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椒县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情况调查分析
全椒县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情况调查分析
为了促进我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根据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我队与县人大农业工作委员会协作,对我县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首先听取了县农机局关于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介绍,察看了石溪晓金农机专业合作社,白酒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常顺农机经销部,扬子农机公司全椒分公司。总的来看,近几年来,我县农业机械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高度重视下,积极开展工作,农业机械化实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1.农机装备进一步提高。伟人毛泽东说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装备的发展和提高,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前提。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已发展到49万千瓦,各种农机具16万部,其中联合收割机1325台,大中型拖拉机907台,插秧机490台,播种机40台,现在从耕、播到收,用机械化生产的程度比过去有很大的提高,全县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74%。尤其水稻机械化插秧在我县得到大力推广,2009年实现机插秧面积11.2万亩,比 2008年增加10倍;油菜机械化种植面积2009年达2000多亩,比 2008年增加100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既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积极推广农机新技术。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于积极推广农机新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县政府和农机部门抓住国家农机补贴资金的机会,积极争取补贴资金支持,激励农民发展农机化,使用农机新技术。2009年,我县新增插秧机就有228台。例如,我们调研的常顺农机经销部,近两年来销售的久保田牌联合收割机145台,插秧机200台,联合收割机105台,扬子农机公司全椒分公司销售情况也很好。另外,县政府始终把机械化育插秧列入重点工作之一,我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农业部机械化插秧示范县,2008年我县机插秧推广工作被省农机局评为一等奖,今年农业部又把我县列入油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县。在农机新技术的使用上,农机部门采取大户先动,示范带动等措施进行培训指导。他们每年都在播种前组织农机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播种期间组织现场会进行技术指导,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提升。
农业机械的发展,加快了田园化的建设步伐,使田成块、沟成网、路平整、树成行的田园风光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农业机械化,把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是实现现代农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基本途径。
3.进一步完善农机化服务组织。县农机管理部门加大对新型农机化服务组织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农机大户对农机化的投入,支持鼓励其发展。目前,全县注册农机化专业合作资产总值1321.9万元,组织10个,农机大户23个,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5个,农机维修网点168个,农机经销企业6个,经销点89个,全县农机从业人员超过7万人。如我们调研的石溪晓金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40万元,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台,插秧机5台,联合收割机3台等农业机械。这个专业合作社今年已实现全程机械化育插秧 2800余亩,他的服务内容从耕整地、育秧、机播、植保、联合收割等环节实行一条龙服务。白酒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有成员16人,机手13人,他们的服务范围发展到除白酒以外的六镇、襄河镇、十字镇、荒草圩、滁州等地,深受上级好评和群众欢迎。
现在在我县农村,不管是田间地头还是畜牧养殖户的家里,到处都能看到先进的农业机具在轰鸣高歌,农民们扔掉了鞭杆、锄把,握起了方向盘和操作杆,高兴地说:我们现在真正是用机械化“武装”了起来!
二、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问题
1.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认识不高。部分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机械作为商品,完全由商家和农民自主决定自由发展;还有部分人认为地形地貌不适应农业机械化;甚至少数领导认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是一项长期而漫长的工作,其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见效也慢,因而放松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
2.农机装备整体水平和服务领域不广。我县农机化发展的结构不合理,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动力小的机械多,配套机具少;小型机具多,大型机具少;单一作业、低档次的机具多,复式作业、高效能的机具少。农业机械的总动力、农村机耕道路建设、相关配套法规环境以及农业机械开发、生产、供应、维修、培训、推广、管理等尚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与农业节约化、规模化发展还存在较大距离。农机作业领域仅限于粮食生产或大田作业,在农业、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服务项目还比较少,特别是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农业机械化发展不能同步配套跟进。
3.农业机械机构体系和队伍不健全。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在经历多次机构改革后财产被平调,人员被分流,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已经不复存在,维修网点的装备落后于发展,并影响了机械化作用效能的发挥。农机技术人员少,专业学校毕业的农机管理人员已基本改行。由于缺少业务经费,正常的农机管理、推广、培训工作无法开展。
三、对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的几点建议
1.要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对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益的认识,大力宣传《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农业机械化给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来的实际效果,激励农民积极投入。
