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科技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和农村科技水平,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出路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为农业和农村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我国农业科技界突破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杂交油菜等一系列重大核心技术,取得了盐渍土改良、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支撑全国粮食产量持续稳定丰产,基本满足了13亿人口的消费需求。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和现代手段管理农业,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农民的人均收入大大提高。科学化、机械化和社会化是现代农业的3个基本特征,其本质是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武装农业,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管理农业,目的是创造出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林、牧、副、渔业生产体系和一个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有较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因此,如果没有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持,农业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
农业科技创新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我国农业已经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农业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才能实现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最终早日实现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现代农业的显著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而这些都有赖于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及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愈演愈烈等。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靠技术。靠创新的可持续农业技术才能根本解决农业的永续发展问题。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
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对任何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来说,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下,要抓住历史机遇,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就能为农业营造新的优势,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全面拓展服务内容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农业科技对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还远远不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基础条件薄弱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推广体系薄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等问题仍然存在。尤以科研资源分散、创新能力不足、科研经费投入有限等问题比较突出。加上农业科研周期长、可控性差、应用滞后等特点,农业科技创新离“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现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掀起,生物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科研生产领域,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我国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落后,加上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使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以上,而我国仅为0.17%-0.27%。
全面提升科技服务内容,必须强基固本,夯实科技储备。我国现有的科技创新能力虽然在解决国家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要支撑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科技的需要,显然是不够的。鉴于农业科研事业的周期性,要求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加强科技储备能力。尽管我国农业科研体系是世界上最大的科研体系,但也是世界上最分散的农业科研体系之一。农业科技资源难以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不易形成规模效益,影响了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现存的农业科研机构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划设立,而不是按自然资源、生态和农业区划设立,不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的发展需要。同时,由于科研单位的行政隶属不同,国家、省、地(市)三级农业科研单位分工不明确,机构、学科、专业重复设置,课题低水平重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构建富有特色的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当着力关注并深化研究与省域内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的重点技术领域。新时期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以确保粮食安全供求为基础,以农业科技进步为动力,专题攻关,通力合作,集中力量,强化投入,重点解决影响农业发展中面临的全局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科技问题,解决关系到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实用技术难题。
全面提升科技服务内容,就要加强科技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农业科技进步必然伴随着一系列与农业技术应用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上的创新,运用市场力量整合技术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全面提升科技服务内容,就要强化科技进步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的科技意识。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发展主体的角色积极参与农村经济建设。立足于农村经济发展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工作。通过市场经济效益实现农业技术的效益和科技人员的价值。
