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激活情绪记忆 构建写作素材-“给自己点灯”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激活情绪记忆 构建写作素材-“给自己点灯”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是语文高考的压轴戏。作文的地位是突出的,但作文的教学也是难的。说到作文教学之难,有人归纳了当今中学生作文的“三乏说”,即学生学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特别是读到周仁良老师在2003年9月《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上发表的《主体性作文教学中情绪记忆的特征与运用》文章时,我感触颇多。无论是学识、生活积蓄还是思想感情,学生当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学生毕竟是有学识、生活、思想情感的,这是无庸置疑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反省自己的教学:学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是不是因为教师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储备呢?我认为“三乏”问题归根结底是写作中素材的运用问题。
自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题方式在不断进步,不断开放。但不管命题方式如何变化,写作始终离不开素材的运用。要想写出有真情实感、文采飞扬、意境高远、文化底蕴丰富的好文章,就必须学会恰当而巧妙地运用素材。达到此目标的前提条件是构建合理的写作素材库。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活动中要侧重帮助学生构建个性的写作素材库,培养学生树立写作生活化的理念即培养学生加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对话意识。为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做到两个强化:一是加强与学生的生活对话,二是加强与学生阅读的文本对话。针对此情况,笔者作了一些尝试,根据情绪记忆的特征,激活学生内在的储备,以解决他们写作面临的素材问题。写作中存在的“三乏”问题解决了,作文也自然会是另外一种风景。
情绪记忆就是以体验过的某些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人在活动中产生过的愉快、欢乐、悲伤、痛苦等都会在脑中留下印象,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回忆起来。情绪记忆的来源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一事件的情感体验,也可以是诸种艺术形式如小说、诗歌、电影、戏剧、歌剧等直接冲击情感的体验。我们知道,写作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而且是对生活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前苏联心理学家科瓦廖夫在《文学创作心理学》中指出:“任何创作过程都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体在反映现实的过程中积累生活印象,舍此,任何创作都是不可思议的;第二,对这些印象进行创造性加工和把这项工作的成果用语言表现的形式投射出来。换句话说,创作过程不是别的,而是双重的变换过程。”即作文需要两个再现:一是再现行为过程,作文不仅要体现对生活、人生的感悟,更需把感悟的过程展现出来,就是选取行为过程中典型的、美好的、感人的、有意义的东西再现出来。二是再现思维过程,在行为过程的再现中揭示出思维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情绪记忆,让他们的行为过程和思维过程得到再现。
下面就以“给自己点灯”话题作文课堂指导为例,具体说说我是如何激活学生的情绪记忆,构建个性写作素材库的。
材料:在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处,海水又冷又暗,千万年来沉寂无声,连低等的植物都无法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却生长着一种叫安康鱼的动物。它的背上长着发光器,像一盏玲珑的灯笼,照着它永远暗无天日的生命。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都生活在阳光雨露陪伴的日子里,而是经常会遭遇一些磕磕碰碰。读了这则材料,请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经历,以给自己点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这个话题涉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俗话说“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遭遇挫折,我该怎么办?审题要紧扣“点灯”两字,主题要表现出关注生命、珍重生命、善待生命、感悟生命的主旋律。对学生而言,审题构思难度不大,既可写成议论文,也可写成记叙文。问题在于如何选择素材,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好文章。因此教师在指导作文时要侧重于素材的举隅,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历,尽可能地拓展他们的思维,尽可能地让他们找到适合 1
自己的素材。这时,教师要创设情景,让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唤醒他们沉睡的情绪记忆,找到思维发散的触动点。总而言之,写作过程要生活化。“给自己点灯”这个话题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说一说你的故事:你的生活中遇到最大的挫折是什么事,又是怎样的故事;当时你是怎样想做怎样做,又是如何挺过来的。
2、说一说英雄人物:你的挫折与你平时听到过的或者看到过的杰出人物的挫折有何相似之处,他们的人生态度对你有何启发。
这两个情景问题的设计触动了学生们的“情弦”。他们发言踊跃,讨论热烈。最后经过分类、总结,学生找到了各自熟悉的素材。课后他们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各有特色。
这次作文绝大部分同学写得比较成功,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不再是胡编乱造,以往作文中存在的学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感情贫乏的现象都得到了大大的改观。学生在作文中记录了他们成长中遭遇挫折的烙印:与父辈的代沟,同学间的矛盾,家庭的变故,老师的误会,学习的挫折,青春的困惑等一系列生活印象。诚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确如此,百态的人生造就百味的作文。
