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农户贷款业务的调查与思考
突出特色 严控风险 保持农户贷款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农行农户贷款业务的调查与思考
自2009年开办农户贷款以来,**农行认真贯彻落实省行农户金融工作总体要求,以金融服务“三农”为已任,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线,突出地方经济特色,创新发展模式,全力促进农户贷款结构优化,服务领域不断延伸,金融覆盖面不断拓宽,在支持当地农村经济的同时,有效推动了自身的发展。截止12月末,全行各项农户贷款余额 万元,较年初增加 万元,其中农户小额贷款余额 万元,较年初增加 万元。
一、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高度重视,全力推动农户贷款有效投放。消除服务三农是政治任务、农户贷款是特殊业务的思想偏差,正视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各支行、各网点多从主观上分析问题背后隐藏的深刻原因,从同区域、同条件然而经营效果、风险控制差别较大的比较中找差距,透过业务滑坡、不良上升的现象,深刻认识和纠正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偏差,端正经营思想。
(二)开展“三农”市场调查,摸排农户真实金融需求。根据各支行网点、人员、任务目标等具体条件,配备了责任心强、吃苦耐劳、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客户经理,组建“三农”服务小分队,配备了相应的办公设备和交通工具,走街串户,深入田间地头,详细了解农户资金需求,全面掌握了各县、市、区及每个乡镇、村的经济概况、特色产业、金融需求。
(三)突出地方特色加快发展。一是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突出支持特色农业、优势农产品行业及民生工程。以地方政府年初评定的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为基础,以农村龙头企业上下游农户、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等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高的农户群体为支持重点,确立农户贷款准入名单。二是扩大农户服务领域,稳健发展新居贷业务。济宁农行积极与地方政府部门沟通,选择建设规划规范、经济基础夯实、村集体实力较强的社区,在落实有效担保的前提下,连片营销择优准入农村新居住房贷款。
(四)建立风险客户退出机制,不断优化农户贷款结构。以当前国家稳健货币政策下信贷规模从紧的经济形势为契机,以调结构、优化存量为目标,指导各经营行深入农户调查,认真审定退出目标客户,逐户制定退出方案,明确了风险客户退出的四项原则,下决心淘汰一批劣质客户和风险较高客户。
(五)加强风险管控,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是加强贷前调查,做到“宁缺毋滥”。要求客户经理放贷前必须双人入村入户实地调查,在村委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推荐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农户的收入来源、信用状况、家庭人口、土地承包面积、身体健康状况等第一手资料,确保在评定农户的信用等级和确定贷款限额时做到心中有数,保证信贷调查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二是加强农户贷款贷后管理工作。实行到期贷款提示制度,要求客户经理主动跟踪了解客户生产经营情况,随时与客户保持联系,保持互动,及时发现风险信号,提前预警,做好催收预案,在贷款到期前提前利用短信、电话通知客户做好还款准备。三是充分发挥农户小额贷款客户服务中心电话外呼辅助贷后管理作用,及时进行贷后协查、还款提示、逾期催收,并定期将农户小额贷款逾期明细提示各经营行,督促各行加大调查核实力度。
二、业务开展中存在问题以及困难
(一)村镇网点少,三农客户经理少,交通工具有限,服务辐射半径小,难以开展有效细致的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加之农民居住区比较散性、农贷资金额度低,使农贷工作量大而艰苦,有时为几十元的收息服务,客户经理有时要走几十里的路程,加大了工作成本,也影响了客户经理放贷的积极性。
(二)难以落实有效担保。农村财产结构主要是家庭房屋和生活资料,现有的抵押物范围比较狭窄,有效抵押物不足。农村经济较以往有了较大发展,但总体水平仍较低,农户又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经济基础差、收入水平低,农户自身经济状况无法为大额贷款提供担保。小额多户联保贷款以联保小组内个人信用保证贷款本息偿还,由此形成的债务链极为脆弱,一经断裂和遭致破坏就会失去对信贷风险的约束力。当前,在经济商品化比较落后的农村,社会信用制度还不够健全,往往相互影响形成债务连锁反应。加上农村执法难度较大,而且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分散,其执法成本高,因此难以对借款户的行为给予有效的法律约束。
(三)农村整个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已有的诚信教育和信用观念培养主要来自于淳朴民风形成的诚实守信传统以及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的征信知识宣传。这些诚信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户信用意识,但大部分工作仍局限在面上,未能在农村全面铺开,不够深入系统,农村诚信教育体系不完善。地方党政部门对协助清收欠款、联合制裁失信行为等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具有实质推动作用的关键性工作,往往不愿意牵头,“守信得益、失信受损”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举全社会之力共同维护创建诚信社会的氛围不够浓厚。
