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18:5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

第一篇: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迎接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由于受培训定额、教学水平和生源质量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军事院校难以完全满足部队对人才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江泽民指出:“尽快走出军队干部由军队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路子。”“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不仅是解决军队人才急需、节省军队办院校投入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军队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带有方向性的重大政策。”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不仅能节约大量军费,有利于我军集中力量办好具有军队特色的高质量院校,而且能使我军及时吸收地方最新科研成果,提高军队院校培养人才的起点和质量,对于我军建设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

军事教育是建立在国民教育基础之上的军事专业教育,它是国民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江泽民指出:“军用与民用技术互相融合、转化的趋势正进一步发展,一些管理科学的方法既适用于地方也可运用于军队,基础知识更没有军民之分。军事教育和国民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

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来讲,民用技术和军事技术相互融合,彼此难分。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的信息革命,既是推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主导力量,也是引发新军事变革的直接动力。信息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民用领域,而且也渗透到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f-15战斗机、“海尔法”反坦克导弹和“战斧”巡航导弹,均采用专用集成电路代替原来的标准逻辑电路,取得了显著效果。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更是如此,被广泛地应用于民用和军用领域。这些科学技术知识,既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军事教育的重要内容。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讲,管理科学的方法既用于地方,也适用于军队。军队院校培养的是集管理、指挥等能力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而社会生产中的许多方面也是以管理为基础的。作为管理的基础知识,如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内容,既是国民教育的内容,又是军事教育的内容。

从高等教育的基础知识角度来讲,科学文化教育如哲学、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高等数学、运筹学、物理、计算机、外语、逻辑学、历史、地理、法学、社会学、电工基础、电子学、机械制图等,都是军事教育和国民教育共同拥有的内容。可以说,我军院校的基础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相一致的。依托国民高等基础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是我军院校教育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我军院校和地方高校一直执行着各自独立的教育体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军除少数专业技术干部由地方院校培养外,大部分专业技术干部和全部指挥干部都是由军队院校自己培养的。我军各类院校担负生长干部的文化知识教育和学历教育的任务过重,对我军院校教育资源消耗过大,以致影响了军事科学和军事专业教育的质量。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军队院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相当一部分教育资源没有用到军事专业教育上去,而被一些基础教育所占用,造成了教育效益不高。因此,军队院校必须利用军事教育和国民教育相通之处,依托国民教育,走军地并举共同培养军事人才的路子。要实现基础教育与地方高校接轨,实行基础课教材通用;并将部分基础类课程和相近的专业类课程交由地方高校施训。这样,才能提高军队院校办学的效益和质量。

国民教育资源为培养军事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江泽民指出:“由于受培训定额、教学水平和生源质量等因素的制约,全军院校难以完全满足部队对人才的需求。而地方院校招生规模较大,学科专业齐全,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这为我们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步伐。各国军队建设的实践表明,军队院校无法承担培养全部军事人才的任务,必须依靠国民教育体系。这主要表现在:军官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在地方院校打基础;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军官靠地方院校培养和输送;某些军队的继续教育和某些专业技术进修课程要在地方院校进行;军事院校的某些课程要请地方院校的教授、专家讲授。军队院校与地方院校合作培训军官,充分利用地方院校的资源优势,发展联合教育体制,培养军队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军队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趋势。如:美军在400所大学院校里设立预备役军官训练团高级部,可直接向现役陆军、陆军国民警卫队和陆军后备队输送军官。美军根据军队建设需要,每年按计划向社会招募牧师、律师以及部分医生、工程师和科学家等,经训练后授予军衔。美军还经常选派军官上地方大学和院校接受高等教育,陆军军官可离职两年攻读高级学位。英军新任命的军官全部在地方大学受过高等教育,44所军事院校主要担负军官任职和晋升前的培训任务。日军把地方大学代培的学生叫贷费生(即由军方贷款支付学费的学生)。其对象为大学医科、理科和工科在校学生,代培军官占总数的13%左右。韩国军队有35%的新任军官来自设在地方大学的军事训练团。印军30%的新任军官是地方普通高等院校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