很多文章除了对当时的生活场景进行艺术的加工以外,还引经据典地论述自己是如何以英雄为榜样,走出困境。他们在作文中引用见证了百年沧桑的巴金《灯》散文中的名句:“光驱散了我心灵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才活着的。’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到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他们在作文中还一往情深地写道:“巴金的灯又使我们想起了许多人为自已点亮的灯,当死神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为自己点了一盏人生使命的灯;当史铁生20岁忽残了双腿时,他为自己点了一盏写作的灯;当霍金在攻读博士学位患上运动神经细胞病时,他为自己点了一盏思想的灯。无论命运有多么的昏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颠踬,我们都要为自己点燃一盏希望之灯。”当这些素材被恰当而巧妙地运用到作文时,文章也就渗透了文化的信息,提升了思想的境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事实表明这次作文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激活了学生的情绪记忆,构建了个性的写作素材。
实践证明,激活情绪记忆法是解决学生作文中“三乏”问题有效的方法。因此,要激活学生的情绪记忆,应该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使学生与生活对话,激活他们的生活情绪记忆,构建个性的写作素材库。普遍学生认为自己写作的空间极为狭窄逼仄是由自己的生活空间狭窄造成的。他们对自己写作信心不足。其实不然,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他们有各自的居住环境、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情感体验。即使看似每天雷同的三点一线校园生活也孕育着全新的生活契机。老师的一言一行、同学的明争暗斗、学习的一进一退、生活的一惊一诈等不同的生活场景带给不同的体验:有新奇,有激动,有懊恼,有感动„„生活是万花筒,不是缺少东西,而是缺少发现。记得,我班一位学生特别喜欢写他的父亲,充满苦涩的思念。后来了解到他的父亲因犯事而坐牢。我帮他分析情况,筛选信息,确定写作的方向,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教师要与学生多沟通,熟悉他们的生活,抓住生活的闪光点,激活他们原有的生活储备,帮助他们构建个性的写作素材库,进行创造性的写作。诚如王大绩老师在浙江省2006年高三复习教学研讨会上所讲:“高考作文题目就像一颗种子,同学熟悉的生活就像一盆土。只要浇水施肥就定能扎根发芽。一盆土浇水施肥,可以种活各色种子。感悟熟悉的生活,可以写好所有文题。”
其二,使学生与阅读的文本对话,激活他们的阅读情绪记忆,构建个性的写作素材库。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的确如此,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阅读可以起到填补读者的生活空白,增加人生经验的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文化的素养,学习运用语文技巧等一系列作用。古今中外的许多大文学家的创作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活经
验不完全由真实的生活经历中获得,更多的是从别人的作品阅读中间接取得。特别是新课标下的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为学生阅读提供了范本,丰富了他们的视野。我们教师要重视课堂阅读对学生写作的借鉴作用,一是文本所传递的各种知识,二是作家本身的生活经历。回顾课堂阅读不难看出高中语文新教材为写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和多样的技巧。平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花了大量的心血,力图传递文本的精髓。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回归文本,力求让学生体验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方位生活,领悟人生的真谛,感受不同文体的美。例如,我教《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这篇文章时,将它处理成作文教学的范本,如何借助名人的经历片段作为议论的依托写成具有现代情感的随笔。其后,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把昭君出塞的故事作为议论的依托,刻画出昭君面对选择表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民族大义的伟岸形象。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就是那火柴,在了解学生阅读情况的基础上激活他们的阅读储备,帮助他们构建个性的写作素材库,进行创作性的写作。个性的阅读导致个性的写作。
情绪记忆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我倍受鼓舞。作文教学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上仅仅是我的一点粗浅经验,在此提出来,若能为诸位同行提供一个探讨的话题,也就心满意足了。
第二篇:高中语文作文写作指导 “负重”话题作文
“负重”话题作文
【模拟文题】
一艘轮船航行在浩淼的大海上,突然遭遇巨大风暴。老船长果断下令:“打开所有货舱,立刻往里面灌水。”
水手们担忧:“往船里灌水是险上加险,这不是自找死路吗?”但他们还是半信半疑地照着做了。虽然暴风巨浪依旧那么猛烈,但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来越高,货轮渐渐地平衡了。船长告诉那些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一只空木桶,是很容易被风打翻的,如果装满水负重了,风是吹不倒的。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才是最危险的时候。”
人何尝不是呢?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沉重的责任感时刻压在心头,砥砺着人生的坚稳脚步,从岁月和历史的风雨中坚定地走了出来。而那些得过且过的空耗时光的人,像一个没有盛水的空水桶,往往一场人生的风雨便把他们彻底地打翻了。
给我们自己加满“水”,使我们负重,这样才不会被打翻。
请以“负重”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在800字以上。
【题意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要想船能经受住大风的侵袭,必须负重前行!在我们生活中也是有启示意义的。我们可以把“负重”看成物质上的“困难”,甚至是“灾难”!人只有能够在它们面前顽强地站立起来,才会像大船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昂然前行!
