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切实抓好四方面工作加快建设新农村步伐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以来,XXX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突出集体增收、群众增收两个重点,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方位倾斜。目前,全镇48个村较好地完成了以“治理五乱、搞好三清”为主的村容村貌整治和社会保障
等项工作,正在深入推进“三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硬化等实质性的工作。工作中,主要做到了“四个抓好”。一是抓好农民素质的提高。建设新农村,首要的是培育新型农民。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措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心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只有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当前我镇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大多为初中、小学学历,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农民更加匮乏。因此,我镇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将教育培训资源更多的向农民倾斜,计划经过三五年,争取每个村都有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新型农民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呢?首先,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这是基础,青年农民起码要有初中文化,中年农民起码要有小学文化。这就要求农村不折不扣地抓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创建必要的载体,如“文化大院”等,在中年农民中扫除文盲。近期,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村人口文化大院这个阵地,发挥计划生育协会会员的骨干作用,在全镇开展了新农村知识培训竞赛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其次,应该具备一定的生产技术,搞种植业、养殖业的要掌握先进实用的种植、养殖技术,搞加工业的要掌握应知应会的加工技术,搞运输业的要掌握熟练的驾驶技术……这就需要创建必要的载体,如农民技术学校等,使绝大部分农民懂技术、会经营。年初,镇党委、政府聘请泰安市党校教授进行了专题辅导。前段时间,又聘请山东农科院教授、章丘市、齐河县的乡土人才,到我镇就林菌间作、蘑菇种植等生产技术进行实地培训。再次,应该具备几种意识:从物质文明建设来说,应该具备市场意识;从政治文明建设来说,应该具备民主与法制意识;从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应该具备公德意识。
二是抓好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群众的迫切愿望,是提高党委、政府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的核心问题。必须把适应新的形势、选准致富路子、加快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党委、政府为发展经济服务的功能,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组织保证,从而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选择发展路子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能够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要坚持一村一品,甚至多村一品,关键是产业要有规模,农民要有效益。路子选得好,农村经济发展的步子就迈得快,反之,发展就缓慢。一定要坚持求真务实,因地制宜,立足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为农民办实事,让农民得实惠。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只有突出本地特色,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围绕“南菜北果中间塌陷地综合开发”的总体布局,我镇一直以优质、高效、有机为主攻方向,大力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起了有机菜、林果生产、果蔬大棚、桑蚕生产、奶牛养殖等产业,全镇粮经比例达到了4:6,农业经济效益明显增加。有机菜生产,曾经是我镇的空白,05年我们从无到有,当年发展刀豆、绿菜花、芦笋等有机菜3000多亩,实现了“零”的突破。今年1—3月份,我们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新发展2000多亩,总面积达到了5000亩,现在根据群众的要求,正在调整土地,计划再发展3000亩,使全镇的有机菜面积达到8000亩,力争突破10000亩。林业生产,我们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制定了“南部平原林网化、中部矿区塌陷地片林化、丘陵地带干果化、北部山区生态旅游化”的总体发展规划。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已在南部平原八纵二十二横的道路上建立起了绿色通道,里程达105公里,植树130万株,3万亩的平原也已全部实现高标准林网化;在中部矿区19个搬迁村,复垦开发2.5万亩塌陷地,发展丰产林1.5万亩,栽植107、108等树木110万株,预计到轮伐期时产值可达1.6亿元,人均增收3580元;在丘陵地带发展经济林1.4万亩,栽植核桃、冬枣、石榴等77万株,年产量可达210万公斤,产值400多万元;在北部1.2万亩山区,全部实施了封山育林工程,绿化面积达到85以上,不但彻底改变了湖屯这个矿区镇原先“
车后灰尘满天、白衬衣一天就黑”的生活环境,而且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鑫国密度板厂落户我镇,就是看中了全镇丰富的林木资源。果蔬大棚,是我镇的传统优势产业,已经发展到了600多个,并且种植的品种也越来越多,效益也越来越可观。涧北村一个村就有107个设施杏棚,每个棚可盈利近2万元,为农户带来了非常好的效益。桑蚕生产,全镇现有桑园
3000多亩,带动农户1000多户。奶牛养殖,现有专业村5个,规模养殖大户30多户,全镇奶牛存栏量超过了1500头。04年,我镇与亚奥特公司联合,在前兴隆村建奶牛站一处,现在这处奶牛站运营良好,已经辐射到了周边多个乡镇。
三是抓好城镇经济的辐射。农村现在的生产方式主体上以家庭为单位,农民拥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在这样的体制下,地方政府抓经济,除了建立和完善面向一家一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外,最重要的就是抓好小城镇建设,发展以周边农村主打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流通业,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一家一户发展生产,提高第一产业的附加值。XXX以争创“省级示范镇”为目标,突出抓了小城镇建设,这几年来,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完成了村村通柏油路工程及镇驻地“两纵三横”的道路建设,累计硬化路面19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28盏,建设公共绿地4.8万平方米,构筑起了小城镇发展大框架。2005年,借涧北、北王搬迁之机,全面启动了北部十几个压煤搬迁村向镇驻地集聚工程和中湖、东湖东两个“城中村”改造工程,实施了镇驻地南北、东西两条大街的拆迁改造,进一步拓展了镇区空间,目前,镇区面积已达到了2.8平方公里,镇区人口2.4万人。今年,在05年全面关停97处地瓜淀粉加工企业的基础上,投资400多万元,铺开了大、小汇河治理,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这两条河治理完毕后,与康王河相衬,三股清水穿境而过,将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的面貌,丰富小城镇内涵。现已初步形成了以镇驻地为中心的商贸服务区、以市五中和镇中学为中心的文化教育区、以泰聊铁路为中心的工业园区、以搬迁新村为中心的居民商住区“四大功能区”,商贸、居住、休闲娱乐、就医就学等功能一应俱全,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同时,发展农村交通运输、通讯信息、建材建筑等行业,为改变农村面貌提供产业支撑。
