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林区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时间:2019-05-12 21:0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林区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林区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一篇:加快林区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林区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林区发展概况

(一)基本情况

安岳县幅员面积2690km,辖69个乡镇,928个村,9580个村民小组。2004年总人口153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2.5万人),工农业总产值5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21元。现有森林资源面积141万亩,其中森林面积99万亩,森林覆盖率33.74%,活立木总蓄积274万m。

(二)国有场圃概况

国有林场、骨干苗圃、森林公园皆属县林业局下属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现有职工281人(其中在岗职工23人、退休职工59人、其它岗位199人),经营面积6525亩(其中国有林场6320亩、骨干苗圃55亩、森林公园150亩),在岗及退休职工年人均工资8150元,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国有林场面临三大困难。①地处偏远农区,森林资源零星分散(分布于254处,80亩以上/处的仅占38%),职工生产生活条件艰苦,森林防火设施薄弱,火灾隐患十分突出。②基础设施落后。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房屋多年失修,破损严重。③经济落后。一是自有资金无积累;二是上级无投入;三是无力从其它经营活动中补充经费。目前,林场以天保工程森林管护为中心,其发展受到经济贫困的严重束缚,在边

32干边看,边徘徊边等待的被动驱使下运行的,天保工程竣工后,将面临更大困难。

2、国有骨干苗圃实行自负盈亏的承包经营机制,随着国家林业重点工程计划的调整,种苗需求锐减,如果不拓宽经营渠道,苗圃将会被市场淘汰。

3、四川省千佛寨森林公园是我县唯一一所省级森林公园,历经13年的发展,初具规模,但水、电及旅游服务设施落后,很不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及多种经营收入。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专项资金扶持,仅靠自身投入,难见成效。

(三)林业职工生产生活现状

安岳县是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农村综合改革后,全县林业职工为228人,其中退休职工达95人,年人均工资为9280元。目前,存在4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林业两大工程国家投入近2亿元,按规定都要足额兑付到实施单位和农户,而各级财政又没有预算工作经费,造成了任务量越大而经济负担就越重,职工收入相对减少的双重矛盾。二是随着林业收费项目和标准的大幅调整,行业收费大幅下减,收入逐年降低。三是多种经营项目少,渠道不畅,林业自身拥有的产业没有形成市场优势。四是撤销乡镇林业站,成立片区林业站,急需出台配套政策,尽快落实工作措施,以便尽快打开工作局面。

尽管如此,县林业主管部门积极争取森林公园招商引资优惠 政策和国有场圃林下资源综合开发政策扶持,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安委发[2004]32号),并将木竹等产业纳入了安岳县“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有力地推动了林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将资阳市30个示范村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家园建设,进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并在林业重点工程和项目上予以优先安排,实行倾斜,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二、林区发展在“十五”期农村建设中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生态建设初见成效

1、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天保工程建设实现既定目标。年减少森林资源消耗量2.4万m,100多万亩森林得到有效管护,建立健全了县、乡(镇)、村三级森林管护体系,完成公益林建设2.17万亩。二是退耕还林工程稳步推进。完成坡耕地退耕还林11.2万亩、荒山造林13.2万亩,政策兑现制度健全、保障有力。

2、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完成义务植树800万余株。

3、林业建设资金投入创历史新高。完成林业建设投资13755万元(其中国家预算内投资10804万元),大大超过建国以来50年投资总额,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森林覆盖率由“九五”期的30.88%上升为33.74%,土壤年侵蚀模数由5700吨/km〃年下降至3700吨/km〃年。形成了顶上戴帽,中部系腰,“四边”桑果站哨,庭院竹木环绕,田坎土埂建林网的良好格局,223构成了川中丘陵农区典型的林业生态特征。

(二)产业发展取得进步

“十五”期间,我县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柠檬、蚕桑、干水果、竹木等基地培育和林产加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本期培育产业基地面积26.6万亩,林业年总产值期末实现4.18亿元,林业龙头产业突飞猛进,产值高达3.2亿元,农民从林业中获得的年人均收入由“九五”期末的93元增加到341元,增长了3倍以上。

(三)基础建设得到加强

1、建设和完善了基层林业工作站69个,为健全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发挥林业主管部门的职能与作用奠定了基础。

