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兴仁县水利基础设施及其效能现状调查
兴仁县水利基础设施及其效能现状调查
6月5日,记者在巴铃镇小坪寨村调查关于王关坡村民截断落水洞村民组出入村的必经之道的深层原因时获悉,世代睦邻友好的两组村民,近年因为争夺灌溉用水曾多次发生过群体性摩擦。今年因为大旱之故,冲突更为严重,已上升至王关坡村民全体出动,以堵路的方式胁迫通路心切的落水洞村民让出对水源的使用权。为了捍卫各自对水源的使用权,两组村民一直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产生这一切矛盾的根源源于水!水!水!还是水!
缺水之因
从某种意义上说,年平均降雨量1325mm, 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总量达17.49亿m2的兴仁县并不缺水,非但不缺,甚至是丰富。可就在去秋持续至今春的这场与旱魔的博弈战中,兴仁县却有51.5万亩农作物受灾,44.25万亩夏粮绝收,造成1.8亿元以上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水却无法取用的窘况,成了兴仁水利人心里永远的痛!
兴仁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西高东低,最高海拔2014.6m,县城平均海拔1300m,高山峻岭与深沟峡谷毗邻而居,年降雨分布呈冬春干燥、夏秋多涝的不均之势。虽然降雨量充沛,因为水利设施缺乏之故,既蓄不住天上水,又用不上地下水,一到雨季便洪水泛滥,枯水季节则极度干涸。在大量水资源白白流走的同时,全县16.8万亩水田的有效灌溉面积却只有10.64万亩,保灌面积则低至6.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5%。工程性缺水,使并不缺乏水资源的兴仁人却成了用水的“贫困户”!
瓶颈之源
——投资不足,形成工程性缺水。
工程性缺水指特殊的地理和地质环境存不住水,缺乏水利设施留不住水。
自去年8月以来,全县降水普遍偏少,部分河流断流,农田板结、开裂,大部分水源干涸。在与旱魔的拉锯战中,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与薄弱暴露无余。
据县水利局局长周凡军介绍,兴仁县现有小(Ⅰ)型水库4座、小(Ⅱ)型12座,山塘43个,其中4座水库属于需治理的病险水库,大部分山塘需维修改造。这些水库大多建于50至70年代,受当时勘探技术、工程资金和后期管理及养护投入的严重不足等因素制约,大批水库现因存在垮、堵、淤、漏等病险隐患而不能发挥功能效益;引水工程142处,提水工程29处;从2000年至今,建成农村人畜饮用水池410个,水窖3657口,田
1边地角水浇池15000个。虽然工程总供水量为4621万m3,但由于年久失修,实际供水能力只有2300万m3。
据统计,自2007年以来,兴仁县在水土保持、安全饮水、小型农田水利、烟水配套工程、“三小”工程、水库除险加固、石漠化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上已共计投入资金10946.025万元,但仍远远不能满足水利设施建设的需求。目前,列入国家投入计划的基本上都是大中型工程。地处山区、小型工程居多的兴仁,很难争取到国家的大型投资,加之地方财力有限,无力建大型集中供水工程,各个部门投资分散,形不成集中连片解决,建设的工程零星分散、规模小、运行难,在旱灾中难以形成合力。
由于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兴仁县大部分乡镇至今还没有水利工程覆盖。缺少高效率蓄水工程而形成的工程性缺水,使水资源丰富的兴仁县却无水可用或利用率极为低下,如流经马场乡九盘村的北盘江,因为海拔低至493m,河床远远低于两岸农田,当地农民眼巴巴看着滔滔江水流经家门口却无法取用。至2009年底全县尚有3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大部分农田灌溉靠“望天水”,农业基本是靠天吃饭,如遇灾年还会促成返贫现象;在枯水季节,则连县城10万人口的供水都显捉襟见肘。
工程性缺水,成了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生态失衡,加剧土地石漠化
石漠化是中国西南湿润岩溶地区特有的、在脆弱的岩溶地质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人为活动所致的荒漠化生态现象,是水土流失的顶级表现。
兴仁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农业大县,石漠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1%,是全国石漠化治理重点县。在这场百年不遇的旱灾中,人畜饮水最困难的就是石头裸露、石漠化严重的地方。
——缺乏人才,导致工程进展慢。
缺少专业的水利工程人才,技术力量薄弱,是兴仁县水利建设步伐滞后的又一原因所在。县水利局副局长唐玉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颇为无奈地说:“水利工作需要开展大量的外业工作,长年累月行走在田间地头和崇山峻岭间,艰苦的自然条件,使外面的技术人才根本不愿进来。加上在职人员知识老化、断层,致使兴仁县水利建设面临着青黄不接的技术饥荒;除了建设资金极度匮乏和技术力量薄弱外,影响兴仁县水利建设进程的还有诸多因素。一是工作经费不足。经省州批复的专项建设管理经费落实不到位,靠有限的地方财力,难以保障工程建设的如期推进。二是老百姓不理解。对在涉农水利建设中占用的土地
或受损的庄稼,国家没有补偿款项,可老百姓根本不理解,动辄漫天要价,寸步不让。如果当地村干部配合不得力,我们光是花在与老百姓协调上的工作就要浪费许多宝贵的人力和时间。三是工程所需炸材没有保障和附加成本过高。具体体现在手续审批过程冗繁、难度大;工程所需炸材用量小,有资质的爆破单位和人员不愿承接,最终导致工程成本增高和工期延误„„”
另外,项目工程建成后,由于后续的管理机制不完善、没有专项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和维护之故,一边是急需水利工程,一边则是早年修建的工程因年久失修、污染严重而处于效益低下、不装水只盛泥的尴尬处境。
6月2日,由省政府参事室专家组成的水利设施建设实施情况调研组在实地考察了兴仁县的潘家庄、屯脚、李关等乡镇的水利工程建设条件后,感慨地说:“没有想到拥有如此丰富水资源的兴仁,用水竟然可怜到这种地步!”
固本之方
直面特大旱灾的严酷拷问,兴仁县怎样才能蓄住“天上水”、留住“地表水”和利用“地下水”呢?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在去年秋季持续至今春的特大旱灾中,记者对走访过的雨樟、李关和新马场等乡镇就有无水利设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意味着什么做了个比较,结果发现凡是有水利设施的地方如李关乡的鹧鸪园等,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基本没有受到多大影响;而在水利设施缺乏的大山、新马场、回龙等乡镇,放眼本应生机盎然的田间地头,却看不到多少绿意。形同枯槁的农作物和灌木林,使田野山脉一派萧条,了无生机。
