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工作暂行规定

时间:2019-05-12 18:1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征集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工作暂行规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征集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工作暂行规定》。

第一篇:征集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工作暂行规定

征集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工作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规范从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中征集新兵工作,提高士兵队伍素质,推进部队现代化建设,依据《兵役法》和《征兵工作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从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中征集新兵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部队建设和兵员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新兵质量为根本,着眼国家经济社会和国民教育发展形势,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和武器装备发展需要,坚持转变思路、突出主体、完善机制、良性发展的原则,着力走开依托国民教育为军队输送优秀士兵的路子,努力实现征集与使用、征集与退役安置的良性循环,为我军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提供可靠兵员保证。

第三条坚持向教育要人才,到院校选兵员的方向,把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作为征集对象主体;同等条件下,优先征集学历高的青年入伍,同等学历的,优先征集应届毕业生入伍。

第二章 征集对象范围与条件

第四条征集的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指根据国家规定批准设立、实施学历教育的普通本科、高职(专科)、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包含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下同)等全日制公办或民办学校当年毕业的学生。

上述学校中,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翌年毕业的毕业班学生纳入征集范围。其中,普通本科及以上毕业班学生,应当完成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与相关实习、毕业设计和论文答辩合格能够提前毕业;高职(专科)毕业班学生,应当完成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并取得毕业规定所需学分,仅需再完成毕业实习即能够毕业;普通高中毕业班学生,应当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具备取得高中毕业文凭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班学生,应当完成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除参加毕业实习或社会实践外能够毕业。

往届毕业生、成人教育、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类学校及自考类学校学生不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范围之内。

征集的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以男性为主,女性应届毕业生征集根据军队需要确定。

第五条征集对象的政治条件,按照公安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2004年10月9日公布的《征兵政治审查工作规定》和有关规定执行;体格条件,按照国防部2003年9月1日公布的《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和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征集对象的年龄,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为当年年满18至21岁,根据部队需要和本人自愿也可征集当年年满17岁未满18岁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放宽到23岁,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放宽到24岁。

第三章征集机构与职责

第七条征集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工作,在国防部和军区征兵办公室领导下,由县以上各级兵役机关负责承办。

教育行政部门协助兵役机关,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按照规定和要求开展工作。公安、卫生、民政、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工作。

第八条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在所在地县(市、区)兵役机关和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开展国防教育和兵役法规政策宣传,增强学生依法服兵役的法制观念和国防意识。

(二)根据兵役机关安排,依法开展兵役登记工作,配合兵役机关搞好学校征兵潜力调查。

(三)组织学生报名,在兵役机关与相关部门的组织指导下,配合搞好身体初检和政治初审,确定预征对象。

(四)配合兵役机关与相关部门做好本校学生在校期间现实表现审查、病史调查、学历审核等工作。

(五)按规定做好相关手续办理、学生毕业证发放和学籍档案转迁工作,落实入伍学生由学校负责的政策待遇。

(六)做好其他相关工作。

第九条省、市、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由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参加同级人民政府征兵领导小组,指定专门人员参加同级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相关业务部门要配合兵役机关开展工作,履行相应职责。

各级各类学校根据需要成立征兵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负责,其他相关部门领导或工作人员参加。开展征兵工作的,应成立专门班子或机构,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兵役和征集工作。具体工作,由学校人民武装部或学生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宣传、保卫、医务或院校医院、相关业务教研室、院系班级、共青团、学生会等部门(组织)按照规定和要求开展工作,完成赋予的任务。

第十条乡(镇、街道)人民武装部在县级兵役机关领导下,根据计划安排开展工作,履行相应职责。

第四章 征集程序

第十一条结合开展兵役登记,县级兵役机关会同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学校组织开展调查摸底,摸清应届毕业生参军入伍潜力情况。

第十二条各级各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搞好宣传发动工作,调动应届毕业生参军入伍积极性。

第十三条学校所在地县级兵役机关,会同教育、公安、卫生等部门,适时到学校开展应届毕业生预征工作,预征对象确定应在6月底前完成。按照以下步骤组织实施:

(一)组织报名。学生本人向所在学校负责征集工作的部门报名。报名通常在学生毕业或实习前完成,因实习或其他原因耽误报名的,报名时间可适当推迟。

(二)确定对象。学校所在地县级兵役机关会同教育、公安、卫生等部门和学校,适时组织报名的应届毕业生进行身体初检、病史调查和政治初审,把思想觉悟高、身体条件好、学习成绩优良、积极要求参军的确定为预征对象。有条件的单位,身体初检时还应对视力、肝功等重点项目进行检查。政治初审按照公民服现役政治条件,重点审查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现实表现。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体格初检、病史调查可结合高考体检一并进行。

(三)完善手续。对已确定为预征对象的应届毕业生,学校所在地县级兵役机关会同学校组织填写《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式样见附件),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及文化程度进行鉴定,学校学生管理部门负责人签字,加盖学校印章,联系电话填写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办公电话;县级兵役机关对是否确定为预征对象填写结论意见,征兵办公室主任签字,加盖县级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印章,联系电话填写征兵办公室或人武部值班电话。《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填写完后发给学生本人,作为优先征集的凭证,存根由学校所在地县级兵役机关留存备查。

翌年毕业的毕业班学生填写《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时,“就读学校对本人在校期间表现及文化程度鉴定意见”栏要注明:“本人是(本科、高职(专科)、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班学生,学习成绩合格,具备毕业资格。”

《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由省级兵役机关统一编号制发。《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遗失或填写错误的,依据县级兵役机关存根补办。没有使用的《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

