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镇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彭志军
乡镇领导调研
关于谭家山镇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谭家山镇副镇长彭志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了加强,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综合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整个农业经济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但是,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大多农产品供应开始从短缺转向相对充裕,供求格局由供给约束逐步转向需求约束,卖方市场逐步转向买方市场,一些农产品的价格下跌,甚至出现了“卖难”问题,我们镇人多地少,农民的思想观念未能得到根本转变,人民生活水平还较低,因此,要全面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紧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产业体系,一、我镇农业结构现状及总体评价
1995年全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679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为4956万元,占72.95%;林业产值759万元,占11.76%;牧业产值为1003万元,占14.76%;渔业产值为76万元,占1.1%。2004年全镇农林牧渔总产值为879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156.6万元,占70%;林业产值为1055.4万元,占12%;牧业产值为1414万元,占16.07%;渔业产值为169.74万元,占1.93%。农林牧渔业所占比重,2004年与1995年相比,农业产值下降2.95个百分点;林业产值上升0.83个百分点;牧业产值上升1.31个百分点;渔业产 1
值上升0.83个百分点,是典型的粮猪型结构。
肉类总产量由1995年的751吨增加到2004年的1751吨,增长2,33倍;木材采伐量由1995年350立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450立方米,增长33,3%;水产品产量由1995年的49吨增加到2004年的60吨,增长18.3%。2004年农业内部结构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农业所占比重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林业、牧业、渔业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表明,我们农业内部调整任务还相当艰巨,农业内部结构与自然资源结构之间存在偏差,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12%,而占全镇全部土地面积比例约为88%的林牧渔三业总产值还相当小,这说明农业结构调整仍有很大潜力,从主要农作物看,2004年与1995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减少8,37个百分点,产量增加4,98个百分点,但品质差的早稻占比例太大,优质谷占的比例太少,一方面出现卖难问题,一方面又出现供不应求的问题,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加以解决。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
(一)农业结构调整,是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近年来,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由短缺转向阶段性、区域性和结构性的过剩。农产品需求明显下降,农业生产越来越多地受到要求的约束,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卖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增收也趋手缓慢,特别是我国加人世贸组织(WTO)后,国内外两个市场将逐渐融为一体,平均关税将由现在的35%左右削减到10%,北美和欧洲价低质优的农产品可能大量涌人国内市场,对农产品市场将带来较大的冲击和严峻考验。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加快农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再不能只加剧量的扩张,做简单的适应性调整,必须淘汰市场约束强、千篇一律的低水平生产能力,要着力解决好由于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
品种单
一、品质差和档次上不去,而且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不好而造成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通过农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使我们的农产品在区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农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的需要。从的情况看,以往的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质量低劣,多是因为着力于追求数量的增长,以满足农产品供应不足。解决农民实现温饱问题。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我们长期走数量型增长模式造成农产品的种类质量不能适应人们消费行为的变化,农业生产结构日益脱离结构要求,农民手中大量积压低档农产品,价格一降再降,出现农业增长与农民增收不同步现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要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必须通过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农业结构高级化,摆脱低效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充分挖掘能够有力带动农业强劲上升的生长方式,推进农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农业增长、农民增收。
(三)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目前,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生产能力提高与市场约束加强的矛盾日益突出,当前市场经济的竞争,既给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又迎来严峻的挑战,过去那种以追求农产品产量最大化为目标,曾经是80年代与90年代初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已趋于缓和衰弱,现在,这个新的增长点将显得更加脆弱,这就决定了必须结合我地人多地少的实际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打破现有的低层次供求平衡,解决农产品相对过剩的问题,发展名特优产品,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平衡,在农业发展新阶段,必须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个内在因素上为新一轮农业增长提供条件,通过内在的层次和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以增量调整带动和促进存量调整,走出农产品市场拓宽空间相对缩小、农
