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与推进农村改革十大关系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与推进农村改革十大关系
姜柏林
经过3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体制与社会体制发生了重大制度变迁,既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成果,又产生了新的困扰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体制和制度障碍,这些问题不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回答,就很难将农村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下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顾和总结农村改革三十年走过的历程,展望未来的农村发展体制和机制,是我们从事和关注农村工作的人们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本文从农村生产关系变迁分析,就影响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十大关系进行简要论述,以期抛砖引玉推动社会形成共识,推进宏观政策调整和微观经济组织和制度创新发展。
一、农民市场主体地位与农村合作金融关系
自我国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以来,事实上成为单一的经营体制――农户家庭经营体制,统一经营体制并没有构建起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单家独户的农民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农业边际收益下降,机会成本过高、生态破坏严重、收入持续相对下降、城乡社会和社区内部两极分化严重、资本与农村劳动力净流出、维护市场经济权益成本过高、农村社会事业停滞不前、基础设施得不到巩固和加强等等问题,形成了中国三农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农户经济非组织化与社会经济组织化矛盾必然的结果。我们要破解三农问题,必须以此入手对症下药,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者出现头痛医脚现象发生。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提高农民经济组织化,是构建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如何构建农村合作组织,现在还没有形成共识。在我国以土地为核心构建社区合作组织,条件多不具备,很难推动发展。以农产品专业合作为核心构建,我国多数农村和农户均为兼业经营,难以发展更大的联合。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不仅直接满足农户需求,而且能够通过资金作纽带实现更广泛的联合,形成一种稳定的体制和制度,这更符合我国农村市场需求,从制度供给也便于国家直接提供帮助和支持,应是推进农民组织化的第一选择。通过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将农户的生产关系联结在一起,形成新的市场主体,依靠信用工具,促进农户家庭经营和农产品专业化生产,是未来统分结合双层体制的创新和发展。通过发展新型合作金融组织,能够提高农户的市场交易地位,诱导其生产关系调整和变迁,从而发挥亿万农民市场主体地位和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共同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村资金互助社关系
现在很多人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村资金互助社对立起来,显然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经济与金融合作从来就是相伴共生的,彼此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任何一方是不能孤立长久存在的。我国计划体制下的三社(人民公社、供销社和信用社),因体制原因导致合作失败。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现在重新确立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组织,但由于法律和制度供给,没有相应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有金融制度,同时农村资金互助社没有安排经济合作制度,人为的将两者相分离,这不仅制约了合作经济和合作金融的相互助支持发展,同时更增加了合作组织发展的制度障碍。为了说明二者关系,我用实践的一个案例来作一个证明。XX农发行向XX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500万元贷款,由一家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事实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没有统一使用这500万元资金,而是转贷给100农户。这个案例说明,没有金融制度的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难以联结农户之间关系的,资金链条一断,专业合作就失去了合作的基础。同样,农村资金互助社融入资金,就可将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农资的购买联合在一起,从而推动生产和流通领域的联合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现阶人为的将金融与经济合作制度供给分开,是不符合实践发展要求的,应尽早做出制度调整。从实践发展二
者相融合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这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向专业合作社延伸,二者应是同一个货币的两面,是经济和金融的统一体,这正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区别工商企业和其他银行的一个区别,是合作组织的特质规定。因此,在促进农村合作组织发展中,我们应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安排相应金融制度,形成更紧密的联合,同时帮助农村资金互助社向专业合作领域发展,促进金融和经济同步发展。
三、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与农村合作金融关系
土地作为财富之母,人们开出了各种药方,试图通过土地制度变革,找到解决三农问题的良药。的确,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土地制度如何变迁和什么时候变迁,对于农村改革和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土地制度变迁是一把“双刃剑”,改革好,极大的促进社会公平发展,改革错了,将加剧社会两极分化。笔者认为,我国现在的国情下,还不具备土地制度强制变迁条件,只能采取诱导试的变迁。还给农民土地地权,这是一个不可逆的方向,但现在还不具备这样的法律和制度环境。还给农民地权,实质就是允许自由的市场交易,否则地权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在我国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不能为农民提供充分的保障供给条件下,在农民合作金融组织没有建立起来前提下,农民地权的自由买卖,无凝是为国际资本和国内新型资本瓜分土地提供了条件。那时,产生的问题比包产到户之后产生的三农问题更难解决,甚至国家没有经营基础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成为少数的土地金融寡头的垄断。如何促进地权还给农民,又能保证土地资源不被少数大资本者瓜分,就需要大力发展农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这就是土地地权可以在农民合作金融组织内部抵押或作为财产担保融资,农民合作金融组织可以地权向中央财政或中中央银行再抵押进行融资,确保土地资源始终控制在农民和国家中,禁止非农民合作金融组织和中央财政与中央银行的一切商业土地金融交易,这样才能保证农民地权获得和不被市场资本者瓜分。当金融风险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应按农民承受的通货膨胀的损失,返还农民的抵押地权。因此,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有利于还地权于农民,也有利于通过金融工具促进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联合生产规模经营。