(四)农业为弱质产业,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强,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同时农业贷款额度虽小,但周期较长,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三、进一步开展好农户小额贷款的意见和建议
(一)以农户小额贷款为主打,加强风险防控,保证农户小额贷款可持续发展。
以特色产业、特色项目带动,实施整体推进。要选择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客户,对有信贷需求的农户集中发放农户贷款。大力支持具有代表性、示范意义的专业村、特色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重点支持当地政府优先发展,有特色、有市场、有订单、有效益,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的特色项目和优势产业。重点支持订单农业以及处于农业产业化链条上的农户,有能力、有信用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社员等规模化经营农户;支持农机大户、农业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多种经营户等经营大户;支持个体工商户、回乡创业展业个私业主等新型农户。
加强银政合作,实施联动营销。一是争取当地政府部门、村两委、大学生村官、农村“五老”的支持配合,充分发挥他们熟悉农情、乡情、人情的优势,借助多方力量开展业务宣传、发动、推广、管理工作。二是积极争取将农户小额贷款纳入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任务。三是积极将市委组织部下派的包村干部纳入我行农户小额贷款协管员。发挥下派的包村干部作用。四是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同推广信用村、信用镇体系建设,通过信用村镇体系的示范效应,强化农户的信用观念,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实施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农户贷款的风险控制能力。一是将贷前调查落到实处,严把客户准入关。放贷前必须深入了解农户的收入来源、信用状况、家庭人口、土地承包面积、身体健康状况等第一手资料,确保在评定农户的信用等级和确定贷款限额时做到心中有数,最大限度降低贷款风险。二是引入贷款审查项目评估机制。分管行长牵头,由客户评级、信贷审查、监察等岗位人员组成项目评估小组,对贷款准入进行评估和审查,评估小组签署可行意见的才能发放贷款。
创新担保及风险补偿机制。坚持有效担保原则,稳妥推进农户多户联保,积极发展公务员担保、优势行业人员担保;积极寻求扩大农户小额贷款规模的突破点,重点推广“农行+风险补偿基金+农户”模式、“农行+担保公司+农户”模式。
是落实好后续跟踪管理。要通过实地检查、电话访谈、抽查惠农卡交易记录等多种方式开展贷后管理。要及时处理省行电话外呼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查结果确认、逾期贷款催缴等工作。利用CMS系统对农户贷款到期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进行还款提醒,对无法收回的贷款,要及时采取法律诉讼手段,对逾期日期超过20天的,各支行要逐笔书面上报逾期情况。
进一步做实“三包一挂”考核制度。一是积极引导客户经理正确处理好责任与权利的关系,不能只看到责任和约束,就借口不放款,还要看到多放款、放好款,就能多收益。二是细化考核办法,确保奖励及时兑现到人。
(二)稳健发展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
全面开展服务“三农”市场调查,摸排农户金融需求。围绕农业专业镇、专业村、专业户,及时将种养加工农户和流通业、运输业户分类梳理,逐户立档建册,有的放矢地推广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
实施“整村推进、覆盖推广” 营销策略。锁定农业产业化程度高、集约规模大的重点专业镇、专业村,优选筛选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又有贷款需求的种养、加工及流通、运输专业大户,建立重点支持序列和支持目录。
严格贷款调查。要严格按照“双人入户调查”的原则,依靠村组织、老支书、老党员,全面了解贷款农户、联保户的信用、人品等基本情况,现场实地考察经营场地、机器设备、原材料及经营规模、生产销售等情况,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切实做到放得出、收得回。
(三)探索发展农户新居住房贷款。
要认真做好当地农村新居住房的市场调查,严格按照规定择优准入、连片营销农村新居住房。对不符合政府农村新居建设工程的总体规划、房屋产权不清晰、房屋与贷款行位于不同管辖区域及城中村、城边村的新居住房一概不准介入。
参照当地农村房地产市场价格水平,根据借款人所购(自建)住房的建筑面积、单位价格以及借款人还款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金额和期限,落实有效担保,优先采用抵押方式。
加强与当地政府合作,引导地方政府成立农户新居住房贷款补偿基金,建立贷款风险共担机制,由政府成立的担保公司或由政府财政部门在农业银行设立专项担保基金提供担保。
第二篇:农户储粮状况调查与思考
农户储粮状况调查与思考
台安县粮食局---李 志
据国家粮食局对农村储粮抽样调查显示,由于农村储粮设施简陋、缺乏储粮技术、储粮方法不科学等原因,农户储粮损耗惊人,损失率在8%—10%,全国每年农户储粮损失量高达150亿—200亿公斤,相当于有“北大荒”之称的黑龙江农垦区粮食总产量的1.5—2倍,粮食资源浪费严重。为此,我们对台安县农民储粮现状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台安县农村基本情况
台安县位于辽宁中部,地理位臵优越、交通便利,是辽宁省主要产粮县之一。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118万亩,年总产量9.5亿一10亿斤左右,农户8.3万户,农业人口30.3万人。近年来,台安县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及时兑现各种补贴,比如:粮食直补,水稻87.76元/亩、玉米58.92元/亩,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公共财力集中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种粮意识的增强,使我县连续五年 1
