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高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钟贤权
编号:A799。
论我国现阶段农村高中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思考
绵阳师范学院钟贤权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农村高中教育现状,特别是西部农村高中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中国农村高中教育发展与扶贫、就业及创业能力建设之间的关系。主张在国家级贫困县所辖区乡农村高中学校推广扶贫教育、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计划,为农村无法升入大学的应届高中毕生培养一种具体的就业或创业技术能力。
关键词:农村高中教育致贫对策措施就业创业
2003年9月国务院就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决定指出,从2003年开始后的五年,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要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其他地区的农村要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初中后教育。国家继续安排资金,重点支持西部地区一批基础较好的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六年过去了,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依然存在一些办学、教学、教育致贫与就业艰难的问题。
一、我国目前农村高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农村高中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当代及未来农村建设作用十分巨大,今天,虽然“新农村”建设口号在全国农村非常普及和响亮,但新农村建设离开了对“新农民”教育,则非常不太可能实现。每年数以万计的农村初中与高中毕业生,他们是未来农村的主力军,但由于农村教育自身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农村初级中学毕业生很难进入高中学习,初中毕业的学生则进入了打工行业;进入高中的同学,有相当一部分因在种种不同原因而辍学。目前,农村初级中学教育是义务制免费教育,而高中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高中教育致贫现象突出严重影响教育公平。在我国,高中教育不是义务教育,目前各地高中阶段教育收费不低,而助学制度还不完善,“高中致贫”现象已经出现,尤其是对于广大农村、西部及边远地区来说,出现不少高中的学生因学致贫、因贫失学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由于学费暴涨,很多学生辍学进入社会寻找打工机会。农村高中学生因为经济贫困原因而出现学生不稳定现象,不少同学则随时可能出现退学情况;一部分在校高中生受外界打工潮的影响,很多没有毕业的学生就提前退学加入打工的行列。
其次,西部及边区的农村贫困的现实使得贫困人口更难受到教育。2005年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宣布:我国有8517万人口属于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上公认的人均1天1美元以下就属贫困的标准,我国目前还有2.1亿贫困人口。他们大多数是农村人口,连年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农户76%生活在山区,有46%的农户人均耕地不足1亩;目前还有7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居住在生存条件、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的地区。与其他群体相比,贫困人口往往更少享受到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这导致其文化技术素质较差。结果是,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相对贫困的程度会更深。
第三、农村高中学习内容与现实就业基本脱节,苦熬3年几乎毫无专长。我国农村高中教育是以各个县区以下为主体的乡镇高中,他们升入大学的机会非常渺茫,因为成绩拔尖的同学已经被县重点高中录走,农村乡镇高中高考入学率很低。但是,乡镇高中所学习的课程体系都是“全国高中统一使用教材”,与全国所有城市使用的高中教材毫无区别,明知道自己考大学无望,却依然要学为了“高考”而学习,据调查,到高三的时候,很多农村高中学生主动辍学,去沿海或城市打工。农村高中没有给学生一技之长,使得学生高中毕业时踏上他乡求直之路非常茫然。
第四、农村职业高中教育专业设置越来越脱离社会需求。国家小城镇快速发展及经济持续发展,给县级以下的小城镇与乡村带来了希望,农村职业高中是为了促使地方乡镇经济发展而开办的具有很强专业性的中等教育学校,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县都有乡镇职业高中,但是,其农村职业教育专业观念落后,思想保守,教学软硬件设施不足,追求表面形式,对大多数上农村职高的学生来说,其学习纯粹是“消磨”时光。从表层上看,大多数农村职业高中专业设置有果木专业、农学专业、畜牧专业„„表面符合农村需要,但很多农村职业高中学生非常否定这些专业,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与沿海经济地区的发展,90%的农村职业高中学生都将外出打工,他们所学专业与他们到城市后所谋求的职业毫无关系。学了三年“农学”高中,对水稻栽培有了基本认识,但是毕业的同学却进入了南方沿海一些电子企业、制衣企业、物流企业或者销售行业,专业设置的形式主义与不合理成了制约农村职业高中发展的瓶颈。
第五、农村高中优秀教师资源流失。虽然每年各个地方师范学院培养了大量的师范人才,但是,县级以下的乡镇或农村高级中学依然缺乏最优秀的教师人才。目前,农村高中教师由于环境与待遇和城市高中的差距,许多比较优秀的教师都通过各种关系调进城市或县级中学,致使农村高中教育与管理和城镇高中差距拉大,农村高中教育水平的下降。对于农村职业中学来说,除了专业教师比较缺乏外,而一些文化课程老师也心不在岗,同样寻找机会等待跨入县级中学。
第六、农村高中教学设备及条件普遍较差。无论是农村普通高级中学或者是农村职业高级中学,与各个县城中学比较,教学基础设施普遍较差,缺少相关的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及科研场所。农村职业高中由于没有其它专业实践的相关场所,所以只能开设“农学”、“果木”专业,只要在自家的“承包地”与屋前屋后的“果园”里就可以实习操作。但是,这样的专业,对80后、90后出生的高中学生来说,的确是没有很大的吸引力,虽然他们祖祖辈辈是农村出生,但现代年轻人的视野与眼光都是集中在都市或沿海发达地区。
以上是农村高级中学或农村高级职业中学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各个地方经济发展条件不平衡,各地具体学校还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了让90后新生代农村高中学生能真正成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主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对我国农村高中教育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二、我国农村高中教育的发展对策思考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西经济发展距离差异很大,但是为了解决以上所提出的部分问题,建议在以国家教育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实施以下对策:
首先,将对农村学生的扶贫、就业与创业作为我国农村高中教育的一项基本
