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完善农户贷款担保体系解决农民贷款难的调研思考
近两年来,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全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建立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并取得一定成效。与此同时,农民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也逐渐凸显。目前,农户的小额度信贷需要基本上已经通过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用贷款方式得到解决,但是小额信用贷款额度毕竟有限,一些急于发展生产的农民需要较大额度资金时,往往因为受抵押担保手续的制约而难以贷到款
。笔者认为,一方面应为农民建立贷款担保体系,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应积极尝试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加大对农民的资金扶持。
一、农民贷款难的主要原因
(一)农户自身经济状况无法为大额贷款提供担保。以**市为例,**位于**北部,农村经济落后、发展水平较低,农户又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经济基础差、收入水平低,2007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000元,其中:农民工资性收入1244.8元、家庭经营性收入1543.6元、财产性收入82.8元、转移性收入128.4元,而农民全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2185元。面对超过小额信用贷款限额的大额信贷需求,绝大部分农户没有为别人提供担保的能力。
(二)农户思想守旧害怕承担担保责任。改革开放多年来,少数敢闯敢干的新型农民发了家、致了富跳出农门,留守农村的农民大多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只管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果借款人与其没有共同利益、共同需求,都不愿意为借款人提供担保、无偿承担贷款担保责任。农户联保贷款推广至今,截至2008年3月末,全市农户联保贷款余额仅有7451万元,占全部农户贷款的1.87%。
(三)农户普遍缺乏可以用来提供抵押的有效资产。一些农户通过多年辛勤劳作,建起了一定价值的房产,但由于农村的房屋一般都没有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也难以办理抵押贷款。并且法院在执行民事查封、扣押、冻结财产时有明确规定:“对被执行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只能查封,不能拍卖、变卖和抵债。”农民除了生活必需用房之外,鲜有多余房屋,信用社出于防范信贷风险的考虑,轻易不愿意办理农户住房抵押贷款。
(四)办理抵押登记手续繁琐且费用较高。借款人在办理抵押物登记时,相关部门收费较高,还需要经过中介机构评估,手续繁、时间长,一旦到期后还要再办理续登记,办理抵押贷款的成本相对较高,农民一般情况下都不愿意选择这种贷款担保方式。
二、创新农户贷款担保体系的建议
(一)拓宽业务范围,积极创新贷款担保方式。针对农户实际情况,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积极创新业务品种,扩大抵押担保标的物的范围,探讨权益质押、农作物或活物等动产抵押、林权抵押等多种形式的担保方式,解决农民抵押难的问题。
(二)银、企、农三结合,发放“企业担保”贷款。对以 “公司+农户”方式生产经营农户的贷款需求,可以研究试行“企业担保”贷款,借助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由企业出面为农户提供担保,银、企、农三方共同签订相关协议、合同后,农户即可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取得贷款。
(三)延伸便农优惠政策,降低收费标准。建议政府进一步出台便农、利农优惠政策,对农户办理抵押评估登记、贷款公证等费用予以适当减免,降低农户抵押贷款的成本,为农户解决生产资金困难,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四)组建农户贷款担保机构,完善农户贷款担保体系。目前,各地省、市、县都已成立了担保公司,但基本上只是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建议政府部门采取县、乡(镇)、行政村三级担保方式,出资建立农户贷款担保基金,存入当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同时,各地农户也可以自愿成立相应的农户贷款担保协会等组织,设立基金为协会成员贷款提供担保。
第二篇:台湾如何解决农民贷款难1
台湾如何解决农民贷款难题
解决农民贷款难题,可以从五个方面借鉴台湾同行的经验:首先是政府要加大解决农民贷款问题的支持力度;其次是台湾农会与会员的相对紧密型联系;第三是加大农村信用社支农力度,尽快把涉农贷款利率降下来;第四是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改革;第五是完善贷款保证机构功能。
