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阳光司法促和谐
(电视专题解说词)
阳光司法促和谐
——兴和县人民法院司法为民工作剪影
这是一个开拓奋进的群体,他们肩负神圣使命,冲锋在前;这是一个高效廉洁的团队,他们维护法律尊严,屡创佳绩。这就是兴和县人民法院,一个情系人民群众,甘为国徽增光添彩的优秀集体。
创先争优树形象
兴和县人民法院现有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65人,其中具有法律本科学历和研究生学历的共58人。全院内设三个民事审判庭,一个刑事审判庭及行政审判庭、审判监督庭等十七个部门。多年来,他们运用法律的坚锐武器,凭借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忠实守护着兴和所辖的7个乡镇、161个村委会和7个居民委员会31.5万各族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幸福安宁。
古人云:“善弈者谋势”。近年来,兴和县法院党组一班人,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 “为大局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主题,坚持“三个至上”,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忠于党和国家、忠于人民和法律的干部队伍。
特别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兴和县法院从建章立制入手,进一步改变审判服务方式,深化对广大法官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通过组织党员干警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廉政准则》学习和学习先进典型、创建 “党员先锋岗”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家要牢记宗旨,立足本职工作,大力弘扬和培育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答应不答应”为标准,积极开展审判执行工作。
一年多来,他们以“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立案窗口建设,树立公正、和谐、文明、便捷的司法服务形象,坚持实行“一站式”服务,达到了快审查、快立案、快送达、快转办,方便群众诉讼的目的。办案法官坚持上门送达、上门调解、上门宣判,切实减轻当事人诉累。
在老百姓的炕头上,一次开庭就是一场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课。在偏僻的小山村,一件扶贫济困的慈善事,就大大拉近了干群、党群之间的距离。在法律援助的行动中,一个真诚的微笑就会让陷入“官司”的无助者倍感欣慰。院领导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全院同志严格自律,照章办事,极大的提高了法院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明显地提高了人民法院的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
公正司法促和谐
围绕构建和谐的时代主题,肩负司法为民的崇高职责,兴和县人民法院在开拓中进取,在创新中发展,在与时俱进的历史跨越中争得无尚荣光,树立起公正司法,热情服务的良好形象。
充分发挥能动司法作用,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各类案件,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努力维护社会稳定,这是兴和县法院一切审判和执行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他们把加强行政审判和民商事审判,依法及时调处社会矛盾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方联动,通力合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010年1---11月份,兴和县法院上述3类案件审结率均达到90%以上。特别是在为信用联社清理沉淀贷款和移民村、二十八号村的拆迁改造过程中,由于行动积极,方法得当,成效显著,受到县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称赞。
“案件就是矛盾,和谐才是目标”,这是兴和县法院办案法官恪守的工作理念。他们始终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审判工作原则,进一步强化审判新举措,全方位构建调解工作新格局,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纠纷解决在萌芽,把矛盾化解在诉前和诉中,不让矛盾纠纷扩大,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特别是2010年以来,兴和县法院按照调解优先、案结事了的要求,坚持全程调解原则,尽可能以调解方式化解纠纷。同时,设立判后答疑,全面开展释案答疑工作,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兴和”建设,并将调解结案率、现行案件服判息诉率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成功调解了数十个有较大影响的疑难复杂案件。2008年到2010年,全院审结的件案
件中,以调解方式结案的件,调解率为73.8%。除掉刑事、行政结案数件,其调解率为69.7%。调解优先、案结事了,为兴和大地撑起一片公正司法的蓝天。
只有大力推行“阳光司法”,才能保证公正司法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这是兴
和县法院党组一班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强烈共识。为了保障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2010年兴和县法院以提升人民陪审员参审率为切入点,全力打造阳光司法工程。截止到目前,兴和县法院8名人民陪审员先后出庭参与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审理340余件,陪审率为82.8%。人民陪审员的介入,将公众智慧引入审判领域,丰富和完善了合议庭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充分发挥着公正审判、和解协调、教育监督、定纷止争等积极作用。
与时俱进创佳绩
有道是:“人心似铁非为铁,官法如炉真如炉”。如何让看似严肃、生冷的司法融入几许温馨的人文情怀?兴和县法院党组一班人在司法为民的具体实践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在司法便民呼声日涨的新形势下,院领导组织、协调各审判职能部门,开通弱势群体诉讼的“绿色通道”。截止到目前,兴和县法院在刑事审判中为30起案件、21名未成年人和无能力聘请律师的被告免费指定了辩护律师;在民商事审判中对318件追索抚养费案件、赡养案件、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劳动报酬案件的479人农民工、下岗职工、孤寡老人、残疾人以及经济上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减、缓、免交诉讼费60余万元;诉讼“绿色通道”的开通,确保了让经济上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打的起官司,切实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为缓解日益严重的“执行难”,实现执行工作的良性循环,兴和县法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首先,是营造一个全社会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执行工作大环境。其次,是耐心细致地对当事人进行法制宣传和说服教育工作。对涉及执行的信访案件改“堵”为“疏”,不捂盖子,支持合理诉求,通过下访、陪访、定期接访等措施,倾心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与此同时,不断提高执行人员自身素质,对现有的执行人员加大培训力度,以使他们适应日新月异的形势发展需要,增强执行队伍的战斗力。
执行难由来已久,表象纷呈。也是长期困扰各地法院的工作难点,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以来,兴和县法院大力开展”执行积案清积月活动”,对2009年12月底仍未执结的案件和2010年度存有执行难隐患的案件进行彻底排查,逐案建立台帐,制定解决预案,整合执行资源,集中力量清理积案。目前,14件有
财产可供执行的积案全部履行,多年来的31件积案全部清理。兴和县法院案件执结率为97%。同时,对全院2010年已归档的500余案件进行集中评查,此次评查得到了乌兰察布市人大调研组和市中院领导的一致好评.一个个有的放矢的举措,一次次与时俱进的创新,一组组令人瞩目的数据,一件件群众称道的好事实事,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无言的雄证,它们的背后无不凝结着全院广大法官和工作人员的汗水和心血,无不彰显着法院党组一班人团结奋进的智慧和魄力。
金杯、银杯,最珍视老百姓的口碑;屡创佳绩,忘不了上级党政领导的鼓励、支持。2010年,兴和县人民法院在保持过去荣誉的基础上,又获得了“
”等诸多殊荣。这些成绩和荣誉,分明展现着审判工作的威严,分明蕴涵着调解工作的温馨,分明彰显出全院上下齐心协力,共创佳绩的雄浑气势。
清风徐来,构建和谐正当时;法治日盛,不信春风唤不回。尽管兴和县人民法院审判和执行等工作,正在步入更加科学、更加文明、更加公正、更加透明的轨道,然而,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挑战,肩负司法为民神圣职责的广大法官和工作人员,仍然需要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加优质的服务方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我们坚信,有上级领导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有全县各族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有全院法官和工作人员的拼搏奋进,兴和县人民法院一定会创造更加辉煌的工作业绩!