全面提升科技服务内容,就要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农业科技体系。改变制度技术、组织技术、经营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技术、农产品贸易技术等边缘化的现状。要调整农业科技队伍结构,培育复合型科技人才。调整科技队伍专业、学科结构单一的状况,积极引入组织管理、农业经济、营销、贸易、金融等专业人才,实现多学科、多领域联合技术攻关。通过培训改变科技人员的技术知识结构,强化市场经济技术意识,提高适应市场能力。要建立农业技术体系中部门之间、学科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机制。充分运用市场利益机制在技术资源配置和技术效益分配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农业科技对农村经济发展推动效率。要全面提升科技服务内容,就要掌握不同区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技术的需求特点,建立不同形式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体系。
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1.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研发创新体系
农业科研与技术开发是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核心,它的重大突破将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实现农业结构的全面优化。要紧紧围绕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集中优势力量,大力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多出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应当在针对科研投入不足的现状,立足于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开辟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首先,要建立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依托,在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省级研究中心和国内国际领先的重点实验室,培养、引进一批学术带头人,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作机制,成为高新技术的摇篮。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优势,提高农业科研资源的利用效率,支持省市农业科研院所与基层农业科研机构建立纵向联系机制,形成有特色的区域创新分中心。其次,依托国家级农业示范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第三,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的整合力度,稳定一批结构合理、队伍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研发队伍,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和高新技术创新
能力。根据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立农业科研单位与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核心农户对接机制,加速创新成果转化。要构建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机制灵活、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课题来源于实际、成果应用于生产”的科研机制;要在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业动植物重大灾害防控、农产品加工和生态环境整治等方面取得一批核心技术。
2.加大改造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基础,也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依靠力量。没有积极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就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为了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能力,就要在转变农业科技推广理念上做文章;在推广机构建设上下功夫;在增加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上想办法。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理顺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动与市场接轨,采取有效的形式将农技推广与农民组织结合起来,引导和鼓励科研、教学、推广、农民组织、农业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执行科技推广项目。积极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技推广机制,重点加强县乡两级为主的技术推广机构,加快新技术的运用。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通过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途径,建立农业新技术、新产品与农民见面的长效机制,实现科农零距离接触。要积极探索重大农业技术补贴的途径和方式,推动良种良法配套。
总之,建设新型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新形势下农村科技需求为具体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公益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科技服务与其他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长效机制,鼓励服务主体与模式多元化、服务内容与形式多样化、面向农业产业化,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
3.加大培育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体系
农业科技人才对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国家农业高级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抓紧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建立新型人才管理与激励机制。培养一批能够把握世界农业科技发展潮流,在关键领域开拓创新的科研队伍。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优秀科技团队。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吸引、凝聚和培养造就人才。要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既要大力培养高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普及型的农业科技人才,又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我国农民特别是广大农村青年的信息
应用能力是将农业知识和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要做到“政府买单到村、培训落实到人、机构招标确定、过程规范管理”,提高农民务农技能。要加大“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力度,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要建立政府组织、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
4.加快建立开放性、多元化的现代农业资金投入体系
