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下共青团职能研究
新时期下共青团职能研究
摘要:共青团是在我国广大青年人的群众性组织,对于青年人的健康茁壮成长,对于祖国的未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在新时期下,共青团应该发挥什么样的职能,来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青年人和祖国,更好的促进共青团组织本身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因此,在此时研究共青团的职能很有必要。
关键词:共青团职能青年人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最早在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首先在上海创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标志着中国共青团的正式诞生。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形势变化,“中国共青团”的名称也几经改变,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到“共产主义青年团”,再到“民主青年团”,“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1957年,名称又改回“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一直沿用至今,伴随名称改变的是,共青团的职能和在不同时期的作用也是不同的,那么,在当前形势下对共青团组织发挥什么样的职能的研究,有其重要的意义。
一,对共青团的认识。我目前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也二十多岁了,我想用我这些年的实际经历来说明我感受到的共青团的作用,也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最早知道共青团是在小学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抽屉里发现了一个小绿本子,发现是姐姐的团员证,在当时幼小的心灵中就感觉共青团组织很神圣,也很神秘。
上了初中,有一天班主任老师对我说,让我入团。我哪有违背的道理,就按照她给我的《入团申请书》的范文写了篇申请书,就这样,我似乎没费什么吹灰之力就光荣加入了共青团,初三转校了,可团关系还在原来的初中里面。
上了高中,要把团的组织关系转到高中来。我就回到原来的初中去,校团组织翻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一看我的团费还没按时交纳,当时又让我补交了四块钱的团费,这才让我把团关系给转到了高中去。
上了大学,大一时候要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接受党校培训,必须是团员。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的团关系还在高中,所以大一“十一”期间我就回到原来的高中,可是高中说我们的团关系都在县城所在的派出所里面。由于当时放假,所以我又没有拿到。就回到学校,当时我们的辅导员老师说,那你再入一次团吧。所以在两千零六年的十一月份我第二次加入中国共青团。比上次入团大概整整晚了五年左右。
也许你已经看出来了,在我的经历中,团组织,对我的影响很小很小,而更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必要的形式”。比如,这是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应该具有的政治面貌,而且入党必须首先是团员。这些年来,我除了在大学期间每年参加一次班里面的“优秀团员”和“优秀团干部”的投票之外,我就没有以一个团员的身份参加过团组织的任何活动。也许,可以说,团组织和学生会,学校的学生管理机构“合署办公”了,事实也充分证明很大程度上是这样。但这又反映了一个新的问题,共青团的依赖性太大,独立性不强,这是关乎一个组织能否成为一个组织的命脉之所在。
总之,在过去的一个时期以来,共青团对青年人的成长,发展的影响力不够,与青年的具体联系比较疏远,而且,独立性不够,共青团组织的职能发挥受到了很大的障碍,成为名副其实的“清水衙门”。共青团组织的职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的发挥,也限制了其作为“优秀青年人的群众组织”这一本质属性的体现。
二,新时期共青团的职能。
共青团工作要想在新时期打开局面,必须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加快改革,紧紧依靠和团结广大青年,以“为青年人服务”为宗旨,切实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重点。
(一),服务青年
共产主义青年团,只有牢牢抓住了“服务青年”这一工作的主线,就抓住了共青团的核心所在。
1,做好青年人的思想工作,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青年人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
青年人有这个年龄段特有的情况:青年人处于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自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在一生中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对整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和前途,也有不可限量的意义。
共青团组织作为青年人的组织,而且机构庞大而完善,有责任,有能力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当今,应以加强青年人的道德素养建设为前提,以提高青年人的人文素养为重点,包括远大的崇高的理想,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的承受能力,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等。由于客观现实的发展,我们不宜再以唱高调式的,远离生活和现实的陈腐的说教式来对待我们的青年人,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道德高尚,人格健全,思想进步,充满活力的青年人的风尚。那么无论对青年人个人来说,还是对我们国家来说,都将做出永不磨灭的功勋。
具体来说,可以发挥共青团组织严密而完善的优点,把长期工作机制和密集的活动联系起来,创新工作模式,把工作做实做细。一定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2,维护青年人权益。
这是共青团重要的工作职责之一,众所周知,青年人处于求学,择业的初期,处于个人成长和使用发展的关键时期,难免会出现一系列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处来说,比如,高考制度不公问题,就业歧视问题,等等。小处来说,凡涉及青年人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的问题,都应该可以向共青团组织求援。共青团有责任,有义务,来为青年人遭受到的各种不公现象来出面据理力争。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而共青团的组织体系和公信力是无比巨大的。由共青团出面为青年人为正当的权益,应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共青团如果在维权方面成效卓著的话,势必会提高共青团在青年人中的地位和威望,提高共青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为共青团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虽然,在这方面我们以前一直在做,但需要大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3,帮扶青年,助其成才。
既然作为青年人的组织,就应该时时刻刻为青年人着想,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开展有益于青年人,并为青年人所接受的活动。可以是长期的,比如帮助大学生就业,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帮助大学生找兼职,为创业青年提供便利和及时的服务,为青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解决办法。
也可以是短期性的,如组织大学生实地考察学习,做好青年人心理调查分析,为伤残人士组织捐赠等等。
(二),发挥好党和政府与青年人的桥梁作用
1,作好党和政府服务青年人的助手。
做好青年人的宣传,引导,调查,服务,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为广大青年人服务。也把青年人的诉求和其他声音传递给党和政府。从而起到交流,沟通的作用,减少信息不畅造成的决策失误和其他损失。协助党和政府做好青年人的工作,共青团组织大有可为,于国,于民都是有益无害的事情。
2,做好后备干部工作,提高后备干部的质量
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大力提拔有共青团背景的干部,本来共青团系统的干部提拔的快就是不争的事实。截至2008年,在不含港澳台的大陆31个省级政权中,有6个省委书记(自治区委书记,直辖市委书记),有20个省长(自治区主席,直辖市长),曾经担任过团省委书记及其以上职务。在职的地方上的副省级干部,粗略估算就有200名左右曾经担任过团省委副书记及其以上职务。
不免让人发问,有过共青团背景的干部为何这么容易被委以重任?这和我们国家的特殊国情分不开的。也和团组织的性质有关。依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样宏大的政权机器,如果一个年轻人从基层做起,等到担任高层领导职务时候,恐怕已经是老态龙钟了,已经不能胜任更加重要的职务了。而其几十年的宦海沉浮,很难保证一个干部不出问题或不被耽误。而共青团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共青团相比其他政权机构,属于位高权轻的单位。责任,权力,风险都比较低的部门,后备干部在这里易于生存,而一旦时机成熟,把他们空降到独当一面的重要岗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3,理顺共青团与党和政府的关系
