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文章人群文化分类
写文章人群文化分类:(随笔)
新闻理论家、散文家梁衡在《文章大家毛泽东》中说,“从古到今的文章家有两种,一是纯文人,一是政治家。文人之文情胜于理,政治家之文理胜于情。理者,思想也。写文章,说到底是在拼思想。”我个人理解,文人是表达自己,讲给别人听的,仅此而已;而政治家是表达自己,影响别人的,唤起别人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有明确的目的性,影响力,甚至有强制意味。而往往,文人的东西,过去了就过去了,思想家的东西,却长时间也影响着后人,影响着时代。孔子的《论语》,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鲁迅先生的《彷徨》、《呐喊》,爱因斯坦《相对论》,甚至希特勒的《我的奋斗》等等。当然,文人也有好作品,但都仅仅起到的是纪录历史、抒发情绪的作用,如屈原的《国觞》,李白的《行路难》,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等等。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其意义、作用、影响力更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他们都是文章大家,都是写文章的成功者。前者只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后者是在教我们什么。那么现在,都是什么人在写文章?第一类是钟情文字的,文学爱好者。天生,没有理由地喜欢写文章,而且对文字感觉十分敏锐,有些甚至超过自己的口头表达。贾平凹就很有代表性。上大学前就爱写东西,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总是能用书面文字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在工地上开始写黑板报,别人都写得是口号标语,或者照抄报纸,领导讲话等,他能把工地上火热的生产场面搬上黑板报,吸引社员们观看,深受大家喜欢。后来有机会才被推荐上了工农兵大学,接受专门的汉语言文学的训练,才有了他后来的文学成就。他就把写作当作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去做的,谁不让他写他会感到痛苦。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类人,还挺多的,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第二类是工作要求写东西的。许多文职人员,为单位写总结,写文件,写汇报,写经验,为领导写讲话,起草各种材料。爬格子非常辛苦,点灯熬夜那是家常便饭,但出来的成绩却是单位的,领导的,这其中有些,十年的媳妇熬成婆,最后修成正果,当上了领导,而多数人却成为无名英雄,幕后英雄。而从事新闻报道的宣传干部,基层和业余通过员,付出和他们是一样的,宣传的是别人,受累的是自己,有一点好处,就在于新闻报道是署名文章,在“为人作嫁”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让人知道,你还能写!但,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得写,因为笔杆子是你生存的工具。第三类是个人需要,最为明显的是个别一线、艰苦岗位的员工,别无长处,又对工作现状不满意,自己家庭没后台,找人吧没关系,就无奈地选择写文章,想通过写作改变自己现状。在一般人看来,写文章,与其它奋斗之路相比,算是成本最低的。想当明星,除了天赋,付出是很大的,要天时地利人和,还要汗水加泪水,甚至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不择手段,哪个明星的成功之路不是充满辛酸。而写文章呢,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了。其实,这是误区,谁如果把写文章当作成功桥梁,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那就是痴心妄想。“写文章,说到底是在拼思想。”思想,肯定不是一支笔、一张纸就能搞定的。但写通讯报道,却能部分地实现你的目标,因为现在能动一下笔杆子的人毕竟不多,在基层更属稀有元素,物以稀为贵,发几篇稿子,写几次总结,稿几篇经验,你可能就被领导注意,得到单位重视。我这个排列秩序,可能有些人不理解。我是按照自愿程度来排列的。第一类将会获得快乐,拦都拦不住地写,第二类将会取得一定成绩,为完成任务而写,第三类,达到目的就不会再写了。
第二篇:如何写文章要点
作文在中小学是非常重要的,古亦如此,今也如此。古时以科举取仕,平民子弟唯有头悬梁,锥刺股,苦读圣贤书,研习八股文,方有脱去“布衣”,穿上官服之望,那敲门之砖得来颇为不易。今天之高考之激烈较古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对语文科来讲,作文之重要性不亚于古之八股文。高考作文在语文试卷中占了“半壁江山”,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作文总是难尽如人意,往往拖了语文成绩的后退。写作之“冰”虽非“一日之寒”但高考作文阅卷弹性很大,九十秒钟“定生死”,若能在考前或在考场中注意一些写作的策略,展露其“亮点”,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方法或许可作尝试。
