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事诉讼法再审程序修改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18:3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民事诉讼法再审程序修改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民事诉讼法再审程序修改的思考》。

第一篇:对民事诉讼法再审程序修改的思考

对民事诉讼再审程序修改的思考

摘要:再审程序和执行制度一直是我国民事诉讼法领域的两大薄弱环节,针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再审难”和“执行难”问题,2007年民事诉讼法着重对这两个部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本文试图通过对再审程序的修订进行分析,阐明其进步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完善建议。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再审程序

再审程序,是指对于已经做出确定裁判的民事案件,在有法律规定的情形时,再次进行审理和裁判所适用的程序制度。作为一种特别的救济制度,它发挥着保障当事人权益、监督审判权行使和纠错的多重功效。目前,对于再审制度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体现在我国《民诉法》中,认为审判监督程序即再审程序,这也与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的传统观点相一致;第二种观点认为,审判监督程序是再审程序的构成部分,适用再审程序审理的案件还包括基于当事人的诉权提出的再审案件;第三种观点则将审判监督程序和再审程序视为两种不同的程序,前者是启动再审程序的前置程序,而后者则发挥着对再审案件进行审理并纠错的功能,是审判监督程序的后续程序。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而我国现行法律以“审判监督程序”为称谓规定再审制度,反映出了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职权特色和行政化色彩,不能很好的体现再审程序的精神价值。2007年10月通过了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再审程序和执行程序进行了较多的修改,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本文仅以再审程序为对象进行分析,阐明了其进步和不足,并对再审程序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一、再审程序修改的进步。

(一)明确了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方式,提高了申请再审的级别管辖,同时规定了人民

法院的审查程序和期限。修改后的法律规定,当事人向作出原生效裁判法院的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同时应当提交再审程序申请书等材料,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3个月内进行审查,从而作出相应的裁定。这就弥补了之前法律未规定法律的审查期限的不足,更有利于法院职责的明晰和对当事人权利的保护。

(二)在立法理念上体现了从“重实体轻程序”向“实体和程序并重”的转变。中国的法律传统中历来有偏重实体的倾向,依修改前的再审制度,若当事人欲以违反法定程序为由申请再审,必须要符合双重标准,即不仅要满足有违反程序的事实存在这一要件,还须同时符合可能引起实体裁判错误这一要求,二者缺一不可。这种只关心实体结果的立法理念,容易招致公众对裁判公正性的怀疑和不满,影响司法权威的树立,毕竟,程序正义是看得见的正义。而在此次修正案中,有8个再审事由都涉及到了程序方面,其中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由一些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具体事由构成,如违反有关审判组织、回避、管辖、质证、辩论等规定,此种情况下当事人可直接以此为由申请再审,而不受实体结果的限制;第二类则采取了与之前相似的双重标准,即只存在一般的程序违法时,须同时符合“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当事人才可申请再审。这些再审事由的增加和完善,体现了对程序独立价值的尊重,程序正义的现实状况对于公民法律信仰的形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细化了再审事由,增加可操作性,并体现出对当事人处分权的尊重。修正案将

引起再审程序的细化为13项,主要涉及三类情形:裁判的事实基础动摇或丧失、1

适用法律和违反法定程序。这使得我国的民事诉讼立法和国际立法趋势相符,在制度设计方面更加科学和理性,体现了个案公正与程序安定性之间的平衡。

同时,修正案将“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作为新增加的再审

事由,明确了法院的审查和裁判范围须与当事人的诉讼主张相一致,保障了当

事人在诉讼中依法处分自己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

二再审程序修订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

依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再审程序的启动有三种方式,即当事人申请再审,法院决定再审和检察院抗诉提起再审。由此可见,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分别为人民法院、检察机关和当事人。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当事人并不是独立的启动再审程序的主体,其所享有的只是一种再审的申请权,而并非再审诉权,最终究竟能否真正启动再审程序,由人民法院掌握着决定权。也就是说,只有在当事人的申请得到法院的认可时,才可以引发再审程序,当事人所拥有的实际上只是一种向法院的“投诉”的权利,并没有决定作用。与之相对,法院和检察机关却在再审制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角色。笔者认为,这种制度规定存在着诸多弊端。

首先,从法院主动决定再审来说。人民法院作为裁判者,应当遵循裁判中立原则、诉审分离原则和不告不理原则,而其主动决定再审,会过度干预当事人的处分权,造成裁判突袭,并使审判权过度扩张,违背裁判效力的基本理论,破坏裁判的既判力和拘束力,使当事人对生效裁判已经不再争执并甘愿接受,纠纷已经已不存在,而此时法院自行决定再审,势必会打破当事人之间的本已恢复安定的局面,与民事诉讼的目的背道而驰。

