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

时间:2019-05-12 18:2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

第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省兽医管

理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

皖政办秘[2008]57号

颁布时间:2008-11-14发文单位: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今年以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皖政〔2006〕56号)和全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视频会议精神,积极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全省兽医管理体制

改革总体进展顺利。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进展情况

至2008年10月底,除合肥市已于2005年率先进行市级兽医体制改革外,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巢湖、芜湖、宣城、黄山13个市实施了市本级的“三定”方案,各机构主要负责人已经明确,人员基本到位,开始按新机制运转。

全省涉及县级兽医体制改革的95个县(市、区)中,有81个县(市、区)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三定”

方案已批复,其中52个县(市、区)已开始实施。

濉溪县、亳州市谯城区、宿州市埇桥区、砀山县、泗县、萧县、固镇县、五河县、蚌埠市龙子湖区、蚌埠市蚌山区、颍上县、临泉县、界首市、凤阳县、定远县、天长市、来安县、宣城市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宁国市、泾县、旌德县、绩溪县、池州市贵池区、桐城市、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市黄山区、歙县

和休宁县33个县(市、区)已组织实施乡镇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工作顺利完成。目前,我省村级动物防疫员已全部配备到位,全省共配备村

级动物防疫员16201名。

二、存在问题

一是个别地方重视不够。个别地方对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改革的积极性不高,观望等待思想依然存在。

二是工作进展不均衡。截至目前,仍有少数市、县(市、区)“三定”方案尚未制定或批复;有的市、县(市、区)虽然“三定”方案已经批复,但仍未实施或实施不到位。

三是有些地方改革走样。部分县没有按照省政府文件要求设立乡镇畜牧兽医站,无人干事问题仍未解决;个别县把动物卫生监督所与农业执法大队合并设置,违背了省编办批复方案;有些地方仅在机构编制

上做了调整,工作仍按老的体制、机制运行,达不到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应有的效果。

三、几点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事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公共卫生安全、社会稳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明确要求2008年底全面完成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主动地抓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二)强化领导,加快推进。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度。按照机构到位、人员到位、机制运转到位的总体要求,量化任务、明确时限、落实责任、跟踪督办,确保今年底完成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农业、编制、财政、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及时研究、妥善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切实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改革顺利实施,确保大局稳定。

(三)加强督查,确保成效。近期,省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全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行督查。对在督查中发现的改革进展缓慢、落实不到位的,省政府将挂牌督办,限期解决;对因推动工作不力影响到全省改革的,予以通报批评。各地也要加大对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自查和督查力度,未完成改革任务的要抓紧实施,走样的要坚决纠正。12月底前,各地要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总结报省农委。

附件:全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进展情况表(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十一月十四日

第二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7〕39号 【发布日期】2007-06-16 【生效日期】2007-06-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

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皖政办〔2007〕3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19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实施意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国家的整体部署,同步开展我省电力市场建设,优化调度方式,努力构建符合省情、开放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要进一步深化电力企业改革,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要开展深化电价改革研究,探索建立与发电侧竞争相适应的电价形成机制,促进企业公平竞争。要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完善农村电网投资和管理体制,解决农村电网改造遗留问题,实现城乡同网同价。要积极争取列入国家首批输配分开试点省,充分利用电力资源,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六月十六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7〕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七年四月六日

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十五”期间,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基本实现,发电领域竞争态势已经形成,电力企业活力得到增强,电价改革不断深入,区域电力市场开始建立,电力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电力监管体制建设取得进展。在推进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确保了安全生产和电力正常运行,保持了干部职工队伍的基本稳定,电力工业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电力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只是阶段性的,改革任务尚未全部完成,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十一五”期间,要抓住电力供需矛盾缓解的有利时机,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国际成功改革经验,巩固已有改革成果,把电力体制改革继续推向深入,促进电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得到质优价廉的电力服务。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下一阶段的改革任务,现就“十一五”期间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要针对解决电源结构不合理、电网建设相对滞后、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等突出问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电力工业增长方式,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02)5号)确定的改革方向和总体目标,巩固厂网分开,逐步推进主辅分离,改进发电调度方式,加快电力市场建设,创造条件稳步实行输配分开试点和深化农村电力体制改革试点,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全面推进电价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初步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管下的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进电力工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从实施国家能源战略出发,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转变电力工业增长方式,优化电源结构,加快电网建设,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电力行业稳定、健康、协调发展和安全运行,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