方法之一,题目的设计和拟定。所谓题,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额”,额,是人的面部最高的面积最大的显著部分;目,即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能够窥见人们内心世界的面部。常言道:“题好一半文”,“人靠衣装,文靠题装”。好的题目会让评卷者眼睛为之一亮,顿生好感。拟题的技巧多种多样,利用修辞方法就是一个诀窍。“修辞是作文的魔水”,拟题目也是一样,修辞会让题目异彩飞扬,可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变枯燥为生机,点石成金,如《为诚消得人憔悴》、《若为诚信故,一切皆可抛》、《投之以诚,报之以信》,含蓄深刻,妙趣横生,不看内容,单看题目就已不同凡响,就能打动阅卷老师,就能拿到作文的高分。
方法之二,偶尔使用题记。题记之于作文,犹如男人之领带、女人之头上的一朵花。题记是凸现和揭示文章主旨、情感的句子,贵在简洁含蓄。或引用,或创新。好的题记会显“奇效”之功。《“回声”的启示》题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语)”。《五彩的幸福》题记:“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诗,意境深远;生活如梦,绚丽多姿”。
方法之三,设计好作文的开头。我国元朝时的乔梦符说:“作乐府亦有法: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高考作文,好的开篇也是成功的一半。文章的开篇要漂亮,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开篇要新颖,要简洁明快,“过场”不能太长,议论文要尽快进入说理,记叙文要像电影一样“早点开演”,“缩万里于尺幅,摄百态于笔端”。古人云:“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古人亦云“立片言以居要”。“要”,即“要冲”文章之开头就是占据文章要冲、要津的地方。《知人者善,自知者明》的作者开头写道:“人在仰视时易低估自己,俯视时易低估别人;得意时易自狂,失意时易自卑。这些对人对己的认识显然都是错误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也贵有知人之明;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轻视别人。有道是:‘知人者善,自知者明’”。
方法之四,多用中心句或小标题。高考作文评卷时间紧,任务大,阅卷老师不可能像平时批改作文那样细致,反复地看,往往是“一目十行”,抓观点,找要点,寻亮点。而“中心句”是展示考生主要观点,反映文章要点,显示作文亮点的最佳形式。考生还用小标题来代替中心句,也是一种办法。如《杂,也是一种美》的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的:杂,意味着变化;杂,意味着进步;杂,也是一种美。
同是论“杂”,另一位考生在讲怎样成为“杂家”时,也是从三个角度论述的:要“杂”,就要有海纳百川的勇气和胸襟;要“杂”,就要有贯通古今的眼光;要“杂”,就要有思考,有选择,有提炼,有发展。
方法之五,化用诗文名句进行点缀。要使文章有文采,并有文化底蕴。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恰当地借用和化用诗文名句,“拿来”为我所用。这些名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以一当十,可唤起读者的联想与思考。如《幸福是什么》文中有这样一段:“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方法之六,活用生动的材料。在议论文论述中,要做到“有理有据,层层深入”,必须要有充足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值得考生注意的是,叙事时宁简勿繁。旧材料可“以旧翻新”,可“新瓶装旧酒”,可变换角度。《选择》中有一段:“用心灵选择,给人一片绿阴;用意志选择,撑出一道晴空。对生命的膜拜,信心的追求,需要我们选择永恒。滚滚洪水中,勇士选择自身的离去却给了别人重生;浩瀚的沙漠里,勇士选择自身的辛苦却给了别人的幸福”等。
方法之七,言有尽而意无穷---文章之结尾。作文的结尾也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写得不好,会使文章结构松弛,黯然失色;写得好,会使文章浑然天成,大添异彩,真可谓“回眸一笑百媚生”,这一笑,可使人驻足,令人心动。李渔曾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笔留连,若难遽别”。所谓“媚语”,即富有文采、意蕴深刻的语言。有文采的结尾,耐人寻味,会让评卷老师爱不释手。
方法之八,人皆有疾,人皆好色,故而要给语言润色增色,使语言富有文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圣人孔子早就说缺乏文采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不会流传久远的。在考场作文中,语言如无文采,就不会感染人,难拿高分,高考作文语体的华美倾向是近年来高考写作的一大动态。高尔基在《家庭美育》中指出:“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准确、明晰和动听。”因为只是准确才能使人信;只有明晰,才能使人晓;只有动听,才能使人易于接受。要做到这三点,离开文采是不行的。无怪有人说:“读有文采之作,如饮醇酒,令人陶醉;读无文采的篇章,味同嚼蜡,食之不得下咽。”