任务和奋斗目标。中国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应该客观地看到,我国农村,特别是偏僻落后的山村、西部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并不发达,作为各个乡镇“最高学府”农村高中,理应担当起为自己及家乡脱贫致富的教育任务。国家对那些考上高中而无钱读书的同学应该予以补贴或者全免学费,逐渐过度到对农村高中学生实现免费的义务教育,今天我们国家的财政完全可以支持担当起这笔费用,而一些大都市奢侈豪华的“后现代”建筑浪费了国家多少财力。除了扶贫之外,应该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创业激情。就业技能的培养是农村高中教学的核心任务。现在各级农村高中学校领导应该转变思维,不因该以全国统一的普通“高级中学”教育来代替农村高中教育,农村学生最优秀的已经被选入“县中”或一些以高考为主的重点中学就读了,而剩余的就读于乡镇的高中的学生根本无望考入大学,很多同学自己就没有信心,他们需要的是就业技能和知识。为此,农村高中必须转向于扶贫、就业与创业的教育轨道。
其次,专业设置决不能以传统“农学”、“果树栽培”等为主要专业。众所周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太多,可以不夸张的说,现阶段我国90%的农村青年是不愿意在高中毕业后继续呆在农村那块广袤的土地上,而是毕业后直接走上社会寻求工作。因此,农村高中教育应该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但现有的以“农学”、、“果树栽培”及“畜牧”为主要学习专业的农村职业高中已经过时,形似过于僵化,将“农村”二字过于注重,而违背了当前学生就业心理和社会实际发展情况。客观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加快,80后、90后的农村青年基本上脱离了农村工作,他们在各个城市艰苦打工,和城镇青年并无二样,因此,农村中学及农村职业高中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将农村普通中学办为农村职业中学,将农村职业中学办为以就业与创业为主体的、适合于学生打工谋职的“城镇职业中学”、“企业职业中学”、“沿海对口服务人才培养职业中学”等新的模式。
再次,建议国家教育职能部门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农村高中教育专家评估小组。为了深入准确地了解我国农村高中教育存在的问题,建议在教育部有关部门直接领导下,由各个地区组织专家成立评估小组,对现阶段农村教育进行全面评估。譬如了解各地县农村高中的信息状况,了解该县农村高中办学条件、师资状态,学生毕业去向与就业情况。(2)以国内外志愿者为核心,成立中国农村高中教育扶贫小组。充分利用城市优秀的高中教育资源与现有网络教育资源,组织重点师范校大学自愿者去中国西部农村参加教育扶贫。(3)建设中国教育扶贫信息网(CEITAP)与项目县、乡、村、国内外专家、资助单位及相关其他网站建立联系,交流经验与信息。并在每个项目县内各选择两所农村高中建立镇级教育信息中心。(4)通过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活动,使毕业生走出大山后能顺利就业。在扶贫的农村高中教育学校,每年组织适合东部沿海或城市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培训,使他们在高中时期能掌握一门将来打工的应用技术。(5)组织培训项目涉及的农村高中校长及职业技术教师。(6)成立中国农村高中教育与发展课题研究小组。中国基础教育在国内研究中普遍得到重视,但是高中教育研究比较薄弱,农村高中教育研究几乎被忽视。因此,迅速成立农村高中教育研究课题组,重点研究农村高中学生学习目标,课程设置体系、教材体系及教学体系。(7)推动全国农村高中教育的改革,重新确立教育目标,注重农村高中毕业生的“谋业”与城镇高中毕业生“考大学”后的“就业”的本质区别,以此带动教材改革与教学改革。
总之,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真正实现和谐稳定,中国农村问题是
重大的问题,解决了农村教育与就业问题,就给未来的农村孩子们找到了一条谋生的出路,也为21世纪中国的稳定奠定了最扎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钟贤权,1965年,男,四川绵阳师范学院教师,副教授。)
邮编:030031
地址:太原市黄陵路西巷5号《教学与管理》杂志社 财务室
A799作品
“jxygl@sohu.com” jxygl@sohu.com2月24日汇款
来稿请寄: 山西省太原市黄陵路西巷5号《教学与管理》编辑部。邮编:030031
电话:(0351)7971060 传真:(0351)7971830
0351-2275134
E-mail:jxygl@sohu.com(中学室)jxyglxxb@sohu.com(小学室)
第二篇:农村教育问题及对策
榆次区的教育发展整体上存在不平衡状态,农村要落后于城填区域。尽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但总的来说,还有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施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落后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教育投资也比较多,但比起城市小学,各门主课及音体美等副课所学的仪器、器材、图书等投入仍有欠缺,使一些实验教学、实践活动无法开展,学生缺乏动手能力,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2.教师待遇有待提高、教师调动频繁、师资力量匮乏
虽然今几年,国家对教师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方面都有所提高,但是农村学校仍然留不住老师,很多老师会抓住每年的回城考试机会,离开农村。当学生适应一位老师的上课风格及独特的教育方式后,面对教师的频繁调动,学生需要重新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这需要一定时间,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无形中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可能会因为不能及时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而导致学习成绩变差。现在村里的副课老师一个人要带至少2-3个学校的课程,这种跑校的方式,一方面老师的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
3.家长素质较低,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榆次区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受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校中学生家长大都是农民,素质都不很高,有的甚至是文盲,大部分孩子父母在外打工,孩子都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属于“放养式”管理,因此,学生从小接受的家长给予的家庭教育不足。大部分家长只重视孩子的主课成绩,对副课成绩及爱好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发展不全面,未能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对策及建议
1.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均衡教育资源 一方面区委区政府、教育局等部门应加大教育政策的倾斜力度,继续支持农村小学教育。另一方面应调动社会力量,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农村小学教育,提高办学条件。例如:增加图书的种类及数量,按照学生数量配套相关的体育设施、学习器材等。
2.提高教师待遇
各级相关部门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确保乡村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费,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为学校捐助资金,用于教师帮扶。以便于留住老师,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的频繁调动,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保证。
3.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使农村接受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新观念,澄清人们对
义务教育在认识上的误区,加强对义务教育的宣传,重新认识义务教育意义与价值。
