交易。()

正确

错误

10.对内幕信息的防控要把握好关键环节和关键时点,主要包括:筹划、审议、审批、发布。()

正确

错误

8.对并购重组事项进行定期核查,包括:每天、每周、每月核查。()

正确 错误

9.上市公司应当建立重大信息的内部保密制度,加强未公开重大信息内部流转过程中的保密工作,尽量缩小知情人员范围,并保证未公开重大信息处于可控状态。()

正确 错误

10.影响内幕信息形成的动议、筹划、决策或者执行人员,其动议、筹划、决策或者执行初始时间,应当认定为内幕信息的形成之时。()

正确 错误

8.内幕信息的公开,是指相关信息在报刊杂志登载。()

正确 错误

9.对内幕交易进行实时监控时,应当关注的信息有:交易信息、信息披露、市场动态。()

正确 错误

10.《关于办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同一案件中,成交额、占用保证金额、获利或者避免损失额分别构成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的,按照处罚较轻的数额定罪处罚。()正确 错误

8.中国证监会对内幕交易的态度是零容忍,发现一起,坚决制止。()

正确 错误

下载国企改制、企业破产重组中职务犯罪分析与防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企改制、企业破产重组中职务犯罪分析与防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校园暴力行为分析与防控

    大学校园暴力行为分析与防控 来源:作者: 【摘 要】:对G市高校20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 49%的学生认为存在少数校园暴力,只有16%的学生认为不存在校园暴力。29%的学生承认自己或朋......

    C14026 并购重组中内幕交易的防控 课后测验 80分[定稿]

    并购重组中内幕交易的防控 课后测验 一、单项选择题 1. 根据《关于加强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相关股票异常交易监管的暂行规定》的相关要求,重大资产重组行政许可申请因上......

    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风险分析与防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的经济主体都面临着资金缺乏的问题,因为缺乏相应的资本抵押实力,所以在贷款方面很难筹集到资金。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开始组建小额贷款公......

    养猪环境控制与疾病防控策略分析 (56)

    养殖户使用石灰消毒的误区 养猪专业户都知道,石灰价格低廉,容易购买,而且没有不良气味,具有消毒力强的特点,是无污染的消毒药。但是我们发现,有不少养猪户由于使用方法不当,没有达......

    保育猪疾病的病因分析与防控措施

    保育猪疾病的病因分析与防控措施 近段时间走啦很多猪场,跟很多养猪老板交流,有30℅的老板说保育栏的猪不好养,死亡率较高;有45℅的老板说保育栏的猪好养,死亡率很少;还有25℅的......

    C15104_并购重组中的估值定价实务与案例分析(上)

    天哪,居然全网没答案,这要命~~~~~~~~~~试了四次,终于过了 试 题 并购重组中的估值定价实务与案例分析(上)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那种估值方法具有灵活性和简单性的优势。( ) A.......

    并购重组中的估值定价实务与案例分析(上)9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利用可比财富数据的交易乘数估值,选择合适的可比收购案例是进行( )的基础。 A. 资产基础法 B. 可比公司分析法 C. 先例交易分析法 D. 现金流折现分析法 您的......

    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麻疹疫情与防控措施分析(精选5篇)

    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麻疹疫情与防控措施分析 【摘 要】目的:分析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麻疹疫情流行病特征,寻找导致麻疹发生的原因,探讨消除麻疹的对策。方法: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