作文即生活,全靠厚积博发,以上八点屠蛇之技,颇似授人以八股,也只因临近黑色六月,黔驴技穷,望广大师生切莫视之如秘籍宝典,亦步亦趋,如法炮制。
第三篇:写文章的梗概
写文章的梗概
训练要求
写梗概,就是把你读过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用简略的语言写下来。它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写梗概,能帮助我们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
作文指导
1.选好文章后,认真阅读,看看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这是写好梗概的关键所在。
2.围绕中心,写好梗概。要紧紧围绕中心内容把一些无关紧要的或次要的内容删掉,把一些修饰性的词句删掉。
3.写完后认真修改,看看有没有把主要内容落掉了,或有没有把次要内容没有去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写梗概,就是把你读过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用简略的语言写下来。它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写梗概,能帮助我们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
毛泽东早年在上学时,曾读过一本外国名著,原文有十多万字,他工整地在书上写了一万多字的梗概式笔记。如果我们也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经常写梗概,我们的阅读、分析、理解、概括能力一定会大有进步。今天,我们就是要学写梗概。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习作提示、弄清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梗概的含义和写梗概的意义。
2、共同归纳、概括写梗概的基本方法:
① 认真阅读,把握原文的内容。
②理清作者的表达思路,知道每一部分写了什么,确定重点内容。
③指导学生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重点可从方法上引导。比如说可把对人物语言的描写概括成叙述性的话;可将动作描写进行筛选后,概括成简明的叙述性语言,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分析、归纳与概括,为写原文的“梗概”做好准备工作。
④引导学生把各部分主要内容连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3、除此以外,还可采用中心提问法来写文章的“梗概”。具体做法如下:先就文章的内容提出问题,再用简练的语言回答这些问题,接着把上面回答问题的各部分内容连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4、梗概要求
1、中心不变。
2、顺序不变。
3、人称不变。
4、语言精练。
5、保留主干。
5、例文
《开国大典》梗概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参加的人数总达三十万人。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主席以设在天安门楼上。广场上汇集了群众队伍。下午三点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三十万人的目光投向主席台。
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乐队奏起国歌。毛泽东主度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升旗时还响起54门齐发28响的礼炮。接着,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海军、步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都经过主席台进行检阅。
阅兵式完毕,人民群众们开始游行。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欢着,欢呼着,退出了广场,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狼牙山五壮士》梗概
在抗日战争时期,团里把掩护群众和主力转移的任务交给了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他们分别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福林〃胡福才。
他们接到任务后,立即开始了行动。五位战士又快又好的完成了掩护任务。面前有两条路给他们选择。一条是主力转移的道路,这条路的好处是可以很快地追上群众和主力,第二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这条路的好处是可以不让敌人发现主力转移的道路。走那一条呢?五位战士在沉思着......突然,“宋学义说:班长,你说怎么走就怎样走!”班长看了看身后,发现敌人紧跟在后,说:"好,我们要把安全留给群众。走第二条!”
