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滑县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工作
滑县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工作
调研报告
滑县是一个拥有127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农村计生家庭老人养老保障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县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我国推行计划生育30多年来,已经成功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全国少生了3亿多人口,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力增强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这个贡献饱含着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为此付出的代价和牺牲。如今,率先响应国家号召、带头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员已经陆续退出劳动年龄,他们的养老保障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计划生育的决策极大地限制了家庭养老的回旋余地,削弱了家庭保障的功能,而农村社会保障更是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日益小型化的家庭结构使得养老资源的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而现状是农村缺乏相应社会养老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问题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能不能使这些计划生育的先行群体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影响到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和低生育水平的稳定。为此,滑县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创新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并列入了重要工作日程。为准确掌握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口的生活现状,从2008年10月开始,滑县人口计生委领导先后数十次一月有余深入到慈周寨、留固、老店、半坡店、城关、瓦岗寨等乡镇,就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问题、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方面的困难和疾苦,期望能为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提供有益参考的第一手资料。
一、基本情况、调查方法与资料来源
滑县地处河南省东北部,处在华北平原中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人口大县、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域面积1814平方公里,辖10个镇、12乡、1个新区,1020个行政村,总人口127万。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按照“工业主导、三化互动,全民创业、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正在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工业小县向工业大县的转变。多年来,滑县始终把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摆在可持续发展的首位,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截止2009年底,全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5.60‰,政策生育率为98.32%,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2009年10月,滑县获得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先进县。
我们在调研中采取发放调查表、走访座谈的方法,设计了3种调查表:乡(镇)、村干部农村计生家庭养老问题调查表,农村计生户家庭养老问题调查表以及村、户基本情况调查表。在慈周寨、瓦岗寨、半坡店按照经济发展一般状况选取作为调研点,在城关、留固、老店按照经济发展处中等水平选取作为调研点。每个乡镇都安排两天的调研活动,了解当地乡镇人口和计生工作基本情况,填写相关调查表,获取一手资料。每到一个乡镇分别走访9个村,按经济条件好、中、差各选择3个村,入户座谈选取49周岁以上计生家庭代表(60岁以上代表要超过半数)9-15人,收入水平覆盖好、中、差三个层次。通过与乡镇、村干部家庭座谈,走访计划生育家庭与计生家庭老人座谈,我们深刻认识到计生家庭老人在“吃、穿、住、医、乐、葬”6个方面存在着困难和疾苦。
二、我县农村计生家庭养老保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得到了奖励扶助
滑县共有农村计划生育家庭123572户,其中独生子女家庭96668户,双女户家庭8500户。2008年,全县共对60以上老人1670人给予每人每年600元的奖励扶助金,共发放资金100.20万元。给这些急需扶助的计划生育家庭老人提供了及时的经济保障,大大缓解了养老的压力,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自实行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双女户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后,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农民群众的喜悦和感激之情。许多群众对我们讲,在农村虽说是靠儿养老,但有儿子未必孝敬,有好儿子还得有好儿媳,再说儿子都有他的生活负担,生活上愿意不愿意照顾老人,能不能负担得起都很难说。慈周寨乡西联屯村63岁的桑配荣老人这样形象地比喻,生一个孩子国家给照顾,还发钱,这奖励扶助制度就等于又生了一个孩子对我们照管。
(二)一些计划生育家庭靠儿女养老保障程度较差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部分计划生育家庭,他们不符合 “五保”条件,但生活中也确实有困难。比如女儿婚嫁不在本村,其父母在女儿家生活居住不方便;男孩被招养老女婿不在本村,难以照料父母生活;男孩年龄大了成不了家或成了家有困难,其父母生活无人照顾等等,他们的生活条件、质量都很差。这些因子女少而缺少照管的现象严重影响着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也一直是影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难点的症结所在。我们的调研工作除了针对这部分重点困难人群外,也没有忽略那些为计划生育做出贡献和牺牲、符合政策生育的一般家庭。我们在调查中感觉到,这些没有得到奖励扶助的计划生育家庭对奖励扶助制度对象除了心生羡慕之外,并没有失衡心理和更多的抱怨。留固镇一位姓王的农户儿女双全,每提及此都后悔不已,他是在女儿12岁时才要这个儿子的,当时老母亲极力劝说一个孩子太孤单,自家女儿找一个也是一胎化的,将来养4个老人负担很重,如果生育两个孩子负担就会减轻些,于是就动心按规定又生了一个孩子。现在想起来要这个儿子后悔大了,对于将来的养老问题,王大爷就把宝押在儿子身上了,在他看来,女儿没有养老的义务,儿子养老才是天经地义,如果碰不上好儿子、好儿媳一切都没有保障了。
(三)群众最担心生病治不起盼望给予医疗扶助
在我们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有2个问题,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养老方面最担心哪些问题;二是最希望政府在养老方面做些什么。从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中发现,所有的调查对象最担心人老生病或患有重大疾病,绝大部分农户都希望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给予适当的医疗扶助,这与我们走访座谈得到的结论高度一致,充分反映了计划生育农户最大的忧虑及其紧迫需求。
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民群众不敢有病,有病不敢去医院,小病不去看,大有生病猛于虎的惧怕心理。关于农民的养老问题,事实上,人老了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较低,获得基本口粮和基本穿住就基本满足了,无病无难,疾病特别是重大疾病,对于经济条件脆弱的老农来讲真是病来如山倒。基层干部反映,受各种客观条件影响,一些计划生育家庭由于少生缺少了保障余地而产生了思想波动,如果儿女多了晚年生活就有个保障,特别是生病了,如果儿女多,一个拿出1000元,就能凑起很多钱,如果就一个孩子,将来就拿不出那么多钱,负担很重。
三、解决农村计生家庭养老问题的讨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核实,目前我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11.8%,其中,60岁以上计生家庭老人1700人,65岁以上1100人,“吃、穿、住、医、乐、葬”无保障的200多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如何解决好农村计生家庭老人养老保障问题,使其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是破解当前我县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难点的关键所在,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政府引导、群众参与、保障适度,构建“四位一体”的养老保障模式是比较适何我县农村计生家庭养老现状的。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减少,家庭规模变小的情况下,家庭的保障功能下降了,但不能让老人晚年的保障水平下降。社会保障机制需要各种力量共同分担,任何单一力量不足以化解风险,也不要指望任何一方力量包办。应该构建政府、家庭、个人和社会力量四位一体支柱的保障体系,激活各方面的资源,让计划生育家庭老人老有所养。
