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涉农问题调研doc
当前农村信访问题研究
农村稳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村信访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当前情况看,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该类问题通常为集体上访、重复上访,调查取证困难,解决难度大,是影响稳定的重要隐患,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当前农村信访反映的主要问题
农村信访主要反映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反映占地补偿问题。主要表现在占地补偿低、非法占地不给失地村民补偿等问题;二是反映落实土地政策问题。主要表现在未按政策分配土地、多留机动地及其他违反国家政策问题;三是反映非法占地问题。主要指非法采石、破坏环境私自改变耕地用途、乱用乱占土地、毁林卖土、退林还耕等问题。四是反映农村班子成员本身问题。主要反映村“两委”班子不健全,村务管理混乱,村务不公开,农村干部作风粗暴,以权谋私,村干部贪污、侵占集体财产等问题。
二、当前农村信访问题的成因
随着国家对农村工作扶持力度的不断增大,农业资源的价值和农村干部待遇不断提高,农民对于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源分配关注程序进一步提高,由利益分配不公和权力使用失衡所引发的社会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并与村领导班子换届、村重大经济活动及村班子工作开展相辅相生,且呈现日趋活跃之势。造成农村信访既有农村民主政治不健全的深层次原因,也存在派性争斗、发泄私愤、通过信访达到整倒村官,“改朝换代” 1的心理驱动,但核心因素是集中在农村干部身上,这些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干部自身问题是造成上访的主要原因。少数农村干部财务不清,村庄财务管理混乱,村官在财务支出上过于随意,对资金花在何处,用在何处,群众长时间无所知晓。部分村庄干部办事不公。在宅基地审批、土地承包、计划生育指标安排、村民就业等涉及农民利益的事情上不能“一刀切”“一碗水端平”。部分村庄干部作风不正,决策、办事不按正常的程序进行,大事小事个人说了算,搞一言堂,家长制,作风独断专行。有的对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混乱、社会治安状况差、水、电费过高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长期不予解决。上述问题的存在,轻则造成群众对干部的猜疑、误解,重则使群众对干部丧失信心,干群关系因此而疏远,从而引发上访。
二、宗族派系争斗是群众上访重要因素。有些农村班子前任和后任宿怨长期存在,在村庄事务上明里暗里进行干预,时时处处抓小辫,设障碍,动不动整材料,告状上访。有些村干部上任后代言本家族利益,屁股一边坐,利益不均分,招致其他群众反对,形成对立面。部分村庄“两委”班子不能正确处理相互关系,相互猜疑,相互设防,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甚至煽动或怂恿群众进行上访。
三、政策因素是引发农村信访的重要一环。均田制调整以来,部分村庄尚没有落实政策,有些村庄虽然落实了政策,但落实不彻底,另外,还存在着变通执行政策的问题,埋下了信访隐患。在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着以租代征占用农民土地、补偿标准低、补偿年限少等问题,这些问题引发的农民上访往往
人数多,上访层次高,解决起来难度较大。
四、基层工作绩效不高是引发上访的导火索。农民到镇村办事办理户口、计划生育指标、宅基地审批、办理房产证具体事项时,一些本应解决的事情得不到解决,群众求助无门,逼出了上访;一些可办可不办的不能找不出合理处理途径,有些被推来推去,有些被束之高阁,拖出来了上访;一些不应解决事情的不能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居高临下,态度蛮横,激起了上访。
五、农村社会治安混乱是引发上访的一大诱因。邻里之间、干群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发生斗殴,由于不能依法及时进行处理,引发上访。有些黑恶势力贯穿其中,进一步加重了群众不安全感。
上述问题在村庄或单一存在,或是交织在一起,无论哪种情况,都引起了群众不满,干部与群众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影响了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工作建议
针对造成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影响社会稳定的种种因素,各级党委、政府应统筹考虑,标本兼治,以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民主政治建设为根本,以强化对农民的教育与引导为保障,综合治理,常抓不懈,逐步改善农村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稳定。
(一)抓好农村三支队伍建设。一是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便是决定性的因素,在农村更是如此。大量事实证明,只要一个村庄的干部团结协调,有战斗力,即
使偶然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与问题,也会得到及时地化解与处理。而一些村庄出现影响稳定的各类问题,也大多是由村干部软弱涣散造成的。因此,作为负有第一责任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党委,应将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农村组织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坚持注重实绩,注重群众公认,广开选人用人渠道,切实将那些作风民主、公道正派、整体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的人员选拔到农村干部中来。作为农村干部,应牢固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意识,转变作风,克服私利,从群众最急最盼的事情入手,从最容易办到的事情做起,扎扎实实地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当好群众的贴心人,树立干部威信,拉近与群众的关系。二是党员队伍建设。要本着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侧重一线,侧重骨干的原则,积极发展农村党员,同时,针对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监督与管理。切实改变目前部分村庄存在的组织生活不健全、党员长期处于放任自流、自由涣散状态。三是老年人队伍建设。农村的老年人尤其是老党员、老干部,资历较深,威望较高。加强老年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在释疑解惑、维护稳定等方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为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市委、市政府近几年来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比如民主听政会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财政、政务公开制度等等,今后,重点在落实好各项制度上下功夫。当前,应重点落实好四项制度。一是民主决策制度。作为村干部,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大胆负责的同时,增强民主意识,坚
