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
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由于当前农村文化的发展仍然受到落后的思想观念、道德状况、文化基础设施状况、文化发
展资金不足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影响,因此要积极探索推动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
措施,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1.首先要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
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
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筑新农村建设的道德支撑,建
设文明、民主、和谐、友善的乡风、村风、民风,提高农村的精神风貌和文明水平。
2.其次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之中,建立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基本经费由各级财政承担;同时,制定鼓励
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投资,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繁荣
发展基层文化必须有阵地、有设施,要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国家重
大财政项目向农村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
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电视进万家、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努力使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观。
3、再次要坚持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方针。基层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
村。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一定要关注农村社会、农民生活,聚焦农村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
进同农民群众的感情,以农民为核心,把农村和农民作为我们的根本,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文化素质、科技水平等。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多提供农民群众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创作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村生活、激励农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多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做到为亿万农
民服务、为亿万农民歌唱、为亿万农民送欢乐,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4、最后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一定要注意发挥优势、突
出特色,切合当地风土人情,切合当地文化传统,真正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积极发掘各地的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优势成为文化资产优势,成为文化发展优势。
第二篇: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
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由于当前农村文化的发展仍然受到落后的思想观念、道德状况、文化基础设施状况、文化发展资金不足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影响,因此要积极探索推动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1.首先要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筑新农村建设的道德支撑,建设文明、民主、和谐、友善的乡风、村风、民风,提高农村的精神风貌和文明水平。
2.其次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建立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基本经费由各级财政承担;同时,制定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投资,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发展基层文化必须有阵地、有设施,要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国家重大财政项目向农村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电视进万家、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努力使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观。
3、再次要坚持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方针。基层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一定要关注农村社会、农民生活,聚焦农村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进同农民群众的感情,以农民为核心,把农村和农民作为我们的根本,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文化素质、科技水平等。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多提供农民群众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创作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村生活、激励农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多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做到为亿万农民服务、为亿万农民歌唱、为亿万农民送欢乐,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4、最后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一定要注意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切合当地风土人情,切合当地文化传统,真正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积极发掘各地的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优势成为文化资产优势,成为文化发展优势。
第三篇:基层农村文化建设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
摘要: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由于当前农村文化的发展仍然受到落后的思想观念、道德状况、文化基础设施状况、文化发展资金不足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影响,因此要积极探索推动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加强
0 引言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都离不开文化建设。但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特别是基层和广大农村的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品和服务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还相当贫乏。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影响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整体而言,我国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1.1 农民落后观念和思想道德状况的制约。在信息时代,广播、电视和电脑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为农民了解外界信息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但是由于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平均主义、保守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家族观念、封闭思想的影响和束缚,农民不能大胆接受改革创新的新思想、新观念。特别是个别基层干部在思想观念上仍然保持“重经济、轻文化”的想法,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家族、宗教势力兴起。