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型的农村医疗卫生制度若干问题分析
公共管理与政策
新型的农村医疗卫生制度若干问题分析
【摘要】新型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疗是农村卫生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自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试点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也暴露出了一些突出问题,因此,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制度,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难题。本文将就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缺陷分析;改进措施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当前中国农村最主要的医疗保障形式,其政策设计要求政府为农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农民提供公平的医疗保障。几年来,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取得进一步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 民小病拖、大病扛的困难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使农民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切实得到了实惠。但是,这项惠及九亿农村人口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国家政府应该积极应对这方面的挑战,进而保证医疗卫生制度的有效实施。
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工作不深入、农民积极性不强
一方面,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际推行过程中,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没有一个正确深入的认识。特别是受以前乱集资、乱摊派的影响,很多农民都担心拿出钱来参合后不能 兑现。甚至把这一政策理解为在取消农业税后,政府 变相收费、乱摊派。加上现阶段,我国农村整体经济 发展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受经济条件和传 统观念的影响,健康风险意识、自我保健意识及互助共济意识观念比较淡漠,不少农民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没有 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政府宣传和引导工作尚不 够深入,导致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缺乏经验 体会,特别是部分已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对政策不太了解,由于受起付线、报销比例、封 顶线的限制,没有得到更多的现实利益,以至于产生 偏见,继而影响到其他农民的积极性。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情况不透明,缺乏民主监督和管理
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 的管理模式,全国一律以县级为试点单位,由县政府 集决策、经办、管理、监督等多重角色于一身。这 种管理模式忽视了农民的民主参与和外部监督,造成一 些试点地区的医院给病人不合理用药或延长住院时 间,医保管理机构克扣、拖欠补偿费用,没有参加 合作医疗者冒名住院等问题。同时,由于县政府直 接管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公共权力不受制约,难免发生挪用、截留医保基金甚至套取中央补助资金等现象。
(三)定点医疗机构设施落后,体系设置存在很大问题
现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基本都实现了乡镇有卫生 院,村村有卫生室,但是有的乡镇医疗机构的病区房屋年代久远,破烂不堪,医疗器械、诊疗设备不足,多数是外援的淘 汰设备用于临床诊断。部分医疗机构由于管理不善,导致就医环境恶劣,医务人 员素质低,并不能满足每个农民的医疗需求,虽然在乡镇卫生院就 医可比乡外就医多报销 的医疗费用,但由于乡 镇卫生院服务水平低,大部分的农户不得不选择在费 用更高的县及县以上的大医院就医。更为严重的 是,很多农村基层医疗机构陷入了“ 缺人才———发展 缓慢———经营困难———更缺人才”的恶性循环。农村医疗人才匮乏已成为阻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期安 全运行的隐患。不仅如此,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体系设置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是按照农村的行政区划设置卫生医疗网点,使有些网点满足不了农民的医疗需 求,而不少网点业务不足,有的网点甚至可有可无; 二是县乡卫生体系机构重叠,人员配备不合理,造成 卫生资源的浪费。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目标定位存在缺陷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保障目标定位为保大病,事实上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在农村,真正影响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许 多农村居民的大病也是因为“小病无钱治而扛成”的。从卫生投入绩效来看,对大病的干预所获得的健康效 果远不如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及时干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保障目标定位为保大病 容易诱发“小病大治”的道德
风险。西部地区很多试 点县就出现了不少本可以不住院的病人“免费”住院 治疗的现象,这应该引起我们对制度目标设计的反思。以保大病为主的保障目标与提高农村健康水平的 农村卫生工作方向相矛盾。我想政府的政策绩效检查还是应该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做到实实在在为农民做好事、谋幸福。
(五)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相对滞后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关于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的意见》颁布之后,推动了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蓬勃 发展。但是,由于国家还没有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纳入强制实施的法律范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地位不能得到保障,各项规章制度没有及时出台,因而在认识上有时难以取得共识,造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漏洞与弊端。
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积极参与 宣传要做到有的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体是农民,要按照农民自身的特点 开展工作。基层干部下村进户对农民进行宣讲政策、村委干部的口头宣传和宣传资料的发送都是必要的,但采取农民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宣传形式更为重 要。总之,能让农民乐于参加 并从中吃透上级政策,能够深入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制度的有关政策就算达到了宣传目的。宣传内容上要有侧重,要从表明政府的立场和承诺入手,帮助农民了解和接受政策,尤其要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 与乱收费、乱集资区分出来,消除农民的思想疑虑。要把政策讲清讲透,对于复杂的技术上的问题如起付 线、报销比例、封顶线等要举出实例,帮助其理解。此 外,要把新、旧合作医疗制度进行对比,凸显本次合作 医疗的好处。积极引导农民转变短期收益观念,强化 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增强农民互助共济的社会责任感。
(二)建立和完善长效监管制度及机制