其次,从检察机关提起抗诉来说。在民事诉讼中,对所有案件不加区分均由检察院机关提出抗诉,会造成国家权力对当事人私权的过度干预,使得诉讼中的当事人双方地位不平等,侵犯当事人的处分权。加之检察院抗诉没有期限限制,会侵害法律的安定性和可预测性,并且会造成当事人反复申诉已达到再审的目的,尤其在当事人的在社旗县已过时。

此外,该种制度设计使得当事人和法院、检察院之间的势力严重不平衡,在当事人本身只有再审申请权的情形下,使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实质上变成两种,当事人的权利行使完全依附于法院和检察院。

(二)关于再审事由的规定

修正案将再审事由细化为13项,并将检察机关提起抗诉的事由与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事由相统一,但这种做法并不能为当事人提供更多的救济机会,相反会带来很多问题。其一,将原来仅仅作为当事人申请再审事由的新证据规定为检察院抗诉的事由之一,使得检察机关的工作负担过重,加之目前检察机关的民行工作能力相对薄弱,不利于其主要功能——审判监督功能的发挥。其二,再审事由和抗诉事由的统一,使得检察机关过度介入当事人之间的私权纠纷,造成当事人之间的攻防能力不平等。同样以证据为例,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能力明显强于当事人。其三,事由的趋同还会造成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的进一步弱化和虚化,同为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检察机关和当事人,各自的能力和势力效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和不平衡,在此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导致检察机关的权力过度扩张而是已经处于弱势的当事人权利进一步受到侵害。其四,新法实施后,法检两家争夺申诉案源的现象比较突出,不利于两机关各自功能的发挥和相互配合、协调。

修正案将“违反法律规定,管辖错误的”作为新增的再审事由进行了规定,在世界各国的立法中都极为罕见,可谓是首创。我国《民事诉讼法》已经对管辖权异议规定了救济制度,即当事人对法院作出的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不服时,可以提起上诉。而新法的规定则导致在适用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困惑:再审的对象究竟是经过两审终审发生法律效力的关于管辖权异议的裁定还是本案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之前的法律规定,可以适用再审程序的裁定只

有不予受理和驳回起诉两种,那么一句修正案的规定,是否意味着可以将再审的裁定变为第三种?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当事人即可以在一审中对发生法律效力的管辖权异议裁定申请再审,也可以在判决生效后对该案的判决申请再审,这样是否会造成权利救济程序过剩?是否会导致当事人滥用诉权 ?是否有过分强调程序正义之嫌?此外,我国法律规定的管辖权种类有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和专属管辖,若容许当事人对于对任何种类的管辖权提出异议,势必会造成诉讼成本的增加和诉讼效率的降低,不利于实质正义的实现。原本管辖问题就是法院法院审判工作的内部分工问题,过分强调管辖错误的救济,有可能偏离了管辖制度和再审制度的宗旨。

此外,细化后的再审事由中,使用的一些概念和用语过于泛化,含义不清。例如,再审事由中规定的“基本事实”、“主要事实”以及“新的证据”等究竟应如何理解。这些概念的界定对于审判实践和法律适用以及相应的审判结果至关重要,若其含义不清,具体界限不明,则必然使得所谓细化的事由不能真正用于实践中。

(三)关于再审期限和次数问题

对再审期限的限制,不仅符合程序效益的要求,也有利于维护即存的权利状态和社会生活的安定局面。同时,若有当事人长期不行使权利则理应导致失权,这样才能保护相关主体的合理信赖,并且经历比较长的时间后,对案件进行审理的难度也会不断增大。而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法院决定再审和检察院提起抗诉没有期限限制,这使得二者可以在任何时候发动再审程序,损害法律的安定性和裁判的公信力,违背民事诉讼的价值追求。对于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期限,修正案作出了一些变动。除了一般情形下两年的期限,还规定了两种特殊申请再审时限。但笔者认为,目前对于再审期限的规定依然存在一些不合理指出之处。

另外,修正案仍旧未提及再审的次数问题。

三进一步完善再审制度的建议

(一)在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方面,应当限制职权主义的再审提起方式,建立起再审之诉制度,避免申请再审程序成为再审监督程序的附庸。