为了解台湾在解决农民贷款问题方面的做法,笔者随河南省农村金融考察团赴台湾专程考察了台北县芦洲市农会和台湾农业信用保证基金。台湾通过农会信用部和农信保解决农渔民贷款和担保问题方面的做法很有特色,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故成此文,与同道分享。
农会信用部是农民贷款的主体
台湾的农民贷款业务主要由设在各级农会的信用部办理。台湾的农会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经济组织,它既有“政府”背景,又是农民的自助组织。农会以服务农民,协助推行农业政策为主要工作任务。
我们以台北县芦洲市农会为例,观察这个机构的运作模式。
芦洲市与台北市紧紧相连,相当于大陆的一个乡镇,下辖38个里,人口197466人,耕地面积40.54公顷。由于离台北市很近,农业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
芦洲市农会是为辖内农民提供以农业服务为主的一个带有一定行政性质和农民自助性质的常设机构。农会的管理人员,有理事长和总干事,理事长是农会会员选举出来的,一任4年。理事会负责农会的工作规划和决策事宜。芦洲市农会的现任理事长叫李有奎,大学读的专业是医学,而现在从事的专业是房地产,农会理事长的职务是他的社会职务,言谈话语给人以忠厚、朴实、可信的印象。农会的总干事是“政府”任命的,负责农会的日常事务办理,“政府”要付给总干事薪酬的。芦洲市农会的现任总干事叫陈朝辉,专门给我们介绍农会的情况,非常认真、严谨、热情。
目前,芦洲市农会有会员20710人,其中会员679人,赞助会员19981人,还有团体赞助会员50个单位。农会的工作人员共81人,其中从事农民存贷款服务的农会信用部就有55人,而其他7个部门的员工一共才26人。信用部的经营收入占农会全部收入的95%以上,可见信用部的工作和业务是农会工作的重头戏。
信用部的业务分为注重展业、放款责任、专责催收、企业放款、指数型房贷、建筑性融资、深耕优质客户、开发年轻客户群和管理性报表等。信用部的金融业务需要取得金融许可牌照,信用部的会计核算与农会的其他会计业务是分离的,以确保风险的控制和隔离。
截至我们考察的前一天,该农会信用部的存款总额为163.2188亿元新台币,贷款总额为114.7101亿元新台币;已核准未发放贷款8.77亿元新台币,8月中旬可能增加贷款1.3亿元新台币。从他们提供的资料上得知,该农会信用部截至7月底的资本充足率为14.08%,存贷比为64.96%,不良贷款率为0.04%,经营成本为1.29%,资本利润率为5.56%,员工人均盈利117万元新台币。
农会对农民的贷款,大部分是农会信用部的自营贷款,也有受其他银行委托代理的贷款。台湾的农业贷款大都期限长、利率低,这一点给我留下较深印象。从农会提供的一份材料上得知,2008年农会信用部存款的平均利率是1.63%,贷款平均利率是3.3%。他们还给我一份材料,是说台湾农业专案贷款的,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在13大类20多项贷款项目中,贷款利率大致都以2%为限,贷款期限分周转类贷款和资本类贷款,周转类贷款期限可达3年;资本类贷款期限大都在10年到15年,最长的可达20年。这些贷款一般以每半年一期平均摊还为原则,利息随同缴付。
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来得及了解该农会会员的贷款需求满足程度如何,但我按照资料数据简单地计算了一下,按目前的贷款总额,该农会会员和赞助会员人均贷款达55万元新台币。
当然,这个农会还通过农业推广业务、供销业务、保险业务等与会员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尤其是他们的农业推广业务渗透面很广,包括农事推广教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农业技术培训;包括对农会会员的四健教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健身活动;包括家政推广教育,内容很广泛,孩子的暑期活动,家庭主妇的烹饪技术提高,等等。我们在农会考察结束时,碰上一群妇女从楼上下来,打听一下,说是当天上午为会员家属培训欧式绘画。
在这种环境下,农会与会员是一种紧密型的联系,会员对农会的信用关系应该不会出问题的,除非发生了什么意外。
农信保支持农民贷款
如果农会信用部对贷款农户的信用行为存在疑问或者感到需要增加贷款保险系数,农会信用部可以向设在台北市的“财团法人农业信用保证基金”即向农信保申请贷款保证。
台湾的农业信用保证基金,名为“基金”,实际上是一个由“政府”支持,“政府”出资,为农民提供贷款保证的公司,农信保的贷款保证也增加了金融机构向农民贷款的信心。
1983年3月,台湾地区核定了《农业信用保障制度实施方案》,当年9月成立“财团法人农业信用保证基金”。农信保的资本金构成有很强的“政府”背景—“政府”捐赠出资65%,签约银行捐赠出资占30%,各家农会渔会捐赠出资占5%。截至去年底的基金总额为83.1亿元新台币。
农信保的主要任务是三方面:协助担保能力不足的农渔民增强受信能力,获得农渔业经营所需资金,提高农渔民收益;促使农业金融机构积极推进农渔业贷款业务,提高其农渔业融资功能;协助参加农业发展计划的农渔民筹措配置资金,提高政府农业政策的推行效果。
农信保的决策机构是董事会,经营管理由总经理负责,监督机构是监察人会。总经理负责的经营部门有保证审查部、代偿审查部、策略规划部、行政管理部等。全公司总共才60多人,只在台北市有一个机构,没有分支机构。各地农会信用部需要办理贷款保证业务,通过网上渠道在农会信用部所在地申请即可。
