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亭国营金江农场
保亭国营金江农场
国营金江农场位于保亭黎苗族自治县南部,场部距县城18公里,距国道海榆中线244公里处,北距五指山29公里,东距七仙岭温泉18公里,南距三亚市59公里。场部位于响水河南畔,为区别于响水镇,又和同批所建农场保持一致,故命名为“金江”。地理座标:北纬18°35′,东经109°36′。农场创建于1956年,曾是原国家副主席王震重视的橡胶实验基地和原国家农垦部的试点单位。地理环境
金江农场地跨保城、新政、响水三镇,土地总面积74平方公里。地形属低山丘陵地。主要河流为脚下河和响水河,水源丰富。场区内年平均温度24.1℃,年平均降雨量为1921.1毫米。海榆中线自北向南穿过该场。建制沿革
金江农场创建1956年5月。前身为新华垦殖场。1988年划归海南省农垦总局管辖。1990年,全场设6个作业区62个基层单位,其中橡胶生产队36个,场办工业企业3个。全场土地总面积折合11.1万亩,开垦利用8.29万亩,其中橡胶地占59.3%,林地占7.5%,耕地占2.5%。该场以生产橡胶为主。
场办工业始于1958年,当年以粮油加工和机械维修为主。1990年,有日产8吨和12吨的标准胶厂各1座,以及木材厂、家具厂等。农场发展
2003年农场新领导班子带领全场干部职工围绕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突出抓好“十大改革”,取得了“一个摘掉”、“八个新高”、“八个突破”和“八个变化”的好成绩。即:摘掉了连续14年亏损的帽子,年年实现盈利;国内生产总值、职工劳均收入、胶工劳务报酬、橡胶亩产、橡胶单产、橡胶干含、割胶技术、自营经济八个方面创历史新高;文明创建工作、第二代胶园建设、维护稳定、扶贫攻坚、计划生育、安全生产、教育卫生等八项均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职工精神面貌、就业理念、干部素质、职工生活水平、居住条件、社会环境、领导班子在群众中的地位、场乡关系有了新的变化。
农场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充分利用本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自然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充分依靠科技,强化管理,提高效益,不断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使企业的三个文明建设得到蓬勃发展。
目前,全场自营经济面积达1.2万亩,种有龙眼、荔枝、红毛丹、香蜜菠萝、槟榔、反季节瓜菜等。已通过农业部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认证。逐步走上了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的发展轨道。全场自营经济年总纯收入2349万元。为了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农场党委提出“让别人发财,求自己发展”的思路,引进奖金数千万元,在场部座落的海榆中线两边建设集贸市场、银行、邮电大楼、加油站、商住房一条街等并已具规模,形成了靠山种果、靠路运输、靠水养殖、靠路经商的农、工、商、建、运、综合经营新格局。农场依托理想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已逐步开发热带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度假、干胶产品和热作水果深加工。
第二篇:国营新中农场生产经营情况
国营新中农场生产经营情况
海南省国营新中农场创建于1956年5月1号,地处海南省万宁境内,毗邻琼中县琼海市,较为偏远。人口密度较小,是一个热带资源丰富,雨量充分,气候温和,环境优美的地方。它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建设规模较大土地资源较为肥沃,是有大好发展前景的国营中型农业企业!