四、农村金融体系建立与农村合作金融关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发展经济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工具。单纯的依靠市场配置金融资源,只能加巨地区间和城乡间的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和问题难以解决。农业银行商业化后,全面退出农村市场,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农村信用社向商业化迈进,不断减少机构弱化农村市场。这种局面不能扭转,必然产生更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现在主流观点办法是通过增加农村银行机构,用商业化行为促进农村资金回流,这显然与农行和农村信用社商业化经营退出农村市场行为选择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笔者认为,农村金融体系只所以没有建立起来,是因为银行与分散的农户一对一的交易存在市场交易瓶颈,要从解决市场瓶颈着手,才能解决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问题。现在我们最重要的是增加金融组织和制度供给来提高农民自金融组织化程度,打破农户面对银行机构市场交易地位低和银行面对分散农户市场交易成本高瓶颈问题。发展新型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金融组织,是构建功能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没有农民自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农村金融改革是难以推进的。当前,所谓的农村金融改革只是银行专业或行业内部的自我改造,并没有与外部的农民市场主体和国家政策主体相结合,是强化自身利益的改革行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一方面可直接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发挥农民主体改革力量,一方面国家可通过财政或中央银行支农贷款向农村资金互助社提供融资,使之成为商业银行回归农村的中介传导组织,形成商业银行向合作金融组织批发资金经营,合作金融向社区农户和小企业零售服务的新的经营体制和机制。通过农民合作金融机构,实现保险与信贷的结合、财政与金融政策结合、经济与金融的结合,形成有合作和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
五、财政货币政策传导与农村合作金融关系
为了进一步说明农村金融体系关系,我们有必要单独讲一讲财政货币政策与农村合作金融关系。笔者认为,鼓励竞争与扶持合作是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现在我们大家都在强调竞争,而对合作研究和理解不够,这就导致了畸形的发展。扶持农民合作金融是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是商业银行回归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这一点我们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还不清楚这个原理。下面,我以全国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例,说明如何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发展。2007年3月9日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梨树县闫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开业。这家只有10万元资本金的小银行怎么发展呢?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我们假设在完全制度供给条件下,模拟其是如何发展:
1、制度设计:10万元资本可发放100万元贷款,单户贷款不超资本10%,前10户最高贷款不超资本50%;社员贷款最高额不超自有资本10倍。
2、资金来源:社员内部存款、财政扶持、向其他银行融资。我们依据上述制度供给,假设全部贷款需求,没有存款,只有10万元资本,由中央银行每月向其发放30万元贷款,每户不超5000元,第1个月60户,第2个月再批发30万元,社员增加到120户,第3个月批发40万元,社员增加到200户,每户贷款5000元,有10万元资金承担风险,完全可以自担风险责任的(银行风险管理的一般原理),此时200农户就会新增股金10万元,合作金融股金由10万元,增加20万元,按监管要求,就可发放200万元贷款,最高单户可发放1万元,由中央银行再授信200万元,此时农户可达300户,股金达到50万元,可发放500万元贷款,农业银行或其他商业银行就会看到农村资金互助社规模市场,就会将资金主动批发给互助社,财政可减免农行等商业资金税收,或给农村资金互助社贴息,发挥财政支持作用。同时,财政也可建立专项农村合作金融担保基金为农村资金互助社向商业银行融资提供担保,引导商业银行资金通过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进村入户。通过发挥财政与货币政策,一方面引导和培育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另一方面能有效引导商业银行回归农村,为其规模经营提供市场条件,发挥政策综合效应。
六、农村就业和结构调整与农村合作金融关系
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扩大农民就业渠道转移劳动力的重要组织载体。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每个村发展一个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每个金融组织吸收10个农民转化为金融服务业,将增加就业600多万岗位。同时,通过新型合作金融组织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向二三产业转移,将产生大量的商贸、运输、农产品加工、和其他服务业,就可持续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就业。
七、新型农民培育与农村合作金融关系
经过10多年的农村合作实践,笔者深切感受到农村合作组织是培养创业农民的摇篮,是农民自我学习和教育的课堂。我国农民受体制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制约,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是客观的,也是必须立足于这样的现实来解决农村问题。国家没有那么大的财力(或者说重点不在此上面)和农民也没有钱来修补文化,怎么样才能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这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梨树县闫家村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社员开始了自我组织学习和教育,通过建设学习型合作社倡导社员自我学习和教育,通过集体学、小组学、走出去、请进来、谈体会、提问题、开展三八等活动,使学习寓于劳动中、生活中、娱乐中,社员通过写笔记将合作社发生的故事、创业的艰难、生活的酸甜苦乐等记录下来,不仅通过创作把合作社的故事表演出来,同进也激发了社员间的信任感。合作需要农民来提高文化发展,农民的文化提高也离不开合作组织的促进。香港大公报记者到合作社后,深有感触的对笔者讲,合作社社员精神让我难忘,他们的脸和手还是那样粗糙、衣服也没有变样,但他们讲出的话通俗易懂而且很“专业”了,他们由需求型向创业型农民转变了,这位记者说他看到了农民的希望和出路了。是的,不只是这个记者,笔者对此感觉很深,就连专家都很难向农民讲明白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制度,让他们来讲,就能使其他地方的农民产生办合作社的信心,这样一个小合作社,的确推动了中国农民新型合作的大发展。这就是合作社培育新型农民的力量。
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农村合作金融关系
