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8年肉羊生产形势分析及发展措施
平塘县肉羊生产形势分析及发展措施
●平塘县畜牧局助理畜牧师杨凤良
内容摘要: 为进一步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和‚环境立省‛战略,200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大力推广‘晴隆模式’加快全省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加快贵州减贫步伐‛的重大决策。按照省、州要求,平塘县在管理机制、用人、投入、保险、培训等方面抓紧抓实,在实施中注重过程管理,实行问责制,实施绩效管理,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肉羊,生产形势,分析,发展措施
2007年省财政科技扶贫资金项目是在省政府的关心下,为推动全省草地生态畜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专门拨款实施,平塘县被列为全省63个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项目示范县之一。平塘县草地资源丰富,项目实施效果显著,已连续四年作为省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养羊)项目实施县,该项目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县种草养羊办和项目乡(镇)党委政府积极协调配合,项目得到了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平塘县肉羊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肉羊产业发展历史
平塘县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县,养殖业是全县广大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县境属喀斯特地貌,田地少,林地多,草山草坡丰富,农户历来有养殖的习惯。2007年,在省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养羊)项目实施以前,全县羊存栏量9800余只。自该项目实施以来,通过草地改良和人工种植优良牧草,以及品种改良等技术手段,全县肉羊不仅在体重上得到提高,在肉质上也具有独特风味,带动了全县养羊业的发展。
(二)肉羊发展产业的现状
自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养羊)项目建设实施以来,项目区共引进种羊33586只(其中基础母羊31980只,种公羊1606只,在2009年特大旱灾中,因严重缺水、缺料,造成因灾死亡9138只。);完成牧草种植42258亩,圈舍建成53764平方米,项目惠及农户1792户;建成良种扩场2个,建圈2221平方米,存栏良种母羊1020只,良种公羊44只;培训并聘用专业农民技术人员17人,培训技干和项目农户共计6300余人次,还选派养羊技干和项目农户45人参加省扶贫办组织的草地畜牧业培训。现全县存栏羊42830只,出栏羊17200只。
二、平塘县肉羊产业存在的问题
1、全县肉羊占全州肉羊数量比例很小,且分布过于分散,从规模养殖的标准和发展的需要来看,属小规模分散生产,很难适应大市场需求。相对集中连片,扩大养殖规模,特别是无公害优质肉羊的养殖规模,是目前发展的当务之急。
2、县草地畜牧中心的机构尚未明确,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技术服务网络,技术力量较薄弱,全县参与种草养羊项目实施的畜牧技干少,缺乏养羊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3、扶持激励措施不够到位。一是乡镇、技干、农户的责权利不够明朗,科技性项 1
目用常规性工作方式管理,效果不尽如意;二是对相关部门和实施养羊项目的乡镇没有具体的考核办法,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三是与省州有关部门和高等院校沟通不够好,一些技术干部知识更新的自觉性不够强,与项目户共担风险的责任不太明显;四是抓项目的人员不稳定,使涉及乡镇的工作压力较大;五是因县财力有限,发展羊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难以兑现到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群众发展羊产业的积极性。
4、、农村贫困面较大经济基础薄弱投入能力差。全县属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扶贫开发的任务艰巨,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处于解决温饱问题阶段,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资金投入肉羊生产。规划发展的5个贫困乡的草山草坡面积占全县的60%以上,属‚欠开发、欠发展‛的经济落后地区,农户的投入只能靠投工投劳。
5、随着省级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项目的实施后,商品肉羊养殖规模将得到一定的发展,商品肉羊出栏率将大大提高,靠原来的个体贩运户运到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区销售的方式或者就地加工,多是初级加工产品,创立不了具有特色的羊肉产品品牌,将会严重制约平塘养羊业的发展。
三、发展肉羊产业的总体思路