美国还通过训练娃娃兵,培养预备役人才。现在的美国社会正在掀起一股崇尚武力的热潮。2002年,布什政府推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为了更有效的利用国民教育资源,我们要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力度。一是扩大直接从地方院校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短期军事专业培训后,再分配到部队。二是军地联合办学培养军事人才。即在部分条件优越且专业对口的地方高校建立为军队定向培养人才的联合培训机制。应在部分地方大学设军官培训机构,借助地方院校科研成果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充分利用国民教育资源的有利条件,培养部分后备军官,择优充实到军队的干部队伍中来。三是逐年加大军校招收地方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入学比例。四是实行基础课教育与地方高校接轨。军地院校基础课教材通用,部分基础类课程和相近专业类课程,如音乐、艺术、财务、医疗、体育等课程,由地方高校施训。

大批高文化素质的人才进入军队意义重大

江泽民指出:”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军队,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锻炼成长,将会对军队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对促进地方院校的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军在吸收高文化素质的人才进入军队,有过成功的经验。战争年代,我军吸收了大量的知识分子,使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早在1939年总政治部就要求各部队”大批地吸收纯洁的革命的知识分子参加基层工作。“1940年,毛泽东、朱德、王稼

祥指示叶挺、陈毅等,要”大批收容知识分子,只要稍有革命积极性者,不问其社会出身如何,来者不拒,一概收留。“在全军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革命的知识青年成批地投入军队,在八路军中还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解放战争时期,各战略区更加重视吸收知识分子到军队工作。1949年仅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就招收了9000名知识青年参加军队工作,这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满足革命发展形势对军事人才的需求,具有重大的意义。建国后,在组建各技术军兵种和国防尖端技术部门时,为了解决军事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低,不能适应国防建设发展需要这一难题,从地方高、中等院校接收了大批毕业生。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教育训练工作提到战略高度来考虑,继续重视从地方高等院校接收毕业生工作。从1980年起,恢复了从地方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人才的优良传统,开始有计划、成批量地接收地方大学毕业生入伍。1983年3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了国家计委、教育部、总参、总政《关于分配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到军队培养军政指挥干部的请示的通知》。从1983年起,连续三年从地方大学招收数千名大学毕业生,补充到基层军政指挥岗位工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吸收地方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到军队工作,决不是解决军队干部数量缺额的权宜之计,而是改善我军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长治之策,是通过人才战略工程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百年大计。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批高文化素质的人才进入军队,对我军的质量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开放式培养军事人才,是世界各国军事人才培养的一个趋势,也是我军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必须实行的一个带方向性的重大决策。据报道,美军自1980年以来,每年都有近45%的新任命军官是从地方院校直接吸收的。我军要完成”两个转变“,实现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但是,我军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不仅与世界发达国家军队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而且与军队现代化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还在逐渐拉大,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军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如何实现我军人才队伍建设质的飞跃,成为当前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军院校在培训体制、办学条件、生源环境、教学内容和手段等方面的现状,决定了军事院校培养的数量有限,短期内难以解决人才紧缺这个问题。为了迅速解决军事人才生长起点低与军队建设要求高的矛盾,尽快提高我军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结构,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军队现代化的时间差,吸收大批高素质的地方人才进入军队,必将给我军人才队伍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进而增强我军的战斗力。

大批高文化素质的人才进入军队,对促进地方院校的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具有重要意义。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不仅可以使地方院校的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而且由于军队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可以牵引地方院校教育向综合性方向进一步发展,从而促进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同时,有助于《兵役法》在高等院校的贯彻实施。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是生动实际

的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的国防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的意识。

第二篇: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

文章标题: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迎接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由于受培训定额、教学水平和生源质量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军事院校难以完全满足部队对人才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江泽民指出:“尽快走出军队干部由军队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路子。”“依

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不仅是解决军队人才急需、节省军队办院校投入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军队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带有方向性的重大政策。”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不仅能节约大量军费,有利于我军集中力量办好具有军队特色的高质量院校,而且能使我军及时吸收地方最新科研成果,提高军队院校培养人才的起点和质量,对于我军建设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

军事教育是建立在国民教育基础之上的军事专业教育,它是国民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江泽民指出:“军用与民用技术互相融合、转化的趋势正进一步发展,一些管理科学的方法既适用于地方也可运用于军队,基础知识更没有军民之分。军事教育和国民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