经济与社会事业统筹发展,才能产生良性发展。经济发展目的是为社会事业发展服务。现在农村体制因素决定经济发展,社会事业难以发展,因为任何个体是难以推动共公社会事业发展的。发展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一方面推动经济发展,一方面可推进社会事业发展。这方面梨树县农民合作组织在制度上取得了新突破。梨树县胜利乡郭家合作社,他们通过农村合作金融把农户联合一起,共同买货和消费,用集体批发和零售差价进行二分配,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同步发展。他们的基本做法是:一是入股成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再将股金统一入股农村信用社,获得农村信用进一步融资支持;二是将社员需要购买的生产资料统一团购,略低于市场价销售,没有现钱的可到合作社贷款;
三、批零差价按社员交易量二次返还计入个人生产、和医疗教育养老专户;三是生产分配50%,医疗教育养老50%,生产返还基金向互助社入股,实现消费积累,医疗教育养老基金专项支出,节余不用社员调剂使用。这项制度深受农民欢迎,也让我们看到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基础。举个例子:老张家养50头猪,参加资金互助社,互助社团购饲料,每袋饲料节较市场价节省30元,老张共买70袋,互助社向其返还2100元,其中:1050元计入合作社股金账户,1050元计入老张医疗教育养老帐户,这样老张就可获得更进一步支持,同时老张到合作社医疗站就可用这部分钱看病买药,如果家有学生可持收据支取,如果没有教育和医疗支出就为老张养老基金,60岁后可转入个人储蓄帐户。我们可以通过这一小合作社制度设计,发现合作社发展的大方向。只要我们用政策推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就可统筹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同步发展。
九、基层民主政治改革与农村合作金融关系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构建和谐的农村关系,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社员对共同利益的关注是村社治理的经济基础。没有经济的民主是不会有政治的民主。基层民主政治空洞的根源,是农户没有共同的利益来维护或者是维护成本过高得不偿失。基层民主政治的权益首先是经济权益的体现。经济基础决定民主的形式和内容。村社农户为主体的体制,决定了小农经济基础必然被上层建筑反作用,既使参与民主监督,成本极高,有的只能走上防维权,这方面的实证太多了。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促进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提高农村经济基础,让社员通过合作组织参与管理和监督,通过经济民主来促进经济基础发展,通过合作组织作用于上层建筑,推动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将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近几年合作实践表明,农民组织起来后,经济权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坑农害农情况减少,村乡干部与农民关系得到改善,由过去组织起来还拿不拿村长当干部的疑虑,到现在村社长主动创建合作社,是一个质的变化过程。
十、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合作金融关系
新农村建设什么?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三大建设,即以提高农民组织化为目标的合作组织建设,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为目标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事业建设。三个方面建设应同步协调推进,农民组织化建设是核心,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是保障。抓核心促保障建设发展,是新农村建设关键。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不仅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核心,也抓住了农民建设主体,更能有效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可使财政与货币资金直接作用于农民生产,调动农民投资投劳与国家相结合共同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没有农民参与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过低,一方面难以满足农民实际需求,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腐败工程就会不断出现,根本违背新农村建设宗旨和要求。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就会将国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传导到农户,又能将农户的资本集聚起来,通过增加对农村和农民的货币供给,就能为城市提供巨大的买方市场,转变我国企业过渡依靠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通过发展合作金融,就可直接增加农村购买力,促进农村快带发展,带动城市工产品下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上述新型合作金融十大关系,都是事关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大问题,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关系,都要与农民和合作组织相联系。试图绕过农民和以农民为主体的改革方案,都将回归其原本的属性。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一度被认为是破解三农问题的组织形式,各地政府只扶持公司不扶持农合,结果问题不但没有解决,问题是更加严重了。三鹿奶粉门,进一步证明农村的发展还要依靠农民群众,依靠资本发展,只能产生更大的麻烦。我们也需要奶加工厂,只要农民联合起来,有自己合作金融组织,就很快的能够集聚资本将农产品加工厂建立起来,不过此工厂的拥有者是农民自己,这才是中国现代农业的必由出路。
第二篇:金融与经济的关系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金融已逐步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换的辅助工具发展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因素。一方面,金融通过促进储蓄和投资增长、优化资源配置、便利交换等活动,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金融风险的存在以及不合理的金融发展又令经济增长受阻。因此,合理发展金融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抑制其副作用。这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金融是货币与信用的融合,它是商品交换与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打破了直接的物物交换中买卖双方在时空上的限制。随后信用的发展又令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在时空上的限制进一步放开,以至即使在交换双方商品所有权转移后市场仍继续存在,货币也逐渐作为一种可有偿转让的特殊商品成为市场交易对象之一。于是,从商品流通中独立出了一种特殊商品——资本,金融也开始具有真正意义。此后,金融工具逐步由单一的货币形式发展为货币、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多种形式并存,出现了专门经营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及从事金融活动的金融市场,金融开始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换的辅助地位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通过其自身的货币发行、信用创造、资源配置等功能影响着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l 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当金融得到健康有效的发展时,它积极促进着经济发展。