丰收,在粮食丰收的情况下,农民储粮意识薄弱,储粮设施简单而少,农民储粮问题随之凸现。
(一)、农民储粮存在的问题
1、储粮观念陈旧
(1)、大部分农民认为,农村自古以来,代代相传都是用玉米栈等储粮的,虫咬一点,鼠、雀吃一点没关系,抛、洒、漏、脱、霉一点也不奇怪,反正粮食不值钱,有的甚至认为反正最后要卖掉的,因而安全隐患较大。
(2)、科学储粮是粮食部门的事,是国家粮库的事,农民无需掌握。
(3)、村干部认为,农户存粮有千万家,家家自会有办法,鼠咬、雀啄毕竟有限无所谓(其实一家不多,各家各户加起来就不是一个小数字了),虫蛀、霉变也不可怕。
2、储粮设施落后
(1)、农户储粮存放的工具大体上有:玉米栈子、简易仓等,这是经济条件和住房条件较好的农户;大部分农户是直接存放在编织袋、饲料袋、化肥袋内,也有的只是一个大散堆,存放在墙角边,给老鼠等有可乘之机。
(2)、堆放地点阴暗潮湿,一般农户的存粮与各种杂物、农药和化肥等放在一起,这样不占地方,却极易造成粮食霉变。
(3)、单独设立存粮仓的农户几乎没有。在接受调查的农户中,没有一家专门设立储粮粮仓的。
3、储粮技术守旧
(1)、农户对自己存粮的好坏都是凭眼看、鼻闻、牙咬、手摸等感官办法,这已是传统的老办法,没有一家拥有新的、现代化检查设备的。
(2)、自己到市场购买存粮药剂熏粮。农户对熏粮药物的毒性认识不足,使用剂量也把握不准,不但不利于粮食熏蒸,也不利于药剂存放和安全,也是极为少数的农户这样做的。
(3)、农户存粮一旦发生霉变,极大多数选择将坏粮迅速卖给粮商,因此价高价低就不重要了,这不仅减少收益,也不利于食品安全。
二、农户对家庭储粮的新要求
“家中有粮、心里不慌”,传统的惜粮心理致使农民户户有存粮,除存足一年的口粮外还要储备以丰补欠的粮食。2008年,国家出台了“玉米托市收购价”,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但农户仍不肯将全部余粮卖给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其原因是卖出去的粮食再需用时是不可以拿回去的。因此,农民要求有一个信得过的部门或单位采取合理的、符合农民心愿的方式代农户储粮,并达到手续简便、存取自由、操作方便的要求。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建议
一是推行“国有粮食企业为农户代储-也可称为粮食银行”业务是新形势下粮食部门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一项全新举措,也是解决农民储粮问题的一种好办法,“粮食银行”若能推行,可助农民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减少储粮损失。粮食企业储粮正常年损耗在2%以内,农民将余粮存入粮食企业,可减少年储粮损失10%。
2、提高生活质量。如农民将自留的余粮统一寄存到“粮食银行”集中保管,就可以有效地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3、节省劳动时间。农民将粮食存入“粮食银行”后,“粮食银行”可以代替农民完成粮食出售、加工、兑换等过程,为农民节约了时间、减少了繁重的体力劳动。
二是全面启动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试点工程。农户储粮损耗巨大的问题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从去年11月份起,我国启动了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试点工程,初定的总体目标是: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从2007年到2016年),为全国24个省(区)500万户(占全国2.5亿农户的2%)改善储粮条件,并通过示范效应影响全国,使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由目前的8%至10%减少到3%至5%,我们当地总产量每年大约在10亿斤左右,减少粮食损失0.6亿斤左右。
1、农民初尝储粮新技术甜头
参加试点项目工程的不少农户喜气洋洋地为自家的粮
食“乔迁新居”,今后他们不用再担心辛辛苦苦种出的粮食,在储存中遇上霉变、鼠咬、虫蛀等问题了,国家提供补贴的钢骨架矩形仓为他们解除了储粮之忧。原先储粮方法很不方便,且容易返潮。这种新粮仓防鼠、防潮,又美观,又大方,还能随时移动,用起来特方便!他们都是国家刚刚启动的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工程的第一批受益者。
2、刚骨架矩形储粮仓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
优点:设计科学,结构合理;防鼠、防霉效果明显;具有自然通风降水功能;粮仓部分材料可以因地制宜,由农民就地取材;一次安装后永久使用,是农民家庭财产的一部分,可根据农户庭院的实际状况,放臵在适宜的位臵。
缺点: 根据农户使用情况看,一次性投资较大;仓门设计不合理;容量小,满足不了农户的需要。
建议:能否设计成组装式的,农户可根据自己的产量进行使用。
从以上各方面情况看,我们认为,要将农民家里部分存粮保管好,需要全社会参与“精耕细作”,有关部门要加强科学储粮的宣传,研究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帮助农民存好粮食,同时及时宣传好有关收购政策,让没有储存条件的农民及时把余粮卖给储粮企业;农户要充分认识保管好存粮的意义和重要性,让有限的粮食发挥最大的作用,为确保全社会粮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对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调查与思考
对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贷款需求日益增多,“贷款难”成为许多农民的一块心病。农村信用社适时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无疑为农民办了一件好事、办了一件实事,这对于端正其经营方向,解决农民贷款难,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据调查,农村信用社在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