1、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先做大,再做强,后创优,将生态养羊业培育成为全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2、优化畜产品区域布局。根据区域资源承载能力,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带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产品产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3、加快推进健康养殖。转变养殖观念,调整模式,创新生产、经营管理制度,抓好羊的品种改良、饲料供给、动物防疫、养殖环境等基础工作,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全面推进草畜平衡,实施天然牧 地轮牧制度,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推广舍饲饲养技术,确保可持续发展。
4、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加工企业、养羊专业合作组织和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联盟机制,发展订单养羊业,创造条件,扶持和发展养羊业合作组织与行业协会,在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同时,加强对其监管,促进行业自律,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维护农民的利益。
四、推进全县肉羊产业发展的措施
1、加强宣传引导,提高肉羊养殖户积极性,增加肉羊存栏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当前发展养羊业的有利行情和宣传当地发展养羊致富的典型,让群众知道养羊不仅能赚钱,而且能赚大钱,动员群众抓住当前山羊价格高,养殖效益好的有利时机,发展养羊生产。
2、尽快成立机构设置,加大对项目的监督管理。成立县草地畜牧中心和县草地畜牧业开发公司,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一手抓监管,一手抓经营。特别是要优选中心主任或公司经理,作为羊产业发展的法人。在工作职责上,中心(公司)对上必须为党委政府负责,对下必须为项目户得实惠、企业增效、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负总责。只有确定了产业发展的主抓领导和管理经营主体,才有可能推动一个产业有序发展。
2、发展规模养殖,提高养羊户养殖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养羊业必须由群众的家庭副业变为农民致富的主业,有规模才能出效益,有规模才能保质量,有规模才能实现养羊业增产增收。要坚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并举,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企业、规模场、养殖小区、专业大户、专业村等山羊规模养殖形式。
3、推广实用养殖技术,转变肉羊生产方式。积极引进国内优良地方品种,如我国培育出的肉山羊品种——南江黄羊。积极推广山羊的二元、三元杂交。积极建设良种种羊场和山羊人工受精站。对农户自留的种公羊要进行种质鉴定和纳入档案管理,农户不合格的公羊要进行去势。依托有关科研、教学、推广部门以及现有的技术服务设施,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不断完善和提高配套技术水平,加强对养羊农户的培训工作,加大配套技术推广普及力度,改变以天然草山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提高科学养羊水平。
4、必须以市场需求和适应环境为前提,明确饲养主打品种。目前,县内存载山羊品种有波尔羊、大耳羊、麻羊、南江黄羊、黑山羊等多类种羊,要及早重视和搞好种羊品比选择,优选既能适销对路,又能适应平塘各地小环境的种羊进行饲养。要严把进羊关,禁止老、小、瘦、弱、病的种羊进入境内饲养。尽快建设种羊扩繁场,并通过杂交方式,培育出适合我县生态畜牧养殖的良种肉羊新品种,尽最大努力打造平塘自身的特色品牌。
5、培育和引进加工、流通机制,提高肉羊产业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壮大全县山羊市场等现有龙头企业,培养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搞活流通促生产。在加工方面,培植一批规模大、水平高的肉羊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肉羊加工,实现羊产品加工增值。大力推广‚中心+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企业和农户通过利益机制实现产销和服务对接。
参考材料:
1、《贵州省‚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2、《贵州省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意见》
3、《黔南州‚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4、《平塘县‚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联系电话:0854-7231813手机:***
第二篇:当前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及对策措施
当前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及对策措施
一、当前畜牧业生产形势
今年以来,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生猪、家禽及其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养殖效益显着提高;生猪及家禽生产总量稳定增长;牛、羊、兔等草食动物发展势头良好。但饲料原料及苗猪、苗鸡价格走高,养殖成本大幅增加。
