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殖业产业化进程的意见(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2 18:2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殖业产业化进程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殖业产业化进程的意见》。

第一篇: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殖业产业化进程的意见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殖业产业化进程的意见

我省养殖业资源十分丰富,广大农民有从事养殖业的经验和习惯,在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孕育了一批名优产品。这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进行饲料——养殖——加工——贸易系列开发,加速建成一项支柱产业,对于引导农民致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发展繁荣我省农村经济、实现农业强省目标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明确养殖业产业化方向和目标

我省养殖业已有很大的发展,但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突出地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加工环节薄弱、流通不畅不稳、经营方式分散落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力推进养殖业的产业化。基本途径是: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养殖业产品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促进规模经营,搞好从饲料种植、加工到良种繁育、良法喂养,再到产品深度加工和内外贸易等整个产业系列的综合开发,走出一条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都较高的发展之路。

我省建设养殖业支柱产业的整体要求是:养殖业产品结构得到优化,生猪和常规家鱼两大拳头产品的生产得到进一步提高,草食动物和名优特水产有一个大的发展,种植业内部形成三元结构(粮食、经作、饲料),饲料工业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肉食水产品加工业及其内外贸易有新的突破,并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经营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具体目标是:到2000年,全省出栏猪(含中、乳猪)6000万头、牛300万头、羊1000万头、兔1000万只、禽3亿羽、水产品140万吨,产销饲料700万吨,肉食水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其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1,促进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的发展;整个产业所创的农业产值和工业产值分别达到800亿元左右,社会总产值达到2000亿左右;各级财政从这一产业系列所得收入总额超过30亿元,农民所得的纯收入人均达到800元以上。养殖业条件较好的县(市),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达到60%左右,从养殖业整个产业系列所得财政收入超过3000万元,农民人均得到纯收入达到1200元。其他县(市)的上述指标,分别达到50%、1500万元、600元左右。

二、调整优化养殖业品种结构

要在稳步发展生猪生产的基础上,加快畜牧业其他品种的发展。尤其是湘南、湘西、湘中等草食饲料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大力发展牛、羊、兔等草食动物。到2000年,全省力争使肉类产品总量中猪肉所占比重由现在的90%下降到80%左右,其它肉类的比重上升到20%左右。生猪生产也要抓紧搞好品种改良,大力发展瘦肉型纯良猪,逐步实现良种猪占主体的目标。水产业要在进一步抓好大宗常规鱼类养殖的同时,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全省要抓好60个瘦肉型良种猪基地县(市)、50个渔业重点县(市)、20个牛羊兔基地县(市)的建设。每个县(市)还要重点抓好一批基地乡(镇)的建设,充分发挥这些基地县、乡在良种繁育、科学喂养、规模经营、深度加工、出口创汇等方面的骨干与示范作用。

三、抓好饲料资源开发和饲料工业发展

各地要对本地饲料资源进行一次普查,制订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规划,并逐步实施。同时,要因地制宜地调整现有种植业的结构,扩大饲料作物的比例。要积极推广水田、旱土轮作,对不太适合种植水稻、棉花的旱土和山坡地,提倡并鼓励种植饲料作物。要通过几年努力,使我省种植业完成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转变。要继续稳定饲料加工业的有关优惠政策。从1996年起,我省地方财政从饲料加工企业所得的增殖税(分享部分)和所得税,3年内全部返还给企业,支持其克服原料价格大幅度上升带来的困难和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各级工商、公安、技术监督和畜牧、水产、饲料工业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贯彻《湖南省饲料管理办法》,加大打击伪劣假冒饲料产品的力度,规范竞争行为。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保护名优饲料企业的发展。

四、大力发展肉食水产品加工业

各地要把主攻加工和流通作为发展养殖业的重点来抓。商业部门要增强管理和服务意识,主动与有关部门衔接,对肉食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的布局及技术改造等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经贸部门要主动将肉食水产品加工、贸易企业纳入经贸系统,并把这些企业的技术改造、新项目上马列入发展重点。各地要大力扶持发展一批依托农户、依托基地的贸工牧(渔)和贸科牧(渔)一体化的龙头企业。要通过二三年努力,使每个县(市)和重点乡(镇)都办一个成型企业,发挥龙头作用。省、地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相应的企业集团在本地区起骨干示范作用。对这些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征收的所得税,5年内由当地财政返还给企业用于发展生产。其他各项法定收费减免征收,以扶持加快发展。

五、多渠道增加对养殖业的投入养殖业是高投入的产业,必须广开融资渠道。各地要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体,引导农民把分散的资金集中到发展养殖业项目上来。同时,要注意指导农民选准养殖项目,提高收益水平,充分调动他们投资的积极性。要从农业发展基金、副食品风险基金、菜篮子工程建设基金中安排较大比重用于扶持养殖业。要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屠宰税收入60%用于发展养殖业的规定。各级政府还应从农业特产税增量中切出不低于30%的比例用于养殖业开发性、基础性项目的投入,由养殖业主管部门滚动使用。要落实精养鱼池被征用后征收新鱼池开发费和渔业资源增值保护费的制度。按照环保法规征收的排污费,要视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程度安排相应的比例给水产部门治理水域污染。省、地财政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大山地与大草地、大水面等养殖业开发性项目的贷款贴息。

农业发展银行应把养殖业列入政策性扶持的重点,其他专业银行对饲料工业、肉食水产品加工贸易企业也应积极支持。要选择一些潜力大、效益好的开发性项目,拟定优惠条件向省内外和国外招商,吸引更多的外资发展养殖业。

