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
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豫政〔2012〕25号),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着力点,以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坚持打造农业产业化集群和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有机结合,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原则,围绕面制品、肉制品、油脂、蔬菜、休闲农业等优势产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基地,通过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促进农产品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
到2015年形成农业产业化集群12个,其中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集群8个,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集群1个,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集群3个。到2020年形成农业产业化集群13个,其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集群1个,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集群4个,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集群4个,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集群4个。
二、重点任务
(一)淇县永达大用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以淇县永达、大用、永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为支撑,规划建设淇县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到2015年集群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2万户以上。
(二)中鹤农业产业化集群。以中鹤集团为龙头,围绕粮食精深加工打造产业化集群,到2015年集群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7万户以上,初步形成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模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典范。
(三)浚县粮食精深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依托浚县黎阳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对集中的优势,积极引导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向集聚区集中,吸引与农产品加工业相关的物流、金融、信息、研发、培训等各类服务机构向集聚区流动,到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7万户以上的产业化集群。
(四)浚县特色畜禽养殖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依托谊发牧业、至真食业、瑞贝特兔业、和谐鹅业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浚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为支撑,打造特色畜禽养殖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到2015年集群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3万户以上。
(五)淇县永昌粮食精深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依托淇县永昌、豫光、乾坤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淇县规模化标准化粮食种植基地为支撑,建设淇县永昌粮食精深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到2015年集群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3万户以上。
(六)山城区畜禽养殖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依托柳江集团、裕丰牧业、肉联公司、瑞祥畜牧、郭氏禽业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山城区、淇滨区和鹤山区养殖基地为支撑,打造畜禽养殖加工产业化集群,到2015年集群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1.5万户以上。
(七)鹤壁淇花油脂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依托淇花食用油、油磨坊、发淇油脂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善堂花生基地为支撑,打造油脂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到2015年集群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2万户以上。
(八)鹤壁休闲方便食品农业产业化集群。以东昇制果、帮太食品、谷夫食品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依托城北工业园区,采取因地制宜、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休闲方便食品产业化集群,到2015年集群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2万户以上。
(九)淇县特色养殖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依托淇县易普森鸽业、邵氏牧业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淇县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养殖基地为支撑,建设特色养殖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到2015年集群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1.5万户以上。
(十)鹤壁鑫坤蔬菜种植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依托鑫坤农业、天邦菌业、农创田园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鹤壁市6.5万亩蔬菜基地为支撑,采取因地制宜、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打造蔬菜种植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到2015年集群销售收入20亿元,带动农户3万户以上。
(十一)鹤山区休闲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化集群。依托新天成生态农业园、南山国际温泉会所、五岩山中草药开发公司等龙头企业,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化集群,到2015年集群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4万户以上。
(十二)浚县林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以得邦利达家具有限公司为龙头,以鹤壁市林业种植基地为支撑,打造浚县林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到2015年集群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1万户以上。
(十三)淇县西部山区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化集群。依托淇县西部自然景区和丘陵山地,以裕丰果业、永丰生态农业、云梦玫瑰庄园等企业为龙头,打造休闲观光产业化集群,到2020年集群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3万户以上。
三、扶持政策
(一)完善用地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用于农业产业化集群内加工型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集群内的养殖加工企业用地,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二)落实用电优惠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集群供配电设施建设,优先保障农业产业化集群生产用电需求;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用电给予支持。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财政设立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市、县区财政要多渠道整合和统筹支农资金,切实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集群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取新增生产线贷款、新(扩)建畜禽养殖基地或种植原料基地贷款的省级贴息项目和新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购置检测仪器设备、与农业产业化集群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省级资金补助等项目。对考核合格的农业产业化集群,除省财政奖励资金外,市财政将再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强化金融支持。加强涉农担保体系建设,各政策性投资担保机构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放宽担保条件,对龙头企业融资项目,担保费率在市场同等条件下给予10%的优惠;对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担保额度超过全年业务总量10%的,市、县区财政应提高对其代偿损失和风险准备金的补偿比例。鼓励农村金融创新,加快发展村镇银行,扩大涉农小额信贷规模。各金融机构要在授信额度、涉农金融产品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集群的扶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保险机构在农业产业化集群开展政策性保险业务,市、县区财政要加大对保险机构的补贴力度。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加大对符合上市条件涉农龙头企业的培育、支持。
(五)鼓励科技创新。整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建立公共科研开发推广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中心,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专利,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设立的国家级研发中心,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
(六)推动对外开放。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对外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涉农企业开展资本、技术、人才等合作,大力引进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引进的项目享受省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同等奖励政策。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