温家宝总理在视察西南旱情时指出:“要痛定思痛,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水利建设。”
抓好大、中、小各型项目的申报,积极争取中央、省、州的投资项目和资金扶持,以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是兴仁县水利建设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目标任务。
兴仁县目前已进入临建工程和两坝肩开挖阶段的打鱼凼水库项目工程距县城26公里,集雨面积403km2,是集灌溉、发电、供水和旅游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中型规模水利工程,建成后不但可满足兴仁县城市发展和工业用水的需求,同时还能解决大山片区和民建乡4.46万亩农田灌溉及10万人的饮水难题。工程静态投资为49430万元,已到位资金为12000万元,余下的资金缺口正在积极争取中。位于潘家庄镇,库总容量1595万m3、预计总投
资为3.06亿元的尖山水库,工程覆盖区域缺水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群众要求迫切,目前正在争取立项。该工程建成后主要解决城镇供水和覆盖区域的农田灌溉。
目前兴仁县已经上马的抗旱应急临时工程有33个,在缺水严重的大山乡,兴仁县已投入65万元建取水管道。另外,投资25万元的回龙小高寨提水工程已经建成验收。这些项目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将有助于兴仁县提高自身抗旱减灾和抵御其他自然灾害的能力。
——立足长远,标本兼治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证。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遵循自然之道,逆道行事则等同自寻短路。水土严重流失的石漠化地区,脆弱的生态在抵御旱魔的入侵时,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干旱在加剧石漠化进程的同时,助纣为虐的石漠化也在加重着干旱的危害程度。
“山上种满树,等于修水库”。森林通过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再分配来实现水源涵养。森林的被破坏,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所以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之道。
记者熟知的回龙镇三妹孔村,在林木参天、浓荫蔽日的当年,一年四季从树林深处渗出的山泉清冽甘甜,源源不绝。一路欢歌的小溪,兔子出没、野果酸甜的山林,不知给村里孩子的童年留下了多少美好的回忆!后来,因为森林遭到毁灭性砍伐,近年村民饮用水别说清冽的山泉,就是浑水都难以为继。劳累时痛饮一口清泉的酣畅,已成了遥远的记忆。
作为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兴仁县,在如何平衡开采和保护的杠杆上,一直是个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话题。由于煤山污水的排入,导致如马家屯等水库的水源被污染,严重的甚至连灌溉都不能使用。记者于开篇提到的落水洞村民组,在2007年由于砂石矿的违规开采,致使该村位于砂石场边的一水源回落和大量植被被毁,最终引发了矿群矛盾。在部分产煤区如王家寨、下山等,因为开采导致水源被污染、破坏而引发矿群冲突、当地老百姓上访等事例则更为频繁。
金山银山是我们的梦想,但请记住——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第二篇:宁陕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
宁陕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
作者:张海庆
宁陕县政协调研组近期先后深入到城关、汤坪、新场等7个乡镇8个村对水利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调查情况 1、7个乡镇情况:总行政村57个,总农户9852户,总人口32526人,有耕地面积29710亩,人均耕地0.9亩。总灌溉面积11619亩,现有堰渠186.1公里,水坝1908米,有效灌溉面积3601亩,占31%;未用上自来水6230人,占19.2%;防洪河堤36180米,防洪渠1200米,保护人口4478人(农业人口),保护耕地2575亩。2、8个村情况:总农户1782户,人口6458人,耕地面积5038亩,人均0.78亩。总灌溉面积2092亩,现有堰渠43公里,水坝230米,有效灌溉面积690亩,占33%;未用上自来水1655人,占25.6%;防洪河堤20500米,保护人口2970人,保护耕地1719亩。
3、调查中乡镇、村组及群众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饮水方面:少数居住分散的农户要求解决吃自来水和部分地区群众反映饮水安全问题。如龙王镇河坪村反映水质有问题,水垢严重以及自来水维修与管理、水源地保护、水电站建设造成下游群众生活、生产用水困难;农田灌溉方面:水利设施老化,年久失修,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农业产业建设缺水严重,群众迫切希望加固和修建水渠、堰塘;防洪方面:河堤老化,一些集镇或人口相对集中区域,无防洪堤坝或设防能力极低,存在安全隐患,如筒车湾集镇路口处的防洪河堤建设亟待解决。
二、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1、人饮工程现状:全县农村总人口5.97万人,共修建集中供水101处,分散式供水34处,已解决3.87万农村群众的饮水问题,自来水普及率为64.8%。集中供水仅县城、江口、广货街集镇供水由该县水利局直接管理,其他均由乡镇和村组自行管理。仅2005至2009五年省市下达的农村饮水项目资金为1084.5万元,如按受益人口计算人均为280元。
2、水利灌溉设施情况:全县现有基本农田总面积47881.58亩,农均0.8亩基本农田。该县有各类农田水利设施1639处,其中:堰塘11口;抽水泵站1处;水窖453口;引水灌溉渠道957条,735.02公里,其中未防渗漏渠道646.72公里,合格率仅为12%。灌溉渠道水毁、漏水、垮塌现象十分严重,灌溉保证率及水资源利用率极低。