在指导方针上,在路线政策上,保持与党和政府的密切联系是很有必要的。但作为青年人的群众组织,在具体业务上应保持共青团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不失共青团的本真,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目前这一点问题很突出,就是共青团有完全沦为党和政府的工具的危险,共青团独立性太差,说是群众性组织,可和党和政府的关系太密切,无论从人事,财政,业务等各方,都严重依赖
党和政府,美其名曰“半官方机构”。其实,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这样的话,共青团很难独立开展份内的业务,自己的职能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像一个人时时刻刻的有一把利剑悬在头上,难么他很难去自由活动。稍不留神,就会有血光之灾。
因此,在这方面,广大青年,团员,特别是团组织的领导人一定要大力力争,尽量保持共青团的独立性。
(三),社会职能
引导广大青年人积极投身社会,服务社会,不仅对社会做出了贡献,而且同时对青年人也进行了教育。青年人从来就不乏热爱祖国,报效人民,奉献社会的热情和志向。青年人具有社会责任感强烈,富有爱心,饱含激情,积极性高,易于发动和组织等特点,只要共青团精心组织,一定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比如,共青团近年来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青年学生中就起到了很好的积极效果。希望类似比较好的活动能够多多的举行。
共青团是青年人的重要组织,发挥好其职能将会对我们的青年人本身,对我们国家的前途命运都将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青团一定能够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新建 新时期如何发挥共青团的职能
新时期如何发挥共青团的职能
一、进一步明确共青团的职能定位
中国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与党有着特殊的政治关系。共青团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其组织目标始终是围绕着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展开的。当前,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革命党转变为带领人民谋发展的执政党,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党有号召,团有行动,要完成这样的组织目标,就要根据共青团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明确共青团的职能定位。
1.政治职能——共青团的根本职能
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观告诉我们,青年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由于青年的未定型和可塑性空间,青年总是在发展中走向成熟,在成熟中走向分化并分别融入相应的阶级和阶层,所以青年历来是是各阶级各阶层争夺的有生力量。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一代的状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250页),胡锦涛同志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说:“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标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胡锦涛同志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1998年6月19日)正因为如此,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一贯主张教育青年、争取青年、赢得青年,以便使他们成为现实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成为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因此,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存在的价值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履行好其政治职能,始终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好青年培养教育好青年,始终把最广大的青年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巩固和扩大党长期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社会利益格局已经从全体人民利益一致,转向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不同社会群体利益的并存。在这种分化中,由于青年相对弱势的社会地位,使他们在成长发展中的问题也越来越集中在经济利益关系上,并成为青年成长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适应社会变革和青年群体的分化的新特点,如何有效地团结凝聚青年,帮助维护青年,培养教育青年,就需要共青团组织通过针对性的改革,保证其政治职能继续有效地发挥。通过新的途径和方式更好地服务青年的具体利益,从而实现团结青年赢得青年的终极目标,使共青团的政治职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进一步加强。
2.政府职能——共青团亟待加强的职能
伴随中国改革的逐步深入,青年事务越来越成为一个客观的现实存在,越来越凸显出其政府事务的特点。任何社会,只要有青年,就会有青年的求学、就业、成才、健康和婚姻家庭等问题,也就有了青年事务。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青年群体利益的高度趋同,青年事务在表现形式上相对单一,青年事务的管理大都分散在政府相关部门,与成年人一并管理,青年事务的特殊性体现得不够充分。比如政府的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司法机关、民政部门,以及共青团和相应授权的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等。我国的青年政策也大都分散在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之中。从体制上说,高度的分散性和多元性是我国青年事务管理的基本特征。在建立和完 1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党和政府面临着处理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也面临着解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与提高经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等重要。共青团协助党和政府参与社会管理,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赋予共青团组织的新的社会角色正是因为现存体制的这种分散性和多元性,才需要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机构代表政府统筹青年事务管理,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共同促进政府青年事务的两性运行;正是因为现存体制的这种分散性和多元性,我们才需要一个权威性很强的机构代表政府统揽青年事务大局,按照党的培养目标制定青年发展规划和青年政策,构建青年发展指标体系,促进青年立法,并以此为依据对青年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对青年事务管理进行监督检查;正因为现存体制的这种分散性和多元性,我们才需要一个整合性很强的机构来代表政府充分整合和有效配置青年事务管理的各类社会资源,科学合理地分配和协调各方利益,管理相关社会团体(社团)和中介组织,构建各类社会服务平台,购买政府对青年的相关服务,实现政府青年事务管理效益的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青年事务管理机构在职能和实际作用上是不可替代的,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事务管理的必然趋势。多年来,共青团越来越成为兼有政府青年事务的准政府组织,负有满足青少年福利需求的职责。特别是面对青年问题的日益凸显,青年事务的逐渐发育成熟这一部分职能应该成为共青团实现其政治职能的一个重要途径。
3.社会职能——共青团赢得青年的关键
