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县建设经验交流材料(二)

时间:2019-05-12 19:16: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大县建设经验交流材料(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大县建设经验交流材料(二)》。

第一篇:农业大县建设经验交流材料(二)

**市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2004、2007和2008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2004年以来,粮食面积和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增长,总产和单产均位居全省县市前列。2008年,全市粮食生产面积138.26万亩,比2007年的137.06万亩增1.2万亩,增0.9%;总产79.3万吨,比2007年的75.6万吨增3.7万吨,增

4.9%;平均单产574公斤,比2007年的551公斤增23公斤,增4.2%。农民从粮食生产上人均增收169.3元;全市实现人均占有粮食770公斤;年调出粮食10亿斤以上,粮食商品率达到80%,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几年,我市围绕粮食大县建设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

2008年,市委、市政府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心,在全市上下形成了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加速发展粮食产业,不断提高生产水平的共识。为了把工作落到实处,年初,全市下达了指导性的粮食发展规划,并分解落实到各个乡镇,确定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并签订了目标责任状。

二、宣传落实政策,调动粮农积极性

(一)宣传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将中央、省委两个一号文件和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各项惠农政策措施宣传到户。一是在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农业信息网及内部报刊上开办宣传专栏,宣传报道各项政策措施及先进典型。二是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及时编印《今日**》18万份,将国务院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十项重要措施、省市关于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意见等印发到每个农户。三是采取组织宣讲团宣讲、利用媒体宣讲、利用党校宣讲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政策,培训党员干部30场次5000多人次,印制中央、省市各项惠农政策手册17万多份,发给每个农户,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落实政策。2008年,全市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障了粮农的切身利益。

(三)正确引导。通过利用典型引导、层层算帐引导、依靠政策引导,激发农民种粮热情,形成了“多种粮食多贡献,多得补贴多赚钱”的共识,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高涨。

三、健全推广体系,增强服务能力

(一)因事设岗,精选队伍。对原农技中心进行了资源重组,打破原有编制格局,按岗定员,实行竞争上岗,非专业技术人员一律(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实行分流,落实粮食、油料、棉花、水果、蔬菜、特产、植保、土肥等专业技术人员57名;在18个乡镇、场、街办公开招聘37名公益性农技服务人员;吸纳村干部为农技信息员,作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补充;确定5000名科技示范户,每户培训一名科技带头人,作为农技推广代言人。

(二)创造条件,保障运转。一是落实农技人员待遇。把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纳入市财政全额预算,工资由市统一发放,解决后顾之忧。二是落实工作经费。市财政每年为市农技推广中心单列5万元的工作经费,每个乡镇安排3万元,用于各类农技推广信息和病虫情报的发布。三是配套完善农技服务的硬软件设施。先后投入30余万元配套完善市级农业信息局域网、农产品农药残留、土壤肥料、种子质量等现代化检验分析仪器和办公设施,保证了农业信息传输的现代化,使农业信息及时、准确、高效地在第一时间发送到千家万户。

(三)完善制度,强化服务。一是推行目标责任制。与农技推广人员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定点系统调查、科技情报定期发布、农技培训、试验和示范等工作职责,实行绩效挂钩,增强了农技推广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坚持巡回指导制。农业技术专家指导组,在农业生产各个关键环节,巡回开展技术指导,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开通专家咨询热线等,宣传、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及时将农技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三是落实农技例会制。在各乡镇建立了每周农技例会制度,每周召开由乡镇机关干部和村主任参加的农技例会,由农业专家辅导本周重要的栽培管理技术意见,使镇村干部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技信息员,并通过他们把有关技术在第一时间传达到农民手中。

四、坚持科技兴粮,提高科技含量

(一)制定《**市2008年农业科技入户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并层层落实责任,确保了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二)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的“三下乡”活动。全市开展各类形式的宣传、培训、讲课5000余场次,20万人次。免费发放农业实用技术手册系列丛书3万余套,印发各类技术资料20多万份。

(三)大力引进各类新技术、新成果。与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和长江大学等科研院所联系,引进各类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同时,邀请各类专家教授培训讲课,深受群众的欢迎。

(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全市在粮食生产上重点推广了优良新品种、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稻鸭共育、稻虾连作技术、太阳能频振灯杀虫技术、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等。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水稻优质率90%左右,玉米、大豆优质率也分别超过85%和80%。

五、强化农机服务,提高机械作业水平2008年,全市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步伐,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协会,积极开拓粮食生产农机服务市场,开展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服务,扩大机耕、机整、机插、机收和病虫机防面积,提高作业水平。特别是水稻农机作业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全市机防队统防统治病虫面积45万亩,占水稻面积的71.2%;推广水稻机插面积7万亩,占11.1%;机收面积60.1万亩,占95%;优质稻板块机耕、机整率达到了100%,逐步使农民从繁重的水田“三弯腰”中解放出来。

六、抓好典型示范,把握生产着力点

(一)扶持种粮典型。重点培植了“五二一”典型,即扶持5个产量过亿斤的产粮大镇,20个产量过千万斤的产粮大村,10个种粮面积过100亩产量过10万斤的种粮大户,推进粮食的规模化生产。全市对这些种粮典型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市财政还拿出100万元专款用于支持粮食生产,对产粮大镇、产粮大村和种粮大户进行奖励。