记表》,县级兵役机关统一封存,妥善保管。严禁将《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另作它用。

第十四条学校所在地县级兵役机关对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情况进行登记汇总,输入《征兵工作管理系统》逐级上报,并通报预征对象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兵役机关。县级兵役机关及时全面掌握入学前户籍在本县(市、区)的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情况,建立档案数据库,加强管理教育,并将有关情况通知乡(镇、街道)人民武装部和学生本人,为征集工作实施做好准备。

预征对象入学前户籍所在地与学校所在地不是同一省(区、市)的,由学校所在地省级兵役机关汇总后,通报预征对象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省级兵役机关;预征对象入学前户籍所在地与学校所在地是同一省(区、市)、不同市(地)的,由省级兵役机关汇总后通知预征对象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市级兵役机关;预征对象入学户籍所在地与学校所在地是同一市(地)、不同县(市、区)的,由市级兵役机关汇总后通知预征对象入学户籍所在地县级兵役机关。省级兵役机关之间通报情况、省级兵役机关通知市级兵役机关、市级兵役机关通知县级兵役机关应在9月20日前完成;县级兵役机关通知乡(镇、街道)人民武装部和学生本人应在9月30日前完成。

第十五条各级兵役机关应根据本地区人口数量、教育水平、经济发展、公民素质及平衡兵役负担等因素,合理分配征集任务。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民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可适当增加征兵任务。搞好征集指标的调配使用,保障征集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工作。第十六条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参军入伍,按下列程序组织实施:

(一)报名应征。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报名由县级兵役机关直接办理。征兵报名前10日,县级兵役机关逐一通知其报名时间、地点、注意事项等。外地就读的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本人持《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直接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县级兵役机关报名应征入伍。已将户口迁到学校办理集体户口的,应将户口迁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翌年毕业的毕业班学生在学校所在地县级兵役机关报名。报名时,兵役机关认真核对《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编号和鉴定意见,并将登记表留存,建立预征对象档案。

(二)体格检查。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的体格检查由县级兵役机关直接办理。征兵体检前5日,县级兵役机关逐一通知其体检时间、地点、注意事项等。外地就读的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到户籍所在地县级兵役机关报名的,本人持《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可在征兵体检时间内报名,县级兵役机关要全部安排其上站体检。

(三)政治审查。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政审严格按照《征兵政治审查工作规定》进行。《应征公民政治审查表》中“就读学校对本人在校期间表现及文化程度鉴定意见”栏的鉴定意见以《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意见为准,不再填写鉴定意见。翌年毕业的毕业班学生政审由学校所在地公安机关负责,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协助配合。入伍前,《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作为政审表的附件装入新兵档案。未批准入伍的,《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由县级兵役机关存档备查。

(四)审批定兵。审批定兵时,应当优先批准体检政审合格的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入伍,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定兵后,再批准其他合格人员入伍。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合格人数较多,在县(市、区)范围内征集指标无法满足的,由上级兵役机关统一调整;上级兵役机关调整确实有困难的,应当优先批准学历高的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入伍。高职(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合格青年未被年批准入伍前,不得批准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入伍。

(五)安排使用。在安排兵员去向时,县级兵役机关应根据应届毕业生的学历、专业和个人特长,充分考虑教育部门、学校和本人意愿,安排到军兵种或专业技术要求高的部队服役;部队对征集入伍的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充分考虑其学历和专业水平,安排到适合的岗位,发挥其专长。

第五章培养兵员

第十七条 兵役机关可根据部队需要,依托地方相关学校,定向培养技术岗位或特种岗位兵员,在学生毕业时进行征集。

第十八条 担负定向培养任务的学校,由省(区、市)兵役机关和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批准确定。未经批准,严禁以培养兵员名义进行宣传、招生、开办或命名专门的学校或班次。经批准授权的,可以对外挂牌或开展宣传,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兵役机关和同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第十九条 负责定向培养兵员的学校按照规定选定培养对象、制订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并在兵役机关和部队的指导帮助下,组织必要的军政教育训练。定向培养兵员数量较多的学校,可视情单独开设专门班次。

第六章优待政策

第二十条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批准入伍后,其家庭按规定享受军属待遇。被批准入伍的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含翌年毕业的毕业班学生)退出现役后,由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按照国家有关安置政策接收安置。

第二十一条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还享受下列优惠政策。

(一)优先选拔使用。同等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士兵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具有普通本科学历、取得相应学位的高校毕业生士兵,表现优秀、符合总部有关规定的可按计划直接选拔为基层干部。

(二)考学升学优惠。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士兵退役后,参加政法学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生时,优先录取;退役后三年内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总分加10分,立二等功及以上的,免试推荐入读硕士研究生;具有高职(专科)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

(三)补偿学费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对应征入伍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由中央财政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具体实施办法按照财政部、教育部、总参谋部有关规定执行。高校翌年毕业的毕业班学生,报名应征入伍时按规定填写《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和《应征入伍高校毕业生补偿学费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表》。被批准入伍的,《申请表》原件和《入伍通知书》复印件由其所在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留存。第二年取得毕业证书后,按照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有关办法,作为应届毕业生实施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第二十二条入伍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和翌年毕业的毕业班学生退出现役后1年内,可参照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凭用人单位录(聘)用手续,向就读高校再次申请办理就业报到证。

各地公安部门依据退出现役高校毕业生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为其办理从原籍到工作所在地的户口迁移手续。直辖市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未能入伍的高校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可根据有关规定,向原就读学校申请办理就业改派手续,毕业生就业地公安部门凭毕业生所持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办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直辖市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和翌年毕业的毕业班学生被批准入伍人数,列入学校就业统计。