建立医疗供需管三者制衡制度及机制,一方面监管机构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规定,提供完善的制度设计等,对医疗机构和农民进行有效约束;农民代表通过参加监管机构对监管机构医疗机构及农民本身进行有效约束,同时,通过扩大农民医疗服务选择权实现农民对医疗机构的有效制衡与监管;医疗机构可
以通过一定的利益表达途径对监管机构施加影响,建立各种寻租行为的有效防范制度及机制。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监管等形成有效防范制度;另一方面,通过赋
增强医疗机构间竞争等,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予农民对医疗机构更多的选择权,长,建立统筹资金风险防范制度及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统筹资金筹集、支付、管理等相关规定,加强监管、严格控制统筹资金在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制定相应风险处置预案。
(三)改善定点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农村卫生队伍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完 善城市医生支援农村“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 工程”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城市医生和青年志愿者下乡支援农村卫生建设的同时,各 级政府应努力创造条件使农村的医务人员能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和接受学历教育等,以及定向免费培 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同时,为了解决农村医务人员匮乏的难 题,应从政策上对立志在农村工作的医学院校毕业生 给予倾斜,拓宽他们的就业门路,为农村卫生医疗增 添新力量。此外,要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就必须从政策上,特别是经济方面对农村医务人员给予优惠,提高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以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 他们扎根农村,服务农民。改善医疗设施 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最基本的诊疗设备,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添置与更新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让其能发挥出整合现有的医疗资源,把现有的设备设施合理利用好,应有的效益。组织实施好医院建设项目,开创乡镇卫生院配套设施建设新局面。此外,除了能够解决群众看病治病的需要外,作为一个好的医疗机构,还要在当地起到卫生示范带动作用,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四)加大农村卫生资源投入,加快合作医疗立法进程
做好新型合作医疗立法是现阶段解决农民就医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路。要尽快加强 农村医疗立法,通过立法可以提高各级政府和农民等 对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各方责任。对于医疗服务的供方,严格医保定点医院、定点 药店的准入资格,进一步规范、完善财政补助资金拨 付办法,确保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资金拨付管理办 法,严
禁各种挪用和浪费行为,通过法律手段强化基 金监管力度。完善卫生法律体系,保障制度发展的稳 定性。中央政府应尽快出台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纳入法制轨道,及时制定
统一开发信息管理与应用系统,逐步实现网和出台统一规范的制度和政策规定,络化运行及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统一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杨辉,张拓红.合作医疗筹资、补偿和管理的研究设计[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 詹晓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J].卫生 经济研究,2005,(7)
[3] 卫生部.中国卫生年鉴[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59.[4] 王梦棠、黄丞.浅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J].安徽农业 科学,2005,(11)):40-42.[5]秦庆武等山东省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山东省社科课题
第二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 要:通过调查分析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探讨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取得的一些成绩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比较分析利与弊的情况,从而针对如何更好地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200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现状;问题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是惠及我国亿万农民的一项新制度。它既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中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不仅直接关系我国几亿农民的健康和利益,而且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种顺应形势,适合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理性制度安排,在为农村居民提供适度的医疗和卫生保障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从部分省份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民医疗保障的依托
在中国农村,随着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渐退出,造成了农村人口看病贵和看病难等现实问题,甚至一些农民因此而致贫和返贫。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并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农民迫切需要一种新型医疗保障制度,能够满足医疗和卫生保健的需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是应农民对医疗保障的迫切需要而产生,为农民的健康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这一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大病实现统筹,个人账户可以累积转存,解决了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增强了农民的自我保健和保障意志,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使得绝大多数农民愿意为自己的健康投保。
