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儿童科学素质状况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2 19:4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妇女儿童科学素质状况调研报告(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妇女儿童科学素质状况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第一篇:妇女儿童科学素质状况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提高妇女儿童科学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儿童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整体水平。加快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提高我市妇女儿童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妇女儿童获取、运用科技知识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推动xx“两城”建设和“三城”创建,实现科学跨越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各级科协及所属团体、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有关党政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不懈地开展科普宣传、科技培训、科普示范、科技咨询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工作,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但也要看到,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80%的农业大国,农民科学素质偏低的状况,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阻碍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等战略的实施。在农村进行科普教育,提高农民特别是妇女儿童的科学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显得任重道远。

xx县城关镇xx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了妇女儿童事业的健康发展,积极组织妇女儿童参加科普活动,促进了妇女儿童科学素质的提高。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实现,儿童的教育、健康和生存环境不断改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广大妇女在广泛的经济社会参与中,实现了自身的进步与发展,成为发展xx、繁荣xx的主力军,撑起了xx经济的“半边天”。

一、基本情况

(一)概况

城关镇xx村地处县城东部,与东城区接壤连片,全村共辖12个村民小组,336户,1162人。其中青壮年劳动力720人、育龄妇女129人、儿童96人;党员37人,其中女性党员7人,村支两委中女性干部2人;XX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516元(同期,全县人均纯收入1773元、全镇人均纯收入2672元)。妇女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共有99人,其中高中26人、大专12人。

(二)积极开展妇女科普活动,提高科技致富能力

1、加强妇女科技培训,提高科技致富能力。xx县科协、县妇联与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联合,组建了万名妇女学习培训学校,每年对农村妇女进行集中培训2-3期,培训妇女骨干3000余人次。农时聘请农业专家在县电视台讲座3-4次,开展了“双学双比”和“巾帼建功”活动,激励妇女学文化、学技术,不断提高农村妇女科学素质。在xx村,xx县科协等单位每年举办以甜玉米种植,鸡、鸭、猪、牛养殖等种养技术和医疗保健等为主要内容科技的科技培训5-6次,参与听讲达2500人次以上,科学普及带动致富能力明显增强,涌现了一批以郭启菊、李月婵、李玉萍为代表的在花卉苗木、养猪、养鸡等方面依靠科技致富的妇女科普带头人6人,占全村育龄妇女数的4%。

2、妇女就业层次提高,就业自主性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妇女就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在xx村,妇女增强了依靠科技增收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掌握了1至2门农业实用新技术,青年妇女的非农就业比重提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40岁以下的农村妇女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比例逐步提高,依托城乡结合部的便利,这部分年轻妇女大部分在县域企业务工,有的外出寻找发展机遇,有的则自主创业,开创更大的发展空间。

3、妇女受教育水平及政治参与程度提高,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渠道进一步拓展。县委不断加大对妇女干部的选拔力度,使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实现了新的突破。村支两委班子中支部书记为女性的村达两成以上,xx村即为其中一例。

(三)组织少年儿童参与科普活动,增强动手动脑能力

近年来,xx县科协、县科技局、县教育局等单位每年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开展为契机,对xx村及其他乡镇农村进行了“科学常识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关爱女孩行动”的科普宣传活动,以鼓励和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学校科普小组,参与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等创新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增强了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思维和动手动脑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xx县委、县政府及科协、共青团、妇联等团体,科技、农业、教育、宣传等部门,面向广大农民和农村青少年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科普宣传活动和科技培训等工作。但是,目前农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和队伍力量薄弱、基础设施和场所不足、资源匮乏、长效服务的机制和手段缺乏,农民学习和了解急需的科技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机会缺乏,严重制约着农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范围、水平和效果,制约着农民科学素质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农村科普服务和创新能力薄弱,手段落后,队伍素质不高目前农村科普手段仍然仅限于开展几次科技下乡和搞几场科普讲座和培训,并没有新的服务手段。这种浅尝辄止的服务方式对广大农村和农民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更应引起重视的是,农村科普志愿者队伍水平不高,而且人数有限,xx村科普志愿者不足10人,根本无力开展一些影响大、效果好的科普活动。县科技特派员队伍成员为各涉农单位抽调并非专职而且人数有限。要想把科技培训覆盖到村,仅凭这支队伍和有限的专家和下乡次数是无法办到的。即使每个村建一所农民夜校,师资也成问题。据调查,xx村妇女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91.6%,与人交谈57.5%,报纸杂志34.8%,图书9.4%,科学期刊8.4%,其它8.7%。可见,农民大部分科技知识是从上述途径得到的,科协等部门开展的科技下乡等活动仅为农民提供了不到8.7%的获取科技的渠道,所以说,如何创新科普工作的手段和方法,是摆在各级科协组织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经济发展滞后,集体经济空白,农民学习的需求没有能力和条件满足