1、关于法院决定再审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当完全废止法院的决定再审的权力,使其恪守不告不理的原则;另一种观点则主张有区别的部分废止法院决定再审的权力,并对之进行有效制约。第二种观点在具体适用上存在着诸多困难,缺乏可操作性。笔者认为,法院不应当享有决定再审的权力,因为其不能充当“起诉者”和“裁判者”的双重角色,这样无法保证裁判的公正性。然而在具体案件中,有可能确实存在某些情形,使得已生效的判决违背了法律的正义要求,此时可以准许法院行使释明权,向当事人说明原先已经的判决和裁定中存在的问题,而最终是否启动再审程序,则由当事人来决定。即法院享有的只是一种释明和建议的权力,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当事人。

2、关于检察机关抗诉提起再审。此种启动方式的弊端前已明述,但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以及检察机关的性质特点,笔者认为不已完全废止其在民事诉讼中的抗诉权,可以针对几种特殊类型的案件,即公益案件,此类案件作为现代型民事诉讼,在理念和制度设计上都应与传统民事诉讼不同,强调一种协同主义。因此,在此类案件中,当事人的处分权应当受到一定限制,国家公权力可以进行必要的干预。此外,对于涉及赡养、抚养和扶养等案件,由于关系到社会的公序良俗,检查一贯也有适当介入的必要。

3、关于当事人申请再审。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建立再审之诉制度,赋予当事人再审诉权,从而真正发挥再审制度对当事人权益的救济和保护作用。再审申请权不同于再审诉权,前者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诉权,这也是为什么目前我国的当事人申请再审制度处于一种附庸状态、落空状态。再审之诉制度有利于民事诉讼从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的转变,可以加强当事人在再审程序中的主体地位,保障其程序主体权,符合私权自治原则的要求。

综合来讲,对于再审程序启动主体的设计,应当以当事人为主,建立起再审之诉制度,取消法院的启动主体地位,赋予其一定的释明权;限制检察机关权力介入的范围。

(二)应当对再审事由进一步完善并对其中的相关概念予以明确。

首先,对于因管辖错误而申请再审的,应当有所限制。笔者认为,除存在违反专属管辖的情形外,其他情况的管辖错误不宜适用再审制度,而采取原有的管辖权异议制度,实行两审终审制,就能够较好的保障当事人的权利。这也符合诉讼经济和权利救济程序合理化配置的要求。

其次,对于修正案细化后的再审事由中有关用语和概念,如“基本事实”、“主要事实”以及“新证据”等,应当通过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予以明确,从而利于在审判活动中进行适用和判断。

(三)应当对申请再审的期限进行合理的限制,同时明确再审的次数和再审范围。

对于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期限的规定,修正后的《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仍然不够完善,这牵涉到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和保障裁判性之间的平衡,并且需要考虑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鉴于目前我国公民的诉讼效能较低,法律服务的消费水平不高,可以规定其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再审事由后的三个月内,提出再审申请,且该期间为不变期间。但若该判决确定时间已超过10年的,无论出于何种事由,当事人均不得提出再审申请。这也是考虑到维护裁判稳定性和社会安定性的需求。

四 结语

此次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了重点关注,虽然修改后的一些制度仍旧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但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一套制度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从而对症下药。笔者坚信,此次修订必将为日后的民事诉讼法的全面修订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并积累有益的经验,从而推动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杨荣新:《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李浩:《民事再审程序改造论》,载《法学研究》2000(5)。

张力:《阐明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卫平:《论民事诉讼中失权的正义性》,载《法学研究》,1999(6)。

第二篇: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中申请再审

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中申请再审、执行条款 来源:胡律师网作者:上海律师 胡燕来所属栏目:劳动仲裁诉讼常识

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中申请再审、执行条款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已于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由于该法对申请再审和执行条款作了修改,现将有关条款予以列明。

第一百七十八条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第一百七十九条 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

(五)对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

(六)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七)违反法律规定,管辖错误的;

(八)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

(九)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

(十)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

(十一)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

(十二)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

(十三)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对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情形,或者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第一百八十条 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应当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五日内将再审申请书副本发送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交书面意见;不提交书面意见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查。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请人和对方当事人补充有关材料,询问有关事项。

第一百八十一条 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内审查,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裁定再审;不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第一百八十四条 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提出;二年后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

第一百八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抗诉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再审的裁定:有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项至第(五)项规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交下一级人民法院再审。

第二百零一条 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

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

第二百零二条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销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当事人t利害关系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第二百零三条 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可以责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执行,也可以决定由本院执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执行。第二百零四条 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对该标的的执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案外人、当事人对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裁定错误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与原判决、裁定无关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百零五条 执行工作由执行员进行。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执行员应当出示证件。执行完毕后,应当将执行情况制作笔录,由在场的有关人员签名或者盖章。人民法院根据需要可以设立执行机构。

