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增加信贷资金供给建立普惠型的农村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决定》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必须从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着眼,放松对农村金融的管制,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加快建立普惠型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农村金融供给与信贷约束
我国长期执行的城市和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决定了金融业事实上执行了牺牲农村金融保城市金融、抽调农村资金支持城市工业发展的政策。改革开放特别是20 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政策取向有所变化,农村金融组织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村经济仍然缺乏足够的金融资源,农户和农村企业仍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信贷约束,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资金投放不足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我国正规的农村信贷渠道主要有四类: 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合作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具体包括六家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虽然农业与农村相关贷款的投放近年来大幅度增长,但直接用于农户和农村企业发展的贷款的相对比例比2002 年初甚至还有所下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2005 年开展了百村农村金融调查。在1962 户有效样本农户中,60.65%的农户有资金融入需要,32.67% 的农户获得了信用社贷款,而且信用社对有金融需求农户的贷款满足率达到48.36%(即有借贷需求农户中获得信用社贷款农户的比重);而如果考虑农户的申贷获得率,信用社对申请贷款的农户信贷满足率进一步提高到74.19%(即实际获得信用社贷款农户占申请过贷款农户的比重)。但通过深入分析则可发现,正规金融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满足仍不容乐观。
(一)正规金融制度安排与实际需求的不匹配抑制了农村金融需求的正规诉求
根据此次调查的结果,在有借贷需要的1190 户农户中,462 户(占38.82%)农户根本就没有向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过贷款,而且这其中又有143 户农户最希望的信贷渠道是信用社(占有借贷需要农户的11.20%,占有借贷需要而不申请正规贷款农户的31.85%)。这部分农户的金融需求不能获得正规金融的满足,反映了正规金融与农户现实需求间存在的结构矛盾。其原因可分为两类:
一是正规贷款交易成本过高。信用社贷款的平均利率不仅高于其它银行的利率,甚至还高于一些民间贷款的利率,调查中有39.92% 的农户都认为信用社的利率太高了。而且,一些地区的信用社还要求“先入股,再贷款”,农户和企业为了获得贷款,除了支付贷款利息,还需要从贷款额中扣缴5% ~ 10% 的股金,从而使正规贷款的实际资金成本增加到了10% 以上。从相对成本来看,目前农村信用社提供的贷款规模偏小,相对于其所能够发挥的资金效用来说,正规贷款的交易成本偏高。为了获得贷款,农户还需要履行比较复杂的贷款手续,承担较高的贷款利率,承受严格的期限要求和还款约束,甚至还要多方寻求关系或担保人等。相当大部分农村资金需求者认为,为获得那么一点资金如此麻烦不值得,不如直接向亲友和其他私人借款方便。
二是农户对正规贷款的获得没有信心。由于我国长期存在正规贷款获得困难的问题,特别是正规贷款要求抵押和担保,以及正规信贷存在关系配给的现象,农户对正规贷款的获得存在消极的预期。
(二)农村信贷需求者普遍遭受正规信贷规模的约束
在评价正规金融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情况时,不仅要看其覆盖范围,还要看满足的程度,即获得贷款的农户其资金需求是否得到了切实的满足。然而,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上更追求覆盖面,特别是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使小额贷款发放户数成为信用社重要的考核标准。而且大部分信用社从分散风险的角度考虑,对大额贷款的发放比较慎重,往往需要经过层层审批,且资金需求者申请的贷款金额通常被大幅度压缩。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的资金需求者都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约束,即获得的贷款规模小于其资金需求的规模。68.9% 的农户所期望的借款金额都在5000 元以上,然而农户所实际获得的680笔正规借款中,48.9% 的借款规模都小于5000 元。54.5% 的农户认为信用社给予的授信额度不能满足资金需求。而从企业来看,正规金融对其的信贷规模约束就更为普遍。此次调查中,100 个企业回答了在现有利率下希望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数额,其平均值为87 万元。从需求满足程度看,信用社对企业期望贷款额度的满足程度平均值仅为15.5%(即获得贷款数额占期望贷款额的比重)。
这说明大部分企业都有受到正规信贷规模的限制,而且信贷规模约束程度很高。
(三)正规贷款产品结构的不合理增加了农村资金需求者的流动性风险
信用社贷款的期限大部分是10 ~ 12 个月,虽然农户资金需求一般也是一年,但信用社的借款期限结构与农业的生产周期存在不一致性。信用社的贷款一般是年初发放,要求年底
还款,但通常当年收获的农产品在年底还不能够完全卖出,很难有资金还款,从而使得农户还贷款的逾期率非常高。而从农村企业来看,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也受到严重压抑。234 笔款的平均期限为14.71 个月,其中129 笔贷款的期限是12 个月(占55.1%),期限大于12 个月的贷款仅有35 笔(占15%)。由于正规贷款的期限结构不合理,且又存在强制偿还约束,从而使得资金需求者面临极大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在贷款到期时一旦存在资金周转困难往往不得不诉求于高利贷。特别是一些贷款是以资产抵押为条件的,一旦面临贷款偿还问题,还会使资金需求者遭受资产损失。正规金融机构缺乏弹性的金融产品,增加了资金需求者的风险成本,也成为压抑农村资金需求的重要原因。
二、建立符合农业特点和农民需求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普惠金融体系是国外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尤其是要为目前金融体系并没有覆盖的社会人群提供有效的服务。毫无疑问,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离普惠金融体系还有很大距离,主要表现是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渗透率和覆盖面远不能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需求。主要依靠现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不可能解决有效服务“三农”发展的金融需求问题。必须从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着眼,以建立一个更完善、更有活力的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为目标,推行全面的农村金融改革。
(一)明确各类正规涉农金融机构职能,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支农责任