共青团是一个青年的群众性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负有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竭诚服务青年的重要使命。一个组织的工作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与该组织服务工作对象的能力,与该组织获得物质、人力政策等资源的能力是成正比的。新的形势下,共青团越来越意识到,要更好地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就必须不断发育和拓展组织的社会职能,通过构建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广泛的社会联系网络来拓展获得社会资源的渠道,就必须不断强化自身服务青年的手段,按照“小机关、大事业”的发展思路构建青年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大局、服务社会尤其是服务青年,是这些年共青团对自己社会职责的新拓展、新概括、新提炼。尤其在社会化大生产协作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的形势下,共青团必须突破单纯依靠条块力量实现目标的约束,打破封闭,走向开放,不断拓展和履行好社会职能,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对青年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团结凝聚青年的使命。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共青团在探索社会化工作思路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一批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益活动品牌的树立,为共青团组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吸引和教育青年提供切实有效的载体。
二、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改进运行模式
基层组织的主要职责有:一是根据国家总体青年政策,维护和发展好青年的利益;二是申请和落实青年项目;三是反映青年的呼声和要求;四是多渠道协调各类资源,为青年提供切实服务。当前,共青团组织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基层组织的生存危机。但目前随着青年流动频率的加快,造成长期处于某一基层团组织管理之下的青年在逐步减少。青年显然无法不间断地接受团组织的直接影响,客观上造成了团组织工作对象的隐性流失。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提升基层组织对青年的有效覆盖。“青年流向什么地方,团的组织和工作就要跟到什么地
方。”(姜大明,《中国青年报》,2002年4月5日)基层组织直接面对青年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基层组织是否有活力直接关系到共青团组织的群众基础。
1.强化社会职能的基层组织
近几年来,共青团的组织创新实践实际上也主要集中在基层,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基层组织的设计体现了很大的灵活性、扁平化趋势。在组织设置上,改变传统的按单位体制设置的方式为按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的发展来合理设置基层组织,努力构建以团组织为核心,城乡青年中心以及各类青年社团组织为延伸的基层组织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团组织对青年的有效覆盖。
在共青团的传统优势领域,要进一步巩固基层组织建设,同时适应新情况灵活设置基层组织。在农村,推动依托产业、专业协会、科技示范区等建团,重点以青年中心为主要形式的新型青年组织建设,形成“基层团组织+青年中心”的农村基层团组织网络和青年工作网络。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机关,根据青年人数,探索“跨单位”基层组织模式,推动跨行业、跨单位的联合设置,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资源共享、协调运作、优势互补的工作网络。在学校,要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针对弹性学分制和后勤社会化的情况,在加强以班级为单位的团组织建设的基础上,整合学生社团资源,形成“团的基层组织+各类学生社团”的学生基层团组织网络,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良性局面。
在目前团的基层组织薄弱的领域,要因地制宜,实现突破。在城市,适应青年工作、生活、学习等主要活动重心下移到社区的情况,顺应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按照“区域覆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努力形成以街道团组织为核心,辖区内有关单位、组织广泛参与,具有开放性、协作性、充满活力的街道社区基层团组织网络。在非公经济组织和新型社会组织中,要根据体制外青年及其所在企业、行业和区域的具体特点,按照资产联系、行业联系、区域联系等原则,“单位建团”与“区域建团”相结合,在规模较大的单位采用“单位建团”,在经济园区探索“园区建团”,在青年密集的商务楼宇探索“楼宇建团”,在各类青年人才流动频繁的人才中介市场探索“市场建团”等。
2.改进工作运行模式
在工作理念上,共青团组织要从管理型、教育型向服务型转变。“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为党做好青年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好服务青年的工作。”(《周强同志在共青团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2001年12月11日)“坚持以青年为本,密切联系青年,竭诚服务青年,是广大团干部服务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团干部作风建设的核心。”(《周强同志在共青团十五届四中全会上的讲》,2005年12月20日)过去,共青团组织团结带领青年的主要手段是教育。从属性上讲,这种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所解决的是价值观问题,主要是通过对青年进行正确理论的灌输、社会实践的锻炼和社会活动的引导等方式,来影响青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而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作为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重要内容的青年事务,所要解决的则是青年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共青团组织切实转变工作观念,实现从教育青年到协助政府管理好青年事务的转变,从过去注重对青年的静态管理和单向教育向对青年的动态服务和保证其社会参与过渡,以更好地履行其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的作用。
在工作重心上,要实现从以组织为中心向以青年为中心的转变。青年事务是一种政府事务,或者说是一种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无论是国家事务还是社会事务,它都是不以政治信仰、不以参加政治组织、不以是否在政治信仰上完全和你一致而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是政府履行的一项社会管理职能。因此共青团组织的工作重心要由做好团的工作和党的青年工作向管理青年事务拓展和延伸,工作对象要由团员青年扩大到全体青年,工作内容要由管理团员青年向服务广大青年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党赋予的团结凝聚青年的重任,更好地实现共青团组织的政治职能。
在工作方式上,将自上而下、行政命令式的领导机制转变为更具参与性、更加友好型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在基层组织,要积极推行以青年中心委主要模式的会员制、理事会制等自治性的管理模式。要大力推行项目化运作模式,力戒以往一次性、活动化的方式,注意建立项目的公信度,打造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在青年中有感召力的品牌项目,积累项目的无形资产。这是公益型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得以持续发展的最可靠也是最重要的资源。
第三篇:浅谈新时期企业共青团职能定位
浅谈新时期企业共青团的职能定位
在当今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企业青工思维活跃、富于创新、意识超前和接受新事物快,如何针对企业青工特点做好企业的共青团工作,带领青年在经济建设主战场纵横驰骋、建功立业,是当今企业共青团组织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发挥党的助手作用,推进企业的生产经营稳中有进,是企业共青团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改革、发展的今天,我们党的中心工作是搞好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企业共青团组织必须毫不动摇地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建设开展工作,如果共青团游离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之外,企业共青团就会失去根本。