农场主要靠种植橡胶,槟榔。这是农业的两大支柱,而橡胶为主要,橡胶易成活,病害少,更有利于它的产胶量,一棵橡胶树一般可以活40年,然而在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40年里,它可以给人们产30年的胶水。如果说管理的妥当,那它的寿命回更长。也就是说它能提供更长时间的胶水。一棵橡胶树它的价值是可观的!它在生命中有3/4的时间得挨工人的刀子。然后等他不能在产胶了。将被卖到木材加工厂。一棵橡胶树的收入的非常可观的,着也是它成为农场的主要经济支柱的原因。
一棵橡胶树种下去!要到它长到7岁才可以开始割胶。在这胜劣汰的社会里,橡胶树也必须遵守“适者生存,劣者淘汰”。如果在生长中,橡胶树因病或某些灾害而没有达到标准,那他会被移出橡胶林。因为橡胶树每年要施4次肥,还要进行管理,对于生长期受病害的橡胶树的产胶量不会很久,人们会种下新的橡胶树而取代它的位置。这样后者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会更高。
万物生长的情况一般于它的身体成正比,谁赶说瘦小的狮子一定能斗过同龄块头大的狮子。橡胶树的世界也是如此,一般树冠粗大,树高大而笔直,枝繁叶茂,那它的产胶量就一定标准!但是有特殊情况,因为胶水是由橡胶树通过光合作用,然后产生酶,在由酶在橡胶树体内经作用才形成胶水储蓄于体内。而植物的光合作用是靠叶绿体内的叶绿素,所以胶水的产量主要决定于绿色叶子的多少。所以矮小的橡胶树的叶子与高大的橡胶树来说,其产量得多。橡胶树的产胶一般经过4个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产胶周期需要4个过程。割完胶后,橡胶树就进入修养状态。首先脱去不起作用的叶子,在此时工人会给橡胶树施肥,因为此时元气大伤后需要吸收大量养料和水分。照顾好“身体”继续为下期产胶作准备。然后抽芽,长叶。新的叶子光合作用更强,这个时候在施一次肥,保证长出更多更好的叶子。但还不是割胶的最好时候。因为这并不是割胶的黄金时期!只有的叶子老化长成青绿色的时候,此时进行光合作用才更加充分,产量更多,经济效益自然高,也不伤害到橡胶树。
到割胶的时候,工人门就会拿起割胶刀,还有一个用铁丝绑好的碗,先用铁丝把碗固定在树上,割下的胶水就流到碗里!根据工人的介绍,开始割第一刀时是在树距地面1米处往下割,刀要轻,割的伤口多大,多长都是严格规定的!不然对树会造成伤害,影响产胶。我们发现被割的树都只是在一侧割,而不能一刀绕树一圈割。这个根据生物学不难解释,因为植物根部吸收养分提供光合作用需要通过树干。所以如果树被绕割了一圈,相当于桥从中间断了,不能通行了。且不能割得太深,伤到干。这样不利于树的恢复伤口,重新长出新皮。不是割胶的时期,工人就猛割。这样得到的胶水少而且对树的伤害极大。一般是3天才割一刀。这样有利于树排胶后再吸收养分,随着叶子发黄落下,工人才停止割胶。当然不要干这行的轻松,对于不懂的人来说是件好玩的事情。在这一千多亩的橡胶林里,平均一亩35~36株。只有几个工人割胶,管理。而且割胶的时间一般在凌晨2点开始带着头灯摸黑进行工作,这样天亮时整个橡胶林差不多该割的就都割了。或许有人会问到天亮了再割,过几个小时也能割完啊?其实这就是掌握时间。橡胶树在早上六、七点的时候胶管扩大,最易于橡胶树排汁。早上六七点时是橡胶树最精神的时候。
或许农场是经荒山野领开垦出来的。所以这些橡胶树也便坐落在山上,山地从高到低。在树下都被挖了些垒,跑上去想看看山上的树,刚上垒脚就会陷下去。黄黄的泥土沾满了鞋。显然,山上的树下的泥土很软,不像山脚下的那么硬,拍拍鞋子上的泥土。负责人走过来解释说树下低洼的地方是故意挖的,还把挖出来的泥土堆积起来,叫做垒,雨天水从山上往下