一、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部分农民对小信贷款存在错误理解。“小额贷款”在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已20多年的今天,不少农户仍然习惯性地认为,“小额贷款”是扶贫手段而不是金融服务,人人有份,因此出现村村争小户要贷款的现象,加大了贷款的风险。二是有些基层农信社也存在两种不良思想倾向,一方面部分地方对推广“小额贷款”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畏苦畏难、原地不动、等待观望的消极态度;另一方面不少地方把“小额贷款”当作纯粹的“政治任务”,一哄而起降低标准,工作方式简单化,盲目追求速度和数量,忽视这项工作的规范和质量,管理和监督没跟上,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给将来的收贷收息带来一定隐患。
2、资金供求不合理。“小额贷款”是农信社主要的信贷方式,其特点是还款期短,一般是半年至一年,有的只有两三个月;其次是额度小,一般在10000元以下。“小额贷款”虽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农民的资金需求,由于它与林业、养殖业的生产周期不适应,且额度小,难以满足农民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的现实需要。一是当前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平衡困难,已严重制约了农信社推广小信贷款乃至支农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资金农转非问题突出,邮政储蓄和农业银行从农村市场抽走了大量资金,严重削弱农信社和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加上农信社结算手段落后,竞争力低下,进一步加剧了农信社资金供求矛盾,农村信用社以不足三分之一的资金份额支撑着90%以上的农户贷款。一些基层农信社存贷比高位运行,农贷高峰时少数信用社资金严重不足。二是“小额贷款”户资金回存率极低,易造成信贷资金恶性循环。由于受农业生产特点、农户自身条件、乡村地理因素、信用社结算手段等多方面的影响,小信贷款户存款率(金额)低下,基本是“有去无回”,据统计,截至2005年6月末,衡山农信社发放小额信贷款3.92万户,余额为8286万元,而相应的存款户仅有966户金额778万元,资金回存率仅有9.3%,这种状况进一步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
3、贷款管理难到位。一是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等级评定时对农户个人信誉、还款记录、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缺乏一套切合地方实际、科学完整的评定办法,信用等级评定主观性、随意性较大,农户档案较为粗糙,甚至存在应付的现象,操作过程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二是信贷队伍力量有限,贷后管理难。目前基层信用社支农一线人员基本是主任和信贷员各一名,主任还要兼顾日常管理工作,而小信贷款遍及乡镇的各个角落,交通不便,人数众多,具有点多、面广、零星分散、工作量大等特点,如目前衡山县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与农户的比例是1:1700左右,每个信贷人员一般要管理不同村落的数百笔贷款,贷后管理工作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4、信贷环境不理想。当前少数农户信用意识淡薄,把信用社支农的善意行为当作是骗取贷款的好机会,一听说信用社放贷款,便一哄而上,总以为贷款是国家的钱,不贷白不贷,多多益善,却从未想过如何去偿还,偿债意识不强,信
用社收贷款时,便四处躲藏或赖债不还,逃废债现象逐渐增加;再加上现行法律对债权人保护力度欠缺,对债务人约束软化,执行难问题突出,使一些欠款户的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债务人赖债有利,赖帐有理的心理,导致社会上还贷还息信用意识淡薄。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放贷容易,收贷难,贷款风险都集中于信用社,从而严重挫伤了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的积极性。
二、建议与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的认识。农村信用社要牢固树立以农为本的经营理念,克服不良的思想倾向,增强做好小信贷款支农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提高支农服务水平,深入调查了解农民资金需求、生产经营和贷款意愿情况,宣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政策的目的和意义,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做到“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讲求实效”;同时对推广过程中农民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诸如跟风借款等错误做法,既要耐心地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又要坚持原则,充分发挥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的作用,让农民不仅了解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政策是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同时更要让他们懂得,只有用自己的诚信,积极支持和配合农村信用社的工作,才能维护双方共同的长远利益。
2、多管齐下增加支农资金来源,增强“小额贷款”支农后劲。首先农村信用社要加强自身建设,加快电子化结算网络建设步伐,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加存款市场份额;其次是积极争取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增加支农资金来源;第三将县级以下邮政储蓄吸收的储蓄存款以支农再贷款的形式回流至农村信用社,壮大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提高支农水平。