一是团结带领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企业的生产经营建设,牢固树立服从、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导思想,努力找准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结合点、切人点,全方位、全过程、多侧面、多层次地向生产经营“渗透”。二是主动面向企业生产经营建设主战场, 积极开展生产突击活动,急生产所急,想生产所想,在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作用。三是围绕提高效益,认真开展岗位创优活动。广泛开展以提高工作质量为突破口和主要内容的达标评优活动,强化青质量意识,最终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四是引导教育青年立足岗位干好本职,争创青年文明号和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建功立业。五是组织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不能以牺牲生产力为代价来换取共青团工作的表面活跃,而要以生产经营建设的内在要求为前提,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二、发挥生力军作用,努力实现企业科技增效,是企业共青团工作的关键所在。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活力和动力的源泉,技术创新行动的落实,重点在企业,希望在青年身上。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就必须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有所作为,通过建立企业青工创新创效活动的有效机制,在不断增强广大青年创新意识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目的,积极组织广大青年职工在技术、管理、服务和营销等方面投身企业创新实践,并以明显的成果为促进企业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做出共青团应有的贡献。
广泛宣传,使党政领导、团干部和青工明确对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的认识,为全面开展活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要利用网络、电视、宣传栏、座谈讨论、培训班等形式,加大对活动的宣传力度。一是在各级党政领导中广泛宣传青年创新创效活动,使党政领导了解活动对于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培养高素质的青年职工,赢得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争取党政领导的支持。二是在团干部中广泛宣传青年创新创效活动,使团干部们认识到活动是团组织延长工作手臂,拓宽工作领域,参与企业改革发展的最佳切入点。三是在广大青工中广泛宣传青年创新创效活动,使他们认识到活动为各自开发潜能,展示自身价值,充实岗位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齐抓共管,为开展好青年创新创效活动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起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加强对活动的领导,是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的前提条件。创新工作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工作,也是企业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因此,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要积极争取企业领导班子及各部门的支持,成立以党政领导牵头、团组织具体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活动的领导。成立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组织,建立起完善的组织机制,是开展青年职工创新创效活动的重要环节。企业团组织要根据企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等各环节的需要和企业青年群体的特点,建立起诸如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青年技术协会、青年管理者协会,科技攻关小组、服务创新小组、青年促销队等活动组织,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把青年职工吸引到群众性的创新活动中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青年参与创新创效活动,在技术管理、营销、服务等方面发挥创新作用,取得创新成果。
开展创新课题申报,使活动纳入企业行为。建立科研课题项目申报机制是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的基本环节。企业团组织要争取企业党政领导的支持,和有关部门一起抓好青年科研项目的立项审批,建立起青年科研课题和项目申报审批机制,营造有利于青年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和支持更多的青年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攻关,或独立承担科研攻关、开发的任务,努力做到青年有项目,项目有青年。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可以和企业科研技术部门、项目申报单位三方签订合同,并将项目列入企业科研技改计划,使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真正纳入企业行为。
依托载体,使活动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把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纳入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组织开展以“五个一”(树立一种新理念、掌握一门新技能、提出一条新建议、攻关一项新课题、创造一份新效益)和“五小”(即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技术、小建议)竞赛为内容的科技攻关活动。二是与青工岗位培训和素质锻炼的日常化、制度化和职业化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每日一讲、每周一课、每月一考、每季一赛、每年一评”等培训比武活动,培养青工的创新意识,加强他们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三是与“青年文明号”活动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大“青年文明号”的规范管理,使青年文明号活动融入了创新创效的内容。
严格制度,设立基金,做到考评到位,激励到位。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是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的重要手段。创新创效活动的考核评价应该包括对创新创效两方面的考核内容,既要考核创新的技术水平,又要考核创新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把创效作为根本标准,增强创新的实效性。要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
考评,强化对科研立项、签订合同、组织攻关、成果评估和成果转化各个环节的全过程控制。要以专业人员为主成立考核评估小组,对攻关课题进行阶段考核和权威性评估。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青年创新创效活动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充分调动青年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激发基层团干部开展活动的热情,都要求认真做好表彰奖励工作。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把活动奖励纳入企业创新奖励体系之中,制定出具体的奖励办法,对创新取得成绩的个人、对创新的成果,对创新的组织者都要大力宣传表彰,形成导向激励;要将创新创效活动与“双推”工作结合上来,在晋级、提拔、培训、深造、福利等方面向青年创新人才倾斜,形成政策激励;要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联合企业有关部门制定物质奖励办法,将青年的创新成果同青年的收益切实挂钩,推动活动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发挥育人功能,大力培育青年科技人才,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职能。
“育人”是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职能,培养锻炼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队伍,是每个企业团组织主不容辞的义务,事实也已证明,企业创新靠人才,企业创新更能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广大青工的科技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大批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不断成长,是开展创新创效活动的基础。
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具有创新意识是不断创新的前提,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是不断创新的基础。企业团组织要联合教育培训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根据青年科技人员和青年管理人员、青年工人培训的特点和规律,注重青年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训,加快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在青年中的传播,使青年职工的培训从一般性的知识补缺转到开发人的潜能、激发创造力上来。一方面要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二要尽可能创造机会,通过组织广大青年参