农民没有学习和活动的场所。村委会办公场所在没有搬到现在办公楼(原为村小学)前,开会时支书、主任家便是会场,更谈不上给农民提供培训和学习交流的场所了。而镇政府远程教育中心点、农民培训学校离村较远,学习不便。一些地方的做法证明,只有壮大集体经济,农民开办夜校才成为可能。凡是专业化商品生产达到一定层次和水平的村,农民素质普遍高,这些地方不仅有农民自己的学习和活动场所,而且还有自己建立起的专家群,他们的要求就不再是办个夜校,而是向生产领域的高层次探索了。像xx县大塘乡、沙田镇等一些村依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社等实体,组织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增收致富的效果较明显。

(三)农村科普投入不足,资源匮乏并缺乏共享

xx县人均科普经费不足0.25元,县科协年科普专项经费不足2万元。按省委湘发(XX)24号文件要求,人均科普专项经费应逐年增加,并高于同期经济增长水平,而现在这种经费和人员编制状况难以筹建县级科普资源库,不说科普场所,就连最简单的科普宣传栏在乡一级都难以普及,村一级就更难想象了。没有像样的软硬件配套,普及科学技术容易流于形式,成为空谈。

(四)真正学习科技的农民少,观望的多农民观念落后,靠天吃饭的思想根深蒂固。真正想依靠科技致富的农民是那些接受了先进文化,要凭借自身的实力改变落后状况的农民,也可谓新型农民,这样的农民在农村并不是很多。农村妇女思想有待进一步解放,创业的勇气和魄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女性创业的政策、环境和氛围还需进一步优化,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家务和琐事占据了日常多半时间,更多的农村妇女对科技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在观望。实践证明,一个村能够成为专业村,村级经济实体活跃,大多数都是一些有头脑、敢于先行先试的农民带的头,他们的成功,带动了周边的人,一个产业才由此得以发展起来。那些缺少敢于创先的人所在的村,生产发展落后,还在靠天吃饭,而这样的村都是保守的、封闭的、经济条件落后的。这种状况告诉我们,村上缺的不仅仅是夜校,缺乏的是新的理念,更缺乏敢于创新、创业的科普带头人,所以应加大对科技致富带头人的扶持力度,以点带面,提升辐射带动作用。

(五)妇女弱势群体仍需社会关注

妇女弱势群体一方面由于身体等先天因素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一方面由于家庭变故等客观原因陷入生活困境,她们有的独自抚养孩子,有的撑起家庭重担,在繁重的生活压力下,艰难度日,在精神和物质生活上都需要社会的关心和爱护。

三、对策及建议 综上所述,对当前提高农村妇女儿童科学素质,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媒体科普宣传力度

从调查情况看,农民获取科技的主渠道仍然是媒体,其中以电视、广播、报纸为主。这个渠道应当加强,不可偏废。办法是开办农村专题节目窗口和专栏,请知名农业专家结合农时为农民进行专题讲座。比如春耕前集中讲优良品种的选择和绿色农业生产资料的选购,收获季节讲农产品的流通知识和销售信息,农闲时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观念、新政策,诸如此类,使农民获取更加丰富的科普、文化方面的新知识,进而达到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的目的。

(二)培训科普志愿者

做到一村有一个“科技明白人”,为建立农民夜校提供农民自己的师资。村村建农民夜校对农民来讲是好事,但师资在哪里?城里专家有多少能够长期深入到村讲课的?因此,农民夜校建起来,师资是最终的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兴建农民夜校,培育新型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培育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主要培育载体,这是农村专业化生产的产物,在专业化生产达到一定层次的村社组建农技协,这也是产业升级的需要。这个组织中集中了村与社中的佼佼者,会员都是本行业的带头人,这也为农民夜校的组建提供了人才保障。在开展农技协工作中,要对会员提出帮带后进农民的要求,由此带动一些专业村社。农民夜校应该以农技协为支撑开展活动。所以我们建议,农民夜校试点工作应放在有农技协组织且工作比较正常,活动较多的村。为此,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加强农技协建设,有关部门要重视对农技协发展的扶持和政策研究,对重点农技协要给予政策优惠和必要的资助。