民进入刚性攀升动力不足的困境,三、谭家山镇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探讨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内部农林牧渔各业及其产品不断提高的过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在确保农产品总量平衡供应充足的前提下,首先要做到农业结构调整要优化品质结构。当前,农产品市场供求状况普遍存在一多一少的现象,即质次价低的产品居多,滞销严重,而名优产品稀少,比如市场上优质稻、优质水果供不应求,质量品种趋同的水果积压严重,三元杂交猪供不应求,普通品种生猪价格持续下跌。谭家山农作物种植的品种普遍是劣次的,传统品种居多,农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低,只满足于农产品的自给自足,过剩的农产品也是难以参与市场上的竞争。农产品要实现高效益,就必须在调整种植面积的同时,及时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增加农产品总值和技术含量,使传统农业不断涌现出新的优质产品,实现从量到质的突破,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把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质农产品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任务,抓紧淘汰劣质品种和落后的生产技术,把农业结构调整的着眼点放在优化品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上来。一是优质稻;二是瘦肉型生猪;三是高档水果。农业结构调整要提高加工档次。农产品虽多,但与特色农业相配套的加工企业几乎是空缺的,从市场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看,要改变农产品“资源型趋同性,低度化”的劣势,就必须发展农产品深精加工和系列加工,这样就可以满足消费者在温饱之后对农产品消费水平提高的要求。又可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延伸产业链条,使加工转化尽量向后道工序延伸,不断拓宽加工层次深度,提高产业和产品档次,有效牵动市场需求。第四,农业结构调整要形成规模,农业结构要提高层次,农业生产必须上规模,这样不仅能弱化
千家万户的固有特征性,提高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有人认为,农业规模经营的根本标志是土地相对集中。土地又散又少。怎么能形成规模呢,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并不完全符合农业规模经营的实际。土地尽管是农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但并不是惟一的生产要素,即使有一大片土质肥沃的土地而不相应扩大资金、技术、人力的集中投入,土地虽然形成了规模,而其他生产要素并未形成规模,也无法产生规模效应,形成规模优势。因此,我们的一些地方照样可以搞农业规模经营。比如矿区村可大面积种植苎麻、玉米,着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是实现规模经营的最佳选择,因此,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按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和产业特点进行规划布局,想方设法搞好农产品基地建设。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和措施。一是资金优惠政策。必须在资金、物资方面给予倾斜优惠,保证重点产业、重点生产区域、重点环节的投入。一方面,利用现有自有资金,引导农民增加投入;一方面要通过财政、信贷增加支农资金。二是从长远利益着想,改善生产条件,向深层次发展。增加投入;三是,积极引导农民搞好经营权流转,调整优化结构,联合开发,向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发展。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措施:(1)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山区开发,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目前,谭家山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完善,山区的土地开发还很少,开发的土地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发展还有很大潜力,(2)实施机制创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具体措施应从主方面着手:第一,要研究市场,以销定产;第二、要开拓市场,做到货畅其流;第三,要培育市场,软件、硬件同时上。(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结合实际
大力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立体种植、保护地栽培、旱作农业等实用技术,多渠道、多形式地搞好农业科技信息等培训,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市场信息、经营管理等科学文化素质,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以科技推动农业产业的调整优化。(4)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协会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农民专业协会的专业技术特长和群众性的互助联动作用,带动其他农户,扩大会员规模,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增加农民收入。协会的职责主要是负责推广,搞好技术指导和流通服务。收到了很好效果,同时要健全农业社会化的服务体系,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5)实施组织创新、完善政府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由市场决定产量,由多样化、优质化的要求决定品种结构和质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就可以袖手旁观,其实政府在这方面有许多无可旁贷的责任,特别是农民“改革开放”观念意识差。比如,要把工作重点从项目、保速度转变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方面来;镇政府要运用财政、信贷手段,直接参与解决那些投资风险大、技术升级周期长等市场难以调节的问题,对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项目予以重点倾斜支持;对一部分“不想调”、“不敢调”、“不会调”、“盲目调”的农户,要借助组织协调力量搞好规划,积极引导;要建立多层次,全方位服务体系,做好服务工作;要给农业结构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等等。这些都是农业结构调整中实施组织创新,完善政府管理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第二篇:**镇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普定县白岩镇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白岩镇位于安顺市北面,普定县东南面,是普定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个小城镇。全镇总面积74.86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191个村民组,居住着汉、白、苗、仡佬四种民族。****年末,全镇总人口35163人,耕地面积20834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64亩。近年来,该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区域优势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探索出了一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农业路子。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
