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新农村发展道路

时间:2019-05-12 19:40: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促进新农村发展道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促进新农村发展道路》。

第一篇:促进新农村发展道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为了实现这一美好蓝图,江西省靖安县人大常委会加大监督力度,努力拓宽监督渠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依法监督见成效

为了督促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靖安县人大常委

会作出了《关于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县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县、乡人大代表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开展“义务教育法”、“农民健康工程”和“农民文化生活”的执法检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督促有关部门建立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全县农村已基本落实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政策,农村医疗卫生也得到进一步改善,乡镇卫生院建设合乎标准,农民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为了加快农田林网的建设步伐,依法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土地管理法》和《农业法》的执法检查。针对《土地管理法》执法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县人大代表提出了要依法保护基本农田、强化用地审批、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和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督促相关部门加大对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对土地进行一次集中清理和整顿。为了解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真实想法,广泛征求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县乡人大代表对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活动,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代表们各抒己见,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合理规划土地,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很多好的意见建议。

倾情为民办实事

**乡**村是县人大常委会的挂点村。常委会领导积极参与和帮助**村、**村做好“二清三改”(清垃圾、清淤泥,改水、改厕所、改猪圈)等工作,动员和鼓励农民拆除破旧房屋、人畜混居的猪牛栏和坑式老厕,进行了房屋粉刷和水沟硬化。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引导村民发展“猪-沼-果”生态种养模式,帮助村民建起沼气池,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每个沼气池补给1000元,并配有专业技术人员定点指导,完成了沼气池“一池三改(改厕、改厨、改水)”配套设施。以前,村民挑担溪水为饮用水,水质很差,为了解决饮用水问题,常委会领导想尽办法,多方筹措资金,为**、**两个村212户村民安装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问题。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常委会领导帮助村民开发白茶基地140亩,并通过**齐华白茶公司,实行公司 农户的形式进行开发,农户生产的鲜茶叶由齐华公司收购、加工和销售,农户种植白茶的积极性很高,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县人大常委会还帮助村里修建了公路、水渠和水堰,扩建了小学教学楼,开通了程控电话和闭路电视。

农民代表展风采

“农民代表植根于农村,与农民群众的联系沟通最直接,是农民的代言人,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心骨、领头雁,我们要充分发挥农民代表的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这是靖安县人大常委会章主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会议上的发言。农民代表在农村这块辽阔的土地上,辛勤工作,默默耕耘,一展他们的代表风采。县人大常委会十分注重基层人大代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位置,努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了能让他们建言献策,道出农民朋友的心声和想法,县人大常委会经常组织他们参加视察、调研活动,召开座谈会,充分了解社情民意和群众的需要,为政府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农民代表们积极带头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和新型产业,带头种植椪柑、白茶,饲养生猪,率先办起“农家乐”项目,带领当地群众走上致富的道路。县人大常委会经常督促农业等有关部门举办农民法律培训班和农业技能培训班,让一些经验丰富的农民代表授课,讲课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需要接触的法律问题和种植、养殖知识,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通过学习,提高了农民的法律素质,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提升了他们的创业能力。农民代表大多是村委会的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他们进一步完善了村民议事制度,深化了村务公开,保障了农民朋友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第二篇:创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

创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

南县公安局 李国文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拓展,国家惠民政策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在城乡统筹兼顾的同时,农村道路交通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汽车、摩托车下乡和“村村通”公路建设等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农民出行条件和农村文明、安全的交通理念,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起到了强力推进作用,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是,从近几年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发案情况来看,由于农村道路交通事业发展处于初始阶段,交通安全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农民文明交通、安全交通的意识淡薄,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引发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的多种因素暗流涌动,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竣。为消除隐患、强化管理,进行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调查研究,对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和创新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现状及危害

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调查中,我们把交通安全问题从客观和主观上进行分析,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缺失,农村机动车数量大、分布广、管理失控是客观存在;农村驾驶人文明交通、安全交通素质低下是主观表现;现象严重,危害极大。

