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促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促进新农村建设
陈松柏
〔内容摘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村生产,推动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关 键 词〕农业 经济组织 发展
〔作者介绍〕六盘水市政府研究室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发展生产离不开建设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要素投入的集约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生产手段的科技化、产业经营的一体化。这对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提出了迫切要求。
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六盘水市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各地涌现出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以各种组织形式参与生产、市场、流通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六盘水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
以农村经济协会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六盘水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1997年起逐步向社团性质发展。据调查,六枝特区和钟山区在开展农村经济协会方面走到了全市的前列。六枝特区岩脚镇镇政府从组织协调上大力支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工作,成立了镇农业产业协会,由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任会长,协会下设冬瓜协会、养鸡协会、养猪协会共三个专业协会,会长都是本协会的会员。镇产业协会对专业协会在“产前、产中和产后”进行指导服务,政府支持而不包办,协会按章办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产前统一为协会会员协调购进良种,产中对会员进行技术培训,产后竭力为会员寻找销售渠道。岩脚镇冬瓜协会会员从成立时的130个发展到2006年的176个,冬瓜种植面积达2000亩;养鸡协会会员从50个发展到2004年197个,鸡存栏达20万只,出栏6.5万只,收入达25万元;岩脚镇养猪协会会员从190个发展到2004年358个,生猪存栏达3580头,出栏2200头,收入达176万元。这三个协会成立后,会员收入增加显著,该镇种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并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钟山区大河镇大桥村利用自身的条件优势,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一是组织机构完善,强化培训工作。大桥村现在成立了蔬菜研究会、养殖研究会和运输协会,参会农户有500余户,占总户数893户的55%。二是外引内连,学习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带领农民致富。协会多次组织农民到重庆、山东、贵阳、遵义、盘县等地学习考察和参观,联系市、区农业部门对农民进行了一系列的蔬菜种植和养殖培训,提高了农户的种植、养殖水平,通过引种、试验和示范,引进了大量优良蔬菜品种、优良商品猪及家禽,提高了农户利用科技的水平。
到2004年12月底,六盘水市有各类农村经济协会39个,会员有2588人(个),涉及种植、养植、加工、储运、营销等5个行业。在39个协会中,乡镇级11个、村级28个。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总体发展快,但覆盖面较低。二是组织形式多样化。三是合作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宽。
二、对发展六盘水市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议
六盘水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水平与全省和全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组织管理上、运作机制上都还有待于提高。
首先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大幅度提高,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市场竞
争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然而,目前农村的小生产方式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竞争,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缺乏组织的小生产,很难做到要素投入的集约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生产手段的科技化和产业经营的一体化,农村经济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盲目的状态,离现代农业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各级各部门要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高度重视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二是要积极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产生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已经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组织农民共同参与市场竞争、维护农民利益、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产销衔接、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农村信贷、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有重要意义。目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之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当务之急是确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对其在农村经济活动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科学定位。各级党委和政府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保护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产收益。
三是扎实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既是一项长期任务,又是一项紧迫任务。目前六盘水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明确工作思路,积极加以引导和扶持,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由于这项工作涉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政策性较强,牵涉面较广,因此必须坚持科学谋划、稳步推进。
四是统筹协调,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必须同贵州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同六盘水市实际情况相结合,同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业的发展相结合,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要在充分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生产、销售、技术服务等环节,积极引导农民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六盘水市独特典型的山区优势资源和生物优势,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中药材、蔬菜、马铃薯、生姜、水果、畜禽等方面积极引导农民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五是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加工企业联建生产基地。为了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农户”模式中存在利益协调难、产销衔接不紧密等的问题,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加工企业进行协作,联建原料基地,形成“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