1、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围绕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目标,进一步加强对镇情、村情的研究和认识。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同时,充分分析全镇农业生产的发展条件、特点和不利因素,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方位地扩大开放,切实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强化基础,重点突破,坚持非均衡推进的原则,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使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快速转变,向产业一体化迈进。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思路
白岩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思路是按照“商品型”、“城郊型”、“科学型”的方向进行调整和发展;在依托城市服务农业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面向市内、市外两个市场,大力发展种养业,尤其是果品和蔬菜,在“鲜活”上下功夫;全面进行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转化能力,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特”的特色农业经济;抓好农业产业化、生态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农田水利建设等四项工作;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变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走商品农业、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和效益农业之路。
三、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生产布局基本形成近年来,白岩镇始终按照有利于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原则,充分发挥白岩镇的自身优势、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生产布局基本形成。
1、以白旗村为中心辐射点,带动周边打油、新寨、田坝、沙戈等村农户大力发展韭黄种植,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建立韭黄专业生产基地。****年,白旗村韭黄种植面积2500余亩,年创产值近1500万元。由于镇政府积极引导,村党支部、村委会加强管理和指导,加大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投入,采取农户入股保底分红,吸纳有关资金和技术等形式,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确保了农民增产增收。目前,该村韭黄已占领普定、安顺等周边市场并远销贵阳、广东、昆明等地。
2、充分利用全乡453户科技示范户的科技兴农带头作用,适应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名特优产品。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的原则,使全镇的农业生产向“精、优、新、特”的方向发展。一是建立了以小竹林为中心的蔬菜(尤其是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以此带动白岩、魏旗等村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二是积极引导一棵树、黄毛的竹荪栽培,培植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提高农特产品的科技含量;三是以魏旗为中心创立“白岩红米”优质品牌,树立基地品牌形象,以特色优质的红米加工为经济增长突破口,抓好典型带动效应;四是瞄准安顺、贵阳等周边市场,在龚家、段桥等村发展花卉种植,培育自己的营销网络,建好科技示范基地,发挥特色产品作用。
3、以邓家、双坑、前寨、段桥、高羊等村为中心,充分利用这些村丰富的资源,建立良种仔猪基地,解决了全镇及附近地区农户的良种猪源。同时,不断扩大商品猪的生产经营规模,走品种良种化,草料人工化,繁育规模化,养殖集中化,疫病控制综合化的畜牧业发展道路,努力提高商品猪的市场占有率和全镇的农业综合效益。
4、以生态林、经果林为重点的林业生产格局初具规模。近年来,白岩镇以建设林业生态体系为重点,紧紧围绕退耕还林、天保工程、长防林工程等为核心,突出抓好防护林、经果林的发展,建成了“花牌坊—火石坡”生态林业区。薛家等村还抓住普定县作为贵州省退耕还林示范县的有利时机,因地制宜发展经果林种植。目前,于****年种植的100多亩花椒和1100亩经果林已初见成效,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三篇: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目前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农产品不适应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调研报告
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
据光明日报报道,之所以说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是因为:从农业生产来看,我国农业已由资源约束为主转变为市场约束为主。从追求目标来看,农业发展由以追求产量为主转变为以追求效益为主。从发展动力来看,农业发展由体制推动为主转变为技术推动为主。从政府作用的形式来看,农业发展已由过去的行政领导为主转变为政策引导为主。从销售市场来看,沿海省份已呈现由过去的国内市场为主,逐步转变为国际市场为主的趋势。
农业结构调整既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这次进入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农业结构调整,不同于以往的调整。第一,矛盾的层次深。这次的农业结构调整,不再仅仅是“多了少了”的问题,而是要适应温饱后提高生活质量的新需要;不仅是农业自身的问题,而且涉及农村、整个国民经济甚至全社会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不仅要适应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而且要适应面临加入wto的国际竞争的需要。第二,调整的要求高。这次农业结构调整已不再是调整面积、产量的问题,而是通过调整生产出既满足多种社会需求又能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农产品。第三,调整的难度大。这次农业结构调整既存在着资源、环境的约束,更存在着技术和市场的约束,既存在着体制方面的约束,更存在着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适应的约束,既存在着现有农村产业结构运行惯性的约束,更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影响的约束。因而,调整难度较以往加大,仅靠单项突破已难以奏效,需要综合地、系统地把握和解决问题。
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