流,挖垫可以让水在山上积蓄住,而且肥料不会流失。否则水都往下流,山上土壤水分不足,不利于橡胶树的生长,而故意在树下挖垒不仅是把水积到树下的坑中,挖垒后树下土壤疏松,又有利于根部的呼吸作用,让树根可以更好的生长,胶的产量更高,割胶的时间更长。简而言之就是松土,保水,保肥。这些垒虽然说大家知道是为了松土,但却没有想到作用这么大。橡胶树是人们日常用品的一个原料生产者,汽车轮胎,塑料。木胶桶,胶手套等等。都是橡胶汁经过加工制成的。所以他一直有个不错的市场。据负责人介绍,橡胶林是农场承包给场里一些人管理,定期向农场,国家缴纳应该缴纳的资金,剩下的利润自己获得。这样生产效率更高,积极性更强,承包者又雇佣一些工人管理,根据橡胶的产量按百分比给工人利润。做的好产的胶多,工人得到的利润就多。着大大刺激工人对林地的管理积极性,提高技术,更有利于农场橡胶业的发展。有时候胶的市场好,会出现附近村民半夜的偷胶现象,这是每个橡胶林在割胶期免不了的情况。
对于收集来的胶汁,工人们带回来倒如保鲜池中加氨水保鲜,等加工厂的人来取走,因为加工橡胶会带来污染,为了保持这里农场的可持续发展,胶汁送往了万宁东兴加工厂,橡胶林的工人最后的一项工作只是负责将采取回来的胶汁保鲜。
另外,在农场人们还种植槟榔树,胡椒和一些自己自足的瓜菜,还在山上放牧一些家畜家禽,家畜可以吃农场里的草,帮助工人除草,粪便也是天然的肥料。一位工人说,“靠山吃山,农民不懂得好好利用土地,那就不是个出色的农民。”这些都能给他们带来不错的利益。尤其是槟榔一棵树产值50—100元,一亩地能有2000—3000的高收益。但槟榔有一种先天的病—黄化病,还有橡胶树的白粉病,都需要我们下一辈去克服,给农民一个安心。
老了的橡胶树,产胶已经不多甚至不产胶了,就被砍倒送去农场的木材加工厂,橡胶树的木质坚硬,不易损坏,是木材加工的好原料。早在80年代,木材资源并未开发,木材只做农家的柴薪,到了80年代中期,人们开发木材的利用价值。拿它来加工,做成各种家具。新中农场木材加工场就是加工木材,提供原料给工厂做家具用的。木材加工有两条主要的生产线。1曝木皮
2木条拼版。
首先将运来的木材进行脱皮,从农场或别处运来的木柴堆放在加工厂外面,用曝皮器进行去皮,去了皮的木材被送往加工厂的断料间,断料简单来说就是将材料断掉,把大的木材木块断成不同的小条状。因为工厂加工的拼版主要用来做家私。所以木材去水是必要的,如果木材里含有水分多,很容易腐烂长虫,所以第三步是将断料器处理的小木材送进烘干灶。烘干灶就像烧砖头的灶一样,但里面的温度不能过高,以免被机器烘干的木材烧毁。烘干灶的燃料是加工过程中的一向废弃了的木块、第一步曝皮器脱下的树皮、加工锯剪的木屑、木渣。但在不高的温度里,烘干的效果并不达到标准,即使含水极少的木头也会被虫蛀,并且木材在以后的使用中避免不了接触水,所以如何处理了决定了家私使用时间的长短。简单来说就是决定木材防虫防腐的长短的关键。
药水、处理的原理是:药水真空灌,加压进木材!也就是说,在真空中加入药水,增大压强,把药水压入需要注射的木材中去。经过这一真空加压的处理。药水能沿木材的自身结构缝隙中进入木材深部,使整块木材受药水作用,样病虫就不敢往中蛀了。木材加工厂的厂长在解释时还补充说:“其实木材和人体一样,它坚硬的结构表面也尽是象人体毛孔一样的洞。这也是药水为什么能进入的原因。”是啊,物质由分子或直接由更小的原子构成,而分子,原子在构成物质时,其之间是一定有间隙的!对于为什么这些家具会有虫蛀现象出现,厂长解释说:“这就是这个环节做得不好。甚至故意敷衍谋取利益。一些小厂为了节省成本,赢取高额利润,只是将木材放如药水池浸泡。这样药水最多只能进入木材表面,效果不好!使用时间稍长,表面药水起不了防护作用,虫自然进来了!而经真空加压处理的木材,做成的各种产品极少甚至没有出现虫蛀腐烂现象!”
在加药水处理这个重要环节之前,还需要一步操作,就是将木条打磨成宽厚均匀的不同规格。因为木材是用做拼板,所以宽度和厚度一样是要保持相差无几的!工人把木材从机器一端放入,另外一端出来的便是想要的木条,不仅宽度厚度一样,表面还很光滑。由于工人们忙于操作。我不便过问,这倒成了我心头一块肉了,只得下次再搞清楚了。这环节便是上面讲的药水处理了,接着药水处理过后,宽厚一样的木条送到另一处用机器把木条两端锯成齿状,以便两条木材进行粘合。我想这个道理应该是增大它们之间的接触面,使其能更好粘合,并且锯成齿状后两木条互相塞如对方缝里。这样会更紧吧!