2.要加大新型农机服务的组织建设力度,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将成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导力量。所以,要积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和中介服务组织。要紧紧抓住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机遇,满足农机大户购机需求。要把农机经营者有效组织起来,使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机使用者紧密结合,实行一条龙作业服务,不断扩大农机作业规模,提高机械利用率和农机经营效益。
3.加强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和教育培训工作,尤其要重点抓好水稻机插秧、油菜机械化技术、小麦免耕条播等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教育培训,示范引导。镇农机中心站要加快建设,配足农机技术人员,并解决年龄老化,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
第二篇:关于揭阳市农业机械化的分析调查
关于揭阳市农业机械化的分析调查
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平原,东邻汕头、潮州,西接汕尾,南濒南海,北靠梅州,地处东经115°36′——116°37′39″,北纬22°53′——23°46′27″。陆地面积524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7689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82公里,沿海岛屿30多个,内陆江河主要有榕江、龙江和练江三大水系。2008年全市户籍总人口641.24万人,常住人口573.73万人。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低山高丘与谷地平原交错相间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东南部都是广阔肥沃的榕江冲积平原和滨海沉积平原,素称“鱼米之乡”。全市耕地面积(包括水田旱地)9.7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8.8%。
可见揭阳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农业的条件,为了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从根源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和普及农业机械在这里显得十分必要。
因为很多人对农业机械的理解都存在着片面性,在这里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农业机械的概念。农业机械是指在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农业机械包括农用动力机械、农田建设机械、土壤耕作机械、种植和施肥机械、植物保护机械、农田排灌机械、作物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和农业运输机械等。广义的农业机械还包括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蚕桑、养蜂、食用菌类培植等农村副业机械。
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揭阳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有了一个高度。近几年来,揭阳市农机监理部门不断完善自身管理体系,加强与交警等部门协作,尤其是重抓基层服务,工作细致到位,使全市农机安全监管取得阶段性成效。截止2010年6月30日,全市已办理注册登记拖拉机6849台,占全市拖拉机拥有量83.9%,其中已参加年检6164台,年检率达92%,驾驶员注册登记2868人,持证率50.4%,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没发生过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全市登记在册农机6995台,拖拉机上牌率达到83.9%,年检率92%,且没发生过一起农机安全生产事故。
不仅如此,揭阳市还认真落实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坚持“六到位”加强资金管理,确保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安全、高效补助到位。2010年全市落实补贴资金829.7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729.4万元,省级资金100.35万元;补贴机具2586台(套),其中插秧机30台,收割机20台,大、中型拖拉机59台,育秧盘11万余张,有效提升我市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当然,揭阳市有着走在全省前列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少不了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有力政策的落实:
一、完善体系 “警监联勤”
揭阳市农机管理机构是从2004年后才逐步建立完善。这些年来,揭阳市各级农机主管部门不断争取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逐步完善农机安全监管体系。目前,揭阳市市县两级全部配备农机化管理办公室(农机局),地级市农机监理所已执行参照公务员管理,县级监理机构落实事业单位编制,并结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把乡镇农机站人员并入到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充分发挥乡镇农机农机站人员贴近农村、了解农民的特点,农机监理工作落实到村、到户,基层农机安全有人抓、有人管。
另外,农机监理部门也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不能上路执法。为此,揭阳市各级农机部门十分重视与交警部门的合作,由市交警部门道路执法,并在每月月底把拖拉机查处情况报市农机监理所,市农机监理所为交警部门提供违章的拖拉机相关信息。市县农机监理部门及相关交警部门每年还进行不少于两次的联合执法,积极探索交警和农机监理部门联合的“警监联勤”执法机制。通过协调配合,市交警部门与市农机监理所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人事变更都会及时告知市监理所,并协助做好对接工作,切实强化了对上路拖拉机的检查力度。
揭阳市还按照省、市安全生产工作相关要求,全面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及隐患排查行动,积极组织安全执法检查,全面查处纠正农机手违法违章行为。
更重要的是,为了加强对跨市违章、被盗农机的监管,揭阳市还与汕头、潮州两市农机监理部门建立了三市农机监理信息互通的协作关系,共同签署了互通被盗抢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信息的协议,创建了农机安全生产大环境。
二、有的放矢提高农机“三率”
揭阳市农机监理部门进行全方位监管,提高拖拉机注册登记率、年检率。从2007年开始,市监理所对未能设立农机监理机构、出现监管空白的榕城区、试验区,由区农机化办出具相关手续,市农机监理所直接办理拖拉机注册登记、组织年检及驾驶员培训发证。业务开展仅2个月,市监理所就在各乡镇办事处办理拖拉机年检、登记入户618台,换发拖拉机驾驶证340份,委托培训农机驾驶员69人,有效地消灭了监管死角,杜绝了农机安全生产隐患。农机手对市监理所深入基层,送服务上门的做法给予一致好评。惠来县农机局也做了大量工作,该县从交警部门移交的拖拉机仅有106台,通过农机监理人员的努力,现已办理注册登记1714台,注册登记率达到86%,联合收割机实现100%登记在册。