总之,办法总比问题多,我们农村义务教育要在地方政府的倡导与组织下,形成社会和家庭参与教育的机制。包括参与改善办学条件;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参与对教育的监督与评估;为学校教育提供各种社会实践场所等。当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力量融为一体、各显其能、各尽其力时,农村义务教育必将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
第三篇:农村学校信息教育问题与对策
农村学校信息教育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全面小康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信息技术越来越凸显出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的作用,大数据、互联网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农村信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信息教育有助于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但是,由于农村学校资源、环境限制,农村学校信息教育始终是素质教育短板,严重制约着农村人口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作为一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笔者就农村学校实施信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谈谈个人看法和见解,以期促进农村学校信息教育进程。
关键词:农村学校 信息教育 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信息教育意义论》
2、《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
正文: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全面小康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信息技术越来越凸显出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的作用,大数据、互联网+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农村信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信息教育有助于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但是,由于农村学校资源、环境限制,农村学校信息教育始终是素质教育短板,严重制约着农村人口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作为一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笔者就农村学校实施信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谈谈个人看法和见解,以期促进农村学校信息教育进程。
一、农村学校开展信息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加强信息教育有助于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能力。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二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求知法,提高自学能力;三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研究和综合能力;四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力与发现力。通过开展信息教育,可以指导学生学会迅速捕捉社会最新信息,引导学生认识现实社会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有效帮助学生审时度势,以扩大视野,加强信息意识;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查阅资料,向社会、向别人学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范围,在他们离开学校和老师之后, 能够不断更新知识,调整和完善智能结构。
二、当前农村学校信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信息教育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点,信息教育、科学教育作为必学课程纳入中小学教育大纲。但是,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学校,应试教育始终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主要教学目的,部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对信息教育目的意义认识不足,忽略了信息教育在教会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和设备运用,帮助其学会迅速捕捉社会最新信息、认识现实社会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扩大视野、加深课堂知识理解、扩大知识范围、更新知识、调整和完善智能结构等方方面面的作用和提升学生科学素质的重大意义。地方政府重经济轻教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应试科目考试成绩或升学率体现工作成效;学校领导和学科老师把信息教育作为“凑课时”、“交任务”学科;部分农村家长认为学生学习就应该是书本、作业,使用电脑、智能手机、电视等信息技术设备都属于游戏范畴,截断了农村学生接受信息的最有效途径,更有更多农村家庭由于经济原因,根本没有条件为学生配备电脑、智能手机之类的智能终端。
(二)信息教育投入不足、资源匹配失衡
1、教育资金匹配不足,信息教育资金严重匮乏
信息教育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撑,而硬件的匹配、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当前,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已经喊了几十年,但是,从当前的各地的教育投入来看,教育经费在行政经费支出的占比还很低,教育资金投入总体还是显得不足,即使是重视信息教育、科技教育的地方和学校,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也没有更多的经费投入信息教育,更何况还有更多的地方和学校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能用于信息教育的经费投入就更加可怜。笔者所在的乡镇共有中小学9所,这些学校中,除一所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信息教学资源相对较丰富,学生上课能勉强做到一人一机,实现了班班通外,其余学校连办公电脑都无法完全保证,有的学校不通互联网,广大农村家庭不通网络、没有电脑,学生接受信息教育更多是来自课本,没有实施信息教育最基本设备的计算机,开展信息教育最终成为了一句空话。
2、农村学校信息教育师资匮乏,信息教育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总体较低
笔者所在的县级市共有农村学校教师5000多名,其中,信息教育专业教师仅有180多名。由于编制体制的限制,地方每年教师招录名额非常有限,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在教师招录中,也只能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有限招录所谓的主科教师,在近年笔者所在地区招录的教师中,信息教育专业教师占比仅为10%,导致农村学校信息技术师资的严重缺乏,在笔者所在的乡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学校教师大多是长期扎根山村从事多年传统教学的老教师,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更何谈开展信息教学,迫不得已只能“赶鸭子上架”,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高端信息技术教育。