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和市场发育水平,搞强迫命令,搞形式主义;二是坚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群众自愿、形式多样、自主经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等原则;三是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要求和首创精神,探索符合各地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形式。
第二篇:发展经济合作组织
发展经济合作组织
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吉拉吐乡地处松原市城南12公里处,具有“城边、路边、水边”的三边区位优势,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快捷、经济发达,软环境好,是较具发展潜力的农业大乡。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养殖业这两个主导产业的不断发展、全乡经济增长迅猛。因此,以农民自愿参加、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线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源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互助合作的经济合作组织或协会组织便应运而生。目前,全乡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4个,其中工商部门登记并冠名的有5个,涉及水稻、花生、养殖、草编、加工、劳务等多个方面。
提高认识、强化服务。实践让吉拉吐乡党委政府认识到,农村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对现行农村双层经营管理体制的发展和完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市场环境、合作社组织有效的解决了家庭经营“两个不能有效对接”的局面,即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不能有效对接、分散生产与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不能有效对接的有效途径。合作组织在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中,把最新的市场信息和技术成果带给农民,有效地弥补了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社会化滞后的缺陷,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等诸多问 1
题。为此,吉拉吐乡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从政策、程序、场地、协调等方面给予最大支持,乡村两级组织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强化引导和服务,立足产业化,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组织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促进作用,积极推进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如,针对全乡3000余公顷水稻生产实际,乡政府为北显公司提供场地,帮助协调各种审批手续。引资500余万元,建设北显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并以其为载体,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形式,成立了吉拉吐乡稻米生产加工合作社。合作社同公司签订“秋田小町”水稻种植订单,面积达400公顷,涉及农户380户。每市斤水稻高于市场价0.25元。仅此一项就增收180万元。
为了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吉拉吐乡注重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倡导那些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支持合作组织,维护其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地位,如北显公司在扶持稻米生产加工合作社时,不仅与农户签订单保证价格,而且还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方面给予农户资助,在技术管理等方面也为农户提供服务,也把公司的管理理念带给专业合作社,引导他们向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不断地加大扶持力度。农村合作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组织,扶持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民受益最直接。乡政府按照县里出台的《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适时地采取相关措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不断地扶持、规范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通过
与各级财政支农资金的协调,争取10万元用于锡伯屯草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相关部门也积极协调和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如向省财政争取20万元用于下嘎村养殖业合作社建设;争取国家养殖补贴,对吉拉吐乡养殖合作社农户进行补贴;投资2万余元,对全乡手工编织户进行培训、运输、织机等方面予以支持。
鼓励多样化发展。吉拉吐乡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发展不平衡,各村都有自己的实际,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差异明显,农民组织起来的愿望也有强有弱,这就决定了农村合作组织在合作方式、合作内容、合作程度等方面的多样性。所以吉拉吐乡党委政府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注重因地制宜求实效;能够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兴办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合作组织;能够注意引导合作组织到工商注册,变松散型的社会团体为利益联接紧密的经济实体。目前,全乡合作组织的类型大体有3种:
——企业带动快速发展型。这种类型主要是龙头企业发起,组织农户共同参与一种经济利益的联合体。较为典型的有由北显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创办的吉拉吐乡水稻生产合作社,会员400人。合作社法人张显,本人成立粮油贸易公司。将农副产品通过小包装,精包装销往全国各地。并同当地400户农民签订“秋田小町”种植合同,发展有机稻种植1.5万亩。在管理上,主要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生产资料、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购价格。尤其是通过签订收购合同,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0.25元,大大增加
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大户领办型。这种类型是由经纪人或种、养、加大户利用自身生产,经营、销售优势领办的合作社。较为典型的是吉拉吐养殖合作社,法人于大军为了带领农民致富、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带领锡伯屯、扎拉吐两个村的养殖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养殖户现在已达180余户、仅百头以上养猪户就达20户。在他们的带动下,全乡畜牧养殖得到了较快发展,全乡养殖大户已达61户,其中,牛(8户):上嘎村3户,下嘎村3户,扎布格村1户,扎拉吐村1户;猪(39户):扎拉吐村12户,锡伯屯村23户;,吉拉吐村2户,下嘎村1户,扎布格1户;鸡(6户):七家子村2户,锡伯屯村4户;羊(8户)上嘎4户,下嘎2户,锡伯屯1户,七家子1户。锡伯屯和扎拉吐养猪小区基母猪发展到3120头,上、下嘎和扎布格养鹅小区,实现养殖2万只。全乡畜牧养殖业发展总数达235万头(只),2010年末,全乡畜牧养殖业总收入达到13000万元,占全乡经济总收入的23%,畜牧养殖业人均收入达2000元。
吉拉吐乡棚菜生产合作社是最近几年才成立的。吉拉吐乡棚菜经济发展历史较久,但是,过去由于建设标准低,生产者技术水平差,市场销售渠道不畅,加之经营不当,管理不善等,棚菜经济效益不佳,没有真正实现“一亩园十亩田”的经济效益。一些棚户甚至将大棚低价转包。成立棚菜生产合作社后,通过县农业总站、乡农业站、乡村网商等,对菜农进行各村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种植技术、管理水