揭阳市还充分利用基层农机站人员进村入户开展依法治机宣传教育的同时,针对部分农机户不入户、不挂牌、不年检、机手不办驾照等情况,发放由县级农机监理部门制定的催办告知书。
揭阳市农机监理部门亦不断完善农机培训机构,提高驾驶员持证率。2008年揭阳市申报了揭阳市皓星职业培训学校、惠来农机学校作为揭阳市农机驾驶培训机构,完善驾驶员培训机制,并结合扶贫教育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强农惠农举措的出台,对农机驾驶培训给予补贴,减轻了农机驾驶员负担,极大提高了揭阳市农机驾驶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在证件发放上,揭阳市严把拖拉机注册登记、检验关和拖拉机驾驶员考试关,杜绝技术参数违规、安全技术不符合要求的拖拉机通过技术检验和登记入户,驾驶证发放做到不参加考试不受理、考试不合格不发证,杜绝不考试出证的现象,保障农机生产安全。短短两年时间,全市已培训拖拉机驾驶员超过1500人,农机驾驶员持证率迅速提升,到2012年底驾驶员持证率可达到85%以上。
三、以优质服务打造农机监理“民心工程”
揭阳市始终把为农民办实事、解难题作为监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揭阳市着力打造“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按照“环境舒适、功能完善”的要求改建市、县监理站办证大厅,给前来办事的广大机手营造舒心、顺心的办事环境。做到办事程序、服务承诺公示上墙,公开收费标准,并设置监督意见箱、意见簿,公开监督、举报电话,增强办事的透明度。同时配置了农机执法车和检测线。目前市、县(市、区)各级监理部门都已配置农机执法专用车,市监理所、揭东、惠来监理站还添置了农机安全技术移动式检测线,拖拉机检测依靠“眼看、手摸、耳听”经验判断逐渐成为历史,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农机事故隐患。
对于队伍管理,揭阳市采取轮流进行业务及执法培训的办法,使全市农机监理员能及时掌握农机安全监理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精神,并时常邀请市安监局、市交警大队同志传授安全监管及行政执法基础知识,统一订制了农机监理工作服装,规定监理员执行公务期间必须持证上岗,接待农机手热情主动,用语文明,严惩“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规范了农机监理执法行为,增强了农机监理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树立了为民形象。揭阳市农机监理部门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市监理所除号牌发放外,办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变更登记、转移登记、证件补换等,只要手续完备,全部当场给予办结。如果数量较大,当天实在无法办结,则在规定的办结时限内办结,尽量减少办事人员往返次数。同时为方便机主,经常组织监理队伍深入乡镇,尤其是农忙时节前,开展农机入户及年检工作,能当场办结的就当场办结,能现场整改的现场整改,真正做到方便农民群众。全市农机监理系统还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工作人员不用查书面档案就能审查申办情况,驾驶员考试题目也由计算机在题库中随机抽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市监理所还将农机监理办事依据、办事指南、办事流程、收费标准、监督电话等在市农业信息网上公布,方便群众了解,做到政务公开。结合农机“安全生产月”、“平安农机”等活动,揭阳市农机监理部门向基层大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广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农信通、印发宣传材料、张贴标语、办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农机手的安全生产意识,力争让农机安全生产深入民心,尤其是在农机安全示范村,确保做到“村村有管理组织,村村有农机台帐,村村有安全制度,村村有安全标语,村村有警示标志”,努力把农机安全生产宣传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揭阳市农机监理部门有针对性地、重点解决农民群众获取信息难,机具检修难、维权难等问题,指导农户申请农机购置补贴,协助事故索赔和纠正违法处罚,并用身边的典型案例教育机主机手办证、年检、上保险。如梅云镇伯劳村周钦益,所驾驶手扶拖拉机发生了道路交通事故,但因为买了保险,绝大部分赔偿由保险公司承担。同时,为了解决因拖拉机交强险的保费过低、保险公司不大愿意开展相关业务的问题,市监理所积极组织协调,以农业部、中国保监会文件为依据同保险公司进行交涉,顺利解决了农机户个人上保险难的问题。
未来揭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协调发展,加大新机具推广力度,切实为农民提供实用、高效、低耗的农机产品,使农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为宗旨。
实施农业机械化,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率,与此达到同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一、农民越来越轻松
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实现农业机械广覆盖。目前,揭阳市农业机械化的总体水平不高,覆盖面不广,农业机械发展不平衡。现阶段,揭阳市农机构成,主要是粮食生产的机械和粮食初加工机械,还没有覆盖到农村的林、牧、渔,有的领域还是空白。就粮食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讲,是以耕、种、收、植保机械为多,其它环节的机械不多,从水稻生产的耕、种、收三个环节的机械化程度,我市也只有54%左右,仅相当于日本、韩国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水平,且动力机械与农具配套比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有些环节还需人工劳作才能完成。农民还没有真正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不断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提出农机研发和改进需求,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和装备配套水平,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大力推广机械性能好、节能、环保型的农业机械,使揭阳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在“十二五”期间达到300万千瓦。尤其以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为重点,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同时,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等机械化。使农民的体力劳动越来越轻松。
二、农民越来越有钱
第一,重点抓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把政策落到实处,并按一定比例增长,确保农机户直接受益增收。第二,随着人工成本不断提高,农业作业已进入机械代替人工的重要阶段。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支出,转移劳动力使大多数青壮年农民都可以进城务工或者创业,促进增收(据统计,揭阳市今年1-6月向外输送农民工64万人)。第三,农机结构在发生变化。农
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智能型替代大型、大型替代中型、中型替代小型、小型替代人畜力的趋势明显,农机作业效率显著提高,增加作业收入。第四,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提升、覆盖面拓宽、有效地促进了土地流转,也使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也减少因家庭承包经营,家家户户增加农业机械成本等等影响农民增收的问题。