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应坚持为农服务方向,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切实按照中央提出的“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总体原则,全面深化内部各项改革,进一步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充分利用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完善其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加大各类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信贷支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造,改善法人治理结构,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产权明晰的社区性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引导信用社朝着更加贴近“三农”的方向发展,确保其服务方向不改变、信贷资金不外流、支农力度不减弱,发挥好为农民服务的主力军作用。要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处理好农村信用社省联社与基层法人社的关系,防止通过行政手段推动农村信用社的兼并、重组和联合,维护和保持县(市)社法人地位的稳定,强化基层社服务“三农”的能力。为了使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吸收的资金更多地留在农村,必须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业务范围。
2005 年以来的几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明确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具体比例。《决定》提出,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应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这一要求既符合国际通行做法,也是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要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类别、地域分布,尽快确定其在县域内吸收的存款直接或间接投放当地的比例,并同步安排配套激励政策。
(二)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我国金融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长期以来,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机构多元化严重不足,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1998 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地区撤并了3 万家以上的机构网点,贫困地区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严重不足。为了有效配置金融资源,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2005 年和2006年的中央1 号文件均提出,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性金融机构,大力培育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2007 年银监会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试点,一是可以打破一些地区现实存在的信用社垄断经营的局面,有助于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二是“低门槛”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开辟了新渠道,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业的产权结构;三是有助于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结构和布局,满足中低收入群体和微小企业的金融需求。
随着各大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地区撤出,在切实加强监管的基础上,应允许新设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地区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特别是重点引导各类资本到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金融竞争不充分的地区投资设立机构。要继续扩大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试点范围。为保证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范、健康发展,需要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完善监管手段和监管机制,保证监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在坚持为“三农”发展服务的原则下,不断完善内控机制和风险控制水平,坚持商业可持续发展,努力为“三农”提供低成本、便捷、实惠的金融服务。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要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三)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在现行信贷政策条件下,担保抵押资产是否充足,是决定银行贷款的主要条件。现有比较单
一、竞争性不足的农村金融体系模式,难以满足大量缺乏担保抵押的农户和小型、微型企业的资金需求。发展各种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尤其是为目前金融体系并没有覆盖的社会人群提供有效的服务。目前,我国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业的主体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其次还有近两年刚刚发展起来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普惠性的农村金融体系,要重视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放宽对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开放民营资本进入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业的途径,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
(四)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试点,农业保险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农业保险服务领域逐步拓宽,全国开展的农业保险险种达160 多个。农业保险业务规模不断壮大。2004 年~ 2006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20.03 亿元,保险金额1294 亿元;2007 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51.8 亿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1126 亿元风险保障。农业保险的功能作用逐步发挥,2004年~ 2007 年农业保险赔付47.26 亿元,仅2007 年就为450 万户次农民提供了32.8 亿元保险赔偿。但是,农业保险发展还远远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保险的覆盖面还不高,农业风险管理机构不健全,农业保险法律缺位。
国际、国内开展农业保险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保险是高风险的保险业务,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国外农业保险实际上均是在政府补贴下开展的,要么直接对费率补贴,要么直接赔付,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是各个国家支持农业的普遍做法。农业保险是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的“绿箱”政策之一,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有必要把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作为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手段。《决定》明确提出,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落实这一要求,需要把握好以下问题:
第一,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必须运用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政府决定农业保险供给的方向和数量,制订统一的制度框架,各种被批准的组织机构在这个框架中经营农业保险和再保险,同时政府对规定的农业保险产品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和其它支持。第二,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主要表现在免除营业税。2007 年,国家财政首次对农业保险给予补贴,各级财政投入29.94亿元保费补贴。2008 年,中央财政大幅增加了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支持,保费补贴经费预算由2007 年的21.5亿元增加到60.5 亿元。要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增加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助资金,稳步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程度。第三,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国外通常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和巨灾风险转移机制,在更大范围分散风险和积累资金。我国目前没有上述机制,巨灾风险只能由保险公司承担。一方面,缺乏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保险公司承保能力受到较大限制。另一方面,随着试点覆盖面不断扩大,无法分出的巨灾风险随之积累,严重威胁金融市场稳定。因此,随着农业保险业务的迅速扩大,承担的风险不断累积,迫切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要尽快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对因重大自然灾害形成的大额赔付,由风险基金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逐步形成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
(五)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决定》提出,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这是基于我国农村信用信贷担保体系现实情况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目前,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信用担保机构规模普遍较小,资本金少,风险化解能力和代偿能力很低;农村信用体系还不完善,担保公司承担较大的主体违约风险;担保机构运作不规范,潜在风险较大;信贷担保覆盖率不高,还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机制,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加大政府对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有条件的地区,可由政府牵头出资、农民和农村企业参股,建立专业化信贷担保机构,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主要服务于农民。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增强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扶持建立农村信贷担保基金。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和协会组织创办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担保公司。
第二,建立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分散机制,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业务监督指导,明确行业准入条件、从业人员资格、内控规范要求,加强对担保机构日常业务运行的监督指导,引导信用担保机构规范运作。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要尽快建立统一的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推进信用村镇建设,规范和完善农户、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优化信用担保机构业务运行环境,降低业务运行成本。积极开展对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规范企业、担保中介、贷款银行之间的信用关系,整合各方面信用信息,预防担保中介失信带来的金融风险。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建立信用担保保险体系。
第二篇:商业银行如何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
商业银行如何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风暴不但对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创,也正在冲击着现有的金融和经济体制以及隐含在其中的价值观念。从政府到民众,从投资人到管理者,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正反思并开始探讨建立更加合理的、可持续的、以人为本而不是唯利是图的发展模式。
若不把金融服务当作获取暴利的手段,金融体系原本的功能是融通资金,合理配置社会资源。2005年以前,被金融界普遍接受的资源配置的原则是效率,而风险和回报是衡量效率的指标。就商业银行而言,为降低风险,形成了以抵押和担保为主要手段的风险控制机制;为降低成本,习惯性地偏好大客户而忽视小客户。其结果是将缺乏抵押和担保条件的小客户、特别是那些贫困和低收入人口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形成商业银行嫌贫爱富的传统形象。这种商业模式以所谓效率的公平性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性,违背了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经济发展原则。
2005年,联合国在国际小额信贷年期间创造性地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提出一种新的金融发展模式,认为公平合理的金融体系应该能够让全社会所有具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人和企业都能有机会得到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参与资源分配,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既是政治主张,也是经济制度的创新。
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小额信贷和小额金融。小额信贷是为那些被传统商业银行信贷模式排斥在外的贫困、低收入人口和微型企业(既个体工商户)提供的信贷服务;小额金融则是为这些低端客户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的统称,又称微型金融,包括信贷、储蓄、汇兑、保险等。
小额信贷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目前已经在全球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行业,出现了许多成功的小额信贷商业模式。特别是在“小额信贷教父”、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始人尤努斯教授获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后,小额信贷得到普遍认同。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小额信贷行业逆势而上,不仅没有滑坡,反而持续增长,证明为穷人的提供的金融服务一样可以盈利并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农村普惠金融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普惠金融正在逐渐作为一种被边缘化的金融体系取代微型金融,并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金融仍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尚不成熟,金融服务质量和数量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村小型企业以及农民个体的融资、贷款仍然相对困难,农村金融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如何为农村提供有效的融资服务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当前解决农村“融资难”和“融资贵”等问题的迫切需要。普惠金融拥有融资快、低成本、小型化的特征,对于为农村低收入群体和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利高效的融资渠道具有良好的功效,尤其是在当前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广泛普及的背景下,普惠金融能够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广泛深入农村小生产经营组织,为农村发展服务。