(七)强化人才培养。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培训纳入“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创业人才培训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人才培训工程计划。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各类人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市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领导组织机构,形成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市农业局承担领导组织机构的日常工作,协调落实有关事项。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工作方案,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协调解决区域内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科学规划,周密部署。各县区要结合本县区实际,按照有利于土地、资本、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聚集,合理配置、有效衔接的原则,坚持创新、提升、优化、拓展的思路,科学制定集群规划,并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根据规划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统筹安排,抓好落实。
(三)培育龙头,打造品牌。在扶持壮大现有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同时,培育发展一批新的省市级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强强联合、购并重组、参股控股、改制上市等形式,打造一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群体。积极发挥区域内龙头企业品牌优势,整合品牌资源,提升品牌价值,扩大市场占有率、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一批国内外农产品知名品牌。
(四)建立基地,强化支撑。推进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粮食作物、畜禽养殖、特色种植等大型原料生产基地。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引导信贷、工商、民间等资金投向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五)配套服务,完善体系。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法律、物流、信息、培训中心等配套服务体系向农业产业化集群拓展,提供优良服务。推动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融合,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中介服务组织,为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六)严格标准,强化考核。严格按照省农业产业化集群标准,强化对农业产业化集群的认定考核,对符合条件的推荐到省进行审批认定、命名授牌;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对命名授牌的农业产业化集群,3年后进行达标验收,验收达标的给予相应的奖励,未达标的不再享受优惠政策并摘牌。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四
第二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发布日期: 2012-03-02 来源: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 点击数: 209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
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国 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 32号)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
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 的路子,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重大意义
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已进入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松散型利
益联结向紧密型利益联结转变,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
动转变阶段。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新阶段的需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
集群,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以若干涉农经营组织为主体,以农业产 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以相关服务机构为辅助,以加工集聚地为核心, 以辐射带动的周边区域为范围,围绕农业相关联产业发展种养、加工 和物流,形成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相对完整、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综合效益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群体,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对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 农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是促进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提高农业生产
经营组织化程度,把家庭经营生产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有效衔接,有利 于实现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依靠农业 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撑和带动,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对农业产业区域
和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优化布局,有利于实现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促进
农业稳定发展、农业综合效益提升和农民持续增收。发展农业产业化 集群,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相链接,有利
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劳动力价值提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
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科学途径。在农业产业 化进程中,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产业集群模式,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农民 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
种、新工艺、新理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有利于带动 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的积聚效应,有利于实现区域资源 共享,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形成区域产业
和企业竞争优势,促进企业规模发展;有利于促进涉农企业技术创新,提
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塑造地域品牌,提升品牌化地域产品的知名度,增
强区域农业经济竞争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是推进“三化”协调发展 的重要举措。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有利于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走
出一条以农业产业化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在农业产业化集群
发展过程中,由于相关产业不断集聚,人口与资本也不断向产业区集中, 有利于带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通过农业产业化集群把农业的产
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实现农业与工业、商业、运输业、金融业等产
业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引导城市资金、人才、技
术、信息等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实效,推
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有利于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
整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
平为着力点,以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集
群和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有机结合,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力结构和布局, 实现规模种养、就地加工、产销衔接、品牌发展,完善现代农业产业 体系,做优战略性主导产业,做强区域性优势产业,做大地方性特色产业, 促进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 收和区域经济发展。
(二)目标任务。到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 集群100个、50亿元以上的集群50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20个;到2020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300个、50 亿元以上的集群100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50个。
围绕上述目标,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 的原则,选择一些基础条件好、比较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 生产区,通过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原料生产基地, 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措施,着力打 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形 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格局。
———建成一批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强化上游产业链建设,发展规 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绿色环保的原料生产基地,推进高标准生产 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粮食作物、畜禽养殖、特 色种植等大型原料生产基地,实现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 从源头上保证原料供给和质量安全。