2、加强了农村林业教育培训和试验推广,为科教兴林提供了有力支撑。共培训5600余人次,建柠檬、蚕桑、银杏等科技示范园3万亩,引种推广桑树、银杏、花椒、麻竹及优质牧草等12个主要品种,造林面积达15万亩,种苗12万亩。

3、以县林业骨干苗圃为重点,强化了林业种苗和花卉培育,为造林绿化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共建苗圃10个,花圃2个,总面积达700余亩,共育苗4800万株(盆)。

4、巩固了森林“三防”体系建设成果。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林政管理、资源保护等工作步入了健康有序的快车道;有效地开展了林业有害生物测报、防治、检疫和普查工作,年成灾率控制在1%以内;连续35年未发生森林火灾,保 持了森林火灾发生率、损失率“零”记录。

三、加快林区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抓住机遇,狠抓农村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才会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林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林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林区发展,提高林业生产力,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快速发展。二是林业特别是经果业为农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生活宽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发展林业,为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积累物质财富,而且也是乡村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也是村容整洁的内在要求。四是林区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将为新农村建设民主化管理、科学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会互利双赢。

(二)新农村建设中林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备薄弱。特别是国有林区(场圃)生产生活条件更为艰苦,场圃职工是生活在农村中的工人,既工又农,似工似农,急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2、在规划布局上过分强调新村建设整齐划一,人为一致,有的地方出现了新村建设城镇化,脱离了农村实际。个别地方为顾大局,出现了“毁林兴村”的不良现象。地面大面积硬化、树种单一等都不利于丰富生物的多样性和保持生态功能的完整性。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要体现人与森林植物的协调统一,而且也要体现人与森林植物和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协调统一,在自然之中才会自然和谐。

3、缺乏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的新村是没有生命力的。一是产业发展思路不清,与区域经济和优势产业联系不够;二是产业发展重点不突出,难以形成优势产业;三是没有产业发展规划,或者规划不详,措施不具体,实施困难。

(三)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林区发展

1、科学规划。逐村逐户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计划,逐一实施。在规划上严格遵循适地适树适种源的原则,实行乔灌草、花草树相结合,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与打造生态家园、庭院经济建设相结合,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产业支撑。

2、实行项目倾斜。在林业重点工程和项目安排上要围绕新村建设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方向,优先予以安排,增加商品林特别是速丰林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家园建设和公益林建设投资规模,建设一批商品林示范基地,改善新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3、建立林业科技支撑和产业化服务体系。重点扶持林业龙 头企业,形成龙头带动,市场拉动,科技推动,上下联动,产业互动的良好格局,扶持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建立一批林业科技示范点和示范户,并将林业人才队伍建设、林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点建设、林农培养和实用技术培训纳入林区建设投资计划。

4、尽快落实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提高林业行业补偿标准。

5、加大国有林场、骨干苗圃和森林公园扶持力度,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和多种经营投入力度。国有林场、骨干苗圃和森林公园是林区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的窗口,是林业行业发展的基地,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既治坡又治窝,既富民又富林。

6、落实林区建设项目地方配套资金,提高工程及项目管理费标准。多年来,林业两大工程项目地方应配套的资金没有足额配套,应按照工程建设要求及时足额配套。同时,将工程管理费标准提高到5%。

附:

1、林区基础设施现状与规划调查表

2、林区生产生活水平状况调查表

第二篇: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农村建设的首先要变革现阶段农业生产方式,用农业机械化取代繁重的低效益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历史的必然。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现代农业是农业机械化为重要基础。目前,国家政策、农机科研生产及农民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机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机化发展对振兴农村经济,农民过上小康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发展实践告诉人们,任何先进农艺措施必须和农机有机的结合,鄄城县在推广玉米收获机过程中,就体现的非常明显。就目前我县推广使用的玉米收获机,国丰牌玉米收获机、大丰牌玉米收获机和雷沃牌等各种自走玉米机,可以说这几种机型在使用和机械性能都比较先进,在国内外近几年的使用中质量比较过关,现以大量推广使用。但是在推广中,玉米机械收获必须做到玉米面积大且不倒伏,特别是玉米倒伏,如果玉米倒伏,在好的机械也不能进行玉米收获,所以说农业机械必须和农艺有机的结合,这一关很重要。在实施先进农艺措施中,所有农业技术高产高效无不与机械化有关,所有的农业生产环节,包括育种、耕种、播种、收获、施肥、灌溉、田间管理、和植保等都离不开机械化,农机化的高效率,降低劳动消耗和增加土地产出率的作用。在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2、农业机械化在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这不仅要靠增加粮食产量,而且要靠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将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它产业当中去。以便大幅度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农业机械化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机械可以提高土地耕作质量,满足不同作物生长的需求,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机械化可以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目前,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村的土地,大地块分成小地块,致使农业机械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优越性在于可激发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建立农机化生产合作组织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载体。

