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印发《厦门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思路及实施方案》的通知(推荐)
关于印发《厦门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思路及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科技局: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扩散,科技部决定依托国家星火计划,实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星火专项行动,重点建立健全主要农产品集聚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村区域科技服务体系。
为认真贯彻科技部《关于启动实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星火专项行动”的通知》国科发农社字〔2003〕248号精神,现将《厦门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思路及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厦门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思路及实施方案
二○○三年九月
抄送: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徐模副市长、市政府办公厅二处。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2003年9月4日印发
厦门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思路及实施方案
目前,厦门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海湾型城市的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成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科技部《关于启动实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星火专项行动”的通知》国科发农社字〔2003〕248号、《厦门市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厦府[2002]73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厦门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关键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运销,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实现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两高一优”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无公害技术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技术装备等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业工程规划设计研究的突破,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初步形成主要农产品集聚产业科技服务体系,为我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3年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星火专项行动,以服务组织培育和科技服务能力建设为核心,通过政府引导,依托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主体,组织实施“五大工程”,不断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主要任务
1、实施“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工程”。支持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农业和农村一线,服务农民,创办和领办以专家为服务主体的各类科技服务组织。围绕主要农产品集聚产业,培育2个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成果转化模式示范样板。
2、实施“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培育工程”。支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创新服务中心,重点支持国家级星火科技型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实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培育工程”。支持围绕主要农产品集聚产业开展技术服务和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积极引导主要农产品技术协会的健康发展;重点抓好市养猪协会、果品协会、花卉行业协会的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和服务规范建设。
4、实施“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培育工程”。支持围绕服务于农村区域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性农村区域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重点培育同安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力争成为国家级星火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5、实施“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工程”。要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市、区、镇三级网络,加强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的培训。成立星火科技专家服务团。结合星火农村信息化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网络,选择有条件(县)区实施“村村通”工程并重点抓好1个农村信息化服务示范基地,逐步建立联接主要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互动式信息网络。
三、组织实施及保障措施
