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十大工程出炉
2014年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十大工程出炉
天健网消息(见习记者 姜洁)19日,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昨日召开。记者从会议上获悉,为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取得新成就,今年本市将继续启动设施农业建设、精品农业工程、农产品市场开拓工程等十大工程建设,其中包括建设大连农产品在线交易中心,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50个等。
设施农业建设工程
继续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新发展设施农业10万亩,新建标准设施农业小区1200个,其中500亩以上设施农业大区30个。
精品农业建设工程
创建粮食万亩高产示范片15个,辐射带动粮田标准化生产面积75万亩。新建优质畜产品供应基地20个,新植果树10万亩,创建精品果园15个,新建蔬菜标准园20个。完成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0个、绿色食品认证30个,地理标志登记产品3个,“三品一标”产品生产面积达到65%以上,培育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5个。
农业科技支撑工程
加强农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稳步提升农业骨干技术和重点品种推广水平,完成培训农民50万人次,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50项,继续推进苹果矮化密植种苗基地项目和肉牛繁育基地项目建设。推进与中国农科院的战略合作,加快中国农科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建设。
农产品市场开拓工程
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出口基地和示范区建设,新建农产品出口基地50个,搭建展会平台,支持和引导企业参加国内和国际性展会,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力争实现农产品出口平稳增长。继续加大名优农产品媒体宣传推介力度,着力提高我市名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
完成种植业产品1300个样品定量检测和2.5万个样品定性检测,完成肉、蛋、奶等畜禽产品及农业投入品定量检测样品5480个。推进监管示范乡镇和20个追溯试点建设,推进农业投入品经营登记备案制度,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
全面提升农机化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管理水平、维修水平和安全水平,努力实现全市农业机械化的新发展、新突破。新增农业机械7000台,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7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5%。农机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省
下达的指标之内。
农业信息化推进工程
建设大连农产品在线交易中心,扩大并全面升级“在线批发市场功能”,开发完成“交收服务系统”;建设农业“大网络”平台,构建大连农业体系整体网络架构。
农业产业化推进工程
择优给予市级龙头企业贴息贷款,做大做强我市龙头企业集群。新增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个,新建大型农产品储藏库10座。加快7个投资10亿元以上农产品深加工大项目建设,实现早投产、早见效。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培育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00家。推进10个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农村改革推进工程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加快建立土地流转公开市场,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加强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确保土地流转规范运行,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0万亩。继续开展大田作物、设施农业、苹果树、能繁母猪、奶牛和育肥猪保险,新增农机保险,为农户提供5亿元的农业保险保额。
新农村建设推进工程
编制完成《大连市农村连片整治规划》。在150个村中实施“六化”工程,硬化道路415万平方米,安装路灯5000盏,建设户用沼气1000户,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50处,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对20个低收入村实施整村扶贫开发,抓好生态移民搬迁工作,不断提高低收入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第二篇:现代化农村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心得体会
现代化农村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心得体会
通过三天的组织学习,观看其它镇、村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使我有了如下的体会,下面简单的谈谈我这三天的感想:
首先,要想推进新农村建设,就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加大对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报告学习与理解。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上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早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建全民主集中制等。
其次,在学习了国家政策后,才能更好的服务基层,发展基层。随着向现代化农村的转变,传统农业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社会,所以传统农业要发生变化才能为农村带来更好的收益。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的提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加工农业和籽种农业是农村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再次,确定了发展方向后,针对上级政策,本区、镇、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区的发展方向。我认为:
1.建立团结的村级两委班子,赶于大胆的泰索新路子,转变落后的农村观念,积极发展国家扶持的农业,善于要扶持资金,多想事,多做事。
2.在农村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是一件重要的事,要建立完整的公开制度,实现村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提高农村基层民主自治水平。随时让村民了解村内的发展状况和财务收支情况。3.在完善了各种制度后,真对节约资本方面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合作社,采取集体购买,集体销售,这样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收益,打造自己的品牌效益,形成一定的规模化。
最后,新农村、新农业的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素质的核心是教育,全面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我们加强和完善了以往的培训方式,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培训。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好准备。我们组织妇女学习手工编制技术等针对性强的职业培训。二是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尤其是对西瓜、果树种植等实用技术,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技术依托。三是农民的新的生活方式的培养。对农民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健康生活意识。
在各方面发展良好的同时,也相应地给村委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要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付出新的努力。在未来的工作中,必定要以十足的信心,团结同志,听取领导、长辈的教诲,创新工作,尽职尽责,尽最大努力去服务我村,发展我村。
2008年10月20日
第三篇:郑州: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 推进“三化”协调发展
郑州: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 推进“三化”协调发展
2002年以来,郑州市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同时,结合省会城市特点,提出了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繁荣经济,优化生态”为目标的都市农业发展方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以组织化为手段,以产业化为途径,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了农业由单一结构、功能向多元化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1050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比2002年增加7673元,年均增长13.5%。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不断丰富完善发展思路和措施
郑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探索到不断丰富完善的发展过程。2002年,郑州市制定了《河南省郑州市环城“都市型”现代化农业规划》,首次提出按照圈层布局重点发展绿色蔬菜、花卉苗木、种子种苗、优质水果、环城生态林、绿色奶业、水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8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2004年,结合省委、省政府把郑州建成“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要求制定了《郑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郑州市发展都市农业的“三个圈层”布局思想以及各个圈层内的产业建设重点。2005年、2007年,先后制订了《郑州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和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突出强化农业生态功能服务城市发展的作用;2010年,又制定了《郑州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郑州市花卉产业发展规划》、《郑州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和《郑州市现代渔业发展规划》等产业规划,突出强化保障省会城市“菜篮子”供给的要求。这一系列纲要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不断为郑州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指明发展思路和方向,奠定了加速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基础。
二是发挥区位优势,着力抓好农产品加工物流业
郑州作为全国农业大省河南省的省会,全国陆路、铁路交通和信息枢纽城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物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郑州市委、市政府抓住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突破口,充分利用河南省优势农产品资源,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由以生产为主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转变,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由2003年的500万元增加到2012年近亿元。初步形成了以三全、思念为代表的速冻食品加工业,以金苑、正龙为代表的面粉和方便面加工业,以奥星、帅龙为代表的枣制品加工业等农产品加工主导产业。其中:三全、思念等速冻食品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50%以上。2011年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410亿元。同时,旨在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现代物流业、农业会展业和信息、金融服务业加快发展,2011年全市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市场交易总额突破了450亿元,郑州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和农资集散交易中心。郑州农产品商品期货交易所年交易额达到66.8万亿元,“郑州价格”已成为指导全球粮食交易的价格晴雨表。