(二)新型合作医疗为大病医疗提供了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了大病统筹机制,比如贵州省参保的农民以户为单位每人每年交10元的保险费存入个人账户,就能得到国家、省、市、县财政共计40元的补贴形成社会统筹基金,参保者大病治疗所发生的费用就可以按规定的标准得到补偿。这一机制切实解决了农民大病治疗问题,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三)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和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旧合作医疗制度相比,统筹层次高,管理体制健全,各级财政补贴到位,并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以贵州省为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县为统筹单位,各乡村的缴费都要交由县经办机构统一管理,并按照统一模式建立了县级协调委员会、县经办机构和监督机构,实行缴费、筹款、核算、管理和服务的一体化。一体化的管理和服务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有效地规避了制度运行的道德风险问题,提高了制度的安全性和效率。根据贵州省三个乡镇的无结构访问调查,绝大多数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管理与服务体系比较满意,只有个别农民认为服务需要改进。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在1974年5月的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上,第三世界国家普遍表示热情关注和极大兴趣。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1981年年报中指出,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本。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但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由于农村合作社体制的逐步解体,随农村内的“工分制”瓦解,赤脚医生无法通过从事医疗活动来换取工分进而获得粮食等其他生活资料,赤脚医生便完全丧失了外出行医的动力。另外,由于合作社的瓦解无法再为村内卫生所的正常运行提供资金来源,导致村内的公共卫生机构无法继续支撑而瓦解。所以从赤脚医生和村内卫生所这两方面来看,自从合作社体制瓦解以后,农村内的公共医疗机制基本上呈现着真空的状态。合作医疗在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50年代的初创阶段、60~70年代的发展与鼎盛阶段、80年代的解体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恢复和发展阶段。面对传统合作医疗中遇到的问题,卫生部组织专家与地方卫生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96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现在许多农村发展合作医疗,深得人心,人民群众把它称为“民心工程”和“德政””。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也已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
二、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开始试点到现在,从制度设计到运行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宣传不到位,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意志不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加对象是农民,农民对合作医疗的认志和接受程度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和农民的主观期望效用有很大的关系,主观期望效用能否达到要求或者能够达到多大的要求指标,这就决定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意愿。因此,如何通过宣传使农民从思想上意志到参加合作医疗的重要性便成为一大问题。在农村经济条件还不宽裕的地区,农民希望有合作医疗,但对医疗消费又存在着侥幸心理,与吃饭、穿衣、孩子上学等刚性支出相比,看病花钱是次要、随机的,主观期望效用值偏低,对潜在的医疗风险缺乏足够认志,没有一种固定的医疗、消费投入意志。再加之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政策缺乏深度认志,工作方法简单,对合作医疗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许多农民产生不满情绪,担心重蹈覆辙,对制度存在一定的信任危机。加上种种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农民变得怀疑、谨慎,产生了理性农民在合作医疗中的“不理性行为”,以至于影响了此项工作的效应。
(二)农村医疗条件落后
1.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基础设施简陋。由于资金的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基础设备损坏无力维修,医疗设备使用率较低,不能满足卫生医疗的需要,严重影响地方卫生部门的工作进度。
2.卫生资源的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就农村与城市卫生资源的配置来说,城市占据了大量的卫生资源;而农村配置的比例极少,造成农村卫生基础薄弱、基层卫生机构服务水平低下、质量偏低、部分贫困地区缺医少药的局面,有些地区由于乱办医、盲目扩张地方医疗机构,使资源闲置和浪费的问题突出。
3.基层卫生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据有关部门调查,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所占比例为11.5%,专科以上学历为19.3%。在大多数的农村卫生队伍中,简单的跟师学徒仍存在于基层卫生室,就是在县级卫生院工作的医务人员中,仍存在着一些没有过硬技术的医务人员,而这些医务人员根本没有进修学习的机会,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不到农民的认可,基层卫生人员素质令人担忧,这也使得农民的主观期望效用值降低,从而影响了参保意愿。
(三)资金筹集和管理存在不足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困难。由于农村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志不够、理解不透彻,再加上农村居民比较分散,乡镇人员采用挨家挨户上门收费的方式,在收费困难的同时,也增大了工作量。在筹资原则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坚持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财政适当支持为辅,但部分地方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专项医疗拨款迟迟未见。最终,合作医疗资金就落到了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身上,农民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主力。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使用监管不力。目前,合作医疗的监管在乡一级的工作主要是由乡卫生院承担,日常监管只能靠卫生院的自我约束,这很容易给合作医疗管理带来隐患,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良性运行。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资金运作,建立健全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形成对合作医疗经费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四)制度不完善
1.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这就要求合作医疗管理及工作人员必须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把握好市场经济的规律,做好合作医疗的管理。然而,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中,没有完全应用科学管理程序,不少地方政府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及管理经验。
2.以大病为主的医疗补偿政策存在缺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同于传统的合作医疗,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其最大不同是传统合作医疗立足于预防、保健生活中的多发病、常见病,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立足于大病保险,以大病统筹为主。政府、社会和个人的筹资都是用于补助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费用。重点放在了大病治疗上。这在多发病普遍存在的农村似乎有些不太合适。
三、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意义
