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路养护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公路养护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现在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展的时期,不少基础设施的承建者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不惜牺牲工程的质量为代价,导致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一再的翻修。公路亦是如此,如何在完成公路的施工后养护公路,使其使用寿命更长,做到节约国家的资源,是需要每个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本文将针对养护公路施工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几点整顿措施,望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公路养护,施工管理,问题,措施引言: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把基础设施建设到位对于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铁路,公路更是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连。做好公路的养护工作,势在必行。当前,有许多问题在我国公路养护管理中,因而影响了公路本应有的经济实用方便快捷功能的发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为了解决人口众多带来的拥堵问题,一是要增强路网建设,二是要建设与保护并行,增强公路的养护管理水平。公路养护管理的现状
公路建设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日益发展起来,然而公路养护管理却做的不够到位,接下来笔者将对我国公路维护管理中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管理体制不够灵活在公路养护中
大多采取事业型的管理体制在我国公路养护管理体制中,并不符合社会化生产的发展需求。没有详细的对公路养护的各种不同类型进行划分,造成养护管理工作的混乱。与此同时,国家拨款的方式使得公路养护工作的及时性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一些道路隐患得不到及时的修护,从而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工作的进行。
2.2运行机制比较落后在公路养护中
我国现有的公路建设对公路养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重视建设却忽视养护。孰不知养护与建设的作用同等重要。因为如果不重视养护,会造成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使得养护成本增加。有些公路养护所在进行公路养护时,只要车辆能够通过,就会一再拖延维修工期。目前在我国对公路养护的管理的强制性低,缺乏制度和法律的限制约束。落后的养护管理机制在监管,区分责任区方面都有体现,固守传统观念还无法适应新型的公路养护运营管理模式。
2.3缺乏定额与规范在公路养护中
公路养护管理建设跟不上公路的发展状况。大到中央小到地方都缺乏统一的养护定额和技术规范对于公路养护管理,造成养护所用的支出项目不明确,养护工作的随意性比较大。公路建设与养护所需的资金都比较大,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负债重,真正用于公路养护和整治工作的金额很有限,因此公路建设的任务依然很繁重。其次,考核的标准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满足全方位养护公路的需求。
2.4公路养护科技含量低
在我国养护公路所用的机械配备率不够高,很多任务依然是运用传统的工作方法。我国的养护人员整体专业素质不高,尽管在一些发达地区巨款引进高科技养护设备,但他们对设备的使用和养护技能都跟不上,适应能力差,甚至出现浪费现象。通常来说,缺乏桥梁养护检测设备,相关部门都只能对桥梁作一些常规检查,没办法达到检测的目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都缺乏检测设备来检测。最多的只是在桥梁道路的清扫工作,未在构造上作预先设计对一些关键部位的检查与养护。同时由于以前设计时几乎没有考虑养护管理的专门要求,对特殊结构桥梁未提出专门的养护管理指导意见。桥梁养护工作大多数市均为兼职,除少数市配备有专职桥梁养护工程师外,缺乏技术人才。提高公路养护施工管理的措施
3.1提高施工的质量管理
必须坚决贯彻实施执行自检、专检、联检三级施工质量检查制度在养护管理工作中。首先,为了确保在发生质量问题时可以追踪到责任人要制定质量岗位责任制。制定责任清楚的质量岗位责任制提高施工质量至关重要。例如说,在一个公路工程完工后,没过多久工程组负责的排水沟工程被检测出来修复质量不过关,存有漏水的现象。工程人员说不是他们的问题在于材料不行,而采购工作者又说是技术人员质量把关不过关,互相推诿扯皮。才几天就出现漏水现象。第二点,发挥工地试验室的积极作用,做到质量控制有据可查有数据可依,以科学的理论来引导施工管理工作。最后,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机制,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都要贯穿质量管理工作,施工企业要全面提高养护工程项目施工负责人的素质和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
3.2提倡“重建设,重养护”,加强早期预防性养护
公路养护应以“预防为主”。公路建设质量高就没有必要进行早期预防养护的说法是不可靠的。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真理”都是谬论。实践证明,要想抵抗公路的破坏,减少养护资金,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必须要做好早期养护,及时弥补各种技术的不足,和建设过程中的缺憾,所以建设和养护同样都是十分重要的。从总体上长期降低养护成本,全面推行预防性养护施工管理,要分类强化公路日常养护,以“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化”理念为指导,及时安排大中修工程,改善和增强养护工作的水平。
3.3升级公路养护技术
关注有迹可循的安全隐患,形成主动地积极的有目的养护管理模式,积极推广公路预防养护工作。为了实现人工检测向自动化检测的转变目标,促进质量检测和养护工作智能科技化,应充分利用高级检测技术。引进推广国外公路养护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路面耐久性,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如今科技快速发展,在能源、资源消耗上以及养护效率上传统的公路养护方法已经落伍,与社会的需求科技的发展要求脱节,明显落后。不能用科技很好的引领公路养护工作的进行,同时适应性不强,现在社会倡导节能减排,绿碳生活,故各公路养护企业应淘汰部分与工作实际脱节的落后技术结合自身的资金实力和资金使用情况,应学习并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能,分批、分期引进先进的机械化养护设备,同时增强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养护工作技能,促进本企业的养护作业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
3.4保证施工的资金到位