三是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新时期农业部门的一项新任务,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责任重大。为保障城乡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郑州市创新工作思路,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颁布实施了《郑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法规,建立了“两级三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先后实施了蔬菜、猪肉、水产品和水果市场准入制度,严把生产、市场准入和市场检验“三关”,实行基地检测通报制、农产品销售摊位公示制、抽检督察制、市场准入制等四项监管制度,有效保障了省会城市居民餐桌安全。同时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产品由低质低效向优质高效转变。截止2011年底,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23万亩,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654个。2011年在农业部对全国182个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四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郑州市蔬菜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居全国第一名,水果、水产品合格率位居前列。
四是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近年来,郑州市按照都市农业的发展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由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态、生活多功能转变。2007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强力推进城区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一带三区”的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截止2011年底,全市各类观光休闲农业景点和项目已发展到400多个,年接待游客约2000万人次。其中:特色农业节会18个,集生产展示、科普教育、观光休闲、采摘体验、餐饮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景点44个,有5家观光休闲农业园被确定为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惠济区被评为国家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示范县。
五是积极改革创新,构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随着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改革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成为新时期农业部门面临的重大问题。2006年以来,郑州市按照国务院和农业部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整合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资源,根据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布局,在全市规划建设40个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区域中心站的改革思路,基本覆盖全市400多万亩农业生产区域。2009年,确定了在全市建设40个区域中心站的方案,目前已启动了25个区域中心站的建设。市财政对每个区域中心站投资200万元,统一建设标准和仪器装备,同时,对每个区域中心站投资50万元购置气象设备,在每个站内设置气象测报和人工降雨设施,进一步增强了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通过区域中心站建设,搭建农技服务新平台,使技术人员“下得去,有事干”,直接面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促进当地主导产业形成和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上发挥了显著作用。
六是“三化”协调发展,坚持走“两不牺牲”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去年9月份,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郑州市委、市政府颁布实施了《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2011—2020)》,提出了建设千万级人口大城市的发展战略目标。新的城市发展目标对郑州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2012年,郑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夯实新型城镇化基础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服务都市区建设为导向,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郑州都市区“两核六城十组团”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全面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136工程”,按照功能集聚、区域推进、块状布局、集群发展的要求,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一批产业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装备先进、管理经营机制完善、多功能有机融合、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用5年时间,在全市建成10个面积3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成30个以上、每个集中连片面积3000亩以上的主导产业集聚区;建成60个以上、每个面积500亩以上的特色产业园,引领新型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我市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按照《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对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的定位要求,在稳定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农业的生态涵养、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观赏苗木花卉、生态景观果园,打造集森林、水系、都市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环城生态走廊,为建设最佳宜居环境城市营造优美田园景观,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联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中原经济区农业科研基地、农业企业总部基地、农产品流通中心、中原城市群农业观光休闲中心,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龙头、重心和示范带动作用。
第四篇: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5)
前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落实西安市整体发展战略规划,根据西安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促进和加快灞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共灞桥区委、区人民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和灞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坚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遵循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战略构想,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编制了《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区位于灞桥区东南部和东北部,包括席王、红旗、灞桥、洪庆、新筑、狄寨、新合7个街道办,128个行政村,农业总人口27.5万人,耕地总面积80000亩。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新的机遇
针对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现实,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举措,彰显国家对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视与支持。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六个关于“三农”
问题的一号文件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显示了国家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一系列农业新政的出台,不仅有助于集中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而且也为各地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统筹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距扩大,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民增收陷入困境等突出问题,提供了历史机遇。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立,将加快形成以西安为核心的“一轴一环三走廊”的快速城镇发展轴带。灞桥区地处“一轴”和“一环”交叉地带,城乡交融度高,城市产业特色明晰,农业基础扎实,是陕西省和西安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点建设区域。目前该区域农业发展整体格局与区域发展总体目标还不协调,编制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是抢抓机遇,落实国家及省市战略部署,强化板块经济,实现灞桥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新的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中国农产品市场供需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主要表现是商品市场开始从生活必需品阶段向耐用型和休闲娱乐型消费品阶段转型,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倾向性越来越明显,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需求依赖的不是农村而是城市。这表明城市对传统型农村和农业的功能要求在发生改变,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不能也不会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下带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基于小农户经营的传统农业要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很难改变小农户经营格局的情况下,必须深度思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广辟农村产业门路,加强新农村建设等问题。从全国农业发展趋势判断,各地在传统农业发展基础上,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如都市型农业模式、城郊型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模式,但产业配置都比较单一和缺乏持续性。在世界经济由信息经济到知识经济,再到创意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发展农村创意产业,即开创性的、全方位的挖掘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全方位、立体型、超常规培植农村创意产业,建立
全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从而破解“三农”问题。
目前,陕西省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和产业向以西安为核心的城市群集聚的趋势非常明显,城乡差距逐步扩大。与农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与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转折,对耐用型和休闲娱乐型消费品需求逐步扩大,对农业多样化功能的需求也已经显现。受终端市场需求格局变化的影响,西安市及其周边农村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及环境建设面临重大调整。灞桥区处于西安市东部,城郊特色鲜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和谐化、现代化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灞桥区通过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将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拓展为生产、生态、生活和科教等多项功能,使农业和农村成为西安都市圈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既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新的需要
(一)贯彻落实西安向东发展战略,打造“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时代要求
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未来西安发展的空间布局为“九宫布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并逐步向东拓展。灞桥区位于城市重点发展的东北方向主轴上,将会成为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材料制造、生态人文旅游等产业为主导的西安城市副中心。作为灞桥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着眼长远,以融入城市、服务城市为主线。因此,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不仅是灞桥区贯彻落实西安市整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而且也是通过将奇特的自然风光、厚重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农业资源融入到大西安都市圈,使其成为城市“绿肺”和城市组团之间景观带,打造“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