四是抓好公益事业的完善。建设新农村,应强化农村社会保障措施,这是事关农民家庭幸福、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首先,加快推进了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镇党委、政府站在切实解决老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高度上,本着早抓早主动、早抓早受益的原则,于3月中旬就专题部署了这项工作,工作中,一方面采取领导干部包管区、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的办法,广泛宣传发动,盯紧靠牢督促;另一方面,勤调度、严考核,仅用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镇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款收缴任务。截至3月25日,全镇43787人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4。其次,重点抓了规范化卫生室建设。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投资近16万元,对镇卫生院进行了彻底改造,修缮了2000平方米的病房楼、门诊楼,配套完善了微机、心电图机等医疗设施,硬化、绿化、美化了院内院外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镇卫生院30多年来较差的医疗条件,为病人创造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同时,狠抓了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把这项工作纳入到对管区、村全年的工作考核体系中,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考核促动。目前,曹庄、张店等10个村正在进行高标准的卫生室规范化建设。还有,积极实施农民养老保险。XXX境内有5处煤矿,由于煤炭常年大量开采,致使采空区下沉,现在共有塌陷地3.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2,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越来越少,人地矛盾非常突出。为了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做到“失地不失保”,近年来,我镇一直在积极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今年正式付诸实施。坚持集体适当扶持、个人缴纳为主的原则,凡因国家占地,有卖地或租地经营收入的村,村集体必须在其收入中给村民补助30以上的投保金,其他有条件的村也要给村民适当补助。截至5月底,共收到农民养老保险金100.69万元,受益人口2.1万人。这一举措是XXX2006年为老百姓办的十件实事之一,真正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同时,高度重视和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加快敬老院等农村养老设施建设,更新农村养老观念,提高全社会养老能力和水平。
第二篇:抓好文明村创建工作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抓好文明村创建工作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尊敬的各位领导: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文明办的指导和帮助下,我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推进文明村创建工作,营造了崇尚科学、弘扬正气、团结发展、积极进取的社会风气,“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现将我镇文明村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辖36个村、2个农科所、2个街道社区、33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0475人。
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在坚持以发展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同时,积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我镇“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8年以来,我镇先后被市政府表彰为“国土资源工作先进单位”,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全县乡镇综合考评先进单位”,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高产创建、计划生育、民政、血防、固定资产投资、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思想等工作分别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
二、主要做法
(一)组织健全、领导重视 我镇结合工作实际,始终把文明村创建工作纳入全年总体规划。去年,我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舒汉邦为政委、镇长石团方为指挥长、所有班子成员为副指挥长、机关办公室主任为成员的创建省市县文明村和卫生城镇的指挥部,指挥部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分析全镇情况,探讨工作新举措、新思路、新办法,统一思想和认识,明确目标和任务,在工作中切实按照创建规划,有序推进、逐项落实。由于党政领导亲自抓、组织措施得力,有效保障了创建工作的全面展开。
(二)坚持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近年来,我镇立足本镇实际,把发展经济放在工作首位。要发展经济,招商引资是关键,只有招商才能壮大集体经济。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我镇利用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和监利连接线的区位优势,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和新农村建设项目扶持,合理利用闲置资产,各村集体资产倍增,特别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力开展和特色劳务经济的打造,2010年农村人均收入较2006年增长了5倍,全镇各村环境面貌得到大大改观。
(三)勤政为民、积极为民办实事
一是加强班子建设。以争当“先进党组织”为目标,结合“五个基本建设”和“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按照思想联系点的工作要求,各村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勤政廉 洁、克己奉公,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镇班子主要成员结合县委工作要求,常年在村两委干部中认真开展党风政风教育,坚持学习党的相关法律、法规,重温党章和入党誓词,坚决拒腐防变,做到警钟长鸣。各村结合“五个基本”工作每季度召开党员大会,研究讨论基层组织建设,针对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了干部的凝聚力与号召力。
二是坚持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为发扬“党风正、政风勤、民风纯”的传统,结合上级三资管理的要求,各村坚持大事让村民作主,重大事项张榜公布,征求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坚持每月公布村级财务,每年进行两次财务清理。做到事事公开,有问题及时整改,让群众满意。
三是加强组织建设。各村支部机构健全、制度落实、分工明确。在党员队伍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上,做好各村党员的发展、培养和选送工作。保持党员培养常数和后备干部人数,确保了党员和后备干部的质量。每年“七一”前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参加工作学习。
四是加强村民自治建设。进一步完善各村《村民自治章程》,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经常召开民主生活会,狠抓村级班子团结。坚持民主生活制度,形成团结协作,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各村成立了调解委员会,治安联防委员会,公共环境卫生委员会,民主理事会,民主理财小 组。形成了以村支部为核心,村民委员会为依托,其他委员会相配套的村级组织体系。为三个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五是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严格执行上级政策,在“两免一补”政策中,全镇各村共资助困难学生28名。建立了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村级活动室、候车亭及文化健身场所,投资800多万元修建了老百姓出行的关健之路——发展大道,新建成了海螺自来水厂,解决了全村2000余人的饮用水问题。每年正月初十还举办劳务交流大会暨面点师比武大赛,引导性培训城乡劳动力。借助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硬化农村门前晒场71.85万平方米。