自八十年代初我国实行大包干责任制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包干责任制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也可以说现行的农村体制严重不适应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最主要的工作是进行制度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是加快农业第二次飞跃,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在农机发展中为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从2005年起对购买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及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机具给予补贴。同时国家补贴资金逐年加大,体现了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机械化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机械化作业的信心。但是由于农村现行的体制和经营模式,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土地被分割成小地块,机械作业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独户经营受到土地面积和投资规模的限制国家补贴资金很难更好的发挥作用。大型机械很难施展开,制约了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高。经过各地实践表明,在农村创立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未来新农村建设中新的选择。因为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处于市场竞争不利地位的弱小生产者按照平等原则,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通过共同经营、实现改善自身经济利益或经济地位的成员。在农业合作组织中依托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将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共同进入市场。一是组织农机跨区作业。在九十年代初,农机部门首先在小麦主产区为解决小麦收割难,组织联合收割机进行大规模的跨区作业,同时为了保证参与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的利益,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便于跨区作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极大的调动了有机户作业的信心,跨区机收作业解决了小麦主产区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增加了有机户的收入,加快了机械化发展的进程,深受农民的欢迎和各级政府及中央领导的肯定。农机跨区作业在今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和新农村建设中将起到更大的作用。以新型的农机服务组织为龙头,深入开展全程农业机械化作业。二是组织合同订单作业。以合同的形式与周边农村、农户达成农田作业服务合同,按合同订单进行作业。三是一条龙作业,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效能。积极推行组合式作业,开展秸秆还田、机耕、机耙、机播等一条龙作业,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增加农机手收益,加快作业进度。

三、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新农村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这不仅要靠粮食增产,而且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只有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将农民有限的耕地向种田能手和种粮大户农机服务组织转移,土地实行联片集约化耕种,将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它产业中去从事二、三产业。因为农业机械可以提高土地耕作质量,满足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05年以来,我县享受到农机购置补贴优惠政策,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空前高涨,玉米收获机、免耕播种机和大型拖拉机走进了农户家中,为我县全程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拉动作用。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逐年加大,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比如小麦、玉米机播作业,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而且用机械播种,由于播种深浅一致,株距一致可以节约种子,可达到苗齐、苗状节约费用增产增收的效果。另外近几年在推广使用玉米联合收割机方面,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台玉米收割机一天机收50---60亩,收割机的使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解决了季节性劳动力紧张的矛盾,解决了种粮大户的后顾之忧。据统计我县各种机型的拖拉机1286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80台。各整配套农机具28569台(套),联合收割机保有量1824台,农业机械总动力108.2万千瓦。在近几年党的各项惠农政策的带动下,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重点项目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有很大的突破。机收和机播在我县出现了前所为有的大好局面,机械化作业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为新农村建设和全程机械化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机械作业水平不断提升,增强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市以种粮为主的种粮大户、农机专业户迅速增加。目前我县农机大户达到400户,农机合作组织13个、农机作业协会16个。种粮大户和农机专业组织的兴起,特别是全县农机协会的成立,将带动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四、加强农机队伍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利保障。

在我国现阶段农村中,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都少不了农业机械的参与应用,农业机械的作用是十分突出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实践中在很多环节上对农机队伍建设和农机培训不重视。目前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农机培训学校由于生员不足等种种原因,无法招生和继续培训,就我县农机行业现状分析,由于农机管理体制所限制很多年农机新增人员中没有一位是真正学农机专业的大学生,农机基层人员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滞后,新信息、新技术、新机具难以及时推广,农机专业人员严重出现青黄不接,当务之急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整合人力资源,为此只有高度重视农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配备,把农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当作发展农机化事业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才能在新农村建中发挥农机化的用武之地和发挥好农机专业人员的作用。