(四)多措并举,加强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

一是在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加强科学课程建设的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加强实践教学,推进探究式、研究性学习方式,引领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组织他们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活动,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动手动脑能力。二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教育工作队伍,为培养青少年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打下基础。要以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切入点,以提高科技教育能力为目标,以创新科学研究为牵导,以培训为基本手段,狠抓科技教育队伍建设。三是部门配合,为做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提供保障。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后,各县(市、区)都成立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对领导和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科学素质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要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协调运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联合,建立和完善“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网络,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参与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为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篇:妇女儿童科学素质状况调研报告

提高妇女儿童科学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儿童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整体水平。加快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提高我市妇女儿童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妇女儿童获取、运用科技知识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推动**“两城”建设和“三城”创建,实现科学跨越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各级科协及所属团体、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有关党政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不懈地开展科普宣传、科技培训、科普示范、科技咨询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工作,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但也要看到,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80%的农业大国,农民科学素质偏低的状况,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阻碍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等战略的实施。在农村进行科普教育,提高农民特别是妇女儿童的科学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显得任重道远。

**县城关镇**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了妇女儿童事业的健康发展,积极组织妇女儿童参加科普活动,促进了妇女儿童科学素质的提高。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实现,儿童的教育、健康和生存环境不断改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广大妇女在广泛的经济社会参与中,实现了自身的进步与发展,成为发展**、繁荣**的主力军,撑起了**经济的“半边天”。

一、基本情况

(一)概况

城关镇**村地处县城东部,与东城区接壤连片,全村共辖12个村民小组,336户,1162人。其中青壮年劳动力720人、育龄妇女129人、儿童96人;党员37人,其中女性党员7人,村支两委中女性干部2人;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516元(同期,全县人均纯收入1773元、全镇人均纯收入2672元)。妇女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共有99人,其中高中26人、大专12人。

(二)积极开展妇女科普活动,提高科技致富能力

1、加强妇女科技培训,提高科技致富能力。**县科协、县妇联与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联合,组建了万名妇女学习培训学校,每年对农村妇女进行集中培训2-3期,培训妇女骨干3000余人次。农时聘请农业专家在县电视台讲座3-4次,开展了“双学双比”和“巾帼建功”活动,激励妇女学文化、学技术,不断提高农村妇女科学素质。在**村,**县科协等单位每年举办以甜玉米种植,鸡、鸭、猪、牛养殖等种养技术和医疗保健等为主要内容科技的科技培训5-6次,参与听讲达2500人次以上,科学普及带动致富能力明显增强,涌现了一批以郭启菊、李月婵、李玉萍为代表的在花卉苗木、养猪、养鸡等方面依靠科技致富的妇女科普带头人6人,占全村育龄妇女数的4%。

2、妇女就业层次提高,就业自主性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妇女就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在**村,妇女增强了依靠科技增收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掌握了1至2门农业实用新技术,青年妇女的非农就业比重提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40岁以下的农村妇女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比例逐步提高,依托城乡结合部的便利,这部分年轻妇女大部分在县域企业务工,有的外出寻找发展机遇,有的则自主创业,开创更大的发展空间。

3、妇女受教育水平及政治参与程度提高,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渠道进一步拓展。县委不断加大对妇女干部的选拔力度,使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实现了新的突破。村支两委班子中支部书记为女性的村达两成以上,**村即为其中一例。

(三)组织少年儿童参与科普活动,增强动手动脑能力

近年来,**县科协、县科技局、县教育局等单位每年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开展为契机,对**村及其他乡镇农村进行了“科学常识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关爱女孩行动”的科普宣传活动,以鼓励和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学校科普小组,参与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等创新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增强了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思维和动手动脑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及科协、共青团、妇联等团体,科技、农业、教育、宣传等部门,面向广大农民和农村青少年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科普宣传活动和科技培训等工作。但是,目前农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和队伍力量薄弱、基础设施和场所不足、资源匮乏、长效服务的机制和手段缺乏,农民学习和了解急需的科技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机会缺乏,严重制约着农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范围、水平和效果,制约着农民科学素质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农村科普服务和创新能力薄弱,手段落后,队伍素质不高

目前农村科普手段仍然仅限于开展几次科技下乡和搞几场科普讲座和培训,并没有新的服务手段。这种浅尝辄止的服务方式对广大农村和农民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更应引起重视的是,农村科普志愿者队伍水平不高,而且人数有限,**村科普志愿者不足10人,根本无力开展一些影响大、效果好的科普活动。县科技特派员队伍成员为各涉农单位抽调并非专职而且人数有限。要想把科技培训覆盖到村,仅凭这支队伍和有限的专家和下乡次数是无法办到的。即使每个村建一所农民夜校,师资也成问题。据调查,**村妇女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91.6%,与人交谈57.5%,报纸杂志34.8%,图书9.4%,科学期刊8.4%,其它8.7%。可见,农民大部分科技知识是从上述途径得到的,科协等部门开展的科技下乡等活动仅为农民提供了不到8.7%的获取科技的渠道,所以说,如何创新科普工作的手段和方法,是摆在各级科协组织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经济发展滞后,集体经济空白,农民学习的需求没有能力和条件满足