首先,要明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需求依据公路技术等级和里程规模,确定出专项燃油税中固定比例用于公路养护支出;第二,优化资源,实现养管人力与机械合理配置,减少原材料浪费,提高管理水平。第三,明确使用监管主体,把油税的使用范围明确规定出来,使得养护管理工作有着法律依据;第四,提高养路费中养护工程费用比重,通过养护运行机制改革,降低人员事业费开支;第五,责任主体要落实经费支出对农村公路的养护。农村是我国现在经济发展正在提速的地方,拉动内需的重要性被国家一再提上日程,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更是在农村叫的呱呱响,施工单位应充分重视农村地区公路的维护,为广大农民提供生活上的便利,防止换一个官修一次路现象的出现。结语:
当前,公路养护工作管理正经历改革时期,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脚步,公路的养护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纵然,施工管理工作纷繁复杂,掌握路况信息,随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预防处置措施就尤为重要,做到及时养护和维修不同的工程项目所起到的作用也大不相同。为了确保公路这个方便快捷的基础设施能够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减少国家在修护养护工作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各相关单位必须要坚持建设与维护并重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技术服务于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进行不断的创新完善,在养护管理中做到“低消耗高回报”,一切以安全为重,结合专业人员的过硬技术,不断地提高公路的养护与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功效,保障公路的良好运行,确保提供高质量的公路服务。
【参考文献】:
[1]:丁惠民.公路养护管理改革的新思维[J].山西交通科技,2005(3).[2]:王咏华.浅谈当前影响公路工程质量的几个因素及其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09)
第二篇:浅议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议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
对措施
摘要:在每一个施工项目当中,安全永远是最重要的管理内容,高速公路施工自然也是如此。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增多,社会对于高速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关注度逐渐提升,如何在提升高速公路施工质量、建设规模、管理要求的基础上,提高其安全管理的效果,已经成为了高速公路施工企业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在本文当中对高速公路施工中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提高高速公路施
工中安全管理办法的探讨。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引言
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是一个大型工程建筑项目,其具有施工环境复杂、施工难度大、施工周期长等多种特点,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极有可能出现施工事故。施工事故的出现无论是对于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还是施工企业,或是施工人员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做好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研究,提高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对于施工企业的发展和高速公路施工水平进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安全管理内涵及加强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安全管理是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制度,落实各项安全措施,以实现施工过程安全、安全监管到位为目的的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其基本任务是按照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要求,根椐企业实际情况和施工项目特点、要求,构建企业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活动,采取相关的安全管理对策措施,以期科学地、前瞻地、有效地发现、分析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制度,主动防范、控制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避免、减少事故及所造成的损失,包括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和其他损失。因此分析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成因以及对施工安全管理的原则显得非常重要,安全管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高速公路建设、监理、施工全过程都应该树立起“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思想,坚守红线,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天,以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扎实地做好各项安全管理工作。
二、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存在问题与浅析
1、安全责任制落实缺项、主要责任人思想薄弱、重视不够:在高速公路建设中,部分施工企业领导的思想认识不能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能强化红线意识,很多人是 “入脑没入心”,安全责任制没有层层落实,仅仅停留在公司或项目层次上,没有涉及班组、岗位职工,没有层层签定责任状,没有编织一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生产责任网,明确各层次人员的安全职责。思想认识上仍然存在重经济效益、轻安全生产管理的倾向,事故多发势头长期得不到遏制,责任不清晰、尽责不履行、体系不严密、环节严重脱节,放松了监管,从而造成高速公路施工中安全事故频发,屡禁不止。
2、施工安全规程不够健全、内容针对、可操作性差,安全交底不到位,教育培训走过场:现有的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标准或规范主要规定了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的技术要求,施工安全操作规程应根椐施工项目的特点、工程要求、分项内容、操作岗位等进行编制,但有些高速公路施工中所编制的安全操作规程内容尚不够健全,内容单
一、针对不明、可操作性差,制度规范“上墙不入脑”,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三违”习以为常。同时没有认真组织所有参建人员学习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操作技能、应知应会、安全知识等,安全交底和培训,有的是象征性走个场,参建人员一知半解,不清楚违章作业的危害,不知道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没有真正地达到培训的目的,安全培训资料人为编造,影像、痕迹不真实,安全管理漏洞百出。