加培训、学习参观、讲座、论坛等形式加大青工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为青工成长成才需要创造条件。无论何时,团组织都应把服务青工成长成才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能。要积极取得企业党政领导的支持,下大力气营造企业青年人才成长的环境,为青年成长创造条件,为青年工成才服务。其途径可以有这样几种。一是围绕提高青工素质,深入开展岗位成才活动,完善岗位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并制定相匹配的奖励政策,使青工岗位成才进一步规范化;二是以项目(课题)为载体,培养创新人才。在确定创新项目(课题)时,应注重将关心企业发展、热心创新、具有培养潜力的青年科技人员和青工吸收到创新小组或确定为项目负责人,通过创新实践促进其各方面素质的锻炼提高,成为青年创新带头人。
引导青年发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挑战。当今时代,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蓬勃兴起。青年要跟上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步伐,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坚持终身学习,从学习中吸取前进的动力,在学习中永葆创新的活力。因而,各级团组织要把推动团员青年的全面学习作为自身开展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既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科学文化、社会历史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等,又配合职教和业务部门利用各种培训机会、培训阵地,在青年中开展各类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新知识培训及新技术推广活动,努力提高团员青年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同时,还要组织团员青年认真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注重针对青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活跃青年的文化生活,挖掘青年的智慧、潜能和创造力,使他们逐渐成为企业全面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
第四篇:新时期警察职能研究
新时期警察职能研究
摘要:警察是指具有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惩治犯罪、保卫国家安全的国家行政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是广义“公安”的概念,行使的职权是法律赋予的。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警察职能都是不可或缺的,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警察是国家维持统治秩序与社会安全不可或缺的力量,是社会和人民都需要的一个强有力的、能够保障社会安宁的队伍。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警察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保障与服务两个方面,二者的相互影响构成了新时期警察的职能。
关键字:警察、警察职能、保障、服务
一、警察及警察的职能
(一)警察
“警察”一词的英文Police来源于希腊语,他最初的含义是指都市的通知方法或者都市行政,而在现代,警察一般是指具有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惩治犯罪、保卫国家安全的国家行政力量。在我国,提到警察时通常与公安联系到一起,这里的警察一般指广义公安的概念,它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监狱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以及森林系统、铁路、海关、民用航空系统中担任人民警察职务的人员。
(二)警察的职能
警察的职能是指警察的社会效能和作用。警察的职能是由国家的职能决定的,警察是国家实行阶级专政的工具,是国家管理社会的行政机关,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特点。警察的阶级性表现在它的政治属性上即保障职能,警察的社会性表现在社会管理方面即服务职能。
警察是国家维持统治秩序和社会安全不可或缺的力量,是社会和人民都需要的一个强有力的、能够保障社会安宁的队伍。我国法律赋予了警察担负职能所必须的责任,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组织、实施消防工作,实行消防监督;管理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对法律、法规规定的特种行业进行管理;警卫国家规定的特定人员,守卫重要的场所和设施;管理集会、游行、示威活动;管理户政、国籍、入境出境事务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居留、旅行的有关事务;维护国(边)境地区的治安秩序;对被判处管制、拘役、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和监外执行的罪犯执行刑罚,对被宣告缓刑、假释的罪犯实行监督、考察;监督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指导和监督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重点建设工程的治安保卫工作,指导治安保卫委员会等群众性组织的治安防范工作;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警察职能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警察的职能分类
一、警察的保障职能
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特征无一不与公安工作密切相关,使公安机关的岗位职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肩负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秩序的公安机关,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主动融入大局、积极服务大局,进一步明确职责定位,发挥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奠基石”的作用,是摆在我们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各级公安机关岗位职责应由过去的专政管理型逐步向服务保障型转变,要在全力做好打击防范本职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服务和保障意识,切实站在维护全局稳定、服务社会发展、保障国计民生的角度,以高效能的服务和最优质的保障,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稳定、平安的治安环境。
1、明确公安机关的服务保障职责,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需求。
公安关机职责,是指公安机关依法在管辖范围内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由公安机关自身性质和时代赋予的任务所确定的。第一,服务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是新时期公安工作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坚持专政职能和管理职能、服务职能的统一性,始终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刑事司法、行政执法和社会管理部门,必须服从于大局的需要,牢固树立“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服务民生”的思想观念,切实把公安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工作中去。第二,服务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是当前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迫切需求。公安机关作为重要的社会管理机构,更应当进一步加强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作用,积极发挥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职能,以社会面治安的持续稳定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第三,服务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是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社会机制和体制正不断完善,各类主体经济活动也更为自由广泛,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彻底摆脱传统做法的羁绊,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原有的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同时,构建和谐社会更加需要服务型政府为其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市场环境。对此,公安机关应当积极顺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同时,进一步重视民生权利,保障社会稳定,服务社会转型,最大限度地履行“人民公安为人民”职责和义务。