战士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带”上棋盘陀,个个都热血沸腾的跟在班长后面。他们利用有利而又险要的地形跟敌人打开了拉据战,他们牵制着敌人,把他们当成了主力来战斗,而且让敌军派飞机大炮来战斗。
最后他们子弹打完了,还剩下一颗他们边区制造的手榴弹,粮绝弹净的时候,敌人喊起了:缴枪罗!缴枪罗!班长马宝玉扔出了那颗手榴弹.......最后他们把自己的枪砸碎了,扔到了山谷下去。班长马宝玉说:“我们宁愿跳崖而死,以不宁愿被敌人打死!”说完,马宝玉从悬崖上跳了下去,其他的战士也相继往下跳。这五个战士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现出了年轻的生命!
第四篇:谈谈如何写文章(7.16)
谈谈如何写文章
我自1978年读研以来,就一直坚持笔耕不辍,迄今已有33年了。这里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就如何写文章谈些体会。
关于如何写文章的问题,我曾请教过财政部办公厅的一位老领导,他曾经是财政部有名的‚笔杆子‛。他跟我谈了两个多小时,从文章题目的选择与确立,到文章结构层次的设计,再到文章论证的方法,材料的运用与取舍,语言的形象生动;从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到胡乔木随身携带的小记录本;从鲁迅、毛泽东的文章标题,到其文章的逻辑性、文字美,等等。总之,所涉范围之广,所谈道理之深入浅出,给我上了终生难忘的一课。这位老领导的谆谆教导,至今仍在激励着我、鞭策着我。从前辈的教诲里,从自己的实践中,我认为,如何写文章的问题,是一个写不完的、常写常新的命题,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提高、不断总结的命题。
一、选题要准,题要醒目
诗人、画家、文人、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感受事物的心灵是相通的。他们在观察同一事物引发联想时,在诗人眼里是一首诗,画家眼里是一幅画,文人眼里是一篇好文章,经济学家眼里是一笔财富,社会学家眼里是一种启迪。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更重要。‛提出问题,也就是选题问题。文章的选题,一种是就范围而言的,即说明文章的论域;另一种是就内容而言的,即对文章的内 1
容进行科学抽象和高度概括。研究生写学位论文是如此,我们写一般性文章也是如此。写文章一定要考虑好题目,选准题目。有一个好题目,文章往往就成功了一半。选题准不准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
选题要准,使我想起清代画家石涛的一句名言,叫做‚笔墨当随时代‛。毫无疑问,写作也当如此。选题要准,就是要摸准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的特点,体现时代的要求。或抓住重点,或击中要害,或切中时弊。选题要准,也包含物唯求新的意思,在准中求新是一个重要标准和手段。正如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指出:‚物唯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选题要准,题要醒目,还要在命题上下功夫。如果大题目好,加上分标题好,那的确可以给人美的享受。胡乔木说,‚向群众宣传,发表文章,标题很重要‛。‚好文章没有好标题不行‛,‚标题好的就吸引人,引起人的兴趣‛。2004年,《人民日报》编辑部派出四个采访组,以中央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东部率先为总思路,分赴宁夏、云南、湖北、河南、黑龙江、辽宁、江苏、浙江8个省区进行采访。宁夏特稿的题目是,《塞上江南风景异》;云南的题目是,《彩云之南正芳菲》;湖北的题目是,《荆楚人地涌春潮》;河南的题目是,《中原儿女励壮志》;黑龙江的题目,《龙江奋起写新篇》;辽宁的题目是,《辽宁昂首振雄风》;江苏的题目是,《‚两个率先‛竞一流》;浙江的题目是,《钱塘潮涌开新天》。这里的每一个题目都是那样画龙点睛、美不胜收。
总之,选题要准,题要醒目,要突出文章的风格与特色。不要随大流,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不要赶时髦,盲目‚跟风‛、‚刮风‛;不要太随便,不经过深思熟虑就随意确定。
二、立意要高,高在境界
文章立意如何,事关文章价值的有无和大小,是文章写作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画家的创作要突出意境,我们的写作也要讲究意境。意境是艺术创作的灵魂,也是写作的灵魂。当你登上庐山,然后品味毛主席的七律《登庐山》时,对毛主席那‚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的美的意境、诗的意境便有更深的理解。
