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官员的尺度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17:5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批判官员的尺度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批判官员的尺度读后感》。

第一篇:批判官员的尺度读后感

说实话,刚看到这本书的题目的时候,我对这本书是实在提不起兴趣来的。打着完成作业的旗号,硬着头皮往下面读,才发现里面是别有一番洞天。

书中讲的就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期间,当时正值黑人种族歧视问题激化的时期,《纽约时报》因为刊登了一则反映不公平对待黑人的报道《关注他们的呼喊》,遭致了极端主义的报复,警察局长沙利文把《纽约时报》告上了法庭,而在阿拉巴马州《纽约时报》一直败诉,最后他们考虑上诉到联邦法院,经过不懈的努力,最高法院大法官们出于保护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精神,最终判定《纽约时报》胜诉。

正如本书序言所写,本书不仅是对于纽约时报诉奥沙利文案以及其涉及的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描述与评论,还大胆、毫不掩饰的表述了当时美国社会种族歧视的丑恶,以及美国民众为争取公平、正义、自由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作者和译者的观点与本书中引用材料的观点在政治、法律方面的开放、包容程度是前所未见的,其维护公民权利,保卫民主自由,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心跃然纸上,发人深省。

“公民履行批评官员的职责,如同官员恪尽职守管理社会之责”一句话不仅道出了公民的权力,也说出了政府和官员的行为规范。这句话的适用程度在我看来绝不仅限于公民与官员。如此大气的观点让人心生敬意。

正是出于以上原因,这本书正是了解美国司法、美国的开放式社会的绝好材料。但我认为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唤醒民众的公民意识,让民众了解自己拥有哪些权力,应该行使哪些权力;唤起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兴趣,激发讨论公共事务的活力。正是在这样开放、兼容的社会中,公民的意志成为政府和官员的行为规范,公民的自由得到保障,社会的公正得以伸张!

尤其是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正是开启中国民众政治素养、保护公民批评权的一个重大善举。从“跨省追捕”到政府诉求群众造谣诽谤。每一个中国政府的关于应该来读,他们需要知道在公共社会里,不再出现所谓的“你是准备替党说话 还是准备替群众说话”那样的癫狂,他们需要以更大的胸怀去包容批评的声音;而我们每一个公民,面对不公与腐败时,不再仅仅是唉声叹气,无能为力。批评即是行动,批评即是诉求。只有我们每个人拿起批评的武器,发出你自己的声音,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自由思考,畅所欲言,是探索和传播政治真理不可或缺的途径。如果没有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所谓理性商讨就是一句空话。在今天的中国,尽管存在滥用自由现象,但从长远来看,这些自由在一个民主国家,对于促成开明的公民意见和正当的公民行为,可谓至关重要。

第二篇:北大批判读后感

《北大批判》读后感

经老师推荐,我读了《北大批判》这本书,起初不太想读,后来阅读越来劲了,这本书结合了作者的亲身体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观点,作者借质疑北大的制度,来批判中国的教育问题,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高等学府或是我们自己这些大学生,都有必要好好反思下我们求学的目的和要求。

现在留学之风盛行,无论是那个专业的学生都喜欢选择出国留学。大家有时候出国不是觉得那个地方的水平就比中国高,而是去感受那种不同文化背景下所造成的高强度的学习氛围,和高参与度的活跃的学习模式。相互借鉴一些东西,而且大家都觉得回国后可能待遇会提高,所以大家都争着要出国留学,当然不排除一部分学生是出于从重心理。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国内的教育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且现在很多技术的发源地和盛行就是在国外,国内的学术水平还原煤达到学生们想要的水平。

刚进大学的时候,感觉太宽松了,做什么事儿都没人管,于是我去尝试许多我没有体验过的事,大学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大开眼界。现在到了大二,我开始认真地思考人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思考自己的定位,思考社会,思考未来......我要当一名优秀的医学生,我需要了解有关医学的一切,于是我尝试去看一些医学书,尝试去学习更高级的英语,尝试去学习计算机技术,开始去看一些计算机的书,我想一名优秀的医学生不仅应该知道医术,还要知道和医术有关的一切,比如计算机技术、英语、医德等等,所以我尝试去学习很多非医