一、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农村的金融体系改革,旨在构建以支农、惠农为目的的功能健全、运转高效的农村金融市场,为农村经济振兴、农民收入改善提供有力的支撑。随着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不断得到改善,金融行业参与主体日趋多元化,金融服务更加丰富和健全,大大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力,并极大的改善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面貌。但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化不足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逐步向商业化运营模式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是由政府主导的,因此市场化运作能力相对低下。与一般商品不同的是,金融产品自身具有灵活性,应针对不同的客户灵活调整价格(利率),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保障农村金融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过度依赖行政命令引导,政府管控相对严格,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力不足,金融机构缺少相对宽松的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进而导致农村普惠金融市场的运作模式相对僵化,农村普惠金融的作用受限。例如,政府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向农村地区投放一定比例的贷款,这一规定的初衷旨在保障农村地区的融资流入,但是,这一规定在另一方面看却违背了投资多元化的原则,使得金融机构不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如果同一地区的存款人的防范性储蓄被金融机构用于提供这一比例的贷款,就会产生逆向选择的问题,因为金融机构如果想要从这样一笔贷款中获利,必须收取更高的利率,从而促使高风险逐步累积。因此,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小型金融组织常常会发生金融生态恶化、资金链断裂的问题,进而导致资本流出农村。再比如,银行贷款利率上限的管制如果不断加强,就会给外部金融机构带来高成本、高风险的问题。此外,农村金融机构过度依赖政府财政资金的扶持,这种非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具有高风险、高成本的缺陷,更加不利于完善的金融市场的构建。持续的政策性补贴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成本和风险的容忍度持续扩大,从而导致金融风险无限扩大,并且对政府补贴的依赖一旦产生,更加不利于商业银行通过自主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另外,政府补贴本身就是对市场正常运行规律的干扰,过度补贴将会严重干扰金融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甚至滋生腐败、寻租的现象。
(二)农村金融服务数量和质量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在微观层面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村金融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但是相对来看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矛盾仍然很突出,农户个体、小型企业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从数量上来看,当前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主要分布于发达地区,而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率长期不足,难以满足各类群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质量上来看,信贷产品种类和质量不足,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硬件设备落后,金融专业性缺失,金融产品缺乏创新,并且可获得性相对低下,交易成本过高。这种状况严重不利于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一方面依赖于相对宽松的制度环境和市场化的金融市场运作机制,另一方面,要从金融主体内部着手。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必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产品的创新构成障碍。但是,农村金融机构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足,使得数字技术对农村普惠金融的助推作用受限。
二、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困境的原因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农村普惠金融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这种新型金融组织形式进入我国的时间较短,发展尚不成熟,在立法方面仍然不足。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的法律来保障弱势群体获得金融资源权利,如孟加拉的《乡村银行法》、印尼的《小额信贷法》、美国的《社区再投资法》、《平等信贷机会法》、《农业贷款法》、《农业信贷法》等一系列法律。而我国在这个方面的立法还是空白,仅有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基本金融法律中也缺乏相应表述。虽然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对于发展普惠金融出台了一些规范性文件,如《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等。但这些部门规章的效力层级低,有些只是指导性、临时性的政策文件,零乱复杂,缺乏纲领,权威性和约束力也很有限,难以有效适用。
(二)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离不开金融基础设施的支撑。首先,由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弱质性,农村金融市场普遍存在高风险、低收益的问题,对资本缺乏吸引力,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参与度较低。其次,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约束,二元经济的存在是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政策性投入具有一定的倾斜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严重滞后于城市。加之农村地区自身交通、电力等条件较差,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导致众多金融机构选择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并且部分运作良好、实力较强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壮大之后,选择脱离农村金融市场,向收益更高、风险更低的城市地区发展。从本质上来看,只要城市经济、工业经济中的项目投资平均收益率高于农业经济中的项目平均收益率,农村资金的出逃就不会停止。因此,综合来看,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一定的内生动力,而过度依赖有限的政策扶持在长期来看可能会导致普惠金融发展的不可持续。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要依靠市场规律,保障金融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的供给,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农村的金融市场需求。