持小事经常沟通商量,大事会议决定。会议上无论是书记、主任,还是村“两委”的普通成员,在地位上必须一律平等,在村庄建设与管理决策上,无论是谁,只要他说得对,符合村庄实际,就应作为“两委”决议进行贯彻执行,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二是民主听政会制度。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必须交由听政会讨论,把这些重大问题的知情权、决策权交给群众,将干部行为臵于村民的监督之下,以有效克服和避免农村干部行政行为简单化和随意性。三是财务“三代管”制度。通过实行农村钱、帐、票据由乡镇、街道办事处代管,减少非生产性开支,杜绝大吃大喝现象,从源头上消除农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消除因财务不清引发的群众上访。四是村务公开制度。对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按排,尤其是财务收支情况,要通过公开栏、黑板报等途径及时向村民公开,接受村民监督,以给村民一个明白。
(三)政策调整要慎重。要注重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始终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始终把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纠正各种损害群众现实利益的行为,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推进各项改革中,切实做到凡是不能使多数群众受益、得不到多数群众理解和支持的政策不要出台;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强制性措施不要出台;思想工作没有做好可能引发社会震荡的政策不要出台;保护部门利益和少数人利益、与民争利的政策更不能出台,从源头上减少信访问题和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四)加大解决问题力度。特别是在十八大召开前期,要切实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要求困难,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要认真履行社会服务者职能,坚持以人为本,将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认真予以解决。另一方面,对于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要严格按照《信访条例》的有关要求,进行认真办理,凡是上访人要求合理的,立即给予解决,凡是可解决可不解决的要变通解决,确实不能解决的要做好耐心细致地思想工作,切实做到使群众生气而来,消气而归。
第二篇:涉农专业问题调研
眉县职教中心为农服务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一、学校概况
眉县职业教育中心是县委县政府建设的有眉县教育局主管的集信息服务、科技推广、成人科普培训、劳动力资源开发与转化为一体的了农村职业教育基地。近年来,在省、市、县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学校以次为目标。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实际,立足市场,服务“三农”,积极拓展职业教育服务功能,构建起一中心(职教中心)、八个辐射点(八个乡镇农科教综合服务中心)、123个村农技校的融职教、成教和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为一体的,以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转移为核心的大职教体系。学校现有教职工168名,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占地面积203亩,建筑面积57466平方米,学校建起了具有领先水平的教学设施和实习实验场所。职教中心多方开发职教服务三农的新途径,搭建农民与农科专家相互沟通的平台,通过科技引导,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学校注重涉农专业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宝鸡金果公司联合开办职教为农服务基地,投资13多万元建起植物组培室及“农民远程科技教育网”,定期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到2012年,此科技示范基地为全县培育高产无病毒草莓种苗10万多株、大田生产种苗100多万株,有力地促进了全县草莓业发展,出现了槐芽、小法仪“草莓乡”等杂果栽培规模乡镇。同时,职教中心与政府职能部门联合,依靠科技推广,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猕猴桃、大樱桃、苗木繁育不断上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学校不断探索职教服务三农的新途径,搭建农民与农科专家相互沟通的平台,通过科技引导,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县委县政府“科教兴农”政策推动下,我县县域经济不断发展,科教兴县连创佳绩。全县“科技示范户”、“示范园林”发展到600户,有1895名农民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有1900名农民取得“绿色证书”。金果园艺公司等二十多家园林企业、三十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近万名,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的转移。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改革和创新,立足“三农”,以农业实用技术开发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为已任,走出了一条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眉县职业教育立于“三农”,服务县域经济,眉县职业教育中心为农村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做出了有力的探索,学校先后被授予“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陕西省农村青年劳务输出培训基地”,省级 “文明校园”、“绿色学校”,被国家教育部授予“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
二、课程改革情况
“涉农类” 专业开设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
1、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推动了我县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鼓舞了学生和家长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如何转产转业,发展高效农业,从有限的土地
