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户信用与农村金融环境调查
农户信用与农村金融环境调查
——以惠民县为例
本文所指农户是指具有农业户口性质、以农业主副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村居民。
农户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远离城市,在金融服务体系中处于末梢环节。即使在以农村为发展领域的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体系建设中,农户这一对象也处于弱势地位。邮储银行成立后,把服务重点放在服务“三农”上,加大了对农户金融需求的拓展。通过3年的探索和实践,更深刻地感受到农村金融环境亟待改善,农户融资需求更为迫切。现实中农户的信用状况和农村金融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与其他贷款对象的信用差距究竟如何?为此,对惠民县的300户农户做了一次较为详尽的调查。
一、农户信用的现状
1.农户的收入水平、资产状况与偿债能力
惠民县全县版图面积13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万亩,总人口63万,农业人口54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5.7%,属于典型的农业大县。
统计部门数据显示,惠民县有农户14.28万户,平均每户3.78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61元,即每户年均纯收入14000元。据对30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收入在l万元以下的占比为11%,l万元至5万元的占比为72%,5万元至l0万元的占比为7%,10万元至20万元的占比为7%,20万元以上的占比为3%。即收入在10万元以上与收入l万元以下的农户占比大体相当,约占10%。而l万元收入以上的农户又占了72%,由此可以推断,多数农户有能力承担年均l万元以上的债务。
从接受调查的农户家庭资产状况来看,300户农户平均每户资产52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下的农户占比为22%,10万元至50万元的农户占比为61%,50万元以上的农户占比为17%。
在家庭资产构成中,农户资产主要以房产为主,占资产总价值的61%,其次分别为种植、养殖类资产、存款和现金。惠民县粮棉菜果种植、鸡鸭牛羊养殖以及林木深加工等产业形成规模,农户资产构成中所占比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农村宅基地性质和实际生存需要,房产不能偿还债务的条件,故约80%的农户偿债能力在20万元以下;另有17%的富裕户偿债力在30万元以上。结合年收入分析,目前约50%的农户承债能力应在5万元以上。
2.农户的信贷融资现状
2010年末,惠民县农户中与银行有借贷关系的为3.2万户,占总户的22.5%;贷款总额为10.88亿元,平均每户贷款3.4元。据对3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有
银行贷款的农户为163户,户数占比为54.3%;有民间借贷(含担保公司变相贷款)的33户,户数占比为11%,平均借贷金额6.3万元;其中有19户既有银行贷款,又有民间借贷。由此来看,300户农户中,有贷款需求并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借款的农户为196户,户数占比65.3%;从借贷的情况看,除有7户银行贷款在50万元以上外,其余贷款金额都很小,其中46户贷款在2万元以下,占贷款总户数的15%,这与民间借贷每户6.3万元有一定差距。
从农户的资金运用看,71%的资金用于生产经营,9%的资金用于教育,20%用于建房或子女婚嫁等消费。也就是说,农户的借款用途主要还是用于生产。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由于农户的借款大多用于生产投入增值,因而具有潜在的信用归还能力。
3.信贷违约率的现状
信贷违约率是指全部借款人中,未能按照借款合同约定、如期足额偿还借款的借款人的比率,这一指标也是检验信用优劣的直观标准。据对惠民县金融机构贷款情况的调查,2010年末农户不良贷款户数违约率高达17.3%,远远高于中小企业的违约率的6.6%,也就是说农户的守信状况比中小企业差。进一步分析看,农户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次级和可疑类,损失类贷款仅占3.7%,与中小型企业相近。综合分析,农户的信用状况与中小企业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二、金融服务的现实状况
(一)农户融资需求的满足度
对于农户的信用需求,主要针对银行信用对300户农户做了统计。调查显示,300户农户中仅有55户无真实的资金需求,有资金需求的有245户,户数占比81.7%。在245户有资金需求的农户中,有银行贷款的163户,占资金需求户数的66.5%,其中有41户在得到银行贷款后资金得到满足。因此可以说,银行信用满足度仅为25.2%。
(二)金融机构的服务排斥
1、担保要求严格。目前,惠民县农户信贷主要有联保、保证、抵押、质押四种方式。联保指三户及以上有贷款需求的农户互为担保;保证指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国家正式工作人员为贷款农户担保;抵押指以依法可以变现的个人或第三方资产抵押贷款;质押指以有处置权的有价证券作为质押物贷款。这些担保方式虽然有效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但在很大程度上为满足农户资金需求形成了制约。
2、利率水平偏高。目前信用社在贷款利率的制度上尚无具体规定,只是有一个浮动范围,比如执行下限系数0.9,上限系数2.3。从实际执行看,信用社对农户的贷款均实行上浮利率,只是对社员贷款在执行利率的基础上优惠利息的5%。据对300家农户调查,金融机构贷款一年期加权平均利率在10%以上。邮
储银行农户小额贷款利率执行固定利率13.2,连续5个月如期还款给予一个月的免息优惠,利率水平虽然有所降低,但明显高于中小企业贷款利率,阻碍了一般农户的贷款需求。
3.贷款审批手续复杂,期限不合理,如最简单的质押贷款有些银行却要求只能用本行的存单。据对300家农户调查,有38户曾因各种原因遭银行拒贷。除去急需资金或不得不借款的农户外,许多农户抱着有多少钱办多大事的心理,视自有资金多少从事经营活动。农户的贷款93%为一年之内的短期贷款,这与农户农业长期投资和养殖业的利润回报期限不相一致,而且到期很难申请延期。
(三)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1、金融网点偏少。随着工、农、中、建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农村市场,在乡镇普遍设有金融网点的只有农信社和邮储银行两家,且邮储银行90的农村网点并不办理信贷业务。与竞争激烈的城市金融市场相比,农村显然成为被忽视的“角落”,给农户贷款带来极大不便。
2.服务方式简单、手段落后。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网点设备更新、电子化投入不足,服务手段落后。辖内县人民银行金库撤销,各商业银行调款都要分别跑到市级机构,不仅加大了费用,而且由于现金调拨不及时,农户支现时常被拒。另外,各行、社农村网点撤销后,农户存、取款不得不到县、乡镇网点,以致出现了农户存款难、贷款难、支现难、转账难、办理信用卡难的现象。
三、农户信用水平与金融服务水平的差距
1.农户征信体系滞后与金融机构服务约束的矛盾
从以上现状分析可以得出,农户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较为强烈的信用需求,但现实却是农户获取金融服务难,究其原因,还是农户的信用体系建设状况滞后和金融机构服务约束超前的矛盾。据统计,全县14.28万农户,仅有31%的农户在人行的征信系统有信用档案,而且信息过时。鉴于农户信用信息不透明,银行难以据此授信。近年来金融机构的对借款人的信用约束越来越严,对内部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越来越大,更加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的投放力度。
2.农户的分散性与金融集约化的矛盾
农户是一个分散的群体,信用总量小,承贷水平低,彼此联系松散,难以形成集团式的利益共同体和互助承贷体。农户分散的弱势和金融机构集约化经营的趋势相背离,过去为农户服务的四大国有银行纷纷撤离农村,信用社也在上收机构,向更高一级的法人治理模式过渡。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新的金融机构逐步成立,但尚难顶替其他国有银行成为支农主力;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在本地还刚刚着手组建,但普遍规模较小,服务能力有限,且贷款利率极高,难以适应农户低投入、低产出的资金需求。
3.农户服务需求与金融服务成本的矛盾
农户是一个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群体,而且其需求越来越大。从300家问卷调查的情况看,有一半以上的农户从事农业种植养殖,资金需求大、使用周期长。例如,养一头猪需要投入1000元,一个小规模的养殖就需投资20万元以上;建一个蔬菜大棚也需要1~2万元。这样一个资金需求几千元贷款是不足的,更不要说经营其他产业,这也是农户民间借贷的主要原因。对金融部门来讲,资金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服务的成本。贷款要一户一户的信用考核,一笔一笔的小额投放;存取款、汇兑结算要面对偏远村落的百姓,要投人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是根本的矛盾所在。