三、农民身上越来越干净
第一,随着设施农业的兴起,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农业工程技术、农业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技术,促进了动植物生产。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了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可以减少农民直接受太阳晒、风吹雨淋的痛苦。设施农业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设施农业技术与农机装备的综合利用,可以保证生产过程的循环化和生态化,实现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改善人居环境。第二,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改变自然环境,克服低温、阴雨灾害,改善光照不足,抵御风灾、冰雹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使人定胜天不再是神话。第三,随着智能化、自动化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大量使用传感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机器人技术,今后农民不需下田干农活了。身上的泥巴没有了,身上汗臭、猪粪味也没有了。
“三农”问题的根源是农业生产率低,由揭阳市的农业机械化的实施和发展过程来看,推广农业机械,实现全面的农业生产机械化,少不了必要的地理条件和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实施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率,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篇:苍山县大力推广设施农业机械化的调查报告
苍山县大力推广设施农业机械化的调查报告
苍山县素有“山东南菜园”和“中国蔬菜之乡”、“中国大蒜之乡”、“中国牛蒡之乡”之美称。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00多万亩,其中建设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80万亩,蔬菜总产量达340万吨,产值达到39.7亿元,是苍山农民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苍山县农机局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大棚蔬菜生产,积极推广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推动农机化提前向高级阶段跨越的重大举措,不断采取措施,加大创新示范力度,使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截至目前,全县电动卷帘机达到7600多台,田园管理机械和微灌设备达1.5万台套。设施农业机械化,减轻了劳动强度,实现了文明生产,为菜农增收节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主要做法
(一)搞好示范带动,引导菜农推广设施农业机械化。在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比较集中的向城以南、兰陵以北、新兴以东、兴明以西四个乡镇交界处的蒙台路两侧建起了“大棚蔬菜生产机械化万亩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引导,带动周边菜农推广使用大棚生产机械。
(二)实行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为加快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苍山县农机局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在机械配备方面,利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把设施农业机械列为优先补贴机具,鼓励农户购置电动卷帘机、微耕机等设施农业机械,先后对602户农民购买的614台电动卷帘机进行了补贴,今年又通过补贴新增电动
喷雾器1185台。政策上的优惠和资金上的扶持,调动了各方面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
(三)搞好技术指导,加强人员培训。仅今年上半年就先后举办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班4期,培训农机管理人员、农机大户、设施农业专业户1000多名,发放技术资料5000多份,在全县逐步建立起以县农机局为龙头、乡镇农机站为载体、农机大户和科技带头户为基础的三级设施农业服务体系,为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县农机化学校还研究设计出多种规格、多种结构的节能日光温室机械化模型,在培训班上演示给菜农看、引导他们干。经常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示范基地,指导温室大棚设计建设和设施机械的配套安装,开展技术服务,帮助菜农解决在设施农业建设和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加快了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二、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效
目前全县温室大棚生产凡能使用机械的环节,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大棚墙体的建造使用挖掘机、草帘机代替了手工编织、草苫子的覆盖使用电动卷帘机。尤其是卷帘机械化发展迅速,在实施购机补贴等扶持政策的带动下,菜农购买使用电动卷帘机积极性高涨。使用卷帘机械,省力、省时、增效明显,深受广大菜农的欢迎。据介绍,过去靠人工拉苫子,一揭一盖需要2个多小时,并且很难掌握时间,揭早盖晚影响保温,揭晚盖早影响光照;使用电动卷帘机,每次也就是5——10分钟时间,可延长光照2个多小时,既能减少病虫害又可使蔬菜增产15%——20%,还可省出时间加强田间管理,这样一年
增收部分就可赚回机械投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设施农业机械化科技含量低。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目前全县各类温室大棚,大部分棚室规模较小、结构简单,钢架结构大棚很少,抵御风险能力差。机械化程度仅仅是普及了电动卷帘机,管理环节机械化程度较低,有些甚至还是空白。二是设施农业成本高,影响了发展速度。从目前情况看,建设一座钢架大棚需要资金3万多元,加之水、电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械设备购置,一次性投入资金较大,当年难以收回投入,因此群众积极性不高。三是设施农业机械不配套,尤其是适应棚菜生产管理方面的机具较少,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大部分棚内作业以人力为主。四是受到承包土地的限制。一般弓棚面积,可根据自家土地的多少,可大可小 ;而设施农业一般规模较大,原有土地不可能都符合建大棚条件,必须重新调整承包土地,一家一户又难以做到,发展设施农业受到制。
四、下一步发展意见
针对大棚蔬菜管理环节机械化程度较低的实际状况,苍山县农机局正积极探索,围绕微灌、滴灌机械化技术,二氧化碳气体施肥技术以及人工增光技术等机械化搞好试验、示范,以便在全县推广使用。一是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要向设施农业机械倾斜。二是搞好技术服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设施农业园区,做好设施农业机械的安装调试等技术指导和服务,支持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加入农机专业合作社,共同推进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三是大力推广先进适