2、履行公安机关的服务保障职责,务必克服长期以来思想观念的误区。
存在的误区有四点:一是“服务辅业”的错位观念。受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专政意识的影响,一些人简单地认为公安机关是国家专政机器,其根本职责就是打击防范违法犯罪,而服务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是其他政府部门的事情,公安机关参与就是不务正业。二是“机械服务”的缺位观念。一些人认为公安机关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就是简单的改进服务态度、改进服务形象、推出文明用语等表面工程。三是“警力有限”的失位观念。虽然,在当前的形势下,大部分公安机关都能够积极相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却往往被大打折扣,达不到既定效果。四是“无限服务”的越位观念。受过去“全能政府”观念的影响,一些人认为公安机关应当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由此导致有的公安机关做出了一些超越自身能力、超越公安机关职责范围的承诺。并由于管得过多、过宽,不仅管不过来、管不好,还费力不讨好,招致群众的责难。
3、发挥服务保障职责作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建立配套机制保障。
公安机关建设,积极发挥各级公安机关服务保障职责作用,需要以深化改革作支持,其实从思想上、组织上、措施上加以改进,推进服务型积极围绕大局、融入大局,主动为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出主意、想办法,最大限度地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有序长效发展。在发挥服务保障职责作用过程中确立四项原则即责任原则、公平原则、法定原则、效率原则,进一步准确把握服务保障职责。做好四项转变,进一步提升公安服务保障工作效能,在工作理念上要努力实现由传统管制型相现代服务型的转变;在工作目标上要实现注重为管理向注重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转变;在工作内容上要实现由浅层次注重外在形象相深层次注重内在平等维权的转变;在工作手段上要努力实现史治行政向依法行政的转变。抓好四项工作推进服务保障职责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提升公安机关的满意率,有效促进警民和谐关系的良好氛围。
二、警察的服务职能
人民警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有广义和下一两种含义,前者是从公安工作和警察所追求的终极目的和最高价值着眼,故警察的一切工作、一切活动、一切行为都是为人民服务,后者是从警察工作的基本职能来看,警察工作可以归纳为执法与服务两个方面。服务职能是指警察工作中与执法职能相对应、并列的一项基本职能。人民警察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新时期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让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的努力方向。人民满意就是我们党、我们公安机关在新时期时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要求。
新时期公安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又要严格执法,依法行使惩治犯罪、管理治安的职责,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 积极主动、满腔热情地为经济 建设和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做到刚柔相济。这不仅是由公安机关的性质所决定的, 也是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提出的新要求。正确认识人民警察的服务职能必须与时俱进,在新时期人民警察的服务职能应不断拓展,这是时代对公安队伍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 面对日益复杂、日趋动态化的治安形势, 人民警察在工作职能、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出现这样一些新情况: 一是公安机关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没有变, 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根本职能没有变, 但其职能已经朝着打击犯罪与服务管理相结合的方向大大扩展了, 尤其是社会治安行政管理的职能扩大了。二是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刑事执法和行政司法力量, 这一法律地位没有变, 但公安机关执法环境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无对公安机关的执法素质和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三是公安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 公安民警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公仆关系没有变, 但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服务的内容、形式和要求变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 人们在希望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的同时,更要求社会提供更加周到、更加文明的服务。有效实现人民警察的服务职能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坚持宗旨与搞好服务工作的关系。
有的警察同志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毫无疑问的, 但对人民警察承担服务职能又有微词, 关键是他们没有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为人民服务, 犯了广义上肯定服务而狭义上忽略甚至否定服务的错误, 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就出现了理论上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而行动上不希望甚至反对人民警察做大量的、具体的服务工作的情况。我们应该认识到, 坚持人民警察的宗旨与实现服务职能是一致的, 没有冲突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本身就蕴涵着警察应做好与其执法相并列的具体服务工作, 如抢险救灾、解危济困、救助孤寡、咨询接待等。这些具体的服务工作在警察的工作中大量存在, 许多还是与警察的执法和管理工作交织在一起, 难分彼此。
2、处理好发展方向与现实情况的关系。
人民警察承担服务职能是理所当然的。但基于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 警察的服务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还不可能完全实现, 应将其视为公安机关和公安工作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比如“有求必应”,“有求必应”应看做是带有导向性质的服务承诺,可以说是一种发展方向和趋势, 在实际生活中, 在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服务方面, 公安机关还受到现实种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问题, 出现一些运做的困难。在这方面最突出的就是人民警察的服务职能,完全是属于社会公益性质的, 公安机关不可能也不允许从中收取任何的费用。这就表明为了维持服务职能的运转, 公安机关必须有足够的警力和经费保障。但是, 现实的状况是国家不可能投入大量的经费, 而靠“吃皇粮”维持生存的公安机关日常的办公经费和办案经费都相当紧张, 不可能很快从经费上解决这个保障。这种矛盾告诉我们, 公安机关既要坚持和完善服务职能, 因为它代表了公安工作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但又不能操之过急, 不切实际地提出一些过高的目标和承诺, 应该本着力所能及、量力而行的原则行事, 以不影响目前条件下公安机关承担的维护社会治安和打击犯罪这一主要职能为限。
3、处理好政府服务职能与人民警察角色分工的关系。
政府不同部门的划分, 既是政府履行不同职责的需要, 也是承担不同服务角色的分工。公安机关是政府的一个执法部门, 从分工的角度来说, 人民警察只能承担政府部分的服务职能, 而不可能扮演包打天下的角色, 把政府所有的服务职能都包揽过来。具体来说, 就是政府各部门都应该根据本部门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 来做好与此相关的服务工作。公安机关的还有一个主要职责就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违法活动, 所以, 人民警察在承担服务职能时, 应该主要把属于社会和公众在急、难、险方面的服务需求承担起来, 因为急、难、险事件往往与重大的社会治安事故、隐患和案件以及刑事犯罪活动相联系, 也就是与警察的主要工作职责相联系。如果不做好这些方面的服务工作, 必将会给人民警察的全盘工作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
