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用写作中伦理的缺失与对策
应用写作中伦理的缺失与对策
口辛建华
应用写作无论在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应用写作并不像单纯的文学创作那样可以随心所欲,而是建立在人伦道德之上的一种具有规范性和束缚力的写作。应用写作在伦理上具有客观性、公正性、人道性的特点,在结构上有着规范化的模式,在语言上要求简洁精练,多用消极修辞手法,更多关注段、句、词、字及标点等。
目前,在应用写作中普遍存在着各种伦理的缺失现象,对写作者个人的思想道德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产生了制约作用。因此,培养符合社会道德观的写作伦理在应用写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应用写作伦理缺失的只要表现
客观性是指在应用写作过程中,写作者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调查、取证、分析,掌握好言辞分寸,写出具有创意性的文章。但是,因为应用写作有固定的模式,这会使应用写作丧失自己的独到之处,缺乏新意,以致出现河南开封、漯河两地官员讲话稿雷同事件,闹出了要在开封“构建平安漯河”的天大笑话。这充分暴露了目前应用写作中存在着不尊重客观事实、缺乏实地考证、生搬硬套等系列问题。
客观性的缺失还体现在应用写作文章的假、长、空上。假,即夸大其辞、言不由衷、歌功颂德、文过饰非,不顾客观实际情况,刻意掩盖存在的问题。习近平在2010年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就对部分领导干部讲话存在长、空、假的现象提出批评。这种现象在新闻、科研、广告等领域亦较为突出。
有人为了在网上获得点击率牟取暴利,或为了某些政治目的而制造假新闻,再通过网络这个庞大的媒体到处散发、传播,扰乱人们的视听,影响人们的判断,破坏社会的稳定。如外国媒体报道的“拉萨3-14打砸抢杀事件”就是严重失实的新闻。一向被认为神圣的学术领域,写作道德的缺失也在日渐加剧。“天下文章一大抄”就是针对目前学术界科技论文写作道德失范的形象概括。有的直接抄原文、抄观点、抄论据,有的直接粘贴组合成文或组成“杂揉体”。虚假广告中,征婚广告表现更为突出,女性没有不温柔、漂亮的,个个都大方、肤白、家境优;男方没有不英俊、潇洒的,个个都成熟、稳健、车房俱备。化妆品广告中,岁月轮回时光倒转、婴儿般的肌肤,这些不着边际的话比比皆是。
长,指在应用写作中,写作者有意无意地对文章或讲话添枝加叶、短话长说,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离题万里。难怪百姓形容这样的讲话有数量无质量、有长度无力度,这样的讲话汇集成书有价格无价值、有厚度无深度。
近年来,人们常用“文山会海”一词来形容政府机关文件长、会议多的现状。凡开会必发言,凡发言必长篇大论,似乎只有如此才能体现讲话者的水平。本来几句话就能讲清楚的事情,硬要短话长说;本来一二千字就可讲透的文稿,硬要洋洋万言。老话、空话、套话、大话、废话甚至假话比比皆是,缺少说服力和感染力。台上貌似激情飞扬、口若悬河,实则不知所云;台下看似认真、掌声不断,实则昏昏欲睡。
空,指空话、套话多。照抄照搬、移花接木、大同小异、语言雷同,没有针对性,既不涉及实际工作也不回答群众关注的问题,如同镜中之花没味没用。
不论起草何种文稿,都打开电脑搜索类似的文章,不管是否合适先套用再说;写作中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道路没有不曲折的、团结没有不紧密的、结尾没有不奋斗的。无论写作主题是什么,都采用在某某的领导下、某某的关怀下、某某的帮助下的套路,把沾边的领导和单位都挂上,到处做人情、拉关系、吹捧领导,严重违背了应用写作的基本原则。
公正性是指写作者在对待应用文施受双方的态度上,不论是对上级机关、下级机关还是弱势群体,都应保持公平、合理的态度。人道性是指应用写作者应从人道主义出发,惩恶扬善,保障人民的利益。
应用写作公正性、人道性的缺失体现在写作者对待应用文施受双方的不同态度上。施事者即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占绝对优势的一方;受事者多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一方。写作者或迫于上级部门的压力,或受相关利益的驱使,起草公文时有失公允,将群众利益置于一旁,这从根本上违背了应用写作的公正性、人道性原则。
应用写作的公正性、人道性缺失在招聘过程中表现较为突出。招聘单位对应聘者的学历、年龄有具体要求本无可厚非,但对相貌、性别、身高、工作经验等的要求则有失公正,也缺少人性化。由此,女大学生不得不去做双眼皮、隆鼻、丰胸手术;政法学院的高材生因身高达不到要求而被拒之法院门外;在校生为获得实践经验不得不从事一些发放宣传单等和自己学业毫无关系的劳动强度超大的工作,浪费了宝贵的在校学习时间。
因此,从以人为本、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政府、企业及有关部门所颁布的规章、条例、办法、制度等在力求公正的同时,应更多体现人性化的一面。
二、写作伦理缺失的危害
写作伦理道德是应用写作者在应用写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善恶观念、价值以及判断标准、行为规范等道德意识、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的总称。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浮躁、功利、实用等心态冲击着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写作伦理的严重缺失。
假新闻误导舆论,扰乱社会秩序,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无视社会公德、践踏人道主义本质的行为。学术腐败现象严重污染了科学技术领域的天空,降低了科技人员的道德水平,阻碍了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不法商家为牟取暴利,在广告中任意夸大产品的作用,掩盖产品质量的不达标,把消费者带人误区,促使消费者盲目购买,从而获得巨大利润,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还使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应用写作中的假、长、空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政府机关的办公效率,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削减了政府的公信力。