木条由短黏结便长了,接下来就进行木条的拼板工作,这过程需要胶和木胶粉。两木条间涂上胶水和木胶粉在机器强大推力下进行粘合。就这样两木条成了一块小木版,然后逐渐成了大拼板。做成大拼板后要锯成顾客所需要的各种规格。看着两工人抬着拼板锯了几下,便抬上了那堆已经锯好的拼板上面。过去比较比较,真是整齐啊!仔细观察,还是看不出这是用木条拼成的而不是一块板。当然如果有这么大的树,那它也不会被锯成一块一块当板了。板拼成了,并不是已经完成了,还要对板进行磨光,使表面更加光滑。打磨机是从意大利进口的一台机器。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的,对于它的工作原理那就甭想清楚了!听了厂长介绍,机器里放有纱布,打磨出来的木版光滑程度不同就取决于纱布。这里具体工作原理我不清楚,因为较为复杂,厂长也是略为一二说明。经意大利进口打磨机打磨后的拼板,表面有一层极细如面粉的木灰,摸上去感觉好极了。到此步,拼板就算完成了,只需搬到合适的地方存放,待客人前来购买了!
据厂长介绍,生产一立方米的拼板,大约需要2吨的橡胶原木,经过反复的加工,已经有汗多木料变成了烘干灶里的燃料了。在这个并不大的工厂里,有55名员工,生产一立方米木料需要的拼板也算蛮高的。首先2吨原木有800~1600不等。原料的供给关系而影响价格。声厂出1立方米拼板需要100元左右员工费500元。加上机器配件的损耗,维修等等,工厂的生产量不算太多,大约是8~10立方米每日。因为成本不低,所以每立方米的拼板价格也是很高的,因为买家买去深加工制成的家私有更高的利润,所以高价格并不影响拼板的市场。万宁新中农场木材加工厂的生产拼板一般售往内地。如广东,浙江,苏州,上海,山东等地。拼板经深加工后做成了的家私有一些也是售往海外的,市场经济很好!
不过经观察发现,工厂建筑整体破旧损坏,有些墙面水泥脱落,需出钢筋和石块。整个厂放有许多木材,但并未能发现一些消防措施。这有很大的隐患,需要引起重视。
第三篇:海南省国营东兴农场2012(写写帮推荐)
海南省国营东兴农场2012
难民高效农业技术培训班工作总结
由于安置难民办公室为我场举行的为期1天的难民高效农培训班于2012年3月1日举行。根据农场难民经济发展需要,对难民进行短期高效农业技术培训,深受农场广大难民职工欢迎,是提高难民职工群众素质,帮助难民职工勤劳致富的有效途径。省安置印支难民办公室为东兴农场难民办了一件好事实事。为此东兴农场党委和安置在农场的印支难民以及全场干部、职工对联合国难民署的无偿援助和关怀表示衷心感谢,现将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各级领导重视
东兴农场1978年共安置难民334人,难民劳动力137人。难民在我场安置后,主要从事割胶,反季节瓜菜、龙眼、荔枝、胡椒、槟榔种植等等。我场党委和各级干部历来重视难民工作,使广大难民思想稳定、安心农场,特别是农场实行岗位承包责任制后,大部分难民爱岗敬业,热心本职工作,为农场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难民文化水平于科技素质较差制约了他们进一步发展高效农业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做好发展高效农业培训工作是必要的,省安难办领导想难民之所想,急难民之所急,与农场领导一道制定培训方案指定有关部门筹备,授课专家及培训所需的费用由省安难办负责。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并-1-
由省安难办领导具体指导,检查培训场地和各项准备工作。农场侨联认真落实,发动和组织各部门齐力协助实施培训方案。
二、精心组织,办好培训班
3月1日上午培训班开学。培训班由东兴农场副场长谢胜杰主持并作动员,他说:首先我代表场党委、全场难民职工以及全场干部向省安置难民办公室在农场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并提供无偿援助表示感谢。这次学习来之不易,参加培训班的学员要加倍珍惜,认真听课,做好笔记,把学的知识用到生产上,用科学管理使农业达到高产高效。省安置难民办公室吴主任作重要讲话,他说,在华的印支难民34年来,联合国难民署和省安置难民办公室非常关心你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你们无偿照顾和关怀,你们要把产业搞好。东兴农场难民职工在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难民的生产和生活更不断地呈现新气象,祝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而后农场副场长谢胜杰强调几点要求:
1、大家要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不要交头接耳,随便说话。
2、要认真听课,做好每一堂课笔记。
3、要有始有终、不迟到、不早退。
华南热作学院刘立云教授、广西玉林地区科技处林继成教授、万宁畜牧局卓志标农艺师三位专家,在1天授课中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一堂课,还安排了技术咨询和到实地讲解。学员们更是认真听、认真记,办班期间,学员们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没有出现一个半途不学的现象,课堂秩序好,学习热情高涨,使在场的专家和领导们都能感受到他们是那样的渴望科学技术。当
