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部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示范企业申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申报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示范企业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文件
农办企[2006]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产品加工业主管部门:
为贯彻落实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方案》,提升我国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扩大精深加工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支持企业培育农加工产品出口品牌,加快建设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出口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农加工出口企业,经研究,决定于2006年确认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示范企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一)以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业,依法注册,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不含纺织、皮革及烟草)。
(二)拥有进出口经营资格。
(三)企业农加工产品年出口额:东部地区1000万美元以上,中部地区800万美元以上,西部地区500万美元以上。(四)企业通过ISO9000、HACCP等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行业认证(上报材料要求提供复印件)。
(五)近三年来无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未受过行政处罚。
(六)在国内已经注册商标和主要出口市场已经注册商标(上报材料要求提供复印件)。
(七)海关出口统计证明(上报材料要求提供复印件)。
二、申报程序。申报单位填写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示范企业申请表(见附表),按系统逐级上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审核后,报送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乡镇企业局)。
三、申报材料。申请表一式两份并传送电子文本。
四、申报时间。申报截止时间为2006年10月15日。
五、联系人及电话、地址、电子信箱。
联系人:王保平(部乡镇企业局农产品加工处)
电话:010-64193255,传真:010-64192761
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1号
邮政编码:100026
E-mail:zhangjix@agri.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办公厅
二00六年七月十三日
第二篇:农业部命名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
工作通报
第6期
2006年03月27日
农业部命名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 ——我市三家企业和一个基地获此称号
2005年,农业部在国家乡镇企业局设立了农产品加工局,负责规划、指导全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加快现代化农业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对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鼓励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优先发展,不断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2005年底,为争取国家的产业指导、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经企业申报,市、省主管局推荐农业部审定,绵阳市长林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红薯加工)、绵阳都乐魔芋制品有限责任公司(魔芋制品)3个企业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绵阳市无公害肉猪加工示范基地(农科
1区)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强市战略
2006年3月10日省统计局公布全省2005年市(州)、县(市、区)民营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评价结果的通报,在全省21个市州中,我市综合得分78.14,位列第5名(2004年的综合得分73.90,位列第12名)。
从第12名到第5名,说明了我市民营经济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我市的民营经济已从低谷走了出来,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我们将在继续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抓住“两个拳头”,构建六大产业集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业发展新思路,实现工业强市的战略上,锐意进取、奋勇拼搏,做出更多的贡献。
——————————————————————————— 送:市委常委、人大主任、政协主席、政府副市长,市委办,市府办,宣传部,政研室,督查室,人大农工委,政协 农委,经委、农委,各区市县、园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本局领导,调研员,助理调研员,各科室,存档。———————————————————————————
(共印70份)
第三篇:农业部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工作
农业部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1号)精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近日,农业部印发通知,对做好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一、积极推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关政策的落实
近年来,国家有关方面陆续出台了一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但目前落实得还不够到位,政策效应还未充分发挥出来。为此,各地要把促进已有政策落实作为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在全面梳理、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政策的基础上,通过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督促检查等形式,推动政策落实。主要有:积极推动税收政策落实,包括增值税进项税额优惠、免征初加工所得税、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增值税、农产品出口退税优惠等;积极推动信贷政策的落实,包括扩大农产品加工业信贷投放总量、建立审批绿色通道、严禁利率“一浮到顶”、减免贷款手续费用等;积极推动保险政策的落实,包括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推广新型险种、鼓励对外贸易和“走出去”企业保险服务等;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包括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所得税前扣除、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技术创新资助等;积极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包括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等政策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的价格政策等;积极推动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政策的落实,包括小型微型企业减半计征所得税、减免中小企业涉企收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在农产品加工业的有效落实。与此同时,要加强新的政策创设,在初加工、主食加工、综合利用、原料基地、收购资金、设施装备、加工园区、主产区布局等方面实现突破。要大力营造落实政策的舆论环境,开展各种宣传、宣讲和培训活动,确保政策公开透明。
