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心得体会
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心得体会
政府在广大农村施行新型农村全作医疗的根本目的是想彻底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然而,据调查了解,当前政府极力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却不同程度受到农民群众的排斥,每到落实下一年合作医疗事宜,尤其是向农民群众收取下一年的参合费时,政府、村社的基层干部们就觉得头痛,为达到上级要求的农民参合比例,基层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和物力挨家挨户做工作请求农民参加以完成该项任务。合作医疗:一件为农民群众办的好事,却象一颗“怪味葫豆”,让政府办得十分艰难。政府配套不断加大,农民就医费用却在逐年递增,农民所得实惠无几,是谁赚走了这些本该用在农民身上的钱?以xxx市xx为例,xxx县现有农村人口65.67人,xxx年参合258570人,xxx年农民以家为单位每人缴费10元/人,政府配套为20元/人,全年参合农民报帐58774人次,报帐金额为2794830.37元,县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合管办)赢余近500万元,xxx年参合农民达到401563人,xxx年农民缴费为10元/人,政府配套为35元/人,xxx年1月至今参合农民报帐110369人次,报帐金额为7054859.44元,合管办目前赢余近700万元。另外即使参加了合作医疗的农民住院也还须交一定的门坎费,实际上农民每年的医疗费用却在以数百万的速度不停递增。参合农民除了能以门诊的方式将交的钱用一般性的药进行置换消费以外,所能亲身感受到的就是治病用的药不论是数量还是品名都多了,但治愈病的周期却并不见短下来。一边是合管办每年呈递增的赢余,一边是农民花费在医疗上费用的不断虚高,因此农民们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不能使他们“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根治,农民参合积极性受到挫伤。从总的情况看,尽管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在不断增加,农民入院的门坎费在不断降低,报帐的比例和金额在逐年增大,但农民群众参合的积极性却不高,目前全县仍有二十多万人没有参加,即便参加的,也只认为:不过就是交点钱在那,没多大好处,也没多大损失。如此看来,新型农村全作医疗在广大农村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没达到最终的目的。
农民疑虑重重:10元钱果真是买了份“保险”?
据切身参与了向农民宣传和征收参合费的基层干部讲,农民交10元钱,实际上是买了份“大病住院保险”,但很多的农民却并不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加合作医疗,其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在当前农村总体发展总体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一是农民对交纳合作医疗费有看法,他们认为:在取消农业税之后,政府推行合作医疗向农民收费是变相增加农民负担。二是农民对当前医疗机构的不公开、不透明的“垄断”性质经营心存芥蒂,他们认为报的那点帐,早被医生开的高价药或无关紧要的药抵消了,现实中也有医生常以目录内用药对患者起效不大因此找借口开具目录外药等情况,夸大病情恐吓病人、开大处方、做无关紧要检查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这些使得患者增加了就医费用,而其本身从合作医疗得到的具体实惠大大降低。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图完成任务,往往在面向农民宣传合作医疗时只想尽快把钱收起来交差,敷衍了事。基于这样的开发部,很多农民几年了还对合作医疗仍然停留在一知半解层面上。四是农民对以家为单位每人都得交费有看法,一方面是10元/人这笔费用累计起来在农民看来有数可算,另一方面是农民基于对自身身体健康程度的自信,只想将实际生活中常发疾病或者中老年以上的家庭成员作为参合对象。五是农民把交10元钱免费拿10元钱的药这种报销门诊费的方式看作强制消费。六是农民对报帐时要涉及的门坎费、起付线、封顶线、目录用药等规定感到不满意,认为合管办想方设法在克扣政府给农民的实惠。
施惠于民,各方应围绕惠农这个“圆心”把钱用在刃上!
xxx年,xxx县花在收取40万农民群众每人10元的参合资金上耗费财力超过40万,而且投入近千人数万个工作日突击该项工作,其成本之高,让人难以想象,何不把向农民收的标准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让全部的农民都能踊跃参与呢?在工作人员进行合作医疗宣传时,要使群众真正意识到政府施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良苦用心,克服当前对合作医疗的宣传深入群众不够,只图完成任务,不管群众理不理解的浮躁做法。政府应统筹农民、医疗机构等各方关系,适当调整参合政策,取消以家为单位参合的限制,做到不以盈利为目的。同时加强医疗机构的透明度管理和医生职业道德的强制性约束,不仅要扩大目录内用药范围,还应防止医疗机构以赢利为目的过多目录外用药,各级合医办还应加强资金透明度管理,特别是各级政府配套的资金以及农民参保资金的管理,向广大农民公开资金的管理、使用、节余等情况,给自己一个清白,也给广大农民一个明白。
第二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综述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一直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的建设更关系到农村医疗保障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界也对此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著,提出了各种观点和方案。本文主要对试点以来新农合制度研究情况,新农合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农合制度完善的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这些研究做了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综述
2002年,国家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在全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且到2010年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之后全国逐渐开始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农合制度试点工作。经过多年新农合试点,从总体上讲,参合农民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就诊率和住院率明显提高,[1]新农合制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状况。但是,实践试点同时也反映了制度自身存在的制度缺陷及一系列实际问题。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情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较之过去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更加严谨和完善,国家的支持力度[2]更大。刘雅静认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也是乡村卫生组织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体现医疗资源分配公平性的需要。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和阻碍,很多学者进行了反思性的[3]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杨团认为新型合作医疗对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推动方向过于单
一、政府补贴资金被乡镇和县级卫生机构占用、监管服务模式没有农民的参与,提出制定农
[4]村社区卫生服务规范,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水平。邓波针对新型合作医疗中筹资难,基金管理能力差,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不合理问题进行分析。建议筹资要翻番,并逐步
[5]取消家庭账户,应将乡级起付线设得比乡级平均门诊费用高一点等。刘军民指出,现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难以为农民提供有效地医疗保障,合作医疗制度体现的逆向补助和
[6]累退性负担比较明显,合作医疗的管理成本高,相关费用开支难以得到有效地落实。朱玲认为,目前县乡层次的医疗服务供给欠缺改善质量的激励却不乏提高价格的动机,患者在医患关系中陷入绝对劣势。扭转这种局面的关键,在于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服务供给垄断,构建竞争性县乡医疗服务供给机制。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多年新农合制度试点,全国已有约90%的县(市、区)实现了新农合全面覆盖,一
[7]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状况,缩小了城乡居民健康保障上的差距。但是,新农合制度实施效果与制度设计初衷仍有较大差距。如果不能理性客观看待其实际效
[8]用,就会过高估计新农合制度的优越性。当前,新农合制度主要面临五大难题:其一,制度目标设计缺陷。政府目标设计与社会目标及农民期望目标存在冲突,国家、农民存在“保
[9]大病”与“保小病”的目标差异。新农合对农村不同收入群体提供的保障功能并不是均质的,对特困人口存在着功能的弱化现象,这一结果不符合新农合保障卫生公平的初衷,加剧了农民就医的不公平性。其二,保障水平低。有限的政府投入以及较低的农民收入和迅速增长的医疗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少量的农民缴费和昂贵的医疗费用以及较高的发病率使