(二)兴办示范样板。在水稻生产上,选择生产水平较高、农田相对集中连片、农田水利设施较好的地区大办优质水稻高产示范样板,通过示范,带动全市优质稻产业发展。08年,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高档优质稻示范区项目和小麦、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区活动,在全市共办绿色无公害优质高产水稻示范样板3万亩,建立高档优质绿色水稻种植示范区5.5万亩,建小麦、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区各1万亩。

七、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品牌观念,着力实施品牌营运战略,支持、帮助龙头企业争创著名商标,积极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进行知名品牌开发。目前,全市累计注册粮食产品商标15个,其中湖北著名商标1个;培育“钟绿”牌大米等绿色食品品牌7个;培育湖北名牌产品1个;通过iso系列质量体系认证的产品11个。粮食产品质量的提升,为增强市场竞争力夯实了基础。

八、依托龙头企业,促进粮食产业发展

以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宏发米业公司为核心,对市内粮食加工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扩规改造。目前,以宏发公司为龙头的稻米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24万吨,年销售收入3.5亿元以上,带动农户10万户以上。08年全市龙头企业与优质稻生产基地签订了45万亩的订单生产合同,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有效对接。

2009年,我市将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力争达到80万吨。重点建设55万亩优质稻和30万亩专用小麦板块基地,加大技术培训、品牌创建、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订单生产等方面的工作力度,有效促进粮食产业良性发展。

第二篇:农业大县建设经验交流材料(四)(推荐)

我市地处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辖10个镇(办事处),总人口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万人。是全省第一批畜牧大县创建县(市)和全国第一批生猪调出大县(市)。有清平猪、双莲鸡等国家、省级畜禽地方品种资源,具备得天独厚的发展畜禽生产的条件。从2007年开始,我市积极申请并全面参与全省畜牧大县的创建活动,取得了可喜成绩。现

将创建情况汇报如下:

一、明确工作思路,制定创建目标

近年来,我市一直高度重视畜牧产业的发展,把发展畜牧养殖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确定了“重点发展养猪主导产业,稳定发展家禽产业,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以生猪、家禽为主的畜牧业,掀起了畜禽养殖的新一轮热潮,有力地推动了畜牧大县创建工作。同时,结合实际制定了全市畜牧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中长期规划,即2008年全市生猪出栏88.1万头,农民人均出栏2.56头,家禽出笼926万只,牛出栏7150头,山羊出栏14.5万只,畜牧业产值14.1亿元,均分别比2007年增长10% ;力争到2011年,全市生猪出栏110万头,家禽出笼1100万只,山羊出栏17万只,畜牧业产值达到22亿元,占大农业产值的40%以上。

二、落实过硬措施,保障大县创建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产业发展环境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畜牧大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畜牧产业的发展规划、工作部署和组织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畜牧局。各镇(办事处)也成立相应机构,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研究实施本辖区畜牧产业发展方案,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确保全市畜牧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二是加强部门配合。交通部门对调运及其产品的专用车辆开通了绿色通道;国土资源部门对农民兴建畜禽养殖场合理安排用地;林业部门对办养殖场的林地征用和林木砍伐手续的办理给予支持;畜牧、经济商务、质监、工商、公安等部门对生猪、饲料、兽药市场的经营秩序进行了整顿和规范。发改、财政、农业、统计、保险等相关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合作,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为全市畜牧大县创建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各地、各部门对重点企业、重点大户实行领导联系制度,帮助其协调解决发展上的问题。三是严格考核兑现。层层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兑现,把创建畜牧大县指标作为全市各地各有关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市政府每年组织专班对各镇(办事处)创建畜牧大镇工作进行考评、验收,重点考核畜牧业生产指标、人均指标、规模养殖指标、养殖治污指标以及效益指标等。考评数据以统计局的法定数据为准。采取量化考核到项、综合考评、按分排序的办法进行考核评定,对排名前列的镇(办事处),市政府予以通报表彰,并兑现畜牧大镇、畜牧大村奖励。

(二)加大资金投入,扶持产业发展我市从2003年至2006年,每年拿出400万元资金用于规模养殖、标准化生产、良种繁育、养殖贷款贴息等奖励;2007年,我市积极争取上级的有关畜牧业项目和扶持政策资金2060万元;2008年除向上争取有关畜牧业项目和扶持政策资金2369.87万元以外,为了争创全省畜牧大县(市),**市政府专门印发了当政发20082号文件《关于印发**市创建畜牧大县方案的通知》,出台了新建万头猪场奖40万元,新建一栋标准化“500”猪舍奖5万元、标准化“150”猪舍奖3万元等12条政策措施,并利用春季党训班、三级干部会、农业技术培训会、**农业110报、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形成大力发展畜禽生产的氛围。全年共兑付畜牧产业奖励资金近700万元。由于项目资金的到位和各级扶持政策的激励,社会力量纷纷投资发展畜牧业,极大地促进了**市畜牧业的发展尤其是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发展。

(三)强化科技服务,提高科技水平针对近年来生猪生产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们全面提高科技水平,完善技术服务手段,为畜牧大县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一是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和科技入户工程,先后组织畜牧兽医科技骨干百余人次,在畜禽标准化生产、良种繁育和动物疫病综合防控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全年共开展专项技术培训105场次,受训农户达近4万人次。通过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养殖技术水平。全省重点推广的优质蛋鸡高效饲养技术、标准化养猪技术、规模化养猪场疫病监测技术、高产奶牛全混合日粮饲养技术、山羊圈养技术已在全市大范围应用,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肉尸处置技术和病死动物肉检验规范已被广泛应用到实际工作,“150”、“500”标准化养猪模式、养羊“1235”模式等新模式已在我市全面示范推广,深受农民的欢迎。二是加强规划管理,全面推行了畜产品加工企业和规模养殖场(户)等的登记备案制