1、生猪、家禽及其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养殖效益显着提高。目前,洋三元肉猪收购价格全市平均为18.2元/公斤,同比上涨82.0%,环比上涨12.5%;土三元肉猪收购价平均为17.0元/公斤,同比上涨80.0%,环比上涨13.2%。猪肉统货价格平均为25.2元/公斤,同比上涨43.2%,环比上涨8.7%。按目前价格计算,在苗猪外购的情况下,饲养一头生猪可盈利300元左右,而自繁自养一头生猪可盈利550元左右。鸡蛋价格全市平均为9.0元/公斤,同比上涨21.6%,环比上涨4.65%;淘汰鸡价格平均为11.0元/公斤,同比上涨18.3%,环比上涨6.2%。按目前价格计测算,饲养一只蛋鸡可盈利20-25元。肉鸡价格全市平均为10.0元/公斤,同比上涨16.3%,环比上涨6.38%,按目前价格计测算,饲养一只肉鸡可盈利3.0-3.5元。
2、生猪及家禽生产总量稳定增长。五月末,全市存栏生猪355.28万头,同比增加6.90%,环比减少1.39%;其中肉猪存栏201.27万头,同比增加6.17%,环比减少0.9%;苗猪存栏106.42万头,同比增加8.69%,环比减少2.88%;母猪存栏47.59万头,同比增加6.05%,环比减少0.12%;能繁母猪存栏40.12万头,同比增加10.73%,环比减少1.4 %。1-5月份,全市出栏生猪347.33万头,同比增加13.9%。五月末全市存栏蛋鸡6410.13万只,同比增长1.3%,环比增长1.1%;1-5月份,全市出栏家禽7762.20万头,同比增加6.58%。
3、牛、羊、兔等草食动物发展势头良好。五月末,全市奶牛栏存12451头,同比增加1078头;羊栏存162.28万头,同比增加10.87%;兔栏存360.14万只,同比增加28.9%。1-5月份,全市出栏肉牛12439头,出栏肉羊174.9万头,同比分别增加18.65%和13.7%;出栏肉兔118.69万只,同比减少22.6%。
4、饲料原料及苗猪、苗鸡价格走高,养殖成本大幅增加。目前,全市玉米平均价格为2.40元/公斤,同比上涨29.0%,环比上涨6.5%,豆粕平均价格为3.2元/公斤,同比基本持平。苗猪价格:5-6公斤的为每头350元,每公斤价格60元左右,同比增长1.8倍;15-20公斤的仔猪全市平均为27元/公斤,同比增长1.7倍;商品代苗鸡销售价格平均为每只3.6元,同比提高56.5%。
二、分析与预测
今年以来,生猪、家禽及其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特别是生猪收购价格及猪肉价格同比都有明显提高,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去年同期生猪市场供大于求,生猪收购价和猪肉价格过低,养殖户普遍亏损严重,如果剔除这一因素,则同比增幅明显缩小。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对猪肉消费需求增加。三是饲料价格上涨,受全球粮价上涨因素影响,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明显上涨。四是苗猪价格上涨幅度大,因去年苗猪价格过低,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加之一些地区发生仔猪拉稀性疾病,苗猪成活率下降,造成市场苗猪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五是受通胀预期和物价普涨因素影响,生猪及其产品价格相应上涨。
预计三季度,生猪、家禽及其产品价格不会出现大幅波动,养殖仍将获得较好收益。随着夏季高温季节的来临,市场猪肉消费量将有所下降,生猪收购价格和猪肉市场价格可能出现小幅回落,而随着中秋和国庆节日的到来,畜禽产品市场价格又将可能出现小幅上涨。
三、主要对策措施
1、深入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以突破生猪规模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效增加规模养殖总量。抓紧实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等扶持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完善设施装备,尽快发挥生产能力。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遴选典型示范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畜禽标准化生产。当前,要抓住畜禽市场行情好的有利时机,引导和鼓励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积极补栏增养,扩大养殖规模,增加生产总量。
2、切实加强生猪生产技术服务。充分发挥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和行业协会的技术优势,针对中小规模养猪场户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服务,帮助养猪场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当前,特别要指导养猪场户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成活率。认真组织实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步伐;大力推广生猪发酵床养殖、仔猪早期断奶饲喂等实用技术,提高生猪生产水平;加快推广种养循环、农牧结合等多种模式,提高生猪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水平;积极推进大型规模猪场自繁自养、自宰自销试点工作,提升生猪产业化发展水平。
3、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继续抓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基础免疫,加强疫情监测预警和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强化动物卫生
监督管理。强化应急准备,坚决果断处置突发疫情。当前,夏季高温季节即将来临,要切实做好养殖场消毒灭源等工作,严防重大疫情发生。