2.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打破垄断,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电力管理体制、电价形成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在政府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管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3.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客观认识电力体制改革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做好改革的整体规划和统筹,明确实施步骤。要抓住改革中的主要矛盾,强化各项改革措施的配套衔接,实施重点突破,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安全和稳定的关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安全和稳定是做好电力体制改革工作的前提。要切实抓好电力安全生产,完善应急预案,及时排除隐患,保证电力安全可靠供应。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情况复杂、难度较大的改革,要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确保电力职工队伍稳定,为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二、“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抓紧处理厂网分开遗留问题,逐步推进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巩固厂网分开成果,抓紧完成厂网资产划转移交,解决相关遗留问题,防止产生新的厂网不分。规范发电送出工程建设,理顺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经营关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稳步实施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工作,逐步实现辅助性业务单位与电网企业脱钩,积极推进电网和“三产”、多种经营企业的分离工作。妥善解决电网企业职工持有发电企业股权问题。有关部门要抓紧处置预留和暂留电网的发电资产,加强对资产处置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变现工作依法合规运作,资金合理安排使用。

(二)加快电力市场建设,优化调度方式,着力构建符合国情、开放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认真总结区域电力市场建设试点经验,因地制宜,加快区域电力市场平台建设。完善市场运营规则和监管办法,处理好电源、调度、售电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发电企业竞价上网,推进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逐步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加强区域网架建设和跨区联网,进一步推动跨省、跨区电能交易,规范交易秩序。抓紧研究调度与交易机构关系问题,按照有利于公平竞争的要求完善交易与调度机构组织体制。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核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鼓励高效、环保机组多发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尽快建立并实施节能、环保、经济的发电调度方式。

(三)继续深化电力企业改革,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继续深化电力企业改革,尽快形成适应市场要求的企业发展机制和经营机制。电力企业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要求,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风险意识,改革和调整分配制度。加快国有电力企业股份制改革,支持国有发电企业整体或主营业务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多元化。深化电网企业改革,多方筹集电网发展资金,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处理好电源建设与电网建设的关系,促进城乡电网协调发展。

(四)继续深化电价改革,逐步理顺电价机制。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电价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3)62号)及相关规定,稳步推进各项电价改革。结合区域电力市场建设,尽快建立与发电环节竞争相适应的上网电价形成机制,初步建立有利于促进电网健康发展的输、配电价格机制,销售电价要反映资源状况和电力供求关系并逐步与上网电价实现联动。实行有利于节能、环保的电价政策,全面实施激励清洁能源发展的电价机制,大力推行需求侧电价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发电排放的环保折价标准。在实现发电企业竞价上网前,继续实行煤电价格联动。

(五)研究制定输配分开方案,稳步开展试点。着眼于改变单一电力购买方的市场格局,培育多家市场购电主体,按照电力市场要求,先对输配电业务实行内部财务独立核算,为研究制定输配分开方案,创造条件,积累经验。要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输配分开改革试点方案,稳步进行。

(六)稳步推进农村电力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电力发展。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深化农村电力体制改革试点。要在明晰县级供电企业产权关系的基础上,改变企业代管状态,规范县级供电企业改制、改组工作,培育独立的购售电主体。鼓励各类投资者投资农村电网,参与供电企业改制、改组。制定、实施农村电力社会普遍服务政策,解决农网改造遗留问题,实现城乡电网同网同价,切实解决贫困地区用电问题。