应的小型农机具。选择适应大棚内作业的尤其是管理环节的农机具,加大推广力度。四是农村土地流转,应优先照顾设施农业用地,并且要形成规模,集约经营,以推动全县设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第四篇: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分析
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分析
一、中国农业机械化在快速健康中发展
农业是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和生态保护等多重功能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中国政府积极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是,受务农人口众多、农户土地规模较小和农民收入较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一直不高,很多农田作业环节还必须依靠人畜力完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业机械化事业也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机械装备总量持续增加。2001至2006年,我国农机总动力从5.50亿千瓦增长至7.26亿千瓦,拖拉机保有量由1405.5万台增长到1728.3万台。2006年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67.6万台,比上年增长20%;联合收割机保有量55.6万台,比上年增长17%;水稻插秧机保有量11.2万台,比上年增长40%。高性能、大马力和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保持高速增长,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二)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着提高。
2006年,我国机械化耕地、播种和收获总面积达到23.4亿亩,作业水平分别为52.1%、32.4%和25.2%,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8%,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在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播和机收水平均超过80%,基本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械化栽植和收获水平分别为10%和40%,玉米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58%和5%。
(三)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效益稳步增长。
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一家一户发展农业机械化非常不经济。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以农业机械跨区收获小麦为代表的社会化服务模式,把农业机械与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把机械化生产和家庭承包经营结合起来,促进了农业机械的共同利用,提高了农机经营效益。2006年夏季,全国共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39.2万台,完成小麦机收超过3.2亿亩,每天最高收获面积达到1600万亩。目前,农业机械跨区作业领域正由机械收获小麦向机械收获水稻、玉米和机械耕地、机械播种、机械插秧等项目拓展。与此同时,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也逐渐提高,农机协会、合作社和股份制公司等新型服务组织不断涌现,以跨区作业为品牌和关键农时季节为主战场的农机服务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四)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力度加大。
近年来,国家对农机化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制开发的扶持力度很大,“十五”期间中央财政直接投入的农机化科技攻关资金为2800万元,“十一五”时期会超过1.4亿元。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装备和关键技术日趋成熟,油菜、牧草、甘蔗收获机械技术的创新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一批节能、增效、环保的农机化重点技术得到大面积普及推广。2006年,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在我国北方400多个县(场)实施,推广面积超过2000万亩;水稻机插秧技术在水稻主产区推广面积达到3000万亩,比2005年增加1000万亩。此外,玉米、大豆、棉花、马铃薯、油菜、甘蔗、牧草生产等机械化技术、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农机化技术已被农业部确定为重点推广的先进适用技术。
二、中国农业机械化处于新的历史起点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国家重视农机化的发展。2004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农机化事业进入了依法促进的阶段。中央从2004年以来连续四个1号文件都对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前加
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政策环境、经济条件、技术支撑和社会氛围都非常有利。
(一)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后,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也相继颁布或修订完善了配套规章或条例,我国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农业机械化发展和管理已经步入了有法可依和规范健康的法治轨道。购机补贴被国家确定为重要的支农惠农政策,中央和地方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规模和范围逐年增加。2004年至2007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资金从0.7亿、3亿、6亿到12亿,连续数年翻番增长。2006年,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对农机化的投入超过47亿元,比上年增加15%以上。这种持续加强的支农惠农政策有力调动了农民购机和用机的热情,促进了农机行业的快速振兴。
(二)农机化技术支撑和装备制造体系日渐强大。
