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转移到培育解决农民问题的新思路(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2 19:3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转移到培育解决农民问题的新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转移到培育解决农民问题的新思路》。

第一篇:从转移到培育解决农民问题的新思路

从转移到培育:解决农民问题的新思路 赵凌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党组书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教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外出务工以及政府转移培训成为我国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与我国发展阶段特别是二元结构转换以及加工贸易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这一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正逐渐显现。比如,对农民工的粗放式使用不利于农民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升;农民工主要向外地特别是沿海地区转移,不仅增加了转移成本,而且削弱了输出地产业发展的劳动力支撑;城市对农民工的接纳条件和环境欠缺,农民工融入城市困难重重;一些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劳动力过度转移问题,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等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我国农民问题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解决农民问题需要从侧重转移转到侧重培育。首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需要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育。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人口红利”基础上的,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但由于存在对劳动力粗放式使用、忽视劳动力培育与素质提高等问题,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日益突出,技术工人严重不足。这不仅制约了我国的产业升级和发展后劲,而且使解决农民问题面临新的瓶颈。因此,需要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农民问题和劳动力培育结合起来,既关注农民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也关注农民的培育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使农民真正融入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其次,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育。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其实质是按照市场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要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整体性改造。这种改造既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物的方面,又包括农民素质提高等人的方面。因此,解决农民问题的思路不应仅仅局限于培训转移外出务工人员,还应着力于培育新型农民。

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把握我国农民问题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解决农民问题的新思路。一是在农民的去向问题上,提出“转移”与“培育”相结合的思路。一方面,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另一方面,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二是在解决农民问题的方式上,明确了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主动接纳相结合的思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提出了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思路。今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在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实施强农政策,通过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强农政策的重点之一,就是强化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由此可见,应根据我国农民问题的阶段性特征,相应调整解决农民问题的思路,即从侧重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到全面培育劳动力。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应明确全部农村劳动力都需要开发和培育,既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合格劳动者,又为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其次,城市应积极参与农民问题的解决,通过教育、培训等公共资源的共享,促进农民工素质的提升。第三,农村地区应在继续做好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完善机制、优化环境,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

第二篇:探索“解决看病难问题”的新思路

探索“解决看病难问题”的新思路

大纲

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二、我国“看病难”问题的现状和主要矛盾

1.我国“看病难”问题的表现

2.“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成因

三、多管齐下,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大力发展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便民惠民的基层医疗网络

2.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发展,方便群众看病治疗

3.坚持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公益性基本取向

4.提高广大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责任心和综合素质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01: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业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医疗保健具有极高的普遍性要求和很强的技术性要求;医疗卫生服务和医药具有一定的经济物品特性;医疗卫生服务是高度人性化的服务过程

K02:在我国,“看病难”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优质的医疗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医院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医疗卫生材料价格虚高,药品流通领域管理不到位;医疗、医护和医药成本在逐步上升;少数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片面追求自身经济效益,加大了患者的负担

K03: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大力发展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便民惠民的基层医疗网络;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发展,方便群众看病治疗;坚持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公益性基本取向;提高广大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责任心和综合素质

正文

看病治病和保障身心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要求之一,它同住房、教育、就业等一样,都是民生的基本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看病难问题一直相当突出,近些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困难。

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医疗卫生服务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之所以说它具有特殊性,是因为: 首先,医疗保健具有极高的普遍性要求。医疗保健关系到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它应面向每一个民众,而要满足每一个民众的资源却是有限的。

其次,医疗保健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要求。高质量、高水平的看病治疗和相关的医疗服务,是每一个民众的普遍要求。民众普遍要求医生和医院拥有较高的医疗技术水平,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要好,但是高水平的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也是有限的。