资金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推手,建设新农村,同样离不开资金推动。资金投入的多寡是决定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发展效率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数量和规模,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并逐步加以制度化、规范化,确保投入资金良性循环。在开放性、多元化农业资金投入体系中,首先要加大各级政府对现代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提高政府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比重,将更多的资金转向农村。要增加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水利、气象部门的事业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要逐年提高。加快农业投入立法进程,用法律形式约束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资行为,明确各级政府在农业投入上的财政责任,确定政府农业投资资金的来源渠道,规定农业投入的份额、投向、使用原则,各级人大要对此加强监督。其次要加大信贷对农业的投入。建设现代农业,各级金融机构责无旁贷。切实解决以往信贷资金配置中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问题,想方设法把现有的、潜在的和可争取到的各种信贷资金动员组织起来,把其投入到现代农业建设关键项目上,从根本上改善对农业信贷资金的供给。为了扩大信贷资金的投入,必须切实解决农业信贷担保的问题。各地可建立区域性的风险基金、行业性的担保资金、农产信贷担保基金,以减少银行贷款的风险。第三要加大农户的投入。农产是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当然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投入主体。千千万万农产的投入,将日益成为农村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调动农产投入的积极性,扩大农产的投资量,关键是要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要努力在结构调整、多子少取、减轻农民负担上下功夫、花气力,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的机制。第四要吸纳更多的社会游资对农业的投入。要通过各种政策、手段的引导,机制的创新,吸引社会上的闲散资本投资农业,兴办农业企业。
5.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首先必须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服务组织。专业性的合作经济组织,包括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要在深化改革中健全机制,充分体现为现代农业服务的宗旨,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服务组织。供销社要进一步提高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网络的规模和水平,重点建设好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畅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与此同时,要鼓励支持农民自办的专业服务组织,如多种行业协会、技术协会和农产的产销协会。要积极兴办、扶持一批农产品的营销公司,加强产品的形象策划,创造品牌农产品,做好产品的广告宣传,扩大我国名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积极发展多元化的市场流通主体,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切实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大力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必须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打破市场的封锁和垄断,努力建立大统一、大开放的现代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建设应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积极推进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当前要着重增加投入。按国际通行的做法,要把产地批发市场作为公益基础设施,纳入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联结大网络,搞活大流通。
第二篇:找准着力点 建设新农村
找准着力点 建设新农村
聂市镇彭畈村支部、村委会
我们彭畈村位于聂市镇西部,辖13个组,282户,1023人,有耕地1656亩,林山6600余亩,其中村集体林山3500亩。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按照“富农民、美村庄、树新风、优环境”的工作思路,精心谋划,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48元。全村呈现出产业活跃、村容秀美、社会和谐的新局面,先后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楠竹生产先进村”、“红旗村”。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村庄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
在充分征求全体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科学规划,集中力量编制了村庄建设整体规划,认真抓好了金坳、青山等2个新农村示范组的规划整治。近年来,我们先后投资70余万元,完成了全长3.4公里的通村公路改造硬化工程和6.2公里的组级公路改造工程。2008年,全村共筹资42.5万元,用于“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房、改水、改厕”等村庄整治工作,硬化通组公路1.8公里,新建垃圾池4个。同时,我们还采取“54321”的奖补措施,即对建新房、硬化门前道路、装修旧房、硬化禾场、改水改厕的农户,分别奖励500元、400元、300元、200元和100元,极大的激发了全
村农户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
一是做强传统产业。指导群众做好“田”字文,念好“山”字经,鼓励农户利用天水田、冲笼田和旱地种植西瓜、苗木、蔬菜等高效益农产品,去年全村西瓜、苗木、蔬菜等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50亩、170亩和110亩;广泛发动群众荒山造竹、退耕还林、残林补竹、房前屋后栽竹,2005年以来,全村每年新造、低改楠竹及荒山造林面积分别达200亩、300亩和200亩以上,全村林业每年户平增收3000元以上。同时,全村退耕还林面积达1000亩,每年获国家项目资金10万余元。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全村年出栏牲猪1570头,散养土鸡达26000羽。三是成立农民协会。到目前为止,全村已成立了西瓜种植、苗木繁育、牲猪养殖、土鸡养殖等多个农民协会,入会农户近200户,在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市场调节上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
三、以提高素质为根本,培育新农民。
为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我们注重实施“三大工程”,着力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农民知识化”工程。2008年,共组织各类实用技术培训7期,培训农民372人次,全村涌现出科技示范户15户。大畈组科技示范户谢乾,除搞好茶叶精、深加工外,还从事“猪—沼—鱼”模式的生态养殖,年收入达5万余元。二是“就业技能”工程。我们
积极组织村民参加市、镇两级的就业技能培训,年内转移富余劳力83人,全村年创务工经商收入近1000万元。三是“农民健康”工程。积极发动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9年,全村新农合参合率达100%。
四、以文明创建为主导,塑造新风貌。