度,建立养殖及加工场(户)电子档案。从2004年开始,我们将全市50头以上的养猪户实行书面和电子两种档案备案管理,全面跟踪掌握规模养殖动态。三是办好示范典型带动发展。在畜牧大县创建过程中,我们先后向上申报绿色食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5套,制定了清平猪等地方品种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并申报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生产品牌,全面推行健康无公害绿色养

殖。(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并分门别类培植典型样板,先后在玉阳办事处三里港村建“115”生猪生态养殖样板,在半月五里岗建“500”样板,在玉泉办事处玉泉村建“150”样板,在坝陵办事处坝陵村建万头养殖小区样板,在草埠湖民生牧业公司建规模猪场配套有机肥料厂样板,在王店镇建生猪良种工程样板,在两河麦城村建养猪专业合作社样板。每建一个样板,就开一次现场会,现场观摩、举一反三,还组织大户外出参观学习,有效地促进了畜牧大县创建进程。

(四)狠抓良种繁育,增强竞争能力我市在坚持抓好清平猪等畜禽保种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开展了畜禽品种改良,开拓了畜禽品改工作的新局面。从1980年开始,相继实施了生猪“四化”等品改项目,确立并推广了生猪三外“杜长大”或两外一内“长大清”、山羊波杂组合模式。从2007年开始,结合全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在我市第一批试点实施的机遇,大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目前全市建成生猪供精站1个,中心人工授精站7个,区域人工授精站21个,培训合格人工授精员120人,符合采精条件的良种公猪252头。同时,充分发挥地方品种清平猪母本的作用,完善三级良繁体系,建立了“三群一站”(即核心群、繁殖群、生产群、生猪人工授精站)良繁体系。全市栏存母猪8.79万头,其中外血母猪2.1万头。全年实现人工授精13.5万头份,人工授精面达90%以上,情期受胎率80%以上,总受胎率90%以上。全市优质三元猪出栏比重达90.3%,优质杂交肉羊比例达80%以上,优质杂交鸡优质比达85%以上,奶牛良种率达100%。

(五)搞好疫病防控,保障产业发展创建畜牧大县,离不开动物防疫工作的保驾护航。我市历来非常重视动物防疫工作,实行市政府统一领导,市畜牧部门负责搞好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以各镇(处)政府为防疫责任主体,各自然村为责任单位具体实施,形成了行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村成立工作专班具体实施的格局。确立了“八统一”(统一聘请有资质的防疫员;统一组织防疫;统一领发防疫物资;统一建立季防月补针和常年疫病监控制度;统一建立动物防疫资料台帐;统一核发防疫员工资报酬;统一兑现动物死亡补偿金;统一管理防疫资金)的动物防疫新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新的动物防疫运行机制。从2004年开始,市政府将动物防疫成本全额纳入了市级财政预算,出台了《**市动物防疫反应死亡补偿办法》,按镇处财政和市财政分别负担40%、60%的原则,每镇处每年1万元、市财政每年13万元的防疫反应、死亡补偿预备费纳入财政预算,作为全市动物防疫反应、死亡补偿保障基金。并从2007年开始,全面免征农户的动物强制性防疫手续费,建立了村级动物疫情报告观察员制度,动物防疫员和观察员的报酬纳入市级财政预算。

三、创建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畜牧生产健康发展全市建成“150”、“500”标准化养猪栏圈141栋;优质畜禽养殖小区28个;各类规模养殖户2025户,其中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的1628户,300头以上的有358户,千头以上的有83户,万头以上的有6户(清平种猪场、草埠湖民生牧业、王店满山红猪场、庙前茂源猪场、坝陵宏鑫猪场、河溶地畜猪场);年出笼1000只以上家禽的256户,其中年出栏10万只以上的大户3个(玉阳冯运富、玉泉杜心春、河溶庄小东);年出栏100只以上山羊的141户。全市年出栏生猪过10万头的大镇6个,年出栏山羊过3.5万头的大镇2个。全市生猪累计出栏88.6万头,同比增长10.6%;山羊累计出栏13.87万只,同比增长4.1%;家禽累计出笼936.8万羽,同比增长11.8%;奶类产量1260吨,同比增长2.9%;禽蛋产量22361吨,同比增长14.9%;肉类总产量89811吨,同比增长14.8%;拥有奶牛657头;全市畜牧业产值17.8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6.22%。