第三,医疗卫生服务和医药具有一定的经济物品特性,但又不是纯粹的经济物品。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里,医疗看病的经济成本逐步提高,医生、医护人员的薪酬福利需要提高,医院、医药企业要讲究经济效益,因此,医疗卫生服务和医药具有一定的经济物品特性,但这也使“看病贵”的问题随之而来。不过,医院、医生、医护人员以及医药企业又决不能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追求目标,他们必须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所以,医疗卫生服务和医药都不是纯粹的经济物品。

第四,医疗卫生服务是高度人性化的服务过程。看病治疗是医生、医护人员同广大患者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过程,这涉及到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问题,也就是说涉及到协调医患矛盾的问题。

简而言之,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和“看病难”的问题既涉及到医疗资源配置均衡的问题,也涉及到医疗技术水平与医疗服务态度的问题,更涉及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医药费用支付的问题、医疗保障制度的问题等。

可以说,医疗卫生事业和群众看病的问题既是一个公共产品(或者公共服务)问题,又不是一个纯公共产品,而是具有准公共产品、拥挤性公共产品的特性。医疗机构大多是地方政府建设建立的,因此,公立医院大多是地方性公共产品。而在我国的现实社会中,各个地方的发展,包括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发展是很不均衡的,它在市场经济中既带有一些经济特性,同时还有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在里面。所以,医疗卫生事业和群众看病的问题是一个多种元素的复合体。

二、我国“看病难”问题的现状和主要矛盾

1.我国“看病难”问题的表现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医疗资源——包括医疗机构、医疗人才和医

疗服务水平的分布非常不均衡。例如:沿海比较发达的地区一般医疗机构齐全、医疗人才密集、医疗水平较高,与之相比,广大中西部地区则有比较大的差距。所以,从总体来说,“看病难”的问题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需要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才能逐步解决。

(1)绝对意义上的“看病难”

由于医疗资源绝对数量上的不足,一些地方,尤其是中西部的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缺医少药”或不能及时、充分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情况。

(2)相对意义上的“看病难”

这是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的相对不足造成的。目前,优质医疗资源大多数分布在大城市的大医院里,在那里,排队等候挂号、就诊、检查、化验、交费和取药等每个环节都十分拥挤,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精力,苦不堪言。

(3)因“贵”而“难”

因“贵”而“难”是指由于医药费用昂贵而引起的“看病难”。据统计,2010年,我国医院门诊病人人均每次医药费用为166.8元;住院病人人均每次医药费用为6193.9元。一个病人住院治疗一次,就超过了一个农民人均一年的总收入。

2.“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成因

通过对目前医院、医疗卫生服务、医药以及医药生产经营的一些现状分析,结合医疗运行的一些机制,我们不难看出,“看病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优质的医疗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

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乡村和城市社区的医疗机构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以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其资金、设备和医疗人才的配置不到位,导致不少群众看病就医往往朝大城市的大医院跑,加剧了“看病难”矛盾。

(2)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医院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一方面,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影响了医院设施的更新完善、设备的添置、人才的培训、技术项目的开展等,导致医院的医疗救治能力差,影响了群众就医的高效快捷;另一方面,医院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不够高,内部考核约束机制不完善,无能力解决自我发展的经济投入,影响了医疗服务能力的提高。

(3)医疗卫生材料价格虚高,药品流通领域管理不到位

医药商品的流通环节被层层加码,药品降价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加重了“看

病贵”的程度。

(4)医疗、医护和医药成本在逐步上升

一方面,医学科技在不断发展,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和新材料逐渐被运用,患者在享受安全、准确、快捷的诊疗服务的同时,支出的费用也相应提高;另一方面,医院在物价不断上涨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也需要生存和发展。因此,医疗费用在一定幅度内的增长不可避免。

(5)少数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片面追求自身经济效益,加大了患者的负担 少数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为完成目标任务、提高效益工资,采取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行为,加大了患者的负担。

三、多管齐下,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大力发展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便民惠民的基层医疗网络

2012年3月中旬,中央政府颁布了“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主要重点和主要任务。中央政府根据国情国力的实际出发,明确提出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方针,也就是说,制度设计和发展方向上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发展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1)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