三、针对伦理缺失所采取的对策
针对应用写作中存在的伦理缺失问题,我们要加强应用写作的道德建设,树立应用写作的道德新风,培养写作者的道德意识。
(一)加强应用写作者的道德教育,培养道德情感及社会责任感
应用写作道德教育,就是培养写作者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写作者为了快速完成工作任务,获取眼前的经济利益,置道德、法律于不顾,以致产生了一定的“道德”问题。因此,要摒除把应用写作当作完任务或是视“抄袭”为普遍正当行为的不正确思想,树立为社会而写作、对人民负责的正确的道德观念。
文章由人而作、因情而生,文学创作需要情感,应用写作也需要情感。新闻工作者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真欲望,没有浓烈的道德情感,就无法写出反映客观事实的好新闻;政府机关写作人员如果没有高度的责任感,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就不可能提出好的政策或建议;企事业单位的撰文者,如果没有对市场的透彻了解,缺乏对企业的热爱之情,就不可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方案与策略。培养应用写作兴趣,提升应用写作道德情感及社会责任感,再以道德情感及社会责任感来引导、规范应用写作,是进一步深化正确写作意识的必经之路。
(二)结合法律手段,抑制应用写作道德的缺失
以道德情感来引导、规范写作,是通过人为的、自觉的行为来加强应用写作道德建设、培养应用写作意识的。在道德情感失去作用的情况下,有必要借助法律的力量,即通过强制手段抑制应用写作道德的缺失。
在国家治理中,强调法治和德治同等重要,两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目前,为了遏制因道德失范而对行业造成的危害,医疗、建筑、饮食卫生等行业制定并出台了相关的道德法规或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针对学术界的“抄袭之风”、“造假之风”,有关部门也应采取法律手段,严厉打击,还应用写作一片宁静的天空。
因此,呼吁相关部门对目前我国各行业中存在的不足、漏洞,及时出台相关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各行业必须按国家的具体要求,明确本行业的行为规范,对知法犯法、知假造假者采取法律手段予以严惩。
(三)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提倡应用写作短、实、新的文风
创新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原有思维的基础上抛开旧的,创造出新的、独特的、有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写作者要摒弃头脑中已形成的惯性思维模式,大胆运用创新思维理论,即在搜集和分析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直觉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创新思维方法,提炼与深化主题思想,大大提高应用写作的效率。
为改进会风文风,缩减成本,建设节约型社会,国务院办公厅就进一步加强审核把关、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如压缩文件篇幅和精简简报字数等。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应用写作文风要“短、实、新”。国务院的文件和中央领导的讲话明确地表明了当前应用写作的趋势是短而精。
短,即文章内容要少而精。文章并非越长越好,特别是应用文,要还原它讲求实效、简洁明了的本质特征。
实,即尊重客观事实,做实在事。应用文要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分析问题就要客观、全面,要指出现象,更要体现本质,阐述对策要具体、实在,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讲求实事求是,而不能夸大成绩、掩饰问题,既要深入浅出,用朴实的语言阐述深刻的理论,也要有感而发,情真意切。
新,即要求主题深刻、富有新意,同时作者要能根据社会现状和政府规定做出相应的阐释。这就要求写作者勇于打破固定的写作模式,探索新的写作方法,进一步加强理论修养,及时把握中央精神和上级要求,并能很好地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在思考问题上,要角度新、理念新;在解决问题上,要思路新、举措新;在写作内容上,要材料新、语言新,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总之,应用写作中的伦理缺失问题,对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危害不可估量。这一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及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要政府、企业及有关部门率先垂范,遵守写作伦理中的客观性、公正性、人道性,把树立写作新风、加强写作道德建设、强化写作者道德观念放在首位,并运用法律手段抑制应用写作道德的失范,应用写作中伦理的缺失现象一定能得到遏制。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二篇:新闻报道中新闻伦理缺失的具体表现
新闻报道中新闻伦理缺失的具体表现:
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 有偿新闻是指新闻从业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其实质就是将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作为个人和团体的私有商品非法出卖,是非法的权钱交易。
降低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大众传媒判断信息的取舍在于新闻价值,有偿新闻选择标准是为了其报道对象需要达到的宣传效益,从而影响了新闻宣传报道的质量。
虚假新闻报道 虚假新闻就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发布假信息欺骗受众的一种舆论行为。但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背离客观事实,仅凭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而报道新闻.