第二篇:服务大局助发展 司法为民促和谐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服务大局助发展 司法为民促和谐
服务大局助发展 司法为民促和谐
东宁县司法局辖1个公证处,3个律师事务所,3个法律服务所,7个司法所,154个人民调解委员会,713名调解员,司法行政干警34人。2006年以来,东宁县司法局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充分发挥工作职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效服务,促进了社会和谐,整体工作取得喜人成绩。
近年来,东宁县司法局先后荣获“省级规范化建设先进司法局”称号、省级先进集体一次,省级集体二等功二次、市级集体三等功三次和市级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黑龙江省百姓好口碑荣誉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连续多年成为市级目标管理评比优胜单位。2009年县司法局荣立司法部集体一等功,工作经验在国家、省市推广。2012年,县司法局被司法部授予全国司法所建设先进单位称号,所属大肚川司法所荣获全国模范司法所称号。2013年,东宁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获得全国法律援助便民示范窗口荣誉称号,所属绥阳司法所荣获全国法律援助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东宁县获得全国法治先进县荣誉称号。全系统有8个集体、38名个人受到国家省市表彰奖励。
2006年县司法局局长李长顺被荣记个人三等功,荣获市级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全县政法系统人民满意的政法领导干部;2007年,荣获市级政法系统调研先进个人,荣获市级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2008年,荣获牡丹江市首届“十大法治人物”称号;2009年,被省司法厅荣记个人一等功;2010年,荣获市级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2011年,被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全市十佳公仆、市政法系统“十佳政法干警”荣誉称号、被省委命名为优秀共产党员,并且作为省委政法委组织的主题实践活动英模宣讲团中司法行政系统和牡丹江政法系统唯一代表做了典型发言。2012年,获得牡丹江市十大新闻人物荣誉称号;被省委政法委授予全省政法系统先进个人称号。被东宁县委、县政府授予创新敬业奖,并再次获得省级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东宁县委、牡丹江市委政法委、省委政法委和牡丹江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市委分别作出了学习决定,召开李长顺同志先进事迹专题报告会,在全市及各市县进行巡回演讲。2013年李长顺被国家司法部授予二级英雄模范称号,被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第九届“优秀公仆”荣誉称号、全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他参加了司法部举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先进事迹报告会;参加了省司法厅举行的李长顺同志专场先进事迹报告会;参加了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筑梦龙江 我的奉献梦”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
多年来,东宁县司法局充分发挥好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职能作用,认真把上级要求紧密地和自身实际工作融合,及时组织谋划,认真贯彻落实,取得明显成效。
一、法制宣传高标准定位
东宁县司法局认真履行人大决议内容,不断推进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进程和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一是加大普法宣传。全力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开展以案说法、“法制大讲堂”和月月学法答题等活动,以全县农民科技大集、12.4全国法治宣传日等活动为契机,组织全县各相关单位上街进行法律宣传,发放法律宣传单10余万张。在各单位的共同参与和配合下,开展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合同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活动,解答群众法律咨询1万余人次。二是大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东宁县夹信子村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大城子村和太平川村、华宇公司、东宁二中和实验小学分别被命名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企业”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学校”;东宁县的《“建立三个机制”加强学习用法保障边境地区繁荣稳定》被作为典型材料推荐到全国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交流会上交流;在哈尔滨市通河县举办的全省“法律进乡村”现场会,东宁县作了典型发言。三是及时总结和部署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圆满召开了“五五”普法总结表彰暨“六五”普法启动会议。会议总结了“五五”普法工作,表彰奖励了10个先进党委、58个先进单位和90名先进个人,下发了“六五”普法规划,重新明确了依法治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任务,会议的召开为全县顺利完成“六五”普法工作任务和提高全县人民法律素质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大督办格局,大力推进六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五普法中期验收工作。为确保普法依法治理各项工作有效完成,已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了全县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2013年5月,全县分为3个检查组,由县政府、县委政法委、县委宣传部主要领导任组长,对全县38个单位进行了六五普法中期验收和全国法治先进县迎检准备工作的检查督导,成效显著。
二、人民调解筑牢防线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党委政府分忧是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重点。东宁县司法局着力抓基层、夯基础,全力化解民间纠纷。以基层司法所为依托,创新开展“三调联动”和“调访一体化”等工作机制,大量信访案件通过人民调解得以有效化解,既为党委政府排了忧解了难,又切实为百姓解决了诉求。
他们在实践中创新机制载体,实行庭所联调、诉前诉中委托调解、民间纠纷信息互动、警民联调等调解工作新机制,全力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真正把人民调解工作变成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减压器。
他们还有效激发基层工作活力,实行村(居)调解组织例会考核制度。使调解主任主动参与镇(城区)、村(居)的中心工作,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目前,全县6镇1城区均建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规范的调访中心,本着“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原则,做到哪里有矛盾就出现在哪里。