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来讲,民用技术和军事技术相互融合,彼此难分。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的信息革命,既是推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主导力量,也是引发新军事变革的直接动力。信息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民用领域,而且也渗透到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F-15战斗机、“海尔法”反坦克导弹和“战斧”巡航导弹,均采用专用集成电路代替原来的标准逻辑电路,取得了显著效果。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更是如此,被广泛地应用于民用和军用领域。这些科学技术知识,既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军事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讲,管理科学的方法既用于地方,也适用于军队。军队院校培养的是集管理、指挥等能力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而社会生产中的许多方面也是以管理为基础的。作为管理的基础知识,如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内容,既是国民教育的内容,又是军事教育的内容。

从高等教育的基础知识角度来讲,科学文化教育如哲学、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高等数学、运筹学、物理、计算机、外语、逻辑学、历史、地理、法学、社会学、电工基础、电子学、机械制图等,都是军事教育和国民教育共同拥有的内容。可以说,我军院校的基础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相一致的。依托国民高等基础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是我军院校教育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我军院校和地方高校一直执行着各自独立的教育体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军除少数专业技术干部由地方院校培养外,大部分专业技术干部和全部指挥干部都是由军队院校自己培养的。我军各类院校担负生长干部的文化知识教育和学历教育的任务过重,对我军院校教育资源消耗过大,以致影响了军事科学和军事专业教育的质量。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军队院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相当一部分教育资源没有用到军事专业教育上去,而被一些基础教育所占用,造成了教育效益不高。因此,军队院校必须利用军事教育和国民教育相通之处,依托国民教育,走军地并举共同培养军事人才的路子。要实现基础教育与地方高校接轨,实行基础课教材通用;并将部分基础类课程和相近的专业类课程交由地方高校施训。这样,才能提高军队院校办学的效益和质量。

国民教育资源为培养军事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江泽民指出:“由于受培训定额、教学水平和生源质量等因素的制约,全军院校难以完全满足部队对人才的需求。而地方院校招生规模较大,学科专业齐全,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这为我们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教育,特别是地方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为培养军事人才提供了丰厚的人才、信息和教育资源。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从1990年的6年迅速提高到8年。从人才资源来说,据统计,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024所,教师人数已达40.45万人,其中教授为3.59万人,副教授为11.4万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位的教师已占现有教师总数的28.2,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55万人,占3.8。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是1260万,多于美国,相当于俄罗斯和欧洲在校大学生的总和。2002年夏,仅北京大学就有2600多名硕士、600多名博士毕业。2003年全国计划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约27万,人数比上年增长约35。我国国民素质的大幅度提高,为军队大批吸引人才奠定了基础。地方院校在基础理论教学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学科专业齐全,课程体系更为完备,师资力量雄厚,信息来源广泛,教学实验条件、图书馆条件等方面一般都有较强的实力

。一些院校已与国际教育接轨,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许多学科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依托国民教育资源培养军事人才可以有效地弥补军队院校的不足,有利于尽快吸纳地方先进的科学理论、高科技知识,加快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步伐。

我军要完成“两个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大量高科技人才。军事院校培养人才的数量有限,不可能满足需要。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可以大量运用国民教育资源,为军队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现在,我军每年新增干部总数约4~6万,而科技干部就占需求量的40左右。如果全军1/3新增干部均从地方大学生中征召,也不超过2万,还不到每年地方大学应届毕业生的2。这充分说明,国民教育为我军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资源。

各国军队建设的实践表明,军队院校无法承担培养全部军事人才的任务,必须依靠国民教育体系。这主要表现在:军官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在地方院校打基础;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军官靠地方院校培养和输送;某些军队的继续教育和某些专业技术进修课程要在地方院校进行;军事院校的某些课程要请地方院校的教授、专家讲授。军队院校与地方院校合作培训军官,充分利用地方院校的资源优势,发展联合教育体制,培养军队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军队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趋势。如:美军在400所大学院校里设立预备役军官训练团高级部,可直接向现役陆军、陆军国民警卫队和陆军后备队输送军官。美军根据军队建设需要,每年按计划向社会招募牧师、律师以及部分医生、工程师和科学家等,经训练后授予军衔。美军还经常选派军官上地方大学和院校接受高等教育,陆军军官可离职两年攻读高级学位。英军新任命的军官全部在地方大学受过高等教育,44所军事院校主要担负军官任职和晋升前的培训任务。日军把地方大学代培的学生叫贷费生(即由军方贷款支付学费的学生)。其对象为大学医科、理科和工科在校学生,代培军官占总数的13左右。韩国军队有35的新任军官来自设在地方大学的军事训练团。印军30的新任军官是地方普通高等院校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