近年来,农机行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主动顺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和现代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和开发,重点加强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装备攻关,支持优势经济作物、畜牧产品和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使农机化技术的部分“瓶颈”环节和系统组装集成问题得到解决。中国农机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已经跻身世界农业机械生产大国行列,能够提供适应我国农业生产要求、质量较为可靠的农机产品。民营企业发展成为农机制造业的主导力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产品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得到明显改善。2006年,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总产值1316.7亿元,同比增长25%。国外农机企业纷纷以合作、合资等方式在华办厂,一些科技含量高、适应强、质量稳定可靠的农机产品迅速进入市场,满足了农民和农业生产多样化需求。农机制造企业的壮大,为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装备支持。
(三)农民和农机户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需求旺盛。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人员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2004年以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年均减少1200多万人,劳动力成本逐年上涨,农民和农业生产对机械化作业的依赖性显着增强。另一方面,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劳动观念的转变,农民要求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愿望强烈。可以预见,我国农机作业的市场需求将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农机热”将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持续下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已经成为农业机械投资的主体,2006年我国农村农机户近3360万户,乡村农机人员达到4100多万人,农机销售、作业和维修市场等三类服务的经营收入达到2829亿元,经营农机已经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三、中国农机化在持续有力的推进
我国农机化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今后中国政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大力推进农机化:
一是强化政府部门引导、服务和调控职能,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目前,农机购置补贴是推进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产业促进政策。政府将通过购机补贴政策进行产业宏观调控,用补贴增量调整农机存量结构,用集中招标方式调控产品价格,用选择补贴对象的方式推进农机服务专业化,用选择补贴机具种类方式促进新技术应用与推广,用调整补贴实施范围方式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用实施补贴目录方式扶优扶强企业。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机具购置补贴金额达到12亿,补贴区域覆盖全国2/3以上的农业县,补贴机具种类增加到7大类24种,玉米收获机械、马铃薯种植与收获机械补贴试点逐渐扩大,启动花生收获机械补贴试点,县均投入规模扩大,适当向粮食大县和农牧业大县倾斜,提高单机补贴额度,并适当提高血防区农机补贴的比例。除此之外,政府还将加强配套法规及地方法规建设,逐步完善购机补贴、燃油补贴、信贷税收、机耕道建设和科技攻关等扶持发展政策。二是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机械共同利用。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是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机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后,我们将通过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方式
创新,推进以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坚持走共同利用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建立以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经营户为基础,基层农机推广、培训、维修、信息服务和投诉监督等服务组织为支撑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购机补贴资金也将优先用于扶持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科技大户和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加快推进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
三是积极推进农机化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促进农机科技成果的应用。我们将重点加强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装备攻关,支持优势经济作物、畜牧产品和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型农机企业和农机化技术推广单位的优势,凝聚和整合行业科研力量,做到产、学、研、推相结合,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联合,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增强农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力发展新型农用工业,增强农机工业的供给保障能力,实现由农机生产大国向农机生产强国转变。重视农机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建立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科技示范户为主体,农机科研、教育等单位和生产、流通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积极推动农机化技术的普及应用。
四是强化农业机械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不断提高农机化质量和效益。建立健全管理规章、技术标准,完善农机试验鉴定和认证制度,搞好重大技术推广机具的鉴定选型工作,积极推进农机信息化建设。依法加强对生产、流通领域和在用农机的质量监督和调查,加强农机维修管理,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维护农机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和装备建设,严格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其驾驶人的安全监督管理,使农机化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协调,安全生产和效益提高并重
第五篇:曹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调研分析