(二)促进灞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根据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西安市将建设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市和最有活力的和谐城市。按照西安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西安市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发展先导区,力争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2020年达到15000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然而,西安市农村现阶段“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基本状况,与全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极不协调。因此,促进和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是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灞桥区作为西安市农业特色和区位优势非常明显的经济区,也进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即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此,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依托区域中心城市,按照都市人的需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按照农业工业化的理念、农村城镇化模式、农民产业工人阶级化的思路,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休闲性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既是西安市和灞桥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传统农业主体功能向现代农业多功能转变,极大提高农业生产要素聚集效应,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三)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区域农业综合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从我国农业实际出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这表明,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提升农产品生产及供给功能,还要注重挖掘资源,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注重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灞桥区作为西安市近郊区,无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还是城市功能、市场辐射和发展前景,都具备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优势和条件。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深度挖掘农耕文化、白鹿塬文化风情和山水风景,按照多元化、立体型、超常规和趣味性相结合的思路,有效地整合区域内特色化的农业资源和人文自然资源,规划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粗拉
长农业产业链条,打造以“绿色生产、休闲观光、科技示范、加工物流、人文生态”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区域化的农业“块状经济”,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区域农业及农村综合竞争力,进而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第二章
规划区基本条件、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基本条件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灞桥区地处东经108°59′-109°16′,北纬34°10′-34°27′间,南北长为30.8公里,东西宽为26.5公里,海拔高度为358.9米—1421.7米。区政府所在地纺织城,距西安市12.5公里,东与临潼区、蓝田县接壤,西与雁塔、新城、未央区相连,南与长安区为邻,北以渭河为界与高陵县隔水相望。全区下辖9个街道办事处,包括洪庆、红旗、狄寨、十里铺、席王、新筑、新合、灞桥、纺织城等。
2、气候条件
规划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区,光、热、水、气、土等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降雨量635mm,日照时间为2026~2719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2~13.3℃,极端最高气温为41.7℃,绝对最低气温为-20.6℃。年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为3650~4325℃,年无霜期202~208天。年初霜日期为11月1日以后,终霜期为4月1日以后。风向频率(静风频率)为30%左右,平均风速为2M/S。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左右。全年适于旅游的天数为290天,其中最佳的旅游时节为3月中旬至6月底、8月初至11月中旬,约210天。
3、地质地貌
灞桥区以渭河冲积平原为主,具有山、坡、川、滩、塬的多样性地貌特征,包括三个类型区,其中北部为渭河冲积平原区,东部为低山丘陵区,东南部为台塬区。
白鹿塬区域地质构造属于渭河断陷形成的阶梯式下降复式地堑,阶地台塬沟堑内以砂孵石、砾石及土状堆积物为主,并有丰厚的新生代沉积。台塬上区地形平缓,地势北高南低,以农业用地为主,地形由南向北依次递减至沟沿,沟顶海拔600m~750m,沟底海拔160m~600m之间,长度约3公里,坡度约30°左右,地面切割成的沟谷长度约为1000~2000m/km2。土壤类型以黄垩土、白垩土、褐色土以及少量的红色土,有机质丰富,保墒性能好,但是透气性差。
(二)区位交通条件
区政府所在地纺织城,距西安市中心仅12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距灞桥区仅40公里。境内航空、铁路、公路交织成网,陇海铁路横贯东西,西康铁路连接南北,六条铁路专线延伸到六个城市干道。310、312、210国道以及101、102、211省道穿境而过,西临、西蓝、西禹、绕城高速和东三环构成“三纵六横”的交通网络。除此之外,西安市区还有多条公交线路通往灞桥。
(三)资源条件
1、矿产资源
区内矿产资源,尤其是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8种矿产,构成矿床2处,矿点10处,矿化点6处。其中,金矿化石英脉宽约1.5米,出露长10米,含金量2.2克/吨;石墨矿体1500米长,200—250米宽,平均厚度111.47米,储量9325.9万吨,矿物产量640.1万吨,属大型石墨矿床;铸型沙矿断续出露达1000多米,可采厚度2—4米;建筑材料用粘土矿,分布面积约98.2平方公里,蕴藏
量4亿多立方米;另外,肪石英、花岗岩、泥岩、细沙岩、方解石、云母等矿体也均有一定开发价值。区内地热开发面积60平方公里,已打出热水井10多眼;白鹿塬矿泉水资源丰富,水质纯净,有用矿物质含量高,有益元素含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2、动植物资源
区内鲸鱼沟(亦称荆峪沟)为当地自然名胜,沟首自蓝田县安岱场村,沟尾至灞桥区高桥乡,总长度约15公里。此地沟壑纷歧、溪流曲折、翠竹丛生、鸟语花香、景色宜人。
塬上植物以小麦、玉米、豆类等农作物以及蔬菜、瓜果、药材等经济作物。沟坡上部的坡阶地生长着枣子、石榴、杏子等;沟坡下部为成片生长的竹林和竹树混合林,间生核桃、杏树等杂果林和次生林;支沟内生长有酸枣、刺槐、灌木等次生林及花草。沟坡的林木茂盛,植被覆盖状况良好。
沟坡内的动物资源主要有麋鹿、野兔、野猪、野牛、野鸡、喜鹊、黑头鹤、麻雀等。
3、文化旅游资源
陕西是黄河文明和汉语文化发祥的中心地域,是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大省。作为名城故都西安的人文明珠灞桥,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与周秦汉唐文化的兴存区。“周秦故里”、“大汉雄风”、“盛唐气象”三大历史时段中的各种历史人文景观,悠然形成体验中华文明与人文历史的“华夏旅路”,其旅路从“蓝田猿人遗址”到“西安半坡博物馆”,自然涵盖灞桥区。久负盛名的灞河与灞桥地带,既有自然形成的优美的生态景观,又有历史形成的幽雅的人文景观,恰与故都西安相衔接而呼应。区内有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龙山文化米家崖遗址和隋汉灞河古渡遗址、汉文帝灞陵、黄巢练兵遗址,关中八景之一“灞柳风雪”,以及白鹿塬、鲸
鱼沟、洪庆山竹翠林青,构成集中而丰富的审美文化资源、产业文化资源与经济文化资源。
4、水资源
“八水绕长安,灞桥据其三”,区内灞、浐、渭三河交汇常流,流长60公里,流域面积170多平方公里。其中,渭河在区内流长约10公里,流域面积10.4平方公里;灞河在境内流长约34公里,流域面积125平方公里;浐河在区内流长约11公里,流域面积40平方公里。区内浐、灞、渭三水是西安市水源地之一,年过境客水总量达64.02亿立方米,加上1.8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储量,累计65.82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总量,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5、其他资源
区内电力资源充足,地热资源比较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四)基础设施条件
灞桥区交通方便,通讯发达,公用设施配套齐全。陇海铁路贯通灞桥区全境,铁路支线通过7个乡(镇),车站20个。西(安)-临(潼)、西(安)-阎(良)、西(安)-蓝(田)绕城高速公路均从本区起始,西(安)-韩(城)公路经过本区三个乡、镇,通往陕北、内蒙等地,310、312国道贯穿区内,本区的 11个乡(镇)、街道均有公路通过。村村通工程覆盖全区,村内道路全部硬化,部分示范村基本实现了绿化、亮化。
(五)经济社会发展条件
灞桥区面积332平方公里,辖9个街道办229个行政村,84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9万人,其中农户67687户,农业人口27.5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6.2%,2008年全区农村劳动力16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9%,男女劳动力比例为1:0.95。
200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8亿元,同比增长1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亿元,同比增长4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7.5亿元,同比增长26.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亿元,同比增长52.3%,实现了两年翻一番的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1.9亿元,同比增长24.9%;实际利用外资2898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2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912元,同比增长17.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18元,同比增长27.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98‰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7%。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均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六)市场条件
随着都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其消费结构开始从生活必需品阶段向耐用型和休闲娱乐型消费品阶段转型,对农业功能的要求也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灞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开发建设,不仅满足了现代都市人多样化需求,而且也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仅2008年,全区旅游人数达到200多万人次,白鹿塬核心区域达到50多万人次。随着区内旅游环线的有效衔接和重点旅游景点的深度挖掘与精心打造,客源市场将会进一步拓展,游客规模将会大幅度增长,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灞桥区是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肉、蛋、奶、蔬菜等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近年来,区内生产的肉、蛋、奶、菜、果等鲜活特色农产品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但仍然难以满足都市人的消费需求,以樱桃、葡萄等特色果品生产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08年灞桥区樱桃挂果面积1.45万亩,年产樱桃6500多吨,樱桃鲜果产值达到10400万元。全区樱桃旅游总收入达3012.5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7.2%。其中接待游客人数逾50万人次,同比增长16.2%,农家乐销售总收入1062.5万元,同比增长23.5%。
(七)政策条件