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农村的道德状况普遍受到冲击,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缺失,不敢创新,发展、竞争意识不浓,一些传统陋习,如坑蒙拐骗、弄虚作假、以富欺贫、以强凌弱等现象在一些地方相当严重。农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村风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侵蚀,既恶化了农村的道德环境,也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1.2 基层文化建设资金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2007年,全国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投入56.13亿元,其中直接为7亿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财政投入为14.99亿元,人均仅2.06元。2008年,中央投入2亿元,安排12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11月,中央又专门安排8亿元用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虽然投入在逐步增加,但与农村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加上一些地方乡镇财力困难,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到重要的工作日程,文化建设投入经费较少,一些农民文化站年久失修,图书和活动器材、设备奇缺,文化站、图书室形同虚设,没有专人负责,没有活动经费,设施简陋不堪,还有的农村几乎没有文化设施。由于农村文化活动单调,农闲时缺少健康的文艺活动,农民除了看电视,主要是打麻将和赌牌,还有的靠宗教和封建迷信填补空闲时间,导致农村社会风气复杂化。
1.3 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待遇不高,文化队伍素质偏低。与农村其他事业相比,文化工作相对清苦,付出的劳动和工作成绩难以得到及时的肯定。农村文化站文化专干不能专起来,资金投入不足,工资待遇不高,既难以评上专业技术职称,又几乎没有提拔晋升的机会,导致广大文化专干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更难以吸引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缺少职业培训机会,致使目前基层文化干部的专业理论素质偏低,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种种原因导致较高素质的文化队伍难以组织和建设,队伍定性也不强,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1.4 基层文化产品严重不足。现阶段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学技术,二是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三是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文学书籍,四是面向农村大众的文化娱乐。富裕起来的农民既需要帮助指导农民致富、维护农民权益的知识和书籍,又需要符合农村观众口味,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健康文明、喜闻乐见的演艺文化产品,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产品中,针对城市、关注白领的产品比较丰富,而面向农村、关注农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却严重不足,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首先要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其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广大农民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再次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筑新农村建设的道德支撑,建设文明、民主、和谐、友善的乡风、村风、民风,提高农村的精神风貌和文明水平。
2.2 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建立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基本经费由各级财政承担;同时,制定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投资,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发展基层文化必须有阵地、有设施,要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国家重大财政项目向农村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电视进万家、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努力使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观。要按照综合性、多功能和有阵地、有经费、有人员的要求,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积极探索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扩展功能、共建共用,形成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效应。
2.3 坚持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方针。基层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的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无论是进行文化建设还是开展文化活动,无论是创作生产文化产品还是提供文化服务,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
发,充分考虑基层特点、体现群众意愿。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文化饥渴得不到缓解,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无从谈起,也就无法实现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一定要关注农村社会、农民生活,聚焦农村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进同农民群众的感情,以农民为核心,把农村和农民作为我们的根、本,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文化素质、科技水平等。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多提供农民群众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创作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村生活、激励农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多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做到为亿万农民服务、为亿万农民歌唱、为亿万农民送欢乐,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2.4 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一定要注意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切合当地风土人情,切合当地文化传统,真正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积极发掘各地的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优势成为文化资产优势,成为文化发展优势。要充分利用各种节庆日,尤其是民族传统节日,因地制宜开展各种民俗活动、传统文化活动,举办农民艺术节、文化大院、文化科技大集、民俗节、特色旅游节、根雕、绘画、剪纸等乡土特色文化活动,扭转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乏味的现象,大力培育地方品牌文化。要大力扶持农民自办文化,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主体,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推进农村本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具有民间特色的农村民间文艺和手工艺品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以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5 建设一支稳定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人才队伍是巩固阵地、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保证。