政府部门首先要承担起重要的职责,逐步推广完善奖励扶助制度,如扩大覆盖范围,提高奖励扶助标准,有条件要对奖励对象的医疗给予基本保障。在农村,家庭养老还要延续下去,赡养老人是人们的法定义务,另外老人的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是政府不能包办的,也不是其他力量能取代的,不能因为有了奖励扶助制度,子女就把养老的义务推掉。另外,个人的养老问题不能全部依靠外来力量援助,自己也应做必要的相应储备,以保持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
我们在落实奖励扶助制度,做好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工作时,要大力倡导这样的养老模式,社会、政府、家庭和个人四个支柱共同保障,不单纯依靠任何一方力量,尤其不能完全由政府包办,滑县是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财政资金紧缺,不能提供太多的财政资助,集体经济发展又带有局限性和不稳定性,难以保证在养老问题上有较大的投入。因此,完全依靠政府是不现实的,当然对于一些有困难的特殊家庭,政府务必给予救助。
四、确定建立农村计生家庭“六保障”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认真排查摸底,着力解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县人口计生委通过专题调研,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提供第一手的滑县计生家庭老人养老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材料,县委、县政府及时召开了党政联席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我县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老人养老保障问题,并及时出台了《中共滑县县委、滑县政府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六保障”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滑县通过县、乡镇人口计生部门认真组织深入到村到户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成员构成、身体状况和生产、生活、住房、经济收入及需求等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建档。调查结果表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是“吃、穿、住、医、乐、葬”养老保障问题。共排查出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老人但不符合“五保”国家供养条件的2000多人,其中家庭有赡养条件,吃、穿、住、医、乐、葬有保障的1700多人。家庭困难,吃、穿、住、医、乐、葬无保障的200多人。二是实施倾情关爱,构建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体系。结合我县农村实情,确立采取居家服务养老、集中居住养老、社会办院养老三种形式,构建符合滑县县情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体制机制。对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按照自愿的原则,填写《滑县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服务对象申请表》,颁发《滑县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服务证》。居家服务养老:对生活能自理、家庭有赡养能力的,实行居家服务养老,落实乡镇计生办主任、包村干部、村计生协会员、村委干部、村计生管理员“五包一”责任制。通过为居家服务对象每年交纳新农合参合费、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上门服务,实施“爱心护理工程”等,使其健康、快乐生活。集中居住养老:对生活不能自理、家庭困难,吃、穿、住、医、乐、葬无保障的,签订《农村计划生育家庭集中居住养老协议书》,以乡镇敬老院为依托,成立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院,接纳他们集中居住养老。对集中居住养老院的对象,除乡镇为其交纳新农合参合费外,还为其办理农村大病救助医疗保险,按不低于“五保”国家供养人员的标准安排他们的生活,建立健全了集中居住养老服务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吃、穿、住、医、乐、葬养老问题。如半坡店乡严庄村严明怀夫妇只生了一个闺女,闺女家里困难,无能力照顾严明怀夫妇,严明怀以试试看的态度,自己先入住养老院,现在又动员老伴也入住养老院。社会办院养老: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院,对社会办院养老服务对象,参照集中居住养老办法,县、乡镇政府给予补贴。
三是落实经费保障,多方参与,政府推动。实行政府、集体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办法,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服务经费保障。县、乡镇政府认真搞好预算,列出了专项经费。保障经费主要依靠两个来源:
1、计生家庭的奖励扶助金和特别扶助金;
2、县、乡财政补贴资金。对集中居住养老服务对象的生活费,按当年县集中供养五保户生活标准供给。2008年,全县集中供养的五保户生活标准是每人每年生活费1600元。同样,对集中居住养老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服务对象生活标准也按每人每年生活标准1600元供给。其中,从奖励扶助金(特
别扶助金)中安排800元,县、乡财政每人每年再补贴800元。民政部门积极创造条件,接纳计划生育困难家庭老人集中居住养老院。医疗卫生部门负责计划生育家庭老人体检、医疗保健等,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留固、城关等乡镇还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吸纳计划生育家庭老人入住,不断拓宽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服务渠道。
目前,县、乡为2000多名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服务对象交纳新农合参合费4万多元,逐人建立了医疗保健档案,78名计划生育困难家庭老人已入居养老院,生活得到保障。滑县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体制机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群众的生育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2009年6月30日,安阳市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机制建设现场会在滑县召开,省人口计生委副主任刘绍杰、市政府副市长张曼如到会并给于了高度评价,之后,滑县农村计生家庭老人养老保障经验成果在安阳市进行全面推广。
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0年12月1日
第二篇:农村养老保障
养老保障
人老后,体弱多病,又没有固定收入,极容易陷入贫困。所以,如何养老成为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事情。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障公民年老后有获得救助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有成绩也有挫折;尤其是,1992年开始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由于制度设计的先天缺陷,在向全国推广过程中被紧急叫停;农民本是交钱养老,却为制度设计的失误买单……
共和国辞典:养老保障
2011-10-26 第 52 期 共和国辞典.50到80年代 :农民养老没保障,职工国家全包
我国首部宪法明确规定:“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虽然宪法开宗明义规定了人年老后有获得救助的权利,但是并不是所有劳动者都能享受得到。在长达四十多年里,农民养老只能靠儿女,没有得到任何制度性保障。而国企工人及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获得
国家的财政支持。
探访“五保户”成了风景线
国有企业职工及事业单位人员养老由国家全包
1951年2月,我国颁布了第一个劳动保险方面的管理规定,即《劳动保险条例》。《条例》在养
老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由于历史条件原因,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制度,没有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而是以单行法规和条例的形式逐步形成的。建国初期,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多数人员实行供给制,对其生、老、病、死、伤、残等各方面的困难由组织保证供给。1950年《中央级直属机关暂行供给标准》规定的供给项目,就包括老年优待金、保健费等等。
195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
处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正式规定了退休职工的待遇标准。
根据规定,国有企业职工及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由国家财政拨款,个人不需缴纳任何费用。
农村养老的制度缺失