7年来,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共调处矛盾纠纷6925件,95%的矛盾纠纷控制在镇村以下成功化解。防止民转刑案件31起76人次、民间纠纷引起自杀事件34件34人、群体性械斗12件。各级调解组织“依法办事,公道正派,权威性强”,赢得了百姓的口碑。
三、法律服务融入大局
1.公证工作。拓展公证服务领域,为县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一是为对外交流合作提供服务。7年来,共办理涉外公证457件,为边贸发展提供了优质服务。二是为“三农”提供服务。开展烤烟种植合同、农村小额贷款等公证服务,为保持镇村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服务。为旧城区改造和招商引资企业提供公证,减免各项收费达60万余元;为下岗再就业职工及时办理再就业小额贷款公证200多份,减免各项收费达到3万余元,赢得了群众和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企业的赞誉。7年来,公证处共办理公证16031件,办证合格率达到100%,一类卷宗达95%以上。
2.律师工作。全县律师广泛在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团体、个体私营企业中担当法律顾问,为我县处理与外地经济纠纷、招商引资、重大经济合同签订等项工作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全县律师还积极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发展,主动参与农民黑木耳菌种、化肥等生产资料购买,特色农产品销售等生产行为中的合同签订等法律服务,在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维持生产经营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7年来,三个律师事务所共办理各类案件2910件,提供法律援助435件,接待法律咨询12000余人次,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积极作用。
3.法律援助工作。为了更好、更多地惠及百姓,东宁县司法局创新法律援助工作的宣传方式、扩展法律援助的范围、增加法律援助案件的数量。一是加大软硬件投入,完善基础建设。在城区设立规范的法律援助服务大厅;二是强化制度建设,规范服务行为。对在接待来人来访、受理法律援助申请等各个环节的服务标准提出明确要求;三是狠抓办案质量,切实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法律援助服务活动得到有效实施。
近年来,为了改变农民工维护权益被动不利的局面,他们提出了《关于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建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对国内严格履行《建筑工程保障金制度》,对国外制定和出台《关于通过边控解决境外劳务纠纷的意见》,为树立东宁县的劳务用工信誉和维护务工人员的权益提供了坚实保障。他们编印的《致农民工朋友的一封信》,通过到建筑工地、村屯农户家中、口岸等地宣传,增强了农民工保护自身的权利意识和法制观念,从源头上遏制了侵犯农民工权益问题的发生。
7年来,全县共办理各类法援案件1107件,义务咨询1600人次,为当事人减免各项费用计70多万元,挽回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特殊人群加强管控他们对刑释解教人员实现了“帮教有组织、帮教有人管、帮教有措施”的三到位。接茬率达到100%,近七年累计在册管理377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实现软件化管理。认真解决安置帮教对象实际困难,他们依托东宁县金泉酿造厂,成立过渡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性安置基地,增加了特殊人群的就业渠道。创新社区矫正管理方式。截至目前共接收社区矫正人员181名,解除矫正93人,目前在管88人。他们在全市率先启用了移动网络基站定位系统,对社区矫正人员利用手机进行定位,掌握矫正对象的行踪,实现了对矫正服刑人员的24时实时监控。他们组织学习教育,开展公益性劳动,要求其定期思想汇报,帮助矫正对象顺利渡过矫正期。
东宁县司法局将继续坚持管理与服务并举,服务发展与服务民生并重,做到立公于心,取信于民,全力打造执法公正、执业诚信、执纪严格的为民服务品牌。(编辑/李舶)
------------最新【精品】范文
第三篇:促和谐
促和谐、依法执政保一方平安
——关于学习
《中共唐山市委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实施纲要》的体会
丰登坞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韩守恒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经验之一,同时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完善。作为一名乡镇领导干部,通过这次学习《中共唐山市委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实施纲要》,结合我镇实际工作,浅谈一下我在农村实践工作中对依法执政的体会和看法。《纲要》里指出,‚以科学执政为前提条件,以民主执政为本质要求,以依法执政为基本方式,探索执政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机制,使执政的基础更加巩固、行为更加规范、成效更加显著,使党的主张得到全面实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得到充分体现,依法治市精神得到深入贯彻,为加快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提供重要保证。‛
依法行政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要求,又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战略举措。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作为最基层一级政权的行政主体,其依
1法行政能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实行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增强法制观念,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攻克难点工作。
要着力破除单纯靠行政命令抓工作的旧观念,破除凭老经验、老套路抓工作的旧习惯,要善于把法律条款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要增强法制观念,坚持按法规制度指导工作,按法规制度开展工作,按法规制度抓工作落实,真正做到筹划指导工作以法规制度为依据,研究解决问题以法规制度为武器,检查衡量工作以法规制度为标准,把依法行政贯穿和渗透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以去年的百日攻坚为例,去年八月份,我刚到丰登坞镇不久就接到丰润区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在全区开展‚百日玫坚‛活动的通知文件。要求在短时间内将各乡镇辖区乱占乱建、欺街占道等违法违规建筑清查并彻底拆除。
私搭乱建一向是让乡镇头疼的工作难点,接到这个通知,很多人心里都在打鼓,以前街道那么久都没有清拆干净过,况且又涉及很多农户,这次任务能顺利完成吗?我们党政领导班子也不敢懈怠,立刻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徐立魁同志为组长,由我和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部门和镇直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环境卫生整治领导小组。我们首先对违规建筑户主下发了限期自拆的通知,通知里明确写明责令他们自行拆除违规建筑所依据的各项法律法规条款,凡以任何方法手段