当然,我们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思考:这所负的重量,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纯粹属于精神领域的活动,如一种“压力”、“责任感”“挫折”,或精神上的磨难,等等。
经过这些思考之后,我们的思维就会豁然开朗,行文就不至于笔端迟滞或思维紊乱!同时我们应当注意话引“人何尝不是呢?”,这句话中所含的意味:人就是这样,负重了才会有所成就,否则„„这就可以从正、反以及正反结合三方面来组织文章。
【考场佳作1】
承受苦难
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以往我们从不会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他们是如此的不同:鹰矫健、敏捷、锐利;蜗牛弱小、迟钝、笨拙;鹰有一对强有力的飞翔的翅膀,蜗牛却背着一个厚重的躯壳!
与鹰不同,蜗牛达到金字塔顶,主观上是靠它永不停息的向前,永不放弃的执着精神,客观上应归功于它厚重的壳。据说,有人看见蜗牛顶着厚重的壳艰难爬行,就好心地替它把壳去掉,让它轻装上阵,结果蜗牛很快就死了。正是这一又厚又重的壳让小小的蜗牛得以“万里长征”,顶风冒雨,日晒夜露,终于到达金字塔顶。在登顶过程中,蜗牛的壳和鹰的翅膀,起的是同样的作用。老鹰凭借它有力的翅膀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可惜的是生活中大多数人只羡慕鹰的翅膀,很少有人注意到蜗牛的壳。
正视自身的“壳”,勇敢地承受自身的“壳”,也许你就能成功!
壳,又笨又重,表面看起来是一种负担,一种包袱,一种累赘,实际上却成为蜗牛成功登顶必不可少的条件,就如同鹰击长空的双翅;而去掉了它的壳,竟导致了蜗牛的死亡!生活告诉了我们一条朴素却又异常真实的道理:负担和包袱有时是你生命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有人过重地看待生命中的成功,羡慕那一双双翱翔于蓝天的“双翅”,渴求生活中的鲜花和掌声,有时还为之付出了过高的代价!却不知道,生命的沉重,竟也可以酿造出浓醇的美酒。
如果我们把悬挂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剑当成一种生命的警示;
如果我们把重压在肩上的担子当成生活馈赠的一件礼品;
如果我们把扣在头顶的沉重当成生活前进的一种动力!
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战战兢兢,乃至轻言放弃?蜗牛之所以能爬上金字塔,因为它把生命的负担当成了一种生命价值的演绎,没有了生命的重压,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当然,一个人的生命之中,有的包袱、负担是有形的,有的却是无形的。卸下包袱,慨然前行的,只有鹰一样的能者,而芸芸众生,却不可能潇洒地去演绎生命的美丽。他们是普通的,也是平凡的,认识到这一点,成功的到来并非是不可实现的虚妄之说。
人对于成功的追求,犹如对生命的追求一样。生命不可二至,成功也可能是人生中转瞬即逝的响尾箭,没有回头的迟疑与等待。
正视自己,也许你苦恼、烦闷,为一度失去的镏金岁月,也许你也曾失去了很多:友情,亲情,爱情;也许你正混迹于滚滚的失业洪流中;也许你正踯躅于异地他乡的昏暗的街灯下;也许你在办公桌旁辛勤地工作,也许你在地里田间挥汗如雨!不要泄气,我的朋友,就把这一切看成是蜗牛背上的“壳”吧!正视它,也许总有一天你能登上你自己人生的“金字塔”!
【考场佳作2】
苦 心
他走出了电视台的大门,他失败了。
进入娱乐圈是他的梦想,在这一瞬间都已灰飞烟灭。他的父亲是一名商人,可他不愿意秉承父亲的意愿去经商,他想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做一名出色的节目主持人。而他再一次遭受到了失败的厄运。他有些懊恼,眼前又浮现出昨天晚饭后和父亲散步时的情景:晚霞染红了西天,微风轻拂,使人感到特别的惬意。父亲脸色很好,还不由自主地哼起了他熟悉的老歌。他记起了一句广告词:不懂得老一辈的情歌,就无法走进他们的世界。说得多好,他有些兴奋,他终于找到了和父亲交流的通道。
他们谈得很投机,儿子也不失时机地在父亲面前表现自己在这方面的天赋和禀性,他的言行举止也获得了一向威持稳重的父亲的频频赞许,这,可以从父亲的眼神中找到答案。他的心中也窃喜不已,能干的父亲一定不会让他失望的。
面试的时候,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负责面试者也频频颔首,他有些飘飘然,他成功了,然而„„他将背包狠狠地摔在沙发上,没有搭理一旁的父亲。父亲也没有问,看得出,父亲并不在乎他的成败!他有些忿忿然,他更感到一种屈辱。他不是一个纨绔子弟,尽管他的家境是如此的优越!他要凭借自己的实力来证明自己。
他记得在他即将走出电视台大门之前,有个声音说:“你的文凭太低了„„”后面的话他没听清,他也无心去听了。
“不就是一张文凭吗,有什么了不起!我要考大学!”他为他脑子里刚刚闪现的念头激动不已,他为他能够再次向世人证明自己而高兴。“我要复读!”他扔下一句话,进房间去了。高三的生活是单调乏味却又充满刺激和挑战的,那种近似于牢笼的生活大大激发了他身上的潜能,他用一种近乎颠狂的态度迎接每一天!家、学校,这两点一线的生活让他学会了什么是沉着,什么是痴迷,什么才是一种真正的热爱和执着!