平,搞好品种调整和调优,并通过网络公布产品信息,拓宽销售渠道,使棚菜产品适应并畅销市场,棚户得到了实惠,调动了他们发展棚菜生产的积极性。目前,棚菜区种植品种多为叶菜,黄瓜、西红柿、茄子、豆角、大头菜、平菇等,一年三茬,冬季多以叶菜为主,收益较高。七家子村农民赵野,几年来一直选择了种植白菜,他生产出的菜叶通过长途客车远销四平、吉林、长春,一年光卖大白菜叶就纯收入4万元。锡伯屯村菜农张淑霞通过网络发布了西红柿销售的信息,售出西红柿近7500公斤,比去年增收5000多元。棚区每年生产出的蔬菜,由于质优价好,供不应求。到2011年3月,全乡日光温室蔬菜大棚面积达到47公顷,高标准大棚185栋,其中,生产青菜类172栋,平菇7栋,饲养万只特色蛋鸡3栋,花卉3栋。棚膜蔬菜年纯收入500多万元,安置富余劳动力200多人。
同时,合作社还通过指导、协调、投入,棚区内每个大棚全部实现机械化自动卷帘,30多户建有沼气,水、电齐全。棚户还沤制、利用沼气池底肥、鸡粪、猪粪等农家肥,实现全部施用有机肥,使生产出的蔬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到现在,共发展平菇7栋,年创纯收入8万元;饲养特色蛋鸡一万多只(以虫子为主饲料),年纯创收10万元;花卉基地三栋,年创收10万元。
——支部经办型。利用农村党支部的政治优势把大家组织起来,共同致力于一个产业的发展。如锡伯屯村草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是村党总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由草编大户任理事,成员发展到300余户。通过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带动,现从事草编生产的农民已达170户,从业人员已达410人,大型草帘机38台,日产量可达120条。小型草帘机154台,日产量可达50条。大型草帘机全年生产可达300余天,小型生产全年可达90余天。全年生产量可达200万条。大草帘每条销售价12.00元左右,小草帘销售价0.80元。实践证明,支部+合作社的模式,把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与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党组织与经济组织的对接。
由于吉拉吐乡注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带动了当地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盘活了农产品市场的渠道、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文/松江春晓)
第三篇: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新农村建设
甘州区农民力技能培训的调查与思考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当务之急必须创新培训理念,培育新型农民,使农村劳动者尽快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
一、我区农民技术技能状况
(一)农村劳动力情况
甘州区共有城乡劳动力33.87 万人,占城乡总人口51.25万人的68%。城乡现实劳动力29.68万人,占城乡总劳动力的87.6%,其中农村现实劳动力21.8 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9.08 万人。
(二)文化结构状况
农村富余劳动力按文化结构划分,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0.71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7.8%;初中文化程度的有5.91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65.1%;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有2.46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27.1%。
(三)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劳动力对农业技术、就业技能和知识更新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通过正规培训、普及培训和其它培训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与农村劳动力总量比,仍然只占很小的比例。
2008年,全区结合结合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科技入户、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等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共组织各类专业人员126名(市直部门8名、区直部门26名、乡镇级92名),以乡镇和科技示范村为单位,深入全区18个乡镇、102个市、区、乡三级部门联系的科技示范村,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举办各类实用科技培训班121场(次),培训乡镇干部510余人、民间科技特派员30人、农民技术员240余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4000余人、星火科技带头人550余人、种养能手等技术骨干15000余人、农民5万余人(次),制作科技普展板40多块,印发宣传材料、科普图书5万余份。
(四)农村劳动力生产生活情况
劳动力由体力和智力构成。体力有先天的体力(优生的结果)和后天的体力(优育和锻炼的结果);智力有传统的经验和现代科技知识(包括文化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从我区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生产实践看,在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劳动力智力因素的作用在逐渐提高,体力因素的作用在不断下降,智力因素中,现代科技知识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传统经验成规的作用不断下降。在我区专业户、小康户等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长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的占绝大多数,贫困户(困难户)中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占绝大多数,说明,农民文化素质高同农民收入程度显著正相关,也同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正相关。
1、从每亩耕地提供的产品产量看,经济作物的收益大于粮食生产收益。文化程度高、生产技能强的农户生产收益比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农户生产收益强。这是由于各种经济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要求比较高,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敢于大胆试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实行科学管理,因而经营效果好。
2、在发展多种经营方面,文化程度高、生产技术能强的农户致富门路广,这是因为他们有经济头脑,会经营,敢于扩大生产规模。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农户经营项目少,经营规模也较小,因此,收入很低或较低。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前者靠科学种田,后者凭经验办事;前者勇于探索,后者墨守成规;前者讲究效益算着干,后者不计成本懵得走。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区委、区政府一直比较重视农村教育和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近年来,通过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以及用人企业的共同努力,我区农村教育和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及致富奔小康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加快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不仅仅是农村教育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农民技术技能事关农村人才建设。当前,我区农村劳动力仍占全区劳动力的大多数。这说明,在加快我区全面小康建设的过程中,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我区的现代化,而农村全面小康的核心就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因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整个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师资队伍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区一级财政只担负公办培训机构的人员工资,不担负培训费用,乡级财政因分级财政而不能对参加技能培训教育的农民以资金支持;职业教育个人承担费用过高,超过了大部分农民承受能力,农民若参加培训,就必须自己担负培训学费、住宿、技能鉴定费等;培训机构教育投入不足,办学经费紧张,培训设施简陋,教学手段落后,跟不上现代职业技能教育发展的趋势;项目培训资金属部门所有,目前还没有完全整合利用,这些都从根本上都制约了农民培训输转工作的开展。
