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工商局2010年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总结2
县工商局2010年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总结
2近年来,县工商局部门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实施“商标兴农”、“合同助农”、“经纪活农”、“合作强农”、“红盾护农”五大惠农工程,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实
施“商标兴农”工程,积极促进农民增收
该局以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村一品”为依托,积极发挥商标管理职能,大力实施“一所一标”工程,帮助农民树品牌、闯市场,取得较好成效。过去,县的管坝牛肉、赤镇龙虾、马厂小磨麻油、陈浅莲藕、神山水果、孤山板栗等特色农副产品以品质优良、工艺独特、风味纯正等特色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由于没有注册商标,这些特色农副产品在进入外地市场销售的过程中受到了限制,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为了帮助农民树立品牌意识,该局制定了“一所一标”工作方案,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的主力军作用,每个工商所每年至少引导、帮助辖区内一个农产品申请注册商标;每年在辖区范围内确定至少一个已注册的农副产品商标,扶持其成为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商标,鼓励支持商标持有人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工作中,该局一方面对全县现有农副产品进行深入普查,摸清全县农产品的分布情况,特别是体现地方特色、地域特征的农副产品生产经营情况,对各类农副产品进行分类登记,对未注册的农副产品进行梳理,建立帮扶档案;另一方面,多次深入特色农副产品产地,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和生动活泼的实例,向农民和涉农企业宣传《商标法》,介绍外地农副产品走品牌发展之路的成功经验,提高农民和涉农企业主动注册商标、精心培育商标、自觉保护商标的意识;同时,跑乡村、进农户,帮助有商标注册愿望的农民和涉农企业选择好商标,办理好商标查询、设计、注册等事宜;此外,对已注册的农副产品商标加大保护力度,积极申报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严厉打击涉农商标侵权行为,为发展“商标农业”保驾护航,从而使全县农副产品商标注册工作有了新突破,涉农商标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目前,县已注册农副产品商标76件,培育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12件、知名商标26件。如今,像“管坝”牛肉等一批特色农副产品凭借质量、特色和品牌优势已成为远近知名的品牌,并已打入江苏、浙江、上海、河南、山东、广东等地市场,销量看好。特色农副产品畅销,推动了涉农企业和个私经济的发展,调动了农民从事特色农副产品种植、养殖的积极性,形成了一批种养专业户、专业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仅为管坝牛肉提供原料的“礼庚管黑水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年养牛5头以上的农户就达600余户,农户每头牛平均年纯利润1100元。“一所一标”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实施“合同助农”工程,规范发展“订单农业”
该局一是加强《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深入实地向涉农企业和农户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教育;有计划地组织涉农企业和农户参加《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二是帮助涉农企业做好信用合同管理。在全面推行规范的合同示范文本的同时,主动做好合同签订前的评审、合同签订履行与变更解除,以及对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等工作。三是对“订单农业”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事前,通过了解涉农企业的资信情况,帮助农户选择信用好、实力强的企业,防止和避免合同欺诈的发生;事中,发现问题及时调解处理,引导当事人双方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合同纠纷;事后,及时检查企业和农户的合同履约情况,督促双方全面履行合同,严厉打击合同欺诈行为,制止损害农民利益的“霸王合同”。四是把“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延伸到“订单农业”中。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延伸到“订单农业”中,在涉农企业中开展“守合同、重信用”创建活动,及时认定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增强其诚信意识,提高其社会公信力。五是着力培育和帮扶涉农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通过重点培养和帮扶一些规模大、有潜力的涉农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使之成为带动当地农业发展的龙头,最终在各地形成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辐射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的涉农龙头企业,为“订单农业”的普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实施“合同帮农”工程,县订单农民已达3万余户,订单范围涉及棉花、优质稻、无公害蔬菜、家禽等9个领域,订单种植面积达30万亩。订单农业的发展,既解决了农产品的卖难问题,也解决了农民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使农民生产有了目标,销售有了渠道,收入有了预期,较好地引导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推动了农业结构和产业升级。
三、实施“经纪人活农”工程,努力搞活农村流通
该
局计划为每个新农村示范村培训一支持证上岗的农民经纪人队伍。目前,已举办农村经纪人培训班4期、有近300位农民经纪人获得经纪人从业资格证书。通过实施“经纪活农”工程,使县农村经纪人队伍迅速发展,这些农村经纪人成为了沟通产销的重要牵线人,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带头人。如今,该县300多名农村经纪人活跃在农村田间地头,为促进农村商品流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率、繁荣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实施“合作强农”工程,提升农村发展水平