(一)交通安全基础设施缺失,农村道路通行安全无法保障。2006年,农村开始实施“村村通”工程,农村道路建设逐步加快,但在农村道路建设过程中,因为多方面的原因,交通安全基础设施未能与道路主体工程做到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验收,道路竣工安全设施留下“空白”,通村公路成了缺失安全设施的“欠债”工程。由于道路安全防护配套设施缺失,没有安全设施的农村道路给农村带来了事故多发的危害。过去农村道路路面没有硬化,车辆行驶速度慢,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率低;路面硬化后,车速高了,在窄路、弯道、临水临崖、陡坡路段缺乏警示标志、标线,在村道和主干道的交叉路口没有设臵减速让行标志和减速带等等,导致了农村道路交通事故迅速上升。

(二)农村机动车管理失控,事故频发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汽车、摩托车下乡”惠农政策的实施,刺激了农民买车的欲望,农村机动车特别是摩托车呈“爆炸式”发展,以南县为例,近三年该县净增摩托车2万余台,由于警力有限,管理措施和手段难以到位。因此,无牌无证、违规载客、擅自改装、脱检、脱审、脱保等交通违法屡见不鲜;更为严重的是城市的报废车、拼装车大量流入农村市场,脱保、非法行驶成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定时炸弹”,安全隐患严重,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严重影响。一是技术生疏,违法严重。很多农民购车后,立即从事非法客运,超员超载、客货混装;不少驾驶人 “捉得猪叫就是屠户”,驾驶技术粗糙,安全意识淡薄,遇到紧急情况,往往手足无措,临危处臵措施不当,造成了交通事故的多发势头;二是农民参保、续保意识不强,交通肇事引发社会矛盾。有的群众认为机动车参保既花费资金又手续麻烦,因此干脆不投保、不及时续保。一旦发生事故,由于没有保险部门的经济支持,事故赔偿不及时、不到位,导致农民抬尸拦路、堵桥现象时有发生,事故难以调处,因交通事故引起了农村地区的不和谐、不稳定,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三)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农村农民文明交通素质缺乏。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公安交警的重要业务工作,但农村道路驾驶人数量多、分布广,难以经常性地进行交通安全集中宣传教育,由于警力有限,公安交警独木难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触角无力延伸,偏远村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形成了“空白”,缺乏了文明交通、安全交通良好习惯的正确引导,农村驾驶人安全观念差异尤为突出,危害更加明显。农村群众的交通行为本来就随意性大,自律性差,习惯性交通违法层出不穷,主观上的安全认识不足导致了农村道路机动车辆不检验、不保养、不维护、不保险现象普遍;农村驾驶人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违法载人、骑二轮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等交通违法行为大量存在,时时刻刻对农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和危害。

二、农村道路交通管理问题多发的原因分析 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大形势下,农村公路里程长了,路面质量高了,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但农村道路点多、线长,难以管控,导致道路交通事故不断攀升,交通安全问题频频暴露,通过认真分析,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村道路建设、维护资金短缺,安全配套设施“打白条”。受资金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道路多是在乡、村道路原有路基上直接铺设水泥,很多路面的宽度只在2.5米至3.5之间,乡村干部希望农民家家门前有一条水泥路,因此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尽量延伸水泥道路的里程上,无力建设交通安全配套设施;即使建设了安全设施,一旦损坏,也无资金进行维护,导致安全设施“债台高筑”。

(二)人为损害设施、设臵障碍,农村群众安全意识急待提高。在农村道路安全隐患排查中发现,有的交叉路口新设臵的警示标牌、减速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被人为损坏,标牌被挪作他用,减速带被农民变成自家小院的“垫脚石”,农村农民自觉维护交通安全设施的意识差;还有部分村组,他们在进出村子的道路上加装水泥墩,或堆物堆肥、打场晒粮,人为造成交通安全隐患,引发交通事故,农村农民公共安全意识急待提高。