(三)信息教育设备利用率低
从笔者所在乡镇来看,专业信息技术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普遍教师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设备操作应用知识缺乏,无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成为摆设;一些学校由于没有专业教师,只能由其他非专业教师兼课,而兼课教师由于专业差异和水平限制,迫不得已甚至主观上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计算机课来上,教教操作、练练打字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一些学校由于专业师资匮乏,教师教学只能做些理论讲解,仅仅依靠一本教程、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就完成了所谓信息教学。
(四)信息教育资源不足,无法共享
在广大农村,由于互联网连接普及问题,学校的信息教学设备多以单体形式存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也只能以教学设备的添置来体现,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无法共享,让信息技术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得不把信息技术课作为计算机课来上,而且还只能是学操作、练打字的低端计算机课。
(五)家庭信息教育资源缺失
广大农村家庭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不会为学生配备个人电脑等个人信息技术设备,由于网络普及的限制,极少的农村家用电脑也和偏远学校一样只能以单体形式存在,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学习缺少运用实践,没有必须的信息获取途径;广大农村学生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也无法对学生开展信息技术指导,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仅有的时间可能就只是每周那唯一的一堂没有实践基础的信息技术课。
三、解决农村学校信息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信息教育教学观念
要开展好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各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行政管理层和学科老师、社会各界都应切实提高认识、彻底转变观念。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把信息教育作为教育教学重点内容,把信息教育作为重点学科纳入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健全农村学校信息教育考核机制,把信息教育和农村学校绩效挂钩,从体制上推进农村学校信息教育的开展;地方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树立教育优先的理念,优先解决农村学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学校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努力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知识,提升信息教育水平和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学科教学的能力;社会各界要关心关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各尽所能帮助农村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
(二)加大信息教育经费投入保障
国家应对农村学校加大专项资金、项目支持和政策倾斜力度;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强化广大农村学校信息教育资金保障,完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合理调配资金用途,优先保证信息技术教学经费需求;社会各界要关心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尽力帮助农村学校解决信息教育设施设备和资金需求;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好学校包括办公设备等在内的一切信息技术资源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提高信息设备利用率。
(三)强化信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编制部门要关注农村学校信息教育教学,合理调配编制,满足农村学校信息教育师资编制需求;人事人才部门要加大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招录工作力度,逐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比例,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农村信息技术教师一定的政策倾斜。
二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科技、人事部门要加大教师科技、信息培训力度,组织信息加速专题培训班,从学校领导开始,全员开展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信息教育培训,并建立完善相应的培训教育制度和培训成效考评制度,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紧迫感,提升农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和学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学科教学的能力并促使教师自觉形成主动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解决当前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师资不足和教育水平不高的问题,推动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成效。
(四)加快信息教育环境建设力度
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全社会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各宣传职能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把信息技术融入宣传工作的各个环节,提高全社会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农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参与科技活动的激情和活力。
要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乡镇文化活动中心、科普活动站、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农民夜校等资源,开展信息技术宣传培训,促进信息技术普及。
(五)推进信息教育资源开发共享
科技、教育部门和要加大视频短片、培训课件等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快信息教育资源更新、普及速度;电视、报纸、移动终端等大众宣传媒介要开辟信息技术宣传、培训专栏,畅通公众特别是农村人口接受科技教育、科创信息的途径。教师要加大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制作、查询、下载,利用移动设备播放课件资源等方式开展信息教育,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