3、防洪工程情况:该县防洪工程建设起步较晚,且防洪能力普遍较低。据调查,自2002年“6.9”洪灾后至2010年末,防洪资金共争取1660万元,目前,仅县城、四亩地、金川、江口、皇冠等集镇建设有相对较为完善的集镇防洪堤坝体系,其他一些集镇及人口相对集中区域的堤坝 均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防洪能力普遍偏低。
通过实地调查可以看出,最近十来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该县水利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可以概况为:农业灌溉渠道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农村饮水工程取得了新业绩;防洪安保工程取得了新水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
1、水利灌溉设施相对落后,整体功能弱。近几年该县水利主管部门在农田灌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基本农田分布量小面广,全县无大中型灌区,农田设施灌溉程度极低,灌溉堰渠大多数为土堰或小沟堰,漏水、渗水、垮塌现象严重,渠道合格率仅一成多,且水坝等配套设施功能不全,农业依然是靠天吃饭的局面几乎没有改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相当薄弱,抗灾能力差。宁陕县自1997年实现了农业人口人均一亩基本农田,但自2002年的“6.9”、2003年的“8.29”等自然灾害后,基本农田水毁相当严重,在上世纪末,该县仅水田就达30000亩,到现在仅10000亩,减少了三分之二。全县的粮食自给率严重不足,现在主要靠国家退耕还林的补助政策维持生活,粮食安全存在隐患。
2、部分地区村民吃水和安全饮水问题依然存在。据调查目前农村还有近三成的人口未吃上自来水,且水质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尚不清楚。部分集中供水区自来水保证率还不高,在设计、建设方面,为节约资金,设计的标准都比较低,且没有考虑集镇增员及产业建设方面的需求,就连县城也受季节、气候影响城区供水,群众意见较大,亟待解决。
3、防洪堤坝设防标准低,抗灾能力不强:该县的村民建房大多数都是沿河而建,居住较为分散,陈年堤坝设防能力差,特别是一些村、组院落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堤坝水毁严重,大部分为干砌石,安全方面存在很大隐患。
4、水利建设民难聚力,资金投入杯水车薪:一是各级财政投入不够。上级的资金主要投入到了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上,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偏小,加之该县不是粮食主产县,争取资金难度较大。二是群众投入难以组织。国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战略,取消农业税并推行多种涉农补贴,农民认为什么费用都应由国家大包干,等、靠、要思想严重,水利事业筹资筹劳积极性不高。一些可以通过“一事一议”筹资而解决的小型水利设施的维修改造,由于意见难统一,也被搁置一边。三是投入资金缺口巨大。由于该县山大人稀,村民居住分散,而且建设成本高,水利设施建设方面资金需求非常巨大。
5、主体不分职责不明,重建轻管现象突出:大部分水利设施建设都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建成后地方和部门谁负责、谁主管职责不明、主体不分。分布在各乡镇、村、组的小型水利设施由于诸多原因,部分地方管理不够到位。有的处于长期无人管理的状况,导致设施提前老化,使用成本增加,利用率降低。特别是自来水的管理方面,大部分未收水费,修建好以后交给乡镇、村组,未形成管理机制,致使水利设施使用年限降低,发挥作用不够。
调查组通过调研认为,该县水利设施薄弱主要成因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机制”的问题,管理方面存在未形成管理制度;二是“钱”的问题,资金缺口大,水利投入严重不足;三是“灾”的问题,自然灾害频发、多发造成的。
四、对策及建议
1、摸清底子,制定规划:首先是水利部门要抓好水利普查的机遇,对现有的水利基础设施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其次,在全面摸清底子的基础上,要科学修订好全县水利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工作。水利建设规划工作,关系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水利工程的合理实施,关系到能否策划出好项目、大项目,更多的争取上级专项经费支持。建议政府应把做好水利建设规划和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列为推进水利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研究解决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和培养工作,对接国家和省、市扶持水利建设的政策,搞项目储备,为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打好基础。
2、争取项目,加大投入:一要争取项目支持。发改、水利、国土、农业等部门要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工作。二要对争取的项目要捆绑使用,统筹做好水利设施建设,不能各自为政,避免“修河堤的不管修堰渠”的现象,要将土地复垦、农田恢复等项目同水利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整合国土、财政、扶贫开发、农业、水利等部门项目资金,着力解决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水利建设要向农村偏远山区倾斜,解决好边远山区水利设施,特别是安全饮水问题。四是项目编制上要大小项目结合,把一些小项目打包争取资金,在实施上采用“大项目带小项目,小项目连农户”,特别是在修建自来水方面,要集中和分散供水相结合,根据群众居住情况,以院落为主,给予农户适当的物资补助,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自建自管。要抓住一号文件提出的在2013年前基本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机遇,加快自来水建设。