(三)农村交警队伍警力缺乏,农村道路安全管理失控。近几年来,社会经济建设高速发展,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但交通安全管理警力编制却无明显增加,拿南县来说,从2002年起,该县三个农村交警中队,当时有9名民警,现在也只有11个民警,要担负源头管理、路面管理、事故处理、交通违法处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安全隐患排查、护学岗、值班备勤、部分车驾管理业务受理等诸多工作,几乎是一个民警管理一个乡镇近20个行政村,无论如何也难以做到全方位管控,因此造成农村区域的摩托车无牌无证、挪用号牌、脱检、脱保等违法大理存在,该县6万余台“五小车辆”,参检参审只有4万台左右,给交通安全留下巨大隐患。

(四)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走过场”,农民安全意识淡薄。虽然公安交警一直把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摆在重要位臵,但农村交警警力不足,经费紧张,无力在农村展开全面宣传教育,只有采取就近发点宣传资料、贴几张宣传图片的形式,难以收到宣传教育效果;正因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在农村不够深入,还停留在表面层次,导致群众缺乏主动接受安全教育,也无法激发其积极参与交通管理,加上农村驾驶人素质较低,受教育的程度有限,因此,农村区域驾驶人超载、超员、超速、酒后驾驶、疲劳驾驶、农用车违章载客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层出不穷,屡禁不止。

三、化解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对策 农村道路交通发展,对推动新农村建设、传递文明、辐射经济、促进农村发展等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要把解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作为服务人民的“亮点工程”和“民心工程”。

(一)要强力推动农村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进程。解决好农村交通安全问题,单靠公安交警一家难以完成、建立“政府主导、交警主管、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交通管理模式是解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和乡、村的职责、目标、任务;要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和标准,把交通安全工作纳入综合治理年终考评;要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部门、乡、村参与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将管理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村、队、户,激发农村群众主动参与交通安全管理。

(二)要建立健全农村道路安全隐患综治机构。由于农村道路在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方面“欠账”较多,政府要健全完善乡镇交通安全隐患综治机构,切实搞好辖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维护、隐患排查治理,确保促进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设施齐全规范、安全隐患整治到位。一是要在农村道路建设中,全面实行道路建设和交通安全设施建设的“三同步”。二是要明确农村道路管理和养护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实行有效管理和有效维护。三是制定安全隐患实时排查、及时整改制度。四是落实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增设、调整、维护等的资金来源。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三)要建立农村道路“五小车辆”管控网络。农村“五小车辆”数量多、分布广,在管控上要针对农村车辆行驶特点,不断完善运作机制、充实形式内容、创新管理方法,以适应农村道路交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建立“县有交警大队、乡有交通安全管理站、村有安全员、组有信息员”的四级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控网络是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一是聘请村干部为本村安全员。主要完成所在村机动车、驾驶人台帐的建立,对本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上报。二是聘请村民组长为本组信息员。及时掌握本组机动车安全技术状况和驾驶人的交通违法行为,组长和驾驶人一对一沟通,面对面交流;一级包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就能确保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不漏管、不失控,减少事故隐患。

(四)强化农村农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提高农村群众交通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预防和降低交通事故根本措施。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要突破“瓶颈”,实现飞跃,必须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象准确、方法得当。一是在形式上要采取现场宣传、固定宣传、咨询宣传等方式方法。如对现场查处的客车超载、非载客车辆载客等交通违法,对卸客转运的旅客、车主要及时进行宣传教育;在边远村庄、农村学校要建立固定宣传阵地,如刷写标语口号、设立交通安全宣传橱窗等;要定时深入农村,设立交通安全宣传咨询台,既向群众宣讲法律法规、答复群众咨询,又散发宣传资料和传递信息,取得教育一人,影响一片的宣传效果。二是在内容上要做到定期更换文字和图片、及时更新内容;要充分利用当地发生的案例、现身说法,做好周围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交通安全意识。三是在对象上要强化重点人群宣传教育。农村道路参与交通活动的主体是中小学生、“五小车辆”驾驶人和村民,对中小学生要把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列入到农村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内容,从小培养学生养成文明交通、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对驾驶人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和承担的法律后果,教育他们保持车辆性能良好;对普通村民要加强交通安全常识教育,教育他们文明交通,不坐非载客车,用他们看得见的案例,针对性进行引导,提高村民道路交通事故避让和防范能力。

