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大对农民权益保障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做好省人大关于农民权益保障的立法调研工作,根据省人大农村委员会的要求,4月中旬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元林带领下,市人大农村委员会深入到市郊蔡甸、江夏、黄陂、新洲、洪山、东西湖、汉南等地农村进行了调查,并要求市郊各区人大农工委根据提纲进行调查。5月15日,市人大农村委员会召开了各区人大农工委主任会议,对我市农村农民权益保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座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市农民合法权益保障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与农村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方针政策。同时,涉及农村、农业、农民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法制观念得到增强。总的来讲,当前我市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劳动就业权、男女平等受教育权和生活保障权等农民合法权益基本得到了保障。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生命健康、人身自由、生存权得到保障,人格受到尊重,广大农民安居乐业。非法拘禁、关押、打骂群众的现象已基本杜绝。农民基本上享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经商、外出打工没有受到不合理的限制。改水改厕工作正在顺利进行,预计今年完成改水38万人,三年全面完成改水任务。农村养老保险得到推行。
2.普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去年,我市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村委会换届直选。全市2076个行政村,一次直选成功的有1917个,占总数的923%,选举过程中,村民参选率很高。全市有1618585个选民,直接参加投票选举的1345984人,委托投票的131828人,参选率达913%。同时,选举民主气氛较浓,选谁不选谁,由村民自己决定。选举产生的村领导班子,绝大多数都能发扬民主,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
3.农民享有一定的经济权利。一是全市农村土地延包工作开展平稳、顺利,效果也较好,农民享有了30年不变的土地经营权;二是全市农村全面推行了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农村负担管理工作得到了规范;三是对全市村级财务进行了清理,从而加强了村务特别是财务公开工作,普遍建立了财务公开栏,定期公开财务收支情况;四是制定了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如《XX市农业投入保障条例》、《XX市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实施办法》、《XX市农村经营合同管理条例》、《XX市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条例》,这些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加强了农村法制建设,保障和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由于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维护农民的经济权益,全市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民不合理负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1999年,我市农民负担总额(含税收、提留统筹、两工、集资等)人均12647元,占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
4.农民的社会权益有了明显改善。一是农民的受教育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全市农村90%以上扫除了文盲;二是农民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农民依法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三是农村计划生育各项服务工作有了较大改进,农民的生育观念有了一定转变。
二.当前农民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农民权益保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经济权益保障不够,农民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一是农村市场不规范,农产品价格下滑。特别是粮棉收购政策不落实,粮食没有做到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业投入产出效益低,农民增收难已成为农村最突出的问题。二是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缺乏力度,特别是违反教育法的教育集资和违反规定的教育附加费的收取、农业“两税平摊”、强制以资代劳等现象在我市一些地方还大量存在。由于农民的实际纯收入与上报数有一定差距,所以农民的提留也不合理。三是农用生产资料市场管理混乱,假冒伪劣农用生产资料坑农害农的事件时有发生。四是财务公开、民主监督在有些地方搞形式、走过场的现象仍然突出。
2.农民的社会权益保障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只是一种形式,难以兑现;二是农村义务教育费用过高,农民难以承受,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现象还存在;三是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少地方名存实亡,有些农民就医难和看不起病。
3.农民生存环境差,一些基本的生存条件亟待改善。一是农村乡村建设规划不力,村庄建设比较混乱。二是道路、通讯、自来水、水渠等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三是有的地方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垃圾场都建在近郊农村,只堆放未处理,城市污染转嫁给了农村,村庄环境卫生差,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
4.农民享有的生产经营服务权益不落实。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资金来源少,原来的预购资金、农用油补贴、农村信贷、集体调剂资金基本没有,发展经济受到制约。二是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不力,主要表现在农作物品种改善、病虫害防治、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气象预报等方面的服务有的逐步弱化。三是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卖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四是面对市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难,政府的政策指导和销售服务不到位,农民难以享受科学的信息服务。
5.农村村民自治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贯彻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村委会管理缺乏手段,基层干部工作难度大;二是少数地方村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没有得到尊重,存在包办代替、选举程序不到位等问题;三是少数地方社会治安秩序不好。农村宗族势力、地痞村霸、封建迷信、偷盗等治安问题比较突出,农民反映比较强烈。
6.部分地方存在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现象。如:计划生育工作中有的对超生对象的处罚株连亲友,有的因“形象工程”干涉农民在公路两旁的生产自主权等情况。
三.对农民权益保障立法的几点建议
1.农民权益保障立法要结合各地实际,突出保障农民的经济权益、社会权益、社会服务权益等重点,讲求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解决一些存在的突出问题,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2.农民合法权益立法要明确执法主体,避免谁都可以管谁都管不了的现象。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规定要具体,使执法部门能够对号入座,避免拖拉推诿的现象发生。
3.在立法中完善农民权益保障监督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农民群众对农村重大问题的监督,使农民的投诉渠道畅通可行,做到公正执法,增强执法的透明度。如农民投诉、反馈的具体方式、渠道等方面要作明确具体的规定。
4.根据方便农民群众的原则,规定农村地区的人民法院应设立为解决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巡回法庭。一方面可以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农民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随时回答农民群众的咨询,受理农民提出的诉讼案件。
第二篇:人大对农民权益保障情况的调查
人大对农民权益保障情况的调查
人大对农民权益保障情况的调查2007-02-06 12:26:
51为了做好省人大关于农民权益保障的立法调研工作,根据省人大农村委员会的要求,4月中旬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元林带领下,市人大农村委员会深入到市郊蔡甸、江夏、黄陂、新洲、洪山、东西湖、汉南等地农村进行了调查,并要求市郊各区人大农工委根据提纲进行调查。5月15日,市人大农村委员会召开了各区人大农工委主任会议,对我市农村农民权益保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座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市农民合法权益保障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中央、国务
院高度重视农业与农村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方针政策。同时,涉及农村、农业、农民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法制观念得到增强。总的来讲,当前我市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劳动就业权、男女平等受教育权和生活保障权等农民合法权益基本得到了保障。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生命健康、人身自由、生存权得到保障,人格受到尊重,广大农民安居乐业。非法拘禁、关押、打骂群众的现象已基本杜绝。农民基本上享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经商、外出打工没有受到不合理的限制。改水改厕工作正在顺利进行,预计今年完成改水38万人,三年全面完成改水任务。农村养老保险得到推行。
2.普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去年,我市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村委会换届直选。全市
2076个行政村,一次直选成功的有1917个,占总数的,选举过程中,村民参选率很高。全市有1618585个选民,直接参加投票选举的1345984人,委托投票的131828人,参选率达。同时,选举民主气氛较浓,选谁不选谁,由村民自己决定。选举产生的村领导班子,绝大多数都能发扬民主,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