3、镇、村两级在农民技术技能的组织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镇、村两级是农民技能培训的主要组织者和引导者,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否,事关镇、村两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原因分析
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1、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技能素质较低,经济收入普遍不足,加之认识不足,有一技之长的不多,影响和制约了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
2、信息服务渠道不畅。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与市场、岗位信息需求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对接,造成培训内容单
一、过时,从而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影响了我区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形成。
3、培训激励机制不健全。据统计,培训一项实用技术需25学时,培训一项就业技能需50学时,分别需要500元和800元。由于多数农民收入不高,无力支付培训费用,造成培训人数减少,就业面变窄,同时政府也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来促进农民技术技能的培训。
4、目标责任体系不健全,缺乏一整套象九年制义务教育那样的教育培训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有关部门、领导的目标责任还不够健全。
三、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几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教育的良好环境
科技兴农,核心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既要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体力,更要开发智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随着我区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愈来愈需要更多的农业科学人才、管理人才和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其中包括农艺师、园艺师、工程师、会计师、农经师,具有现代管理经验的企业家以及掌握一定先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知识的劳动者。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努力开发农村劳动者的智力,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越来越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部门要以对民族振兴的高度责任感,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农民教育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对农民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农民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二)健全农村教育网络,完善农业教育体系
农村教育网络主要有:正规教育、推广普及教育、其他教育三个方面。根据农村教育网络,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属于推广普及教育,是农村教育中的一种成人教育,是以科技推广为主要内容,它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农户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教材,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最终目的社会性教育活动,主要涉及的部门有农业、畜牧、农机、林业、科技、新闻媒介、企业以及镇、村两级组织,其中尤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其他部门直接或间接地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因此,应明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中的重要作用。我区很早就实现了普九,但是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能力水平却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原因在于由于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正规教育的大部分成果非农化,导致农村和农业人才流失,这一现象也说明,抓好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是农村人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方法和措施
1、培训任务、对象和内容
(1)培训任务:根据我区实际,用五年的时间,一是将全区18~45岁农村劳动力轮训一遍,使他们能掌握一门以上先进实用技术;二是对全区村、社干部完成大中专学历教育培训;三是对农村未升入大专院校的高中生实施职业教育;四是对准失地农民和失地农民进行再就业转岗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一是实现农民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促使农民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转变;二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使青年农民掌握进城务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有效的进入城市并融入城市;三是提高基层干部队伍和农民的科技水平,加快我区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2)培训内容:一是公共课内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等培训;如《农业法》、《劳动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宪法》、《民法》、《治安处罚条例》、《安全生产法》;二是专业技能内容:根据不同岗位设置相应的专业科目,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三是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美容美发、家电维修、车辆修理等,以失地农户为主,而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重点是专业技能培训。
(3)培训对象:主要是村、社干部和18~45岁的青壮年农民及失地农民。
2、培训层次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区各类职业培训
资源,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
(1)学历培训:主要对象以村、社干部为主,开展大、中专学历培训。专业主要设置: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通过培训,增强基层干部的执政水平和带头致富的能力。
(2)专业技能培训
①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要根据我区现代农业规划和各乡镇产业特色,开展短期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解决现有务农人员的技术盲点。该项培训涉及面宽,属于农民的普及培训,要按照就近、不离乡、不离岗的原则开展培训,由农口各局和各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
②“绿色证书”工程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是我国农民科技培训的一项基本制度,主要是按照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开展农民培训,培养骨干农民,由农广校、各乡镇成教办负责。
③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由农业、畜牧、林业、科技、技术监督等部门负责,指导农村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开展如标准化、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等培训。
3、培训方法
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特别是冬春两季,按照“切合实际、形成多样、先进实用、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短期知识培训为主。