理论联系实际安排到果园进行实际操作时,专家理论结合实际地讲解,示范操作,与大家相互交流,反映特别好。学员们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甚至有的难民承包户提出最好能在农闲的时候再请专家前来传授。
通过短短1天的培训,难民职工较好地学习了胡椒、龙眼、荔枝等高校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提高了自力更生,靠勤劳和科技致富的能力,提高了农场归难侨职工的科技素质,这必将推动农场发展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专款专用,量入而出
省安置办公室提供5500元人民币,用于这次培训项目,具体开支如下:本次培训班费用支出为5500元。其中:
1、难民学员补助3020元;
2、专家授课费1500元(专家人数3人,每人500元),工作人员就餐住宿、路费及准备工作等980元。经费使用是根据联合国难民置有关规定,做到专款专用,量入为出,专设账户,单据发票独装订,经费真正落实到实处。今年我们真诚的期望联合国难民署能为农场提供更多的援助,我们将把援助的项目高的更好,使效益获得更高。
海南省国营东兴农场侨联会
2012年3月2日
第四篇:国营红林农场发展简介
国营红林农场发展简介
郭承志
国营红林农场位于海南岛西北部的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区域分布在昌江的石碌镇、十月田镇、叉河镇、七叉镇等,土地总面积16.4万亩。截止2008年9月,全场有29个生产队,中学1所,完全小学2所、教学点5个、场办医院1家,总人口1.2万人,在岗职工总人数 2379人。年生产总值 11220万元,其中自营经济总收入3777万元, 农场固定资产额近1.1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3798元,自营人均收入7522元,职工年纯收入16357元。
1958年4月,经海南农垦局批准,在昌江(当时称昌感县)境内的连片土地上,组建东海、黄海、洋海、雅康、昌江、泰山共6个国营农场。1958年10月,国家实行人民公社
化,场社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种制度,业务仍受海南农垦局直接领导。东海、黄海、洋海、雅康等4个农场并入石碌人民公社;昌江农场并入海尾人民公社;泰山农场并入邦溪人民公社(今白沙黎族自治县邦溪镇)。1959年2月,原洋海、雅康农场与石碌人民公社分离,并入邦溪人民公社,同年4月,场社分离,东海、黄海农场合并称广东省国营叉河农场,场部设在原黄海农场场部;雅康、洋海、泰山农场合并为国营雅康农场,场部设在原雅康农场场部。农场党委和场长领导下的科室行政机构有组织科、供销科、生产科、人保科、机运科、基建科等科室。1962年8月,雅康农场并入叉河农场(场部亦在现址),设有行政办公室、计划财务科、供销运输科、生产科、农械科、工业基建科、武装保卫科等部门。1964年2月,机构改革,设行政办公室、人保科、供销运输科、财务科、生产计划科。1966年8月,根据广东省农垦局的指示,划出原昌江和雅康农场部分土地组建国营红田农场。
1969年3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国营叉河农场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五团(简称“四师五团”),王彦甫任团长,靳福盛任政委。农场改为兵团建制后,机构一律改为部队建制,生产队改为连队,并以阿拉
伯数字排序,团部设一部三处,即司令部、政治处、生产处、后勤处等部门,共设有25个连队,全团实行团到连队的两级管理建制。
1974年10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建制,恢复农场管理体制,称广东省国营叉河农场,陈启智任场长。设行政办公室、保卫科、生产科、供销科、计财科、基建机运科。1977年6月,在稳定原有机构的同时,基建机运科职能分离,设基建科和机运科,并增设劳动工资科。1981年1月,国营叉河农场改称广东省国营红林农场,7月调整机构,设行政办公室、生产科、劳动工资科、基建科、机运科、供销科、财务科、司法办公室、公安派出所,并成立昌江县农垦公安分局(非农场所属机构,隶属通什农垦局领导)。派出所受昌江县公安局和农场双重领导,人员编制仍属农场统一管理。1983年1月,在保留原有机构的基础上,成立经营管理办公室和计划生育办公室。1984年5月,增设计划科,成立商贸公司。1986年6月,撤销经营管理办公室。次年1月,商贸公司脱离行政领导机构,成为独立的承包单位,司法办公室改编为法庭,法庭受昌江县法院和农场双重领导,人员除庭长外,均属农场统一管理。
1988年4月,海南建省,原广东省农垦总局所属的海南
农垦局和通什农垦局合并为海南省农垦总局,国营红林农场更名为海南省国营红林农场。企业党政分开,实行场长任期目标负责制(每届任期三年),党委办公室与行政办公室合并,统称为场办公室(具有党委与行政双重职能),宣传教育科职能分离,另设教育科划归行政职能部门,计划科并入生产科统称生产计划科,基建科改为基建公司,撤销机运科,增设开发办公室和审计监察科。开发办公室,其主要职能是加强对外联系,引进合作项目或规划独立经营项目,并主管农场新建项目业务。1989年2月,成立护林保胶办公室,属派出所管辖;9月,计划生育办公室并入工会,成为工会领导下的一个职能部门。1992年,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精神,11月农场机关机构改革,压缩非生产性管理人员,机构由原来的18个精简为8个,即政工部、场长办公室、生产科、财务部、经济合作部、保安部、行政管理科、工会等,机关干部由原来的73人,精简为48人(场领导7人)。其中政工部7人,行政部门29人,工会5人。