建国以来,农民为工业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相关专题:《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二元户籍制度》、《二元义务教育》),年老后,理应获得国家的保障。遗憾的是,50年代至80年代,农民养老只能“自力更生”,只有极少数老弱孤寡残疾才获得集体的保障。
对于老弱孤寡残疾的保障,主要依靠“五保”制度。这项制度始于1956年。1956年6月,一届人大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其第53条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给,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
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借口,农村养老保险的建立条件已成熟
农村养老保险长达四十多年的制度缺失,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借口,而是政府的失责。
“从一些欧洲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丹麦、瑞典、葡萄牙与西班牙分别于1891、1913、1919与1947年开始通过立法在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当时这四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中国1999年可比值水平的79.3%、99.9%、46.6%与73.3%.欧盟15个成员国中大部分国家最初没有将基本养老保障制度。15个成员国将农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在时间上也存在着差别,大致从20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末。但同这些国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平均农业劳动力比例、农业产出、人均收入等比较,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经济水平都达到或超过这些国家的条件。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制约因素,中国农民之所以没有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是因为中国社会背后的价值追求。”(焦开山:
《中国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终结》,光明网)
80年代后农民自费养老,公务员养老国家全包
从80年代起,我国开始改革原有养老保险制度,大体方向为从国家全包转为个人、企业、国家三 方承担。养老保险的改革进程不一,大部分地区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仍然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退休金制度,即个人无需缴费,各级财政承担退休人员的所有退休金。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建立农
村的养老保障制度。
养老双轨制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后,职工养老需自己缴纳部分
改革开放后,中国老龄化问题凸显,原有的养老保险模式难以为继。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改革养老制度,先后出台了若干文件,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1991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要求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社会统筹和部分积累。1997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金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号),确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改革方向。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采取“老人”老办法,“中人”过渡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且规定个人缴费为工资的8%,并全部进人个人账户;企业缴费全部进入统筹账户,养老金的月标替代率为59.6%。(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缓慢: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仍是国家全包
1997年,国务院公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金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后,要求统一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此后,“十五”计划纲也明确提出“适时改革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十七大报告再次要求
“促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可是,由于这种改革是既得利益向自己开刀,养老保险改革困难重重。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并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试点。但是到目前为止,该项试点工作进展缓慢,试点政策至今还未正式实施。所以,时至今天,大部分地区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仍然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退休金制度,各级财政承担退休人员的所有退休金。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民全部承担养老费用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1986年 12月,民政部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报告》。1987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并确定
“以民政部为主先行进行探索和试点”。
经过试点的经验积累,1992年民政部颁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下文简称“农保”),确定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开始向全国推广。
按照《农保方案》,养老保险费的筹资上,实行“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但实际上,国家并没有提供财政支持,集体补贴只是镜中水月,农民个人交费为主”实际就是农民
自已养活自已。
<
农村养老保险:失败探索 问题多多
1992年开始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由于制度设计的先天缺陷,在向全国推广过程中被紧急叫
停;农民本是交钱养老,却为制度设计的失误买单……
3元养老金,不如半天讨饭钱
“农保”方案向全国推广,1998年覆盖全国65%乡镇
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颁布后,农民养老保险逐步推广到全国。到1997年,农民养老保险发展到高峰,积累金额140亿元,全国参保人数超过8000万,试点县(含县级市、区)达2000多个,约占全国县级单位的三分之二。虽然名为试点,但其覆盖面已经达到中国农村人口的10%左右。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21个县(市)和65%的乡(镇)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参加社会养老
保险的农村人口有8025万人。
急刹车,1998年朱镕基叫停“农保”推广
就在农保高歌猛进时,巨大的财务风险也在悄然聚集。农保于上世纪90年代初启动时,正值中国经济周期处于高通胀阶段,最初以非专业方式承诺的计息标准和增值收益必然地偏高。随着1997年中
央银行多次降息,农保基金的支付风险显著增加。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来临,随之,国内开始金融领域的整顿。“农保”被列为保险业整顿的工
作之一。
1998年8月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对整顿保险业工作小组上报的《对农村养老保险的不同意见》做出批示:“农村目前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两天后,时任总理朱镕基对同一份材料做出批示:“农村实行社会养老保险不具备条件”,“要逐步过渡到商业保险”。
1999年,国务院要求清理整顿“农保”,政府主动退保
在领导层定调之后,1999年《国务院批转整顿保险业工作小组保险业整顿与改革方案的通知》要
求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
据《财经》2006年《农保不相信乌托邦》一文显示,内陆省份“清理整顿”的通行做法是简单退保。“株洲市郊区是湖南省最早推行农保的地方,目前农保的“退保率”高达90%以上。原因是政府“主动
退保”,即地方政府主动把保费退给农民,也不再承担责任。”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下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保司)统计,截至2005年底,中国参加农保的农民达到5442万人,占农民总数的5.8%,基金积累达到310亿元。在1997年农保“高潮”期,全国参保农民曾高达8000多万人。目前已退保的农民为2000万左右。”(常红晓 何禹欣:《农保
不相信乌托邦》,《财经》,2006.9.4)
退保时只退本金,农民:不给利息,这不是坑农民吗?
按照相关政策,退保时是连本带利的。可是,一些基层政府在实际操作中,却只退本金,许多农民
颇有怨言。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农民袁金玉对记者说:“1993年的200元保险费,如果存到银行,现在也有三四百元了,但是政府退保却只给本金,不给利息,这不是坑农民吗?”