3.农民享有一定的经济权利。一是全市农村土地延包工作开展平稳、顺利,效果也较好,农民享有了30年不变的土地经营权;二是全市农村全面推行了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农村负担管理工作得到了规范;三是对全市村级财务进行了清理,从而加强了村务特别是财务公开工作,普遍建立了财务公开栏,定期公开财务收支情况;四是制定了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如《武汉市农业投入保障条例》、《武汉市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实施办法》、《武汉市农村经营合同管理条例》、《武汉市村集体
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条例》,这些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加强了农村法制建设,保障和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由于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维护农民的经济权益,全市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民不合理负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1999年,我市农民负担总额(含税收、提留统筹、两工、集资等)人均元,占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4.农民的社会权益有了明显改善。一是农民的受教育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全市农村90%以上扫除了文盲;二是农民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农民依法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三是农村计划生育各项服务工作有了较大改进,农民的生育观念有了一定转变。
二.当前农民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农民权益保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经济权益保障不够,农民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一是农村市场不规范,农产品价格下滑。特别是粮棉收购政策不落实,粮食没有做到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业投入产出效益低,农民增收难已成为农村最突出的问题。二是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缺乏力度,特别是违反教育法的教育集资和违反规定的教育附加费的收取、农业“两税平摊”、强制以资代劳等现象在我市一些地方还大量存在。由于农民的实际纯收入与上报数有一定差距,所以农民的提留也不合理。三是农用生产资料市场管理混乱,假冒伪劣农用生产资料坑农害农的事件时有发生。四是财务公开、民主监督在有些地方搞形式、走过场的现象仍然突出。
2.农民的社会权益保障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只是一种形式,难以兑现;二是农村义务教育费用过高,农民难以承受,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现象还存在;三是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少地方名存实亡,有些农民就医难和看不起病。
3.农民生存环境差,一些基本的生存条件亟待改善。一是农村乡村建设规划不力,村庄建设比较混乱。二是道路、通讯、自来水、水渠等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三是有的地方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垃圾场都建在近郊农村,只堆放未处理,城市污染转嫁给了农村,村庄环境卫生差,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
4.农民享有的生产经营服务权益不落实。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资金来源少,原来的预购资金、农用油补贴、农村信贷、集体调剂资金基本没有,发展经济受到制约。二是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不力,主要表现在农作物品种改善、病虫害防治、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气象预报等方面的服务有的逐步弱化。三是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卖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四是面对市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难,政府的政策指导和销售服务不到位,农民难以享
受科学的信息服务。
5.农村村民自治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贯彻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村委会管理缺乏手段,基层干部工作难度大;二是少数地方村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没有得到尊重,存在包办代替、选举程序不到位等问题;三是少数地方社会治安秩序不好。农村宗族势力、地痞村霸、封建迷信、偷盗等治安问题比较突出,农民反映比较强烈。
6.部分地方存在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现象。如:计划生育工作中有的对超生对象的处罚株连亲友,有的因“形象工程”干涉农民在公路两旁的生产自主权等情况。
三.对农民权益保障立法的几点建议
1.农民权益保障立法要结合各地实际,突出保障农民的经济权益、社会权益、社会服务权益等重点,讲求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解决一些存在的突出问题,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2.农民合法权益立法要明确执法主体,避免谁都可以管谁都管不了的现象。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规定要具体,使执法部门能够对号入座,避免拖拉推诿的现象发生。
3.在立法中完善农民权益保障监督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农民群众对农村重大问题的监督,使农民的投诉渠道畅通可行,做到公正执法,增强执法的透明度。如农民投诉、反馈的具体方式、渠道等方面要作明确具体的规定。
4.根据方便农民群众的原则,规定农村地区的人民法院应设立为解决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巡回法庭。一方面可以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农民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随时回答农民群众的咨询,受理农民提出的诉讼案件。
此外,根据去年朱镕基总理在访问美国的讲话精神,建议以多种形式向上级直至党中央反映,争取恢复或者重建农民协会,充分发挥其在保障农民合法
权益工作中的特殊作用。
《人大对农民权益保障情况的调查》完毕!
第三篇:保障农民权益服务群众生活
保障农民权益服务群众生活
---左云县农民权益保障促进会工作纪实
去年以来,左云县农廉办按照中共大同市委办公厅、大同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农民权益保障促进会的工作方案(试行)》和大同市农廉工作广灵现场会议精神要求,精心组织,积极开展全县农民权益保障促进会的建设工作。目前该县的县、乡、村三级农促会已全部成立,共涉及9个乡镇228个行政村,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网全覆盖的农促会体系。
农促会为干群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
‚9月底,通过协调乡派出所为曹家堡村村民办理了上户手续。‛……
这是在马道头乡农促会的民情日记里看到的。‚民情日记本,记挂群众事,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与民联络勤,干群心贴心‛。今年,县、乡、村农促会成立以来,通过记一本‚民情日记‛、办一份‚农民小报‛等形式,架起了拉近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为了写好‚民情日记‛,农促会成员主动深入村舍、深入农民群众,把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记录下来,并帮助农民群众想法子、找路子。‚民情日记‛已成为全县农促会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化解各类矛-1-
盾,维护农民权益的一把‚金钥匙‛。
同时透过‚民情日记‛,群众看到了干部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炽热的爱民情怀。正如一位乡干部说的‚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使广大群众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同时,我们也能听到群众更多的心声,更多地掌握群众在想什么、急什么、盼什么。农促会确实为我们和农民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农促会为农民合法权益撑起一把“保护伞”
左云县农促会以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为基础,不断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撑起了‚保护伞‛。
在具体工作中,左云县各级农促会研究和解决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妥善处理农民群众上访,化解矛盾,积极主动协调农民群众合法权益问题。该县马道头乡黄家店村农促会在处理群众上访事件上实行乡村农促会理事成员、理事长包户责任制,每位包两户,共40户,负责登门上户做思想工作,讲解有关政策、法律,特别是有关煤矿兼并重组的政策、规定,逐一‚对症下药‛,消除了矛盾。店湾镇的农民权益保障促进会,不等不靠,主动代表村民参与到与煤矿兼并主体和煤矿经营人的谈判协商中,最大化为农民争取正当权益;木代村农促会代表群众参与到了搬迁分房方案的讨论和制定过程中,受到农民群众的一致认
可,为维护农村稳定维护农民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截止目前,该县的乡、村两级农民权益保障促进会共受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169件次,成功解决122件次。
农促会为农村社会稳定谱写一部“和谐曲”
‚农促会这个单位好,我的那点地让占了,不了解政策,他们每天给我讲解,让我打消了上访的念头,这个农促会真是为咱农民服务的‛管家堡乡一村民这样评价农促会。今年该村民的耕地被高速公路占用,该村民认为补偿不合理,多次企图越级上访,该村农促会了解到情况后耐心地讲解政策法规,使这位村民打消了上访的念头。
该县农促会紧紧把握工作重点,围绕向农民提供相关信息和咨询服务;就有关农民合法权益的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查询、建议;参与有关部门对强农惠农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参与有关部门对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解决农村信访问题、畅通诉求渠道、做好调解和宣传教育工作、及时妥善解决农民合理诉求等工作方向,维权维稳,扎实开展工作,截止目前,该县农促会共化解越级访苗头19起,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220余件,真正成为了‚农民朋友的贴心人、党委政府的好帮手‛,赢得了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切实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左农廉办)
第四篇:关于当代农民劳动报酬权益调查报告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调研题目: 当代农民劳动报酬权益