一是抓教育引导群众。强化对普通农民、农民骨干、农村党员等三个层面的教育,使他们既能接受民主法制教育及传统美德教育,又能增强集体观念,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建设,主动履行村民义务。二是用真情凝聚群众。村里完善了五保户供养及特困人员扶助制度,每年都要列支近万元供养五保老人、关心照顾特困户;村里有老党员或老干部去世,村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召开追悼会;村民子女考上大学,村委会及时上门祝贺并给予一定奖励;群众家里发生意外事故或有家人重病住院,村里及时上门送上温馨的问候。三是树典型激励群众。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每年评选出星级文明户20户,在实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后,十星级文明户将优先享受村级养老补贴。目前,全村已评出星级文明户60户,形成了家家户户争创文明户的浓厚氛围,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讲文明、讲诚信、讲爱心、讲科学、讲法纪在全村蔚然成风。
各位领导,同志们,虽然我们彭畈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比照上级的要求和兄弟单位的工作还有
很大差距。我们坚信,有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全村干群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把彭畈村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秀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篇:找准着力点 建设新农村
广东连山吉田镇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实际,理清思路,把破解“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找准着力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走出了一条极具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
以规划为“纲”,绘就新蓝图
坚持“合理布局、适度超前;改建为主,新建为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保护耕地,科学编制;坚持标准,逐步到位”的原则。一是用城市的理念规划新农村。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做到新农村总体规划与规划相衔接,因地制宜,突出以“注重个性、突出使用,融现代气息与田园风光为一体”的理念。按照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要求,合理布局村庄体系,构筑人与自然、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农村新社区。二是用城市的配套建设新农村。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人居环境,使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为发展二、三产业创造条件,从而加快农民致富。三是用城市意识提升新农村。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用市民的意识来提升农民,改变农民中存在的陈规陋习,形成文明健康的新风尚。四是用城市环境要求改造新农村。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为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的重要工作,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大气污染防治,提高防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以发展为“要”,构筑新格局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致富农民。一是立足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建设现代农业。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市提出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八个五”工程要求,结合实际,主要发展好五种农业。一是发展效益农业。引导农民种什么能赚钱就种什么,市场需求什么就种什么。二是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好特色农业的“三大基地”(蚕桑、茶叶、烤烟)建设,培育好“四大特色产业带”(优质家禽、年桔、有机稻、无公害蔬菜),推动特色产业上水平。三是发展规模农业。依托现有的区域性特色农业,扩大产业规模,发挥规模农业效应,改变农产品“样样有一点,样样都一点”的僵局。四是发展品牌农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继而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五是发展加工农业。引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支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扩大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把招商引资放在工作的首位,借助外力、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促进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增加非农收入比重,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以民生为“本”,建立新机制
把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突破口,以农村“一保五难”为重点。力推农村享受低保对象救助率达100%,解决农村贫困户“住房难”,解决群众“饮水难”,解决群众“看病难”,解决农村学生“读书难”,解决“行路难”等问题。坚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努力形成城乡互动、以工促农、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一是统筹城乡投入,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财政保障。每年拿出一定的财力,主要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活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交通、供水供电、邮电通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与城市衔接,促进城乡产业融合、资源共享、良性 1 互动、协调发展。二是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生活权益保障。切实履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责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进一步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救助、大病救助等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有效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三是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提供体制保障。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加快征地制度改革,规范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推行农村医疗保险,妥善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活。创新机制,提高农村的市场化水平。加快投入机制改革,逐步形成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等,为广大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四是加强民主管理,为构建和谐新农村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利益同发扬基层民主结合起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创新管理,降低农村行政运行成本。