(三)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约束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普惠金融构成阻碍。一方面,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以股份制、商业化经营模式为主导,这种单一的体系在客观上形成一种结构性约束。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金融机构的趋利性促使金融资源大量流向低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流入,农村经济由于内在的劣势,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较为薄弱,客观上会促使农村金融服务的偏离支农、惠农的目标。此外,单一的金融模式导致新型金融合作组织缺少一点的发展空间,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力的加强。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贷供求存在结构性错配的约束。从需求方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仍然是分散的传统小农经营模式,在生产性投资方面的资金需求十分有限,并且,农户改善型自建住房或购买住房的借贷资金主要通过自主借款,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需求更加有限。从供给方来看,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服务主要以满足农户的生产性投资需求为主,这就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出现结构性错配,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于农业经济的功能被削弱。同时,农村非正规信贷机构如私人钱庄等的出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普惠金融的深化。一方面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对农户提供信贷支持,缓解农户的信贷约束。在另一方面,非正规金融机构会破坏农户与正规金融机构的信任关系,促使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形成二元对立的市场,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
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应先于城市,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中的基础性作用。只要构建市场化的金融市场,才能更加有效的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为金融主体营造具有活力的竞争环境,促进金融主体加强技术和产品创新,提高金融服务供给效率,降低金融体系的运行成本和风险。政府应对于农村金融市场进行科学的监督和管控,一方面加强立法,明确各金融机构的功能和职责定位,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提供牢靠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快构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配套体系,比如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农村保险等,降低农村金融发展的各方面风险,保障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信用基础。要加快构建城乡普惠金融对接的内生机制,促进农村金融资源对农业发展的辅助作用的发挥。政府补贴政策应更加注重针对性,不仅要做到有的放矢,更要做到灵活调整,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不同阶段要进行适当调整。地方政府要加快建立内容全面的农户征信体系,成立专门的监管主体,对小额信贷机构进行必要的监督,将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政府要加快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鼓励和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提高普惠程度。将农村地区各类金融资源纳入普惠金融体系,加快完善金融市场的担保机制和抵押价值认定制度,为农户将所持有住房、土地等资源作为抵押提供制度上的依托,完善农村信贷担保制度,通过政策性信用担保、互助式信用担保等形成多种方式的担保机制,促进信贷资金向农村流入,推动金融市场其他相关配套措施的构建和完善。
(二)加强金融创新,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
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离不开金融产品和技术的创新驱动。要加快推进农村信息、通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提高农村互联网覆盖率,为“互联网+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硬件支持。要创新金融组织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法则进行用户评估,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要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挖掘用户需求的优势,将用户需求融入产品创新,提高农村普惠金融的服务质量。不断组建灵活的金融组织方式,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和不同阶段,选择适当的金融组织方式,不断扩大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和普惠金融的覆盖面。鼓励和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在组织、运作、业务、技术、产品等各方面展开创新,并对金融机构及其员工进行普惠性指标的考核,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向纵深发展。要加快建立乡政府、村委会为主导的基层金融服务网点,设立的“普惠金融+服务站+村委会”基层服务网点,向村民提供诸如银行小额取款、缴费、转账、贷款、公共事业办证、票务查询及购买、医疗挂号、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求职、农村物流等服务。形成“网点固定服务+服务点代理服务+电子渠道自助服务+上门服务”四位一体服务模式,开发“农保通”、“直补通”、“农合通”三大支付系统,全天候、跨地区、多渠道提供“查、缴、扣、取”金融服务,把国家惠农政策、资金和技术及时、方便地送到贫困农民手中,切实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优化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
加强顶层设计,将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中,在宏观层面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建设。要加快构建以《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法》为基准,以农村商业金融法、农村政策金融法、农村合作金融法、民间金融法等为分支的法律框架体系,并从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管控、农村弱势者金融权利保护、制度实施保障三个维度构建基本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完善的农村征信体系,完善农户经济信用信息库,提升农户信用信息的覆盖率,并增加征信数据的共享与应用。此外,由于风险防控在当前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中仍然是薄弱环节,一些机构资金安全、信息安全的保障仍然不足,因此,加快构建规范的风险防控体系尤为关键。金融机构必须在规范运营的基础上构建更加有效的监管关键。各级金融主体要搭建一个统一的监管体系,明确功能定位,并增强与各地区地方政府的联合监管,力求构建一个坚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机制。要尽快颁布全国范围内适用的互联网金融监测统计系统,尤其要强化P2P网贷行业的监测统计及风险预警,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实时跟踪监测。
第四篇:金玉普惠给客户的感谢信
金玉普惠给客户的感谢信
尊敬的各位客户: 您们好!