[10]“保大病”的目标在很多地方实际上难以实现。其三,农民参合意愿不强。新农合基金当年结余过多、医疗供给方诱导需求及药品价格虚高成为相当普遍和严重的问题,试点之后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综述
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总的来说,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的要突出特点,要紧密结合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联系这一制度的实践,寻找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其研究的成果必将为进一步完善推进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琳.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3.[2]刘静雅.新型农村合作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J].卫生经济研究,2009(2).[3]杨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政策需要反思[J].科学决策,2010(6).[4]邓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运行、问题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8(2).[5]刘军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制度缺陷及面临的挑战[J].财政研究,20011(2).[6]朱玲.构建竞争性县乡医疗服务供给机制[J].管理世界,2010(6).[7]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特困人口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制度建设[J].中国人口科学,2007(2).[8]王兰芳,孟令杰,徐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的调查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9(7).[9]刘凤彦、李玉勤.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积极探索--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研讨会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10(5).[10]张建平,王国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创新与谨防踏入的误区[J].农业经济问题,2006(4).[11]周其仁.农民缺医少药的原因[N].经济观察报,2007-05-21(3).[12]林晨.中部地区农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3]邵德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供给模式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67-93.[14]张建平,王国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创新与谨防踏入的误区[J].农业经济问题,2010(4).[15]林闽钢.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治理结构的转型[J].农业经济问题,2006(5).[16]陈思.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17]吴艾竞.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改革新思路--以浙江省为例[J].农业经济,2009(7).[18]刘颖光.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3).[19]黑雪琴,赵凌云.建立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思考[J].公共支出与采购,2010(2).-
第三篇: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政治论文 新农合
浅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摘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国农村社会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用以为农村居民提供低费的医疗保健服务的一种互助互济制度,它既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中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历程着手,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效果与问题进行全方位分析,然后深入研究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试点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政策与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贫困 医疗 卫生 农民
一.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概述
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一种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把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称作“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先后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50年代的初创阶段、60~70年代的发展与鼎盛阶段、80年代的解体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恢复和发展阶段。针对传统合作医疗中遇到的问题,我国卫生部组织专家与地方卫生机构进行了系列的专题研究,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际,更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也已经表明: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资金筹集方面,新农合的财政由各级政府给予支持,并设立专项基金,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资金管理方面,由管理机构对全部基金进行审核、管理、监督,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的使用和监管情况;在理赔方面,当参合人员在定点医院产生可报销医疗费用时,先行垫付,后按一定比例报销。
2002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并于2002年末正式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为“新农合”),确定为中央、地方、农户、其他等多方出资的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开启了新农合的试点工作。2005年12月3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农合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在2011年的《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主要工作安排》中,国务院明确规定将继续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始于2003年,截至2006年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市、区),2007年试点范围推进到80%以上的县(市、区),已提前一年基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农合参保人数达8.35亿,参合率达95%。“十一五”期间,中央累计安排专项资金558.4亿元,支持近5万个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建设,初步建立了由55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3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总体进展顺利,运行健康有序,取得了明显成效,“新”的特点明显,有效的实现了农村卫生管理体制的创新;保障力度不断加强,有效的缓解了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受益面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优越性逐步显现;卫生投入
1不断增加,有效促进了市、乡(镇)两级医疗事业的发展。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逐步形成了卫生部门监管、多种形式经办机制,促进了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政府在改进优化新农合统筹补偿机制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医疗保障基金的风险管理和精算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