当他大学毕业,当他再一次作为著名主持人接受采访时,他有些不知所措了。站在他面前的竟然是当年的那个几乎摧毁了他所有梦想的主持人。那位主持人并没有因为往事的不愉快而慌乱,他始终是那样沉着、微笑,充满自信。在节目的尾声,他缓缓地说道:“你的心中肯定有一个大大的问号”,不容他插嘴,“当年你的表现的确是出类拔萃,无可挑剔,但是,你太年轻了,还缺乏沉着和必要的冷静,整个人就如同一团即将燃烧的火„„”“难道凭这点您就将一个有希望的人扫地出门?”回想从前的日子,他仍然有些忿忿不平!
“不是我,是你的父亲!是他要求这样做的,他说,让你受一些挫折,你才会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就像现在这样!”
【批阅意见】
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父亲有意安排让儿子接受挫折和失败,让他在失败、挫折中真正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强、沉着冷静的男人的故事。文章很好地扣住话题来展开,人物的心理刻画细腻而真实,故事的结尾也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起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第三篇:教育教学论文三:构建个性平台,激活写作个性
构建个性平台,激活写作个性
洪河中学校
楚立忠
对于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即使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也不例外,这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在中学生的作文中,却出现了“千人一面”、“千口同腔”的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并帮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等等。这些描述正是个性化作文的基本要素和内涵。简而言之,个性化作文就是要从成全学生的生命出发,使作文成为学生抒发情怀、张扬个性、激扬文字的载体。可见,构建中学生个性平台,激活写作个性,是我们当前作文教学的目标与方向。现将我的具体指导介绍如下:
一、突破常规,以个性化的结构展示文章魅力。
作文的构思过程也是学生对生活重新体验、审视的过程。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生活即体验。”这种体验是学生带着他自己的思想、和生命经验对自我、对生活、对自然、对世界的叩问和发现,而不是在老师指导或暗示下的所谓的“观察生活”。当前,在一些作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就在构思指导上陷入误区:先设计出一套“创新”的程序,再在每个环节上“研究”出几种方法,如“开头三法”、“过渡五技”“结尾七巧”等,最后以此为路径对学生进行所谓的“创新作文”训练。这样就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路,难免会出现“千口同腔”的现象。我们要想让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就必须打破固有的作文结构模式,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写作内容自然地安排文章结构,做到信手写来,自成妙趣。
如我在布置学生写作以“童年”为话题的作文时,我没有要求学生用固定的模式去写,而是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不拘一格,力求写出与众不同的、有个性的文章。最后,有的同学以时间为顺序,分别记叙了从小到大记忆深刻的三件小事;有的同学以地点的转换为写作顺序,抓住童年时两次搬家所经历的事来记叙,文章构思巧妙,凸显个性;有的同学更别出心裁地采用了“春夏秋冬顺序法”。虽然文章题目很一般“童年趣事”,但结构富有个性。小作者先概括记叙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趣事,然后详细叙述秋天在果园与家人劳动的一件事,使得文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全面而深刻地记叙了整个童年阶段丰富多彩的生活,文章中心突出,结构安排合理。这样构思可以使文章写得透,写得全,再加上精彩的语言,文章就可能写得生动、实在。
又如在写作命题作文“于细微处见精神”时,有的同学先从自然界的变化“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凌霜而茂;春梅绽雪,秋兰挂霜;松生空谷,霞映澄塘”落笔,引出中心论点“一棵树中见一段人生,一花一叶中见精神”;再分别以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为每段开头,从四个人物方面分别论述观点;最后,引用“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个富有激励性的语句结尾,使整篇议论文洋溢着书卷气,以巧妙的结构展示了学生扎实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写作水平。
二、鲜活出彩,以个性化的语言构筑文章靓丽风景。个性化作文,就是要求文中的每一个词都鲜活起来,每一个词都荡漾着情感的温度,从而深深地打上个性化的烙印。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色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少年作文,个性化的语言很多是绚烂的语言。我们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巧用修辞等方面下功夫,从而使他们写出语言鲜活、具有个性化的文章。
词语的灵活搭配需要打破常规,敢于创新,这样就可以把静态的事物写得具有动态美,把动态的事物写得更逼真形象,把平常的事写得生动感人。如学生作文“一个冬季的傍晚,夕阳如血,我无聊地在屋中徘徊,就在拉窗帘的瞬间,我发现了那些绿色的手掌小心翼翼地抚起一朵玉盏似的花,残阳在花瓣上颤动着抖下金色,宛如美人羞涩的面庞。”这句话“颤动”一词就把静态的景色写活了,为文章增色不少。
句式的灵活运用在表达上也会产生明显的效果,如整散结合,整中有散,散句能使语气舒缓,使文章显得摇曳多姿,舒卷自如;散中有整,整句就成了文眼,起到突出、强调作用。例如《岳阳楼记》中“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两段文字就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上阴雨天及晴空万里时各不相同的景象,使文章语言错落有致,精彩纷呈。