小组成员(姓名 学号):田茂辉200911414221
李乾
200911414111 束佳伟 200911414122 戈堃
200911414103 院系专业班级: 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家具1092 指导教师: 张桂英 评阅成绩: 联系方式:***(68)时 间: 2012年4月12日
当代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的社会调查报告
一、导语
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就没有国家民主法治的全面进步。所以,扎实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对于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基层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调查目的
农民工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富有活力的劳动大军,当前在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高度关注农民工问题,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劳动者的政策、法规、司法解释。但当前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容忽视。中国社会转型与变迁过程中,社会阶层结构经历了空前深刻的分化与整合,涌现出一系列新的社会阶层。在诸多新的社会阶层中,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尤为引人注目。其阶级属性和社会地位,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中共中央2004年1号文件强调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一新的社会阶层毕竟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工人,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阐明和揭示其特点,对于党和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维护进城就业农民工的利益,团结和带领他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组的四个成员来自同一个班,并且都是农民的儿子。我们这次的调查报告选择了农民工劳动报酬。我们这次选择的课题是调查农民工劳动报酬的情况。主要从四方面入手,就是民主问题,基层政权,农民们的希望。作为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尽管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但由于诸多原因,他们在政治地位上与传统的产业工人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1.他们还尚未形成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是顶着纯粹农民的脑壳进城的。在这个脑壳里,满满地装着带有浓郁的泥土与乡村气息的思想意识。短暂的非农业劳动尚不足以改变他们原有的思想意识。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到产业工人队伍中去。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他们对工人阶级的阶级性质和历史使命还没有认识。进城就业以前,他们一心想的只是怎样打工挣钱,没有任何来做产业工人的思想准备。加之进城就业时间有限且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他们还不可能有什么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甚至连朴素的阶级意识都没有。2.他们尚不具有产业工人所应当具有的那种组织性和纪律性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和制度体制的嬗变跃迁,日益改变着中国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催生着他们的现代文明意识。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就是这种改变与催生的产物。他们不再恪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千里迢迢来到城市打工就业。这本身就是现代文明意识的一种觉醒,是对传统思想观念的一种反叛。然而,人们思想意识的觉醒同社会的嬗变跃迁并不是同步的,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历史惯性。这种历史惯性的存在并发生作用,使得传统的东西远未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彻底淡出,还时常地支配人们的行为方式。尽管进城就业的农民工程度不同地接受了现代城市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的熏陶,参与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实践,但这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尚未能锤炼出他们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
3.他们在所供职的单位中是主人翁地位的缺失者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多数就业于个体私营企业,他们同雇主之间的关系,是完全按市场游戏规则形成的纯粹的雇佣关系。目前,尽管国有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在实践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存在职工个人不同的具体职业感受,但作为一种总体意义上的政治判断,其主人翁地位是一种客观事实。然而在多数农民工就业的个体私营企业,甚至连职工代表大会这样的职工参与企业管理、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维护合法权益的组织形式都没有。在这些企业里,基本没有农民工的主人翁地位可言。正是由于农民工同雇主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雇佣关系,因而他们的利益和企业的命运之间不存在密切的关联关系。他们在企业里完全处于一种无权的地位,所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效益的关切度也根本不可能有国有企业职工那么高。除了出力干活挣得工资以外,他们根本不去关心所在企业的前途命运。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他们只是躺在床铺上思念自己久别的家人,根本无暇去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效益。因此,置身于这种环境和氛围之中的农民工也不可能萌生主人翁意识。
当然,也有一部分农民工从业于国有企业。即便是这部分农民工,也没有多少主人翁地位可言。职工在国有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原本是基于保障固定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城市产业工人的各种民主权利的一种政治上的制度安排,并没有考虑临时受雇于国有企业的农民工的问题。由于农民工同所在国有企业的关系也是一种雇佣关系,加之他们在企业里的身份被统称为临时工,因而不可能被当作企业发展的依靠力量,不仅不被吸收来加入企业工会,参加职代会,参与企业民主管理,而且也根本享受不到本企业城市职工所享受的各种福利待遇,甚至连工资级别也完全与城市职工分属两个体系。同时,农民工自己在心理感受上,也从来没有把自己看成是单位人,没有心思去管企业的事。4.他们被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排斥在了城市政治生活之外
四、调查样本的特征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本次调查样本的一些基本特征,它反映了我们本次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对我们探究分析我国当前农村文化状况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调查样本的性别比例
我们本次的调查对象中,有75%的性别为男,其余的为女。2.调查样本的年龄构成情况
调查对象的年龄多为40岁以上和18岁以下,分别占48.3%和33.3%,调查的调查对象的职业
我们调查的对象53.3%的为农民,35%的为学生,而为工人和教师的较少。
3、调查样本的文化程度
我们此次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皆不高,56.7%的村民文化程度只有小学,而文盲的占了20%,初中的占16.7%,可见当地农村的文化程度还是偏低。
4、我们可以知道当代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大部分在1000~3000元这个范围。我们可以发现,接着我们更想知道的是,当代农民工对自己的劳动与报酬的关系。
由上图的调查结果显示,56.7%的农民工认为劳动和报酬之间的关系很大。5最后我们调查了当代农民工对自己的收入状况的满意程度,得出如下统计结果:
很显然当代农民工对自己的劳动报酬10%的人满意,73.3%比较满意、16.7%的人不满意。
很显然,欲在中国社会“建构一个合理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还有相当的一段路要走。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研究者在对当代中国社会进行“阶层”划分和分析以后,最终将培育和建构现代化社会结构的希望放在“创新社会制度、社会政策体系”上,这似乎是一个美丽、浪漫的愿望。中国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渐进性、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使中国农民的阶层分化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和不平衡性的特征,这种过渡性和不平衡性,在为中国农民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使中国未来的社会转型变得更加复杂,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都将面临着社会结构不断重组所带来的挑战。(一)阶层分化的过渡性
从整体上看,农民的阶层分化是由传统农业领域向工业、商业等其他社会活动领域渗透转化的过程,这种过程对中国农民而言实际上包括三个环节:职业转移,即劳动者从事的职业由农业转向非农业;地域迁移,即劳动者的劳动场所、居住地从乡村转向城镇;身份变更,即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以及制度认定由农民成为新型市民。一般地,这三个环节顺次展开、依次递增,农民从职业转移起步,经历地域迁移,最后跃迁到社会身份的彻底改变(邹农俭,1999)。当代中国农民正处于大规模的职业分化阶段,地域迁移正在逐步发生,农民社会身份的变更才刚刚开始,农村社会阶层分化还没有达到一个相对稳定和成熟的程度,带有一定的过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阶层分化的不完全性。从现阶段来看,农民中的多数阶层都分化得不完全,并没有真正脱离农村。户籍制度的存在束缚了农民的自由流动,无论走到哪里,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户籍都在原地,仍保留了农村土地的集体产权,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农村有着联系。正是这种不完全性使边缘性群体随之产生,典型的例如农民工,他们职业是工人,但身份仍是农民;工作在城镇,户籍仍在农村。
2.阶层分化的不稳定性。农民阶层分化的不完全性决定了中国农民阶层分化的不稳定性。无论是职业状况,还是生活模式,中国农民都处于一种相当不稳定的状态,“昨日的雇工,今日的雇主”的现象并不鲜见。大多数农民还没有完全稳定和固化在某一阶层之中,他们在不同阶层之间流动的频率很高,频繁的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导致了农民个人身份定位的不确定性和阶层归属的不稳定性。
