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设论文(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2 17:0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道德建设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道德建设论文》。

第一篇:道德建设论文

当前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制化现状

及其建设路径分析

内容摘要:公务员职业道德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伴随而来的是部分公务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享乐主义、腐化堕落等道德滑坡问题。本文在探寻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缺失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某些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试图对我国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有一个启示。关键词: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制化

十七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也指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可见,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已经摆在了党和国家重要议事议程。

公务员职业道德是指公务员在依法行使权力或履行公职的过程中应当遵守的用来调整公务员之间、公务员与行政机关之间、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想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简而言之,公务员职业道德是指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以公平和正义作为基本的价值观和善恶标准,调整各种利益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①所谓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法制化,就是以立法的形式,将公务员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确定下来,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它的有效实施。

一、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法制化现状

美国法学家富勒在其名著《法律的道德性》中,将道德分为“向往的道德”和“义务道德”,前者是一种道德理想,与法律的距离较远,而“义务道德”是一种道德义务,与法律的距离较近,它所谴责的行为一般说就是法律所禁止或应当禁止的行为。②我国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实际上是以党风建设为主,但党风建设偏重于“向往的道德”,属于倡导性的、高于义务的范畴,而在“义务道德”的法制建设方面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

1、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法制化的哲学思路存在偏差。西方公务员道德建设的哲学思路,主要是基于“人性本恶”假定,即承认人有私利,任何人无论有多么高的道德水平,都会受到私人利益的诱惑。为此,西方社会特别重视通过法律来控制人的私欲;而我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儒家从“人性本善”出发,重视个人道德修养,认为通过道德教化,弘扬人的善端,便可达到平天下的目的。为此,在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上,我国也存在着相应的思路,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孔繁森、任长霞、牛玉儒等道德模范教育的开展,而在道德法制建设方面走得相对比较慢。

2、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法律、法规被党制定的纪律性规定所代替

由于我国公务员制度不主张“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因而,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最大特点就是党风党纪的建设代替法制化建设,对公务员队伍中占绝大多数的党员所进行的党纪党规的学习,只注重了作为个体的“道德”,而忽视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所包含的“职业’’的特殊性。比如,改革开

放以后,先后制定和下发了《关于党和国家机关必须保持廉洁的通知》(1988)、《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1997)、《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002)、《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2003)《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003)、《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2007)、《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千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2010)等相关文件。

这些散见于党政文件中的关于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党纪政纪,都不是针对公务员职业道德行为所制定的专门性法律规范,对所有的公务员不具有普适性。而且,党规党纪都是一些关于公务员的公文性的规定,没有上升为规范性文件,更没有法律的权威性和威慑力,过度运用党纪容易产生以党纪处分代替国法的消极后果。此外,这些党规党纪“涵盖的行为规范和伦理要求多是一些原则性规定,内容较模糊而零散,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性,缺乏统一而具体、真正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行动指南、量化的具体规定和强制性的惩罚措施”③。因此,这种以党规党纪代替法律法规的行政管理实践,实质上阻碍了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律建设的步伐。

3、有关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立法质量不高

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国务院工作人员守则》、《关于党政机关县以上领导收入申报规定》、《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等多项规范性文件。但从总体上来看,这些文件都是规范性文件,尚未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效力和执行力都会大打折扣。至今我国仅有一部比较完备的《公务员法》,但这并不是一部关于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专门法律,只对公务员的义务、纪律作了原则性的笼统规定,不能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最后,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备。虽然早在2007年我国就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是具备法律效力的《政务信息公开法》、《财产申报法》等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法律还迟迟没有出台。

4、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缺乏有效的管理机构与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公务员的专职的道德管理机构,虽然纪委、监察、审计等机构兼有道德管理的职能,如:纪检监察部门的党风室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包含了道德监督的内容;组织部门内部的干部监督机构和信访部门,也承担着监督党员和公务员的职责。但是这些监督部门都接受双重领导,独立性和自主性相对不足,最重要的在于他们承担着大量的其他工作,起不到专职道德管理机构的作用。

二、国外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制化建设路径

(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律体系

许多国家以法规形式确定了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美国早在1883年就出台了规范公职人员职业操守的《彭尔顿法》;1978年颁布《政府道德法》,1993年颁布《美国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准则》,美国许多州也相继制订了《政府道德法》;1990年新西兰制订了《公务员行为准则》;1992年澳大利亚制订了《国防部与工业界双方商业道德规范》;1993年加拿大制订了《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和离职后再雇佣法》;英国制订了《地方政府雇员行为规范》;1999年日本制定《国家公务员道德法》,随后又制定了更具体的《国家公务员道德规程》等等。这些法律对公职人员从政道德行为的所有主要方面都予以严格细致的规范,形成了科

学严谨、易操作、动态性强的比较全面系统的公务员道德法律体系。

(二)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律内容科学规范

国外有关公务员职业道德的规定,不仅有维护国家和公民利益、保守国家秘密、忠于职守、履行职责等原则性的政治道德规定,对于具体的职业道德也具有非常明确的要求。一般包括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1)禁止在职公务员经商。法国规定:“禁止任何在职公务员以职业身份从事一项有利可图的私人活动”。“禁止任何公务员。不论其职位高低,亲自或通过中间人,以某种名义。在他的行政部门或公共事业部门所辖的或者是与之有关的企业中谋求会损害他本身职务独立性的利益。”(2)公务员离职后若干年内也不得从事某些限制职业。如日本规定:职员离职后两年内,不得以私营企业的地位接受或担任与其离职前五年期问担任的由人事院规则规定的国家机关有密切联系的职务。(3)对公务员配偶或子女赢利性活动的限制。法国要求,当一个公务员的配偶以职业身份从事一项有利可图的私人活动时,该公务员必须向他所属的行政部门或公共事务部门声明。(4)对公务员接受礼品的种类,性质和数量的限制。(5)公务员必须进行财产申报。