目前,全县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98户,登记领域涵盖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以及农机服务业等,服务涉及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成员达18000多人,带动农户3万多户。为了让广大农民深入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参与合作经营,该局专门编印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宣传手册5000册,采取送法下乡、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帮助申办者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色和优势,了解登记程序和管理规定,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地运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改善市场地位,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为了方便农民办理合作社的注册登记,该局对有意愿申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求辖区工商所指派一名负责人牵头,上门做好咨询、章程起草等登记的事前服务。在登记中,该局开辟“绿色通道”服务,实行当场登记,当场发照,并免收登记费等行政性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该局还积极运用合同、商标、广告等监管职能,指导、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科学管理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并协调有关部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省市县三级财政专项扶持资金300余万元,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五、实施“红盾护农”工程,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针对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农民防范意识淡薄、消费水平低、识别能力差等不利因素,采取各种手段向农村推销假冒伪劣食品以及重要生产生活资料商品,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时常受到侵害的状况,为切实维护农村市场消费安全和农民的合法权益,近年来,该局积极推行“所村挂钩”维权模式维护农村消费者权益。“所村挂钩”维权模式是指该局的工商所与全县十个镇的行政村挂钩,工商所监管人员按照分区划片的方式包保到村,负责挂钩联系行政村的食品和农资等重要商品监管、消费维权以及其他联络工作;同时,聘请素质较高、办事公道、热心维权事业的“村官”担任工商部门行风监督员、食品农资等重要商品信息员和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网络联络员,“三员”合一,负责监督工商所包保挂钩联系责任人的履职情况,收集、反馈农村市场信息,接待村民咨询,对本村的一般性消费纠纷进行调解。为了增强“三员”的工作责任心,该局向194名“三员”颁发了聘书,与“三员”签订了职责书,每年评先20名优秀“三员”进行表彰。为了使“三员”能够胜任工作,该局采取集中培训、上门指导、以案说法、模拟调解等形式,加强对“三员”的业务培训,系统宣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规,介绍食品和农资质量安全知识,使“三员”对自身职责、工作程序和文书制作有了全面了解。此外,该局所村挂钩包保人员还经常上门指导,在具体实践中认真进行传帮带,提高“三员”的实际工作能力。目前,该局通过推行“所村挂钩”维权模式,已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农村市场监管和维权网络,覆盖全县194个行政村。“所村挂钩”维权模式直接把工商部门与农村市场的行政监管联结起来,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不出村、不跑腿、不花钱、不耽误农活,就近就能得到及时协调解决,使违法违纪案件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同时,工商部门通过对收集的农民群众的投诉举报信息进行分析汇总,加强动态跟踪和观测,形成了信息灵敏、行动迅捷、打击有力的农村市场长效监管机制。近年来,该县村级投拆站共接待咨询、来访、处理各类简易消费纠纷多人次,受理各类投诉23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为农友朋友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余万元;该局通过“所村挂钩”提供的信息,查处无照经营、制假贩假案件100余起,有力地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利益。
第二篇:工商局服务新农村建设纪实
近年来,××县工商局始终把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紧紧抓住地域经济特点,在“农”字上做文章,不断创新服务“三农”途径,制定了《开展“五农”工程、服务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推出五项特色工程,带动××农业经济飞速发展。
一、“订单农业”,给农民一剂“定心丸”。
近年来,××县工商局不断在“合同帮农”方
面下功夫,积极牵线达桥,利用红枣、山楂、旱地蔬菜、万寿菊、小杂粮等农副产品在××独特的种植优势,引导农民走出一条以“公司+品牌+基地+经纪人+农户”合作经营模式的双赢之路。在订单签定及履行过程中,我局采取“全程服务、双向监管”的措施,为订单合同监督把关,并通过召开订单座谈会、现场签订会等形式为订单双方提供便利。此外,通过一方面积极扶持涉农企业成为区域发展龙头,鼓励企业争创“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另一方面广泛开展订单惠农帮农政策宣传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扩大订单农业覆盖面,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推动“订单农业”良性发展。
去年以来,全县签订农业订单合同约*余份,订单金额*余万元。
二、“经济组织强农”,培育农村多元市场主体。
实现强农,根本出路在于组织起来。××县工商局坚持“你投资我服务,你有难我帮助,你受益我保护”的服务宗旨,积极指导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登记注册,开通“绿色通道”,依法减免相关费用,把扶持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加快培育农村多元市场主体。在每个农民合作社的建立过程中,××县工商局主动介入,做好回访指导工作,并多次召开农村经济发展培训会,鼓励有特长的农民持照闯市场,引导农村专业户、专业村向农产品加工业及农业生产服务业拓展,引导涉农企业向农业科技型企业发展。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户,逐步实现了农业规模化发展。