农信保的保证对象包括农渔民家庭和农渔企业,保证程序一般是贷款户或贷款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金融机构审核发放贷款,农户交纳贷款保证手续费,金融机构向农信保申请贷款保证,农信保审查后签发贷款保证证书。
农信保提供贷款保证的贷款涉及面很广,包括农业发展基金贷款、农业天然灾害低利贷款、其他政策性专案贷款、一般农业贷款、农户生活必需费用贷款等。
农信保的签约金融机构包括分布全台湾的农会信用部、农业金库,另外还有台湾银行、台湾土地银行、台湾中小企业银行等13家银行机构。
农信保保证的贷款额度为每一申请人累计保证贷款余额在500万元新台币以内;如超过500万元新台币,则由农信保的董事会审查核定。
农信保提供贷款保证的贷款比例,根据贷款机构的授信品质、个案贷款金额、申请人信用及经营状况等因素决定,但一般在贷款总额的30%90%之间提供贷款保证。
贷款保证的手续费类型分为个人户和企业户两种,个人户的手续费为每万元贷款每年1070元;企业户为每万元每年50140元。农信保对利率超过5%的贷款不予保证,这也是确保农业贷款低利率的一项制约条件。
如果贷款到期贷款户不能正常还款,农信保对银行提供的贷款保证包括保证的全部贷款本金、6个月的利息及法定诉讼费用。
农信保自1983年9月成立到2010年7月底,累计办理保证案例368005件,协助农渔民融资3143.616亿元新台币,对促进农渔业发展生产,提高农渔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而真正因贷款到期不能还款需要农信保代为偿还的仅占2.7%。
去年,农信保对台湾地区25个县市中的24个县市共办理贷款保证52191件,保证贷款金额240.18亿元新台币。办理最多的前三位县市分别是台南县、屏东县、高雄县。
农信保的业务与发展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除了为其提供65%的捐赠资本金外,每年还提供3亿元新台币的资金支持。农信保致力于做好融资保证中介服务的角色,一方面协助农渔民增强受信能力,顺利获得贷款;另一方面为办理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分担融资风险,提高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农业政策的推广和落实,可谓牵一发而动全局,值得借鉴。
几点思考
通过台湾之行,借鉴同行经验,我对解决农民贷款问题有五个方面的思考。
首先是政府要加大解决农民贷款问题的支持力度。由于农业和农民的特点,农民贷款属于成本高、利润低的业务,金融机构办理农业贷款的积极性相对较低。为此,仅仅通过市场渠道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是不行的,在这方面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如给予必要的足量的资金支持,如政府出资支持农业贷款机构,降低或者免征农业贷款的税收费用,对农业贷款实行
贴息和减息,使农业农民的贷款成本降低下来。
其次是台湾农会与会员的相对紧密型联系值得借鉴。台湾的农会通过对会员的技能培训、生活帮助、经济联系等方面,使农会与会员紧密联系了起来,农会对会员的家庭情况、经济能力、信用状况都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在这种情况下,会员向农会信用部申请贷款,信用部审查发放贷款都会心里有数,知根知底,不会出现农民害怕贷不到款,贷款部门怕农民不还款的问题。
第三是加大农村信用社支农力度,尽快把涉农贷款利率降下来。农村信用社要在有效支农方面下工夫,要尽快建立农户经济信用档案,真正提高贷款质量和效率。并且,在政府支持下,尽快把涉农贷款利率降下来。我们的涉农贷款利率高于城市贷款利率的问题是与发展农业的初衷相矛盾的,应该尽快解决。
第四是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改革。目前,大陆还没有类似台湾地区农会这样的机构,但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向这方面调整转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参考台湾农会的做法,在加强与社员的紧密型联系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帮助社员提高发展能力。政府要给以帮助和支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发挥政府部门、信用部门、农业指导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
第五是完善贷款保证机构功能。我们的贷款担保机构近年成立了很多,但真正开展担保业务的很少,并且担保机构的信用程度和能力并没有得到贷款银行和贷款客户的认可。但贷款保证是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的一个好办法,我们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加强一下这方面的工作,使贷款担保能够在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上真正起到作用。
第三篇:浅谈制约农户担保贷款因素(精选)
农信社发展农户担保贷款的新思路是以农民合作组织为桥梁,提高农民合作化程度,使贷款与担保、保险相互结合、相互促进,逐步解决农民贷款难和农信社难贷款的问题。