3.阶层界限的模糊性。在现阶段的中国农村,家庭是最基本的组织单位,虽然阶层的基本单位是村民个人,但家庭对村民个人的身份变迁、对村民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利益状况等都有着深刻影响。由于不同的产权形式、不同的职业活动、不同的空间流动等往往寓于一个家庭之内,因而社会分化被融化在家庭统一体内而趋于模糊。此外,部分村民的边缘化和“两栖化”也会模糊乡村社会成员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之间的界限。如果从机会获得的角度来衡量社会的不平等,那么,依据市场转型理论,中国农民的阶层分化改善了中国社会的不平等,市场化改革使机会分布更平等,那些有较高人力资本的直接生产者从改革中获利,获致性因素比先赋性因素在人的地位获得中更为重要。但是,如果按照权力变型论(Rona-Tas,1994)和权力维续论(Bian&Logan,1996)的观点,在转型经济中,权力和市场都是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渠道,政治资本依然是通往精英阶级的必要条件,那么,中国农民的阶层分化可能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中国社会的不平等,只不过是不平等的形式发生了转变而已,“地方政府官员将会灵活地审时度势,使自己和家庭努力适应新形势,以谋取更高的回报”。(Willam&Michelson,1996)事实上,市场化改革在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使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而且,改革也使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在经历初期的缩小之后进一步扩大了,就此而言,中国农民的阶层分化并没有改善中国社会的不平等
中间阶层通常称“中产阶级”,其特征包括: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具有维持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消费能力及相应的闲暇生活质量。
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我们的社会崛起,它被命名为“新工人阶层”。报告还注意到,农民工的集体意识在增加,维权意识在增强,他们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参与意识,他们的组织化程度也在提高中。它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定社会群体。这个阶层表现出与社会其他阶层不同的本阶层的鲜明特点。从职业角度讲,他们是工人,从身份上讲,他们是农民。但他们跟工人和农民又都不一样。在生活方式上大多两地分居、缺少文化生活。组织行为上以小团体行为为主,有着自己的组织潜规则。在利益诉求方面,他们诉求工资待遇的提高、工作环境的改变,诉求基本的尊严、基本的社会保障,诉求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归结到一点就是寻求国民待遇。80年代进城的第一代农民工与传统的农民相似,主要是打工以贴补家用。而新生代的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则不同了,他们年轻、文化程度较高,长期在外打工,对社会的认识更多更清楚。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的解放、思想的活跃、尊重人权、尊重民主权利等概念逐渐普及,全球化运动,与西方国家的信息交流,也是农民工阶层形成的社会大环境。
他们在维权行为中,逐渐意识到一种权益是与另一种权益相结合的,不仅要保护自己被损害的经济权益,而且要保护自己的公民权益,包括组织权、社会保障权、参与权、选举权等
专家认为,这个阶层对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从农民阶层向工人阶层转化的中间环节。“之后,他们还有可能在工人阶层的基础上向更高的阶层流动 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进行了分析,划分出“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 在改革之初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最早在改革中受益;然而进入90年代后由于资源配置机制的变化,社会中的一些人迅速暴富起来,而原来在改革初期得到一些利益的边缘和弱势群体日益成为改革代价的承担者。这种资源重新积聚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底层社会,主要由贫困的农民、农民工和城市的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构成。如果仅从边缘和弱势群体单方面来看,似乎是“资源的重新积聚”导致了边缘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受损;但如果从社会的整体结构来看,在改革前后的每一阶段都是权势阶层获益最大,无论是“计划性”的资源积聚机制还是“市场化”资源积聚机制,其结果几乎都是一样的──将社会的大部份财富、资本逐渐集中在权势阶层的手中。正如这位知名学者在另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十几年改革过程中出现(更准确地讲是“显现”──引者注)了一个掌握文化资本、政治资本与经济资本的总体性资本精英集团。所谓的改革实际上是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一种“圈内转换”过程。尤其是政治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共谋”与“共享”,严重地侵害了中间阶层和下层民众的利益。
改革前后的中国社会结构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各种改革几乎都是有利于社会的权势阶层,同时,一些不利于这个阶层的改革举措始终难以推展开来。这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治方面的民主改革为什么会如此举步维艰,进展缓慢!因为民主改革本身可能直接“侵害”当权者和得势者的利益。正如前面所论及的,居于社会上层的权势阶层是既有秩序的主要维护者,他们的保守是与其既得利益紧密相连的。“所有的官僚阶层、领导阶层、比较富裕或有地位的阶层、特权集团和尖子人物都企图让后代子承父业。要想不让他们得逞,就必须建立一些制度机制来阻止他们这样做。但是,这些机制也难以实施,因为执行者通常正是这些机制所要限制的对象”。如果说有些变化,那就是权势阶层和弱势阶层的边界愈来愈明晰。
五、农民工权益受损原因的法学分析
当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农民工权益保障受损和缺失的现象,其原因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1、不足的立法制度供给。第一,缺少保护的基点和制度支撑。导致农民工权益的法益缺位、权利受损、救济不畅,表面上是现行法律政策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作为限制公民流动的户籍制度的合法存在。没有法律保障下的迁徙自由,使农民工成为城市中的二等公民。农民工即便进入城镇,其择居权、就业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等也存在诸多限制。第二,法律条文的制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由于《劳动法》规定的过于原则给执法带来很大的困难,也使劳动法的许多规定难以落到实处。有关违反《劳动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偏轻,对违法行为惩处不够严厉,使《劳动法》在许多严重违法行为面前显得执行不力。第三,从法律体系上来看,目前尚未形成种类齐全、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和协调统一的法律体系。由于与《劳动法》配套的法律法规的欠缺,涉及到劳动关系运行的重要领域尚无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规范,导致劳动者权利受损后寻求救济困难重重。
2、无为的行政执法手段。首先,执法体系的城市主位倾向使一些城市将农民工仅仅当作劳动力,而不是城市社会的一员,个别地方政府甚至制定出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对农民工流动、进城就业实行限制。近几年,情况虽有好转,但在一些地区和某些环节仍然存在问题。其次,在执法过程中,一些行政机关存在“行政不作为”问题,即当出现侵犯农民工权益问题时,往往尽不到依法查处的职责,更少有事先预警机制,甚至自身的一些行政行为也在侵犯着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阻滞的司法救济渠道。司法保护是农民工权益实现的最后保障手段。但目前我国农民工权益的司法保护却存在诸多弊端,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保障功能。其一,劳动争议“先裁后审”的体制越来越不适应争议处理的需要。其二,劳动争议案件属民事案件范畴,适用《民事诉讼法》有关“谁主张谁举证”的诉讼原则,而农民工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取证、质证能力有限,使农民工无法举证或举证无力。其三,法律援助手段乏力。
4、缺位的工会维权组织。农民工权益之所以被侵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农民工权益代表主体缺失。农民工由于缺少一个真正代表自己利益、能为自己争取并维护自身权益的组织,使得农民工权益保护中话语权较小。目前我国各类企业的工会只有少数农民工得以加入,大多数农民工并未被发展入会。正因为缺乏有效的组织,农民工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往往各谋其策,各行其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维权合力。
六、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路径选择与机制完善
第一方面:立法保护——加快制度创新。
首先要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体系。当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已成为农民进城的一道门槛,户籍世袭制度不仅限制了农民自由迁徙的权利,也使农民失去了平等就业的机会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因此,要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壁垒,使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体系。要将农民就业纳入整个社会就业体系通盘考虑,有关部门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如以居住地登记制度或身份证管理制度替代户籍管理制度,把进城农民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社会保障以及其他公共服务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等,清理针对农民在城镇就业、上学、医疗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等,让农民逐步融入城市。
其次是构建完善的劳动法律体系。现行《劳动法》对农民工权益的一些规定相当笼统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从而给有些用人单位留下可乘之机。解决的途径就是在具体的劳动立法中加以细化。其中如下几方面迫切需要解决:一是尽快制定《反就业歧视法》,明确禁止包括劳动力城乡歧视在内的一切与能力无关的就业差别待遇,保证农民工平等的就业权。二是加快制定《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强化农民工利益的形式保障和手段保障。三是抓紧制定《工资支付条例》,建立企业欠薪保障基金制度。四是尽早制定《社会保障法》,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的范畴。
第二方面:执法保护——制约行政权力。