学的知识,我想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说的关于自己的思考和通才教育的必然性。

知道自己的定位后,常常会信心满满,干劲十足,但是当实行起来的时候,却会面对很多的矛盾和迷茫,大圩里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必修课程的学习外,学习氛围还是不够的,有的时候我们坐在自习室里会越来越疲劳,然后就告诉自己小睡一下,结果一睡就睡过头了,有的时候学业任务压的太重,难以坚持的去学习一门技能,当然,后来想想,其实上面这段话更多的是一种借口,是自己主观上不主动争取与坚持的结果。

作者还提到了“读和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这一观点,读和写的能力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专业都需要这两项基本技巧。阅读可以增加一个人的知识面,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到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体味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其次,阅读影响写作,而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不停地运用写作。读和写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作者在书中说道,“什么是精英?精英就是社会各个领域的领袖人物。怎样才能成为这种领袖人物?那就要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理念号召其他人跟随你。而怎样具有这种号召力?那就要看你能不能了解老百t姓的心声,能否打动人家的心弦,能否提出一套方案,付出独特的努力,解决他们生活中面临的问题。简单的说,精英必须有超强的能力和草根社会建立感情和思想的纽带,让大家觉得你是属于他们的一部分,你在为他们说话。” 这段论断,令我深思 :我们大学生真的就是精英么,我们曾经被称为是天之骄子,课是当我们走向社

会的时候,我们真的能完成精英该完成的任务么?不一定。

最后我想说,现在大学的学习氛围不够彻底,在路上、自习室里常常能看见一对对的情侣或者一群群抱头大睡,而学校又对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这形成了一个矛盾,我想薛涌在《北大批判》里提到的“学术界的现实” 应该就是指这个,难以改掉的现实,毕竟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

对于我们医学生来说,既然现实难以改变,那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多涉猎一些领域,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

第三篇:《北大批判》读后感

《北大批判》读后感

读完北大批判,让我认识到事物处在某一个特定时期、特定的环境时,总会存在不和谐、不协调的问题。其中,上大学和大学教育便是个大问题。

北大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大学,人才济济的北大,能否发挥贡献国家、发展社会的最大能动性、高效性,便成了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北大存在的一系列值得批判的地方,其他高校也可引以为鉴。

清华特点是严格纪律,北大则是自由散漫。学校放任自己的学生自由散漫,俨然是把双刃剑。利得是天才级的并能朝着自己灵魂指引的方向发展的学生,害得是面对没有约束的环境无所事事自我放纵甘愿堕落的学生。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认真地自我反省了,我是属于这两者的哪一者,我不想不甘也不愿承认,结果往往是残忍的。我竟给自己交了这么一份不堪的答卷,我的脊背直发凉。同时,我也清醒地意识到如何走好以后的路,我要从小步迈起,尽自己最大努力走好每一步,对得起自己的灵魂。

很多人不是不清楚自己的弱点,而是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比方说,把学习成绩的失败归结于自己不努力,功课上不花时间,这固然是其中一方面原因,但明显也可感觉一种在学习上的不自信,不甘承认别人是能力上高过你。因此,只有正视这一点,做事的心态、学习的精神才会改变。其实,正视也是不很困难的,接下来就是要讲方法了。汲取知识,不是靠不断听不断看,还要不断想不断写才行,教授讲课,我们学生光听不练是不管用的。练指的不是要向老教授那样讲课,而是在脑中复述并思考以发现其中的逻辑层次关系,再就是提出自己的问题想方设法解决才行。不妨把自己的想法、点子写下来,再找人指正,这样才能有质的进步。

阅读是写作之前关键的一步,是贯穿求学治学的主要方法。大量的有效的阅读能让你快速地汲取新知识、新理念,这将对你的整个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也是我的软肋,读书我是喜欢的,读经典我也乐意,可一遍读下来存进脑子里的却微乎其微,更别提复述书的内容的。这让我意识到读书过程中的思考是不可缺少的,而且读书时的每一刻都要保持大脑快速的运转,不能懒于动脑。