第三篇:传记文学写作中的叙事伦理
在一个个体叙事的欲望如此旺盛的时代,传记写作已成为很多人的需求。但相对于传记文学写作来说,传记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理论的力量可以规约和影响实践,在传记泛滥的今天,如何把握传主?如何规约传者与传主的关系?如何呈现传主的生平,这些是理论问题,实质上却相当深刻地影响着传记创作的实践。作为叙事艺术,成功的传记由于其文体内容与历史真实之间稳定的关联性,尤其容易影响当下人们的伦理精神,今天的传记写作却刚好忽略了这种意味,传记写作的泛滥与意义的空洞化,正成为侵蚀传记创作的重大痼疾。
在现代叙事学中,传记的叙事已经变成了一个叙事伦理问题。与理性伦理学不同的是,叙事伦理学不去言说既定的具有规范性的道德说教,其道德实践力量在于读者进入某种叙事的时空后,他(她)的生活因为叙事的力量而发生根本的变化。叙事让读者为其中的“这一个”人的个体命运动了感情,叙事语言不经意地形塑或改变一个人的生命感觉,使他的生活发生变化。如果我们为某个叙事着迷,就很可能把叙事中的生活感觉变成自己的现实生活的想象乃至实践的行为。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叙事伦理。传记的叙事伦理正是这样一种具有影响力的叙事策略,因此研究传记创作,必须重视传记的现代叙事伦理及其对社会伦理的传播影响力。
一、传主与传者的伦理关系: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一部传记是一部灵魂的历史。在写作中,传记作者既可能面对传主生命的光环,也会触及传主人性光环背面的阴影,在此传记作者常常会表现出理性的失衡。自传的作者会被传播的期待牵制自我的审慎,或者会因为传主已然是成功者的心态影响对既往史实的表述,进而虚饰自我的人生。而他传的作者更多是源于传主形象的高大伟岸,影响到对传主的认识。视角决定判断,判断改变认识。传者在表现传主的人生时,常常会生出仰视的悲哀,面对传主的伟岸身躯,不由自主地执行传统的避讳原则,使其笔下的传主失去生命的光鲜亮色,成为单一扁平的正面形象。从叙事伦理的角度看,传主与作者之间是平等的,仰视传主是叙事伦理的萎缩与异化。无论自传、他传还是别传,传者(即作者)与传主的关系都是平等的。自传作者相对于传主而言,应该是一个客观而审慎的他者。对他传,由于传主一般都是社会名流贤达,为了矫枉过正,作者对于传主甚至应是俯视的关系,因为只有当传记作家在心理上俯视传主时,他才容易把握传主独特的人格,才能有力量去穿透传主身上厚厚的甲衣,审视其真正的人格结构与人生经历。
尽管平等的写作伦理是一个浅显而明白的道理,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为尊者讳的国度,却是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平等需要力量,同样需要智慧。传者与传主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部传记的成败。中国成功的传记往往多是为死者所作的,如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大传》等。为生者所作的传记则少有成功者。虽然这里有一个中国人评价生命的标准是盖棺论定的规则约束,但是传者缺乏强烈的个性以及智慧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探寻真理,执著寻求史料,更敢于言人所不敢言,不避尊者讳的传记少之又少。特立独行的人生须有特立独行的人去书写,非常事当然需待非常人。传记文学的传主与传者的平等交流,不仅仅是一个传记写作的准则问题,更是创作者人格历练的需求。
二、史实与传实的叙事伦理:据史依实与适度修辞
传记的真实性是任何一个传记作者都不可回避且必须正视的问题。传记文学虽然力求真实,但是它的“真”是一种“纪实”,是一种对事实的叙述。而对事实的叙述不可能有本真的纯粹复现,只能是烙上了传记叙述者主体个性的“修辞”。如何在史实与修辞的虚构中找到一个恰当的精准的度,对每个传记作者都是困难的。因此,传记的写作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史的基础上,据史依实,适度修辞。
但传记写作拘泥于史实如同在传记中过于追求文学性一样是不可取的。任何传记的写作都是对世俗生活的超越,都不可避免地要将世俗人生理念化、精神化。这一过程是描述生命的过程,更是解释生命的过程。生命不是一个个中断的事象的叠加,每一个现象的背后,都涌动着人本精神的活动与生命活力的张扬。传记写作中的诗与修辞性都是针对这一现象而展开的。传记的叙事伦理要求传者忠于史料而不拘泥于史料,在事件细节依实据史的前提下,适度修辞是传记写作必不可少的。
当然即使优秀的传记作者常常也会面临史实与诗的两难困惑。以自传为例,理论上讲,自传的传主生平包括自我生成的事实和经验化的事实两个方面,经验化的事实是其原发性的经历,而自我生成的事实则意味着经验化的事实可能会因为认知作用,改变作者对既往所经历的经验判断,进而在叙述时虚构经验。当自传的写作意向与传者表达的主体性观念一致时,史实必会在细节上出现一些失误或虚构,这种虚构当不至于影响到对传主整体史实的颠覆为宜。
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说:“陈氏《长恨歌传》与白氏之《长恨歌》非通常序文与本诗之关系,赵氏之《长恨歌传》‘可以见诗笔’,白氏之《长恨歌》‘可以见史才’。”后来我们据此以“史笔”、“诗笔”来划分传记。史笔是基于真实基础上的直书直议之笔;诗笔是作者在固有经验基础上的生发与创造。史笔、诗笔之说,同样也表达了传记写作中的史实与诗的辩证性。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叙事伦理对材料的调控。对于当下的普通人,传记的叙事可能是一种叙事;对于历史人物或者社会贤达巨匠,传记的叙事常常是建立在众多的既有文本材料的基础上,更可能是一种对叙事的叙事。不同的传者处理传主的方式不同,角度不一,每个传者都会依据个人的心性来编织传主的生平故事,其所构成的传主的人生当然不同。但是不管他们讲述传主曾经有过的生活,还是在此基础上去阐释一种想象的生活,只有适度的修辞,才是合乎传记文学叙事伦理的表达。
三、传主人格及史料的驾驭:穿透时代、切入生命
人物传记,历来不乏素材的收集。人的一生或长或短,但每个人都不缺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可成为作品题材的内容很多,传者的文学修养与技巧便在素材选择过程中一见高下:猎奇见其品味与心性的浅陋;夸饰显现他的功利与世故;严谨反映传者秉承传记传统、直面现实人生的悟性与胆略。一本人物传记,传者在材料的选择与结构的安排上如何简要勾勒出人物的活动,同样体现着传记的叙事伦理。
传记叙事不仅讲述传主曾经有过的生活,也会讲述想像的生活。传者依据个人的心性来编织属于传主的生命经纬。在过去,传记作家往往从一个固定的观点出发来刻画传主。而现代传记作家可发掘的材料太多,因此开始时并无固定的看法,一定要搜齐材料后才盖棺论定。从各方搜集的资料中,传者往往能雕凿出一个更完全的人物造像。
对传主隐私的发掘成了现代许多传记格调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毋庸讳言,传记作者有挖掘传主的隐私的权利,但却不能不负责任地、肤浅地渲染;传记作者应该冷静、客观、尖锐,却又必须是善意与宽厚的。隐私问题是一个叙事伦理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传记叙事技巧的问题。隐私的曝露与否以及多大程度上的曝露,应该是与传者作传的目标及伦理指向相一致的。传者对传主的史料及隐私的驾驭,应该是建立在充分把握传主人格灵魂的基础上的。而准确把握传主的人格灵魂除了掌握传主的人生经历、细节,还应该从大时代的脉络中寻找传主的生命位置。即在穿透时代的颖悟中切入传主的生命。每一个传主都是历史中的个体,他不可能超越时代,他的思想精神与其外在行为都会烙上时代的印记。孙犁说:“写传记,应首先理解那个时代。一个作家,他的作品,不管他怎样说,总受时代的影响、制约。”大而言之,任何一个传主都一样会受到时代的制约。将人物放在时代的调色板上去审视他的生命,探悉他的灵魂与人格,进而在此基础上理解传主,整饬其人生素材,这样写出的传记决不可能是格调低下的作品。