六、健全科技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要组织有关科研单位、科研人员抓紧进行饲料、育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对其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要沟通科研单位、科研人员与生产单位的联系,促使科研成果及早转化为生产力。省、地、县的畜牧、水产部门要切实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工作,乡(镇)畜牧、水产站要重点做好疫病防治和新技术推广工作。目前,我省养殖业正在由传统分散的经营方式向适度规模经营形式转变,要按照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要求抓好服务体系的建设。各地要推广益阳市农科所、望城县黄金乡畜牧站以市场为龙头、以科技为纽带、以养殖大户为依托,组建服务实体的经验,还要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发展企业集团(如泰国正大集团)的作法,把对养殖业的综合服务融于企业经营之中,实行良种繁育、疫病防治、产品加工(贸易)、饲料生产几大体系并举。要通过引导和扶持,在全省形成一种分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格局。

七、切实加强对发展养殖业的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养殖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必要的组织协调机构,统一进行规划、部署、组织实施。省人民政府决定由副省长庞道沐负责,建立由计划、农业、工业、商业、畜牧水产、财政、地方税务、工商、金融等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办公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推进养殖业产业化进程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抓好这项工作。县、乡主要领导要亲自进行调查研究,从本县本乡实际出发,把建设养殖业支柱产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好。畜牧、水产和饲料工业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管理职能,当好推进养殖业产业化的主角。工商、公安、交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进一步整治养殖业的社会环境,撤关撤卡,确保养殖业产品流通渠道的畅通。要抓紧有关法规的制订,加强水资源、草地资源和名优产品的保护,加强畜牧、水产和饲料工业的行业管理。各级财政部门对养殖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渔政牧政人员所必须的经费要予以保证,有关执法经费要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我省养殖业资源十分丰富,广大农民有从事养殖业的经验和习惯,在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发

展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孕育了一批名优产品。这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进行饲料——养殖——加工——贸易系列开发,加速建成一项支柱产业,对于引导农民致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发展繁荣我省农村经济、实现农业强省目标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明确养殖业产业化方向和目标

我省养殖业已有很大的发展,但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突出地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加工环节薄弱、流通不畅不稳、经营方式分散落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力推进养殖业的产业化。基本途径是: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养殖业产品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促进规模经营,搞好从饲料种植、加工到良种繁育、良法喂养,再到产品深度加工和内外贸易等整个产业系列的综合开发,走出一条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都较高的发展之路。

我省建设养殖业支柱产业的整体要求是:养殖业产品结构得到优化,生猪和常规家鱼两大拳头产品的生产得到进一步提高,草食动物和名优特水产有一个大的发展,种植业内部形成三元结构(粮食、经作、饲料),饲料工业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肉食水产品加工业及其内外贸易有新的突破,并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经营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具体目标是:到2000年,全省出栏猪(含中、乳猪)6000万头、牛300万头、羊1000万头、兔1000万只、禽3亿羽、水产品140万吨,产销饲料700万吨,肉食水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其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1,促进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的发展;整个产业所创的农业产值和工业产值分别达到800亿元左右,社会总产值达到2000亿左右;各级财政从这一产业系列所得收入总额超过30亿元,农民所得的纯收入人均达到800元以上。养殖业条件较好的县(市),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达到60%左右,从养殖业整个产业系列所得财政收入超过3000万元,农民人均得到纯收入达到1200元。其他县(市)的上述指标,分别达到50%、1500万元、600元左右。

二、调整优化养殖业品种结构

要在稳步发展生猪生产的基础上,加快畜牧业其他品种的发展。尤其是湘南、湘西、湘中等草食饲料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大力发展牛、羊、兔等草食动物。到2000年,全省力争使肉类产品总量中猪肉所占比重由现在的90%下降到80%左右,其它肉类的比重上升到20%左右。生猪生产也要抓紧搞好品种改良,大力发展瘦肉型纯良猪,逐步实现良种猪占主体的目标。水产业要在进一步抓好大宗常规鱼类养殖的同时,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全省要抓好60个瘦肉型良种猪基地县(市)、50个渔业重点县(市)、20个牛羊兔基地县(市)的建设。每个县(市)还要重点抓好一批基地乡(镇)的建设,充分发挥这些基地县、乡在良种繁育、科学喂养、规模经营、深度加工、出口创汇等方面的骨干与示范作用。

三、抓好饲料资源开发和饲料工业发展

各地要对本地饲料资源进行一次普查,制订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规划,并逐步实施。同时,要因地制宜地调整现有种植业的结构,扩大饲料作物的比例。要积极推广水田、旱土轮作,对不太适合种植水稻、棉花的旱土和山坡地,提倡并鼓励种植饲料作物。要通过几年努力,使我省种植业完成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转变。要继续稳定饲料加工业的有关优惠政策。从1996年起,我省地方财政从饲料加工企业所得的增殖税(分享部分)和所得税,3年内全部返还给企业,支持其克服原料价格大幅度上升带来的困难和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各级工商、公安、技术监督和畜牧、水产、饲料工业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贯彻《湖南省饲料管理办法》,加大打击伪劣假冒饲料产品的力度,规范竞争行为。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保护名优饲料企业的发展。

四、大力发展肉食水产品加工业

各地要把主攻加工和流通作为发展养殖业的重点来抓。商业部门要增强管理和服务意识,主动与有关部门衔接,对肉食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的布局及技术改造等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经贸部门要主动将肉食水产品加工、贸易企业纳入经贸系统,并把这些企业的技术改造、新项目