(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先后引进和培植了蒙牛乳业、兴蒙乳业、亚源乳业、均瑶乳业等乳制品龙头加工企业;培植了年屠宰加工50万头的肉食品加工企业翔鹤食品有限公司和年设计规模5万吨的家禽饲料加工企业正天农牧有限公司;培植了清平种猪场、民生牧业、茂源猪场等16个生猪良种繁育场。翔鹤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猪肉产品已成功在武汉、南京等大中城市超市上架销售,并成为奥运会期间宜昌市两家“涉奥肉类生产企业”之一,该公司通过建立“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实行生猪养殖“订单”,由公司为农户垫付外三元仔猪款,并按高于地方市场价予以收购育肥猪,网络12000个农户发展生猪养殖,其新建的2万头规模养猪场已投入生产。二是中介服务组织网络不断完善。依托畜禽专业大户、经营能人联系农户优势,组建了1个养猪专业合作社和3个养猪协会。拥有会员2872人。采取“四个统一”(统一饲料供应、统一防疫、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服务模式,集生猪收购销售、科技培训和跟踪服务于一体,采取“公司+协会+农户”与购销商相互联动的模式开展购销和科技培训活动,积极邀请相关专家前来进行授课和技术指导,大力推广畜牧业新科技,积极为养殖户提供信息服务和技能培训,实现信息技术资源共享,其产品畅销省内,远销广州、上海、湖南、江西等地,为养殖户搭建“致富桥”。三是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全市形成了小商小贩、交易市场、营销大户、加工流通等四级营销服务体系,目前从事畜产品流通的就达3000余人,其中年营销1万头以上的经纪人有8人,每年外销生猪达80余万头。四是品牌建设不断加强。注册了蒙牛、亚源、清平猪、翔鹤食品、双莲鸡等商标,翔鹤食品和民生牧业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畜禽产品和产地双认证。翔鹤牌猪肉产品已成为**市的优质猪肉的主导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已小有名气。

(三)产业地位逐步增强畜牧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更是把发展畜牧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200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尽快把我市由粮油大市建成畜牧强市的战略目标。2006年,市人大六届二次全会又决定加快畜牧、林果和蔬菜三大产业发展,市专门成立了畜牧产业化办公室,由市委分管副书记挂帅,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通知》(当政发20033号)和《**市畜牧产业建设实施方案》(当政发200447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畜牧大县的通知》(当政发20082号)、《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当发20081号)等文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畜牧产业发展。2007年,我市成功跻身为全国256个生猪调出大县之行列,被纳入全国200个生猪良种补贴试点县市范畴,被确定为全省畜禽标准化养殖模式推广示范县,今年初,又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畜牧大县。

第三篇:农业大县建设经验交流材料(三)

**是一个农业大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北依汉水、南倚长江、西连荆州、东邻武汉,318国道、宜黄高速公路横贯东西,随岳高速公路贯穿南北,交通十分便利。国土面积2538平方公里,人口148万;辖15个建制镇、3个市属街道办事处、2个原种场、1个工业园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文化之乡,也是全国唯一的体操之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

季分明,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具有南北兼优的气候特点。全市总耕地面积14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86万亩、旱地面积55万亩。**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市)之一,2004年、2006年、2008年先后三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粮食生产是千家万户增收致富的优势主导产业。

一、粮食生产有利条件及成效

(一)粮食生产再创佳绩。2008年粮食生产再创佳绩,是继2004年以来的连续第五个丰收年。粮食总播种面积137.7万亩,总产量13.5亿斤,分别比2007年增3.5万亩(增2.6%)、增0.5亿斤(增3.8%)。

(二)水土资源条件优越。我市水资源丰富,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境内沟渠纵横,大小湖泊众多。全市排灌设施齐全,土壤耕层质地适中,养分充足,水、电、路、通信设施良好,非常适宜发展粮食生产。

(三)财政资金投入较大。2008年,中央、省、市投入粮食生产资金1.344亿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281万元、土地整理项目资金5971万元、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4261万元、良种补贴项目资金138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53万元、测土配方项目资金55万元、病虫防治资金39万元。

(四)农机装备水平较高。2008年,全市农机总功率达到92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483台、大中型配套耕整机具2094台、联合收割机681台、插秧机291台。农田机耕机整率达到80%左右,水稻机插率达到10%左右,水稻机收率达到90%以上。

(五)粮食产业化发展较快。产业化发展水平较高,拥有市湖沁米业、恒泰米业、元亨米业等20家省、市级龙头企业,源丰种业有限公司等优质稻种子供种单位及优质稻生产镇(基地),在优质稻项目区内与基地农户签订优质稻订单合同,签订订单面积达到65万亩,占优质稻板块实际面积80.5万亩的80%。**金威麦芽有限公司开展啤酒大麦种植,以订单形式发展啤酒大麦5万亩。

(六)“**香米”品牌独有。2008年,我市组织向国家工商局和国家商标局申报“**香米”注册商标获得成功,整合了我市所有稻米品牌,强(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力打造了我市优质稻精品。

二、理清工作思路 明确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认真贯彻党的农村工作各项方针、政策,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为保障,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为突破点,做大做强水稻产业,推进产品质量升级,强化市场开拓,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全市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发展原则。做到“五个坚持不动摇”,“三个转变”和“四个形成”。“五个坚持不动摇”,即:一是坚持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动摇;二是坚持粮食市场放开不动摇;三是坚持保护基本粮田不动摇;四是坚持发挥水稻优势不动摇;五是坚持水稻产业化发展不动摇。“三个转变”是:由传统的单一粮食观向多元化食物观转变;由过去单纯“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有机结合转变;由一般化抓粮食生产向重点抓粮食生产主要地区和优势区转变。“四个形成”即:基本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竞争强势的水稻主导产业;基本形成无公害绿色水稻食品的产业优势;基本形成“龙头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完善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发展目标。近期目标:耕地资源要严格控制在140万亩以上,粮食总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使农业总产值增长与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增长保证1:1.8左右的合理比例,使投资的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份额逐步提高到75%以上,力争在良种、配方施肥、地膜覆盖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有实质性突破。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5亿斤。