三、“经纪人活农”,培育一支活跃农村市场的生力军。
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鼓励农民季节性临时性从事农产品经纪活动,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经纪人的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建立经纪人经济户口和跟踪服务制度,并在注册登记、合同签订、法规咨询等环节提供多方面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经纪人培训,把培训会办到农民家门口。*月*日,首批农村经纪人知识培训在××乡举办,特邀××财经大学教授讲座,*余名农村经纪人前来听讲。目前,全县已有*名农村经纪人取得具有国家认证资格的《经纪执业人员备案证书》。
通过近两年的培养,一批农村经纪人已脱颖而出,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如××乡山楂经纪人张建生,以保护价对全乡*余种植农户的近*亩(*株)山楂收购,共收购山楂8万公斤;××乡前街村蔬菜和万寿菊经纪人武富保,收购豆角、××白等300余亩,收购约*余农户种植的××菊*余亩,获取佣金达1万多元。
四、“商标兴农”,推动农民走品牌之路。
××县工商局积极转变商标监管方式,通过深入推行“一乡一标”工作的开展,充分调动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发展注册商标,争创著名驰名商标的积极性,推动三农走品牌之路。一是提高企业和农户主动注册商标、精心培育商标、自觉维护商标的意识。二是以第三届××品牌节和第九届“知识产权宣传周”为契机,积极宣传商标惠农政策,推荐太原汉波工业食品有限公司和凌井店乡政府参加品牌节,报送研讨会材料,按要求制作展版,展示商标富农成果。三是开展商标宣传“三进”活动,了解企业发展状况,摸清××县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商标数量。以分类指导、重点培育方针,下功夫打造一批成长性好、发展空间大、带动性强的品牌企业。
经过几年的努力,××县商标实现了大跨越,全县注册商标*件,涉农商标*件,著名商标*件,驰名商标*件。农业品牌企业如××乳业、××小米等已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凌井店”旱地蔬菜注册地理商标后,实现了当地旱地蔬菜优质优价,大大促进了农民增收。
五、“红盾护农”,为农村经济保驾护航。
严把农资市场主体准入关,积极督促农资经营者建立健全“两账两票、一卡一书”,在县种子公司、生产资料公司建立××县“种子备案室”、“化肥备案室”,对种子和化肥采取实物备案留样待检,确保农村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深入开展服务家电下乡市场监管,农资打假、农村商品市场监管和爱农护农帮农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一年中我局查处涉农案件*件,受理农民申诉举报*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万余元。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新形势下,××县工商局将继往开来,协力同心,以孜孜不倦的精神,开拓进取,用更加优异的成绩取信于民,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市工商局2010年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总结
市工商局2010年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总结
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服务“三农”,近年来,市工商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采取九项措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政策惠农,落实 “三农”扶持措施
一是落实“两个免收”,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律免收登记费;对农村流动小商小贩、农民在集贸市场或
者地方人民政府指定区域内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免于工商登记,免除其它一切收费。同时积极参与纠正和查处涉农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集资摊派。
二是放宽条件,为农民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创办2人以上50人以下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3万元;新设立的公司1次出资有困难的,首次出资达到20%,其余部分可在公司成立之日起2年内缴足。
三是放宽经营范围,只要国家法律法规没明文禁止的领域和项目,经营者均可以申请经营。
四是放宽企业集团登记管理条件,对具备一定条件和规模的涉农企业,开展组建企业集团的试点工作,并适当放宽冠市级名称的涉农企业集团公司的登记标准。
五是建立“绿色通道”。开设农民申请办照的专门登记窗口,窗口全面实施“一字工作法”,即:窗口一站式、服务一条龙、示范一文本、告知一口清。
六是对农民来办理执照的实行“三公示”、“三优先”,即:在登记窗口把农民办照享受的优惠政策、登记条件、审批程序予以公示;办照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核、优先发照的政策。
二、深入推进“执照农民”,提高农民市场主体意识
一是选择重点,因势利导。对农村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养殖业专业大户、能工巧匠以及各类为农服务的组织,进行广泛宣传动员,鼓励他们注册登记,使他们真正成为农村的市场主体;全年各地对“执照农民”的发展总数应达到当年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总数的20%。
二是引导“执照农民”向四个方面发展:首先是引导“执照农民”向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养殖业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行业拓展;其次是引导“执照农民”单独或联合建立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村产业化经营组织。
三是引导支持“执照农民”承包开发荒山、荒地、荒滩,发展生态农业。
四是引导支持“执照农民”在农机化作业、小型水利工程、农村小城镇公用项目、文化经营、农村技术服务等多个领域参与经营,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合同帮农,推进发展“订单农业”
一是促进“订单农业”发展,做到“三个扩大”:首先“订单农业”在农村的社会覆盖面扩大;其次土地面积和品种进一步扩大;第三“订单农业”合同份数争取逐年增加。