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行取得了很大成绩,受益农民规模不断提高,参合人员医疗费用负担有一定减轻,医疗救助体系得到建立健全,但在运行和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在实践中加以解决。
1.卫生服务尚未充分体现公平
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是评价卫生政策的重要指标之一,没有体现出公平性的卫生政策一定不是好政策。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开始试点以来,确实提高了农民的医疗服务的“可及率”,需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也有明显下降,但在农民住院服务利用率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公平现象。低收入农民的住院率低于较高收入农民,需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仍然是低收入农民高于较高收入农民,且低收入农民未能住院的主要原因仍然是经济困难。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脆弱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共分为三级,县级卫生机构是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业务指导中心;乡镇卫生院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预防保健任务,防病治病,使农民不出村就能解决一般常见病的就医用药,且收费低廉。但是由于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身的医疗条件落后、医务人员缺乏,导致了这三级网络的服务功能相对比较脆弱。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启动后,群众就诊率、治疗率速增,造成了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能较好的提供一般常见病的医治作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条件落后、医务人员缺乏的状况暴露无遗。
3.缺乏长效筹资机制,筹资难度大
(1)稳定的长效筹资机制尚未建立
稳定、低成本的长效筹资机制是合作医疗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但目前在政府筹资和农民筹资两方面均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政府筹资,在政府资金增长以及资金拨付等方面尚未建立起相关的制度保证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2)筹资难度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强调“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实行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由于种种原因,筹资难度相当大,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由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收入低、可支配现金少、农民实际支付能力不高,筹资能力明显不足。
4.农民参保不积极、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农民参保不积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是运作的主体,而农民则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农民所处的被动地位直接导致了他们未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合作医疗受益者的身份,参保本身也就变得不积极主动。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出台以后,农民对其期望值比较高,但从现实的角度说,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并不能完全解决农民看病问题。最后导致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识的落差很大,影响了其参保的积极性。
(2)逆向选择
所谓的“逆向选择”是指医疗保险的投保者为健康风险高的人群所集中的现象。如果医疗保险并不免费,那么总有一批自我感觉健康状况良好的人选择不参加,而健康状况不佳的人更愿意参加。
(3)道德风险
医疗保险的研究表明,为参保者提供百分之百的保障是不经济的、没有必要的,因为参保者在没有任何支付压力的情况下有可能会“无病呻吟、小病大看”。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相对逆向选择来讲,道德风险的问题显得更为严重。
三.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通过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分析,看到了其不可忽视的缺陷.为了达到该制度本身所定的目标和实现其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改正和防范。如,一.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大张旗鼓的宣传,让新农合这项民生工程逐渐深入人心。二.变行政指令为参合自愿。任何道理只要宣传到位受益者明白才行。在动员农民参合时要“阳光作业”不要“暗箱操作”。三.简化缴费和就诊报销程序,要让参合对象觉得“门好进,事易办,受益大,心舒坦”。四.严把入院就诊和报销关口,坚决杜绝国家农合专项费用流失。从而真正实现“新农合”制度的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卫平、石光、赵琨,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管理世界,2003年第4期第36页
[2] 夏敬.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J].当代经济 , 2009,(07)
[3] 蒋磊.我国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08,(08)
[4] 张灿灿等,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报,2004.11.08 1版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2002年10月19日),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2年12月第9卷第12期,第3页
[6] 张毅.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原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 , 2005,(08)
[7] 刘振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8] 朱金伟.加强宣传引导 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J].现代农业 , 2007,(11)
[9] 胡凯,朱利平.浅析新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医科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2011年2月13日), 国办发〔2011〕8号
第四篇:区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验材料
xx区于XX年12月开始试点,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两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财政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运行机制逐步规范,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健全,通过几次调整之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逐步完善,合作医疗基金做到了收支基本平衡,同时,参合农民得到了实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体现。
一、基本情况
xx区是以城带郊的中心城区,其中有8个乡镇、139个行政村为农村人口。XX年市政府确定xx区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区后,区委、区政府广泛动员,层层发动,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确保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顺利启动和正常运行。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逐年增加,截止XX年6月,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115871人,参合率达到88.4%。两年多以来,基金累计收入1278万元,含农民累计缴费596万元(其中门诊基金109万元)、财政配套资金682万元,共为农民报销住院补偿、门诊补偿及大病救助金710余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为了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扎实稳妥地向前推进,区财政部门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强化措施