第二百一十五条 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第二百一十六条 执行员接到申请执行书或者移交执行书,应当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责令其在指定的期间履行,逾期不履行的,强制执行。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有可能隐匿、转移财产的,执行员可以立即来取强制执行措施。

第二百一十七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

第二百三十一条 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三篇:新民事诉讼法中再审制度的变革

时隔民事诉讼法颁布发行十六年后的今天,民事诉讼法完成了它的第一次修订,形成了它的第一个修正案,并将于2008年4月1日起施行。这次修订集中解决了民事诉讼法实施过程中矛盾突出的民事再审制度 新民事诉讼法中民事再审制度的修改是立足于原有法律制度的一个局部变革,并主要从两个角度作出了具体规范:一是再审制度程序启动和审理程序科学化、规范化;二是启动再审程序实质条件的精细化、明确化

民事再审制度作为一种监督性和救济性的案件审理制度,对于修正审判错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司法公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次民事诉讼法的修订有望使民事再审制度纠错功能的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申诉难问题,同时又注重尊重生效裁判的既判力,防止再审制度启动的经常化,保障裁判的稳定性、权威性。

严格来说,新民事诉讼法中民事再审制度的修改是立足于原有法律制度的一个局部变革,并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作出了具体规范。

再审制度启动和审理程序的科学化、规范化

程序本身的完善是司法公正的基本要求和基本体现,新民事诉讼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提高受理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法院级别,强调再审申请审查的公证性。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从而避免了多头受理和原审法院对原审案件所形成的固定看法和受理审查再审申请的尴尬境地,有利于提升审查结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第二,完善申请再审文书送达制度,重视再审申请审查的对抗性。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应当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五日内将再审申请书副本发送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交书面意见;不提交书面意见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查。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请人和对方当事人补充有关材料,询问有关事项。”这个规定使得申请再审的审查工作更加全面和准确,也符合人民法院的中立立场。

第三,明确了申请再审时效的延长制度,与诉讼时效制度相一致。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提出;二年后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与原先简单规定二年相比,新法增加规定了裁判生效二年后据以作出原裁判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在审判该案时有某些违法犯罪活动两种情况下申请再审时效的起算点。

第四,增加了在申请再审审查和审判程序中对法院的相关约束性条款。如新民事诉讼法第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内审查,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裁定再审;不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因当事人申请裁定再审的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以上的人民法院审理。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再审的案件,由本院再审或者交其他人民法院再审,也可以交原审人民法院再审。”这个条款一方面对再审申请审查的期限进行明确,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权利落实,提高诉讼效率;另一方面也对再审案件的审理法院作出了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再审案件的审判力量。

启动再审程序实质条件的精细化、明确化

规范启动再审程序的实质条件是发挥程序过滤功能的重要途径。新民事诉讼与原法律规定的四个再审理由相比,从三个途径规定了当事人申请再审和检察院抗诉通用的十四项再审理由,将其精细化、明确化。

第一,继承了原有的启动再审程序的实质条件。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中规定的三种应当再审的情况:“(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六)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对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情形,或者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补充性条款),这些都是对原有法律的继承和沿用。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条款虽然相对成熟,但是还是存在操作和认识上的困难。如这里的“新证据”是否就是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中的新证据。第二,改造原有条款中实质条件的条款。新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就是在对原法中“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条款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个变化虽然避免了原法中的“主要证据不足”的模糊性表述,但是对于“基本事实”这样一个更为陌生的词汇,在实践中也容易产生争议,我们期待将来司法解释能将它明确,并形成共识。

第三,总结规定了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再审实质条件。新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十个方面的条件,又可以细分为程序正当化条件和实体真实性条件。例如,“(四)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七)违反法律规定,管辖错误的”、“(八)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九)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十)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十一)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等条款关于质证程序、管辖制度、审判主体、当事人充分参与的规定,可以归结为程序正当化条件条款,这体现了程序法治意识的增强。

同时,“(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五)对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十二)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十三)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等条款关于证据真实性、证据收集、裁判依据方面的规定,可以归结为实体真实性条件条款。

立法的进步,哪怕是一小步的进步,都凝结了理论者和实践工作者的探索和思考。制度的完善虽不能通过立法的修改一劳永逸,但是司法的实践却是其科学化的最好催化剂。再审制度也是如此。立法的关于再审制度的局部调整为司法实践的进步创造了条件,反过来,又必将为其立法上的再调整积累素材。