四、推进农村金融环境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1、充分发挥金融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建立在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基础上的金融业,能够更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从而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有力支持,通过增加合理投放和优化结构等措施积极支持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经济薄弱环节的发展。金融系统应突出加大对“三农”等经济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
2.培育建造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解决农户贷款难、金融服务难问题,第一位的是要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缺失问题。通过培育新的机构或组织,建立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其一要确立农行、农信社、邮储银行的服务方向和支柱地位。三家机构服务的大方向应是“三农”,监管部门应监督其农业贷款的存贷比。其二要培育和支持新的服务机构和组织建立。应鼓励诸如各级扶贫办设立的农村资金互助基金(协会)的运作,支持产业协会的信贷行为。其三是规范民间借贷,应尽快出台相关保护法律,规范借贷行为,禁止高利贷产生,同时也保护借贷双方的利益,解除借贷双方的担心。
3、加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与防控
各金融机构应加大改革过程中的风险防控力度,改变农村金融“高风险”的现状。一是加强农村金融业务内控管理。加强内控制度的建立,在制度上为有效内控提供保障,有重点地采取多种措施,规避或降低回收贷款等环节的风险;积极开展“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示范活动。二是继续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诚信知识宣传,提高农民及企业的信用意识、法制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培育农村信用文化。三是推进农村金融担保体制的建立健全,引导商业性保险公司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投入,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相辅相成地拓宽农业风险的分散渠道,降低农村金融系统性风险。
4、建立农户信用评价系统。
一是加快农户征信系统建设。人民银行应针对农户这一特殊群体设立并征集农户信用信息,力争尽快建立一个包括更多农户在内的现代信息系统。二是对农户信用进行评分。由银行业监管部门主导,统一标准对自愿农户进行信用评分,对符合标准的予以足够的授信。三是建立农户失信惩戒机制。对于恶意逃废债行为要由政府或银行业监管部门统一治理,如协调法律清收、计入失信者名单等,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5、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农户是金融机构服务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市场,不断改进服务是金融机构发展的根本。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信社、邮储银行应着力满足不同主体信贷需求,在大力支持分散农户的同时,努力做到“既贷点又贷链”,积极支持各类农村市场主体的生产发展。针对农户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物的特点,大力发展不需要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并根据农业生产周期,灵活调整额度、期限、利率等要素,拓展小额信贷适用范围。要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生产经营场所抵押、林权抵押、农机具抵押等新途径。第三是积极开办授权农户信用卡业务,解决农户短期的资金需求。
第二篇:当前农户信用体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当前农户信用体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一、饶阳县农村信用社农户信用体系建设总体概况
1、农户信用档案管理情况
饶阳县农村信用社2000年10月份开始办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按照上级联社的文件要求,均对农户信用状况建立了农户信用档案,内容包括信用户照片、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个人申请书、信用社对农户的资信调查以及对农户的贷款限额认定表等相关资料。信用社每两年对信用户重新进行一次资格评定,并对评定情况形成文字材料,更新有关档案信息。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此项业务涉及面广、工作量极大,部分信用社对信用户的资信年审和更新档案信息工作做的不是很及时,其中也不排除有个别信贷人员工作拖拉、不负责任问题。
2、小额贷款证的发放、管理情况
自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以来,信用社始终积极推动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开展,将农户小额贷款业务作为信贷工作重点,将此纳入工资考核范围,从而促进了此项业务的迅速开展。在实际工作中,信贷人员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积极做好对农户的资信评定及发证工作。到2004年末,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全部办理了发证。2005年以来,发证数量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是剩余农户绝大部分不符合信用户标准及要求。
截止到2006年末,全县信用社已为197个自然村发放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占全县总村数的100%;已发证30398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43%。
3、对个人信用档案的运用及放款标准
信用社依据个人信用档案中的有关数据、个人信息等资料对农户 1
信用资格和贷款限额进行认定。对于放款标准,在发放小额贷款过程中,信用社统一执行的是省、市联社《贷款操作规程》、《农户评级授信管理办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以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施方案》等制度、办法,在对贷款额度的核定上,将信用户分为三个等级,并按等级分别确定限额,其中对一级信用社贷款限额为2万元(含)以内,二级信用户为1万元(含)以内,三级信用户为5000元(含)以内。
4、信用村、镇建设及小额信用、联保贷款发放情况
截止到2006年末,饶阳县信用社已评定信用村141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2%;评定信用乡(镇)1个。近两年来信用村(镇)未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其余村(镇)达不到规定标准。在联保贷款建设方面,由于农户不愿参加互保、有参与互保意愿的农户经济能力不匹配及不符合规定条件等多方面原因,信用社农户联保贷款业务成效不大。到2006年末全县信用社仅建立联保小组47个,涉及农户249户,近两年来,在农户小额信用及联保贷款的发放方面,由于有相当一部分信用社出现信用不良以及信贷员自身管理问题,信用社在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上采取了适当控制,投放数额有所下降。截止到2006年末,全县信用社共累计投放小额贷款62256万元,余额达到13753万元,其中2005年、2006年累计投放为28288万元,两年仅增加小额贷款3382万元;到2006年末,全县信用社共累计投放农户联保贷款1125万元,余额为395万元。
二、小额信用、联保贷款方面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通过小额农户贷款业务的开展,有效化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充分发挥了信用社的支农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及广大农民的充分认可。通过调查了解,发现了以
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整体信用观念偏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农户为图省事,有了钱不主动归还贷款,而是继续投入再生产、扩大规模,使本应有的信用缺失;二是有部分农户贷款的目的根本就不是用于农业生产投入或搞经营,而是用所取得的贷款用做日常消费,即使信贷人员在贷后检查中发现,也为时已晚,这部分贷款基本很难收回。
2、存在少数农户骗贷、逃贷现象。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小额贷款业务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量极大,信贷人员在调查摸底过程中对一些细节问题难免有些疏漏,以至被一小部分户主钻了空子,有的农户贷款后就外出打工,常年不归,不知去向,家里人则总已种种理由推托,表示无力还贷;另有部分农户是贷款到期不还,几经催收后,干脆夫妻共同外出,查无音信。
3、基于亲情、友情关系或受利益驱动顶名贷款。一是信用户亲友本人因不具备贷款资格或无偿还能力而无法取得贷款,信用户或碍于情面或出于帮一把的好心,顶名贷款为其亲友所用,以致信用社的贷款管理带来很大麻烦,同时也给信贷资金造成一定的风险隐患;二是受利益诱惑顶名贷款为集体或企业所用,如城关镇张池、朱池、李池等几个村,涉及农户80余户,顶名贷款为村里修路、打井、接电等所用,条件是村委会为每户向信用社入股500元以取得社员资格,现这部分贷款已全部形成不良,虽经起诉胜诉(法院判决由村委会偿还)。但由于村委会无收入,贷款收回已是相当困难。