(七)做好电力法律法规修订相关工作,加快电力法制建设。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修订的相关工作,加快《电网调度管理条例》、《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及《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法规的修订。根据电力发展和改革的需要,研究制订包括电力建设管理、电网送出工程等方面的法规规定,推进与电力市场体系相适应的电力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八)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核准制度,健全监管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优化电源结构,落实环保政策,促进电源与电网,输电与配电协调发展。继续推进电力投资体制改革,完善规划指导下的电力项目核准制度和优选机制,规范准入、鼓励竞争。处理好发挥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管的关系,逐步健全电力市场监管体系,依法实施有效监管。加强和完善行业协会自律、协调、监督、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政府、用户、电力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强化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电力工作直接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群众生活,要切实加强对电力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分步实施,稳妥推进。围绕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十一五”期间前两年,集中精力处理厂网分开遗留问题,巩固厂网分开成果,稳步实施主辅分离改革,推进区域电力市场平台建设和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推进电价改革,对输配电业务实行内部财务独立核算,开展输配分开和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研究。“十一五”期间后三年,进一步完善区域电力市场,落实电价改革方案,适时开展输配分开改革试点和深化农村电力体制改革试点等工作。

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在工作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精心组织、缜密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工作。要充分发挥工作小组办公室作用,充实必要的人员力量,强化改革的具体组织实施和协调。地方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电力企业要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确保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和电力职工队伍稳定,共同把“十一五”期间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省地方志编修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粤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粤府办〔2005〕5号 【发布日期】2005-01-13 【生效日期】2005-01-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东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省地方志编修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

(粤府办〔2005〕5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我省第一届新方志编修任务于2001年6月基本完成。根据国务院的部署,2002年2月,省人民政府决定启动我省第二届新方志编修工作。但极少数地区和单位的第一届修志任务至今仍未完成,少数地区和单位的第二届修志工作进展缓慢。为加快推进全省地方志编修工作,确保全省第一届、第二届修志任务的全面完成,根据省人民政府意见,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全省第一届新方志编修任务完成的情况

全省第一届修志工作共编修《广东省志》1部(由94部分志组成),市、县志100部。目前,《广东省志》94部分志中,已出版80部,正在出版7部,7部没有出版;100部市、县志中,已出版94部,正在出版1部,5部没有出版。

尚未完成编修任务的志书是:省总工会编修的《广东省志・工会志》、团省委编修的《广东省志・青年运动志》、省妇联编修的《广东省志・妇女志》、省农业厅(原省乡镇企业局)编修的《广东省志・乡镇企业志》、省文化厅编修的《广东省志・文物志》、省盐业总公司编修的《广东省志・盐业志》、省建设厅编修的《广东省志・城乡建设志》、陆丰市政府编修的《陆丰县志》、海丰县政府编修的《海丰县志》、惠州市惠城区政府编修的《惠州志》、高州市政府编修的《高州县志》和英德市政府编修的《英德县志》。由于这些志书未能按时出版,影响了全省第一届修志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全省第二届新方志编修工作进展情况

根据省政府的部署,全省第二届修志工作从2002年3月开始,至2008年底全面完成。共编修《广东省志》1部(由43卷组成),市、县、区志120部。

全省第二届修志工作总体计划:第一阶段,制定规划、动员布置、健全机构和队伍、培训修志人员、制订志书篇目、完成资料搜集等工作,时间约2年;第二阶段,进行志书编写、志稿评议和总纂等工作,时间约3年;第三阶段,志稿送审、修改和志书出版等工作,时间约2年。

第二届修志工作启动两年多来,大多数地区和单位基本能按计划完成第一阶段工作。目前,参加第二届修志的121个市、县、区中,有100个市、县、区已经完成了动员部署、培训人员和篇目设计工作,进入资料收集阶段,其中有66个市、县、区基本完成资料收集工作,进入志稿撰写阶段。第二届《广东省志》43卷中,有31卷已经完成了人员培训和拟定篇目工作,进入搜集资料阶段,部分卷进入志稿撰写阶段。