上马列入发展重点。各地要大力扶持发展一批依托农户、依托基地的贸工牧(渔)和贸科牧(渔)一体化的龙头企业。要通过二三年努力,使每个县(市)和重点乡(镇)都办一个成型企业,发挥龙头作用。省、地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相应的企业集团在本地区起骨干示范作用。对这些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征收的所得税,5年内由当地财政返还给企业用于发展生产。其他各项法定收费减免征收,以扶持加快发展。

五、多渠道增加对养殖业的投入养殖业是高投入的产业,必须广开融资渠道。各地要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体,引导农民把分散的资金集中到发展养殖业项目上来。同时,要注意指导农民选准养殖项目,提高收益水平,充分调动他们投资的积极性。要从农业发展基金、副食品风险基金、菜篮子工程建设基金中安排较大比重用于扶持养殖业。要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屠宰税收入60%用于发展养殖业的规定。各级政府还应从农业特产税增量中切出不低于30%的比例用于养殖业开发性、基础性项目的投入,由养殖业主管部门滚动使用。要落实精养鱼池被征用后征收新鱼池开发费和渔业资源增值保护费的制度。按照环保法规征收的排污费,要视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程度安排相应的比例给水产部门治理水域污染。省、地财政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大山地与大草地、大水面等养殖业开发性项目的贷款贴息。

农业发展银行应把养殖业列入政策性扶持的重点,其他专业银行对饲料工业、肉食水产品加工贸易企业也应积极支持。要选择一些潜力大、效益好的开发性项目,拟定优惠条件向省内外和国外招商,吸引更多的外资发展养殖业。

六、健全科技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要组织有关科研单位、科研人员抓紧进行饲料、育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对其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要沟通科研单位、科研人员与生产单位的联系,促使科研成果及早转化为生产力。省、地、县的畜牧、水产部门要切实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工作,乡(镇)畜牧、水产站要重点做好疫病防治和新技术推广工作。目前,我省养殖业正在由传统分散的经营方式向适度规模经营形式转变,要按照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要求抓好服务体系的建设。各地要推广益阳市农科所、望城县黄金乡畜牧站以市场为龙头、以科技为纽带、以养殖大户为依托,组建服务实体的经验,还要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发展企业集团(如泰国正大集团)的作法,把对养殖业的综合服务融于企业经营之中,实行良种繁育、疫病防治、产品加工(贸易)、饲料生产几大体系并举。要通过引导和扶持,在全省形成一种分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格局。

七、切实加强对发展养殖业的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养殖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必要的组织协调机构,统一进行规划、部署、组织实施。省人民政府决定由副省长庞道沐负责,建立由计划、农业、工业、商业、畜牧水产、财政、地方税务、工商、金融等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办公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推进养殖业产业化进程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抓好这项工作。县、乡主要领导要亲自进行调查研究,从本县本乡实际出发,把建设养殖业支柱产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好。畜牧、水产和饲料工业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管理职能,当好推进养殖业产业化的主角。工商、公安、交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进一步整治养殖业的社会环境,撤关撤卡,确保养殖业产品流通渠道的畅通。要抓紧有关法规的制订,加强水资源、草地资源和名优产品的保护,加强畜牧、水产和饲料工业的行业管理。各级财政部门对养殖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渔政牧政人员所必须的经费要予以保证,有关执法经费要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二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农村经济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农村经济

【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国家进一步提高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度,要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这是当今时代农业技术不断发展与生产工具更新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本文就以振兴农村经济作为基本目标,对如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

农业产业化实际上指的就是将经济效益作为中心,坚持市场导向的基本原则,促进传统农业朝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前进。要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目标,首先就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改造传统农业技术,不断解放农村劳动力,实现农业产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升,进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农村经济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针对这些问题采取适当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

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我国农村经济的整体状况并不是很乐观,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发展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产业资本,大多数农民都是通过种植业来获取经济收入,这就导致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难以形成林业、农业、渔业、牧业等相结合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而且许多地区在种植业方面也没有实现多样化的生产结构,仅仅局限于种植某一种或某一类作物,再加上作物的质量偏低,这就致使大量作物积压在仓库中,很难卖完,最终给农民的收入造成严重的影响。第二,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普遍偏低。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不高,尽管有少部分农村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生产,但这并不能从整体上改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绝大部分农村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原始状态,采用的生产工具也亟待更新,而且许多农户都是采用的传统小农生产模式,在这种传统生产模式的指导下,我国农业生产的产量、技术水平等很难取得根本上的提升。第三,我国农村市场还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当前,我国许多农村市场都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市场管理制度不完善、无固定场所等,这就导致农产品的流通受到了严重阻碍。另外,还有一些农村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偏低,这就阻挡了先进技术与资金的流入,使农村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信息建设工作未落实到位

要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就必须做好农业产业化信息建设工作。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农业在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并没有将信息建设工作落实到位,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信息意识薄弱。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都没有构建属于自己的科技信息服务站,这就导致农业产业化缺乏基本的信息支撑,发展速度十分缓慢。第二,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相对来说比较匮乏。第三,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资金的不足导致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工作难以得到有序开展。

(二)农业生产技术偏低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要实现土地的大规模流转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无法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实际生产之中,这就导致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受到了严重阻碍,此外,在一些位置比较偏远的农村,大多都是采用的传统生产方式,使农村劳动力很难得到解放。由于农村土地存在明显的分散性特征,每家每户都必须安排一定的人去耕作,大型的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根本不具备推广条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农村经济的对策