4、个别信贷员对工作不负责任,违规发证、违规放贷。
三、对建立农户信用体系的建议
针对小额贷款发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几点粗浅建议:
1、抓好内控制度建设,严格操作程序,以杜绝违规发证、违规放贷问题的发生。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方面,信用社有一整套的管理办法和操作程序,之所以出现违规问题,充分暴露出了在有效监督、控制方面的不到位。因此,应重点从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狠抓落实入手,杜绝违规问题的发生。
2、县、乡、村三级政府要切实发挥好各自的职能作用,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已形成风险的小额贷款。农户小额贷款业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促进农村稳定的信贷业务。在对农户的资信评定以及核定限额过程中,大部分都有村委会或村民代表参加,信用社在发证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听取了村委会或村民代表的意见。因此,在对已形成风险的小额贷款清收方面,建议由县政府组织协调,乡(镇)政府抓好落实,村委会负责实施,积极帮助信用社开展工作。
3、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尊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自主权,避免干预贷款、指派贷款问题的发生。在现已形成风险的小额贷款中,有相当一部分系县委、政府当年发展棚室蔬菜而指定信用社发放的,当时由于要求的时间紧、涉及户多,以致使信用社在对农户的资信评定过程中出现偏差,贷款形成风险;再就是政府当年指派信用发放的财政贴息小额贷款,由于贴息不到位,以致给信用社的清收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很大一部分贷款现仍未收回。
4、多方联动,搞好宣传,在农村营造起一个良好的信用氛围。首先是农村信用社的自身宣传,其次是各级政府在广大农村对信用社的宣传。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办社宗旨、服务方向以及在农村的作用等多方面宣传,使广大农民对信用社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让广大农民知道信用社是他们自己的银行,从而积极配合信用社开展工作,逐步实现农民信用意识快速提高,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社农双赢,地方
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的。
第三篇:如何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如何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的建议
目前,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渠道,但现在经营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地域限制,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不断增加与创新,使农村金融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仍然存在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
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突出问题。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手段还比较落后,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改革和创新的内在活力,如现在我联社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信贷期限、品种和方式还不能适应和满足各类农村经济主体的需要。中间业务也仅仅局限在代理保险、结算、代发工资等简单的业务范畴内。再加上由于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因此,也造成创新支农产品的动力不足,无法满足农村金融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支持重点加大支农支牧力度
把握地方经济实际,围绕当地政府的产业布局和特色农业经济板块,明确信贷投向、投量,加大支农支牧投放力度,坚持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服务定位,要更多关注和满足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建设的资金需求,提高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支持自然人农户生产经营;支持生态、高效、现代农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开展创新金融产品
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突出农村信用社资源优势,围绕服务“三农”、服务社区和服务小微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金融企业,通过差异化的产品、优质化的服务、多元化的渠道及现代化的手段为“三农”提供更全面、更快捷、更有价值的金融服务,既是全面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又能缓解新形势下农村和农民贷款难、促进城乡公共金融服务均等化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农村信用社焕发生命活力,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实要求。
三、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
一是建立与地方政府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加强互动;二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村金融服务载体;三是提供小额贷款便捷服务;四是是传导金融信息服务,建立农村信息传输平台,畅通资金、技术;五是畅通农村结算渠道,积极推进农村服务电子化、信息化和规范化,优化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银行功能,研发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掌上银行;七是提供特色金融服务,开展“送资金、送技术”下乡活动,引导农村能人争做创业先锋。
四、构建农户信用体系完善农村信用制度
立法是构建农户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不仅要靠道义的劝说,更要靠法律的规范,要为形成健康的农户信用体系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一是尽快出台关于征信数据开放和信息数据使用规范的法律,明确规定开放的各类信用数据,确定开放标准,对不真实数据提供者要设置严惩条款,使信用数据得以正常传播和使用。彻底改变现 有信用信息资源利用效率难以提高的局面。
二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民法及有关法律中关于债权保护的法律规定,及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标准和措施。以确保信用关系中债权人的权益不受侵犯。
三是规定各类信用参与主体的标准、条件和规则等,改变目前政出多门、管理混乱、监管缺乏的状况,同时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健全行业自律组织,提高监管效率。以此来促进信用活动的有序进行。
四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对农户信用体系建设起到指导作用。治理和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大力推动和有效监督。才能对不守信用的农户依法进行惩治,解决“赢了官司讨不来钱”问题,坚决打击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加强机构间横向联合,为农户信息共享提供协调自律机制。
五是全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建立信用文化的长效机制 构建农户信用体系,必须以道德为支撑,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县、乡、村各级组织要积极配合,做好对农户的宣传工作,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关于诚信的宣传教育,普及信用知识,使广大农户树立诚信方面的道德意识,重视他人和社会对自身信誉的评价,增强对失信行为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努力在全社会树立起“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社会意识。
第四篇: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