要根据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发展的特点,着力培养一支热心农村文化事业、对农民有深厚感情、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善于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使农村宣传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做。农民群众是农村文化工作的主体,丰富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离不开他们自身的主动性,要充分发挥“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民间演艺团体的骨干带动作用,重视培养农村文化积极分子和农村文化能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文化部门要同教育、科技、卫生、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个方面密切协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城乡共建、区域共建、工农共建活动,通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农村开展“手拉手”、“结对子”,各个地方组织一支文化科技队伍,定期和不定期的对农民进行大规模农业科学与农业技术、文化的培训,组织各种农业、科技组织,特别是农闲时节,给农民合理的安排,真正实现科教兴农,支援农村文化建设。要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文化企事业单位职工和有条件的离退休人员,到农村和社区参加文化志愿者活动,为推动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和爱护基层文化宣传工作者,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做出贡献的要给与表彰和奖励。
参考文献:
[1]樊勇.文化建设与全面小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应加大投入推进农村文化发展.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9.26.[3]潘鲁生.保护农村文化生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山东社会科学.2006(5)
第四篇:苏北基层农村文化建设浅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苏北基层农村文化建设浅谈
作者:蒋晓燕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12期
【摘 要】 社会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进步,其中文化发展是重要内涵。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文化消费群体结构、消费观念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是我国农村文化长久积淀,其封闭和滞后等特性致使创新动力不足,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极不协调,农村文化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国人素质的普遍提高,同时也带来社会治理的系列问题,因此,发展农村基层文化迫在眉睫。
【关键词】 文化;设施;经费;基层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可喜成就。
1、夯实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文化消费群体结构、消费观念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的推进,以宁通、陈严、周群等社区形成具备各自特色的地方区域特色经济的开发,农村个体私营企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服务行业的逐步兴起,大量企业从城市向农村迁移,给农民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农村经济构成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多数农村居民的收入主体实现了工薪化,为农民增收注入了持续的动力。
2、努力拓展文化阵地。为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近几年,各级党委政府全力抓好文化阵地建设,以文化站和农村基层党校为依托,通过“文化中心户”和各种有效载体,从满足农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出发,把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向广大农户辐射。这些“文化中心户”成为知识传播的“大学校”,信息交流的“交换台”,技术推广的“农技校”,民情收集的“前哨所”,文化活动的“新载体”。经济相对强劲的社区,则充分利用村经济收入比较高的优势,各村都设立了录像室、棋牌室、活动室和阅报栏,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功能,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3、大力实施农民素质工程。为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各地基层党委政府积极开展“农民素质工程”,大规模培训农民,使多数农户都有一位主要劳动力通过教育培训,受到知识技能培训,成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一定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通过培训,农民学到了更多面向市场的就业本领,使自己成为产业工人或未来的农村创业者,并释放出农村生产力的巨大能量;通过培训,大大转变了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广大农民既提高了就业技能,又提高了综合素质。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农村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当前,文化传播管理组织机构大多采用编制在文广新局,造成了人员工作不能到位、精力不能集中,文化工作附属于乡镇中心工作。特别是在乡镇机构改革后,基层文化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能相应弱化,难以尽到组织引导、艺术辅导的职责,使农村文化活动停留在自发的、散乱的、无组织状态,难以发展壮大。
2、农村文化设施普及不够,发展失衡。文化设施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公益性文化设施是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和发展社会主流意识的重要阵地。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也是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而基层文化设施存在着总量不足的问题,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也很多。村一级的文化站、图书室不是没有就是面积不足,文艺设施更是少得可怜。有的挤在一些破旧的校舍厂房,有的还是借用其他房屋,作为临时站舍,且站舍设施大多较落后。农村文化设施大多数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投资建设,总体落后的面貌也没有根本改变。
3、经济发展水平有差距,文化建设不平衡。农村文化建设由于受政治、经济、地理及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发展很不平衡。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较好的,这些村居一般经济基础好,基层领导较重视,交通方便,大多数农民又有一定文化水平,所占比例约为30%左右。村居设有文化管理员,有关业务人员较齐全,阵地建设较好,经费较充足,能坚持常年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并能积极购买新书,补充藏书;二类是一般的,所占比例约为40%,只有专职文化管理员,业务人员不齐,经费投入少,有阵地但开展活动不经常,只在春节期间才搞一点活动; 三类是较差的,所占比例约为30%,这些村居的经济条件较差,基层领导不重视,人口少而居住分散,农民文化程度较低,这里的文化站名存实亡,没有经费,常年不开展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4、文化经费的投入不足。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经济的支撑,对基础薄弱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说更是如此,而经费不足已是多年来困扰农村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