美国还通过训练娃娃兵,培养预备役人才。现在的美国社会正在掀起一股崇尚武力的热潮。2002年,布什政府推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之后,军事化公立学校不断增多,现有3000多所公立学校都引入了初级预备役军官训练团计划。这项计划向青少年灌输尚武精神。美国国防部每年要在全国挑选50万名青少年进行训练。接受过初级预备役军官训练的学员中有一半最后选择了入伍。国防部奖励适龄的学员自动进入军队服役。其实早在1916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国防法》,授权军队在公立学校中培养预备役人才。初级预备役军官训练团计划在数十年中曾一度失去活力,直到1992年,当时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科林·鲍威尔在洛杉矶发生暴力冲突之后决定重新启动这一计划。而现在,五角大楼在公立学校中推行这一计划,是为了布什总统的反恐战争。美国国会以绝对多数批准在公立学校进行军事训练。被选中的学校有700多所。这些学校从军队那里得到资助并引进教官。学生们从11岁起接受军事训练,他们梦想成为电影中的那种英雄人物。

为了更有效的利用国民教育资源,我们要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力度。一是扩大直接从地方院校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短期军事专业培训后,再分配到部队。二是军地联合办学培养军事人才。即在部分条件优越且专业对口的地方高校建立为军队定向培养人才的联合培训机制。应在部分地方大学设军官培训机构,借助地方院校科研成果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充分利用国民教育资源的有利条件,培养部分后备军官,择优充实到军队的干部队伍中来。三是逐年加大军校招收地方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入学比例。四是实行基础课教育与地方高校接轨。军地院校基础课教材通用,部分基础类课程和相近专业类课程,如音乐、艺术、财务、医疗、体育等课程,由地方高校施训。

现在,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培养军事人才的步子已经迈开,全国已有50余所普通高校与军队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近万名优秀学子相继加入后备军官队伍,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代“国防生”。2003年,北大、清华等65所地方高校,在全国30多个省(区、市)招收国防生4000余名。北京军区依托5所地方高校已经选拔培养了近1000名人才,其中有60人已经毕业补充到部队建功立业。许多部队还选送部分在职干部到地方高校深造,如总参谋部2002年就选派了17名来自教学科研一线的业务骨干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全国大中院校军事训练已基本普及,预备役学校在各地相继建立。但如何更好地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培养军事人才,如何激励预备役学校的学员入伍,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并尽快使之法制化。