进一步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规范村务公开,推行村务决策听证和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制度,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以文化为“魂”,树立新风尚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和谐发展,以文化为“魂”,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根据上级“知识工程”、“2131工程”和“文化艺术上山下乡工程”等精神,每年有计划地开展送书、送戏和送电影“三下乡”活动,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推动农村“三个文明”齐步发展。一是发挥各种宣传阵地、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党中央和省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文件精神,树立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树文明新风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坚持开展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健康有益的活动,教育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消费观、婚育观,引导农民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三是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广泛开展实用农业科技培训为内容的活动,引导农民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切实提高创业致富的本领。四是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开展农民喜闻乐见、具有乡土气息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竞赛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把广大农民培育成有知识的文化人,讲道德的文明人,懂技术的内行人、会经营的明白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全镇工农业年总产值已达43709.91万元,与上年同比增20%;农村人均收入3864元,同比增16.95%;固定资产投资12577万元,增44%;7个村全部脱贫,多次被清远市委、连山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委”的称号,还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省级卫生镇”等荣誉称号。(
第四篇:试析规模范围经济: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论文关键词:规模范围经济 新农村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 对策研究
论文内容摘要: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基于实地调查,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应积极转变观念,把规模范围经济的实现作为脱贫致富的有效生产方式,同时对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建设好新农村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建议。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基本要求可归纳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可见,“大力发展生产力、引导农民实现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标。自 “新农村战略”提出以来,有关专家已从宏观层面着重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思路、途径、机制及其与相关部门的关系。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究竟应如何发展生产?新农村建设究竟“新”在何处?农民的主体地位究竟如何体现?农民究竟应如何“运作”才可脱贫并持续致富呢?对这些问题的有效回答,笔者以为这需要从微观层面来加以分析和研究,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结合调查和理性分析,笔者仅就“农民如何有效发展生产力来脱贫致富”作些思考。本文认为“引导农民对传统农业进行科学改造,实现生产方式的有效现代转型,以获取规模范围经济”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那么,什么是规模范围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又如何实现规模范围经济?其现实条件是什么?本文对此做一初步分析和讨论。
规模范围经济的内涵
规模范围经济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总称,在经济学中,它们原是工业经济的一个常用术语,与企业的扩展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获取规模范围经济不仅是企业制胜的法宝,而且是少数民族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生产方式。
规模经济。经济学家认为,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能使绝大多数产品的成本曲线呈现出U型,随着产出的增加,固定成本分摊到每单位产品上,这样平均成本(单位产出成本)是下降的,当产品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边际成本(增加一单位产出的成本)就会小于平均成本,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否则便是规模不经济。当然,规模经济有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之分,前者是企业集聚的效应,后者是企业自身的规模。值得注意的是,规模经济是关于生产系统的规模,而不单是企业的规模,生产系统是指从原材料到整个生产过程和要素的有机组合体,可能只有一个企业,也可能有多个企业共同参与。这里之所以把规模经济引入到农业生产中,是因为在现阶段农业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已成为可能,对某个具体的家庭来说,可实现部分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辣椒和魔芋的种植、生猪的饲养等)的适度规模化,从而实现其规模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农户就是一个小型“企业”。[!--empirenews.page--] 范围经济。在工业经济活动中,范围经济是指企业(公司)活动的多样化(产品的多样化及多种服务等),通过固定成本的分摊来享受共同投入和多样化经营,以降低成本而获取的经济利润,它与规模经济是相互联系的。当然,不可否认,范围经济在以前的农村经济活动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是在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显得更为突出。笔者认为,农村范围经济的实现主要体现在同一产品、同一工具用途的多样化和农业产品、人力的多样化经营,他们是通过技术的共享和不同的业务组合来实现的。
这里还需进一步指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虽有联系,但还是有区别的,不能够把二者混同。前者主要体现在“规模效应”,后者则主要是基于“区域、用途”上的相关性而产生的“综合效应”。
规模范围经济的实现
(一)实现规模范围经济的现实基础