3、先急后缓,确保重点:该县水利设施建设量大面广,投入巨大,短期内无力全面解决。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分轻重缓急,保证重点集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地段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核心区域,优先安排建设。其他项目可按整体规划逐年实施的原则分步建设,通过数年的奋斗,使该县的水利设施建设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生产发展的需要。
4、强抓落实,确保县城供水: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相关职能部门要再想办法再添措施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县城供水数量和质量;二是加快水库上游水源地保护、兴林护水,杜绝滥砍乱伐,涵养水源;三是加快库区的移民搬迁和水源地上游农户畜禽养殖的科管工作,防止人为污染水源。
5、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水利主管部门、乡村要从农村改革与发展实际出发,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导,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把推进水利设施管理作为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全县一些村、组好的做法和经验,加以推广;发扬民主,充分利用“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积极投入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之中,发挥农民的主体和主人翁作用;切实建立健全农村水利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和管理经费,促进农村水利设施管理工作有效开展,更好的发挥水利设施的作用。
第三篇: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的调查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的调查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弊端
摘要: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国农村还有7%的行政村不通公路,46%的行政村不通自来水,3亿左右的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近年来各地为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现在应当也更有条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正文:我们利用暑期时间,对于蒙城县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展开了调查,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了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当然,我们也发现了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弊端。
一、蒙城县的概况
蒙城县位于安徽北部,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2°56′~33°29′与东经116°15′~116°49′之间。县境略呈长方形,东西宽40公里,南北长60公里。位于淮南、淮北之间,东临蚌埠,西接阜阳,隶属亳州市,总面积2060平方千米(简册)/2091平方千米(当地政府网站)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52%。总人口122万人(2004年)。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林业百佳县。
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的成果
1、实施县乡公路畅通工程
鼓励有条件的行政村修建通庄水泥路,新建、改造县乡及通村道路1103公里、农村危桥92座,进一步打造循环畅通的农村公路网络。
2、科学制定县域水利设施建设规划
完成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五年投入水利工程资金5.7亿元,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8.8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13万亩,解决27.3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3、设置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率先在全省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发放养老金2.2亿元,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新建、改建敬老院33所,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由2006年的3.5%提高到50%。新建廉租房、公租房3492套,发放廉租房补贴844万元。
4、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
深入医疗改革,切合实际的开展“医保”工作,在农村建设“农村医疗所”,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5、改善农村教育的当前状况
推进教育改革,兴建教学配套设施,拨专款用于农村的教育事业,定期的开展“教育下乡”活动。
6、完善农村的供电及通信布局
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农村的建设,合理的改善了农村的供电及通信布局,一改过去断电、断通信的局面。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公路方面
一是我县农村公路大多仅仅是毛坯路,技术等级低、路面状况差,全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率比较低,难以发挥农村公路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二是农村道路管护难度大,改造资金严重不足。三是农民“一事一议”筹资、投劳难。