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与政治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一样,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其具体含义随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大到一国的国民经济,小到一家的收入支出,有时候用来表示财政状态,有时候又会用去表示生产状态,是当前非常活跃的词语之一。全国人民坚持不懈的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国经济实力水平的蓬勃发展,我们国家公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一部分人及地区先富起来以后,改革开放的果实逐步惠及到了我们伟大的农民身上。在农村,我们农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同志们的收入的不断提高,金融这一概念也逐步在农村兴起。随之而来的便是金融业务在农村的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告诉发展,再应对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我国的经济仍呈现迅猛的发展势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经济数据显示,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和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其中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吨,比上年增长2.9%,连续七年增产。其中,夏粮产量12310万吨,下降0.3%;早稻3132万吨,下降6.1%;秋粮39199万吨,增长4.8%。油料产量增长2.7%,糖料下降1.9%。肉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780万吨,增长3.6%。其中,猪肉产量5070万吨,增长3.7%。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同比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的名义增长幅度和7.8%的实际增长幅度。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多,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出现在了我们广大农村居民的面前。2008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金融问题。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存贷款持续增加,金融服务已覆盖了绝大部分农村地区。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服务网点为12.4万个,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9.11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比重为23.4%;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6.12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22%,占GDP的24.8%。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利润总额和资产利润率增长较快。
2003年以来,农村金融改革进展顺利。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扩大到全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 “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总体原则,农业银行积极组织开展面向“三农”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强化面向“三农”的体制机制保障。2005年以来,农发行积极拓展支农领域,由过去单一支持粮棉油购销储业务,逐步扩大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业务。2007年初成立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积极探索服务农村的有效形式,小额贷款业务稳步推广。近
年来,保险业在服务“三农”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农业保险得到较快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稳步开放,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试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开展。人民银行及相关部门大力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农村金融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不断提高创造了良好条件。
为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扶持的货币政策。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对农村信用社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发行央行专项票据用于置换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和弥补历年亏损。二是差别的监管政策。对于在农村地区新设机构的商业银行在城区机构和业务准入方面给予便利;免征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监管费,对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费减半征收。三是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利用财政杠杆提高扶贫资金的运行效率和扶贫效益。
现在农村中金融服务的种类主要有借贷、债券、基金、股票、资金物流信息调剂等种类,而我国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等机构,金融服务体系已向系统化、专业化发展。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创新贷款模式,大力支持涉农类小企业发展。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推进,涉农业务逐步拓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序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支付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完善。
作为“支农服务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其改革试点成效明显。农村信用社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历史包袱逐步得到有效化解,支农信贷投放明显增加。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和农户贷款余额分别为3.87万亿元、2万亿元,比2007年末分别增长77%和68%。这对改善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针对农户和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近年来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由于小额信贷主要为小企业和农户解决一些小额、分散、短期的资金需求,其在引导资金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截至2011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信贷公司3366家,贷款余额2875亿元,上半年累计新增贷款894亿元。
另外,我国村镇银行培育发展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536家,其中开业440家、筹建96家。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有效改善了当地“三农”金融服务。截至2011年5月末,已开业村镇银行农户贷款与小企业贷款合计占各项贷款的81%。自2007年成立以来,村镇银行已累计发放农户贷款30.5万笔,金额568.6亿元。
虽然我国农村的金融服务发展前景良好,但是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
1、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正式金融机构网点萎缩。
2、县域以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极度不对称,农村“缺血”日趋严重。
3、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提供的信贷支持非常有限。