坚持不懈地推进广覆盖、促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建设好从防治到医疗的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使基层医疗机构成为广大群众看病的首选。尽量使得广大群众不得病、少得病,小病治疗能够在乡村或者社区医院解决。同时,努力加大对基层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

(2)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努力提高基本保障水平

一方面,在继续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的基础上,重点完善对于重特大疾病和特殊人群的保障机制;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增强基本医疗保障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逐步提高人均统筹的资金标准,提高住院治疗费用报销的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确实减轻群众的看病负担。

(3)逐步增加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内容

实行动态调整的机制,完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不断扩大基本药物的目录范围,增加基本药物的药品种类,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实行基本药物最高价格规定

和降价制度。

2.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发展,方便群众看病治疗

(1)努力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资金投入,增加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材设备的配备

加强医护人员医疗技术方面的培训,化解和清理基层医疗机构的债务问题,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投资,把更多的医疗技术设备和医疗人才引导到乡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

(2)合理规划布局,增加医疗点,特别是广大农村医疗点的建设

(3)建设和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4)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和培训人才,在基层用好人才

(5)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做好对口支援基层的工作

(6)充分发挥中医中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

以城乡基层为重点,加强中医中药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期末,能够使95%以上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中药的医疗卫生服务。

3.坚持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公益性基本取向

(1)公立医院体制机制的改革必须坚持公益性的基本宗旨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主要包括医药分开体制的改革、医院管办分开体制的改革,医院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医护人员分配机制的改革以及后勤服务系统的改革等很多方面。这些改革的基本立足点,是搞好公立医院的公共医疗服务,提高效率,科学管理,充分提高广大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这些改革,坚决杜绝“创收、提成、回扣”等唯利是图的扭曲现象,制止和打击诸如医院、医生、药房、药厂、药贩等串通一气牟取暴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2)理顺体制,积极推进医药分开、管办分开

实行“医药分开、管办分开、政事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四分开”原则,扎扎实实降低医疗费用和药物费用,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3)增加政府的预算资金投入,完善补偿政策

政府在重大工程建设和医疗设备器材方面必须要有投入,还要补偿由于医药分开后医院的一些亏损。

(4)优化和完善医院的内部管理和医疗服务流程,缓解病人“看病难”的问题

4.提高广大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责任心和综合素质

第一,进一步改革体制机制,特别是改革绩效考核的方式方法,保障广大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医护人员的收入水平和福利保障。

第二,改善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环境条件,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第三,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第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充分保障广大医护人员的权利,特别是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水平,解决好医患矛盾。

第三篇: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则被确定为“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农村变革的新起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提出。上世纪80年

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村变革的一个新起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的第三次重大调整。第一次调整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给农民,分权是其核心。2003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为第二次调整,调整的核心是减负。

而站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看这个“新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则更加清晰。国际经验表明,农业衰落和农村凋敝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三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矛盾累积到今天已演化成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大局的焦点。

正是在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2.6万亿元,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这样的宏观背景,催生出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农业用地减少了数千万亩,突破了应该稳定在2010年的18.8亿亩的耕地指标,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到15亿亩以下。在这种情况下,粮食短缺造成基本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带动物价上涨,导致2004年年初物价指数突破5。

“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林毅夫由此进一步分析认为,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对于保证农业作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和粮食安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而且对于预防通缩、拉动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动,将成为未来我国投资和消费的最大市场。

农村进步的新理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短短20字的定位,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政策,体现了我党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全新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温铁军分析说,新农村至少具有三个“新”特点:一是新在城乡之间的统筹良性互动上,体现出一种城乡之间的和谐;二是新在农村的发展重在农村的社会制度建设,体现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要求;三是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仍保持充满田园风光的良好生态型社会。