第二十四条翌年毕业的高职(专科)、中职毕业班学生,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合格的,入伍后毕业实习在部队完成,成绩合格的发给毕业证书。学校发放毕业证书时,直接将证书发给学生本人或由学生家长代领。各级各类学校翌年毕业的毕业班学生被批准入伍后,因身体

原因退兵的,准予恢复学籍,继续参加学习实习、考试考核,按照有关规定毕业。

第七章都督与奖惩

第二十五条各级要加强检查指导;重点对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确定、预征对象信息上报、平时管理、外地预征对象通报、优先征集政策落实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第二十六条各级兵役机关应对征集应届毕业生工作扎实、完成任务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优先征集政策落实不力、征集组织指导工作不到位的人和事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追究当事人和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

第二十七条工作中发生贪污、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等违法违纪问题的,要严肃查处,按有关规定办理,情节严重,触犯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章 经费保障

第二十八条征集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所需工作经费列入年度征兵工作经费预算开支,由兵役机关根据工作和完成征集任务情况将相关经费拨付学校。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经费保障,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第九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由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负责解释。第三十条 各地可依据本规定,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以往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篇:征集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工作暂行规定

征集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工作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从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中征集新兵工作,提高士兵队伍素质,推进部队现代化建设,依据《兵役法》和《征兵工作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从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中征集新兵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部队建设和兵员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新兵质量为根本,着眼国家经济社会和国民教育发展形势,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和武器装备发展需要,坚持转变思路、突出主体、完善机制、良性发展的原则,着力走开依托国民教育为军队输送优秀士兵的路子,努力实现征集与使用、征集与退役安臵的良性循环,为我军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提供可靠兵员保证。

第三条 坚持向教育要人才,到院校选兵员方向,把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作为征集对象主体;同等条件下,优先征集学历高的青年入伍,同等学历的,优先 征集应届毕业生入伍。

第二章 征集对象范围与条件

第四条 征集的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指根据国家规定批准设计、实施学历教育的普通本科、高职(专科)、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包含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下同)等全日制公办或民办学校当年毕业的学生。

上述学校中,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翌年毕业的毕业班学生纳入征集范围。其中,普通本科及以上毕业班学生,应当完成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与相关实习、毕业设计和论文答辩合格能够提前毕业;高职(专科)毕业班学生,应当完成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并取得毕业规定所需学分,仅需再完成毕业实习即能够毕业;普通高中毕业班学生,应当完成的所有课程学习,具备取得高中毕业文件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班学生,应当完成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除参加毕业实习或社会实践外能够毕业。

往届毕业生、成人教育、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类 学校及自考类学校学生不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范围之内。

征集的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以男性为主,女性应届毕业生征集根据军队需要确定。

第五条 征集对象的政治条件,按照公安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2004年10月9日公布的《征兵政治审查工作规定》和有关规定执行;体格条件、按照国防部2003年9月1日公布的《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和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 征集对象的年龄,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为当年年满18至21岁,根据部队需要和本人自愿也可征集当年年满17岁未满18岁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放宽到23岁,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放宽到24岁。

第三章 征集机构与职责

第七条 征集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工作,在国防部和军区征兵办公室领导下,由县以上各级兵役机关负责承办。教育行政部门协助兵役机关,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按照规定和要求开展工作。

公安、卫生、民政、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工作。

第八条 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在所在地县(市、区)兵役机关和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开展国防教育和兵役法规政策宣传,增强学生依法服兵役的法制观念和国防意识。

(二)根据兵役机关安排,依法开展兵役登记工作,配合兵役机关搞好学校征兵潜力调查。

(三)组织学生报名,在兵役机关与相关部门的组织指导下,配合搞好身体初检和政治初审,确定预征对象。

(四)配合兵役机关与相关部门做好本校学生在校期间现实表现审查、病史调查、学历审核等工作。

(五)按规定做好相关手续办理、学生毕业证发放和学籍档案转迁工作,落实入伍学生由学校负责的政策特遇。

(六)做好其他相关工作。

第九条 省、市、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由主要领导或人管领导参加同级人民政府征兵领导小组,指定专门人员参加同级人民政府征兵公室,相关业务部门要配合兵役机关开展工作,履行相应职责。

各级各类学校根据需要成立征兵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负责,其他相关部门领导或工作人员参加。开展征兵工作的,应成立专门班子或机构,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兵役和征集工作。具体工作,由学校人民武装部或学生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宣传、保卫、医务或院校医院、相关业务教育室、既系班级、共青团、学生会等部门(组织)按照规定和要求开展工作,完成赋予的任务。

第十条 乡(镇、街道)人民武装部在县级兵役机关领导下,根据计划安排开展工作,履行相应职责。

第四章 征集程序

第十一条 结合开展兵役登记,县级兵役机关会同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学校组织开展调查摸底,摸清应届毕 业生参军入伍潜力情况。

第十二条 各级各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搞好宣传发动工作,调动应届毕业生参军入伍积极性。

第十三条 学校所在地县级兵役机关,会同教育、公安、卫生等部门,适时到学校开展应届毕业生预征工作,预征对象确定应为6月底前完成。按照以下步骤组织实施;

(一)组织报名。学生本人向所在学校负责征集工作的部门报告。报名通常在学生毕业或实习前完成,因实习或其他原因耽误报名的,报名时间可适当推迟。

(二)确定对象。学校所在地县级兵役机关会同教育、公安、卫生等部门和学校,适时组织报名的应届毕业生进行身体初检、病史调查和政治初审,把思想觉悟高、身体条件好、学习成绩优良、积极要求参军的确定为预征对象。有条件的单位,身体初检时还应对视力、肝功等重点项目进行检查。政治初审按照公民服现役政治条件,重点审查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现实表现。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体格初检、病史调查可结合高考体检一并进行。