修辞的运用可使文章的语言更加有色彩,不仅能打动读者,更能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在心中唤起某种影像。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如学生在写景的作文中写到:“冬天,白雪覆盖在柏树的枝叶上,它多像一个戴着大帽子、披着风衣在风雪中站岗的战士。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柏树更显得英俊、威武。”这段比喻新奇而合理,广博而贴切。可见,个性化的语言能构成文章的靓丽的风景线,为文章增添色彩。
三、创新思维,展示学生个性化的写作情感。
唐刘禹锡云:“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苏东坡也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讲的都是创造性思维的道理。学生的作文其实就是思维成果的展示,是孩子心灵世界的外观。因此,个性化作文首先应该是个性化的创新思维。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应把如何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
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于打破固有的观念束缚,我们要鼓励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引导学生将正面与反面、发散与聚敛、纵向与横向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品质,让学生写出具有自己独特情感的个性化作文。例如在写“桥”为话题的作文时,同学们的构思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实写“桥”,将其写成说明文,介绍桥的种类和发展史;有些学生虚写“桥”,将桥比作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纽带,由此来谈人生,谈社会;最与众不同的是有一位同学居然写了一篇小小说,文中他大胆地将第一人称的叙述者设置成一名受贿的工程师,这个人的肉体虽已消亡,但他的良知还与桥同在。文中描述了这名工程师在桥即将坍塌前的复杂的心灵斗争,小作者最后意外地让他活了过来,并投案自首,还检举揭发了其他一些重要人物。这篇文章构思巧妙,想象奇特,敢于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用独特的手法表达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孩子对社会不良现象的看法与美好心愿。可见,教师一旦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他们就如星星点点的火花,散发出绚烂夺目的光彩。
作文源自生活,源自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独特感受。我们的作文教学只有回归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现实,回归于学生心灵深处,才能让学生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作文。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百倍的努力和勤奋投身到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写作实践中,以求取得更大的教学成果。
第四篇:高中语文 “团队精神”话题作文写作导引及示例作文素材
“团队精神”话题作文写作导引及示例
【题目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的才华正逐步融入团队的协作精神,人们必将更加青睐团队精神。在团队中,队员宁愿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团队的成就;而团队的领导者,亦常常将自己摆在普通人的位置上。团队精神的实质是实现团队内部资源的最佳调配,从而以统一,有力的姿态去迎接外在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并期望最终的胜利。团队精神的外在表现,只有100分或0分,没有60分。
你是怎样看待“团队精神”的?你是怎样体会“团队精神”的实质的?请结合实际以“团队精神”为话题作文。自选角度,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团队精神“是一个内容十分宽泛的话题,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团队精神”。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全国人民的万众一心,才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98年,正是军民团结一条心,我们才挡住了滔天洪水的肆虐;刚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也正是中国女排的团结协作,才夺回了难得的一块团体金牌,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这一切事实都充分说明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在理解“团队精神”时,我们可以把它的含义扩展开来,比如说它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一种相互融洽、合理分工的意识等等,表达观点时应力求鲜明,选择材料时应力求典型。
【佳作示例】
团结就是力量
三峡高中
崔洁
自从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成一股力量走向胜利以来,“团结就是力量”便被披上了“信仰”的色彩。
而中国走到现在,成为一个让世界不敢忽视的名字,不正是靠了那“信仰”吗?用时下流行的话,即“团队精神”。
人类的祖先,便是以团队为单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历史的轮转,也不是被若屈原的个人所改写的,而是集体的力量。就连动物界,小巧玲珑的食人鱼之所以能猎食几吨的庞然大 1 物,忽微的蚂蚁能逃离洪水火灾,靠的也都是“团队精神”。而现在这个竞争白热化的时代我们还有余力去“我的地盘,听我的”吗?