根据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灞桥区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总面积达到139平方公里,主城区已拓展至产灞河两岸。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平川地区农业用地日益减少,灞桥区农业发展布局东移已成定局。区内东部的新合、新筑东部、狄寨塬、洪庆山和灞陵坡等坡塬地区将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为此,灞桥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强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方向,按照“优化种植业、规范养殖业、提升加工业、活跃流通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财政支农、农村小额信贷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精品农业、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发展的政策举措。
二、发展现状
(一)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灞桥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和农业部关于“主导产业强村、工商企业富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的新农村建设思路,结合该区植被茂盛、特产丰富、自然风景秀丽、又靠近城市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加快发展养殖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目前,全区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
(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2008年全区耕地面积18.7万亩,年均粮食总产7.3万吨,蔬菜总产28万吨,农业总产值12.5亿元。其中以小麦为主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14万亩,年产粮食7.3万吨;以樱桃、葡萄、猕猴桃及小杂果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5.4万亩,年产各类
水果6.8万吨;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基地3万亩,年产蔬菜28万吨;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3.2%,形成21.5万亩林地;奶牛存栏量达1.3万头左右,年产奶类6万吨;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面积24840亩,认证无公害产品15个,认证绿色食品产量20950吨,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南果、北菜、沿河生态”的基本格局。
(三)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发展现代农业意识不断增强
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18元,同比增长27.9%,农民收入增长中有很大比重来源于涉农收入。目前,全区已形成8个农民专业协会,分别是浦桥果业协会、新合余家蔬菜协会、席王樱桃协会、洪庆草林协会、新合奶牛合作社等。协会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农产品品牌建设及农产品销售活动,使广大农民在不断掌握农业实用技术的同时,逐步认识到加入协会和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自身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
(四)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区重点发展了西安灞苑葡萄科技园、广茂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兆龙有限公司、西安东方乳业有限公司、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洪塬鑫养鸡场等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初具产业园区化、生产规范化、组织合作化、环境生态化的加工龙头企业和公司龙头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小区。目前,全区注册的农产品品牌有灞苑牌葡萄、白鹿塬、东李牌樱桃、新合牌蔬菜、东方牌乳品、兆龙牌牛肉、洪塬鑫牌鸡蛋等10余种,有力地促进了示范村果蔬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五)农业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灞桥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近年来,在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给(排)水工程、电力电讯和热力工程等方面,区政府
先后投入数十亿资金,对其进行了整修和修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三、存在问题
灞桥区区委、区政府通过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灞桥区所处地位、西安市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全面发展的消费需求相比,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1、区域分工与协作不紧密,特色与优势未能凸显
灞桥区与西安市中心区的空间协调主要体现在通过区域产业错位发展实现地域协调发展。灞桥在产业选择方面,应该坚持有特色的“质”的追求要胜于对低层次的“量”的追求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与西安及周边地区相配套的分工协作体系。然而,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与周边地区相比,目前灞桥区农村产业定位还不够明晰,特色与优势还不明显,基本还处于单打独斗、相互过度竞争的局面,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的过程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地区专业化、顾客专业化的基本特征尚未显现。
2、乡村型产业向都市型产业转型滞后,不能满足都市人多样化需求
目前,尽管灞桥区现代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长期以来仍然没有摆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的产品经济形态,以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农村第二产业发展薄弱,特别是为都市人服务,并吸引其消费的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不能满足都市人对灞桥独特的农耕文明、地方文化、山水风景的体验性与观赏性需求。农产品生产基本上是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管理粗放,标准化技术应用率低,农产品品质不高,而以园区化、立体化、标准化的企业化生产格局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3、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都市型农业亮点不多、水平不高
灞桥区虽然资源丰富,但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没有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其具体表现在:(1)在产品结构上,资源型、传统型的初级产品多,高科技、加工型、外向型、特色型产品少;(2)在产品内涵及品牌上,大众化、低档品、低质品多,有品牌高档品、高质品等名、优产品少,尤其是符合出口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更少。(3)在产品的开发方面,龙头企业普遍缺乏研发新产品和市场开拓的人力资源,依托科研单位研发少,产品更新慢,附加值不高,难于适应市场发展变化。(4)在经营规模上,千家万户小生产分散经营,难于应对市场变化等多重风险,制约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显现出家庭经营体制在新形势下的局限性。(5)在特色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上,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与产业资源融合不够,园区的观赏性、体验性和生态环保性等方面的特色未能充分展示。
4、农村产业发展的科技装备与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灞桥区科技局、农林局坚持以葡萄、樱桃、无公害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以已有的各类科技示范园、专业协会、星火培训学校为依托,聘请省内专家定期为农村星火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及广大农户举办科技讲座,传授实用技术,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灞桥区农村产业发展的科技装备,但从总体上看,还远远达不到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的科技要求。此外,灞桥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很难有效地抗御灾害和支持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主要表现为现有的水利工程布局不合理,加上多数工程年久失修,维护量大,成本高,综合利用率低;区内虽然主要干道已经贯通,但是有些村之间的公路等级低、质量差、垮塌严重,晴通雨阻;农业产业化建设标准起点低,离标准化、规范化有一定的差距。
5、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目前,灞桥区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健全。
突出表现为农业生产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生产技术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农产品加工能力弱,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产业化经营发育不充分,现有产业化组织运行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不够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标准低,特别是市场信息化水平较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的售后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
6、农村生态环境条件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有一定差距
近年来灞桥区农业与农村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总体来看,由于工业污染和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以及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的随意堆放,使得农村生态环境承受污染负荷急剧增加,农村环境质量,特别是耕地质量,出现了下降的势头。区内广大农村居民点,由于缺乏有效地规划引导,大多处于分散化的自然村落状态,点多面广,难以形成设施配套的规模化居住新区。村庄内部道路不规整,生活垃圾随处乱倒,生活用水无组织自由排放,这些都严重影响到灞桥都市型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三章
规划依据、范围与期限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6、《陕西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条例》;
7、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
8、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9、陕西省委、省政府有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10、《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1、《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
12、《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13、《西安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14、《西安市灞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15、《西安市灞桥区城市分区规划》;
16、《灞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7、灞桥区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18、灞桥区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的报告;
19、灞桥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性文件;
20、《灞桥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21、西安市和灞桥区历年统计年鉴及外业调查资料。
二、规划建设规模与范围
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位于灞桥区东南部和东北部,包括席王、红旗、灞桥、洪庆、新筑、狄寨、新合7个街道办,128个行政村,涉及农业总人口27.5万,规划土地总面积约80000亩,土地利用现状以耕地、园地、林地及村镇建设用地为主。
三、规划期限
(一)建设期限
灞桥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建设期限为七年(2009年-2015年),分两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为2009年-2011年.该阶段按照规划超前引导、区域功能清晰、产业布局合理、交通便捷通畅、配套设施完善的原则,遵循“论证、可研、设计、招商”四位并举的工作思路,完成规划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重点产业园建设性详