3、安全管理中预防为主落实不实、措施形同虚设:“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其中预防事故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着眼点和立脚点,超前的、动态管理关键着安全生产的成败。在高速公路施工中,有的单位“六个先”做的不到位,即:全员意识普及教育、安全培训与交底、安全文化理念学习宣传不到位,安全意识在先没有落实到人。安全投入没有视为单位的“救命钱”,重效益轻投入,安全投入在先没有提供保证。安全责任不明确,权责分离,齐抓共管没有形成,安全责任在先没有层层分解。建章立制是实现预防为主的前提条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施工单位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针对性不足,事故防范措施不严密,建章立制在先没有真正发挥作用。避免或减少事故是安全管理的目标之一,安全隐患排查、登记、对应措施、督改是预防的主要手段,因此防患预防和监督在先是安全管理的必要措施。
4、主要结构物、主要工序安全风险评价没有做到位,造成风险不清晰、措施不力、给施工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在高速公路建设中,桥梁、隧道等主要结构、主要工序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没有分析、预测、制定合理对策措施,对风险的危险性、危害性没有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没有对主要危险、危害程度、危害后果提出消除、预防、降低对策措施,没有真正做好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现场人的不安全形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安全管理缺陷,“三违”现象屡禁不止,从而埋下安全隐患。
5、安全生产检查层次化不足、流于形式、自查自纠不到位:安全生产检查是施工单位的法定责职,根椐季节、节日、施工要求、突发事件等组织日常、定期、季节、专项、综合等检查,而不少施工单位安全检查层次化不足、流于形式,安全检查未进行有效策划,以经验为主的安全检查带有随机、片面的缺陷,或者说大部份问题的整改停留在表面上,未对根本原因进行有效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纠正及预防措施,更有的单位自查自纠存在“以罚代管”的不良现象。
三、高速公路施工中,如何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启示
1、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第四条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主体责任、制定行为准则、改善劳动安全条件,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责任体系,真正地履行责权统一,同时安全责任要层层落实,到班组到个人,从上到下形成一个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责任网,按照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全面、细致地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改革创新。
2、高速公路建设中,有多个工种、多道工序、施工工艺和环节相互关联,又不尽相同,因此,应根椐不同的工种、不同的工序、不同的施工工艺、不同的施工要求,制定严密、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大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同时要及时做好培训宣贯,交底到人到边,才能真正掌握和防范,才能堵塞安全管理漏洞,才能有效监控重大危险源,整改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安全、正常运行。
3、《安全生产法》第十九条规定: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因此,各施工企业应严格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配足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能一人多职,兼而不管,或者上报虚假名单,欺骗、应付上级各主管部门。
4、公路施工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安全技术素质、防止产生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的操作失误的重要方法,是从业人员对作业风险的辨识、控制、应急处置、避险自救能力,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经。安全教育、培训要具体到人到岗,尤其是对一线的操作人员(农民工)的教育,他们技术素质差,法律意识谈薄,因此加强安全教育,使操作人员做到“四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保护他人不被伤害,是做好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5、高速公路中桥梁、隧道施工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多,安全事故多发,因此,专项整治及“回头看”强化依法治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打非治违”要保持高压势头,突出严字,结合工程建设特点,紧紧抓住施工事故易发、多发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重点突破、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做好“五查”一查安全生产准入条件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安全生产费用是否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二查爆破、吊安、临电等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安全施工方案是否编制,针对性、操作性如何,是否按规定程序审批,交底落实情况,应急预案对应编制。三查安全隐患排查、登记、识别、措施、整改、闭合情况,四查工程实体、结构强度、沉降等,安全防护措施落实情况。五查架桥机、龙门吊、吊车、塔吊、台车等特种设备出厂合格证、强检报告、准入许可证、特种作业人员持证情况。
结束语
安全生产要不断强化落实岗位责任制为核心,以法规标准和规范制度建设为抓手,以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应急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基础建设,以树立安全发展意识和培养安全业务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安全执行力为目标的安全基本素质建设。
第三篇:浅谈农机管理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谈农机管理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杨发荣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做为唯一的依法管理农业机械农机管理部门,今后的工程量也会增加,担子也会加重,责任也会更大。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改革我们现有的落后管理模式,为农机管理在二十一世纪有一个较快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形势下,应如何应对调整发展,不断更新的农业机械进行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呢?