“农保本来是上级强行推进的工作,后来出了问题,却谁也不管。我们在基层做具体工作的夹在中间,既要面对农民,又要应付上级,真是左右为难。”株洲市民政局工会主席、原农保局局长陈一匡叹道。”(常红晓 何禹欣:《农保不相信乌托邦》,《财经》,2006.9.4)
农保问题基金被挪用
农保制度向全国推广后,由于缺乏对资金的有效监管,部分地区农保基金被挪用。
“今年2月,云南省红河州民政局局长罗理诚擅自挪用农保基金4280万元被判无期徒刑,引起国内舆论高度关注。其实,这只是全国农保基金挤占、挪用之冰山一角…………据中国民主建国会湖南省委课题组2001年调查,当时湖南省农保基金共计4.84亿元。其中违规存入非银行金融机构8367万元,占基金总量的17.2%;地方政府挪用4197万元,占基金总额的8.7%;农保机构挤占挪用1204.4万元,占基金总量的2.5%。上述三项占基金总额的28.4%。”(常红晓 何禹欣:《农保不相信乌托邦》,《财
经》,2006.9.4)
农保“保小不保老”,60岁时投保每月拿不到1元
除了农保基金被挪作他用外,此《县级农村社会养老方案》存在着“保小不保老”的问题。由于农村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完全积累型模式,即建立在个人账户基础上的先积累后受益;积累时间越早获益也就越多,短期积累几乎是无意义的。农村养老保险规定投保对象为20-60岁的农村居民,如果一次性缴保费100元,对于现在20岁的人来说到60岁开始领保险时,每月将能拿到14元;对于现在是40岁的人来
说,每月将只能拿到1元;对于59岁的人来说,到60岁时每月拿不到1元。
参考文献;常红晓,何禹欣:《农保不相信乌托邦》,《财经》,2006.9.4;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袁志刚:《养老保险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长期以来,我国养老保障十分不公平,农民养老基本没有保障,城镇居民需自己缴纳部分,体制内人员养老则是国家全包,这种附加身份限定的养老保障制度,有悖于宪法精神。
第三篇: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问题及其政策建议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问题及其政策建议
摘要:截止201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78亿,中国也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老龄化成为一个不得不去重视的问题。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带来的是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困局。因为中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基本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小孩,加重了独生子女赡养老人的负担。而且中国社会保障还不是十分健全,很多老年人根本没有养老保险,其赡养基本完全依靠子女,再加上中国孝亲文化的背景,社会养老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得到实施,老年人的养老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这个角度出发,浅析人口老龄化这个大背景下的养老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浅显的政策建议,试图通过这些分析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关键词:农村计划生育养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5条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由此可见,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自1973年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计划生育家庭成为社会的常态,目前,大量计划生育夫妇已经或者即将进入老年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他们最为直接和现实的需要。计划生育国策在减少出生人口数量的同时,也加剧了中国目前“低出生、低死亡”的状况,中国老龄化的问题不容忽视。[1]截止到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8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有报告提供的预测分析指出,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中国可以称得上是‘跑步’进入老龄化。”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问题更是重中之重,要解决好我国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农村独生子女夫妇是关键,也是目前最为薄弱的一环。
一、目前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问题面临的困局
1、经济收入低,抗风险能力差:由于中国的孝亲文化和家庭观念,家庭养老注定成为主要的养老方式,在农村,家庭养老几乎是唯一的养老方式。所谓家庭养老就是以个人终身劳动积累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对老年人物质生活的需要、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生活的慰藉,完全依靠[1]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的问题与对策》,崔树义
家庭来满足,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直接决定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保障水平。我们一直拿“少生孩子快致富”作为计划生育的宣传口号,但是现实情况与口号相差甚远。因为孩子的收入是家庭主要收入之一,一个孩子和两个或者更多的孩子的收入差是巨大的,而且在农村,土地数量取决于人口的数量,计划生育家庭的土地少,对于基本靠土地为收入来源的农民来说,孩子少不是致富的优势而是
[1]弱势。而且中国之前一直实施的农业反哺工业的政策,农村各项税费负担较重,导致农民收入偏低,几乎没有任何抗击风险的能力,这就带来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的困局。
2、社会保障的缺失,养老保险的参加率低:农村一直是社会保障最为薄弱的环节,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覆盖率一直低于城镇,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也较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最有效的政策选择,但是真正落实起来比较困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由政府财政支出一部分,个人支出一部分,这就需要农村家庭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较低的经济收入导致农民不愿意也没有多余的钱去参加养老保险。国家对于农村的养老保险的投入较少,很多情况下是依靠地方财政,贫困地区的农村养老保险就更加难以兑现。所以有调查研究表明,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的参保率明显低于非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参保率低成为影响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3、独生子女支付各项养老费用负担较重:家庭养老是建立在子女供给父母生活、医疗等各项养老费用的基础上的,尤其是在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时,子女的供养是他们生活的唯一来源。对于计划生育家庭来说,一个子女需要供养2个甚至更多的老人,他们能够负担的费用显然少于非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当子女生活经济收入比较低时,自己的生活都难以维持,赡养老人、负担老人的各项养老费用也就难上加难。如果是非计划生育家庭,维持老年人相同的生活条件,非独生子女负担的费用远远小于独生子女,所以对于计划生育家庭来说,子女少并不是解决养老问题的优势,相反成为限制老年人生活条件的弱势。
4、难以得到子女精神上的照料:虽然一定的物质条件是保障老年人生活条件的基础,但是仅仅有物质还不足以使老年人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对于独生子女家庭,子女成家立业之后,很多情况下选择自己独自居住或者外出打工,父母多独自生活,难以享受天伦之乐,由于年纪已大,各种生活困难也没有人帮他们解决。空巢老人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老年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保障,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和愉悦。加上中国目前社会公益机构缺失,公共设施在农村还不太普遍,老年人缺乏娱乐和活动设施,晚年生活多显得枯燥无味,而且空巢老人生活上缺乏照顾,也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危险。[1]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的问题与对策》,崔树义
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的政策建议
1、适度提高计划生育的奖励幅度:《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31条和第32条均规定了独生子女父母的奖励与社会保障,独生子女父母可以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凭此证可以领取每年各20元的奖励金,退休后可以按照其退休前的月工资的5%每月增发退休金,虽然独生子女父母可以享受国家的各项奖励和社会保障,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奖励和社会保障的幅度比较小,奖励的金额相对不断攀升的物价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计划生育奖励金几乎只是一个抚慰性的奖励。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奖励的金额也应当适时予以提高,《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02年9月1日施行的,近十年过去了,奖励标准一成不变,根本不能满足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的经济需求,也与他们为国家计划生育国策作出的特殊贡献是不协调的。[1]法律法规一经制定就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但是为了法律的稳定性,我们不能够经常的修改法律,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解释法律以达到适应社会发展的目的。适度提高计划生育奖励幅度,既能提高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的生活,这不失为一项民心工程。