3、规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首先要规范农户信用登记评定工作,构筑“小额贷款”的第一道防线,要根据农户家庭成员的个人身份信息、家庭财产经济状况信息、个人信用信息和品行道德修养信息等内容,制定出细化的、符合本地实际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农户个人资信评价体系,以统一的度量尺度,客观、公正地进行农户资信状况评定,克服评定的随意性及不可控性,真实确定农户个人信用度;其次要完善信贷责任考核机制,充分发放调动“小额贷款”的积极性,着力建立一套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适应“小额贷款”推广要求的信贷管理责任制度;第三是加强对“小额贷款”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和反馈农户的资信变化。针对信用社信贷人员不足的状况,重点是建立一个由村两委、评定小组成员、社会代表、村民代表组成的农户信用状况监控网络,通过他们实时性的现场监测,及时收集掌握农户个人信用度的变化,以便信用社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4、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为推广“小额贷款”工作创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努力培育“讲信用光荣、无信用可耻”的信用意识,使农民恪守“有借有还,再贷不难”的公民信用道德准则;进一步加大打击逃废债力度,对逃废债者进行曝光,公检法等部门要支持信用社对信贷资产的依法保全,帮助信用社最大限度地挽回资金损失;要把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创建信用村(镇)紧密结合起来,“小额贷款”推广得较好、地方党政支持、信用社资产质量较高的村、镇,可优先评为信用村(镇),并加大支农资金投放力度,反之,则要限制贷款规模,真正做到褒扬守信,贬抑失信。
第四篇:关于农户贷款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农户贷款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字号
欢迎发表评论2012年04月17日15:17 来源:银行家 作者: 刘天铎 纠错|收藏|订阅将本文转发至:
农民贷款难是农民最关切、政府最关心、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也几成为“两会”热点问题。破解难题,不仅对全面服务“三农”意义重大,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深远意义。
农户贷款信贷抑制成因分析
农户贷款信贷抑制问题,并非宏观调控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所致。宏观调控是有保有压,“三农”恰恰是需保证和需重点倾斜的对象。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据笔者了解,农户贷款发放少,甚至出现渐减趋势,许多地方并非因农户贷款安排的规模、计划不足,恰相反,有不少金融机构是没有完成投放计划。问题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促成:
农户贷款风险难控。信贷资金有偿、有期、有息的本质要求,决定贷款发放必须以有效防控风险为重要前提。不良贷款超过一定比例,不仅金融企业自身利益受损,难以生存发展,信贷支农、惠农、富农的资金运作也不可持续。有效防控风险的管理要求,在操作层面必然要形成具体的控险条件、“门槛”,落实防控风险责任,必然会将防控风险的结果与操作者的利益相挂钩。毋庸讳言,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商业风险与自然风险高、收入水平低等因素,决定农户贷款第一还款来源一般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而农村中按防控风险所必要的贷款条件衡量,真正具备发放信用贷款条件的农户,数量十分有限。目前,许多地方采取“三户联保”或“五户联保”的方式向农户发放贷款(这种方式本质上仍是信用贷款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随贷款风险暴露周期,一些风险问题往往集中暴露,“联而不保”,一户不还,联保户索性都不还而“火烧连营”问题已时有发生。
主要由偿还能力和还款意愿决定的第一还款来源风险难控时,其他贷款主要靠第二还款来源,即合法有效的担保、抵(质)押手段来实现对信贷风险进行控制,而农户贷款投放难的症结恰在于,能为贷款设定合法有效担保、抵(质)押的物品及权益严重缺乏。首先,缺乏有效担保。“三户联保”、“五户联保”,实践已证明控险效力有限;而针对农户贷款提供担保的有一定担保实力的担保机构,在广大农区也数量有限;保险机构也基本不办理对农户贷款的履约保险。其次,缺乏合法、有效的抵(质)押物品和权益。林权质押,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决定有林权的农户有限,加之交易市场不成熟,处伐林木操作难等问题,尚难在广大农区开展;以农业机械抵押贷款,也因拥有较大型农机具农户仍不多及贷后难以有效占管等问题存在,也尚难在较大范围展开。如吉林省农业银行对本省近30万农户贷款中,以农业机械抵押的也只寥寥数笔。而广大农户最普遍拥有,也是最适于为农户贷款设定有效和相对足值(如吉林省中部农区土地转包费,旱田达每公顷1万元,水田达1.3万元)质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现行法律规定却又不能质押。农户的住宅和宅基地也同样由于法律方面的障碍也不能抵(质)押。
缺乏合法、有效抵(质)押,是农户贷款投放难的症结,甚至是症结中的症结。因一些担保机构为贷款提供担保,一般也要求借款人提供合法、有效抵(质)押为反担保的保障措施。
经营成本高、管理难度大的抑制。农户贷款虽利率上浮水平较高,但由于额度小、笔数多和管理半径等因素影响,耗费的人、财、物力要远高于发放同样数量的法人客户贷款。由于风险难控,和一般其他贷款比,需要提更多的风险拨备和占用更高的经济资本,扣除风险成本后,实际最终创造的经济增加值,即最终经营成果往往并不理想;如果贷款风险得不到有效管控,不良贷款出现较大幅度上升,很容易出现经营性亏损。农户贷款要面对千家万户,不仅贷款对象方面易出现更多风险事件、案件,还因是贷款品种中劳动最密集的品种,涉及员工管理、教育培训,不仅费用更高,而且出现道德风险事件、案件的概率也更高。由于涉及面广,也容易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农户贷款风险难控,使基层金融机构不敢放、难于放;也由于其经营成本高、管理难度大,也促使其不愿放,更不愿多放。