二是规范“订单农业”发展,加强四类合同监管:种养殖合同、农用生产资料合同、农业技术服务合同、农副产品加工合同,尤其是要加强对种子公司、农资公司、供销社以及农资经营企业等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或技术服务的“农头”企业的合同监管;每年要开展两次四类重点合同专项监管执法检查,确保农民在履行合同中无后顾之忧。
三是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监管”。事前,通过了解涉农企业的资信情况,帮助农户选择信用好、实力强的企业,防止和避免合同欺诈行为的发生;事中,发现问题及时调解处理,引导当事人双方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合同纠纷;事后,及时检查企业和农户的合同履约情况,督促双方全面履行合同,严厉打击合同欺诈行为,制止损害农民利益的“霸王合同”。
四是着力培育和帮扶涉农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形成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辐射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的涉农龙头企业,为“订单农业”的普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商标富农,开辟品牌发展之路
一是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每个基层工商所要选择培育1-2个有一定规模和档次,产品有特色,效益较好的农副产品积极申请注册商标,实现一所多标。
二是制订完善“两划”,即:农产品商标发展的长期规划和农产品商标注册的近期计划,使“公司+农户+商标”成为利用知识产权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
三是扶持重点农产品树品牌、创名牌。各基层工商所要确定商标指导员和联络员,帮助重点农产品商标企业建立商标管理制度,制定品牌发展计划,争创省著名商标、市知名商标,推进“一村一品”,在有条件的镇规划农村户外广告群,为当地名优产品走向市场搭建平台,并帮扶有条件的注册证明商标、地理标志等,实现商标注册类型有新的突破。
四是加大农产品商标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类农产品商标的侵权行为。构筑农产品商标保护体系,使假品牌、假名牌农产品在农村无立足之地。
五、广告助农,促进农副产品宣传
大力宣传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大力推广特色农产品,树立
农产品品牌意识,在乡、镇、村的醒目位置以及国道、省道沿线和交通要道,设计制作宣传特色农业以及特色农副产品、涉农品牌的广告群,扩大影响,促进农副产品销售与农业发展,扶持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民铺设致富之路,促进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在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有大幅度的提高。
六、经纪活农,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
一是按照“
大力培育,全面发展,逐步规范”的工作思路,重点培育发展六类农村经纪人:一是为当地优势农副产品连接需求市场的经纪人;二是在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牵线搭桥,促进“订单农业”发展的经纪人;三是推广实用农业科学技术的经纪人;四是为农民提供运输、仓储和营销中介服务的经纪人;五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经纪人;六是为农村发展招商引资的经纪人。
二是积极引导帮助农村经纪人组织,帮扶组成各类经纪实体,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引领广大农民闯市场。
三是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有效提高农村经纪人的服务水平,使农村经纪人在促进商品流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率,繁荣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更大、更直接的作用。
七、红盾护农,杜绝坑农害农
一是积极开展 “红盾护农示范店”建设,按照“七统一”(一块牌匾、一套制度、一个标识、一项承诺、一项警示、一个监督检查记录卡、一个信息化监管平台)的模式,建立“红盾护农示范店”。
二是加大对农资经营主体的监管力度,推行农资经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并实施分类评定,对严重失信的经营户依法予以惩诫,坚决取缔无照经营。
三是加强流通领域农资商品质量监测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和落实“两帐两票一卡一书”、种子留样备查、农资商品质量监测定期报告及公告等制度,推广使用《农药电子手册》查询系统,强化对农资市场的日常监管,从源头上把好农资商品市场准入关。
四是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和制作发布虚假违法广告等严重坑农害农行为,加大对典型案件的曝光力度, 严厉查处坑农害农的欺诈行为, 加大对典型案件的曝光力度,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是发挥基层工商所的作用,及时依法调处农村消费纠纷,特别注意调处好因农资消费引发的群体性投诉,切实保护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八、维权扶农,保障农民消费安全
一是健全农村 “一会两站”(消协分会、消费者投诉站、12315联络站),广泛开展 “12315申诉举报网络”进村镇、进农家活动,方便农民消费者就近申诉举报。
二是继续开展“农村食品整顿年活动”,强化对分散在城乡结合部和村镇的“农村五小”(农村小食品店、小商贩、小摊点、小作坊、小集市)的专项整治力度,严厉打击以“送货下乡”为名销售假冒伪劣、变质过期食品等不法行为,切断有毒有害食品流向农村的渠道。
三是推行“村所挂钩”,聘请农村市场监督员、食品农资信息员和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联络员,实行“三员”合一,热情解答咨询,及时受理、调解纠纷。切实做到小额投诉不出村、大额投诉不出镇,解决农民申诉难、申诉成本高的问题。
九、普法兴农,开展送法下乡活动
一是广泛开展“六个一”送法下乡活动,即:“建立一支队伍”,各工商所成立一支送法队伍为示范村开展送法活动;“设立一个栏目”,在村镇的醒目位置设立一个工商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宣传栏;“散发一套资料”,送发一套工商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开设一个窗口”,利用村镇广播站开设一个“红盾法制之窗”;“办好一个学堂”,在各村镇办好一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工商法规宣传学堂”;“组织一场竞赛”,组织一场由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农村经纪人参与的工商法律法规知识竞赛。