二、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认真组织实施初加工补助政策。积极争取扩大实施区域、品种和资金规模,整体推进初加工设施建设,通过产后减损实现增产增收增供增效。积极推进粮食加工减损。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通过合资合作方式建设烘储设施,同时采取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等措施,防止粮食过度加工造成浪费。加强菜篮子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改造升级贮藏、保鲜、烘干、分类分级、包装和运销等设施装备,并与园艺作物标准化基地建设同步规划、建设和实施,择项列入初加工补助和农机补贴范围,同时积极向物流配送和电商拓展。
三、深入开展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
培育主食加工知名企业和“老字号”。通过示范引导和培训提升等形式,着力培育一批产权清晰化、生产标准化、技术集成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品牌化的主食加工示范企业;开展主食加工知识普及、产品展示和技术交流,树立现代主食消费理念,组织主食加工“老字号”品牌推介,加快推进马铃薯主粮化、主食化进程。加强主食加工公共服务。开展主食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建立专家咨询会商平台,加强研发体系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主食加工业产业联盟。组建主食加工技术集成联合体。着力促进引进装备国产化,增强主食加工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满足城乡居民对主食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多样化市场需求。
四、启动实施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提升工程
明确一部分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的主攻方向。科学选择一批重点地区、品种和环节,主攻农业副产物循环利用、加工副产物全值利用和加工废弃物梯次利用,研究最经济、最有效的阶段性突破路径。筛选一批综合利用成熟技术设备装备。集成、示范和推广一批综合利用新技术,通过工程、设备和工艺的组装物化,在秸秆微生物腐化有机肥及过腹还田、稻壳米糠、等外果及皮渣、畜禽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环节开展试点。制修订一批综合利用标准。完善产品标准、方法标准、管理标准及相关技术操作规程等。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综合利用服务的做法和经验。
五、着力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水平
加快推进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支持和引导研发体系以瓶颈问题为导向,分品种分领域按照产业链条布置创新链条,构建“产学研推用”有机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协同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设施装备研发。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具有中试能力的工程化研究平台及产业化应用平台,通过技术优化、组装、集成和配套研发,开展工程化研究和核心装备创制,孵化形成一批集成度高、系统化强、能应用、可复制的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装备。加强成熟技术筛选推广。深入开展科企对接活动,搭建推广转化信息平台,选择重点产区建立技术示范基地,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先行先试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专项研发项目,加快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培养造就人才队伍。通过交流合作、科技攻关、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培育一批经营管理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生产能手和技能人才。
六、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以资产为纽带积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集团。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联合等方式,促进要素流动和资源整合,与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建立产业联盟,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创建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示范单位。积极争取财税融资政策。推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加强上市融资服务和指导培训,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支持企业进行技术装备改造和产业升级。实施质量立企、品牌强企战略。支持引导企业建立检测检验、质量标准和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将质量和信誉凝结成知名品牌;加强同区域同类别的品牌整合,大力宣传和保护品牌,建立农产品加工品牌目录制度;鼓励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申报和推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七、稳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建设
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县为单元整建制创建一批原料基地、加工园区、营销体系等有机衔接、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示范县,推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组织筛选推广加工专用优良品种,组装集成原料生产技术,从生产到销售全程实现标准化。扶持建设一批起点高、功能全、带动力强的加工园区。注重发挥产业集聚区整体效率,改善软硬件环境,加强运行机制建设,引导企业加强分工协作,完善研发机构、监测机构和污水处理及给排水系统等配套设施,让企业共享资源和服务、共同治理污染。构建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园区打造农产品加工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展销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发展直销直供、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营销、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等新型流通业态,创新商业模式,探索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鼓励骨干企业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
八、鼓励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加强主产区产加销整体构建和区域合理分工。与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衔接,将加工流通与生产消费同步规划和实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科学确定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主产区、养殖主产区、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垦区、草原生态区等区域发展重点,对主产区加工业进行重点布局。促进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转化。通过协调争取政策、资金,大力推动粮食加工科技创新和推广,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努力改善粮食烘储加工条件,加强粮食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管理,引导企业科学开展粮食精深加工,积极鼓励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积极拓展粮食加工转化增值空间。搭建加工产能转移承接平台。组织加工企业将产业转移到主产区,与主产区的资源优势加以整合,合力打造优势主导产业。支持农民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建设“粮食银行”,探索粮食产后统一烘干、统一加工、统一储存、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促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九、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管理服务水平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对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农业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把农产品加工业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议程。