(二)水利设施方面
一是水资源短缺,城镇生产、生活用水与农业用水矛盾突出。二是水利设施老化,普遍带病运行;配套不完善,渠系年久失修,渗漏严重,多数不能通水;农业水费收取困难,水利工程正常维护费用缺乏,从而进一步加速了水利工程的老化。三是水利工程维护管理滞后,老化损毁速度加快。乡镇村社管理的工程,由于各种原因,普遍投入少,管理不善。五是农机新机具推广使用难。农民缺乏购买力,而适宜推广的小型农机,由于农机作业季节性强的特点,使用率不高,农民不愿投资购买。
(三)农村供电方面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电力供应呈现严重不足,将对我县经济发展产生瓶颈制约。此外,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项目用电需求量增加,而目前农村发展种养业用电大多按非居民照明用电收取,电价偏高,农民意见大。
(四)农村通讯方面
近年来,我县农村通讯虽然发展较快,但普及率仍然不高,特别是在边远的乡镇更为突出。由于农村用户分散、线路远,单户造价高,致使经营农村电话效益差,给电信公司发展农村电话带来困难。有鉴于此,全县不同程度地存在农村安装电话难问题。
(五)农村卫生方面
一是投入严重不足,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村医疗网点及村社卫生室虽面广,但普遍存在设备、技术落后、医务人员服务水平不高、药物监督审计失控等问题,因而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治病需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弱,使农民看病就医难,医治重大疾病更难。二是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未得到足够重视,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难以形成,农民的认识不足,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六)农村教育方面
全县中小学数量多、分布散、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多数学校教学实施不完善,存在无实验、教学仪器,运动场小,学生吃住环境差等诸多问题。一些中小学还面临教师紧缺,尤以边远地区为甚。
四、解决的办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责任
各级各部门应深刻认识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定期研究和解决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抓好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村民的认识水平,增强建设与管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明确县、街道、镇(乡)、村社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事权,建立事权与责任相统一,责权利相结合的分级负责制,并加大考核力度,严格奖惩。县委、县政府应将此项工作纳入对街道、镇乡的综合目标考核。
(二)立足长远,突出重点,认真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与实施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先行。全县建制调整后,应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和对相关规划作调整,并认真组织实施,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1、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村公路建设步伐。本着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彻底改造农村公路,在保持一定宽度同时,一次性硬化道路路面,避免低档次的多次重复改进。
2、以开辟水源、整治病害、完善配套、节水改造为目标,有计划地实施水源工程新增、病险水库整治、乡镇水厂完善、水保基地建设、电力提灌站改造、堤防工程建设等工程,彻底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同时,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务一体化改革和水价改革,促进水利走可持速发展的道路。
3、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农村通讯发展规划,切实解决农村安电话难问题。
4、调整医疗机构布局,有效利用和合理布局卫生资源。
5、针对目前中小学分散、入学高锋期已过的实际,结合全县建制调整,适时对全县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
(三)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
政府应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要求,整合现有各项支农投资,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和积极鼓励、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建议重点加大对农村公路、水利设施建设和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等建设的投入,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采取切实措施,真正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严格履行基建程序,确保公路工程质量。农村公路建设,质量是生命。要严格基建程序,做好勘查设计、质量监管、施工监理等工作。
2、加强已建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三分建、七分养”,应高度重视已建农村公路的管养工作,对蚕食、毁坏、侵占、污染公路等违法行为要进行严肃查处。落实专职人员,明确其职责,切实加强对村社道路的管理工作。