传记写作对于人类日常伦理的影响也越来越强,传记的创作正处于一个需要规范、需要理论提高的时期。由于传记创作是一种特殊的伦理叙事,很多传记创作的技术问题更多呈现为叙事伦理问题。从叙事伦理的角度探讨传记写作,或许能使传记创作中的一些模糊性问题获得一种新的视角和解决途径。
第四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对策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对策
象州马坪丰收小学:郑汉萍
享受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力,教师也不例外。对于老师们来说,幸福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老师们踏踏实实生活、健健康康工作、稳稳当当发展。学校应该更关心我们的教师,尽量营造“以人为本”的环境,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让老师感觉辛勤付出有个“奔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尽量给老师“松绑”,让一线教师少一些评比、检查和无聊的会议,不要成天忙着造假各种评比材料,根本无暇专心做教学研究。学生家长多给老师一些理解,其实老师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要为一日三餐衣食温饱而奔波。
但很多调查表明,八成的老师感觉不幸福。教师的责任和压力在不断增加,不少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当前职业教育正面临一场大的变革,随着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教育对象的日趋复杂化,产生职业倦怠症的教师越来越多,已严重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师专业发展,甚至影响整个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必须引起学校管理者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引起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很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无成就感
很多调查表明,教师这一种职业是没有成就感的职业。学生学得好是人家的孩子聪明,学不好是教师无能。很多学生毕业后不会再和教师联系。职业教育的普及,入学门槛降低,导致生源质量下滑。文化基础差、行为道德发展有问题的学生比例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是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增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接受能力,而且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特别是班主任,除此之外还要纠正学生如吸烟、喝酒、泡网吧、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习惯。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成了“保姆”、“消防队员”,思想精神状态高度紧张,时刻处在应激状态。但即使这样,教师的付出还往往得不到学生、家长的理解,师生之间时有对立情绪。教师感到心力憔悴,毫无成就感可言。
二、超负荷的工作量
各种形式的检查大大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如今,教师职业安全感受到严重冲击,教师要能在教育领域站稳脚跟,就得不断地学习、深造、提升。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对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教师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此起彼伏。另外,随着社会发展与就业需求的不断变化,学校专业与课程门类繁多、稳定性差,平行班少,同时受生源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学校往往师资力量不足,常会出现某些教师在一个学期需要承担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教学任务,造成教师教学任务不稳定,工作量大。职业压力凸现了教师的职业危机感,导致教师身心疲惫过度,久而久之,职业倦怠心理也就会越来越强烈。
三、社会期望过高
教师也食人间烟火,但教师的社会角色要求教师必须在学生、家长甚至全社会人心中保持完美的形象,认为这是教师职业的必然需要,因此教师不得不力求完美。另一方面,教师的职业声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已逐渐被打破,教师已不再是权威的代名词,师道尊严受到严重挑战,职业神圣感降低。而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与社会市场的需求日新月异,使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远远跟不上时代需求,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渐渐对所从事的工作失去兴趣。加之学校环境相对封闭,工作内容单一,生活圈子狭小,使教师失去生活的新鲜感,久而久之,职业倦怠感就会油然而生。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标, 教师幸福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物质、文化和精神等方面需要获得满足的一种快乐的体验。幸福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是事业有成的坚实基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教师是否体验到职业的幸福,与教师的思想境界、人生目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教育需要幸福,幸福需要教育.但是,在教育活动中真正体验到教育幸福的教师还为数不多,主动去追求教育幸福、创造教育幸福的教师则更少.因此,要提高教师对幸福的认识,提升教师追求幸福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培养教师的幸福感。那么如何调适和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改善人格素质,提高教师幸福感受力