一是成立了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及时成立了xx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由区长任主任。设立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并组建8个乡镇合管站,全面负责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二是积极筹措资金,保证基金及合作医疗机构的稳定运行。首先,严格按照农民缴费10元/人年,财政安排20元/人年的政策配比资金,设置了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专户、各乡镇合作医疗资金征集过渡户,保证基金收支及缴费渠道的通畅;其次,全面落实与合作医疗有关的人员及办公经费,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乡镇合管站等机构及人员到位以后,财政足额拨付其人员、公用经费并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专项经费,大力支持合作医疗的各项改革工作。
三是完善各项制度办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xx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报销补偿办法、药品目录、诊疗目录、医疗服务目录及相应的管理办法、定点医院管理办法及考核标准等规范性文件,便于在执行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保证了合作医疗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
(二)管好基金,取信于民
为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安全运行,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xx区按照“管钱不管账,管账不管钱”的管理原则,制定的相关基金管理办法中体现了二大特点。
1、保证合作医疗基金的安全运行。合作医疗基金来源是个人缴纳、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这三部分资金全部转入区财政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户,集中管理,专款专用。基金支出实行财政专户集中支付制度,每半月由乡合管站初审、区合管办复审,按乡镇编制住院补偿报表,经区财政局复核后,直接从财政专户拨付到乡镇财政所零户统管账户上,乡镇医院和个人补偿金全部以领款单的形式领取,整个过程是在一种封闭状态下运行。
2、保证基金的收支平衡。为使有限的合作医疗基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制定合理的补偿范围和补偿标准非常重要。这个标准应该是既要让农民得到实惠又要保证基金不透支。在实施的过程中,把合作医疗基金分成三部分,一是将基金的90%作为大病住院补偿;二是将基金的5%用于大病救助;三是将5%的基金列为风险储备金。设置了住院治疗起付线和单次住院的封顶线及补偿封顶线。为了扩展筹资渠道,调动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鼓励乡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资助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对乡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资助的村民提高报销比例10%—20%,通过两年的运行,合作医疗基金基本达到了收支平衡。
(三)调整政策,惠及农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新事物,它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效仿,搞好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的适应,适时的做出调整。两年来,区财政局多次开展调研,听取了乡镇村领导、定点医院和合管站工作人员及参合农民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对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先后进行了三次调整。主要措施:一是取消病种限制和扩大了药品目录。按照《湖北省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参合农民用药享受与城镇医保同等待遇。二是增加定点医院。定点医院由启动时的12家增加到20家,其中省市专科医院3家,三级医院4家、二级医院4家、一级医院9家,农民住院不需要逐级转诊,在20家定点医院内自主选择,方便了农民就诊,提高了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三是降低定点医院起付线,提高单次住院封顶线。起付线一级医院由450元调整为100元,二级医院由600元调整为200元,三级医院由800元调整为500元,省市(专科)医院由XX元调整为1500元;封顶线一级医院由XX元 调整为2500元,二级医院由2600元调整为3000元,三级医院由2800元调整为3300元,省市(专科)医院由3000元调整为3500元。四是增加重症门诊补偿。对患有糖尿病及合并症、高血压病ш期、恶性肿瘤、尿毒症(包括肾移植术后用药)、再生障碍性贫血、帕金森氏综合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等八种慢性重症疾病的患者在门诊治疗时,全年可以得到1000—6000元不等的门诊医疗费用的补偿,解决了他们的经济困难及对后续治疗提供了帮助。到XX年底已有156人办理了重症门诊手续,有197人次得到了报销补偿,补偿资金10.4万元。五是制定了外出务工人员急诊就诊的报销补偿办法,调动了外出务工人员参合的积极性。六是制定了“新合医”与“乡村合医”并轨的管理办法。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七是为参合的农民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体检项目涉及内、外、五官等26个项目,发现患有不同慢性病的有6000余人次,建立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档案;八是区财政为“五保户”承担了参合费用,并按每人每月30元医疗补偿标准下拨到福利院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九是实施大病救助,对由于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生产生活的农民给予医疗救助。两年来,共有624人得到大病医疗救助,救助资金66.4万余元。
两年来,共有4246(包括重症门诊)人次,享受了合作医疗的报销补偿。其中得到3000元以上补偿的有337人次,获1万元以上补偿(含大病救助)的有34人,xx乡农民张仲英得到30000元补偿救助金,成为当时在全省范围内获补偿最高的受益者。XX青菱乡村民金惠英因患尿毒症获得补偿及救助金30000元,为她透析治疗提供了很大帮助。
(四)加强定点医院的管理,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的重要组织部分,定点医院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影响这项制度的顺利实施。因此,xx区把加强定点医院的管理作为巩固合作医疗的重要内容,并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与定点医院签订医疗服务协议书,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提出要认真履行医疗服务协议,更好地为参合农民服务的具体要求。对自费药品、自费检查项目及医疗服务项目实行签字制度,维护农民的知情权。二是组织专家每半年对定点医院进行一次检查,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考核评分标准,检查定点医院的组织管理、医疗服务管理、医疗服务质量等内容,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当场进行反馈并提出整改意见。三是定期召开定点医院负责人会议,通报检查情况和报销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对问题突出的,下达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这些措施较好地维护了农民利益。
三、试点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是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根本保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了政府对合作医疗的组织、引导和支持责任,农民自愿参加原则和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的渠道,这些政策很具体,操作性强,只要认真贯彻执行了这些政策,就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事情办好。
(二)领导重视,是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关键。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动员会主要领导参加亲自动员,向乡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形成了区和乡、镇两级党委、政府联动的格局,财政、卫生等部门之间相互协作形成合力。