(四)加强社会治安工作
1、建立健全组织网络。按照综治工作要求,建立了村级治安联防队,健全了村级治保组织。充分发挥基础组织的作用,协助派出所民警做好各村的治安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员、刑释人员的教育与管理,处理村级发生的矛盾纠纷等。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了社会治安组织网络。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常抓不懈。督促管理人员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配备防火设施及专业人员。对四湖河沿岸各村剅口设立候渡岗亭、建立值班制度。同时要求各村治安队员进行24小时值班巡逻。定期对渡船进行安全检查,注重人身安全,确保零事故。近年来,全镇未发生一起重大 安全事故。
(五)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开展
为了提高全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明素质,大力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一是抓好群众思想建设。按照县委工作要求,全镇包村干部作为各村思想政治建设及全省“三万”活动开展的联络员,对广大村民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切实加强主人翁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为人民服务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在开展教育的同时,各村结合全县创建卫生文明城市,我镇创建省级卫生文明乡镇契机,大力开展文明创建知识,公民道德“八荣八耻”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抓住群众议论、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开展针对性强和耐心细致的工作,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把思想建设融入到有声有色的行动中。二是抓道德风尚建设。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始终注重社会公德建设,引导和教育群众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做文明村民。积极开展了优秀党员、优秀干部、优秀党支部、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每年有大批优秀人员得到了镇和县级的表彰。三是抓好民主法制建设。结合“五五”普法教育,在全镇各村开展了遵纪守法光荣户,十星文明农户等评选活动,评选面达85%以上,文明风气改善了家庭成员之间和邻里之间的关系,形 成了相互理解和睦友爱的社会气氛,有效制止了偷盗、赌博、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四是抓好教育和文化环境建设。全镇各村都建有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远程教育网和网络宣传队伍,让各村群众参与学习、看书、读报。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下经常开展送电影、文艺、科技下乡等活动,各村还建立了标准化科普宣传栏,定期请专家为农户进行科普知识讲座,提高生产生活水平,扎实开展了“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城镇”,清洁大行动活动,使全镇人民过上健康向上的生活。五是抓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围绕创建文明村的奋斗目标,把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每年根据上级工作要求开展“文明之家”“文明村”的自评活动,按照标准再上报到县级参评。2009年全镇县级获评的村有4个,即卸市村、上观庙村、石码村、崔吴村。全镇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今年将申报更多的文明村。
(六)做好计生、土地和环境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群众生活保障有力
一是认真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做好育龄妇女的健康检查,每年三查率在95%以上,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5%,定期做好对流动人口的生育文化建设服务,定期及时向他们提供服务,全面保证全镇计划生育工作正常开展。二是加大对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法的宣传力度。每星期定期在全镇各村开展土地法和环境保护法的宣传,特别是为了更好地使监利连 接线沿线各村的土地得到合理利用,更好地保护好我们自身的家园,今年三月份,我镇与县土地、规划执法部门对监利连接线部分村不符合土地审批和规划的违章建筑开展了联合执法,共拆除违规乱建房屋8栋。三是在全县率先实施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全镇农民老有所养。
(七)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
1、加强教育工作。结合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重点镇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贴近群众,大力宣传各类卫生知识,进一步整治市容环境,整治占道经营,加大对违章搭建,违法建设的拆除力度。
2、进一步加强环境卫生的清扫与管理。为了把xxx镇线路打造成新农村建设旅游精品线路,今年花费30多万元,常年雇请保洁公司保洁清扫,确保全镇主要道路无垃圾,全天候保持清洁,此举使全镇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创建县级文明村不是我们的终点,追求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今后我镇继续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用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方法去解决建设发展中的问题,为我镇“三个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当前“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收入问题。要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一、长寿区初步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和能力
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后,我区始终按照胡总书记“314”重要部署,紧紧围绕重庆市“一圈两翼”总体发展战略,抓住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战略机遇,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积极融入主城发展,力争把长寿建设成为重庆的“工业高地、都市农业基地、旅游休闲胜地、区域物流中心”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一流的生态大城市、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2007年,全区完成GDP总量125.3亿元,同比增长16.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4亿元,同比增长42.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51.4%;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125.3亿元,同比增长32 %;农业增加值17.7亿元,同比增长10.8 %;农民人均纯收入4158元,同比增长19.5%。