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农民面临的涉及生计的重大问题,人们认识到有技术、懂经营是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成功的关键。因此通过职业教育学习农业技术知识具有较大的市场
开设“涉农类”专业能更好的促进我校的专业建设,扩大我校的办学规模,而对就读“涉农类”专业的学生,国家给予学费全免,有利于我校招生。
2.开设的“涉农类”专业需合理、合情
专业的开设关健在于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否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调查表明,我县在种植、园艺、园林、养殖行业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不仅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人员,还需要更多的一线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正担负着这一重任。我校作为我县唯一的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我县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是我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校开设涉农类专业势在必行。
经调研综合分析得出,比较适合我校开设的是园艺专业。一是该专业的专门化方向较广,包括: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生物技术应用、草坪生产和养护、食用菌,比较切合我县农业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能结合招生市场需求对专化方向作出灵活调整。二是我校生源地的群众主要从事和园艺专业相关的农业生产,且已认识到种植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他们的收入,更愿意送子女到学校学习相关技术,有利于招生。三是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低。我校建有农业
实习、实训基地,且我县果业和园林种植规模较大,可与种植户们合作,聘请他们做技术指导教师,也可租用他们的农业设施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场所。这些因素为我校以较低的成本、更好的条件来开设涉农专业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开设的“涉农类”专业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1)师资:目前我校的“涉农类”师资比较缺乏,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农业实践操作水平有待提高,这会直接影响我校开展“涉农类”专业教学的成效。
(2)设备:我校涉农专业起步较晚,导致“涉农类”专业教学设备和实训设施都比较落后,这将严重束缚我校“涉农类”专业教学的长足发展。
(3)经费:要办好“涉农类”专业,需要必要的经费投入。但目前我校的经费十分紧缺,维持正常运转都很困难,更无法投入更多的经费到“涉农类”专业的教学工作中,这是我校“涉农类”专业开设的较大阻碍。
三、教材使用情况
学校涉农类专业教材以全国自学教材及中职大专教材为主,同时开发具有县域经济特色的县本教材和校本教材。先后开发了《素养》、《农业实用技术汇编》、《外出务工手册》、《猕猴桃栽培》、《礼仪》等以及农民素质教育读本《做一代新型农民》。在使用中教师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性,这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但不利于规范的教学管理,不利于教学质量标准的把握。
四、教材规划及建议
学校将在原有国家规划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我县近年来农业产业格局的变化,再进一步完善。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编写新型涉农专业的教材,力求时效性、实用性、专业性、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在教材编写中将充分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我县农民的现实情况,降低教材的理论难度,增大实际应用的篇幅,实践操作实训的教学内容。
五、组织形式
以专业组为龙头,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分学科编写。先讨论课程提纲,再搜集各学科专业素材,以科学性、发展性、拓展性、趣味性、灵活性、开放性、实用性为原则。
从上述各方面来看,眉县的农业发展涉农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颇高,这一方面是眉县的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人才自我发展的必需条件,中职学校也只有努力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巧用劲,才能让自我培养的眉县的农业人才与眉县的农业发展趋势相适应,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才更具生命力。
第三篇:当前涉农信访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当前涉农信访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来源:人民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人民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和调整,与此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凸现,这些问题和矛盾也必然通过群众信访反映出来。做好涉农信访工作,妥善处理好来自农村的信访问题,对于提高信访工作整体水平,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稳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涉农信访问题的情况及特点
(一)涉农信访数量明显增多。2005年以来,我市人大常委会共受理各种信访案件505起,其中涉农信访案件201起,约占信访总量的30%;2005年受理86起,2006年1至10月份受理115起,比去年全年总量增长约34%。
(二)涉农信访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村土地承包中“人地”矛盾较为突出,乱批滥占、倒卖耕地、非法转让出让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上访较多;二是少数农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利用职权贪污、挪用公款,侵犯群众的合法权益,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三是城镇化建设以及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中征地补偿标准较低,达不到群众满意,或村组干部拖欠农民征地费用,不按时足额发放,甚至合伙贪污;四是农村群众因山林水土宅基地纠纷引发的矛盾。以上四种情况约占涉农信访案件总量的84%。