规和产业发展规划,完成规划区内部服务中心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任务。
第二阶段为2012年-2014年。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资源及产业进行整合为基础,以提升都市型农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吸引强势企业入驻规划区,带动规划区内平原现代农业区、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洪庆山旅游区重点项目的建设,提升规划区现代农业产业的生产、示范、创效、旅游观光等功能。同时,着力改善园区周边的软硬环境,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将规划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典范和都市人休闲度假的最佳区域。
(二)建设内容
(1)2009为规划论证及设计阶段。完成总体规划,基础设施项目及其他产业项目建设设计,全面启动招商引资计划,完成白鹿塬核心区总体设计。
(2)2010为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完成规划区重点路网内外衔接、园区化土地整理、功能化绿化、景观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白鹿塬核心区建设工程。
(3)2011为核心区重点项目建设阶段。完成水安路观光带、葡萄主题公园、农事体验园建设,重点进行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建设,加快产业提档升级。
(4)2012为园区内部项目及产业建设阶段。完成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白鹿塬特色动物养殖园总体建设任务。
(5)2013为全面完成三带建设阶段。完成旅游大环线带、产业带和观光带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创新政府引导下的企业、协会和农户分工协作机制,提升区域品牌和影响力,扩大园区的辐射带动效应,规划区域呈现出总体规划效果。
(6)2014为完成新农村重点建设项目阶段。完成9个新农村示范点村容村貌、公共设施等建设任务,凸现灞桥农村新风貌。
(7)2015为规划区域都市型现代农业全面发展阶段。增补完善、扩穷发展,规划区域全面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日益彰显。
第四章 规划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紧紧围绕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依托西安城市经济圈及关中—天水经济带,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战略构想,优化资源配置,深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生态和生活多功能型转变,实现城乡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同步发展。
立足灞桥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势,深度挖掘白鹿文化和汉文化内涵,适度开发洪庆山自然资源,培育引领旅游消费客户群。通过资源整合,拉伸、延展果林、菜粮、奶畜、农产品加工与物流、观光旅游五大产业链条,拓展及强化环境保障及生态服务功能;通过旅游引领、文化搭台、产业唱戏,推动都市型农业多元化、立体型、超常规发展;通过优势发挥与资源聚集,使城市居民休闲有去处,农民增收落实处,最终实现农民富裕、农村繁荣、城镇扩展、城乡一体、和谐发展。
二、规划原则
(1)统筹发展原则。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原则。即
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互动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农业传统功能与服务都市发展功能、统筹农业内部产、加、销互促发展,统筹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有效结合,实现灞桥区经济良性发展和社会环境友好发展。
(2)市场导向原则。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以效益为中心,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产业覆盖面积大、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业产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营和管理,实现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作,以及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3)生态循环原则。以保护和发挥灞桥区的优势环境资源为基础,按照灞发展循环经济理念,选择产业类型,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一是根据土壤环境和水资源供给状况,规划林果等产业发展;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环境,规划畜牧养殖产业规模,全面配套沼气池、蚯蚓分解、有机肥发酵等设施。三是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属性,规划农业、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畜牧业发展、废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开发与市场协调发展。
(4)科技支撑原则。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技术手段和经营管理方式,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强化生物技术、设施技术、信息技术、加工技术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促进主导产业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档次,转变都市农业发展方式。
(5)机制创新原则。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具创新性和示范性,涉及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广度与深度调整。因此,必须按照城乡一体化原则,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利益分配制度、项目审批与管理制度、科技支撑与服务制度以及城乡公共服务及社会事业管理制度,增强发展活力,为全国其他城乡结合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6)多元投入原则。灞桥区和西安市政府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建设中,突出公益性和基础性,主要任务是搭建平台和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因此,必须按照
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思路,创新投资机制,规划和包装都市农业发展支持项目及资金筹措方案,吸引企业、民间资本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园区建设。
三、功能定位
1.灞桥区发展定位
根据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灞桥区总体发展定位是:西安东部新区、宜居新地、商贸新都、物流之都、人文生态新灞桥。融居住、生态旅游、商贸、文化娱乐、物流、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为一体。
(1)商贸定位。以物流、商贸、市场为核心,通过三环商业网、组团商业圈建设,形成区域商业中心、西安国际港务区和物流中心,辐射周边国家商务物流节点城市。
(2)文化旅游定位。以汉文化和白鹿原文化为核心,加强文化旅游设施建设,结合城市滨水景观空间,洪庆山旅游风景区,以广运潭、白鹿原、鲸鱼沟为重点,打造西安市一级文化娱乐中心、西部泾渭浐灞第一水城和旅游景点环线带。
(3)综合交通定位。以现有道路为基础,新增互通式立交5座,分离式立交10座;规划公共停车场58个;规划三处公交保养厂;规划有5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形成交通网络和进入西安的快速通道。
(4)工业定位。以轻纺、食品、电子、加工、军工等现代化工业为主导,形成西部轻工业发展基地,带动西部工业升级。
(5)农业定位。以精品果业、设施蔬菜业、奶畜饲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种植业为核心,打造西安市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并形成“接二连三”、产业循环、与文化旅游业相互交融的运作模式。
2.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规划区功能定位
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以西安市确定的灞桥区发展定位为指导,以灞桥区的地理、生态、人文、科技等资源环境条件为基础,按照公园式、集成化实点布局模式,突出环境竞争力,产业推动力,科技支撑力和文化影响力思维坐标,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1)产业功能。注重现代科学技术产业化,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是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因此,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中的主导产业定位为:高产、高效的标准化种植业,以奶业为主体的现代畜牧业,以现代设施为支撑的设施园艺业,品牌化的现代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及城郊旅游业。其中优化结构,革新生产方式,开展产业循环,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品质量,实现品牌化营销,开拓高端消费市场及海外市场是关键。在明确灞桥区都市型现代产业功能定位基础上,白鹿塬都市农业区将突出发展葡萄、樱桃、核桃等果业和旅游产业。
(2)文化科教功能。农耕文化是白鹿文化的起源,儒家文化是白鹿文化的核心,生态文化是白鹿文化的重要内容。有效整合文化资源,促进产业开发与文化传承间的融合,有利于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可为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增添新亮点。同时,注重文化和科教功能相结合,与大学城和西安科教基地衔接,打造白鹿书院、白鹿讲坛、白鹿文化节等文化教育品牌,并通过展厅、展板、画廊、雕塑、影视、电教等手段,展示农业科技、自然科学、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特色,直接面向市民及青少年进行农技、农知、农情、农俗、农事教育。
(3)生态生活功能。依托都市型现代农业规划,建设自然、城市与区域人口融合的互惠互生结构,创建社会和谐的人居环境、经济高效的区域经济环境、生态良性循环的持续发展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的机会,增强人们对现代农业的感知,提升都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体现人、自然、产业间的和谐发展。
(4)社会服务功能。灞桥区都市型农业的基本功能仍然是生产和供应名、特、优、鲜农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并保障生产者和经营者有较高的稳定收入。但发展趋势表明,都市型农业单纯的产品生产功能相对弱化,逐步转化为多功能型的社会事业部门,其区域性、整体性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因此,必须以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人文景观平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以及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物流及供应链、市场体系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和整合农业的生产与供应、观赏与休闲、示范教育与辐射带动功能,增强灞桥区都市型农业面向区域社会的整体服务功能。
(5)辐射示范功能
西安市具有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市场发达等显著优势。因此,灞桥区必须针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系列化开发、链条化经营、区域化聚集、营多元化发展、一体化管理等复杂问题,推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依托西安大都市的经济实力,借助科技、资金、人才等优势,在农业装备、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现代农业产业管理等方面,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推动陕西农业现代化提供经验,发挥辐射与示范作用。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总体的目标,以农业功能多元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科学化为主线,充分发挥灞桥区位优势和农业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以“三区两带”规划建设为核心,着力打造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到2015年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民生活水平和素质有明显提高,基本形成城乡产业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富裕,“种养加,产学研,商消游”一体化的具有灞桥特色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格局。
2.具体目标
(1)农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按照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以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带动农业,进一步创新农业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面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共同繁荣。到2015年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27.6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年均增长15.6%。