近年来,我区农业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优势日渐显现,逐步形成了柑橘、蛋(肉)鸡、有机水产品、能源甘薯四大优势产业和蔬菜、生猪等潜势产业。目前,我区已发展柑橘面积21万亩,蛋(肉)鸡500万只,10万亩有机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进程加快,长寿湖生态鱼已获得绿色有机鱼和国家名牌农产品认证,能源甘薯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左右。《柑橘产业发展规划》、《蛋(肉)鸡产业发展规划》、《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规划》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区以“生态养殖——清洁能源——有机肥料——生态种植”为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
综上所述,我区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和条件。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总体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是: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大、加快、加强”的总体要求,以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以现代工业的成果武装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发展水平,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化解产业空虚、解决农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首要大事来抓。
(二)构建完善“五大体系”
1.现代农业装备体系——下大气力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一是继续加大财政的支农力度。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及现状,我区及时调整思路,明确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投入的方向和重点,即:以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坚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土地规模经营相结合。在最近五年内,区财政将以产业扶持为重点,配套建设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总投入约5亿元,其中水利建设投入1.8亿元,交通建设投入1亿元。
二是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采取“集中财力、集中时间、集中投向”的方式,集中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个薄弱环节。把各部门、各行业性质相似、功能相近的专项资金适当归并,统筹安排,“打捆”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或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建立起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
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展开,创新产业组织形式,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延长产业链条
根据国际国内、市内市外“农”情形势,通过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格局,并结合我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积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出“打造重庆都市农业基地”,到2012年建成全市农业产业“四个第一”,即:最大的无公害柑橘基地,规模达40万亩;最强的无公害蛋(肉)鸡基地,规模达2000万只以上;最大的有机水产品养殖基地,规模达10万亩以上;最大的能源甘薯生产加工基地,年加工生产乙醇60万吨。
同时,我区十分注重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发展城乡关联产业,打造城与乡、工与农之间的产业链。这种关联产业链目的是把千家万户的小市场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以及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产业连接起来,把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与市内外大市场连为一体,实现农业市场化,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和需求、农民和市场脱节的问题。我区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城乡关联产业。引导城镇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在新建产业上,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农用生产资料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第三产业等城乡关联产业为主。
3.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多元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一生产力。我区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按照分类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对技术队伍的高新技术教育、对企业管理者的现代化管理教育,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新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逐步建立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一是尝试实行科技研发课题招投标制。二是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承包制。三是大力推行校地、企地合作。
4.现代农业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狠抓源头治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前提,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我区要重点围绕柑橘、蛋(肉)鸡、水产、生猪、蔬菜等优势产业,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以产地认定、产品认证、过程监测、市场准入等手段为突破口,强化农产品质量的跟踪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5.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
打造渝东物流中心,促进农产口市场流通,逐步建设起完善的现代农业市场体系。按照我区农业产业规划布局,统筹规划发展农产品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批发市场与中转市场、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建设科学合理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个市场流通主体,有效地解决了农资产品、农副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
(三)培育造就“一个主体”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之计。
1.培养新型留守农民
一是通过开办农民夜校或农民学校,对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中青年农民开展大规模培训,或聘请技术专家进行“手把手”式的现场上课,不断提高留守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二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未升入大中专院校在家务农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工程;三是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规模经营大户、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一些技术性较强岗位的骨干农民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培养一大批种植、养殖技术能手。
2.加强外出务工农民培训