团队就像是一个凸透镜,把分散的力量集中到一点;也是一个扩音器,把微吟变成呐喊,影响到更远的地方。
智慧、阅历和经验都让我们无法忽视“团队精神”。在常常被抱怨冷酷无情的竞争时代,有一个可尽我所能、可安心依靠的集体,岂不是像一艘漂泊在海洋上的船员们那样,是最好的朋友,最铁的兄弟,过最酣畅的生活,放声最高亢的旋律吗?
一个人再伟大,也离不开团体;一个人的智慧再卓越,也不能成为神而脱离众人。刘邦成就了帝业,而英勇盖世的项羽自刎于乌江。历史会理智地告诉你,什么叫一人之智不敌万人之智,什么叫历史不因个人而改变,什么叫团结就是力量。
没错。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伟业积累在一个个看似渺小的个体上。爱迪生因电灯而流芳,离不开全身土灰的工人;日本迅速崛起的奇迹,离不开紧衣缩食的百姓。
一个想脱离众人的人,是新时代的“新新盲人”,藐视忽微会让他穷尽一生也离不开原点几步,顶多只是像在沙漠中的过客,一圈又一圈,却只能回到起点。
一朵花,即使再小,也需要雨水的滋润,肥土的给予,阳光的赠与及绿叶的衬托。
一抷土的成功,即使再少,也得依靠十个手指。
迈入新时代雄心勃勃的你,别忘了:团结就是力量。
【评点】
文章以人们耳熟能详的“团结就是力量”为背景,回眸历史,放眼当代,从生活中发现了真理,列举一系列的事例来说明文章的主题,既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文章的语言也很精炼,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绽放光彩,更具吸引力。
第五篇:2011高考语文 话题作文宁静致远写作指导及例文作文素材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011高考话题作文“宁静致远”写作指导及例文
【作文题目】:
当今社会,功利化现象严重。教育功利化,应试教育盛行,学术腐败严重;文化功利化,一切向钱看,充斥着铜臭味;人际交往功利化,唯利是图,真情缺失;经济建设功利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凡此种种,说明社会大众普遍存在一种浮躁心理,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目标。而古代却不乏淡泊宁静、目光长远者,如诸葛亮在其《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面对现实,静思古训,我们该如何立身处世?
请以“宁静致远”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
【素材链接】:
1.宁静,是一种典雅的气质,一种古个的情怀。细细品味那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幽静的小院,在挤满花蕾的树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抒几句深情的感悟,倾听那四季花开的声音。或许在某个苦雨孤灯的夜晚,乘着一叶诗的扁舟,摇进那古色古香的荷花丛中,轻吟“留得残荷听雨声”,感受那份纯净似水的清凉与感动。也许这些会让人觉得平凡,但平凡也有高雅的风度。
2.回眸中华五千年历史,一颗颗宁静的心散发出淡而独特的芬芳。庄子,以他淡泊的心,摒除着来自外界的是非曲直,功名利欲,笑看天上云卷云舒。他是一棵树,一棵孤独的树,一棵深夜里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在他那里,我看到了一棵不因名利荣誉而改变跳动速率的心,一颗厚重宁静的心。
3.《江雪》中的垂钓者也许是宁静心境的最美描绘。冰天雪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把竹竿,一身蓑衣,“独钓寒江雪”。他的心,一之也静得如一片冰雪的世界,没有波澜起伏,没有浊浪滔天。在这样的境地垂钓,而今又会有谁呢?收下一切世俗的纷扰,放弃一切身外之物的牵绊,当庄子垂钓于濮水,陶渊明采菊于东篱,李白把酒临风,邀月与共,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他们便拥有了宁静而致远的内心世界,他们便获得了心灵的永恒。
4.宁静是一种富有诗意又令人神往的状态和境界,它需要追求也需要寻找。梭罗找到了,在瓦尔登湖畔,耕种渔猎,潜心思考写作,那是一种心灵的宁静。陶渊明找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状见南山,那是出世的宁静。竹林七贤找到了,隐身修篁,借酒狂歌,粪土王侯,那是狷介的宁静。诸葛亮找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是淡定的宁静。
5.美国作家梭罗曾孤身一人,远离尘嚣,在瓦尔登湖畔住了两年多。每日心领神会地欣赏平静的湖面,他的心绪也同样平静如水,澄澈透明。正定宁静的心境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从而写下了充满宁静、恬淡、智慧的世间名作——《瓦尔登湖》。
【精彩例文】:
宁静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题记