(三)影响社会稳定的信访时有发生。由于少数信访人法律意识淡薄或受他人教唆,不通过合法、理性、有序的信访方式来反映问题,而是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心态,采取集体上访、围堵党政机关、在机关大吵大闹、拦截领导车辆、赴省进京上访等过激行为,扩大影响,严重影响了办公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涉农信访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自然与经济因素
1、由于自然资源有限,而农村人口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致使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日益加剧,资源的分配、调整、管理难度增大,在农村极易产生利己的争夺资源行为,导致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为争夺生活资源发生一些冲突而引发大量的涉农信访。
2、随着城乡差距,家庭、个人贫富差距的存在和加大,使极少数农民心理失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嫉妒别人、怨恨社会的畸形心态,一旦遇到了合适的释放点,将会发生不正常行为。
(二)政治因素
1、政府的不当行为激发了农民的利益矛盾。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改革意识增强,与少数基层干部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工作方法简单,工作作风粗暴,执法执纪不公、不廉,形成行为意识碰撞,使农民产生对立情绪。同时,少数乡镇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致富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不当的行政干预,结果适得其反,有时甚至极大损害了农民的自身利益,造成群众对党和政府不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2、基层组织建设薄弱。一方面,乡镇机构庞大,人浮于事或无所事事现象突出,增大了农民的负担;另一方面,少数村支部、村委会等组织配制不强,财力管理混乱,村级事务管理的透明度不高,农民有意见。基层干部素质不高,工作方法简单,有的只顾自己致富,而对群众的困难很少研究,即使研究也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影响了党和国家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用。
3、农村治安管理薄弱。由于政府财力不足,警力有限,致使治安管理的真空地带和薄弱环节较多。就拿我县来说,18个镇、办事处,多数派出所警员不足,根本无力承担繁重的管理和对案件的查处任务。同时加上派出所条件差,工作艰苦,装备落后,经费紧缺,民警不能安心在基层。农村干部治保会、联防队建设不适应现实需要,经常发生案件无人查、纠纷无人调、罪犯不能及时抓获现象,在客观上助长了违法活动的恶性循环。
4、控访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也是涉农信访量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尽管各级各部门都不断加大了控访力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控访中仍存在薄弱环节。一是群防群控局面还没有完全形成。有的执法人员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控访工作中,认为不是自己主办的案件,当事人上访和自己无关。二是个别工作人员思想麻痹大意,心存侥幸,认识不到位,没有把控访工作当做大事来抓。三是矛盾排查工作不够细致。轻信感觉和想当然,忽视问题,遗漏问题,甚至掩盖问题。四是信息反馈不及时。出现问题后,不能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导致决策失误,给工作造成被动。
(三)文化因素
1、农村还存在大量文盲、半文盲,甚至是文盲加法盲,兼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文化生活单调、匮乏,封建腐朽思想和外来不良文化很容易乘虚而入,导致其价值观、利益观、公正观和伦理道德标准发生倾斜,从而迷失方向,丧失辩别力。
2、“普法”工作不够深入,上访当事人法制观念淡薄是造成上访的另一重要原因。上访当事人多数为文化程度水平较低的农民,法律知识水平有限,不懂法律程序。有的自认为有理,盲目胡来,四处乱告状,甚至采取过激的行动,有的不知用法律或通过法律程序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把一切希望全部寄托到上访上。
三、新形势下做好涉农信访工作的对策
(一)落实信访工作责任机制。
首先建立涉农信访领导责任制。把涉农信访工作摆上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的工作日程,切实做到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负全责。其次,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部门。规定信访、纪检、司法部门是涉农信访工作第一责任部门,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的副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包村干部是具体责任人,真正做到信访工作具体抓、抓具体。第三,强化第一道防线。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作为村级信访工作责任主体,采取联系困难户、联系离任干部和老党员等办法,及时了解和掌握村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变上访为下访,化被动为主动。
要及时捕捉信息,及早化解矛盾。在具体操作中,要坚决克服“上访无好人”的观点,正确对待上访群众,教育引导群众通过正当渠道反映问题,依照法律法规解决矛盾,及时有效地疏导群众。要立足于“抓早、抓小、抓苗头”,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搜集信息,超前预测,防患未然。农村信访干部要屏弃传统的“你上访,我接待”“你提问题,我协调”的工作方法,变静为动,变上访为下访。要树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观念,清除群众问题“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思想倾向。要抓住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及早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给群众一个及时、满意的答复。
(三)抓好防控关,变处理为预防。
实践中,每发生一次群众上访都会存在一定的工作成本,而一旦引发集体上访,则更加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我们在解决涉农信访问题的同时,要注重超前防范,标本兼治,从根本上减少涉农信访案件的发生。一是要选准选好农村各级班子带头人,配备强有力的基层干部队伍。二是要加强对农村干部队伍的培训和整顿,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四)抓好政策落实,坚持依法信访。