农民没有学习和活动的场所。村委会办公场所在没有搬到现在办公楼(原为村小学)前,开会时支书、主任家便是会场,更谈不上给农民提供培训和学习交流的场所了。而镇政府远程教育中心点、农民培训学校离村较远,学习不便。一些地方的做法证明,只有壮大集体经济,农民开办夜校才成为可能。凡是专业化商品生产达到一定层次和水平的村,农民素质普遍高,这些地方不仅有农民自己的学习和活动场所,而且还有自己建立起的专家群,他们的要求就不再是办个夜校,而是向生产领域的高层次探索了。像**县大塘乡、沙田镇等一些村依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社等实体,组织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增收致富的效果较明显。

第三篇:留守妇女儿童状况调研报告

泗纶镇留守妇女儿童状况调研报告

泗纶镇妇联刘汝雯

为关注妇女儿童民生,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服务教育管理工作,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我镇开展了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调研工作,调查并了解了我镇留守家庭和留守妇女儿童的基本生活情况和生存状况,以及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现实困难,现将调研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至2011年5月,泗纶镇总人口77641人,其中妇女23426人,留守妇女660人,占妇女比例2.8%左右;17岁以下儿童18306人,留守儿童873人,占同龄儿童的4.8%左右。

从留守妇女情况来看,目前留守妇女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在年龄特征上,31--40岁的留守妇女比例较大,接近60%。30岁以下的大多因生育、照顾年幼子女而暂时没有外出务工,或是夫妻双方共同外出,45岁以上的一般因年龄较大、男性外出较少,留守比例较低。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大部分留守妇女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居多。三是在职业技能上,绝大多数留守妇女没有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有技术特长的很少。四是在留守原因上,客观因素是需要在家务农、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主观因素是本人不想外出务工或家人不支持。

从留守儿童情况来看,目前留守儿童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

1留守儿童人数比例较大,据统计,14岁以下留守儿童人数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4%左右,中学阶段的留守儿童的比例占超过在校生的1/5。二是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两种类型。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这种隔代抚养的方式,除了“代沟”问题,还容易产生老人溺爱、娇惯孩子的现象。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三是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多为中等,统计显示,学习优秀的占15%;中等的占77%;较差的占18%。

二、现状及问题

(一)留守妇女

1、体力劳动加重。青壮年男劳力外出务工后,农村只留下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妇女甚至部分老人转变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力。在抓好劳动生产的同时,留守妇女还要教育子女、赡养老人,有限的精力与高强度的劳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她们的身心健康。在调查中,大部分妇女表示“一个人难以单独承担农活”,“希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平日里希望有丈夫的体贴帮助”等。

2、精神负担加重。留守妇女除了长期承担繁重体力劳动而健康堪忧外,还普遍存在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低;夫妻交流少,婚

姻关系脆化等。调查显示,丈夫外出后,大部分留守妇女常常觉得没有安全感,并且常常感到孤独。留守妇女与丈夫主要的沟通方式是打电话。空间距离的扩大阻碍了夫妻情感的交流以及性交流,导致感情危机,久而久之婚姻难以维系。

3、文化生活匮乏。留守妇女大多年龄在30岁以上,初中以下文化,同时又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在农村务农。在农村闲暇时节,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最多的娱乐便是串门聊天,看看电视,偶尔打打牌,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匮乏。

(二)留守儿童

1、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欠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大多数与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上给予的多,精神上关注的少,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得当、不及时。由于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且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挣的钱,用于补偿孩子和老人,致使很多留守儿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物质生活优越感较强,加之长辈长期存在“溺爱”孩子的做法,家庭教育方法不得当,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2、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4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们对100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80%以上,有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10%以上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20%以上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3、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8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学习成绩较差比例之大令人担忧。

4、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夏季去水库游泳,而家中无人制止,导致事故;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等意外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5、留守儿童存在行为缺陷。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

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三、建议及对策

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把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工作纳入党委政府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之中本。发展本地经济,扶持本地创业。大力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镇创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

2、加大农村教育体系建设。针对留守妇女,进行包含知识、科技、技能、法制、道德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重点培养一批留守妇女致富带头人。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有条件的学校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第四篇: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状况调研报告