第三篇: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论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新农村建设

【论文关键词】发展现代农业 科学内涵 重要意义 对策措施

【论文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当前和以后一定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促进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关键措施,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本文就发展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以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进行了论述。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着力点。发展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产业基础,是当前和以后一定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各项部署,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保持和扩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良好态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一、科学地认识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1.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

人类农业的发展,大体要经历自然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智慧农业四个阶段。现代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创建智慧农业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比较科学的提法是: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形成贸工农紧密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使用,更加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依靠多种产业的协调发展,更加依靠劳动者创新,创新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还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正确理解现代农业的内涵还必须科学地认识其特征。现代农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机械化。充分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实行机械作业,从而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二是农业技术科学化。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达到提高单产,提升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逐步提高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三是农业增长方式集约化。农业增长方式要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农业增产的基点转到以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四是农业经营循环的市场化。市场成为农业经济运行的载体,农业各生产要素的配置都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要面向市场组织生产。五是农业生产组织的社会化。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要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提高这种依赖程度,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农业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它排斥生产的小而全和封闭型经营状态,要求按专业

化分工组织生产,走开放式经营的道路。六是农业生产绩效高优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它的高优化,这也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优势所在。七是农业劳动力智能化。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具基础作用、最有活力的因素。他对农业增产增效的贡献,占有相当的比重。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既是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是要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八是农业发展产业化。现代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必须拉长产业链向纵深延伸,不能局限于农业内部要着眼于农业产业的深加工。农业发展要向农业深加工争效益,依托龙头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运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局面,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发展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步伐,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促进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关键措施,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3)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近几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是增粮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从现在面临的制约因素和未来的发展要求看,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实现多环节增收。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建设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都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顺利发展。

1.积极探索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要针对目前农业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的实际情况,在坚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和统分结合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突破区域、产业和所有制的界限,引导农户和龙头企业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业的外部规模,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因地制宜采取有效可行的形式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在保证粮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一要积极发展优势产品和特色产业。继续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二要大力发展水产业。加强水产良种体系建设,提高品种改良水平和良种覆盖率,推广生态健康养殖理念、养殖方式和管理技术,扩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加强水产养殖品种病害防治;三要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发展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业,培育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群,注重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努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必须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要把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一是重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适当增加科研经费,充分发挥他们在推广应用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推进和完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和优良品种的重要基地。三是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相应的农业实用科技知识。强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切实抓好农产品安全生产。一定要逐步增强农产品标准化和安全生产意识,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检验机构,严格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对农产品的检验和检疫工作,注重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农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农村人口转移。推进城镇化和农村人口转移是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客观要求。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使乡镇企业和农产品交易市场相对集中,逐步扩大城镇规模,把较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同时要改革户籍制度,对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村人口应允许就地登记落户,鼓励他们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并在就业、教育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待遇,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6.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加快生产要素配置,提速农产品流通。

7.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强化农民技能水平。加强农民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要抓好农村幼儿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的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同时办好县、乡(镇)成人教育学校,为农民开展中、短期培训,把提高农民“应知应会”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对于即将转变为城镇居民的人员,要切实加强从农民到市民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非农化转移;对于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人员,切实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其实际水平和能力,努力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知识型农民。