在贯彻落实上级方针、政策时,要严格按政策办事,严格工作程序。对政策落实不到位或有偏差的应及时予以纠正,对侵犯集体和村民利益的及时查处,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对那些无理取闹的上访者也要依法打击,依法维护我们的信访秩序。一是执法机关要依法行政,二是对违法上访者进行打击。要
(五)讲究工作方法,顺应民心民意。
农村在开展工作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力求动机与效果、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把握不准的问题要调查研究,不轻易表态,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取得谅解,限期解决。对涉及面广、事关重大的问题要周密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要注意信息沟通,把一时解决不了的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争取上级的支持。同时耐心细致的做好上访群众的疏导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激化矛盾。
四、人大在解决涉农信访问题工作中的几点思考
(一)把解决涉农信访问题与监督、任免工作结合起来。一是把信访工作与监督工作结合起来。对涉农信访件进行归纳分析,在信访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抓住涉及影响社会稳定、司法不公等问题进行重点督办。督促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行政,推动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二是把办理信访与任免工作结合起来。对提请任命的工作人员,要考察其办理信访件水平和办案的能力。凡是群众反映意见较多的办案人员,要认真组织调查,掌握实情,严把任命关。
(二)完善信访立法,规范信访工作。上访是公民的权利,但权利的形式不是无限制、无约束的。目前,由于法律不完善,客观上助长了个别无理纠缠的当事人,以上访手段进行要挟的风气。因此,建议对信访工作立法予以规范,对无理缠访,扰乱国家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进行法律制裁,维护司法权威。
(三)加强普法宣传,引导群众依法解决涉农问题。涉农信访的当事人,大多法律意识淡薄,应该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维权观念,要让群众知法、懂法、守法,让当事群众明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程序,不能因为自己的问题一时得不到解决,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就越级上访。从而把群众引导上依法解决自身信访问题及依法逐级信访的渠道。
(四)落实编制,配强人员。信访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表达社情民意的一条重要渠道,群众把信访视为寻求正义、维护权益、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期望通过上访,依赖更高的权利来解决自身的问题。但现在不少部门没有专门的信访机构,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有时造成群众投诉无门。涉农信访工作量大面广,需要信访工作者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全面的法律知识。但就目前的形势看,由于缺少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多数信访工作者还不能完全胜任涉农信访工作的需要。应分批的组织信访干部进行培训,提高其依法办访的能力。(刘作金)
第四篇:检察机关涉农职务犯罪调研对策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央提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国家“三农”投入的大幅增加,涉农职务犯罪发案日趋普遍,影响了中央政策部署的落实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严重损害
了农民利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承担着打击职务犯罪的职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依法查处涉农职务犯罪活动,保障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和改善农村民生措施的落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推进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什么是职务犯罪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或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行为。在刑事管辖权中,职务犯罪立案管辖归属检察机关。多年来检察机关已经查处了多种形式的涉农职务犯罪,如涉及农村村镇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农惠农政策项目的犯罪案件。在新形势下,还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打击和预防力度。
二、涉农职务犯罪表现形式
典型的涉农职务犯罪主要表现为以下形式:
1、在农村村镇建设,道路交通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电网改造、饮水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
2、在涉及“三农”的财政性建设资金、粮农补贴专项资金、政策性银行贷款,扶贫开发资金等支农惠农资金分配、管理、发放过程中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
3、在天然村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环境污染治理、风砂源治理、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等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职务犯罪工作;
4、在农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农村公共服务事业中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
5、在农村土地开发征用及征地补偿款管理,矿产等资源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
6、涉及抢险、救灾、防汛、优扶、移民、救济以及社会捐助公益事业款物的职务犯罪案件;
7、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土地和林权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各项农村改革过程中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