(三)建立了完善的道德监督和惩处机制

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设立独立的公务员道德管理机构。如美国政府道德办公室、英国公共生活准则委员会和加拿大政府道德咨询办公室,都是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专门化和职业化的典型代表。这些机构的共同之处就是专职从事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同时,各国还规定严密的惩处程序,一般是由道德监督机构对公务员的道德行为进行监督,对其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调查,在确定事实后,将处罚建议提交该公务员的上级机关或司法机关,由它们作出处罚决定;有的则是直接由道德委员会或纪律处分委员会进行处罚。

三、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制化建设路径

无论从国际上公职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实践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国内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状况和客观要求来说,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及其相关道德法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都是一项亟待解决和必须实现的迫切任务。正如博登海默所言:“道德原则的约束力的增强,是通过将它们转化为法律规则而实现的”④。

(一)制定一部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职业道德法

积极借鉴国外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制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现状和立法状况,对公务员的底线道德进行完整、系统、详细的规定,制定出具备中国特色的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典。具体内容中,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条文明确具体、惩治细则分明。要严格按照公务员的职责来制定相应的义务性条款,不能制定超越公务员行使权力所能达到的职业道德水平。其次,立法内容要全面。具体而言,内容应当主要涉及公务员财产申报及公开、公务员离职后的就业、公务员职业道德法的执行、惩罚机关及措施等方面,为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提供法律指南,从而有效的预防和制裁公务员道德失范问题,提高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第二,监督有力、惩罚严明。在明确界定公务员职责和义务的前提下,设立专门的公务员职业道德监督机关,对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专门的监督,从

而做到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要对各项违德行为的惩罚措施严格规定。

(二)尽快完善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律体系

从世界各国公务员职业道德立法情况来看,基本上按照“先制定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总法或者基本法,然后以此作为基本准则,制定各项单项法规,逐步构成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法律体系”⑤的做法,从而将基本准则落实到具体细则中,提高执行效力和可操作性。根据目前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发展状况以及立法工作的进展情况,目前非常有必要制定以下几部法律:一是尽快制定《国家公务员财产申报法》,扩大申报主体和申报内容的范围,建立完善财产申报管理体制和完备的惩罚措施;二是尽快制定《政务公开法》,明确政务公开的主体和政务公开的内容、公开的程序,以弥补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不足。

(三)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监督机制建设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诸多公务员违法犯罪问题,除了与立法不完备有很大联系外,监督机制建设滞后,对公务员行为的监督力度不够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要在借鉴外国成功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设立专门的公务员职业道德监督委员会,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其职责和权限,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同时发挥权力机关在公务员职业道德监督体系中的作用,把领导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把专门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共同构成全方位、多层次、完整的公务员职业道德监督体系。

(四)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惩罚机制建设

尽快制定详细的法律法规,对违背道德法的惩罚程序、措施等作出详细的舰定。诸如日本和新加坡还分别制定了《公务员惩戒规则》和《没收贪污所得法》,这些法律法规对违反职业道德者应承担的责任规定得都比较具体、明确且易于操作,而且具有严密的惩处程序。我们没有必要、完全模仿外国的模式,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设立相应的惩罚机关。我国的惩罚机关可以是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通过起诉、审判等程序对违反职业道德法的公务员进行制裁,也可以成立专门的惩罚机关来追究公务员违反职业道德的法律责任,从而促使公务员自觉的遵守职业道德法,逐步树立起完整的行政人格,提高自身的行政行为能力。

结束语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的关键则在于依法治官。因此公务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的正确实施,关系到干群关系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政府形象的维护和发展。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部分公务员道德滑坡的情况下,将公务员道德纳入法制化建设之中,进一步提高公务员个人素质,已成为我们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①王文科,韩铁军:《行政伦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北京,2005年8月第1版,第145页。

②张艾娃:《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404、405页。

③赵芸霄:《我困行政伦理法制化回顾与展望》,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43页。

④【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61页。

⑤李建华:《行政伦理导论》,长沙:中南人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第二篇:职工道德建设论文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职工道德建设被提到了重要的认识高度。

仁爱教育与职工道德建设的内在联系

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研究员杨金海说:“核心价值观可以有多个,但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诚信仁爱”,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也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仁者爱人肯定是