随着科技进步及市场经济的完善和“一主三化”(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战略的有效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现实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利用规模范围经济来脱贫致富的时机已日渐成熟,其现实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
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引起了交易市场范围的扩大及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备;农村现代化的内在发展逻辑要求农村生产要适度“规模范围化”;党和政府的有效引导和相关惠农政策的支持;农村交通、信息网络、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推进和完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全球化(经济、文化等)及时代背景的要求,等等。这些条件的日趋成熟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实现“规模范围化”生产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二)实现规模范围经济的途径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既然已具备了获取规模范围经济的条件,那么究竟农民应怎样才可以实现规模范围经济呢?其具体实现途径又有哪些呢?下面笔者结合调查对此做简要分析。[1][2][3]下一页 1.规模经济的实现形式。规模经济主要是通过生产要素的科学组合来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来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生产方式,它主要有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品(经济农作物、粮食作物及畜牧等)的规模化生产等两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单位劳动为达到最佳投入产出的经营效益,所能够经营的最大土地面积”,这种规模经济的实现有赖于农村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合理协同的作用,有着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等优点,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就当前情况来看,土地规模经营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合同承包经营、委托经营、租赁经营等形式。农产品的适度规模化生产,则是在土地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市场行情及其潜在趋势利用生产要素的科学组合来优先发展部分农产品并使之规模化以降低生产成本的一种生产方式,如生猪饲养、魔芋种植、番茄等蔬菜的温棚耕作、乡镇企业的运作等等。当前,这种使部分农产品规模化的生产已成为部分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当然,农户在利用规模经济发展自己时究竟采取何种形式,这就要求农户的当家人要视市场行情、消费心理及自身特征(家庭结构、成员文化素质、土地面积及经济状况等)作出正确的自我战略定位和规划,以便准确判断和决策。这就是说,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生产条件和经营水平的差异,要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的形式。笔者经分析整理认为,现阶段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规模经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家庭规模经营—独立经营的农户,主要有“手工劳动为主、机械化为主和家庭工业为主”等形式;联户合伙规模经营—基于各户实行独立核算的合伙经营;双层规模经营—合作经济与农户经济并存,有统有分;集体规模经营—以机械农业化和乡镇企业为主;社区(包括群体)规模经营—农户个体经营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等等。[!--empirenews.page--] 值得注意的是,搞农业规模经营是否成功,不是光看其规模大小,而是看其规模效应是否能够提高生产效益——即是否实现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这就是说,规模经济的实现有赖于生产规模的“度”,农业的生产规模具有可分割性(即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只有生产规模“适度”,才能够真正有效实现农业的规模经济。2.范围经济的实现途径。范围经济主要是基于“区域和用途的相关性”通过农业产品(包括同一产品)的多样化生产及多种服务(人力、工具等)来实现的,是一种注重“区域差别、时空差异”利用多样化经营和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来获取综合经济利益的生产方式。
农业产品的多样化生产,这里包括对传统农业的现代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开发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湖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不仅采用优良品种分季节来种植粮食作物,而且因地制宜地种植了一些见效快的经济作物,这样便可视季节的差异和土质状况来实现农业产品的多样化种植,从而获取范围经济。同时,同一农产品的多样化使用及其一体化、一条龙的加工服务,也可实现相应的范围经济。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农民已突破原有农业产品的束缚开发引进并培植了新的农业产品(如技术密集型的蔬菜、菌类作物的生产、野生动物家养、花果的工业化生产等),从而拓展了农产品多样化经营的范围。工具、人力的多样化服务,这里主要是指某些农用工具和人力的多种用途。农用工具一般都具有特定用途,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发现它还有其它功用,从而通过降低成本来获取相应的范围经济,例如干湿磨的基本功能是加工面粉,但人们发现还可以利用它来完成制作豆腐等的相关程序;牛的基本功能是自家犁田耕地,但现在人们还利用牛给别家犁田耕地来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等等。至于人力的多种用途,这是基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某些农户出现了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一般由于都具有一些特殊技能,于是通过“经商、运输、加工、外出务工等”非农产业途径来实现范围经济。据调查,外出务工(长期或短期)已成为目前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这里须进一步指出的是,“规模范围经济”的实现既有来自农户本身的因素,也有来自市场的影响。因此,农户在具体实施“规模范围经济”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要正确把握实施规模范围经济的“度”;要高度重视规模范围经济的适用范围;当环境适宜的时候,要积极推行规模范围经济。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在进行生产决策时,要有变革的勇气,当实施规模范围经济的条件成熟时,就要大胆进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并合理调整生产结构,抓住时机来获取规模范围经济以脱贫致富。上一页[1][2][3]下一页 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规模范围经济来脱贫致富不仅是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一种有效生产方式,而且是农业自身的一场伟大革命。结合相关调查及分析,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而言,走规模范围经济的道路是今后一段时期(甚至长期)内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必由之路,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当然,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要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顺利实现规模范围经济,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农民自身要提高素质、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外,目前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empirenews.page--]