8、在乡镇、政权组织选举中破坏选举、农村自治组织选举中实施贿赂,严重危害农村基层政权和自治组织建设,以及其他严重侵犯农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影响农村稳定的侵权职务犯罪案件。
可以说,在各个涉农领域都有职务犯罪发生。
涉农职务犯罪是一种腐败现象,这种腐败行为极大地损害了社会正义,破坏了经济发展,毒化着社会风气,它不仅破坏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先进文化的传播,而且严重危害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三、我县预防职务犯罪和查办涉农职务犯罪案件情况
**县人民检察院自2003年以来,在县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特别是在行业系统预防方面工作力度逐年加大,初步构建了全县预防职务犯罪网络体系。目前,本院共与全县23家部门(单位)建立了预防职务犯罪联络中心,其中涉农部门18家,占78.26%。本院与18家涉农部门,采取研究制定实施各部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开展办法、成立领导机构、上预防讲座、对涉农部门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召开座谈会、对存在的漏洞提出预防对策和建议、帮助建立和完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长效机制、召开行业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分析研究会等措施,开展了大量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同时,我院不断加大涉农职务犯罪力度。2007年以来,我院查办25件职务犯罪案件线索中,就有5件属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占总查办数的20%。在**县这样一个国家扶贫重点县来说,比例相当高,而且近三年来还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四、我县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线索的的特点
从已经查办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及线索的情况看,我县涉农职务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
1、案件线索性质单一,均属贪污贿赂类;
2、案件线索均发生在乡镇和村,没有一件是发生在涉农行政事业管理部门;
3、案件线索多发于救灾抚恤金发放和土地开发和国家环境保护领域;
4、手段单一。多采取“雁过拔毛”的方式贪污国家的钱物;
5、以项目为名骗取国家资金;
6、涉案个案金额小,但累积并不小。
五、我县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线索的成因
一是权力集中,监督不足。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以及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很多重要生产要素(土地、资金等)的开发利用权掌握在部分乡镇和村干部手中。同时,群众民主权力没有得到有效保障,造成监督失控,给犯罪分子造成可乘之机;
二是制度不严,管理松懈。存在财务管理混乱的问题,有章不循或无章可循,少数村干部独揽大权,为滋生腐败现象提供了温床;
三是放松学习,淡化思想教育。由于乡镇工作的特殊性,学习制度、工作制度得不到
有效落实,有些乡镇和村干部长期不读书、不看报,不懂法、不学法、不守法,放松思想改造,经不起金钱诱惑;
四是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对犯罪行为危害性认识不足。许多群众分不清乡镇和村干部哪些行为是公务行为或非公务行为,哪些行为是违法或违纪,在利益受到侵害时没有勇气去揭发、举报犯罪分子。腐败分子正是利用了农民的这些弱点,有恃无恐,连续作案。
六、预防对策
(一)建立健全农村预防网络,强化预防功能。要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延伸至乡(镇)村,以乡镇为中心建立预防职务犯罪网络体系,做到乡(镇)村联动、齐抓共管,增强预防工作合力。选择政治思想觉悟高、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村民代表为村务监督员,及时发现基层问题的苗头,消除隐患。充分发挥村民代表的监督、乡纪检部门行政监督及政法机关的法律监督三道防线的作用。
(二)加强乡镇和村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乡镇和村干部的管理、监督,把监督落到实处;选好用好干部,从组织上保证干部质量。乡镇和村两级组织要加强思想建设、纪律作风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提倡艰苦奋斗精神,与农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务,坚决杜绝吃农坑农。使农村干部时刻懂得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加强法制教育,提高乡镇和村干部素质。要采取多种方式对乡镇和村干部进行廉政和法制教育,使乡镇和村干部弄清职务犯罪的特点、危害、产生的原因以及防范职务犯罪的意义。切实抓好对乡镇和村干部的法律宣传工作,深入开展送法进乡镇和农村活动,提高基层乡镇和村干部法制观念。帮助发案单位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堵塞管理上的漏洞。
(四)规范管理制度,加强监督。一是要完善管理体系,促使目前乡镇和村双重管理模式向一元化管理模式转变,强化上级监督管理;二是要规范财务制度,加强审计监督,要注重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对乡村两级干部进行定期审计、离任审计和抽查审计相结合,及时发现和制止犯罪的发生;加强跟踪监督,要组织资产自查与审计抽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并严肃处理;三是要建设“阳光工程”,进一步深化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所务公开,探索建立群众评议制度,定期组织群众对乡村干部进行民主测评,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五)加大涉农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要广泛宣传发动,调动广大基层群众举报农村干部违法犯罪的积极性,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要一查到底,决不心慈手软,姑息迁就。只有严格执法,才能震慑犯罪,使之不敢轻易伸手捞取不义之财,从而有效防止和挽回犯罪给社会造成的损失,维护农牧民利益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
(六)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农村法制宣传和反腐败斗争宣传,通过展示反腐败斗争成果,用生动的案例说话,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监督意识、反腐意识,知道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由检察机关管辖。