1.1 货币的运用降低了交易成本、便利交换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即专业化是提高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专业化程度越高,工人越可能发明更先进的机器或生产方法。而金融的作用在于货币的产生大大降低了物物交换中因需求和时间的双重巧合的困难而存在的用于评估商品品质、掌握商品信息的单位交易成本,便利了交换,从而实现市场范围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单位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仍会下降。这一作用更为加强。
1.2 金融能促进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推进。而储蓄是提供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在经济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过程,储蓄率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几乎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储蓄率的上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日本在50至70年代的高速发展时期,储蓄率曾达到40%的水平。在促进储蓄率上升的因素中,金融是最重要的一个。金融的特点在于资金融通,而利息率使当前消费转化为未来消费、实物储蓄转化为货币储蓄揩蓄增值并转化为投资成为可能,这就决定了它有条件吸收社会中的闲散资金转化为储蓄,从而为生产提供资金采源。此外,金融的特点又使它成为动员储蓄和投资的最佳途径:一方面,把分散的储蓄者用于投资或存储的资金集中起来需要大量信息和投资渠道,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而流动性金融市场能增强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满足持有多样化证券组合的需要;另一方面,动员储蓄牵涉大量筹资企业与拥有剩余资金的诸多投资者,金融中介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最大量地动员储蓄,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的弊端。
1.3 金融发展实现了资金的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本效率首先,金融能降低长期投资的流动性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需要长期的资金占用,为此储蓄者必须承担因资金长期被占用而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致不愿长期投资。而资本市场交易、各种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中介的往来存款业务以及针对外部冲击对流动性投资和非流动性投资进行的动态均衡组合部位金融具有降低和分散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向力图回避流动性风险的储蓄者提供最大眼度的保险。这使更多资金会流向周期较长的项目。正是基于这一作用,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才能拥有充足的资本支持它最终完成。其次。金融的存在能大大节约信息成本。金融中介具有较个体储蓄投资者更强的获取和处理众多企业、管理者和经济环境方面信息的能力和专业评估技术。这使它为其成员提供投资信息服务的成本比个体储蓄投资者通过个人努力获取信息的成本要低得多。
再者,金融体系能降低监督成本,改进对资金使用者销监督。资金所有者在投资时需要
核实项目质量和项目回报,这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提高投资成本。同时资金使用者夸大投资收益、掩盖经营问题的内在倾向又会使这种监督成本加大。为此。金融能借助其专业技能和中介地位来代理资金所有者对资金使用者的监督。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此外,金融业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促进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金融对经济发展的阻滞作用金融在经济运行中所处的重要地垃不仅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整个经济体系正常运转的冲击也显示出它对经济的负面效应。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更使人们认识到金融的稳健发展对于全球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2.1 金融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令金融风险客观存在在经济生活中,只要存在不确定性,风险就存在。金融业是高负债经营的产业,自有资金所占比重小,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将其对零散储户的流动性负债转化为对借款人的非流动性债权来实现。但这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储蓄者对金融机构有信心;二是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高效FB确。由于不能确定这两个条件能否满足,金融风险就客观存在:一方面,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性和市场经济主体对客观认识的有限性,即使银行经营稳健,储户能认识到全体不挤兑更利于集体利益,但在面临“囚徒困境”时仍可能为降低预期风险而参与挤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主体存在机会主义倾向,金融机构管理者趋于采用高风险、高收益的投机策略,以致金融资产质量下降。同时贷款者也可能采用不正当手段,如欺骗、违背合约以及钻制度的空子来不合理占用资金。致使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监督有限。
2.2 金融对经济运行的广泛渗透性、扩散性使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首先,金融机构作为储蓄和投资的信用中介组织,它的经营失策必将连锁造成众多储蓄者和投资者蒙受损失。其次,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扩张信用的功能也令金融风险具有数倍扩散的效应。再者,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把所有银行联在一起,任一银行的支付困难都可能酿成全系统的流动性风险。最后,信息不对称会使某一金融机构的困难被误认为全金融业的危机,从而引发恐慌。金融的这些特殊性令其风险相对其它行业而言具有快速、面广的特点。使局部性金融困难能快速演变成全局性金融动荡甚至经济危机。
2.3 金融资产的高度流动性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以及金融危机的突发性令金融风险易于剧变成金融危机并严重危害经济
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科技进步令各地区金融资源融合和互动的规模加大、速度加快,一国或一地区的金融风险能很快传染到别国或别的地区。与此同时,信用存在的有借有还、借新还旧、贷款还息等特点以及银行垄断或政府干预等外在因素又很容易将其掩盖,使其得不到及时解决并日益严重。待到这种金融风险渐进累积到一定程度才爆发时,就已演变成金融危机,并加剧对经济和社会的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来势之猛,使马来西亚的人均国民财富水平倒退10年,使泰国的国民财富损失近一半。这场危机还使199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意味着比前一年下降1/3.而危机的成因就在于长期累积的金融风险的最终爆发。
因此,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既能极大支持经济发展,又使客观存在的金融风险演变成金融危机破坏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加大。合理地发展金融能促进经济发展,更利于化解金融风险,预防和抑制其对经济发展的阻滞作用。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赶超发达国家,充分正确地用好“金融”这一杠杆、稳健发展金融尤为重要。