远景目标: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及人口的不断增长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远景目标包括:一是继续严格控制耕地数量的减少,确保135万亩的耕地底线,粮食总面积达到160万亩,总产达到18亿斤。二是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和科技推广的投入。三是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粮食亩产增长幅度每年递增

10公斤。

三、创建粮食强市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维修207处大小泵站,新建3座泵站,确保旱能灌,涝能排。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必须对现有泽口闸、卢庙闸、欧湾闸、鄢湾闸站、黄越闸站和八潭闸站等6座闸站进行改造。二是加快标准粮田建设步伐。整合国家对农业基

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变分散投资为集中投资,集中财力办大事,建成60万亩标准高产农田。三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增加购机补贴项目资金,调动农民的购机积极性。新增装机容量100万千瓦。

(二)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科技投入。一是建立健全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稳定基层农技队伍。要加大对基层农技站点建设的投入,配备现代化的装备水平,要加大对农业新技术推广费用的投入。二是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建立农业气象观测站、自动气象(加密)观测站网、气象灾害预警实时发布系统(电子显示屏)三个子系统,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安全保障工程。

(三)强化粮食生产结构调优,确保粮食生产稳步发展。一是发展优质稻板块,提升稻米生产效益。我市粮食总产的85%来自水稻生产。做大做强优质稻板块,是做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促进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二是增加粮食面积,努力提高复种指数。大力发展早晚稻和粮食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同时,大力发展马铃薯种植,提高粮食总产量。三是依托龙头企业,努力提高商品粮生产。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生产,大大提高了我市粮食商品性生产能力。近六年来,我市粮食商品量不断提高,2003年为7.9亿斤,2008年达到10亿斤。

(四)强化核心示范样板创建,推动粮食生产全面发展。一是优质稻核心样板建设成效显著,新品种展示试验示范结硕果。板块项目区共增收节支1.96亿元,全市农村人均增收196元。农业局科技园试验基地,新引进、示范优质稻新品种。二是大力发展马铃薯生产。照省农业厅的要求,大力调整品种结构,合理进行区域化布局,2008年秋播在沔城镇建立3000亩连片马铃薯-棉花高效栽培模式示范样板,有效带动了全市马铃薯生产发展,种植面积扩大到4万亩。

(五)强化重大实用技术推广,提高粮食生产质量和水平。一是轻简化栽培技术应用面积大。水稻轻简栽培面积达36.8万亩,其中水稻直播20.5万亩,抛秧4.5万亩,免耕栽培2.5万亩,机插秧9.3万亩。二是高效种养模式稳步发展。实施稻虾连作5万亩,瓜稻、藕稻等高效模式14万亩。

(六)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促进技术迅速形成生产力。一是大力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和技术培训。我们发动全市农技人员大力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全年共落实农业科技示范户6800户,比上年增51.1%。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新技术培训,全年共培训30万人次,大大提高了我市种植业生产技术水平。二是利用现代传媒指导农业生产。全年发行《**农业》小报共12期,144万份;编印《农情反映》共21期,用于指导全市大面积粮食作物田间管理,印发技术资料近20万份。与**电视台、移动、联通公司合作,通过《田野》栏目、农信通平台直接面对老百姓宣传实用生产技术,介绍种植业生产典型。

第四篇:农业大县建设经验交流材料(一)

**市地处**西北,全市版图面积32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85万亩。2008年农作物总播面积293.53万亩,其中,粮食生产面积237.62万亩,总产量117.4万吨,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70元。

一、正确分析形势,明确粮食产业地位

**市是农业大市,粮食生产是我们的传统优势,粮食作物产值占

农业总值的四分之一强,如何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是我们近年解决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布署粮食生产工作。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点,挖掘潜力、扩大优势。

(一)因势利导持续扩大粮食生产面积。**市耕地面积大,全市尚有41.06万亩荒地可供开垦,土壤质量中等,可改造性强,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缺水和有机质含量不高等,通过工程、技术等措施,在短期内就完全可以改造成高产农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面积的扩大,充分利用粮食政策引导农民通过开垦宜农荒地增加粮田面积、开展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生产面积。2004年以来,我市通过开垦,新增耕地5.29万亩用来发展粮食生产;生产复种指数由1.86增加到2008年的1.95,相当于增加粮食生产面积13.5万亩,粮食常年复种面积控制在200万亩以上。

(二)努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我市粮食生产面积位居全省第一,但单产却位居全省第十八位,与我市相邻的、自然条件相近的襄阳区相比要低10多公斤,如果我们采取措施将单产水平提高105公斤,就可以增加粮食产量25万吨。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我市粮食生产发展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我们立足**实际,把工作的突破口选择在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上,主攻单产,增加总产。通过加速良种的推广步伐,增加高产粮食作物面积;每年坚持建设5-6万亩标准粮田,增加1-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开展秸秆还田,提升有机质等措施,将粮食单产由2004年的385.21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494.1公斤,增加了108.89斤,增幅28.27%,粮食总产自2004年以来实现连续五年增产,年均粮食总产93万吨,平均粮食商品量70.7万吨,商品率76.03%,人均占有粮食859.5公斤,其中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1257公斤,全市依靠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人均增收300元,占农民人均增收的60%。

(三)千方百计提高种粮效益。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较低,为了解决种粮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决定立足粮食优势,发展产业化经营,打造地方经济强势行业。我们在抓好粮食生产、促进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的同时,还把发展粮食产业化作为提高粮食整体效益,拉动全市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把粮食产业作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骨干项目,粮食加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已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60多家,粮食加工能力200万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粮农签订粮食定单160多万亩,收购粮食75万吨,全市70%以上的粮食实现未产先销,粮食产业年加工产值20亿元,仅此一项为农民人平增收60元。

