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述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表达为:二者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互相作用。具体来说,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作用,金融则居从属地位,不能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金融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影响和副作用。
(2)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决定性作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二是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阶段和层次。
(3)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通过金融运作的特点、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机构的运作以及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这四条途径来实现的。
(4)在经济发展中,金融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表现在因金融总量失控出现信用膨胀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因金融运作不善使风险加大,一旦风险失控将导致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因信用过度膨胀而产生金融泡沫,膨胀虚拟资本、刺激过度投机、破坏经济发展三个方面上。
(5)正确认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重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防范金融对经济的不良影响。摆正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位置,使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健康成长,从而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第二篇:联系实际论述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联系实际论述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 传统经济学往往会强调土地、劳动、资本的重要性,而把制度看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并不认为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原因。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方兴未艾的制度经济学却十分重视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制度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他们认为,土地、劳动、资本如果在没有制度的情况下也是无法发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的,一个高效率的制度,即使在没有先进的设备或丰富的资源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相反,一个低效率的制度下,即使拥有先进的设备或丰富的资源也很难能有经济的发展。
1、制度降低了经济发展中的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是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它最先是由科斯提出来的。在科斯看来,市场交易过程不是没有代价的,并不像传统经济学所假设的那样,价格信息是充分的并为一切当事人所掌握。相反,由十价格信息的不充分、不确定,交易过程也是存在摩擦的,交易当事人需要寻找、谈判、履约,有时甚至诉诸法律。所有这一切都要花费一定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的存在必然导致制度的产生,制度的运行有利于稳定有序的秩序的形成,从而能实现交易费用节约[2]。如果没有制度约束,资本市场那双“看不见的手”将毫无意
义。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天然的追求成本的最小化,而许多制度的制定就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一个有效率的制度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市场中的不确定性,抑制各种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经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这也是制度的基本功能之一。
2、制度规定了经济发展中的激励机制
在20世纪50年代很多经济研究都把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归结于技术创新,但在1600~18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业中并没有发生重大的技术进步,但在此期间海洋运输的生产率却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说明了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依然可以实现。针对这一现象,诺斯在1968年10月的《政治经济学》杂志中发表了《1600—1850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指出,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会增大交易费用,而不会自动导致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的产生,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的活动,最终导致经济的增长[3]。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提出了制度结构的主要功能是给人们以刺激与激励,他说:“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所以对人的激励与刺激将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对人们的刺激和激励却离不开制度结构的规范。
3、制度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合作条件
传统的经济学家往往会强调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而忽略了经济主体之间的合作,其实合作和竞争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谁也离不开谁,而根据囚徒困境我们也可以知道,合作往往会是总效益最高的选择。由于经济发展中的信息的不完全、理性的有限性及道德风险等的存在使人们的行为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难以确定性或难以预知性,这都会很大程度上阻碍经济增长中的合作行为。而制度是人们在社会分工与协作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博弈后形成的一系列契约的总和,它对每一个参与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的责、权、利的明确划分做出了
4、制度可以约束或减少破坏经济发展的行为
我们都知道,经济学最基本的一个假设便是经济人假设,即人一般都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即使在有契约的情况下,依然会有可能出现机会主义的投机行为,这种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就会使整一个经济社会秩序出于混乱的状态,从而导致经济的停滞或者倒退。制度的除了是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合作的契约总和外,他还可以提供强制性的惩罚制度,即对违反共同契约的行为进行有效地制约,制度的这一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法律制度上。法律制度增加了机会投机者进行投机行为的机会成本,从而使破坏经济发展的行为得到有效地制约,是经济活动可以顺利的进行,促使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制度——产权制度
那为什么产权制度会使私人收益率等于的社会收益率呢?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产权制度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社会的效率。我们都知道社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每一经济体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都会进行资源的竞争,然而,如果这种竞争是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话,那整一个社会的效率必将是十分低下的,因为这种竞争是低度的、无序的,也是消极的,它将会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从而使整一个竞争过程效率低下。而产权制度的出现便很好的解决的了这个问题,它对经济主体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行为进行了有力的社会规范,各主体的权责利规定明确。所以在产权明确的情况下,每一个经济主体对生产资源的占有行为都会受到生产资源的所有者的约束,所有的人都会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好自己的生产资源,从而减少了各经济主体在财富创造与分配之中的矛盾与冲突。