———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引导有条件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向产业 集聚区集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在扶持壮 大现有60家国家级、56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同时,培育发 展一批新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通过大企业强强联合、中小企业分工 协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功能互补性强的大 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购并重组、参股控股、改制上市等形式, 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群体。———打造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发挥区域龙头企业品牌优势,整合 品牌资源,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品牌价值。通过整合技术、人才资源, 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市场占有率、影响力 和知名度。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打造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发展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政府引 导、社会投资、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发展一批与农业产业化集群相配 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完善鲜活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冷链物流 体系,推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农超(批)对接,为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 提供配套服务。
三、科学规划布局
坚持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基础,以龙头企业集群集聚为重点,与创建省
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有机结合,统筹布局农业产业化集群。按照创新、提升、优化、拓展的思路,着力推进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农 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着力推进企业科技 进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着力推进产业链建设,实现生 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优化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 促进产品质量提高,推进品牌建设,拓展市场空间和发展领域,增强示 范、集聚、辐射带动功能,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结合当地农业资源优势,按照有利于土地、资本、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和合理配置、有效衔接的原则,科学制定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
筹兼顾,精心部署,积极推进。按照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
规划,依据我省现有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发展面(米)品、肉品、乳品、果蔬、油脂、饮品、茶叶、花卉(木)、中药材、调味品、林产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集群。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完善用地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要优先用于农业 产业化集群内加工型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集群内的养殖加工企业用 地,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二)落实用电优惠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集群供配电设施建设,优 先保障农业产业化集群生产用电需求;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用 电给予支持。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重点培育农业产 业化集群。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生产线贷款、新(扩)建畜禽养殖基地或种植原料基地的贷款,财政按实际贷款额给予贴息 支持;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购置检测仪器设备给予资金补贴;对与农业产业化集群相配套的农产 品批发市场给予资金补助。对考核合格的农业产业化集群,省财政给 予资金奖励。
(四)强化金融支持。加强涉农担保体系建设,各级政策性投资担保机 构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放宽担保条件,对龙头企
业融资项目,担保费率在市场同等条件下给予10%的优惠;对为农业产
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担保额度超过全年业务总量10%的,各级财政要提高
对其代偿损失和风险准备金的补偿比例。鼓励农村金融创新,加快发展
村镇银行,扩大涉农小额信贷规模。各金融机构要在授信额度、涉农 金融产品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集群的扶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保险
机构在农业产业化集群开展政策性保险业务,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保
险机构的补贴力度。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加大对符合
上市条件的龙头企业的培育,支持已上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配股
增发、发行可转换债券等进行再融资。
(五)鼓励科技创新。整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 建立公共科研开发推广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支持农业产
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 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中心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提高企业的自
主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支持农业
产业化龙头企业申请专利,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农业产
业化龙头企业新设立的国家级研发中心给予财政补贴。鼓励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六)推动对外开放。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对外合作,加大招 商引资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涉农企业开展资 本、技术、人才合作,大力引进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企业综合竞 争实力,促进产业产品结构升级。引进的项目享受省产业集聚区招商引
资同等奖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
对外贸易,扩大农产品出口。
(七)强化人才培养。各级政府要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
工培训纳入“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创业人才培训计划”
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人才培训工程,在资金上给予适当
倾斜,采取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培训
力度,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高校 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集 群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五、保障措施
(一)明确工作责任。建立省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领导组织机构, 形成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省 农业厅承担领导组织机构的日常工作,协调落实有关事项。省发展改革
委、财政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国土资源厅、粮食局、畜牧局、供销 社、省政府金融办等部门要按照职能,细化方案,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各
省辖市、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办事机构,协调解决重要问题。(二)科学认定考核。农业产业化集群的认定标准暂定以下5个方面:一
是以加工集聚地为核心,产业链相对完整,并辐射带动一定的区域。二是
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由多家经营组织连片发展形成特色产
业较为集中的区域。三是种植加工类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带动
农户1万户以上;养殖加工类集群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 5000户以上。四是农业产业化集群内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60%以上。
五是农业产业化集群内的生产加工型企业自建基地生产的原料或与当地农
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签订合同收购的原料,占生产加工原料的50%以上。
今后,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形势需要,标准将逐步完善。做好认定考核工作。根据我省农业产业化集群标准,省对各省辖市、县
(市、区)申报的农业产业化集群进行认定并命名授牌,给予优惠政策。对农业产业化集群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对命名授
牌的农业产业化集群,经过3年的培育发展后进行达标验收(达标标准、考核办法另行制定);验收达标的给予相应奖励,未达标的不再享受优惠
政策并摘牌。(三)开展配套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作用,在农业
产业化集群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点,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
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 支持金融、法律、会计、物流、信息服务、技术辅导中心等配套服务体
系向农业产业化集群拓展,提供优良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
多种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
专业合作社相融合,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按照市场运作机制成立中介服
务组织,为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二○一二年二月十八日
第三篇: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推进品牌农业战略的意见
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推进品牌农业战略的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豫政〔2012〕25号),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推进品牌农业战略的意见。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的重大意义