(三)完善手续。对已确定为预征对象的应届毕业生,学校所在地县级兵役机关会同学校组织填写《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样式见附件),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及文化程度进行鉴定,学生管理部门负责人签字,加盖学校印章,联系电话填写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办公电话;县教兵役机关对是否确定为预征对象填写结论意见,征兵办公室主任签字,加盖县级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印章,联系电话填写征兵办公室或人武部值班电话。《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填写完后发给学生本人,作为优先征集的凭证,存根由学校所在地县级兵役机关留存备查。

翌年毕业和毕业班学生填写《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时,“就读学校对本人在校期间表现及文化程度鉴定意见”栏要注明:“本人是(本科、高职(专科)、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班学生,学习成绩合格,具备毕业资格。”

《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由省级兵役机关统一编号制发。《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遗失或填写错误的,依据县级兵役机关存根补办。没有使用的《应 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县级兵役机关统一封存,妥善保管。严禁将《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另作它用。

第十四条 学校所在地县级兵役机关对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情况进行登记汇总,输入《征兵工作管理系统》 级上报,并通报预征对象入学前户籍的居地兵役机关。县级兵役机关及时全面掌握入学前户籍在本县(市、区)的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情况,建立档案数据库,加强管理教育,并将人员名单及有关情况通知乡(镇、街道)人民武装部和学生本人,为征集工作实施做好准备。

预征对象入学前户籍所在地与学校所在地不是同一省(区、市)的,由学校所在地省级兵役机关汇总后,通报预征对象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省级兵役机关;预征对象入学前户籍所在地与学校所在地是同一省(区、市)、不同市(地)的,由省级兵役机关汇总后通知预征对象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市级兵役机关;预征对象入学前户籍所在地与学校所在地是同一市(地)、不同县(市、区)的,自市级兵役机关汇总后通知预征对象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县级兵征机关。省级兵役机关之间通报情况、省级 兵役机关通知市级兵役机关、市级兵役机关通知县级兵役机关就在9月20日前完成;县级兵役机关通知乡(镇、街道)人民武装部和学生本人应在9月30日前完成。

第十五条 各级兵役机关应根据本地区人口数量、教育水平、经济发展、公民素质及平衡兵役负担等因素,合理分配征集任务。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民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可适当增加征兵任务。搞好征集指标的调配使用,保障征集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工作。

第十六条 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参军入伍按下列程序组织实施:

(一)报名应征。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报名由县级兵役机关直接办理。征兵报名前10日,县级兵役机关逐一通知其报名时间、地点、注意事项等。外地就读的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本人持《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直接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县级兵役机关报名应征入伍。已将户口迁到学校办理集体户口的,应将户口迁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翌年毕业的毕业班学生在学校所在地县级兵役机关报名。报名时,兵役机关认真核对《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编号和鉴定意见,并将 登记表留存,建立预征对象档案。

(二)体格检查。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的体格检查由县级兵役机关直接办理。征兵体检前5日,县级兵役机关逐一通知具体时间、地点、注意事项等。还在就读的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到户籍所在地县级兵役机关报名的,本人持《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可在征兵体检时间内报名,县级兵役机关要全部安排其上站体检。

(三)政治审查。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政审,严格按照《征兵政治审查工作规定》进行。《应征公民政治审查表》中“就读学校对本人在校期间表现及文化程度鉴定意见”栏的鉴定意见以《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意见为准,不再填写鉴定意见。翌年毕业的毕业班学生政审由学校所在地公安机关负责,入学前户籍所在公安机关协助配合。入伍前,《应届毕业生预片对象登记表》由县级兵役机关有档备查。

(四)审批定兵。审批定兵时,应当优先批准体检政审合格的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入伍,应届比业生预征对象定兵后,再批准具他合格人员入伍。应届毕业生预 征对象合格人数较多,在县(市、区)范围内征集指标无法满足的,由上级兵役要关统一调整;上级兵役机关调整确实有困难的,应当优先批准学历高的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入伍。高职(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合格青年未被批准入伍前,不得批准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入伍。

(五)安排使用。在安排兵员去向时,县级兵役机关应根据应届毕业生的学历、专业和个人特长,充分考虑教育部门、学校和本人意愿,安排到军兵种或专业技术要求高的部队服役;部队对征集入伍的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充分考虑其学历和专业水平,安排到适合的岗位,发挥其专长。

第五条 培养兵员

第十七条 兵役机关可根据部队需要,依托地方相关学校,定向培养技术岗位或特种岗位兵员,在学生毕业时进行征集。

第十八条 担负定向培养任务的学校,由省(区、市)兵役机关和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批准确定。未经批准,严禁以培养兵员名义进行宣传、招生、开办或命 名专门的学校或班次。经批准授权的,可以对外挂牌或开展宣传,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兵役机关和同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第十九条 负责定向培养兵员的学校按照规定选定培养对象,制订教育学计划与培养方案,并在兵役机关和部队的指导帮助下,组织必要的军政教育训练,定向培养兵员数量较多的学校,可视情单独开设专门班次。

第六章 优待政策

第二十条 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批准入伍后,其家庭按规定享受军属待遇。被批准入伍的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含翌年毕业的毕业班学生)退出现役后,由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按照国家有关安臵政策接安臵。

第二十一条 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还享受下列优惠政策。

(一)优先选拔使用。同等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士兵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具有普通本科学历、取得相应学位的高校毕业生士兵,表现优秀,符合总部有关规定的可按计划直接选拔为基 层干部。