大批高文化素质的人才进入军队意义重大

江泽民指出:“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军队,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锻炼成长,将会对军队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对促进地方院校的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军在吸收高文化素质的人才进入军队,有过成功的经验。战争年代,我军吸收了大量的知识分子,使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早在1939年总政治部就要求各部队“大批地吸收纯洁的革命的知识分子参加基层工作。”1940年,毛泽东、朱德、王稼祥指示叶挺、陈毅等,要“大批收容知识分子,只要稍有革命积极性者,不问其社会出身如何,来者不拒,一概收留。”在全军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革命的知识青年成批地投入军队,在八路军中还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解放战争时期,各战略区更加重视吸收知识分子到军队工作。1949年仅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就招收了9000名知识青年参加军队工作,这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满足革命发展形势对军事人才的需求,具有重大的意义。建国后,在组建各技术军兵种和国防尖端技术部门时,为了解决军事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低,不能适应国防建设发展需要这一难题,从地方高、中等院校接收了大批毕业生。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教育训练工作提到战略高度来考虑,继续重视从地方高等院校接收毕业生工作。从1980年起,恢复了从地方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人才的优良传统,开始有计划、成批量地接收地方大学毕业生入伍。1983年3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了国家计委、教育部、总参、总政《关于分配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到军队培养军政指挥干部的请示的通知》。从1983年起,连续三年从地方大学招收数千名大学毕业生,补充到基层军政指挥岗位工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吸收地方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到军队工作,决不是解决军队干部数量缺额的权宜之计,而是改善我军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长治之策,是通过人才战略工程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百年大计。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批高文化素质的人才进入军队,对我军的质量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开放式培养军事人才,是世界各国军事人才培养的一个趋势,也是我军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必须实行的一个带方向性的重大决策。据报道,美军自1980年以来,每年都有近45的新任命军官是从地方院校直接吸收的。我军要完成“两个转变”,实现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但是,我军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不仅与世界发达国家军队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而且与军队现代化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还在逐渐拉大,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军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如何实现我军人才队伍建设质的飞跃,成为当前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军院校在培训体制、办学条件、生源环境、教学内容和手段等方面的现状,决定了军事院校培养的数量有限,短期内难以解决人才紧缺这个问题。为了迅速解决军事人才生长起点低与军队建设要求高的矛盾,尽快提高我军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结构,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军队现代化的时间差,吸收大批高素质的地方人才进入军队,必将给我军人才队伍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进而增强我军的战斗力。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人才,能够节省教育经费,提高军队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人才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军队武器装备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费用越来越高。美军审计局的一份报告说,美军陆军院校培养一名毕业生需要25万美元,而在地方大学后备军官训练团培养一名军官仅需要6万美元,是军事院校的四分之一。据总后勤部财务部1996年对全军院校经费投入的统计:目前军队院校培养一名本科生年均费用为2.59万元,4年总费用10.7万元。而地方大学培养一名本科生年均费用约1万多元,4年总费用4至6万元。如发放国防奖学金,接收一名学生年均0.5万元左右,4年为两万元左右,比军队培养每人可节省经费8万元。由于军队院校教育经费的投入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全部需求。通过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大批的人才进入军队,可以有效地缓解财力不足的矛盾,把有限的经费花在刀刃上,提高军事教育投入的效益。

大批高文化素质的人才进入军队,对促进地方院校的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具有重要意义。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不仅可以使地方院校的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而且由于军队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可以牵引地方院校教育向综合性方向进一步发展,从而促进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同时,有助于《兵役法》在高等院校的贯彻实施。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是生动实际的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的国防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的意识。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

第三篇:当前军队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存在问题分析

当前军队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存在问题分析

近些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各种相关政策来促进军队与地方院校的教育合作,对军队院校依托普通高校联合培养军事人才进行了初步探索,使我军依托培养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军和武警部队已与117所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签署了联合培养军队干部协议,先后设立了 80 多个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全军累计招收选拔国防生6.5万名,接收地方大学生入伍5万余名。但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军队建设转型的加速推进,依托培养体制机制建设相对滞后,顶层设计不够合理、军地融合不够深入等问题越来越凸显,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培养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依托培养尚未形成普通高等教育与军事职业教育衔接、科技文化学习与军政训练并举、院校教学培养与部队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没有建立起适应军事人才素质要求、符合部队干部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机制。比如,对依托培养目标的总体规划和定位不够科学合理,指挥类军官、高学历人才以及高级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数量与部队人才需求差距较大,从而使部队某些重要岗位所面临的人才短缺矛盾未能得到有效缓解;培养方案针对性不强,无论培养目标是指挥类还是非指挥类学员,教育管理、军政训练等都是一个模式和标准,尤其对指挥类的还缺乏系统正规的军事素质和指挥管理能力培养,从而导致“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相脱节”、“培养方案与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相脱节”、“依照方案培养出的人才与部队期望相脱节”等现象;国防生军政训练缺乏制度规范,军政理论和军事体育课没有纳入高校教学计划,军事实践课也没有纳入部队的教育训练计划,缺乏全军统一的军政训练教材,缺少一支专职的教员队伍;考核评价和筛选淘汰机制不够健全,没有针对不同培养阶段的素质考核标准和淘汰办法;军校任职培训的专业教学内容滞后于部队武器装备发展,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偏少,有的内容与高校军政训练重复;普通高等教育、军事职业教育、部队跟进培养有机衔接、逐级递进的培养链条还没有形成。