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全网。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68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四、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前景
在相关经济政策保障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普通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之上,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医疗卫生提高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偏远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问题更加突出。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农村有40%-60%的人没钱看病,导致农村贫困人口比例攀升。在西部地区,60%-80%的患病农民死于家中,无法得到良好的救治。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贫困农民实行医疗救助。200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的通知。之后,全国各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到2007年上半年,已经覆盖了全国84.9%的县和82.8%的农村人口。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已经表现出一些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经验,预示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方向。我们有必要对这些经验和做法进行进一步归纳,形成相对统一的稳定模式,通过法律将其定型化、制度化,然后结合各个地区、不同类型农村的具体情况,由点及面地推广,逐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因此,我们有信心让新农合制度更加完善,并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利益。
五、结语
虽然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仍然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它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一个崭新、健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到全国农村,切实解决农村医疗卫生问题,造福广大农民,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第三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
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2011年2月1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主要工作安排》。这份文件明确,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2012年起,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其中,原有200元部分,中央财政继续按照原有补助标准给予补助,新增40元部分,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补助80%,对中部地区补助60%,对东部地区按一定比例补助。农民个人缴费原则上提高到每人每年60元,有困难的地区,个人缴费部分可分两年到位。个人筹资水平提高后,各地要加大医疗救助工作力度,资助符
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参合。新生儿出生当年,随父母自动获取参合资格并享受新农合待遇,自第二年起按规定缴纳参合费用。
一、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
1、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性不高。农民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需求方,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2003年在试点的过程中,实行的是农民自愿参加原则,但是在推行的过程中,却引发了“逆向选择”现象。预期成本和收益是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因素。
2、农户的低收入与高需要的矛盾。这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采取了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的方式,农民个人每年只需缴纳10 元的参保金。尽管从绝对数上看,l0元的参保金数额并不大,但对于部分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缴纳起来仍存在一定困难。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是有合作医疗的意愿却无能力,无法形成对合作医疗的有效需求,使得参保率始终很低。而保险讲求的是大数法则,通过扩大风险池来分散风险,参保率越高,风险池越大,基金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能够提供的保障水平就越高,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形成良性循环。
3、制度筹资困难,运转成本高。收缴工作的繁重和报销程序的繁琐增大了制度运行成本。目前新农合在基层的推广扩面和资金收缴工作多采取干部挨家挨户宣传和收缴的方式,每年在农民“参合”费用的收缴、人员信息登统上,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乡镇、村街和卫生部门工作量很大。现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中用于门诊消费的家庭账户基金,数额小、涉及面广, 又需进行身份识别, 管理成本高,惠农力度小而群众意见较大,这与农民本身对新农合的信任危机恶性循环,加重了筹资困难和运转成本高的困难局面,亟须探索出简易、低成本和受农民欢迎的运转方式。
4、集体和政府的支持有限。尽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和政府对合作医疗的扶持,但在中、西部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乡镇企业不发达,集体扶持部分在这里几乎无法兑现。加上农业税的取消,乡村两级全靠国家转移支付来维持工作运转,乡村两级负债累累,导致对合作医疗的投入严重不足,财政投人启动资金缺乏。另外,财政体制改革后,现行“分税制”的体制也制约着中西部地方政府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解决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面临问题的对策
1、积极拓展筹资渠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资金来源除了政府补助与农民缴费以及集体筹资,其筹资渠道还应该包括社会捐赠等其他渠道,并且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有关政策的引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渠道还可以进一步拓宽,以此更好地缓解筹资压力。
2、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的过程中,要确保各级财政的资金及时到位,并明确规定各级财政承担比例,作为正式制度沿袭下来,严格按制度履行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同时各级财政部门也应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卫生部门的结构,在政府预算中安排专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需资金,并保证政府财政投入增长速度不低于政府预算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同时也要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民的补助标准,把农村医疗基金落实到位。