幸福感受力是指人们对于幸福的认知和体念能力。有一句话说得很经典,“幸福,不是我们得到的多,而是我们计较的少”。虽然追求职业的幸福是每个中职教师都希望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较高的幸福感受力,它跟教师的性格倾向性、精神品位和德性、审美素养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受力我们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通过心理教育提升教师积极人格心理。重视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再是组织教师参加各种趣味活动、团体比赛、拓展运动等,培养教师有积极的人格心理。
2、多途径提高师德素养。教师的幸福感是教师职业最高的境界。中职教师要想获得职业幸福,就要有超越于常人的师德素质,能感受到常人不能理解的幸福。首先要了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利用各种机会向老师传达同行领导对我校教育教学成果的赞誉,使教师觉得职业教育是有前途的;其次,通过亲情化教育、教师联系寝室制度、用身边的榜样教育教师、师生共同参加文体活动等方式,使教师改变不准确的学生观,让教师觉得我们的学生很可爱,他们只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有心理障碍或不良习惯,大多数学生的本质是好的,让教师对学生有大爱。使教师努力提高自己对学生的包容能力和发现能力,包容他们的明显“问题”,发现他们的细微优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疲惫的忙碌中找到乐趣,从平凡的工作中感受到幸福。最后,学校组织教师读书,通过读书既可以让教师不浮躁,遇事冷静,还能提高教师的科学精神。引导教师不把学生看成是管理对象,而是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各种解决方案来帮助、转化学生,在转化学生不良习惯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细微变化中得到成就感、幸福感。
(二)改善物质条件,提高教师工作自豪感。
由物质条件而得的幸福虽然是一种俗福,但这是教师由此引向更高层次幸福体验的基础。没有必要的物质基础,奢谈精神上的幸福也是不客观、不现实的。因此,学校要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努力改善学校的物质环境,如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温馨宜人的办公环境,以及适当用于释放压力、舒缓心灵的休闲娱乐环境等,建立教师活动室、教师休闲阅览室,使教师首先觉得到学校工作是种享受,我校不比其他学校差,让教师从感官上觉得工作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进而爱上工作,再而爱上职业教育事业本身。此外,物质条件的重要一条是保障教师的收入,使教师的年收入得到不断地增长,不比其他同类学校差,以增强物质生活的安全感和自豪感。学校再通过设立积极、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使之体现出每一位教师的劳动价值。
(三)改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人际氛围。
不良的学校人际关系是教师职业幸福的大敌。教师生活在校园中,干群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构成了教师职业生活的大部分内容,因此,构建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是教师职业幸福的重要方面。首先可以通过教师联系寝室制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学生道德实践周活动,让学生开口喊老师好,使校园更加文明和谐。其次还要通过校长信箱、学校群、教代会等形式全方位接受教师的合理化建议,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再次是建立互助共进的教师文化。通过以教研组为单位组建“教学团队”,在参加各类教师比武竞赛中,倡导教师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教师关系,引导教师正面、积极地开展竞争,同时更要引导教师在竞争中合作,得到共同提高,并在合作中缓解压力,让教师在和谐的人际环境中快乐地工作,愉悦地生活。
(四)关注教师成长,提升教师成功能力。
教师职业是一个不断更新提高的动态过程,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事业成就的高度和幸福感的强度。学校要尽可能地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各种有效的支持,只有在社会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教师才会成长为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素质过硬的优秀教师,才会取得成功和采摘到幸福的果实。要为教师构建展示才能的舞台。在教师的心理需要层次中,成就感、被学生和同行看重是最重要的追求。因此,学校要尽力为教师才能的发挥创设多样化的平台,如说课比赛、优质课比赛、技能比赛、主题班会展示和课件制作比赛等要求教师全员参与,只要自己努力肯定有展示的机会;还有通过教师论坛、写博客、经验介绍等活动,使教师的创造性和潜能得到极大地调动,智慧和才情能得到极大地释放。每次参赛出成绩和登台亮相,对参与者来说都是一次幸福的感动。
通过以上措施,相信我们小学教师的成就感、幸福感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教师有了良好的心态有了成就感幸福感,学校教育教学成效就会凸现。当然教师职业倦怠感的消除职业幸福感的提升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还需要继续努力和完善,特别是在今后绩效工资条件下如何建立有效的、科学的、公开的绩效评价机制是这项系统工程中非常重要的。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日
第五篇:职业道德缺失背后的伦理困境
职业道德缺失背后的伦理困境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1日 10:57 中国经营报
作者:陈伟 来源:中国经营报
职业操守是商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来说,拥有一批有信仰、遵守职业操守的企业管理者是必须的。那种忽视商业伦理和职业操守,没有规则意识与职业素养的企业管理者阶层,不足以担当构建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重任。
但是,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或者是一些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操守已经屡屡暴露出问题。下面这一例是国内企业管理者缺乏职业操守的典型例证:不久前,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宋寿顺挑唆引诱三十多名技术骨干集体跳槽,导致我国新型干法水泥技术与装备技术机密和商业机密泄露,造成国有知识产权严重流失。而根据国资委的调查,这一出走事件,乃精心策划,预谋已久。