阻碍本次清拆都是违法行为,其后果也都摆在纸面上,落到文字中。这个通知发下去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看来对老百姓亮明法律,依法执政老百姓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对下发限期拆除通知后仍不拆除的各户,镇党委、政府组成由镇机关工作人员、工商、派出所、土地所、卫生、交通、丰登坞村两委成员参加的联合整治队,由我亲自带队,利用8月12日、19日2天时间,共拆除违章建筑16处(面积413.5㎡),清理废墟52车次780吨;违章牌匾46块;石棉瓦、铁栅栏围墙117延长米;清理临时摊点12处。这次拆违,对私搭乱建者敲响了警钟,为主街环境‚卫生整治‛的开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经统计,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全镇党员干部居民群众近2千人次参加了整治活动,共出动铲土机、翻斗车330台次,板车113辆,清除卫生死角400多处,清运垃圾、杂草2千多吨。事后老百姓的反应也很强烈,都说这次拆违依法依规办事,一视同仁,拆出了水平,拆的老百姓心服口服,拆出了丰登坞镇的新气象
借着百日玫坚的东风,自2009年7月份以来,我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主要围绕‚两路、一街、一址、一机制‛开展。又重点落实了曾庄子村、蛮子营村、杨庄村、稻秧庄村4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以此为环境整治示范村,发挥以点带面的典型带头作用。7、8、9月份我镇修建乡村高标准水泥道路5条6公里,重点完成了于王庄村内丰登坞小学门前210米道路硬化,彻底改善了道路环境,为小学生上学提供了便利,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通过‚百日攻坚‛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我镇镇域整体环境建设步伐,也充分彰显了依法执政在一些重难点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突出作用。
依法执政,得民心。
二、依法执政,重在宣传。加强法制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机关工作人员自身法律素质的同时,要把普法工作深入人心。
乡镇基层政权是我国政权体系中最基层的政权单位,是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最前沿阵地。这一点在信访方面表现的也尤其重要。丰登坞镇长期以来一直是全区数的着的信访高发镇,但2009年是我镇信访稳控工作持续好转的一年。全年没有一起因政策不落实而引发的上访案件,整体信访量进一步下降,没有发生一起集体访,越级访得到了有效控制。就是因为我们重视法律学习,重视法律宣传的结果。
去年是国庆60周年和唐山市首届曹妃甸论坛举办年。镇党委、政府坚决落实区委、区政府指示精神,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我们要求机关每接到一例上访案件,除了安抚百姓,我们的工作人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将来访人信访的内容落实到法律层面,帮助他们分析来访理由是否合乎法律法规,对合理合法的信访我们热情帮助其解决问题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法律援助,外郎庄村民张硕敏因对丈夫车祸死亡赔偿结果不满意,多次上访。我们主要领导
亲自接待了解案情,并责成主管领导亲自到天津、香河等地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张所提出的问题,最终按政策落实了相关赔偿;对不合理不合法的信访案件,我们也耐心指导,给他们讲明其中道理,很多老百姓过后都说来的时候糊涂,不懂政策法规,走的时候心里明白了许多。
在去2009年国庆60周年和唐山市首届曹妃甸论坛举办年以及最近的两会敏感期间我丰登坞镇做到了无一例越级访,无一例安全生产事故。及时排查调处信访隐患十余起,化解积案3起,为全面稳控奠定了良好基础。
依法执政,顺民意。
三、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坚持依法行政,抓源头,强管理,从机制上确保农村和谐稳定。
依法行政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同样对开展基层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我们乡镇基层干部一定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农业生产规律性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不断创新和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努力提高驾驭基层工作的水平。要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遇事多与农民商量,处事坚持程序;要坚持依法行政,学会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基层存在的涉法问题和利益矛盾,维护基层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三资‛管理不规范,是农村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丰登坞镇2009年7月开展‚‘三资’管理规范月‛活动。成立了村级‚三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纪检书记杨伯仁任副组长,纪检、经统站、财政所等负责人为成员,对我镇农村‚三资‛管理工作进行了指导、检查,对村级资产、资源、资金管理作了有益探索。这项活动中,我镇出台了《‚三资‛管理规范月活动实施方案》和《进一步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实施意见》和《财务管理办法》等文件,着重强调依法依规管三资。我们从规范各业承包合同入手,摸清家底,查找问题。通过开展规范月活动,完善备案各业承包合同872份,摸清了各村‚三资‛家底,我们这样做,并不是说要抓哪个村干部的小辫子,想整哪个村干部,而是想让大家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多干几年,当好村里的家,真正做到为老百姓管理好村里的小金库。
总之,我镇集体资产做到依法依规管理,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完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从源头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依法执政,促和谐。
第四篇:阳光校务凝人心 民主管理促和谐
阳光校务凝人心
民主管理促和谐
——工会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多年以来,济南市解放路第一小学始终秉承“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生”的办学理念,以“营造和谐化校园,成就学研型教师,构建高效能课堂,奉献优质化教育”为总体目标,紧紧依靠全体教职工,积极进取、努力开拓、奋发拼搏,学校办学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尤其是近年来,在历下区教育局党委和区教育工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党支部和行政始终把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作为推进学校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来抓,把推进校务公开工作当作打造新时期学校民主管理工作的新平台,在加强领导、制度建设和注重实效上狠下功夫,在民主办学、民主管理、推进校务公开上,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拓展了公开内容,延伸了公开层次,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认真执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工作
学校工会按照教代会工作规程,认真履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职责,努力做到“五个一”,即:创建一个构架、突出一个中心、畅通一条渠道、营造一种氛围、构建一份和谐。