3、加快当地相关立法,进行配套改革,营造有利于当地新农合发展的宏观环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经验教训向我们揭示,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设和改革仅以政府或政府的职能部门名义出台一般的政策性文件,会严重削弱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它不仅经常引发一些不必要的政策与部门之争,而且是造成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无法定型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政府应尽快制定农村合作医疗法律法规,以法律的稳定性、强制性和权威性恢复各部门对合作医疗制度的心理预期和农民对合作医疗制度的信心。
4、优化筹资比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筹资比例上可以参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来进行。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城乡居民在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待遇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在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的时候不宜再出现新的城乡差别。
5、加强对资金使用监督。要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监管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确监管主体责任,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资金监管,并明确监管主体的监管责任;其次,要明确监管内容;最后,要严格监管机制,政府要按照“专户储存,封闭运行,双向公示,双层稽核,财政检查,多层监督,审计,违者严处”的基本原则,建立和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的收缴、管理、使用制度。
中
国
热
点
问
题
研
究
期
末
作
业院系: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班级:10思政本科班姓名:侯爱林学号:100314048
第四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 要:通过调查分析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探讨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取得的一些成绩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比较分析利与弊的情况,从而针对如何更好地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现状;问题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是惠及我国亿万农民的一项新制度。它既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中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不仅直接关系我国几亿农民的健康和利益,而且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种顺应形势,适合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理性制度安排,在为农村居民提供适度的医疗和卫生保障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从部分省份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民医疗保障的依托
在中国农村,随着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渐退出,造成了农村人口看病贵和看病难等现实问题,甚至一些农民因此而致贫和返贫。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并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农民迫切需要一种新型医疗保障制度,能够满足医疗和卫生保健的需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是应农民对医疗保障的迫切需要而产生,为农民的健康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这一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大病实现统筹,个人账户可以累积转存,解决了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增强了农民的自我保健和保障意志,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使得绝大多数农民愿意为自己的健康投保。
(二)新型合作医疗为大病医疗提供了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了大病统筹机制,比如贵州省参保的农民以户为单位每人每年交10元的保险费存入个人账户,就能得到国家、省、市、县财政共计40元的补贴形成社会统筹基金,参保者大病治疗所发生的费用就可以按规定的标准得到补偿。这一机制切实解决了农民大病治疗问题,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三)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和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旧合作医疗制度相比,统筹层次高,管理体制健全,各级财政补贴到位,并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以贵州省为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县为统筹单位,各乡村的缴费都要交由县经办机构统一管理,并按照统一模式建立了县级协调委员会、县经办机构和监督机构,实行缴费、筹款、核算、管理和服务的一体化。一体化的管理和服务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有效地规避了制度运行的道德风险问题,提高了制度的安全性和效率。根据贵州省三个乡镇的无结构访问调查,绝大多数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管理与服务体系比较满意,只有个别农民认为服务需要改进。
二、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开始试点到现在,从制度设计到运行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宣传不到位,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意志不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加对象是农民,农民对合作医疗的认志和接受程度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和农民的主观期望效用有很大的关系,主观期望效用能否达到要求或者能够达到多大的要求指标,这就决定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意愿。因此,如何通过宣传使农民从思想上意志到参加合作医疗的重要性便成为一大问题。在农村经济条件还不宽裕的地区,农民希望有合作医疗,但对医疗消费又存在着侥幸心理,与吃饭、穿衣、孩子上学等刚性支出相比,看病花钱是次要、随机的,主观期望效用值偏低,对潜在的医疗风险缺乏足够认志,没有一种固定的医疗、消费投入意志。再加之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政策缺乏深度认志,工作方法简单,对合作医疗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许多农民产生不满情绪,担心重蹈覆辙,对制度存在一定的信任危机。加上种种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农民变得怀疑、谨慎,产生了理性农民在合作医疗中的“不理性行为”,以至于影响了此项工作的效应。
(二)农村医疗条件落后
1.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基础设施简陋。由于资金的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基础设备损坏无力维修,医疗设备使用率较低,不能满足卫生医疗的需要,严重影响地方卫生部门的工作进度。