一条”。可见古今有之的仁爱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仁爱,简而言之就是与人亲善,是中华文化的最高道德原则和人格理想,也是我们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受人们传唱,它已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仁爱教育就是教育人学会关心他人,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爱教育具有一种伟大的担当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大力提倡的。在当今全球化的新时代,仁爱思想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企业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广大职工的思想和言行提出了新的要求,仁爱思想必须与时代的道德规范相融合。因此,仁爱教育就应该是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传统的善美、广爱为基础,加强对职工崇孝尚礼品质的培养,促进员工形成“诚信、责任、仁爱、奉献”的衢州人共同价值观。一个人若怀有仁爱之心,便能爱己及人,乃至推人及物。由此,对企业、对组织、对社会保持一种感恩和谦让,努力为创造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尽心尽责。今天,发掘仁爱这一美德的历史价值,对于职工道德建设,弘扬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衢州最美”现象的不断涌现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社会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向善的。大量仁爱之士、有德之人在积极构筑社会道德的美丽风景:“最美教师”、“最美护士”、“最美司机”,呈现着三衢大地的“最美”景象;志愿者行动、助人为乐与道德激情正在蓬勃生长。然而,近年来“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桥垮垮”、“楼脆脆”、“路塌塌”;更有“小悦悦”遭遇冷漠路人,老人倒地不敢扶,电信科技成欺诈“帮手”等道德缺失事件在刺激人们的良知神经。

精神层面的疾病还需要精神的处方。面对社会道德生活中腐败堕落、假冒伪劣、欺骗欺诈、见利害义等道德失范现象,儒家的仁爱、民本、和谐、诚信、中庸等传统美德不失是一种精神良药。在企业道德建设中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推进仁爱教育,培养广大员工的仁爱精神,对于我们坚定道德自信,进一步推进我市“一个中心、两大战役”健康向前发展,进一步推进企业的科学发展,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职工良好道德的养成需要“仁爱”的滋养

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很多优秀的价值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它们就像精神上的空气和水分一样,时时刻刻都在滋润着我们民族儿女的心灵。从衢州“最美爷爷”、“最美司机”到“最美警察”、“最美护士”等一批最美人物身上无不折射出“仁爱”之光芒。他们或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或敬业奉献,或孝老爱亲……这种草根最美群众所表现出的大爱无疆的高尚品质,是衢州深厚的人文土壤、千年的历史积淀、良好的社会环境孕育的结果,是仁爱的传统美德为“最美”人物遗传了道德因子。同时“最美”草根道德模范也为企业职工道德建设树立了标杆。

一个好人就是一面旗帜,一个道德模范就是一座丰碑。伴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发展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诚信缺失、见利忘义、道德滑坡等极端案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忧患与疑虑,面对社会价值多元化,究竟哪一种价值观应该弘扬?中华民族的道德底线将走向何方?接连涌现的衢州“最美”人物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响亮回答:崇高的道德不仅在传说里、在故事里,更在广大人民的心里、在广大群众的日常实践里。在职工道德建设这一长期工程中,用“最美”人物的仁爱,铸造广大职工道德之魂,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因为占祖亿等“最美”人物虽然平凡,但贴近普通群众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容易效仿,这就是草根道德模范的魅力所在。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应该不失时机地在广大职工中组织宣传、学习“最美”人物的善事善举,并形成强大的正能量“蝴蝶效应”,使我们的广大职工在仁爱这块良田沃土中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崇尚美德,奋发进取,报效国家,奉献社会,不断掀起干事创业的热潮。

美是可以感染的。“诚信、责任、仁爱、奉献”的衢州人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为企业职工道德建设传递着正能量,“争做最美衢州人”在广大职工中掀起了热潮。“最美司机”姜永古、“最美店长”夏肖艳、“最美护士”林小娟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草根道德模范来自基层、来自群众,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看得见、摸得

着、够得上,可信、可学、可比。所以,在职工道德建设中要坚持“主体在职工、参与靠职工、宣传为职工”的原则,开展声势浩大的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寻找身边的美”、“关爱老人儿童”、“扶贫济困献爱心”、“学最美讲奉献”等一系列活动载体,传播“诚信、责任、仁爱、奉献”的衢州人价值观,主动宣传真、大力倡导善,积极颂扬美,使广大职工在潜移默

化中引发仁爱善行共鸣、付诸仁爱善行实践,以此带动和引领一批立足岗位、创业实干的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为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力量。

职工道德建设中仁爱的正能量发挥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职工道德建设传递“仁爱”和美的主要方式。建设和谐企业,建设和谐社会都需要更多仁爱的养分,“最美爷爷”等众多生于草根的“最美”人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以自己的仁爱和善良关心弱者,帮助有困难的人,他们身上散发出的人性光辉必然长久地影响着广大职工的思想和灵魂。“源于民间的‘最美’才最具生命力”,从“最美爷爷”、“最美教师”到柯城区荷花街道义工联合会的爱心义举,他们的感人事迹之所以像蒲公英一样四处传播,又像雨后春笋一样不断涌现、茁壮成长,缘于平凡人的不平凡,真正地应验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科学论断。职工道德建设中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爱与美的传递告诉我们:宣传正能量,绝不能让广大职工站在幕后台下做观众,他们不仅是爱和美的创造者,爱和美的主体,也是爱和美的传播者。去年,“最美衢州人”首届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八大代表郑初一,省第二届道德模范邵宝林和义工联扶助对象、被救少年等一批来自各条战线的普通人为获奖者颁奖,与参会人员互动。党委政府这种不断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为职工道德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为在广大职工中涌现出更多的草根道德模范打开了涌动之门。