第四篇:浅谈发展农业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谈发展农业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我们加快解决“三农”的一个难题。多年来,政府通过大力实施“农业农村经济”战略,探索出一条农林牧有机相结合,多路并举推进结构调整,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

关键词:农村经济建设 新农村 循环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表现出严重的地区不平衡性,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较之发达地区较为缓慢。落后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本地区,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目标的实现。在推动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农村市场是一个根本性的因素,但地方政府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且较之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更具有必然性和重要性。

一、必须不断强化农业是基础的意识,以防止对农业领导、农业投资及农业科技的弱化

发展高效农业是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轨变型,是农业内部产品结构、行业结构、部门结构的调整。实现途径是:

(一)市场农业。外部要强化市场导向功能,按市场需求确定生产方向;内部要强化市场核算功能,淘汰在比较成本上的劣势产品和项目。

(二)科技农业。科技农业的内涵是农业活动投入和产出逐步向科技倾斜,提高农业投入中科技投入的比重,增大农业科技成果中的科技含量。科技农业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新产品、新品种的开发和新技术、新方式的引进和推广。当前,发展科技农业的重点是科学技术的推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循环经济的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应该将各地的典型经验加以总结,在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推广,将循环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实事求是.地分析农业的现状及其综合生产能力,是认识和确定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关键。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第一靠政策,解放生产力,使原有的农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第二靠投入,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落后问题,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及收定购粮资金问题;第三靠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力。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我国的水资源、耕地资源、草场资源的严重不足,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提高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节约资源的集约增长转变,可以起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作用,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改进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的作用,可以使我国的农业生产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节约农业生产资源,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1、发展农业经济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护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化的农业经济,是保护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留、要建立健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需要完备的资金支持体系。政府要尽力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财政支持。

2、建设资金要保障:黑龙江省农区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投资大、困难多。因此,要广泛筹措、集中使用、加强管理、跟踪问效。资金实行多渠道筹措:一是国家有关部门政策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二是农业重点工程资金、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贫困农村建设资金等给予倾斜;三是农业贴息贷款;四是各级政府和财政投入;五是主管部门和农民商户自身投入。加快建立和完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为此,一是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要转变政府投入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性作用,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投资投劳。保持新林区建设项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建立一套政府引导和群众参与紧密结合的投入机制。三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村群众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新林区建设,改善农村面貌。四是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公共和半公共性质项目,农民投资投劳主要用于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建设。五是要引入市场机制,拓宽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建立银行提供信贷、群众自筹,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循环经济领域的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在农业经济的推广发展阶段,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应以低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农业经济的技术引进及推广体系的建设

1.加强对农业经济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农业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要在农村培训一批能够掌握农业经济实用技术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农业经济的技术人才,培养一批技能型农业经济致富带头人,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农村的远程教育网,通过广播电视等载体,解决农民群众文化程度偏低、技术困乏等问题。三是要采取集中培训与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广大农民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成熟的、先进的农业循环经济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潜力,将粗放、原始的农村劳动力转化为知识型、技术型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者。

2、要提高行业协会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的技术创新与推广作用:各级政府要在组织、资金、人员等方面为各行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提供支持,使行业协会能够充分发挥其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实践主体、技术推广主体的作用,依托行业协会做好示范区、示范村、示范户的建设,并做好相关技术的培训、指导与咨询,将农业经济的技术推广落到实处。

第五篇:加快林区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林区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林区发展概况

(一)基本情况

安岳县幅员面积2690km,辖69个乡镇,928个村,9580个村民小组。2004年总人口153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2.5万人),工农业总产值5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21元。现有森林资源面积141万亩,其中森林面积99万亩,森林覆盖率33.74%,活立木总蓄积274万m。