有关部门及各行对涉农贷款,在统计口径以及相应的考核监测、优惠政策匹配等方面不够细化。总体看,“涉农”、“县域”贷款比非农、城市贷款,要风险高、收益低、管理难度大,但同是“涉农”或“县域”的贷款,往往也存在较大差异。如有些“涉农”或“县域”客户可能是信用等级很高的大客户,是各商业银行追逐营销的对象,和同样“涉农”的农户贷款是很难相提并论的。由于目前在考核监测、政策倾斜等方面多只把“涉农”、“县域”作为统计口径,金融机构为追求更好经营绩效,便很容易在涉农”、“县域”中做出抓大放小、追强避弱的选择。
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建立健全农户贷款风险联防分担机制。农户贷款数额小、笔数多,具有天然分散风险的优势,宜于利用担保、保险机制发挥作用。应在现有基础上更多发挥担保、保险机构的功能,增强其担保、保险实力,尤其应引入再担保、再保险机制,包括利用城市内有实力的大型公司机构,对农村中实力较弱的机构进行再担保、再保险。
应适时对《担保法》、《物权法》进行修订。对现行法律上规定关于“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的条款进行修改,解除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农户贷款设定质押的法律障碍。禁止性条款实际是对农民权益的限制,阻碍了农村中最主要的资产资本化,使农村中最主要的资产不能资本化而“沉睡”、浪费,进而阻塞了农民财富扩大化渠道,也使商业运作的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方面很难施展。那种怕农地流转、抵(质)押而使农民失去生存保障的过分担心,其实是已无必要的。现今农民的状况已与过去有很大区别:广大农民生存门路、生存技能已不只局限于传统种植业;收入水平已有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已建立并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以及农民文化水平、理性程度的提高,已为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提供了可能。农地抵(质)押权的实现与农地流转权的实现并无本质差别,都是一种对价,而非单方面获取,拥有抵(质)押权与拥有流转权一样,可以帮助农民致富,为改善他们生活、生产条件提供更多便利。农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包在农村中实际已相当普遍,而实践证明,尚鲜见由于土地流转、转包,而出现农民由此而难于生存等担心的问题出现。以农地承包经营权质押发放贷款,有些地方的金融机构也已有试办,实际情况也证明,所担心的农民生存保障问题也很少出现。而真让放贷金融机构担心的,是由于法律上尚未能名正言顺,贷款仍有违法放贷之嫌而仍怕被查处,而且也怕一旦借款人欠贷不还,金融机构诉诸法律维权,也难胜诉。其实,法律上消除禁令,为稳妥起见,有关部门仍可设定些开办此种贷款的限制性条款,规范放贷金融机构,促使其理性放贷。诸如要求借款人第一还贷来源要达到一定充足度,规定贷款用途,以及要求借款者要有更高的社保参保额度,拥有对土地优先赎回权等等。
农户贷款是小贷款,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农户贷款问题反映在基层,解决问题,有些却关系到需从法律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的改进。
对风险偏高、收益偏低的金融机构给予相应补偿。国家有关部门从总体上对服务“三农”金融机构,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优惠的同时,还应根据各金融机构不同的“涉农”贷款风险、成本、综合收益水平等情况,对优惠政策进行进一步细化,使发放风险偏高、收益偏低类涉农贷款多的机构,给于相对多的补偿。此外,有关部门和上级管理行,不应只按贷款品种测算,是农户贷款都要占用很高的经济资本,而应按各金融机构农户贷款实际风险形态,测算其经济资本需要耗占的额度,这样更能起到鼓励发放农户贷款和鼓励控制好农户贷款风险的作用。总之,要在经济上,不使放农户贷款多的金融机构吃亏。
适当提高农户贷款的容忍性。在从严查处农户贷款中以贷谋私等违纪违法问题前提下,在考核监测、内控评价、处罚处理相关责任人等方面,也应考虑农户贷款笔数多、管理半径大、风险点多等特点,适当提高农户贷款出现一般性问题的容忍度。考核评价不仅要看违规违纪违法事件、案件发生的绝对数,也还要以一些相对数指标衡量,使考核、评价和处罚更客观、合理。
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金融机构协调力度,更好地整合有限的农村金融资源,使金融部门既有竞争更有合作。应根据辖内金融机构各自的业务特点、人员网点状况、资金能力等方面情况,设法使金融资源尽量合理分布,防止因资源分布不均而造成某区域农民贷款难问题更加突显。
加强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不能仅靠商业金融包打天下,还应加大政策性金融、真正的合作金融介入力度,并加强对民间借贷的规范、引导,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第五篇:对农户担保贷款新思路拓展的思考与对策
[摘 要]
农信社发展农户担保贷款的新思路是以农民合作组织为桥梁,提高农民合作化程度,使贷款与担保、保险相互结合、相互促进,逐步纾缓以至解决农民贷款难和农信社难贷款的问题。
农户担保贷款拓展中的制约因素
支持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好农村资金来源问题,促使“三农”融资向优化发展。目前由于农业保险体系、担保体系和农村信用建设体系不健全,再加上农业分散经营和高风险性的特点,农信社在农户担保贷款的拓展上困难重重。造成这种困难的因素有五点:
因素一: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制约着农户担保贷款拓展
这里的农业保险是针对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的保险业务,是指通过农户投保在更大范围内分散经营风险,在受灾后及时得到损失赔偿的制度形式。2006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近3600万公顷,绝收面积440多万公顷愈3.16亿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近1600亿元人民币。