要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调整充实人员队伍,理顺职责关系,推动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协调配合,落实责任分工,在人才队伍、原料基地、技术装备、营销网络、基本建设、财政预算、外经外贸、质量标准体系等方面给予支持。各级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合作、紧密配合,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形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合力;要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职能作用,从本地实际出发,组织拟定发展战略、政策、规划、计划并指导实施,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和现代农业布局,对“十三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要引导督促企业守法诚信经营,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并严格执行;要指导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布局调整、区域合作,建立信息、技术、人才、融资等公共服务体系,搭建投资贸易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创业示范基地;要组织关键公共技术研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展监测分析、标准跟踪、教育培训、技能开发等工作,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统计制度和调查方法;要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支撑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要总结成功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强化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努力营造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四篇: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基地
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基地
建设项目实施报告
菏泽市利德尔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果蔬生产型高新技术加工企业。注册资本394万美元,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年产蔬菜、水果、菌类罐头30000多吨,速冻蔬菜、水果、菌类食品10000多吨。产品主要品种有白芦笋、绿芦笋、刺菜、洋蓟、白花菜、绿花菜、蒜薹、豆芽、红甜椒丁、青刀豆、荷兰豆、青豆、胡萝卜、甜玉米、草莓、黄桃、梨、苹果、平菇、双孢菇等产品。公司产品畅销西班牙、德国、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公司是山东省与菏泽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拥有员工3000人,其中固定工350人,季节性合同工2650人;现有原料基地7000余亩,为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致富做出了较大贡献。
为了进一步壮大和完善企业,我公司决定对公司进行升级改造,具体情况如下“
1、投资30万元建立健全质量检测和管理能力,完善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工作,提高农业的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健全信息化和追溯体系建设,提高检测水平和检测资源利用效率其中企业自筹20万元,申请补贴10万元。
2、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计划从西班牙引进刺菜、洋蓟等国外品种100公斤,推广种植面积1000亩。
投资概算:引进在费用每公斤3000元,共计30万元
资金筹措:自筹20万元,申请财政补助10万元。
3、检测实验室总投资65万元,企业自筹45万元,申请补贴20万元.4、投资30万元,培育“利德尔”品牌,与国际接轨,对基地进行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包括GLBGAP、BRC、IFS、4个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等)。
资金筹措:企业自筹10万元,申请补贴20万元。
一、项目实施具体情况
1、项目情况
(1)公司基地信息化和追溯体系建设已经批复并顺利实施,其中购置电脑3台,打印3台,追溯体系软件系统3套,共计金额30万元,公司已全部完成该项目的实施,目前所需资金由企业暂时自筹。
(2)公司引进西班牙刺菜、洋蓟等共70公斤,金额为21万元,种子已在公司基地冉堌镇苗楼村进行了实验性种植,目前完成了该项目进度的70%,资金由企业暂时自筹。
(3)公司实验室正在逐步更新和升级改造中,其中已经购进设备有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农残快速检测仪、气质联用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无菌操作台、培养箱等实验室设备,设备总投资共计38万元,人员培训费用为5万元,累计投资43万元,完成项目总进度的66%。资金由企业暂时自筹。
(4)公司经过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已注册了“利德尔”商标,并在逐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目前公司已经和国家有关质量体系认证单位达成协议,对公司的GLBGAP、BRC、IFS进行认证,已预付费用10万元,该项目公司累计投入已达18万元,完成总进度的60%,资金由企业暂时自筹。
2、资金目前还没有补贴到企业,项目进行的所有费用暂由企业自筹。
3、项目建设和运行已由具体专业人员在有条不紊的操作中。
4、在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存在新品种种植和追溯系统运行方面经验的不足,不过目前已派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加快对新型事物的了解和操作。
5、公司各种情况及动态已经在信息填报系统中及时有序的申报中。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领导、指挥、协调,并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确保项目实施。
2、部门协调,齐抓共管。在施工图纸设计、地勘、项目招投标、质量监管、用地的规划审批、资金使用等方面,认真履职,监督到位,落实到位,加强对建设工程的督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确保了工程建设的有序推进。
3、强化监管,确保质量。为确保工程质量监管到位,建立直接联系项目制度,明确了挂钩领导、职责,单位选派工作责任心强、熟悉工程业务人员作为驻工地监管负责人,负责施工监督,做好隐蔽工程监管
三、有关工作建议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基地种植建设、追溯系统体系运行和农残检测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做强做大。为了适应新形势,进一步改革创新,公司具体操作如下:
1、自主创新,创立品牌。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院所加强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档次。指导出口基地开展境外商标注册等品牌建设工作,加强对出口基地品牌的宣传推介。
2、开拓市场。搭建经贸平台,参加广交会等重点展会,在一些重要经贸活动中设立宣传与展示,提高出口基地知名度。积极开展出口基地境外促进推广,广告宣传、知识产权备案、专利申请、品牌宣传等推广活动。提升服务品质,实现国际化经营。
3、健全管理办法,建立评价体系。拟定出口基地管理办法、出口基地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加强对出口基地的管理。逐步建立科学客观的出口基地评价体系,加强对出口基地动态跟踪和信息通报。评价指标体系要体现出口规模扩张,体现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
4、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制。对基地明确阶段发展目标,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定期对出口基地进行考核评估,考核严格按照出口基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
菏泽市利德尔食品有限公司
第五篇: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农产品加工、渔业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农业部有关司局、直属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部署要求,我部研究编制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农业部
2016年11月14日