(二)国有场圃概况

国有林场、骨干苗圃、森林公园皆属县林业局下属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现有职工281人(其中在岗职工23人、退休职工59人、其它岗位199人),经营面积6525亩(其中国有林场6320亩、骨干苗圃55亩、森林公园150亩),在岗及退休职工年人均工资8150元,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国有林场面临三大困难。①地处偏远农区,森林资源零星分散(分布于254处,80亩以上/处的仅占38%),职工生产生活条件艰苦,森林防火设施薄弱,火灾隐患十分突出。②基础设施落后。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房屋多年失修,破损严重。③经济落后。一是自有资金无积累;二是上级无投入;三是无力从其它经营活动中补充经费。目前,林场以天保工程森林管护为中心,其发展受到经济贫困的严重束缚,在边

32干边看,边徘徊边等待的被动驱使下运行的,天保工程竣工后,将面临更大困难。

2、国有骨干苗圃实行自负盈亏的承包经营机制,随着国家林业重点工程计划的调整,种苗需求锐减,如果不拓宽经营渠道,苗圃将会被市场淘汰。

3、四川省千佛寨森林公园是我县唯一一所省级森林公园,历经13年的发展,初具规模,但水、电及旅游服务设施落后,很不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及多种经营收入。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专项资金扶持,仅靠自身投入,难见成效。

(三)林业职工生产生活现状

安岳县是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农村综合改革后,全县林业职工为228人,其中退休职工达95人,年人均工资为9280元。目前,存在4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林业两大工程国家投入近2亿元,按规定都要足额兑付到实施单位和农户,而各级财政又没有预算工作经费,造成了任务量越大而经济负担就越重,职工收入相对减少的双重矛盾。二是随着林业收费项目和标准的大幅调整,行业收费大幅下减,收入逐年降低。三是多种经营项目少,渠道不畅,林业自身拥有的产业没有形成市场优势。四是撤销乡镇林业站,成立片区林业站,急需出台配套政策,尽快落实工作措施,以便尽快打开工作局面。

尽管如此,县林业主管部门积极争取森林公园招商引资优惠 政策和国有场圃林下资源综合开发政策扶持,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安委发[2004]32号),并将木竹等产业纳入了安岳县“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有力地推动了林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将资阳市30个示范村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家园建设,进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并在林业重点工程和项目上予以优先安排,实行倾斜,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二、林区发展在“十五”期农村建设中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生态建设初见成效

1、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天保工程建设实现既定目标。年减少森林资源消耗量2.4万m,100多万亩森林得到有效管护,建立健全了县、乡(镇)、村三级森林管护体系,完成公益林建设2.17万亩。二是退耕还林工程稳步推进。完成坡耕地退耕还林11.2万亩、荒山造林13.2万亩,政策兑现制度健全、保障有力。

2、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完成义务植树800万余株。

3、林业建设资金投入创历史新高。完成林业建设投资13755万元(其中国家预算内投资10804万元),大大超过建国以来50年投资总额,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森林覆盖率由“九五”期的30.88%上升为33.74%,土壤年侵蚀模数由5700吨/km〃年下降至3700吨/km〃年。形成了顶上戴帽,中部系腰,“四边”桑果站哨,庭院竹木环绕,田坎土埂建林网的良好格局,223构成了川中丘陵农区典型的林业生态特征。

(二)产业发展取得进步

“十五”期间,我县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柠檬、蚕桑、干水果、竹木等基地培育和林产加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本期培育产业基地面积26.6万亩,林业年总产值期末实现4.18亿元,林业龙头产业突飞猛进,产值高达3.2亿元,农民从林业中获得的年人均收入由“九五”期末的93元增加到341元,增长了3倍以上。

(三)基础建设得到加强

1、建设和完善了基层林业工作站69个,为健全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发挥林业主管部门的职能与作用奠定了基础。

2、加强了农村林业教育培训和试验推广,为科教兴林提供了有力支撑。共培训5600余人次,建柠檬、蚕桑、银杏等科技示范园3万亩,引种推广桑树、银杏、花椒、麻竹及优质牧草等12个主要品种,造林面积达15万亩,种苗12万亩。