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我区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管理,创新培训制度,实行高、中等职业培训与企业岗位定向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提高实用职业技能,促进农民广泛就业和稳定就业。
第四篇:发展农业机械化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发展农业机械化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助推器”,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变革
农村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以“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中一件带有方向性的大事,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三中全会前的1978年,全区的农机化事业比较落后,耕种收运脱管灌加等主要生产环节基本上处于人工和畜力状态。牵引靠人畜,提水靠辘轳,运输靠独轮是对当时的真实写照。资料显示:1978年,全区农机总动力为5.31万千瓦,拖拉机仅为802台,大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为零。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区的农机化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超常轨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69.03万千瓦,较1978年增长13倍,农机总值达到3.4亿元,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2.36亿元。拖拉机保有量达到9626台,是1978年的12倍。小麦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 1163台,玉米联合收获机械达到222台(套),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机械27台(套),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机308台。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小麦联合机收率达到99%以上,玉米机收率达到50%以上,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68%以上,全区实现保护性耕作3万多亩,玉米秸秆还田25万亩。农村运输、农副产品加工、农作物的主要生产环节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从岱岳区的机械化发展情况看,农业机械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已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份额日益增加。
二、优化环境,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农民迫切要求降低农业劳动强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努力加快农业机械替代人力、畜力,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质量和整齐度,推动现代农业的迅猛发展。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应遵循的原则
总体来看,发展农业机械化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应用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创新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发展。在具体操作中应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三农”原则,发展适合农民使用、农民欢迎的农机装备,满足农民群众最迫切的农机作业需求;二是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原则,注重农机与农艺相配套,推进农机产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三是坚持突出应用、注重效率原则,逐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切实提高农机装备的通用性和动力配套比,提高农机资源利用率;四是坚持依法管理、规范发展原则,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二)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
1、创新推广机制。由农机推广站与生产(销售)的厂家、农机经营大户和种粮大户合作,充分利用他们的经营场所作为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共同开展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工作。通过演示现场会、建设示范基地、培育示范大户等有效形式,大力引进推广农业生产需要、农民急需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形成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补贴引导、农民购机”的推广新机制,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步伐。
2、完善投入机制。近年来,“大型农机具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贯彻落实,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持久、强劲的动力,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作为购买农业机械的投资主体的农民还难以承受大中型农机的价位,这就需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逐步解决农机投入不足的问题。首先,利用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特别是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并认真落实国家对农机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其次,争取把农机化发展项目列入各级财政投资计划,出台补贴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再次,引导农民的投资方向,将农民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发展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上来,使其产生最佳效益,最大限度增加农民收入。
3、建立长效机制。以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为抓手,逐步建立促进农机化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和推广农机化政策法规保障体系、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和农机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档次。
三、岱岳区农机化发展目标与思路
当前,就我们岱岳区而言,全区农机化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围绕建设现代农业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实施农机创新示范工程为抓手,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目标,继续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发展布局,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努力实现农机的科学发展,促进全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1、突出抓好农机结构调整,强化“四个转变”。一是由抓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转变。在突出抓好小麦玉米联合收获、免耕施肥播种等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全面推进保护性工作。二是由抓粮食生产机械化向经济作物机械化转变。全面试验示范大蒜、薯类、蔬菜、水果等生产机械化技术和机具,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机械化和设施农业机械化。三是由抓农田生产机械化,向畜牧、水产养殖生产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畜禽、水产养殖设施设备。四是由抓农业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种子加工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机械化。