4、一味通过行政手段抑制非正式金融,未能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改善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矛盾。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供给不足的严峻现实。为了解决我过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在日前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中提出了未来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思路:发挥财政、信贷资金相互协调配套作用,加快建立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快完善包括信贷、期货、保险在内的农村金融市场,应用现代科技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发挥地方政府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在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的金融服务也在迅猛发展,逐步建立起了相关的金融服务体系。虽然现在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完善,还存在这许多问题,但是我们的党和国家正在努力完善我们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争取进一步提高我们广大的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快农业的发展,使我们的农民群众有更舒适的生活,让我们国家所有公民都达到小康,达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第五篇:浅谈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防范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浅谈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防范
作 者:分 校:专 业:年 级:学 号:
金融学本科 2014秋
浅谈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防范
提
纲
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基本情况
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所面临的八大风险
(一)灵活性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
(三)灾害性风险
(四)市场性风险
(五)道德性风险
(六)行为性风险
(七)政策性风险
(八)承诺性风险
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一种个人贷款
(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对象是农户
(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量大,单笔金额小
(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资金用途大多是投入农业生产
(五)建立以农户为中心的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
四、防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的八点措施
(一)建立健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评级授信体系
(二)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信用社合规文化建设
(三)政府搭台、司法助威,共同打造良好的农村诚信环境
(四)拓宽农村保险市场
(五)完善有关配套政策,构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六)实施电子档案制度
(七)尝试建立风险拍卖机制
(八)建立健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管理内控制度
浅谈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防范
内容提要:目前,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很好地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融资困难的情况,但同时也蕴含着潜在的风险,迫切需要得到解决。本文阐述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在开办过程中存在的灵活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灾害性风险,市场性风险,道德性风险,行为性风险,政策性风险,承诺性风险八大风险。客观分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从创新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制度、灵活运用分期还款与农户联保制度、建立健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评级授信体系、推进农村信用社合规化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拓宽农村保险市场,完善配套设施,实施电子档案制度,建立风险拍卖机制、建立健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用贷款;风险;原因;防范;对策
小额信贷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GB模式)在1994年被引入我国之后,得到了不断发展和运用。目前,我国开展的小额信贷主要有三类:国际资助的项目(或非政府、非银行资金支持项目);政府与中国农业银行合作项目(农行作为政府主导型项目的放贷主体);农村信用社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展的小额信贷项目。其中,以农村信用合作社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展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覆盖面最广,影响面最大。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指向农户发放的用于满足其农业种植、养殖或生产经营需要的短期贷款。这项信贷业务,无须任何抵押或质押,手续简便,可以满足农户对小额、短期流动资金的需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很好地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融资困难的情况,但同时也蕴含着潜在的风险,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面临的风险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面临的风险是指农村信用合作社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面向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活动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因素的影响,使该业务的实际收益、效果与预期发生背离,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在开办过程中蕴含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自身特点造成的灵活性风险。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以农户信誉作担保、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方式,贷款证实行“一户一证”,信用农户贷款时只需持本人身份证、印章及贷款证直接到柜面签订借款合同和借据办理贷款,不再通过信贷员的贷时审查,既方便了农户,又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然而,因其自身特点的灵活性和额度上一个“小”的限制,加之刚刚脱贫致富的农民虽然生产、生活水平已大幅提高,但整体素质仍然参差不齐,他们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其“额度小”的特点已无法满足当前农民群众的信贷资金需求,势必导致农户与农户之间出现“互相串通”、“互相帮助”,一个贷户为取得足够的信贷资金,同多个信用户进行信用串通、暗箱操作,用多个信用证垒大户,贷款供自己或他人使用,造成表面上的小额贷款,实际上的大额贷款,致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成为大量滋生冒名贷款的温床,给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进行动态风险管理带来新的的挑战,直接影响信用社的经营效益和支农质量。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性特点造成的流动性风险。随着国家对山区农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不断加强,农民可供耕种的土地愈来愈少,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外出务工已成为山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作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承载主体的农民大规模流动,由于务工区域分散且流动性大,经营项目多样,贷款借与用地域分离,农村信用社对其贷款常常会遇到贷款项目难评估、资金使用难监控、具体效益难掌握、到期贷款难清收、风险贷款难处置等问题,贷款投放后,三、五年见不着贷户踪影已是家常便饭,农户的实时贷款使用情况、经营效益、信用状况等基本信息无法准确把握,导致大量逾期贷款已经丧失了法律意义上的追偿权,长此以往,形成大量不良贷款无法正常运作。其无需担保、抵押的自身特点,势必造成即使在法律“时效期”内拿起法律武器,也会因执行困难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农村家庭可处置还贷的贵重物品相对较少,收入基本靠天吃饭,而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使用权和住房的处置还贷又存在法律和制度上的障碍,加大了信贷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成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又一重大风险隐患。