4、处理好满足群众需求与塑造人民警察形象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 许多警察同志认为, 目前非警务服务的求助负担过重, 产生抱怨情绪。其实, 人民警察通过承担较大的社会服务职能, 既可以满足群众的需求, 也塑造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当然, 人民警察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 它不可能负担起满足群众所有需求的重任。群众的需求是大量的、多种多样的, 只能靠政府协调各部门走社会联动的道路才可能满足。如果我们对此没有一个符合实际的认识, 不加限制地把满足群众所有需求作为承诺, 实际上是无法完全兑现这些承诺的, 这样做的结果反而对树立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无益, 甚至会因失信而削弱和损害其形象。最近, 一些地方的110 服务电话与政府多个部门联动,群众打一个电话, 服务台可以根据电话内容, 分别与火警、匪警、医疗、救助、维修等对应的服务部门报告。针对不同的情况出动不同的服务队伍。这样, 既避免了警察服务职能过多过滥,又能迅速处理好群众的各类困难, 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5、处理好完善服务职能与照顾各地公安机关差异的关系。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各地公安机关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如经济发达地方的公安机关, 经费相对充足,警力和装备也都到位, 因此就可以相对较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但是, 有的地方的公安机关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 缺少装备和警力, 要求他们承担大量的服务工作不仅不现实, 也无法做到。对此, 公安机关在完善服务职能时, 必须要考虑到各地具体的实际情况, 不能搞一刀切, 否则, 人民警察的服务承诺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最终将导致失信于民。
结语:人民警察的保障职能与服务职能, 反映了我国新时期公安工作的双重使命, 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只有切实做好“严格执法, 热情服务”, 牢牢记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才能使公安执法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公安工作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信任和支持, 才能深深扎根于人,才能在新时代、新时期更好的做好警察职能工作,完善公安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法理学》 张显文主编 法律出版社出版 1997年版P295.[2]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汪淳波,张宝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公安概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4]林喆 《权力的交换与交换中的权力》、《中国法学》1993年第5期 [5]《中国大百科全书 法学分卷》 1984年版第485页 [6]《法理学》 沈宗灵主编 大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P110.[7] 张正钊.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6~90.[8](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4.76.[9]刘杰.我国警察权的宪法缺失[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0]刘小荣.警察权的行使及其规制[M].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第五篇:新时期下的经济犯罪心理研究
新时期下的经济犯罪心理研究
摘要:伴随着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的上台,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正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与过去GDP高歌猛进、世界各国为之惶恐不同的是,新时期下的经济增幅全面减缓、杠杆率升高,GDP增幅减缓至7.5%左右,餐饮业、酒店业等服务性行业遭到重创,尤其是部分高档餐厅及酒店的全年营业额甚至减少了50%以上。如果读者认为在这样经济放缓、就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人人忙于生计无心犯罪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现在IPO核查过半,从最初的近900多家企业排队申请,到现在抽查、自查过后只剩700多家企业,万福生科造假无疑是供我们研究的典型。此外,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涉嫌贪污、巨额骗贷被捕无疑是一个信号,标志着高学历者运用高超的经济手段骗取资金、拟上市企业与保荐单位串通造假财报骗取上市等经济犯罪已不再是简单的贪污公款、合同诈骗、信用可诈骗等传统经济犯罪所能概括的了。此时,这些新时期下的经济犯罪心理必然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将通过对新旧时期经济犯罪心理的对比、等进行研究。
关键字:新经济犯罪;贪污腐败;金融诈骗;心理分析;预防对策
一、传统经济犯罪心理的主、客观因素
经济犯罪是指在商品经济的运行领域中,为谋取不法利益,违反国家法律规定,严重侵犯国家管理制度、破坏社会经济秩序,依照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传统经济犯罪更多的集中在以国家工作人员为主、企业高管为辅的犯罪主体上,多以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以及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等为表现形式的传统经济犯罪。传统经济犯罪心理由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构成。
(一)客观环境因素
1.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引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有“享乐至上”、“金钱万能”等消极的思想意识、文化及生活方式等对我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影响,这对走在经济发展前线的官员、企业管理层人员产生了极强的腐蚀力。这是其犯罪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2.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分配差距逐渐拉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收入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在这种冲击下,国家工作人员心理上的自豪感、优越感发生动摇,渴望拥有同政治地位相适应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心理萌生。
3.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权力滥用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和管制,在一定程度上促发了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发生。”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权力被挂上了商品的标签而成为某些人角逐和竟价的对象。另外,由于执法部门缺乏一定的制度,又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造成国家工作人员权力过大,而市场主体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对其行贿、进行权钱交易在所难免。
(二)主观心理因素
1.抗腐能力弱导致享乐主义人生观,产生犯罪心理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生观是个体心理结构中的最高层次,是个性心理的动力结构。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有的国家工作人员、企业管理人员放松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面对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经不住诱惑,于是便萌发出“权钱交易”的犯罪心理,进而大肆贪污受贿、诈骗,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社会控制弱化和法律意识淡漠,增强犯罪心理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一些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不力、监督制约机制不落实,增强了那些意志比较薄弱的国家工作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从而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犯罪。
二、新时期下的经济犯罪
新时期下的经济犯罪是指呈现出发案数量猛增、涉案金额巨大、类型更趋多样化并向市场经济的热点部门拓展、犯罪手段隐蔽、狡猾及智能型犯罪突出等局面的经济犯罪,以金融犯罪、巨额标的物的高官犯罪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时期经济犯罪。