第二届《广东省志》中,至今尚未启动编修工作的是:《党派・群团卷》、《城乡建设卷》、《工业卷》、《劳动・社会保障卷》和《人口卷》。编修工作进展缓慢的是:《新闻・传播卷》、《社会科学卷》、《政权・政协卷》、《国内贸易卷》、《专记・粤港澳台经济文化交往》、《专记・海洋经济》和《经济管理卷》中的“行业管理篇”。

第二届市、县、区志中,至今尚未启动编修工作的是:《湛江市坡头区志》、《湛江市麻章区志》、《遂溪县志》、《茂名市茂南区志》、《电白县志》和《潮州市湘桥区志》。编修工作进展缓慢的是:《佛山市志》、《佛山市禅城区志》、《韶关市武江区志》、《始兴县志》、《汕尾市志》、《汕尾市城区志》、《陆河县志》、《江门市志》、《恩平市志》、《湛江市志》、《吴川市志》、《清远市志》、《清远市清城区志》、《清新县志》和《连山县志》。

汕头市由于近年行政区划有较大调整,所属的6个区和1个县第二届修志工作起步晚,2004年上半年才成立机构,下半年动员布置,落实修志人员。

三、加快推进全省地方志编修工作的要求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省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省直各有关单位要把地方志编纂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抓,及时协调解决编修志书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建立、健全地方志机构,充实修志队伍,为修志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确保全省志书编修工作顺利开展。

(二)制定规划,确保进度。

尚未完成第一届修志任务和第二届修志工作进展缓慢的市县和省直有关单位,要认真分析、查找修志工作落后的原因;根据省政府关于全面完成第一届修志任务的具体要求和第二届新方志编修工作的总体目标,认真制定修志工作计划,落实工作措施,并于2005年1月30日前将工作计划和措施书面报告省地方史志办公室。

尚未完成第一届修志任务的地区和单位,必须按如下时间要求完成编修出版任务:目前已经通过审查验收的《英德县志》、《海丰县志》和《广东省志・城乡建设志》,在2005年3月底前出版;正在三审的《高州县志》和已完成二审的《广东省志・妇女志》,在2005年6月底前出版;已完成一审的《陆丰县志》、《广东省志・工会志》、《广东省志・青年运动志》、《广东省志・乡镇企业志》、《广东省志・文物志》和《广东省志・盐业志》,在2005年8月底前出版;惠州市惠城区政府主持编修的《惠州志》,在2005年10月底前出版。

(三)加强督查,狠抓落实。

各级人民政府和省直有关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工作,推动全省地方志编修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地级以上市、省直有关单位完成修志工作的进度情况,要于每年7月和次年1月初书面报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由其汇总报省人民政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要切实加强对各地和省有关单位修志工作的业务指导与督促检查,特别是对修志工作进展缓慢地区、单位,要重点督查,及时了解情况,帮助分析原因,督促其采取改进措施,确保全省修志任务按时全面完成。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一月十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皖政〔2006〕56号)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2006〕56号 【发布日期】2006-08-03 【生效日期】2006-08-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皖政〔2006〕5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有效控制和扑灭重大动物疫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精神,结合我省畜牧兽医工作实际,现就全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加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发生,现行兽医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晰、体系不完善、队伍不稳定、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匮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水平的提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全省兽医工作全面发展。

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动物卫生监管执法水平和动物防疫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通过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完善法规,逐步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的长效机制。稳定和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提高兽医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全省动物卫生工作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动物卫生及其产品的安全水平。

三、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整合省级、精干市级、加强县级,重点充实基层防疫队伍。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政府兽医工作机构,科学界定职能,理顺工作关系,稳定和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提高动物卫生监督管理的执法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主要内容如下:

(一)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机构

根据兽医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整合畜牧和兽医行政管理职能,建立和完善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贯彻和执行动物卫生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拟定本地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扑灭计划;监督和管理本地区的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责兽医医政和兽药药政工作;负责动物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负责兽医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管理。