3、加快农机事业发展,提高我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电灌站改造及农机新机具推广力度,切实落实对农民、农业机械作业组织购买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补贴和扶持政策,以提高农机作业装备水平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4、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卫生体制改革。在各镇乡集中办好一个卫生院的基础上,可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职工内部控股和租赁、托管、拍卖、有偿转让等措施,搞活卫生院管理模式和经营形式,鼓励县直医疗机构、中心卫生院兼并托管,领办乡镇卫生院。
五、实践调查总结
在本次的实践调查中,虽然发现了我县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瑕不掩瑜,在这些年的工作中取得的成就还是值得肯定的,加强新农村的建设中,受益最大的就是农民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了,农民的收益也一年比一年多了,生活也更加的丰富多彩。
六、总结
通过本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以另一种角色对我的家乡做了进一步了解,开始我们从满了期待与兴奋,暑期结束了,我们的活动也将告罄了,结果无疑是让我们兴奋的,看到家乡发展的迅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也满怀兴奋的结束了此次难忘之旅。
七、参考文献
1.《蒙城县政府报告》2011年;
2.《人民网》2012年
第四篇:平陆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发展刍议
平陆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发展刍议
武建平
张鸿烈
丁君绸
摘要:本文从平陆县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总结了水利工程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发展的四条对策和有关建议。
一、现状与问题
水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水资源是稀缺的战略性资源。为合理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建国以来,全县因地制宜地兴建了705处﹙眼﹚水利工程,其中:万亩灌区4处,小型机电灌站186处,小型水利61处,机电井442眼,节水工程21处,这些工程的兴建使全县的有效水地面积达到20.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水地面积0.98亩,节水面积达到12.3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节水面积0.59亩,这些工程形成了初步的供水、防洪、灌溉和水土保持体系,为改变全县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条件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水利工程的使用和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程年久失修,设施老化,超期服役。全县705处工程中有560余处工程都兴建于六十至八十年代之间,运行时间长达二、三十年,占工程总处数的80%。
二是水库淤积严重,蓄水、防洪功能减弱。全县现有小型水库达45座,总库容为3295.45万方,有效库容1777.42万方,已淤积库容 1058.36万方,占有效库容的59.5%,有5座水库已淤积报废,不仅如此,而且大部分水库工程设施不齐全,防洪标准较低,其中有34座水库溢洪道未衬砌,16座水库坝体单薄,进库道路不畅,没有通讯设施,给防汛抢险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是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尖锐突出。全县水资源总量为10578.6万方,人均460方,占全国人均水量2700方的17%。加之近年来的持续大旱,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表水量锐减,大部分小泉小水因此枯竭,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四是灌溉技术落后,水资源浪费现象极为严重。我县农业灌溉目前主要面临着一方面水资源紧缺,使农作物得不到充分灌溉,另一方面灌溉技术又十分落后,大部分灌溉仍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因而水资源浪费现象又十分严重。
二、发展对策
针对全县水利设施建设现状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突出开展开源节流、节水灌溉和生态保护等工作,以防汛抗旱、水产养殖、环境保护为基本内容,统筹兼顾、统一规划,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此,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是以产权改制为中心,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效益。水利基础产业的稳步发展,对增强农业后劲,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发展县域经济,保持社会稳定与促进全面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日趋完善,小型水利工程面临着建、管、用相脱节的矛盾,面临着资金短缺与发展需求的矛盾,要使这些工程充分发挥效益,实现良性循环,其根本出路就在于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理顺责、权、利的关系,建立起责、权、利相统一,投入、管理、经营三位一体的农村水利新机制。因此,今后要以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宗旨,从改革入手,宣传和引导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小型水利工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二是以开源节流为重点,扩大供水效益。在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尽最大能力建库拦蓄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充分利用黄河水。要在更新改造常乐塬扬水站、部官引黄电灌站、1 红旗灌区和大河庙灌区等四大万亩灌区为重点的基础上,兴建以太阳渡引黄电灌站、洪池引黄电灌站、张店井片为龙头的重点水利工程,以增加新水源为社会服务,这些工程建成后可新增面积5万余亩。