(一)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首先,应当加快发展以农业、林业、牧业等为主的一体化产业,这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直接的方式。其次,应当加大对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力度,提升小城镇的吸纳能力,这是使农民走上致富之路以及减少农民数量的有效方式。再次,应当积极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向第三或第二产业,这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方式。最后,应当强化信息引导,大力引导农民朝着沿海城市、发达城市或者国外流动,进而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更加有序化、科学化。

(二)做好资金供给、信息畅通、技术引进等方面的工作,全方位促进农村经济的振兴

1、确保资金供给充足

首先,应当利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大好机会,为农村经济发展争取更多的政府拨款。其次,应当大力发展一些市场前景广阔、效益较高的项目,以吸收更多的银行贷款以及民间集资。最后,应当深入挖掘自身存在的优势,打造有利的外部软环境,进而增强投资吸引力。

2、确保信息畅通无阻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必须积极引进和利用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基于这些现代化传播手段具有传播速度快、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等诸多优势,可实现对市场动态的实时掌控,并实时发布相关的市场信息,这样就能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完善技术配套体系

首先,应当营造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政策环境,让广大优秀人才愿意投身于农村建设中。其次,应当营造一个优良的制度环境,合理使用人才。再次,当地政府加强引导,在当地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经济发展人才。此外,在一些高校比较集中的地区,还可充分利用教育优势,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

(三)健全农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之所以一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改变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存在极大的风险,在缺乏保障的条件下,农民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自然会选择基本不存在风险而又能给自己带来稳定收益的生产方式。由此可?,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就必须健全农业保障体系,要求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同时也必须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而实现振兴农村经济的目标。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生产技术偏低、信息建设不到位等问题,要求在今后的实践中必须提高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度,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的稳步推进,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先杰,丁运超.振兴苏北农村经济的途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0(1):117-120.[2]梁开俭.产业化是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加快武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3,(10):13-14.[3]豆国兰.优化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5,(7):47.[4]寇振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4029-4030,4033.[5]冉丛军.五师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8):5-6,8.[6]车德彬.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4,(9):51-51.[7]刘文华,于洪洲,曹焕新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J].中国农学通报,2003,19(2):133-134,153.[8]刘庆生,罗通,宋奇辉等.提升产业规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吉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和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9):17-19.

第三篇: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牧民收入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十六”大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的城乡统筹的奋斗目标。

农民增收是一个系统问题,不是单靠哪一项措施或哪一方面的力量就能解决的。要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农业走科学化、产业化道路,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农村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农畜产品和劳动力成本。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在这两个优势上做文章。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发展中小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创造优良的环境,吸引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而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发展中小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一、我旗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农区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

立足我旗丰富的粮食及秸秆资源优势,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提升畜牧业在一产中的比重。一是加大对农区畜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了《扎赉特旗发展农区畜牧业实施方案》。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旗委、政府将农区畜牧业工作列入年终考核东南六个乡镇领导班子和局包乡单位的重要指标,纳入到年终目标考核责任状中。东南六个乡镇2004年95%以上农户实现了农牧结合,今年在巩固提高东南6个乡镇发展农区畜牧业成果的基础 1

上,对西南、东北6个农区乡镇发展农区畜牧业实行专项推进,到2005年年底,东北、西南6个乡镇95%以上农户实现户户饲养5个以上绵羊单位牲畜目标,东南6个乡镇农户将实现户户饲养10个以上绵羊单位牲畜目标。

(二)农牧业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立足资源优势,适应市场需求,研究制定了主导产业基地建设规划,成立专门工作组,实行专项推进,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一是以奶牛、肉羊和生猪为重点的畜产品基地不断发展壮大。二是以速生丰产林为重点的林产品基地发展势头强劲。三是高油大豆、专用玉米、优质水稻等农产品基地稳定发展,播种面积分别达到20万亩、50万亩和14万亩。杂粮杂豆、肉牛、饲草饲料、山杏等具有比较优势和相当规模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也得到较快推进。

(三)龙头企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

全旗销售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个,带动农牧户9000余户。

(四)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建成音德尔镇农贸市场、巴彦高勒镇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新林镇中药材和山产品交易市场等农产品专业市场4处,各类综合交易市场和农贸大集23处,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扩大,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已经发展到300多个。

(五)农牧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一是加强了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了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加强了农牧业科技服务。四是推广了高效养殖模式。

二、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构成2004年我旗农村牧区经济总收入82644万元,其中外出劳务收入14501万元,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68143万元(其中出售农畜产品收入59645万元),按行业分:

1、农业收入45423万元,⑴种植业收入43901万元,其中出售种植业产品收入43656万元,⑵其它农业收入1522万元。

2、牧业收入11866万元,其中牧业产品收入11866万元。

3、林业收入2599万元,其中林产品收入2599万元。

4、渔业收入65万元。

5、工业收入903万元。

6、建筑业收入1055万元。

7、运输业收入1462万元。

8、餐饮业收入1346万元。

9、服务业收入992万元。

10、其它收入24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62元。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农牧业收入仍是我旗农牧民收入的主项。今年我旗农牧民收入水平将有较大增长,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农牧民增收的形势仍不容乐观,影响农牧民收入的长期制约因素依然存在,随着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进入新阶段,要采取多渠道、多元化、综合性的措施和办法来培育农牧民收入新的增长点,既要立足于加快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又要着眼于农民增收的主要空间--农牧业产业化产业化建设。由此也决定欲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农牧业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牧业规模经营,提升农牧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三、现阶段我旗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规模过小、拉动力微弱。龙头企业规模较小,没有真正拉动相关产业的大型龙头企业,牵动力不强,制约了主导产业的规模发展。同时部分企业原材料不足、资金严重短缺,不能满负荷生产,并导致企业因此而停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是产业链条短,加工层次低,带动农牧民增收能力差。