1、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为促进农业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市财政将增加体改专项经费,继续扶持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并解决好离退休人员等社会保障问题。同时,制订并落实高层次科技人才生活津贴和科研启动经费管理办法,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步伐。转制为企业的农业科技机构,自转制之日起,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和科技开发自用土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农业科研单位或个人通过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收入,5年内免征所得税;对直接用于农业科研、试验的进口仪器、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关税;对农业科研单位取得的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
2、建立多元化、开放式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各级政府在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还要调动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
大幅度增加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市和区每年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其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设立农业成果转化与科技创新资金,“十五”期间安排2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每年投入经费500万元以上。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主要用于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和重要科技成果转化。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加对农业科研、推广和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从资金上保障农科教结合的有效运行,增加农业科技研究资金。
3、建立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科教兴农的基础和关健,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任务和保证。各区要建立农业技术干部培训中心,分期分批地培训现有农技干部,更新他们的知识和观念;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联合培养博士后,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农广校、农函大的作用,大力开展“绿色证书”等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户逐步提高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到2005年,每个农户均掌握1-2门适用农业先进技术,以帮助他们发家致富,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4、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充实“厦门市农业综合信息网”、“农业远程教育网”和“969155”农业服务热线等
信息化服务体系功能;完善提高同安闽南果蔬批发市场、马巷农产品批发市场、东孚海峡花卉市场、湖里中埔水果与蔬菜批发市场等四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扶持壮大涉农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和营销队伍,为农户及时提供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三农”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5、建立完善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成果转化模式示范基地。
积极实施“聘一位专家、建一处科技示范园(场)、办一所培训学校、带动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五个一”工程,把“以科技为先导,以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依托,以产业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作为专家大院建设的指导思想,采取政府扶持、专家技术入股、个人集资的形式,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重点抓好我市的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杏林镇开展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的建设,不断推进农业科研、试验、培训、推广的有机结合,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活力。
6、建立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组织机构。
加强宏观领导,强化协调制度。成立市、区两级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区两级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财政、科技、计划、教育、民政等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加大市、区两级政府统筹力度,整合优势力量,对农业科技重大问题进行协调。
建立重大项目管理制度,成立由有关专家组成的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农业科研项目实行公开招标制,重大项目实行首席专家制,农业科研课题实行组长负责制。市科技重点计划要向优先发展的农业科技领域倾斜,中试、推广项目要向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区倾斜。
第二篇: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2010-06-29 18:30:45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2)**区**乡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
目前,**乡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已具有一定雏形,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技术推广服务链,即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农民技术服务队+示范户+农户;另一种是支部支持、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即“支部+协会+农户”的农技推广模式。两种模式在推广主体,服务内容、运行机制等方面都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优势。