第五篇:江苏省国营新洋农场先进事迹[模版]
江苏省国营新洋农场先进事迹
新洋农场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境内,隶属于江苏省农垦集团公司,是一个农工商综合经营、科工贸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农垦企业。农场占地面积9.46万亩,其中耕地6万亩。人口9300人,职工5371人,其中在职职工2828人,离退休职工2543人。
新洋农场于1952年11月创建,60多年来,新洋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按照“三基地一中心”的要求,将新洋农场建设成为国家级良种基地、绿色食品基地、优质商品粮基地、优质啤麦基地,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首批百家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江苏省商品粮生产标准化示范区”。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数十项荣誉称号。走出了一条具有新洋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一、坚持一条道路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新洋农场党委和全场职工唯一的选择。建场60多年来,不管国内外形势如何变幻,不管农场建置、体制如何改变,农场始终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开放后,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新洋农场更加自觉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78年发出了“将亏损帽子甩进太平洋”的铿锵誓言,甩开膀子大稿经济建设,在江苏农垦系统中,率先扭亏为盈。1978年以来,农场连续35年均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高的盈利水平,“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二、夯实一个基础
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新洋农场始终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开凿河渠1500多条,开挖土方近3000万立方,修建防渗渠46.24公里,将6万亩耕地全部建成长1000米、宽100米,干、支、农、斗渠配套、排灌分开的农田水利体系。修建涵闸20座,泵站50多座,达到了百日无雨保灌溉,日雨200毫米不受涝的抗旱防涝标准。
营造农田主防护林带460多条、副林带7条,林木总面积14190亩,林木覆盖率达20.8%,农田林网覆盖率达100%。修筑了四纵七横、纵横交通的农田路网,汽车、拖拉机直通田头,职工出行风雨无阻。
1980年以来,先后浇筑水泥晒场30万平方米,亩均耕地拥有晒场5平方米。1993以来,累计投资2500万元,建起3座谷物烘干、仓储及种子生产线,新建5幢高标准的粮食仓储库,增加库容3万多吨。引进美国、瑞士的种子加工设备,有效地增强了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了种子的加工质量和粮食的储备安全。全场6个农机服务队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00多台,联合收割机34台,农机总动力2万千瓦,每百亩农田拥有农机动力33.5千瓦。尤其是近两年来,投资2200多万元,引进一批国际先进的凯斯-7088收割机、大马力拖拉机和高速插秧机及配套农具等,建成全国一流水平的农机总站。2010年起,在江苏垦区率先实现了麦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
农业形成了科技服务体系,农场有农业服务中心,生产区、大队有农技员。近10年来,研究制定了“作物高产节本栽培模式”和“最佳成本控制模式”,使农业生产像工业生产一样,在生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实行模式化、标准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支出,提高了农产品产量、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
早在1976年农场就组建了江苏省盐城农垦农业科学研究所。30多年来,农科所在品种引进、选育和新技术的研究推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将试验研究、成果推广和种子繁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农场的生产与经营,对垦区及周边农村的科技推广与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农业科技贡献率达72%。
三、完善一套制度