5、文化干部队伍建设滞后。一方面,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人才匮乏。乡镇文化站人员有的调离文化战线,有的调为它用,留下的工作人员又无文化专长。有乡镇文化管理能力和专业特长的人员纷纷跳槽,农村文化队伍专业骨干力量大量流失。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农村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素质较低,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文化工作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文化干部队伍知识老化,不能了解群众文化发展的脉博和群众对文化的真实需求,缺乏对群众文化发展趋势的认识。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必须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因此针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1、明确发展总体目标。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它纳入农村奔小康的总体目标中。结合新农村建设、欠发达地区奔小康工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各级政府首先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切不可将“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其次要本着政府主导、因地制宜的原则,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手段先进的要求,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2、促进体制机制创新
长期以来,乡镇文化站作为事业单位由财政投资、政府包办,人、财、物公有化,公有公营的主体决定着农村文化工作越来越与市场脱节。农村基层文化改革必须立足公益性前提,走市场化道路。按照市场规律积极地利用文化资产,制定规划和具体措施,挖掘本地文化市场潜力,发展文化产业。政府要由过去主导、主办文化向管理、协调文化转变,文化中心由过去行政和管理职能向服务文化和经营文化职能转变,扶植具备地方特色的文化经营团体,培育包括越剧、沪剧、地方特色文艺(木偶戏、花鼓戏、江安号子)在内的产业文化,允许其市场化经营,既保持其传统,又形成市场生命力。
3、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针对现有文化设施的短缺、老化问题。一要保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基本投入,加强、维护现有文化设施,保障现有设施的使用率,收回被租赁和挪用的文化设施,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综合利用农村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要建立农村文化设施的运营管理长效机制。尝试多种运营模式。推动现有行政直属运营单位改革,制定地方性政策法规鼓励政府采购和外包服务,调动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参与的积极性。
4、完善经费投入体系
一方面对现有文化经济政策贯彻落实好; 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地方财政支出范围,增加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步提高投入比重。另一方面,要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社会力量,加大文化建设投入,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多渠道投入体系。
5.加强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支队伍建设:一是农村文化管理队伍,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解决镇乡、街道文化站人员老化、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把文化干部的工资待遇纳入镇乡、街道财政预算,解决文化干部的后顾之忧;二是农村文艺表演队伍,包括文艺下乡队伍的建设培养等;三是文化经营者队伍,通过规范和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的经营素质和管理水平;四是文化指导员队伍,通过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培训,来努力提高工作能力。真正做到
农村文化工作层层有人管,环环有人抓。注意发挥民间艺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民间文艺团体注册登记和监督检查制度。要通过改革文化队伍的育人、选人、用人机制,不断培育各类文化活动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
新农村需要新文化,新文化要顺应新形势,贯彻新要求,服务新需求。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上来,给农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实惠和希望,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 梁漱溟.中国文化耍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95。
[2] 范大平.论中国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建设[J].求索,2005.2: 95-97。
[3] 郭晓军等著《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论》,2010年12 月第1 版。
[4]中央文明办协调组编《长岛人歌———长沙市创建文明城市纪实》,学习出版社,2001 年4 月第1 版
[5] 中共省委宣传部《学习与宣传》增刊,《发展文化产业专辑》,2003 年版(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综合文化站)
第五篇: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11月29日下午,在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我听取了北京工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博士王国华教授所作的《国家软实力提升与国民创意迸发》报告。通过王教授的授课,我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我想就加强乡镇文化工程建设谈几点想法:
一、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服务长效机制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按照广覆盖、强管理、重服务的要求,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以重点文化工程为载体,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由以建设为主向建设与管理服务并重并举转变。建立公共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转变政府有关公共文化服务职能,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理“小文化”向管理社会“大文化”转变,由以事务管理为主向事务管理和政策制定兼顾转变。还要把创新机制、拓展途径作为有力支撑,将整合资源、综合利用作为重要依托,进一步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二、在服务方式上坚持“文化低保”、“文化福利”与“文化扶贫”相结合要认真研究和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生存”条件、文化消费水平、文化需求状况和文化服务现状,把“软任
务”变成“硬指标”。科学规划和制定近期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公共文化服务目标。尽可能地在文化消费资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门类与数量等方面作出最低标准的规定。引导各乡镇、各单位、各社区切实兴办“文化福利”。推动城乡之间广泛深入地开展“文化扶贫”。在服务效能上,坚持让群众享受文化消费与参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三、充分调动广大乡镇农民的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创新服务形式
推进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提高乡镇文化资源利用率,保障基层群众看书看报、看戏、参加文化培训和群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强化精品意识,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着力发展具有我县地方特色和乡土特色的文化活动形式,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品牌,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
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新形势下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能力
加大对农村文化骨干、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培训力度,对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管理人员实行上岗前培训制度,加强对淮海戏等具有我县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和扶持,充分利用、调动我县青年人才,由政府每月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把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专业技术人员纳入职称评聘范围,开展
民间艺人职称评聘试点工作,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