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状况调研报

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状况调研报告

《区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贯彻实施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按照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总体要求,妇女参与社会经济、决策管理、教育、卫生、法律、环境等领域得到了明显拓宽和提高,妇女儿童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改善,妇女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妇女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妇女儿童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现状

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意识明显增强。

以来,我区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的指导下,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不断调整产业化结构,综合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为妇女儿童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区域经济稳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为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6070元,比上年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32元,比上年增长1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672元,比上年增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955万元,比年初增加10495万元。

2、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全区总人口万人,其中女性万人。0-4岁人口万人,女性万人,0-17岁人口万人,女性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由于政策宣传到位,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少生、优生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为妇女儿童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发展空间。

3、财政收入增长,各项投入增加,妇女儿童生存环境进一步改善。完成财政收入9098万元,同比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从的34768万元增加到39260万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6195万元增加到的45768万元,增长,年均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从的17276万元增加到的39350万元,增长,年均增长。产业结构比由的::调整到的::。实现了由农业经济的主导型向工业经济主导性转型。、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加强,妇女健康状况不断改善。

以来,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大,妇幼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妇女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儿童保健效果明显。

1、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区卫生经费投入495万元,防治防疫经费168万元,计划生育事业费254万元。分别比增长、增长和。全区婴儿死亡率为‰,比下降4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比下降个千分

点;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为,比下降个百分点;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为,比上升个百分点;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比上升个百分点。

2、医疗条件逐步完善。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56个,其中卫生院10个,拥有病床427张,区级医院拥有病床210张,农村医院拥有病床217张,专业技术人员681人,其中医师237人,助理医师153人。全区都建立了能够开展妇幼保健系统服务和对基层保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培训的妇幼保健院。6镇1办配备了妇幼专干,每个村配备了妇幼保健员,形成了一个以区人民医院为中心、乡为枢纽、村为网点的医疗服务网络,为妇女儿童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3、儿童食品、用品质量与安全防范工作得到加强。“十五”时期卫生系统严格执行《食品卫生与安全法》等卫生法律法规,有计划地开展了多次儿童食品、用品质量与安全专项检查,对超市、个体商店、商贩及学校、幼儿园食堂进

行了重点检查,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生儿童食物中毒事件,有利地维护了全区儿童的健康成长。

妇儿受教育人数增加,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全区各类学校128所,其中:高级中学、中等职校、完全中学各1所,初级中学6所,九年制学校8所,完全小学44所,初级小学36所,教学点19个,私立学校2所,幼儿园10所。

1、学前教育稳步推进。,3-6岁儿童在幼儿园万人,其中:女儿童万人,占儿童入园率的50。

2、义务教育明显提高,男女比例趋于合理。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达100,其中女童为100;小学5年巩固率为,其中女生;小学生辍学率从的下降到,其中女生由下降到;初中入学率为,其中女生,比上升个百分点,初中三年巩固率为,其中女性比上升个百分点。

3、成人教育成效显著,成人识字

率女性上升。成人识字,其中:女性,比上升个百分点;青壮年识字率,其中:女性,比 年上升个百分点。

妇女就业状况得到改善,社会保险事业不断发展。

以来,由于区委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再就业工作,把妇女就业作为妇女发展重要内容来抓,劳动和妇联等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妇女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妇女劳动保障政策的落实,使妇女生存、保护和发展明显增强。妇女就业人员比例保持在40以上,达到目标要求。

1、妇女就业领域逐步拓宽。,全社会就业人员万人,女性万人,女性比重占。城镇登记失业率;分行业看,女性较集中在农业、贸易餐饮、社会服务业和教育卫生行业。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女性择业就业领域逐步拓宽,金融、保险、电子通讯、房地产等新兴行业正在成为妇女就业新渠道。

2、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步伐加快。

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万人,女性万人,占5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万人,女性万人,占;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万人,女性万人,比重占40;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万人,其中:城镇万人,农村万人。社会救济总人数达万人,其中城镇万人,农村万人。工伤、生育保险下半年正式启动,参加工伤、生育保险的企业职工人数分别是40人和1800万人。

妇女儿童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以来,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普及,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切实维护,我区政法机关积极开展打击各类侵犯妇女儿童违法犯罪活动的专项整治斗争。

1、始终坚持对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强奸、绑架、拐卖妇女儿童等刑事犯罪开展各种打击行动。

2、不断加强对公共娱乐服务场所的治安管理,净化社会风气,保护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

3、广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活动,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大力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条例》等法律法规,营造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社会氛围,增强了妇女群众的法律意识。

妇女儿童发展生存环境优化。

1、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规划》的社会知晓度不断提高,重视支持妇女发展的社会风气日益浓厚,为促进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五好家庭”、“青苗行动”,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建设活动,倡导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建设,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3、改善妇女儿童特别是农村妇女儿童的生存生活环境。全区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和生活服务设施的投入。,农村自来水受益率48,卫生厕所普及率52,农