跳出农业抓农业。农业问题已远不是农业自身的问题,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大的范围予以解决。比如,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劳均耕地资源少,规模狭小,生产易趋同。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创造条件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把农业当作战略产业来抓。首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抓。许多农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我们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加大力度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又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更切实有效地确保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基本自给,避免其生产的大起大落。大宗农产品的国内需求到什么时候都必须立足国内予以解决。其次,把农业作为广大农民致富的产业来抓。在短时期内,众多农民的致富还只能主要依靠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经营行业,这就要求我们下大力气把农业做大抓好。再次,把农业作为可以发挥我国优势,在国际市场上能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产业来抓。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有优势,应该予以挖掘和发挥。
宏观上科学布局。调整农业结构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各地不同的自然资源秉赋、技术水平以及品种优势和发展基础,通过规划和引导,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以形成宏观上科学、合理、高效的农业结构布局。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实施中突出重点。这次农业结构调整应重点抓好农产品的品种品质、贮运加工、生产的区域规模、销售的市场开拓和出口创汇。同时,也要着力推进以县城、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和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各种联合体形式并举的农村工业化。
重视组织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首先,要依据发展需要和市场经济原则对传统体制下所留下来的各类为农业服务的组织进行分类调整,优化重组。其次,要重视培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通过产业化、合作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同时也要重视发挥村委会的经济组织职能。第三,应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现阶段农业的发展再单纯依靠原有的四级推广网已远远不够,还应通过“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户——千家万户”的网络,通过农业科技信息网、广播网,以及电视、电话等网络共同努力,协调配合,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第四,健全农业种苗、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的检测体系。这是农业走向标准化、精准化、高效化、国际化的必要保障。传统的依靠眼看、手摸、牙咬的质量监测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要求,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较大,需引起重视,及时赶上。
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新举措
认清形势,更新观念。首先要认清这次农业结构调整是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国际化,我国即将加入wto,国内改革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深层次、大规模、大力度的调整。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调整任务,必须克服直线思维、惯性思维、传统思维方式;克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小农意识;克服重眼前,轻长远,急功近利的短视毛病。树立可持续发展等新观念,培养居安思危,奋力拼搏,主动出击,抢抓机遇,想大做大,敢干实干的新意识。
发挥优势,超前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在自然秉赋、社会环境、经济基础、技术水平等诸多方面差异很大。因此,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超前的眼光,审时度势,瞄准市场需求,并不断以此为基础发现、创造和发挥新的优势。
突出特色,改善布局。只有发挥优势,才能形成特色,才能造就优势。各地依据和寻求优势、发挥优势的过程,往往既是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又是形成其经济特色的过程。现实中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即是这种特色经济的雏形。伴随众多地域特色经济的形成,宏观经济结构布局也会随之改善。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在科学分析各地优势、特色和市场潜力的基础上,加强规划和引导,逐步造就一批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态势,从而改善整体结构布局。
科技创新,勇立前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发展已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次农业结构调整,有赖于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首先,要进一步加大科技体制的改革力度,充分调动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和广大科研人员乃至全社会致力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和发展民办科研事业。其次,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引进先进适用高效的农业高新技术,包括引进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等技术。第三,积极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和有关高等院校兴办农业高新技术实验开发基地,以缩短科研与生产的时空距离。第四,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地办好现有的各级各类科技示范园区,把这些园区办成农民学得会、学得起的示范样板,切实发挥其社会示范功能。第五,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尽快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第六,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推广。
瞄准国外,抢占市场。我国是农业大国,不仅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而且存在着大生产与小市场的矛盾。解决后一矛盾的根本出路,一是“减少农民”,既可通过在国内发展二、三产业,也可以通过劳务输出到国外就业。目前,我们的劳务输出亟待大力开发。再就是把农产品市场拓展到国外。尤其是农业基础较好的发达地区,更应尽早瞄向国外去抢占市场。第一,加强国际交流,抓紧学习和适当普及国际市场的通用规则,有针对性地调查了解不同国度和地区的市场需求;第二,深入分析我们的差距和优势,找出突破口和突破方向,制定出系统科学、切实可操作的实施方案;第三,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在国际市场上搏击称雄的经营人才,营销人才。