2、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对计划生育家庭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社会保障包括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在城镇地区,社会保障已经相对比较完善,以前,农村地区一直是社会保障的盲区,所以现阶段,农村是社会保障要覆盖的重点区域。前文已经述及,完善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是解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问题最有效的制度选择,也是政府目前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反哺城市的时代结束后,国家政策也不断向农村倾斜,在农村大刀阔斧的建立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农民个人的投入使得农民的社会保障落到了实处。但是计划生育家庭和非计划生育家庭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比例都是一样的,显然这对计划生育家庭是不太公平的,家庭人口较少,经济收入也相对较低,如果缴纳相同比例的社会保障金,显然计划生育家庭的负担相对较重。国家在政策上应当能够做到区别对待,使得普惠性的社会保障政策能够同计划生育的国策相协调,使得计划生育家庭能够得到与之所作出的贡献相适应的政策倾斜。比如,计划生育家庭成员可以缴纳比例低于非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保障金,对于家庭条件特别困难的,还可以由财政负担需个人缴纳的一部分等等。
3、发展多种养老方式,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发展机构养老:由于中国的孝亲文化,百善孝为先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有子女赡养、养老送终被认为是最大的幸福,所以家庭养老在中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仅仅依靠家庭养老这[1] 杨文庄等: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策协调问题——以计划生育为例,《人口研究》,2007年第5期。
一种模式是远远不够的。计划生育家庭多只有一个子女,子女成家或者外出工作,父母无人照料,老年人独自生活存在大量不安全因素。这时,机构养老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可以吸纳无人照料的老年人集中居住,解决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的生活起居难题。河南省上蔡县创新计划生育奖扶机制,以乡镇敬老院为依托,建立“计划生育托老中心”,对年满60周岁、符合条件的农村计生奖扶对象实行集中供养,使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难题初步得到解决,上蔡县关于机构养老的探索经验值得学习。当然发展机构养老也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养老机构应当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性的机构,那如何维持养老机构的正常运行和生存需要政府部门的不断探索。
4、健全农村社会公益设施,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在满足老年人物质方面需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精神方面的需要,特别在农村,公园、健身器材、活动室、老年大学等这些公共设施不完备甚或没有,对于计划生育家庭的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的占很大一部分,这些健身娱乐设施就显得尤其重要。现在,很多农村配置的健身器材,建起了老年人活动室,成立了老年人兴趣小组,丰富了老年人生活。在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农村,可以建立老年大学,让老年人能够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技能的老年人还能发挥余热,充分满足老年人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
三、结语
自1973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大量的农村计划生育夫妇已经进入老年期,他们的生活状况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子女的责任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老年人曾经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理应享受丰富安逸的晚年生活,国家社保政策的倾斜、公益组织的关注、公共设施的完备、儿女的关心都是他们度过安详晚年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农村的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问题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关键,从农村社会保障的完善、农村公共设施的完善、农民负担的减轻、农村公益组织的发展各个方面出发,切实解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问题,直击养老问题的主要方面。
第四篇:盘锦市计划生育家庭智能居家养老
盘锦市计划生育家庭智能居家养老
服务项目入网协议书
甲方(服务提供商):盘锦市家庭服务网络中心
乙方(设备采购方):盘锦市计划生育协会
丙方(终端使用方):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满足他们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市计划生育协会委托盘锦市家庭服务网络中心,为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提供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甲、乙、丙三方本着平等自愿、服务至上的原则,签订本协议。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提供给丙方养老终端设备(3G定位手机一部)。
2、甲方免费提供给丙方日常居家养老所需要的信息、中介服务,具体内容详见《服务手册》。服务过程中,做到耐心、细致、周到、及时。
3、甲方提供给丙方紧急求救和定位服务。
4、丙方终端设备欠费时,造成甲方不能提供服务的,甲方不承担责任;欠费前甲方需通过短信或电话提醒的形式通知丙方。
5、如遇国家或上级管理部门政策变动,导致本协议内容与新政策发生冲突,在征求乙方意见和建议的前提下,甲方方可调整本协议相关内容。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为丙方支付终端设备入网费300元(含设备费用),并负责每月19元的基本费(第二年基本费由市、县、乡三级生育关怀专项资金配套支付)。
2、乙方为丙方支付居家养老终端定位费120元/年,居家养老服务费120元/年。
3、乙方配合甲方做好居家养老终端设备的发放以及终端设备使用者信息的调查核实工作。
三、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丙方保证设备终端号码在网个月或合计消费
2、协议服务期间,每月协议最低消费金额不低于通话费用超出部分由丙方自行承担。
3、丙方使用的手机设备在保修期内出现质量问题的,由甲方负责;人为损坏或丢失的,由丙方负责。
4、协议结束后,如果丙方继续使用服务平台,需提前通知网络中心,由乙方与甲方制定方案后统一开通。
四、特别告知:
1、丙方在协议的有效期内不能办理退网、过户和变更套餐业务。
2、本终端设备为预付费设备,欠费后无法使用甲方提供的任何服务。
五、争议解决
本协议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各方可以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各方均可向甲方所在地法院提起诉讼解决;在协商或诉讼期间,本协议不涉及争议部分的条款各方仍须履行。
六、本协议在甲乙丙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有效期两年。本协议一式三份,三方各执一份。
甲方:盘锦市家庭服务网络中心乙方:盘锦市计划生育协会(章)(盘锦程程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代章)
丙方:(签字)
年月日
第五篇: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实施方案
山西省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完善山西省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根据《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晋发〔2007〕35号)和国家关于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等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各类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确认和标准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共分五种类型:领证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退二孩指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双女绝育家庭奖励、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
上述奖励扶助制度执行中,奖励扶助对象应为山西省户籍人口。对夫妇一方为我省户籍,另一方为外省户籍的,只将属于我省户籍的一方确认为奖励扶助对象;夫妇双方均为我省户籍,但不属于同一个县(市、区)的,原则上在各自户籍所在地确认申报,在核发以户为单位统计的奖励扶助金时,原则上由户籍所在地各按50%的标准计发。流动人口中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在户籍所在地确认申报。