(一)科学规划,有效引导
科学规划是指当地政府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来对“生产及其持续发展”进行规划,具体操作时要视“地理区位及其特征”做到因地制宜,不能够“克隆”。这就要求当地政府要把“生产规划”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导作用,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政府虽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仍然是农民自身,这就要充分激发农民主体性即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通过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农民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当然,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分层次、多样化的,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是一个动态的渐进发展过程。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全球化时代,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可以概括为“观察能力、应变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协同便构成了持续的发展能力,从而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流通网络
较好的农村基础设施和较完备的现代流通网络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条件和保障。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这是完善农村流通网络的基础,而流通网络的完备是农村实现规模范围经济的重要保障。可以这么说,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流通网络的落后。因此,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流通网络的基础上,以现代流通网络为依托,向农村产业化综合服务延伸,是形成助农增收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农民不仅可以降低日常消费成本,而且可以通过规模范围经济来实现增收。
(四)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高效优质农业
这里的关键是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先找准市场,后规划生产,再狠抓生产管理”,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基于市场需求来有效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是—在优化种植业结构的基础上来带动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的发展,其具体做法主要有: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新品种;发展优质特色畜牧业;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大力发展“定单农业”和“委托农业”;扩大农业结构调整空间,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等等。当然,农村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和优化离不开政府的有效引导,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第五篇: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着力点在于创新
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着力点在于创新
邓 浩 春
自我市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以来,效果明显,成果突出。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破除,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工作能力与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当前,结合新一轮思想大讨论,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我认为其着力点就不应该停留在改良的水平,而是应该在于创新。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我市机关效能建设就应该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实现机关效能建设取得更大的成绩。
一、创新工作思路,服务全市发展大局
当前,我市已明确了“又好又快新跨越、率先全面达小康”发展目标,在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中,我们各部门或单位应优化决策落实方式、积极寻找任务解决的突破口,创新工作思路,服务全市发展大局。
1、要优化决策落实方式。落实是决策的灵魂,落实出效益,落实出生产力,落实是一切正确决策的生命线。没有落实,所有的战略、目标、制度都是空谈。然而落实的方式是检验落实效果的关键。长期以来,有些部门部署工作轰轰烈烈,落实工作轻描淡写,当面承诺大包大揽,下去落实不痛不痒;还有些部门习惯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把有限的工作时间耗费在发文开会上。为此,我们应总结抓落实的经验,优化落实方式,实现善于抓落实。优化落实方式,必须坚持弘扬求真务实作风,把全面落实责任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关键性环节来抓。求真务实,就是要脚踏实地、务求实效,科学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结合各部门的实际,围绕“又好又快新跨越、率先全面达小康”的战略重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努力把市委提出的今年工作重点落到实处,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努力使本单位全年工作任务按高质量、高标准实现早完成。
2、积极寻找解决任务的突破口。各单位及部门要将思想统一到
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按照“又好又快新跨越、率先全面达小康”的要求,对照本单位全年各项工作任务,认真研究,积极寻找突破口,找准着力点,牢固树立全市上下“一盘棋”思想,谋划大局,服务大局,共同推动大局。这样一来,如何找准突破口,就显得相当重要。为此,针对本单位或部门全年各项工作任务,首先要广泛调查,找到主攻方向;然后,深入研究,确定主攻方向的思维起点。另外,有些问题运用常规的思维方式来寻求解题途径非常困难,找不到突破口,这时我们就需要采用非常规的思维方式来突破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创新工作机制,切实提高部门工作效率
1、要强化目标分解机制。决策目标只有分解细化才具有可操作性,也才能把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因此,要围绕全市决策的总目标,建立本单位目标管理体系和目标分解架构体系,明确目标的责任层次和内容。通过对各个目标的管理、控制和落实,来确保决策总目标的实现。为此,一方面,根据本单位或本部门的特点,要把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另一方面,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要做到善于分解。