2、突出抓好保护性耕作,改变耕作模式。针对传统的以铧式犁翻耕和土壤裸露耕作法,根据本地土壤及其种植特点,全力推广玉米免耕播种机、免耕施肥播种机、深松机、少耕作业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的应用,改变农民传统的耕作方式,逐步实现保护性耕作,有效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抑制地表扬尘,防止水土流失,力争到2014年,全区基本实现小麦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同时,通过机械化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秸秆机收打捆回收以及秸秆粉碎做食用菌基料等工程技术,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秸秆打捆机、秸秆青贮机、秸秆还田机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以及工程技术应用,使秸秆变废为宝,清除污染源,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
3、突出抓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和示范区建设。继续深化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大力加强农机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结合全区农业发展实际,重点建设保护性耕作、大蒜种植收获、蔬菜、大棚田园管理、等农业机械示范创新基地,加快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4、突出抓好农机社会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壮大农机服务组织。按照“自主创办、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这一思路,健全和完善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机服务组织,使合作服务组织在扶持引导中崛起,在机制完善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壮大,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真正起到骨干带动作用。
二是落实优惠政策。积极落实财政扶持、税收减免、信贷服务等优惠政策,帮助协调有关部门,为其开展经营活动提供便利和保障,同时积极地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技术等方面服务,组织指导参加跨区作业,提高其面对市场的竞争能力。三是完善利益机制。引导农机服务组织逐步建立完善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推广“农机经营户+农机服务组织+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农机经营户与农户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5、突出抓好农机投入,确保总量增长。一是认真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农机补贴资金,推动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使用,确保党的惠农政策兑现于民。二是建议区政府加快对农机化扶持资金的投入。在实施好对农机补贴的同时,应对农机作业及农机燃油、农机创新示范、新技术推广、农机化示范区,标准化、规范化的农机合作组织,农机机耕道路、库房建设给予资金扶持或补贴。三是建立农机信贷贴息机制。由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或银行金融部门设立农业机械购置信贷资金,帮助急需购机而暂时缺乏购买能力的农民解决购机款。通过加大农机投入,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结构升级,确保农机总量稳步增长,实现全区农业机械化的更好更快发展,加快推进“强区富民、振兴岱岳”目标和和谐岱岳进程。
第五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XXX县劳务经济发展问题调查
XXX县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196个村、16个居委会,全县6.1万户,1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8万,共有劳动力11.5万人(男劳动力6.4万人,女劳动力5.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9.7万,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5.3万,除在乡镇企业工作和从事二、三产业1.5万人外,可输出劳动力3.8万人,具有较大的劳务经济发展空间。
一、基本情况
XXX县的劳务输出“八十年代刚上路,九十年代迈大步,二十一世纪成气候”,现已成为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朝阳产业。2003年到2006年四年累计输出劳动力达12.1万人次,创经济收入6.2亿元。2006年全县劳务输出3.7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12027人,创收2.3亿元,全县人均增收126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861元的67.8%,劳务收入撑起农村经济的大半壁江山。2006年被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全省第一批劳务输出示范县。
二、劳务输出取得的成就和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一)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变了家乡面貌。2003年至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15元增加到1861元,净增446元,劳务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1%增加到67.8%,以2006年为例,全县劳务收入2.3亿,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人外出务工,有的甚至全家外出务工。劳务收入直接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县有48%的农民从土墙房子搬进砖混结构的新房。池河镇五爱村80%的农民靠外出务工修起砖混结构房,家里购臵了现代家用电器。
(二)缓解了就业压力。通过劳务输出,为城乡劳动力拓宽了就业门路,全县有农村富余劳动力3.8万人,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等约3000人需就业安臵。本县就业机会和岗位有限,劳务输出就成为转移就业最有效的途经,2006年全县输出37998人,其中城镇累计外出务工人员达2145人,有效缓解了城镇就业安臵压力。2001年至2006年全县应安排的942名大中专毕业生已有647人外出务工找到就业门路,占应分配人数的68.6%,是近三年已安臵就业人数的2.9倍。通过劳务输出,使我县近年在下岗失业人员集中增长的情况下,登记失业率一直稳定在4%以内。
(三)提高了劳动力素质,更新了观念。外出务工创业造就了大批有市场经济头脑、有经营管理能力、掌握了大量用工信息,拥有一定资本的劳务输出能人大户和典型。全县有务工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能人357人,其中拥有资产100万元以上的38户,池河的徐小安、成千,迎丰的邬述清、沈兰军等个人资产达千万元以上。涌现出了务工致富不忘家乡,把务工收入用于家乡的教育、公益事业,修小康路,建致富桥,捐赠希望工程,发展公益事业的王传莉、陈文斌、阮明华等。他们以勤劳、吃苦、诚实、守信的精神面貌走南闯北、艰苦创业,又把外面的先进观念、技术、资金带回家乡,从“洗脚”进城到
“洗头”还乡,成为改变家乡面貌、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代新型农民。