**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目前正处在“打基础、谋突破”的阶段,县委、县政府在“三农”方面的项目争取力度也随之加大,涉及“三农”方面的资金也在逐步增加,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线索上升较快。检察机关必需进一步加大打击涉农职务犯罪和预防力度,切实维护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障民生,维护**的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五篇:检察机关涉农职务犯罪调研对策
检察机关涉农职务犯罪调研对策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央提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国家“三农”投入的大幅增加,涉农职务犯罪发案日趋普遍,影响了中央政策部署的落实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承担着打击职务犯罪的职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依法查处涉农职务犯罪活动,保障中央支农惠农政
策和改善农村民生措施的落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推进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什么是职务犯罪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或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行为。在刑事管辖权中,职务犯罪立案管辖归属检察机关。多年来检察机关已经查处了多种形式的涉农职务犯罪,如涉及农村村镇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农惠农政策项目的犯罪案件。在新形势下,还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打击和预防力度。
二、涉农职务犯罪表现形式
典型的涉农职务犯罪主要表现为以下形式:
1、在农村村镇建设,道路交通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电网改造、饮水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中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
2、在涉及“三农”的财政性建设资金、粮农补贴专项资金、政策性银行贷款,扶贫开发资金等支农惠农资金分配、管理、发放过程中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
3、在天然村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环境污染治理、风砂源治理、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等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职务犯罪工作;
4、在农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农村公共服务事业中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
5、在农村土地开发征用及征地补偿款管理,矿产等资源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
6、涉及抢险、救灾、防汛、优扶、移民、救济以及社会捐助公益事业款物的职务犯罪案件;
7、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土地和林权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各项农村改革过程中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
8、在乡镇、政权组织选举中破坏选举、农村自治组织选举中实施贿赂,严重危害农村基层政权和自治组织建设,以及其他严重侵犯农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影响农村稳定的侵权职务犯罪案件。
可以说,在各个涉农领域都有职务犯罪发生。
涉农职务犯罪是一种腐败现象,这种腐败行为极大地损害了社会正义,破坏了经济发展,毒化着社会风气,它不仅破坏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先进文化的传播,而且严重危害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三、我县预防职务犯罪和查办涉农职务犯罪案件情况
**县人民检察院自2003年以来,在县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特别是在行业系统预防方面工作力度逐年加大,初步构建了全县预防职务犯罪
网络体系。目前,本院共与全县23家部门(单位)建立了预防职务犯罪联络中心,其中涉农部门18家,占%。本院与18家涉农部门,采取研究制定实施各部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开展办法、成立领导机构、上预防讲座、对涉农部门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召开座谈会、对存在的漏洞提出预防对策和建议、帮助建立和完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长效机制、召开行业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分析研究会等措施,开展了大量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同时,我院不断加大涉农职务犯罪力度。2007年以来,我院查办25件职务犯罪案件线索中,就有5件属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占总查办数的20%。在**县这样一个国家扶贫重点县来说,比例相当高,而且近三年来还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四、我县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线索的的特点
从已经查办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
及线索的情况看,我县涉农职务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
1、案件线索性质单一,均属贪污贿赂类;
2、案件线索均发生在乡镇和村,没有一件是发生在涉农行政事业管理部门;
3、案件线索多发于救灾抚恤金发放和土地开发和国家环境保护领域;
4、手段单一。多采取“雁过拔毛”的方式贪污国家的钱物;
5、以项目为名骗取国家资金;
6、涉案个案金额小,但累积并不小。
五、我县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线索的成因
一是权力集中,监督不足。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以及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很多重要生产要素(土地、资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