正是因为产权制度可以使私人收益率等于的社会收益率,因而会对每一个经济人产生很大的激励与刺激作用,使他们为创造出尽可能大的财富而不断努力,促使他们去技术创新,去发明创造,最终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第三篇:浅析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浅析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国应处理好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的关系。目前,四大银行以赚取利差为其主要的收入,银行存款基准利率为3.5%,贷款基准利率为6.56%,利差达到3.06%,贷款利率过高,导致实体经济盈利减少,实体经济萎缩,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做实体经济。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的认识金融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断的调整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更好、更有效率的发展我国经济。
一、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的关系
(一)、实体经济借助于金融业的发展
第一,金融业的发展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外部环境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
第二,金融业的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的发展随时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和金融血液的灌输,其筹资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借助各种各样的途径和金融工具,不仅可以分散实体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风险,解决或缓解资金需求,更提高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效率。这样,金融业的发展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
第三,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会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金融业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现在,金融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作为实体经济的后盾,更在诸多的方面引领者实体经济的走向。也就是说金融业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金融业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
(二)、金融市场依赖于实体经济
第一,实体经济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金融发展无法独立于实体经济而单独存在,实体经济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血液和可能。
第二,实体经济对金融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新的要求。正是这 些要求才使得金融市场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金融市场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
第三,实体经济是检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标志。金融市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即发展金融市场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冰岛的破产就是金融业畸形发展导致的严重恶果,所以,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发展的最终归宿。
二、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四大原则
1、一视同仁原则。既然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功能,因此,我们就应对它们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而不能对任何一方采取歧视态度,以免顾此失彼。哲学讲究和谐统一,在经济发展的这个天平上严重的歧视金融或实体经济都是对现存经济体系的严重破坏。
2、统筹兼顾原则。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因而就不应该对它们任何一方采取偏颇的态度,在宏观经济的规划上,在战略的部署上,在人才的培养上,在措施的运用上,都应统一谋划。
3、均衡发展原则。事实已经证明金融业与实体经济都对整个市场经济有促进作用。这就决定了在它们的速度发展上,在它们的规模形成上,在它们的比例确定上,在它们的计划安排上,都应相互兼顾。
4、协调一致原则。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并将还会告诉我们,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毕竟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形式或形态,在这种情况下,两者之间就有极大的可能会出现或产生矛盾。其具体表现是,要么是实体经济脱离金融而独自发展,要么是金融市场超越实体经济而“突飞猛进”。事实证明,后者是主要现象,其结果就是所谓的“泡沫经济”。因此,为了防止和遏制泡沫经济的产生或出现,就必须要强调协调一致的原则。
三、发挥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作用。
第一,金融业必须面向实体经济,因为金融来自实体经济,金融业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面向实体经济,金融虚拟膨胀肯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 2 响。特别是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效应,必然会增加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加速泡沫经济的形成,甚至带来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
在现代经济的条件下,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出现,以及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使得金融虚拟化发展得更加进化,泡沫经济范围更广泛,损害程度也更严重。对我们国家来说,金融业面临实体经济就是要加强金融监管,防止金融违规,防范金融风险。
第二,金融业必须服务实体经济,正常情况下资源运动应该反映实体经济和实业部门的需要。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机也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机交易过渡膨胀,和实体经济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得越来越远,就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吸引全社会证券资本通过股票、债券、票据、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不断的满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要,实现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和重组,提高实体经济的运作效率。
第三,金融业必须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实践已经在证明,金融发展与产业发展相适应,配合良好的时候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金融过渡发展与产业的关系渐行渐远,就有可能危害实体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以贷款为主的商业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所以银行必须切实改进现金管理、理财咨询、风险评估等业务,严厉控制发行短期理财产品,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利,只有这样才能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的金融风险。
四、总结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国应处理好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的关系。做好新时期金融工作,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必须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着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体制,形成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金融业的大政方针。做好新形势下的金融工作,尽管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是使命光荣,意义深远。
第四篇:论述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
论述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
1、我觉得,食品安全责任大头在生产监管部门,消费者自己有小头责任。特别是在食品加工业高度发展的现代,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运输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相关的生产者加工者依法行事,并且能够及时汇报意外情况,监管部门也能对违规行为作出合适的惩处。但是消费者也需要注意一些自己在家加工时的食品安全知识,避免食源性疾病。但是食品营养就是反过来的,生产监管部门的责任是不如消费者自己的责任大的。国家可以颁布膳食指南,也可以进行很多宣传,但是由于我们的基因使得高油高糖的食品看起来更有吸引力,很多时候好的食品营养是需要消费者自己较高的自制力的。决定最终吃进嘴里的食物的种类的是消费者,所以食品营养还是要靠消费者自己的选择。安全的食品不一定有好的营养,有营养的食品也不一定安全。
2、食品营养是食品安全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即食品有营养则肯定是安全的,但安全的食品不一样是有营养的。食品安全是食品营养的前提,可惜我们现在连食品安全都还不过关,摄取营养的同时还在摄取毒素,就更不用提营养了。