二是通过送法服务活动,使农民做到“六知”,即:知道工商部门的职能和作用,知道工商部门主要执行哪些法律法规,知道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知道农民自己应享有的权益和义务,知道怎样用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知道解决争议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广大农民学法、知法、用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法律基础。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经验总结
新农村建设经验总结
近期,对xx区xx镇xx村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该村是xx中心城市城乡结合部的一个村庄,全村共有x个村民小组,x户,总人口x人,耕地面积x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x万元左右。2006年,xx村被省建设厅确定为全省x个规划编制试点村之一,市政府将xx村确定全市x个康居示范村创建试点村之一。xx集居点规划用地x亩,共可容纳x户。经过近一年来的努力,首期x户农民住宅已经基本建成,年内将建成x户,村内道路、排水、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逐步完善,村庄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xx村的经验做法,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靠民主发动群众。xx村党总支书记刘xx同志说了一句很实在的话:新农村建设既不能不干,更不能蛮干。06年4月,在市规划局的带领下,xx村组织全体村组干部、离退休老干部和部分村民代表共30来人到涟水县王嘴村参观中心村建设,统一了大家的思想认识:新农村建设要搞。村支委前后召开了x多次群众代表大会和多次村民大会,不仅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还就土地、建房、设施配套等反复征求群众意见,村里印发的新农村建设征求意见稿发放到每家每户。用村干部的话说:宣传要到每家每户,要盖房的一定让他清楚,不建房的也要让他了解。通过宣传发动,报名在07年建房的达x户。
靠民主制定方案。村支委一班人从王嘴村回来后,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本着最大限度减轻农民负担,最大限度节约建设成本这两项基本原则制定了土地调整和建设实施方案。方案对老房户、新下宅户、有户口无地户等分别明确宅基地使用要求,由组干部到各家各户去征求意见,把群众意见带上来再讨论,上下几经反复调整,最终取得了绝大多数村民的一致认可。在规划设计和住宅方案的确定时,做到了专家理论和群众意愿充分结合。市规划设计院作为设计单位先后x余次征求群众意见,反复修改规划和住宅方案,直到建房户认可后才定稿。
靠民主解决问题。在群众的支持下,在全村范围内进行了土地的重新调整。这是在农民承包田制度50年不变背景下的一项创举,有了群众的积极支持,困难问题也迎刃而解。目前,xx村首期56户平均每户占地约x亩(含村内道路等用地在内),而老房拆除后让出的土地平均每户约x亩,平均每户节地约x亩,首期就可以新增耕地近x亩。
靠民主推进建设。在村民住宅建设方式上,先后x次召开会议,征求群众意见,最后确定由村委会统一进行施工单位招标、统一房屋施工图纸、统一工程建设标准,由村民与施工单位自行签订合同、自备建筑材料,这样,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建设效果的同时,通过招标降低了施工费用,村民原房屋拆除后的部分建筑材料还可以充分利用,降低了建造成本,x平方米的住宅,建设成本也就在x万元左右。村民建房自己作主,工程建设也就很顺利。
靠民主整治环境。在进行康居示范村创建,引导其他村庄农民向规划点集聚的同时,xx村还同时对规划保留的老村进行了整治,清理村庄河塘土方x万方,新建占地x亩的农民公园两处,栽植绿化苗木x万株,新铺水泥路x公里,修建文化墙1200余米,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入x多万元,其中村集体直接投入约x万元,此外,投资x余万元的秸杆气化站正在建设中。
但愿各地都能充分发动群众,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经验总结
新添堡回族乡道口村
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总结
会宁县新添堡回族乡道口村是2006年确定的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属全市新农村建设的二类区域,是一个纯回族村。该村位于县城东南部8公里处,靖天公路穿村而过。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368户1803人,耕地面积10857亩。试点工作以来,道口村在巩固提升扶贫开发成效的基础上,按照省、市要求和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全面完成了各项任务。三年来共完成投资1032.2万元,其中扶贫专项资金180万元,新农村建设补助资金41万元,部门配套资金365.2万元,信贷资金10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16万元,社会帮扶资金30万元。
一、工作成效
坚持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基本素质入手,有重点、有步骤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试点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围绕农民增收,特色产业取得新发展
始终把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试点工作的核心任务,积极支持和促进“一村一品”发展,初步形成了稳定增收的特色产业,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045元,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1、依托丰富的饲草资源和传统养殖基础,加大良种改良力度,引进肉牛新品种150头,建成标准化暖棚圈舍336座,发展规模养殖示范户120户,逐步实现了由传统养殖向科学养殖、健康养殖转变。更新改造优质牧草1000亩,全村以紫花苜蓿为主的饲草种植面积达到4000多亩。依托养牛大户,组建成立了道口村养牛协会,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羊饲养量达到1803只,肉牛饲养量达到1500头,养殖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达到40%。