手表丢失了该如何寻找?翻箱倒柜、盲目追求,只能一无所获;保持安静、倾听滴答,便可轻易寻得。其实这件小事何尝不是透露了人生的智慧?一味盲目追逐不停下来思考,不去营造心灵宁静的后花园,便难以寻得人生的真谛。
当步履匆匆取代了闲庭信步,我们还如何看到凌晨四点钟未眠的海棠花?当车水马龙取代了小楫轻舟,我们还如何渡进梦中的芙蓉浦?朋友啊,你盲目追逐的是繁华喧嚣的街市,还是纸醉金迷的霓虹?你心灵宁静的后花园是否已经荒芜?寻一片宁静吧!且听风吟,去寻求人生的真谛。
他曾一袭白衣在公主宴席上惊绝四座,他也曾官至右丞福禄双得,但在囿居于禅寺里的那段宁静时光,他方才找到心灵的栖宿。“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使他真正于宁静中找
到了心的入口,“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使他获得了心的淡泊。常建正是在慢下脚步的宁静思索中悟得禅意,在淡泊中明志,在宁静中致远。
或许我们说身不由己,当然不如他隐居空门。但即使生活在喧闹的都市,心灵依旧可保持宁静。譬如去书中轻抚前人留下的琴弦。
何不跟着林逋去欣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幽美?何不随着张先去探寻“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的静谧?何不撷一朵“蝶恋花”,走一趟“踏莎行”,赏一轮“西江月”,拂一缕“浣溪纱”?在每一个落花的季节,在每一个有藻荇的湖畔,在每一个落日的搂头,轻抚前人留下的琴弦,独坐一室,有茗相伴,虽是暂时的逃遁,心灵又何尝不是淡泊而宁静的?
朋友啊,不要盲目追逐了!宁静致远,为心灵营造一片宁静的后花园,方可悟得人生之真谛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当我们的心平静下来时便可清晰地听到那“手表”的走动声了——滴答,滴答,滴答„„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这是陆放翁感叹人生境界时在临安所做。放翁实意,见仁见智,但以我之拙见,不过武侯几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人生有时所遇之难,其实是自找麻烦,怨人怨天,毫不怨己,可谓作茧缠裹:当功名已淡,心志已远时,缠裹自破。
难忘文正。范文正公少小家贫,不能自给,险些让老母送去为僧。读书之时,更是穷困不堪。既入仕途,怀着光门耀族之心来到汴京,对策之计颇得神宗赏识。常言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怀着“社会安危系我身”之心到地方为官;为官时,因为其廉政不得当地缙绅赏识,处处与之作对,毫无建树。在朝被诬,放逐漠地,范文正公怎么也不明白,这是为何?当其走上岳阳楼面对洞庭之水时,才豁然开朗,原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人生真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为官至理。他释然了,作茧在其,破茧亦在其。
独赏东坡。东坡人生辗转,既曾入朝被封为侍读,亦曾被流放海南。少年东坡不知愁,才气初露,人神皆妒。乌台诗案,下放黄州。开始,他也不解,天公何故妒我如此,又何故待我不公?他亦叹曰,人生如梦,早上华发。但是当他又临赤壁时,亦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可是这次他才彻悟道:盖其不变者而观之,无可羡乎。只因他与长江皆无穷。不错,大宋已亡,东坡犹存。过去就过去了,珍珠尽管被泥沙所没,但亦是珍珠。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东坡,自茧自破。心志已淡,为人致远。
再观抱石。傅抱石早年留学日本,穷困之度,无人可比。郭沫若有诗为证:“抱石在扶桑,穷厄无可旁,我观抱石厄,抱石比延昌。”傅抱石不怨天,不尤人,友人皆济,敬纳相谢;军阀所赠,至死不受。回国之后,名声大振,徐悲鸿曾叹道:大千、抱石,人生楷模;出神入化,灵功指间。数瓶茅台下肚,《江山如此多娇》一气而成,毛泽东主席亲笔致谢。倘若抱石为穷厄而自屈东瀛,岂有今日?茧不是茧,茧亦是茧,钻破与否,全在心志,宁静致远,裹茧自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自求得何物,无人知晓。我们自己心求何物,应该心知肚明。人生境界之高低,全由追求何物而评判。心如止水,看淡物欲,觉解自高。其实有时很多的茧裹不过是自己设置的障碍而已。任庭花开花落,看天地云卷云舒,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人生的至理。想必放翁之意,或许亦然在此。人生如此,人生无悔。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一直不太喜欢热闹,总是担心太热闹的生活会占据生活的全部。
然而心里又很明白,不管世界有多么的热闹,热闹也永远占据着生活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有我的一个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