全新的建设理念来源于这样一个现实: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1997年之后连年扩大,目前仍维持在3.21∶1。全国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的行政村没有通公路通电话,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由于农民手中没钱,农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投入明显不足,不仅影响到农民生活质量,甚至连基本的看病就医、读书上学也难以满足。据卫生部估计,全国有40到60的农村人口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湖南的一项调查则表明,农村孩子从进学校到高中毕业,在上世纪80年代共需支出108元,90年代需支出约8000元,到2004年则需支出约3万元。

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也不能止于增加农民收入,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期。

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也正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挂牵的事。今年4月温家宝在四川巴中考察时对乡亲们说:“我心里始终有三件事放不下,一是让农村孩子能上学,二是让农民看得起病,三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农村建设的新发展

过去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我国农村建设正迎来一次新的发展高潮。

——各地种粮农民首次享受到直接补贴的好处,2004年全国共安排粮食直补资金116亿元;全

第四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张建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简称“四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但在当前,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比较效益低,农村缺乏一批年富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极大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全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人才创业扶持等10 项重大政策;把“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列为12 项重大人才工程之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办发〔2014〕61号)明确要求,努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认定、扶持体系,为统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指明了方向。农民教育培训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任务更加紧迫而繁重。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就显得特别重要而紧迫。正如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所言,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职业技能与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 11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为自身职业,并以此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农民。他们与传统农民相比较,有其不同特点,即具有职业选择自主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科学性和创造性。职业农民是能够主动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要求的职业人,享有与其他行业劳动者同等的职业保障和权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大意义

1.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经过自身多年的努力,已经培育出一支职业农民队伍。他们占人口总数比例低,数量不多,但能够很好承担所属国家农业生产的重任。当前农业现代化实质就是要实现农业社会化的大生产,核心是专业化、协作化生产,农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科学,从而形成农业产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实现这个过程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归根结底是要依靠掌握和使用先进科学技术,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目前,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大量转移,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和务农经历缺失加剧农业后继乏人,“谁来种地”、“地如何种”已成为现实而紧迫的重大问题。

/ 11

农村务农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老龄化现象严重,从业人员数量锐减,已经严重制约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客观上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消除这种不利影响。

1.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新生代农民弃农现象日趋突出,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在农村,妇女、儿童、老人充当主要劳动力,他们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务农,使得更多的土地被荒废,“将来谁来种地”、“地如何种”的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问题。新型职业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我国未来农业生产中的主导,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集约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能有效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当前我国农村荒地现象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包括土地等各种要素迅速被吸收、积聚、重新组合。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农村土地被抛荒的情况,客观上需要土地集体承包,集约生产,现实条件呼唤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好这个问题,有利于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1.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迫切需要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本质上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人力资本。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者业务素质、科技素质不高,在很大程

/ 11

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青壮年农民涌入城市务工,妇女、儿童、老人充当主要劳动力,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降低。一方面随着工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增长,粮食也面临需求的刚性增长;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成本刚性上升,无论是土地,还是水资源等农业生产资源受到刚性约束,供给压力增大。所以发展农业不能脱离客观的资源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农业发展还应该在现有基础上突破资源的束缚,我们需要不断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提升农村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切实将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一批引领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和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市场管理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各地都十分重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深感培育的意义重大而紧迫,从2013年到现在一些地方根据农业部的要求结合自身地区特点大胆创新探索培育模式、手段和方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2.1 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属于社会公共产品范畴,对此问题的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国家和地方财政应该安排专项资金加以支持,解决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作长远打算。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国家对农民欠缺的太多,现在应该是还帐的时候了。应该切实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现

/ 11

代化的有效实施。因此需要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等方面增加投入力度。

2.2 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制度体系不完善

我国还没有制定关于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国家层面制度,培养职业农民缺乏法律和制度依据。户籍制度二元化使得要素流动受限,制约了职业农民队伍的发展;目前的土地制度无法进行有效的土地流转,很难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制约了职业农民队伍的形成; 教育体制还不完善,制约了职业农民培养; 我国还没有建立规范的职业农民岗位标准和准入制度,缺乏相应的投入机制、补贴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保障制度,制约了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2.3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培养难度大