(2)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紧紧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运行机制等环节,实现重点突破;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到2015年全区创建15个优势农产品品牌,其中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2个,品牌农产品销售额占全区农产品销售额的40%以上;培育形成1家年销售额达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交易市场,10家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龙头企业。认定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基地5个,面积达到2万亩。
(3)都市生态环境建设。按照创建生态经济区的总体战略,加强都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整治农村环境污染和农业生产面源污染,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得到遏制,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加快推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大绿二期工程等林业绿化项目,推广循环农业模式,加强农业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引进新的粪便污水处理技术,建设沼气能源项目,到2015年 全区建成生态公益林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8.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建设沼气池1000口,畜禽粪便污水处理率达到85%。
(4)休闲观光产业发展。抓住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灞桥区位、交通和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挖掘休闲观光农业资源,努力打造休闲观光品牌,着力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重点开发“三线三节”,以“三节”带动“三线”,通过“三线”的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特产销售、农家乐服务等产业发展。到2015年全区建成农业休闲观光园区15个,休闲旅游年
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建成农家乐500家,从事休闲观光农家乐服务人员5000人。
(5)人文自然景观建设。重点包括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至2015年,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将建成以西安市为依托,以森林生态和环境保护为主旨,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主体,突出自然野趣,以生态、休闲旅游为重点,以“城市森林公园暨国际乡村俱乐部”为主体定位,以“华夏源脉,灞桥脊梁”为形象定位,以“东部崛起‘组团’”为功能定位,集森林生态旅游、休闲疗养、生态农业观光、科普教育、健身娱乐、野营探险、自助休闲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森林公园。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一心、三带、六园、九点”的整体布局基本完成(详见第六章)。
(6)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设。通过大胆探索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利益分配制度、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项目审批与管理制度、科技支撑与服务制度,增强发展活力,实现园区自我良性发展,为全国其他城乡结合部的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第五章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一、总体布局
依据因地制宜、空间连续、突出特色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将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
现代农业总体发展格局规划为“三区、两带”。三区: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平原现代农业生产区、洪庆山旅游风景区。其中,白鹿塬都市农业区是主规划区,平原现代农业生产区、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区是次规划区。两带:连接三区的交通物流带、连接各景点的旅游大环线带。由两带联通三区,实现资源、物资、信息、旅游、人流循环、通达。
1.三区区位
(1)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区。位于狄寨街道办辖区,主要分布在水安路两侧。西起起薄太后南陵,东至灞桥蓝田界。长约7.5公里,宽约3.5公里,占地约3.5万亩。内含两带四园和鲸鱼沟。
(2)洪庆山旅游风景区:位于灞桥区东部,包括黄巢堡景区、墨玉河景区、月亮湾景区和九龙顶景区四个景区,规划总面积约3000公顷。
(3)平原现代农业生产区:位于红旗、洪庆和狄寨的西部,地域较零散,约4.5万亩。
2.两带区位
(1)连接三区的交通物流带。物流带联通三区,结合连接各景点的旅游路线,实现物资和农产品的高效流动网络。同时与灞桥物流商务港联通。
(2)连接各景点的旅游大环线带。包括连接薄太后南陵和鲸鱼沟、由鲸鱼沟返回白鹿塬都市农业区的两条纵线,由白鹿塬都市农业区到汉文帝灞陵的塬沿观光线和由汉文帝灞陵到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三条旅游线链接而成。
二、功能分区
1.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区
集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服务功能和社会功能于一身,“一心、三带、六园、九点”(简称为1369)以发展农业产业、休闲观光农业和白鹿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将其打造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探索实践、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镇改造),农业产业与非农产业进一步融合的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的、生产力水平高的都市现代农业区。
2.洪庆山旅游风景区
以生态功能为主,生产、文化和社会功能为辅,以“走进自然、感受人文、享受生活”为主题,优化资源,合理布局,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实施旅游开发,将其建设成森林型生态保护基地、优势果品生产基地、西安市的氧气加工厂、休闲旅游度假胜地、民族荣誉感教育基地,形成规模宏大的生态旅游产业链,为西安市城镇居民及外来客人营造一处“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回归自然、怡情山水”的新天地。将其打造成以狩猎、野果采摘、野外生存训练与拓展培训、休闲度假、农家风情为特色的原始生存体验旅游风景区。
3.平原现代农业生产区
以生产功能为主,结合社会功能和服务功能。在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区示范带动下,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城郊现代农业生产,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合理配置,科学管理,在发展高效、优质农业的同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将其打造成以标准化种植、养殖及现代农业企业孵化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的主战场。
第六章
白鹿塬核心区设计思路与空间布局
一、设计思路
以循环经济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为基础,以项目为支撑,以企业和农民为主体,以“古塬白鹿·绿色田园”为品牌,深度挖掘农耕文化与儒家文化孕育的白鹿塬文化,有效整合灞桥区的人文、历史及自然资源,全力打造灞桥区的农业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形成“可览、可游、可品、可居”的产业、生态、环境景观,构筑出“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实现白鹿塬文化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完美结合,最终把核心区建成集生产创收、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功能分区
核心区依托白鹿塬区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自然、文化、地势、地貌状况和产业现状,通过园林化设计,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生产、观光、管理和服务等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布局,使白鹿塬整体形成“一心、三带、六园、九点”的空间格局。
“一心”:即管理服务中心,为整个园区的提供管理服务,负责整体规划的组织实施,产品推销,参观接待,园区品牌打造,旅游产品的开发,宣传推介等工作,为入园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政策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等服务。
“三带”:即白鹿塬产业观光带、白鹿塬农业产业带及旅游大环线带。白鹿塬产业观光带以东西贯穿整个园区的水安路为轴线,沿路成片种植适合本地生长的樱桃、葡萄、杏、桃、柿子等水果,形成局部壮美的植物景观。使整个观光产业带春天百花竞放;夏天翡翠串串,绿荫遮天;秋天叶黄果熟,满园飘香。不同品种的水果可以延长整个园区的游览季节,满足不同爱好游客的需要,使得四季有花可赏、四季有果可采;白鹿塬农业产业带贯穿5个核心园区和9个新农村示范点,主要体现白鹿塬现代农业具有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高效化、生态化、示范化特色,展示“公司+基地”或“公司+基地+农户”等新的农业生产
组织方式,展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相互融合;旅游大环线带将白鹿塬区各个产业园、景观园和文化园勾稽相连,形成一套旅游景观导向线和功能连接的大动脉。
“六园”:即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白鹿塬葡萄主题公园、白鹿塬农事体验园、白鹿风情园及白鹿塬特色动物养殖园。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和白鹿塬葡萄产业示范园,以涉农企业与农户为主体,展示现代标准化高效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提高涉农企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途径;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在向世人展示独特的自然以及人文景观的同时,弘扬汉文帝为薄太后“亲尝汤药”的中国至孝文化,以古文明的动人故事点亮西园,在此厚重的背景之上重点展示园艺型农业、示范型农业、观光型农业,把园区与周围的示范园、观光点连接起来,扩大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使灞桥区水安路林果产业观光带内容更加丰富。白鹿塬农事体验园以传统的休闲度假为主,着重开发集民俗风情、农耕体验、生态观光、采摘休闲为一体的农业旅游综合园区;白鹿塬特色动物养殖园-“白鹿园”是集科研、养殖、加工、旅游购物、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体验观光园;白鹿风情园以白鹿塬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农业产业发展为依托,将文化、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形成集生产、示范、观赏、储藏销售及加工、文化品味为一体“意境·白鹿塬”;
“九点”:以狄寨街道办所在地为核心,在对现有街办、村落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九个特色鲜明的新农村示范点”。
三、规划内容
(一)“一心”--园区服务管理中心
(1)面积:作为灞桥区政府的直属机构,不单独占地。
(2)功能:负责园区整体规划的实施,企业引进,产品推介,参观接待,旅游
产品开发,园区品牌打造和宣传推介等工作,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对园区所产产品进行质量检测、认证等工作,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信息和政策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等服务。
(3)内容:中心按照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以园林化的建设手段把生产管理、餐饮服务、农资农技服务等有效组织,合理的布局,形成集农业生产管理与休闲观光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服务区。从园区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考虑,组建园区管理服务机构,引进现代物业管理理念,对园区的生产、流通、食宿、各类产品开发等相关业务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品牌。
(二)“三带”
1、白鹿塬产业观光带
(1)面积:白鹿塬产业观光带全长17公里,位于水安路狄寨段两侧,包括狄寨街办金星、杜陵、南大康、北大康、姚家沟、鲍旗寨、狄寨街、南寨、小康、夏寨、东车、西车、张洪寨、五坊村、塘村、狄村、南白、南魏、杨家沟、迷村、寨子等21个村。