一、农户担保贷款拓展中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制约着农户担保贷款拓展。
这里的农业保险是针对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的保险
业务,是指通过农户投保在更大范围内分散经营风险,在受灾后及时得到损失赔偿的制度形式。据调查,辖区农业没有上保险,保证不了受灾后农民的收益,因而制约了担保贷款的拓展。
(二)农业的分散经营和高风险性,制约了一些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目前农户的分散经营方式,使得面向农户的贷款工作琐碎而复杂,且盈利不易,也从客观上给进一步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带来了难题。如果没有政府引导或者其他组织协调和农户的融资关系,农信社很可能会因为风险大而不予贷款。
(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缺乏,制约了信息的准确传递。农民对于银行之所以缺乏信用,除了抵押物不足,主要原因是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管理半径过长。没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就不能依托地缘、业缘关系发展和规范农村金融,包括发展和规范合作金融业务。当前某些地方自发成立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在一定时间内起到了作用,但由于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和运作不规范,真正作用难以显现。
(四)农信社信贷员队伍超负荷运转,限制了其对农户贷款的支持力度。农信社办理的贷款大部分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具有点多、面广、额小的特点。据调查,一个信贷员平均负责5个村左右的信贷业务,业务分散,客户管理上很难到位。
(五)农村信用环境差和资金需求日趋多元化,使信贷管理体制亟需改观。当前,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制度上也不健全,在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一些问题,大量强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下所谓“3861部队”,即妇女和儿童,信用意识淡薄,还款能力有限,农村信贷业务难以开展。随着经济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复杂化,农村各经济主体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征,现有的信贷管理方式、信贷业务品种和金融服务水平滞后,难以满足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发展农户担保贷款的新思路
(一)以农业保险来分散信贷风险。农信社应与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在具体运作中,农业保险保单如指定银行作为第一受益人的,保单可作为质物质押给银行从而获得贷款。
(二)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农贷担保体系。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型担保基金,进行市场化运作,具体的运作方式可以采取从中央和上级政府下拨给农村的扶持资金中划出一部分、地方政府小财政收入中挤出一部分的办法建立县、乡(镇)两级农贷担保基金。农贷担保基金专户存储在农信社,专人负责管理,专门为农户大额贷款提供担保。
(三)因地制宜,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农信社应将传统的信贷业务向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转变。主动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耕作模式,优化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在支持畜牧养殖业方面,应以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为重点,把信贷资金投向效益高、风险小、潜力大、市场稳定的绿色环保养殖项目上。
(四)推进农民组织化。农村金融问题与农民组织化问题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破解农村金融问题需从提高农民组织化入手,反之提高农民组织化要从发展金融组织着眼。信用合作社以金融为核心,以信用为脉络,通过支持和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组织,并在合作社与合作协会平台上开展农村信用评级和信用联保,实现与现有银行体系的对接和互补,将社会资本有效转化为经济资本。
(五)创新服务方式,打造特色金融服务。坚持以农户为中心,围绕支农重点,拓宽服务领域,结合市场对不同的客户“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差异化信贷服务。