2.卫生资源的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就农村与城市卫生资源的配置来说,城市占据了大量的卫生资源;而农村配置的比例极少,造成农村卫生基础薄弱、基层卫生机构服务水平低下、质量偏低、部分贫困地区缺医少药的局面,有些地区由于乱办医、盲目扩张地方医疗机构,使资源闲置和浪费的问题突出。
3.基层卫生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据有关部门调查,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
员中,中级以上职称所占比例为11.5%,专科以上学历为19.3%。在大多数的农村卫生队伍中,简单的跟师学徒仍存在于基层卫生室,就是在县级卫生院工作的医务人员中,仍存在着一些没有过硬技术的医务人员,而这些医务人员根本没有进修学习的机会,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不到农民的认可,基层卫生人员素质令人担忧,这也使得农民的主观期望效用值降低,从而影响了参保意愿。
(三)资金筹集和管理存在不足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困难。由于农村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志不够、理解不透彻,再加上农村居民比较分散,乡镇人员采用挨家挨户上门收费的方式,在收费困难的同时,也增大了工作量。在筹资原则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坚持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财政适当支持为辅,但部分地方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专项医疗拨款迟迟未见。最终,合作医疗资金就落到了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身上,农民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主力。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使用监管不力。目前,合作医疗的监管在乡一级的工作主要是由乡卫生院承担,日常监管只能靠卫生院的自我约束,这很容易给合作医疗管理带来隐患,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良性运行。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资金运作,建立健全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形成对合作医疗经费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四)制度不完善
1.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这就要求合作医疗管理及工作人员必须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把握好市场经济的规律,做好合作医疗的管理。然而,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中,没有完全应用科学管理程序,不少地方政府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及管理经验。
2.以大病为主的医疗补偿政策存在缺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同于传统的合作医疗,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其最大不同是传统合作医疗立足于预防、保健生活中的多发病、常见病,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立足于大病保险,以大病统筹为主。政府、社会和个人的筹资都是用于补助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费用。重点放在了大病治疗上。这在多发病普遍存在的农村似乎有些不太合适。
三、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意义
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全网。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
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68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四、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前景
在相关经济政策保障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普通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之上,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医疗卫生提高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偏远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问题更加突出。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农村有40%-60%的人没钱看病,导致农村贫困人口比例攀升。在西部地区,60%-80%的患病农民死于家中,无法得到良好的救治。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贫困农民实行医疗救助。200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的通知。之后,全国各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到2007年上半年,已经覆盖了全国84.9%的县和82.8%的农村人口。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已经表现出一些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经验,预示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方向。我们有必要对这些经验和做法进行进一步归纳,形成相对统一的稳定模式,通过法律将其定型化、制度化,然后结合各个地区、不同类型农村的具体情况,由点及面地推广,逐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因此,我们有信心让新农合制度更加完善,并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利益。
五、结语
虽然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仍然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它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一个崭新、健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到全国农村,切实解决农村医疗卫生问题,造福广大农民,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第五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解决近些年来农民因病致(返)贫、长期得不到医疗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中央政府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试点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是结合国情,将要在农村长期实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社会保险性质的医疗保障制度。从权利的角度看,尊重和保障参合农民的基本权利(生命健康权)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不仅直接关系我国几亿农民的健康和利益,而且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开始试点到现在,由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基本形成了新型合作医疗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然而,随着合作医疗试点推行的深入,从制度设计到运行还暴露出一些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宣传不到位,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意志不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加对象是农民,农民对合作医疗的认志和接受程度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和农民的主观期望效用有很大的关系,主观期望效用能否达到要求或者能够达到多大的要求指标,这就决定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意愿。