农业产业化集群是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以若干个涉农经营组织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以相关服务机构为辅助,以农业产业集聚区、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以辐射带动的区域为范围,围绕农业相关联产业发展种养、加工和物流,形成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相对完整、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综合效益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群体。
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一是有利于农业种养产业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二是有利于国际国内大型涉农企业向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集中,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三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四是有利于培育国际国内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五是有利于农业服务业和物流业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
我市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推进品牌农业战略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品牌农业、农业产业化、质量安全”三位一体的发展方针,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题,以农业产业集聚区、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着力点,依据我市的优势农产品,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生猪等十一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实行种养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完善产业链条。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强强联合,组建新乡小麦、原阳大米等产业集团,打造“中国第一麦”、“中国第一米”等著名农业品牌,建设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强市。
三、目标任务
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5∶1,建成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集群11个,其中50亿元以上的集群1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两个,市级以上品牌农产品总数达到110个。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3.5∶1,建成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集群11个,其中50亿元以上的集群两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3个,市级以上品牌农产品总数达到130个。
四、重点工作
依据我市优质小麦、优质水稻、优质花生、优质生猪、奶牛、金银花、食用菌、果蔬、花卉苗木、林产品、果蔬物流等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新乡市优质小麦产业化集群等十一个农业产业化集群。优势农产品区域覆盖全市及周边地区的,以市为单位建设产业化集群;优势农产品区域在一个县及周边县的,原则上以县为单位建设产业化集群。各级政府对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负总责,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有关部门配合工作。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的主体。
(一)新乡市优质小麦产业化集群。新乡小麦闻名全国,为把新乡小麦打造成“中国第一麦”,一是以发展强筋小麦为主,辅以中筋小麦;以新乡小麦优势区为主,延津县为重点范围,带动周边地市优质专用小麦的发展,形成跨县、市的优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二是以延津县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新乡市小麦产业集团、中粮(新乡)小麦有限公司、新乡市长远实业集团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新乡市亚特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五得利集团新乡面粉有限公司、河南米多奇食品有限公司、辉县市银龙专用粉食品有限公司、新乡市恒诚面业有限公司等若干企业,形成新乡市小麦产业集团的紧密层、松散层,统一使用“新乡小麦”和“新乡小麦产业集团”名号,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扩大规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占领国内国际市场,最终将“新乡小麦”打造成为“中国第一麦”。三是加快地理标志农产品“新乡强筋小麦”登记步伐,大力
发展集订单农业、种子加工、收储中转、配麦、面粉加工、食品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小麦产业”。四是进一步提升规模、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快提升高档专用小麦粉、休闲食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等精深加工规模和水平,利用中粮(新乡)小麦有限公司配麦中心,提高强筋小麦的质量和稳定性,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250亿元,2020年达到500亿元,建成国家级新乡小麦产业化集群。(责任单位:延津县人民政府、市农业局、市粮食局、市工信局)
(二)原阳大米产业化集群。以把原阳大米打造为“中国第一米”为目标,加快扩大“黄金晴”水稻品种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优质水稻标准化订单基地,以原阳县为重点范围,原阳县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为载体,河南迪一米业有限公司、河南黄蕊米业有限公司等为龙头,地理标志农产品“原阳大米”和“迪一”等为品牌代表,大力发展高档食用米、米糠油、米蛋白、休闲食品等精深加工品,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18亿元,2020年达到30亿元。(责任单位:原阳县人民政府、平原新区管委会、市农业局、市粮食局、市工信局)
(三)辉县生猪及肉制品产业化集群。以辉县市为重点范围,建设优质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辉县市宁丰肉类加工有限公司、新乡大北农农牧有限公司等为龙头,“雨润”、“大北农”等为品牌代表,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熟食制品、休闲食品等精深加工品,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59.4亿元,2020年达到100亿元。(责任单位:辉县市人民政府、市畜牧局、市工信局)
(四)原阳奶制品产业化集群。以原阳县为重点范围,建设优质奶牛标准化养殖基地,三元集团(新乡)乳业有限公司等为龙头,“三元”等为品牌代表,大力发展巴氏杀菌奶、酸奶、专用乳粉、乳饮料等精深加工品,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25亿元,2020年达到40亿元。(责任单位:原阳县人民政府、市畜牧局、市工信局)
(五)封丘金银花产业化集群。以封丘县为重点范围,建设金银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河南省中天食品有限公司、新乡博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新乡佐今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为龙头,地理标志农产品“封丘金银花”和“豫中天”、“佐今明”等为品牌代表,大力发展金银花茶饮、保健品、中成药、提取物、口服液、饮料等精深加工品,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2020年达到30亿元。(责任单位:封丘县人民政府、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工信局)
(六)辉县食用菌产业化集群。以辉县市为重点范围,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基地,新乡市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辉县市利民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等为龙头,“玉龙洞”、“鑫菌”等为品牌代表,大力发展低温干燥、脱水保鲜、休闲食品、保健品等精深加工品,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25亿元,2020年达到40亿元。(责任单位:辉县市人民政府、市农业局、市工信局)
(七)卫辉花生及油料产业化集群。建设黄河故道及黄河滩区优质花生产业带,以卫辉市为重点范围,河南省卫丰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等为龙头,以“豫晟源”为品牌代表,大力发展花生油及高档调和油等精深加工品,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30亿元,2020年达到60亿元。(责任单位:卫辉市人民政府、市农业局、市工信局)
(八)长垣绿色果蔬产业化集群。以长垣县为重点范围,建设绿色果蔬标准化种植基地,河南省宏力高科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河南鸿志高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为龙头,“宏力”、“鲜之源”等为品牌代表,大力发展中高档果蔬以及果蔬汁、果蔬粉、果蔬脆片等精深加工品,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28亿元,2020年达到40亿元。(责任单位:长垣县人民政府、市农业局、市工信局)
(九)获嘉花卉苗木产业化集群。以获嘉县为重点范围,河南省海芋生物有限公司等为龙头,“创生园”等为品牌代表,大力发展百合花等鲜切花及苗木种植基地,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10亿元,2020年达到20亿元。(责任单位:获嘉县人民政府、市林业局、市农业局)
(十)新乡县林产品产业化集群。以新乡县为重点范围,新乡新亚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为龙头,“新亚”等为品牌代表,建设造纸原料林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包装用纸、文化用纸、生活用纸等产品,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100亿元,2020年达到200亿元。(责任单位:新乡县人民政府、市林业局、市工信局)
(十一)新乡市果蔬物流产业化集群。以牧野区、卫滨区为重点范围,整合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以新乡市牧绿菜业有限公司、新乡市宇鑫农贸有限公司为龙头,组建农产品物流集团,“牧绿”等为品牌代表,大力发展果蔬保鲜设施,建立冷链物流体系,推进“农超对接”,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45亿元,2020年达到60亿元。(责任单位:牧野区人民政府、卫滨区人民政府、市农业局、市商务局)
随着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对各县(市)、区涌现出的发展势头好、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相关农业产业
化集群,及时选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各县(市)、区与十一个农业产业化集群相同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跨行政区域,自愿联合成为统一的农业产业化集群。
五、加大政策扶持