立意要高,一是要明意,即完全理解写作的用意和目的;二要顺意,即有顺畅的逻辑思路和主线;三要达意,即有达到‚言之有物、持之有故、述之有理、自圆其说‛的结论。总之,一篇好文章,要有一个基本主题、主线和中心,也就是说,要有一个统领全文的总纲,这个总纲在文章中犹如一面旗帜。旗帜树起来了,大的思路观点突出来了,然后纲举目张,把大中小论点排列得很醒目,这样一篇眉清目秀的文章就出来了。一篇好文章,立意要高,高就高在它的正确性、科学性,深入事物的内部,抓住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规律。‚意与理胜,则文字自然超众‛,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文章的境界之高低,与作者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息息相关。文章的境界与清人王国维所说的‚三种境界‛是不同的,那是成功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
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但经历了王国维所说的‚三种境界‛,写文章恐怕也就有了较高的境界,如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为国为民,等等。
三、结构要合理,理当严谨
写文章一定要讲究结构,讲究谋篇布局。结构布局既是文章的质量要求,又是文章的形式要求。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的结构,大至宏观,小至微观,乃至每一种物质的分子、原子。我们著书立说是如此,搞书法是如此,写文章也是如此,都要讲究结构的合理性。结构主要是由文章的内容决定的。构思严谨,无非是文章思路清晰、层次清晰,及其文章的内在逻辑性强和外在结构性美。文章的结构首先体现在标题上,分标题的设立,意味着文章大结构的确立,分标题是文章最直观的结构;其次体现在段落上,段落的设立,意味着文章的骨骼与脉络的确立;再次体现在文章的论述、描述、记述的层次上。要建立合理、严谨的结构,就一定要按照文章的内容来设计,或以不同对象分解,或以不同视角划分,或以不同层次区分。
四、观点要明确,更要正确
写文章,观点一定要正确,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搞创作写文章,总是表明作者的立场和观点。你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宣传什么,都会在文章中体现出来。
至于什么是正确的观点,这里有一个判断标准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了判断文章是‚香花‛还是‚毒草‛的六条标准;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衡量观点是否正确的标准和尺度,归根到底是社会实践,只有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才是正确的观点。
一个正确的观点,犹如画龙点睛,它可以使你的文章亮起来;而一个错误的观点,则可能成为坏了一锅汤的老鼠屎,使你的文章黯然失色。文章观点要正确,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少点绝对化,多点辩证法。毛主席的文章充满了辩证法,毛主席的书法里也充满了辩证法。毛主席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五、语言要生动.文字要活泼
写文章,一定要有优美的语言、精炼的文字。文章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下功夫的。要让你的文章听起来有乐感,想起来有情感,看起来有美感。
关于语言要生动,中国历代的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典故。如杜甫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讲的是锤炼语言激动人心。又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得来不易,初云为‚到‛,然后改为‚过‛,再改为‚入‛,再改为‚满‛……最后定为‚绿‛。这一字数改,改出了形象,改出了色彩,改出了生气。
语言要生动,功夫在文字的运用。文字功夫是基本功。基本功是苦功、是真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就有了充足的‚源头活水‛。
六、若要文章好,功夫在文外
正如陆游所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个文外诗外,讲的都是铺开稿纸动笔前的功夫。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读万卷书‛的功夫,即知识积累的功夫。