(三)农民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造成的灾害性风险。农业本身来说就是一个典型的弱质产业,农业是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的产业,农民又属弱势群体,面临着不可抗拒的自然力挑战,刚刚富裕起来的农民经济基础仍很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当脆弱,农业风险又具有不可预见性特征,再加上政府对农业方面基础配套设施投入不足,技术力量支持不到位,农村种养业收益率较低,以传统种养业为主导产业的农民生产、经营、收益等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加之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技术、管理等方面人才匮乏,经营环境较差,在预防疫情和抵御自然灾害方面缺乏应对经验,随着自然灾害的逐年增加,其弱质性也愈发明
显,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他们便束手无策。农业受灾必然会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农民还贷压力随之增大,削弱了还贷能力,即便是最优秀的信用农户也无法按期偿还贷款,导致贷款形成风险。
(四)地方政府市场经济定位不准造成的市场性风险。一些地方政府没有长远规划和战略眼光,为了取得短期经济效益,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政府选项不准,农户技术落后,盲目集中推广某一农产品生产、加工,即使农户生产符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由于市场容量有限,集中于某一项目、某一产品的生产量过多,社会需求量减少,价格不稳定,农户收入严重下滑,就是农民所从事的农业生产项目符合市场需要,产品适销,也要依托技术先进、经营得当、管理有序,才能保证经营项目取得良好的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否则农户连经营成本也会血本无归,从而将农户的经营风险转嫁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
(五)部分农民诚信借贷意识淡薄造成的道德性风险。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一种信用放款,与其它贷款相比,以其“无需提供担保、抵押”,具有“手续简便快捷、利率优惠、成本较低”等优点,倍受农民的欢迎,同时也给居心叵测的人以可乘之机,非信用农户利用信用农户思想较为单纯的特点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操作中本身存在的薄弱环节,通过顶名贷款和化整为零方式将资金用于高风险的小煤窑开采、入股、偿付赌债等。然而,农村信用社在这方面仍缺乏相应贷款保护措施,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必然要承担很大一部分道德风险,现实操作中很难完全识别个别农户由于诚信意识差、诚信还款观念淡薄,“借款靠送礼,还款靠转贷”的惰性思想,社会诚信作风基本缺失,抱着贷款是国家的能拖就拖的思想恶意拖欠贷款,在还贷问题上存在着 “攀比”心理,一些干部,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和社会“名人”,由于种种原因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本息不还,没有很好地起到带头表率作用,为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滋长带来了推波助澜的效果,导致小额农户信用贷款风险过于集中。诚信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诚信的缺失必然会给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良性循环蒙上阴影,同时也给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增加了难度,提出了挑战,因此,农村信用社在发放和监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过程中随时都潜伏着巨大的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的道德风险。
(六)内部员工素质不高违规操作造成的行为性风险。由于大多数基层农村信用社网点信贷人员配置较少,信贷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贷后管理不到位。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涉及面广、额度小,农民居住分散,管理难度较大,贷款发放后,其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必须通过内查外对才有可能发现风险。基层农村信用社1名信贷员要管理上千户农户,根本无法对贷款进行跟踪检查,增加了信贷风险。对过于分散和庞大的贷户群而言,农村信用社检查时间相对不足,检查的内容主要是查看档案,了解发放该笔贷款程序的合规性,能否按时收息等情况,无法逐户深入细查。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政策性专项资金委托农村信用社代收代付发生频繁,信贷员精力较为分散。面对每季度“清非、收息、吸存”三座大山,信贷人员客观上走村窜户时间较少,电话联系较多,对工作量大、效率较低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重视不够,“建档、评级、授信,发证”掺杂着更多的个人感情色彩,摸底调查不规范,大多数农户基本情况由村组干部提供,信贷员闭门造车,没有到户进行认真细致的登记核实。评级授信不严谨,由于评级授信没有统一的尺度和标准,在评定过程中讲人情、看面子,全凭管片信贷员个人主观臆断,导致农村信用社缺乏对农户经济基础、收入状况及诚信意识等重要信息的充分把握,造成人为的操作风险。
(七)农户还款承诺与法律上的冲突造成政策性风险。由于农民在申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时受环境和条件的制药,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来源,没有可靠的还款保证,其主要收入来源基本靠外出务工,还款的主要来源也靠外出务工,难以提供有效的担保、抵押,其还款保证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大多数农民虽然在申请中承诺了还款保证物;诸如宅基地、土地使用权、林权等,但《担保法》、《物权法》相关内容明确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土地使用权,均不得抵押贷款,与现行的操作存在法律上的冲突,一旦贷款逾期农村信用社也难以实现维权,形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政策性风险。
(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制度承诺造成的承诺性风险。农村信用社向信用农户发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实际上是一种向农户公开的“信贷承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山区农村信用社的大力推广,的确为山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融资平台,农户只要一旦被农村信用社评级授信,只要在限额之内,农户可以随用随贷、循环周转使用,信用社必须无条件发放贷款,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其制度本身的不够严谨,对农户的评级、授信、放款这三个不同的概念和内涵区分不清,而对农户评级是否被社会承认,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作用十分有限。造成评上了信用等级,就要无条件授信和放款,评级决定一切,把信用这个基本条件和放款条件混为一谈,至于农户是否真正有贷款需求,项目是否合理,效益是否良好,收入是否稳定,贷款数额是否恰当,用途是否真实,是否自贷自用等贷款必知情况无法考证,导致农村信用社本末倒置被动放贷,被农户牵着鼻子走,从而引发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制度缺陷上的承诺风险
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面临的上述风险贯穿于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经营的全过程,只有及时、准确地发现风险的诱导根源,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银行传统信贷业务有着很大的不同,因而引发其风险的原因也有着众多独特之处。
(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一种个人信用贷款。农户办理贷款不需要提供抵押担保,而是以个人信用向信用社或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申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既然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属于个人信用贷款,就需要一个相应的、适用于个人的信用制度来对其进行管理和制约。但目前的情况是,我国农村地区信用制度缺失,没有建立起个人信用记录、信用账号之类的信用体系。正因为如此,信用社或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难以通过信用手段对其进行制约,因而承担了较大的信用风险。迄今为止,还有部分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金融机构,甚至还没有涉足电子化信息管理,缺乏高效率的电子管理技术,农户的信用资料收集登记还处于人工处理阶段,这又是一个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拓展上的制约因素。