新洋农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注重建立和完善农业经营管理制度,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57年实行“三包一奖”制,即以生产队为承包单位,实行“包产量、包成本、包利润、超利润奖励”责任制。超利润部分60%上交农场,10%单位留成,30%奖励职工,受到国家农垦部的表彰和奖励,当年在一定范围内得以推广。
1979年率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实行多年的固定工资制,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1987年起实行“双层经营,双重承包”体制,即农场统一经营,大队承包经营,大队承包和职工家庭承包相结合,时称少数人种多数田,多数人种少数田,充分发挥了国营农场规模化、组织化、机械化生产经营的优势,促进了农业的健康发展。
2007年,率先推行土地模拟股份制改革,采取“农场控股、合资种田,统一管理、按股受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管理模式。农场和职工全员参股,农场控股。在管理体制上,实行“三级管理、两级核算”,即农场、生产区、大队三级管理,农场、生产区两级核算。在生产措施上,实行“六统一”制度,即“统一作物布局、统一生资供应、统一良种安排、统一农艺措施、统一作业标准、统一产品销售”。模拟股份制的推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场增效,职工增收,土地产出增加,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国有经济实力壮大。
2011年,对农业模拟股份制进一步完善,推出了“公司经营、团队管理、权责明晰、目标考核、科学管控”的集体经营管理模式,使农场农业生产全面实行了组织化管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科学化种植、标准化操作、市场化运作,使国营农场现代农业大生产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提高了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保持农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实行新的农业管理体制以来,全场年产粮食近7万吨,其中产销良种1.5万吨,粮食亩产稳定在2200斤上下,亩平净收益1500元左右。
四、强化一个班子
新洋农场领导班子有一个显著特点:他们绝大部分是农学专业出身,来自农业生产第一线,与职工群众关系密切,是农业管理、技术上的专家。正缘于此,领导班子作风民主,每年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平台,向职工代表报告工作,广泛征集提案,同时召开各种研讨会,发动干部职工为农场发展建言献策,集思广益,从而更加把关系农场发展的重大事情、把关乎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做好。
领导班子在农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在现代农业发展上,思想解放,勇于进取。新洋农场农业重要的基础设施投入都走在江苏农垦各农场的前列,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2003年投资400多万元,引进国外最先进的粮食烘干线;2008年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粮食烘干仓储中心,增加国外最先进的烘干线,集中扩建5幢标准化仓库,增加库容3万多吨;2010年投资2200多万元建设农机总站,引进5台美国凯斯—7088收割机及一大批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机械。
五、造就一支队伍 现代农业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物质装备,而且需要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来支撑。新洋农场一是通过更新农业技术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放劳动力;二是通过大力兴办工业、服务业,转化了2600多名农业富余劳动力;三是通过内培外引,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充实到农业职工队伍中来,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的高素质的管理、技术队伍。目前,全场6万亩耕地,仅有248名人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其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97名,占管理人员总数的39.1%;拥有技术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有128名,占总数的51.6%。职均管理土地240亩,年产粮食266吨,职均年创利3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