(四)积极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一是结合**粮食种植传统开展区域化布局,将全市规划为枣北旱作粮食优势区、枣南水旱轮作优势区。因势利导,在枣北推行优质专用小麦与饲料玉米连作;在枣南推行优质专用小麦与优质稻米连作,实现区域化布局,利于产业化经营,提高收购价格5%。二是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开展专业化生产,推动粮食生产向集约化、专业发展,提高优质率。全市拿出240万元,补贴优质水稻良种40万公斤,全市小麦优质品率实现100%,水稻实现80%,涌现出了大批优质品种专业村。三是采取良种、农资补贴的方式,发展马铃薯产业,引导农民发展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2万亩,即增加粮食产量,(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又丰富了市场。

二、依靠政策引导,激发农民种粮热情

一是在充分宣传贯彻中央和湖北省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方针和政策的同时,2008年我们重点抓好了政策的持续执行,将粮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补贴等政策性补贴足额直接发放到每个种粮农民,平均每亩76元,鼓励农民用于种粮投入。二是市政府将粮食奖励政策扩大到种粮农民,财政拿出50万元(比上年增3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在农业生产组织、重大生产环节及粮食高产创建上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营造多种粮、种好粮的良好氛围。三是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开展规模化生产,扶持发展粮食专业户600多个,培植了一批粮食生产的中坚力量,带动种粮水平整体提高。在政策的带动和激励下,今年再度出现了粮食面积和产量夏秋两季同增的好形势,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全年粮食生产面积

237.62万亩,比2007年增加8.06万亩,增3.51%;总产达到117.4万吨,比上年增加11.55万吨,增长10.91%。粮食商品量98.94万吨,商品率84.28%,人均占有粮食1068公斤,其中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1566公斤,全市依靠发展粮食生产可促进农民人均增收300元,占农民人均增收的60%。

三、完善

保障体系,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一)完善科技推广体系,提高服务保障能力。一是稳定推广队伍、保障推广经费。在乡一级推广上,细化业务管理,打破平均制,“实行公平竞争上岗、按承担推广任务定责,按任务完成质量付酬,全程合同管理”,由政府买单,将推广任务和经费明细到个人,实现“定岗、定责、定工作任务、定工作经费与劳动报酬”的四定工作机制;在市一级结合新型农民技术培训、农业科技入户,系统培训了5000多户新型农民作为村级技术骨干,恢复了市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镇有农业服务中心、村有科技示范户的农技服务网络;**市财政按农业人口每人15元的标准统筹解决乡镇农业事业费750万元,配套省财政的45万元,实现了农业技术推广“有经费保障、有任务目标、有考核兑现”。二是改革推广方式,提高科技贡献率。为了增加产量、提高效益,我们狠抓农业科技的组装配套应用。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氮肥后移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轻简化栽培等粮食生产新技术组装配套应用。采取电视专题、科技电影、现场会、宣传车、科技下乡、专场培训等多种形式,大力加强种粮农民的技术培训,全市90%以上的农户熟练掌握了粮食生产实用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药剂拌种、种子包衣等常规的高产技术全面普及,全市开展测土配方施肥250万亩次,种子包衣150万亩次。免耕、直播等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应用迅速,应用面积50万亩,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持,测算科技贡献率达到62%。三是全面普及良种,实现优质高产。投入资金1400多万元,建立了5万亩稳固的粮食良种繁育基地,对小麦实行每两年一个轮次的换种,对水稻、玉米等推行统一供种。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粮食良种覆盖率达到99.32%,其中小麦、水稻、玉米等大宗农作物实现100%的良种率,直接促进了全市粮食优质率整体提高10%。

(二)强化避灾减灾措施,增加粮食生产效益。**地处南北气候交界地带,农业灾害发生较为频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避灾减灾措施和抗灾生产,将抗灾生产领导小组和病虫防治指挥部的职权范围扩展到农业投入品的流通领域,负责全市农业减灾、抗灾物资的储备、管理、应急调运等。结合本地灾害发生频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粮食生产抗灾预案,提高对应急事件或重大病虫、自然灾害的控制、自救能力。除了成立的服务型机防队外,市财政还拿出50万元资金,购置了600多台机动喷雾器、喷雾喷粉机和人工气象设施,成立了30个抗灾应急控制机防队,储备了上千吨的物资,用于应急减灾。在早春冰冻灾害天气和水稻两迁害虫大暴发,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的情况下,我们两次及时启动抗灾预案,调运应急物资2000吨,出动机动喷雾器3000多台、手动喷雾器11万具,开展应急控制防治180多万亩次,成功地控制了灾害和次生灾害的发生,挽回粮食12万吨以上。与此同时,结合应急防治,采取叶面喷肥、精细管理等方式,将适用的增产技术全面普及,实现了抗灾保丰收。

(三)发展农村服务组织,全面开展社会化服务。为了解决小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的矛盾,提高生产效率,我们以发展农村服务业为契机,组建植保机防队300多个、农村专业合作社60多个,全面开展社会化服务,协调机耕、机播、机插、机收设备2400多台,进行全程机械化跨区作业,即缓解了农村劳力紧张的矛盾,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提高了种植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激发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目前全市粮食生产机耕面积占播种面积的80%,机收率90%以上,机械精播、半精播占60%。