创建一个构架。即建立一个以教代会为主要载体,依托工会组织,全面实行校务公开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和构架。学校每年坚持将教代会纳入党政工作要点,认真组织、筹备每一次教代会。学校党政联席会每年至少研究两次教代会工作,学校重大事项,特别是涉及
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工作由教代会集体讨论决定,教代会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全面推进校务公开的载体。
突出一个中心。即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推动学校改革发展为目标的工作中心。在教代会闭会期间,学校工会在教代会主席团的领导下,多次组织召开有关教学、科研、管理等不同类型和范围的座谈会、研讨会;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案比赛,教学教研专题活动、“传、帮、带”经验交流活动等,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促进学校的后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畅通一条渠道。即教职工建言献策、反映个人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信息沟通渠道。为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每次教代会前,均印发《教职工提案表》发放到每位教职工手中,并评比优秀教职工提案。2008年教职工代表大会共印发提案30份,回收30份,大会主席团认真阅批每份提案,对代表们提出的焦点、热点问题都给予解决和答复,评出优秀提案4份,并在教代会上进行了表彰奖励,极大的调动了教职工参政议政的意识和积极性。
营造一种氛围。即尊重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实现“以教职工为办学主体”的校园民主氛围。学校教代会对学校人事制度、教师评聘、奖惩、工作计划、重要规章制度、奖励方案、大宗校产购买、重大校产处理等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等要认真审议讨论,动员全校师生齐心协力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
构建一份和谐。即关心和维护不同教职工群体的利益,积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不断促进学校的安定和谐。根据教代会提出的“关注
教职工健康,提高教职工福利,创和谐学校”的决议,学校每年开展教职工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加强了教职工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促进了学校的和谐。
2007年,区教育工会组织全区中小学工会主席,到我校观摩了学校八届三次教代会,市教育工会主席赵庆贵同志、历下区总工会主席徐亦农同志及区教育局的领导到会指导,并对大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二、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创建和谐校园
我校的校务公开工作以“发展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创建”为主线,创新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平安、健康、文明、快乐的和谐校园。
学校党支部高度重视校务公开工作,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提高教职工对推行校务公开制度的思想认识,为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制度的实施工作打下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的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由党支部、工会、共青团成员和教职工代表参与的校务公开监督小组,制定了《校务公开制度》、《校务公开工作职责》、《校务公开形式》、《校务公开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积极稳妥地推进校务公开工作。
学校要求教务处,后勤处,财务室,少先队大队部定期(每周)提出公开内容,报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审查,审查内容后依据内容确定 3
公开形式,公开范围,指定专人负责收集反馈意见,上交到相关部门督促相关部门整改。
依照规范程序,我校确定了:在内容上公开政策法规、规章制度、财务收支、学校政务等,做到公开决策过程、执行情况、办事结果;在途径和方式上采取直接参与、设立公开专栏、会议通报、召开教代会、公告、广播、电视等进行公开;在时间上坚持定期公开与随时公开相结合。定期公开,主要是对学校财务收支、接待费数额及开支情况每学期经审查后公开一次。随时公开主要是指对重大决策、重大问题、临时性工作、热点、难点以及其他需要随时公开的事务根据需要灵活公开。为此,我校在采取了以上传统的公开形式之外,还特别应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网站上实现更大程度的校务公开,从而提高校务公开运行的效率,增强了校务公开的时效性、针对性、真实性、说服力。
本我们公开的内容有:我校工作目标计划及重大决策,在全校教工大会上向教师公开,听取教师的意见;学校的各项工作制度,全体教职工奖惩规定,下发到教师手中,接受监督;校行政领导周工作计划,以《周程》形式印发各年级组;学校的教研、公开课、等活动安排,及时公布在公告栏中,让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各项教育、教学评选活动做到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学校收费项目标准,财务收支项目等,每次收费都向学生下发收费通知单,真正做到不乱收费、不多收费、不搭车收费,领导、社会、家长反映良好;财务的预算计划、财务收入情况、教职工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财务支出情况每学期
都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公开,接受全校教师的监督;各级各类先进评选奖励(含考核评优)范围、对象、条件、名额、评选程序要求,召开教师大会向教师公布,做到人人皆知,评选活动过程,确定上报人选和评选结果均在校务公示栏上进行公示;每月岗位考核、教职工考勤、工作量考核、绩效工资分配,每月公示,如有不合理的或者遗漏的,充许申诉,情况属实,充许更改;职称评聘,按照上级的文件要求向教师公布任职条件、上级下达的职数、学校职称推荐组成员、量化评分标准、申请者名单、参评材料及考核情况,确定推荐上报人选等,最后将结果一一反馈到本人,让参加职称评聘的教师心悦诚服。
实行校务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校务公开栏成为广大师生员工经常光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种宽松、和谐、奋进的氛围中, 广大教职工心情愉快的工作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四)职权落实,监督到位,群众认可。
强化民主监督,加强制约机制是校务公开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保证。为确保公开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我们建立健全了监督机制,加强对校务公开的监督。我们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监督,接受评价,不断调整思路,促进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1、完善监督机制,增强监督力度。在充分发挥党组织、职工大会、教代会民主监督作用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校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校务公开进行全方位监督,保证公开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建立经济审查委员会,专门负责对学校财务收支和重大经济活动的审查和监