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2,城市污水处理率2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20,但与目标还有较大差别。

二、目前我区妇女儿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以来,我区妇女儿童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妇女自身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儿童优先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但是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和陈旧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区妇女儿童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妇女儿童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大部分农村的卫生状况仍然较差。农村卫生厕所基础设施建设还较薄弱,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比较低,农村饮用水的安全和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还有待加强。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还时有发生,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在严打下并未绝迹,少数企业在利益驱动工资任然比较低。三是对弱势妇女儿童的社会救助体系还有待进一步

完善。四是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场所、娱乐场地、影视作品不足,一些非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影视厅、赌博室等仍然存在。五是“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儿童性别差异还未缩小”。六是流动人口中的妇女儿童问题日益突出。流动人口中的妇女生殖保健、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计划免疫、儿童入园入学等应如何管理,是全县妇女儿童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少年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整治力度不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腐朽糜烂的生活方式也或多或少地传了进来,如社会上黄色、暴力的书刊影碟泛滥,黄色网站暴力游戏屡禁不止,这对广大青少年所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轻者荒废学业,重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女干部参政比例偏低,综合型能力较强的女干部缺乏。一是我区女干部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基层多、高层少,副职多、正职少,边缘性岗位多、重要

岗位少;二是后备干部队伍中女干部的数量还满足不了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基层女干部队伍建设、女干部整体素质、多岗位锻炼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女性比列不高,分别占18%、%。

乡镇发展不平衡。一是在教育方面,表现为区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教师不愿到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办学条件差的地方去任教,聘请他人代课。二是在妇幼保健和卫生防疫方面,农村医疗卫生和妇幼保健服务技术比较落后,村级卫生保健网络不够健全,服务功能较差,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农民的需要。

三、积极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妇女儿童是祖国的末来,全社会都要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把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列入重要日事议程,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落到实处,形成一个良好的工

作氛围。

提高边远贫困乡镇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要进一步拓宽义务教育投入渠道,努力增加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状况,从根本上保证义务教育的公平、公正,进而有效降低农村辍学率,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精神。

进一步改善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环境。要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合理安排和增加妇幼卫生、1 2 下一页

第五篇:关于农民素质状况调研报告

农民素质状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人:

关于1农民素质状况的调研报告

一、农民素质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农村人口基本状况

省20010年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1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2477万人,占总人口的 58.7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743万人,占总人口的41.30%。2010年全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2.99%,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7.01%。1已经成为全国城镇化程度最高的省区之一。

在年龄构成方面农村劳动力中青壮年劳动力占较大比重。据2005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1227万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中,20-49岁的占79%,除19岁以下和50岁以上年龄组所占比重较小外,其他各年龄段分布相对比较均衡;全省农村劳动适龄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5岁,呈现青壮年态势。

2009年末全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5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3.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6个百分点。2009年底,1全省农村劳动力剩余总量为546万人,与2005年相比,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34.8%。

(二)农民文化素质有所提高,城乡差异明显

2008年农村住户人口情况的抽样调查表明,2008年1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1.75%,小学程度占24.66%,初中程度占61.93%,高中程度占7.99%,中专程度占2.24%,大专以上占1.44%。

2008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2008年,全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构成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7.39%,小学程度占29.94%,初中程度占50.24%,高中程度占9.68%,中专程度占2.11%,大专以上占0.64%。与全国相比,1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在全国处于偏上水平。

2008年1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占26.41%,而2006年1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占28.57%,2008年与2006年相比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有一定的提高。

(二)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农民素质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较大

据抽样调查,农村劳动力中掌握1—2项实用技术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16.4%;获得就业技术职称和岗位培训证书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5.3%。

省统计局2006年对全省农民文化程度与收入水平的关系进行过抽样调查,发现在中低收入水平的农民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39.7%,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0.3%;而在高收入水平的农民中,上述比例变成32.9%和67.1%。但在农民生产生活中,对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008年,1省农村住户户均全年总支出为3618.71元,其中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支出仅为218.99元,占总支出的6.05%。

在农民人均收入差距的背后,即表现为农民文化素质的差距。如作为全省经济最落后、人民生活最困难的地区,宜春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9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00元。宜春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6年,文盲、半文盲劳动力规模大,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并且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观念滞后的劳动力,对现