事实上,在国外企业人员流动也很频繁,跨国公司的高层人物“投奔敌方”也并不鲜见。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外企业很少因为高层经理人离职对企业造成巨大伤害。这些职业经理人跳槽,基本上是纯商业行为,一些“挑唆部下、揭短企业”等伎俩几乎绝迹。甚至,一些国家的猎头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条“潜规则”:即不挖其他企业掌握核心机密的人。
中外对比,差异立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严格遵行职业操守的理念已经侵入到西方企业经营者的骨髓。因为,无数事实已经表明,一个不具有职业道德的经理人将会无情地被市场所抛弃,“越界”的成本常常大得难以想象。
客观地看,每一种经济制度都有相应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基础,追溯以往,中国近代的成功企业无一不是把“信”和“义”放在自己的商业伦理首位。只是从近二十年经济改革开始,快速的商业化浪潮在迅速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造成了传统商业伦理的无所适从和集体迷失。
于是,当我们要面临全球化的时候才发现,竞争手段以及技术的差距实际上并不是我们落后的主要原因,商业道德和商业伦理的缺失才真正严重威胁着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以上宋寿顺的例子中,一个“背叛者”就可能轻易地使一个前途光明的企业立刻陷入巨大困境,究其原因是中国的企业管理者阶层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操守,更高的层面上凸现的是转轨时期中国的新型商业伦理远未成型。
不过,笔者有理由相信,尽管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文化的重建必然是长期与艰巨的过程,但是只要遵循一些商业世界的基本原则,构建中国式的新型的商业伦理并非遥不可及。正如西方一位投资银行家所说:“我们不敢犯错,因为我们是从出生就被木棍敲打到现在的猴子。”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中国的企业家尽快成为那只猴子,而社会则要多一些木棍。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研大纲
2007-2-11 16:19 《会计之友》·叶陈刚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以德治国”是长期以来中国治国安邦的优良传统,创造并维护着光辉璀璨的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仁义礼智信,信内求财;温良恭谦让,让中取利”的儒商伦理道德文化思想与理念,使我们炎黄子孙沐浴在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灿烂阳光之中,并在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时代价值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客观反映。道德与法律同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都是规范和调节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对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同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扩大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越要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过去我们一直强调“以法治国”。现在“以德治国”方针的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应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行以德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切实加强道德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良好的道德环境。
其实,早在18世纪,以《国富论》闻名天下的英国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在其一生倾注了大部分心血的《道德情操论》名著中就向世人强调:人在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观念的约束,不可伤害他人,而要帮助他人,人既要“利己”也要“利他”,道德与正义对于社会乃至于市场经济的运行至关重要。19世纪西方思想家傅立叶(Fourier)明确指出,伦理协作是普遍的完善,在经营制度上有极其光辉一面;他把物质利益与情感的平衡视为善与美、有益与愉快的关系。西方国家数百年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表明:企业伦理道德对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诚信与道德是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基石。企业违反诚信规则无异于饮鸩止渴,不仅毁了自己,还会危害社会。
我们欣喜地看到,从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经济、管理、法律、商务界崇尚伦理道德,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全球性发展趋势。西方企业、教育机构及政府高举伦理道德旗帜,成为西方经济社会活动的一道亮丽景观。中西方现代企业迎来了一个伟大的伦理道德时代。1987年,美国SEC(证券交易委员会)前主席约翰。沙德成为社会公众的焦点人物,他捐赠2000万美元给哈佛商学院时,倡议设立“管理决策与伦理价值”这门课题。全美最佳10所商学院MBA的9门核心课题中,就有企业伦理学。现在,美国90%以上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以及欧洲的绝大多数大学,都开设了企业伦理学、管理及商业伦理道德、企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课程,重视企业伦理教学成为世界各地商学院或管理学院MBA、EMBA、MPAcc(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一大特色。