(三)加强宣传引导,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的重要途径。宣传引导的重要内容就是动员和组织农民自愿参加合作医疗,合作医疗没有人参加,这个制度就建立不起来,要农民自愿参加就必须让农民懂得参加合作医疗的意义和好处,如果宣传不到位,组织不得力,农民不知道合作医疗是怎么回事,这项工作就无法开展。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动力。一是xx区固有的“二元化”经济结构造成各乡镇发展水平不均衡,经济条件差的乡镇,资金筹集很困难。二是农民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风险意识不强,互助共济观念淡薄,需要做大量的宣传工作。三是定点医院的管理任务艰巨,尽管国家已经出台多项限价政策,但医院为了生存必须追求经济效益,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在对定点医院的管理上需要得到有关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总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农民的初级医疗保障制度,这项制度的实施,只有在农民受益的前提下才能够长期运行下去,才能有生命力,才能真正成为农民健康的保护伞。
第五篇:南通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行的现状
近年来,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3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江苏省也下发了《在全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通知》。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于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医疗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南通市是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较早的地区,早在上个世纪末,南通市部分乡镇就开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目前南通市各县(市)、区已全部推行了这一制度。为了解南通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实施情况,上半年我们在前期对有关部门走访了解,及到有关乡镇、农户调研的基础上,设计了农户问卷、乡镇问卷,采取抽样调查和采访座谈等形式开展了一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专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受到了大部分农户认可,但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要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持持久的生命力,还需不断倾听农民的呼声,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完善实施方案。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行的现状
本次调查共回收乡镇问卷27张,995张农户有效问卷。
(一)从乡镇调查问卷看
南通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2003年为界划分为两个段,在2003年以前为自发的实践阶段,在这个阶段是以乡镇为总体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在调查的27个乡镇中有17个乡镇开展了这种试点,其中2001年即开始施行新型合作医疗的有14个。这个阶段各乡镇的实施方案均不一样,医保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农户,没有省、县(市)财政支持,只有极少数乡镇有乡镇财政支持,筹资标准每人1-30元不等。17个乡镇中有15个乡镇单纯以大病补助为主,农户人均筹资较少,从1元至5元不等,但报销标准也较高,在2000-5000元之间,农户的受益面较窄;有两个乡镇实行的是以大病统筹加传统合作医疗相结合方式,人均筹资较多,分别为20元、30元,但农户的受益面较广。这期间医保资金利用率较高,基本收支平衡,有部分乡镇支略大于收。
2003年南通市根据全省统一部署,选择海安县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并于2004年在全市推开。根据省市文件精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农户以户为单位根据筹资标准自愿缴纳合作医疗费用,其中北三县(海安、如东、如皋)农民个人筹资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10元;南三县(通州、海门、启东)农民个人筹资额每人每年不低于15元。各级财政也安排专项资金,对新型合作医疗给予资助。其中北三县通过省专项转移支付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每人每年补助10元,市县财政每人每年补助不低于10元;南三县市县财政每人每年补助不低于15元。从调查情况看,27个乡镇在2003年已全面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向农户筹资标准也趋于统一,从2003年起,海安、如皋两县除原先实行大病统筹与传统合作医疗相结合的乡镇外,向农户每人每年筹资10元,连同省、市县财政转移支付,每个农民人均新型合作医疗资金30元,个别实行大病统筹与传统合作医疗的乡镇加上省市县财政转移支付人均达50元;如东县各乡镇基本向农户筹资12元,连同省、市县财政转移支付,每个农民人均新型合作医疗资金30元。南三县到2004年有近2/3的乡镇向农户筹资标准基本趋于一致,农户筹资人均15元,其余有1/3的乡镇仍以2003年前的标准向农户筹资,人均5-6元,连同市(县)财政转移支付,大部分乡镇每个农民人均新型合作医疗资金不足30元,个别乡镇只有向农户筹集的那一部分,县(市)、乡(镇)没有财政投入。
2003年省、市文件下发后,各地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十分重视,各县、乡镇都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成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各级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主要发挥了宣传、引导作用,通过媒体进行政策宣传、典型事例宣传等,大部分乡镇都将资金筹集列入对乡村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关职能部门也积极配合做好这一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做到专帐管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从27个乡镇的调查情况来看,南通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情况并不理想,如下表所示:
指标名称
2003年
2004年
农户参保率
74.1%
75.9%
参保农户受益率
9.2%
13.6%
#农户大病补助受益率
2.9%
5.1%
农户筹资占医保基金比重
49.5%
41.5%
当年补助农户资金占医保基金的比重
70%
75.9%
总体上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户参保率2004年较2003年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较小(根据省统计反馈资料,2004年南通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65.4%)。调查的27个乡镇中,两年间农户参保率提高的有12个乡镇,持平的为5个乡镇,参保率下降的有10个乡镇。分地区看,南三县乡镇农户参保率下降的乡镇占调查乡镇的50%,北三县农户参保率下降的乡镇占调查乡镇的26.7%。调查的27个乡镇中,2004年农户参保率超过80%的只有10个乡镇,其中南三县3个,占调查乡镇的25%,北三县7个,占调查乡镇的46.7%。从参保农户受益率来看,虽然2004年农户受益率较上年有大幅度的提高,但仍在较低水平上。当年补助农户资金占医保资金的比重还有上升的空间,有6个乡镇当年补助农户资金占医保基金的比重不足50%,占调查乡镇的22.2%。
(二)从农户调查问卷看 1、94.3%的农户知道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普遍有一定的了解,在被调查的995户农户中,只有56户不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知晓率达94.3%。2、92.1 %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从995户调查农户看,有916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调查户的92.1%。在未参加的79户农户中,有18户表示下年愿意参加,占调查农户的1.8%。
3、超过一半的农户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和住院都应参保。在问及农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以什么为重点时,有50.1%的农户认为门诊、住院都应参保,有25.5%的农户认为应只保大病或保住院,有9.1%的农户认为只单纯补大病,另有12.9%的农户认为保门诊或保小病。调查还显示,有40%的农户认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后住院就可按比例报销;有24.2%的农户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起报点为300元,有22.4%的农户认为起报点为500元,有13.4%的农户认为起报点应在1000元以上。4、76.7%的参保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满意或比较满意。在调查的916户参保农户中有156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满意,占17%;有547户农户比较满意,占59.7%;有168户农户参保农户不满意,占18.3%;另有5%的农户说不清满意还是不满意。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定点医院收费高和报销医药费比例低上。调查中有55.6%的农户认为定点医院收费高,50.6%的农户认为报销医药费少,还有40.5%的农户认为报销医药费手续烦锁,34.5%的农户认为定点医院看病手续烦,28.5%的农户认为定点医院少,就医不方便。5、59.5%的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己所承担的费用比例基本合适。在调查的参保农户中,有545户农户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己承担的费用基本合适,占59.5%;有88户农户认为自己承担的比重过高,占9.6%,有77户农户认为自己承担的比重过低,占8.4%,还有206户农户自己也说不清是高还低,占22.5%。