五、建设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对推进新农村的作用。

繁荣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手段,成为农业生产力的最主要的物质要素,是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中,任何一项先进科学理论的实践、任何一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任何一项先进科学管理的方法的采用,都必须通过农业机械化才能实现。

建设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难点是农民”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依靠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在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科技水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项目,是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村劳动力和劳动生产效率水平,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措施,是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扩大生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是推动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突破的重要前提,是提高农机农艺结合水平,推进耕作制度改革,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建设机械化示范区可以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引导和推动农机化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珲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毛主席在1959年就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邓小平也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04年国家出台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制定,和山东省农机管理条例、山东省机械化促进条例的制订,就是为了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改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环境,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和使用机械的积极性,促进机械化发展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应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农村各种先进农业技术最终要通过先进适用的机械来完成。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尽快走上富裕的道路,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大力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为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加快县水利事业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县位于**省西北部,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是由于全县国土总面积95%以上是山区、半山区,山高谷深,河流深切,特殊的地形地貌,再加上省级贫困县这一县情,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抗御水旱灾害能力薄弱,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不相适应仍然是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制约因素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全县水资源总量21.296亿立方米,但是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雨季(5-10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5%,干季(11-次年4月),仅占全年总量的15%;区域分布上表现为西多东少,南多北少;垂直分布上表现为降水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加,高海拔山区降水量大,河谷、平坝地区降水量少;干流水资源丰富,但河流深切,难于利用,中部地区支流极其源头水资源相对贫乏,但人口及耕地集中,需水量大。

其次,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5.5%,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库塘蓄水量仅仅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4%,人均蓄水量424立方米,亩均蓄水量253立方米,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农田有效耕种面积34.79万亩,仅仅占全县粮食总播种面积的59%,其他41%,只能靠天吃饭、等雨插栽的“雷响田”。

第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不断加大。目前,我县年供水量约为1.3亿立方米,供需水量基本平衡。我县已经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10年总需水量将达到1.9亿立方米,到2020年总需水量将达到2.3亿立方米,与现状供水能力相比缺口分别为0.6亿立方米、1亿立方米。

根据全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围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这一主题,“十一五”期间,我县要突出抓好四项水利工作:

一是加快我县农田水利建设。这是有效促进我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国家粮食安全的大计,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十一五”期间,我县将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使全县水利化程度再上一个新台阶。在持之以恒抓好冬春修等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抓住国家财政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项目补助这一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结合节水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烟水配套工程项目的实施,重点抓好我县粮食主产区骨干灌渠,田间配套渠道,电力提灌工程建设;使全县农田水利建设呈现出多轮驱动,良性发展的运行新机制。

二是继续抓好人饮解困工程的实施。这是一项切实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确保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民心工程。要在“十五”的基础上,继续抓好国债项目人饮解困工程的实施和特少民族人畜饮水工程的实施,到“十一五”期末,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在此基础上,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使全县21000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农村供水安全性、供水可靠性得到进一步保障,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群众能够喝上水、喝上清洁水。

三是切实抓好水源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抗御旱涝灾害能力,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我县现有的水库蓄水能力低下,病险水库多,存在不安全因素。在“十一五”期间,我县要继续抓好吉子、**及拉市海调蓄等水库续建工程建设;继续抓好文笔、白汉场等水库的病险安全鉴定,争取列入国家计划;积极争取国家立项建设红岩、杵峰等一批新建水库工程;在抓好小(1)型水库建设的同时,继续抓好小(1)型以下水库的建设特别是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使小塘,小坝、小水窖、小沟、小渠充分发挥调蓄水功能,力争在“十一五”期末,使全县水库蓄水能力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一番,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四是加快水利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步伐。以建设秀美山川和人居环境优美县为目标,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我县要在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加快以“长防”、“长治”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在充分总结第一期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实施范围和实施力度,确保更多山区农民受益,通过“十一五”的水利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结合山、水、田、林、路、电等项目的开展,改革传统的耕作方法,加快坡改梯、旱改水等中低产田改造,发展保护性耕地,为今后全县粮食安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抵御水旱等自然灾害提供坚实保障。