第三篇:小组合作学习综合处理好“十大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综合处理好“十大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吻合生本理念的一种学模。以小组文化建设为基础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自主教育体系是小组合作制的核心。这种学模被实践证明是十分有效的。但在具体操作时,必须研究并处理好十大关系,方能使其朝良性方向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挥其育人功能。
关系一:小组文化建设与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效度取决于小组的合作力。小组成员在同学习、同实践、同活动、同竞争、同评价中,逐渐形成感情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行为共同体。由强大团队力支撑的合作型的课堂,可使小组的学习做到自主、合作、探究三要素高度地协调与整合,合作学习的高效性就可以得到保障。小组文化建设与小组合作学习分别是小组合作制的基础和核心,小组文化如土壤,小组合作学习如种子,种子只有撒到肥沃的土壤中,才可能健康发芽,茁壮成长。由此可见:磨刀不误砍柴功,强化小组文化建设要与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同步进行,这样两者就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关系二:课堂形式与课程内容改革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一种学模,意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达成学习任务。然而,原来的教材是为以教为中心的教模服务的,适合于教师的教,很多内容呈现的方式方法、难度梯度并不适合学生的学,因此对原来的教材进行改造势在必行,即对原来的教材进行内容、方式、顺序、梯度、难度等维度的梳理调整并重新整合编排,改造成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材。由此可见,在用新的学模置换传统的教模即进行课堂方式改革时,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配套跟进,否则就会出现牛头(课堂形式)不对马嘴(课程内容)的状况。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校把这种经过改造后的学材叫做导学案。
关系三:导学设计与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模,要让课堂的学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在课前设计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即要设计学生的学路,以确保学生在课堂内学习过程的通畅。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调整并重新整合编排成学材——导学案。导学案的质量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效度。导学设计(导学案)在推行之初是必须的,相当于前进道路上的路标,它是保障学生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内通畅高效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必备条件。当然,随着教师对课堂把握能力的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养成,导学案可以由细到粗、由多到简,直至取消导学案,只要一个简单的学路提示即可。路走熟了,要路标何用?若此,则意味着小组合作学习这种以学为中心的学模完全建立。
关系四:导学案与教材教辅资料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导学案是课堂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线路图,它由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指导和时间安排提醒三方面(三条线)组成。导学案是对教材进行改造后的学材,其素材绝大多数应来自于教材和教辅资料。教师备课时无需将这些内容搬至导学案,学生只需按导学案的指示去调用这些学习材料,这样既可省去备课的无意义之累,也可避免学生重复学习。处理好这一对矛盾,将大大提升教师和学生对导学案的接受度,使之顺利推行,确保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模在构建之初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系五:学与学、学与教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行为有独学、对学、群学、展示、补充、点评等要素,教师行为有补充、点拨、评价、拓展等要素。学生有序的一系列学习行为是一个问题筛选的过程,前一学习行为的发生为后一学习行为的发生作准备,而后一学习环节则是对前一学习环节筛选出的内容进行深度加工。教师的评则是对学生筛选出来的内容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学教之间成为共生互存同长的关系,这也助推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充分了解这些学习要素与教师行为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课堂流程中合理排列组合这些行为要素,有助于使小组合作学习效益最大化,有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
关系六:多媒体与小组合作学习
在传统以教为中心的课堂中,多媒体使用频率之高,到了几乎代替教师板书的程度,这种用法是极其缺乏科学性的,这已是共识。而以学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发生独学、对学、群学、展示、补充、点评这些学习行为时,绝大多数是以不面向黑板的方式完成的。科学地使用多媒体,在以教为中心的课堂里应是辅助手段,同样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里也是辅助手段,多用多媒体,意味着学生要齐刷刷地往电子板看,这种方式强烈暗示教师此时要发表“重要讲话”了,又回到了教的状态。处理好多媒体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就是处理好传统电教手段与现代课堂之间的关系,用多了滥用了一定会影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所以多媒体要少用、慎用,最好是精用。
关系七:范式与变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模,没有模式就会使广大教师摸不着要领,会导致想能想明白,做却不知从何处着手的结果。但是模式僵化了就变成了死模,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模式的含义:模式是指从经验中经过抽象和升华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和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模式本来就不是僵化的,而是我们在操作过程中由于理解偏颇、把模式当作了“标准”而不是指导,从而导致抓不住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要义。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要义是借助小组这个基本组织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是由一系列的学生的独学、对学、群学、展示、补充、点评等学习行为和教师的点拨评价拓展的“评”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对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年段应根据知识的特点、学生心理特征合理选择与之对应的学习方式,合理组合好这些学教行为,合理调配好这些学教行为的时间比例。这样才能实现因段制宜、因课制宜、因科制宜的小组合作学习范式指导下的丰富变式,不失学段特色、课型特色、学科特色。