一、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的地位和使用,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是指以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办管干的乡村农机服务组织。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具有稳定、健全的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是农机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主要任务是:宣传执行国家有关农机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承担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新机具推广,人员培训,农机作业经营、维修等社会化服务,根据主管部门的安排,利用农作物成熟期的时间组织农机跨区作业,以提高农机的作业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农机手的人户办证和安全生产,为新机具推广、技术培训、配件供应、机具维修、作业经营等提供了便捷的系列服务。
二、我区当前农机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基层农机管理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原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有的现不存在,乡镇农机员任行政干部,或抽调到其它部门去,农机管理这一基层职能难以履行,村级七八十年代建立起来的服务组织以不复存在,特别乡镇管理服务站有的也是有名无实,有的也被乡镇府撤销,修理人员都是自生柳,没有专业培训,技术水平差,对新技术、新机具了解的不多,甚至有的无证上岗。
2、农机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农机化学的要求。①乡镇农机员有的老化,有的不懂,农机业务,素质偏差,有一部分乡镇农机员是70年代上农机员的,一部分乡镇府任指定一名行政干部任农机员的以人员,参差不齐,文化素质、业务水平极差,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影响了农机服务,尤其是新式机具的推广工作。
②区级管理服务站人员更是业务素质不齐,有很少一部分人员是专业院校毕业的,决大多数都是不懂农机管理业务,更谈不上培训基层人员对产品质量的检测,跟踪服务与农机化发展需要和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3、农机管理和服务工作缺乏,政府的坚持政策和保障机制,宏观调控手段不力。
农机化服务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购买样机、高试验和示范推广等,如果政府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农机化推广应用的投入减少、特别是对那些经济缺乏的乡镇来说,必须会给工作带
来困难,影响这些乡镇农机化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协作配合也不够,一些部门除了收费外很少关心农机的发展,这样只能加重农机户的负担,严重影响农民发展农机的积极性。
三、完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对策
1、大力宣传、提高对加强农机管理和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机服务体系是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农的桥梁和载体,是农业产业化的有力支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也是农机发展健康的重要保证。一定要大力宣传大农业中农机的作用,把农业现代化与农机化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农机工作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完善农机管理服务体制。
健全体制,对现乡镇无有专职农机管理干部由区农机中心根据一定的配备标准,派驻农机管理干部,当地人民政府不得抽调去完成其它工作。
3、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
基层农机管理人员素质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只有基层农机管理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科学地操作各种现代化农机具,最大限度发挥农机效益,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民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遵章守法,杜绝违章操作,只有基层农机管理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农村经济,提高基层农机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实现农村机械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业务培训。通过培训、增加专业知识、增强服务观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首先和工作作风,造就一支作风过硬、品德优良、知法懂法、精通业务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队伍,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4、加强区农机管理服务自身建设,做好综合管理。
首先是制定各项制度,一是工作分配制度,把各项任务细化,指标量化,使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职责。二是考核制度:根据各自分工不同,实行干部年终考核制度;三是奖惩制度,实行“三奖励”“三结合”即奖励为主,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以表扬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精神与物质相结合。以此来激励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推动整个农机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二、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区站设立机关电话咨询台,方便机于走访,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优质服务,使农机管理规范化、社会化。
四、农业机械化管理是指国家农业机械主管部门依法在其职权范围内,对农业机械及其从事相关活动单位,组织或民实施管理活动,农业机械的管理是农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机械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
杨发荣
2011年7月25日
第四篇:农村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农村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农村三资管理是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的三资管理中存在着认识不足、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管理人员水平不高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文章认为应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三资管理水平,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三资管理;农村集体经济;农村工作;村级财务管理;三资管理制度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2-0003-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2.002