4、切实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认真落实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切实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活动,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加大监督监测力度,增加抽检频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要加强对本地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正面宣传,消除负面影响,正确引导市场消费,防止畜禽生产大起大落。
5、继续加强市场监测与信息引导。强化畜产品市场价格动态监测,密切关注生产形势变化,加强对产业趋势、供求变化和成本效益的分析预测,深入研究市场供求关系和周期性波动规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广大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促进畜禽生产稳定发展。
第三篇:当前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及应对措施
当前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及应对措施
2006年上半年,畜牧业生产总体形势平稳,预计肉、奶产量稳中有增,蛋类产量略有下降,现按品种分析与下:
1、家禽生产呈恢复性增长趋势。因受禽流感疫情影响,今年前4个月家禽产品销量及价格都跌入低谷,规模养禽企业损失严重。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企业的积极应对下,大部分企业都度过了难关,进入5月份,禽产品价格开始逐步走稳,处在保本微利状况,生产也呈恢复性增长。
2、生猪价格继续下跌,养猪业已全面亏损。近两年,生猪价格持续下跌,由2004年的平均9.6元/公斤下降到2005年的平均8.6元/公斤,到今年一季度跌到7元/公斤,二季度又跌到6元/公斤,这次猪价下降幅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正常情况下,猪粮比价为5.5:1是盈亏平衡点,而目前生猪价格6元/公斤,养猪主要原料玉米价格1.5元/公斤,猪粮比价仅为4:1,大大低于盈亏平衡点,养猪业亏损严重。
综合各方面情况分析,生猪价格下滑的原因主要还是供大于求。一是生猪生产增长过快。我国生猪价格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一路走高,并于次年9月达到最高点,长时间的高价位引发生猪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出现比较严重的供过于求。二是生猪市场需求减少。主要是禽流感疫情影响逐步消
除,禽肉所占市场份额正逐渐回升;还有城市居民考虑健康因素,对脂肪含量高的猪肉消费意愿下降。
3、养羊生产保持平稳增长,增速有所放缓。
4、奶牛饲养量维持在100头左右。因受各大品牌牛奶的冲击,市奶牛场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对于养猪业面对的困难,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措施加以应对:一是恢复对规模种猪场的扶持补贴政策,防止母猪锐减,致使生猪产业回升乏力,这是确保生猪生产和生猪市场稳定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二是加强宣传和引导,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三是加强技术指导,如搞好防疫、推广良种、推广自配料等。四是加强定点屠宰管理,严防病、死猪(肉)上市,防止压级压价,降低市场交易费用,让利于民,让利于农。
第四篇:新能源发展形势分析
新能源发展形势分析
在低碳时代背景下,面对新一轮国际竞争,新能源被赋予了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的重任。随着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负面效应不断凸显,核能、水能、风能、光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不断成熟,国际、国内的能源结构正在悄然改变。在新能源的发展上,竞争的不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政策,是机制。我国作为能源需求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最有必要使用更多的新能源。因此,认清我国新能源发展形势,完善我国新能源发展政策,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
1、传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仍占绝对主导地位 传统能源主要是煤、石油、天燃气、水能等。近年来我国的能源消费情况所示,三大化石燃料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煤炭占有68.8%,石油占19%,天然气占4.6%。可见,我国是依然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依然以煤为主。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造成能源消费高、能源利用率低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2、新能源开发总量不断增加 根据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2011年底全国电力总装机达到10.5亿千瓦。其中,火电7.6亿千瓦,占装机总量72.4%;水电装机2.3亿千瓦,核电装机1191万千瓦,风电装机470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为27.5%。
2011底,火电装机容量占全国装机总容量的72.38%,而2006年底这一数据为77.81%。5年下降了5.43个百分点,降幅明显。风电和核电在总的装机容量中占比由2006年的1.4%提高到2011年的5.61%,5年上升了4.2个百分点。