要确立对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或者不行使公权力的行为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制度。我国法律对行政权力制约的乏力,造成一些人滥用行政权力,行政工作人员侵犯农民工权益而得不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因此必须明确监督主体的职责和权限,建立严格而科学的执法监督机制。
要加强劳动监察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方面的配备和支持,加强劳动处罚力度。劳动行政部门执法不力是导致农民工权益问题不断的重要因素。所以,应加大劳动执法力度,明确劳动部门的责任并赋予其强制执行权。
第三方面:司法保护——确立司法特护制度。
设立劳动法院或劳动法庭专事劳动审判。借鉴国外劳动争议司法机构的做法,设立由专业法官和兼职法官组成的特别劳动法院或劳动法庭,按照特殊的劳动诉讼程序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劳动法律关系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劳动关系不同于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关系,劳动关系双方是管理与被管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因此,用民事程序解决劳动争议并不恰当。建立专门劳动法院或劳动法庭有利于提高法院处理案件的专门化程度。同时加快案件审理的节奏,缩短案件审理周期,逐步建立相关案件的快速裁判机制。
规定较为特殊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与民事、行政诉讼程序不同,劳动争议诉讼程序有其特殊性,因此,应在现有的诉讼制度基础上制定特殊的规则。第一,改变现有的“先仲裁,后诉讼”的制度,建立类似商事仲裁的“或裁或审”制度,以便节约成本,提高解决劳动争议的效率。第二,扩大劳动争议举证责任倒置的适用范围,加重在各种资源上均占优势的用人单位举证责任。第三,在诉讼费用的承担上,以法定方式明确规定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一律缓交案件受理费、申请执行费,改由判决时由败诉方一并承担。尽量降低农民工获得司法救济的门槛,从而降低诉讼成本,使农民工能够切实、方便、快捷、经济地获取公正的司法保护。
搭建法律援助通道。解决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援助,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承担。第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心,给农民工更多的事前法律援助。第二,政府要为农民工维权提供财力保障。第三,建立公益基金等民间慈善团体。通过广泛的社会捐助,解决法律援助资金不足问题。第四,各类法律援助机构应当简化手续,及时受理农民工的申请,支持农民工权益的司法救济行为。
第四方面:组织保护——完善维权组织。
在农民工权益保护中,必须增加农民工的自治组织和博弈能力。首先是工会保护,由于工会是保护工人阶级利益的合法组织机构,而农民工属于半工半农的身份,也由于他们的权益受损主要发生在工作场所,可以试行将农民工的权益保护纳入工会组织的保护之下。同时修订现行《工会法》,使工会真正成为农民工的代言人。其次是建立专门的农民工协会,从而实现农民工享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及其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体。农民工协会主要由当地政府拨款,用人单位在农民工的工资中按比例上交一部分经费,建立一个类似于消费者协会的民间组织,专门负责对本地区的农民工被侵权事件的咨询和调解。
七.进城就业农民工的生活普遍比较窘迫一
当前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必须全面把握农民工有哪些合法权益,我们认为农民工合法权益主要包括政治权益、劳动及获取劳动报酬权益、精神文化权益三方面,从我们近几年来的管理实践看,维护农民工权益存在的突出问题也集中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一)政治权益方面:
一是农民工普遍被排斥在城市政治生活之外。依照法律规定,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和城市职工一样,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有参与政治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享有法定的表达自己意愿的言论自由。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这些政治权利很难真正履行。虽然法律规定,选民实际上已经迁居外地但是没有转出户口的,在取得原选区选民资格的证明后,可以在现居住地的选区参加选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农民工作为外来暂住人员,根本无法取得务工所在地区选民资格;而在户籍所在地,农民工又根本不会为了选举投票而千里返乡。另外,在我市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很少有农民工,使农民工群体缺乏基本的从源头上维护自身权益、表达心声的正常渠道。
二是农民工主人翁地位缺失。目前,我市建筑业还存在许多包工头用工方式,农民工同包工头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雇佣关系,农民工主人翁地位根本无从谈起。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虽然在有资质的劳务企业就业,由于劳务企业普遍还没有建立工会组织,缺乏让职工参与企业管理、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维护合法权益的组织形式。在这些企业里,也基本没有农民工的主人翁地位可言。
三是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困难。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生活中普遍遭受到歧视,与城市正式职工和居民之间存在着“群体隔离”,使绝大部分农民工不能与城市居民同等享有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
(二)劳动及获取劳动报酬权益方面:
一是不签劳动合同现象还存在。一些用企业未同农民工依法签定劳动合同,尤其是一些临时、短期用工,劳务企业与农民工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只有口头合同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与《劳动法》中“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的要求相违背。从我处近年来所接待投诉拖欠工资的民工中,很多农民工都未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对工资支付的时间、方式,工伤意外伤害赔偿,以及违约责任等未进行明确约定,农民工并不完全知晓自己享有的合法权益和义务,一旦出现纠纷,其劳动关系、工资标准、拖欠工资数额等就很难认定,致使其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二是就业极不稳定。由于种种原因,建筑业劳务用工还不规范,非法人形态的“包工头”和零散用工方式下务工的农民工还有相当数量,游兵散勇式的“包工头”用工方式,有活干时招人,没活干时走人,造成农民工就业的极不稳定性。
三是劳动报酬偏低且得不到有效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职工整体工资水平也随着上升了很多,但农民工工资多年来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增长缓慢。同时,拖欠和克扣工资情况仍然存在。部分建设单位以要求施工单位垫资作为投标条件,致使施工单位资金短缺,拖欠工资,包工头现象仍未杜绝,尤其是部分包工头采用骗、诈、赖、逃等手段拖欠民工工资,极易造成不稳定事件。三年清欠虽然成效显著,但建筑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依然屡禁不止。
四是超时劳动普遍存在。《劳动法》规定的8小时工作制既是劳动者休息权的体现,更是维护劳动者健康权的保证。然而不少用工单位及包工头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让农民工每天工作在10小时,有的甚至更长,与《劳动法》第四十一条中“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的要求相违背。
五是安全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建筑业农民工干的是苦、累、脏、险、重活,他们吃住在工地,但他们所处的安全生产和生活环境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一些建设单位及用人单位对职工安全卫生负责的主体责任意识不强,为减少开支,一些建设单位文明措施费用不落实,一些用工单位没有为农民工配备必需的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及符合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少数农民工安全健康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六是社会保障缺失。社会保障是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的有效屏障,但现行的社会保障政策难以适应农民工群体的特点和需要,农民工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很难享受基本的工伤、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权益。其主要原因是当前建筑劳务分包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还有大量的包工头存在。由于劳务企业设立和经营的成本要高于“包工头”等非企业组织,再要劳务企业为农民工缴纳办理社保,劳务企业将难以与低成本的“包工头”等非企业组织进行竞争,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劳务企业解散,这样将对劳务分包市场规范和劳务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另外,许多农民工首先关心的是工资问题,即使解决了工资问题,大多数农民工还是不愿意办理社保,他们认为掏钱为将来保险不如多挣现钱。再者是民工流动性大、社会保险在城乡之间“退保难、转移难”等问题的存在,给农民工社保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三)精神文化权益方面:
一是培训难。建筑业农民工基本都来自贫困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多数农民工是在其他行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的情况下而进入建筑行业,未经过必要的安全和技能培训,他们丢了镰刀拿瓦刀,其主观意识上是凭力气挣钱吃饭,大都未经过正规的安全和技能培训。《劳动法》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然而一些用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根本不愿在农民工培训上投入资金。另外,当前非法人形态“包工头”和零散用工方式下务工的农民工还有相当数量,对这部分农民工更难以组织进行必要的从业常识和职业技能培训,由此造成行业内农民工缺乏基本的岗位培训,缺少岗位成才、提高技能的机会,大多数农民工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工作,难以向技能型和知识型工人转变。
二是精神生活贫乏。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地位使之与主流媒体和文化相对隔绝。社会上既缺乏针对农民工的精神文化产品,一些用工企业也没有对农民工予以足够的人文关怀。农民工精神生活十分贫乏,精神压抑,长期以往,不仅影响民工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极易引发一系列隐性或显性的社会危害。