因此,如何通过宣传使农民从思想上意志到参加合作医疗的重要性便成为一大问题。在农村经济条件还不宽裕的地区,农民希望有合作医疗,但对医疗消费又存在着侥幸心理,与吃饭、穿衣、孩子上学等刚性支出相比,看病花钱是次要、随机的,主观期望效用值偏低,对潜在的医疗风险缺乏足够认知,没有一种固定的医疗、消费投入意识。再加之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政策缺乏深度理解,工作方法简单,对合作医疗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许多农民产生不满情绪,担心重蹈覆辙,对制度存在一定的信任危机。加上种种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农民变得怀疑、谨慎,产生了理性农民在合作医疗中的“不理性行为”,以至于影响了此项工作的效应。
(二)农村医疗条件落后
1.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基础设施简陋。由于资金的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基础设备损坏无力维修,医疗设备使用率较低,不能满足卫生医疗的需要,严重影响地方卫生部门的工作进度。
2.卫生资源的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就农村与城市卫生资源的配置来说,城市占据了大量的卫生资源;而农村配置的比例极少,造成农村卫生基础薄弱、基层卫生机构服务水平低下、质量偏低、部分贫困地区缺医少药的局面,有些地区由于乱办医、盲目扩张地方医疗机构,使资源闲置和浪费的问题突出。
3.基层卫生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据有关部门调查,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所占比例为11.5%,专科以上学历为19.3%。在大多数的农村卫生队伍中,简单的跟师学徒仍存在于基层卫生室,就是在县级卫生院工作的医务人员中,仍存在着一些没有过硬技术的医务人员,而这些医务人员根本没有进修学习的机会,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不到农民的认可,基层卫生人员素质令人担忧,这也使得农民的主观期望效用值降低,从而影响了参保意愿。
(三)资金筹集和管理存在不足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困难。由于农村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知不够、理解不透彻,再加上农村居民比较分散,乡镇人员采用挨家挨户上门收费的方式,在收费困难的同时,也增大了工作量。在筹资原则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坚持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财政适当支持为辅,但部分地方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专项医疗拨款迟迟未见。最终,合作医疗资金就落到了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身上,农民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主力。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使用监管不力。目前,合作医疗的监管在乡一级的工作主要是由乡卫生院承担,日常监管只能靠卫生院的自我约束,这很容易给合作医疗管理带来隐患,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良性运行。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资金运作,建立健全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形成对合作医疗经费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四)制度不完善
1.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这就要求合作医疗管理及工作人员必须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把握好市场经济的规律,做好合作医疗的管理。然而,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中,没有完全应用科学管理程序,不少地方政府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及管理经验。
2.政府责任履行中存在着主要问题,制度设计上缺乏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持续发展的思考;制度投入上,地方政府涉及更多的是“建”,缺少必要的“构”,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执行上级政府的命令和指示,特别是没有明确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远期发展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相配套的工作措施和政策保障。这个问题使农民感受不到“参保究竟能给我带来多大好处”,从而削弱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吸引力。政府在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推行中过多强调行政推动,法律责任缺位。
3.以大病为主的医疗补偿政策存在缺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同于传统的合作医疗,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其最大不同是传统合作医疗立足于预防、保健生活中的多发病、常见病,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立足于大病保险,以大病统筹为主。政府、社会和个人的筹资都是用于补助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费用。重点放在了大病治疗上。这在多发病普遍存在的农村似乎有些不太合适。
虽然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仍然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它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的社会系统工程。以后的工作中 应进一步发挥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中政府的责任,创新政府工作方式,完善政府责任履行机制,强化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以保证合作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应加强医疗服务的规范化运作,打破合作医疗机构之间的地域限制,保证农民可以在任何合作医疗定点机构就医,实现合作医疗机构内部的竞争与优化,同时应全面提高农民的参合积极性,正确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一个崭新、健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到全国农村,切实解决农村医疗卫生问题,造福广大农民,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以强,梁媛媛,刘彩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践中的问题探讨[J].法治与社会,2006,(11).[2] 唐娟.我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的阻滞因素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5,26(4).[3] 邓大松,张国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困惑与出路[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