(一)完善用地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要优先用于农业产业化集群内加工型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集群内的养殖加工企业用地,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二)落实用电优惠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集群供配电设施建设,优先保障农业产业化集群生产用电的需求;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用电给予支持。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从2012年起设立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对相关产业紧密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重新组建农业产业集团,注册资金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市财政给予奖励。对农业产业化集群内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生产线贷款、新(扩)建畜禽养殖基地或种植原料基地项目的贷款,市财政按实际贷款额给予贴息支持。对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购置检测仪器设备给予资金补贴。对与农业产业化集群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给予资金补助。对考核合格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集群,市财政给予资金奖励。
(四)强化金融支持。加强涉农担保体系建设,各级政策性投资担保机构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放宽担保条件,对龙头企业融资项目,担保费率在市场同等条件下给予10%的优惠;对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担保额度超过全年业务总量10%的,各级财政要提高对其代偿损失和风险准备金的补偿比例。鼓励农村金融创新,加快发展村镇银行,扩大涉农小额信贷规模。各金融机构要在授信额度、涉农金融产品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集群的扶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保险机构在农业产业化集群开展政策性保险业务,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保险机构的补贴力度。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加大对符合上市条件的龙头企业的培育,支持已上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配股增发、发行可转换债券等进行再融资。
(五)鼓励科技创新。整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建立公共科研开发推广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中心,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请专利,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设立的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给予财政补贴。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农业战略,对获得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记、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给予奖励。
(六)推动对外开放。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对外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涉农企业开展资本、技术、人才合作,大力引进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促进产业产品结构升级。引进的项目享受省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同等奖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扩大农产品出口。
(七)强化人才培养。各级政府要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培训纳入“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创业人才培训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人才培训工程,在资金上给予适当倾斜,采取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新乡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协调小组,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日常工作,协调落实有关事项。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国土资源局、粮食局、畜牧局、供销社、市政府金融办等部门要按照职能,细化方案,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科学认定考核。我市农业产业化集群要具有龙头企业积聚发展、主导产业突出、农产品加工能力较强、农业组织化程度较高、产业链条健全、配套服务完善、品牌优势明显、带农惠农效果显著的标志。基本标准暂定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领导组织机构健全。二是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三是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四是集群内的生产加工型企业通过自建基地或与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签订合同收购的原料,应占生产加工原料的60%以上。五是应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由多家经营组织连片发展形成特色产业较为集中的区域。六是种植加工类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1万户以上;养殖加工类集群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5000户以上;集群内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应达到60%以上。七是应以农业产业集聚区、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核心,产业链相对完整,并带动辐射一定的区域范围。八是已培育省级以上品牌农产品1个以上。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新乡市农业产业化集群的标准将逐步进行完善。要强化对农业产业化集群的认定考核。根据我市农业产业化集群标准,市对各县(市)、区申报的农业产业化集群规划方案进行审批认定,命名授牌;农业产业化集群的认定实行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淘汰、激励约束机制。对符合标准并命名授牌的,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对命名授牌的农业产业化集群,3年后实行达标验收(达标标准、考核办法另行制定),验收合格的给予相应的奖励,未达标的不再享受优惠政策并摘牌。
同时,市从已认定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集群中择优推荐创建国家和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创建成功的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三)强化配套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作用,在农业产业化集群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点,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支持金融、法律、会计、物流、信息服务、技术辅导中心等配套服务体系向农业产业化集群拓展,提供优良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相融合,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按照市场运作机制成立中介服务组织,为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以上意见,望遵照执行。
附件:1.新乡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协调小组
2.新乡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目标任务分解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四日
第四篇:豫政 〔2012〕25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 导 意 见
豫政 〔2012〕25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重大意义
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已进入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松散型利益联结向紧密型利益联结转变,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阶段。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新阶段的需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以若干涉农经营组织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以相关服务机构为辅助,以加工集聚地为核心,以辐射带动的周边区域为范围,围绕农业相关联产业发展种养、加工和物流,形成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相对完整、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综合效益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群体,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对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把家庭经营生产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有效衔接,有利于实现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依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撑和带动,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对农业产业区域和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优化布局,有利于实现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业综合效益提升和农民持续增收。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相链接,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劳动力价值提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科学途径。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产业集群模式,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理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有利于带动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的积聚效应,有利于实现区域资源共享,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形成区域产业和企业竞争优势,促进企业规模发展;有利于促进涉农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塑造地域品牌,提升品牌化地域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区域农业经济竞争力。