加强省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将省农业委员会畜牧局改为省畜牧兽医局,其机构设置及职能配置由省编办按照规定程序报中央编办批准后组织实施。

市、县两级结合本地养殖业发展情况和兽医工作需要,调整设置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已单独设置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的,仍予以保留,列入政府直属机构序列;未单独设置的,也可按照“撤一建一”、资源整合的原则,调整设置政府直属的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并按程序报批;也可设置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市县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名称统一为“××市(县、区)畜牧兽医局”。

(二)建立兽医行政执法机构

整合现有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等各类机构及其行政执法职能,组建省、市、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机构名称统一为“动物卫生监督所”,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直接从事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可与市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合并设置,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动物卫生监督所的主要职责是:依法实施动物防疫、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等行政执法工作。

(三)建立健全兽医技术支持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职责、合理布局”的原则,整合现有畜牧、兽医技术机构和资源,省、市、县分别设置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实施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报、实验室诊断,承担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编制并上报;提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并组织实施;承担动物疫病预防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普宣传;承担动物产品安全相关技术检测工作。

(四)稳定畜牧技术推广体系

整合现有畜牧兽医系统内的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和资源,组建省、市、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负责畜牧业重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参与畜禽饲养、草业、品种改良等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订并组织实施,提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开展畜牧业职业技能鉴定。其中,市、县两级机构与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合并,名称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中心)”,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五)切实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乡镇设立畜牧兽医站,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畜禽饲养量较少的地方也可按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畜牧兽医站的主要职责是:承担动物强制免疫的监督实施、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动物疫情调查、疫情报告等政府公益性职能,协助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兽药经营监督管理,协助乡镇政府组织村级动物防疫员开展动物防疫工作。乡镇畜牧兽医站的编制,由编制部门根据乡镇畜牧业发展状况和经济条件,在乡镇事业编制总额中逐乡镇核定,人员工资、防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乡镇畜牧兽医站站长实行公开招聘选派,工作人员从现有畜牧兽医工作人员中公开招聘,实行聘任制。原由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的诊疗服务等经营性业务,要剥离出去,走向市场。

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体系。按照省编办《关于加强全省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通知》(皖编办〔2005〕84号)的要求,每1000个农户配备1名村级动物防疫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职责是:分户建立畜禽养殖档案,承担对动物的强制免疫和计划免疫,协助做好产地检疫、动物疫情调查和报告、畜牧生产统计等。村级动物防疫员经费由县乡两级承担,省级财政给予补贴。乡镇政府对村级动物防疫员实行合同化管理和持证上岗、考核制度。县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资格认证和定期培训工作。

四、加强兽医队伍和工作能力建设

(一)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和执业兽医制度。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实现经营性兽医技术服务市场化,逐步实行执业兽医制度。从事动物疫病诊断、治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人员,必须具备规定学历和专业知识,并经过培训、考试,取得执业资格。

(二)切实加强兽医工作能力建设。要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兽医科学研究,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治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外兽医事务,跟踪研究现代动物卫生规则,及时调整和完善本地相关政策。

五、建立完善兽医工作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兽医工作的发展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对兽医工作的投入,逐步建立起科学、稳定的兽医工作经费保障机制。要将兽医行政管理、动物卫生监督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所需经费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管理,保证其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费用。其依法收取的防疫、检疫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经费使用情况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二)建立动物防疫应急储备制度。一是建立省、市、县三级应急防疫物资储备库,对应急设施、设备、疫苗、药品、防护用品、交通通讯工具等有关物资进行储备,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二是设立省、市、县三级应急防疫储备金,主要用于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确认、疫区封锁、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疫情追踪与监测等疫情处理工作及强制扑杀补助。

(三)加强动物防疫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各级政府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重点向县、乡倾斜。要充实、完善各级兽医工作机构的设备、条件,建设各级各类兽医实验室,提高诊断、检测能力和生物安全水平。