职工广泛参与的“诚信、责任、仁爱、奉献”的衢州人价值观大讨论和争做“最美衢州人”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让广大企业干部和职工由单一接受者变成主动传播者。通过文明创建、企业文化生活、和谐企业建设、主题实践等各种活动,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吸引广大职工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接受教育、享受文明、提升素质,同时也让他们成为爱和美的传递者。在企业职工道德建设中,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要深入基层、眼睛向下,善于发现广大职工中发生的感人道德新故事,挖掘职工中那些大爱德行的闪光点,宣传推崇基层涌现的凡人善举,引导广大职工在道德实践中“自我发现、自我教育、自我传播”身边的真善美,促进职工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积极运用先进典型示范引路,大力宣传和表彰“最美”人物,是职工道德建设中传播爱和美的有效途径。我市及时抓住“最美教师”这一身边的、真实的、感人的典型,通过编写通俗读物、开设专题专栏、推出文艺节目、打造网络传播平台等,积极营造“争做最美衢州人”的舆论强势,使广大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引发仁爱、善行共鸣,付诸善行实践,使职工道德建设得到了强化和深化。通过举行颁奖仪式、举办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命名表彰道德模范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企业中的善人善事善举,以凡人义举的强大动员力形成扬善抑恶的舆论强势,以“诚信、责任、仁爱、奉献”的衢州人价值观引领职工道德风尚,构筑职工“道德高地”,建设职工“精神家园”,助推着职工道德建设向纵深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涌现出了“最美司机”、“最美店长”、“最美护士”、“最美教师”等一批草根道德模范。

结合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为职工道德建设不断传递爱和美的正能量。各级工会组织要根据广大职工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组织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体育活动、技术比武、知识竞赛;组织开展企业价值观大讨论、企业道德模范评选、十佳职工评选等活动,大力褒扬善人善事善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道德风尚。道德的力量蕴藏于民间的凡人善举之中,每个普通员工从践行微小的道德行为做起,坚守自己的良知与道德底线,把自己日常生活和本职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做好,就是对改善社会道德风尚贡献出了一份力量。如果每个企业都能在职工道德建设上有所作为,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塑造就有了坚实而可靠的基础。

凡人善举是一种草根“最美”,因其平凡和朴实,而让人感到可亲、可信,周围人亦会为此动心、动情。在三衢大地日渐浓厚的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氛围中,越来越多的美被传诵,“正能量”链条不断向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延伸。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其奥妙在于它既是对人的起码要求——为人不仁,无异于禽兽,又是很高的境界——仁爱达于天下,是为圣贤。衢州一批“最美”人物不说是圣贤,也可称仁爱达人。他们“不以善小而不为”,在平凡中显伟大,在陌生中见真情,以善之璀璨光芒彰显了恶之鄙俗丑陋,引发了人们的道德共鸣。在职工道德建设进行时,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要身体力行,引导和鼓励广大职工向“最美”学习,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家做个好成员,在企业做个好员工,在社会做个好公民,这样整个衢州市就可以成为“好人之城”、“最美之城”。

实现“中国梦”,需要千千万万职工的共同努力。道德建设不仅是提高公民素质的基础工程,也是提升区域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在职工道德建设中要更好地弘扬“诚信、责任、仁爱、奉献”的衢州人价值观,更充分地展现我市道德之美、人文之美,实现“最美现象”在工人阶级队伍中的最大化,为实现“中国梦”汇聚强大的道德正能量

第三篇:关于道德建设的论文

发展市场经济更应注重道德建设

[摘 要]经济概念不是纯物质或物质活动概念,它与道德有着必然的联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引起了我国经济生活的重大变革,也引起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作为人类社会道德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如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是伦理学不能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市场经济道德 道德建设

经济是人的经济,是社会利益关系发生、发展的特殊存在方式,是人和人际关系或人际利益关系的本质的反映。经济是关注人和人的发展、关注道德、与道德共生存的经济。

经过不无痛苦的探索,中国终于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个目前唯一可能让全体人民更快过上更好日子的道路。而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对经济基础方面的生产、交换、分配方式做出巨大调整,还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法律、道德体系等上层建筑。

一、我国现阶段道德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百多年来,传统的道德更多地是受到了冲击,但很少有人去倾心重建,或促其更新。还有人试图抛弃它,或者另起炉灶,这都在现实面前碰了壁,因此,直到今天,传统道德,包括没落的封建道德的惯性使它仍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市场经济的确立,它要求建立新的市场伦理,使我们的道德再一次面临巨大挑战。这种新伦理以市场要求为核心,重视现实和长远利益,它和我们的传统道德有着巨大差异。今天我们对道德的呼唤,绝不是简单的搞复古,更不是变向的要尊儒。

1、我国现阶段已经确立和正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道德建设明显滞后,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要。

我们的国家经受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好不容易独立自主,但是百废待举,由于操之过急,不免失误较多,不是过左就是恐右,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的坎坷,今天我们总算能够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题上来,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民族素质的现状,单纯依法治国、用科教兴国是难以与历史相衔接而得以奏效的。

2、一些企业职业道德的沦丧严重损伤人民感情和市场经济秩序。

从三聚氰胺牛奶、瘦肉精、地沟油,到毒胶囊以及工业明胶引发的连锁反应,暴露的是企业集体道德缺失。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本。食品行业事关生命安全,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和资本,更要讲道德和良心。然而,通览这些事件中企业的表现,有见利忘义的冲动,有明知故犯的侥幸,有心知肚明的“默契”,就是没有起码的道德良知约束。为追求利润,置广大消费者生命健康于不顾,做出了让人民泣血、令