农户遭受自然灾害无法偿还贷款时农信社的不良贷款将增加。例如,**省**市德庆县农信社柑桔类担保贷款的保证担保贷款协议书中写明,在不可抗力的前提下造成贷款损失的,农信社、担保人各方负50%责任。这一条款表明当出现不可抗力而使借款人无法偿还时,农信社将有一半的农户担保贷款成为坏账,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风险极大。
因素二:农业的分散经营和高风险性,制约了一些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
目前农户的分散经营方式,使得面向农户的贷款工作琐碎而复杂,且盈利不易,也从客观上给进一步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带来了难题。以**省德庆县为例,当地的柑桔种植业利润虽然高,但受天气、自然环境等自然因素和高技术门槛等限制,风险反而更大。如2006年由于经销商不负责任地收购没有成熟的贡柑,破坏了贡柑在外地消费市场的名声,使贡柑价格下降到一块多一斤,而2005年的价格高达3—5元/斤。农业目前多数处于种植基地性质,尚缺乏风险分散机制,农信社支持柑桔种植户发展将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如果没有政府引导或者其他组织协调和农户的融资关系,农信社很可能会因为风险大而不予贷款。
因素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缺乏,制约了信息的准确传递。
农民对于银行之所以缺乏信用,除了抵押物不足,主要原因是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管理半径过长。没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就不能依托地缘、业缘关系发展和规范农村金融,包括发展和规范合作金融业务。当前某些地方自发成立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在一定时间内起到了作用,但由于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和运作不规范,真正作用难以显现。
因素四:农信社信贷员队伍超负荷运转,限制了其对农户贷款的支持力度。
农信社办理的贷款大部分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具有点多、面广、额小的特点。一个信贷员平均负责7个村左右的信贷业务,业务分散,客户管理上很难到位。如**省联社管理下的农信社机构,目前共有营业机构6686个,其中粤东、粤西、粤北仅485个乡镇有农信社,农户平均每万人拥有不足一个网点。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客观因素的限制,人员补充不到位,信贷员仅维持现有业务量就非常吃力,从而限制了对农户贷款的支持力度。
因素五:农村信用环境差和资金需求日趋多元化,使信贷管理体制亟需改观。
当前,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制度上也不健全,在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一些问题,大量强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下所谓“3861部队”,即妇女和儿童,信用意识淡薄,还款能力有限,农村信贷业务难以开展。随着经济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复杂化,农村各经济主体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征,现有的信贷管理方式、信贷业务品种和金融服务水平滞后,难以满足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发展农户担保贷款的新思路
以农业保险来分散信贷风险。农信社要想更好地发展农业贷款就必须鼓励和引导农业保险的发展。农信社应与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在具体运作中,农业保险保单如指定银行作为第一受益人的,保单可作为质物质押给银行从而获得贷款。
我国目前除免征种养两业险的营业税外,对农业保险并无其他财税优惠政策,特别是没有保费直补,农业保险经营处于两难境地:按纯市场化原则厘定费率,农民根本保不起;若按农民能接受的价格卖保险,保险公司则赔不起。此外,我国尚缺乏农民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而在不少发达国家,政府直接为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所面临的自然风险提供保险或保险方面的资助。目前我国财政资金充足,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397亿元,比2005年增加422亿元。我国可参照国外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财政补贴商业保险开展农业保险,实行保费直补,国家还应该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基金的来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政府投入;
二是吸纳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资;三是农民投保。当投保农民受灾造成农作物损失,按投保额给予补偿。
同时一些有条件地区要实现从“田头” 跨越到“餐桌”的农业保险,即农业保险从传统的种养两业险开始向农业的生产、销售、流通等广阔的领域扩展,保证食品安全,这样受保的农产品就可赢得市场。如“蕉癌”事件、瘦肉精中毒事件给一些地区的农民带
来了极大的损失,为了加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心,确保合法农户的利益,减少农业信贷风险,发展农业保险势在必行。