关系八:模式与教师个性风格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其课堂基本特征是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学的自主性、创造性、合作性、学习动机、学习状态决定了课堂的优劣。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是主人,教师不再是教,而是评。教师显性的教的个性风格基本被学生显性的学的个性风格所取代。教师的个性风格更多是以隐性的方式,以看不见但能从学生的学习状态中感觉到的方式存在。在补充点拨评价中,除了能突显其学科本质的个性化理解外,依然给其个性风格的发挥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因此,教师的个性风格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范式下依然存在并有足够发挥的余地,只是此时的个性风格,不再是显性的行为上的教的个性风格,而是以隐性的智慧的设计学路的个性风格为主。一语概之: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以学为中心的学模下,教师的个性风格要转型。关系九:普遍提升与培优拔尖
在传统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尖子生的培养问题也普遍存在。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对学业后进生的提高是非常明显的,理论上讲,由于人类所特有的语言文字系统的作用,学了马上教给别人,对学习内容再学一遍,更能理解新学概念及概念间的联系,是有助于尖子生的提高的。但事实上,由于导学案内容要有一定的普适性,往往按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的程度来设计,这样客观上造成学有余力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从而导致在培优拔尖上不能达到上限,因此对小组合作学习要进行深度改造。一是导学案要分层设计,分层要求,给尖子生留下足够的吃得饱的较高要求的拓展内容;二是根据尖子生的需要,可提供相应的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以改变课内吃不饱的现象。
关系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课堂评价是现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个支撑点,其意在通过分数的定量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然而事实上,到了一定时候学生会出现对分数漠然的情况。其原因是什么?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是因为分数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它不会说话,没有情绪,没有感情。分数自己不会说话,当分数出来时,教师对学生的定性评价要跟进,只有用真挚的、实事求是的语言才能把分数背后的价值内涵点出来,分数不再只是分数,而是一种具有内涵的价值引领,这样的分数对孩子来说是有内容的,是有感情的,从而会得到他的认同。只要认同,分数就会起到激励学习动机、引导正确价值取向的作用。因此,课内定性评价要与定量评价结伴而行,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新型的以学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必然伴随着众多新关系的出现。我们必须着力研究清楚这些关系,才能处理好这些关系,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第四篇:发展合作组织推进兴林富民
发展合作组织
推进兴林富民
赤峰市宁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南部,内蒙古、河北、辽宁三省区交界处,总土地面积4317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3个街道,305个行政村、19个社区。总人口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万人,森林覆被率47%。目前,集体林已明晰产权269.6万亩,确权率达到99.8%。林改后,集体林的权属结构、经营方式、经营规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集体林地被分割成条条块块,农民分散经营、势单力薄、技术服务跟不上,集约化经营程度低、竞争力弱、难以进入大市场。为提高林农果农的组织化程度,解决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农户“办”不了的问题,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宁城县因势利导,以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为突破口,积极引导林农果农组建专业合作社,探索出了兴林富民之路。
一、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和成效
宁城县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提高的发展历程。目前,全县有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1个,总资产5.1亿元,总收入3.89亿元,成员总数2150人,带动农户1.2万户。有8个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主要经营林果业、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特色养殖等,成效较为明显。
如小城子镇百氏兴林果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216户,年 产果品1400万公斤,社员人均增收 3200元,十二五期间带动173户、545口人稳定脱贫。2014年12月被农业部等九部委联合评为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07年,由柳树营子村党支部书记白银江会同宁凤林等7人发起,成立百氏兴林果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成为果农的桥梁和纽带。目前,合作社成员辐射宁城县、翁牛特旗和辽宁省建平县等地13个乡镇46个村,果品生产基地扩展到2.2万亩。内设“生产服务中心”、“技术培训中心”和“销售服务中心”;建水果保鲜库一栋,库容1800立方米,达到50万公斤仓储保鲜能力;建设仓储库一栋360平方米,分选包装车间一栋400平方米,购置水果重量分选机一台,实行流水线作业;购置了生产资料配送运输车和果品配送箱货车,合作社固定资产达到587万元。
合作社采取统一整地、统一购苗、统一栽植、统一修剪、统一使用肥料、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果实采收,分户经营的“七统一分”管理模式,实行标准化生产,做好技术指导服务。一是培养了70名技术骨干,划分8个技术服务片区,常年进行技术指导,手把手教社员果树栽培管理技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不定期组织技术骨干到辽宁省熊岳果树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等地实地考察、参观学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同时聘请专家为社员授课,在培训中心及田间地头举办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班,提高果农生产管理水平。二是统一采购生产物资,分送到合作社社员手中,减少中间环节支出,为果农降低了生产成本;三是引进推广新品种,先后从吉林省果树研究所引进“新苹红”等苹果品种3个,“寒红梨”等梨品种3个,经过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地块进行实验,“新苹红”、“寒红梨”对本地区气候适应性强,性状表现良好,于2014年12月通过内蒙古科技厅成果鉴定。四是开展销售服务,建立了电商平台,注册了“柳园”商标,果品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16年为果农销售果品600万公斤,创产值3600万元。