农村三资包括农村集体资金、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村集体资源,是农民集体劳动的成果,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稳步推进,农村三资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也在不断壮大。资产利用多样化、资金运营多元化、资源开发产业化已成为农村三资发展的明显趋势,加强三资管理就是为了管好集体资金、盘活集体资产和挖掘集体资源潜力,以实现集体资金、集体资产和集体资源的有效利用。目前农村三资管理已成为涉及农民自身利益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成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重点、难点和焦点。新形势下农村三资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并衍生了一些腐败现象,损害了干群关系,影响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三资管理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指出了村级财务管理和监督要向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的方向。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广大农民法制意识的增强,关于农村三资方面的信访件也在不断增多,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加强农村三资管理能够有效推进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能够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这是有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表现,有助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巩固社会新农村的建设成果,有利于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三资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农村三资管理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农村干部对三资管理的认知不足,认为农村的经济发展较慢,资产积累得少,可利用的资源也少,没有必要专门实行三资管理。由于历史或地域等原因,各地发展相对不平衡,有的对三资管理较为自觉,而有的则不够重视或只注重了一个方面的管理,如只注重资金的管理,而忽视了资产与资源的管理。由于缺乏对农村三资管理足够的认识及重视,使三资管理中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也导致了一些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2.2 农村三资管理制度不健全、体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已制定了一些农村三资管理的制度,但仍不全面,缺乏明确的资产保值增值制度,也没有明确的监督考核制度,这相应地就增加了农村三资管理难度。在管理体制方面,农村三资管理主要由经营管理站负责,但是实际上,农村经管站却没有实质上的职权,农村资金、资产、资源都另外有主管部门,经管站只具有协调作用,整个管理体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2.3 农村三资管理的财务管理不规范
在农村三资管理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台账管理存在着缺陷和漏洞,现金的管理不规范,账目记录不完整,部分基层工作者直接用支出冲抵收入,支出与收入均不入账,还存在公私不分,挪用公款的现象。在农村资产、资源的登记过程中存在着记录不准确甚至漏记现象。另外,农村三资管理的财务公开不及时,内容不真实,公示的财务信息量少,公示的载体及方式较少,账务公开流于形式,这些现象的存在降低了群众对农村三资管理的信任程度,影响了干群关系,也影响了农村三资管理的顺利开展。
2.4 集体资产和资源的处置程序不完善
农村的集体资产与资源主要有矿产、山林、土地、果园、鱼塘等,村干部在承包或出租这些集体资产时,存在严重的违规现象。在公开招投标时存在着不公平竞争情况,在合同制定上存在着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权利义务不平等的情况,有的甚至只有口头协议,而没有书面的合同,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则容易导致职权不明的情况发生。更有甚者,一些农村工作者利用手中的职权,往往会无视集体的共同决定,违法违规处置农村集体资产与资源,谋取不正当利益,不但没有签订承包合同,也未收取承包费用,导致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流失,严重损害了农村集体利益。
2.5 农村三资管理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与资源的处置往往由村支书、村主任私自制定计划,没有通过村集体成员的共同商讨,村监委会在农村三资管理中不能认真履行职责,形同虚设,起不到监督的作用,乡镇经营管理站也仅仅履行了代理记账的职责,没有核实农村业务开支的真实性,因此使得农村三资管理中出现了漏报收入、私开单据、公款私用的现象,极大地降低了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感。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政府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地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村民和村干部充分认识到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政府还应该把农村三资管理纳入考核之中,以进一步提高村干部对农村三资管理的重视程度。
3.2 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制度,规范其操作
要完善资产评估资源登记制度、村级委托招投标制度、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制度、农村三资的民主监管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目标管理制度、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使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化,使得三资管理有章可循,从而规范农村三资管理中的各种操作行为。
3.3 全面清产核资,摸清集体资产情况
政府要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进行全面的清理,对有名无实的资产予以冲销,对漏记的资产予以补登入账,通过全面的调查盘点,确保各项数据的客观准确,真正摸清农村集体资产情况,为规范三资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3.4 加强学习与培训,全面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水平
为了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要不断提高村干部及三资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与业务能力,通过农村财务会计制度、三资管理制度、软件操作程序的学习与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其规范操作的能力。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培训,来提高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并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3.5 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强化监督功能
要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村务公开程序和公开内容,健全监督检查、责任追究、考核奖惩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村务民主听证制度,扩大民主听证的范围。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监督力度,充分发挥村监委的作用。另外要完善纪检、组织、信访、司法等部门间的工作联系,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司法监督的作用。
总之,农村三资管理是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是人民群众较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当前农村三资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提高认识,完善管理制度与监督机制,加强学习与培训,切实提高农村三资管理的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应仙.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2).[2] 冯云忠.农村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3,(8).[3] 顾旭东,潘驰威.农村三资差异性管理的调研与思考[J].时代金融,2012,(27).作者简介:刘钦钦(1971-),女,山东沂水人,供职于沂水县道托镇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研究方向:农村
会计。
(责任编辑:周 琼)