读写之后便是想办法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反馈给别人,想象一下多种思维、多种角度、多种逻辑交织的一个简单的问题会多么地震撼你的思想、你的心灵、你的灵魂。充分地积极地参与到与同学老师以及其他人的论辩中去,思维的碰撞会开出更美丽的智慧火花。

在论辩中你会学会如何倾听别人的话语,如何从多角度来看待分析问题,是你不会狭隘地只从自己下意识的出发点看待问题。这也关系到另一个我们必须学会的品质——感情移入。“感情移入”这个词马上让我联想到医患沟通基础课上老师讲的“共情”,这两者其实讲的同一个意思。这说的是,我们看待问题必须从多个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揣想当时人的想法,以便更有效的去开展未有发现的重大问题,而这种发现会大大地影响对一件事情的判断结果。最典型的是司法案件,如果一个法官善于从原告和被告的角度去剖析案件,结果无疑是更公正的;历史事件就更是如此,面对错综复杂的史料,不同史学家的叙述,阅读这些史料的人能用“感情移入”的方法处在历史叙述者的心境去鉴定史料的真实性、说服力,对历史事件的判断也会更接近真相;对于医学生的我们,“感情移入”就尤为重要了,面对恶劣的医疗关系,医生能“共情”地倾听患者心声,“共情”地解答患者的疑问,“共情”地将信任与支持传递给患者,对治疗效果的裨益无疑是莫大的。

这些是我读《北大批判》的感悟,我也会在将来一步步践行自己的感悟。

第四篇:《幸福的尺度》读后感

《幸福的尺度》读后感

我喜欢毕淑敏的《幸福的尺度》,那一篇篇脍炙人口、发人深思的美文,似一股股清澈的泉水,迅速在周身荡漾开来。每次捧读,都是对心灵的又一次洗涤和滋养,久久不愿放下。

毕淑敏:著名作家,人称“文学的白衣天使”。她擅长将人性的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合成融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美学况味。在她的新作《幸福的尺度》中,其文字总能春风化雨地直指人心,外在温润、内里凌厉,给人以希望和疗愈,帮人们用幸福呵护生命的尺度。

《幸福的尺度》以书写幸福为主题,记录了毕淑敏对幸福的理解与感悟。全书从内心的澄澈、爱的坚持、亲情的守候、活在当下等角度,揭开幸福的面纱,来深度诠释“幸福哪怕再细微,也顽强存在”。这还是一本关于现世人生、内在心灵、如何看待幸福的温暖小书,在充斥着不安全感的浮躁社会,给内心坚强的力量。书中不讲大道理,没有教条指南,只是与我们分享一些心灵平和的主张、拥有幸福的提醒。毕淑敏将平凡化为神奇,于平凡细致中抒写生活的真、善、美;抒发平常人绝不平庸的感受。读之,如同一味清醒剂,让人开始重新审视人生,思考生命本真。

毕淑敏的散文往往将笔触停留在现实生活中,于妙趣横生中感悟幸福,探讨灵魂。她认为幸福是灵魂的成就,而不是金钱的功劳。真

正的幸福是一种内心感受,人们的幸福感和物质有一定的关联,人不可脱离环境妄谈幸福,但是当人们丰衣足食之后,再继续增加物质的供给,幸福感并不能相应地成比例增加。她在《全家福的琐屑》中告诉世人:“真正的尊严应该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追求内心的充实、安详、愉悦。”这样的文字,折射着女性水样的光华,如一剂心灵处方,文火清蒸,给人恰到好处的滋养。

毕淑敏以散文世界最坚韧的一支笔,既给我们理性的清醒,足以指导我们在残酷现实中奋力向前;又有温柔的观照,让我们能在披荆斩棘中找到更好的自己。她的散文不仅能让人感受到一般女性的细腻情感,有些篇章还能让人体会到一般女性作家少有的豪爽、大气。如《幸福的镜片》中,她以为幸福的家庭,不妨成为回收情绪垃圾的炼炉。将成员的种种不快,以至愤慨忧愁苦恼悲凉,都虚怀若谷地包容下来,然后紧闭炉门,不再泄漏。好的家庭是会变形的镜片,能发生奇妙的