(六)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贷管理队伍。要采取引进来、派出去、上下交流、异地交流等方式,多渠道培育信贷管理人才,逐步优化信贷队伍。在用人的激励机制方面加以优化。
第四篇:对农户担保贷款新思路拓展的思考与对策
[摘 要]
农信社发展农户担保贷款的新思路是以农民合作组织为桥梁,提高农民合作化程度,使贷款与担保、保险相互结合、相互促进,逐步纾缓以至解决农民贷款难和农信社难贷款的问题。
农户担保贷款拓展中的制约因素
支持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好农村资金来源问题,促使“三农”融资向优化发展。目前由于农业保险体系、担保体系和农村信用建设体系不健全,再加上农业分散经营和高风险性的特点,农信社在农户担保贷款的拓展上困难重重。造成这种困难的因素有五点:
因素一: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制约着农户担保贷款拓展
这里的农业保险是针对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的保险业务,是指通过农户投保在更大范围内分散经营风险,在受灾后及时得到损失赔偿的制度形式。2006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近3600万公顷,绝收面积440多万公顷愈3.16亿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近1600亿元人民币。
农户遭受自然灾害无法偿还贷款时农信社的不良贷款将增加。例如,**省**市德庆县农信社柑桔类担保贷款的保证担保贷款协议书中写明,在不可抗力的前提下造成贷款损失的,农信社、担保人各方负50%责任。这一条款表明当出现不可抗力而使借款人无法偿还时,农信社将有一半的农户担保贷款成为坏账,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风险极大。
因素二:农业的分散经营和高风险性,制约了一些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
目前农户的分散经营方式,使得面向农户的贷款工作琐碎而复杂,且盈利不易,也从客观上给进一步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带来了难题。以**省德庆县为例,当地的柑桔种植业利润虽然高,但受天气、自然环境等自然因素和高技术门槛等限制,风险反而更大。如2006年由于经销商不负责任地收购没有成熟的贡柑,破坏了贡柑在外地消费市场的名声,使贡柑价格下降到一块多一斤,而2005年的价格高达3—5元/斤。农业目前多数处于种植基地性质,尚缺乏风险分散机制,农信社支持柑桔种植户发展将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如果没有政府引导或者其他组织协调和农户的融资关系,农信社很可能会因为风险大而不予贷款。
因素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缺乏,制约了信息的准确传递。
农民对于银行之所以缺乏信用,除了抵押物不足,主要原因是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管理半径过长。没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就不能依托地缘、业缘关系发展和规范农村金融,包括发展和规范合作金融业务。当前某些地方自发成立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在一定时间内起到了作用,但由于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和运作不规范,真正作用难以显现。
因素四:农信社信贷员队伍超负荷运转,限制了其对农户贷款的支持力度。
农信社办理的贷款大部分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具有点多、面广、额小的特点。一个信贷员平均负责7个村左右的信贷业务,业务分散,客户管理上很难到位。如**省联社管理下的农信社机构,目前共有营业机构6686个,其中粤东、粤西、粤北仅485个乡镇有农信社,农户平均每万人拥有不足一个网点。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客观因素的限制,人员补充不到位,信贷员仅维持现有业务量就非常吃力,从而限制了对农户贷款的支持力度。
因素五:农村信用环境差和资金需求日趋多元化,使信贷管理体制亟需改观。
当前,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制度上也不健全,在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一些问题,大量强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下所谓“3861部队”,即妇女和儿童,信用意识淡薄,还款能力有限,农村信贷业务难以开展。随着经济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复杂化,农村各经济主体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征,现有的信贷管理方式、信贷业务品种和金融服务水平滞后,难以满足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发展农户担保贷款的新思路