2、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发展旱作高效农业,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完成双垄沟播面积1000亩,种植优质马铃薯1500亩,地膜玉米1300亩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品质和效益不断提高。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金智淀粉厂不断发展壮大,年加工能力达到2000吨以上,带动了道口和周边乡村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3、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务经济,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完成以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农民实用技术为主的培训1000人(次),完成以就业技能为主的培训550人(次),以项目管理及市场营销为主的培训100人(次),努力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致富速度快、带动作用大,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全村劳动力科技培训率和劳务输转技能培训率达到80%以上;户均掌握1-2门农业生产技术,劳务输转人员掌握1-2门专业技能。每年输转富余劳动力500人次以上,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600多元。
(二)围绕项目建设,基本条件改善实现新突破
把项目建设作为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培育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着力储备、争取、实施和管理好项目,不断加大项目资源的整合和组装配套力度,充分发挥项目在新农村试点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1、以25度以上缓坡地为重点,机修为主,人机结合,新修高标准梯田6000
亩,并进行了地力培肥,全村梯田面积累计达到 6984亩。新打机井3眼,发展井灌面积800亩,水地面积累计达到2600亩。全村人均基本农田达到3亩以上。
2、整合项目资源,新修乡村道路8公里,硬化村内道路16公里;建成翻水桥和小型平板桥各1座;新建集雨水窖130眼,配套苦咸水淡化设备1套,安装低扬程水泵300套,户户用上安全自来水和清洁窖水。经县防疫部门检验,饮用水安全达标。架设0.4千伏线路0.5公里,通电率达到100%。
3、实施“一池三改”项目,建设农村沼气230户,配套完成改厨、改厕、改圈230户,沼气入户率达到62.5%以上,清洁能源得到有效普及;实施农村改厕项目,建成瓮式环保节水厕所100座,全村独立室内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0%以上。
4、实施新农村流通网络工程,建成综合服务社1家,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三)围绕社会事业,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农民主体、项目支撑、社会参与、统筹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救助、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素质和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1、严格兑现“两免一补”政策,村小学实现“两基”达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实现了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2、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到98%;新建了村卫生室、计生室,有合格药房、诊断室和治疗室,基本医疗设备齐全。村医疗救助制度日益完善,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益得到基本保障。
3、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健全规章制度,加大对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众的救助力度,全村“五保户”供养率、特困户救助率达到100%,最低生活保障基本覆盖。
4、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5%以上,电话普及率达到80%以上。建立了村文化室和体育活动场所,并配备书籍和体育器械,信息宽带开通。结合节庆,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围绕集中整治,村庄面貌发生新变化
把整治村容村貌,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一项看得见、摸得着的基础性工作和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经常性工作来抓,积极组织发动群众,建立和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1、编制完成了《道口村村庄建设规划》,新建农宅全部进入规划区,完成新居民点1处,新建农宅30套。采取项目支撑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完成危旧房改造100户,对废弃的旧宅基地全部进行了复垦。结合道口村民族村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生产方式,新建住宅分前院和后院,居住区与养殖区分离,硬化了院落,配套了水窖、暖棚圈舍、沼气、卫生厕所。
2、积极开展“三清三改”(清粪堆、清土堆、清柴堆,改厨、改厕、改圈),对沟渠、涝坝进行集中清理整治,整修渠道7000米,完成村庄绿化植树2万株,清运各类垃圾3000余方,设立固定垃圾箱6个,垃圾集中处理点1个,埋设排水管道1200米,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0%以上。制定了卫生管理和清扫保洁制度,建立了专人定期集中处理垃圾的工作机制,通村道路两侧沿线清洁,街巷卫生、整洁,村内及房前屋后绿化、美化。
(五)围绕和谐发展,村风民俗展现新气象
把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做为强化社会管理职能的强力抓手和提升村民基本素质的有效途径,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全村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和谐局面。
1、围绕和谐村组、和谐家庭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选“十星级文明户”98户、“五好家庭”农户110户,“遵纪守法光荣户”295户。争创精神文明先进已成为道品村群众的时尚追求,健康文明、积极身上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步形成。三年来,村民的基本素质明显提高,全村无刑事案件和黄、赌、毒、家庭暴力、封建迷信活动发生。
2、结合节庆和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宣传教育,着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广大村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得到增强。采取办专题讲座、座谈讨论、设立固定标语等行之有效的方式,着力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中央、省、市的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家喻户晓,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深入人心。