六、组织实施

全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由省农委、省编办牵头,会同财政、发展改革、人事、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统一认识,密切配合,加强对改革工作的指导。

各市、县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深入研究本地区现有畜牧兽医机构状况和兽医工作的重点,按照机构、编制总量控制,整合资源,理顺关系的原则,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各市、县于2006年9月底前将实施方案报省农委、省编办备案后组织实施;2006年年底前完成机构设置、人员上岗、分流人员安置等工作。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八月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十堰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十堰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十政发〔2007〕3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了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高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畜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鄂政发〔2007〕3号),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推进全市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建立健全规范、统一、高效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现行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由于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晰、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提高,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改革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卫生监管执法水平,提高畜牧业经济管理、动物防疫公共服务、畜牧科技推广能力,促进畜牧业稳定协调发展和农民增收,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

(三)主要目标。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建立科学、统一、规范、透明、高效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畜牧兽医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动物卫生工作和畜牧业全面发展。

三、建立健全畜牧兽医工作体系

(四)建立健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将十堰市畜牧局更名为十堰市畜牧兽医局(挂“十堰市人民政府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牌子),由政府直属正县级事业单位调整为政府直属正县级行政机构,承担全市畜牧兽医及动物防疫的行政管理职能。

县(市区)畜牧局更名为畜牧兽医局(挂同级人民政府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牌子),为同级人民政府承担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正科级行政机构。

畜牧兽医局的主要职责:贯彻落实国家畜牧、草地、兽医、饲料行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质量标准;拟订和组织实施畜牧、草地、兽医、饲料行业地方性法规、规章、发展规划、标准、产业政策、重大科技技术攻关措施;制定和组织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扑灭计划;负责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动物寄生虫病防治管理工作;负责兽医医政、兽药药政、饲料行业的管理工作;负责动物产品安全和畜禽产品加工产业化发展的管理工作;

负责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负责种畜禽管理、保护和利用畜禽遗传资源;负责草地保护、建设和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负责提出畜牧兽医行业投资计划建议、项目建设方案、组织项目实施,监督检查畜牧兽医项目经费和专项经费的落实与使用;负责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科技教育、科技攻关和职业技术鉴定的管理;负责畜牧兽医行业的政务、经济、技术、市场信息管理和统计、宣传工作;上级畜牧兽医局对下级畜牧兽医局具有指导和监督职责。

(五)建立兽医行政执法机构。撤销十堰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十堰市兽药监察所)、十堰市动物检疫站,将原十堰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十堰市兽药监察所)和十堰市动物检疫站的人员整体合并组建设立十堰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挂“十堰市动物检疫站”牌子),为承担行政执法职能的机构,副县级事业单位,归口十堰市畜牧兽医局管理。

县(市区)撤销兽医卫生监督所、动物检疫站,统一设立动物卫生监督所,为承担行政执法职能的机构,副科级事业单位,归口同级畜牧兽医局管理。

动物卫生监督所的主要职责是:依法实施动物防疫、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动物产品安全和兽药及饲料行业监管等行政执法工作。

十堰市城区动物防疫监督、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由区级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城区动物屠宰及运输检疫、兽药饲料监督管理、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由市级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

(六)建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撤销十堰市畜牧兽医工作站、十堰市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将原十堰市畜牧兽医工作站和十堰市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的人员整体合并组建设立十堰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挂“十堰市动物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牌子),赋予兽医技术支持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职能,副县级事业单位,归口十堰市畜牧兽医局管理。

县(市区)撤销畜牧兽医工作站、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统一设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挂“动物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牌子),赋予兽医技术支持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职能,副科级事业单位,归口同级畜牧兽医局管理。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实施动物疫病的防疫、监测、预警、预报、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提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方案;负责动物寄生虫病的查、治、灭、管、防等重大技术措施的实施;负责动物疫病预防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普宣传;承担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检测工作。