(二)跟进监督不够及时

首先,部队缺乏对国防生管理的监督。国防生进入高校后,其日常工作基本由地方学校承担,部队并没有过多的参与其中,也没有向学校提出明确的管理要求,很多院校并没有设立国防生管理机构或针对国防生的专门管理措施,只能按照与普通大学生相同的模式对其进行管理,使得国防生和普通大学生一样生活在地方院校开放的环境中。一些国防生对自身预备役军人角色的认识还不强烈,认为成为国防生就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导致个别学生自由散漫,在思想上产生了惰性,也就弱化了刻苦学习的动力,学习的目标性不强,针对性不足,危机感淡漠, 最终出现了培养出的人才无法达到部队预期要求的现象。其次,部队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校教学质量的监督。地方院校在国防生的课程设臵上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一般院校都非常重视他们文化课程教育,但也有少数学校没有结合部队实际,轻视了军事专业技能和军政素质培养,这对国防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部队如果没有合理完善的教育监督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院校的教育质量、教学管理、教学效果进行检查和验收,则无法掌握国防生培养情况,不能对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纠正,从而造成培养结果与预期目标相背离的状况。

(三)管理体制不够顺畅

依托培养工作涉及面广、工作环节多,需要建立集中领导、职责明晰、高效顺畅的管理体制。目前,我军实行的是军地联合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大单位人才办——驻校选培办三级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无论是从组织领导还是从工作运行来看,都不够完善顺畅,难以适应依托培养工作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依托培养工作主要是干部部门、驻校选培办筹划组织和协调落实,没有纳入各级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全军各大单位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依托培养区域协作、资源共享的机制;驻校选培办大都挂靠军队院校或省军区,有的行政领导与业务领导分离,存在管理与工作“两张皮”的现象;选培工作队伍编制员额少,既要承担国防生招收选拔、军政训练、教育管理等任务,又要负责军地协调以及挂靠单位安排的其他工作,开展工作力不从心。另外,地方各级主管部门和普通高校的职责不够明晰,缺乏统筹联动、军地协作的工作机制。

(四)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军队依托培养工作经费缺口较大,军政训练经费标准偏低,难以满足正常训练的需要;缺少专门的体检、宣传和文化活动等经费,相关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国防生军政训练器材、弹药、被装供给尚未纳入统一的保障体系,没有为高校配发必备的训练器材,也没有为国防生配发统一的被装和标志服饰;大部分省(市)、高校在国防生培养上没有专项经费投入,普遍没有建立国防生军事训练场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保障乏力的问题。

(参考:对军队人才任职教育和依托培养模式的研究)

(参考:军民事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论(上册))

(参考: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理论研究综述)

(参考:军队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四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调研提纲

一、调研背景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目标是: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主要举措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整合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促进技能人才评价多元化。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

当前,我省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在《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目标,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高等职业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适应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深化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共同研究确定高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和培养方案,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才能真正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

二、调研目的

1、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对职业院校所培养的高技能人才的质量评价;

2、探讨如何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3、研究如何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制定高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形成行业企业、社会认同的高技能人才认证机制,构建广东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及评价体系;

4、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准确定位,全面深化校企合作,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设校企共同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与企业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三、调研内容

1、对高技能人才的理解问题 ①高职院校对“高技能人才”概念本身的理解 ②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界定,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的来源有哪些?

③高技能人才应具备哪些最基本的要素。

2、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现状和基础能力如何? ①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措施有哪些?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方面如何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②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对高技能人才的评价?

③学生毕业时获得高级工的数量和比例。

④学生毕业后三年内获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数量和比例。

⑤高职院校有无大规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能力?高职院校有无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

3、当前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①政策方面的问题; ②设施设备方面的问题; ③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问题; ④校企合作方面的问题; ⑤师资队伍方面的问题; ⑥其他问题

4、如何打造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外部环境 ①财政投入; ②政策保障; ③舆论宣传; ④校企合作。⑤其他。

5、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如何建立

①如何借鉴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机制如何建立。包括培养过程如何规范、培养标准如何建立、评价标准如何确定等。

③高技能人才培养中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实现形式和途径有哪些?如何更有效地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资源,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④广东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标准如何建立?应包含哪些关键内容。

⑤如何结合广东产业发展的特点,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

⑥如何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的作用,由行业企业制定区域高技能人才评价标准,推进高技能人才认证制度。

第五篇: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摘要:过渡的时代和教育的变革,给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使不少教师陷入了困境,而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影响其身心成长。所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关注教师的工作压力,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心理学;教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重在教师。一直以来我们以“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以“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从事教师工作的骄傲;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作为赞美教师人格最经典的语言。然而在赞美教师的职业伟大和人格魅力的时候,我们更应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教育事业是教育人的事业,教育要培养具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而培养人才的教育者更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在现代教育中,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教育部2002年8月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曾经提到:“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的重要条件。”可见,教师作为肩负

培养青少年重任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发展和教育,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不首先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那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到底对学生都有哪些影响?