第四篇:加快发展劳务经济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劳务经济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 陈训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实这一历史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最近,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意见》,这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一项重要决策,必将加快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与工业化紧密相连的。工业化的实质就是“化”农业为工业,“化”农村为城镇、“化”农民为市民。实践证明,产业的变化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密切相关,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新型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第一产业剩余的劳动力必然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由此可见,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工业化历史进程中的普遍规律。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使命。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国家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大多下降到了10%以下,其中英国2.6%,美国3.9%,法国10%,日本13.8%。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初是由圈地运动引起的,这个残酷的“羊吃人”运动使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到纺织厂做工,成为产业工人。工业革命后,英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得以确立,加之大规模向国外扩张移民,农村劳动力大幅度减少。日本政府针对本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特点,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有效干预。1961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就要求,10年内把农户总数的60%转移到非农业方面。其后,日本采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鼓励农民“兼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加快城市化进程等举措,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从1960年到1970年,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由37.1%降到25.6%。到1975年,又降至13.9%。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快车道”,特别是随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出现了大转移。1990年,在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家庭经营和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分别占75.56%和20.22%,而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上述两者的比重已分别变为59.45%和34%,这表明农民的就业结构和收入来源发生了很大变化。分析劳动力大转移的动力因素,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产业收入差异是造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力,非农产业快速发展所形成的劳动力需求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外在拉力,农民渴望提高生活水平和追求自身发展是形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动力。总之,改革开放使农业劳动力转移流动获得生机与活力。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共有2100万人,而第一产业需要的劳动力最多不超过900万人,这样就有1200万农村劳动力富余。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因势利导,大力促进我省劳务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省劳务经济发展已出现良好势头。据统计,2004年上半年全省外出务工人员580万人,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性收入月均达到720元,比在家务农的现金收入高400元左右。另据抽样调查,截止2004年9月底,全省农民现金收入人均2180元,同比增长20.6%。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700.7元,同比增收167元,总额增收66.1亿元,增长31.3%。上述数据显示,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在家务农的现金收入增长速度,已成为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钟祥市有一个村94%的劳动力在外从事汽车运输业,拥有各类大型车辆220多台,外出跑运输的劳动力每年为该村赚回近1000万元的收入,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320元,其中劳务收入占85%以上,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致富的主要途径。从我们近期调查的情况看,我省各地在发展劳务经济中都有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我们应加大工作力度,因势利导,推进我省劳务经济进一步发展。

强化宣传,积极引导农民走出家门。我国自然经济延续了几千年,以农为本、以土立业的观念根深蒂固,一些农民小富即安,不愿意离开乡土。对此,应当充分发挥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大力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让农民了解党和政府发展劳务经济的有关政策和激励措施,帮助农民克服“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的封闭思想,消除各种疑虑,牢固树立“务工光荣”、“务工致富”的观念,引导农民走出家门,到非农产业就业,到外地就业。我省有些市县区印发了《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和《农民工进城务工线路图》,动员和引导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民帮助很大。还有的乡镇妇联主席和村妇代会主任担当阳光工程宣传员、信息员,进村入户,做群众思想工作,深受农民欢迎。

强化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现在,我省还有5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尚未转移出去,其主要原因是相当多的农民没有技术和专长,不能适应二三产业的需要。从我省农民工转移的情况看,培训后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培训机构颁发所学专业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劳动部门颁发劳动技能鉴定证书,农民工就有了就业准入的通行证;二是掌握所学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强,有了就业的“看家本领”;三是参加培训的就业工种、工作环境、劳保条件相对较好;四是经过培训的比没有培训的月工资收入一般高几百元;五是就业相对稳定。黄冈市一所职业学校每年同企业签订《定向培训协议》,近几年累计培训了5000多名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全部安排到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月工资平均在1200元以上。事实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大有可为,必须进一步加强。应打破地域和部门界限,整合办学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引导和鼓励各类学校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联合,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扩大培训规模。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实行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大力推行“订单培训、定向输出”模式,解决培训的“出口”问题,让农民参加培训后能就业,做到报到一批、培训一批、鉴定一批、就业一批、跟踪服务一批。