(四)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实现粮食可持续发展。一是在全市开展减氮、增磷、提升有机质工程。秸秆覆盖还田面积60多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0%,平衡营养元素,改善土壤性状,利于持续增产。二是充分利用国家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的积极性。全年农业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整理土地5万亩,建设标准粮田4万亩,水库除险加固4座,开挖堰塘220口,提高了生产保障能力。三是开展高产攻关,增强生产后劲。抓住粮食高产创建“十个一”机遇,在全市大力推进高产创建,建立水稻高产攻关方24片,面积5万亩,平均单产709公斤,小麦高产攻关方6片,面积1万亩,平均单产506公斤;水稻高产竞赛方5片,面积2200亩,平均单产811公斤,小麦高产竞赛方2片,面积500亩,平均单产517公斤,充分挖掘了现阶段土地增产潜力,为全市粮食单产再上新台阶提供技术支持。四是加大示范力度,带动综合能力提高。全市建立万亩小麦、玉米连作高产示范2个,建立万亩优质水稻高产栽培示范区1个,建立千亩小麦单产过千斤示范片16个,建立小麦、水稻高产示范点各510个,平均每个村1个。全市共计建立各种示范片、点面积11万亩,平均单产650公斤,这些示范基地直接面向农民,示范带动各种高产栽培技术的普及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

四、做好产业文章,再创粮食生产辉煌

根据专家建议,我们还规划了食品工业区,力求把我市的粮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优质小麦、优质大米、玉米及马铃薯的产业化做成富民强市的行业。在小麦产业上,重点建立稳固的产销协作关系,产业化经营上连市场下连19万农户。整合组建了金华麦面集团,由面粉加工向精细加工转变,由粗产品调出向精深食品调出转变;在大米产业上,整合资源,统一品牌、联合开发,做大做强优质米龙头企业,积极争创优质品牌;在玉米产业上,鼓励饲料企业直接参与产业化经营,订单面积占玉米生产面积的90%,企业间开展横向联合,大力发展养殖业,形成生猪经营40万头、畜禽养殖300万只的产业化规模,实现就地转化再增值。目前,我市粮食产业加工增值比例已经达到1:1,粮食加工产值20亿元,工业体系基本健全,正由粮食优势向经济优势、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

五、实行科学规划,确保粮食稳定发展

(一)抓好粮食高产创建,推动农技推广工作。2009年,我们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抓好三个高产创建项目。即小麦、水稻、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和小面积高产攻关示范区,按照统一要求,采取得力措施,将高产高效示范区打造成一流的示范亮点区,小麦高产创建指标力争攻关田550公斤/亩,万亩示范区500公斤/亩;水稻高产创建指标力争攻关田750公斤/亩,万亩示范区700公斤/亩;玉米高产创建指标力争攻关田600公斤/亩,万亩示范区550公斤/亩;在环城鲍庄村落实小麦免耕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小麦机械条播试验、药剂拌种试验、不同氮肥水平钾肥水平防治小麦条锈病试验等项目;在环城方湾村落实油菜免耕栽培技术的示范50亩。同时,抓好水稻旱育免耕抛秧、秸杆还田、麦林套稻、精量播种、机械插秧和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等技术展示和试验、示范。

(二)认真搞好农情调查,确保及时贯彻应用。一是在粮棉油等农作物重大生产环节开展农情调查不少于30次,全年编发《农情简报》30期;二是在作物病虫草鼠害的预测预报防治工作中,建立健全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筛选和示范推广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与新型植保机械,着力示范推广安全用药技术,以及重大抗药性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使各种病虫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发布《病虫情报》25期,在电视上播出农业科技推广专题节目30期以上;三是在化肥、农药、土壤等检测项目中完成4000个土样的养分含量检测和100个化肥、农药有效成分检测,下发施肥通知单4000份,确保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达到80万亩次。

(三)强化科技培训力度,搞好农民培训工作。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发放技术资料与影视教学相结合、入户指导与媒体宣传相结合的办法,深入到全市各镇开展春耕和秋播技术培训,定期和不定期地在田间地头为农民开展科技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

(四)加强科技项目建设,不断深化为农服务。一是农业科技入户项目,着重抓好服务质量提升和服务内容延伸。二是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重点抓好基础试验和对比示范,以及数据采集分析应用。三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重点抓好优质农资供应和技术培训、指导工作。四是高产创建项目,重点抓好核心示范区建设,抓出亮点。所有项目工作按照上级有关标准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严格管理。

第五篇: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经验交流

突出三大环节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近年来,##县依托文化旅游主导产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产业成带、基地成片、品牌成型”的发展格局。下步,必须突出抓好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拓宽销售渠道三大环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抓好基地建设,发展主导产业