1.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都需要与科学教学活动相结合。例如:教师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都处于学生的敏锐观察和模仿之中,并直接影响着学生,消极情绪对学生的伤害不仅是一时的,严重的时候则是一生的。

2.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一个教师拥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重要的。我认为,教育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培养。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是个多面手,应以他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影响他的学生。

3.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一个好的学习质量不仅与家庭环境更与学校环境有关,一个好的班级,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他总会用积极的情感去带动每一节课,给学生一个愉悦的环境。对学生而言,一个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当前,学校的个别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我想,这多与教师、家长对学生们的态度有关。在学校及家里,“一好(学习好)百好”和“一不好(学习

不好)百不好”,以此为唯一准则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取材,忘记了学生是德、智、体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使学生产生了行为和心理障碍。教育的这种态度使个别学生丧失了自信,产生了自卑、焦虑情绪,甚至彻底丧失了学习兴趣,最后破罐破碎,厌学、弃学,与学校、教师、家长对抗等等。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终身的伤害。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又该具备哪些标准?

通常健康是指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而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心理变态,而且个体保持一种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一方面他的行为能被社会接受,另一方面他又可以为个体自身带来心理上的自我完善和积极发展。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他的教育对象具有不可逆转性,所以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论述,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符合以下几点标准:

1、对教师角色的认同。

2、有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3、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4、具有教育独创性。

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要高于普通人的标准,这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同时也说明,从事教师工作,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从当前我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出发,借鉴以往人们对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与经验,我们认为,当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有:

1.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据调查,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第一位因素是不良的社会环境,它对教师个人需要的满足、动机的激发与目标的实现关系颇大,影响深远。因此,全社会都要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苦衷,少说空话, 多办实事,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惑,特别要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与心理负荷,教师的心灵同样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慰藉,政府部门可以启动教师心理健康工程,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2.教师所在学校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环境是教师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工作与生活场所,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学校环境不佳最容易引起教师行为受挫,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认识到对教师的关心爱护是贯彻落实我国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作为学校领导,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使教师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学校领导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使教师保持心理平衡,其中包括教师觉悟的提高,帮助教师确立合适的个人目标,同时在教师成功、失败时引导正确归因;学校领导还要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

教师担负教书育人的重任,要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合格接班人,教师首先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法处理人际关系。”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被成为“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防卫工作不容忽视,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三方面通力配合。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新的课程标准不仅要求教师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促进者,还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促进者和保卫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人生路上有许多选择,让我们为选择教师的生活而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享受成功和快乐吧!

参考目录

1.张运玲:《现代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海燕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4.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2005年出版。

5.郑雪、许思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专题指导》,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出版。

6.赵玉芳、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出版。

下载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党和政府把握时代发展潮流,为深化教......

    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它的提出不仅是弘扬人的创新本性的需要,也是......

    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大家好! 很荣幸今天可以和全市团员青年的领导人——在座的各位团委书记见面,很高兴可以和各位书记在一起学习和交流,这都得感谢团市委姜宏书记和毛婧部长给我们提供的这么好的......

    关于加强大学生跨文化教育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

    加强大学生跨文化教育 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大学生跨文化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许国彬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这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还......

    现代中医人才师承教育培养形式的探讨

    现代中医人才师承教育培养形式的探讨 作者:林雪, 余承云作者单位:(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2.新疆医科大学29期研究生,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

    坚持特色教育培养德艺双馨的影视人才

    坚持特色教育,培养德艺双馨的影视人才 北京求实学校影视专业,多年来秉承“特色教育”的传统,努力做到“科研兴教”、“科研强师”、“科研提质”的品质,在影视专业表演、摄影、......

    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育

    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育 摘 要: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军队建设之基,是实现强军目标之本。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发展势头强劲,学历层次大幅提升,专业素质不断增强,信息......

    高素质军事人才——保证“打得赢”之本(模版)

    高素质军事人才——保证“打得赢”之本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决定》提出了“打得赢”和“不变质”的历史使命,并提出要“造就大批既懂政治又懂军事,既懂指挥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