调查还表明,有57.6%的农户认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承受人均缴费额为10元;有26.5%的农户能承受的人均缴费额为15元;有9.3%的农户能承受的人均缴费额为20元,另有6.5%的农户认为能承受的人均缴费高于30元。6、91.3%的农户生病后能及时就诊。在所调查的农户中有788户2004年生过病。有619户生过感冒之类的小病,其中90.5%的农户能及时就诊;有120户农户生的慢性病,其中有92.5%的农户能及时就诊;有49户农户生过大病、重病,其中98%的农户能及时就诊。平均91.3%的农户能及时就诊。不及时就诊者的原因,36.6%的农户由于病情较轻,33.2%的农户由于医药费不能报销而不看病,30.2%的农户则是没钱治病,能拖则拖,能扛则扛。7、18.7%的参保农户报销过医药费。2004年在调查的916户参保农户中,有172户报销过医药费,占18.7%。共发生医药费总额115.68万元,实际报销医药费总额11.67万元,占参保农户医药费发生总额的10.1%,其中有25户农户年医药费发生额超过1万元,共化费医药费61.97万元,有23户报销过医药费共10.04万元,占16.2%。由于本次调查农户的样本量较少,实际各县(市、区)参保农户的受益面更小,这从乡镇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出。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党和政府组织、出资为农民办的一件实事、好事,近年来,南通市各级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亦受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调查资料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少数地方甚至出现了“村干部怨气大,群众意见多,好事在群众中并不叫好”的现象。从调查情况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八个方面的问题:
(一)模式不规范,机制不健全。如合作医疗制度模式,从90年代末,南通市就有一些乡镇开始进行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但到现在还没有形成一套符合实际又能受群众欢迎的完善的合作医疗制度。即使从2003年南通市全面开始试点以来,就一个县而言,还存在几种模式或多种收费标准,如在一个县内部分乡镇实行大病统筹型合作医疗制度,部分乡镇又实行传统的合作医疗与大病统筹相结合的模式。前者受益面较小,但受益者得到的补偿较大,后者则集中了风险型和福利型优点,较受农民欢迎,但鉴于各地的经济实力,加之向农户筹资较多,难以在面上推行。同时在同一内,一个县内各乡镇间对农民的筹资标准相差几倍,又由于受益面较低,这势必在农户心中形成一种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不信任感。
(二)筹资方式不规范,医保资金不到位。目前相当一部分乡镇采取的筹资方式是,由村干部负责收或由村卫生室协同负责动员收缴、上解县级专管机构管理使用。部分县(市)规定各镇或部分乡镇要求各村参保比例要达到80%或以上,否则全镇或全村不得参保。并且县一级负责考核乡镇,乡镇负责考核村,层层加压。此举使得各镇或村按规定的比例造册、交款。以往大多数村是在收取农业税时一起收取农村合作医疗款,今年不再征收农业税了,又在收取一事一议款等费用时一并征收。目前的情况是:富人有钱不参加,穷人又交不起,外出的收不到,超过时间再交的还不被认可,相当一部分村筹集不到规定的比例,只好由村垫资。南通市北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省财政转移支付,有一定的基础,而南三县要由县、乡财政补贴,县乡补助资金往往不能到位,形成了一块农村合作医疗的“洼地”。
(三)定点医院收费高,农民利益受损。目前无论是营利还是非营利医疗机构都是按市场经济规律经营。目前南通市大部分乡镇医院经过改制,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也有在合作医疗制度中受益的期望。而定点医院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第一线的部位,它的服务好坏和收费高低至关农民切身利益。据调查,有44%的农户看病首选村卫生室,33.3%的农户首选乡镇卫生院,13.6%的农户首选私人诊所,首选这些地方看病的主要原因是离家近、价格低,只有4.93%的农户认为首选这些地方看病是定点医疗单位。据调查目前定点医院收费普遍较高,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能获得的补偿相比微不足道。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它小病,在乡村医生那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一些比较常见的小病,医生却要病人作各种检查,什么心电图、B超和各种化验,小病大看现象时有发生。据对995户农户的调查,有858户农户认为现在看病贵,占86.2%,其中有84.3%的农户认为药品太贵,60.7%的农户认为医院检查太多,25.4%的农户认为医疗机构乱收费,19%的农户认为合作医疗中个人支付的比例太高。部分定点医院的医生服务意识欠佳,收红包现象时有发生,调查显示,有14.3%的生大病农户向医生送过红包;8.3%的患慢性病农户向医生送过红包。也有医生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了解太少,虽然有些病可以用多种不同品名的药治疗,药效基本相同,但医生不明就里所开的药很可能就是不能报销的。
(四)报销规定繁杂,透明度差。虽然每年在收缴筹资过程中,都要发放相关宣传资料和大病统筹的相关规定,但作为农民是无法记住如此复杂的在哪级医院住院扣除百分之几、那些是不可报销之药品,他只知道这次住院花费多少都写在发票上了,扣除起报基数有多少可以参与报支,到时由村干部把发票交到卫生院,就在家等着拿钱。最后村干部把钱领回来交给农户,农户想,我花掉那么多钱,怎么只报了这么一点,甚至于怀疑村干部是否克扣了他的钱;而村干部认为筹资是我去的,报支的钱又是我送到农户的,为什么只报这一点,有些还一分未报到,发票又不退回,村干部也说不清。还有部分县由农户直接到县医改办办理报支手续,由于这次那个材料不齐,下次这个东西忘带,要跑好几趟县城,最后报支点医药费还不够来回的路费,怨声更大。
(五)报销范围窄,农民受益面小。农民挣钱不易,他们希望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要得到回报。而目前南通市除少数几个实行大病统筹和传统合作医疗相结合的乡镇外,基本推行的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就是说,农民生病后,只有住院治疗发生的医药费才有可能得到报销补偿。而一般来说,农民患上需住院治疗的大病相对较少,而头痛、感冒等小病时有发生,不需住院治疗。据调查,相当一部分乡镇实施的大病统筹制度,受益面不到1%,报支超出1000元以上的面仅在0.3-0.5%。而与此同时,经济条件好、家庭宽裕的农户才看得起病,也才能报支一部分,相反没钱的农户即使参保,有了疾病没钱治疗,享受不到报支,部分参保又生病的农户体会不到优越性。同时各县都规定了定点医院(多为乡镇医院及部分县医院),一部分农户因为各种原因在外就医,却没得报销。某县一农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儿子在南通瑞慈医院工作,生病后在南通瑞慈医院看病,花费数万元,却没有一分钱报销。
(六)外出打工人员享受极不方便。南通市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市,农民外出经商务工的人员较多。一些县(市)对外出农户就医政策缺乏灵活性,外出农民一旦患病,需要回本地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才可能报销医疗费用,或者在外地治疗后回来报销只能报60%或更低。在调查的995户农户中,有331户共363位外出人员没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原因是,有50.7%的外出人员认为“在外看病回来没有报销”,有28.7%的外出人员认为“回来报销比例更低”,有20.8%的外出人员认为“身体好不需要参加合作医疗”。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本来报销比例就很低,外出人员交了同样的钱却不能全部享受到补偿带来的好处,当然心有不甘,同时外出人员青壮年居多,身体好,当然也就不想参加合作医疗了。
(七)村干部有“三难”。经过几轮的村组合并,目前各村的规模是以前的几倍,人口规模一般都在3-5千人,而村里的定编干部只有5-7人,其工作量是可想而知,而且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大大小小的事都要落在这几个村干部身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也不无例外的落在了村干部的身上,而且还与年终考核挂钩。收钱本就是一件费心的事,现在又减免农业税了,而又再要挨家挨户地去收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款,这其中的滋味可想而知。一些村干部反映,目前他们在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有“三难”:宣传动员难,筹集资金难,报销解释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着的是自愿的原则,但又要完成上级的任务,又没有太多的典型的事例佐证,实在是太难为这些村官了。南通市有些村村集体有实力的,能给予参保农民一定的补助,没有能力的只能借贷或村干部自己垫支,形成了上清下不清,给村级经济增加了新的债务,造成了村级财务由于集体资金垫支或挪作他用无法向群众公布。