而安静的地方当然不仅是静夜,静夜里也会有辗转反复不能入睡的人,关键的是能否做
到心静似水。
多数时候,自己是做不到心静的,那些远远近近的朋友,那些烦烦扰扰的锁事,更容易在安静的时候涌上心头。而越是这样,就越容易想静下心来,心无旁骛的看看书,写写字。心里很清楚,捧一本书,如果心不静,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更不用说领会其中的妙处了。但是心静又怎能强求呢,它是一种境界,一个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必定总是在心辕意马的状态,或者是强作欢颜。
梭罗的生活只需要三把椅子,淡泊而纯粹;居里夫人的生活只需要两把椅子,宁静而专注,多余的椅子,会让我们的心灵深陷于人事的侵扰、盛名的渲染而无法突围。我想对我的生活来说只需要一把椅子,那就是“简爱”,简简单单的学习、简简单单的处世、简简单单的去爱一个人。我所追求的那份安静,就调皮的躲在这徜徉的简单身后对我微笑着。而我要做的,就是慢慢的向她靠近。
忽然想起小时候看古装的武侠电视剧,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其中很多老尼姑都叫“静心师太”,想来,大概这些师太也都难做到心静如水吧。只有心难以平静的时候才会想要静心。以后如若有机会,也给自己起个法号就叫——静逸和尚吧。
刘若英是我唯一喜欢的女歌手,她的歌大多数都是静的,娓娓道来,每一首歌都像在讲述一个故事,需要细细的听,静静地和着她的节拍。因为这是一个用心唱歌的女人,安静而清灵,在繁俗的外面,唱自己的歌,爱自己的爱,表述着一种“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无奈。所以心静未必安静,安静也未必心静。
也曾拜读过很多文人骚客的笔絮,一生中多数时间流离的陆游,在他的一首不太知名的小诗中读出了少有的悠闲,“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不由的让我看到在那个开满黄花的乡间,一个老翁与儿童共折黄花嘻戏流连的情景,这也许是他一生中少有的心静之时吧。
淡泊而又纯粹的安静,是一份了然于胸的坦然;
宁静而又专注的安静,是一种一丝不苟的态度;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是大多数人的追求。
宁静方能致远
自接触古诗文以来,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题材屡见不鲜。我们学习的第一篇古文《爱莲说》便深切地反映出这一思想境界。
不论是周敦颐还是他文中提到的陶渊明,我认为他们的成就都离不开思想上的觉悟,心灵上的一份安逸,一份与世无争,只有摆正心态,让自身有内而发的“宁静”起来,才会更有精力地去专心做应该做的事。不被外界的纷扰所牵绊,从而“致远”。“心远地自偏”便是很好的诠释。
宁静是一种心态,一种无论身处何地都宠辱不惊的境界。从古至今,多少有政治抱负的能者贤士“白首不见召”。若他们再面对此景时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心里只想着怨天尤人,那么他们便会碌碌无为,蹉跎一生,也不会创作出流传千百世的诗词,散文;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屋添砖加瓦了。
总是听到老师们说这么一句话,叫做:“态度决定一切。”亦或是那句财经频道的广告语“态度决定高度”。这两句话无不体现了态度的重要。成大事者,往往在他成功的道路上是铺满荆棘的。平步青云,一帆风顺毕竟是少数。在采访众多成功人士的节目中。哪位道出的不是“辛酸史”,“血泪史”?然而不难发现,他们在谈及这些曾经的坎坷时,不仅不眼露惆怅,反而视之为一份财富,甚至是“笑谈”它的!
如此良好的心态与他们的成功难道不是密切相关的吗?
当然,随着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接踵而来。成功所要面对的还有诱惑!此时心态的“宁静”显得尤为重要!多少世界著名人物,多少曾为人类进步做出伟大贡献时,因为鲜花,掌声,利益的驱使,被盛名宠坏。资质被埋没,研究被垄断。原本可以为人类创造更多财富的他们,却选择了享受世俗的吹捧。然而居里夫人,霍金。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伟人都能在这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中,一心朝向他们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偏不倚地迈着正步。只因为他们是“宁静”的!喧嚣不属于他们,这样不被诱惑击垮的人才能真正成功!
不记得是谁曾说过“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净土”,是啊,如果每个人都尽力维护这片净土,都时常在这片净土上走动走动。让这片宁静约束自己。面对挫折不致溃不成军,面对诱惑不致见利忘义,面对成功不致骄傲自满。只有长久地秉承着此宁静的态度,才能到达你心中理想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