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至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坚持在MBA与本科教学中开设《管理伦理学》,取得良好效果。进入世纪之交后,企业伦理日益备受世人关注。特别是中俄等新兴市场国家企业体制转轨中出现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和本世纪初欧美等地相继曝出的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控股股东侵害公司利益、独立董事形同虚设、中小股东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企业内外部会计审计假账等问题相当突出,看上去这些都是法律规章制度不健全和公司治理不到位所致,究其根源则是这些企业的伦理道德严重缺失,从而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公司治理与企业伦理,以寻找因法律滞后与法规真空而出现贿赂、胁迫、欺骗、盗窃、贪污浪费、损公肥私、违规低效不作为与不公正歧视等日趋严重有违伦理道德问题(因有些未达到违法界限而无法制裁)的应对之策。基于以上考虑,我国大学的社会、管理、经济、会计专业纷纷增开《企业伦理学》、《管理伦理学》及《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我国于2004年开办的MPAcc(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已经将《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作为核心必修课程在对全国首批MPAcc(会计专业硕士)学员教育中全面推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已经在研究生、本科生、远程教育中分别开设《企业伦理》《商业伦理》《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在形成本校“博学、诚信、求索、笃行”校风中产生重大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市场经济首先体现为竞争经济,竞争的规则是公开、公平、公正、公信原则,用以规范竞争者的行为活动;其次,市场经济体现为法制经济,通过对各种市场行为的立法、执法来规范正当的市场秩序,采用法律约束控制竞争者的行为;市场经济还体现为伦理经济,讲究仁义礼智信,信内求财;倡导温良恭谦让,让中取利;依靠义务、良心、荣誉、节操、人格来建立相互交往的友好关系,以确保社会成员的行为合法、合情、合理,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协调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2005年10月27日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五条明确要求:“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2006年3月份,胡锦涛同志提出包括丰富伦理道德思想的“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对于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进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宣告:“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显然,在中华民族深厚伦理道德思想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重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我们的肩上。所以现在,我国大学的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尽快开设企业伦理学、经济管理及商业伦理道德、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课程教学与研究,这既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更是我们重视德才兼备教育、培养知能兼备与德业双馨人才的明智选择。
二、《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特点
由笔者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高等学校会计学专业主要课程教材《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一书综合运用现代管理学、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行为科学、系统论、博弈论和伦理学以及会计学理论、思想与方法,体现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统一、定量分析与定性论述相结合的风格,在查阅与研究中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突出的企业伦理与会计假账问题,全面进行企业伦理与企业信用分析、会计假账的道德透视与会计职业道德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新颖的观点,构建了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理论及其应用体系。该书的研究体现以下主要特点与创新:
(一)资料丰富、内容新颖。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本书采用案例研究法,介绍了北京同仁堂、美国安利等成功案例与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著名会计专家顾准等楷模,列出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十大造假案简表与美英中等国多家知名公司会计审计假账案例主要数据,解剖安然、郑百文、银广厦等公司造假重组案的艰难历程。本书论述市场经济中伦理道德的功能与义利共生理论,契约经济、道德契约和信用机制有关内容;从委托——代理失灵和供求曲线模型两方面分析会计行业道德滑坡的表现——会计败德行为,展开了权钱交易的制度与博弈分析及会计寻租分析,探讨了不公正经济与会计假账成因。
(二)联系实际、信息量大。为了使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理论分析密切联系中国社会实际,本书设计了大量颇具代表性的调查问卷、调查表。叶陈刚博士在国家会计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期间,作为课题组负责人之一,设计参与全国性调研活动,取得216家总会计师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15大问题60个答案的问卷调查分析数据、323位中国注册会计师关于独立审计诚信的15大问题60个答案的问卷调查分析数据和13所高校48位会计专家教授关于会计道德教育的15大问题60个答案的问卷调查分析数据,第8章提供了关于目前中国企业信用状况的625份调查问卷,集中反映10大问题40个答案结果的统计数据,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富有成效的整理与分析。这是本书最大的特点。本书还大量引用了相关链接和实例,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阅读信息量,从而为本书的理论阐述提供大量佐证。