第五篇:探讨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探讨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1.前言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改革是持久的动力。我国国企改革已有三十年历史,国企改革的目标是: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国企改革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以管理原则、管理组织和管理方式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以抓大放小为主要思路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以及以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主要形式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国企改革在较为明确的改革思路下实现了巨大的改革成就,主要体现在: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国有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国有企业效益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快速发展。
一方面,国企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改革中浅层次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另一方面,一些实质问题依然存在,这影响了国有企业自身素质及国民经济的整体提高。因此,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国企改革的历史现状及方向,才能深层次挖掘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本文就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国企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2.1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国有企业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产生一个有效的经营管理层的问题。在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经营者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制定公司决策和公司政策;二是公司经理层,负责公司日常事务。事实上,许多公司董事会直接由上级行政部门任命,经理人员主要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委派或指定。由此产生的董事和经理人员与股东会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丧失,不称职的经营者不能及时罢免,优秀的经营者不能走上经营岗位,公司治理结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2.2 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结构是指各种股权在股份有限公司中的比例数量及其相互关系。目前,我国虽然有一部分国企经过了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了股份制和股票上市,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国有独资和国家控股的企业还占很大比重。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主体单一化,造成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投资主体单一化,大多数老国企投资主体只有国家一个。即使一些作为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也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集决策与执行于一体。另外,由于国有产权的非人格化,使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部分在海外的国有资产缺乏监管。
2.3 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委托代理问题产生于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当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时,经营者就可能会放弃所有者的利益而追求自己的利益;当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经营者就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采取投机行为来谋取个人利益。这种现象称为内部人控制问题。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进一步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健全董事会制度,上市公司应建立独立董事制度,防止和纠
正内部人控制现象。目前,由于经理市场、资本市场远未成熟,这样就难以公正地评价经理人员的业绩水平和公司价值,对经营者也就产生不了竞争压力和动力,使得国有企业改制后仍然存在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问题;而在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国企治理结构错位、企业产权未能多元化、监督约束手段失灵等现实情况下,内部人侵蚀所有者利益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并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2.4 垄断行业改革滞后,成为分配不公的重要因素目前,虽然垄断企业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公司化改造,但股权结构仍然以国家绝对控股为主,资产结构不合理,现代企业制度缺失。垄断行业大型企业改革步伐滞后,出现既得利益固化倾向,效率偏低。国企改革在20 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着力抓中小企业改革,垄断行业大企业改革因关系重大,没有抓紧有效推进,以致出现垄断行业既得利益固化倾向,为保住既得利益,既得利益群体往往设置一些壁垒,阻挠竞争,特别是阻挠新的厂商进入参与竞争。这也是垄断行业改革不够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并影响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效率的提高,成为分配不公的重要因素。
2.5 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所谓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流失。目前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转让国有产权没有完全进入市场,难以发现国有产权的市场价格,少数不法分子低估贱卖国有资产;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问题突出;把职工经济补偿金等费用从转让国有净资产的价款中预先扣除,压低了产权转让价格。正是由于这些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面积流失。据统计,国有企业2004 年共申报核销资产损失3178 亿元。这就相当于国企92000 元亿资产总额的4%左右,32000 亿净资产的9.9%。加上中国财政部已核准的近1000 亿元损失,国企共计核销损失达4000 多亿元。而在过去几年中,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共计核销损失接近2 万亿元。
3.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国企仅仅是从形式上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在内的治理结构,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使它们之间形成制衡关系,真正发挥各自的作用。完善治理结构不仅要借鉴西方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更要结合中国国有企业生产资料公有制特性,构建适合中国企业特点的公司治理结构。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有效制约公司经营者,所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点就在于公司经营者的产生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激励和约束上。今后,完善治理结构的重点就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要规范董事会运作机制。公司董事会的任命和解聘,必须由股东大会民主选举;加快建立国有企业独立董事制度,增加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人员中的数量。二是逐步培育职业经理市场,公司经理人完全按照市场机制选任。取消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行政任命制度,全面推行聘任制。
3.2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