以农业保险来分散信贷风险。农信社要想更好地发展农业贷款就必须鼓励和引导农业保险的发展。农信社应与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在具体运作中,农业保险保单如指定银行作为第一受益人的,保单可作为质物质押给银行从而获得贷款。
我国目前除免征种养两业险的营业税外,对农业保险并无其他财税优惠政策,特别是没有保费直补,农业保险经营处于两难境地:按纯市场化原则厘定费率,农民根本保不起;若按农民能接受的价格卖保险,保险公司则赔不起。此外,我国尚缺乏农民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而在不少发达国家,政府直接为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所面临的自然风险提供保险或保险方面的资助。目前我国财政资金充足,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397亿元,比2005年增加422亿元。我国可参照国外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财政补贴商业保险开展农业保险,实行保费直补,国家还应该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基金的来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政府投入;
二是吸纳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资;三是农民投保。当投保农民受灾造成农作物损失,按投保额给予补偿。
同时一些有条件地区要实现从“田头” 跨越到“餐桌”的农业保险,即农业保险从传统的种养两业险开始向农业的生产、销售、流通等广阔的领域扩展,保证食品安全,这样受保的农产品就可赢得市场。如“蕉癌”事件、瘦肉精中毒事件给一些地区的农民带
来了极大的损失,为了加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心,确保合法农户的利益,减少农业信贷风险,发展农业保险势在必行。
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农贷担保体系缓解贷款难。农贷担保体系发展缓慢是农信社大额贷款发放难的一大瓶颈。必须尽快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农贷担保体系,减少农信社的贷款风险。可以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型担保基金,进行市场化运作,具体的运作方式可以采取从中央和上级政府下拨给农村的扶持资金中划出一部分、地方政府小财政收入中挤出一部分的办法建立县、乡(镇)两级农贷担保基金。农贷担保基金专户存储在农信社,专人负责管理,专门为农户大额贷款提供担保。另外还应建立商业运作型担保基金。政府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民间资金建立股份合作制的农贷担保公司,参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模式,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和管理。还可以建立农户互助型担保基金。由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互助性质担保基金,为成员贷款提供担保。
因地制宜,紧扣支农,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近几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信社应将传统的信贷业务向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转变。主动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耕作模式,优化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在支持畜牧养殖业方面,应以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为重点,把信贷资金投向效益高、风险小、潜力大、市场稳定的绿色环保养殖项目上。
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化成功经验表明,大规模的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的可持续、高速、健康的发展,因此,企业规模化是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龙头企业具有很强的经济带动作用,农信社要在加大扶持农户分散经营、重点支持专户经营的基础上,有条件、有步骤、有重点地支持农村产业化经营,支持农村龙头企业,支持农村合作经营组织,推行“业主+农户”、“订单+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