据农业普查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整体偏低。在农村从业人口中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仅占5.8%,平均受教育年限7.8 年(城镇这一数值为11年)。当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状况也不容乐观,未受到任何培训的占76.4%。再加上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紧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各种因素相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难度增大。

2.4 农民参与培训主动性不够,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相当部分农民参与培训往往是因为当地主管部门对培训给予了财政支持,或是将参与培训与某种利益相挂钩,其积极主动性不高,在培训过程中抱有应付差事的心态,使得培训并不能

/ 11

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现有的农民培训内容大多只是简单的技能培训,而农村地区差异明显,呈现多样化需求,既包括传统的家庭种植业与养殖业方面,也包括非农职业技术服务方面如农产品加工、建筑、运输、服装加工、家政等,培育内容与农民需求脱节,培训效果大打折扣。据调查,目前培训的情况是,超过60%的农民认为没有合适的内容,超过50%的农民认为内容不切合实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选择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充分发挥市场调控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高瞻远瞩,制订出科学严谨的长远规划,才能获得理想效果。

3.1 营造新型职业农民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

3.1.1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树立平等的农民职业观念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农业、关心农村和尊重农民的社会氛围。农业作为产业、农村是工作地点、农民不再是身份而是职业,犹如工人在工厂做工一样,农民在农村务农,没有尊卑贵贱之分。但目前农民不仅收入低,而且社会地位低下,难以享受与非农民平等的社会福利和待遇,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壮年远离家乡,涌入城里务工,逐渐形成了“只有没出息的人才留在农村”的社会心理。因此,要吸引有志于现代农业的青年选择做职业农民,就要求社会抛弃一切歧视农民的偏见和行为,营造

/ 11

适于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社会舆论环境。

3.1.2 营造要素双向流动的环境,稳定和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营造要素双向流动的环境,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消除限制城乡要素流动的障碍因素。一方面,创新和规范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流转在自愿、平等、有偿的原则下按市场机制运行流转,确保土地能够集中起来,实行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为新型职业农集中起来,实行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另一方面,一部分城镇人才也可到农村创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这样新型职业农民打破了户籍限制,没有身份区分,队伍就会不断发展壮大。

3.1.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目前,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员工实行退休制,退休后有退休金供养,但在农村,农民干一辈子都退不了休,七老八十的人依然还得干农活,不然什么也没有,依靠目前及其微薄的每月几十块百来块钱的政府补贴根本生活不下去。在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方面应建立完善体系,确保新型职业农民没有后顾之忧,这对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化有很大的吸引力。

3.2 科学筛选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为了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达到更好效果,有必要对培育对象进行事前筛选和培育。将生产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和农村发展带头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特别是农业生产企业主、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学生村官、科技示范户、农机能手、7 / 11

动物防疫员、种植养殖大户等主体,以及农民植保员、经纪人、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各类生产经营和技能服务型人才,将他们进行培训引导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然后再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发展出更多的职业农民。其次,政府还应该从农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中选拔具有潜在发展能力的、有意愿服务三农的农业技术人才,要对这类人员进行培育、引导,鼓励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发展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在此特别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被“赶”回农村务农,而是重在引导,出台激励政策,完善培训机制,对农民合理分流,一部分作为城市农民工,一部分作为职业农民。多年来政府在农民工转岗培训方面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积累了不少经验,而对职业农民的培训方面一些地方才刚刚起步。在对农培训上要统筹兼顾、立足长远,不能只看短期利益。

3.3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构建灵活多样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和培训组织体系,创新培育培训内容和方式,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经验,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适用、有效果。

3.3.1 完善培训主体,创新培训模式

政府应整合职业院校、电大、党校等资源,加强与农业院校合作,引进人才,完善培训主体。要创新培训模式,可以采取学校+园区、农技推广体系、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等培训模式。培训方式方法要灵活,采取送教下乡、教师进村等农民易于接受的方