从绝对数上来看,风电的发展速度较快,装机容量由2006年的187万千瓦增长到2011年底的4700万千瓦。
3、新能源电力在终端能源供给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011年,全国全口径发电量4721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68%。分类型看,水电发电量6626亿千瓦时,比上年降低3.52%,占全部发电量的14.03%,比上年降低2.21个百分点;火电发电量3897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07%,占全国发电量的82.54%,比上年提高1.73个百分点;核电、并网风电发电量分别为874亿千瓦时和732亿千瓦时,分别比上年增长16.95%和48.16%,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0.08和0.38个百分点。
二、我国新能源发展存在问题
1、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挤占新能源发展空间 短期来看以煤为主的电源结构不会改变,新能源无法实现大规模替代。虽然核电已经具备经济竞争力,但是受技术、安全等制约,近期开发规模不大;而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成本高、出力不稳定,短期内无法有效替代化石能源。未来随着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有所下降,但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不会发生改变。新能源发展短期内仍难以挑起大梁。
2、新能源利用机制不完善 以风电为例,国家《可再生能源法》规定“电网要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但国家一直没有明确标准,对风电保障性收购执行弹性过大,项目核准总量无标准可依。我国风电并网规模不断扩大,但国家至今没有指定风电调度和监管办法,风电调度缺乏制度约束和监督机制,导致风电上网普遍受到人为限制,与“优先收购”的法律规定相差甚远。
我国电网的技术管理规范主要是基于火电制定的,需要进行相应的革新和调整。例如尽快出台电力多边交易方案,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新能源的利用;出台新能源配额制,促进大范围均衡消纳风电;明确调峰责任主体和补偿机制,有效发挥风电潜力等。
3、技术研发规律限制新能源发展 任何技术的应用都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技术攻关,通过前沿性研发,储备技术;二是技术示范,通过实施重大示范工程,以点带面推动发展;三是大力推广效果显著的成熟技术,获得整体效益。而从目前看,中国新能源技术多数处于技术研发和技术示范阶段,还没有达到大力推广的商业应用阶段。除水电、太阳能热水器外,大多数新再生能源产业还处于成长阶段,开发利用的成本仍然较高,加上资源分布不均、市场规模小、不能连续生产等特点,新能源在现有市场条件下还缺乏竞争力,必须依靠政策支持才能支撑其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新能源未来的发展趋势
1、新能源发展空间广阔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不少国家能源战略选择“弃核”或延缓核电建设,但新能源依然是许多国家能源发展的重要领域。风电在欧盟新增发电装机中,已连续多年保持第一。欧盟提出了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达到欧盟全部能源消费量20%的发展目标,其中德国、法国、英国的目标分别是18%、23%和15%。日本提出2020年前可再生能源发电要满足20%电力需求的目标。丹麦还提出了到2050年完全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的宏伟战略。
我国计划到2015年,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提高到4.5%,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4亿吨以上。其中常规水电新增发电装机6100万千瓦,风电新增发电装机7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新增发电装机2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发电装机750万千瓦。
2、能源转换设备的生产和工业将成为未来新能源政策的重点 现阶段对新能源利用主要集中在电能的转换上,而对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的利用除了将其转换为电能外,还应用于向热能和燃气的转换上。
新能源的发展关键在于能源转换设备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各类能源因特点不同需要不同的能源转换设备,因此促进相关的设备制造业发展将 是未来新能源政策的一个重要取向。
3、风能在未来新能源供给中潜力巨大 全球风能理事会2012报告显示,在能源结构中,欧盟2020年风电将达到14%,2050年预计为32—49%;美国2030年风电将达到20%,其中加利福尼亚州以风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将达到33%;德国新出台的可再生能源法案规定风电2020年达35%,2050年达80%,主要通过陆上和海上风电实现。显然,基于风电波动性设置的认为限制必然由技术进步和发展大势突破。受此影响,我国风能利用也将有所突破。
四、政策建议
1、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 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反映资源稀缺及环境外部成本的能源产品价格和税收形成机制,充分体现新能源的环境价值等社会效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加快研究完善和落实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