社会蒙羞的行径。这种行为重创了社会的诚信机制,损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挑战了社会文明的底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绝不能放任见利忘义的行为,绝不允许基本道德的失守。

诚信是社会契约的前提,道德是商业文明的基石。作为人们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是构成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也是维系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没有这种基本的信任,社会就不可能正常运行;市场经济的基本秩序,也就无从存在。如果诚信缺失、道德败坏、是非不分、荣辱颠倒,文明底线失守,再好的制度也无法生效,再快的发展也会出问题。

二、市场经济对道德的要求

计划经济趋向合作,讲究“组织”协调,是一种“分工”经济。市场经济趋向竞争,讲究自觉、公平,公平必须有序,有序就得规章,而章的形成既靠法律手段,但又重在道德约束。公平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根本。从一定意义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要求重信誉。法律像一把利剑,道德像一张大网,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道德因其自律作用,它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重要行为能使其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当然法律能对市场经济的有序提供保障,但道德的这种自律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对人们的竞争行为的约束力有法律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在计划经济里,“分工”是一种被动的服从,是一定的社会形成的思想文化,这种高

度统一的思想文化曾给我国革命和我国经济起步起过巨大而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这种思想文化就不再适应了。如今我们的经济体制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市场经济虽然趋向竞争,但它必须公平,公平就要求人们相互尊重,以诚信为本。尔虞我诈不符合这样的道德要求。市场经济价值取向虽然有别于计划经济,它要求人们具有开拓进取精神,但这种精神必须通过正当的经济活动实现人生价值,人人都做有道德之人。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劳动和生活逐步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这就必须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相协调,并有利于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规范——现代道德。

现代社会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迫使我国经济体制必须与世界经济接轨,同时我们的道德也必须与之相适应并与世界接轨。

三聚氰胺、工业明胶等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受“问题奶粉”影响,消费者对奶粉质量安全的信任度骤降,不仅奶制品企业产品销量大幅滑坡,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广大奶农也因企业减少原奶收购面临损失。沉痛的教训告诫企业家们:在追逐利润的同时,必须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以牺牲道德和消费者利益换取利润,最终必然付出沉重的代价。三聚氰胺、工业明胶等事件所暴露的道德缺失,也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

架中,道德与法律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必须做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在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刻也不能忘记道德建设。只有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企业道德、社会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守法的良好环境,才能有效构筑牢固的社会文明防线,全面推进社会的科学发展。

四、如何加强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必须加强道德建设。党和政府提出的“八荣八耻”很有必要,非常及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求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要求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协调起来,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力量源泉。如何加强道德建设,有以下几点方法:

1、要正确分析和认识道德滞后的客观原因

道德不是提倡出来的,也不是政府规定出来的,而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最主要的是由在经济关系中磨合出来的,是多数人、多数行为达到某一种规范的共识。在社会结构发生大调整大发展大变革的今天,人们的社会存在,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道德,作为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不可能不遇到一些新的挑战,不可能不产生一系列新的矛盾,道德发展滞后于社会结构变化是必然的,作为政府不能回避,也不应该觉得可怕,就是要引导人们认识到这些问题,帮助人们找到

符合社会发展的行为规范和基本要求的措施方法,努力推动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进步。

2、要充分运用好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有利条件

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一样都是社会建设的基础。目前,人们对道德建设都比较关注,社会上一些不道德的现象受到人们的广泛议论,十分值得警醒。虽然议论不一致,但对道德的判断标准是一致的,都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吻合的。这些传统深深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广大群众建设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愿望十分强烈。党和政府需要重视道德建设,提出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进一步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3、要注重加强社会道德诚信建设

人无信不立。在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传统中,诚信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条件,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健康发展的道德前提。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产生了分离,一些合法的劳动者保护自己的权利受到削弱,特别是现在的人是和全世界都在打交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范围无限扩大,由原来的熟人社会变成了陌生人社会,人们很难在这无限多的对象和无限多的交往行为中辨别真伪,决定取舍,这就为失信者甚至恶意作伪者扩大了生存空间,也扩大了失信行为的受害面。所以,党和政府需要完善各种必要的法律和规章,杜绝各种失信行为产生的渠道,提高对失信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道德是靠人心来维系、靠舆论来支撑的。作为党和政府,对社会信用要正确引导,积极鼓励支持。

4、树立道德自信在道德建设中弥足珍贵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一句话:“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靠着这种信心,我们抵御了金融风险,在世界范围内经济率先企稳回升,向好发展。同样的道理,在当前社会道德经受阵痛的时期,我们更要树立道德自信,以积极科学的态度对待道德建设中的每一个问题,进一步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努力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姚建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2009年9月

2、何文治,《道德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6日

3、江艺平,《中国调查报道精选丛书》,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2月16日

4、李作清,道德建设与老工业基地振兴专题,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2010年7月

5、徐惟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年2月

6、秦朗,“真正的经济”是内涵道德的经济,《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3月

第四篇: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文

科学道德-民族创新的动力

道德,是体现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崇尚道德我们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百家争鸣,道德为大,皇家百姓,道德为首。可见,道德早已深入人心。