(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对象是农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主要是发放给具有劳动能力、有小额资金需求的农户,从而增加对农户和农业生产的信贷投入,缓解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以现有条件来看,在主观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农户自身的还款自觉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对象是农户,这是一个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群体,他们对金融知识缺乏了解,对利率变化、财务政策缺乏了解,对市场信息的获取渠道也不够畅通,信息闭塞,这无疑会影响他们资金投向以及资金的获利能力,在客观上造成了今后还款能力不足的可能性。所有这些问题也将转化为一定的还贷风险。
(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量大、单笔金额小。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面向农村地区广大农户发放的一种贷款,由于目标群体庞大,因此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业务量远比普通贷款要大。与此同时,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每笔业务金额又较小,我国目前的额度大多是在10,000~30,000元左右。信用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开办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业务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逐个收集农户资料,进行贷款审查工作;再加上跟踪、贷后管理等工作,相对于所承担的风险,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经营成本相对较大。
(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资金用途大多是投入农业生产。农户在取得贷款后,一般都是将其投入到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经济中。与非农业不同,农业经济在生产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与影响,可以说,从播种开始,生产经营过程就处于一定程度的风险之中。因此,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除了面临和非农业一样的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价格风险等,还要承担来自自然再生产过程可能带来风险的压力,接受双倍风险的考验。
三、防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根据《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科学的、完善的、严谨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评级授信体系。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否能够良性运作,农户评级授信是关键,目前,各地农村信用社仍然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评级授信系统,等级评定主要依赖于评定人员的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信用社人手少压力大,在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建档时都是手工操作,为此很多工作都只得按传统方式办理,把一些重要的基础工作依靠村组干部代劳,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建档、评定、授信偏离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准则。农村信用社时下正处于改革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及时根据《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建立一套科学的、完善的、严谨的、实用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评级授信体系,细化各个操作环节不留死角,才能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这块蛋糕做大做强。
(二)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信用社合规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思想先进、业务精湛、懂管理善经营、有战斗力的信合队伍。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工作业绩、管理能力和诚信敬业意识是影响农村信用社内部环境控制的重要因素,员工有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有助于员工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又能使员工的自身行为与制度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减少道德风险发生几率。基层农村信用社要不断修订和完善员工的培训方式、人才的储备方式和择优任用方式,建立以提高员工素质和敬业精神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员工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坚决杜绝“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纪律。”的不良风气,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信用社合规文化建设,创造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用人环境,使员工个个“工作有奔头,吃苦有想头,前程有盼头”,不断加快员工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进程,着力打造一支思想先进、作风过硬、业务精湛、懂管理善经营、有战斗力的信合队伍。
(三)政府搭台、司法助威、农村信用社唱戏,共同打造良好的农村诚信环境。当前农村信用社在发放和管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过程中面临最为本质的问题就是诚信问题,农民由于观念的落后,大量分散、小规模的信贷需求,不仅信贷成本高、而且难以建立起相应的还款保证。加之农村缺乏相应的担保机制、缺乏适用的征信记录,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外出务工赚钱已成为农民首选的生财之道,农民在获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后外出务工,大部分农民基本上一年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全家外出一去无踪,相应增加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管理难度和风险系数。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并存,农村又缺乏相应的风险分散机制,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其本身“无需担保”的特点就已经导致信贷风险增大。此外,受政府过去由其职能部门大量发放的小规模政策性很浓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影响,滋长了一些农民借钱不还的观念,这些已成为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评级授信的障碍。在此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必须从打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基础做起,这就需要农村信用社与地方政府和司法部门密切配合,由政府搭台,司法助威,重拳打造良好的农村诚信环境,引导农民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理念,大力倡导诚信的社会风气,为农村信用社唱好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主角的这部支农大戏奠定基础。