适应市场需求,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创出品牌,形成规模,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使主导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和区域化效应,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一是优化基地布局,实施区域化开发。按照合理布局、区域调整的原则,围绕龙头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和连片开发建基地。突出扶持发展好烤烟、水果、畜牧、药材、蔬菜等系列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切实抓好以新场、茨岩、廖家桥为中心的优质杂交水稻基地,以千工坪等乡镇为中心的玉米高产示范片,以腊尔山、禾库为中心的高山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基地,以水田乡、千工坪乡、沱江镇为中心的中、低海拔蔬菜基地,以腊尔山、阿拉、两林、禾库等乡镇为中心的烟叶种植基地,以吉信镇为中心的生姜特色蔬菜基地建设,以廖家桥、水田为中心的水果基地建设。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群体优势,逐步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培育主导产业,实行规模化经营。围绕龙头企业和市场需求建设发展主导产业基地,培育以水果、蔬菜、烟叶、养殖为主的优势产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分布、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大力实施“334”工程,即完成水果品改提质3万亩,季节蔬菜3万亩,烟叶种植4万亩。继续深入抓好裕恒、山都、松桂坊、镜瑞等生猪养殖场,茶田塘坳养羊场,阿拉宜都养鸡场以及国家级巫陵牛(湘西牛)遗传资源保护区建设。三是提升发展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按照“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抓好农产品质量保障、消费保障安全体系,狠抓技术、检测、监管、培训“四大体系”建设主线,把标准化注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通过抓源头制定生产标准,抓培训落实操作规程抓检测严格市场准入,抓监管严禁高毒高残留及有毒农资使用,实现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规范化,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业大户等率先实施标准化生产,示范带动,由点及面,逐步推进,最终实现生产基地化和基地标准化。

二、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群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一是加大扶持引导力度。按照“扶大、扶强、扶优”原则,进一步规范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强化服务和行政执法,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努力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政务环境。在金融、税收、财政等方面不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对具有一定规模、成长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在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用地等方面,优先安排,重点保证。重点扶持**传说食品有限公司、水果市场等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培育和发展1-2家畜牧产品加工企业,打响**特色品牌。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开展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的联姻活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技术推广部门明确科技攻关重点,优先研究开发一批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扩大先进技术的覆盖面。依靠科技改造、发展一批传统加工业,增强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开展面向基地和农户的技术推广。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组建自己的研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企业或企业集团。三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帮助企业转变观念,树立现代营销理念,从被动适应市场、服从市场转到主动对接市场、服务市场上来。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开拓国内外市场。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法,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备类展销、展示、洽谈会,广泛宣传、展示名牌产品,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创建知名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引导支持**传说责任有限公司、果果三农、松桂坊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发展。主动与外部大企业、大集团进行投资联合,甘当它们的生产基地和第一车间,通过挂靠形式,使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积极对接老爹公司、湘泉制药等企业,抓好猕猴桃、杜仲、蔬菜、油茶、药材等特色经济作

物生产,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带、产业板块的农业区域结构模式,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三、拓宽销售渠道,激活产品流通

积极主动研究市场动态,拓宽市场领域,增强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强化市场监测,做好信息引导。采取网络、有线电视等多种形式,及时、准确地向农民和交易者提供价格信

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候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和交易者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引导农民调整结构、保持市场平稳运行,实现农产品增产增值,全力防范农产品“难卖”、“贱卖”问题。二是建立对接平台,拓宽流通渠道。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县内阳光超市、佳惠超市等平台优势,实现“农超对接”,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减少流通环节。按照规范化、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尊重农民意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要求,指导中介组织抓好行业管理,充分发挥**县古城红心猕猴桃农民专业合作社、**县千年苗姜农民专业合作社、**县苗岭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县阿拉营利群烟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的中介促销作用,积极输导农产品市场流向,全面防范滞销。三是改增农贸市场,活化内需消费。实施“市场带动战略”,依托市场沟通产销,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从传统的购销经营向组建批发市场转变,扩大辐射力和覆盖面,建立多层次的名、优、独、特的地方产品专业市场,构建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扎实推进乡镇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和城区农贸市场扩容提质。抓好果蔬批发交易中心新建,着力打造腊尔山、阿拉、禾库、廖家桥等农产品销售市场,活化县内市场,引导农产品就地销售。同时,下大力气抓好血粑鸭、果王素、姜糖等的销售和市场开发,逐步形成连接产销、功能完善、内外通达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

下载农业大县建设经验交流材料(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大县建设经验交流材料(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大县建设经验交流材料(五)[推荐阅读]

    近年来,我区在中央和省、市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争创全省畜牧大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总目标......

    农业农村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县农业农村工作按照X书记提出的“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指示精神要求,着眼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通过转移......

    农业工作会议经验交流

    文章标题:农业工作会议经验交流发展农业产业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去年以来,**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

    县农村绿色农业发展建设经验交流

    一、主要做法1、编制规划,强化监管。围绕生态示范区建设,结合我区农业的产业发展特点,我们先后编制完成了《县区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农药投入、病虫害综防规划》、《农用......

    全省农业基地调查经验交流材料

    全省农业基点调查经验交流材料夯实调查基础确保统计质量息烽县农业局农经站(2011年7月20日)息烽县位于贵州省中部,乌江南岸,地处贵阳与遵义之间。辖10个乡镇,161个行政村,1480个村......

    设施农业经验交流材料 (5000字)

    创新机制 优化环境 奋力推进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中共红寺堡开发区工委 红寺堡开发区管委会 (2009年6月1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红寺堡开发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

    农业项目开发经验交流材料大全

    农业项目开发经验交流材料 一、坚持选项原则,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20xx年度项目区确定后,根据项目区的土地资源条件、水利条件、产业特点等,对项目的开发建设内容、投资估算、资金......

    农业行政执法经验交流

    依法保护农民利益:农业行政执法经验交流日前,姜堰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有一支能够在基层开展农资市场监管的专门队伍,打假护农有了可行的组织保证。实行农药经营“双证”管理是姜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