强化转移,大力开拓劳务市场。劳务经济的实质就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就业岗位的多少,劳务空间的大小,直接决定劳务经济的总量和规模。因此,发展劳务经济,必须大力开拓劳务市场,寻找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我省一些地方的经验证明,开拓劳务市场,必须充分发挥公共职业介绍服务组织、乡镇劳务输出服务机构、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县、乡、村劳务输出组织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此外,还要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立区域合作机制的要求,加强省际、市际劳务协作,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劳务输出机构,形成劳务接收地、中介组织、劳务输出地之间互通信息、密切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工作机制。省农业厅和随州市政府联合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招聘现场会,来自上海、广东、江苏、武汉等省市的96家企业,当场就录用近600人,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书2500多人,部分企业还与培训机构签订了1200多人的培训订单,效果很好。十堰市有一山区县建立了县乡劳务服务机构,村村有联络员,并在6个省市建立了定向输出基地,在农民工集中的地方设置了流动管理服务站,同时派出100名干部到本地农民工集中的地方挂职,加强了地方政府间的劳务经济合作。

强化领导,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发展劳务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各地应制定指导劳务经济发展的文件,建立发展劳务经济领导小组和相应办公室,负责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检查指导,形成领导有力、部门协调、高效运转的劳务开发机制。为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劳务经济领导小组,十几个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成员。从目前运作情况看,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积极配合,势头很好。一批县市区将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县(市、区)直部门和乡镇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力度很大。市县区领导小组每月坚持召开一次部门联席会议,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协调督办有关问题,形成党政统筹、资源整合、部门合作、共图发展的工作环境。实践证明,发展劳务经济领导是关键,只要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劳务经济才能发展得更快。发展劳务经济,乡镇党委、政府肩负着重要职责,应把“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作为工作的重点目标,下功夫抓培训、抓订单,有组织地搞劳务输出,以实现全省农村劳动力有序大转移、农民收入大增加、农村经济大发展。

三、积极探索,努力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发展劳务经济,还需对我省劳务经济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解决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不断为劳务经济加油,使其发展势头更旺,发展速度更快。

关于产业政策的选择问题。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经济增长并不会自然导致就业同步增长或就业最大化。经济增长能在多大程度上带来就业的扩大,还取决于产业政策的选择,因为不同的产业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和劳务经济的总量有不同的影响。1979年—199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7%,就业年均增长近4%,1997年—2003年,我国GDP年均增长仍高达8%以上,但就业年均增长速度下降为1%,出现了经济增长不能同时带来就业相应扩大的“奥肯悖论”现象;就业弹性系数从原来的0.477下降到0.177,其中下降最大的就是第二产业。由此可见,在过去几年中,第二产业加重了技术、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我国还有2.7亿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稳定。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在选择经济增长方式时,必须处理好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从我省实际出发,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既要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用新技术和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同时也要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开拓就业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县域经济而言,应以民营经济为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对于大城市而言,应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大力发展旅游、物流配送、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小企业,大就业”,中小企业具有适应市场能力强、资本有机构成低、吸纳就业多等特点。一般说来,同样的投资,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是大企业的5倍。咸宁市一山区县回归创业人员创办产值在20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25家,年新增产值9100万元,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农民工年人均收入6000多元,效益很好,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关于劳务经济的投入问题。有投入才有产出。发展劳务经济同样需要投入,印发宣传广告资料、培训农村劳动力、组织劳务输出、建立劳务输出信息网站等等都需要资金。“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使一部分人十分困惑。思路决定出路,首先要把认识搞上去,把思路搞对头。培训一个农村劳动力大约需要几百或上千元,但其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这个数,劳动力培训就业后,一个月的工资就可能超过培训成本。可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花钱少、见效快、回报高、影响长远的德政工程。我省开展百万农民工转移培训,仅靠“阳光工程”现有项目资金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应广辟财源,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分担、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在争取国家阳光工程资金的基础上,省市县各级财政都应增加投入,对农民培训补贴的标准进一步提高,以调动农民参训的积极性。同时,对培训基地进行扶持和奖励,并落实有关部门必需的工作经费。二是整合财政资金。各部门应拿出一部分用于支农扶农的经费用在农民培训上,积极参与“百万农民工转移培训计划”,采取“性质不变、渠道不变、管理不变、专项使用、各记其功”的办法,捆绑使用,放大资金使用效益。三是争取助学贷款。积极推广宜昌青华职校和蕲春职校“贷款参加培训、就业还款”的经验,在学校、银行、企业、农民之间建立互信,形成经济利益联结纽带,促进良性循环。四是争取企业出资培训。采取校企联合的形式,企业出资,学校办班,农民培训后到企业上班。此外,还可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争取社会捐资助学。