2、发挥效能建设的文化促进机制。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不可忽视,它对促进人们综合素质的形成、思想情操的陶冶、精神境界的提高,有着十分明显的催化、熏陶作用。在机关效能建设的过程中,同样要发挥文化的促进作用。为此,应开展灵活多样的文化活动,积极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的有益做法,形成各种有利于机关效能建设的理念和氛围,促进机关工作效率的提高,促进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
3、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效能建设制度。在机关效能建设的过程中,我市已在各级政府机关大力推行“离岗告示”制、一次性告知制、服务承诺制、补位工作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六项机关效能基本工作制度,规范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要求做好行政服务工作。当前各单位和部门,一方面,要依据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的原则,按照从严治党、执政为民的要求,结合各自职责和工作实际,针对群众反映本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妨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从机关的基本职能和具体业务出发,进一步健全这些制度,做到规范行政,重点解决机关效能建设长效机制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效能建设制度。已有的效能建设制度既全面、又具体,效果好坏关键在执行情况。因而,执行这些制度不能停留在制度本身,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而是要贯彻在机关工作的各个方面。特别是限时办结制,事关办事效率的高低,各机关、单位要根据职责要求,增强效率观念,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认真执行限时办结等制度。凡法律、法规、规章对有关管理事项有明确规定办理时限的,必须严格执行;没有规定的,各单位要依据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办理时限,并保证办理质量,不得以任何借口拖延和刁难,并且,办理时限应随形式的变化而加以调整。
4、实施部门内和部门间工作流程再造机制。从2006年开始,由市政府统一部署,市领导亲自挂帅,在对全市所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严格清理,将行政审批事项由422项减并到365项的基础上,按照“合理合法、又快又好、便利便民”目标要求,对社会关注度高、事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注册登记流程、建设工程管理审批流程等七项审批流程实行再造,成绩显著。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机制运行还存在不顺畅的现象。一些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配合,遇到困难和任务相互扯皮,办事效率较低;有些部门和干部缺乏创新意识,在执行政策和制度的过程中,对上级政策精神领会不透,紧抱审批权力、审批事项和收费不放,执法行为不规范;一些部门制度建设滞后,有制度不执行,有责任不落实,对外服务和承诺难兑现,新的审批或办理事项没有规定有效的办结时限,也没有规范的运行程序,让企业和群众为一件小事跑了又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在广泛调查、召开听证会、参照其他地方做法、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和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合并工作环节,压缩办理时间,变各自为阵为整体作战,不断实施部门内和部门间工作流程再造机制。
三、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务对象的满足程度
温家宝总理早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就指出:“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2007年12月14日至12月28日,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了“群众最喜欢的干部类型”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群众最看重干部对群众有感情、讲诚信; 最痛恨党政干部贪污腐败、跑官买官、行贿受贿 ;80.5%的受调查者认为改革创新型干部很好,这样的干部应该再多些;最喜欢的还是先干后说的干部。因而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应创新工作方法,对群众有感情、讲诚信,争做改革创新型干部,提高服务对象的满足程度
1、经常进行换位思考。现在有些机关干部“官本位”思想依然很严重,认为当公务员就是当官,公务员岗位有权利,这些权利的获得是自己通过努力获得,所以要好好行使权利,并认为“有权不用白不用”、“现在不用,过期作废”。然而没有想到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机关干部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假如我们是前来办事的群众,我们会怎样看待机关的办事效率?我们会怎样看待机关干部的形象?我们会对党和政府产生怎样的印象?经过换位思考,我们肯定认为应该提高效能、转变作风,不能玩花架子、搞形式主义,要带着感情去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想投资者所想、急投资者所急、想基层所想、急基层所急。
2、善于“举一反三”。先秦〃孔子《论语〃述而》中指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此,“举一反三”作为一种认识问题的方法而广泛使用。这一方法同样可以应用在机关干部的工作之中。首先,针对近年机关效能建设中暗访所发现的问题,我们每一位机关干部都应反思,“我工作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虽然我的工作中没被发现有问题,但是难道我的工作中不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吗?”“如果是我存在的问题被发现,我会是什么感觉?”其次,其他部门采用了什么新的工作方式、方法或流程,那么我们工作部门或单位能不能效仿?通过“举一反三”,我们的工作方法与工作能力肯定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3、加强学习与培训,提高领导与业务能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机关干部只有加强学习与培训,才能做到解放思想;只有加强学习与培训,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只有加强学习与培训,才能把握全局,服务大局;只有加强学习与培训,才能成为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优秀干部;只有加强学习与培训,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把学习作为一种自觉行动、一种美德来看待,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思想修养、一种精神境界来追求,不断更新和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培训的内容应侧重于适应新情况、新形势、新任务的领导能力与业务能力。按照职位分类,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分工负责,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机关干部分级分类培训体系。加强针对性培训,鼓励机关干部制定个人继续学习计划,促进其由追求职务向追求知识、从追求文凭向追求能力的转变。建立学习考核激励机制,培训结果和成效要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
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在具体学习培训方式上,可以经常性地组织一些短期集中培训,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交流挂职实践培训,外出考察等灵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