(二)考学升学优惠。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士兵退役后,参加政治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生时,优先录取;退役后三年内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总分加10分,立二等功及以上的,免试推荐入读硕士研究生;具有高职(专科)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

(三)补偿学费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对应征入伍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由中央财政实施相应的学费代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具体实施办法按照财政部、教育部、总参谋部有关规定执行。高校翌年毕业的毕业班学生,报名应征入伍时按规定填写《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和《应征入伍高校毕业生补偿学费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表》。被批准入伍的,《申请表》原件和《入伍通知书》复印件由其所在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留存。第二年取得毕业证书后,按照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有关办法,作为应届毕业生实施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第二十二条 入伍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和翌年毕业的 毕业班学生退出现役后1年内,可参照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凭用人单位录(聘)用手续,向就读高校再次申请办理就业报到证。

各地公安部门依据退出现役高校毕业生所持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为其办理从原籍到工作所在地的户口迁移手续。直辖市按原有关规定执行。

未能入伍的高校应同结业生预征对象,可根据有关规定,向原就读学校申请办理就业改派手续,毕业生就业地公安部门凭毕业生所持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为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直辖市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和翌年毕业的结业班学生被批准入伍人数,列入学校就业统计。

第二十四条 翌年毕业的高职(专科)、中职毕业班学生,过错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合格后,入伍后毕业实习的部队完成,成绩合格的发给毕业证书。学校发放毕业证书时,直接将证书发给学生本人或由学生家长代 领。各级各类学校翌年毕业的毕业班学生被批准入伍后,因身体原因退兵的准予恢复学籍,继续参加学习实习、考试考核,按照有关规定毕业。

第七章 监督与奖惩

第二十五年 各级要加强检查指导,重要对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确定、预征对象信息上报、平时管理、外地预征对象通报、优先征集政策落实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第二十六条 各级兵役机关应对征集应届毕业生工作扎实,完成任务好的单位和个人进和表彰,对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优先征集政策落实不力、征集组织指导工作不到位的人和事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追究当事人和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

第二十七条 工作中发生贪污、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等违法违纪问题的,要严肃查处,按有关规定办理,情节严重,触犯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章 经费保障 第二十八条 征集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所需工作经费列入征兵工作经费预算开支,由兵役机关根据工作和完成征集任务情况将相关经费拨付学校。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经费保障,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由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负责解决。

第三十条 各地可依据本规定,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以往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本规定执行。

附件:《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式样)

第三篇:关于做好2011年各级各类应届毕业生

关于做好 2011 年各级各类应届毕业生 入伍预征工作的通知
为做好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上级有 关文件规定和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会议精神,先将做好 2011 年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的 有要求通知如下: 预征对象为:各级各类学校应届男性毕业生。主要包括 普通本科、高职(专科)、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等全日 制公办、民办学校今年毕业的学生。以上学校中,完成专业课程学习明年毕业的学生纳入预 征范围。高职(专科)学生应当完成专业论文答辩理论课程 的学习并取得毕业规定所需的学分,只需在完成毕业实习即 能够毕业;普通高中学生,应当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取得高 中毕业文凭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应当完成专业理论课 程的学习,只要参加毕业实习或社会实践外就能够毕业。


第四篇:学校安全工作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根据《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学校安全工作应坚持教育先行、预防为主、多方配合、责任到人的原则,实行安全责任由主管单位和活动主办机构负全责的管理制度。

第三条 学校应主动与社会各有关方面配合,共同做好学校安全工作。

第四条 学校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全体教职工都是安全工作者。

第五条 学校安全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实施安全防范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及时排除不安全隐患,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学校师生人身安全和公共财产不受损失。

第六条 学校校长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和法制观念,熟练掌握和自觉遵守国家颁布的各类安全法律法规和行业安全规定,熟悉组织学校各类大型活动的安全措施和审批权限;根据地域、环境、季节变化,定期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安全工作,及时消除隐患,积极防范事故发生并妥善处置突发性事故。

第七条 教职工应自觉遵守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和行业安全规定,认真履行安全教育职责,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学生和自身的合法权益;掌握组织各类大型活动的安全知识、申报制度、处理突发事故的方法,以及紧急状态下组织学生自救自护的办法,具备分辨安全、危险的能力和防范事故的能力。

第二章 安全教育和培训

第八条 学校安全教育应以学生为主,同时对教职员工开展教育。学校安全教育包括以下内容

(一)交通安全教育;

(二)消防安全教育;

(三)食品卫生安全教育;

(四)用电安全教育;

(五)实验、实习及社会实践安全教育;

(六)体育运动安全教育;

(七)劳动及日常生活安全教育;

(八)其他方面的安全教育。

第九条 学校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防范意识培养、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训练,重视加强紧急情况下撤离、疏散、逃生等安全防护教育,增强师生自救、自护和互救的能力。

第十条 学校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确定各学段安全教育目标,形成教育递进层次。安全教育应使学生树立安全观念,自觉遵守安全法规,保护公共安全设施;熟悉学校、家庭、社会中须知的安全知识,掌握紧急状态下自救自护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危险判断能力和防范事故、抵御暴力侵害的能力。

第十一条 学校应根据地域、环境、季节特点,利用活动类课程时间,每月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集中教育,并将安全教育渗透到教学、社会实践、日常生活及各类大型活动中。