推进农民组织化。农村金融问题与农民组织化问题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破解农村金融问题需从提高农民组织化入手,反之提高农民组织化要从发展金融组织着眼。金融不仅是一种活动、一种行为,也需要有效的组织载体,以便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风险。而合作组织就可以是这样的重要载体。农信社应通过金融工具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立起分工合作的金融供给机制,有效发挥农村金融杠杆作用,引导农民成立社区互助金融组织,如互助担保或资金互助社等,通过互助组织将资金转贷给农户,不仅可以解决商业金融规模经营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另一方面也能解决农户市场主体地位不对称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及时满足农户资金需求,带动农民合作组织化程度提高,从而有效化解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也就有效化解农村金融风险。但是信用合作和各种社区性、专业性的合作组织必须结合起来。以金融为核心,以信用为脉络,通过支持和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组织,并在合作社与合作协会平台上开展农村信用评级和信用联保,实现与现有银行体系的对接和互补,将社会资本有效转化为经济资本。
创新服务方式,打造特色金融服务。坚持以农户为中心,围绕支农重点,拓宽服务领域,结合市场对不同的客户“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差异化信贷服务。但是目前,不少农信社在业务品种上,诸如仓单质押、权利质押、票据承兑等业务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农户担保贷款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一定要从信贷准入条件上入手,要发展多种担保方式,可以用固定资产抵押,可以用产品办理质押,还可以采取第三方担保,与有实力的担保公司合作。
量身定制信贷品种。针对农户贷款短、频、急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应简化贷款手续,提高办贷效率,以免延误时间使农民错失商机。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农村的经济及其产业结构特点,要求针对不同种类农产品开发不同的担保贷款品种。因为不同农业产业其特征不一样,故在开发品种时应充分考虑其特点而确定其担保方式、贷款期限、贷款额度、还款方式等具体细节,满足不同农业生产者的贷款需求。
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金融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由于历史原因,农信社信贷员队伍参差不齐,人员素质问题也影响到信贷资产质量。而要使信贷质量提高,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根本。因此,要加强信贷管理、提高资产质量、降低信贷风险、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贷管理队伍。要采取引进来、派出去、上下交流、异地交流等方式,多渠道培育信贷管理人才,逐步优化信贷队伍。在用人的激励机制方面加以优化。除了物质等正向激励外,还应结合绩效管理,提高贷款营销在考核中的比重。
第五篇:浅析农户贷款难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农户贷款难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户自主创业意识的不断提高,农户的资金需求量大大增加,农户资金缺口突出,农户融资难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从而制约着农户创业的步伐和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提出解决农户融资难的对策迫在眉睫。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农户资金需求及银行支农贷款的现状;
二、分析农户贷款难的原因;
三、提出解决农户贷款难的对策。
关键词:农户
银行
信用
一、农户资金需求及银行支农贷款的现状
(一)农户资金需求的现状
城镇化的发展带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逐步调整经济结构,政府大力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户抓住致富的时机,从而改善生活水平。城市的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大,随着每年几百万的毕业大学生大军进军就业市场,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小,导致很多农民返乡创业,如回农村搞养殖、种植等。由于创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农户自身的资金量有限,资金缺口严重,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使得农户资金需求量增加。
(二)银行支农贷款的现状