培根说过:‚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只有加强自己的知识积累,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二是‚行万里路‛的功夫,即调查研究的功夫。一篇专业论文,大半时间都在调查研究上,提笔写作时,大多已经是成竹在胸了。三是积累整理资料的功夫。资料的积累有一个选择的问题,资料的整理有一个分类问题,资料的运用有一个取舍问题。一篇好文章,往往是材料丰富、数据确凿的。资料的积累、整理和运用,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的积累和升华过程。一个人的学问就厚实了,写起东西来,就能文若泉涌,就如风行水上。四是打腹稿的功夫。古人欧阳修说:‚吾平生做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耳。‛其实,写文章的秘密也在于动笔写作以前要‚属思‛,或者叫做‚打腹稿‛。‚属思‛、打腹稿,就是用脑将自己要写的文章先勾出一个‚框架‛,再写出‚腹稿‛。周总理曾有‚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的名联,这后一句指的是读活书,我们打腹稿即是没有墨迹的‚天书‛,是冥思苦想的‚心文‛。凡事预则立,要想少走弯路,就要多作准备。五是‚吃草‛、‚掉发‛、‚生奶‛的功夫。写文章是苦差事,是艰辛的创作过程,要有‚吃‛的是‚草‛,‚掉‛的是‚发‛,‚挤‛出的是‚奶‛的自我牺牲与乐于奉献的精神。要写成好的文章,必然要调动起作者的全部智慧,并以全部的心血来写成。
第五篇:《怎样写文章》读后感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
理科出身,以前很少动笔写文章,然而参加了工作,尤其进了机关单位,才发现文字写作必不可少。而我文字功底十分薄弱,急需补充文字写作方面的知识,正好借办公厅组织的“我的读书故事”活动的机会,阅读了我办推荐书目王梦奎的《怎样写文章》。
该书收录了多位文豪大家的真知灼见,对我们处理文字工作很有指导意义。其中,包括毛泽东的文章五篇,鲁迅三篇,郭沫若的一篇答记者问,胡乔木、胡绳、邓拓及孙犁文章各两篇,何其芳和施向东文章各一篇。附录中包括王梦奎老师的文章三篇以及国家有关语言文字使用规范、标点符号用法、校对,党和行政机关有关公文的处理条例和办法等。
有关如何写文章,通过阅读本书结合个人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决定内容,文章要有正确且准确的观点
观点是文章的核心,如果观点不正确,就可能产生谬论。正确、准确的观点需从客观实际中提炼总结。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不调查研究乱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从客观出发,充分研究各方面的材料,结合科学的分析,才能提炼出对某个问题的正确观点。
二,文章内容需简洁不拖沓
胡乔木的《短些,再短些》和邓拓的《文章长短不拘》中阐述了有关文
章篇幅长短的问题。平时写文章长短不必拘泥,该长就长,当短则短。有人认为内容多些,读者会更容易明白。其实,长篇未必充实,短论亦可高深。无论文章长短,内容都需精炼、精彩。在生活节奏加快,读书时间不多的今天,人们更喜欢读内容充实的短文章。
三,观点统领材料,材料服务观点
施向东在《义理、考据和辞章》中分析了观点、材料和形式的关系。写
文章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起灵魂和统帅作用,好文章一定要有鲜明而有力的观点,让人一目了然。只有观点没有材料也会让人感觉抽象空洞,不易信服。正确观点还需材料的支撑。能做到虚实结合,观点和材料水乳交融是写文章追求的最高境界。
四,写文章需用心修改
鲁迅建议写完文章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除。孙犁在《芸斋琐谈》中表达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观点。毛主席的文章《书报上的错误必须更正》也体现出他老人家的严谨。修改是写作的重要部分。做文字工作,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据说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前后修改了七遍。中央制定的理论政策、出台的条例办法等,都是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反复修改的结晶。
五,文章所用材料要真实、准确
材料是研究和分析问题的前提,如何选择恰当可靠的材料对于写文章十分重要。一方面,选取的材料对于所表达的观点要有充分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所用材料必须准确可靠。如果有条件应尽可能掌握第一手材料。马克思和恩科斯对所用材料十分考究,恩格斯为了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不仅阅读了大量文献,而且亲自访问过很多工人。马克思为证实一个并不重要的事实,也要特意到大英博物馆去一趟。这样下功夫写出来的文章才令人信服。
通过读《怎样写文章》,我明确了今后在文字写作方面的努力方向。一,要多读多看。知识储备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
二,要多动笔。常梳理平时掌握的材料和知识并形成自己的文字。三,要对所写文章认真修改,力争做到准确精炼。
有关如何写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多的技巧还需在实践中体会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