十堰市城区区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不承担动物疫病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实验室监测任务,相应工作由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

(七)建立健全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撤销十堰市畜禽品种改良站、十堰市饲料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将原十堰市畜禽品种改良站和十堰市饲料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的人员整体合并组建设立十堰市畜牧技术推广站,赋予畜牧技术推广职能,正科级事业单位,归口十堰市畜牧兽医局管理。

县(市区)撤销畜禽品种改良站、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统一设立畜牧技术推广站,赋予畜牧技术推广职能,副科级事业单位,归口同级畜牧兽医局管理。

畜牧技术推广站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畜禽品种改良及良种推广;负责畜禽品种资源的调查、监测;负责重大畜牧科技进步措施的实施。负责畜产品加工技术的推广;负责畜禽养殖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及农民技术培训。

(八)切实抓好基层畜牧兽医体系建设。各县市区要按照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乡镇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省级财政“以钱养事”补助资金用于畜牧兽医公益性服务事业的比例不低于40%,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抵扣和挪用。要按有关规定迅速落实县市区畜牧兽医局派驻乡镇的动物卫生监督人员的全额事业编制,确保事业经费足额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派驻人员要迅速到岗履行职责。县(市区)畜牧兽医局派驻乡镇的动物卫生监督人员的主要职责是:拟定预防和扑灭动物疫病所需药品及物资的计划,培训动物防检人员,组织实施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负责对重大动物疫病的诊断、检测和疫情测报;做好动物屠宰检疫、产地检疫、运输检疫;畜牧兽医新品种、新技术试点示范、推广应用。畜禽饲料安全使用的指导;对农民和养殖专业户的公共培训和信息服务。

切实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每个行政村要聘用1名动物防疫员,财政每年对每名动物防疫员的补助经费不低于6000元,从省级财政“以钱养事”补助资金和县级财政预算的动物防疫资金中列支。

四、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和工作能力建设

(九)科学定编定岗,提高人员素质。合理制定畜牧兽医局、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畜牧技术推广站等机构的人员编制,确保工作需要。所需人员原则上从现有人员编制中调剂解决,新增人员或出现空缺岗位需补充人员,一律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择优录用或按有关规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考(聘)。

(十)合理安排分流人员。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流出来的人员,特别是对原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依法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最低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资金及时到位。要鼓励和支持分流人员创办经营实体,从事经营性畜牧兽医服务活动。

(十一)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畜牧兽医局、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有兽医工作人员,经资格认可、政府任命等办法,逐步进入官方兽医队伍。从事动物疾病诊断、治疗、免疫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人员,必须达到规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条件,并经过培训、考试,取得执业兽医资格。具体办法按上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规定执行。

(十二)切实加强畜牧兽医工作能力建设。要加强人员培训,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治水平。

五、建立和完善畜牧兽医工作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十三)建立科学、稳定的畜牧兽医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支持、技术推广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确保其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费用。动物疫病预防、监测、控制、扑灭、动物产品安全检测、饲料、兽药质量及其残留监测和监管等项目纳入财政预算,及时拨付,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其依法收取的防疫检疫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部门预算管理,严禁“坐收坐支”。

(十四)加强动物防疫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畜牧兽医机构的设备、条件,抓好各类兽医实验室、动物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建设,提高诊断、检测能力和生物安全水平。各类兽医实验室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达到生物安全和技术质量水平认证、认可。要按照全国全省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本地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认真组织实施。要抓好乡镇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改善办公条件,配备动物疫病诊断、防疫检疫、疫苗冷藏及交通设备,提高动物防疫质量。

六、切实加强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

(十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编制、财政、人事、劳动保障、发展改革、畜牧等部门要统一思想,密切配合,加强指导,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为加强市级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编制、财政、人事、劳动保障、发展改革、畜牧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快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步伐。

(十六)各县(市区)要尽快拟定本地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按程序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按照省政府的统一要求,力争于12月底前完成改革任务。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