宁城县寒富苹果专业合作社位于宁城县大城子镇鸡冠山村,成立于2006年12月12日,2016年1月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合作社现有126名果树种植户,成员资产总额为450万元。现种植寒富苹果155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5%,成为鸡冠山村发展果树经济“一村一品”。通过“合作社+技术协作单位+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建立了1000亩按绿色食品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2011年,合作社还承担了国家林业局《寒富苹果行业标准》化起草工作,利用科技手段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并组织成员免费统一技术培训、考察和服务。充分利用微信群,指导果农从栽培、修剪管理、施用有机肥料、病虫害防治、套袋技术、机械分级包装、储藏保鲜、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能按照标准化技术操作规范组织生产,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负”的新型成员关系。实现了成员增效,激发了发展果树经 济的积极性,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减少了单位产品的成本。2015年苹果收获季节,合作社改进了彩色包装,突出了内蒙古元素,增加了二微码扫描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宣传寒富苹果的生产环节,防伪,还起到了产品可追溯的作用。合作社争取了国家项目扶持资金,新上了苹果纸箱、苹果套袋、苹果网袋制作设备,新增了苹果选果机,新建了1000吨苹果储藏保鲜库,增强了合作社的发展后劲。除此以外,合作社还在近几年,建设了文冠果丰产栽培试验园,每亩收入2000余元;引进了杂交平欧大果榛子试验成功,每亩产量高达500余斤,目前已在赤峰各地开始推广;引进了纸皮核桃新品种,经过多年驯化目前进入盛果期;引进了欧洲甜樱桃新品种,发展设施樱桃,创新高效农业。
合作社从技术指导、经营模式、品牌带动等方面,辐射带动了周边5个村近3500亩果树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产品的增产、增值、增效。未来三年,合作社将推进苹果产业与乡村旅游文化的相互交融;大力发展集果园观光、苹果采摘及科普推广于一体的观光农业。
二、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宁城县是内蒙古较早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旗县,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特别是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完成以后,高度重视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把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作为提升林农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林农 收入的重要抓手,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2010年,我县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各部门支持发展经济合作组织的职责,做到“支持而不干预,扶助而不包办,引领而不强制”,把合作社建设成为独立核算、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负盈亏的经济合作组织。2011年,制定了《宁城县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县长为组长,由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县林业局负责林果专业合作社的试点培养、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宣传培训、登记备案等工作,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真正形成合力、推动林果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二)调整结构,政府引导
宁城县的地貌特征是“五山四丘一分川”,属中纬度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有林业用地390.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7%,已形成特殊的小气候。为有效利用独特的环境与资源,挖掘林业资源潜力,提高林地综合产出率,在“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中,把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优势产品确定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果树经济林产业。编制了《宁城县经济林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县果树经济林达到15万亩。2014年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果树经济发展的决定》,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壮大合作组织。培育运营规范化的林果专业合作社16家以上,果农入社率达 到80%以上。建立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壮大果品经纪人队伍,建立无公害绿色果品、特色果品配送中心,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具体措施是:“从2014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投入扶持资金100万元,对果树经济林示范园区、精品林果观光采摘园、仓储保鲜、分选包装设备及林果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等给予适当补贴”。把林果专业合作社作为乡镇目标化考核重要内容之一:“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注册的林果专业合作社,并发挥明显作用。得4分”。随着果树经济林基地规模扩大,在宁城县积极引导下,在果树、杏仁、林下产品、特色养殖、森林旅游等产业上分别培育一个具有一定规模专业合作社,到2015年建成 21个林业专业合作社。
(三)加强管理,培育典型
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除了积极引导扶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以外,加强了对合作社的管理和运行的指导,建立健全合作社章程和制度,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社员股金结构,规范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设置成员账户,健全档案管理,实行社务公开,接受社员监督,依法规范合作社管理和运行机制,切实保障社员的民主权、财产权、经营权、分配权等合法权益,进一步推进了合作社法治化进程,切实加强了合作社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
本着“示范、引导、服务、推动”的原则,采取项目整合、政策倾斜、重点帮扶、专业指导等措施,培育管理规范、制度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的合作社典型,初步形成了以小城子百氏兴林果专业合作社、山头果品专业合作社、大城子寒富苹果合作社、大双庙凤凰岭林业专业合作社、黑里河森林生态旅游合作社为典型的合作体系,达到了典型带动,以点带面的目的,加快了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
(四)政策扶持,技术指导
我县决定每个乡镇至少建立一个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林果专业合作社,每发展一个合作社县里扶持50万元,同时对达到1万亩以上规模的林果业合作组织,配备林果专业毕业生,人员编制在乡镇林工站,服务在林果合作社。另从现有事业编制人员中选调27人充实到乡镇林工站工作,使每个乡镇林站人员达到6人以上,确保为林农、果农做好技术服务。扶持小城子百氏兴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厂房、购销门市、果品筛选贮存场地、贮藏库等基础设施。县林业局成立了林权抵押办公室,对需要资金扶持的合作社开展抵押贷款业务。林业部门积极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和产品信息,及时派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建设果树技术服务队伍,为果农做好全程服务。