曹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调研分析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有效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购买使用农机的热情,农机数量迅速增加,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曹县农机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截止目前,曹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28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8596台,拖拉机配套农具19567台;耕整地机械14419台,种植施肥机械55294台,农用排灌机械44462台(套),田间管理机械2306台,收获机械4625台,收获后处理机械4122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18549台,农用运输机械123791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379台。农机数量的迅速增加,促进了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显著提高。去年全县实施机耕作业面积114000公顷,机播作业面积170610公顷,机收作业面积157600公顷,农机跨区作业面积68194公顷。小麦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并已向复式、保护性耕作等高层次机械化方向发展;玉米生产播种环节实现了机械化,收获环节机械化得到迅速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也实现了新突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超过85%。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在抢农时、抗灾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土地流转、繁荣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等方面,发挥了日益显著的作用。
1、农机化促进工作得到重视。近年来,曹县把做好农业机械化促进工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把以农业机械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现代化列入全县重点工作来抓,确定了包括农业现代化的“三化互动”工作思路,实行“大农口”服务机制,整合农口资源,把农机化耕、种、收水平列入科学发展观考核内容,对农机化工作进行指导和督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3、农机化扶持政策有效落实。一是落实资金扶持政策。农机购置补贴额度逐年上升,受益农户逐年增加,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化发展扶持政策得到有效落实,补贴政策的拉动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方面。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相关规定,税收部门对全县156家农机生产、维修、销售企业实行减免税收优惠,农机户农机经营作业收入全部免税,交通部门对从事农田作业的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免征了养路费,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
4、农机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农机化工作日益重视,财政投入不断增加,有效拉动了社会对农机化的投入,各类先进适用、技术成熟的农机具不断得到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推动了曹县农机化装备水平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作物耕、播、收、植保、脱粒、农田排灌、农业运输等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机化综合水平逐年提高。农机效能的充分发挥,大大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劳动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实现了增产增收,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县农机化发展正在实现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跨越。
5、社会化服务工作广泛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中的亮点。农机部门每年及时收集、发布作业信息,制定作业指导路线,做好作业机械的审验签证,安排人员随队服务。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推动效应初步显现,逐步向“一条龙”服务模式转变。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全县现有农机经销点51个,农机维修点156个,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636个。
6、农机化装备结构不断优化。从单纯的粮食生产作业机械向多元化的大农业作业机械化发展,并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近几年推广的农业机械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有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和其它机械等。尤其是高性能、大马力和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不断得到推广应用,使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7、农机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近年来,曹县按照“统筹规划、加大扶持、培育亮点”的总体思路,通过政策倾斜、市场引导、精心培育、大力扶持,着力加强了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为代表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截至目前,全县经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106个,合作社成员2520户,农机大户279户,拥有大型机械3367台,配套机具5623台,注册资金8000多万元,服务农户18万户,2013年服务总收入1.4亿元。其中12个农机合作社先后被评为省、市示范性农机合作社,5个农机合作社成为山东省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工程奖励项目单位,2个农机合作社获得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的称号。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有力促进了我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和社会化服务,成为我县农业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
8、农机化的重要性更加明显。一是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劳动力转移快速。近年来,小麦、玉米、经济作物等机械化项目的快速推进,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省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二是机手收入大幅提高,农民快速致富。农民直接经营农机发家致富。一台收获机每年农机作业收入在3万元以上,一大批农机大户涌现,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三是抗灾能力大幅提高,有效确保社会稳定。今年秋旱,涉及面积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前所未有,曹县积极组织抗旱机具上阵作业,确保了小麦适时播种,农业机械在抗旱保秋种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种田大户大幅增多,土地流转得到有效促进。种田大户同时多为农机大户,不仅大面积承包了当地闲置土地,还为当地的农户提供机耕机收服务,签订服务合同,有效地帮助农民解决了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机化发展措施有待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新型农机具的宣传、配套、示范工作做得还不够充分,不少农民对先进农机具的增产增收作用不够了解,接受程度不高。