①短期培训。依托各乡镇农科教服务中心,根据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开展各类实用技术短期培训。
②中长期集中培训。依托区委党校、区社会服务培训中心,重点是村、社干部学历培训,准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等职业技能培训。
③委托培训。与大专院校协作,委托大专院校举办脱产培训。
④农业远程培训。依托互联网络、广播电视、组织材料、资料、录像带等开展农业远程网络培训。
⑤现场观摩、参观考察、经验交流、以会代训。在重要生产时节,通过召开生产现场会,组织农户参观考察、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培训技术骨干等形式,进行培训。
(四)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加大投入,确保培训质量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农民培训教育工程涉及面广、人员多、任务重,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我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农业进程。为此,建议区上成立农民培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统一领导。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向,设立若干个培训办公室,由各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切实制定好总体规划和工作计划,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确定培训机构(网点),统一编制培训大纲,统一制定教学计划,统一目标考核。
2、落实责任,实行目标管理。将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列入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奖惩挂钩,责任到人。
3、加强宣传,转变观念。组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转变人们的观念,为我区农民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加大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经费应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建议区委、区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增加投入,主要用于村、社干部学历培训补贴,农民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各类培训的教材、资料补贴,教师授课补贴和参加培训的农民补贴或奖励等工作经费。
第四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杨林峰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集体经济,是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参与激烈市场竞争,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手段。近年来,樟树市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有效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类型
近年来,樟树市始终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破解“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彰显出巨大活力。目前,全市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家,入会(社)员2372个,带动农户35600户,涉及农民98600人。此外,还建立了樟树市农村民间流通组织协会1个,下设19个分会,流通专业办(组)81个,通过各级流通协会,培育出各种形式的参与农产品流通的经济实体4193户,18460人。主要有三种经营模式:
一是“农户+合作组织+龙头公司”模式。其特点是:按加入自愿,退出自由的方式组成。如永泰镇蔬菜专业协会成立于2004年7月,协会会长李喜如以自己的公司——江西省其门堂蔬菜食品有限公司(亦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组织当地及周边农户种植榨菜、黄瓜、萝卜等各种蔬菜近5万亩,合作社统一提供良种、肥料、栽培技术,并与农户订合同保价收购产成品。由于产销落实,调动了广大农户种蔬菜的积极性,2005年由国家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45万元,有偿资金105万元,支持农户连片种植藠头基地5000亩,2007年6月合作社集中收购藠头5290吨,农户达4380户,不仅为本公司加工蔬菜备足了原材料,保障了生产,而且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是“农户+基地+龙头公司”模式。如“江西樟树天齐堂中药饮片有限公
司”,2004年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批准,给予无偿财政资金161万元,其中:财政贴息33.6万元。财政贴息吸引了银行贷款500万元,自筹630万元。公司利用这些资金,采取“农户+基地+龙头公司”的经营模式,与吴城乡药材种植大户联合进行产业化经营开发黄栀子等中药材种植基地4000亩,把基地变成生产“车间”,基地与农户签订劳务用工合同,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而且带动了800多名农民季节性从事中药材劳务及加工,人均年收入3000多元。目前,该公司发展成为集科研、生产、种植于一体的现代化中药炮制加工企业,产、加、销一条龙的省级龙头企业。
三是专业股份合作模式。其特点是:按照入股自愿,退股自由,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按股分红的原则组建。如樟树市蛟湖蔬菜专业合作社,由市供销社和城北办事处横路村50户村民合办,农户以土地及地上设备等折价入股,供销社以资金入股,负责向农户提供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确保优质优价,为农户销售牵线搭桥,提供信息,在种植技术上给予指导服务,盈利时按入股比例分成。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制以来,在实践中萌发出来的一种新生事物,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章程制度不全。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章程,有的章程简单,对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缺乏符合合作经济规则的决策。二是整体规模不大。合作组织不仅数量太少,而且规模普遍较小,没有统一的产品销售网络和畅通的销售渠道,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对一些特色种、养业户引导组合成为专业合作组织还不够。三是科技水平不高。大部分农民专业组织在人才引进和培训农民上做得不够,专业合作社缺乏科技人才。四是资金投入不足。支持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个数以及资金数额不足,致使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思考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增强农
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载体。当前,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做到“四轮驱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
一是政策鼓动。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帮助完善政策和利益调节机制,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良好环境,要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企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制订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在每个乡镇着力培养1—2个特色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典型,由点的成功带动面的发展,引导种养大户和经济能人强强联合,特别是对一些特色产业的种养大户,鼓励他们以乡或村为单位,实行自愿组合成为专业合作社。