2、积极探索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新机制 继续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和电价改革,建立适应新能源大规模融入电力系统的新型电力运行机制、电价机制以及促进区域微电网应用的协调机制。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探索动态可调节负荷管理新模式,与风电等随机性电源相协调。在新能源比重高的局部电力系统区域,建立围绕新能源发电的智能化区域电力运行管理系统,保障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和电网安全运行。完善新能源发电补贴机制,建立适应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的电网运行管理体系。
3、完善技术创新和人才政策 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由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系统集成和成果中试转化,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发展一批企业主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联盟成员构建专利池、制定技术标准等。
加快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职务发明创造的激励机制。加快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五篇:煤矿生产形势及安全生产措施
煤矿生产形势及安全生产措施
摘 要:为研究我国近年煤矿重特大事故一般性规律,以2011-2014年煤矿重特大事故数据为分析对象,进行交叉分析研究。分析表明:2011-2014年煤矿重特大事故逐年减少,其中瓦斯事故发生频率最高;全年中第二季度事故发生频率较高但平均死亡人数最低,第四季度平均死亡人数最高;贵州、黑龙江、吉林为重特大事故多发省份。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事故发生的原因、预防对策,对提高煤矿安全生产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煤矿事故;安全管理;手指口述 当前煤炭生产形势
1.1 基本情况及整体趋势分析
据统计,2011-2014年我国煤矿共发生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64起,死亡1085人,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2011-2014年煤矿重特大事故发生起数、死亡人数均呈现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21起减少至2014年的13起;死亡人数减少133人,下降38.8%,可以看出我国煤矿重特大事故的整体情况趋于稳定减少状态近几年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逐步趋向好转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视度大幅度提升,另外,我国还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程,对预防和减少煤矿事故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整体下降的情况下,事故平均死亡人数却呈现出增长趋势,由2011年的16.7人/起到2013年的17.5人/起,其原因是安全管理工作不够细致,在注重事故发生起数、财产损失、伤亡人数的减少同时,更应该开展细致的安全预防工作,将事故产生的损失减少到最低,减少事故平均伤亡人数。
1.2 事故类型
根据我国煤矿生产特点按照事故类型进行统计,2011年至2014年我国煤矿重特大事故中瓦斯爆炸事故、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透水事故、火灾事故及其他事故(包括一氧化碳中毒、运输事故、坍塌事故、跑车事故、冲击地压事故、冒落事故、坠落事故)。分析各季度发生重特大事故的类型,有助于加强专项的安全管理工作,减少煤矿重特大事故的产生,煤矿重特大事故类型主要为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及透水事故,其中透水事故多发生在第二季度,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在第四季度陡然上升,而瓦斯爆炸事故则处于高发状态。
1.3 事故发生时间
按照事故发生的季度分析,煤矿重特大事故在第一季度有12起,事故平均死亡人数却达到了17.8人/起,原因为第一季度处于春节期间,煤矿在春节期间大都处于半停产状态,因此重特大事故发生较少,但在春节前期由于煤炭需求量较大,一些煤矿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超强度组织生产现象严重,乱采乱挖,为了躲避检查,白天停工,晚上安排大量的工人生产,尤其那些资源临近枯竭没有正规作业面的整合矿井,可能会进入采空区残采作业,容易引发事故。因此在第一季度应该加强安全管理,各级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安全执法人员和煤矿安全监察员应加强对基层工人的监督与培训,提高警惕严防事故发生。第二季度事故虽多但平均死亡人数在全年中最低,第二季度煤炭使用量减少,煤矿生产量下降。三季度死亡人数与事故起数均呈现高峰,此时处于夏季,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人的惰性比较大,工人的“省能心理”与管理者管理方面的漏洞[1]较多。四季度由于天气转冷,北方对于煤炭的需求量增加,同样处于煤矿生产的高峰,因此更应该加强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