(三)结构合理、层次清楚。本书提出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两种结构模式,论述该体系如何由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理论子系统和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应用子系统有机构成。前者论述企业伦理与会计道德理论基础、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后者论述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实践活动、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机制及环境。笔者认为,企业经营管理与会计工作应借助伦理道德建立强有力的自律机制与他律机制,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与会计管理水平。
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涉及道德问题中最核心的部分。这些对于企业员工或会计人员成为致命的道德困境问题,对于其他专业人员乃至一切从事经济与管理活动的人员来说也都可能是难以回避的迟早要面对的问题。希望本书能够使企业员工或职业会计人员以及关注此事的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伦理道德问题的深刻意义以及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文化重建过程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并把人格信誉、行业自律和执业操守当作自己的生命一样永远珍惜。
三、《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
《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一书分十一章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对企业经营活动与会计工作中的道德现象及其规律性,即企业伦理行为与会计职业道德活动展开全面研究,以期科学地揭示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职能作用及其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第1章“绪论”中,介绍道德的特点、演进与当代道德沦丧的困惑、说明企业伦理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会计职业道德涵义、特征及其职能,明确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研究方法、研究背景与主体构架。
在第2章“企业伦理与会计假账的道德透视”中,探讨企业伦理道德的功能与原则、契约经济、道德契约与信用机制,展开“道德滑坡”及会计败德行为分析,辩识权钱交易、腐败及寻租与会计假账的关系,进行不公正经济与会计假账成因探析。
在第3章“企业伦理道德原则”中,指出企业伦理道德原则的特征与要求,认为推行集体主义原则旨在形成企业团队精神、依法为民理财原则是企业活动终极目标、诚信为本原则是经商理财之灵魂、廉洁奉公原则是经商理财活动之行为准绳。
在第4章“企业对外经营伦理道德规范”中,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本质是道德责任,论述企业经营的道德规范,在企业与购销客户之间明确顾客就是上帝,企业与竞争者之间要做到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在第5章“企业内部管理伦理道德规范”中,分析伦理道德规范的特殊管理功能,在企业与投资者之间实现委托经营、信息对称,在企业与员工之间体现同舟共济、风险共担的思想,说明了企业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规范。
在第6章“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中,进行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模式的比较与选择,展开了中国企业信用状况的625份问卷调查分析,探讨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创新的途径与内容。
在第7章“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指出应大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进行了关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48位会计专家教授问卷调查分析;认为应从重视会计职业、提高会计地位,尊重会计人员、配合会计工作,利用会计信息、做好经营决策,遵守会计法规、强化会计责任等方面为会计行业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在第8章“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中,分析市场经济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开展了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216家企业总会计师问卷调查分析;重点提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主要有: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当好参谋、参与管理,如实反映、正确核算,遵纪守法、严格监督,坚持准则、不做假账,公私分明、勤俭理财,保守秘密、内外协调,大胆改革、讲究效益。
在第9章“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中,探讨加入WTO后中国注册会计师市场面临的道德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关于独立审计诚信的323位注册会计师问卷调查分析;重点提出注册会计师审计审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主要包括:超然独立、客观求是,公正审计、廉洁守法,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严谨执业、踏实进取,保密守时、收费合理,公平竞争、协同发展,服务社会、追求卓越。
在第10章“会计职业道德管理机制”中,指出制度安排目的是权衡会计人员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介绍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和他律机制,说明会计职业道德自律与他律的辩证关系。
在第11章“会计职业道德实践活动”中,比较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特性与选择,分析会计职业道德检查与评价,提出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践原则与方法,探讨如何锤炼与发展会计职业道德品质、会计职业道德境界层次与升华的途径。
本书在内容安排、体例设计、写作方法等方面与国外教材接轨。采取弹性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便于教师根据不同情况授课。结合管理、经济、法律、MBA、MPAcc专业教学特点,每一章都配合以网络链接、实例与案例讨论题,便于学生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