组织再造,形成合力。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应大力推行产业化、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各种协会、研究会、理事会、联合体等组织形式,进一步发挥村委会的经济组织作用,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将松散的生产环节连结起来,形成产业化、一体化经营,以形成合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四篇: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由过去的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同时,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剧,农业发展的目标、条件与环境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已从过去的资源约束为主转向以需求和资源双重约束为主;农产品供求的主要矛盾开始从供给总量不足的数量问题转变为供求之间因品种和品质不适宜而形成的结构问题和“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要注重有效配置农业资源
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合理、有效地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农业资源,使之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合同定购制度,使合同定购数量与价格的确定能切实起到保护农民利益的作用;发挥价格杠杆对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的激励和诱导作用,除了反映在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方面外,还集中反映在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水平;在政策上引导和鼓励农民在流通环节进行合作,构造新型的流通合作组织,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散弱小的农户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重要保证。
对土地资源进行进一步规划,一方面围绕区域比较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开辟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产业链条,在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特别是培育和发展外向型农业生产和加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资源整合,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验和创新农业生产的新的机制,新的组织形式,在农产品品质一致性、农产品生产技术服务、优秀农产品推广、农业生产要素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后劲的目的。为适应农产品国际竞争要求,加快劳动力转移,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和应用农业机械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目标,加大农业固定成本的积累和农业投资力度,逐步加快农业资本积累的步伐,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生产成本中固定成本的增长。
同时也要加强对农业资源环境的保护。加入WTO后,农产品出口的贸易壁垒的突出表现是技术壁垒,而农产品是对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依赖性较强,农业资源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会使农业生产能力遭到破坏性的影响,因此保持或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强对农业资源环境的保护。农业生产过程对农产品品质质量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农产品的生产必须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投入的化肥、农药标准与投放数量符合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的要求,生产过程符合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要求。国家也需要统一制定农产品分级标准,实行优质优价政策,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要注重优化整合农产品
优化整合农产品,首先要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农产品品质质量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农产品品质质量是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是增大农产品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空间,促进农产品市场实现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农产品的层次化、专用化发展为农产品品种科研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市场开发引进不同品种,开辟新的国际农产品市场,通过产品差异占据市场,避开通过激烈的价格竞争争夺市场。中国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尽管为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的要求,中国的农业发展战略已经从过去的追求数量为主的“增产”战略转向了以追求质量和效益为主的“增收”战略,中国农业生产确实达到了供求平衡,丰年有余,但这是以土地超负荷使用,土壤有机元素靠外来补充的情况下实现的,土壤板结退化,生态环境恶化,为了保护农业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休
耕”以实现耕地恢复肥力也将是农业资源整合的又一个新的内容。农业“休耕”必须有总量供给平衡的保证,因此,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可从三个层次全面优化整合农产品。(1)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层次的结构,根据自然资源、市场情况和相关产业发展,调整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林业、水产养殖业的产业构成,扩大市场需求大的产业的生产规模,缩小市场需求萎缩的产业的生产,并使各产业间相互协调、联动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业资源、市场规模和相关产业相协调十分重要,如果一个地域有农产品进出口的条件,应该有限发展出口量大的产业,摆脱国内市场需求约束,发挥产品出口对地方经济的“引擎”作用,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地区产业升级,提高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2)调整优化产品层次的结构,协调生产部门内部的资源配置。优化部门内部产品结构,使产品既符合地区资源优势,又与市场需求相一致。