第四篇:《民事诉讼法》对强制执行的规定

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有关强制执行的新规定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已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决定,此决定将于2008年4月1日起施行。此次决定对申请强制执行方面作了许多修改和增加完善,这对解决“执行难”问题是一个很有效的措施,但同时对一些强制执行的历史法律空缺还是未能完善,现结合笔者在申请(被申请)强制执行方面多年来的办案实践经验,谈谈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强制执行的新规定和不足,供大家探讨。

1.申请执行管辖法院的增加

第二百零七条改为第二百零一条,第一款修改为:“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

根据上述新规定,当事人可根据被执行人的财产情况或其他有利于申请执行的情况,有选择的向某管辖法院申请执行,这既避免了法院之间委托执行的时间和财力的浪费,又有利与申请人根据其或被申请人不同的实际情况而向不同的法院申请执行。

2.向上级人民法院申请上移执行

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零三条:“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可以责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执行,也可以决定由本院执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执行。

根据原相关规定,法院承办执行案件的时间为6个月,满6个月后,未执行的法院一般会以被申请人无财产可供执行为由裁定终止执行,这严重影响了申请人的权利。新规定的出台使得申请人如认为承办法院超过6个月还是未执行的,可直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避免了承办法院的地方保护主义或不尽职的执行行为。

3.申请执行期间的延长

第二百一十九条改为第二百一十五条,修改为:“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原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根据双方主体是否为个人而分别规定为12个月和6个月。这样的区别对待也是无实际根据的。笔者曾代理过一些申请执行或恢复执行案件,好多案件因原规定的申请执行的期间过短而超过期限,使得原诉讼变得不仅毫无用处而且失去进一步诉讼的可能性。

新规定将申请执行的期间加长为二年,使得判决后,申请人和被申请人有充足的时间协商处理如何履行判决问题,不必因担心超过申请执行期间而患得患失,这一方面大大减轻了申请人的压力和限制,同时使得一部分案件可通过双方协商而解决,可大大减轻法院执行工作量。

4.当被执行不能履行判决的法定义务时的法定举证责任

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一十七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

此增加的新规定加重了被申请人“无偿还能力”的“举证责任”,使得对一些被申请人企图以“要钱没有,要明一条”的无赖作风逃避强制执行失去了市场。

5.被执行人不履行判决的限制办法

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三十一条:“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

此新规定将原先一些法院定期在报纸上公告一些拒不履行判决的单位和个人的做法予以了法律化,特别是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的办法使得一些企图卷宽款外逃的被执行人只能“望洋兴叹”,征信系统记录也给企图逃避执行的人很大的警示!

(1)法院受理后6个月不采取执行措施的,你可以向上一级法院申请提级执行。依据是:《民事诉讼法》第203条:“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可以责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执行,也可以决定由本院执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执行。”(2)在没有到6个月之前:只能是多催问一下法官,也可以找法院院长反映。

2、关于逾期不执行的利息:应是从判决确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日(如果判决中没有确定履行期限,应是从判决生效之日),向你支付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2倍稍息。

依据是:《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 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

3、关于双倍罚息:如果你的执行申请中没有写上,应当向执行法官申请增加请求。

第五篇:民事诉讼法对证人的规定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民事诉讼法对证人的规定

核心内容: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不是本案诉讼当事人,但了解本案的有关情况,受人民法院询问或者被传唤到庭的人,称为证人。下面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相关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民事诉讼法对证人作证作了以下规定】

1、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义务作证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查明事实,需要依*知道案件情况的证人,对于证人来说,出庭作证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因此,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应当配合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向法庭陈述自己耳闻目睹的事实或者间接了解的情况。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作为证人,精神病患者、年幼无知或者其他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应当指出的是,生理上有缺陷的人,只要这种缺陷未成为其了解一定事实的障碍时,仍可以作为证人。比如聋哑人可以用文字表达其看到的事实,盲人可以证明其听到的事实,对事实有一定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儿童,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作为证人。证人作证应当忠实于事实真相,不能作伪证。

2、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付证人作证

由于证人作证是法律规定的义务,所以,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在本单位人员作证时,应当给予支付并提供方便,以保证证人能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延伸知识】

如果证人出庭作证确有困难,比如证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不能离开工作岗位或者因路途遥远,难以到法院来作证,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审判人员也可以亲自向证人了解情况,作出询问笔录,开庭时定时宣读。

目前,不少证人怕作证后得罪人、受打击报复或者耽误自己的时间,常常以种种理由为借口拒绝出庭作证。对于这些证人,人民法院应当对他们做思想工作,加强他们的法制观念,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同时,也要切实保护好证人的人身安全,防止他们因作证而受到伤害。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下载对民事诉讼法再审程序修改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民事诉讼法再审程序修改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