督。对涉及社会、家庭的问题如学校收费等对外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2、树立教职工主人翁意识,提高教职工监督的自觉性。通过交流,我们发现有的教职工认为学校决策是领导的事,即使提了好的建议领导也不会考虑,更不要说采纳;也有教职工担心提了意见后会被“穿小鞋”。为此,我们想方设法消除群众疑虑,与教职工谈心做思想疏通工作,并采取激励措施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工参政议政,鼓励教职工积极行使监督权。为每次教代会我们都要评比优秀教职工提案,三年来我们评出优秀提案20余条,并及时予以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同时积极采纳实施,这样极大的提高了教职工参政议政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民主测评干部。学校领导班子、中层干部每学期接受一次教师全员考评,每学年接受一次教代会考评。请全校教职员工参与评判、打分,以提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民主评议党员,严格标准,全面衡量,奖励先进、激励后进。
4、设立校长信箱,接受师生反馈。在校务公开举报箱、校长电话公开。对学校存在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或家长可以通过校长电话向校长直接反映或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5、定期召开家校沟通会。我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它是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家校沟通会,请家长参与监督,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能健康稳定、科学有序地快速向前发展。
我们以创新的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围绕学校的工作重点,做
好校务公开的各项工作,得到全校教职员工的肯定,在每学期以工会小组为单位的工作评议中群众满意度高达100%。群众的满意度,是我们工作的动力,工作的目标。
做好校务公开工作是凝聚人心的“阳光工程”,是关系到教职工切身利益和学校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接受上级教育工会的领导,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进一步发挥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锐意进取,不断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五篇:构建和谐司法初探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程中,我们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与法治具有内在的联系,法律本身就是追求社会和谐的产物,和谐社会的每一个特征都包含着对于法治的需要,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法治社会。而司法使纸上的法律真正转化为“活的”规则,使法律的公正价值得以最终实现,对法治社会的形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谐的司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保障。本文试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对和谐司法的构建作粗浅阐述。
一、和谐司法的概念和特征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论语·子路》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的“和”是指“和谐”;其中的“同”是指“附和”、“苟同”、“盲从”。“和而不同”,就是指和谐而不盲从。“和”首先就是建立在承认个体,尤其是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之上的,这是关于和谐的认识前提。承认不同才强调“和”,在“不同”基础上的“和”才是真正的“和”,才是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和”。[1]本文所指的司法,是指狭义上的司法概念,即审判机关依据法定职权适用法律,对案件进行审理、裁判(含执行)的活动;狭义的司法机关即指人民法院。和谐司法是指司法构成的各个元素按照统一的规则相互协作,形成良好的互补状态,达到“司法环境优良、运行机制科学、裁判准确公正、执行高效有力”的目标,教育和引导社会成员人人接受法律约束,并从遵守法律中获得自由。和谐司法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司法环境的和谐。包括司法机关在组织领导、人事任免、经费保障、法律监督等方面的和谐。二是司法理念的和谐。司法理念是指导司法制度设计和司法实践运作的理论基础和主导的价值观,也是基于不同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或文化传统)对司法的功能、性质和应然模式的系统思考[2]。司法理念的和谐包括对于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司法价值与服从地方经济建设大局、“短暂和谐”与“长久和谐”等矛盾问题在认识上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三是司法运行的和谐。即司法实践中的各个因素、各个环节按照科学的机制结合和运行,合理地调节社会关系,消除司法中的“跛足”现象。它包括打击与保护、调解与判决、审判与执行、程序与实体、效率与公平等方面的和谐。和谐司法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一)确立法律的至上性。即一切社会活动都必须纳入法律思维的轨道。司法机关在作出决定的时候,不能离开合法性这个前提来考虑政治、经济、道德等因素。
(二)确立权利的平等性。当事人不仅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而且在相同的法律因素条件下,享有的权利在种类、形式和内容方面不应有任何区别。
(三)确立司法的独立性。包括司法权的独立(不侵权)、司法机关的独立(不介入)、司法人员的独立(不施压)、司法活动的独立(不妄评)。
(四)司法行为的规范性。做到程序合法、实体公正、形象良好。
(五)树立司法的权威性。一切阻碍司法的行为都将受到制裁,在全社会形成充分尊重和自觉履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观念,使法治成为人们的价值追求、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empirenews.page--]
二、构建和谐司法的理论依据法治就是社会各主体自觉服从法律所创设的秩序,并以法律作为最高行为准则的社会秩序状态。司法之于法治的作用,在于对各主体是否遵守法律秩序作出评判,并对违反法律秩序的行为作出必要的制裁[3],司法是法治的维护者。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主张。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又在新的宪法修正案的第5条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款,从而使法治原则成为一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重要宪法原则。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提出了社会和谐的问题。