二是龙头带动。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综合效应,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进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经营,采取“龙头+合作组织+农民”的发展模式,扩大规模,大力推进逐步形成特色产业的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强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建设,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相互贯通和紧密联结,形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运行机制和组织方式。
三是扶持促动。要加大资金和项目扶持力度,今后农业开发项目如特色农业基地、基础设施、加工企业等应重点安排在合作社覆盖区域内实施。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稳定的培训基地,有组织、大规模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农民质素,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办成生产园地、学习园地、娱乐园地。四是市场拉动。要根据市场需求,建设一批区域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并不断提高基地建设的整体水平,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形成“集群”经济,“块状经济”,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经济实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
作者系江西省中共樟树市委政研室副主任
第五篇:发展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出现,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是增强广大农民市场经济意识、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应对国内外农业发展大势、整体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必然趋势。在当前形势下,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专业合作组织是引领农民进入市场的新型组织。家庭经营发展
到一定程度、各类市场发育到一定阶段之后,在家庭经营和广阔市场之间需要一个中间环节来调节产、供、销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农户经营进入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是这样一种应运而生的新型的中介经济组织。目前,我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97家,拥有会(社)员15.6万个,带动农户32.9万个,占农户总数的26,全市60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管理的,1/3以上的农产品是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外销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引领我市广大农民走出小农经济的狭小天地,走向现代农业的广阔市场。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新型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根据“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农民自愿参加的经济合作组织,能把分散的千家万户组织起来,发挥其连接农民与企业、沟通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有效地抵御农产品经营的市场风险,克服分散的小生产与统一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石门柑橘协会2002年9月成立以来,采取“大户入会、能人办会、实体兴会”的办会模式,先后与16家企业的21个品种开展合作,在全县建立特约连锁经营点42个,在哈尔滨、牡丹江、大连、东莞、深圳等地建立营销办事处,去年协会会员共销售果品10.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19亿元。小小的柑橘协会使广大橘农走到了一起,连成了一体,可谓功不可没。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新型依托。农业的社会效益高和自身比较效益低是一对突出的矛盾,随着矛盾的演进,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以专业合作组织的形式,重新调整和整合生产与加工、销售的关系,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让农民从中分享到更多的市场利润,是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保证。2004年,全市各类参与合作组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295元。桃源三江养殖合作社积极帮助养殖专业户更新品种、传授技术,使每只蛋鸡年获纯利比以前增加了41,户平均增收6100多元。灌溪镇优质稻产业协会通过疏通销售渠道、开展技术服务,使会员每100公斤优质稻比非协会成员多卖6-10元。事实证明,兴办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能带动一个产业发展;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组织,就能加快增收步伐。专业合作组织是促进政府转变职能的新型帮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其自身特有的民办性、民主性、专业性、合作性和服务性等优势,不断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能有效解决政府“统”不了、技术部门“包”不了、龙头企业“办”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干”不了的许多问题,成为政府调控农业的好帮手。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起来后,也有利于广大基层干部从大量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力量搞服务、办实事。石门县双佳禽业合作社在近两年的“非典”、“禽流感”疫情流行期间,不等不靠,自我调节,先后动用公积金和风险基金500多万元,确保了养殖社员的利益不受损失,发挥了政府难以发挥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为政府缓解了压力。我市是传统农业大市,要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必须进一步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但从总体上说,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大力发展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迫切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关心和支持,迫切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推动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步入快速健康发展轨道。
1、要把握原则,科学规划。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立足本地实际,不定模式、不定规模、不定框框,不搞“一刀切”,引导农民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要围绕我市的主导产业、拳头产品、优势资源,科学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划,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全市建成优势产业比较明显、带动能力比较强劲、内部运作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00家,认定并扶持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0家,带动50以上的农户。
2、要落实政策,大力扶持。各级各部门要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是扶持农业、关爱农民的观念,认真落实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财力,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要切实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启动资金和农产品收购流动资金不足等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有关涉农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制定和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用地政策,优先安排农产品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