上述种种问题,究其原因,除上面文中已分析的原因外,另外主要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分割管理模式使农民工因无城市身份而受到不平等待遇。虽然从理论和法律上讲,农民工也是社会成员中的一员,与从事其他职业的劳动者一样,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并不低人一等。但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的名义社会地位与实际社会地位相差较远。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农民无论在教育、就业,还是社会保障和生活福利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差别悬殊,在城市,农民工普遍得不到作为公民应有的基本尊重。农民工在社会职业结构中实际处于最低层,客观上造成农民工政治、经济、精神文化各项权益屡被侵犯的弱势地位。
二是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现行的劳动法等配套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特别是缺少保障涉及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刚性规定,尤其是对于农民工工资问题,目前仅有《劳动法》等少数法律法规约束,但可操作性比较差。《劳动合同法》虽已出台,但要到2008年1月才开始正式实施,真正将《劳动合同法》落到实处还需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在劳动市场的监管上,由于人力、资金缺乏,监管力量严重不足,对一些侵犯和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无法完全监管到位。导致一些用工单位有法不依,不按国家有关劳动合同的规定要求与农民工建立劳动关系、不建立正常的工资支付制度、不按国家要求为农民工提供必需的劳动保护措施的现象还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存在着。
三是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当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进城农民工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劳动技能单一,就业领域狭窄,在就业市场上本来就处于弱势,为了保全工作机会,对侵权行为往往采取忍让妥协的态度。同时,农民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相对薄弱,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知之甚少,当权益受侵害时,不能充分地利用法律武器,采取正当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二、下一步对策措施
(一)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健全工作机制
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问题,关键靠体制、机制。需要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和农民工自身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既要立足当前,落实现有政策,解决好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更要放眼长远,逐步解决深层次问题,构筑系统完善的农民工权益维护机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专门成立了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政策措施,建立起了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相关部门做好农民工管理和服务工作,逐步在全市形成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良性机制和良好氛围。建筑业管理处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方面责无旁贷。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结合管理工作实际,针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调研,提出现阶段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加强与市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与沟通,积极构筑农民工维权联动协调机制;加强行业监管,及时制止和纠正侵害民工合法权益行为,切实将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好。
(二)规范劳务用工管理,为农民工稳定就业服务
近几年来,为帮农民工创造一个稳定的就业环境,我们逐年加大规范劳务用工工作力度,在政策上积极引导,采取了鼓励支持劳务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引导具备条件的劳务队伍积极申领劳务资质,在市场监管上加大推动力度,为劳务企业创造优惠的市场环境。制订了《常州市建筑业劳务企业和劳务人员从业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建筑劳务分包交易市场,一方面规范劳务分包交易,强调劳务分包必须依法分包给具有资质的劳务企业,严禁将工程发包给无资质的劳务队伍。另一方面规范劳务用工行为,严禁私招滥雇、非法用工,突出强调劳务企业必须与农民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近两年我市劳务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市注册的劳务企业已近100家。这些劳务企业在承接劳务分包作业时,由于签订了规范的劳务分包合同,企业使用农民工做到了有劳动合同、有管理机构,农民工在法人形态的企业内务工,工作稳定较以往有很大改善,权益大都能受到保护,很少有被无故拖欠和克扣工资问题发生。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抓好全市建筑业劳务企业的发展,通过对劳务带头人、召集人、包工头等的政策培训和分类指导,引导他们合资入股成立建筑劳务分包企业;鼓励现有成建制的建筑劳务队伍进行工商注册,获取资质证书;鼓励建筑业企业进行内部机制创新,通过参股、入股等方式,对信誉良好但不具备建立企业条件的劳务队伍进行收编,“包工头”转变为合法的企业职工或股东,使农民工最大程度地被劳务企业吸纳,在有组织、有管理、合法经营企业的保障下,预防其合法权益被损害。
(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益
一是充分发挥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的作用。去年,市建设局会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联合制订了《常州市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在全市全面实施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该《管理暂行办法》根据建筑业企业规范劳务用工及劳务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将建筑业企业划分为重点监控企业、一般监控企业和其他企业三类。按差别化管理、动态监控的原则确定三类企业不同的保证金缴纳标准和方式,对保证金的应急支付条件、退还、监管作了明确。办法实施以来,我们对发生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恶性事件的施工企业、首次进常的外来施工企业在承接施工业务时必须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截止到今年10月,市区老城区已归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1144万元。一旦发生民工工资拖欠,凡缴纳保证金的将按照办法规定及时动用保证金支付或垫付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使农民工能及时拿到应得的工资报酬。
二是进一步抓好《农民工劳动计酬手册》制度的落实。《农民工劳动计酬手册》较好地规范了农民工考勤、计酬、工资支付等行为,成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护身符,由我市首创的这一制度,得到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被全省推广。在2007年1月25日全国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对《劳动计酬手册》创新制度给予充分肯定,向全国作了推介。目前,我市已发放13万册《农民工劳动计酬手册》。但据建筑业网上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建筑业务工人员有近20万人,发放工作还存有很大的缺口,一方面说明我市建筑业非企业用工行为还大量存在,另一方面说明也有一些新办企业还没有领发《农民工劳动计酬手册》,另外,已发放单位在《农民工劳动计酬手册》记载过程中还存在不规范的地方,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大实施这一制度的面上推广和执行力度,通过开展专项检查、抽查、不定期检查等方式,督促用工企业规范实施《农民工劳动计酬手册》制度。
(四)以人为本,关注农民工身心健康,改善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保障农民工职业安全健康。指导和监督企业严格执行国家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规程及标准,严格检查用工单位为作业人员提供必备的劳动保护设施和用品,施工现场必须明确划分施工作业区和生活区,合理设置宿舍、食堂、饮水、淋浴、卫生等基本生活设施。结合季节特点,督促用工企业做好农民工的饮食卫生和防暑降温、防疫等工作,为农民工提供良好的作业、生活环境。
二是配合市总工会抓好“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送保障”工作的落实。建设行政相关管理部门要深入施工现场和劳务企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尽量扩大劳务企业农民工的参保率。根据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送保障工作的要求,企业的进城务工人员参与重残互助保障计划,计划为二年期,每期每人交纳互助费15元,政府补贴15元,参与保障计划的农民工因公致病致残者最高可一次性获得1万元的补助。
三是改善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五一”节组织建筑工地8000余名农民工就地观看中央电视台节目组为农民工进行的专场演出,丰富了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受到农民工的普遍欢迎。下一步,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各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与市总工会、劳动保障部门、社区联手,针对农民工工作及生活特点,编排有教育意义的节目,采用“大蓬车”等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形式,送文艺节目到工地,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为“农民工平安返乡”提供服务。去年春节,我们积极配合市总工会,妥善安置好农民工春节返乡,为做好有关建筑业农民工搭乘前往安徽、苏北免费大巴提供服务,共落实近百名民工免费安全返乡。还为6名在常州的建设领域生产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四川籍优秀民工落实免费赠送南京飞往成都的专线机票,深受农民工的欢迎。目前已临近年底,2008年春节即将来临,我们要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让农民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五)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一是为农民工岗前培训提供服务。2005年,我们在全省率先编写《建筑业劳务人员常识读本》,将《读本》作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施工企业培训教育农民工的教材,印制10000本,由用工企业免费发放给农民工。《读本》内容与农民工从业和城市生活紧密相连,汇集了劳动就业、劳动权益、劳动保护、安全生产、城市生活、生活卫生、艾滋病防治等常识性知识。我们的做法得到了省领导的肯定,由我局代省建设厅在常州《读本》的基础上编写《江苏省建设领域农民工常识读本》,今年已付印23.5本向全省农民工发放。下一步我们要在《读本》的基础上,与专业动漫制作公司合作,抓紧制作常州建筑业农民工常识动漫片,通过浅显的文字与生动的动漫形象相结合,使农民工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接受岗前培训。