1.4 事故发生地域 根据事故发生的地域情况分析,贵州省、黑龙江省及吉林省为事故多发省份;在2011年至2014年期间,其中第三类群集北京、天津、上海在内的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发生重特大事故,第一类群集的七个省份事故起数占事故总数的67.7%,死亡人数占死亡总人数的68.5%。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与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与客观原因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地域特征十分明显。群集一中事故多发省份均为我国产煤大省,存在小型矿井多,条件复杂,开采时间久,难于监督管理等问题。贵州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多,发生瓦斯灾害的几率大。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煤层瓦斯含量增大,瓦斯涌出量增大,突出危险性增加,这是瓦斯灾害事故易发的主要客观原因之一[2]。黑龙江省与吉林省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高瓦斯矿井约占矿井总数量的10%,随着开采水平不断下延,瓦斯涌出异常、突水威胁、冲击地压、高地温等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3]。事故多发省份均为我国产煤大省,一些资源枯竭、面临关闭的老矿井渐多,生产布局分散、系统复杂、采掘地点多、战线长、井下人员多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极容易发生超层越界、私挖滥采、无序生产的情况,井下安全生产管理难度不断加大。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的根源
(1)煤炭自然因素的局限性。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衡,以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为分界线,呈现出西多东少、北富南贫的格局。煤层埋藏较深,大部分为井工矿,而发达国家大部分煤矿为露天款,这是发达国家死亡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煤层开采条件差,自然灾害严重,比如高瓦斯矿井和瓦斯突出矿井多、56%的矿井具有煤尘爆炸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大部分矿井时刻受到突水淹井的威胁等。
(2)煤炭工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的能源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煤炭占到70%左右,决定了煤炭工业和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非常密切。同时,由于我国煤炭分布格局不平衡,造成了煤炭产业结构不合理,存在众多的乡镇煤矿。乡镇煤矿的特点是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及安全意识差等。而且乡镇煤矿造成了大部分的煤矿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
(3)安全监督存在不足之处。我国煤矿安监局的垂直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监管中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实际的煤矿安全监察中,存在职责定位不清晰的现象;部分地区存在执行不力的情况;安全检擦人员相对于需要监管的煤矿而言较少。
(4)煤矿技术装备比较落后。2012年,我国的采煤机械化成都为80.1%,掘进装载机机械化程度为55.8%。在3类煤矿中,国有煤矿的机械化程度较高,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乡镇煤矿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并且存在超期服役现象,电气防爆性能比较差,没有抵御灾害的能力。
(5)煤炭从业人员素质较差。我国煤炭行业的专业人才比较稀缺,高素质人才流动性较大,导致了煤矿管理较为混乱。大部分煤矿的一线工人为农民工、外包工(有的乡镇煤矿农民工比例达到95%以上),整体素质较差,安全意识淡薄,在实际工作中以主观意识和经验为主,缺乏安全生产知识,是煤矿安全生产中“三违”现象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对措施
(1)在职工中推行 “手指口述 ”操作法,提高职工素质。各班组和个人在工作前和工作过程中 ,通过用眼盯、用手指、用口说等形式,完成 5个步骤:一是把握现场情况。开工前 , 作业人员首先对工作场所的安全状况进行观察 , 并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确认, 根据现场情况提出安全注意事项。二是追根求源。要求现场工作人员对工作场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可能导致的后果及危害进行分析 ,提高对不安全因素的重视程度。三是制订解决措施。根据现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 制订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办法, 员工必须明确表明自己已经认识到现场存在的危险因素 ,并大声喊“明白”, 然后开始工作。四是确定目标。要求现场作业人员工作前 ,必须眼盯、手指操作对象, 并口述操作内容和注意事项 ,确认无误后, 方可作业。五是加强教育。在发动和组织学习的同时, 要根据管理规定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专门制订各工种“手指口述操作法 ”操作标准、操作细则。并将“手指口述操作法 ”标准、程序 ,制成图版 ,方便职工掌握和运用。对不安全因素进行全面排查, 对可能发生危险的地点和部位进行问题整改,对不能整改的问题 , 悬挂醒目的 “安全警示牌”, 进行善意的提醒 , 使工作人员引起注意。同时 ,在班前会上进行安全提醒和警示 ,在员工中引起共鸣,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 [4]。