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学风主要是指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态度,包括治学精神、态度、风气和原则等。在科研领域学风既包含科技工作者的治学精神、态度和原则,也包含科技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不仅是推动学术研究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于倡导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第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正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与社会文明风尚的内在要求;是倡导“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背学术道德为耻”的学术价值取向的集中折射,进一步凸显出坚守学术道德底线,恪守学术诚信,对于构建和谐大学学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学风是一所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生存、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支撑和重大动力。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力量,肩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依托。优良的学风是一所大学持续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助推器,也是培养和完善研究生学术品格的内在需要。“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于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意志与情感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和规范作用。”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风气就是学术研究的规矩。任何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一定的主导价值观的强力支撑。推动优良大学学风建设也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荣辱观。研究生学术道德作为高等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深厚文化理论底蕴的重要体现。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在学术研究中培养研究生的基本伦理规范和道德修养,就是要始终肩负繁荣学术事业的历史使命,秉承“献身科学、殚精竭虑、无私奉献、永葆操守”的学术人的科研精神,坚守学术道德底线,保持学术严肃性,是推动学术事业进步和树立良好的学术形象的有力支撑,是提高学术创新水平和完善研究生学术品格和构建和谐大学学风的现实需求。

然而在当前,学术界各种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等学术作假行为层出不穷,学术道德严重滑坡,“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进步,损害了学术形象,对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造成恶劣影响”。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造成空前价值冲击。

价值观多元化及利益诉求多层次化猛烈地冲击着研究生学术道德价值取向,法国存在主义者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一书中写到:“人是环境与自我的综合统一,个人直接是社会的,是被其他人也是被他自己所定义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社会对人的影响。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商品交换法则也必然侵蚀到学术领域,这一切都给建设和推动研究生学术道德观带来巨大的冲击,也对构建和谐大学学风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利益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利益主义多元化,利益表达公开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诉求多层次化” 的大背景下,利益矛盾正是“功利主义”的集中反映,给学术人尤其是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研究生过念多元化和利用诉求多层次化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产生巨大的价值冲击。过分注重强调个人行为自由,引发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在学术研究领域中迷失方向,淡化学术人的理想信念,学术浮躁之风普遍盛行,功利化倾向严重,放弃学术品格,抛弃学术诚信,冲破学术道德底线。这些恰恰都是研究生学术道德滑坡现象的集中映射,严重阻碍学术事业繁荣进步的步伐。因此,要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道德底线,为推动良好的大学学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我个人认为,研究生阶段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当今学术界抄袭,剽窃等各种学术行为不端的学术腐败行为的始作俑者,未必是学术研究的“低能者”,但一定是学术研究的“失德者”。因此,导师应以自己的品格和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重视导师自身的思想品格、道德修养、治学作风、学术品格、学术操守对提升研究生的个体学术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导师要对学术上有不良倾向的学生严格要求,利用各种学术论坛、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的一切有效途径和渠道,加强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坚守学术诚信,反对抛弃学术诚信;明辨是非、克服浮躁心理,提倡恪守学术道德,抵制学术腐败,旗帜鲜明,永葆学术操守,引导研究生树立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背学术道德为耻”的道德荣辱观,提升研究生自身学术道德修养。努力营造有利于营造学术道德建设的和谐氛围,充分发挥导师学术道德垂范对于构建和谐大学学风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惟有风正,才能学正。”“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遏制学风不正、学术不端的风气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因此,我们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学术制度建设,健全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体系,健全师德体系,提高导师的学术道德素养,充分发挥导师学术道德模范作用。加强学术道德教育规范学术创作行为,坚守学术诚信,恪守学术道德,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研究生学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评判标准”,对于遏止学术道德滑坡,推动大学学风乃至社会风气良性发展做出贡献。

在聆听了两位院士的报告后,我体会很深,也深感身上的担子很重。尤其是杜祥琬院士的一句话“做事先做人”给我的印象最深刻。杜院士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要想做好学问必须先学会做人的道理,而且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讲解了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高尚品质和深厚的学术造诣,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爱因斯坦曾说,多数人认为才智造就伟大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所以我们应该传承老一辈专家学者的优良学风与品质,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要把大师们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去,做到自己的论文不剽窃,不随意篡改实验数据,也要积极的帮助其他同学共同监督、学习。投机取巧是不可能成就文化强国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研究生,我们必须本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原则,要老老实实做人, 踏踏实实做事, 扎扎实实做学问,只有这样才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所建树。正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第五篇:学术道德建设论文高校道德建设论文

学术道德建设论文高校道德建设论文

高校学术道德建设要素分析

摘 要:高校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学生和学校等三个要素的状态和作用在这项系统工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承担教学和研究的双重责任,应该做到发现和传播真理、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并承担维护学校声誉的责任。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素质有待提高,应该正视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改进学校的学术道德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制度体系中,对教师和学生作用最突出的是学术制度,应该完善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提升学术权力的地位。

关键词:学术道德建设;教师;学生;学校

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形式和特定功能的系统,每个要素都处于系统的一定位置上发挥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系统的性质。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客观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一所高等学校就是一个系统,所有高等学校就是一个系统的集合、一个更大的系统。在高校系统中,教师、学生和学校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三个基本要素,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理所当然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学生和学校等要素的状态和作用在高校学术道德建设这项系统工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的责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