/ 11

式,把教育培训办进农村、办进田间、办进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实现就地就近培养。采取传统的讲授、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土专家传授等多种手段进行培训。

3.3.2 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因地制宜制定培训计划,应从各地方特点和需要出发,将培养内容与地方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围绕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及市场信息等开展教育培训,要因地制宜开展,各地方农村适宜做什么就培训什么技能,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涵盖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又要结合地方农业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和指导。培训内容要从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扩展到涵盖产前产后的相关领域,如农产品销售及服务,食品加工,农场管理等,以及从技术培训拓展到创业经营和就业技能培训等。此外还要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及农民需要,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地点和内容,在培训时间上,要避开农忙时节,确定适中的培训周期;在培训地点上,必要时可安排在距离农民住所较近的地方,选派教师入村进行培训。

3.3.3 加强培训体系的监督评价,建立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监督评价机制,对培育效果情况进行评价监督也是很有必要的。监督评价机制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反馈等基本内容。

3.4 完善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度供给

3.4.1 颁发绿色执业资格证书,提高准入门槛参照成熟职

/ 11

业准入规则,应该实行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像教师职业有教师证、会计职业有会计证一样,可以优先选择容易实行企业化运作的产业选拔优秀农民进行职业化培训试点,稳步推进,逐步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获证者才能享有新型职业农民各种优惠待遇。

3.4.2 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对新型职业农民给予重点扶持。国家出台必要的政策,对新型职业农民给予一定的补助,或给予优先提供产业发展相应低息或政府贴息贷款,保障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基本资金需求。此外,还应该在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方面以及子女教育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了却新型职业农民的后顾之忧。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使从事农业职业的收入水平达到或赶上各行业平均水平,才可能吸引更多人才,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新型职业农民所给予的政府补助或提供的产业发展相应低息或政府贴息贷款,应严格控制其用途,不得挪作他用,否则立即收回所有补助和贷款。

3.4.3 制定和修改各项涉农法规,完善激励机制。现行的涉农法律法规为保障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权益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应该适时进行调整,同时,一些“三农”新法律需要及时制定。把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与各种涉农法律法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培训工作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职业、规模发展壮大才能有法律保障。此外对有显著贡献的新型职业农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大

/ 11

力宣传,以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和政治地位,这样就能引领带动传统农民更多更快地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新课题,必须高度重视,不断创新探索。问题十分复杂,涉及面广,需要多方长期共同奋斗去解决,包括各级政府资金、政策支持。不仅需要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更需要政府政策的倾斜与资金的投入力度,还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度供给以及农村自觉意识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劳动者人力资本,从而为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人力保障。

甘肃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两当县分校

联系电话: ***

/ 11

第五篇:街道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方案

一、我街道被征地农民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二)存在问题

1、富余劳动力多。由于被征地后“洗脚上田”的农民在就业方式上发生了变化,其一,在外来人员密集片区,部分农民将征地后补偿款用于建造住宅出租,依靠出租房屋作为主要经济收入,如a居委。其二,在被半征地后还剩余部分耕地的c居委,目前大部分农民仍依靠耕地种养谋求出路,也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三,少部分农民依靠投资办实业、工厂做工及做生意等自谋职业实现就业。其四,除以上三种情况外的大量富余劳力,这部分农民约占总数的70%,这些人综合素质和劳动就业能力较低,缺乏技术,就业门路狭窄,加上有的存在着“大钱赚不了,小钱不愿赚”的思想,对粗犷工作不愿做,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做不了,因此,找不到出路,终日无所事事。

2、依靠种养为主的农民收入低。主要因市政建设需要,目前市政道路建设地基抬高,原有的农田排灌系统受破坏,很多农田排灌渠积淤,农田排灌不畅,每逢雨季,农田受浸严重,造成农业、种养业产出不高,农民收入低微。