对于经批准成建制地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人员,在确认奖励扶助对象资格时,原则上从其是否有承包责任田、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是否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等方面来判定。有承包责任田、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没有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确认为奖励扶助对象;否则,不予确认。也可以从其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批准之日起计算,以3年为过渡期,未满3年的,可确认为奖励扶助对象;超过3年的,不予确认。确认以后不再符合上述条件的,应及时退出农村奖励扶助对象范围,按非农业人口对待。由非农业户口转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的人员,均不能确认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同时享受的项目除外)。
在确认奖励扶助对象时,对本方案规定之外的特殊情况,由市级(不含县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主观上有计划生育的愿望,客观上达到了计划生育的效果”的原则,对其是否纳入奖励扶助范围予以确认。
(一)领证独生子女父母奖励
1、奖励对象及资格确认
(1)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对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①山西省境内户籍;
②夫妇一方或双方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 ③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只生育或收养了一个子女; ④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2)独生子女父母特殊情况的认定:
①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后丧偶或离异未再婚的,其《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仍然有效并可确认为奖励对象。
②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后丧偶或离异后再婚,其现配偶未生育或收养过子女且不再生育或收养的,重新领取或换发《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后,夫妇双方均可确认为奖励对象;未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现配偶不能确认为奖励对象。
③夫妇一方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另一方为非农业户口的,只确认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的一方为奖励对象。夫妇一方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另一方为国家工作人员且已依法享受夫妇双方奖励费的,在另一方所在单位停发夫妇双方奖励费前不能确认为奖励对象;另一方所在单位停发夫妇双方奖励费后,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的一方转入其户籍地享受奖励。
④夫妇一方或双方虽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但被聘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人员的,不以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对待。
⑤没有依法办理婚姻登记手续生育一个子女的家庭,男女双方须按非婚生育的有关规定接受处理,足额缴纳社会抚养费后,且按规定领取了《结婚证》和《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方可纳入奖励对象。
⑥再婚家庭夫妇双方累计生育或收养两个子女的,不论再婚前是否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再婚后均不作为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对象;但再婚前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一方或双方在60周岁后可纳入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
⑦曾经依法生育了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女,但因其他子女在1周岁前死亡现存一个子女的夫妇,可申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并纳入奖励对象。
⑧独生子女死亡后,只生育或依法收养一个子女的夫妇,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后纳入奖励对象。
2、奖励标准
自2008年1月1日起,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按每人每月50元的标准发至独生子女父母60周岁。2008年1月1日前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其独生子女已年满16周岁的,自2008年1月起按新标准继续发给奖励金。其中符合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资格条件的独生子女父母,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合并执行,发给特别扶助金,不再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
(二)退二孩指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
1、奖励对象及资格确认
(1)退二孩指标奖励对象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①山西省境内户籍;
②夫妇双方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且女方在1950年10月1日以后出生;
③符合山西省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有关规定,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但自愿不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并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④子女年满10周岁及10周岁以上的。
(2)退二孩指标奖励对象必须符合下列生育第二个子女的条件之一,且女方年满28周岁:
①第一个子女经设区的市以上独生子女病残儿童医学鉴定机构鉴定,患有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
②夫妇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
③夫妇双方均为少数民族或归国华侨的; ④只有一个女孩的; ⑤男到有女无儿家结婚落户并赡养扶助女方父母的,如女方家姐妹多人,只照顾其中一人;
⑥男方的已婚同胞兄弟或同胞兄弟的配偶,年龄超过30周岁,经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或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鉴定,没有生育能力的;
⑦再婚夫妇一方只生育过一个孩子,另一方未生育的。(3)生育政策试点的地方,不能以试点的生育政策为依据确认奖励对象。
(4)第一个子女属于病残儿的,需经设区的市以上独生子女病残儿童医学鉴定机构进行医学鉴定,符合标准且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独生子女年满10周岁的方可纳入奖励对象;其他情况由县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核查,确认符合生育第二个子女条件,且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独生子女年满10周岁的即可纳入奖励对象,不必再办理《再生育服务证》审批手续。
2、奖励标准
以户为单位统计,从2008年1月1日开始,独生子女年满10周岁且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包括2008年1月1日以前领证)的符合条件家庭,一次性给予每户不少于5000元的退二孩指标奖励金。
2008年1月1日以前独生子女年满10周岁及10周岁以上的符合条件家庭,不论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时间在2008年1月1日之前还是之后,未享受过退二孩指标奖励的,仍按照每户一次性1000—3000元的标准奖励(具体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
(三)双女绝育家庭奖励
1、奖励对象及资格确认
(1)双女绝育家庭奖励对象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①山西省境内户籍;
②夫妇双方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一方或双方被聘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人员的除外);
③依法生育了两个孩子且均为女孩; ④夫妇一方已采取了绝育措施,包括输精(卵)管结扎术、银夹术、粘堵术、栓堵术(含因病子宫切除者)。
(2)双女绝育家庭特殊情况的认定:
①根据当时生育政策规定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但生育第二个子女时不够当时生育政策规定间隔或女方不到规定年龄的,不能确认为一次性奖励对象。
②女方年满30周岁未生育,依法收养一个女孩后又生育一个女孩且做了绝育手术的,可确认为一次性奖励对象。
③先生育后收养的,凡符合生育第二个子女条件,按《收养法》规定,经县级以上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并依法办理收养手续,且做了绝育手术的,可确认为奖励对象。其他收养情况即使做了绝育手术也不能确认为奖励对象。
④夫妇一方死亡,另一方未再婚的,不论是否为绝育的一方,都可确认为奖励对象。
⑤夫妇离异后,不论其女儿判随哪一方,做了绝育手术的一方未再婚的,可确认为奖励对象;未做绝育手术的一方不能确认为奖励对象。
⑥对符合当时生育二孩政策规定,生育二孩未经批准的,如生育二孩时女方年龄或两个女孩的间隔时间均符合规定要求,且做了绝育手术,可确认为奖励对象。
(3)“女方年满40周岁”的规定不再执行。