2、基层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全县27个乡镇办事处农机站,在册的农机管理员有400余人,但全身心从事农机服务管理的人员不足50人,多年来,县农机部门及乡镇农机管理站未招录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力量得不到补充,年龄和知识结构日益老化,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专业不对口现象十分突出。其次是农机化事业经费和推广经费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
3、农机推广力度有待加大。秸秆还田是目前从根本上解决禁烧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我县大中型动力等配套机械相对少,农户也认为成本高,仍有一些农户没有应用这一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和经济作物机械推广应用工作比较慢,一些列入省市重点补贴的新型农机,我县尚未有配套扶持措施。
4、制约环节有待改进提高。一是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仍不高。尤其对大宗农作物生产,鼓励、引导和组织合作经营、统一服务等方面措施不多,土地流转、集约经营程度低。一家一户生产经营分散是制约我县农机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农机专业服务尤其是为农业生产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合作组织数量少,规模小,综合服务能力不强。有的地方机耕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农机进地难、维修难、存放难、加油难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机效率发挥。
5、农机安全管理需要强化。农机管理队伍的人员老化、农机监理还存在安全检测设备落后,服务设施陈旧,乡镇农机执法和农机管理站无固定办公场所,服务功能不配套等问题,导致许多工作都是勉强支撑,与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新形势已明显不适应。农机监管难以实现全覆盖,农机挂牌发证年检“三率”不高,报废农机超期使用等情况较普遍,存在农机事故隐患,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建议和对策
1、提高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机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要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村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对农机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各级干部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自觉性,提高广大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
2、大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是一项涉及面广、社会性强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一是要建立农机化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逐步建立起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要保持连续稳定的购机补贴政策,不断增加补贴资金总量,扩大补贴机具范围,确保农机推广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提高农民的购机热情。要将农机推广等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农机化的有效投入。二是要进一步提升农机化整体装备水平。要确保农机总量稳步增长,继续引导农民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推广适合我县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中小型农机具,不断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的发展。三是要加强农村机耕道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县乡两级政府要进一步搞好农田布局规划,建设好机耕道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为大中型农机具下田作业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
3、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要按照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要求,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上新水平,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大力培育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把发展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农机大户作为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进一步扩大宣传,采取更加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培植农机大户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
4、进一步加强农机安全监管。农机主管部门要密切与公安交警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从解决农机不落户、不办证、不年检、带病作业等问题入手,加强对农机操作人员培训、教育和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机手的道路交通安全方面法律法规和知识的专门培训,努力消除监管“死角”和“盲区”,及时纠正和依法查处各种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切实提高农机作业安全保障能力。
5、引导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机械化推广的重要基础条件。要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和统一服务型等多种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尤其要根据我县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支持合作组织提供从供种、育苗、机耕、机播、植保、机收的“一条龙”服务,加强宣传示范,鼓励引导农民更多地参与合作经营和统一服务,以规模化促进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