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四化同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简称“产业融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条件
农产品加工业连接工农、沟通城乡,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是产业融合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建设健康中国保障群众营养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产业融合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为“十三五”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1.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奠定了产业融合的坚实基础。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2145万吨,棉油糖、肉蛋奶、果蔬茶、水产品生产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000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0%。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建设取得新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56%和63%。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2.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了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规模水平提高,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8万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近20万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超过10%,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由1.7∶1提高到约2.2∶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创新步伐加快,初步构建起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框架,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了一批成熟适用技术。产业加速集聚,初步形成了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水稻加工、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加工、长江流域优质油菜籽加工、中原地区牛羊肉加工、西北和环渤海地区苹果加工、沿海和长江流域水产品加工等产业聚集区。带动能力增强,建设了一大批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原料基地,辐射带动1亿多农户。
3.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构筑了产业融合的重要支撑。到2015年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超过250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入股入社、订单合同、托管联耕等多种形式开展联合与合作,融合机制不断健全,融合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在大宗农产品生产供给、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4.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拓展了产业融合的新领域。2015年全国有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00多亿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引入,涉农电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众筹等亮点频出,农产品市场流通、物流配送等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农业生产租赁业务、农商直供、产地直销、食物短链、社区支农、会员配送等新型经营模式不断涌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呈暴发增长态势,2015年全国年接待人数达22亿人次,经营收入达440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10%;从业人员790万,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
(二)重要机遇
1.一系列“三农”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强调“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调结构、提品质、去库存;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农业降成本、补短板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对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培育新产业,推动产业融合营造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
2.新型城镇化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对强化产业支撑,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村资源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消费结构升级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2015年,我国人均GDP约8000美元,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新的重大阶段性变化,对农产品加工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扩张,对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农产品消费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市场细分、市场分层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断深化;农产品消费日益呈现功能化、多样化、便捷化的趋势,个性化、体验化、高端化日益成为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的重点;对新型流通配送、食物供给社会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服务消费不断扩大,均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4.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变革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以农产品电商、农资电商、农村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农业服务产业迅速兴起。绿色制造、食品科学、材料科学加速创新应用。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重构了产业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方式,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三)面临挑战
1.农业产业体系不完善,产加销发展不够协调。农村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差,融合程度还比较低。农业生产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如土地、水等资源约束加剧,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压力加大,食品安全和消费者信心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市场化发育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被人为地分割在城乡工农之间不同的领域、地域,导致农业成本高、效益低。
2.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滞后,带动能力不够突出。与农业生产规模不协调、不匹配,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2.2∶1,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3~4∶1。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比发达国家落后15~20年。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不足,一般性、资源性的传统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加工专用品种选育和原料生产滞后,农产品产地普遍缺少储藏、保鲜等加工设施,产后损耗大、品质难保障。融资难、融资贵、生产和流通成本高等外部环境制约依然突出。