(2)加强可控事故预防。1941年美国人海因里希(Heinrich)对55万件机械事故进行统计后发现,死亡、重伤、轻伤和无伤害的事件数之比为1:29:300即海因里希法则[7]。从日常工作的细节入手,例如劳保用品的规范化、班组纪律的执行等问题,减少无伤害事故的预防,从而控制事故的产生
(3)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安全监管。针对我国目前煤矿安全生产、监管方面法律法规的漏洞进行完善,从制度上规范、约束煤矿安全管理人员、一线工人、安全监管人员;加大对煤矿违法生产、事故瞒报的惩罚力度。提高国家煤矿安全监管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将安全监管的关口向前移,落实属地责任,提高煤矿安全监督的效率。
(4)加大安全投入,增强“科技兴安”。科技研发和先进技术装备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对于煤矿安全生产至关重要。加大科研的投入,包括基础理论的研究、矿井瓦斯的防治、水害的预防、煤自然发火的治理等,用先进的理论指导煤矿安全生产。加大对煤矿生产系统的机械化改造,提高机械化采矿的水平,建立本质安全化的煤矿安全生产系统。
(5)多措并举,提高小煤矿的整治力度。乡镇煤矿,尤其是非法的小煤矿是我国煤矿事故的主要源头。山西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了小煤矿的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安全生产形势有了极大的好转。随后,全国采取多种措施,实施了重点关闭生产能力9万t/a以下以及存在严重灾害煤矿的政策。
(6)加大排查力度,全面辨识安全隐患。安全隐患是事故发生的导火线,因此,治理安全隐患可以从根源上切断事故链,杜绝事故的发生。在全国范围内采取定期和不定期两种方式对煤矿安全隐患展开排查,重点排查电气、瓦斯、水害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加大“三违”的检查力度。在全面辨识“人、机、环”安全隐患的基础上,将安全隐患分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两类。一般的安全隐患煤矿自行处理,重大的安全隐患政府挂牌督办。
(7)加强安全培训,提高矿工的素质。在煤矿安全培训实践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煤矿安全培训的力度,完善安全培训体系,提高培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体系。切实提高煤矿工人的安全生产技能和安全意识,提高煤矿工人生产过程中的应急能力,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和应急指挥能力,提高安监人员的安全监管能力和责任意识。
(8)加强监督管理与科技应用。运用安全管理中的人机工程、心理学及行为学进行针对性的监督管理,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执行力度。对事故多发季节、类型加强监督,预防事故发生。对煤矿开采事故类型分析,针对性地加快瓦斯浓度预测等相关科技产品的开发,加强科技转化速度,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对煤矿事故进行预防管理。
(9)开展安全培训与安全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舒缓员工心理压力的同时,灌输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使受咨询员工深刻理解、充分领会。在缓解员工心理压力的同时达到安全教育目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5]。结束语
通过对2011-2014年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时间、类型、地区交叉统计分析,为进一步加强煤炭矿山安全管理提供了依据。我国煤炭生产主要省份随着煤炭需求快速增长和生产建设规模扩大而使煤矿安全生产面临较大压力,矿井开采深度增加,煤矿瓦斯等灾害会越来越严重,同时,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也会面临致灾风险。因此,重视对于煤矿重特大 事故的影响因素交叉分析,并在煤矿安全管理的实践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是煤矿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参考文献
[1]邓奇,刘明举,赵发军.2008年我国煤矿事故统计分析及防范措施[J].煤炭技术,2010,29(6):14-16.[2]王忠奎.贵州煤矿事故发生原因分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7(02):15-18.[3]于斌.黑龙江省煤矿事故规律的探讨[J].煤炭技术,2014,33(04):37-39.[4]张宝钢,梁卫强.手指口述 ”操作法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 [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37 [5]王旭昭,卢丽丽.基于安全心理因素的事故模型探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5,38(0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