(4)女方年龄超过49周岁的,不再落实绝育措施;自行做了绝育手术的,也不能确认为奖励对象。
2、奖励标准
以户为单位统计,第二个女孩在2008年1月1日以后出生,且符合条件的双女绝育家庭的一次性奖励,原则上按照平均每户不少于3000元的标准发给节育奖励金。具体发放办法,由市级(不包括县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按照“资金总量控制,分类分段实施,鼓励及时采取绝育措施”的原则制定。“女方年满40周岁”的规定取消后,第二个女孩在2008年1月1日以前出生,且符合双女绝育家庭奖励资格条件,但未享受过绝育奖励的,仍按照每户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四)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
1、扶助对象及资格确认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分领证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家庭一次性补助对象和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家庭且女方年满49周岁的扶助对象。
(1)领证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家庭一次性补助对象及资格确认
①领证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家庭一次性补助对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A、山西省境内户籍;
B、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只生育或收养了一个子女; C、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D、独生子女死亡或被依法鉴定为残疾(伤病残达到二级以上)。②按照独生子女死亡或发生伤、病残的时间确认。凡是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的农村夫妇,都确定为一次性补助对象,原有的“父母不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和“女方年满45周岁”的规定不再执行。
③伤、病残丧失劳动能力的,必须经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依法认定、审核,并符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二级以上(包括一级、二级,下同)残疾标准,持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一颁发的等级为二级以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县级以上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和残联组织有权对残疾等级的认定情况进行复核)。过去参照国家民政部〔1989〕优字18号《革命伤残军人评定伤残等级的条件》和国家民发〔2004〕195号《军人伤残等级评定标准(试行)》鉴定独生子女伤残丧失劳动能力的规定不再执行。
④独生子女死亡的,需提供乡级以上医疗机构、公安部门或户口所在地村(居)委会出具的子女死亡证明材料。
(2)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家庭且女方年满49周岁的扶助对象及资格确认 ①扶助对象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A、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 B、女方年满49周岁;
C、只生育一个子女或合法收养一个子女;
D、现无存活子女或独生子女被依法鉴定为残疾(伤病残达到三级以上)。
②具体确认条件
A、扶助对象夫妻均应在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女方须年满49周岁
女方先达到49周岁的,先纳入扶助范围;男方须在女方年满49周岁的基础上,从本人达到49周岁时开始纳入扶助范围。因丧偶或离婚的单亲家庭,男方或女方须年满49周岁。
夫妻一方在1933年1月1日以前出生,另一方在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年满49周岁,且同时符合其他条件的,符合条件的一方纳入扶助范围。
扶助对象的年龄认定以其本人身份证载明的出生时间为准,对于从未办理过身份证的,则以其户口簿登记的出生时间为准。
B、只生育一个子女或合法收养一个子女
只生育一个子女包括曾生育过一个以上子女但同时只存活一个子女,以及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或收养且同时存活过两个以上子女,但因子女在18周岁以内死亡只存活一个子女的。
合法收养一个子女的认定: 1992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施行前收养子女办过公证的,以县级以上公证机构出具的《公证书》为认定依据;未办过公证但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由当事人所在村(居)民委员会出具收养证明加盖乡(镇、街道办事处)公章后,报县级人口计生部门予以认定。1992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施行后收养子女的,以民政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证》为认定依据。
再婚夫妻再婚前后生育、收养的子女数应合并计算。但再婚夫妻再婚前一方或双方符合扶助条件,再婚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符合条件的一方或双方以及未生育过子女的另一方,纳入扶助范围。由于婚姻变动形成的单亲家庭以其本人实际生育的子女数计算。
本条所称生育或收养是指在夫妻婚姻存续期间发生的生育或收养行为。
C、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符合扶助条件,目前尚未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1959年1月1日以前出生且女方年龄超过49周岁的夫妻,不再补发《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直接纳入扶助范围。
女方于1959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夫妻,须按照《山西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管理办法(试行)》(晋人口发〔2006〕14号)的规定申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D、现无存活子女或独生子女被依法鉴定为残疾(伤病残达到三级以上)
现无存活子女的,需提供乡级以上医疗机构、公安部门或户口所在地村(居)委会出具的子女死亡证明材料。
独生子女被依法鉴定为残疾(伤病残达到三级以上),是指被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依法认定、审核的符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三级以上(包括一级、二级、三级,下同)残疾标准,并持有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统一颁发的等级为三级以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县级以上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和残联组织有权对残疾等级的认定情况进行复核)。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以家庭为单位审核(不包括再婚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对象),扶助对象应同时具备上述四个条件。扶助对象已超过49周岁的,以该制度在当地开始执行时的实际年龄为起点发放扶助金。对再生育、收养子女或独生子女康复的扶助对象,应自其再生育、收养子女或独生子女康复时起,中止发放扶助金。
2、扶助标准
领证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丧失劳动能力(伤病残达到二级以上)的,一次性给予5000元补助,以户为单位统计。
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伤病残达到三级以上)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夫妇,从女方49周岁起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100元的扶助金(一方或双方年满60周岁时,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继续执行此扶助标准,不再执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直至亡故或子女康复为止。独生子女康复,其父母年龄在49至60周岁之间的,执行领证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标准;在60周岁以上的,执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直到亡故为止。扶助对象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后,中止发放各类奖励扶助金。
(五)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
1、奖励扶助对象及资格确认
(1)奖励扶助对象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①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
②1973年以来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生育子女; ③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 ④年满60周岁。
(2)具体或特殊情况的认定
①“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的认定 A、奖励扶助对象的户口性质须具备下列情况之一:双方均是农业户口;双方均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一方是农业户口且另一方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
B、丧偶或离异的以本人户口是否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进行界定。离异或丧偶须出具《离婚证》或村民委员会证明。