数据显示,湖北省的县域存贷比为40.2%,最低的甚至仅为11.3%。也就是说,在农村地区,只有四成甚至一成左右的当地存款转化为贷款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其余的绝大部分资金没有留在农村。县 域的存款只有1/3用在了‘三农’上,剩余大部分资金都流出农村、县域。县域贷款存款比例非常低,导致农民急需资金发展的时候,贷款困难、手续繁琐。
二、分析农户贷款难的原因
(一)农户贷款风险太大并且难以掌控
农业是靠天吃饭,因此银行对农民的还贷能力有怀疑。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都太大,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导致农户颗粒无收就会使其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因此很多金融机构对待农民的贷款申请都会非常谨慎。
另外,农业投资周期比较长,资金周转比较慢,而且农业资本使用率比较低,比如耕耘机、收割机、脱粒机等设备,专用性比较强,单位成本却很高。由于涉农金融机构针对农民发放的大部分都是信用贷款,一旦出现市场风险,很难有第二还款来源。
而且农民贷款季节性比较强,贷款周期通常为一年,规律性的贷款规模加上潜在的风险,使得银行更愿意把钱贷给收益高、稳定的客户,而不是农民。因此银行提高了门槛、拉长了办理时间、尽量把手续设计得极其繁琐,让农民知难而退。农民贷款一般数额偏小,担保、登记过户的成本却是固定的,所以很多担保、中介机构都不愿意参与涉农贷款业务。
(二)信用意识淡薄,导致不良记录产生
由于过去贷款程序不规范,对借款人的调查不够认真,对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分析不足,没有严格按规定程序为客户办理贷款,导致许多贷 款客户不具有偿还贷款的能力,或部分农户的信用意识淡薄,有能力偿还也不偿还,导致不良记录的产生,而银行又因农户的信用不足而“惜贷”。此外,农户的信用信息库不存在,即使农户没有不良记录但信用记录为零,银行同样会对其“关注”,要求其提供更多的担保品。近年来,银行对风险管理更加重视,使得银行和放贷人员更加谨慎,信用记录缺失的农户贷款更是难上加难。
(三)农户贷款担保品不足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办法》规定农户一万元以下的贷款无需抵押担保,对农户贷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农户对资金的需求已然超过一万元,基本集中在五万以内。虽然银行的保证贷款可以满足农户的需求,但是银行要求借款人提供足够的担保。农户身在农村,所能提供的担保本就微薄,加之认识的公职人员少,自己的社交圈又很难找到符合银行要求的保证人。而对于抵押贷款,绝大多数农户的房产土地属集体所有,而银行不做集体土地房产抵押,农户同样很难提供足额的抵押品。
(四)基层网点贷款审批权不足
因基层网点贷款审批权的有限性,不能及时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对于超过基层网点审批权的贷款需要上报上级,而由于上级的贷款审批流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且上级没有直接接触农户更不了解农户的基本情况。而农户的投资很多都有时间限制,需求时间紧迫,不能等候上级的审批时间。导致许多农户贷款难的问题。
三、提出解决农户贷款难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户联保贷款
基于农户抵押品不足和找人担保难度大。银行可以大力推广农户联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要求3户农户(含)以上联合贷款,联保成员之间相互担保,负有连带责任。因联保的特性,使得农户在找联保成员时更加谨慎,要求他们与信誉度好且具有足够偿还能力的农户一起联保。这样不仅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不良贷款风险,同时也减少了银行的部分信用风险。因此,联保可以让银行贷款给资信较好的农户,缓解农户贷款难的压力。
(二)加快完善农户个人信用信息库
由于过去的贷款都是手工操作,农户的信用信息库没完善,农户对贷记卡的使用又很陌生,大部分的农户在人行的征信系统中的信用记录为零,银行对农户的信用评级的参照度大打折扣,银行承担的风险增大。加快完善农户个人信用信息库,将新增贷款收集的农户资料真实录入信管系统,加快农户建档的步伐,让农户户户有档可查,减少银行在贷款时的成本,加快贷款的效率。
(三)合理制定还款期限
由于农户自主生产经营的周期性,许多项目的盈利期在三到五年期限,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贷款期限进行合理调整。同时,合理调整贷款期限与当地季节农作物生产周期相匹配。
(四)加快脚步建立信用户、信用村
基于农户的信用记录空缺,银行可以联合乡镇政府及村民委员会在辖区内建立信用村、信用户。由于乡镇政府人员及村干部长期与农 民打交道,对农户的家庭情况、道德品质等更加了解,可以参照乡镇领导及村干部的推荐意见,银行人员实地考察,对符合条件信用较好的农户、村别评定信用户、信用村,并给予信用户、信用村的贷款利率、额度优惠的奖励机制,促使农户增强信用意识。
(五)贷款审批权限与农户资金需求相匹配
由于农户资金需求量大于基层网点的审批权限,需到上级审批,而农户的生产经营具有季节周期性。为了使农户及时得到需求资金而抓住投资生产机遇,适当放宽基层贷款审批权限,有利提高贷款效率,真正做到服务“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