(一)新时期下的经济犯罪特征
1、案件性质更加恶劣,相当一批高官落马
几年来我国查处的省部级官员就多达100多,这在世界范围内,在其他国家、地区基本上是没有的,当然这也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于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力度。涉案数额越来越大,对社会的影响上越来越大。就如河北省的一个贫困县,只有33万人口,只有1个多亿的GDP产值,该县县委书记受贿额超千万,站到当地GDP的十分之一,不仅仅只是绝对数值上,对社会的影响也更大。
2、涉案主体更加复杂
新经济犯罪份子进行腐败不仅仅是个体行为,而是呈现亲属化、团体化犯罪倾向,犯罪分子与亲属、特定关系人、其他官员结成利益共同体进行共同腐败。许宗衡案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其家中的亲属全部调到深圳的政府部门,尤其是一些实权部门工作,许宗衡在外也不是亲自出面,而是由其妹夫对外活动。许宗衡同时也将官员分为几个层面,有的是一个战壕的,有的是可以拉拢的,有的是不能深交的,因此许宗衡案牵扯出不少政府官
员和亲属。这些都是涉案主体更加复杂,团体化、亲属化的一个表现。
3、作案更加隐蔽
现代社会讲包装,现在的新经济犯罪分子也颇为精通包装之术。这是作案手段隐蔽在公众表现上的。从作案手法上来讲,也是更加隐蔽,现在的新经济犯罪分子从直线敛财到曲线敛财逐步转变,利用职权帮助特定关系人进入市场,自己不当期兑现利益。北京海淀区区长周良洛案在复杂、隐蔽程度上更具有代表性,别人给他送了100万美元,周良洛不愧是清华毕业的高材生,他要送他钱的人把这个钱投入深证股市,然后通过购买的一些农民工身份证开的账户转移到香港,然后存入外资银行,然后再分批分次一点、一点的转入其妻子用他人身份证件开的账户。这个过程是相当复杂,查办起来时相当具有难度。
(二)新时期下的经济犯罪心理研究
1.外部环境
①官员、高管高学历化
2013年5月,招商银行传奇行长马蔚华宣布退休,其接任者田惠宇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关系学硕士;同年,工商银行新任行长易会满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政界高官更是高学历者比比皆是。这些高学历官员和高官在面对经济利益、取得收益的手段及思想上都有许多共同点,他们一方面对国家政策高度敏感、非常善于解读政策,从而搭上政策的便车正大光明获取财富,另一方面,多年的高素质教育培养出了他们良好的法律素养,使得他们基本上不会铤而走险实施传统型的经济犯罪,他们往往更多的留心观察市场经济走向和国家政府管制,通过“擦边球”或金融工具等高智商、高科技手段取得利益。
②政府放权、透明度增加
新一届政府推动的政府职能改革,在2013年“两会”后,首先以取消部分审批权力和放权给地方等形式而提速推进。政府主动约束权力和下放权力,不但对中国整体改革意义重大,对提振经济活动意义重大,也关涉中央和地方、中央各部门之间的层层利益纠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可以说也间接地促进了官员变相敛财、间接促进了他们与更高明的“对策”相接触,从而钻新政策的漏洞获取财富。
③上市的巨大利益回报
万福生科造假无疑是企业上市巨大利益回报的体现。公司上市有利于增加股票新公司的市场流畅性、增加公司的市场价值、将来可以经由增发新股筹集资金、公司比较容易筹集新的资金以及新公司可以经由增发新股票兼并其它事业、可以以优惠价认股方式吸引优秀人才为公司服务、通过股市提高公司的声誉等优势,因此,上市的巨大利益回报无疑是新经济犯罪所看重的外部环境之一。
2.内部环境
①吹牛撒谎,以假乱真的虚妄性
虚妄,就是不符合事实,毫无客观根据。有的金融诈骗犯公开扬言:“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不吹成不了气候,小吹发小财,大吹发大财”。冒充身份是诈骗犯的杀手锏。当前,经济诈骗犯冒充身份的规格越来越高。由过去冒充共
产党员、一般干部发展到冒充党、政、军高级干部或是他们的子女;由过去冒充业务员、技术员发展到冒充研究所长、高级工程师、总经理、董事长等,由过去冒充一般港客发展到冒充港台巨商、国际商界要人,由过去冒充一般知识分子发展到冒充专家、搏士、出国留学生等。有的甚至连续变换不同身份,吹得神乎其神。
②贪婪图报,谋利求富
贪婪是一切贪利性犯罪的共有心态,是巨额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的共同心理,是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思想基础。具有贪婪心理的人,往往由战战兢兢到心安理得,又由心安理得到肆无忌惮。犯罪所得的快乐情感体验使犯罪分子的贪欲逐渐膨胀,而又由于多次贪污受贿强化了其贪婪的心理定式。
③钻空投机,侥幸自恃
在新旧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机制的不健全,社会的许多领域和环节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缝隙和漏洞,导致了所谓“灰色经济”行为的大量存在和流行。一些国家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为维护国家利益去填补这些漏洞,而是觉得此时正是自己发财的良机。还有不少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属于违法犯罪的性质,会产生严重的法律后果,却希望和轻信这种后果不会发生,处于一种侥幸的心理状态。
④劳苦补偿,预设退路
有些国家工作人员及企业高管认为自己为公费心费神、劳苦功高并付诸青春,但正常收入依然无法平衡他们内心对青春、利益的关联性需求,通过“额外灰色收入”予以补偿合情合理、自古使然。这种心理多见于年龄偏大、接近退休的管理者,认为自己是“夕阳西下”了,苦了一辈子也就算了,怎么也应该在有职有权时为儿孙留点遗产,积累点“家业”,于是便铤而走险,多年建立起的思想防线在金钱的诱惑下崩溃了。“五十九岁”现象多是出于这种心理状态。
三、预防新时期经济犯罪的对策
在新时期下,预防新时期经济犯罪不仅要依靠群众的监督职能,积极举报犯罪行为,落实举报制度,而且应制定相应法律打击犯罪,让行政司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做到有法可依、执法严明、违法必究。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大打击力度,强化复合交叉的侦查能力,营造
“严而不怠”的执法机制
打击犯罪最有力的手段就是通过司法部门及时侦破案件,运用各种各样的合法手段进行侦查使犯罪分子受到严厉的打击。如美国学者提出的预防经济犯罪的观点:“从理性选择假设出发,其自然而然得一个结论就是应当尽可能增大经济犯罪的成本,减少经济犯罪的收益,从而从动机上遏制经济犯罪。”因此,针对新经济犯罪呈现集团化趋势且区域跨度大的特点,对于影响恶劣的特大案件要集中各种力量进行专案专办,因此各地司法部门和执法部门要互相配合积极协助,让心存侥幸者丧失犯罪利基,不敢也不愿意冒险犯罪,才能遏制犯罪。
要加大打击力度,强化复合交叉的侦查能力,提高侦查队伍的办案能力。首先要从公职人员的业务素质入手,加强侦查人员的法律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好《刑法》、《刑事诉讼法》及与经济案件有联系的其他法律法规,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遇到管辖问题时,应当相互协调,提供强有力的犯罪动机情报,提高侦查队伍的办案水平,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其次,对公职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特别是金融、财税以及保险等与经济犯罪有关的专业知识。第三,通过公务员考试招聘一些经济类的专业人才,这样就能更好的提高办案的速度与效率。
(二)加强情报沟通,行政司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构建全
民参与的监督机制
目前民众对新经济犯罪的认识尚浅,不知其具有严重危害性,容易被忽视,应提高公民对新经济犯罪的认识,把新经济犯罪的危害性等相关信息通过网络、微博等多种渠道向公众宣传。如我国学者肖建国认为:“公众参与犯罪预防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刑事系统能否成功地对付大量的违法犯罪,在很大程度上领事于公众的参与活动。”因此,对新经济犯罪中团伙型犯罪要择重处罚,并在新闻报道上大力宣传犯罪分子对国家、社会、人民产生的危害以及应受法律制裁的下场,以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鼓励群众利用法律武器积极与新的经济犯罪作斗争,提高公民对新的经济犯罪的警惕性。
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新经济犯罪对于社会产生极大的危害性,并间接的危害到人民的利益,当发现时为时已晚,因此,行政司法部门和刑事司法部门要注意相衔接,加强情报信息沟通,严厉打击犯罪预备阶段,并将犯罪信息及时、准确传达给社会公众。同时,健全举报制度,保障举报者的人身财产安全,着重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鼓励群众大胆举报,拓宽案源,达到全面、及时发现经济违法行为,构建全民参与的监督机制。
四、结论
当前,新经济犯罪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性已超越人们所能承受的程度,预防和遏制新经济犯罪已经迫在眉睫。对此,一方面,我们应结合体制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理性看待新经济犯罪的客观性和社会性,避免出现对新经济形式本身动辄得咎甚至全盘否定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我们则应严肃对待新经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从体制、制度和执行等层面多管齐下,逐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同步的法律制度,规范新时期下的商业行为,从而从新时期经济发展这一主体层面不断推进社会管理的进步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