三是产业化各环节联系不够紧密,联结形式松散,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

四是产业化基地建设水平低,规范化程度低。集中联片、规模经营的原材料基地少,基地建设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农产品质量偏低,没有实现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与现代农业还有很大差距。

五是农牧民没有形成参与产业化的意识。

四、加快我旗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我们要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圈子。不能再沿用传统的观念抓农业,要走城乡统筹、产业统筹的发展之路。注重市场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搞好中介服务,用市场经济杠杆来调节生产,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要跳出就生产抓生产的圈子。用现代化大生产的方式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方式管理农业,用先进的适用技术和先进设施装备农业,以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要跳出就农村抓农村的圈子。要重视农村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转移农村劳动力,规范土地流转,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一)通盘考虑,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

1、指导思想:

以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

2、原则:

坚持为农牧民服务的方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深加工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坐标,不断拓展产业链,农牧业产业化就一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⑴、资源合理配置原则。资源合理配置是衡量产业结构构建

合理与否的基本指标。

⑵、协调发展原则。坚持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相协调、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农业产业化链条与各个产业发展相协调。

⑶、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确定产业发展方向。

⑷、技术进步原则。技术进步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方式。

⑸、就业需求原则。农业产业化进程要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从就业问题的角度就是达到就业机会供给与就业需求的均衡。

3、目标:

在产业发展方面,要根据市场需求的新变化,注重打造品牌,创出特色,形成产业辐射,提高我旗农畜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在产业规模方面,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各自为战的方式,通过集中连片生产,推进标准化作业,统一提供良种、技术、管护、防疫和收购等服务,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培育一批特色产业群体,从而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二)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

我旗工业经济是短腿,招商引资的步伐不能放慢,我们要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着力提高工业化水平。鼓励外地商户参与农牧业产业开发,使农牧业的效益从单纯的生产拓展到产供销一体化的效益上来。

(三)发展、强化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要着力探索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

织,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社,组建农产品专业协会,发展农产品中介组织,在农户、企业与市场之间建立起桥梁和纽带。

目前,我旗农村有很多合作组织,但在发展农村经济中作用有限。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利益或中小企业主利益受到损害,往往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农民或中小企业主往往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存在一定“市场近视”的缺陷,往往遇到农畜产品或企业产品滞销或不符合市场需要等问题。

因此,有必要强化农村合作组织的作用,一是作为农民和中小企业主的代言人,与外部环境处理好各种关系;二是保护和协调农民或中小企业主的利益;三是走出去,开拓市场,寻找发展机会,为农民或中小企业主提供可靠、及时的信息,降低信息搜集成本。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服务带动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要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扶强扶大龙头企业,引导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发展订单农业等形式,形成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地带动农民稳定增收。农业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解决“4050”大龄劳力和妇女劳动力,其作用更加明显。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承租农民承包地,实行连片规模经营,农民在获得稳定收入的同时,又被返聘为农业工人,取得双向稳定收入。另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产供销一条龙经营体系,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又为当地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培育壮大现有龙头企业,使之成为区级以上规模龙头企业,在扩大知名度的同时,享受国家有关产业化优惠政策,引进大型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第四篇: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

太原市人民政府文件

并政发〔2011〕46号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奋斗目标,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意见》(晋政发〔2011〕11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为目标,按照“扩大规模、提高水准、完善功能、彰显特色”要求,以南部区域建设为龙头,引领老城改造,促进古城开发,积极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和太原都市区建设,为我市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提速与提质并重,在发展中提质,在提质中发展;统筹协调,以中心城市带动城镇群构建,以城镇为中心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人为本,完善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提高居民居住水平,促进民生改善;低碳环保,节约利用土地、水等自然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先行先试,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因地制宜,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突出历史文化特色。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82.4%提高到84%,市域人口达到430万,市区人口达到340万;城乡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提高,太原都市区初具规模,形成比较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体系;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改善,历史与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彰显,人居环境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四、重点任务

(一)高水平编制城市规划。对标一流,突出特色,进一步完善太原都市圈和南部区域规划,搞好重点地段、引领性项目、精品建筑设计。注重规划的前瞻性、权威性,形成以南部区域为核心、老城和古城为重点、城镇为基础、城乡统筹,多中心、多轴向、多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目标和空间布局上协调统一,各类专项规划与城乡规划相互衔接,形成统一的空间框架。加强三县一市县域规划及乡镇规划编制工作,引领城乡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城乡一体规划管理体制,强化规划制定、修改和实施监督检查,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二)加快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和太原都市区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协调功能、整合空间要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太原晋中两市道路、供水、供气、供热等设施对接共建,实现互动、互通、共享,在同城化上迈出实质性步伐。落实省委“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战略布局,加快完善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进现代综合交通网建设,引领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发展,构建太原城市群基本空间框架。

(三)高标准建设南部区域。按照区域服务中心、创新科教先锋、交通枢纽门户、现代产业基地和文化宜居名都的功能定位,充分体现“现代化为基干、特色化为神韵、人性化为根本”的要求。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先行建设优美环境和基础设施,逐步推进晋阳湖周边区域、晋阳古城大遗址等重点地段建设;切实搞好建设项目空间环境和形象设计,加快建设一批一流标志性建筑,全面打造历史传统与现代风貌相得益彰,山、水、城、林、人和谐共融的现代都市区。同步抓好产业布局和培育,实现产城一体化,力争五年内核心区初具规模。注重构建南部区域与老城及晋中市区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形成现代化商务中心,推动城市重心南移。创新建设模式,实行政府主导下的公司化运作、项目化管理,确保各项目建设成为质优工程和城市形象工程。