3.股份合作数量较少,利益联结关系不够紧密。农业集约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民与企业之间订单交易普遍缺乏法律约束力,有些合同不够规范,履约率不高,双方利益都得不到有效保障。受风险防范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合作、股份合作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数量不多。
4.国际竞争不断加剧,国内产业融合不够充分。国内大宗农产品普遍缺乏国际竞争力,同类产品的国内外价格差不断扩大,进口压力不断加大,产品市场受到挤压。中美中欧农业投资协定正在加快谈判,国内企业发展粗放、产业链条短、融合度低,销售渠道和品牌效应与外资竞争面临更大压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目标,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保障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要素集聚优化,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产业交叉融合互动发展,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为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激发融合活力。把创新作为引领产业融合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树立“大食物、大农业、大资源、大生态”观念,深入开展产业融合理论创新;大力发展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逐步推进产业融合制度创新;积极应用互联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现代技术,切实加大产业融合科技创新。
2.坚持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把协调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着力推进产业交叉融合。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的作用,推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拓宽发展空间,促进城乡、区域、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3.坚持绿色生态,促进持续发展。把绿色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遵循,着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通过绿色加工、综合利用,实现节能降耗、环境友好,形成“资源—加工—产品—资源”模式,发展营养安全、绿色生态、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食品产业;遵循生产生活生态并重,发展培育新业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产业融合的绿色发展方式。
4.坚持开放合作,拓展融合空间。把开放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着力推动产业“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涉农企业参与双向开放,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搭建区域间、国际间投资贸易合作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产品、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
5.坚持利益共享,增进人民福祉。把共享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要求,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产业发展为增进人民福祉服务,拓展产业功能,通过支持政策与带动农民分享利益挂钩,激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大力发展农民共享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使农民有体面的就业,有尊严的生活,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与幸福感。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稳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生产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协调、企业效益有所上升、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水平,带动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促进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用持续增强。
——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质量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到2020年,力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6万亿元,年均增长6%左右,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4∶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左右,其中粮食、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分别达到88%、23%、13%、17%、38%;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规模以上食用农产品加工企业自建基地拥有率达到50%,专用原料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更加活跃。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互联网+”对产业融合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拓展农业多功能取得新进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更加活跃。到2020年,力争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达到55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9.5%左右;企业电商销售普及率达到80%;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80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40%左右;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7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接待游客突破33亿人次。
——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产加销衔接更加紧密,产业融合深度显著提升,产业链更加完整,价值链明显提升。产业融合主体明显增加,农村资源要素充分激活,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方式更加多元,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增值收益不断增加。城乡之间要素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改善,产业融合体系更加健全,培育形成一批融合发展先导区。
主要指标类别
指标
2015年
2020年
年均增长农产品加工业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万亿元)
19.4
6%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1
2.2∶1
2.4∶1
[0.2]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总体
[3]其中:粮食
[3]水果
[3]蔬菜
[3]肉类
[1]水产品
[3]加工企业自建基地拥有率2(%)
[25]新业态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亿元)
4300
5500
9.5%加工企业电商销售普及率3(%)
[30]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亿元)
1500
8000
40%休闲农业年接待旅游人次(亿人次)
8.4%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亿元)
4400
700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