(五)经济能人带动,做大合作组织
针对我县林果业生产理念落后、农民分散生产经营和单打独斗的现状以及存在的自然、市场和技术等多重风险问题,宁城县十分注重发挥农村林果种植大户及经济能人的作用,对引领林果业发展做出贡献的能人予以表奖。如五化镇 果树种植大户胡彦成,2007年在所处的朝宝沟川,吸纳6个行政村16名果树经济人和20户果农成立鸽子山果树协会,统一组织学习,统一实施浇水施肥、嫁接、脱毒套袋、灭虫、剪枝、疏果等田间管理技术;统一苹果质检、等次评估、价格考察等销售服务;统一土地协调资金,解决了管理松散、土地流转难和资金筹措难的问题,果树产业实现蓬勃发展,两年内基地规模由950亩扩展到3000亩。随着市场订单的增加,为增强诚信和搞好契约化管理,2009年,胡彦成联合周边6个村的果农组建了以鸽子山村为中心的果树专业合作社,果树协会演变成合作组织,合作社与262户果农签定了生产、经营、销售合同,基地规模扩大到7000亩,果农享受到生产、管理、销售一条龙服务。在合作社成员中培养了21名果树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实现果品销售收入2000万元,平均每亩果树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小城子镇长皋村何秀庆在自己的承包山上栽植30亩果树,6年亩产值达到3000元,同时带领全村社员组建祥和林果专业合作社,吸纳120户果农入社,建设寒富苹果基地2000亩,全部实现节水灌溉,目前已有500亩进入盛果期,年产量75万公斤,亩收益达5000元。宁城县对胡彦成、何秀庆等60名带领农民致富的农村经济能人给予表彰奖励。
宁城县林业局
第五篇:关于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调查报告
关于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衡阳县农村信用联社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各地蓬勃发展,已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根据湖南省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处拟在全省开展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精神,衡阳县农村信用联社组织人员对衡阳县凯洁精米加工专业合作社和衡阳县科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着重了解农民合作组织获取金融支持存在什么问题和障碍,以及我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1、衡阳县凯洁精米加工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5月,座落在衡阳县栏垅乡,现有社员160人,拥有贮粮仓库2栋,仓容400万公斤,日产100吨精米生产线1条,配置了精米色选设备和自动包装线,固定资产864万元,年销售收入达2500万元以上,市级龙头企业,产品获许使用“绿色食品”认证标志,为湖南省首家获许使用该标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2、衡阳县科强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3月,座落在衡阳县栏垅乡,现有社员31人,农业机械设备21件(套),价
值103万元,主要为社员农户提供组织机械化生产、收割和农产品初加工等农业机械服务。
二、我县信用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情况
衡阳县是位于湘中南地区的一个农业大县。全县辖26个乡镇,农业人口103万。现有耕地面积88.6万亩,其中水田79.03万亩,旱土9.57万亩。常年农作物播面250万亩左右,粮、棉、油、猪等大宗农产品先后跻身全国百强,全省十强。近年来特色产业发展迅猛,以养殖、农机服务、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为主的特色经济增势强劲,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3家,这些合作组织分布在生猪繁殖、精米加工、果木培育、农机服务等多个领域。根据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调查,农民合作组织都有贷款需求,而信用社多以自然人名义为专业合作社社员发放贷款。截至2010年末,衡阳县农村信用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社员的贷款余额为2130.8万元,较上年增加759.2万元,增长55.3%。在此次调研对象中,两个专业合作社均在信用社开立了基本账户,其中衡阳县凯洁精米加工专业合作社贷款余额60万元。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获取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1、合作组织的内部规范程度有待提高。大多数的农民合作组织虽然有着较为健全的章程与制度,但是在运作中却没有严格地按章办事,组织机构不建全、资金实力弱、账目不清以及产权
不够明晰等问题,使得合作组织与入会农户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脆弱,内部不规范而无法达到信贷条件。
2、经营实力弱,抵押担保落实难。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固定资产少、抵押物不足,大多只是基本经营场地和机械设备,由于缺乏所有权证明和评估价值不高、抵押率低等原因,无法获得信贷支持。由于缺少有效的资产,多数合作组织只能通过民间融资来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长期可持续发展会受到限制。
3、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不足,难以适应专业合作组织的需要。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金融信息咨询、代理保险、跨行结算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但基层金融部门金融产品的开发和业务创新明显滞后,难以适应需要。
四、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力度
1、开展支持调研,确定信贷投放的目标客户。我县联社主动开展市场调研,确定信贷支持的目标客户群。在年初对农户、商户信用等级评定中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建立信贷档案,将一些组织健全、经营正常、适应市场需要、有发展潜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社员作为优先支持的对象。
2、适度降低授信条件和融资成本。针对专业合作组织抵押物不足的问题,我们通过提高信用贷款额度,适当放宽担保范围,创新担保方式,允许发放社员间互保、联保、龙头企业为社员担保等多种方式提供贷款便利,提高信贷投放的支持效率。同时,我们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社员的贷款利率实行优惠,利率档
次参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标准执行。
3、创新服务种类。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金融信息咨询、结算风险规避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加,我们积极发挥本部门的信息、网络优势,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市场信息、金融咨询指导、代收代发和跨行结算的需求。同时,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拓展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特点的业务种类和范围,去年末以来,我县联社开发的“金农”“金商”贷款卡和即将发行的“福祥贷记卡”将极大方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社员的融资等金融需求。
二○一○年一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