(四)拓宽农村保险市场,争取保险部门增加惠农险种,将保险的触角伸向“三农,扩大保险覆盖面,增强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目前,我省农村信用社与两家保险公司签订合同的险种主要有“安贷宝”和“泰康“两种意外伤害保险,在维护信用社贷款安全方面取得了明显效益。面对农业这项弱质产业风险大,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抵御风险能力差,经不起自然与市场的摔打。由此,建议由政府引导,争取保险部门配合增加惠农险种,将保险的范围延伸到农村、农业和农民,积极开展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多种经营等项目的政策性保险,逐步建立以政策性为主、商业性为辅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保险的覆盖面,提高“三农”的保险密度和深度,转移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增强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后劲。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高风险险种,在调动保险部门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的同时,政府适当对农业保险的非盈利性给予保险部门一定政策性补偿。
(五)完善有关配套政策,着力构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大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与经济并举和打击逃废债的扶持力度。一方面,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本身存在着“信用风险”,所以针对“人性”不确定性和农村人员的复杂性,适当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引入贷款担保机制,分散贷款潜在风险,让农户相互监督,形成一个良好的诚信氛围。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是老百姓自己的银行,其宗旨是为“三农”服务,而由于农业投入效益低下,再加上农业受自然条件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国家应从不同角度在政策上给予农村信用社支持,建议因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风险坏账,由国家财政拨付部分款项予以核销,减少农村信用社财务支出上的压力,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竞争能力、支农水平和农户农业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逐步引入贷款保险机制或建立风险保障体系,让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形成的贷款风险得以分散,贷款风险不断弱化。同时,地方政府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省(市)座谈会意见:“基层政府要在省级政府统一组织和协调下,积极支持信用社的各项业务工作,努力帮助信用社打击逃废债和清收旧贷。取信于民,促进改革工作顺利进行。”的精神,建议国家从法律上给予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一定的政策性支持,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维权的诉讼时效期做出特别规定,放宽和延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维权时效期,加大地方政府打击逃废债力度。对国家公职人员拖欠及担保形成的不良贷款,要在规定时间内全额归还贷款本息,对限期内未还清信用社贷款的要采取停职、停薪等办法催收,属于财政供给的可从工资中扣收,对农民个人拖欠或担保形成的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要实行乡村干部包片包户的办法限期催收,对一时还清欠款确有困难的,要帮助其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并制定还款计划,逐步偿还,对经过核实,确因生产生活困难或受自然灾害影响暂无力偿还的,要视其困难程度给予适当延长还款期限,适当优惠利息等照顾。加大执法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涉及农村信用社案件操作细则,坚持“快立、快审、快结”的原则处理农村信用社的债权诉讼,提高执结率,并为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的债务人建立“黑名单”档案,随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曝光。
(六)实施电子档案制度,全方位监控贷款发放全过程,为农村信用社事后维权奠定基础。《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给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曙光,筑起了一道厚厚的安全防线。《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六条明确指出:“贷款人应建立并严格执行贷款面谈制度„„”,第二十二条规定:“贷款人应与借款人签订书面借款合同,需担保的应同时签订担保合同。贷款人应要求借款人当面签订借款合同及其它相关文件„„”农村信用社要及时根据《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出台符合地域实际、科学合理、严谨实用的”面谈“、”面签“制度,根据需要,坚持借款人夫妻双方到场”面谈“、”面签“,建立健全电子影像档案资料制度,对贷款人与借款人”面谈“、”面签“以及贷款发放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录制电子影像档案备查,其保管期限根据贷款期限确定,直至贷款还清为止,达到阳光放贷,有效防范”冒名贷款“发生,给违法乱纪人员不留空隙,为农村信用社事后维权奠定基础。
(七)尝试建立风险拍卖机制,对已形成风险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分门别类进行拍卖处理。农村信用社现存不良风险贷款中,有的不良贷款可以通过法律渠道解决,但由于农户居住分散且鱼龙混杂,社会关系复杂,对于转移、隐匿财产造成表面看似困难实际并非困难贷户和全家外逃无下落贷户,即使通过法律渠道也难以解决。对于这部分不良贷款应分门别类进行处置,属内部员工违规操作造成的,实行责任追究,责令其限期收回,必要时进行赔偿。属于农户诚信观念淡薄、扯皮赖债、恶意逃废债务造成的,尝试由县级信用联社牵头制定一套科学、完整、细化、具有可操作性奖罚并重的不良贷款处置方案,申请司法部门介入,风险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实施的风险贷款拍卖领导小组,根据贷款风险系数大小,将风险贷款本息进行合理定价、公平、公正对内、对外公开拍卖,由竞拍者以现金的形式取得风险贷款所有权,充分利用竞拍人员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司法部门规定的最高本息限额内进行合法收贷,允许他们从中赚取一定的差额做为劳动报酬,开辟一条化解农村信用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风险的新途径。
(八)建立健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管理内控制度,合理制定激励约束机制。当前农村信用社的激励约束机制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重约束轻激励已经成为银行业的一种通病,责任追究极不科学,只要贷款发生风险,不分青红皂白,违规操作造成的风险追究,尽职尽责后形成的风险也追究,在预防风险的同时也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农村信用社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完善的、严格的、实用的充分体现人性化的农户小额贷款贷后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势在必行,用制度管理人、用形为规范人、用纪律约束人,严格规范行业操守,将贷款管理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管理和回收制定具体考核目标,建立健全考核机制,重点突出对业务与监督线相结合的“双线责任追究”,扩大责任追究的覆盖面,一味单纯地只追究一线信贷员,导致信贷员所承担风险的比例与获得利益的比例严重失衡,势必会给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营销蒙上阴影。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预警机制、决策机制、监督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细化贷款管理各个环节的责任,全面监控每笔贷款,建立健全尽职免责制度,分清人为与客观因素,弄清原因,分门别类进行责任追究,对人为因素造成的贷款风险一追到底,随时保持道德风险“零容忍”高压势头,对在职责范围内尽职尽责形成的贷款风险一律免责,做到激励合情,约束合理,加大并完善信贷激励机制建设,重点在薪酬分配上拉开档次,与信贷员的管理水平、管理贷款的多少和收回利息的比例挂钩,提高信贷员的工作激情和工作的主动性,彻底消除一线信贷员对信贷工作抱着“少放贷少担责,不放贷不担责”的消极厌战思想,牢固树立一线信贷员“敢放贷敢担责,遇风险自担责”的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黄毅.小额信贷问题研究(下).银行家,2012,(1)
[2]曹辛欣.论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及其化解对策.金融与经济,2012,(5)
[3]罗剑朝,韩红.小额信贷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4]李文政,唐羽.国内外小额信贷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金融经济,2013,(1)[5]闫新华.基于国际经验发展中国小额信贷的政策取向[J].企业经济,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