3、农村片区内涝问题突出。城乡结合部的排灌系统受破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也使居民居住区积水内涝。目前,在我街道的6个涉农居委中都不同程度上出现内涝问题,个别低洼片区只能靠人工强行排水,严重的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b居委尤为严重。

4、农村自留用地和自建厂房的开发建设,应收的税费高,造成居委集体经济和农民负担更大。当前自留用地和自建厂房出租应缴纳的税费标准与城市商品房开发所缴纳的税费属同一标准,使集体经济开支压力增大,同时,过高的税费使农村自留用地和自建厂房出租在价格上失势。

5、商行欠数多。我街道6个涉农居委被商行欠款共近400万元,这些呆帐使居委集体利益受到严重打击。

6、城乡结合部市政设施配套不齐全,卫生设施落后,人居环境较差。由于居委集体收入主要是征地后土地补偿收入。近十年来,居委集中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农民的土地补偿、劳力安置以及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护,到目前资金基本用完,加上居委收入渠道单一。随着城市化建设要求的提高,居委本身对农村市政设施建设、完善卫生设施配套资金投入乏力。

二、解决被征地后农民问题的主要做法

1、掌握用工单位信息,联系上级劳动部门,在辖区内举行了多场招聘会,促进农民就业。

2、定期举办劳动技能培训,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就业能力的提高。

3、发展街道经济,壮大居委集体收入,同时争取上级拨款支持,向农村的水改、内涝整治、道路建设等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使农村的“上学难”、“行路难”、“上市难”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三、进一步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要重视农民的就业问题。一是要增强农民的自我谋生能力;二是要强化辖区内用工单位的招工意识,建议政府出台相关规定,鼓励用工单位优先招收本辖区农民工。

2、要发展效益农业现代农业。在种养的农民中推广良种良法,指导农民把精耕细作的传统优势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在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同时,提高农业良种率,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市场竞争力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

3、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卫生设施建设。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形成新型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切实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4、搞好农村规划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是坚持规划先行,认真做好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当前重点解决好农村道路建设、内涝整治、消防安全配套等问题。三是大力整治村容村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加强垃圾转运管理和乱搭建管理为切入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5、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一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不违反土地政策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村居集体灵活多样、因地制定发展二、三产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二是落实农村扶持政策,建议优惠或减免农村自留用地和自建厂房的税费征收,使居委集体有限地资金能够集中用于农村的公共设施建设。同时,上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倾斜。三是加快农村征地制度改革,依法规范征地程序,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办法,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妥善解决已经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

xx街道党政办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下载从转移到培育解决农民问题的新思路(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转移到培育解决农民问题的新思路(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失地后凸显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

    大 学 生 村 官 调研论文农民失地后凸显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作者:丁恋恋 任职村:东营市胜园街道西现河村 村 支书兼 主任:王鸿德 指导领导及职务:薛海洋开发区党委组织委员张 蕾......

    培育新型农民

    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党的十七大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近年来,某某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

    培育职业农民

    着眼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告别“老把式”种田需“新人” ——陕西省职业农民培育探索纪实编者按:去年以来,农业部在全国启动了100个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着力构......

    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需要新思路(★)

    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需要新思路城市化的推进表现为在城市规模扩张的基础上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完善,而城市规模扩张离不开大量城郊结合部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

    新农民政策能力培育问题研究

    新农民政策能力培育问题研究 刘东杰 摘 要: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批有知识、有思想、会技能、懂政策的新农民。其中,懂政策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要求具备一定的公共政策能力。将公共政......

    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合集5篇)

    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15日01 版) 叫停奢华晚会,狠刹奢靡之风,中宣部等五部门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消息,引来公众热议好评。......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预防和解决措施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参与建设,他们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然后由于体制及农民工自身薄弱......

    解决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初探

    解决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初探 解决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初探 目前,全国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十分普遍,据统计,全国进城务工的农民约为9800万人,其中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