展权利。只有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才能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3.3 探索国有股减持新思路,大力推进股权多元化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改革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1,特别需要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领域,采取国有国营的形式。2,需要但不特别需要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领域,采取国有他营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资本参股并存的形式。3,不需要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领域,一般采取国有企业退出的方式。
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股一股独大,不利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必须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前提,要努力探索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途径。
3.4 完善委托代理机制,防止内部人控制问题针对国有企业治理中委托代理问题和内部人控制比较普遍的现象,应根据本国国情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条件,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从而有效地控制内部人不当行为的发生。
3.4.1 强化公司内部约束机制
(1)强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各自的职能。
(2)建立国有企业独立董事制度。确保独立董事的人格独立性和行权独立性。
(3)对经营者要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和以年薪制和股份期权为主的薪酬激励机制。
3.4.2 强化公司外部约束机制
(1)发展市场体系,通过完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等竞争机制,运用市场规律制约企业经营者。
(2)建立公司法规、股东诉讼等法律机制,对公司经营者进行约束。
(3)要对上市公司信息进行定期披露。
3.5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5.1 明确国有资产委员会的职责据国务院批准的国资委三定规定,国资委有六项主要职责:一是根据国务院授权,依照《公司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履行出资人职责,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对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监督,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推进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二是代表国家向部分大型企业派出监事会;负责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三是通过法定程序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任免、考核并根据其经营业绩进行奖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四是通过统计、稽核对所监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管;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拟订考核标准;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权益。五是起草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依法对地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六是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3.5.2 重点解决国资有效监管问题主要任务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监督管理机构和制度,理顺职责权限关系,落实资产经营责任,推进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领导。
3.5.3 公开国资交易,客观公正地清算评估资产在国企转制的法律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国企兼并必须经过政府的批准,必须清产核资,不能由企业自评自估。国企转让时,必须搞
好财务审计,必须经过产权交易所进行交易。当然,我们不能把正常交易中的低价格优惠视为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的兼并和转让,有时是需要让利的。
3.6 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中央企业。随着改革的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已成为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重点是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新的厂商,同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
今后,需要根据各个垄断行业改革进程,分类推进或深化改革。一是已经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进行初步分拆、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民航、石油等行业,要完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要放开市场准入,引进新的厂商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尚未进行实质性体制改革的铁道、某些城市的公用事业等,则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改革。
3.7 文化建设与企业家队伍建设
3.7.1 建立独有的国有企业文化首先,企业文化建设应在企业特色上下功夫。要为打造本企业独具竞争实力的企业文化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把创新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的灵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只有不断提高干部和职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向前。
3.7.2 培养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企业家决策能力和生产的组织协调能力,是资本增值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这两种能力,就是企业家的才能。在这个意义上,企业的盈利能力就是企业家的存量。利润的本质不是对货币所有权的回报,而是对企业家才能所有权的回报。目前我国国企领导人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不断的学习。
4.小 结
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国企的改革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同时随着实践的深入,一些新问题也暴露出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需要不断的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新矛盾,比如如何做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管问题,以所有权改革为主导条件下如何保证国有资本的地位和发挥国有资本的作用问题,如何避免改革过程中公司管理层与国有资产的监管人之间的合谋,如何避免改革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都需要继续分析和研究。只要我们能重视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改革,推进国有企业外部机制的完善,建立有效的机制管理国有资产,建立独有的国有企业文化和培养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企业家,这些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必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把国有企业改造成真正具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微观市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