第十二条 学校应将放假前、开学初作为安全教育的重要时段,重点向学生介绍水陆交通安全、饮食卫生、校内外活动安全及其他意外事故的自救、自护知识等。

学校应利用每年的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等活动,针对安全教育的薄弱环节,确定活动主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第十三条 学校应与家庭密切配合,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障碍疏导工作,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压力,防止和减少学生因心理疾病而发生的他伤、自伤、自残事故。学校应把安全工作作为家长会、家长学校的重要内容,增强安全教育效果。

第十四条 学校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严禁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

第十五条 学校应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宣传教育阵地和设施,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第三章 安全制度和检查

第十六条 建立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学校应层层建立安全责任制度,切实做到层层有目标、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管。

第十七条 建立完善学校安全工作安全常规管理制度。学校应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提出安全要求,并对校内安全防范重点环节和重点区域加强管理,预防和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第十八条 建立学校安全工作检查制度。学校应在每月第一个星期对校舍(含食堂)、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及学校化学药品、食品卫生、安全警示语等进行全面检查,特别在开学前、雨(雪)季前学校应加强重点防范,杜绝事故发生。

第十九条 学校每学年的工作总结应有安全工作的内容。重点安全专项检查的学校应形成书面总结报告,上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

第二十条 建立学校安全工作考核制度。将学校安全工作列入每位教师评估的重要内容。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凡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教师,一律取消当年评优资格,考核为不称职;后果严重的要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四章 校内设施安全

第二十一条 学校应加强校舍管理和监控,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校舍的设计、建设、使用及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的配备应严格按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定进行。

第二十二条 学校应定期进行校舍勘验检查,发现险情(危房、危楼、危墙、危厕等)应立即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或当地政府。因校舍改建、扩建、改变用途等引起荷载变化或超过设计年限的,学校应书面上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城建部门,及时予以处理。

第二十三条 学校应依据《消防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消防和用电安全管理。学校应按规定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食堂、锅炉房、学生宿舍等人员密集的防火重点场所配齐配足消防器材,保持安全疏散通道畅通,保证灭火药品规格正确、药性有效,有关管理人员能熟悉使用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学校应设置人员疏散指示标志,开展夜间活动(包括上晚自习等)应有完好的照明设施和停电应急措施,确保紧急情况下师生的安全撤离和疏散。

学校应加强电源、电器、电网及散热器的检查,防止因漏电或线路老化等问题引发事故。

学生宿舍床铺应避开电源插座,远离吊灯。严禁学生在宿舍私自接线安装各类电器,严禁使用电褥子、电炉子等大功率电器,严禁将煤油灯、蜡烛、煤气罐等易燃易爆物品带入宿舍。

第二十四条 学校不得允许在校内制作、存放、销售烟花爆竹,严禁组织学生参加此类活动。严禁在校(园)内焚烧纸张、垃圾。

第二十五条 学校实验室应遵守《化学危险品管理条例》等法规,按公安、消防、卫生等有关部门规定,加强对易燃、易爆、放射、剧毒等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学校危险化学品使用人员应经过安全培训,熟知危险化学品的特性和安全防范、救治措施,并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实验。除教学正常使用的少量化学试剂外,各种危险化学品应存放在危险品库或专用危险品橱柜内,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对危险化学品的领用、消耗,学校应随时登记。

第五章 校外活动安全

第二十六条 学校应加强校外大型集体活动的管理。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等各种大型活动应以安全、就近为原则,提前排查不安全因素,提出预防措施和逃生应急方案。

第二十七条 实行学校大型活动批准制度。学校组织学生到外地或较远地方旅游、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公益劳动等大型校外集体活动,应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学校组织学生参加集会、结社活动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报有关部门批准。学校在教育计划内安排的学生外出活动,应经校长批准。

学校在外出前应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配备学校领导和足够的教师带队,必要时应办理相关保险手续。对不安全或安全措施不落实的地方,严禁组织学生前往。

第二十八条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实验、实习、勤工俭学等活动应坚持无毒、无害和力所能及、确保人身安全的原则,健全安全操作规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劳动安全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加强劳动保护。

第二十九条 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扑救各类火灾、防汛、防洪和商业性庆典、演出活动,严禁组织学生参加超越其年龄、行为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范围以外的各类活动。学校校长有义务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要求学生参加的没有安全保障的社会活动。

第三十条 学校应重视和加强车辆管理。学校集体活动租用的车辆、船只等交通工具,应经交通管理部门检查、许可,按规定运行。严禁学校租用证件不全、车况不良及农用车、拖拉机等不符合规定的交通工具,严禁聘用无证和技术不良的司机,严禁超载运行。如遇风、雨、雪、雾天等恶劣天气,应坚决停运。

第六章 健康与卫生安全

第三十一条 学校体育器械、实验设备等教育教学设施应严格按照安全和卫生标准配备,并定期进行检修。

第三十二条 学校应加强对早操、课间操、体育课教学等校内活动的组织工作以及运动技术要领、准备、整理活动等方面的指导与安全保护,防止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学校体育课教学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学内容应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符合学生年龄、性别特点和地理、气候条件。

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对不适宜参加体育竞赛、军训以及其他剧烈运动的学生,应予以劝阻。

第三十三条 学校应严格执行学生集体服用药品和保健品的有关规定,按卫生部门要求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学校按国家规定对学生常见病、传染病及某些重点疾病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性预防的用药,应依据法律法规,按国家统一规划方案和指导原则进行。地方自行安排的学生群体性预防用药,应经某某、某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商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实施。

任何单位、团体和个人不得以预防和保健等名义自行组织学生集体服用药品和保健品。学校有责任抵制向学生推销药品或保健品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 学校应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强饮食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