政府主导型技术推广服务链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政府为主角,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技术推广的主体。**乡政府根据“三乡”发展战略和产业建设要求,加强乡域内的科技服务组织建设,投资12万元,整合了农、林、水、科技等乡政府职能部门,组建了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由乡财政全额拨款,配置仪器设备,稳定技术队伍。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执行全乡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技、物一体化服务,管理科技服务队伍,与科研单位和相关业务部门联系,收集信息,开展各种培训等。
在运行机制上,主要以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核心,以农民技术服务队为载体,发挥示范户与示范基地的示范和辐射效应。为此,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采取了“三个一”方法把农业技术输送到每一户农民。
组建一支农民技术服务队,让农民教农民。由各村推荐的5-10名中青年农民,组成一支100人的科技服务队。服务中心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和管理,进而为全乡林业种植户提供田间地头的技术服务。服务中心还挑选了85个专业种植大户作为科技示范户,给予重点扶持,免费为其提供核桃良种苗木、专用肥、农药等。中心聘请专家,对他们进行果树修剪,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常规管理培训,通过他们带动周围农户,实行“百户带千户”活动,提高更多农民的核桃管理技术水平和种植积极性。
依托一个科研单位,让山乡获得科技外援。**乡为发展核桃产业,与市农科院林果所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同时聘请区林业局核桃专家进行施工前技术培训和施工中现场指导,使该乡百里核桃产业带建设达到高起点、高技术、高标准的建园要求。
建设一个科技示范基地,让农民有了学技术的样板。与市农科院林果所紧密合作,建立**优质高产核桃示范基地,基地面积1000亩,林果所负责基地的全面技术指导和培训,乡政府投资为基地进行节水灌溉配套,龙门台村严格按照林果所技术要求组织实施,先后在基地推广了“核桃嫩枝嫁接技术”,“良种核桃丰产栽培配套技术”、“干旱、半干旱山区核桃丰产技术”等系列技术,良种核桃3年开始结果,2004年总产量2000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支部支持、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
乡党委把村级党组织建设与农民合作组织建设统筹协调考虑,摸索出了“支部搭台、协会唱戏”的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即:“支部+协会+农户”农技推广模式。
**乡党委在大力建设公益型技术服务
组织的基础上,也在积极引导5个经济发展中心区成立农民专业协会。通过协会把农民有序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农民自觉投入到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和销售各个环节当中,协调各自然村之间、专业户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利益平衡,扩大产品销售渠道,降低由市场波动给农民带来的风险。两种技术服务模式的不同优势
**乡构建的政府主导型技术推广服务链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技术推广方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首先,链条式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服务范围更广,渗透性更强。其次,**乡通过整合农、林、水、科技等乡政府职能部门来组建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创新性的做法,打破过去各部门各自为战的状态,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发挥综合优势,做到有机统一地为农业、农民和农村提供持续的、动态的科技推广服务,同时也可以清晰的定位各部门、人员、资源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和配置,摆脱了传统的各部门齐抓共管,职责混淆不清的状况。再次,政府主导可以发挥其他组织不能替代的作用。最后,强调示范基地和示范户的辐射效应,特别是将技术带到田间地头的“让农民教会农民”的方式切实做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支部支持、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以重新整合配置农村基层党组织资源为着眼点,**乡党委、政府将自然经济资源、村党组织资源、科技服务组织资源统筹协调整合,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区域经济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三统一”,加强了农民专业协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协调推动作用。
**乡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乡是京郊的一个深山区乡,虽然在自然、经济、人文和社会发展方面有独特性,但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 的经验和模式是有一定普遍性的,在此,总结几点调研思考,供郊区乡镇在推广体系建设中参考:
1.强化乡镇党委、
第三篇: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区**乡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
目前,**乡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已具有一定雏形,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技术推广服务链,即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农民技术服务队+示范户+农户;另一种是支部支持、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即“支部+协会+农户”的农技推广模式。两种模式在推广主体,服务内容、运行机制等方面都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优势。
政府主导型技术推广服务链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政府为主角,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技术推广的主体。**乡政府根据“三乡”发展战略和产业建设要求,加强乡域内的科技服务组织建设,投资12万元,整合了农、林、水、科技等乡政府职能部门,组建了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由乡财政全额拨款,配置仪器设备,稳定技术队伍。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执行全乡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技、物一体化服务,管理科技服务队伍,与科研单位和相关业务部门联系,收集信息,开展各种培训等。
在运行机制上,主要以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核心,以农民技术服务队为载体,发挥示范户与示范基地的示范和辐射效应。为此,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采取了“三个一”方法把农业技术输送到每一户农民。