(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核心,只有二者充分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作提高教学的效率、改善教育效果,改变教学模式,并以之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生效。因此,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努力实现信息技术其他学科的完整结合,真正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
第四篇: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小学教师,我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良好思维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努力改进专业技能,改善对学生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促进教育教学公平,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坚决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要求,为农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其成绩是喜人的,但贵州农村劳动力存在着素质偏低的现象。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他们在劳动市场的竞争力度,难以融入社会,造成该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村基础教育落后,且发展速度缓慢,它也是造成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而城市就业岗位对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初中学历几乎没有意义,农村青年要想到城市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至少须有高中或职业高中以上的学历,而今农村孩子上高中率甚是不高,这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埋下了隐患,他们是难以融入现代社的。在劳动力市场上,可以说毫无竞争力的。他们只能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因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受到业主的青睐,只能从事较简单的,较受歧视的体力劳动,在打工生涯中,难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备受欺辱和歧视。所以笔者认为,现今制约贵州农村教育发展的症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重点小学与普通小学之间。城镇学校设施好,能够引进较为优秀的教师。
2、基础教育薄弱,小学、初中经费不足,农村及偏远山区大量缺少有水平的教师。
3、农村教育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农村教育硬件较差,教师不齐,因此,基本属于传统教育,尚难完全归属于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其结果,在农村,传统意义上的文盲和半文盲较多,现代意义上的文盲可以说几乎接近100%。
4、农村教育设备不足,硬件不硬,软件缺乏的局面。虽然近几年来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迅速,成绩喜人,但其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矛盾日益凸显,农村学校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巩固的,其中还存在一些“水分”,而城乡的差距扩大正在加剧,是一个严峻的现实。许多不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需求的状况仍然存在,农村基础教育整体薄弱的现状还没得到根本扭转,正处于一种举步艰难、负重前行的困境中。
5、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
6、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在农村中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
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
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7、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8、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我所去的陈庄镇的爱林二村原来有一所村级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因此生源逐年减少,最后学校废止,目前大多数学生就读于一所乡级小学。撤并村级小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老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针对以上存在已久的问题,要改善,须对症下药,我们要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真正落实到实处,要强化改革力度,完善改革措施,健全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以上症结,我有几点自认为有效的途径:
1、继续做好大学生毕业支教工作,特岗工作,要求其到农村及偏远山区小学支教。特别是中央对大学生支教要有相关优惠政策,要抓住时机,利用中央财政补贴来扩大贵州农村的教育事业。
2、目前,实行城市教师下乡支教,这样不仅对偏远山村教师有一定的提高,还能促进教学质量。愿望是美好的,但事实不是这样,现在城市教师下乡支教一年或两年,都是流于形式,支教的老师90%以上的把几堂课上完,立即回城。要想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必须先到农村任教3年以上才能到城市任教。
3、对农村教师,偏远山区学校财政上还应加大力度,扶持农村基础教育,改善其学校的硬件设施。
4、,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
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改造小学的危房,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5、学校教育的质量的提高需有好的领导,因而应打破校长职务终身制,积极推行聘用制。
6、加强师资培训,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共享。、7、进一步宣传教育法律法规,让农村的孩子真正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8、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发展农村小学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9、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
10、实行寄宿制的管理方式