关于劳务品牌的创建问题。当前,劳务经济已进入品牌经营时代。劳务市场的竞争已成为劳务品牌的竞争,发展劳务经济,必须高度重视劳务品牌建设。我省目前已有了一批劳务品牌,如湖北海员、湖北数控、湖北建工、湖北厨师、“木兰花”巾帼家政服务等等,但这些品牌还需要进一步锻造,提高竞争力。各地可根据当地人文资源和培训就业特点,塑造一个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劳务品牌。劳动力素质是劳务品牌的基础和保证。应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资格认定和质量监控、评估工作,确保转移培训质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对我省劳务品牌进行宣传,组织人员到用工量大的地方进行推介活动,把品牌叫响。

关于劳务环境优化问题。环境也是生产力。好的环境能提供养份,起催化作用。发展劳务经济必须营造良好的环境。应全面清理和取消各种限制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维护企业依法自主用工,建立城乡劳动者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在保持原有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施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规范土地流转,保留进城农民继续分享集体积累利益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使“劳者有其得”。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网络,为农民工社会保险异地转移和接续提供便利,解除后顾之忧。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步伐,消除身份差异,降低农民进城定居门槛。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托就学,使其享受所在城镇居民子女同等待遇,同时解决好“留守子女”生活和学习问题。将农民工的计划生育纳入经常性管理和服务范围,切实加强对农民工特别是其中已婚育龄妇女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对农民工请求给付劳动报酬、工伤赔偿以及其他严重侵害其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案件提供法律援助。■

第五篇:加快新农村建设

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11月19日,随县理论学习中心组赴邯郸市肥乡县、河南长垣县、山东平原县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学习考察,亲身感受了三个县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给我的触动很大。几个地区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思维发散、思索大胆、思考超前,在融会上级方针、政策的情况下,勇于突破资金、土地、项目、政策等瓶颈和束缚,走出了一条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路子。对比先进,查找自身,我觉得无论在思想上、行动上、政策领悟上都有很大差距,可以学习、借鉴的东西很多,下面我谈三点体会:

一、我镇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

牛头崖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理应走在全县的前列,特别是一年来市、县领导多次视察我镇,给我们的工作既鼓足了信心,又增加了压力;既提出了要求,又赋予了勇气,因此在临行前我结合镇域实际,仔细思考了我镇城乡一体化建设所面临的相关问题。

1.“地”从哪里要。前期占用如何运作,后期复耕或市场开发如何操作,建新不拆旧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前无现成经验可借鉴,后有时代发展所驱动,是摆在我们当下的首要难题。

2.“钱”从哪里来。占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公建等需

1要大笔资金,乡镇财政很显然无法负担。

3.“人”往哪里去。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是导致当前村民意愿与政府导向之间不协调的主要因素,同时还存在着农民生活水平与规划不协调、社区一体化时间如何掌控方便。

同时还有农村两委的调整、选举、作用问题、如何处理信访稳定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问题及如何处理显性财政收入与隐性财政收入等问题。

二、推进我镇城乡一体建设的总体思路

考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手笔、大气魄、大动作令人震惊,催人奋进,学习先进,对照自身,看到了我们的不足,我们要召开各个层次的会议进行消化领会,更要把我镇发展落差的势能转化为崛起的动能。为此,我镇确定了“一个核心”、“两个集中”。

“一个核心”是“科学发展”。学习肥乡县从“乡”到“城”的转变过程,我镇要在十年内完成从“城镇”到“城区”的建设,制定“三步走”:到2010年末全面启动北戴河火车站西出口至三岔口片区的规划设计及拆迁准备工作;深化205国道、宁海道两侧环境卫生整治,继续探索长效管理机制;以宁海道一侧为试点初步运作牌匾整治,并取得切实效果。到2012年末,完成南新庄、南甸子、牛头崖3个社区建设任务,使宁海道两侧精品住宅初现规模;修编镇域规划,其中2003年我镇村庄建设规划把44个村合并为22个社