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他们直接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edward shils)曾指出:“所有的大学教师都要恪守教学、研究和服务上的基本责任。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大学在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必要条件,而大学教师个体都有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这些任务„„然而,如果一名大学教师未能做好上述任何一项工作并且表现出了对它们的不尊重,那么他就违背了自己的责任。”①按照希尔斯的观点,高校教师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科学工作者,其特殊责任包含教学和研究两个方面。从实质上说,教学和研究都是为了发现和传播真理。高校教师应该牢记自己重要的、与众不同的使命,在一切教学和研究领域中维护真理,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尊重真理。高校教师真正需要关心的事情是,在教学中提出的或者在研究中得出的陈述应该尽可能真实并立足于系统收集的证据和经过分析的论据,应该考虑到本专业领域的知识状况。假如一名高校教师把一种缺乏可靠证据的观点、一项尝试性的假说当做确凿的真理加以讲授,或者在他的研究报告中故意地、轻率地对其观测结果进行虚假的描述,那么他就严重地违背了自己的责任。

高校教师应该正确处理教学与研究的关系,认识到教学如果得不到研究的支持就会丧失活力。只有积极地扩充知识并且将知识运用于

教学之中,才能使教学保持活力。由此,高校教师开展研究工作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但这并不意味高校教师把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研究方面。如果一名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研究成果是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获得职务晋升和赢得社会声望的依据,把从事研究当成自己的头等大事或唯一职责,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变得漠不关心,甚至有意逃避教学任务。因此,应把教学和研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达到教学和研究责任二者在高校教师身上的有机统一。

高校教师应该以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教育、感染学生,以尊重和认真的态度对待学生,竭尽全力向学生传授真实的知识以及获取和评价知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术上的疑问和困惑。“成功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学到一门学科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并且以此来改良他们的人性和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富有成效的培养,高校教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履行了相应的道德责任。

高校教师还需要为自己任职的学校承担责任,应该尽职尽责地维护自己学校的形象和声誉。事实上,学校不仅是学生的母校,也是教师的母校,是教师在学术上获得支持和培养的学术家园,理应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爱、尊重和忠诚。“一所大学在其他大学当中和在整个社会上赢得的好名声可以维护其成员的自豪感,并且为他们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正因为如此,大学教师不应该去从事那些不光彩的、轻浮的或者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以免让自己的大学在学术界和整个社会上蒙受耻辱。”③

没有任何一种职业能够免除基本的道德责任,“学术道德是拥有大学教职的人士所负有的责任的总和”④。学术道德是真实存在的,每一名高校教师在获取和传播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活动中都承担着一定的道德责任,对于自己的学科、学生和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义务。长期以来,我国广大高校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胸怀对真理的虔诚和敬畏,彰显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理念,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持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赢得了整个社会的广泛肯定和赞誉。但是,目前个别高校教师仍然存在无视职业要求、忽视教学和学生、育人意识淡薄、缺乏敬业精神以及功利思想严重、治学态度浮躁、学术行为不端等问题,这使得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高校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是兴校强校之根本,同时也是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真正形成高尚的师德和教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的素质

从被揭露、被曝光和被查处的事件来看,近年来我国高校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呈现两极分化态势:一方面是当事人的职务、职位和学衔越来越高,个别教授、博导、校级领导乃至院士等都名列其中;另一方面是在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中学风不正问题比较突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规、违纪现象。因此,必须加大学校的工作力度,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养成良好学风,增强诚信意识。

研究生是最具创新潜力的学生群体,是学术事业的后备队伍,是

未来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传承和弘扬科学精神的关键环节,其学风、素质、道德水准应该受到格外关注。目前在研究生的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问题经常出现,诸如在课题研究和成果发表过程中,抄袭、剽窃、侵吞或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及注释,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或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一稿多投或改头换面重复发表等不良现象一再发生。一些研究生甚至错误地认为,如果一稿两投或多投没有造成两发或多发的话,也就不属于违背学术道德行为。还有一些研究生对待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耐人寻味。不久前记者的一项调查表明,“39%的博士生认为学术不端‘值得同情’,23%的人表示‘可以原谅’”⑤。

这种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认真反思。一般说来,研究生的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等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又不乏内在主观因素的驱使。或者说,我国学术界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学术政治化”和“学术经济化”、学术共同体内部激励机制的功利化和约束机制的软弱化等异化现象以及个体的学术价值取向的偏离和学术目标追求的迷失等,直接或间接地共同造成了一些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和蔓延。尽管如此,我们仍必须正视和剖析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它与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具有更直接和更密切的关联。

从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来看,一些学校无论是培养方案还是课程设置,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仅重视学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术道德教育的倾向。有关研究生的学业评价内容和标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往往只注重其是否修完了必要的学分、发表了规定数量的论文以及学位论文是否能够通过评审以及取得怎样的答辩成绩,而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的高低既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也没有进行相应考察的具体措施。几年前有学者针对教育的整个过程指出:“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哪个环节对学生进行过科学道德教育、知识产权教育,有谁告诉过学生和科研人员在科研中应注意的道德问题是什么,又有谁向学生分析过科研作假行为,并告诉他们应当如何做一个诚实的科学家?”⑥这种情况导致许多学生甚至到了研究生阶段,仍不清楚何为引用、参考、抄袭等一般常识。事实上,长期以来所谓的“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往往只是响亮的口号和美好的愿望。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普遍重“智”轻“德”、忽视学术道德培养的后果,必然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的欠缺和自律、自控能力的不足,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也就自然难以避免。因此,正如徐匡迪所说的那样,“诚信教育、做一个诚实的人的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小平同志在1989年曾说,我们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到目前为止,虽然教育不是最大的失误,但还是没有走到完全正确的道路上来”⑦。