3、也可以认为二者没有什么关系。比如说:罐头可以很安全但没营养,新鲜水果可以很有营养但是农药残留超标。食品安全:主要研究食品中危害或潜在危害人体健康因素的控制与预防措施,包括食品卫生质量控制、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有害因素检验检测技术,以及危害分析与评价技术等。食品营养:主要研究食品中营养物质在栽培、储藏、加工中的变化,检测检验技术,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开发利用,食物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平衡膳食设计方法以及食品营养强化技术等。
4、食品营养与安全是我们都很关心的问题,我们可以说他们之间没有联系,但是食品安全了能为我们的生命提高保障,食品营养了身体机能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的东西往往也就不是单方面的,也就更加希望食品在安全的同时能够有营养。所以,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提高自身对饮食的要求,合理膳食,给自己一个安全卫生又营养的饮食环境,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第五篇:区域经济发展作业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论述
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采取适宜对策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已成为新世纪中国的标志用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中国保护环境这项基本国策的主要问题。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新的政绩观、绿色GDP、可持续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发展生态农业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理念都包含着从生态学角度思考经济问题的思想。国际社会中有许多关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例子可以供中国借鉴和利用。循环经济的产生是国际社会在寻求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矛盾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最大的特征是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多有应用。如德国循环经济的实践就是在其处理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过程中在环境保护战略与政策的发展演变中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挖掘中国西部地区的巨大资源潜力和市场潜力促进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巩固西部边境的边防安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西部地处内陆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人口承载能力比较低多年来不合理的经济开发活动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为此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处理好生态环境和西部大开发的关系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国在顾及到二者关系和际社会发展经验的同时也在法律方面进行探索和发展。其中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强制性指标是行政执法的科学依据。力求通过法律手段来更进一层次的实现生态环境发展和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是举世瞩目的重大问题,实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这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但是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环境—经济”系统,并将其调控到最佳运行状态即持续协调稳定运行状态,这就需要制定一系列环境保护战略对策。3333.1.1.1.1辨证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辨证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辨证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辨证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是人类对发展方式的抉择。为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要辩证地处理好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良好的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而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条件,环境保护才会有经济投入的保证;更重要的是, 只有保持社会的稳定,经济才能得到有序的发展,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也才能得到有效避免。所以说, 关注环境问题就是关注经济增长,关注环境质量就是关注社会稳定,关注环境安全就是关注人类的未来。3333.2.2.2.2在管理上在管理上在管理上在管理上,,既要讲经济社会效益既要讲经济社会效益既要讲经济社会效益既要讲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进行战略环境影 1
响评价又要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又要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又要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必须强化宏观环境管理,从战略上对“经济-环境”系统进行调控。由于在经济与环境辩证关系中,人类的活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对“经济-环境”系统进行调控,主要是对经济开发建设实施全过程总量控制,实施环境影响战略评价。事关经济发展的决策对环境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必须从管理入手,建立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的机制。在制定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规划重要资源开发和确定重要项目时,必须从促进发展与保护环境相统一的角度审议其利弊,并提出相应对策,必须要分析、预测和评估其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为达到上述要求,须建立开发建设全过程总量控制系统。首先是根据确定的开发建设的经济目标和环境总量控制目标,运用综合决策技术支持系统进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经过对多种方案进行优化,制定出开发建设实施规划方案;对规划方案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监控,并在此基础上,对规划方案进行检查、评价和调整,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3.33.33.33.3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和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和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和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期间继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仍是环保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实行环保与经济双赢战略,必须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的政策和激励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科技贡献率,逐步解决结构性污染,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污染物达标排放。在最大限度降低能耗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3333....4444大力推行科技进步大力推行科技进步大力推行科技进步大力推行科技进步,,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为了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污染防治能力,必须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物质和技术支柱。努力增加各种环境保护产品和劳务的有效供给,提高环保产品和劳务的质量,满足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增强我国环保产业的竞争力,是“十一五”乃至2015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所以,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是区域环境保护战略中的重要战略对策。3333....5555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经济建设如此,环境保护更是如此。就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政府仍是环保的投资主体。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仍将环保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但是,环境保护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积极探讨环保投资市场化、产权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格局,创造条件筹集多方资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的保护环境,是政府要积极倡导和推行的必然选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