(四)拉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劳务经济对县域经济的反哺和拉动作用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农民外出务工增加了收入,学到了现代工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化进程加快,一大批务工人员进城购臵了房产,转入城市生活,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二是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劳务产业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的一项新产业,本县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不仅创造了2亿多元现金收入,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带动了技术、信息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县经济与国际国内大市场的接轨。三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一方面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为退耕还林等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运用学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积累的资本,回乡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加快了农业生产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步伐。四是为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培训并储备了产业工人力量。一大批务工人员在外地企业学习和工作,掌握的先进生产技术可以直接推动本县相关企业技术革新,一些企业也可以直接招收到技术熟练的工人,可以大大加快工业强县步伐。
三、劳务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技能素质差,没有形成“劳务品牌”。从文化程度看,我县劳务输出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4.1%,高中(中专、中技)以上文化程度占15.9%;从技能方面看,全
县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只占外出务工人员的5.5%,持有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更少。大多数务工人员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高技能高素质人员少,难以形成“喊得响、规模大”的劳务品牌,整体质量不高。
(二)组织化程度低,成建制输出人员少。据调查统计,我县有组织输出人员占总输出人员的31.6%,自行在固定地方务工的人员占30%,盲目流动输出人员仍占38.4%。农民工主要是通过亲朋好友、务工能人大户、村组干部传、帮、带,这部分组织输出人员占输出总人数的19.6%,并呈家族地域集中输出的特点。由于农民工组织观念淡薄,品牌意识薄弱,自由散漫,加之公共职业介绍宣传不到位,致使务工人员对公共职介缺乏信任,政府和民办职业介绍机构组织输出人员仅占12%,我县一个民办职业介绍机构——庆达职业介绍服务部也因组织不到人员而倒闭,使全县劳务输出组织工作和品牌战略实施举步维艰。按照省上的要求,有组织输出人数要达到50%以上,我县与这一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三)农民工维权难,后遗症较多。外出务工人员维护合法权益难度大,工资被拖欠、工伤待遇难落实、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参保率低、遭遇黑职介、劳动保护措施不到位、超时工作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问题突出,由于本地人劳、工会、司法部门到外地维权打官司有力不从心、爱莫能助、鞭长莫及的感觉,发生工伤事故后,务工人员一般都采取私了或放弃上诉权,听凭用人单位处臵,留下许多工伤事故后遗症。据调查,务工人员中50%遇到过拖欠工资等劳资
纠纷;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至2006年,外出务工人员受到不同程度伤害的3416人,死亡约460人,平均每年受伤244人,死亡34人,死亡一人祸及三代的悲剧时有发生。部分务工人员患职业病或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治疗和经济赔偿,伤残回家,成为新的贫困户。
(四)务工人员家属无人照顾,有后顾之忧。青壮年和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劳动力短缺,工价飞涨,耕地粗放种植或大量撂荒,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留守农村的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辍学、失学人数增多,这部分孩子可能成为未来农村的低素质劳动者。务工人员的父母老人无人照料,年龄大了还不得不在地里劳动,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也成为问题。有的村子因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劳动力少,社会治安不稳定,有的夫妻感情不和谐,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财政投入偏少,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调。我县2006年劳务输出3.7万人,政府投入的组织、宣传、培训、中介、维权费用、专项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工资总共不足100万元,但一年的劳务收入却达2.3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230,没有任何一项产业效益能与劳务输出相比。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劳务输出组织服务体系不健全,劳务产业链脱节,维权法律援助不到位,服务手段落后,服务质量低,一些务工人员在外地务工期间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孤立无援,就对政府有看法,有意见,甚至是失望和冷漠,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及时改进。
四、发展劳务经济的形势和潜力
(一)外部动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向非农产
业转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无论工业化、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最终都取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取决于减少农民。中央1号文件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6]70号)为做大做强劳务产业这篇大文章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口指标和就业比例标准,农业人口的比例在50%以下,城镇人口应在50%以上,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在25%以下,二、三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应在75%以上。XXX的农业人口占81.3%,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84.3%,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劳动力的29.7%(除外出务工人员外),这就足以说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从外部环境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还有一定的空间和潜力。同时,我县现有的劳动工资水平和发达地区、矿产主产区之间仍有较大差距,直接吸引了务工人员外出。
(二)内在动力。首先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已经将劳务输出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一项产业来做,在15个乡镇建立了社会保障服务站和6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落实了专门的工作人员,村组落实了劳务输出信息联络员,县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正在加强,劳务输出按照产业发展模式在运作。其二是已积累了劳务输出四轮驱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宣传发动、能人带动)的成功经验,劳务输出正在稳步发展。其三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的实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劳务输出能人大户和典型的辐射带头作用等都将对XXX的劳务输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巨大资金需求为劳务输出的发展提供了直接动力。广大农民为快速致富,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最理想的选择就是外出务工,劳务输出的潜力将被充分发掘。