3、以县林业骨干苗圃为重点,强化了林业种苗和花卉培育,为造林绿化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共建苗圃10个,花圃2个,总面积达700余亩,共育苗4800万株(盆)。

4、巩固了森林“三防”体系建设成果。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林政管理、资源保护等工作步入了健康有序的快车道;有效地开展了林业有害生物测报、防治、检疫和普查工作,年成灾率控制在1%以内;连续35年未发生森林火灾,保 持了森林火灾发生率、损失率“零”记录。

三、加快林区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抓住机遇,狠抓农村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才会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林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林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林区发展,提高林业生产力,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快速发展。二是林业特别是经果业为农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生活宽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发展林业,为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积累物质财富,而且也是乡村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也是村容整洁的内在要求。四是林区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将为新农村建设民主化管理、科学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会互利双赢。

(二)新农村建设中林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备薄弱。特别是国有林区(场圃)生产生活条件更为艰苦,场圃职工是生活在农村中的工人,既工又农,似工似农,急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2、在规划布局上过分强调新村建设整齐划一,人为一致,有的地方出现了新村建设城镇化,脱离了农村实际。个别地方为顾大局,出现了“毁林兴村”的不良现象。地面大面积硬化、树种单一等都不利于丰富生物的多样性和保持生态功能的完整性。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要体现人与森林植物的协调统一,而且也要体现人与森林植物和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协调统一,在自然之中才会自然和谐。

3、缺乏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的新村是没有生命力的。一是产业发展思路不清,与区域经济和优势产业联系不够;二是产业发展重点不突出,难以形成优势产业;三是没有产业发展规划,或者规划不详,措施不具体,实施困难。

(三)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林区发展

1、科学规划。逐村逐户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计划,逐一实施。在规划上严格遵循适地适树适种源的原则,实行乔灌草、花草树相结合,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与打造生态家园、庭院经济建设相结合,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产业支撑。

2、实行项目倾斜。在林业重点工程和项目安排上要围绕新村建设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方向,优先予以安排,增加商品林特别是速丰林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家园建设和公益林建设投资规模,建设一批商品林示范基地,改善新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3、建立林业科技支撑和产业化服务体系。重点扶持林业龙 头企业,形成龙头带动,市场拉动,科技推动,上下联动,产业互动的良好格局,扶持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建立一批林业科技示范点和示范户,并将林业人才队伍建设、林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点建设、林农培养和实用技术培训纳入林区建设投资计划。

4、尽快落实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提高林业行业补偿标准。

5、加大国有林场、骨干苗圃和森林公园扶持力度,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和多种经营投入力度。国有林场、骨干苗圃和森林公园是林区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的窗口,是林业行业发展的基地,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既治坡又治窝,既富民又富林。

6、落实林区建设项目地方配套资金,提高工程及项目管理费标准。多年来,林业两大工程项目地方应配套的资金没有足额配套,应按照工程建设要求及时足额配套。同时,将工程管理费标准提高到5%。

附:

1、林区基础设施现状与规划调查表

2、林区生产生活水平状况调查表

下载促进新农村发展道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促进新农村发展道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农村建设的首先要变革现阶段农业生产方式,用农业机械化取代繁重的低效益的农业生产方......

    加强党建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1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既是奇山秀水、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传统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又是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等现代旅游资源的分布地。依托农村地区在......

    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促进新农村建设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许多地区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都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走上了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石榴红村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正确......

    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促进西部新农村建设

    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促进西部新农村建设 马 俊 (西北民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学院 甘肃兰州 7300300)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西部地区......

    关于如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如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调研报告 ——以岳阳市平江县瓮江镇盘石寨为例 作者:骆林方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朝气逢勃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眼光投入到具有旅......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 2009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张店区农机局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省、市《关于加快农......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推荐阅读]

    1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既是奇山秀水、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传统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又是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等现代旅游资源的分布地。依托农村地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