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是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有利于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走出一条以农业产业化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在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过程中,由于相关产业不断集聚,人口与资本也不断向产业区集中,有利于带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通过农业产业化集群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实现农业与工业、商业、运输业、金融业等产业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引导城市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实效,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有利于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着力点,以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和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有机结合,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力结构和布局,实现规模种养、就地加工、产销衔接、品牌发展,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优战略性主导产业,做强区域性优势产业,做大地方性特色产业,促进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
(二)目标任务。到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100个、50亿元以上的集群50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20个;到2020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300个、50亿元以上的集群100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50个。
围绕上述目标,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原则,选择一些基础条件好、比较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生产区,通过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原料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措施,着力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格局。
———建成一批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强化上游产业链建设,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绿色环保的原料生产基地,推进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粮食作物、畜禽养殖、特色种植等大型原料生产基地,实现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从源头上保证原料供给和质量安全。
———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引导有条件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在扶持壮大现有60家国家级、56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同时,培育发展一批新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通过大企业强强联合、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功能互补性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购并重组、参股控股、改制上市等形式,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群体。
———打造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发挥区域龙头企业品牌优势,整合品牌资源,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品牌价值。通过整合技术、人才资源,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市场占有率、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打造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
———发展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发展一批与农业产业化集群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完善鲜活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冷链物流体系,推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农超(批)对接,为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三、科学规划布局
坚持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基础,以龙头企业集群集聚为重点,与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有
机结合,统筹布局农业产业化集群。按照创新、提升、优化、拓展的思路,着力推进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着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着力推进产业链建设,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优化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促进产品质量提高,推进品牌建设,拓展市场空间和发展领域,增强示范、集聚、辐射带动功能,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结合当地农业资源优势,按照有利于土地、资本、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和合理配置、有效衔接的原则,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兼顾,精心部署,积极推进。
按照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依据我省现有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发展面(米)品、肉品、乳品、果蔬、油脂、饮品、茶叶、花卉(木)、中药材、调味品、林产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集群。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完善用地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要优先用于农业产业化集群内加工型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集群内的养殖加工企业用地,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二)落实用电优惠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集群供配电设施建设,优先保障农业产业化集群生产用电需求;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用电给予支持。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生产线贷款、新(扩)建畜禽养殖基地或种植原料基地的贷款,财政按实际贷款额给予贴息支持;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购置检测仪器设备给予资金补贴;对与农业产业化集群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给予资金补助。对考核合格的农业产业化集群,省财政给予资金奖励。
(四)强化金融支持。加强涉农担保体系建设,各级政策性投资担保机构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放宽担保条件,对龙头企业融资项目,担保费率在市场同等条件下给予10%的优惠;对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担保额度超过全年业务总量10%的,各级财政要提高对其代偿损失和风险准备金的补偿比例。鼓励农村金融创新,加快发展村镇银行,扩大涉农小额信贷规模。各金融机构要在授信额度、涉农金融产品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集群的扶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保险机构在农业产业化集群开展政策性保险业务,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保险机构的补贴力度。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加大对符合上市条件的龙头企业的培育,支持已上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配股增发、发行可转换债券等进行再融资。
(五)鼓励科技创新。整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建立公共科研开发推广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中心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请专利,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设立的国家级研发中心给予财政补贴。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
(六)推动对外开放。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对外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涉农企业开展资本、技术、人才合作,大力引进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促进产业产品结构升级。引进的项目享受省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同等奖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扩大农产品出口。
(七)强化人才培养。各级政府要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培训纳入“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创业人才培训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人才培训工程,在资金上给予适当倾斜,采取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五、保障措施
(一)明确工作责任。建立省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领导组织机构,形成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省农业厅承担领导组织机构的日常工作,协调落实有关事项。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国土资源厅、粮食局、畜牧局、供销社、省政府金融办等部门要按照职能,细化方案,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各省辖市、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办事机构,协调解决重要问题。
(二)科学认定考核。农业产业化集群的认定标准暂定以下5个方面:一是以加工集聚地为核心,产业链相对完整,并辐射带动一定的区域。二是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由多家经营组织连片发展形成特色产业较为集中的区域。三是种植加工类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1万户以上;养殖加工类集群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5000户以上。四是农业产业化集群内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60%以上。五是农业产业化集群内的生产加工型企业自建基地生产的原料或与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签订合同收购的原料,占生产加工原料的50%以上。今后,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形势需要,标准将逐步完善。