二是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按照“政府扶持、齐抓共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充分发挥我市金坛建校、溧阳建校和常州装饰协会培训中心三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作用。
三是组织开展技能比赛为农民工成才提供服务。与市总工会、团市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建筑业农民工木工、钢筋工、抹灰工等工种工技能竞赛,对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各工种前十名选手除授于各种荣誉称号外,争取其获得技师证书,以激发全市农民工钻研技术、苦练技能的热情,促进全市建筑业农民工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六)积极营造“尊重农民工、关爱农民工”的良好社会环境
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农民工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和先进典型,表彰我市城市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农民工和劳务项目经理,总结和推广施工企业关心农民工的做法经验,帮助和教育农民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生活。同时,加强对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情况的舆论监督,对企业关心农民工的好做法、好经验要及时推广,对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企业要予以曝光。督促用工企业善待和关爱农民工,真心实意地为农民工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组织农民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要通过不懈努力,在全行业形成一个关心农民工、尊重农民工、理解农民工、保护农民工良好环境氛围。
八、结束语
发挥建筑业协会及工会、党、团组织的作用,多渠道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一是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上,行业协会责无旁贷。协会可从法制宣传、讲座、咨询以及提供法律援助、办理维权案件等活动入手,探索建立有效、可持续开展的行业协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机制。
二是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各级工会组织要积极参与立法、政策制定,从源头上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切实表达和反映广大农民工的愿望和要求,并对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实施有效监督。要根据农民工的特点,积极探索符合不同企业及职业特点的农民工入会方式,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民工入会,通过工会组织加大维权力度,推动农民工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险和劳动安全卫生等突出问题的解决,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
三是扩大党、团、组织在建筑业企业的覆盖面,引导农民工积极加入党、团组织,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优势。
第五篇:关于对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舟山市人大教科文卫侨委
浙江省人大民侨委:
最近,我们根据上级部门的通知精神,对全市贯彻执行《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的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向你们汇报如下:
我市地处海岛,乡镇分散,在2.22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中,有1390个岛屿,陆地面积1440平方公里,总人口100万。由于历史等原因,长期以来,我市人口的民族构成中,汉族占绝大多数,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比例很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流动人口到我市打工、婚嫁、投亲靠友,加上一些少数民族人才的引进,使我市的民族结构近年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市民族成分构成逐步趋向多元化。目前,我市共有21个少数民族,共2364人,其中普陀区1379人,定海区678人,岱山县129人,嵊泗县178人,主要分布在舟山本岛等一些较大的岛屿上。主要民族成分为回族、满族、苗族、土家族、瑶族等。截止2005年底,全市干部中有少数民族人员60人;少数民族人员中,有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8人,工程师以上5人。
近年来,我市充分认识到:做好民族工作,协调民族关系,对于广泛宣传我国民族政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推动我市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增进互爱,共谋发展,为我市建设“平安舟山”,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一直把做好民族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来抓,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认真贯彻《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工作的新路子,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做好全市民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加强领导,健全网络,努力营造开展民族工作的良好氛围。
市领导把我市的民族工作纳入了市委、市政府的议事日程。各级领导带头认真学习《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掌握相关政策。为加强对全市民族工作的领导,市委一位副书记、市政府一位副市长分管民族工作。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加强组织网络建设,全市所有街道、乡镇都配备了宣统委员,分管民族工作,做到民族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问。同时在全市认真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普及工作,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这一切,都为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和人员保证。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了一个关心少数民族人员的良好氛围。
在市委、市政府的带动下,各县、区也对少数民族工作十分重视,纷纷采取措施落实少数民族政策,强化少数民族工作。如普陀区于1991年成立了少数民族联谊会。
我市各县、区每年召集各乡镇少数民族人员代表进行座谈,了解少数民族人员在我市的生活工作情况,征询他们对我们民族工作的意见建议,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更好地学习贯彻好《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如我市的嵊泗县对作为人才引进的几位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在工作上、生活上给予更大的关心支持,让他们安心为本岛的港口旅游城市建设建功立业。
同时,市有关部门还帮助做好普陀区少数民族联谊会的换届工作。与会的有来自全区9个少数民族的代表和特邀代表70余人。会议回顾总结了区少数民族联谊会五年来的工作,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审议通过了《普陀区少数民族联谊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由11位理事组成的第三届联谊会领导班子。
我市的各县、区和有关部门还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制度,分级负责,及时把各地发生的影响民族团结问题和处理措施报送上级机关,以便上级机关了解情况,正确决策,及时指导工作,牢牢掌握处理问题的主动权。杜绝有警不报或夸大情况,以免造成判断和决策失误。
普陀区积极引导少数民族投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利用大会、座谈会、学习会等形式,对少数民族群众进行维护安定团结的教育。通过教育,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认识到,稳定是进行深化改革开放的先决条件,要投身改革开放,首先必须自觉维护各民族的安定团结。因此这几年来该区未发生过少数民族群众集体上访民族间纠纷或闹事等现象。好些少数民族群众面对下岗,生活发生困难,但他们都能从大局出发,体谅党和政府的难处,自谋职业,找出路,从不给政府添麻烦。政府部门还努力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勤劳致富,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二、强化宣传,深化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为做好民族工作,我市把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以“四五”普法为契机,认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自治法》和《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我们借助电视、报纸、广播、网络、横幅、标语、板报等载体,广泛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和法规的宣传,使全社会都了解党和政府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各项方针政策及重大举措。
去年7月,根据 [国家民委](2005)137号《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和[浙民宗发](2005)59号文件通知,我们认真组织各县区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民族工作,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组织各县区电视台播放有关民族政策和本区少数民族工作情况,进行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努力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好、宣传好。