三是以科技兴水为目标,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首先实现节水园区化,在有条件的区域建设不同格局的节水园区,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了晴岚大田喷灌、经济林涌泉灌、洪池经济林涌泉灌、大棚滴灌和张店经济林涌泉灌的三大重点节水示范园区,今后仍然需要继续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使全县基本实现黄灌区管道化,小站小水区喷灌化,井灌区微灌化的节水新格局。其次,旱井集雨工程实现规模化,在今后几年内要继续组织群众大规模地搞好旱井集雨节水工程建设,旱井工程要与库、渠、井、站等水利工程相结合,与纵横交错的道路集雨区和庭院碾场相配套,与田面输水设施和电力设施相配套,集蓄水、取水、节水于一体,做到涝时蓄,旱时用。
四是以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切实做好新建工程的良性运行和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新建工程是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主要手段和措施,为彻底解决水利工程建管脱节的老问题,今后,对所有新建工程都应该在规划初期就明确工程法人主体、运行机制、水价标准及管理办法等制度,确保工程建成后可以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对大型集中供水、排洪防涝工程要依拖水管站成立法人主体,对中小型灌溉、养殖、水保等工程,可以实行拍卖、租凭、承包或股份制经营,对旱井、旱池等微型水利工程,可以直接产权到户,由农户自建、自管、自用。
三、有关建议
农村水利工程绝大部分是非经营性的公益工程,与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休戚相关。但目前,平陆县还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比较落后,靠农民群众拿出大量资金来兴建和管理农村水利工程还有很大的难度。而且,从另一方面考虑,为进一步适应WTO农业“绿色政策”要求,我们要在降低农产品价格、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上下大功夫。因此,建议人大、政府部门进一步研究和制定补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法规、制度,特别是从投资、管理等方面重点给予政策性支持。
作者简介: 武建平
1971年9月生,1991年毕业于山西省水利学校,助理工程师。
张鸿烈
1970年11月生,1991年毕业于山西省水利学校,助理工程师。
丁君绸
1972年10月生,1992年毕业于山西省水利学校,技术员。
第五篇: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山东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调查分析
摘要: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了重大损失,尤其今年年年初在华北地区以及年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严重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充分反映了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突出问题,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的现状。大力加强水利建设,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
关键词:山东省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现状 问题 解决方法 正文:
本文以山东省农业普查有关资料所反应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为主要依据,结合济宁、东营等地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经验,探讨既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相适应,又能加快新农村建设速度、提高新农村建设质
量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效投入机制,为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一、山东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具体工程
a.蓄水工程状况。截止2010年底,山东省有大型水库36座、中型水库168座、小型水库5590座,加固新修水库1254座、塘坝3590座、新打机井54008眼,修复水毁工程6723项,采取户办、联户办、股份合作等形式新建水利工程10834项。
b.灌溉与节水灌溉工程。山东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实有耕地面积678万公顷,现有灌溉面积548.97公顷,占耕地81.14%,有效灌溉面积507.43万公顷,占耕地74.98%。
c.河道治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先后对洙赵新河、梁济运河、泗河下游8千米河段、小清河河干等进行治理,使这些河道恢复了行洪、排涝的功能。
d.水土保持。2009年以来,投资14.5亿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7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防治率达到了79.04%。e.农村供水。截止2010年底,全省实现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9.76%。
2、不同类型地区灌溉条件情况
山东农业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发展灌溉事业,主要灌溉方式包括机电灌溉、喷灌和滴渗灌。根据山东省农业普查数据,2010年山东省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