(2)功能:以水安路为为轴线,将整个水安路两侧的果业连接成为一个整体,通过提供观赏、浏览、体验、品尝、选购等形式,使白鹿塬果业资源延伸为旅游资源,让游客在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享受优美的田园风光。果业观光带建成后,将成为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陶冶精神情操、调节市民心态、增长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的上佳场所。
(3)内容:一是按照“月月有景色,月月景不同“的思路,以葡萄、樱桃及杂果等三个主要观光带为主,在各带之间种植各种苗木花卉和时令瓜果;每间隔2公里树立白鹿雕塑,创立白鹿品牌,并在白鹿雕塑上设置路标,为游客提供向导;二是搭建8条景观廊道,供游客休憩观光;每条廊道修建2座茶亭,让游客饮茶
赏景;修建马棚3间,饲养马匹,组成马队,让游客骑马游园。
2、白鹿塬农业产业带
(1)面积:以白鹿塬产业观光带为中心线,贯穿整个白鹿塬区的标准化农业种植基地。
(2)功能:贯穿5个核心园区和8个新农村示范点,主要体现白鹿塬现代农业具有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高效化、生态化、示范化特色,展示“公司+基地”或“公司+基地+农户”等新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展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相互融合。
(3)内容:以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标准化樱桃种植园、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及白鹿塬葡萄主题公园的标准化葡萄种植区为核心,连点成线、连线成带,形成沿路高效农业产业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标准化葡萄种植带。建设总面积5000亩,主要在修剪、管理、施肥、灌溉、病害防治等方面展示标准化生产技术。生产产品达到有机产品质量。
标准化樱桃种植带。建设总面积5000亩,主要在树型修剪管理、施肥、灌溉、病害防治等方面展示标准化生产技术。生产产品达到有机产品质量。
标准化蔬菜种植带。建设面积500亩,以设施蔬菜生产为主,计划建造日光温室300亩,大拱棚200亩,主要进行草莓、番茄、甜椒、黄瓜、甜瓜、西瓜、食用菌等蔬菜生产;露地蔬菜主要包括洋葱、大蒜标准化生产为主,实现标准化定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采收等。
标准化杂果种植带。建设总面积500亩,包括猕猴桃、石榴、桃、李等4类果树标准化生产示范,建立示范园区。其中猕猴桃面积100亩,石榴100亩,樱桃面
积100亩,桃子面积100亩,李子面积100亩。主要在树型修剪管理、施肥、灌溉、病害防治等方面展示标准化生产技术。生产产品达到有机产品质量。
3、旅游大环线带
(1)面积:覆盖整个白鹿塬区。
(2)功能:将旅游景点的道路与干线公路连接,对整个白鹿塬的各个景区进行整合,通过资源优势互补,实现汉文化,白鹿塬文化及观光农业的完美结合,形成景点搭配合理,集吃、住、行为一体的、功能完善的旅游大环线,从而节约旅游的时间和费用,消除旅游壁垒,实现整个园区的无障碍旅游。
(3)内容:除“五园”的旅游项目以外,将重点建设霸陵坡生态景观长廊带及荆峪(鲸鱼)沟生态旅游风景线。
霸陵坡生态景观长廊带:利用霸陵坡独特的地势和地貌,结合当地的风俗和人文景观,以弘扬汉文化为重点,以乡土文化和特色美食为卖点,在旅游服务的供给中,注入文化主题,形成文化与服务的有机结合。把霸陵坡打造为生产、生活、休闲娱乐、健身、保健为一体的高品位旅游圣地,展示悠远灿烂的大汉文化,提炼浓浓的爱国情怀。主要包括:特色景观长廊:在霸陵坡高地搭建一条特色景观长廊,游客可站在景观长廊上远眺,灞河全景尽收眼底,并且在景观长廊上雕刻各种跟汉文化有关的诗词,让整个霸陵坡景区更具文化内涵;农业示范带:依据霸陵坡特有的地况和地形,选择水土肥沃的区域进行小麦、樱桃、核桃和葡萄等农副产品的标准化种植,既符合整个白鹿风情园的设计思路,又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特色农家乐带:在西张坡、王家坡、陈家坡、东家坡、塘家坪、马渡王、马仕字、东蒋村和西蒋村发展农家乐,利用农家自给自足的传统生活方式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休闲娱乐带:修建康体运动中心:以时尚生活为题材,设置健康、时尚的活动项目,如网球、羽毛球等,建设养生保健的服务设施,如养生保健馆、健康随诊(亚健康诊疗、企业健康保健)、美容养颜等;
名特水产带:在灞河一带建设标准化名特水产养殖基地,养殖陕西省各种名特水产,一方面保持了生态环境,又能给霸陵坡增加一道靓丽的风景。
荆峪(鲸鱼)沟生态旅游风景线:该区面积为2000亩,包括漂流区500亩、瀑布观赏区500亩、趣味垂钓区500亩和竹排区500亩。在传统水域景区观光游览的基础上,开发和设置各种“亲水、嬉水、滨水、乐水、享水”等游憩娱乐项目,通过“清风竹韵”、“渔樵耕读”、“白鹿古原”等文化概念包装,赋予荆峪(鲸鱼)沟旅游景区一些文化内涵,打造1~2个荆峪(鲸鱼)沟旅游区的标志性景观、文化景观、标识景观系统,充分彰显“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文化内涵,将荆峪(鲸鱼)沟打造成为“关中第一沟”,成为西安市内最具快乐氛围的清凉谷、快乐谷。主要包括白鹿塬生态旅游苑、鲸鱼湖休闲山庄、卧龙山庄水上游乐场、游艇康体俱乐部、湖岸栈道、观景平台等建设内容。
(4)精品旅游线路设想
白鹿塬半日游:白鹿塬产业观光带;霸陵生态景观长廊带;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白鹿塬葡萄主题公园;白鹿塬农事体验园;特色动物养殖园
白鹿塬一日游: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白鹿塬产业观光带;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霸陵生态景观长廊带;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白鹿塬农事体验园;白鹿塬产业观光带-白鹿塬葡萄主题公园;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白鹿塬产业观光带-白鹿塬农事体验园;白鹿塬产业观光带-特色动物养殖园;白鹿塬农事体验园-霸陵生态景观长廊带;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白鹿塬二日游: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白鹿塬产业观光带-白鹿塬葡萄主题公园-特色动物养殖园;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白鹿塬产业观光带-白鹿塬葡萄主题公园-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霸陵生态景观长廊带-白鹿塬葡萄主题公园-特色动物养殖园;
(三)六园
1、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1)面积:18000亩。
(2)功能:一是展示现代标准化高效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提高涉农企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途径;二是实现产业典型示范、休闲娱乐度假和弘扬白鹿文化的完美结合。
(3)内容
标准化樱桃种植园:占地面积1800亩,该区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示范。主要在树型修剪管理、施肥、节水灌溉、病害防治等方面展示标准化生产技术。生产产品达到有机产品质量。
设施樱桃园:建设总面积100亩,本着品种调优,档次调高,效益调好的原则,建设大棚樱桃6500m2。
种苗产业园:占地总面积1000亩,该园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优势,吸纳国内外农业及相关学科的科技成果,以花卉、果树、园林绿化植物等的新品种繁育与产业化经营为内容,以种子与种苗销售为经济增长点,实现园区高效生产运营。按照苗木用途,将该园区分为4个生产小区:一是果树苗木生产区:占地面积500亩,主要生产各类果树的实生苗和新品种嫁接苗,如苹果、李子、梨、欧洲大樱桃、桃、核桃、杏、核桃、柿子、葡萄等的实生或嫁接苗;二是商品花卉生产区:占地面积200亩,主要生产菊花、牡丹等盆栽花卉,地被石竹、葱兰、三色堇、一串红等露地花卉,百合、切花月季、香石竹等温室花卉;三是荒山造林苗木生产区:占地面积200亩,主要生产油松、侧柏、文冠果、花椒、榆树、沙棘、刺槐、中槐、杨树、元宝枫等干旱半干旱地区荒山、荒坡绿化造林苗木;
四是城市园林绿化苗木生产区:占地面积300亩,主要进行各类城市绿化苗木生产,比如雪松、法桐、女贞、栾树、七叶树、紫薇、木香、海桐、结香、连翘、合欢、龙爪槐、樱花等苗木生产。
现代农业科技园:占地500亩,该园区以展示国内外农业及其相关学科高新科技和创意农业的新成果、新技术为内容,以科技成果转化与旅游观光为经济增长点,以农业专家与企业技术部门为主体,展现农业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主要包括:①植物克隆园:以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及信息化管理技术为核心,展示现代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在植物繁育方面的应用;②梦幻植物创意园:以无土栽培技术为核心,以各种特殊的形式和形态展示各种新的作物生长潜力与人类的利用能力,展示梦幻般的创意农业科技成果。③现代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展示园:该区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农业工程技术展示,主要包括设施农业工程发展历程与技术革新、智能化温室生产原理模拟、节水灌溉设备、水肥一体自动化控制设备、农业机械化,电子灭虫仪等;二是农业科技电子体验区;三是展示电子科技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等3方面内容。
白鹿休闲山庄:以著名作家陈忠实《白鹿原》为原型,以当地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为依托,建设白鹿原休闲中心,包括餐饮服务区、住宿区、停车区、会议中心、健身娱乐中心、白鹿文化纪念馆等。白鹿休闲山庄依托鲸鱼沟的地理地势巨差,按照独特的陕西坡地类型,在盘坡公路上修建窑洞宾馆,以这种独具魅力的黄土高坡居住方式,缓解现代都市人对城市高楼大厦的厌倦、压抑之情,以勾起他们都乡村生活的向往。
樱桃主题公园:以农户为单元,以农家传统的待客方式为主要形式,培育具有樱桃园特色的农家乐。通过景观打造生态化,形成一户一景、户户不同的集群式发展的农家乐模式,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观农家景、吃农家饭、摘农家果、干农家活,充分体验农家乐趣,亲身感受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意境。主要包括樱桃人家、古村人家及山野人家等建设内容,通过樱(桃)花摄影大赛、阳光老人观樱(桃)花一日游、浪漫樱(桃)花情约派对及樱桃宴、美容宴等系列农家主题宴
活动,提升灞桥樱桃主题公园的知名度。
特色古街:以白鹿原传统民居为主要建筑设计形式,青石铺路,霓虹灯璀璨,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可向游人出售传统剪纸、花灯、泥塑、石刻、编织、传统服饰等,突出白鹿原原汁原味的生活风情,提升商业街的人文意境。
竹林文化区:该区面积3000亩。建造20间竹屋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竹屋墙壁上雕刻各种与竹相关的诗词,竹工艺品展示区5000平方米,在竹林上方人工搭建各类鸟巢,引进各种鸟类。景区建成后,达到“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来有清韵”的意境。
2、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
(1)面积:以薄太后陵为中心2000亩。
(2)功能:以观光农业为基础,实现现代生态文化与古代汉文化的有机结合。
(3)内容
按照区域特色和功能差异的原则把园区规划为:
薄太后陵的古迹文化区:对薄太后陵核心保护区进行有效监测,严禁一切破坏活动。现存的石刻、碑文进行保护,运用不同颜色的植物、砾石或可逆性材料,表示出陵园的神门、门阙、乳台、献殿等位置,增强历史的可读性和文化的场景感。
汉文化馆:布置在在水安路西园段,本馆主要包括两个片区:一生平事迹馆。该馆以实物展示为主、结合图片文字说明,全面系统地介绍汉薄太后、汉文帝的生平事迹,以及对后世造成的影响,弘扬汉代文化;二是全面反映“孝”和“俭”文化的主题馆,“百善孝为先、勤俭是美德“,“孝”和“俭”文化是中华民族的
宝贵精神财富,“孝”和“俭”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文帝作为中国第一孝子,他的“孝”和“俭”,是封建帝王中最为老百姓所乐道的。文帝事母,孝行天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本馆以雕塑的形式展现“文帝事母 亲赏汤药”的典故及文帝及后宫简朴的生活、衣饰,弘扬“孝”和“俭”孝文化,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形成和睦社会风尚。
白鹿书院:以白鹿文化为核心,以文学为其鲜明特色,发展藏书、编书、教书,研讨、交流、设奖等一系列活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黄河文化,守住中国文化的根,促进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的文学事业的发展。白鹿书院建成后将成为广泛团结、联系国内外的作家、评论家和学者,开展文学和文化交流活动,设坛讲学的平台。
花卉林木区:以时令花卉和葡萄、樱桃等观赏且大众喜食的果树生态园为主要的建设对象,该区营造相对封闭、安静的空间,以自然景色为主,为游人提供休憩、观赏、游览、食果空间。在各种花果生态园区间建设一个湖亭假山,以水面为中心,大小空间相互结合,宏观与微观观赏相结合。分为:缀花草地景区、山水密林景区、绿色廊道。
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在薄太后陵西部和北部大片区域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1000亩,示范基地500亩,主要以樱桃和核桃为种植品种,在产业带的连接处设置观光走廊,种植时令观赏花卉。
娱乐休闲餐饮区:修建生态餐厅和茶社2800m2,修建林间休闲小道1.5公里,农家乐相关休闲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等。
3、白鹿塬葡萄主题公园
(1)面积:占地1000亩
(2)功能: 以白鹿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葡萄产业发展为依托,以葡萄与葡萄酒历史文化、价值景观及葡萄酒实物展示为一体,以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将葡萄、葡萄酒文化与观光、休闲、采摘酿酒体验、娱乐健身、美食及购物等功能相融合,通过展示由土地到餐桌的葡萄与葡萄酒产业链的整个过程,宣传、普及、感受、体验葡萄酒文化,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树立葡萄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3)内容:主要包括葡萄酒庄、标准化葡萄种植园及白鹿原民俗文化体验园等三个片区。
第一片区:葡萄酒庄