学校应为师生提供卫生合格的饮用水。学校食堂必须取得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方可开办。食堂设施设备及食品采购、运输、加工、贮存等环节应符合《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要求,学校采购食品必须索证,严把食品质量关。学校不得从无卫生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处购进食品,不得允许无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在校内经营食品,坚决杜绝过期、变质、有害、有毒及污染的食品进入校园。

学校食堂工作人员应经卫生防疫部门批准,实行持证上岗,并进行定期查体。学校不得聘用传染性病源携带者或患有传染病的人员从事食堂工作。食堂工作人员在出现咳嗽、腹泻、发热、呕吐等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时,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原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第四十五条 对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拖延报告的;对事故未及时组织处理或阻挠有关部门调查处理的考核不称职,后果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学校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学生,造成伤、残、死亡等严重后果的,学校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篇: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征集工作的通知

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征集工作的通知

(二00九年四月二日参动〔200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征兵办公室,各军区,各军兵种,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武警部队,各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

征集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以下简称高校毕业生)入伍,是征集对象主体调整改革的重要方面。为进一步推进征兵工作改革,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军,从源头上提高新兵质量,现就做好高校毕业生征集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征集对象范围

征集的高校毕业生,指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的学生。往届毕业生、成人教育、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类院校及自考类院校学生不包括在内。征集高校毕业生以男性为主,女性高校毕业生征集数量根据军队需要确定。

二、征集年龄

高职(专科)毕业生当年年满18至23岁,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可放宽到24岁。

三、征集条件

政治条件,按照公安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2004年10月9日公布的《征兵政治审查工作规定》和有关规定执行。体格条件,按照国防部2003年9月1日公布的《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和有关规定执行。

四、征集程序办法

(一)全面开展宣传发动。要通过多种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在高校组织征兵宣传发动,深入搞好兵役法规、征兵政策和典型人物事迹等内容的宣传,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人生理想,充分调动他们参军入伍的积极性。

(二)深入进行调查摸底。县级兵役机关会同教育部门,组织本辖区内高等学校对所有男性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数量、参军意愿等情况进行普查,摸清思想动态,掌握征集底数。搞好兵役登记,为做好征集工作打好基础。

(三)择优确定预征对象。5至6月份,高校所在地县级兵役机关会同教育、公安、卫生等部门,适时到高校组织进行身体初检和政治初审,符合基本征集条件的确定为预征对象,并填写《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身体初检时对视力、肝功等项目进行重点检查。

(四)优先保证应征入伍。确定为预征对象的高校毕业生,将户口迁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冬季征兵开始前持《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县(市、区)征兵办公室报名应征。通过体格检查、政治审查并符合其他征集条件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批准入伍。

五、优惠政策

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除享有优先报名应征、优先体检政审、优先审批定兵及其他优惠政策外,还享有下列优惠政策。

(一)优先选拔使用。同等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士兵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具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以上学历、取得相应学位的高校毕业生士兵,表现优秀、符合总政治部有关规定的可以直接选拔为军官。

(二)考学升学优惠。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士兵退役后,参加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生时,优先录取;退役后三年内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总分加10分,立二等功及以上的,退役后免试推荐入读硕士研究生;具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

(三)补偿学费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对应征入伍的高校毕业生,由中央财政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具体实施办法另行规定。

六、工作要求

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是适应新时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兵员结构,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基层指挥军官队伍建设,增强退役士兵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各级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筹划准备,深入宣传发动,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的积极性。各级兵役机关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结合本地区实际,科学筹划部署,严密组织实施,加强协调沟通,科学合理分配征集任务,搞好征集任务的调配,保证体检政审合格的高校毕业生能够批准入伍。教育部门要把征集高校毕业生作为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开展工作,督促高校按照规定和要求完成征兵任务。高等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在当地兵役机关和教育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专门班子,指定专门人员,切实抓好落实;具体工作,高校有武装部的由武装部牵头负责,没有设立武装部的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财政部门要加强经费保障,在高校开展兵役登记和确定预征对象等工作的经费,列入兵役征集经费支出,由兵役机关根据工作和完成征集任务情况将相关经费拨付学校,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补偿

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积极应征入伍服役,提高兵员征集质量,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和《总参谋部 总政治部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征集工作的通知》(参动〔2009〕6号)有关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从2009年起,国家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实行补偿。

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含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下同)的,学费补偿款必须首先用于偿还助学贷款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以下简称国家助学贷款本息)。

第三条

本办法中高等学校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央部门和地方所属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和独立学院(以下简称高校)。

第四条

本办法中高等学校毕业生指上述高校中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应届毕业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高职)毕业生(以下简称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已享受免除全部学费政策的学生,定向生、委培生,国防生、部队招收的大学毕业生干部,以及从高等学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的士官等其他形式到部队参军的高校毕业生不包括在内。

第二章

补偿或代偿的标准、年限及方式

第五条

国家对每名高校毕业生每学年补偿学费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的金额,最高不超过6000元。

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每学年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高于6000元的,按照每年6000元的金额实行补偿或代偿。

高校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每学年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低于6000元的,按照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本息两者就高的原则,实行补偿或代偿。

第六条

国家对本科、专科(高职)、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补偿学费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的年限,分别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应学制计算。高校毕业生在校学习时间低于相应学制规定年限的,按照实际学习时间计算。高校毕业生在校学习时间高于相应学制规定年限的,按照学制规定年限计算。

专升本、本硕连读、中职高职连读、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补偿学费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的年限,分别按照完成本科、硕士、高职和第二学士学位阶段学习任务的实际时间计算。

第七条

国家对获得补偿学费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本息资格的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照上述原则和金额,在高校毕业生入伍时,实行一次性补偿或代偿。