代农业科技的领会能力和掌握能力比较差,导致许多农业新技术、新措施推广速度较慢。

(三)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提高,整体素质偏低

据抽样调查推算,2005年外出务工农民约14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比重为10.4%。2009年外出务工农民增加到17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比重提高到12.7%。2009年农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93万人,同比增长16%。1省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7.3%,而全国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为12%。在1省农民收入增长过程中,外出务工收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外出从业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者构成了农民打工族的主体,比重高达72.6%;高中及以上学历者约占14%;小学文化程度务工人员占12.9%,此外,还有少量务工者是文盲或半文盲。从整体情况看,1外出务工者整体素质不高,而且绝大部分农民未接受过系统的技能培训,在1省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仅占9%。由于缺少一技之长,外出务工者大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从事技术工种的很少。农民不具备相关的语言表达能力、职业技能、科技素质和法律常识等必备素质,使得农民就业渠道狭窄,即使进了城市也不能充分就业。

(四)农民培训内容逐渐多样化,培训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

目前1农民培训的内容正在从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转向农业新技术、建筑技能、商业服务等多样化内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重点主要集中在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等用工量相对较大的六大行业。

长期以来,农民培训工作一直是由政府主导,但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妇联、共青团等10多家,培训项目名目繁多。这种条线各自为政、多头管理、互不连通的管理体制导致农民培训工作陷入无序和盲目状态,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资金投入分散和培训内容重复。目前,我省1农民培训的主体正逐渐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进入农民培训领域,其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商业营销培训、社区家政服务培训、驾驶维修培训、美容美发培训等,这些培训机构主要面对农村转移进城的劳动力,在农民培训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农民培训的长期目标发展来看,要逐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应充分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制。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低素质农村劳动力沉淀农村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走出农村,从事二三产业,这对于1省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缩小城乡差距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带来一些相关问题。相对于农村人口的整体,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从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导致越来越多的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沉淀在农村。以1省丰城县为例,2006年转移农村劳动力38455人,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10314人,初中文化程度的25696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455人,转移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程度要高于丰城县农村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转移的农村劳动力45岁以下的中青年比例占92%左右,男性劳动力的比例占64.5%。

相对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首先转移离开农村农业生产这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趋势,也必将使越来越多的相对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沉淀留在农村从

事农业生产,这部分沉淀劳动力的整体特征是“两高、两低”,即年龄高、妇女比例高,文化程度低、实践技能低。这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升难度比较大,也将成为制约1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高的一个的重要阻碍因素。

(六)农业科技人员素质现状

调查显示,1省农技人员总体素质偏低,专业人员少,知识更新培训少,不能适应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的需要。以1新建县为例,“五站”工作人员共1786人,在职1338人,其中有本科学历的16人、大专104人、中专295人,只占在职人员的31%。对专业知识要求严格的畜牧系统各站,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仅62人,占在职630人的16.5%。不懂专业技术、文化程度低的人顶占岗位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很多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却无法被安排在专业岗位上,造成人才资源浪费。而在1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体系和农业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对较好。如高安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两级)工作人员总计447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3.8%以上,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占45.6%,近5年来参加培训时间超过3个月的科技人员占24%左右。

二、新时期提高1农民素质的若干策略

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我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基础。农民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和增加收入能力,有助于增强农民群众妥善处理农村社会矛盾、管好农村事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能力。总之,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一条重要战略途径。

(一)加强政府主体地位,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强化政府投资办学的主体地位。全民办教育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特征,但不能就此淡化政府在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经济状况下,更不能盲目夸大社会办学的作用。对农村的教育投资首先是也必须是政府从整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角度考虑所承担的一项义务,各级财政应进一步提高教育支出的比重。在确保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前提下,政府应出资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基金和基地,针对农村现有劳动力的年龄、文化和居住地的发展状况及经济发展的总体需求,免费进行分类培训,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和合理分流奠定基础。加大政策的扶持和引导,鼓励社会各界投资于农村教育,如为投资或捐资农村教育者颁发荣誉称号等。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民办教育占一定比例的农村教育投资格局。

(二)加强基础教育,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

首先,要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坚持基础教育面向农村全体学生。不能将农村基础教育变成升学教育,应当通过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进一步强化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意识,克服农民在教育投入中的“短视”行为。切实解决中小学生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的辍学问题,从而全面完成三个100%。即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生和初中生毕业率100%。其次,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同时,要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使农村基础教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第三,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帮扶力度,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省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在城

市,一方面,城市的教育资源要更多地面向农村的孩子,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使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有机会进入城市学校就读,共享城市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城市的教育资源也要进一步均衡到农村地区,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别。第四,农村基础教育要与农村社会经济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增设一些能够适应本地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科目,使学生掌握一些从事生产和工作的实际本领。