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将其具体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阐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民主法治作为和谐社会的第一个基本特征,表明了法治对于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4]司法的使命在个案中表现为定纷止争,即通过裁判实现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具体讲,刑事审判中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原则以及贯彻疑罪从无、人权保障的有关规定,在依法严惩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的同时,维护社会秩序和良好环境;民商事审判在对平等主体间人身关系、财产关系的调整中,尊重当事人在私法领域对权利处分的意思自治和对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道德原则的引入,既激发社会个体对财富的创造热情,又引导着社会道德风尚和文化的发展进步;行政审判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依法保护,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推动着法治政府的建设。刑事、民事、行政三大审判以各自特有的功能承担着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同任务。总之,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构建法治社会,法治的实现必须有司法的公正与效率为保障,和谐的司法是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的条件,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构建和谐司法。
三、当前司法领域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一)司法的独立性尚未真正实现。在现行体制下,实际上形成了地方各级法院依附于地方的局面。司法权的宪政地位在实际中大打折扣,司法权附属于行政权,司法独立缺乏基本的前提条件。这也是司法上地方保护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根本原因。法官的管理目前适用《公务员法》,使法官的身份等同于一般行政干部。《法官法》缺乏在法官职业化建设、法官权利保障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可操作性不强,法官不独立也是导致司法不能独立的重要原因。
(二)刑事、民事、行政三大审判发展不平衡。在古希腊、古罗马,民商事法律是其最发达的法律。中国古代社会最发达的法律则是刑事法律,刑事法律在中国一直具有优先的地位。从三大诉讼法的颁布时间来看,《刑事诉讼法》颁布最早(1979年7月1日),《民事诉讼法(试行)》次之(1982年3月8日),而《行政诉讼法》则直至1989年才颁布。在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重刑事、轻民事、忽视行政审判的现象。[!--empirenews.page--]我国目前既是关键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充分发挥民事审判的职能作用,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平地分配社会权益。但在目前体制下,民事审判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群众的高期望值,可谓力不从心。在行政诉讼中,由于行政机关的特殊地位以及人民法院同行政机关的特殊关系,行政机关大多会利用权力施加法外影响,使得案件审理的结果难以保持中立。行政机关即使败诉,也常常不积极履行判决规定的义务,强制执行难以开展。原告也往往慑于行政机关的权力,而主动放弃诉权,这些原因导致行政审判功能萎缩。
(三)立法滞后、法律适用存在困惑。从司法实践的情况来看,在法无明文规定或法律的规定滞后于经济发展时,即使法院严格适用了法律,同样会产生司法公正被质疑的情况,从而使审判人员处于两难的境地[5]。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立法滞后与司法实践的矛盾更加突出。
(四)“执行难”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近年来,人民法院高度重视执行工作,中央还专门为此下发了文件。但是,“执行难”依然存在。产生执行难的背景是社会信用危机以及社会变革时期深层次的矛盾。当前执行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就是缺乏公共力量的协助,难以建立起有效的执行威慑机制和财产信息共享系统,给被执行人[1][2][3]下一页 恶意逃避执行提供了空间。
(五)审判体制不尽合理。一是存在司法管理行政化的弊端,不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二是合议制流于形式,与基层审判实践有一些脱节的地方。三是审委会制度存在问题。审委会成员事先并不介入案件的调查审理过程,审委会的最终结论并不一定是最佳结论。由于裁判的作出是多人的共同行为,一旦出现错案,它就成了人人有责任,但人人又都无法承担责任的局面。四是审判人员与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之间难以建立起真正的隔离带。五是审判改革在某些方面与实际脱节,如最高法院制定的证据规则有一定的超前性,与落后边远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不相适应;有的法院在推行审、判合一后,因法官素质跟不上,导致了案件质量的下降;有些案件考核指标的设计不科学,一些法院为了在评比中取得好的位次,不得不采用“技术处理”。六是法院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作。委托调查、委托执行效果不佳;异地财产保全、异地执行难以进行;有的法院甚至给外地法院办案设置障碍,充当地方保护主义角色。七是存在法制不统一的现象。在一些案件的处理上,不同法院之间、甚至同一法院的不同合议庭之间做法不一。
(六)司法效率有待提高。一是法律制度设计不合理。比如劳动争议案件必须以仲裁为前置程序,形成了事实上的“三审”终审,有人对其中的工伤案件办理期限作过计算,假如用人单位恶意诉讼,穷尽所有法律程序,可以用上整整4年时间;再如在行政确权案件中,容易出现循环诉讼,使矛盾久拖不决。二是边远落后地区办案条件差,经费保障困难,案件难以及时办结。三是纠纷解决功能的弱化和不足,对于一些当事人或案外人反复上访、缠访,或因无理要求未得满足而恶行要挟甚至实施种种极端行为,缺乏有效手段及时制止。例如一基层法院一年内曾发生过三起当事人服农药事件,该院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处理善后事宜,严重影响了审判工作。四是终审不终、无限再审的问题未能很好解决,损害了法院裁判的严肃性。[!--empirenews.page--]
(七)司法队伍断层严重,素质亟待提高。《法官法》施行后,提高了法官的准入条件,但由于法官与律师等行业在经济收入上的巨大差别,一方面大多数已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员不愿从事清贫的法官职业,另一方面法院内部工作人员也在通过司法考试后纷纷离岗下海“淘金”,使得法官队伍后继无人。同时,在法官培训方面存在问题。审判人员得不到必要的知识积累和更新,其业务素质和技能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八)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矛盾突出、难以平衡。法院在追求公平与正义的司法价值与服从地方经济建设大局之间处于两难选择。为了求得暂时和谐而往往牺牲了人们所追求的公平和正义,牺牲了法律的尊严,导致人们对法院信任的丧失和对法律尊严敬畏的丧失。比如,有些地方政府在农村土地征用或城市房屋拆迁工作上急于求成,未依法办理相关手续,酿成群体性纠纷后,若法院严格依照法律条文办案,裁判的后果将是政府败诉。如此将导致政府前期的巨大经济投入付之东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政府形象;如法院支持政府的违法行为,将严重导致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不信任。