小学生由于年龄太小,每天上学需来回跑很不方便。而且学生路上安全也得不到保证。如果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那么学校也便于管理,尤其是留守儿童,可以填补家庭教育的空缺,同时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保证。对已撤销的学校校舍要合理利用,不能使之闲置。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农村的小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重视农村小学教育,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是农村义务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农村小学教的力度,才能逐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贵州经济要“在西部崛起”,实现全面小康,必须要高速的、可持续的发展,其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而教育的滞后却影响其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改革、逐步改善农村及偏远山区的教育现状,只要我们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一代新的、高素质的贵州农民将会对贵州“在西部崛起”中作出巨大贡献。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为改善生活,大批的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但他们把未成年的孩子留在了农村,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和对策的分析与探讨。探讨家庭、社区方面的责任,学样方面的职责以及社会方面的对策,旨在形成合力,共同关爱、关注、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以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 引言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充当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在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等诸多现实问题,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割两地的局面。“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数千万儿童少年自身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事关我国未来的人口素质、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国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建立起一套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制度,已成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洞察其产生的深刻动因,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 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
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疏忽,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较为困难。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他们有的经常课堂违纪,有的撒谎逃学,有的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对于学校和学习的兴趣大大减低,个别留守儿童甚至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下滑较
为明显,辍学现象比较严重。
2.品德方面。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
3.人格方面。
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留守儿童对于权力需要、爱情需要、归属需要方面的愿望比较强烈,他们的需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差最大是在尚未满足的需要所属领域中的家庭和爱情需要,留守儿童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在权力需要等其它21个方面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留守儿童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比非留守儿童强烈的多,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4.心理方面。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二)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1. 家庭教育的缺失。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这些
老人一般年龄偏大,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文化程度偏低,加上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为溺爱,对孩子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舍不得严加管教。其他亲戚因为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孩子,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放任自流,对留守儿童监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寄宿在亲戚家中,很难产生归属感,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这种溺爱或放纵性的家庭环境,使得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无约束的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霸道蛮横等极端性格。
2. 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
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我县农村和边远山区也毫不例外地存在。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地影响了“留守儿童”对教育选择的倾向。
3. 社会反应淡漠,关注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伴随我国的社会转型而产生,“留守儿童”如何教育管理的问题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天,不知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力外出务工,而留给我们广大农村社会的“留守儿童”又不知有多少?又不知因此而引发有多少社会矛盾和问题?只是从有关报道中了解到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几乎占社会犯罪率的70%。这一严酷的现实问题,应让我们警醒:到底该如何规范社会教育的缺位?如现有的城乡网吧经济,由于管理不严,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量“留守少年儿童”在假期和放学后进入其间,作为网吧老板并没有按《互联网管理条例》查身份证、“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的门牌形同虚设,文化管理部门督查不力。全社会对这一严峻问题却不甚敏感,反映淡漠,缺乏战略性的理性思考和高度重视。
4. 学校、社会努力的缺位。
目前,在很多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较为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合格师资紧缺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农村中小学除了讲授文化课的智