(四)积极推进大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从提升城镇功能、支持支柱产业发展入手,大力实施“七个一工程”,加快推进“大县城——中心镇——中心村”融合连片发展,引导生产要素向县城、中心城镇集聚,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的小城镇。把县城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快大县城建设,引导生产要素、优势产业向县城集中,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核心。加大县城市政公用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搞好垃圾综合整治,彻底改变城镇环境“脏、乱、差”局面。坚持规划引领,项目支撑、改革推动,支持已经形成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基础条件好的乡镇尽快成为经济强镇和县域经济次中心,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在每个县(市、区)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特色中心镇予以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工业园、绿色农业加工园、现代农业种植养殖园。重点抓好清徐徐沟镇、古交马兰镇等9个省级重点镇和尖草坪区阳曲镇、娄烦县马家庄乡等7个市级重点镇建设。

(五)加大产业园区发展力度。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抓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现有园区扩区步伐,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促进项目和企业向园区集聚。经济区提高准入门槛,打造产业集群,培育研发职能,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疗等新兴产业。高新区在姚村以南进行扩区建设,培育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中试职能,坚持“产业基地与科技新城”同建的发展理念,加强与清徐城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协调,使配套设施更适宜产业发展,功能运转更适宜创业居住,城市环境更彰显绿色环保。民营区以现代服务业、物流业为主导,打造辐射黄河中下游经济区的重要物流集散中心和省城最大化的现代物流功能区;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打造宜居住、宜创业、宜流通的东部经济高地,近期以南北扩展为主,远期向东纵深发展。不锈钢园区依托太钢资源优势,有效扩大园区建设规模,加快园区市政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一流不锈钢产业基地。加快山西清徐经济开发区建设,扩建和筹建食醋工业园、太原铁路装备园、太原工业园、汽车配件工业园、物联网应用产业园、静脉产业园、东山低碳经济园、古交煤炭循环经济园等各类专业特色园区。统筹老城区与产业集聚区功能布局,推动城区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向产业集聚区延伸,衔接好专业园区发展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突出园区特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周边农民就近转移就业。

(六)加快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按照一流规划建设标准,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村拆除、安置优先原则,结合城市发展总体思路,与片区改造相结合,实行统一编制方案、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招商引资、统一整村拆除、统一建设安置模式,统筹规划,规范管理,提高效能,整体推进“十二五”期间,完成建成区范围内86个城中村和重点工程建设涉及征地拆迁的城中村改造。通过全方位综合改造,促进城中村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管理秩序、经济发展和文化等与城市全面融合,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大棚户区和旧住宅区改造力度,对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环境较差的棚户区和旧住宅小区实施整容、拆违、补建、配套整治工程,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全市棚户区拆迁改造任务,把棚户区改造成房屋质量优良、功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社区。

(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北中环、西中环、建设路快速化改造,打通南内环西街、府东街、南中环西街等东西向主干道;开通西渠路、太行路等南北向主干道,使中心城区形成与外围高速环有机衔接,以快速路为骨架,主次干道匹配、“十纵十横加三环”的干道格局。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力争“十二五”期末轨道交通2号线、1号线一期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结合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改造小街巷,配建停车场,形成路网长度、密度和动态静态交通体系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系统。加快推进集中供热二电六期工程、集中供热瑞光热电一期工程建设,采用集中供热、地热、太阳能等多种供热形式,将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和产业集聚区同步纳入供热管网体系。加大城市燃气气源、管线和项目建设,建设煤层气热电联产项目,2015年燃气气化率达到98%。加快老城区老化供水管网改造步伐,新城区管网建设和道路建设同步进行,扩大城市供水范围,启动分质供水,实行“一户一表”工程。建设城南污水处理厂,对未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的污水处理厂进行提升改造,大力推行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规划建设新的垃圾终端处理厂或预备垃圾处理厂。加强城市防洪、消防、抗震等公共安全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

(八)加强住房保障能力建设。积极引导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市场调控监管,保持投资年均增长25%左右;优化商品房供给结构,鼓励开发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严格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建廉租住房制度,大力支持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满足不同收入家庭、多层次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多渠道筹措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余额、土地出让净收益中的20%足额用于廉租住房保障,引导社会投资在产业集聚区建设职工公寓、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进入、退出动态管理机制,逐步拓宽保障范围,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和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及有稳定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

(九)加快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和交通运输场站建设,提升公路等级。续建太(原)古(交)高速公路和太(原)阳(泉)高速公路,新建二环高速公路,连通太(原)佳(县)高速公路、在建的龙(白)城(赵)高速公路,形成太原二环高速公路,“十二五”期间争取建成太原市“两环七射”高速公路网格局。抓好108国道东山过境线、307国道东山段改造、省道双阳线改造、省道榆古线改造、古交娄烦过境线及太佳高速公路娄烦连接线等国省干线公路项目建设。修建环城货运通道,缓解城市过境车辆交通压力,彻底解决过境货运车辆对市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优化公路网结构,畅通市域出口公路,将黄寨——康家会、古交——米峪镇、潘家庄——岔口和清徐——东阳(晋中市)等县级公路改造提升为省道。实施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工程,提高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不断优化路网结构,提高公路通达深度和通行能力。加快农村街巷硬化建设速度,实现我市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逐步建立层次分明、运作高效,与民航、铁路和城市公共交通协调发展的公路客货运枢纽场站体系,进一步巩固太原市国家公路主枢纽地位。