C、“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是特指在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地区,与“城镇居民户口”相对应的户口类型。有承包责任田、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和不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的可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
D、户口待定待落的人员和只有一方是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另一方不属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的不作为奖励扶助对象。
E、本人及配偶虽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但一方或双方被聘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人员的,不以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对待。②“1973年以来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生育子女”的认定
1973年以来的生育行为须符合下列规定情况(对只生育过两个孩子且均为女孩,但不符合当时生育间隔或女方年龄限制规定的家庭夫妇,可由市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实际自行决定是否纳入奖励扶助对象):
A、1979年10月1日以前的生育行为符合国务院关于“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
B、1979年10月1日至1981年5月11日期间没有生育第三胎或收养第三个子女(生育二胎者间隔须在3年以上);
C、1981年5月12日至1986年12月31日期间经批准生育第二胎或收养第二个子女(安排第二胎生育,要与第一个孩子间隔4周年以上。收养子女的,女方须年满30周岁),且没有生育第三胎或收养第三个子女;
D、1987年1月1日至1989年12月31日期间经批准生育、收养第二个子女,再婚夫妇经批准累计生育或收养第三个子女(安排第二胎生育,要与第一个孩子间隔4周年以上);
E、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9月30日期间经批准生育、收养第二个子女,再婚夫妇经批准累计生育或收养第二、第三个子女(符合规定生育的,两个孩子的年龄应间隔4周岁。照顾农村只有一个女孩的家庭生育第二个子女,女方须年满30周岁);
F、1992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施行后收养子女的,须经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并依法办理收养证手续;
G、1999年10月1日以后经批准生育、收养第二个子女,再婚夫妇经批准累计生育或收养第三个子女(符合规定生育的,女方必须满28周岁)。
③“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的认定 A、该条件包括三种情况:a、夫妇曾生育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因小孩死亡现无子女的。b、夫妇曾生育子女不属上述a条规定,因子女在周岁内死亡,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因小孩死亡现无子女的。c、夫妇因不育(孕)依法收养一个女孩后又生育一个女孩,现存一个女孩或两个女孩或因两个女孩死亡现无子女的;夫妇曾生育过一个子女,因子女死亡后又生育或依法收养一个子女的,或曾生育两个及两个以上子女,且后一个子女在前一个子女死亡一年后出生并死亡,又生育或依法收养一个子女的。
B、本人及配偶现存的子女包括亲生子女(含送养、寄养、判随前夫或前妻)和收养子女;再婚夫妇现存子女累计计算。
C、本“奖励扶助对象及资格确认”条件中的“收养”特指曾有过生育史夫妇的收养行为,对1992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颁布以前合法收养事实的认定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件:户口在一起;共同生活;属子女关系,并且要分别由村委会和5个以上与本人无任何亲戚关系的其他人做出书面证明或签字。1992年4月1日《收养法》颁布以后收养子女的,以民政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证》为认定依据。收养两个孩子(残疾儿童除外)的不能确认为奖励扶助对象。
D、双方年满49周岁以后再婚的老年再婚夫妇,再婚后没有生育或收养子女的,按再婚前各自子女数分别计算确认;49周岁以前再婚的夫妇,再婚后没有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再婚前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一方或双方可纳入奖励扶助对象。
E、没有婚姻史或没有生育史的,均不能确认为奖励扶助对象。④“年满60周岁”的认定
“年满60周岁”指必须出生在1933年1月1日以后且年满60周岁。夫妇双方只有一方出生在1933年1月1日以后且年满60周岁的,只确认符合年龄条件的一方,另一方待符合年龄条件后再确认。出生日期以户口登记为准,不论公历、农历,全部视作公历,不再变更。
2、奖励扶助标准
按年人均不低于600元的标准发给夫妇双方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
二、确认程序和汇总上报
为了简化程序,规范化管理,以上奖励扶助对象的确认程序、办法以及申报表、花名表、汇总表、公示表等仍采用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山西省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晋人口发〔2005〕6号)规定的程序、办法和表格,在申报表奖励扶助类型当中增加“
6、国家特别扶助对象”一栏。审核和汇总工作,均按照“4+1”奖励工作流程和时间统一进行。
三、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及发放形式
(一)资金来源
1、领证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双女绝育家庭奖励、退二孩指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领证独生子女伤病残或死亡家庭一次性补助的资金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3:3:4的比例负担。
2、落实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资金,由国家、省、市三级财政按5:4:1的比例分级负担。
(二)资金管理及发放
奖励扶助资金的管理和发放严格按照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关于印发《山西省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晋财教〔2005〕27号)要求严格执行,依托现有金融服务体系,建立扶助对象个人账户,直接发放到人。扶助对象凭有效证件到代理发放机构领取奖励扶助金。
四、奖励与责任追究
(一)要把奖励扶助工作纳入当地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执行中出现重大问题、造成不良影响的,追究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的责任。
(二)对虚报、冒领、克扣、贪污、挪用、挤占奖励扶助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严肃查处,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委托代理发放机构不按服务协议履行资金发放责任,截留、拖欠、抵扣奖励资金的,取消代理发放资格,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五、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对奖励扶助工作的领导。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要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扶助制度落到实处。人口计生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经常性沟通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做好制度实施工作。
(二)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加强对基层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使其增强政策观念、法制观念和服务意识,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程序,切实履行职责;要明确政策界限,严把质量关,做到全面、及时、准确,逐一登记、变更、上报符合奖励扶助条件对象的有关信息,保证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三)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资金管理、资格确认、资金发放和社会监督四个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以及安全可控的社会化的资金发放方式和渠道,确保奖励扶助政策执行的公平、公正,确保专项资金安全,确保奖励扶助金落实到户到人。
(四)各级要加强对奖励扶助工作的监督检查,确定严格的责任规范,健全预防监督机制,对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要严肃查处,决不能姑息迁就。
本方案印发后,《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政策性解释〉的通知》(晋人口办发〔2004〕19号)、《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运城市人口计生委〈关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对象资格确认条件特殊情况的请示〉的复函》(晋人口办函〔2005〕1号)、《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农村计划生育奖励对象资格确认有关问题请示的答复意见》(晋人口办函〔2005〕8号)、《关于适当放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资格条件的通知》(晋人口办发〔2005〕27号)、《关于印发〈山西省部分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具体应用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晋人口发〔2005〕20号)即行废止。凡此前其它有关文件规定与本方案规定相抵触的,以本方案规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