(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首先要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坚决扭转对职业教育轻视的旧观念,确立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地位;其次,每一个县都应当办好一所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使之成为农村新技术集散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地;第三,每一个乡镇至少要办好一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让职业教育和培训延伸到乡村群众;第四,在农村中小学校中广泛开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渗透,实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统教育”;第五,利用农村的中小学校日办“日校”,夜办“夜校”,一校挂两牌,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中小学校各种资源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应有作用;第六,依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传播农村致富信息,为农村群众信息服务。

(四)加强技能和识别能力培训

首先,要重视初中或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加大投入,充实教师队伍,通过增加就业技能课程或在初中、高中阶段适度延长职业技能教育时间,进一步强化回乡青年的就业能力培训。(1)发挥村级小学资源优势,扫除青壮年文盲农民。

(2)要适时的进行岗前培训。(3)要继续发挥农民夜校的作用,就近向农民提供学习科技、学习技能的场所,形成农民学文化的良好氛围。其次是培训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也就是市场主体,所以对农民进行市场经济意识的教育和经营管理等其他专业技能的培训势在必行。通过培训提高他们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建立职业培训体系:

(1)加强就业前培训。(2)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3)加强再就业培训。(4)发展远程培训。

(五)促进城乡经济融合,通过城乡交流提高农民素质

目前,我省农村平均每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约在200万人左右。这些务工经商人员,在城乡交流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学到了新的知识技能,自身素质得到了迅速提高。回到农村后,大多数都成为了农村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利用在外见多识广的优势,向家乡传递致富经验,提供经济技术信息,为本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城市和城市经济向农村地区的扩展也对农民素质提高具有很大影响,农民在与城市经济组织接触的过程中,思想观念、道德水平、生产技能都获得了很大变化,自身素质也有明显提高。

(六)挖掘农村中传统文化精华,用作加强农村道德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

我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它的许多可贵的价值观念,如孝悌友爱,在农村中有着很深很悠久的民众基础。应该充分重视挖掘保留在农村中的传统文化精华,用作村民喜闻乐见的乡土教材,弘扬高尚和谐的文化理念,引导人们树立知耻的观念,自觉远离黄赌抽等丑恶现象。另外,对于有些地方农村中宗族势力抬头的状况,我们也不必一概视为洪水猛兽,必欲除之而后快。只要能保证宗族中有影响的人物衷心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督促他们带头接受

推广科学技术、带头弘扬积极向上的风气,那么农村中的宗族关系恰好可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七)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农民法制素质

当前,农民法制观念仍然比较淡薄,农村社会治安仍然比较混乱,违法现象比较严重。为此,必须加强法制教育,重视法制建设。要使农民学法、知法、守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首先,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民主法制素质。(2)要加大执法力度,净化社会风气。增强法制宣传和执法力度,整治农村社会治安,为农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3)加快“三农”的立法步伐,如制定农民教育法、农民负担法、农村土地使用法、农业科技人才保护法、农村养老保险法、村镇建设规划法、农村医疗保障法、农业投资法等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利益。

下载妇女儿童科学素质状况调研报告(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妇女儿童科学素质状况调研报告(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仙桃市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状况调研报告(汇编)

    仙桃市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仙桃市妇女联合会 仙桃市位于湖北省中部的江汉平原,国土面积2538平方公里,人口150万,妇女数42.6万,儿童数21.34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状况调研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区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贯彻实施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按照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总体要求,妇女参与社会经济、决策管理、教育、卫生、法律、环境等领域得到了明显拓宽......

    妇女儿童发展状况

    2001-2010年彰武县妇女及儿童事业发展状况 县统计局、县妇联 (2011年10月13日) 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彰武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

    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夏张镇妇联夏张镇辖六个管区71个行政村,总人口6.3万人,其中妇女人口3.12万人,留守妇女110人。共有儿童5301人,其中留守儿童120人。留守......

    县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状况情况调研报告

    县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状况情况调研报告 县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状况情况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县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在......

    2016妇女儿童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2016妇女儿童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妇女儿童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20**年以来,**市坚持将妇女儿童事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认真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全面实施妇......

    留守妇女儿童调研报告5篇

    留守妇女儿童调研报告襄阳市妇联根据省妇联《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调研的通知》精神,襄阳市妇联组建调研专班,结合“万名干部下万村入万户”活动,于3月11日深入枣阳市吴店......

    高峰乡留守妇女儿童调研报告

    高峰乡留守妇女儿童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 高峰乡总人口14533人,其中农村人口12479人,农村妇女5861人,农村留守妇女538人,占农村妇女的9、5%,农村留守儿童近344人,占农村儿童的10.5......