比如吉林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玉米种植业,形成玉米产业等。产品结构的调整也要考虑资源、市场和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避免单一因素造成市场风险。(3)调整优化产品品质层次的结构,即根据资源和市场需求及相关产业发展,调整某一中产品内部品质层次的资源配置,实现产品品质与市场需求的协调一致。随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由主要追求数量上的满足和保障逐渐转变为转向追求品质的满足,在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产品的生产必然在结构上突出品质和质量,把提高品质作为农产品生产的结构灵魂。农业生产对品质质量的追求和农业主管部门对产品品质质量标准的规范,使农产品在品质质量上分为多个层次,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一方面,细分了农产品市场,为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为农产品生产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培育了农产品的市场信誉,为农产品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作好了准备。在以市场竞争为目的的经济生活中,特殊品质的农产品具有专门的应用途径,在产品品质多样化、优质化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农产品的专用化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创造条件。
要注意利用支持政策体系提高农业竞争力
在加入世界贸易体系后,我国可以在有限度地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前提下,对国内农业实施适度的保护政策。所谓有限度就是只开放部分农产品市场。这部分市场的开放,一是不能冲击国内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就业,二是开放的目的主要是调剂国内农产品市场的余缺,支持农业生产结构的转换。所谓适度保护政策是指在不违背关贸总协定或世界贸易组织体系有关农产品贸易协定的条件下,根据中国国情和财政实力,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给予必要的保护,并对农业生产进行扶持。
根据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格局,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措施要分别确立长期措施和短期措施。由于“绿箱”措施以政府提供一般性服务、农业安全和环境保护为主旨,免于削减义务,用好“绿箱”措施是政府长期战略。当前,中国在部分“绿箱”措施的实施领域还不具备载体,如缺少行业组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绿箱”措施的应用。另外,短期内国家财政收入的预算约束,也不足以支持“绿箱”措施的深度实施。从中国现阶段看,关键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黄箱”措施以补贴和价格支持为主,对国内农业生产的支持作用更大,更直接,短期内农业政策,以“黄箱”措施为主导
第五篇:薄壁镇深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薄壁镇深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薄壁镇 韩清富)
近日,我镇为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夯实“四大基地”建设,即优质种子粮基地、平菇蔬菜基地、林果苗木花卉基地、畜牧养殖生产基地,积极采取一系列相应措施,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强镇富民的目标。
1、坚持不懈抓好种子粮繁育基地建设。目前,我镇的优质小麦总面积近2万亩,主要以西农979为主,为提高推广小麦品种的生产质量,已改良品种更新换代。以合作社为龙头,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大胆尝试,全面推广“六统一”经营方式,进一步扩大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在麦收前带领各村支部书记、龙头企业负责人及种粮大户到附近各村及临镇参观优质麦新品种的种植情况,大力引进新品种,在东南各村建立千亩丰产高效田,力争新品种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并完善经纪人体制建设,畅通销粮渠道。扶持宝泉食品、四街清真饺子的生产规模,力争引进粮食深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增值目标。
2、稳步推进平菇蔬菜基地建设。(1)充分完善和发挥“支部+协会”工作机制的作用,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2)扎实开展“信用村”创建活动,争取贴息贷款,整合各类惠农资金;搞好技术培训,为平菇提供资金和技术保
障。(3)建立健全经纪人队伍和完善价格信息平台,加强系统管理,加大信息沟通力度,确保菇农增大收益。(4)扶持平菇腌制,鲜菇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加大冷库建设力度,消除菇农后顾之忧。(5)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积极探索一年四季种植平菇路子,扶持建成2-3个实验基地。(6)丰富食用菌种植,推广扩大黑木耳种植,引进黄金菇、香菇种植技术,建立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镇发展。力争新增食用菌大棚1500座,全镇总量达到6000座。为解决平菇空棚期问题,继续推广平菇—丝瓜种植模式,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大地蔬菜种植,学习我镇马庄种植经验,扩大规模,形成总量优势。
3、林果苗木基地建设抓出成效。结合我镇旅游业发展需要,根据沿山各村情况,扩大东、西沈庄大桃和振国村的晚秋黄梨种植面积,推广二街村的金太阳杏种植经验,并扶持35个日光温室反季节“一边倒”桃树种植。扩大白云寺、龙浴寺的核桃种植面积,对平甸、潭头、东寨、西沟的山楂管理进行技术指导,提高质量和总量,积极鼓励引进山楂深加工企业,提高山楂附加值和群众种植的积极性,对引进的加工企业,政府采取以奖代补形式逐年返还企业五年内上交税收,通过政府带动,逐步形成沿山林果基地建设。抓好大北程村兄弟合作社为中心的草莓种植基地建设,形成总量优势。学习史庄镇花卉种植经验,搞好白云寺村花卉苗木示范
基地建设。
4、稳妥推进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鼓励引进猪、牛、羊、鸡,积极引导群众由家庭养殖向养殖小区积聚,保护环境,提高生产效率,改善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对有养羊基础的村,要学习养殖小区圈养小尾寒羊养羊模式,流转土地,实现由放羊到圈养的方式转变,消除林业养殖矛盾,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学习借鉴原阳县朱庄村奶牛养殖小区建设先进经验,推广“公司+农户”的模式,全面淘汰本地牛、传统羊,大力推进品种改良力度,以提高收益。对建成我镇第一个万头猪场、千头牛场、万只羊场和十万只鸡场的养殖小区,政府进行两年不低于5万元的土地流转补贴。在屠宰业方面,结合我镇屠宰场良好基础,逐步培育发展成我市西南最大的生猪屠宰生产线,规划建设清真屠宰加工场,打造薄壁清真品牌。大力发展冷链基础建设,规划建设肉类生鲜、熟食冷库,配备节能环保长短冷链运输车辆,形成养殖+屠宰+加工+保鲜的运输产业链,逐步使我镇成为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加工运输基地。
通过紧紧围绕“四大基地”建设,积极带动我镇社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确实提高农民增收水平,为实现强镇富民目标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