四、发展劳务经济的对策措施
(一)准确定位,齐抓共管。把劳务输出定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就业,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高度,稳定数量求质量,提高质量创品牌,擦亮品牌出效益。建立以政府统筹协调,人劳、农业、工会、计划等部门密切配合,扶贫、财政部门筹措资金,司法、公安部门保驾护航,农业、教育、职介部门组织培训,工青妇共同参与,县、乡、村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探索出以政府指路,政策铺路,市场引路,法制开路,能人带路,达到人人有出路,人人都致富的目标。
(二)加强培训,打造品牌。按照中央一号文件 “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的要求,一是要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将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农广校并入职教中心,开展联合办学培训,部分专业可委托县域有实力、有资质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培训。二是培训机构直接与省内外大中企业签订培训输出订单,实行订单式培训。三是县级财政每年给培训机构预算拨付培训补贴资金,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减半收取培训费用和职业技能鉴定费用,发放职业等级资格证书,免收职业介绍费,所有培训机构享有同等的培训补贴优惠政策,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补贴一人,让每一个培训输出的人员都成为我县劳务人员的一面
旗臶。四是职业培训机构根据市场就业趋势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臵专业,促进培训向“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五是建立劳动预备制度,县域内每一所中学从初一开始都设臵职业培训基础课程,并纳入学校考核。六是加强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工作,对有培训愿望和要求的农民工,及时纳入培训,提高劳务输出整体质量。七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争取市技术学院在我县设立分院,增强培训能力,方便参培人员;抓紧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村扶贫培训、农民培训“温暖工程”等三大培训项目,逐步探索和形成具有XXX特色的培训品牌,从而创出我县的劳务品牌。
(三)建立基地,强势维权。务工增收是劳务输出的最终目的,针对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遭受侵害较严重的实际,经过多年探索、思考和借鉴其他市县的经验做法,建议我县应尽快在劳务人员较集中的大中城市和矿区建立民工维权服务基地和组织,专门负责劳务信息收集、发布,安臵本县输出人员,与当地劳动、司法、工会等部门联合为本县务工人员提供强势的法律援助,协助解决劳务纠纷和工伤事故,与务工人员沟通感情,增强交流,找准务工人员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工作,使我县外出务工人员有人管,彻底解决劳务输出后续服务脱节的问题。服务基地和组织人员可由乡镇分流人员、县直机关赋闲的主任副主任科员、法律工作者和机关事业单位志愿者组成,在不影响原来一切工资福利待遇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奖励扶持,并允许工作人员在外取得合法收入。只
有加大财政投入,帮农民工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服务到位,务工人员对政府的失望和冷漠才会有根本改变,政府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才会更强,劳务品牌战略才能顺利实施,劳务经济才能得以更快地壮大。
(四)开拓市场,三路进军。按照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目标和输入地经济发展速度对劳动力素质、规模的要求情况,稳定现有劳务市场,开拓新市场,兵分三路,抢占劳务经济制高点。一是稳住东南沿海和长三角、珠三角劳务市场,充分利用其近几年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和较规范的用工制度等有利条件,特别是苏陕交流、常州与XXX建立友好市县的工作基础,抓好定向劳务输出合作;二是放眼华北、东北,锁定山西、河北、河南,建立劳务输出维权服务组织,重点强化对中原地区铁矿、金矿、煤矿、建筑等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合法权益及妇女、未成年工的保障(保护)措施。三是下大力气抢占西北劳动力市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西北劳务市场有很大的潜力,应该专门研究针对这块市场的输出策略,使务工人员尽早在此立稳脚跟。四是在对全县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基础上,从劳动力结构按年龄、文化、性别划分,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转移输出:对18-30岁左右的劳动力,大都是初、高中毕业生,在市场就业竞争中最活跃,最适合未来城镇化建设需要,同时也是外地企业招聘的主要对象,重点输往跨省发达地区,以借地生财和发展;对30岁以上40岁以下的劳动力,大都已成家,上有老,下有小,文化水平和技能基本固定,立足本省和邻省各市县区,既季节性打
工挣钱又回家种田,内外兼顾,进退有路;对4050(女40岁、男50岁)人员在本市内就近就地转移,组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发优势资源,发展主导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五)强化服务,放手发展。只有加强劳务输出各个环节的服务工作,才能让外出务工人员放手拼搏,将劳务收入和经济社会效益放大到最大化。一是加快建设以县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为主体,乡镇社会保障服务站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为骨干,村组(社区)联络员为网络,民营机构为补充的劳动力市场和劳务输出管理服务体系。通过政策、信息免费服务,培训办证指导服务,电话、信函跟踪服务,亲自组织输送服务,维权保障援助服务,为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输出环境。二是健全信息网络体系,对本地的劳动力资源按年龄、文化、专长和就业意愿逐一登记、造册、建卡、入库、上网,按照规范化管理、合理化布局、网络化运行、信息化传递、社会化就业、一体化服务的要求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劳务信息一天之内到组入户,五天内组织好人员集中输送的信息服务目标。三是实现三个转变:从自发输出向合理、有序、有计划输出转变;从体力型劳务向体力与技术并举型劳务转变;从规模数量制胜型向质量效益并重型劳务转变,最终让政府有形的手将劳务经济推向市场经济无形的手来调节管理。四是要出台“筑巢引凤”优惠政策,让外出务工创业有成的人士回乡投资创业,反哺家乡。要改革户籍制度,让成功人士能优先转入城镇定居,享受外商投资办企业同等的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有利于他们
创业,使“借鸡生蛋、孵出小鸡、鸡又生蛋”的劳务经济活起来,严防“杀鸡取卵”。五是要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工作,定期评选表彰优秀务工人员和创业杰出人才,宣传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六是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按照中、省、市关于做好农民工工作的相关要求,做好务工人员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清欠、社会保险缴纳和接续、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入托、计划生育服务、卫生疾病控制、户籍迁移、房地产和财产转移、土地流转承包等各项服务工作,让其平等享有和履行民主政治权利义务,不因外出务工而有任何不公和歧视,达到社会公平、和谐。
2007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