折射,放大欢乐,缩小痛苦,这就是幸福家庭的奇妙镜片功能。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用睿智的眼光,对生活、生命进行着理性思索的智者,同时又揭示了生活的丰厚底蕴。

第五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读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对此文依然似解非解,个中滋味难以陈述。粗略概括如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序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做了说明,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有七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情况;第二段讲为什么写《序言》;第三、五、六段着重讲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第四段主要讲通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第七段表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态度。重点问题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以及所得出的结论。

马克思在《序言》中,把他从1843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就是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也是指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这个结论的基本观点是: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决定物质生活,或者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两

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在《序言》里用简洁的语言,阐明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仅应当把社会关系区分为物质关系和意识关系,而且,“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这也就是说,归根到底,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的变迁和改革。生产力是社会生活中最革命的因素,社会变革总是首先从生产力开始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推动着历史前进。一切先进的阶级和人们总是热心发展生产力,而一切反动的阶级总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衡量一切阶级、政党、派别是革命的、进步的,还是反动的、落后的根本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拨乱反正,把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确定为新时期政治路线的基本内容,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通过对《序言》的学习,从基本理论上澄清是非,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的认识,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在《序言》里把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几个范畴作了科学分析,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指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要从经济基础方面去寻找原因,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从生产力方面寻找原因。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写《序言》时,针对唯心史观长期统治人们的头脑的状况,强调了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这决不意味着马克思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3.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马克思在《序言》里深刻地阐明了发生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不论是政治革命、思想革命,还是经济革命(生产关系方面的革命),都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马克思说:“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显然,判断一个革命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只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解释。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不适合了,它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生产力要求打破这种“桎梏”,社会革命的时代才会到来。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这个任务的提出科学与否,就看其有无客观条件。而这个客观条件,就是新的生产关系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同时,马克思还根据对社会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预见到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兴起是不可避免的。

同时马克思在序言中揭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人类社会目前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中国也不例外。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关于社会状态的划分,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应该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事实是,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并没有真正形成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社会的发展演进,的确出现了特殊形式。封建社会没落之后,中国没有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夺取了国家政权,开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形态中,具体社会制度演进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在本质上不同于经典的资本主义,完全有理由承担起为人类社会向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迈进创造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的一部分任务。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既对抗又传承。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但两者的共存占现实主导地位。它们的存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程度,贫富差别是目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社会主义还不可能上升到现实主导地位。但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主义必将逐渐的取代资本主义。并且,人类社会一定会实现共产主义,但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几代、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甚至是流血牺牲。

下载批判官员的尺度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批判官员的尺度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范文)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这是卡尔·马克思在1895年对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做的序言,马克思以其极为缜密的思维,向我们著述了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生活条件,......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刘晔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112080701002 近日,经老师介绍,阅读了这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颇有感触,现将本人的部分观点分享下: 此篇序言是马......

    北大批判之读后感

    《北大批判》批判 今天终于以惊人的毅力,怀着极大地耐心,浪费了无数的时间,看完了这本基本没什么营养主要是卖白纸赚钱的垃圾(恕我直言,这水平的破书我都能整出一大本来,就是没他......

    “教学的道德尺度”读后感

    “教学的道德尺度”读后感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城厢中学曹爱平 这篇文章虽然没有读完,但从中也深深的感到教师所担负的道德责任重大,对此,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首先,要“爱......

    《幸福的尺度》读后感(精选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幸福的尺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

    毕淑敏幸福的尺度读后感

    毕淑敏幸福的尺度读后感在写《幸福的尺度》这本书的读后感之前,我想先谈一谈毕淑敏老师的另一部作品,那便是《破解幸福密码》。像许许多多读者一样,我曾经很积极且很好奇地读完......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含五篇)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历史背景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对他在1857年至1858年间写好的手稿重新进行修改整理,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名出版的其中第一分册,......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后感or读书笔记[范文模版]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金融实验张帆 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洲各国和美国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促使马克思加快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进程。马克思利用过去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