育教师之外,思想品德教育、美术、音乐、英语、体育等方面的教师比较缺乏,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不能为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提供更悉心的关怀和照顾。同时,由于农村教师教学负担过重,一些教师几乎没有与学生的课外交流和谈心活动。这种缺少特殊性、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1.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政策,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从法律上、制度上把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一是政府要确保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使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使农村留守儿童能有学上、上起学.二是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户籍制度,允许农民工合理流动,采取配套措施,让农民工进入城市的同时,能接受他们的子女进入城市,并能接受该接受的教育.三是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在农村实施合班并校,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兴办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学校成立相应的教学机构,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四是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使留守儿童享有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社会协调机构、法制服务机构应发挥自身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依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法律环境。
2.在教育体系上,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应是主要力量.对于如今的学生,除两个假期,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因此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作为教育的主要方面,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从单纯的智力素质教育转变为全面发展.第二,在班级管理方面,班主任老师要对留守儿童的管理给予更多的关注,多接近他们,并组织学生形成一个温暖的家,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情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第三,在学校管理方面,要建立起留守儿童教育监测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安排专门老师对他们进行
跟踪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漫长过程,也是教师学习探索的一个过程。每个教师都要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主动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爱。对留守儿童不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从细微处做起,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这些孩子能顺利地走过这段艰难的人生之路。
3.在农村环境上,让“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是眼下值得操作的。国家和政府应更多关注农村教育,落实支 农政策,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各农村学校也要密切配合,积极出力。在教育工作中应增强针对性,对“留守 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建议健全农村学 生档案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把学生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在什么地方打工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增加 到学生的档案里。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尽量完善寄宿制,把“留守儿童”都 集中在学校住宿,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这么做既避免家中老人的溺爱又可进行更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类似心理辅导 的老师,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跟其它儿童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 时期。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汇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同时, 学校还可以教育和发动全校学生,积极团结帮助留守同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4.在家庭教育上,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切实重视子女的教育。家庭是一个人尤其是儿童少年成长发展必要的也是关键的环境,家庭教育在儿童教育方面,具有任何机构组织不能替代的作用.作为常年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首先要转变认识观念上的误区,认为自己抛家别业在外打工挣钱,只要满足了他们物质上的需要、让他们有学上就算尽到了一个做父母应尽的义务.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其次,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并且有一定责任
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如果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代为监护,父母最好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5.在社会教育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留守儿童的教育,仅依靠政府、学校和家庭是无法完成的,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就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力量的作用是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或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村委会以及学校,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同时学校一方面要加强社会舆论宣传,使村中尽可能多的人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可与当地派出所联手清理整顿校园周边的游戏厅,网吧,彩票投注站,共同营造一片使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6.在自我教育上,留守儿童本人要学会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心态。“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关注。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