占地100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葡萄酒堡:酒堡分为四层,地下一层为酒窖,地上一层为葡萄酒生产车间,二层为展览区,三层为酒吧。
休闲葡萄园:占地面积20亩,利用生态型基质栽培技术在连栋大棚内种植葡萄,其中又分为两部分内容:情侣葡萄园和观赏葡萄园。情侣葡萄园占地10亩,通过包装营造一种人间仙境的氛围,使情侣葡萄园也达到神话般的境界。观赏葡萄园占地20亩左右,采用常规栽培或者无土栽培,树下铺草坪(耐踩踏草种),一家人可以坐享其中,体验休闲。
体验葡萄园:规划建设面积40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常规采摘园,占地20亩;其二是占地20亩的水上葡萄园。在一座人造河的两边种上葡萄(运用生态型基质栽培技术),葡萄架伸向水面。葡萄节期间,游人可以泛舟水上,划船自采葡萄。
探险葡萄园:建设一个占地面积10亩的葡萄迷宫,将葡萄园的美观、幽静与探秘 的惊险、刺激氛围结合起来。
葡萄与葡萄酒文化广场:建设一个介绍葡萄与葡萄酒知识和传播葡萄酒文化的综合性场馆。葡萄科普园面积2000 m2,种植葡萄科、葡萄属植物,陈列并演示从葡萄生长发育一直到葡萄酒生产的各个环节,供青少年参观、学习、实践。
葡萄长廊:长2000米,沿道路种植各种葡萄。
特色餐厅:特色餐厅一方面以辽阳的民俗,以地方风味小吃为主;另一方面围绕绿色葡萄资源,开发出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葡萄食品”。如,“葡萄龙须菜”,“情人心尖”。“葡萄龙须菜”即葡萄的卷须,可以凉拌,可以爆炒,也可做汤等;“情人心尖”其实就是葡萄新梢的嫩尖等等。
特色保健中心:葡萄酒浴,葡萄酒桑拿,葡萄皮渣超微粉面膜,葡萄粉碎物全身保健等特色项目。
第二片区:标准化标准种植园
建设面积800亩,包括50亩设施葡萄栽培区,其余为露地葡萄栽培区。
第三片区:白鹿原民俗文化体验园
以著名作家陈忠实《白鹿原》为原型,以当地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为依托,建设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包括白家大院、鹿家大院、中医堂及白鹿原小吃城)及白鹿塬影视、婚纱摄影及写生创作基地。
4、白鹿园农事体验园
(1)面积:720亩,布局在白鹿园的东郊。
(2)功能:以传统的休闲度假为主,着重开发集民俗风情、农耕体验、生态观光有采摘休闲为一体的农业旅游综合园区,园区建成后,将使游客来则有景致可观,劳则有蔬果可摘、憩则有清茶可品。
(3)内容:
自耕园:现规划四个蔬果认养小区,每个认养小区面积为20亩,共计80亩。自耕园满足城市居民“认养一分地,当回农庄主”的需求,让认养者和其家人利用闲暇时光参与耕作、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劳作及乡土情趣。
珍果采摘园:占地100亩,该区以自然式布局,结合浏览路线种植不同花期与果实成熟期的果树,其中,以樱桃、核桃等适生果树为主栽品种,同时栽种一定面积的石榴、李子、桃及杏等杂果等,力求两季有果可摘、三季有花可赏。
观赏林:占地200亩,主要以种植适合塬上水土条件的经济绿化树种为主。该区为区内的园中园,主要以静赏为主,在种植上按其不同的空间变化,以雪松林、竹林、槐树林及银杏林为主,同时设有赏景的竹廊、木屋、竹楼及小作坊等小景进行点缀。
休闲区:位于园区的中部,是集餐饮、游园、水上及湖边休闲为一体观光休闲区。该区将园区内面积为12000m2的水库改造成人工湖,以湖为中心,以湖周边优美多变的地形、观赏林等自然景观为主体,同时修建一些风情木屋、林中茶社、观景平台、钓鱼台、凉棚等设施,供游客回归自然、休闲度假及观光旅游。
服务区:该区设有行政办公楼,职工宿舍、综合楼及服务区站20余座,为游客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设施。
5、特色动物养殖园-“鹿苑”
(1)面积:规划区域500亩,布局在荆峪(鲸鱼)沟。
(2)功能:“鹿苑”集科研、养殖、加工、旅游购物、科普教育于一体,依托荆峪(鲸鱼)沟的自然风景和品种繁多的鹿科动物,向游客展示风景如画的青山绿水,生机勃勃的动物群体,幽静清新的竹海,让游客体验与城市动物园迥然不同的感觉,是吸引广大游客特别是小朋友最乐于前往的一处人文景观。
(3)内容:
割茸观光台:设计游客观鹿台、观看割鹿茸、喂鹿活动。同时,为丰富观光产品,可以适当引入其他观赏性强的动物,如孔雀等观赏鸟类,使金鹿园更具观赏价值。
鹿文化园:增加稀有鹿品种;建立小型鹿文化展览馆,将鹿作为吉祥物雕刻或绘于门楼、屋檐、墀头、窗棂、石鼓、迎壁、庙宇、陵寝、古桥、亭阁等建筑上。在园区还可以开展鹿类动物知识竞赛活动,如鹿科动物100问有奖竞赛等。
小鹿斑比主题乐园:乐园背景设置模仿动画片的场景,设立各种儿童游乐项目;在“六一”节可以举办专题活动“小鹿当家”来提升人气。
鹿科动物园:品种包括麝、麂、水鹿、梅花鹿、白唇鹿、马鹿、长颈鹿、麋鹿、驼鹿、獐、狍等。其中,黑麂、麋鹿、白唇鹿是我国特产鹿类动物;驼鹿是鹿科最大动物;长颈鹿是陆上最高的动物;霍加狓是非洲特产珍贵动物;麝、毛冠鹿、白唇鹿、麋鹿、獐是我国保护动物。
购物中心:强化鹿产品的购物力度,使之规模化、规范化,重点宣传鹿产品的健生功能。
鹿肉餐厅:以鹿系列产品及陕西地方特色小吃为主。
6、白鹿风情园(作为一个概念、品牌)
(1)面积:贯穿整个白鹿塬区,特色化的人文自然景观的集中体现区域。
(2)功能:以白鹿文化为龙头,以“白鹿”为品牌,以汉文化为重点,以现代化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为游客展现各色乡土风情,让游客在追溯历史的同时中,体验难得的那份闲适野趣,尽情的嬉戏、玩耍,寻找远去的那份纯真和乐趣,构成一幅“古塬白鹿献祥瑞,天下游人醉风情”的悠然画卷。
(3)内容:主要包括:霸陵坡生态景观长廊带--特色农家乐带;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白鹿休闲山庄、樱桃主题公园、特色古街;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白鹿书院、生态餐厅和茶社;白鹿塬葡萄主题公园--白鹿原民俗文化体验园;特色动物养殖园--鹿肉餐厅。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农家乐。
(四)九点
包括九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1)面积:5000亩。
(2)功能:展示新农村建设模式
(3)规划内容:以狄寨街道办所在地为核心,形成“环状+放射状”的组团式村镇体系,该体系是在对现有街办、村落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九个特色鲜明的新农村示范点”。中心镇(狄寨街道办所在地)按照国家建设示范性小城镇的规划要点进行建设,紧密结合白鹿原产业特色和人文自然资源,形成以休闲度假旅游业为核心的功能结构合理,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优美的居民新区。外围按照自然村逐渐向中心村归并集中的原则,形成八个特色鲜明的居民新村。每个新村周围有绿色环形廊道,每个廊道通过放射状的绿色轴带与园区和中心镇相连
接。每一个居民新村由住宅区、文化教育与休闲娱乐区、医疗卫生与生活服务区3部分组成,完全满足适居性与产业发展要求。各居民新区依据其文化背景及产业特色不同,形成不同文化、饮食风格与建筑特色。新区农民既可以发展农家乐等庭院经济,也可以参与周围各园区生产活动。
第七章
主导产业安排与重点项目运作
一、主导产业安排
(一)现有产业
(1)高产、高效的标准化种植业;
(2)以奶业为主体的现代奶畜饲养业;
(3)以现代设施为支撑的温室蔬菜业;
(4)以高品质、名品牌的现代林果业;
(5)各种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
(6)以及与西安市相关林的城郊旅游业。
(二)核心区产业
(1)葡萄产业;密植高产示范园300亩,规模化产业园500亩。
(2)樱桃产业:设施樱桃100亩;标准化示范园1000亩;产业化种植1万亩。
(3)核桃产业:核桃观赏种植园500亩;核桃加工、储藏2000吨。
(4)畜牧饲养业:规模化养奶牛500头、养猪2000头、养奶山羊1000只、特种动物1000头、果园养鸡2万只、建设万吨有机肥厂1座。
(5)沼气产业:围绕畜牧饲养业和农户生活需求发展沼气1000口。
(6)旅游产业:围绕自然景观、人造景观和白鹿原文化、汉文化建设20个景点和500户农家乐。
(三)核心区基地
(1)2000亩精品葡萄生产基地;
(2)1万亩樱桃生产示范基地;
(3)500亩核桃观赏种植基地;
(4)2000亩设施有机蔬菜基地;
(5)1200亩良种苗木繁育基地;
(6)500户民俗村农家乐基地;
(7)5000头畜牧高效养殖基地。
(四)产业循环运作
利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促进产业优化结构,革新生产方式,开展产业循环,提升产品品质,实现品牌化营销,开拓高端消费市场及海外市场是关键。实现如下产业循环
(1)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科学循环;
(2)畜牧饲养——沼气、有机肥——果菜业之间的科学循环;
(3)旅游产业——农业产业之间的融合。
二、重点项目运作
1.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1)建设规模:投资1个亿。
(2)建设目标:为园区产业提供支撑平台和基础服务。
(3)建设内容:交通道路、旅游环线、停车场、燃气工程、供热工程、加油、加气站、公共绿地、给排水工程、电力、电讯工程、环保环卫工程、防灾工程等。
(4)资金来源:政府财政投入。
(5)运作管理:加强管理,科学运作,保证质量,明细开支。
2.旅游景点及设施项目建设
(1)建设规模:投资1.5个亿。
(2)建设目标:为园区旅游提供支撑平台和基础服务。
(3)建设内容:鲸鱼沟、白鹿塬风情园、洪庆山森林公园、西原汉薄太后陵、农事体验园、灞陵坡生态休闲长廊、水安路产业观光大道等旅游景点,以及餐饮、住宿、文化设施建设。
(4)资金来源:政府和企业联合投入。
(5)运作管理:突出生态,保证质量,综合管理,科学运营。
3.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升级与循环发展项目建设
(1)建设规模:投资5000万元,产值10个亿。
(2)建设目标:提升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经济水平,实现产业之间循环互动。
(3)建设内容:葡萄主题公园、樱桃产业示范园、核桃产业及加工园、畜牧(牛、猪、羊、鸡)饲养产业园和沼气、有机肥产业的建设;各产业的种植结构、品种结构、运作机制、经营模式的优化和高科技化;各产业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科学循环,互动发展
(4)资金来源:企业和农户联合投入。
(5)运作管理:突出生态循环和资源充分利用,利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依据市场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统筹安排,科学管理,实现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4.灞桥区都市现代农业市场开发与品牌项目建设
(1)建设规模:投资1000万元。
(2)建设目标:以白鹿品牌为依托、以渠道建设为重点,以农资和农产品物流为突破口,实现市场引领产业发展。
(3)建设内容:国内外市场信息平台、西安市、陕西省、出口贸易市场生态体系、农资及农产品物流据点、白鹿系列品牌开发等的培育和建设。其中农产品市场供需研究和白鹿系列品牌的文化内涵挖掘是核心。
(4)资金来源:政府和企业联合投入。
(5)运作管理:突出品牌、物流和目标市场,保证产品质量,搭建市场平台,开辟营销渠道,创意营销方式和策略,实现园区农资和产品的顺畅流通。
5.灞桥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1)建设规模:投资500万元。
(2)建设目标:为园区发展提供决策和运作支持。
(3)建设性质:具有研究性质。
(4)研究内容:灞桥区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城乡一体化模式创新;都
市农业、现代农业、城郊农业的区别和联系;灞桥区文化创意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产业的企业化运作管理模式、政府、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合作机制、园区的组织管理制度安排等。
(5)资金来源:政府财政投入。
(6)运作管理:发现亮点,注重成果,加强管理,专家领军。
第八章
基础工程建设要求
一、交通道路系统规划
(一)对外交通道路规划
1.指导思想
按照城市规划的总体布局,适应灞桥区作为西安市东部交通枢纽的需要,在合理分配园区各功能用地布局的基础上,组织完整的对外交通系统;根据园区用地布局,合理确定道路网密度,使交通网在园区内尽可能均匀分布;在人流、物流、车流的集散地,做到相互协调,形成有机联系。
2.原则
在充分考虑当地地质条件和满足交通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占地面积,以扩大绿地面积;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3.道路规划
园区外运输以汽车为主,主要依托汽车运输解决农产品的转运问题。园区对外交通通道主要由一条景观大道(水安路)和不同功能区之间的道路网组成,结合狄寨外环线成椭圆放射状布局。完成与灞桥区一纵四横及三纵一横的连接。
(二)对内交通道路规划
1.指导思想
园区对内的交通线路,应根据生产作业线和工艺流程的要求,合理地分配和组织流线、流量、车行系统和人行系统;应注意水平运输和垂直运输的衔接以及不同的交通车辆、不同的交通线路和不同的交通流量的衔接;生产区道路采用能满足错车要求的单车道。
2.原则
整个园区通过内部道路系统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按照人流、货流的不同特征、交通工具的不同性能、交通速度差异等进行分流,将道路区分成不同的功能。道路设计与当地的主导风向呈一定的偏斜角度,以避免大风的直接侵袭。
3.道路规划
A、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区:
(1)道路结合城市规划道路,与城市道路协调统一,区域采用椭圆放射状道路布置形式。园区内部道路规划到三个级别,即主干道、次干道和三级道路。主干道(水安景观大道):设计21米双向四车道景观带左右各50米建设;次干道(塬沿
第五篇:清明十大旅游城市出炉
“扫墓+旅游”需求旺盛 清明十大旅游城市出炉 2012-03-16 07:28
千龙网还有两周才是清明小长假,爱好出游的市民就已经开始按耐不住了。记者从旅游市场了解到,近日不少市民电话咨询和预订旅游产品。
同程网数据中心显示,周边游成清明出游大军主旋律,受关注度最高的城市依次为:婺源、杭州、上海、苏州、北京、黄山、嘉兴、三亚、昆明、拉萨。清明节期间最热景区分别为:灵山大佛、鼋头渚、天目湖、乌镇、西塘古镇、千岛湖、黄山、普陀山、横店影视城、江西婺源、周庄古镇。
针对清明小长假出游热的情况,同程网度假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近日气温逐渐回暖,各地的花次第开放,预计清明前后将掀起赏花的热潮,今年清明主推的是周边游,以南方的踏青赏花为主。从苏州出发的“婺源赏花2日游”、“同里踏青赏油菜花一日游”、“无锡鼋头渚浪漫樱花1日游”、“黄山醉温泉-石潭油菜2日游”、“镇江、扬州、踏青赏花2日游”等线路预订情况火爆,有些甚至出现“满员”状况。
目前的古镇游正在执行淡季的价格,此时到江南游玩将能感受不一样的古镇风情,记者了解到,近日的古镇游呈现一派火热的景象,同程网推出的“江南水乡古镇—同里1日游”4折68元、“西塘1日游”5折108元、“乌镇1日游”6折135元、“乌镇-西塘-西塘夜色2日游”仅售210元、“苏州甪直古镇1日游”仅售58元。
业内人士指出,清明节前后正值春游最佳时期,加上前段时间连日的雨天让人们积压了太久的出游情绪,预计清明前后将迎来春节后出游小高潮。有计划出游的市民可以提前通过网络预订享受优惠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