重为70.7%,滴灌和渗灌面积分别占耕地面积的8%和1.7%。但是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灌溉方式存在差异,机电灌溉是目前山东省农田灌溉的主要方式,但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平原地区机械灌溉比重远高于丘陵地区和山区,前者分别是后者的3.19倍和5.08倍。喷灌灌溉方式近年来有所发展,丘陵地区水平最高,但也只占平原地区的19.6%,山区所占比重略高于平原地区。而代表灌溉技术先进水平的滴渗灌目前发展水平很低,只占全省耕地面积的0.7%。
3、不同地区村庄水利设施状况
山东省在正常年景下用水有保障的村所占比例较高,达到93%,但不同发达程度地区之间也有一定差异,总体表现为越是发达地区用水有保障的村所占比例越低。与这种差异相联系,拥有机电井设施以及排灌站的村庄在发达地区低于中等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又低于落后地区。这种差异性,与发达地区主要地处山东东部丘陵地区的自然特点所决定的灌溉设施结构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农业在不同类型地区所处的重要性程度从而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或者说是需求程度有关。而能够使用的灌溉有枣庄、青岛、烟台、临沂。
二、山东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农村水利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与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在建设与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困扰和阻碍了农村水利的发展。
a.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田间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建设标准普遍较低,工程设施不配套,灌溉排水保障率较低,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另外,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仅占全省耕地的73.3%,还有许多地方没有灌排设施,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导致有些地区仍然靠天吃饭。b.中小型、特别是小型河道防洪标准偏低。由于防洪洪标准偏低,导致汛期重要河道防洪能力较低,存在严重的防洪隐患;主要易涝地区排涝能力严重不足,洪涝灾害损失严重,防洪标准有待提高,河道管理尚需加强。
c.个别水利建设项目程序不规范。由于农村水利工程缺乏统一规划,有些建设项目管理不到位,经营效益差,有些地方存在片面追求政绩,盲目上马建设农村水利工程的现象,不仅造成投入的浪费,而且严重挫伤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d.节水灌溉发展不平衡。节水灌溉由于受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向,特别是受资金投入的影响,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节水灌溉发展缓慢。另外,有些地区由于农民还没有从节水灌溉中得到实惠,所以对发展节水灌溉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节水灌溉的发展。
三、山东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方向
1、科学制订规划,保障农村水利建设健康有序发展。要因地制宜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围绕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优化布局,科学规划。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地区,要统筹规划,旱涝兼冶,综合治理,讲究实效;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的地方,应当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效益运行。
2、强化政府行为,不断加大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引导力度。在农村取消”两工”以后,实行”一事一议”制度,更要强化政府行为,加大引导力度,正确处理好抓农村水利建设与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抓农村水利建设与其他公益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关系。通过各级政府和水利、财政、规划等有关部门的统筹协调,综合调度和科学安排,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水利建设。
3、加强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工作。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也要按照国家有关制度规定,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监理制和合同制,要从源头上控制住不合要求的施工队伍和材料设备进入水利工程。
4、扶持民营水利。民营水利是农村水利建设的有益补充,国家和地方应当予以鼓励。建议在民营水利发展初期,在资金投入和技术指导上给予一定的扶持,从而营造宽松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投资者打造发展平台。
5、完善农村水利管理。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农村小型工程改革力度,明晰产权,积极探索建立各种形式农村用水户合作组织为主的管理体制,继续推行竞价
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加强改制回收资金的管理,实行滚动发展,充分调动各方面管水用水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参考文献: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研究》
王任强年7月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