四、构建和谐司法的有效途经构建和谐司法必须寻求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法律保证、经济保证和思想保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司法独立与党的领导、人大监督的关系。我国的司法独立是在党的领导、人大监督下的独立,是相对的独立,相互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其次,司法独立以追求司法公正为宗旨,而不是为了独立而独立。第三,我国《宪法》、《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均规定了人民法院独立审判原则;《法官法》第8条规定,法官享有“依法审判案件,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的权利,这一规定包含由法院独立向合议庭独立、法官独立转化的立法精神;《党章》规定:“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这是党关于司法独立的领导原则。[6]很多人认为,司法独立与党的领导不能兼容,谈司法独立就是全盘西化;有人认为,在我国没有“司法独立”,而只有“司法中立”,这实际上都是对司法独立的误解。第一、研究、主张司法独立并非取消党的领导,而是加强、改善党的领导。第二,司法权在政治权力结构中最为弱小,它容易受到其它权力的干涉而失去独立性,所以司法独立需要特别保护。第三,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证,没有“独立”就没有“中立”,也就没有公正可言。第四,现实中党的领导和司法独立之间存在着不和谐的矛盾和紧张关系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在于“司法独立”仅停留在空洞的原则规定层面上,缺乏相应的措施和制度保障。而“党的领导”在实际操作中被扩大化、庸俗化,蜕变为党的某个领导人的领导,或者对某个个案的领导,形成了“地方法院就是属于地方”的错觉。例如有的县市为了招商引资,下发文件规定司法机关对企业采取法律措施前必须先报政府备案;甚至出现了某县副县长在法院判决书上批示“不许执行”的怪事;发生了类似河南省平顶山市政法委书记命令法院对无辜的吕净一判决有罪并投进监狱的奇闻。[!--empirenews.page--]&nbs p;人大对法院的监督,一是必须具有事后性和间接性的特点,二是应与对行政的监督在方式上有所区别,不能损害公众对法院独立性的信赖。即“不代替”法院行使审判权,“不介入”既定的司法程序,“不损害”法院独立的形象。
(二)司法改革与现行法律架构的关系。最高法院自1999年起已发布了两个《五年改革纲要》,围绕《纲要》而推行的各项司法改革,主要是针对司法内部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其深层次的改革尚需继续推进。构建和谐司法,必须按照司法公正与效率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经费保障、队伍建设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体制合理、权责统一、保障有力、运行高效的司法体系。一是改革机构设置,弱化司法权的地方化色彩。宪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里并未将审判机关限定为必须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宪法第128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该条也未限定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本级”国家权力机关负责,而是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因此,改革现行法院设置并不会涉及到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原则的修改。司法机关根据自身性质在纵向上的适度“集中”,实际上亦符合宪法第三条规定的国家机构的民主集中制原则。2003年两会期间,民革中央和致公党中央就联合提出了《建立跨区域民商事法院的提案》。[7]二是改革经费体制,要建立单列的司法经费保障体系,防止地方党政领导利用手中的财政大权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司法干预。三是加快法官职业化建设,改革目前法官管理套用行政级别的做法,实行法官终身制和等级制,消除法官的后顾之忧。从而阻断地方有关机关及部门以干部管理为名干预司法的通道,同时,能够以合理的待遇吸引精英人才,提高司法队伍素质。四是审判管理改革。
1、健全法院组成人员的分类管理制度。
2、进一步探讨和深化审判方式改革,使之既达到最高的司法效率,又能与国情及现有法律空间相适应。
3、加强和完善司法协助体系,包括法院之间的办案协作和法院外部各协助义务单位及个人对人民法院的依法协助,加大对拒不履行协助义务者的司法处罚力度。
4、完善案例指导制度,维护上一页[1][2][3]下一页 法制统一和法律尊严。
5、进一步推进执行体制改革,加大统一执行力度,排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大力推进执行威慑机制建设和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加大社会公共力量协助人民法院执行的力度;
6、探索加强监督、接受监督的渠道和方式,使之更加符合司法活动客观规律,符合法官职业特点。进行司法改革,首先必须对现行法律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其次,司法改革又必须在现行政治体制和法律规定的架构内进行,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合理的改革设想及有益的改革实践对推动法律的完善和更新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司法体制改革也会随之深入进行。[!--empirenews.page--]
(三)尊重司法规律与确立“司法为民”宗旨的关系。尊重司法规律与司法为民,二者在理论上具有高度统一性,但在现阶段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立和矛盾。因为二者在技术层面上遵循不同的判定原则,在实践层面上,法院往往难以找到有效的结合点。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研究和探索司法规律,完善司法改革。在充分考虑我国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的前提下,借鉴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建设中成功的司法经验和先进的司法成果。
2、加强法律宣传,大力推进法律社会化和司法民主化。首先,要让普通百姓逐渐通晓法律之“游戏规则”,我国虽然经过了“四五”普法教育,但国民的法律水平仍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尤其是对于司法程序了解甚少,纠纷发生后往往只求结果,不讲过程。例如频繁发生的无序上访就是这种情况导致的典型结果。其次,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司法活动中来。推行“阳光审判”,加强人民陪审工作,增进全社会对司法活动的理解和监督。
3、落实司法便民措施。在落实最高法院关于司法为民的相关措施基础上,特别要加强对当事人的风险告知、诉讼指导、举证引导、庭审释明和判后答疑等便民、利民措施;由政府财政建立诉讼救助基金,对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而胜诉当事人又特别困难的,在该基金中先行支付必要费用。
(四)立足司法现状与确立“和谐司法”理念的关系。从1992年9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到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依法治国”方略的正式提出,至今为时尚短。而现今的法律体系和司法体制建立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之后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幅度极为有限,还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我国的司法体系及党政机关、人民群众都还没有做好与依法治国相适应的精神及物质准备。和谐司法的构建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正确认识现实司法领域的每一个矛盾和问题着手,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在统一的规划领导及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下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