(八)农户参保积极性有下降趋势。在问及是否继续参加时,有84.7%有农户表示会继续参加下一个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有15.4%农户表示不愿意继续参加。对于不同类型的农户,他们对是否继续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态度也不一样,从某种意义上看,一项新政策、新制度的推广,在广大农村居民和基层干部之间,可以作为一次沟通的契机来对待,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是需要广大农户来参与并需要向农户筹资来实施的。调查情况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南通市各县(市)、区在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如通过有线广播、电视等进行动员,同时还制作了农户参保指南或告农户的一封信等,但据调查,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细则,特别是参加后,需要遵守哪些规定,什么情况下才能够享受补偿以及如何结算等细节问题的宣传上,做得不到位,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知半解。如某县制作的“参保指南”上,只对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要求、筹资标准、报销比例等作了说明,对可报销金额的解释就是“全年住院医药费剔除不属于补偿范围的费用”,但对什么项目不属于补偿范围没有说明,农民对报销住院医疗费用的限制条件、如何计算报销的医疗费用、医药费报销的手续等知之不详,导致农民普遍觉得报销手续十分繁琐,有的农民原本自认为能够报销的医疗费用得不到补偿,挫伤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二是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认识有偏差。卫生部、民政部等11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认识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一定要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严禁硬性规定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指标、向乡村干部搞任务包干摊派等做法,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对农民的宣传和引导工作”。但南通市个别地方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长期性认识不到位,宣传发动工作方式简单,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了“收费”和完成“参保率”指标上,如某县因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句“未能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该县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各乡镇工作进度进行严格考核,仅两个月,该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达83%,但这个数据的背后,是相当一部分村组干部由于考核而不得不垫资完成的。村集体或村干部垫资现象在南通市部分地区比较普遍,笔者2005年8月份下乡调研时,正赶上一个镇在对上半年工作进行总结,其中一项就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款的收缴,据统计,该镇筹集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款44.38万元,其中由村集体垫支27.1万元,占61.07%,该镇各村垫资最多高达100%,最低的也达到29.81%。这种现象使得部分村集体负债日益增加,据了解,部分村由此已背负起十几万元的债务。
三是制度设计时存在缺陷。一些地方参照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方式引入了个人帐户。如某县(市)将农户合作医疗基金分成三部分,即住院补偿基金人均19元、门诊补偿基金人均10元(发放就诊券)和风险储备基金人均1元。参保人员在本镇定点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就诊时,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诊券”等额抵算医药费用。并且以户为单位包干使用,当年未用完的可结转下。在农村调查时,村干部对这种做法的态度就是一句话:“为了增加参保率”。这句话其实很完整地概括了当前部分地区变相追求参保率这个指标的问题。从任何角度看,引入个人帐户都不符合医疗保险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医疗保险最突出的是互济,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的是随时都可以发生的,不可能先积累后消费,这样做明显降低了合作医疗的互济功能,也违背了医疗需求的基本规律。同时本就不多的合作医疗基金用1/3部分来抵算门诊费用,实在是小题大作,一般的门诊费用还不致于使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样做,只是夸大了受益率。
四是一些地方的管理方式让农民心存疑虑。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和推行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之一是农民普遍存在的对政府的信任问题:担心合作医疗能不能长久,担心各项政策能否真正兑现,担心合作医疗经费会不会被截流、挪用、贪污和私分,担心在实施过程中有没有凭关系、走后门,在报销范围和额度上因人而异,等等。一些地方也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些县(市)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工作委托给了当地的保险公司。农户认为刚推行时为政府行为,到具体实施时变成商业行为了,农民对政府收费,保险公司赔付的脱钩管理模式不放心。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坚持的是“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原则,与保险制度“以支定收”的事先费率精算、保险公司承担经营风险自负盈亏的原则相违背,特别是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户对保险公司心存疑虑,认为将合作医疗的经营风险转嫁给了参保农民,政府仅承担有限责任(补贴部分),农民担心在处理赔付时,得不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参保补偿利益得不到保证。据调查有58.9%的农户认为合作医疗资金应由县或乡(镇)政府合作医疗管理机构来负责管理,有27.5%的农户认为应由村民自己组织管理,有13.6%的农户认为由定点医疗机构来管理。
五是农民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不强。让农民真正拥护和认可,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发展的基础。依靠行政手段,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加办法、参加人的权力与义务以及报销和管理办法等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和体会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和好处,树立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自觉自愿地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推行的基础和保证。互助共济是传统美德,但现阶段对于并不富裕的群众要求都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是不现实的。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认为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低,不愿意参加;年轻的家庭认为身体好,认为交了钱也不会花在自己身上,只能白作贡献,也不愿参加;还有一些农户交费一两年,但看病又不能报销的,就更不愿参加了。树立农民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那么简单。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维护广大农村居民的根本利益,使广大农村居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纵观近年来农民收支变化情况,农民人均医疗方面支出的增长远远高于同期农民收入和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1996年农民人均医疗费用支出100.02元,2004年为218.33元,年均递增10.3%,而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5.7%,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年均递增2.6%,农民人均医疗费用支出占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的比重由1996年的4.4%提高到2004年的7.7%,高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我国正在探索的新型农村保障体系,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视和关心。从调查情况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总体上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同,但是对这一工作是否能长期坚持,不少人心存疑虑。如何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更具生命力,使其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乃是各级政府应有之义:
(一)明确职责,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工作,加大政府投入
一是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行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工作。要明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
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维系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能否真正受到人民群众欢迎,能否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关键是我们的工作能否得到群众的认可和信任。同时,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日臻完善,也许今后以社会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模式可以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依托。但目前在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没有足够认识和信任度,参加意愿不十分强烈的情况下,将这项工作委托给经营性质的保险公司代理的做法也值得商榷。我们认为,要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一民心工程办好,目前在试点起步阶段,应充分保证政府的介入力量和程度,以确保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效果。
二是政府要增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要使农民在医疗上得到较好的保障,必须达到一定的筹资水平。2000年,国家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要求:“原则上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2005年8月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要求要进一步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提高农民的缴费标准,不增加农民负担。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坚持多方筹资的原则,争取政府和集体在合作医疗上有更多的投入,减轻农民筹资压力。对于一项政策的推广应具有严肃性与持续性,在调查中部分乡镇对农户的筹资水平一年一个台阶,从1元到4元到10元再到15元,过快的增长速度,让农户不明白,甚至怀疑资金的去向。农民平均收入较高的县(市)可适当提高农民的筹资额度,但不能过快。对于惠及千家万户利益的行为,政府的配套资金一定要跟上,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更多地感受到农村合作医疗的优越性,增进农民对长期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信心。
(二)扎实工作,稳步实施,不断完善政策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十分复杂和艰巨的实事工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从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出发,扎实工作,稳步实施,及时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疑虑和意见,及时吸收合理的要求和建议,不断完善政策制度。
一是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基金既不沉淀过多,也不出现透支。以收定支、量入为出、逐步调整、保障适度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标准确定的基本原则。目前成为南通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洼地”的地区也是基金沉淀较多的地区,基金沉淀较多的原因也就是报销起付线较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必须做到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因此要合理确定起付标准、补助比例和最高补助限额,以保证参保对象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和合作医疗制度的正常运行。要制定一个完善而具有操作性的合作医疗方案,必须对农民的健康状况、疾病谱、就诊意向、医疗保健意识、实际医疗支出调查得十分清楚,疾病谱及医疗支出最好调查以往数年,有利于发现变化趋势。起付线的确定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确定最高限额要与医疗救助结合起来考虑。补偿比例应该根据以收定支的原则精心测算,既要使尽可能多的人群受益,又要使医药费用支出多的人得到相对多的补偿。一个完善的合作医疗方案,有利于保持方案的基本稳定,有利于保持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二是要降低医疗救助门槛。适当扩大救助对象,增加救助受益面,着力提高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力度。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实际出发,把低保、五保、残疾家庭等弱势群体作为救助的重点,并对其门诊费用实行适当优惠,切实缓解弱势群体看不起病的困难。2004年对全市近10万户低收入户的调查显示,29.8%的农户是因病致贫,列各因素之首。建议把贫困救助与新型合作医疗救助并轨,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防止出现多头补助,又都不解决问题的局面。在这方面今年南通市已有举措,市政府安排1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各地农村大病医疗救助资金,帮助农村五保户、低保户和因患大病等偶然原因造成生活特别困难又无自救能力的其他农村家庭减轻医疗负担。这对切实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应病返贫,鼓励和调动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是逐步扩大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在全市各县(市、区),要统一依据一定标准确定一批定点医疗机构,参保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现在乡镇合并后,乡镇地域范围变大,一些较偏远的村可能距附近乡镇医院较近,农民也愿意就近就医,但现在各乡镇各自为政,只有到本镇的医院就医才有报销,这些地方的农户也有怨言。全市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应以县为单位而不应以乡镇为单位,根据医疗机构不同级别,设置适度的报销比例梯度,鼓励农民就近就医。对外出的参保农民,允许其在外地符合定点医疗机构条件的医院先行就医,然后凭相关证明、发票至当地报销,报销应以相同的标准,以提高需要经常外出农民的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
四是要简化报销手续,方便参保农民报销。报销手续烦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过程中反映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农户事先交费参加合作医疗,但看病报销却要等到一个季度后甚至才报一次,其本身就降低了农户对合作医疗的信任度,再加上报销条件限制多,原本认为可以报销的数额与实际报销数额相差大,更降低了认同度,降低了农户的参保积极性。各地应简化报销手续,尽量在看病交费的同时就能报销,这也是群众较为认同的一种报销方式,据调查有80.7%的农户认为“看完病付费时直接扣除应报销金额”的报销方式最好。这样既降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成本,也可限制人为因素的干扰。
(三)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8月份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今年要完成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每个乡镇要保留一所公立卫生院,每个村至少有一个卫生室。”在积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建立医疗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两级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突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服务的可及性,为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提供各种优惠服务措施,充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内涵。完善医保政策,调整不同级别医院的诊疗费,合理分流病人,把门诊病人、慢性病人、康复病人逐步分流到社区医疗机构。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合理格局,发挥所有医疗资源的作用。要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广大参保群众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开展慢病随访,动态管理,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以及指导康复,合理利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