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要着重修订该规划,加大村庄撤并力度,力争把39个村合并为12个社区,这方面我们准备大投资,请资质较高的设计单位完成这项工作。到2020年末,按规划完成社区合并;全部完成今年上报的12个村新民居建设,完成宁海道绿化、亮化工程,使宁海道成为新城区靓丽一景。

为确保核心任务顺利完成,大力推进“二个集中”:一是农民向城镇集中,对南新庄等3个村实施整村拆迁,采取“农村宅基地臵换统建安臵房、对购买商品房予以补贴”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民打破地域、身份界限,分层次向城镇集中,进而解决城镇化和农民住房问题。二是农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村民股份合作、土地资源合作、农业专业合作等办法,将土地以入股、返租倒包等方式集中起来形成规模,或实行企业化运作,发展有机、绿色、特色种植,实现零散土地集约化;或走向市场进行招拍挂,用商业开发后的节余资金反哺农民。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成立办公室。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部门和政策性的东西,因此我们准备成立办公室,抽调农经、土管等所(站)精干同志,进行系统业务培训,赋予一定的职能,逐步完善镇出台的《旧村改造暂行办法》,统筹统管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城乡一体化、新民居建设等。

构建新产业体系。逐步建立以旅游服务业为主体、商贸流通为主导、农业产业化为基础、机械加工业为补充的产业体系。旅游服务重点承载中低端旅游群体,与北戴河错位发展;商贸重点是整顿牛头崖大集及周边商铺,通过环境的改善形成家具、小商品等市场群落,拉动人流物流。农业产业化重点是围绕西陆庄花卉、都寨棚室基地、太和寨“金麒麟”西瓜等镇域名品、名地、新品来开发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既当“菜篮子”,又做“后花园”。工业重点是以主动接受北戴河通联公司和长白机械厂辐射,把我镇打造成为高效、低耗的小型机械加工之地。

引进战略投资者。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做成“一揽子”项目,坚持市场主体,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领域综合化和投资形式多样化”的思路,统一打捆包装,统一招商,力争每年引进千万元项目1个以上,营造“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参与、开发商与村民双赢”的全新格局。

强化基层党建。平原县将876个行政村合并成为180个社区,不仅优化了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结构,而且促进了社区干部队伍精简高效、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我们要以此为典型,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中,加快农村向社区的合并,坚决克服消极畏难情绪,鼓励敢走新路、敢出新招、敢于碰硬的工作态度及方法,达到基层党建的“精兵简政”。

发动村民。通过广泛宣传,让村民认识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好处,从而激发群众的热情。坚决按照村务流程,严格履行村内民主决策制度,把好各项“程序履行关”、“民意征求关”,使村民成为新民居建设的主力军。

提供保障。农民迁入安臵房后,通过各种渠道,使一部分可以继续从事原有二、三产业、一部分利用补偿金进行经商或投资、一小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再通过政府、集体、个人各出一部分资金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彻底免除后顾之忧。

考察归来,我深刻感受到,作为南、北戴河服务基地的牛头崖必须学会借鉴,这种借鉴,要摒弃孤芳自赏,缩短摸索的过程,摆脱固定模式和思维;要避免大拆大建,做足海域文章,把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统筹结合,这些成功经验,为我镇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也将以此次考察为契机,趁势而上,积蓄力量,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勤奋务实的作风,为建设富庶文明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沿海强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下载加快林区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林区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林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新林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到目前多种经营产值完成0.6亿元。 全局播种农作物432公顷。饲养各类家畜、家禽近2万头。鹿存栏82头。 珍贵毛皮兽存......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

    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工作。县作为一个林业重点县......

    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工作。xx县作为一个林业重点县,如何深入领会中央精神,立足自身实际、加强林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

    加快小城镇建设 促进超常规发展

    **县位于省会近郊,东接浏阳,南抵株洲、湘潭、北临汩罗、平江、西与长沙市区紧紧相连。浏阳河、捞刀河穿行县境、京珠高速、***、***国道纵贯全县。全县国土总面积****平方公里,辖......

    加快经济发展建设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成功转型,需要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比重。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服......

    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论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新农村建设【论文关键词】发展现代农业 科学内涵 重要意义 对策措施【论文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当前和以后一定时期农业......

    浅谈发展农业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谈发展农业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我们加快解决“三农”的一个难题。多年来,政府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