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学术性,这种学术性不仅体现为研究高深的学问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也体现为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这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统一。因此,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既是正确的、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学术道德教育应该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方式进行,使受教育者逐渐接受正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学会对自己的学术形象负责并尊重别人的学术成果,并内化为自己的学术良心和良知,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把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纳入研究生的教育教学之中,形成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教育引导和提高道德自律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些措施都将对我国高校的学术道德建设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学校的制度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高等教育的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当前,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而着力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则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高等学校对于其成员来说具有特殊的学术意义,是为学生成为专门人才和教师取得学术成就提供学术支持的源泉和开展学术活动的环境。所谓“一所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可以被真切地感受到的物质的存在,它还是一个可以对它的所有成员起到督促作用的非人格化的集

体„„它是一个可以规范其成员的态度和活动的模式”⑧。“大学的特殊性在于,它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也不是为了管理,而是为了各种意义上的学术。”⑨换句话说,高校既不是经济实体也不是行政机关,而是一个学术集体,是一个需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尊重和加强的模式。它有自己的价值目标、精神传承、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行为规则,学校的制度体系成为学校正常运行和发挥其职能的制度保障。

在学校的制度体系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学术活动影响最直接、作用最突出的无疑就是学术制度。简单地说,学校的学术制度是用以处理学校中各种关系、调整其成员从事学术活动的有关规定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发挥着规范和制约、激励和导向等功能。如果学校在对待教学与研究的政策方面存在错位,使研究受到高度重视,把研究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和职务晋升的硬性指标,而不是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那么,教师不潜心教学、不乐于教学,回避承担教学任务、消极对待教学工作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因此,学术制度必须符合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在学校的学术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学术制度中,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学术离不开评价,评价是奖励的基础,学术活动的有序开展和良性运行必须以客观、公正、学术贡献和学术承认的一致性为前提。任何评价和奖励的实施都离不开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否科学直接制约着评价和奖励结果的合理性。一段时间以来,正是由于过分强调量化的作用、过于追求量化的评价指标,在重视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核心期刊的“指挥棒”作用下,大量“学术泡沫”得以产生,一些教师和学生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出现,一些学校也沉浸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中。事实表明,选择数量重于、优于质量的评价指标严重背离了学术活动的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现行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的缺陷。应该针对不同学科特点、不同研究类别、不同岗位职责,建立由业绩、品德、知识、能力等构成的多元化的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

目前,由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至今仍然是学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特点,行政职能泛化、行政级别分明,学校的学术品质难以得到充分显现。一方面,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严重失衡,教师在项目申报、经费获取、成果评奖等方面困难重重,学术积极性受挫。另一方面,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高度捆绑,学术权威与行政地位相辅相成,行政利益与学术利益密不可分,学术活动的管理者与学术活动的受益者合而为一。因此,学校去行政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必须尽快制定和出台“大学章程”,明确学校办学主体、管理体制、办学任务等内容,建立协调有序、规范高效、充满活力的管理运行机制。

总之,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地完善和创新学术制度。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站在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上设计和制定学校的制度体系。应进一步理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不断提升学术权力的地位,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作用和教师在学校学术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质量

与数量的关系、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质量与数量兼顾、内涵与外延结合、质量和内涵优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速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步伐。

注释

①②③④⑧⑨[美]爱德华希尔斯:《教师的道与德》,徐弢、李思凡、姚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3、65、63、86、63、87页。

⑤杜晓:《学术不端持续蔓延几成潜规则》,《法制日报》2009年3月23日。

⑥王锋:《科学不端行为及其成因剖析》,《科学学研究》2002年第1期。

下载道德建设论文(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道德建设论文(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德论文

    考场:23 姓名:李一鸣 准考证号:2010710672 学校序号:125 报名序号:44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注重教师人格魅力的培养 一、格的含义 人格是以人的素质为基础,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道德论文[范文模版]

    一、论道德进步与和谐文化建设 关键词:精神文明; 道德进步; 和谐文化建设 一、 道德是文化的灵魂,在和谐文化建设中,道德建设必须先行 道德与文明、道德进步与和谐文化建设,是紧密......

    毛概论文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社会实践论文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内容提要:道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讲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一贯十分重视道德建设,毛泽东思想体系中一个十分......

    道德建设制度安排管理论文

    摘要: 道德建设既要靠社会的持续倡导和个体的能动自觉,也要靠法律保障和制度安排。制度是实现自由、形成秩序的工具和途径,为道德建设提供直接保障。良好的道德秩序的形成必须......

    道德建设

    2008年度 精神文明建设资料卷一 道德建设 新疆安装技工学校 2008.12.30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工作计划 我校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

    加强道德建设

    加强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周根妹 前不久,一位普通农妇刘女士回家途中热心搭载76岁的李老太太及其孙女回家,不料路上三轮车侧翻,李老太太经抢救无效去世。刘女士主动提出给予经......

    加强道德建设[范文模版]

    “公民道德建设”背景:2007年9月20日,是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六周年,也是我国第五个“公民道德宣传日”。纪念日前夕,首次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评选出来的“......

    道德建设

    新形势下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 加强新形势下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是提高公民道德水准,提升公民文明程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