3、结合回族群众的民族传统和生活习惯,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表决,制定了引导群众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村规民约。
(六)围绕民主管理,组织建设取得新成效
不断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加强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1、通过民主选举,将个人威信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村民选进村“两委”班子,健全了青年、妇女、治保等组织机构。村班子坚强有力,团结和谐,村务管理规范,群众放心满意。党支部领导班子达到“五好”标准,多次被市、县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双培双带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制定了《党支部工作职责及工作制度》、《村委会选举制度》、《村委会议事规则》、《党员议事会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制度》等24项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逐步完善。
2、为了营造一个稳定、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道口村制定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村治保委员会工作制度》、《治安联防工作制度》、《村调委会工作制度》,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调解小组,经常开展矛盾排查调解工作,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报告、早调处、早解决,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调整充实综治、治保、调解、帮教、联防组织,广泛深入推行十户联防、联户联防的农村治安防控模式,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防范网络,教育群众实施邻里守望,有效提高农村治安防范工作水平,达到“平安乡村”建设标准,全村无群体、越级上访事件,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二、做法与体会
三年来,我们强化组织领导,整合项目资源,创新工作机制,突出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找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抓扶贫开发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抓新农村建设提升扶贫开发成效,总结探索出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农村建设新路子。
(一)加强领导,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
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县上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了工作人员,健全了组织机构。乡上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和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包片领导、包村干部、财政所长、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村上成立了项目执行小组,具体负责宣传发动、组织农民及项目资金的监督与管理。同时,建立科级干部包村、一般干部包组、村组干部包农户的全员工作责任制,将工作量化、细化到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形成了人人肩上有担子、件件工作有落实的责任机制。
(二)科学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根据《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意见》,道口村组织专门力量,并邀请专家参与指导,在反复调研论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六易其稿,编制完成了《会宁县新添堡回族乡道口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紧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结合道口村的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既具有前瞻性,又突出指导性和操作性,既有总体目标,又有任务,全方位描绘了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道口村充分发挥规划方案的引领作用,按步骤、分阶段落实各项目标任务,确保了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三)创新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动力
按照省、市的总体要求和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新添堡回族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明确了责任人,具体落实试点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强化协调服务职能,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会同乡村积极探索总结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模式,为整体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从各自的职能出发,按照“统一规划、项目聚集、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强化政策扶持,整合项目资源,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县、乡、村上下联动,各成员单位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是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动力源泉。
(四)突出主体,是新农村建设试的关键