金玉普惠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自2010年成立以来,一直得到您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为了感谢您们这五年来对金玉普惠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支持与厚爱,所以谨代表金玉普惠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全体同仁,向尊敬的各位客户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祝福!感谢您们让金玉普惠在p2p这个行业中充满信心和勇气,并从中享有收获和喜悦。
如今理财行业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和喜爱,我们很荣幸能有机会为您们服务。在过去的日子里,因为理财让我们有了很多的接触和交流,您们的真诚与认同,理解与信任,让我们倍受启迪并心存感激,在金玉普惠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中,您们,我们尊敬的客户,给予了我们无比的力量,在您们的大力关心与支持下,以及金玉普惠全体员工的勤奋努力下,我们凭借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绩。
饮水思源,我们深知,金玉普惠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都离不开您们的关注、信任、支持和参与。您们的理解和信任是我们进步的强大动力,您们的关心和支持是我们成长的不竭源泉。您们的每一次参与、每一个建议,都让我们激动不已,促使我们不断奋进。有了您们,我们前进的征途才有源源不绝的信心和力量;有了您们,我们的事业才能长盛不衰地兴旺和发展。为答谢多年来您们对我们的支持、信任和帮助,谨以此信函表达对您们的衷心感谢!在合作过程中如果您们有任何问题,请不要忘了致电我们,欢迎您们提出任何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更顺畅的沟通及改进,并为您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在以后的岁月里,希望能够继续得到您们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客户满意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们将继续为您们提供最真诚的服务。
再一次感谢您们的帮助和支持,恭祝您们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事业兴旺!万事如意。此致 敬礼
金玉普惠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2015年10月19日
第五篇:普惠制产地证 给惠国 中英文
普惠制产地证给惠国(中英):
英国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法国The Republic of France(英语)、République francaise(法语)德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意大利The Republic of Italy
立陶宛 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 爱尔兰(Ireland)
荷兰 The Kingdom of NetherlandsHOLLAND
捷克 The Czech Republic
斯洛伐克 The Slovak Republic
拉脱维亚 the Republic of Latvia
爱沙尼亚 The Republic of Estonia
卢森堡 The Grand Duchy of Luxembourg
比利时The Kingdom of Belgium
希腊 The Hellenic Republic
瑞典The Kingdom of Sweden(瑞:Konungariket Sverige)
芬兰 The Republic of Finland
奥地利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葡萄牙 Portugal, the Portuguese Republic
西班牙 The Kingdom of Spain
丹麦 The Kingdom of Denmark(英文)、Kongeriget Danmark(丹麦文)波兰 The Republic of Poland
匈牙利 Hungary
塞浦路斯 the Republic of Cyprus
马耳他 Republic of Malta
拉脱维亚 the Republic of Latvia
斯洛文尼亚The Republic of Slovenia
罗马尼亚Romania
保加利亚The Republic of Bulgaria
挪威 The Kingdom of Norway,Kongeriket Norge
瑞士Swiss Confederation,Switzerland
土耳其The Republic of Turkey
列支敦士登 Principality of Liechtenstein
俄罗斯Russian Federation
白俄罗斯The Republic of Belarus
乌克兰Ukraine
哈萨克斯坦 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
新西兰New Zealand
日本 Japan
加拿大 Canada
澳大利亚 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
FROM E 东盟
文莱 Brunei
柬埔寨Kingdom of Cambodia
印度尼西亚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老挝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马来西亚Malaysia
缅甸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
菲律宾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泰国Kingdom of Thailand
越南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
新加坡 Republic of Singapore
越南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
中国 China
FROM B亚太贸易协定
韩国Republic of Korea
斯里兰卡The Democratic Socialist Republic of Sri Lanka 印度Republic of India
孟加拉国People's Republic of Bangladesh
老挝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中国 China
FROM P 巴基斯坦the 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 FROM F 智利 Republic of Chile
FROM N 新西兰 New Zealand
FROM R 秘鲁 The Republic of Peru
CEPA
香港 Hongkong
澳门 Macau
ECFA
台湾 Taiwan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