做好认定考核工作。根据我省农业产业化集群标准,省对各省辖市、县(市、区)申报的农业产业化集群进行认定并命名授牌,给予优惠政策。对农业产业化集群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对命名授牌的农业产业化集群,经过3年的培育发展后进行达标验收(达标标准、考核办法另行制定);验收达标的给予相应奖励,未达标的不再享受优惠政策并摘牌。
(三)开展配套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作用,在农业产业化集群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点,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支持金融、法律、会计、物流、信息服务、技术辅导中心等配套服务体系向农业产业化集群拓展,提供优良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相融合,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按照市场运作机制成立中介服务组织,为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十八日
第五篇: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模式
一、农业产业化企业集群的概念
从产业集群实践和已有的理论研究看,产业集群有两个基本特征:地理邻近性和产业关联性。地理邻近性反映了构成产业集群的各主体在空间上是相邻的,产业的关联性反映了构成产业集群的各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产业集群的优势于集群内部各主体的互动,理论界对产业集群内在机理的各种解释,如协同效应、网络效应、合作创新、知识溢出和外部效应等都是产业集群各主体之间互动的结果。波特认为,产业集群代表着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合作与竞争一般是建立在它们之间交易的基础之上,目标应该是促进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质量。地理的邻近不仅有利于交易主体之间相互了解,增加互信,加强合作,而且也便于了解竞争对手,知己知彼,营造了一种竞争气氛。可见,地理邻近性为产业集群的互动创造了条件,而产业关联性是集群内部互动的基础。产业集群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产业集群互动不仅包括集群内部互动,也包括集群内企业与集群外企业以及集群与集群内成员之间的协作与竞争。
相比传统规模经营和产业环境优化理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组织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农业产业化集群是在地理相近地域出现的、农业与相关产业相互支持的组织结合体,故农业产业化集群也具有一般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但是农业产业化集群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既具有农业生产的技术特征又具有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组织化特征。从目前典型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历史来看,农业产业化集群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所依托的组织形式也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在一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针对本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产业集群模式,使该产业集群模式能够更充分地促进该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提升涉农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提倡农业产业化集群现实意义
(一)农业产业集群化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1.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引致产业的提升,带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发展。在产业集群化过程中,由于相关产业不断聚集,所以人口与资本也不断向产业区集中,使农村城镇化与产业集群化的关系明显呈正相关性。产业集群化与农村城镇化是一种互动互利、相互依存、同生同长、共生共荣的关系。2.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产业化集群的不断发展,促使企业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发展。特别随着生产销售等网络化的发展,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诸多环节逐步配套,产业化集群所带来的生产能力的扩大和生产领域的不断扩展必将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样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就地转化和劳动力价值提升。3.农业产业化集群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农业区域布局和农产品加工转化进行全面调整的过程,也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向深度进军的过程。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可以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避免分散的农户自发调整结构所带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
(二)农业产业化集群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实现规模经济,形成区域企业和产业竞争优势。Isard(1956)认为集群经济其中一个形态就是地方化经济(localiozationeconomics)。许多相同性质或相近产品间的关联关系使企业集中在一个区位中,使该地区因某一产品或者若干产品增加而获得经济的发展。集群中的纵横交织的产业联系和合作,容易使企业获得产业竞争优势。产业通过在地理空间集聚并相互联系而形成产业集群,并产生集群效应,这种集群效应既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基础,也是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和集群竞争力提高的内在动力。
2.充分利用外在效应,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集群效应的优势集群内各企业共同分享公共资源从而产生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分享垂直一体化与水平一体化利润,形成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3.农业产业集群有利于集群内组织形式创新。产业集群是在共同的区域和产业文化背景下,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经济网络关系,其可以强化合作,增强诚信度,形成良好的集群社会资本,降低企业间合作和交易成本。集群社会资本,即指集群内企业间长期互动形成的、基于网络关系的信任与合作的能力,是集群企业互动的“黏合剂”,从而使得集群企业发挥单个分散企业无法发挥的群体合作优势,是产业集群可持续成长的关键要素。农业产业化集群的社会资本实质上是一种能力,其基石是信任。集群的社会资本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而且伴随着市场的需要更有利于集群内的产权激励和其它组织形式的出现。
4.农业产业集群能够促进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进而实现区域创新。首先集群加剧区域内相关企业之间的竞争,形成“追赶效应”;其次,知识外溢和扩散有利于相关企业采用新的技术和生产组织形式,并能够引起生产率提高。对于默示知识,一般只能通过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来传递,有理由相信农业产业化集群使企业能够充分运用区位邻近优势,获取有关知识。越来越多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发现,外部的信息交换及协调对于成功创新非常重要;再次,众多企业集群在一个地区内,互相竞争又互相学习,能够降低匹配费用,使协作成为可能,这样加强了区域创新能力和提升了区域竞争力。5.农业产业化集群有利于塑造地域品牌。大量企业集群容易产生地方品牌效应。产业集群生产的一些主要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特别是新兴产业集群(包括农产品服务等涉农产业的发展)生产的产品因其创新活动更具影响力,具有更高的知名度,从而形成地域品牌。当农业产业集群在某一个地方进一步集中,会反过来提高和促进当地农产品品牌化的进一步发展,进而提升品牌化地域产品的知名度,提升品牌化地域在投资者和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从而促进品牌化地域的综合协调发展。
三、我国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模式
在发达国家农业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已经较为成熟,一些依托农业产业集群的特色农业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如荷兰的花卉产业集群、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葡萄酒产业集群等。
波特(1998)分析了加利福尼亚葡萄酒集群的结构及其竞争优势。该集群包括了680家商业酿酒企业和几千个葡萄种植园,以及众多的葡萄储存、灌溉和收割设备、包装器材提供商、专业化的公共关系和广告公司、消费类租贸易类的酒类出版物企业。文献显示国外已被广泛研究的农业产业集群包括荷兰的花卉产业集群、丹麦的养猪产业集群、比利时的养鸡产业集群、智利的苹果产业集群。
与国外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相比,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的许多地方出现了农业产业集群现象,如河北清河羊绒集群的羊绒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0%、云南斗南的花卉占到了全国市场份额的,1/
3、山东金乡的大蒜占到了全国产量的1/4和出口额的70%等等。这些产业集群是以某种农产品为核心,集中了专业的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以及科研、服务机构,它们以专业化和规模化取得独特竞争优势。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基本模式
我国许多地区已经产生和正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其以乡村农民企业家、城市科技实业家、外资、港台资本家和国有企业等为驱动主体,在不同的背景下,以不尽相同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农业产业集群基本上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两种,其中以农业科技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存在的农业集群总数已达到440多个。从主要类型和相关问题角度来看,我国农业产业化集群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模式: 1.通过农业工业化生存方式建立涉农业产业化集群,并形成专业化小城镇。例如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蔬菜生产、蔬菜批发、种子生产等不同生产企业、服务企业集群;广东东安的农林牧渔产业群,已形成的优势农产品规模集聚区有淡海水产品、畜禽产品、林果蔬产品、特经产品和粮棉油产品五大板块和相应等级群群落。2.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化示范集群。陕西杨凌示范区充分发挥杨凌的农科教整体优势,经过6年多的发展,从开始的17家企业发展到现在的680多家,逐渐形成基础农业、高新技术农业和农业服务化及科技创新群落。、3.通过新兴的贸易集群带动生产集群。这类形式的典型代表是都市农业服务业集群。例如信宜市发展就是以典型的新兴的贸易服务集群为代表,带动周围城乡农业生产集群发展。4.关联产业发展的农业集群发展模式。如台商在福建农业投资范围由原先的种植业、水产业和畜禽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到农业关联企业乃至观光休闲农业,特别是出现了整个农业产业上中下游一体化配套投资的现象,除农业生产领域之外,还投资产后的加工、贸易、销售和产前的种苗业、化肥、农药、农用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和食品加工包装设备、农产品运销设备等领域。这种农业集群化生产组织模式促进了产品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在带动投资地产业提升和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竞争力不断加强,效益不断提高。5.大企业繁衍和小企业集聚形成农业企业集群。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资源的有限,很多企业为了集中企业的优势资源,不得不剥离某些业务,这样形成了很多小企业。也有些小企业以前是作坊式劳作,在获得了新技术和资本支持下,逐渐形成了一家或几家核心企业的集群发展模式。