按照《会宁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宣传工作安排意见》的要求,采取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出动宣传车、设立标语牌、创办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入宣传,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乡上确定了1名新农村建设信息员,及时总结试点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多篇信息在市县新农村建设简报上印发。针对一些干部和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的模糊认识,注重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引导他们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倾向和急于求成的认识,树立大局意识、主体意识和长期奋斗的思想。通过广泛宣传,使中央、省、市、县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目标任务家喻户晓,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先后自筹资金316万元,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五)整合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坚持“项目整合,捆绑资金,集中投入”的原则,将试点建设项目和先进性教育、科技示范、畅通工程、农村沼气、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卫生厕所和农民培训等各类项目进行整合,实现了项目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形成了试点工作的强大合力。三年来,有关部门共整合项目资金365.2万元。在项目建设资金的管理使用上,严格实行报帐制,项目实施小组与农户之间采取非现金结算方式,重点物资采购实行招(议)标制,根据项目建设进度拨款,并做到专款专用,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确保试点工作真正起到示范和幅射带动作用。
(六)社会帮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按照市、县《新农村建设社会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的安排,新添堡乡主动与市、县帮扶部门和企业取得联系,积极衔接沟通,争取帮扶单位的的支持和帮助。
市委统战部、甘肃省大成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等市、县帮扶单位的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多次深入村组和农户,认真调查研究,结合道口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三年帮扶规划,并明确了当年帮扶重点。今年6月,大成公司举行隆重的捐赠仪式,为新添乡新农村建设捐款30万元。为了管好用好这笔资金,新添堡乡和道口村专门组织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按照大成公司的捐赠意向,并充分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将10万元用于改善新添中学办学条件,20万元用于村组基础设施建设,使帮扶资金发挥了最大效益。社会资金的积极参与,有效拓宽了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渠道,成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重要力量。
三、几点建议
为了巩固试点成效,提升试点水平,结合三年试点工作实践,针对工作中的困难和不足,对今后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延长试点期限
第一批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建设期限即将结束,道口村已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并进行了全面自查。道口村是全市新农村建设的二类区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建设欠帐大,农户居住分散,村容村貌整治和村民享受公共服务的难度较大,特色产业刚刚起步,在规模和质量效益上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建议将第一批省级试点村的建设期限再延长2年,进一步巩固完善建设成果,提升试点成效。
(二)扩大试点范围
我县自然条件严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新农村建设尚处于试点示范和宣传引导阶段。加之山区与川区、灌区与旱区基础条件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建议在新农村建设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在完成第一批省级试点村建设的基础上,下一阶段能再安排2-3个省级试点村,并提高对试点建设的资金补助标准,依靠试点建设总结经验,探索不同条件、不同类型的村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路子,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三)分层次考核验收
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了探索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在确定新农村建设试点时,将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较为显著的新添堡乡道口村确定为全省第一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道口村与其它省级试点村相比,基础条件差、经济实力弱、产业起步晚、农民收入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群众思想观念落后,试点建设起点较低,工作的难度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多。因此,建议在考核验收时,能够区分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村,分类进行考核排名。
(四)开展培训交流
由于乡村干部长期居住、工作在农村,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对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认识不够深入,仍然停留在理性层面,感性认识相对较少,在试点建设中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因此,建议组织乡村干部和相关业务人员到新农村建设起步早、成效显著、有示范带动效应的乡村参观学习,拓宽视野,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