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农贷担保体系缓解贷款难。农贷担保体系发展缓慢是农信社大额贷款发放难的一大瓶颈。必须尽快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农贷担保体系,减少农信社的贷款风险。可以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型担保基金,进行市场化运作,具体的运作方式可以采取从中央和上级政府下拨给农村的扶持资金中划出一部分、地方政府小财政收入中挤出一部分的办法建立县、乡(镇)两级农贷担保基金。农贷担保基金专户存储在农信社,专人负责管理,专门为农户大额贷款提供担保。另外还应建立商业运作型担保基金。政府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民间资金建立股份合作制的农贷担保公司,参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模式,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和管理。还可以建立农户互助型担保基金。由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互助性质担保基金,为成员贷款提供担保。
因地制宜,紧扣支农,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近几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信社应将传统的信贷业务向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转变。主动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耕作模式,优化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在支持畜牧养殖业方面,应以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为重点,把信贷资金投向效益高、风险小、潜力大、市场稳定的绿色环保养殖项目上。
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化成功经验表明,大规模的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的可持续、高速、健康的发展,因此,企业规模化是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龙头企业具有很强的经济带动作用,农信社要在加大扶持农户分散经营、重点支持专户经营的基础上,有条件、有步骤、有重点地支持农村产业化经营,支持农村龙头企业,支持农村合作经营组织,推行“业主+农户”、“订单+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
推进农民组织化。农村金融问题与农民组织化问题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破解农村金融问题需从提高农民组织化入手,反之提高农民组织化要从发展金融组织着眼。金融不仅是一种活动、一种行为,也需要有效的组织载体,以便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风险。而合作组织就可以是这样的重要载体。农信社应通过金融工具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立起分工合作的金融供给机制,有效发挥农村金融杠杆作用,引导农民成立社区互助金融组织,如互助担保或资金互助社等,通过互助组织将资金转贷给农户,不仅可以解决商业金融规模经营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另一方面也能解决农户市场主体地位不对称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及时满足农户资金需求,带动农民合作组织化程度提高,从而有效化解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也就有效化解农村金融风险。但是信用合作和各种社区性、专业性的合作组织必须结合起来。以金融为核心,以信用为脉络,通过支持和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组织,并在合作社与合作协会平台上开展农村信用评级和信用联保,实现与现有银行体系的对接和互补,将社会资本有效转化为经济资本。
创新服务方式,打造特色金融服务。坚持以农户为中心,围绕支农重点,拓宽服务领域,结合市场对不同的客户“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差异化信贷服务。但是目前,不少农信社在业务品种上,诸如仓单质押、权利质押、票据承兑等业务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农户担保贷款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一定要从信贷准入条件上入手,要发展多种担保方式,可以用固定资产抵押,可以用产品办理质押,还可以采取第三方担保,与有实力的担保公司合作。
量身定制信贷品种。针对农户贷款短、频、急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应简化贷款手续,提高办贷效率,以免延误时间使农民错失商机。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农村的经济及其产业结构特点,要求针对不同种类农产品开发不同的担保贷款品种。因为不同农业产业其特征不一样,故在开发品种时应充分考虑其特点而确定其担保方式、贷款期限、贷款额度、还款方式等具体细节,满足不同农业生产者的贷款需求。
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金融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由于历史原因,农信社信贷员队伍参差不齐,人员素质问题也影响到信贷资产质量。而要使信贷质量提高,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根本。因此,要加强信贷管理、提高资产质量、降低信贷风险、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贷管理队伍。要采取引进来、派出去、上下交流、异地交流等方式,多渠道培育信贷管理人才,逐步优化信贷队伍。在用人的激励机制方面加以优化。除了物质等正向激励外,还应结合绩效管理,提高贷款营销在考核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