组建一支农民技术服务队,让农民教农民。由各村推荐的5-10名中青年农民,组成一支100人的科技服务队。服务中心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和管理,进而为全乡林业种植户提供田间地头的技术服务。服务中心还挑选了85个专业种植大户作为科技示范户,给予重点扶持,免费为其提供核桃良种苗木、专用肥、农药等。中心聘请专家,对他们进行果树修剪,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常规管理培训,通过他们带动周围农户,实行“百户带千户”活动,提高更多农民的核桃管理技术水平和种植积极性。
依托一个科研单位,让山乡获得科技外援。**乡为发展核桃产业,与市农科院林果所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同时聘请区林业局核桃专家进行施工前技术培训和施工中现场指导,使该乡百里核桃产业带建设达到高起点、高技术、高标准的建园要求。
建设一个科技示范基地,让农民有了学技术的样板。与市农科院林果所紧密合作,建立**优质高产核桃示范基地,基地面积1000亩,林果所负责基地的全面技术指导和培训,乡政府投资为基地进行节水灌溉配套,龙门台村严格按照林果所技术要求组织实施,先后在基地推广了“核桃嫩枝嫁接技术”,“良种核桃丰产栽培配套技术”、“干旱、半干旱山区核桃丰产技术”等系列技术,良种核桃3年开始结果,2004年总产量2000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支部支持、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
乡党委把村级党组织建设与农民合作组织建设统筹协调考虑,摸索出了“支部搭台、协会唱戏”的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即:“支部+协会+农户”农技推广模式。
**乡党委在大力建设公益型技术服务组织的基础上,也在积极引导5个经济发展中心区成立农民专业协会。通过协会把农民有序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农民自觉投入到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和销售各个环节当中,协调各自然村之间、专业户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利益平衡,扩大产品销售渠道,降低由市场波动给农民带来的风险。
两种技术服务模式的不同优势
**乡构建的政府主导型技术推广服务链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技术推广方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首先,链条式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服务范围更广,渗透性更强。其次,**乡通过整合农、林、水、科技等乡政府职能部门来组建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创新性的做法,打破过去各部门各自为战的状态,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发挥综合优势,做到有机统一地为农业、农民和农村提供持续的、动态的科技推广服务,同时也可以清晰的定位各部门、人员、资源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和配置,摆脱了传统的各部门齐抓共管,职责混淆不清的状况。再次,政府主导可以发挥其他组织不能替代的作用。最后,强调示范基地和示范户的辐射效应,特别是将技术带到田间地头的“让农民教会农民”的方式切实做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支部支持、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以重新整合配置农村基层党组织资源为着眼点,**乡党委、政府将自然经济资源、村党组织资源、科技服务组织资源统筹协调整合,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区域经济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三统一”,加强了农民专业协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协调推动作用。
**乡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乡是京郊的一个深山区乡,虽然在自然、经济、人文和社会发展方面有独特性,但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模式是有一定普遍性的,在此,总结几点调研思考,供郊区乡镇在推广体系建设中参考:
1.强化乡镇党委、
第四篇:《关于印发全国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全国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
中国网 | 时间: 2007-04-10| 文章来源: 农业部
农业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关于印发全国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牧、农林)厅(委、局、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西自治区林业厅,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为巩固农村沼气建设成果,确保又好又快发展,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了《全国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试行)》,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各省(区、市)服务体系建设方案,于5月底前报送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发展计划司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
农业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二〇〇七年四月四日
全国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试行)