(二)农业产业化集群未来可利用模式
1.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开发链延伸模式。农业跟其它产业相比一个显著不同点是农业的区位性和生物依赖性。农业走产业化集群发展的道路,形成农业企业集群产业化发展模式,首先必须定位当地的可利用的特色资源,这是发展特色农业、优势农业的必然选择,通过突出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依托地方农业优势,实现农产品强势布局,致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形成“突出区域特色,优化区域布局,培育优势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同时通过新的龙头企业和辅助性产业发展,逐步奠定特色农产品开发链延伸模式。2.以园区与市场带动的“谷”模式。产业集群有个重要特点是如何降低相关成本,而以园区与市场带动的“谷”模式必然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另一种可选择模式。从规划建设“谷”到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首先要有相应政策将企业引入其中,即筑巢引凤,还要有相应政策将已入园的企业留住,光有土地和税收的优惠政策还不够,重要的是在入园的企业之间建立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形成一个建立在合作竞争基础上的互动机制和完善的社会化市场组织网络,使企业融人到当地的文化环境当中。只有企业集群在当地具有根植性时,集群中的企业才能获得外部经济和创新优势,从而使“谷”模式的产业集群具有持续的生命力。3.“小商品大市场”的“一村一品”模式。以家庭作坊和民营企业手工生产以村为单位集聚,可注册形成农产品加工的优势行业,促成以外销为主的“一村一品”产业集群模式。“小商品大市场”的专业村集群模式,其产品的成本和质量是集群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关键。同时,专业化分工与企业间网络化联系以及经济总量等问题,是该模式中值得深思之处。
4.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由生产链和生态系统构成。通过每一条生产链、每一个生产链上的联结点上企业的集聚,构造一个比较完整的多门类农业结合的集聚生态系统。各系统内分别有产品产出,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相互衔接,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和闭合的农业生态集群网络,使农业生态集群网络内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5.其他模式。有关农业产业集群模式还有很多,诸如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综合体发展的“航母”模式、有计划有选择地利用外资以形成本地产业链的“效应”模式、具有共用产品特性的“网络化”模式等等。但总的来说,农业产业集群模式应适应不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要求。
四、目前农业产业化集群存在的障碍及解决措施
(一)目前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的障碍 1.农业生产过程连续性难以形成中间产品。产品生产过程的可分割性,离散性和中间产品的交易市场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条件。在非农产业集群中,大量的中小企业都是“工序型”企业,每一个企业仅完成最终产品的一道工序或者仅生产最终产品的某个零部件,形成了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工序型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依赖性强,形成了集群内部各主体之间的密切关系。农业与制造业相比,农业生产过程虽长,但农业自身的生产链却很短,仅是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一个节点;农产品生产过程与劳动过程有时分离,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与劳动时间的间断性并存,这一特点限制了农业生产链自身的延伸。2.农业对其关联产业的依赖性比较弱。产业关联性是产业集群的基础特征,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与协同效应,成员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是协同效应的基础。我国农业处于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并存阶段,农户在无需任何主体帮助的情况下也可以独立完成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的最终产品绝大多数既可以无需加工直接进入消费市场,也可以经过加工后进人市场。农产品本身具有两面性,决定了农户生产和经营方式具有两面性。从传统观点来看,农户可以一家一户地完成生产过程,也可以联合起来完成生产过程。这样农业的生产经营容易走向封闭性。这一特点导致农业对其关联产业的依赖性可强可弱。使农业产业关联性产业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丧失了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一个基础。3.农产品生产技术相对稳定,企业之间的合作又容易受到农产品生产周期的影响,决定了农业集群容易被复制和合作关系容易破裂。产业集群的优势于集群内部相关企业之间密切关系’形成知识共享和知识溢出效应,但是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农业技术开发必须和当地环境有效结合,决定了农产品生产不确定因素远远高于工业产品生产,影响了技术在农业生产集群中积累和创新,这样集群本身容易产生,迁移。合作是产业集群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一种行为方式。集群企业之间的广泛联系便于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群内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性带来了企业间行为的长期性,基于合作中获得的远期利益,合作伙伴都会尽量避免短期机会主义行为,加强了企业对于未来行为的预期。但是农业以动植物为劳动对象,这种特殊资产的专有性高,(例如果业,畜牧业),生产周期长,生产关系的柔性差,生产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存在时滞。这些因素不仅使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营销机构之间难以形成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而且也加大了他们之间的交易成本,所以农业产业化集群的这一优势较欠缺。
4.农业产业化集群缺少相应的集群所需要的基础条件和制度。首先农业产业化集群需要与集群相对应的相关制度保证。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由于历史原因,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协会等中介组织发展滞后,同时企业缺少有关市场、技术开发和农产品生产等方面的相关标准,而这些标准的缺失,直接影响了集群内企业无序竞争和产品本身的缺陷;其次,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导致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容易脱节,这要求农业产业化集群经营要以农产品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来建立农业产业化的运作体系和方式;再次,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是制约产业化经营能否长期坚持下去的瓶颈因素。由于农民比较注重短期收益,而有关龙头企业又受到农业生产投资周期长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都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建立农户短期利益和有关组织长期利益之间的平衡机制是当前十分突出的问题。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的措施
1.农业产业化必须依赖于农业关联性的非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农业生产的连续性和生产过程的不可分性使农业的生产链短,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两端延伸农业生产链,实现农业生产服务的系列化和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农业产业化要依靠与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集聚,发挥集群效应。因此,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不能仅仅从单一产业自身发展来看,必须把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复合化(从几个涉农产业整体来看)发展结合起来才可以形成产业集群。可见,与农业相关联支持产业的充分发展是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条件,只有农业产业关联的支持产业均得到发展时,才可能实现农业产业化集群。
2.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平台,提升传统农业科技含量。要根据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产业关联上,不断创建新的龙头企业,逐步形成龙头企业集群,并抓好产业的拓展和延伸。既要重视提高整个企业集群在规模、设备、资本、产品等方面表现出的“硬竞争力”,也要重视企业集群在管理、信誉、品牌、服务、理念等方面表现出的“软竞争力”。要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通过要素重组和联合,使之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和主导。
3.搞好早期规划,打造地域品牌。在农业集群的初建时期,各地区在统筹研究和制订地区发展规划,应以市场为基础,选择具有一定发展的本地特色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因为只有内生的企业集群冻具有优先发展的独特优势,才可能形成本地的竞争力。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应围绕“特色、优势、潜力”展开,重点发展区域特色强、竞争优势强、科技含量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大的农业产业集群。4.优化市场环境,打造物流平台。现代物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加速器。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就必须打造现代农业物流业,做到货畅其流。要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通过专业市场,把更多的农产品生产者、企业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现代农业物流的作用:一是使集群内生产的农产品能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二是使农产品通过物流过程产生增值;三是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成本,提高市场反应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