在目前全市少数民族人口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加大《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的宣传力度,是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基础。今年我市四个县(区)通过主要街道的悬挂横幅、开辟宣传窗等形式开展舆论宣传,提高群众对《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的知晓程度。
与此同时,我们在全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和统战理论培训班上进行民族工作专题讲座,加强对各级有关部门领导关于民族法律法规政策知识的培训学习,不断提高他们对民族工作复杂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三、政策倾斜,关怀备至,切实关心维护少数民族人员的切身利益。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政策规定,积极为少数民族人群做好子女入学、户口办理等工作。2004年高考时,有位姓田的少数民族考生,父亲是侗族,母亲为汉族,自己随母为汉族,当他得知少数民族对考生有优惠照顾政策能得到加分,便要求变更民族成份。我们就按政策规定迅速出具证明,很快帮他解决了加分问题,使其及时享受到优惠政策,顺利跨入大学校门。与此同时,我们加强与从外地引进的少数民族人才所在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从工作、生活等方面主动关心帮助他们,从而取得了既引进少数民族人才的人,又留住少数民族人才的心的良好效果。
对少数民族人员,我市各级党政机关和各部门坚持“教育、管理、服务”三结合的原则,认真做好工作,帮助他们提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市领导经常走访少数民族人群,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积极创造条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市委、市政府还经常与民政部门和各乡镇联系,优先考虑对少数民族困难户的照顾,帮助他们解决就业、生产、生活等困难。
借贯彻《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的东风,市里帮助普陀回族大专毕业生郭献琪落实就业,使他到嵊泗县环保局上班工作。
近年来,我市进一步加大帮扶工作力度,对少数民族贫困户进行帮助。我市少数民族中有一些生活比较困难,特别是一些外来婚嫁人员,往往生活条件差,生产技能弱,不能很快融入我市的海岛渔业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在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对各乡镇少数民族贫困户开展了扶贫帮困活动。同时加强技能培训,加大对他们的扶持力度。我市民族宗教部门还拨出部分资金对少数民族贫困户进行生活补助,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和支持。
普陀区有少数民族人数1379人,男722人,女657人,少数民族人员人均年收入约12000元。近年来,普陀区通过在电台开设专题讲座、召开各种学习座谈会、印发学习宣传资料、横幅标语、开设宣传画廊、黑板报、墙报等形式进行宣传。使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少数民族政策的重大意义,提高了做好少数民族工作的自觉性。使广大汉族群众能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他们认真落实党和民族政策,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根据政策,每届区、市人大、政协都安排2名少数民族代表。至今已有8名次少数民族人士分别担任区以上人大、政协代表、委员。市政协委员、华之友经理郭黎明(回族)、区人大代表、普陀中学教师沈士军(维吾尔族)每次在人代会、政协会上都提出提案、议案。按照党的干部政策,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在全区所有少数民族人员中,现有企、事业、机关干部的有55人。其中股级干部30人,科级干部5人。根据政策,有46名少数民族大、中专及初、高中学校考生,享受了优惠考分的权益。根据省政府97(103)号文件“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还为71名(246人次)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免交杂费近2万元。1991年以来,舟山市、区居民实行殡葬改革,但为了尊重回族群众土葬习俗,会同民政部门协商落实回族群众的殡葬场地。按照国家的民族成份政策,认真做好民族成份的更正、确定工作。几年来,更正了45人的少数民族成份,确定了73人的少数民族成份。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好评。
四、履行职责,做好服务,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少数民族人员手中。
我市积极开展民族政策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工作,多次开展执法检查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各地对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对我市的少数民族人员切身利益十分关注,在加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别提出议案、提案,要求教育、民政、卫生等部门切实为少数民族人员办实事、做好事。市民政部门十分关心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人员,在落实低保、扶贫救济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了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的好评。市教育部门在接到市政府的文件后,立即落实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工作,使一些少数民族考生高高兴兴地上了高中,进了大学,圆了学习梦。市卫生等部门也结合送医下乡等活动,积极为缺医少药的少数民族人员服务。
市民宗局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认真抓好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新途径、新形式、新载体,使我市的民族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建设“平安舟山”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是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去年7月,市民宗局组织大家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民族工作,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民族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开展我市少数民族情况调查摸底工作。今年,市民宗局对全市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组织实施了全市外来少数民族人口基本信息的调查统计工作。从而摸清了我市少数民族人员的情况,为市委、市政府的有关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努力为少数民族办实事做好事。对我市少数民族群众普遍关注的少数民族考生中考加分政策问题,市民宗局通过人大、政协渠道积极向上级领导呼吁,并与市教育局多次协调,在市领导的关心下,终于在2005年得以正式实施。少数民族人员郭献琪大专毕业后一时难以落实工作,市民宗局干部不辞辛劳,四处奔波,最后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帮他落实到嵊泗县环保局工作。平时,市民宗局也十分重视了解解决少数民族人员的困难,开展“雪中送炭”服务。同时努力做好少数民族人员民族成分的认定工作。四是认真组织参加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市民宗局以省民宗委组织的2005年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友谊赛为契机,积极组织少数民族人员开展健身锻炼活动。为此,局里专派一名同志进行组织落实。在市体育局等部门和各县区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训练工作进展顺利。在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友谊赛,我市代表团参加了射弩和健身操二个项目的角逐,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普陀区还充分发挥联谊会联系党和政府同少数民族群众之间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联谊会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经常组织联谊会成员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和上级民委的有关文件;为少数民族联谊会解决办公用房;支持联谊会开展少数民族寻根考察活动;每年外出考察一次,提供车辆经费。组织少数民族群众参加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帮助解决联谊会活动经费;每年年终看望慰问少数民族人士及个别困难户。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普陀区少数民族联谊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去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近年来,我市的民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随着我市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外来少数民族人员在我市落户逐年增多,我市的民族关系呈现出一些新问题:以散居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民族关系,在与市场经济接轨后显得更加松散,给联系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城镇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弱势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就业问题尚未出台针对性措施;极少数少数民族群众因就业困难或因患病而导致家庭贫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殡葬上,有些少数民族(如回族)有土葬的风俗习惯。
为此,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将城镇中散居的少数民族低保群众单列出来,在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切实安排好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对列入“低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在高中段减免学费和代管费,减免费用由县(市、区)财政予以足额补助。把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制定周密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完善政策机制,认真组织实施。继续加强城市民族工作,依法维护城市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具有特殊丧葬习俗的少数民族,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按有关规定予以尊重,尽量落实殡葬场地,并做好殡葬服务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