为巩固农村沼气建设成果,确保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和《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0年)》,提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一、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是确保沼气池正常使用并充分发挥效益的重要基础,事关沼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大局和广大建池农户的切身利益,是当前农村沼气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农村沼气经过了“两落三起”的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发展沼气的热潮,建设了600多万户,但很短时间后多数沼气池就报废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部分省市又掀起了发展沼气热潮,短短几年时间累计建设700多万户,但多数未能持久运行。“两落”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1983年底全国沼气保有量仅为400万户。“两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技术服务跟不上,农民欠缺建池施工和日常管理技术,不能及时有效解决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大量病池报废,综合效益难以发挥,资金浪费严重。这些历史教训说明,在沼气快速发展的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服务体系建设,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沼气建设,各地也积极加大支持力度,2006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达到2200多万户,受益人口约7500万。当前农村沼气服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故障维修不及时,配件供应跟不上,脱硫装置较少进行再生和更换,进出料装备缺乏,大多数沼气农户不掌握综合利用技术等。例如,有的农户灯罩或纱罩坏了,要走上几十里山路,才可能购买到;有的农户沼气池运行了多年,竟没有进行过一次大换料,影响了正常产气;有的农户不掌握操作规程,换料时不关闭阀门,导致净化器被烧坏;有的农户缺乏安全知识,擅自开盖维修,个别地区导致了人员伤亡;沼渣、沼液等优质肥料不合理使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效益打了折扣。广大沼气农户急切盼望得到优质、规范、高效、安全的服务。
各地要充分认识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实做好。要认真总结服务体系建设的好典型、好经验,加强政府引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发展股份制沼气服务公司和民营沼气服务队伍,形成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的沼气服务体系。要通过加强服务促进沼气综合利用,推进沼气健康发展,提高沼气建设效益,解决沼气农户的后顾之忧。
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方便农
民群众为出发点,将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与沼气发展协调推进。坚持“政府引导、多元参与、方式多样”和“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逐步建立以省级技术实训基地为依托、县乡服务站为支撑、乡村服务网点为基础、农民服务人员为骨干的沼气服务体系,为沼气农户提供优质、规范、高效、安全的服务,巩固沼气建设成果。
(二)建设原则
1.政府引导,自愿建设。政府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引导和带动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沼气服务体系建设。要切实发挥各类服务组织的主体作用,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
2.创新机制,多元发展。要分类指导,积极创新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服务体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服务网点的可持续运行机制、以沼气管护为基础的乡村服务物业化机制等,增强持续发展能力。要因地制宜,不强求一律,鼓励发展协会领办、个体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服务模式。
3.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要把服务体系与沼气建设同步规划、配套实施,建立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服务体系。要根据沼气推广范围,合理布局服务网点,既要保证农民能够得到快捷有效的服务,又要保证服务网点的效益和发展。
4.循序渐进,务求实效。要充分考虑沼气农户需求、沼气发展潜力、技术力量配备等因素,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避免一哄而上;要实事求是确定服务网点建设的标准,讲求实效,不贪大求洋,确保沼气农户受益。
(三)建设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国适宜地区县级沼气技术服务覆盖率要力争达到100%,乡村沼气技术服务的覆盖率要力争达到70%以上,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专群结合、功能齐全、运转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沼气池建设、配件更换、进出料、技术指导等管理服务及时有效,初步实现物业化。通过强化服务,使沼气池平均使用寿命达到15年以上,80%以上的沼渣沼液综合利用。
(四)体系功能
省级实训基地重点是引进、试验、推广适用的农村沼气新技术、新产品和适用设备,开展新技术示范、展示、交流,培训沼气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开展沼气工技能培训及鉴定,示范培训新技术。县级服务站重点是定期对乡村沼气服务人员开展培训,应急事故处理,受沼气灶具和相关装备厂家的委托提供沼气配件和工具供应及维修服务。乡村服务网点重点是为农户提供建池、购料、加料、出料、维护维修、配件、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服务。省级实训基地和县级服务站主要由各地自筹资金建设,乡村服务网点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支持建设,国家视情况给予补助。
三、乡村服务网点建设内容、补助标准
(一)建设内容与标准
以项目村为依托建立乡村沼气服务网点。每个网点具备为300-500个沼气农户服务的能力,原则上应具有“六个一”,即一处服务场所、一个原料发酵贮存池、一套进出料设备、一套检测设备、一套维修工具、一批沼气配件,做到服务有人员、有场所、有设备、有配件、有原料。
1.具有一处固定服务场所,经营沼气配件,存放服务装备,培训人员,接待服务农户。
2.因地制宜建设一个原料发酵贮存池,安装秸秆粉碎机,收集、发酵和储备原料,既为不养殖农户和临时缺料农户提供发酵原料,又随时处理有机生活垃圾。
3.配备一套进出料设备,包括进出料车、真空泵、储液罐等,运输沼液沼渣,为农户提供进出料服务。
4.配备一套检测设备,包括甲烷检测仪、便携式酸碱仪等,科学检测,安全服务。
5.配备一套维修工具,包括防爆灯、防护服、维修工具等。
6.购置一批沼气配件,包括灶具、净化器、脱硫剂、管路、三通、接头、开关、纱罩、灯罩等,保证维修更换的需要。根据需要购买发酵菌剂。
除服务场所外,建设一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约需投资3.1万元,其中秸秆沼气原料处理设备0.7万元,进出料设备1.5万元,检测仪器0.3万元,维修工具0.1万元,沼气配件约0.5万元。
(二)政府支持建设内容及标准
各级政府重点支持购置一套进出料设备(进出料车、真空泵、储液罐)、一套检测设备(甲烷检测仪、便携式酸碱仪)和一套维修工具(防爆灯、防护服、维修工具)。中央视情况按照不同标准予以适当补助。
中央对每个网点的补助标准为:西部地区1.9万元,用于购置进出料设备、检测设备和维修工具;中部地区1.5万元,用于购置进出料设备;东部地区0.8万元,用于购置部分进出料设备。其余由地方配套或服务网点单位或个人承担。
四、乡村服务网点建设机制