(十)加快园林绿地建设。实施园林绿化增量、城市公园升级工程,大幅提高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继续建设汾河景观带南延工程,重点建设华夏公园、长风公园、晋商公园、南内环西街公园、南寨公园二期、动物园二期、龙潭公园周边改造、兰泉公园、和谐公园、工业遗产公园、晋祠公园扩建等大型公园绿地,增设一批区级公园和专类公园。在旧城区开展园林绿化单位(社区)创建活动,建设街头绿地及居住小游园,栽植添绿,见缝插绿,拆旧造绿,扩大中心区公共绿地面积。全面开展主要道路、边山支河景观化改造,将两侧防护绿地改造成兼有休闲美化功能的带状公共绿地。结合环城林带工程建设要求,打造一系列高标准绿化郊野公园(包括晋阳湖公园扩建、太山植物园、汾河公园南延、柴村生态园、西山万亩生态园扩建等),作为城市公园绿地的补充完善。

(十一)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原则,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管理重心下移,引入企业化管理方法,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市场、技术等手段,实现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常态化。大力推进“数字太原”成果应用,数字城管向三县一市延伸。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公交场站、公交换乘枢纽和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建设,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加强清扫保洁,重点整治集贸市场、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卫生死角;规范摊位摆设,重点整治占道经营,保证道路功能;规范广告牌匾设置,重点整治商店招牌(匾)乱设乱挂。通过精细化管理,达到“两年大变样、五年达一流”目标。

(十二)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构建符合国家政策的多元化融资平台,突破城市建设投资约束瓶颈。科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和改进商业性开发用地征收、储备、整理、出让等环节管理,把有限的土地资源配置到升值空间最大、经营业绩最好的融资平台上去,形成储备、增值循环链条,为城市建设提供可持续资金来源。积极引进太钢、太重、焦煤等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民营企业参与城建融资平台建设,提升融资平台的偿债和抗风险能力。采用抵押、质押等方式,将道桥收费权、管网经营权、广告经营权等城市资源转化为城市资本,注入融资平台,实现城市公用资源增值最大化。创新项目建设管理模式,拓展项目融资渠道,引入BOT、BT、TOT、信托等投融资方式,注重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积极争取世行贷款,发行城市建设债券,为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

(十三)保障城镇化发展用地。按照节约和集约用地的原则,坚持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并举,优先保障南部区域、产业集聚区等重点用地需求。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做好重点发展区域和项目集聚区近期建设用地涉及的集体土地征收前期准备,根据开发需要和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等情况实施转用征收,以供建设项目使用。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城乡用地结构调整为纽带,显化城镇土地价值,将土地级差收益返还农村,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十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普遍关怀与重点关怀有机结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统筹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参保,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切实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努力解决体制转轨历史遗留问题,实现“三个全部,一个重点”。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巩固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水平,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建立健全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廉租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配套,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十五)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科学制定乡镇规划,创新村庄规划编制制度,形成市、县、区共同编制规划工作机制,分期分批完成我市新农村规划编制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继续搞好重点推进村建设,启动实施新农村连片建设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水平。抓好亮点连片示范区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省级重点推进村档次水平,充分发挥典型带动聚集示范效应,在每个县(市、区)集中打造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建设亮点连片示范区,形成连片发展格局。深化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农村水、电、气、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抓好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及维修改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防汛抗旱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护机制。推进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在完善提升“五个全覆盖”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新的“十个全覆盖”,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网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结合城乡清洁工程全面推行“村清扫保洁、乡收集管理、区集中运转”的环卫管理模式,形成城乡清洁卫生一体化管理体制。继续推进农村大中型沼气和秸秆气化工程建设,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和清洁农业。积极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和历史遗留工矿企业污染治理,开展集中连片村庄区域性污染综合整治。广泛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推进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工程”和以村庄硬化、绿化、净化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县两级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领导组,负责推进城镇化工作的组织协调、综合规划、政策制定和检查指导。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确保工作推进。

(二)强化监督考核。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完善城镇化推进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把推进城镇化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范围,作为评价各级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市推进城镇化领导组办公室定期对城镇化工作进展情况开展督查,通报情况。

(三)实施项目带动。在城市新区建设、老城区改造、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住房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中精心谋划筛选一批对推进城镇化大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加快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四)完善政策体系。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城乡规划、投融资、土地保障、产业支撑、生态环保设施建设、水资源保障、交通体系、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调查研究,尽快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为城镇化推进工作提供政策支持。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第五篇: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是改善人民群众食用油结构,维护国家油料安全的战略举措,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林农收入的重要途径。以油茶种植业为基础,以茶油精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开发系列产品,延伸油茶产业链,集聚相关产业,既能为林农提供最直接、最可靠的就业机会,有效实现林农持续稳定增收,又能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油茶是常绿阔叶树种,营造油茶林,不仅可以加快造林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而且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能显著改善农村生态面貌和居住环境。发展油茶产业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07〕59号)文件精神,把油茶产业打造成我省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富民强省的支柱产业,现就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油茶产业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1、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实施;坚持新造和低改相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坚持机制创新、打造产业链、推进林油一体化。