第三章

申请与审核

第八条

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以下程序申请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本息代偿:

(一)每年6月15日前,被确定为预征对象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填写《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并向就读高校递交《应征入伍高校毕业生补偿学费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表》。在校学习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高校毕业生,还需提供与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签订的毕业后还款计划书复印件,其中,应注明已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二)每年6月30日前,高校对被确定为预征对象的毕业生补偿学费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的条件资格、具体金额及相关信息资料进行初审,确认无误后,在《应征入伍高校毕业生补偿学费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表》上加盖公章,连同《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一起交给学生本人。

(三)每年10月31日前,高校毕业生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报名应征时将《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及《应征入伍高校毕业生补偿学费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表》交县(市、区)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

(四)每年12月31日前,县(市、区)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批准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后,向其发放《应征入伍通知书》,并会同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应征入伍的高校毕业生申请补偿学费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等情况进行复核。确认无误后,分别在《补偿学费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表》上加盖公章。

(五)次年1月15日前,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将户籍为本县(市、区)的应征入伍高校毕业生的《应征入伍通知书》复印件及《应征入伍高校毕业生补偿学费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表》原件,寄送至应征入伍毕业生原就读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

(六)地方高校和中央部门高校应在收到上述材料10个工作日内,按照隶属关系,分别报各省(区、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审核。地方高校应征入伍毕业生的材料由各省(区、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审核无误后,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备案。

(七)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应在收到各省(区、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中央部门高校报送的材料10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和审核工作,确定当年应征入伍高校毕业生享受补偿学费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本息的最终名单以及具体金额。

第四章

预算下达、补偿或代偿的实施

第九条

应征入伍高校毕业生按照以下程序实施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本息代偿:

(一)中央部门高校应征入伍毕业生补偿学费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本息资金,由中央财政拨付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并由其拨付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地方高校应征入伍毕业生补偿学费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本息资金,由中央财政下达各省(区、市)财政部门。各省(区、市)财政部门收到中央财政拨付资金15日内,会同同级教育行政部门拨付地方所属高校。

(二)各中央部门高校和地方高校应在收到补偿学费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本息资金的15个工作日内,向毕业生补偿学费;对于申请助学贷款代偿的毕业生,由学校代替毕业生按照还款协议,向银行偿还其在本校办理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并将银行开具的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的凭据交寄毕业生本人或其家长。将余下的资金汇至高校毕业生指定的地址或帐户。

入学前在户籍所在的县(市、区)办理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应征入伍毕业生,在收到代偿资金后1个月内,根据与银行签订的还款协议,由学生本人或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一次性向银行偿还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本息。

如应征入伍毕业生补偿的学费不足以偿还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或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应征入伍毕业生应继续按照还款协议,将剩余部分国家助学贷款偿还经办银行。

(三)各县(市、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应定期了解并积极督促户籍为本县(市、区)的应征入伍毕业生及时偿还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本息。

第五章

管理与监督

第十条

因本人思想原因、故意隐瞒病史或违法犯罪等行为造成退兵的高校毕业生,取消补偿学费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资格。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应在接收退兵后15个工作日内将被部队退回的毕业生的姓名、毕业高校、退兵原因等情况逐级上报至国防部征兵办公室,并按照毕业生原就读高校的隶属关系,分别通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央部门高校。

被部队退回的高校毕业生,其已补偿的学费或代偿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资金由毕业生户籍所在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收回。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收回补偿学费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资金15个工作日内,逐级汇总上缴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收回资金作为下一学费补偿或国家助学贷款本息代偿经费。

第十一条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和高校要认真履行职责,按照规定要求,对应征入伍毕业生的入伍资格、补偿学费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本息情况进行认真审核,不得弄虚作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财经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安排专人负责,对补偿学费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的资金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挪用。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二条

经有关部门批准按照学分制收费的高校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毕业生补偿学费的总额,按照本办法第五条确定的每年的补偿标准乘以相应学制计算。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教育部、总参谋部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下载征集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工作暂行规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征集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工作暂行规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校对联征集

    一中对联征集 上联:一座黑山两泓碧海四座红楼百名园丁千名学子依山傍海居杏坛福地立下一颗恒信誓夺辽南教育魁首 下联:万苦千辛百倍努力四季不辍两手皆硬一个情怀 上联:居杏坛......

    学校征集警示语

    宝安区信兴学校 校园文化标语征集活动方案 各位信兴人,当我们漫步在绿树成荫、宽敞整洁的校园中,看着墙体标语上同学们的笑脸一定倍感亲切,因为那是我们校内同学自己的照片,也......

    关于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若干具体问题的暂行规定

    关于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若干具体问题 的暂行规定 (中共中央组织部1985年2月1日印发)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的根本制度。健全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制度,对加强党的建设,贯彻党的......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法官职数比例暂行规定

    附件一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法官职数比例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规范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法官职数的设置与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应届毕业生学校推荐信

    应届毕业生学校推荐信 应届毕业生学校推荐信1 尊敬的领导:您好!今向贵单位推荐我系毕业生xx同学。该生是xx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的应届毕业生,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垂......

    学校各级管理人员职责

    学校各级管理人员职责 一、校长职责 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最高领导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校长对内全面领导学校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对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对外代表学校。其主......

    学校各级管理人员职责

    学校各级管理人员职责 一、校长职责 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最高领导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校长对内全面领导学校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向全体教职工、学生负责;对外代表学校,向上级主......

    学校各级岗位职责(5篇材料)

    学校岗位职责 党支部书记岗位责任 1、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在学校工作中的保证、监督和核心作用。 2、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的决议在本支部的贯彻执行,加强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