按照“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鼓励协会领办、个体承包、股份合作等多元运行机制。直接面向农户的技术服务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沼气生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一)协会领办
按照“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和“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成立农民沼气服务协会(沼气合作社)。协会应有完善的章程和制度,规定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吸纳沼气农户加入协会,每月交纳一定的会费,享受规定的服务。
(二)个人承包
积极支持农民个人承包沼气服务网点,鼓励其与连锁公司或农民沼气服务协会(沼气合作社)等协作,并与沼气农户签订合同,承担购料、加料、出料、维护维修、综合利用等服务。
(三)股份合作
积极鼓励企业或个人成立股份合作制的沼气服务公司,建立连锁的乡村服务网点,按照有偿、自愿的原则,承担建池施工、建后服务、技术指导和运行维护等服务。
五、乡村服务网点建设组织实施
(一)网点选定
各地农村能源主管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合作,根据当地实际,结合本方案,制定本地服务网点建设方案。各项目县农村能源管理部门根据本省方案,做好组织实施,择优选择服务组织。原则上,由各类服务组织自愿提出申请,县农村能源管理部门进行审查确认,发文公布。
(二)资金投入
各地要积极支持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安排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国家重点扶持条件较好、普及率较高、相对集中的乡村建设服务网点,为服务网点提供进出料设备、检测设备或维修工具。中央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三)采购管理
各级政府投资购置的沼气服务网点专用设备和物资由各省农村能源管理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组织统一招标、集中采购,其中中央投资购置的设备采购清单要报农业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备案。县农村能源管理部门要在服务网点的经营服务场所、物业服务人员、发酵原料贮存池、自购的设备和配件等都到位后,将采购的设备拨付给服务网点。各级政府投资购置的乡村服务网点专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使用权由省农村能源主管和发展改革部门做出具体规定,并切实做好设备拨付的监管。
(四)监督管理 各地应制定沼气服务网点管理办法和服务规范,加强对服务体系建设的监督、检查和考评,严格奖惩措施。县级农村能源管理部门要定期对技术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沼气设施建设、安装、维护、故障排除等技能及综合利用技术,提高服务水平,保证服务质量。各级农村能源管理部门要建立服务体系信息档案,并纳入农村沼气项目信息系统统一管理。
第五篇:农村新型村落社区建设总体思路
农村新型村落社区建设总体思路
刘志珺
在最近召开的瑞金市民政工作会议上获悉,瑞金今年将围绕“紧扣一个主题,围绕一条主线,坚持一个主旨”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农村新型村落社区。紧扣一个主题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必须紧扣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围绕新农村建设抓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以社区建设的新成效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一条主线就是搭建新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农村新型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进而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致力于解决农村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最急需解决而又能解决的基础性问题,致力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新生活的多元化、多方面的需求。
坚持一个主旨是培育新型农民。农村新型社区要设立农民教育室,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载体,以集中授课、现场实践教学和农民互相交流等多种形式灵活开展,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使农民基本掌握一门农业实用技术,外出务工农民基本掌握一门实用职业技能。围绕着农村新型村落社区建设的总体思路,今年新型村落社区建设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以公共服务为中心,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普遍实施“1234”服务工程。即:建好一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做到服务项目明确,服务设施到位,服务制度上墙。设立两个阵地,一个宣传栏,一个文体活动场所,组织社区村民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娱乐活动,形成社区文化特色。培育三支队伍,即自主管理队伍、专业服务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开展政策法律宣传、卫生保洁、维护社会稳定、民事调解、扶贫帮困等服务。开辟四个室,社区服务中心内均设置老年人
妇女残疾人活动室、图书阅览棋牌室、司法信访调解室和多功能教育室。
2、以共建共享为重点。加强与辖区单位的共建,促进资源共享。以“盘活资产、共建共享”为原则要求,统一合理调配闲散国有资产。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辖区单位的资源优势,用活用好社区的各类广场、学校等场所,采用多种形式的共建方式,如文化共建、治安共建、环境共建、村校共建等,延伸和拓展社区活动场所空间。
3、以搞好结合为切入点。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要与当前我市农村中心工作、已取得实践成果的特色工作紧密结合。具体地说,要做好三个结合:一是与和谐生态村建设相结合。和谐生态村建设是我市“三农”工作的特色和亮点,是我市农村工作的重头戏,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必须与和谐生态村紧密结合,赋予农村新型社区实实在在的内容。二是与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相结合。坚持“六规范一满意”的工作要求与“三三三四”村务公开模式,不断丰富和创新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工作。三是与中心村建设相结合。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活动场所的建设列入中心村建设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社区整体水平。
江西省瑞金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