2、发展目标。至2015年,全省油茶林总面积达到2000万亩,其中建设亩产50公斤以上油茶丰产林基地1000万亩(“十一五”期间完成150万亩、“十二五”完成850万亩);茶油年产量达到50万吨,产品精加工率达到80%左右;油茶产业年产值达到300亿元;建设一批能满足油茶产 发展需要的油茶采穗圃和良种苗木生产基地;培植一批油茶精深加工企业,建设一批油茶产业发展要素市场。初步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林油发展一体化。

二、创新油茶产业发展模式

3、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引导油茶林和油茶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鼓励各种市场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参与油茶林基地建设,推进规模经营。

4、培植油茶龙头企业。鼓励企业按“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油茶林基地,使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培育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5、发展油茶专业合作组织。引导林农按照依法、自愿的原则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开展联户种植、技术推广、生产资料供应、产品营销等服务,努力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规避市场风险能力,促进油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6、扶植油茶种植大户。支持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生产经营者兴办油茶林基地,充分发挥种植大户在发展油茶产业上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7、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围绕油茶产业的发展,培育建设油茶产业发展要素市场和信息网络市场,着力打造现代化油茶专业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油茶苗木供应、产品销售、产品定价

等方面的基础作用,为林农、油茶加工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质服务。

三、加大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8、建立项目扶持机制。2008年-2015年,要统筹涉农的退耕还林及后续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扶贫、农业产业化、以工代赈、移民专项、土地整理、水土保持、科技研发等投资项目,按照“统筹规划、相对集中、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油茶林基地和加工项目建设。

9、设立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8年-201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油茶产业发展,市州、县市区财政也要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油茶林基地造林良种苗木、低产林垦复、油茶良种繁育及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与推广培训、油茶科研项目建设以及加工技术提升和专用机具、肥料、农药的研发等方面。

10、拓宽融资渠道。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对“企业+基地+农户”的油茶龙头企业造林贷款给予贴息补助。金融机构要建立面向林农等生产经营者的小额贷款扶持机制,简化贷款手续,扩大信贷规模,开展包括林权抵押贷款在内的符合油茶产业特点的多种信贷模式融资业务。推动银企合作,构建金融支持和信用体系,规范抵押登记机构、手续与收费管理,健全金融生态环境,稳定金融投入。鼓励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资本重组,符合条件的争取发行股票上市或发行债券。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开发油茶产业。

11、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规定,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茶籽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批发和零售的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生产销售由茶籽进行初加工制成茶籽油及茶籽粕等副产品按13%计算销项税额,同时对其从农业生产者和小规模纳税人手中收购的茶籽可依13%的扣除率按规定计提进项税额。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从事油茶新品种的选育、油茶林的培育和种植、油茶籽的采集和初加工、农技推广服务等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企业为开发油茶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加计扣除。

四、增强科技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12、提升科研创新能力。重点建设以省林科院为依托的“国家林业局油茶研究开发中心”,加大油茶研发力度,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高产、稳产、多抗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加强生产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加快开发油茶系列产品和剩余物的利用,提高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

13、推广优良品种和新技术。依托林业科技推广网络,推广油茶优良品种,建立丰产栽培示范基地。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地表覆盖、作物配置等技术,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通过送科技下乡、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举办技术讲座等方式提供技术服务。

14、开发油茶新型生产资料。科研单位和关联企业要加快油茶生产专用机具、肥料和农药的研究开发,并逐步推广使用。

15、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油茶生产系列标准的制定,确保油茶林培育按标准设计、标准施工、标准验收。加强茶油及其精深加工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和质量安全监督。

五、加强对油茶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16、成立组织机构。省人民政府成立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林业厅。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共同搞好油茶产业发展工作。省发改委牵头负责总体规划和千万亩油茶丰产工程规划的组织编制,以及相关投资项目的统筹管理,会同省林业厅、省财政厅联合编制计划,组织对部门实施考核,并联合有关部门对工程建设管理进行监督;省财政厅负责油茶补贴资金的筹集及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参与规划、计划的编制和项目资金整合;省林业厅参与规划编制,负责实施方案制定、计划编制、工程实施以及日常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油茶产业发展基地市州、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抓好综合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负责人要带头办点示范,推动油茶产业发展。17、制定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全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油茶产业发展的目标、规划布局,引导全省油茶产业发展。以油茶林保存面积5万亩以上的县市区为片,以1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乡镇为点,以高速公路、国道两侧为线,建设片、点、线结合的油茶林基地。以油茶林基地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布局茶加工企业,引导油茶加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形成油茶产业集群。将油茶产业作为全省农业产业链建设的主导产业,纳入全省农业产业化建设总体规划。各地要将油茶产业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制定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规划,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规划任务落实。

18、加强油茶种苗市场监管。林业部门要严格执行油茶种苗生产和市场经营准入制度,实行定点育苗、订单生产。加强种子、嫁接穗条、苗木的来源管理,坚决打击非法生产经营行为。

19、加大对油茶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油茶产品、油茶产业,宣传发展油茶产业的政策、技术、典型,为油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0、依法保护油茶林资源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设立基本油茶林保护区,对油茶林实行重点保护,防止抛荒和乱征滥占油茶林地。积极预防森林火灾和病虫害,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维护油茶果采摘秩序,依据油茶果成熟时间,实行统一开山采摘。

21、建立油茶产业发展奖惩制度。实行油茶产业发展情况定期通报制度。省人民政府对油茶林基地建设进行目标考核,对油茶林基地目标考核达标和科技创新成效突出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

[15]

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

下载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殖业产业化进程的意见(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殖业产业化进程的意见(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